航空安全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航空安全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航空安全文化建设

航空安全文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航空公司 安全文化 比较

【中图分类号】V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21-02

一、航空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该咨询组于1991年出版《安全文化》一书,其中给出了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在以高科技、高风险为特征的航空运行系统中,安全文化已成为当今航空安全管理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一般学术界把安全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结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价值规范层次,即安全物态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观念文化。随着人们对航空安全认知的深入,航空安全文化也经历了从惩罚文化到法规文化,进而发展到自我管理和公正安全文化的演进过程。惩罚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明确裁定责任,通常将责任归结到事故链的最后一人,惩罚文化把人当做不可靠因素,其实质是推卸了组织的责任。法规文化强调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完善安全管理文件、加强安全监控。自我管理安全文化强调控制人为不安全因素不再是由外部压力驱动,而是员工自身的需要,属于自愿性管理。公正文化认为,构建航空安全文化应该从处罚中出来,转向查找容易发生失误的环境,建立完整而系统的安全事件报告。

二、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航空安全文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不同国家、不同组织的安全文化内容的界定清晰明确,涌现出很多关于安全文化的理论模型。例如Hale提出了维修资源管理(MRM)的概念。Mc-Donald进一步提出安全文化是维修资源管理(MRM)的基础,安全态度、安全责任、职业精神以及安全氛围是维修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还认为,维修资源管理(MRM)是构建企业良好安全文化的有效途径。

(2)研究思路明确一致,即研究者们阐述了构成安全文化的变量,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安全文化与安全行为或与安全绩效的关系。

(3)研究层次日趋细致化。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对其研究都是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的,所以也就导致了安全文化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方法的多元性。例如研究对象,在航空业已经具体到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空管、地勤、机务和机组,每个具体的部门有其具体的关于安全文化所侧重的内容,研究的维度也就有所差别。

2.国内航空安全文化的研究进展

从以往的研究文献和相关报告中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对于航空安全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概念体系形成阶段,基本上都是进行概念的阐述和关于安全文化方面的经验总结,通常以事故案例中汲取的经验和思想上的警惕说教层面来反映安全文化。主要体现在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和公司制度规范。总结起来有三类代表性的研究思想,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航空安全文化发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用于具体实践的安全文化的建设策略。

第一类采用历史唯物、辩证唯物的观点,通过回顾民航发展的历史,总结了不同时期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发展状况,指出民航安全的关键在于落实“安全第一”的思想,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是在分析当时的飞行事故后提出。同时提出应大力弘扬东方文化传统,积极吸取西方安全科学技术成果,推进民航安全文化的建设。

第二类是在给出航空安全文化定义、结构的同时从预防事故的角度详细地提出了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第三类观点认为中国民航20世纪50年代确立的“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民航安全文化的雏形,然而中国民航真正提出安全文化建设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同时指出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以及目前航空公司安全文化方面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指出航空公司应该从人性化角度建立积极的文化。

从我国航空安全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把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我国还需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它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好的。如何把航空安全建设的长期性和解决经营效益的紧迫性结合起来,如何把航空安全文化建设更好地与薪酬、绩效、激励制度结合起来,如何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在经验管理与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简单实用又效果突出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

三、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研究现状,笔者发现,我国在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安全生产制度规范及其支撑体系不完善

以东航为例,在其对员工进行的关于“东航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公司安全文化理念”的调查中,22.3%的员工认为有欠缺,在问及“当前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全面并具有可操作性”时,38.7%的员工认为制度不全面,同时缺乏可操作性,东航公司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建设在制度建设层面的欠缺与不足。

2.配套的绩效管理体系、价值分配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的航空公司缺乏规范的安全考核奖惩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够公正严明,在以往的安全考核管理过程中,相对激励而言,更为常用的是对员工的监控,且激励方式以金钱奖励为主,不够科学,这些不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抑制了员工参与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安全制度执行落实不严,安全整顿监督检查不力。

