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范文1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大气中许多温室气体的浓度都明显增加,其中以CO2浓度增加最为显著,由于大气CO2浓度增加导致了明显温室效应。全球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造成了70%的温室效应,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和控制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数量、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变动和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并通过负担温室气体削减成本而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削减CO2的排放意味着工厂的关闭、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失业率增加[4],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为了实现2020年的自主减排行动目标和准备下一阶段(2050年)的碳减排工作部署,对现有的建筑施工管理和技术进行提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1.低碳施工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于绿色施工已有众多研究,但对于低碳施工却鲜有研究,低碳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环节。我们认为低碳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更少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施工活动,即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排和环境保护("四节一减一环保")。低碳施工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工程施工中全面应用的体现,是绿色施工的进一步发展。低碳施工在绿色施工侧重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我国发展低碳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低碳施工对于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影响巨大,其发展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但低碳施工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的具有完整体系的鼓励政策和监督机制,致使参与低碳施工的各方参与性不是很高,严重制约了低碳施工的发展,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因素。我国在发展低碳施工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2.1社会公众对低碳施工的认识不足,参与程度低
由于低碳经济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对于低碳施工的概念也还没有形成广泛、一致的认同,更不必说对于低碳施工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很多公众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低碳施工,所以更加谈不上有公众参与了。其实,虽然低碳施工的前期投资成本要高于一般施工,但拥有成熟管理和技术的低碳施工的运营成本会要低于一般施工,并且低碳施工更加环保、节能,有利于改善环境气候,因此,从长远来看,低碳施工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益处,更符合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人们对低碳施工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我国推行低碳施工受到极大的阻碍。
2.2低碳施工前期成本高,各参与方积极性不高
低碳施工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更高要求的技术方法,这会大大增加其前期施工成本会,对于开发商和承建商而言,低碳施工的经济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为了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不得不提高房价。而低碳施工产生的环保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而非购房者独享,购房者不愿意为此买单。对于低碳施工而言,当按国家相关政策税收抵免或者补贴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用户的承受能力就会受到限制,积极性相对较低,这使低碳施工的市场认知度较低,从而也很少愿意进行低碳施工。而在GDP主导一切的形势下,地方政府也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进低碳施工的进行。这些都使得推行低碳施工的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低碳施工的推广与发展。
2.3低碳施工科学技术落后、研发能力不足
低碳施工的关键是技术的创新化,发达国家节能建筑都较重视对低碳施工减排技术的研发。在我国,虽然低碳施工技术研发方面有些的成效[5],但由于受到资金、政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低碳施工节能减排技术研究队伍较为分散,缺少专业性研究机构,专业人才更缺乏,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难免力不从心,导致低碳施工的成本一般较高,而且政府等相关部门对于低碳施工的重视程度不够,使科研人员的热情不高,低碳施工推广受到限制。目前,我国低碳施工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低碳施工方面的有效鼓励政策和监督机制,也没有针对碳排放量较大的建筑能耗大户进行惩罚的措施,致使市场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低碳施工在我国的发展。
2.4节能减排标准和配套政策出台滞后
目前我国还缺少针对低碳施工节能减排措施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很难与国际上通行的节能减排模式接轨。在我国建筑领域现有的法律法规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两部高层级的法律,但这两部法律均仅从宏观方面对建筑建造及能耗进行了规范,由于缺乏下位法的支撑,致相关具体细节无法得以框定与约束,遂造成执行真空。而其他部门制定的规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低碳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协调过程中由于不存在强制性的法律效力,遂使在实际实施与协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无法执行。
3.我国发展低碳施工的主要对策建议
