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1
关键词:环保意识;影响因素;可行策略;可持续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迅猛,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但发展经济难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而环境破坏的程度也和经济发展速度亦步亦趋,所以环境污染这个问题一度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切关注。虽说我国也在致力于环保工作的开展,但其成效依旧不甚明显,其中一个关键缘由就是公民的环保意识不强,所以导致政府环保建设、环保政策推行得不到很好的支持,因此,有效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成为当下政府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公民环保意识的现实情状
现阶段,我国公民环保意识较为淡薄,在现实生活中多有体现:第一,公民对环境、环保的满意度过低,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城市居民认为城市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和“非常严重”,40%的城市居民认为城市环境“没有问题”和“不太严重”,单从这一数据结果就可看出,城市居民对环境、环保的满意度过低,侧面反映了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已经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公民对环保知识认知过少,当下我国全体公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够整齐划一,一些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这就导致他们对一些造成环境污染的语词认知不够清晰,他们对“全球变暖”、“臭氧破坏”等明显环境污染类型了解清楚,但却不明白“过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企业污染”、“较差的公民环保意识”、“政府环保工作不到位”等语词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诱因;第三,公民不配合政府开展环保工作,最常见、最鲜明的表现在“公民在购物时是否会自带购物袋”这一问题的选择上,只有一小部分的选择会自带购物袋,仍有一大部分人会选择购买塑料袋,可见这一大部分人的环保参与度过低;第四,大部分公民的日常行为不符环保要求,譬如有的公民会乱扔废旧电池、随意浪费水资源、不将垃圾进行分类等等。总的来说,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还是十分淡薄,亟需有效提升。
二、影响公民环保意识的具体因素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众所周知,自然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描述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最鲜明的理论,库兹涅茨曲线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较轻,但恶化程度将随经济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再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可见一个国家的环境质量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在增减呈现出先恶化、后改善的倒U形形状。现如今,我国境内大多数城市的环境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恶化趋势,所以不少城市采用了边发展边治理的举措,但效果不甚明显,同时随着广大居民生活条件的愈来愈好,自然而然会提高对环境的质量要求。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恶化程度十分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恶化程度呈现负相关的特征。
(二)公民受教育的程度。在传统观念中,通常会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环保意识就越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笔者个人曾作过一个小的社会调查,调查问卷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环保部门提供分类垃圾桶,您会将垃圾分类之后再投入垃圾箱吗?”,待笔者将问卷的答案进行统计之后,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公民回答差别并不鲜明,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的调查群体选择“一直会”、“经常会”的比例反倒比初中及初中以下、高中、中专及大专的社会群体低,选择“不会”的本科及本科以上的群体数量反而最高,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越高,环保意识就越强”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从这一调查结果可发现,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与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完全不成正比,要强有效提高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抓起基础环保教育,因而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只有他们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未来整个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才会真正提高。
(三)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要想最快速的普及和拓广一种观念,最直接、最快的方法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借用媒体和舆论的力量达成预期的效果,所以公民环保意识的强弱与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采用一定的有效手段,组织一些积极有益的环保活动,借助媒体号召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居民对这种集体性的环境活动参与热度不高,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常常不愿意参加这种集体性活动,所以我国政府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广大公民的集体环保意识。另外,一些居民社区、村民委员会和一些大学生组织的假期环保宣传活动,部分公民反倒认为这是一种“做样子”的活动,“只是形式而已”。
三、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的可行性策略
(一)环保意识培养落实到学校。要想有效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就必须从教育抓起,构建一个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的学校环境保护体系,让每一个学生自小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意义,真正将环保教育落实到学生个人身上。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处于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思想、品质也逐步形成,如若在这一时期内给予学生正确、积极地教育,那对于小学生日后的成长可谓是大有裨益;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处于人生的重要过渡时期,大脑发育成熟、性格逐步塑化,学校应抓住这个时期学生的特征,积极开展环保教育工作、组织环境保护活动、宣传环保重要价值,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大学先进思想、先进技术前沿的集聚地,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关键性任务,高等院校更应抓住这一黄金时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总而言之,环保意识的培养必须要落实到学校,只有这样,公民的环保意识才能够有所提高。
