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乡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乡文化论文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象山文化;象山景区;架构

1 象山概况

1.1 荆门的象山,在南宋陆九渊知荆门军前叫蒙山

蒙山的蒙,源于《易经》64卦之第4卦,“蒙以养正,圣功也”。意为蒙昧的人而能培养正确的人,是圣人的劳绩。陆九渊在知荆门军任上去世后,人们将蒙山更名为象山,以纪念这位心学大师。“巍巍象山,夫子之英。混混清泉,夫子之灵。道气所蕴,百世如新。构此堂庑,以彰见闻。徘徊其下者,思其人而念其有功于民。”这是清顺治已亥16年(1695),荆门知州薛继岩《重修陆文安公祠》时祭奠象山先生的挽歌。当时距陆九渊去世已经500多年。这位州官和荆门的百姓还在深切怀念象山先生有功于民的功德。

象山先生陆九渊在知荆门军的任上,不馑有功于荆门的百姓,短短的1年又3个月,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荆门之政。这位哲人的心学思想更是给荆门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究其陆九渊的心学理论,核心是“人皆具是心,心皆具此理,心即理也”。“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如果人人都有一颗善良之心,为正之心,就可求天下之同心。在天理中寻找做人的位置,从人本有的道德良心中体味做人的道理。

象山先生死后800多年来,荆门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在荆门历史上的州官有百余人,唯有陆九渊享受了专祠的纪念。除此,人们还以“象山”命名,衍生出许多含有象山思想的文化。象山中学、象山小学、象山大道、象山市场、象山社区……在荆门中心城区,绝能看到象山的印迹。正是由于有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陆九渊在荆门军任上的功绩,才逐渐在荆门这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的城市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象山文化。

荆门市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象山文化建设。拨专款重修了陆夫子祠,成立了陆九渊研究会。陆研会成立后,对陆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讨。发挥象山文化在经济、社会、思想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勤政廉政建设方面,以陆九渊这位贤哲为古镜,修建了名宦陈列室和乡贤馆,作为廉政教育、传统教育的基地,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理论研讨方面,填补了陆学研究的一些空白。陆研会对象山文化进行了论证、概括和提炼,即象山文化之所以能在荆门产生和发展,是由于有陆九渊心学理论的指导和荆门人民的早期实践。象山文化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平民思想的哲学。其核心是:“以宇宙为参照,以天下为己任,昂扬主体意识,存养善良本心、自强不息、克难奋进、以道济世、鞠躬尽瘁”。由此而衍生的象山文化在荆门城区不断提升,特别是在象山景区,这种文化的生命力更加彰显。

1.2 象山,在荆门中心城区的西部,紧靠象山大道

这里风景如画,景色宜人。象山脚下的“四泉”――蒙泉、惠泉、龙泉、顺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涌出,注入文明湖,千百年来,没见其断过流。泉水经竹皮河而东流归汉江,滋润着数万生灵。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到过这里,留下了不少宝贵的遗存。大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蒙泉”碑刻立在蒙泉旁,鄱阳张垓书写的“蒙泉”巨碑为陆九渊所立,嵌在山岩中,并修有半亭。“三苏”父子先后游过象山。1060年正月初五,苏氏父子3人经江陵北上至荆门。在荆门期间,游览了荆门的名胜古迹,写了《荆门惠泉》等著名诗章五首。苏轼在其诗中写道:“泉源从高来,飞下随万脉……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经惠泉往南,沿着山崖都有不少石刻,这些石刻反映了不同时期游人的感怀。再往南就是陆夫子祠了,这座纪念象山先生的祠堂,虽然经过了历史的沧桑,有文字可考的9次废圮,9次重修。而今的陆夫子祠,青瓦白墙,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祠的匾额为当代书法家米南阳题写,祠的大厅供俸百世大儒陆九渊的坐姿铜像。祠内陈列《陆九渊文集》和后人研究陆学的成果,每天都有游人来到这里感悟大师的心学。祠堂2楼是名宦陈列室,两侧配殿左侧是乡贤馆,右侧是纪念馆。在祠后的半山坡修有仰止亭,亭基的山岩上刻有“讲经台”斗大的3个字,这里是当年象山先生曾经讲过学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他,修仰止亭景仰这位先哲思想和他的人品。

