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乡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象山文化;象山景区;架构
1 象山概况
1.1 荆门的象山,在南宋陆九渊知荆门军前叫蒙山
蒙山的蒙,源于《易经》64卦之第4卦,“蒙以养正,圣功也”。意为蒙昧的人而能培养正确的人,是圣人的劳绩。陆九渊在知荆门军任上去世后,人们将蒙山更名为象山,以纪念这位心学大师。“巍巍象山,夫子之英。混混清泉,夫子之灵。道气所蕴,百世如新。构此堂庑,以彰见闻。徘徊其下者,思其人而念其有功于民。”这是清顺治已亥16年(1695),荆门知州薛继岩《重修陆文安公祠》时祭奠象山先生的挽歌。当时距陆九渊去世已经500多年。这位州官和荆门的百姓还在深切怀念象山先生有功于民的功德。
象山先生陆九渊在知荆门军的任上,不馑有功于荆门的百姓,短短的1年又3个月,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荆门之政。这位哲人的心学思想更是给荆门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究其陆九渊的心学理论,核心是“人皆具是心,心皆具此理,心即理也”。“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如果人人都有一颗善良之心,为正之心,就可求天下之同心。在天理中寻找做人的位置,从人本有的道德良心中体味做人的道理。
象山先生死后800多年来,荆门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在荆门历史上的州官有百余人,唯有陆九渊享受了专祠的纪念。除此,人们还以“象山”命名,衍生出许多含有象山思想的文化。象山中学、象山小学、象山大道、象山市场、象山社区……在荆门中心城区,绝能看到象山的印迹。正是由于有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陆九渊在荆门军任上的功绩,才逐渐在荆门这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的城市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象山文化。
荆门市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象山文化建设。拨专款重修了陆夫子祠,成立了陆九渊研究会。陆研会成立后,对陆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讨。发挥象山文化在经济、社会、思想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勤政廉政建设方面,以陆九渊这位贤哲为古镜,修建了名宦陈列室和乡贤馆,作为廉政教育、传统教育的基地,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理论研讨方面,填补了陆学研究的一些空白。陆研会对象山文化进行了论证、概括和提炼,即象山文化之所以能在荆门产生和发展,是由于有陆九渊心学理论的指导和荆门人民的早期实践。象山文化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平民思想的哲学。其核心是:“以宇宙为参照,以天下为己任,昂扬主体意识,存养善良本心、自强不息、克难奋进、以道济世、鞠躬尽瘁”。由此而衍生的象山文化在荆门城区不断提升,特别是在象山景区,这种文化的生命力更加彰显。
1.2 象山,在荆门中心城区的西部,紧靠象山大道
这里风景如画,景色宜人。象山脚下的“四泉”――蒙泉、惠泉、龙泉、顺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涌出,注入文明湖,千百年来,没见其断过流。泉水经竹皮河而东流归汉江,滋润着数万生灵。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到过这里,留下了不少宝贵的遗存。大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蒙泉”碑刻立在蒙泉旁,鄱阳张垓书写的“蒙泉”巨碑为陆九渊所立,嵌在山岩中,并修有半亭。“三苏”父子先后游过象山。1060年正月初五,苏氏父子3人经江陵北上至荆门。在荆门期间,游览了荆门的名胜古迹,写了《荆门惠泉》等著名诗章五首。苏轼在其诗中写道:“泉源从高来,飞下随万脉……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经惠泉往南,沿着山崖都有不少石刻,这些石刻反映了不同时期游人的感怀。再往南就是陆夫子祠了,这座纪念象山先生的祠堂,虽然经过了历史的沧桑,有文字可考的9次废圮,9次重修。而今的陆夫子祠,青瓦白墙,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祠的匾额为当代书法家米南阳题写,祠的大厅供俸百世大儒陆九渊的坐姿铜像。祠内陈列《陆九渊文集》和后人研究陆学的成果,每天都有游人来到这里感悟大师的心学。祠堂2楼是名宦陈列室,两侧配殿左侧是乡贤馆,右侧是纪念馆。在祠后的半山坡修有仰止亭,亭基的山岩上刻有“讲经台”斗大的3个字,这里是当年象山先生曾经讲过学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他,修仰止亭景仰这位先哲思想和他的人品。
1.3 象山文化发源于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形成于陆九渊在荆门军任上的事功,滋润着荆门这方沃土
对于荆门来说,这是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可以经过打造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景观,使之更好地教化人、激励人、昂扬人的主体精神,创造更多的财富。
2 如何打造象山文化在象山景区的架构
2.1 建设“象山之魂”主题雕像广场
在游览区东门入口西侧,规划出一片广场,广场上竖立一尊“象山之魂”陆九渊的全身大型雕像。雕像为陆九渊正在讲学――讲解《荆门军上元设厅皇极讲义》的状态神情,正合象山先生“听讼于此,讲学于此”之意,表现百世大儒(士史之师)的风采,彰显象山文化在象山景区的由来及文化品位,给人以高大磅礴的气势。