受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航空公司惯于采用行政手段,导致制度规范执行不到位,很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难以严格执行,安全整顿时往往是开始运作大,越往后越动力不足,同时缺乏有力的监督。

4.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供应不足给航空安全文化建设带来了重大的隐患

最近几年航空市场出现爆炸式增长,航空公司开始扩容,对行员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具有强烈安全意识的飞行员需要较长的时间与较多的精力,过快的引进飞机导致缺乏足够经验的飞行员进入飞行队伍,给飞行安全和航空安全造成了较大的隐患。

5.部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虽然建立了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但有些航空单位的安全意识不强烈,安全管理不到位,领导重视不足,基层不配合,有些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责任心不强,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工作随意性大,违规操作时有发生。

四、构建航空安全文化体系的途径

在构建航空安全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做到:

1.完善物质形态建设

这是保障航空安全的基础,更是构建航空安全文化的基础,在设备更新、机构变动之前,先做安全论证,通过风险分析,确保安全保障水平,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应当敢于投入,善于投入,避免因为硬件质量的不过关造成重大的损失。

2.完善法规、强化监督,推动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要完善安全法制体系,建立健全专业性安全规章制度,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中要注重它的实际可操作性,最重要的是要使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落实与执行,不能流于形式。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监察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监察队伍,认真抓好每个环节的工作,使其全部操作运行处于透明监督之中。

3.提高安全运行质量

制定全面、细致、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考核制度,不断细化安全奖惩,量化安全管理指标,促进自我监督和审核机制的健全,努力提高安全运行质量。

4.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质量。

要舍得在员工培训上花时间、花精力,作为对安全具有特殊要求的航空企业,专业技术强的员工对于航空企业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直接操纵飞机驾驶的飞行员更是需要专业过硬的技术做支撑,随着飞行硬件技术的日趋成熟,包括飞行员在内的软件设施的完善成为考量航空安全领域的重要因素,航空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对员工的航空安全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5.营造一个民主的环境和安全的氛围

民主的环境有利于调动员工参与航空安全管理的积极性,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不只是管理层级和法律法规制定者的事情,基层人员的参与是其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具体执行阶段更需要员工的支持,而民主的氛围是其基础。

6.树立安全文化意识

首先,航空企业管理层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这样在制定政策、进行规划时就为企业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前提保障;其次,基层员工要时刻谨记安全意识,作为航空安全的实际操作者,他们的安全意识对于航空企业的具体运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作为航空事业的消费者和监督者,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对于航空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 丹.东方航空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6

航空安全文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 SMS信息;数据资源库;国际民航组织

中图分类号TP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7-0229-02

自2008年以来,在国际民航组织的积极推荐和中国民航局的明确要求下,国内各航空企业及相关专业系统均逐步开始推进本单位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工作,期望通过构建和推广SMS体系建设,能够有力促进中国民航在企业内部建设完成一个动态循环、不断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期望通过推广和使用SMS体系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管理模式,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效提升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确保航空安全目标顺利实现。

1 建设信息数据库的重要性

SMS体系建设是以系统工程的理论来综合管理航空安全运行,通过构建系统化的预防管理机制,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来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有效预防、有效遏制,确保安全目标顺利实现。SMS体系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

在国际民航公布的SMS建设指导中,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主要包括安全政策和目标、安全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安全促进四个方面内容,其中风险管理是SMS体系的理论核心,而要实现风险管理的根本要求,有效推动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的动态循环和风险预防、风险遏制,就必须有一个数据详尽、内容客观真实的安全信息数据资源库,作为开展风险管理、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活动必要的数据驱动。因此,是否具有一个畅通无阻的安全信息收集渠道,能否通过安全信息收集渠道建设拥有一个数据翔实的信息资源库,是SMS体系建设是否完善、能否发挥其杰出功效、实现预期安全目标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单位是否建设完成一个来源广泛、数据翔实的信息资源库,是提升整体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预防、遏制运行风险,推动企业持续安全发展的关键。