(二)环保NGO应构建到社区。所谓环保的NGO,也就是常说的非政府性质的环保组织,基本上由志愿者组成。当下,各种公益NGO大量出现,一方面增强了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成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对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利用环保的NGO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呢?首先,环保的NGO可以在居民社区或村民委员会中开展系列环保活动,譬如公益讲座,一是纠正公民对环保知识的曲解,二是起到宣传的作用;其次,环保的NGO可以在社区免费发放一些环保宣传品,向台历、水杯、小扇子之类的小物件,从细节之处时刻提醒公民注重环保,呼吁公民为环保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最后,可以在社区或村民委员会免费组织环保培训活动,吸引对环保有兴趣、有责任感的居民积极参与进来,了解环保知识的同时也唤起其他公民参与环保的热情,以此调动公民的环保意识。
(三)环境保护宣传须借助媒体。21世纪是信息化大时代,以网络、广播、电视为主的现代化传媒和以报刊、杂志为主的传统传媒共同改变着公民的生活方式和信息接收形式,也使得现代生活和社会文化理念都可经由出传媒递送到公民视野,以此鼓励人、感染人、打动人。鉴于此,国家政府部门在开展环保工作时,可以将环保工作与媒体联系起来,将媒体视为沟通公民和环保工作的桥梁,巧妙运用媒体来引领公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增强公民环保意识。譬如,可在电视主流节目中插播与环保有关的公益广告;在公交车站的广告牌上张贴大版面的环保宣传海报;在受欢迎且点击率较高的网站置入宣传环保视频等。与此同时,可以制作一些关于环保的影视作品,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引发公民强烈的心理情感和共鸣,进而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热度。
(四)发挥公民在环保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公民对政府环保的决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正是因为公民参与了环保的决策,厦门PX事件才得以解决,由此可见公民对环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广为人知,目前的自然环境污染之所以十分严重,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不合法企业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乱排废气造成的,而针对这种恶劣现象,相关部门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察管理工作落实不到实处,使得环境问题日渐恶化。鉴于此,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努力发挥公民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公民的参与环保、监督环保的权利不受侵害与限制,例如:对一些环保事务具有绝对的知情权,对一些环保研究项目和重要决策有一定的参与权,对于一些重要的环保设施施工有监督权等等,以此充分发挥公民在环保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除了以上四条策略以外,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也是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的有效举措,为此,政府可以设置专项奖罚制度,专门对公民环保行为进行惩处和奖励,利用此制度约束公民的日常行为,从而减少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的行为举止,而适当的奖励则会增加公民的环保意识,增加公民保护环境的行为频次。但须注意的是,这种环保行为奖罚制度要根据人们行为的作用、价值、影响力以及行为性质进行分层,行为优异者多多奖励,行为恶劣者适当惩处,进而起到保护环境和提高市民环保意识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应用此种奖惩制度,不仅能够使每个市民都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而且还可以将公民的行为举止就和个人利益相勾连,相信通过这样的手段和方法,公民的环保意识定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结束语:总的来说,环境保护是造福后代的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当代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相互联合从学校、环保NGO、媒体和市民群体入手来开展环保教育工作,让公民明白环保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环保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但需注意的是,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所以政府要联合全体公民积极开展环保工作,努力坚持、共同努力,以此拯救自然环境、缓解环境压力。
参考文献:
[1] 王永革. 浅谈如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28)
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教育;生态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82-0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价值观代表了社会知识阶层的发展方向,高等院校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在高校中普遍开展环境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环境教育
1.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和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教育逐渐兴起,成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上,“环境教育”的名称被确定下来。这次会议以后,世界各国对普及和发展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也逐渐达成共识。1975年10月,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在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级别最高的一次环境教育专题研讨会,标志着环境教育的确立。会议通过了《贝尔格莱德》,对环境教育的目的、环境教育的对象和环境教育的内容作了规定。1977年10月,在第比利斯举行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通过了著名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宣言和建议》,该宣言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此后,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组织召开了地球高峰会议,这次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人类环境保护事业的纲领性文件。这次会议的召开,明确了新形势下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环境教育,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发展。随着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渐兴起的过程,环境教育在世界各国不断普及和深化。