1.3 象山文化发源于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形成于陆九渊在荆门军任上的事功,滋润着荆门这方沃土

对于荆门来说,这是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可以经过打造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景观,使之更好地教化人、激励人、昂扬人的主体精神,创造更多的财富。

2 如何打造象山文化在象山景区的架构

2.1 建设“象山之魂”主题雕像广场

在游览区东门入口西侧,规划出一片广场,广场上竖立一尊“象山之魂”陆九渊的全身大型雕像。雕像为陆九渊正在讲学――讲解《荆门军上元设厅皇极讲义》的状态神情,正合象山先生“听讼于此,讲学于此”之意,表现百世大儒(士史之师)的风采,彰显象山文化在象山景区的由来及文化品位,给人以高大磅礴的气势。

2.2 充实提升陆夫子祠的内涵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服务;公共行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公共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范畴,它以具有公共性的设施活动为基础,既具有表层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形态,又具有隐含其中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意蕴。[1]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就是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安排,从新公共服务的视角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和服务对象、基础设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及文化发展政策将是理论探讨的重点。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来看,有关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议题应当被置于社会文明进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之中。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维度

首先,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新公共服务试图将管理的视角逐渐转变到对管理乃至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的关注上来,呼唤公共行政的转向,并倡导服务的价值和实质的正义。[2]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应当将公平、民主和服务的最大的满意度作为公共文化管理的目标追求。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和信息来了解公民的需求,以提高管理公共文化事务的效率,并通过互动的模式来鼓励市民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此对话与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与公众的长期的沟通,形成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结构,以设计和提供理想的文化产品或服务。

其次,新农村建设理论将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全新理论框架。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以确保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国家经济安全,是当今中国所面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在此背景下,认识和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战略现实。一方面,基于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实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是一种理论创新,是在实践层面反映了客观需求。这是因为和谐社会取决于农村社会层面的良性协调。从过去到现在,尤其是目前存在的有关农民群体的深刻问题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所要面对的关键议题。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中,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以及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农村居民应当在更为广泛的公众参与中影响决策的制定,以便能最大限度的消除由失衡引起的社会问题,这也是现代的文明社会建构的基本追求。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维度

首先,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取决于农民的文化权利,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也取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巨大的“外部性”收益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失灵。此外,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社会,农村人口占多数,而且城乡发展不均衡。相对而言,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居民无法通过市场环境来满足其文化需求,他们更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

其次,从公民权利来看,作为农民的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公共文化权利必须被同等对待。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均衡的为整个社会所享有,这意味着每个农村社区的居民都应同其他社区的成员一样,对于公共文化资源有同样的享用机会,并获得优质的服务。因此,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群众的需求,政府在制定公共文化发展战略规划、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时,应当着力思考农村社会的根本现实和问题,这样才能不断的打破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行政中存在的差别和不均衡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平性,而这也正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突破口与难点所在。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构想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战略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国际化和市场化的竞争日益激烈,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的公共服务对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缩小城乡差距具有战略的价值和意义在此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性、健康发展将有利于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会不断上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府及农民的主体责任和角色的转变。

然而,就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来说,考虑到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性,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将可能面对更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其建设应当从战略的视角进行统筹和规划。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政府职能

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下,政府必须把公民置于首要和中心的位置,及时了解并响应公民需求。与此同时,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结构,以及公共服务的方式、评价和判断标准等,不是由政府自己来决定,而是应当由公民来决定。正如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倡导者登哈特夫妇所强调的:“公务员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非试图在新的方向上控制和驾驭社会。”[3]在此语境下,公共利益就应当是政府职能发挥作用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政府行政的最高行动准则就应当是服务于公众。因而,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以公民为中心、为公民服务也就成了政府职能的主要取向,政府应当树立前瞻性的服务理念,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确保高效有序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亮.论公共文化的基本特性[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120.