2 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总体思路

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希望在INTER网络平台上,通过建立通畅、快捷、安全、全面的信息收集渠道,实现信息的有效流转和资源共享;通过及时详实的信息汇总,进行归纳分析,评估安全状态、查找风险源和提出安全建议,为决策层和管理机构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和安全建议;通过开放的inter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流转;充分利用已发生的不安全事件信息,作为其他单位或个人安全管理的反面教材,从他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因此,要实现上述目的,在建设SMS体系安全信息数据资源库时,首先应确定网络开发的原则,在INTER平台上进行功能开发,才能有效实现安全信息快速流转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其次,由于安全信息数据库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机密,为防止安全信息泄露,对单位产生不利影响,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限制进入数据库访问人员的权限;三是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单位更有效实施安全管理服务,因此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要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进行建设。事件性质的划分、机型类别、故障原因、应对措施、吸取的教训等应尽量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设置,便于后续开展安全分析和安全评估使用;四是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性能稳定和使用维护方便。一个系统,如果构建过于复杂,只有程序开发者才明白程序结构和功能设置,那么,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软件的升级维护必将遇到难以预测的困难,甚或被后继者抛弃,造成工作的被动和不应有的浪费;五是需要实现库内资源息的快速查找和统计功能。尽量使用模糊字段查询,实现快速查找和类似字段查询。六是在严格权限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内部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如笔者所在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安运办,在建设单位的安全信息数据库的过程中,首先就考虑校园网络环境中已有的航空安全信息网上建设成库,使用目前通俗易懂的HIWEB软件,利用hiweb软件强大的管理、查询和表单功能,实现了数据的分类存储和信息查询;并通过后台控制,设置外访人员权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 如何有效构建安全信息资源库

3.1 有效构建安全信息数据库

首先要确保能够源源不断的获取信息,要实现源源不断获取信息,就必须:1)运用规章制度和管理手段,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个要求明确、职责分明、通畅无阻的信息上报和收集渠道,确保必要信息的有效获取;2)持续开展相关信息管理知识的普及,积极倡导企业内部安全文化建设,鼓励员工自觉参与企业安全管理进程,形成一种人人讲安全、人人关心安全的全员安全文化氛围,全员关注安全管理、全员重视安全信息上报;3)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宽松的人文环境,鼓励员工自愿上报各种安全信息,对上报人员进行奖励、对上报的当事人免于处罚,从自愿的角度弥补信息资源收集的不完善性。

3.2 在实用的框架内构建资源库

1)贴合安全管理实际需要,为便于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归类存档,就应该严格按照民航航空安全信息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数据库构建,使存储名称、性质划分、故障类别、原因分析、经验教训等均与实际工作需要一一相符;2)为充分利用使数据资源,有效实现安全统计、分析、评估等功能,应在信息数据库基础上积极开发各种功能软件,实现自动分析、自动评估、提出安全建议等功能。

3.3 为实现通过信息的流转和共享

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切实提高单位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积极防范不安全事件的重复发生。1)出于安全信息的核心性和敏感性考虑,首先应在严格限制访问者权限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网络环境中有限的安全信息资源共享;2)根据数据资源,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和统计分析,针对阶段安全工作难点和安全突发性、重复性问题,适时提出安全建议,及时为领导层和安全管理机构进行安全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航空安全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航空运输;违法干扰;法律对策

为遏制航空违法干扰行为,首先就需要明确航空器登记国的具体优先管辖权,加强行政法律制裁机制的建设,进一步协调统一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及民事责任,以此减少航空违法干扰行为的发生。

一、我国航空运输违法干扰的基本定义和类型

(一)基本定义。航空运输违法干扰指的是在飞行过程中,发生在航空器内、民用航空机场内以及正在使用的航线上、航行设备上的,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威胁航空运输安全的一种行为。