2.环境教育的内容。环境教育并不是单独的专业教育,而是综合教育,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相关的各个领域。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①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环境和环境问题,掌握关于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②环境法律法规。对公民进行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形成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的正确认识,自觉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减少和制止对环境产生的破坏。③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学是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所作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是确立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的理论。环境伦理学是建立环境伦理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对环境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大学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其目的是使人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每一个公民来讲,接受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终生的教育过程,应根据人的不同发展时期的认知特点,对环境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应实施方案。而大学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对公民形成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环境教育是指大学,包括研究生阶段的环境教育,包括专业环境教育和通识教育。专业环境教育,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目的是培养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通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覆盖所有专业、跨学科的普及式环境教育,教育内容以环境伦理学为主。在校大学生将来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环境行为习惯对整个社会形成科学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通过实施大学环境教育不仅传授给大学生保护环境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这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中学环境教育相比,大学环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我国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在高校中普遍进行的环境教育实践,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有较大差距。因此持续开展和普及高校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目前我国大学生环保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保知识肤浅。大多数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基本的生态环境科学常识,这在非环境专业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说明对于非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引导力度不够。
2.生态环保目的不明确。环境保护目的是不断深入研究环境系统,探索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环境问题途径和方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使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目前多数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目标认识不全面、不准确。
3.生态环保整体意识缺乏。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保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还没有形成整体认识,对环境恶化的严峻性还没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需要通过普遍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系统性、整体性的认识。
4.没有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素质之一。而目前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欠缺以及日常行为习惯不文明的现象在高校中还较为普遍。
5.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环境保护漠不关心,参与环保活动没有热情、缺乏积极性。
三、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对策措施
1.开设与环境保护知识相关的必修课。在大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增加环境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容不仅是国家环境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调查表明,目前很多大学生认为现有的学校环境教育不能够满足他们对环境科学知识的需求。大学环境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共必选课,授课对象是全体学生,其设置要兼顾各专业的特点,教学的重点是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学生科学全面地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形成科学的生态环境意识。二是专业必选课,如“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选修课要结合各专业本身的特点,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环境问题能力。
2.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生态环保活动包括广泛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一是以展览、讲座、座谈等形式为主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化,调动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二是利用地球日、环境日等主题活动日,开展参与型生态环保活动,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环保事业的自觉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三是利用多种校内宣传媒介定期向学生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在全校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舆论氛围。四是开展校外活动。动员学生建立环保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也可以在学生中成立环保协会等,开展环保活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目前高校中有些大学生表现出高消费、追求享受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除了要结合环境保护宣传绿色消费,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消费意识,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综上所述,高校能否培育出大批具有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的人才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行为习惯,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译.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崔建霞.环境教育:由来、内容与目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4):147-153.