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范文2
关键词:道路桥梁;施工质量;分析
道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由于其特有的灵活性和优越性,发挥着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道路建设又是国家最主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迅速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道路桥梁的质量问题往往是由于施工人员的麻痹大意造成的,对于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应该注意、应该得到重视的问题,而施工人员没有予以必要的注意。为此,对于道路桥梁的施工问题,有关人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不仅需要工程参与者能够通力配合,更需要足够的责任心。在桥梁施工过程中要经济合理的使用材料资源,坚持施工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施工规范和国家批准的技术标准;积极推广应用“可靠性施工”,“结构优化施工”等现代施工办法;要注意因地制宜,节省建设资金,就地取材等。
我国的道路建设工地多位于人少林密山高的地方,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这就要求道路施工人员具有坚定的工作信念,硬实的政治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路为家,以路为业,安心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山区道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施工人员怕吃苦,怕受累,职业素质不高,遇到一点小困难就退缩畏怯,还有一些施工人员认为自己是科班出身,觉得自己懂技术、有文化,应付目前的技术问题绰绰有余,这是一种相当错误的观念,施工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
道路桥梁出现裂缝不仅会影响结构的美观和正常的使用,而且会削弱桥梁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我国建设道路主要使用的材料是混凝土,而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目前在道路建设的技术问题中具有普遍性,这其中除了是桥梁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差等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施工人员没有合理使用混凝土造成的,如:没有对混凝土强度等级加以重视,使混凝土曝露时间过长从而导致混凝土受潮变性;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配合比没有达到规范要求,只凭个人经验不按标准规定随意配比;在浇灌混凝土过程中对混凝土振捣不足或力道过猛;在混凝土模拆除后,没有给予必要的养护,导致混凝土体表缺水出现干裂等,为此,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桥梁混凝土进行常规计算。
浇筑混凝土和钢模板的大小之前,必须仔细检查,嵌入式组件的位置,而且要检查模板表面清洁,模板的密封性。浇注方法可分为:一个浇筑,浇筑分层(分层和倾斜分层级)两个。混凝土施工方法直接影响混凝土和稳定的密度,这是质量的具体关系很大,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系统的容量,密度和稳定,这是伟大之间的具体关系的质量因此,系统必须是混凝土的能力,距离和输液速度,温度,振动等因素的基础上,慎重发展的具体浇筑过程中。
钢筋的使用寿命与桥梁的使用寿命密切相关,桥梁钢筋出现锈蚀的话会严重危害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影响钢筋锈蚀的因素有很多,如原材料、环境、施工等,以及其他诸如钢筋应力状态等因素也会导致钢筋锈蚀。桥梁钢筋锈蚀的机理很复杂,因此道路桥梁钢筋防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诸多措施综合治理。施工工人在建设道路桥梁过程中就要加强桥梁钢筋防护意识,要使用涂层钢筋,这种钢筋就是在普通低碳钢表面加上防腐涂层,使其与腐蚀性环境(酸雨、尾气、除冰剂等)隔离开来,这样就能达到普通低碳钢防腐目的。涂层材料不能被破坏,不管是在运输、储存还是在安装过程中,这种材料在恶劣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耐久性和持续性,在道路桥梁钢筋使用寿命周期内均能保持其结构功能。
层的厚度和混凝土浇筑的一致性和振捣的方式,在正常情况下,如使用插件振动器振动棒振捣层厚度的一些适当长度的1.25倍,如用平板振动器振捣,浇筑的作用时浇筑层厚度不能超过20厘米,当使用一侧的振动器,浇筑层厚度为30-40cm适当的。中小跨度T型桥梁一般水平分层,长的高大的混凝土梁,如果供给水平跟不上,分层浇筑铸造方法的进度。
桥梁铺装层虽然在桥梁中所占的体积并不大,但是它对道路交通的顺利运行是十分重要的。在相继暴露出来的道路桥梁质量问题中,桥梁铺装层的质量问题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一些桥梁施工中,桥梁铺装层的施工质量往往被疏忽,施工工序控制不严,只注重表面功夫,在外观质量上做文章,致使桥面铺装层过早出现裂缝,松散、脱落等问题,维修周期越来越短。施工人员在建设桥梁铺面层的过程中,要注意确保桥梁铺装层厚度,铺装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弯曲性能,这样可减弱或避免铺装层的弯曲开裂,要保证铺装材料在使用期间不出现明显的开裂和其它问题。
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消费;消费者行为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8-0037-02
1 引 言
地球变暖这一事实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便得到了人们的认可,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让低碳一词进入人类的视线,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引起的气候问题更进一步地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碳排量的降低迫在眉睫,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碳减排进行了量化,如英国计划要在2020年减少30%,截至2050年,须减少60%,挪威计划在2050年前降低50%~80%。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双重压力,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发展低碳经济已是不二选择。
然而,低碳经济是以“三低”(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新的能源结构。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技术进步的创新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目前中国的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不高、技术应用率较低。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行为,培养国民的低碳消费生活方式,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之一。