2.2 充实提升陆夫子祠的内涵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DV;影像传播;传播意义;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079-02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影像传播的时代。自从1990年以来,DV就以其个性传播的特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DV影像的制作中,DV成为个人进行影像表达的重要工具,由此揭开了个人影像传播的序幕。DV是英文Digital Video的缩写,原指数码视频摄像机,现在,一般指的是用数码摄像机拍摄或用家用摄像机拍摄,并通过数码技术进行转换,主要供网络播放的影像作品,也可以称为DV电影。那么,与之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网络电影,不过网络电影一般有两个涵义:一是把普通电影拿到网络上播映;二是指利用数码技术拍摄电影,直接在网络上播放。本文用DV影像而不用DV电影,是因为部分DV作品还够不上严格意义的电影,不具备一定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只是一种个人影像。
一、DV影像概述
DV最开始只是一种技术现象,它采用了数码信号的方式,在现有的电视系统中,其播放质量达到了专业摄像机拍摄的图像质量,音质达到CD级质量,并且还统一了视频格式。此外,DV轻巧的机身在拍摄时有着不易察觉的优点,操作的简便又模糊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而且还能配合先进的剪辑器材进行非线性编辑。这样成熟的技术为DV摄像机带来功能提高和成本降低的双重效果,这一变化使得影像制作不再受制于高额的成本预算和难以接近的专业门槛。从此,民间DV拍摄由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DV日益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包括DV爱好者、行业应用、纪录片拍摄、DV电影创作、电视节目制作等庞大的DV适用人群已经形成。而且DV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时尚意味的词语,成为人们进行自我表现的最佳手段。“DV着生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在电视、网络、杂志上,在大学校园里,年轻人当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今天你DV了没有?”但是DV绝不仅仅只是一种时尚现象。因为“在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革新,最终的结果总是形而上的,总要引起人们的观念更新,进而对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产生深远影响”[1]。正如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次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2]。
二、DV影像的传播意义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DV传播无疑可以说是一场影像传播革命。追溯影像传播的历史,从最初的绘画发展到摄影,然后又有了电影、电视,直到今天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互动数字网络视频,人们始终在追求传播信息、表达自我更为完美的形式与更为自由的空间。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方式空前繁荣,人们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去追寻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们有条件去参与信息的表达。DV的出现体现了从传者为中心到受众为中心的传播主体的转换。在某种意义上说,DV带来的是一种时代话语的自由表达。这主要表现在对昂贵器材资源的占有不再是那些专业机构的优势。尤其“对那些不掌握专业影像技术的普通观众来说,终于从昂贵器材资源的屈从中解放出来,才获得了用画面交流和表达的话语空间”[3]。同时也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影像记录方式,个性化的DV创作以它特有的姿态――平和的意识、平静的心态、平等的视角来记录和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种创作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市场的取向和制约,通过时间和时代的流逝展现一个普通个体的遭遇与生存状态,进而呈现一种摄制者对于历史与时代的理解。在DV爱好者的心里,将DV视作一支笔,一支反映现实的笔,甚至DV代表了一种真正的个人表达方式。这种影像技术的进步可以使更多的人拥有一种表达自己的手段,一种写作的语言,一种张扬个性的自由。DV成为生活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能够表达自己思想的理想工具。
另外,仅仅在电影领域,DV的出现也使得电影的传播媒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无胶片电影,这是影像传播的巨大变革。世界电影史上首部无胶片电影《Titan A.E.》(片长90分钟)通过IP网络进行数字化传送,并于2001年6月16日在Supercomm贸易展览会上首映。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向电影院里的观众播放直接从因特网上下载的电影。从理论上讲,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电影胶片一枝独放的时代可以结束了,胶片电影、电视电影和DV电影/网络电影等多种电影形态并存的时代即将到来,尽管绝大数人能够看到全数字电影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等待。
三、DV影像的文化价值
(一)DV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一种重要载体