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民环保;节能意识
一、前言
关于我们国家目前的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将低碳经济在目前的背景中逐渐的被应用,我们将他归纳为具体的方面:就是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不同的工程的建设周期的各个过程中对节约资源与能源节约的重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我们的人民生活营造更加舒适的环境,我们需要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同发展。
二、目前环境方面问题的产生原因
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所以我们从产业上的工程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上看,目前我们国家的碳排量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主要是通过在交通的方面、工业生产的方面还有就是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些不同的来源。在这些不同的方面的过程中,建筑行业的工程的完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在我们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仅次于工业生产方面的的第二个碳排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和经济都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的进步、工业化的进步都在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在不断的前进,这样的发展对于推进我们的居民的生活水平方面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们在建筑的过程中在建筑方面用的能源的种类和用量都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在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全社会的二氧化碳的排量占总的碳排量的比例要超过标准的四分之一,所以这对于我们国家的以后的发现来看,关于二氧化碳的排放的问题已经逐渐的成为我们社会在目前的发展关于低碳经济方面所面临的最大的障碍问题之一。我们从我们国家最近这些年的建筑总量上来看,有具体的研究表示我们已经建成的建筑基本上有95%都是关于能量高消耗的建筑。我们根据这些不同的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具体寿命周期来看,我们在建筑领域的研究方面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些建筑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相关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在最近的 IPCC 的报告中,这项研究具体指出从现在开始到 2030 年我们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降低 50 亿 t 左右,我们为多余的二氧化碳而所承担的的其他的成本几乎为零,所以我们需要对于低碳建筑还有低碳建筑技术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发展低碳建筑需要社会参与
在我们国家的低碳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公民的低碳方面的意识的培养对于实现在现代化的低碳建筑方面是的重要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同时需要保证对公民低碳意识的培养,并增加对它的重视的重要性。那么我们需要如何做呢?首先,关于我们在政府的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树立政府榜样意识的作用。我们国家的政府的有关的机关部门需要承担起我们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所必要的社会责任,为了完善这个制度的责任我们需要建立起在整个社会的公共建筑方面的评比的制度,在这个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接受整个社会的不同的监督工作,在整个社会进展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我们在公民的意识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一种整体的浓厚的节能减排低碳方面的的社会氛围,我们需要让我们国家的不同的民众了解低碳对于社会建设方面的的意义,我们需要在实际的过程中对于完整的社会环保制服的建设并进一步付诸实际行动。其次,就是我们需要在社会的进步方面的过程中广泛发挥社会方面的组织力量的强度。社会组织力量对于我们国家的公民来讲,环保制度的建立是完善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对于政府方面社会环保方面的一种有效的补充,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加环保意识的建立,政府部门要支持社会力量对于人民的低碳环保的意识加入到建筑低碳的行动中来。最后需要加以重视的就是宣传工作的完善。这是整个加强公民意识的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在分析目前的低碳经济背景我们国家的公民对于节能和环保方面的意识提高的方面有重大的意义,这些宣传工作在我们的社会资源和环境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们的环保意识的加强有重大的意义,它普及了我们的低碳环境需要的要求,保证了公民对于低碳的意识的加强工作。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国家的宣传力度的保证的问题,我们国家的政府的工作需要按照规定的范围来对不同的低碳环保的方案进行具体的推广和应用,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讲还有很多的地区并没有施行低碳环保的应用,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公民的认识这一个问题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所以,我们需要提高我们公民对与环保的认识,才能保证我们国家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束语
我们国家的目前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能源和低碳的环保的方面的建筑行业都是因为高能耗高排放而出名,这个方面的耗能和环境的影响占据我们国内各个行业的大部分,虽然它对于我们国家的环境来讲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它也具有较大的减排空间,因为目前的全球气候变暖和各个国家对碳排放的关注,我国需要在公民节能环保意识和低碳方面的的提高方面进行更加完善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云状.低碳建筑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建筑经济.2010.
[2] 李丹.低碳技术发展和障碍分析.生态经济.2014.11.
[3] 梁清.浅析低碳经济下的我国的建筑节能发展.产业研究.2010.08.
[4] 王一博.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研究进展.建筑科学.2013.10.
[5] 王力祥.建筑低碳化发展研究.浙江理工大学.2013.
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4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意识;公民素质