出于能源经济安全和环境恶化原因,低碳消费方式在过去40年里引起学者极大的兴趣。最初的低碳消费行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石油危机的发生,学者们开始对能源保护,特别是如何鼓励人们减少能源消耗,进行了大量研究。20世纪70~80年代能源保护研究的重点是各种节约能源的行为干预方法(包括加强能源节约宣传,提供能源使用结果的反馈信息,以及制定家庭能源节约目标等)的应用。如果说早期的低碳消费行为研究大部分受高油价和对能源安全的关心驱动,那么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相关研究则更多地受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暖的影响。学者们开始更多地考虑环境行为和可持续消费,如循环利用,购买高能效电器,废弃物处理和绿色交通运输方式(Geller,2002;Jackson,2006)。这个时期的一些研究发现虽然消费者开始关心气候变化,但是他们却并不愿意改变日常高碳消费行为去解决气候变化问题(Goldblatt,2005)。一些研究还发现消费者对环境的信念和态度对能源消费并没有显著影响,而经济上的节约和可观察的能源利用方式比环境因素更具激励作用(Dwyer et al.,1993)。面对消费者在低碳态度与行为上的不一致,Geller认为需要将行为干预措施与社会营销技术结合起来,从而促使消费者不仅在行为上向低碳消费方式转变,而且让这种改变具有长期性(Geller,2002)。
总的来说,如何减少人们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消费模式一直以来是低碳消费行为研究的重点。虽然人们对低碳消费模式重视的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供应安全逐渐转移到如今的气候环境影响,但所有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如何使人们从高碳消费行为转变为低碳消费行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则需要进一步理解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行为改变理论。
2 消费者低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1 消费结构
所谓低碳消费结构就是一种更加侧重于精神消费与文化消费的消费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合理的、低层次的状态逐步向合理的、高层次的状态调整或变迁的过程。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一定的消费水平下的优化,即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另一种是由低层次的消费结构向高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变,即消费结构的升级化。消费结构的低碳化是消费结构横向优化的过程,而升级化则是消费结构纵向优化的过程。低碳消费结构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应体现出使人们较好地满足多层次的需求,保证人的智力、体力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消费结构应体现出利用经济资源的合理性,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消费结构应体现出两个文明建设,有利于人们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2.2 消费水平
目前,消费者对低碳房地产缺乏整体认知,并且居民对低碳建筑的价格较为敏感。尽管居民对低碳住宅的建设开发是支持的,但低碳住宅的消费情况却不容乐观,从部分低碳住宅的消费倾向报告中发现,无论是传统住宅还是新建住宅,居民主要偏好于住宅的经济性、质量保障性以及地理位置优越性,而对住宅的低碳性的关注程度则较低。
2.3 消费环境
首先,建筑群规划设计不合理,房地产企业往往只考虑在一定的建筑用地上建造更多的住宅,追逐企业效益最大化,而违背建筑间适宜间隔标准,建筑物过度密集影响采光与通风效果。其次,建设规划选址往往存在随意性,没有考虑与周边绿色环境的良好结合,90%以上的建筑都是临街而建,居民在居住工程中,饱受噪声、灰尘与有害气体的污染。再次,在建筑设计方面,我国毛坯房大量充斥市场,比重达到了80%,居民在入住前必须进行二次装修,在使用建筑材料和施工过程中造成大量装修垃圾及能源的耗费,增加了含碳有害气体的排放。最后,全国城镇中心区目前建筑设计存在问题、房屋抗震性能没有达到合理标准、建筑质量整体或局部不合格、严重耗能、房龄30~40年以上,甚至才10~20年就已存在严重问题的危旧房屋面积超过了40亿平方米。房屋拆迁和重建都会增加建筑的含碳气体的排放,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2.4 消费者认知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型,依然不能摆脱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心态,缩减在建设节能技术方面研发投入,导致在房地产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强。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低碳开发技术研发进展缓慢,新型建筑材料的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房地产企业在低碳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限制因素。我国房地产企业总体低碳技术水平较低,在建筑采暖耗热量方面与同纬度发达国家相比总耗能较大。发达国家低碳房地产开发主要使用高新技术设备增加太阳光的利用,增加保温与防止阳光直射以及配备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系统等措施降低碳排放。
3 提升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效果的对策
3.1 改善消费者低碳消费结构
低碳房地产发展在我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巨大的,因而需要房地产企业充分把握政策,增强房地产企业的低碳发展意识,形成低碳房地产开发模式,推进房地产企业低碳发展。房地产企业在低碳发展过程中,应在实施低碳措施和对策中,以及低碳技术的研发使用中充分利用政府制定的包括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及参与性政策等低碳发展建筑政策的支持,通过对制定和实施的建筑节能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等政策的掌握和运用,来促进低碳房地产的发展。房地产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应合理利用国家制定的对低碳房地产企业实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相关政策,以降低低碳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开发成本,利用对低碳房地产消费者提供抵押贷款、减税、补贴等优惠政策,投入更多的资金主动参与到低碳房地产开发建设行列中。
3.2 提高消费者低碳消费水平