文化是DV发展所离不开的土壤,二者紧密结合,相互作用。随着DV的发展与繁荣,形成了内容丰富与形式多样的DV现象,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着一股看不到的强大力量的推动,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DV的传播引起了一种新兴的文化潮流。作为影像传播形式的一种,DV传播因其特有的技术手段以及所表现的独特内容,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DV把过去属于一种艺术行业的专业行为,变成了一种大众文化的消费行为。它让普通大众都拥有了影像表达的权力和自由,可以用DV去观察人生、透视人生。DV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DV创作者个人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养等综合因素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同时,其价值取向也是创作者内在修养的展示,所以,DV影像传播的内容,通常是创作者利用DV作品来反映自己眼中的大千世界、表达个人的思想意识,体现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张扬自己的人生。正是这种源于DV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DV传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收视率和商业利润,而是希望能够重拾大众的理性思考和价值批判。因此,DV的普及必然会产生出大量的活动影像,社会将拥有丰富的影像资源,然后这些影像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变成影响我们的一种共同记忆。相信在许多年以后,这些共同的记忆就会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二)DV影像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话语空间
DV影像传播还有更深一层的文化内涵:因为DV影像赖以生存的网络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地方,任何人除了欣赏各种影像外,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意见,于是,文化之间不再有上游与下游之分。换言之,DV影像是一种真正自由、平等的文化载体,是一种无障碍交流的话语空间。
随着DV的普及和DV创作群体的不断扩大,中国DV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DV作品,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同。比如被誉为“中国DV电影第一人”的著名导演贾樟柯所拍摄的作品《小武》、《站台》、《任逍遥》等多次参加了世界各大电影节的展映与奖项角逐,《三峡好人》在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夺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在大学生创作群体中也出现了许多像《花开如云》、《我的爱情真伟大》、《六号七号》、《假象》、《请投我一票》、《铸剑》等富有新意、极具个性的作品。至于在视频网络上,更是有不计其数的个人DV在传播和流行。那么,中国DV要进一步发展,扩展其影响力,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是继续其民间作风、我行我素呢,还是走大众传播的道路,融合到主流媒介当中呢?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当DV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DV作品能否找到一条畅通有效的传播途径以实现创作者与受众的交流与互动,必将成为影响DV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DV爱好者最初用DV拍了片子以后,都是在电脑上进行转录和剪辑,然后上传到网络,于是民间的DV影像首先在网上开始流行,各种关于DV的网站层出不穷,网络成为DV传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渠道。网络为DV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并且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也使DV的创作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但不可否认的是,DV需要大众媒介进行传播,DV文化也需要大众媒介来推波助澜。从目前DV传播的发展趋势来看,DV与主流媒体正逐渐走向交融,从前些年凤凰卫视公开征集DV作品,到现在许多电视台都开辟专门的播放DV作品的栏目,像中央电视台《我看见》、北京电视台《晨间看点》、上海电视台《新生代》、安徽电视台《观众与屏幕》等,都为DV作品的传播开辟了交流渠道。另外,有些电视台还采用DV影像的形式制作新闻节目,有的电视台还定期组织DV作品大赛等。
四、反 思
DV作为自由的化身,是当下传播世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然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商业化时代,一切东西都在商业化、市场化的环境里,DV如果过分地“大众化”,则必然会在市场的导向中去追寻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使DV人原有的创作激情和理想消退,使DV作品的整体精神发生蜕变。
因此,DV影像的创作应该寻找一种平衡,必须防范由于过分大众化而失却其保有活力的原始性与冲动性,防止失去它本质的独立制作的原创精神而在市场化运作中被复制和模式化。真正的DV人,应该坚守DV影像制作的原创精神、独立个性以及文化品位,抵制商业社会大众文化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侵蚀,执着于“独异个性”的创作激情。可以预见,DV影像由于其几乎不受制片人、观众的限制,不受商业资金、流通和发行渠道的限制,可以进行自由的、完全个人化的表达,因而可以使影像表达和影像传播更趋风格化和个人化,DV电影成为大众的个人日记,法国小说家兼电影制片人亚历山大•阿斯楚克所呼唤的“摄影机笔”[4]的时代终将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燕南.信息高速公路与未来传播展望[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3).