前言:环境保护意识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所产生的,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环境保护意识已经引起了全球各国的重视,成为公民综合素质的评价因素之一。环境意识就是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包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自身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和环境保护行为。环境保护意识具体又可以分为环境认识观、环境伦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法制观和环保参与观。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就会导致公民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当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一、两国公民环境意识的差异
为了了解中国、日本两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水平,对比两国公民在环境意识上的差异,中国人民大学下属的应用统计中心和日本的地球环境学研究机构联合在2013年11月举行了一次统计调查。调查地点在两国的首都――北京和东京,调查采取随机抽样访问的形式,调查对象为市区20岁以上的居民,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均在80%左右,调查结果可信程度较高。两国公民在环境意识上的差异如下:
(一)认知程度
调查问卷针对本国的环境现状向公民进行了提问,其中包括对“空气污染”“水污染”“植被破坏”“工业废弃物排放”“垃圾处理”“噪音影响”“食品安全性”等几大主要环境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具有“非常严重”“比较严重”“一般严重”“根本不严重”四个选项。调查结果表示:无论是北京还是东京,公民中认为居住城市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十分严重”的人数达到了八成以上。这说明这两座城市的市民对居住城市的环境相当关心,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已经深入到一定程度。这是两国公民在环境保护认知程度上的共同点。不同点在于,除了“食品安全性”“空气污染”两方面,北京居民在其他几大问题严重性的认知程度上都低于东京居民。这说明我国公民在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上认识还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环境支付意愿
调查问卷中包含了一部分关于民众对环境支付意愿强烈程度的调查,也就是公民是否能够接受由于环境保护而引起的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不方便,是否同意设立环境税来保护环境,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优先程度的划分等等。在这一方面,北京居民表现出了比东京居民更加强烈的环境支付意愿。首先在是否能够接受由于环境保护而引起的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不方便上,北京居民有高达75%的部分选择了愿意,明显超过东京居民的67%支持率;而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优先程度划分上,北京居民有八成的人数认为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增长,而东京居民认为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增长的人数只有六成;在设立环境保护税方面,北京居民的支持人数比反对人数多,而东京居民中反对人数比支持人数多。
(三)环境保护行为和公益活动
调查问卷就两地居民的生活环保习惯进行了调查,列举了六项常见的环保行为,向两地居民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节约用水、乘坐公交车、节约空调电能等方面,两地均有40%以上的居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而购买无农药蔬菜、购买环保用具等方面,能够做到的居民就比较少。这说明公民是否保持行为要结合环保行为所花费的经济成本来决定的,如果环保行为花费的经济成本低,居民就能够保持这种行为习惯;而当环保行为花费的经济成本高的时候,居民就不乐意去保持该种习惯。而在各种公益活动的参与度上,两次参加过环保游行等活动的人数不足城市居民的30%。这说明环保公益活动在两地开展的次数不多,公众的参与度不高。
(四)对两国之间环保协作的态度
环境问题是不分国籍的,作为地理位置邻近的国家,中国与日本更应该积极开展环境保护上的协作,积极改善社会环境。而在北京和东京,市民普遍对两国之间的环保协作表示支持态度,认为两国之间进行合作对解决环境问题,营造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日公民环境意识差异的产生原因
(一)价值观
公民的价值观是受民族道德观念的熏陶所形成的,对环境意识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思想能够促使公民对自然环境予以回报。这些思想观念与环境保护观念具有很大的相通性。而我国与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在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深受我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十分注重公民的“勤勉”“忠诚”“诚信”等品质。据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居民和东京居民都对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认同感,而两国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影响了两国人民的环保意识。
(二)生存环境
生存环境是导致两国公民环境意识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广阔,资源种类多,资源含量大,我国公民普遍具有“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印象,这就导致我国公民对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比较弱。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表现的日益严重,公民在这一方面的轻视程度有所降低,对环境问题的担心程度开始增加。而日本属于岛国,国土面积比较小,大部分资源依赖于进口贸易,各种自然灾害出现比较频繁。这就导致了日本公民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比较高。尤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发生了几起重大的环境危害事件,给社会大众敲响了警钟。
(三)积极事件
社会上发生的各种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也会对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产生影响。比如说我国北京在成功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资格之后,向全世界发出了“举办绿色奥运”的口号,这是来自政府的声音,对树立民众的环保意识、号召公民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市政府推行的每月少开一天车、不实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生活用水用电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得到了公众的热烈支持。
(四)环保宣传教育
对公民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在平时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积极参与各种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日本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典范。日本政府在各地都建设了环境保护的教育机构,同时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非常完善。日本政府推行的环保宣传教育是全方位的,融入各行各业的,不仅学校要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观念,企业和社区也要分别向员工和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所以,环保宣传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合作的,而不仅仅是媒体和环保部门的责任。而我国,环保宣传教育仅限于学校之内,企业和社区的环保宣传力度还不够,这是我国环保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环保政策法规