低碳社区的建设需要消费者自觉遵守的环保意识,加大宣传力度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是房地产企业提高消费者对低碳房地产认知度的有效措施。房地产企业还可以利用报纸等媒体引导消费者低碳消费的观念,向消费者大力宣传低碳绿色环保理念和低碳房地产,提高人们的低碳觉悟和认识,让人们认识到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及控制环境污染等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使低碳生活被广大消费者认同和接受,并自觉去通过使用低碳家具、家电等措施保持住宅的环保特性,促进低碳社区的形成与实施。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决定碳的排放量,因此房地产企业应积极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使消费者认同低碳住宅可以为消费者节省很多费用,把节约水、电等节能、降耗、低排放等行为变为消费者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将有利于促进房地产低碳发展的进程。
3.3 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环境
低碳的理念要求房地产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本身的价值,更要关注其社会价值、环境价值。房地产企业转变经营管理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性问题,它依赖于房地产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中的发展模式,其中包括房地产企业对房地产的开发理念、在企业经营中的管理心态、房地产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要求、在战略措施制定以及对房地产开发品质的审美倾向等。这些不但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前景,还是企业经营管理文化积淀的最终产物。房地产企业要想具备低碳竞争力,就要首先在观念上理解和认同低碳房地产的价值性。低碳房地产本身有其技术性的一面,需要通过选用适当的开发策略和建筑技术来实现。因此,房地产企业需要扭转经营管理的误区,在理念上对其进行加工和转化,在房地产开发和服务中体现简约、实用、低碳、安全的理念和价值观,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分为产品竞争和品牌文化竞争,而最主要的竞争就是品牌文化的竞争。
3.4 提高消费者低碳消费的认知度
房地产企业要从长远规划考虑,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整体上减少房地产开发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资源的消耗。房地产企业低碳发展首先要做好项目选址工作,合理规划小区布局,在建筑物的设计方面应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通过亲近自然的采光和通风设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环境的利用率,体现低碳理念,从而实现生活品质与低碳理念的和谐统一。此外,还可以通过扩大绿化面积的方法,充分发挥森林碳汇作用,吸收小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空气得以净化,减缓温室效应。
参考文献:
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深远意义
(一)建筑工程描述
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工作一定要注意管理制度的全面性。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内容相对具体化、实际化、客观化。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要对工程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建筑材料,以及人员开支等进行系统、全面的监督与管理,并要保证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严格按照施工计划方案开展和进行。如果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不能有效做到全面性,将导致整个工程造价工作的失败。当前,要实现2020年大部分建筑完成节能改造的目标,一定要把强制性标准的实施监督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抓住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在标准实施监督中的综合协调、技术解释和信息反馈作用,对建设活动各方主体使用标准的有效性、实施标准的全面性、执行标准的准确性加强监督,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特别是涉及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工程质量安全的强制性标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是规范建筑市场不规范的企业行为的重要执法依据,是保障市场行为客体(建设工程)满足不同市场主体对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和能效等要求的技术依据,是解决质量纠纷和契约合同仲裁的技术依据,是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途径,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回顾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思想。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应围绕减缓气候变化降低能源消耗目标、全社会建筑能耗约束性指标,以能耗统计为基础、能源使用控制为核心、能耗控制措施评价为手段梳理现有技术措施,识别关键技术;通过评估关键技术相关标准状况、经济可行性,纳入标准体系框架、进入制订计划;在统一的工程计价规则基础上,社会性投资项目可交由业主和承包商自行定价,而政府性投资项目仍应当由相关职能部门加强造价行为监控、投资效益评审和审计监督。这样的管理方法与发达国家的做法是一致的。
(二)造价的管理