[2]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3
内容摘要:全球化发展的结果让世界进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增强国家文
>> 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 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 论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发展战略选择 塑造国家形象 提升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提升 武术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 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形象传播 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国的软实力追求 软实力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研究 论电视文艺塑造国家形象的软实力 文化的科学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印度传媒与国家软实力的构建 试析纪录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 传媒与国家形象塑造 文化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 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 论文化软实力建设 软实力:军队国际形象塑造 “中国梦”的跨文化阐释与国家形象构建 服饰文化与国家形象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2009-04-25.2009-04-25
3.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2010(5)
4.于运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J].对外大传播,2007 (1)
5.李向民,王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G].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6.黄力之.论国家形象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11(4)
7.门洪华,周厚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J].国际观察,2012(1)
8.刘国强.国家形象传播:作为国家认同双重机制的考察[J].求索,2010(9)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4
一、加大人才引进、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乡镇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有一批为企业而拼搏工作的人才,他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者,他们素质的高低是反映一个企业水准的首要因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环境,这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立足于市场潮头的大事,一定要切实抓好。
第一,创造优惠的工作条件,吸引四方人才。要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四方人才来为企业效力。引来人才,还要用好人才,做到给权、给物、给政策,给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大胆地施展才华。第二,建立系统教育体系,培养自己的“土专家”。较之引进,这是一种经济、长久、省力、易操作的办法。一是可从有培养条件和有前途的职工中,有计划地送到有关院校、科研部门和好的厂家,就专项技术进行学习深造。二是搞好企业内部培训。处理好工学矛盾,聘请专门人才,对企业职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专项技术培训。第三,建立系统激励机制,造就大批企业“能人”。可通过系列激励机制,如建立技术革新制度、新产品开发献策制度、工艺设备技改建议制度等,鼓励职工热心业务研究,强化自我学习深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造就一支业务精、思想过硬的企业职工队伍,以推动企业职工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加大感情投入、营造和谐舒心的工作氛围
急职工之所急,想职工之所想,设身处地地关心职工工作、生活,企业领导真正成为职工的知心朋友,这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练好企业内功的关键一环。如何练好这种“内功”?首先是对职工多鼓励,关心和尊重职工的劳动。这就要求企业领导提高领导艺术,改进工作方法。在和职工的工作交往、生产指导过程中,以理解为基础,尊重为前提,处处体现出领导对职工的体贴和关心,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舒心的工作气氛,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其次要善于处理调动职工积极性与搞活企业的辩证关系。对企业领导来说,与其说首先想到效益,不如首先想到职工更精明。因为效益来自职工的拼搏。所以,应围绕生产需要,尽量为职工改善生产条件,力所能及地创造职工生产所需要的好环境(是指为生产服务的设施)。再次创造机会让职工参与生产管理。这是培养职工参与意识、尊重职工能力和人格的表现,具体可采取:以车间或班组为单位,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业务研讨会、生产管理建议会等,发动广大职工对生产工艺、技术难题、生产管理谈看法、提建议。对好的意见,要积极采纳,并给予必要的鼓励。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又有利于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最后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善于帮助和解决职工困难。要最大限度地解决好职工的劳保福利问题。这不仅是发展企业生产力的需要,也是满足职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当然,搞好劳保福利,贵在合乎实际。要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以最佳的比例,来确保劳保福利的开支,使职工自觉把自己对企业的贡献与自己所得挂起钩来。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职工难免会有难言之隐和思想困惑,如家庭纠纷、婚姻矛盾、工作中和人际关系上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职工情绪的稳定和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作为企业领导,要通过听反映、看迹象等途径,了解职工的心声,掌握职工思想动向,分析职工情绪变化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真心实意地和他们沟通思想、交流看法,做切实有效地开导性工作,为他们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尽最大能力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如临时性经济急需、生、老、病、困,等等。面对职工的这些困难和可能提出的要求,企业要认真考虑,并尽量予以解决。企业领导处事要公道。乡镇企业容易进来一些“关系职工”,所以,对所有职工都要不偏不依、公平正义,这对于树立企业领导的威信,增强企业向心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娱乐设施建设、优化企业文化环境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教育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文明之魂,是民族素质的精髓。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传统文化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吸取借鉴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价值观的优秀思想,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2]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是德育资源的一部分,德育资源是德育价值取向实施的条件和保障,有效的德育价值取向需要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作为支撑。德育价值取向内容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先义后利等。它既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载体。