法律法规具有强烈的强制性,对人民大众的环境意识具有直接的影响。日本在环境保护的立法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环保执法相当严格,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惩罚严厉,而且效果显著。另一方面,日本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面,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提高人民大众的环境意识水平,提高了社会民众对环保工作的支持程度。在这一方面,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有所不足,执法过程中容易被违法分子钻空子,执法手段的可操作性比较差。这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起步较晚,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政府要积极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制定环保法律条款,加大对各种破坏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
(六)社会经济条件
通过两地居民环保支付意愿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居民的环保支付意愿比东京居民的环保支付意愿强烈,北京居民认为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增长的比例也高于东京居民;北京居民普遍认为环境税的设立是合理的。这些观念上的区别是受到两国经济条件的影响的。以环境税的设立为例,日本正从长达十几年的经济萧条当中走出,国民经济初步复苏。这让经济增长在东京居民心目中的地位直线上升,公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抱有很大的期望。而一旦设立环境税,很容易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对国民经济造成强烈的冲击,所以在东京居民中反对设立环境税的人数比较多。而在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结构趋于稳定,环境税的设立不会对经济结构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北京居民普遍对环境税的设立抱着支持和赞成的态度。
三、提高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建议
(一)发展环保事业
我国公民在环境问题认识上与日本公民存在差异,很大程度是由于我国环保事业不够发达,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足。对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环保事业,向全社会大力宣传环境保护观念。首先,在学校教育当中,学校要注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渗透环境,向学生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上的环保活动,让学生养成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其次,企业和社区是环保宣传教育的重要环境之一。企业的环保宣传教育主要是面向员工,社区的环保宣传教育对象主要是面向居民。最后,各种媒体要积极承担起环保宣传教育的责任。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是公民了解环保知识的主要途径。这些媒体要广泛收集并全球各国的环保信息,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普及正确的环保行为习惯。
(二)保障公民环境权益
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有力地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对公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有待于近一半的补充完善。在改进环保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要遵循“保障公民环境权益,提高公民环境意识水平”的原则,明文规定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让公民在基本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能够拿起法律武器,通过正规、合法的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履行自身应尽的义务。我国公民在调查统计中表现出了对环境法律完善的极高支持度,具有强烈的遵守法律的观念,这也是我国完善环保法律法规的有利因素之一。
(三)发动全社会参与
日本公民相比我国公民,具有更高的环保参与度,这是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政府进行借鉴。在日本,有很多非政府性质的环境保护组织。这些环境保护组织规模庞大,能够有效汇集民间力量来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在日本公民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国,公民普遍认为环境保护的责任主要在于政府,政府在环境保护所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这更表现了在我国的环境保护视野当中,非社会组织起到的作用很小,社会民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不高。对此,我国政府应当发动全社会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而不仅仅是依靠政府单方面地发挥作用。
四、结语
环境保护对我国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环境问题严峻的现状。我国必须加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借鉴日本国家在树立公民环保意识方面的经验,向全社会渗透环境保护的观念,提高公民的环保参与度,培养出高素质的公民群体,推进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进程。
【参考文献】
[1]许双.中日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环境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2]李军霞.中・韩・日环境经济政策影响因素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2.
[3]黄昌朝.日本东亚环境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3.
[4]陈玉平.中日环境合作中的不对称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王玲.环境经济政策下环保投资的中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6]霍英楠.中日城市生活垃圾治理问题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7]韩娟娟.中日环境犯罪立法模式比^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
[8]秦诗懿.日本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对我国环境伦理建设的启示[D].沈阳师范大学,2014.
[9]刘铭.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日韩环境合作[D].吉林大学,2014.
[10]杨川林.中日大学环境教育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1]高幸.中日国有林管理体制对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12]刘.东北亚环境问题的博弈分析[D].复旦大学,2011.
[13]周雅桑.试论中日环境合作机制的建构[D].吉林大学,2016.