(二)类型。现阶段,将航空运输违法干扰行为分成以下三种。其一,违反国际航空运输刑事公约以及中国刑法的干扰行为。例如:爆炸航空器,实施抢劫,袭击或爆炸机场等。其二,对飞行安全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这种行为对行安全所造成的危害存在着不确定性。例如:电话威胁或当面威胁爆炸机场,未经许可随意进入到驾驶舱,不听机组人员的劝阻,企图打开驾驶舱门,在洗手间内吸烟,在机舱内打架,谎报险情,未经许可使用电子设备,故意损坏救生设备等行为。其三,其他违反规定的行为,例如:扰乱公共秩序,性骚扰,在禁烟区喝酒,偷盗机舱上的设备及物品,强行登占航空器等行为。

二、限制航空运输违法干扰的法律对策

国际航空组织以及各个国家的政府,对于航空运输违法干扰行为曾多次举行过会议,并针对限制违法干扰问题进行了讨论,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措施。为此,笔者结合已有文献资料,针对限制航空运输违法干扰的法律对策,提出相应的观点。

(一)优先管辖权

1、国际管辖权模式

其一,行为地国。结合国际犯罪刑事管辖的基本原则以及国家原则,航空运输违法干扰行为一旦在某国领土上产生了后果,将结果发生地国作为行为地国。即违法干扰行为发生在该国领土上,该国就具有管辖权。这是国际犯罪刑事管辖的最基本原则。其二,航空器登记国。按照《东京公约》以及《海牙公约》等相关规定,假设航空运输违法干扰行为是在该登记国的航空器中发生的,登记国将具有管辖权。其三,航空器降落国。按照《蒙特利尔公约》的有关规定,一旦发生航空运输违法干扰行为,航空器在降落到该国后,行为人仍然在航空器中,降落地国将对行为人具有管辖权。其四,承租人永久居所在地国及主要营业地国。按照《海牙公约》等有关法律规定,假设航空运输违法干扰行为是在租来过程中并未带机组的航空器中发生的,承租人的永久居所在地国及主要营业地国,将有权对该违法行为进行管辖。其五,普遍管辖权。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进行有效保护,《海牙公约》等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所有在本国境内发生危机航空安全疑犯的公约缔约国,一旦没有按照公约规定对疑犯进行处置,就需要将疑犯引渡至相关国家,对疑犯行驶管辖权。

2、航空器登记国应赋予优先管辖权

因为公约中规定的五种管辖权同时存在,并没有先后之分,在国际上实施管辖权的过程中会存在冲突。在管辖权冲突的情况下,如何优先行驶管辖权,成为了现阶段法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而笔者认为在区分上述五种管辖权的先后顺序的过程中,首先应结合航空运输的安全及便捷这两个价值目标。所以笔者认为航空器登记国营具备优先管辖权。其一,在发生航空运输违法干扰行为时,行为地国行驶管辖权并不明确。所以,当违法行为经过地与结果发生地并不是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情况下,将会存在管辖权行使冲突,无法明确优先行使管辖权的国家。而航空器降落国行使管辖权并不利于惩治以及预防各种航空运输违法干扰行为。此外,如果承租人的永久居所在国或主要营业地国优先行使管辖权,将会加大抓捕疑犯的难度。而普遍管辖权是在世界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并不适用所有的航空运输违法行为。如果行使普遍管辖权的管家和危害航空违法行为的国家并没有存在直接的联系时,将会引发各种纠纷,也将难以和平解决违法事件。其二,为保护乘客的信赖利益提供了方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航空竞争中,选择选择乘坐登记国的航空器,充分体现了乘客对于该国航空安全以及法律保障的完全信赖,如果出现危机航空安全运输的违法行为,乘客将有权要求航空器的登记国履行相应的保护责任,对疑犯及时进行惩治。其三,航空器登记国优先行使管辖权更容易被认可。按照国际有关公约规定,所有民用航空器必须要在一个国登记,切不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登记,只有唯一一个航空器登记国。因此,当发生航空运输违法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航空器登记国应优先行驶管辖权,从而避免各种纠纷及争议问题的发生。