1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社会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各族儿女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它不仅外显地表现在民俗风情、经典文献中,而且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民族的心理和性格,成为制约人们的重要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伦”为本位,将道德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因而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其中有许多德育资源,经过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和青少年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二)倡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三)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所蕴涵的青少年德育资源举不胜举,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艰苦朴素、尊师敬贤等。 在青少年德育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赋予新的内容,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2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的交流在不断加深。目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交流中还处于劣势地位,外来文化的渗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同时,在外出务工大潮的冲击下,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处于真空、半真空地带,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处于空白状态。在升学的压力下,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
目前德育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改革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而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冲击。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也受到挑战,青少年德育价值呈现出多元化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德育教育内容缺失、形式教条,人文素质弱化。其次,价值选择单一,基础知识不牢。最后,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不和谐。
3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的导向作用
德育资源是德育实施的条件和保障,有效的德育需要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作为支撑。传统文化既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的载体,对我们拓展德育内容和途径,改进德育方法,实现德育目标有重要作用。
(一)可以增强青少年德育的人文底蕴,提高青少年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以往我们在青少年德育中,对德育内容理解太狭隘,太过于政治化了,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德育内容空洞,形式单调。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在青少年德育中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完善文化品格,增强人文底蕴,提高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可以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削弱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勤于思索,勇于挑战,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受到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克服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和影响是青少年德育面临的时代课题。(三)可以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高青少年德育的艺术。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形成了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体系,提出了有关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内省、自讼、慎独、知耻、笃行等道德修养的方法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传统文化提倡“修身为本”,激发了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注重道德践履,对我们改进德育方法,提高青少年德育的艺术重要的启迪。
我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中,青少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善于利用传统文化中德育价值取向资源的途径和方法,获得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健康地成长,担当起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参考文献】
[1]高乐.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完善与社会责任感培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15―16.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 企业文化 相互作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截至2008年9月。民营经济占我国GDP比重已超过65%,占出口总额的68%,民营企业已占中国法人企业的60%以上,我国经济增量的70%~80%来自民营经济(刘汉元,2009)。民营企业的崛起与迅速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富活力、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经济转型、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源。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是推动民营企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一方面,成功的民营企业需要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来统领;另一方面,成功的民营企业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孕育。企业家与企业文化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成败的两个关键要素,研究两者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探索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民营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牵引力
民营企业家是企业的创立者,也是企业经营方向的掌控者,他们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的品质、才华、胆识,对企业文化的构建以及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一种牵引力。
(一)民营企业家设计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的规模大小不等,数量众多。每个企业因其行业特点、地理位置、产品属性、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企业文化建设也必然不同。民营企业是民营企业家一手创办的,他们对自己的企业了解最透彻,他们一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设计者,把握着企业文化的准确定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既要成为管理专家,又要成为文化专家。他们的任务就是要设计或塑造科学的企业价值,培育企业新精神,把文化融入企业,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家要在全面客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历史、文化、经营范围和发展战略等各种要素。对企业内部现有文化基础、企业外部文化环境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全面详细诊断,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文化进行整体设计,精心提炼出本企业的理念,并将这些理念渗透到企业精神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适合本企业的优质企业文化。
(二)民营企业家推动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少数人的思想变成群体意识,把企业价值和经营理念内化为统一的企业行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概念模型后不会主动扩散,企业员工也不会主动接受,原有的企业文化也不会自动瓦解。因此,民营企业家必须做一名企业文化的推动者。一方面,重新构建企业文化层次,打破多等级企业文化界限,减少企业文化形成传播与扩散程度,缩短企业文化渗透流程。另一方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明确地表达基本价值观,并始终不渝地向大家宣传,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自身价值的体现与企业目标的实现相结合。企业文化说起来是一些理念和精神,但实质上是“行为”,要靠每天的决策、做事、待人方式来形成。民营企业家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推动力,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民营企业家本身就应该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员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