[2][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3

内容摘要:全球化发展的结果让世界进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增强国家文

>> 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 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 论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发展战略选择 塑造国家形象 提升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提升 武术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 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形象传播 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国的软实力追求 软实力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研究 论电视文艺塑造国家形象的软实力 文化的科学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印度传媒与国家软实力的构建 试析纪录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 传媒与国家形象塑造 文化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 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 论文化软实力建设 软实力:军队国际形象塑造 “中国梦”的跨文化阐释与国家形象构建 服饰文化与国家形象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2009-04-25.2009-04-25

3.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2010(5)

4.于运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J].对外大传播,2007 (1)

5.李向民,王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G].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6.黄力之.论国家形象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11(4)

7.门洪华,周厚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J].国际观察,2012(1)

8.刘国强.国家形象传播:作为国家认同双重机制的考察[J].求索,2010(9)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多元化现状策略

教科书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根本依据,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和观念培养的载体。因此,教科书往往难以保持价值中立,其中蕴含某种特定的价值取向,代表着某种特定团体的利益。其中,语文教材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化教育的思路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内涵

价值取向是指在原有价值观的基础上,主体在进行各种矛盾、冲突处理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立场、态度及价值倾向。价值取向是被个体所认同的,内化在人格和行为内部的思想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主体评价事物、唤起态度以及指引和调节行为的产生,对于主体自身、主体之间以及其他主体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价值取向分为人们有关最终目标理想实现的信念和人们对实现既定目标手段和方法的看法两种。多元化是价值取向的本质特征之一,可以从经济取向、政治取向、社会取向、理论取向、审美取向和宗教取向等诸多方向对人类的价值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

就语文教育来看,语文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是对学生语言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因此,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大致可以分为人文价值、工具价值两大类,一方面强调学生对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理解、感悟、想象、创新等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现代教育教学体制要求语文教材的编制必须遵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征从多个角度关注对学生技能和情感的全面教育。

二、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重要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科书编写过程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已逐渐成为各学科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中,价值取向不断趋于多元化,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影响,对于现代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其他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内容。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文具有专业性和技能性特征,有着明显的独立性。但在某种程度上,语文因其语言的特点,与其他学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其他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将直接造成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使得学生在单纯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其理解力和想象力都有所提升,有利于其他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我国的国语教育,在每个阶段的学生教育工作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关系着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近年来,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给语文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人文精神上,得到了传统语文教材单一价值取向所不能实现的目标。

(三)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我国现代教育体制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系统性改革,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教育体制对于语文教育的新要求,有利于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多元化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四)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环境下的必然趋势。就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来说,单一的技能性培养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其局限性势必会给学生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语文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人文精神,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我国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表现

语文教材价值取向是对语文教育内容中的教学目标实现其指导和规范作用的观念理论,其多元化是对语文教学目标的拓展和丰富,使得学生能力得到综合培养和全面提高,更加适用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必须严格进行价值取向的研究定位,实现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多元化对语文教育水平的有效提高。当前,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中心取向

我国语文课程的目的在于社会本体,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人与社会不和谐而造成的孤独感构成了社会中心取向的价值理念。

(二)人与自然和谐取向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要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语文教育中反应现代社会主流意识的价值取向。

(三)重视传统文化取向

在语文教育中,古代文学作品占有重要地位。这一价值取向下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增强文化意识,从而弘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四)对人生的体验思考取向

生命教育就是进行关于生命现象、体验、理解、感悟的教育,其在语文教材编写中的体现,树立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生命境界,这是语文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五)语言应用取向

语言应用是语文教育的本质目标。在语文教材中,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强调的是对字、词的朗读及拼写能力。而研讨与练习主要是对句子、段落及课文思想与主题的把握。

四、结语

受我国教育不断发展和教育投资及受益主体多元化的影响,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多极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就语文教材的编制来说,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极大地反映了对学生人文价值的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建设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冯梦龙 警世通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4]林传鼎 陈舒永 张厚粲 心理学词典[Z].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摩罗 鲁迅反对《呐喊》入选中小学课本[J].文萃,2005,(9):26-28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中国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内部饱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和方法。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从道家思想中汲取了许多重要内容,对武术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从道家本体论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关系的视角进行分析与探讨,对传统武术文化蕴涵的道家思想进行了刹析。