造价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造价管理体系更是一次尝试与创新。结合云南发展的需要,我们于2000年提出了这一改革思路,3年多来,组织邀请了上百位省内外专家、学者,通过不懈努力、反复论证,积极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总结和改进原有管理模式的不足,特别是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领导力度,确定了更高层次的管理目标,在建设部和省、厅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与国内同行积极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充实提高,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一套结合云南实际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在现代工程造价管理中,要强化对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管理职能的利用,其以专业的视角来进行工程造价监督与管理,往往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意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指令性定额管理模式,把定额简单的视为一种行政规定。在当时物料资源短缺、计划调配、价格固定的形式下,这种指令性的定额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工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无可非议,工程建设标准是建设活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工程造价管理是提高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基础。加强标准体系和市场形成造价机制的建设,是建设领域积极应对WTO的一项重要措施,直接关系到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关系到建设领域的技术进步,关系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要进一步加大标准和造价工作的力度,强化重要标准的贯彻实施,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以推进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为重点,规范招标投标中的计价活动,健全市场形成造价的机制,推动标准和造价管理事业全面发展。
(三)工程造价强化措施的深远意义
加强国有投资工程招投标活动监督,推进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要积极参与七部委联合编写制定《施工招标文件范本》,制定《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总承包招投标办法》,继续完善工程招标投标法规体系,充分发挥有形建筑市场作用,重点加强对国有投资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招标投标的监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总结政府工程管理经验,尤其要对各地目前实行的工务局、城司等几种模式、加强研究、及时总结经验,组织交流研讨,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明确试点城市的工作目标,使试点工作在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切实推动我国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的改革。妥善处理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价格关系,同时也随之使工程定额管理机构转变为集定额费用编制、造价动态管理、工程招标投标、承包合同管理、市场引导服务、中介机构监管、房地产价格管理为一体的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管理模式;从“自力更生”到“改革开放”,我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及从几十年的经验教训中,找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整个国家和各个领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基本建设的工程造价管理也不会例外,工程建设定额管理制度也受到了动摇,理论基础必须重组,计价依据和方法必须改革,以适应开放市场的需要,我国实行的概预算定额制度,由于经济体制的约束,理论上的失误,导致了形成工程价格的依据不合理,构成体系与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现行定额与费用确定的建筑产品价格,是计划价格,不能灵敏地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没出息反映出社会平均成本与个别成本的差异,企业间经营对成本高低的影响,因而这种价格格不入反映企业经营的真实水平,不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体现不出竞争性,对企业起不到鞭策作用,对市场也发挥不了价格杠杆的作用;工程造价管信息预测平台内的软件与其支持的工程造价信息网实现实时链接,用户可以方便及时下载造价管理部门最新信息及数据,上传指数据到数据中心,实现工程造价信息双向传递。配套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造价信息系统,可以为各地造价管理机构及造价中介机构提供造价信息,实现收集、处理、分析、储存各类造价指标数据。工程造价信息预测平台内的信息模块根据各自协议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互连互通,最大限度的实现各类建设信息资源共享。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平台,并建立丰富的工程数据资源库,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工程信息查询,提供做好的工程造价管理。
总结:
通过编制、、实施,最终达到不断改善综合建筑设计、促进超高能效电器设备使用,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支撑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发现未来技术需求,反馈给标准制定管理部门,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建筑发展方式、城市发展模式加快转变,不断促进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新成. 如何加强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进行[J].中国科技信息,2004(2)
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范文5
关键词:建筑经济;生态经济;互动机制;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概况
建筑经济是建设领域内关于建设项目的经济方面的预测、决策、实施、分析、评估等活动,建筑经济为一专门学科,其相关问题管理的优劣影响到建筑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实施。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建筑行业发展对提高经济发展极为关键。在准确评估建筑经济时,需对以下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成本、时间与质量为组成建筑经济的主要内容。基于此,为达到建筑经济效益最大化,需在最短时间内利用投入最低成本可取得最佳投资效益,要求该效益具体消耗必须在预期质量范围内。如不重视环境效益,短期效益则为建筑经济评估标准,此时建筑经济内无法深入贯彻生态经济理念,将导致环保意识不足,进而造成严重污染与损害。伴随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越来越重视生态经济发展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将资源消耗、环境健康与生态多样性等要素添加到建筑经济发展中,通过不断改善评价标准,将推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ECO为生态经济的英文简称,其为2个英语单词词头合成:economic与ecological。