(三)民营企业家变革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不断变化的动态建设过程。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家要经常对本企业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和发扬那些支撑企业成长的精神柱石,更新那些跟不上时代潮流、不适应新的经营环境的落后文化。一般讲来,当企业经营环境发生根本变化时,当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出现危机时,当企业规模扩大、人员增加,原有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要求时,民营企业家就要充当企业文化的变革者。思想敏锐的民营企业家常常能及时发现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并大胆创新,打破束缚企业发展的惰性文化,建立能够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向前发展的新文化。通用公司前总裁韦尔奇认为:世界在不断变化,企业也必须在不断改变自我的过程中来把握命运。由此,韦尔奇从上任开始起,便对通用公司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刀阔斧的全面变革,并取得巨大成功,使通用电气长期居世界500强前列。正如美国前康柏电脑公司董事长杰明・罗森所言,由于韦尔奇对通用企业文化进行成功的变革,创立了快速适应市场动态和团队合作的文化机制,才使通用电气成为企业界的奇迹。
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家的驱动力
民营企业家牵引着企业文化的发展;优质企业文化又培育着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家有着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一)企业文化促进民营企业家成长
文化具有知识传承功能。每一代人都是以前一代人所取得的成就为基础而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文化起着把每一代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不断传承下去的作用。企业文化形成以后不断地传递和继承,影响着企业每一代人的思想、认识和感情模式,因此也就导致了某种类型的企业家易于接受。在此意义上,成熟的民营企业通过他们的文化促进着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文化依次创造了它们下一代的企业家,创造了一种不称职的企业家无法干下去的环境。所有的民营企业家都不能不受到他们企业前文化的影响,而且,他们一旦倡导了一种文化,就不能不受到这种文化的制约。
(二)企业文化培育民营企业家品质
文化具有教化的功能,即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企业文化同样具有这种教化功能。在民营企业中,企业家既是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又是普通一员。他与企业员工一起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激励,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坚定的信念,培育优秀的品质。同时,民营企业家凭借自身领导者的影响力,运用企业文化的这种功能去培育企业员工,带领他们共同前进,从而提升他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民营企业家逐渐成熟,具备了一个企业家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三)企业文化塑造民营企业家形象
文化具有稳定的功能,它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民营企业家根植于所经营的企业,其品质、作风、价值观念、经营风格都带有企业所沉淀的文化特征,具有企业的特色。事实说明,企业文化塑造了民营企业家,也塑造了他们的形象。民营企业家的形象实际上就是民营企业的形象。企业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大力宣传企业家。这实际上是通过对企业家形象的塑造来宣传该企业文化特定的价值观。
民营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相互作用力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民营企业的软实力
民营企业的软实力包括企业难以模仿的盈利模式、企业文化、团队凝聚力、企业学习力、企业运营机制、企业执行力和企业品牌力。企业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优质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考察中外民营企业不难发现,真正使企业久盛不衰的秘密往往是隐含在商品和销售后面的文化。而不是经济实力。
优质的企业文化通过创造适宜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企业风气、积极的精神面貌。使员工真正能够完全融入企业,在企业中工作能够得到一种满足,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当企业文化被传达给社会时,社会将对企业监督。这种监督要求企业管理者注重形象,企业员工注重工作质量,企业做出承诺要兑现,一切与企业价值观相违背的行为企业都不能做。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行之有效的途径。使企业员工能严格按一定的规则、程序办事。去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使生产经营中员工人际关系得到调节,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优质的企业文化往往使企业员工以企业为荣,为企业骄傲,达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协调一致。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民营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的竞争。这就是企业文化形成的整体的对内、对外的印象,而企业形象的形成也必须经历长期的发展且融入企业文化的积淀。企业文化通过其所展现出来的优质管理,最终通过多种途径传达到企业品牌、企业形象上来i同时,在企业形象的聚合、感召下,形成更大范围资源的整合,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优质的企业文化又使企业内部制度更健全、管理更规范,工作更高效,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民营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提高民营企业的软实力。
(二)增强民营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强力粘合剂”,可以将企业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将民营企业员工通过共同价值观、精神理念凝聚在一起,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凝结成极大的群体合力,产生出奋发进取的集体意识,焕发起员工的能动精神,最有效地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把提高员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文化生活,看成是员工搞好经营生产的基础。也是形成企业统一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前提条件,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与企业共命运,为企业发展尽力。企业文化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员工之间情感交融、亲密相处。对企业产生一种依恋之情,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企业这个团体,把企业发展视为个人最为崇高的任务,与企业共甘苦、共命运,从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日趋缩短。一项新技术或一个新产品很容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模仿,使得产品和服务的趋同化现象日益明显,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企业文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竞争力不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提高其竞争力。红蜻蜓集团的创始人钱金波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文化的企业和重视文化的企业才是有持久竞争力的企业:虽然文化的功能是间接的,但它是作用于人的,所以是持久的。红蜻蜓集团投资1000万元来建设企业文化,成立中国第一家鞋文化研究中心,根据企业特色和经营理念形成了“亲情、自然、走过四季都是情”的红蜻蜓文化,成为当今中国鞋文化的第一发言人,企业凝聚力增强,员工素质提高。企业形象提升,品牌更具亲和力,从而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是优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