(二)协调统一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及行政制裁措施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对于航空运输违法干扰行为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这对于保护我国航空运输安全,推动国际航空运输稳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我国加入到《东京公约》、《海牙公约》等有关航空违法的国际民航刑事公约中,作为航空大国,承担了相应的国际责任,并履行维护航空安全的有关义务。在此基础上,国内对于国际公约的各种航空运输违法行为作出了明确的立法规定,在中国刑法以及民航法中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其二,已制定了反航空运输违法的行政处罚机制,对各种航空违法行为作出了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惩治措施。其三,在民事制裁措施中,对航空违法行为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要求对违法行为给予相应处罚的同时,还要求对个人、单位所造成的财产损失等,依法承担责任。

(三)完善有关法律措施

中国航空运输行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频繁出现各种航空运输违法行为。这使得中国的反违法干扰的相关法律措施所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刑法原则上,《刑法》与《民航法》相互矛盾;虽然我国部分法律对航空运输违法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然而每部法律对于违法干扰的规定并不够完善、系统。其中《刑法》针对限制航空运输违法干扰方面进行了多次修改,但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也无法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使得航空运输违法干扰行为时有发生。此外,我国《民航法》是将1979年出台的《刑法》作为蓝本,但是并没有对航空违法犯罪行为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为此,笔者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刑事法律的作用及效能。其二,难以对潜在的、危害性极大的航空违法行为作出明确的惩治。对于危害极大的航空违法行为,在我国只能利用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例如:对于在航空器中打架、蓄意闹事、盗窃、故意损坏救生物品及设备、吸烟等行为,对航空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在处理过程中,只是有民航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在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的过程中,明确惩治措施,还应明确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类型,避免发生以行政处罚替代刑事处罚等现象的出现。

三、结语

我国在遏制航空运输违法干扰行为的过程中,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然后结合法律对其违法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加强教育,让行为人能够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承当相应的法律后果。

参考文献:

[1]孙阳.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民航企业[J].管理观察2010(28):204-205.

[2]蒯晓晓.积极应对机场非法干扰行为维护民用航空安全——旅客冲击跑道事件的法律评析[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11(09):776-777.

[3]赵劲松.ZHAOJin-song国际航空侵权行为法律制度的新发展——以《非法干扰公约》为视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03):220-221.

[4]刘南男.当前我国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事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13):448-449.

[5]郭潆.安全视野下的民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10(11):545-546.

航空安全文化建设范文4

Abstract: Frequent safety accidents in construction caused huge economic losses to the society and enterprise, and adversely affected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safety accident causing theory, safety culture is the root cause of safety accident. Therefore, safety culture cultivating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lowing safety accidents rate. Based on the multiple-project hierarchy management mode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e concept and the form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were defined. And three-level incentive strategy of forming safety culture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was propos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关键词:安全事故;安全文化;安全激励策略;文化建设;安全绩效

Key word: safety accident;safety culture;safety stimulation strategy;culture building;safety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012-03

0 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渐增加。建筑业总产值与GDP的比值从2004年的17.9%到2015年的26.2%,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表明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然而,近年来建筑业安全事故频发,2016年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又大幅上升,2017年3月25日到28天短短四天时间内建筑业发生了5起安全事故,造成24人死亡,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制约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在于安全事故的防范,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应以安全事故指因理论作为指导。行为安全“2-4”模型[1]是我国在古典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并细化管理因素的现代致因理论,该模型指出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因素则是员工个体的安全知识、意识和习惯,根本原因是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而安全文化则是安全事故的根源因素。从国家安全生产治理的宏观层面和建筑企I长远健康发展的视角来看,安全文化的培育和塑造是首要之举。邹小伟等人[2]通过案例研究指出建筑业应树立‘零事故’安全文化,且这种安全文化获得建筑企业的所有管理人员和基层作业人员的承认,才能保证安全行为。王秉、吴超等人[3]研究指出安全文化具有基本、直接、深层外延等三个层次的功能,其中基本功能指满足安全需要的功能;直接功能包括导向认同、情感与凝聚、认知教育和规范调控等功能;深层外延功能包括融合与守望功能,辐射、增誉、激发与跃迁功能,三大功能彼此影响、相互促进,为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供强劲动力。