1中国传统武术与道家思想的发展渊源

1.1道家思想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老子、庄子的思想为代表并包括秦汉黄老、魏晋玄学等思想的总称,其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道家思想从形成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曾为促进中国古代的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武术经历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继承与发展,到现在仍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生长于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受到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使得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武术也不例外。它的变化发展过程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尤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的影响,这些不仅可以从武术的运动方式、技术理论、训练手段中可以看出,而且在武术精神及其运动理念中也都深刻的体现出来。

1.2道家思想是影响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核心思想

温力先生认为:“武术的民族特色不仅表现为中华民族对武技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包括思维特点、欣赏习惯、感情意志、理想道德观等等,这些不仅影响到了中国武术技术的风格特点,并且影响到了武术技术体系的形成”。所以要真正了解和领悟武术的精神,就必须深人的分析研究其内在包含的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佛家和道家,但是从这三种哲学思想的地位来看,道家思想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因此,可以说,道家思想是整个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影响整个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也有过精辟的论述:“道家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探究,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基础”。中国武术的各个方面都与道家哲学思想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道家思想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在各个发展时期的观点也不完全相同的,各个代表人物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不变的,这就是道家的本体论。哲学中所说的本体论,主要是探讨何为万物之本源的问题,道家的本体论主要表现在道论、气论、天人合一论这三个方面,而这三方面是中国武术文化形成的主要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武术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道家思想的核心作用。

2道家本体论对中国武术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2.1道论与武术的关系

道家的创始人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中华武术吸收了这一思想,认为“道”也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道家认为,“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宗”。而武术理论中的“一招变万招、万招归一”的理论思想正是从“道”的思想中领悟而来。“一招变万招、万招归一”的思想指的是武术的动作是从原始单一的进攻防守动作,按一定的路线演变成千万个技术动作,而千万个技术动作又通过长期演练最后达到形成一种形神合一。这种形神合一就是武术训练阶段的至高境界。

“道”的观点首先是由老子提出的,老子关于“道”的学说是宇宙生成论,即“道”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演化出了天地万物;同时又是本体论,即“道”是世界天地万物的总根据。道生万物,万物归于道,拳术理论也是如此,武术种类虽然千变万化,而它们包含的道理是相通的。这种思想将中国武学的理念推至了最高顶峰。所谓武学最高境界实质也就是摆脱武术招式的束缚,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无招胜有招”。追求武术的本质和“悟性”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摸索才能“得道”。“道”生成了万物,是万物存在的根据。那么,“道”是怎样进行活动和遵循什么样的法则行事呢?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命题,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不违背自然,一切顺应自然。老子主张人们的思想行为应该像道一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悖,长而不宰”,就是说道生养万物,哺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居功自恃,成长了万物却无意做主宰。万物自相治理,不加任何干预。从形式上看,道是无为的,自然而然的,这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

2.2气论与武术的关系

在先秦时期,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比较模糊,道家学派虽然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仍尚未能给道一个合适的命名。道家为了表述本体观,用“气”字来代表万物的根本,来体现“道”。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气”是庄子对老子“道”的具体化。庄子认为,构成宇宙的本体是阴阳之气,万物的生成,是阴阳之气的聚合,而万物的灭亡,则是阴阳之气的离散。“气”在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俗话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气被看作是武术的根本,是武术的本体与精华所在。气与养生更为密切,气是武术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庄子本人也非常注重养生,他的养生基本方法是,“合斋”与“坐忘”。道家认为:气是构成、维持、充养人体和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武术养生是以养气炼气为主旨。武术养气皆不外通过静心平息,存养气息,以求全身内气凝聚充盈于丹田,太极拳的“气沉丹田”、形意拳的“聚气于丹田”、少林拳的“气贯丹田”等,将养气炼气法融人站桩的“桩功”练习,以意念引导气息,配合劲力的聚蓄、运转、爆发的劲力练习等,都是武术内气炼法。 道家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故以精、气、神为修炼的基础,以宝精、固气、音神为修炼原则,从而达到精足、气充、神旺的目的。道家的行气、吐纳、服气等养生术,实际上就是道家的“气功”,是道家以“气”为万物本源的认识论基础上创造的种养生方法。道家气功特别是内丹功被广泛融于武术体能和技能锻炼中。道家气功同武术结合,是中国武术的一大变革和跃进。