生态经济的含义为通过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系统工程方式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畴内,对生产、消费方法加以改善,并通过全部可利用资源潜能的开挖,进行相应产业的发展,要求该产业具备高经济性、高生态性,并确保其具备合理建设体制、和谐的社会文化与生态健康的环境。作为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实施的重要保障,生态经济必须重视自然生态和经济建设的统一性、协调性,其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时间性:时间维上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在人类社会再生产长期发展中,针对自然资源后代人应具备相同或更美好的享有权利与生存权利。当代人为获取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牺牲后代人利益为基础,需选取转移财富的相关策略,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提供给后代人,让其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权利。第二,空间性:空间维上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在开发区域资源与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不能为满足自身发展要求,去牺牲其它区域,必须建立共享、共存的区域资源体系。第三,效率性:效率维上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资源利用应始终坚持“低耗、高效:原则,其发展的主要支撑为技术进步,利用资源配置优化,可对单位产出资源消耗量有效降低,并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通过资源产出效率提升,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经济视角下建筑经济的特征分析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市场化得以稳步推进,于此同时,建筑工程建设事业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为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施工效率与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目的,必须重视生态经济视角下建筑经济发展特点。据工程项目施工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相关企业必须对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经济活动有效管理,并在充分了解与分析其概念的同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全面提升,才能推动建筑工程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智能和优化
在实现建筑物节约能源目标中,智能化具有推动作用。基于生态经济发展,建筑经济生态发展主要由高新技术方式控制成本、优化建筑物功能得以体现。作为新形势下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智能化发展中,可利用高新控制技术集中管控建筑物热泵、中水处理与雨水回收系统等,以此对建筑物舒适度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于此同时,具体控制内,要求能够自动浇灌室内植物,并在自动运行内实施安防模式,根据建筑物模式自动切换安防模式。
(二)生态和环保
设计新型建筑过程中,要求必须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对自然资源与再生材料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并对绿化人居环境、美化自然环境加以重视。为达到生态、环保的双重目的,要求建筑工程施工中,尽可能选取木材作为内外墙材料,选取可再生材料作为墙体保温材料,或大量选取木地板等。通过以上行为、方式,可大大降低破坏自然资源的力度,可减少水泥用量。与此同时,为降低污染环境与人体伤害,要求不能将油漆涂刷到建筑外墙。
(三)节能和自然
基于生态经济发展,目前建筑工程对能源能否有效利用极为重视。为充分体现生态原则,需对自然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量。如卫生间通过整体合理规划,选取节水型设备,可达到水资源节约的目的。如条件成熟,可对回收雨水等加以重视。
三、生态经济对建筑经济的影响
作为工程自身的生命,质量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建筑工程建设质量与国民经济增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密切联系。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要求必须确定建筑经济效益与生态化发展的所有职能与工作内容,其为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目前,对建筑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为提高工程施工整体经济效益,要求相关部门、单位必须重视生态经济对建筑经济的影响,并在经济效益目标条件明确的前提下,利用行动方案、资源配置等措施达到预期目标。建筑经济生态体系的不断完善能够推动工程项目与单位的快速发展,并能确保市场的有序性,对项目与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的成本观与成本评价方法
传统建筑经济成本观研究中,建筑工程建设内消耗的能量、水资源施工阶段的影响比例仅为1/10,这就要求必须对建筑工程建设过程内多数费用进行充分考虑,如排放温室气体、有限资源消耗与处理建筑垃圾等。这些要素都是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构成成分,如何确保建筑成本降低,必须建立新成本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对建筑项目建设早期能源节约提供有效策略,并建筑经济发展与实现生态价值极为重要。同时通过建立新成本观及评价方式,可对建筑影响自然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还能将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真实反映出来,进而达到市场价值目标。
(二)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估法
1.概念分析
通过全生命周期评估理念,对建筑产品与材料的所有成本进行探究的方式为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估概念。将全生命周期评估理念充分纳入建筑工程成本评估中,其作用为重新认识、了解可持续发展策略选取后提升建筑工程早期成本的现状,并站在战略目标高度对可持续性建筑的经济性进行全面分析,为客观评价、实施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内容分析