实践和理论证明,安全文化对于建筑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企业安全文化的培育和发展需以长效的激励机制得以保障,田利军等人[4]指出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内部激励的控制。因此,本文将在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企业安全激励机制的运行策略。

1 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机理

1.1 安全文化和安全氛围的概念

根据《辞海》对文化一词的解释,广义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随着文化与社会生产各方面的结合,如企业文化、安全文化等,文化被赋予更强的功能。安全文化就是将文化与建筑企业施工安全相结合的典型,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专业术语,但对其定义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总体而言,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认可的关于安全的共识,这些共识渗透在企业各种活动中,是愿景、制度、理念、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元素有序的综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因此,安全文化一般是指公司层面的安全文化,如企业层次的安全文化。

安全氛围则是指组织内部关于安全的气氛和情调。由于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和唯一性等特征,导致工程项目管理需要临时组建一个职能完备的柔性组织,随项目的开始而开始,项目的结束而结束。同理,施工班组也是随分包工程的开始而开始,随分包工程的结束而结束。因此,安全氛围涉及项目级安全氛围和班组级安全氛围。

1.2 建筑企业多项目安全文化的形成机理

安全文化是导致安全事故的根源原因[5],因而建筑企业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是保持建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优秀的安全文化不是组织随机自然形成的,需要正确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法。根据建筑企业多项目分级管控模式,结合行为安全的传播属性,构建了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机制。如图1所示。

建筑企业或项目部以安全宣传、教育和设立安全奖励基金等激励方式,自上而下引导管理者和项目现场工人的安全行为。具体、实在的引导和刺激政策能够促使管理者和工人个体产生安全行为的紧迫感和奋进感,从而塑造和固化组织成员个体的安全行为模式。根据行为传播理论,组织成员个体的安全行为将在以自身为核心的影响范围内传播,产生持续的引领和示范效应,从而促使较小范围内的安全氛围的形成。我国的建筑施工现场大都以分包的劳务施工班组为单位,进行协同作业,因此,安全行为的传播和示范效应首先在班组内出现,并逐渐在班组内形成良好的安全共识,逐步扩展到项目部的其他班组,形成班组级安全氛围。

建筑施工专业协同、分工合作的过程中,级班组安全氛围通过各种显性、隐性的方式实现了安全氛围的交融,如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影响、安全技术交底、思想观念的交流沟通等方式。随着沟通交流不断深入和渗透,班组内和班组间的安全氛围逐渐形成新的安全共识,包括安全观念、制度规章、流程等方面的共识,既项目级安全氛围。项目级安全氛围是班组级安全氛围的延伸和扩充,能够覆盖没有顾及到的班组间安全氛围。

一般情况,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业务涵盖房屋建筑、市政、水利、道桥、港口等大型工程,不同性质的项目呈现不同的安全氛围,最终形成分(子)和总公司的安全文化。总之,企业需要依据各项目类型,综合考虑地区因素,塑造符合客观实际的企业安全文化。

2 建筑企业多项目安全文化营造的激励策略

2.1 建筑企业多项目安全文化的总体激励思路

根据建筑企业多项目安全文化的形成机理,提出建筑企业多项目安全文化的总体激励思路。建筑企业多项目安全文化的营造应从内容和形成机理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从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容出发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安全文化包括了观念、制度、安全教育和安全物态等文化内涵,其中观念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教育培训是中介层。另一方面,根据安全文化的形成机制进行安全文化的建设,层层递推,环环相扣,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安全文化。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机制为:工人个体班组级安全氛围项目级氛围公司安全文化。