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5
关键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DF468文献标识码: A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现状,每一位公民和每一个社会团体都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有序的参与维护我国的环境安全,这也是当今中国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环保意识不强,参与途径单一,环保制度和法律不够完善,公众参与环保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更好的发挥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唤醒公民环保意识起到积极作用。
一、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和兴趣的社会群体对政府设计公共利益事务的决策的介入,或者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活动。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仅仅依靠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和解决环境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公众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是指公众及其代表根据国家环境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它也是政府或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依靠公众的智慧和力量,制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确定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监督环境法的实施,调处污染事故,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公众参与原则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是经济和环保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体现环境决策的民主性
环境决策是一种综合性的决策,涉及多门学科,同时也影响到多方利益主体,中国的传统环境决策模式是计划经济下的决策模式,国家机关单方面根据本部门、本地方的利益,独自进行决策,很少与其它部门或其它地域进行协调,很少考虑公众的参与,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做出的环境决策缺乏民主性、科学性。环境决策,必须听取民众的意见。缺乏民主的环境决策,必然也会缺乏科学性,缺乏科学性的环境决策必然会偏离事物正常的轨道,出现与实际相悖的情况,不仅达不到防治污染的目的,还有可能会加剧环境污染。
(二)公众参与使环境决策更加有效
听取公众的意见,使环境决策更加透明化、社会化,使政府的决策更加客观和贴近民意。良好的公众参能使环境决策运行机制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如果公众没得到切实的环境权利保护,那么也就得不到强有力的法律救济,不仅挽回不了已失去的环境权益,甚至还会倍受精神之害,极大地挫伤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积极性。让公众参与环保,有利于减少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也有利与科学民主的环境决策执行。
(三)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问题,目前公民对环境的关注度很高,但是参与度很低。
二、公众参与环保存在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公众参与环境决策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首先公开的环境信息量有限、信息公开渠道少。环境方面的信息往往只在政府审批建设项目阶段才向公众公开,而在建设项目规划、运行阶段很少向公众公开。公众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生产设施、产污情况很难了解,同时政府对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公众对环境保护认识欠缺。再加上受人为封锁、截留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公众不能客观的了解环境现状,甚至会获得一些错误、扭曲的信息。我国当前的环境信息公开是政府权力型。其公开方式往往凭经验,不恰当的公开方式使得环境信息无法及时、准确、有效地传达给需要和关注这些信息的人。被监督者很少去认真听取公众意见、积极回应公众建议,公众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由于缺乏引导和解读,使得公众不能有效地理解这些材料,影响了信息公开的效果。
其次不切实际地广泛发动公众参与,致使某些参与低效、无效甚至混乱。在调查公众意见时,代表性不强,范围也有限,整个调查过程不够规范、科学。组织者有时因自身利益,通过调整代表性质、组成比例等措施偏好地选择,致使选择出来的代表不能代表大部分人的意见。
最后是监督救济制度不完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忽略了环境问题,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时,往往以牺牲环保来促进经济,不少侵害公众权利的行为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有利阻止。当公众利益受到损害时,公众所采取的抗议、申请行政复议等手段并不能使公众得到有利的行政救济。法制的不健全,也使得排污单位有漏洞可钻。
(二)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不够,环保观念淡薄
目前公众对环境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加之很难参与到国家的行政决策和管理中去,环境决策与环境保护中公众的参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环境保护与己无关,是国家的事情。
(三)公众参与形式单一,参与深度不够
目前主要集中在利用各种节日(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臭氧日等)、会议、研讨会等进行宣传参教育,公众参与的领域尚未触及对政府环境决策的参与。
(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体力量薄弱、影响小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社团组织有2000个左右,这些组织中大部分还是自上而下的、由政府扶持的官办型民间组织。受资金、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三、如何公众更有效的参与环保
(一)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也是促进公众认识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通过环境立法使人们获得更多和更大的环境权益,以增进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二)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正规教学的一部分;加大对农村的环保宣传力度;利用先进的电子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提高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度
环境信息公开是一种全新的环境管理手段,保证公民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政府应该创造条件鼓励公民参与环保,让民众走进排污企业,提高积极性。
(四)引导民间组织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民间组织是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也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让更多人参与环保的一个重要途径。政府必须重视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合理引导,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好的促进环境和社会和谐发展。
公众参与作用的发挥受法制保障、参与渠道、公众素养、社会民主化程度和法治化进程的影响,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必须重视公众参与。中国的公众参与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有待在今后从完善法律法规、增强环保意识、增加方式方法等多个方面加以努力。逐步形成公众参与环保的长效机制,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57
[2]向佐群,唐敏.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J].云南: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
[3]赵泽洪,翟国然.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运行机制及其优化[J].中国环保产业,2007.9
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6
二、让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保问题。让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入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人类也遭受到了自然的严厉惩罚。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近几年来的沙尘暴天气,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感。
三、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媒体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4.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点。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在日常生活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不随意丢弃废物,不随地吐痰,公共场所不喧哗,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再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实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环境与我们每一个地球公民的切身利益相关。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个行为出发,真正保护生物圈,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可以结合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而且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中"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列举了现在我国水资源的严重形势,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如果按水资源总量考虑,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