建设期成本、使用期成本与环境费用为构成全生命周期建筑成本评估的主要部分。建设期成本:建设施工、安装与供应材料、设计等方面的各项费用;使用期成本:清洁、维护、装修、置换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能耗;环境费用: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为其主要内容。如采购、运送与利用等各个环节原材料的消耗,或建筑工程施工造成的直接污染问题。
3.方法分析
作为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评估全生命周期建筑工程时存在诸多变数,因此需进行相应评估规范、指标的制定,回收期计算为投资有效性评估的最直接方式,在整个建设成本中需把建筑材料、组建等进行贴现求和,实现现值性整个成本评估,利用该成本回收速度计算,可将投资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回收期较短则说明具有较高的投资效益。现阶段,伴随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该成本评估方式运用更为广泛。
(三)建筑效益评价体系的扩展
经济活动目标就是实现效益最大化,导致传统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出现矛盾的主要因素为效益评估体系不全面。树立正确的可持续性建筑价值观,需加深效益概念认识程度,重视建筑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为建筑效益的主要部分。成本、质量与时间为一般建筑效益评价体系的主要构成成分,为平衡以上3种成分,需实现成本最小化与时间最短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建筑经济生态环境营造中,必须重视建筑环境效益,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其他环境内容,如资源消耗、排放有害气体等,换言之,以生命周期理念对成本要素的空间性含义加以扩展,并通过生态评价对质量要素涵义加以扩展。通过建筑经济发展研究,可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经济约束、社会公正等都是建筑经济效益提升与效益评价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将新内容融入时间要素内时,可形成完善的建筑效益评价体系。
(四)可持续性建筑是实现生态价值的途径
人类可持续性经济行为在生态经济理论被看作是实现场所潜在环境价值与现实经济、社会价值整合的途径。生态经济理论将人类的可持续性经济行为看作是实现场所潜在环境价值与现实经济、社会价值整合的途径,它对建筑设计带来的启示是:可持续性建筑的建造不只是追求单纯的环保性目标,而是更切实地将环境价值与以经济为衡量的人类福利的提高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实际上,可持续性建筑的每一次成功实践都是自然资本生态价值的实现过程,如对于自然排水系统的利用,通过相应人工系统建设成本的降低实现了自然系统的价值;由各种节能措施的采用而带来的能源消耗降低和建筑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是自然资本转化为现实经济价值的体现。
四、结语
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在未来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需将可持续性建筑设计作为二者结合的最终目的,并在实际应用中在整个建筑工程建设中合理纳入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站在长远目标角度,提升建筑经济效益,达到生态化建设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筑设计与施工领域的快速发展,才能为生态经济在我国的实施与推广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周奇峰.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互动性机制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29).
[2]洪天超.以绿色建筑为基础建设绿色低碳生态新城———以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为例[J].城市,2012(10).
[3]慈海鑫,张美政.浅析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
[4]黄浩.试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现代装饰:理论,2011(7).
[5]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6]倪外,曾刚.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新路径研究———以上海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0(5).
[7]刘卫东,张雷,王礼茂,赵建安,马丽,唐志鹏,高菠阳,余金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10(5).
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范文6
关键词:住宅小区;节能;低碳环保
中图分类号: S21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某拟建住宅小区位于道路交汇处,是一个大型项目。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180000㎡,总建筑面积约为350000㎡,该住宅小区住宅层数由6至18层组成,均以一梯四户为主,共分6期兴建。
2 、规划理念设计
突出生态社区的设计理念,注重社区概念的塑造,突出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形成流动的多变的空间景观,营造和谐居住家园;结合新城市主义概念,创造多层次的休闲活动空间,融合生活,使生活向外延伸,提高小区活力。提高人居住品质,以建筑塑造环境,环境丰富生活,多样性的住宅产品,力求尽可能多的住户获得最好的景观效果。提倡全过程,全方位的生态策略,积极应用新技术及新型节能环保材料。
3、低碳节能建筑的设计原则和技术分析
3.1低碳城市住宅区将是未来一大趋势,具体来说,低碳住宅应具低碳、节能、环保三个特点,其设计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住宅区居民生活低碳化,首先在于充分使用新能源和生物能源。建筑设计的空问的充分利用以及低碳型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充分利用。
(2)低碳环保型城市住宅的规划设计要注意节能。使能源在使用中及家庭生活交通上节能,使用高效空调、照明及节.能家电。同时要是能源以及住宅区的资源可以循环利用。
(3)低碳环保型城市住宅要迂回的设计增强空问层次感,住宅区要多以水为主题建设园林景观。低碳住宅小区的规划与一般的城市规划是截然不同的。区内主干道应采取迂回形式而不是画十字.打格子,为道路景观提供变化。区内小路则以幽径为主,以减低汽车流量、噪音及保持空气清新。同时要充分利用水资源为居民不但提供有品位的生活,也使耗能少和低碳成为现实。
3.2 现时主要的“低碳建筑”技术有:
(1)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
(2)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高强度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