鉴于此,营造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总体思路应从上述两个维度综合推进,利用差异化、多层级安全激励策略促进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

2.2 建筑企业多项目安全文化营造的激励策略

2.2.1 班组级安全激励策略

受“安全股票”和“隐患买卖”两种针对一线工人的经济激励方法的启发,提出基于危险源的班组级安全激励策略。班组级安全激励是指项目经理对施工班组采取的安全管理办法。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在项目经理的主持下,全面识别项目客观存在的危险源并建立项目危险源库,以班组为单位合理分配,实施班组长责任制。班组长责任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职能分配,班组长需要向项目部提交正式的安全承诺,最终按危险源管控的结果为评价依据,对班组长和工人进行奖励和处罚。奖励或惩罚的额度为危险源管控的成功数或失败数与各危险源的价值量的乘积(其中危险源的价值量按实际管控难易程度来确定)。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上述激励策略使得项目部与施工班组间建立起了激励与被激励关系,并催生了施工班组间在施工安全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极大程度激励施工班组对安全的追求,增强了安全积极性而促进班组级安全氛围的形成。

2.2.2 项目级安全激励策略

项目级安全激励是指企业级对项目部的激励。一般情况下,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组织一般由质量、安全、成本、采购、技术等部门构成,受项目经理统一领导,其中项目的安全管理受到质量、成本、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项目经理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更是项目施工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项目级安全氛围形成的激励不能只以安全员和项目经理为对象,还要把相关联的质量、成本、材料等部门加以考虑。赋予各部门明确的安全责任,按责任的落实情况进行奖惩。具体而言,将主体工程及分包工程、劳务分包项目的安全管理责任分配到各部门,而项目部的安全员负全面监督和指导职能,以效率为原则,根据事故发生情况以及安全投入考核评分进行奖惩。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项目管理人员,而不只是安全部的责任,极大程度的促进了项目级安全氛围的形成

2.2.3 企业级安全激励策略

企业级安全文化的形成与项目级、班组级安全氛围的形成稍有差异,差异的存在源于公司层面的安全管理与项目现场的安全管理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项目现场的安全氛围和公司安全文化的形成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培育和发展总、分(子)公司安全文化的激励应分为硬性激励和软性激励两个层次。硬性激励是指分(子)公司必须实现预定的安全目标,根据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一般性的奖励。公司层安全目标如下:

①努力实现“五无”,即全年无死亡事故,无重大设备事故,无重大生产性火灾事故,无中毒事故,无坍塌事故;②减少重伤和轻伤事故;③坚持一标四规范,现场自检合格率100%,优良率82%以上,大型设备完好率90%以上;④文明安全工地。

现有理论和实践都充分得证明了组织成员之间的非正式沟通交流、正式的安全会议均对促进安全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除此之外,安全活动日的举办、管理者对外交流学习以及提案和建议等方式均有利于公司安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因沟通交流、会议、安全活动日、对外交流学习等投入不能量化其效益,故称之为软性激励。对于公司安全总监、安全部门主管、分公司的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激励,应侧重软性激励,增加沟通交流、鼓励建言献策和主动学习。

3 结论

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总体上分为三个过程,及班组级安全氛围、项目级安全氛围和企业级安全文化的营造,且各个过程由于组织分工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决定了建筑企业安全文化营造的三层级激励策略。班组级安全氛围是基于危险源的分配和管控绩效进行激励;项目级安全氛围的形成依靠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班组的协同管控,依据协同管控的绩效进行激励;企业级安全文化的培育发展应以硬性激励为基础,增强软性激励。

本文提出了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形成的三层级激励策略,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没有考]各企业经营模式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许素睿,项原驰,任国友,等.新的行为安全“2-4”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04):29-33.

[2]邹小伟,邓铁军,周祥蕴.打造零事故的建筑安全文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6):77-84.

[3]王秉,吴超,杨冕,等.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8):7-12.

[4]王景博,田利军,陈甜甜.内部控制_安全文化与航空安全_田利军[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