(3)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
4、小区节能环保设计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效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筑物是能源和资源的固化物,据调查表明,产生废气的50%来自于建筑物,二氧化碳排放中的40%来自于建筑,建筑物的总能耗占25%一28%的比例,占有总能耗中的相当大的份额,因此.节能将是实现低碳建筑的关键,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将从节能设计人手。
4.1 优化配置水资源,打造节水型住宅小区。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大节水力度,从水资源、供水系统、用水方式等方面采取节水措施,打造节水型小区。
4.2 全面构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建设滞、渗、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从径流源头控制暴雨径流和污染,将雨水径流大部分用于补充地下水,同时变废弃雨水为资源,补充建筑杂用水及小区的景观、浇洒道路、绿化灌溉用水,以减少自来水用量,从供水节能的角度构建低碳的小区雨水利用系统。
4.3 倡导固废资源资源化利用。建立和完善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处理系统,严格执行废物强制回收制度,完善社会化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与综合利用体系,建立健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和管理机制。
4.4 中水回收。目前绝大多数楼盘的小区水景是完全的人造景观。利用中水打造“水景”。人造水景必须是生态的、环保的、节水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尊重人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的。对于这些水的采用都是经过人工湿地自然过滤的废水再利用供给的中水,用于小区绿地的浇灌用水、人造水景的用水。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节水、节能,把大量的洗澡水、洗衣水、景观用水、使用过的循环水回收后集中人工湿地进行过滤再利用。生活污水经过人工湿地处理之后用于小区绿化、冲洗路面、浇灌屋顶植物,由此可降低小区管理成本。利用中水来营造水景,要注意尽量建造观景为主的设施,少设置水与小区居民接触的旱喷泉、儿童戏水池等,既保证业主的身体健康又能够在节水节能的情况下,为小区景观增添亮色。
5 、低碳生活在居住小区应用
我们利用大量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兴建保障性住房时同步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并进行组合,在新建小区内率先设计、实施和使用,建设“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区”。
(1)在小区住宅及其配套设施的整体设计中坚持以资源能源的低消耗、低排放为理念。建筑结构材料应以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是否环保和节能为重要依据,建筑物围护结构能耗设计指标应超过三步节能标准(65%),力争达到并超过80%节能效果;小区路灯照明应以LED灯为主;用水可参考国外的双管路设计(饮用水和冲洗马桶水分开),污水处理设计应达到再生水标准,以便再利用于冲洗马桶、灌溉绿植等,最大限度地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多级利用,减少自来水用量;设计建设固定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制定垃圾分类保障制度和实施政策,推进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化、无害化。
(2)政府应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遴选节能环保产品,推荐或强制使用。对建筑物冬季供暖进行综合对比,尤其应全面、科学地对比传统集中供热和其他各种新型供热形式,从中筛选出技术成熟、运行效果好、节能环保的一种或多种供暖形式,在新建保障性住房小区内推广使用;统筹安排生活热水供应,采用或推荐采用节能效果明显、无污染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类热水器,实现和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3)应积极鼓励社区居民使用能效比较高的节能空调,或使用同时具备供热和供冷能力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家庭室内照明、炉灶、抽水马桶等以节能、节水产品为主.
6、 关于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体会
(1)因地制宜实现低碳环保
低碳型住宅区环境规划要突出结合自然进行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自然设计是指结合建设基地的太阳辐射、热、光、阴影、降雨、水文、风、植物地形等自然条件。在人类居住过程中与自然合作,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也包括限制条件),促进、适应自然过秽,使建筑融人自然,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保证建筑及其环境与更高层次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同时要通过适当的建筑体形和空问组合、建筑朝向定位、建筑材料、表面色彩等选择来满足人体舒适感,要充分利用低碳建筑材料和低碳技术。
(2)注重建立完善的后评价机制
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专业机构的实施推进、经济杠杆的运用、设计师有目的的引导等手段进行低碳项目的推广,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一个理性的建筑设计过程加上一个具有延续性的环境性能评价过程,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由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最终可以转化为设计的优化策略。比如在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不能单纯的从感觉上判断节能的效果,而是通过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获得科学的严谨的数据,从而从经济、环保等方面综合判断其应用价值。
7 、结束语
居住区内的低碳理念,是来源于低碳社会的大背景之下的,人们一向追求着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居住区的低碳设计也是为满足人们对于新的生态、生活环境的追求,也是设计师对于低碳理论的理解,同时也是在做居住区的城市规划时,对于低碳概念的具体实施与应用,这些都是有利于民众的低碳概念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民众的节能减排意识,最终能够真正实现低碳的生活方式,同时增加了居住区的整体节能水平,并且是有利于全社会的低碳建设的进程,为了打造低碳的社会奉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