2.3天人合一论与武术的关系

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所谓“天”并不是指天上的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所谓“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世间一切人事,都应该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违自然规律,才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更认为天人本是合一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此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武术是人体的运动,只有严格遵守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变化,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武术练功十分重视按自然界四季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方法,来达到相应的练功目的。只有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才能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道家强调要达到天人合一,就应该要遵从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武术主张从大自然的生物与现象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武术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创造出新的武术动作。如大鹏展翅、白鹤亮翅、金鸡独立、野马分鬃、神龙摆尾等拳术术语。又如五形拳是根据虎、蛇、猴等五种动物的攻防动作创出的。形意拳更是依据道家“五行”之说立论,用“五行”与“五拳”相配,用“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劈、崩、钻、炮、横”五拳。习武要与社会和谐相处,要先立德后学武。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中所主张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在武术中则表现为追求“人际关系和谐”。武术非常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倡武德,处理人际关系时强调宽厚、容忍。习武与比武中点到为止,避免致人于死地;遵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理念;以门派规矩约束人的行为,维持武术内部的和谐平衡。武术将人体视为心与身是统一,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锻炼。内外兼修、和谐发展,绝不是为了培养争勇斗狠、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 企业文化 相互作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截至2008年9月。民营经济占我国GDP比重已超过65%,占出口总额的68%,民营企业已占中国法人企业的60%以上,我国经济增量的70%~80%来自民营经济(刘汉元,2009)。民营企业的崛起与迅速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富活力、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经济转型、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源。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是推动民营企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一方面,成功的民营企业需要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来统领;另一方面,成功的民营企业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孕育。企业家与企业文化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成败的两个关键要素,研究两者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探索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民营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牵引力

民营企业家是企业的创立者,也是企业经营方向的掌控者,他们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的品质、才华、胆识,对企业文化的构建以及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一种牵引力。

(一)民营企业家设计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的规模大小不等,数量众多。每个企业因其行业特点、地理位置、产品属性、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企业文化建设也必然不同。民营企业是民营企业家一手创办的,他们对自己的企业了解最透彻,他们一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设计者,把握着企业文化的准确定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既要成为管理专家,又要成为文化专家。他们的任务就是要设计或塑造科学的企业价值,培育企业新精神,把文化融入企业,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家要在全面客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历史、文化、经营范围和发展战略等各种要素。对企业内部现有文化基础、企业外部文化环境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全面详细诊断,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文化进行整体设计,精心提炼出本企业的理念,并将这些理念渗透到企业精神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适合本企业的优质企业文化。

(二)民营企业家推动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少数人的思想变成群体意识,把企业价值和经营理念内化为统一的企业行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概念模型后不会主动扩散,企业员工也不会主动接受,原有的企业文化也不会自动瓦解。因此,民营企业家必须做一名企业文化的推动者。一方面,重新构建企业文化层次,打破多等级企业文化界限,减少企业文化形成传播与扩散程度,缩短企业文化渗透流程。另一方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明确地表达基本价值观,并始终不渝地向大家宣传,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自身价值的体现与企业目标的实现相结合。企业文化说起来是一些理念和精神,但实质上是“行为”,要靠每天的决策、做事、待人方式来形成。民营企业家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推动力,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民营企业家本身就应该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员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

(三)民营企业家变革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不断变化的动态建设过程。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家要经常对本企业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和发扬那些支撑企业成长的精神柱石,更新那些跟不上时代潮流、不适应新的经营环境的落后文化。一般讲来,当企业经营环境发生根本变化时,当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出现危机时,当企业规模扩大、人员增加,原有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要求时,民营企业家就要充当企业文化的变革者。思想敏锐的民营企业家常常能及时发现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并大胆创新,打破束缚企业发展的惰性文化,建立能够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向前发展的新文化。通用公司前总裁韦尔奇认为:世界在不断变化,企业也必须在不断改变自我的过程中来把握命运。由此,韦尔奇从上任开始起,便对通用公司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刀阔斧的全面变革,并取得巨大成功,使通用电气长期居世界500强前列。正如美国前康柏电脑公司董事长杰明・罗森所言,由于韦尔奇对通用企业文化进行成功的变革,创立了快速适应市场动态和团队合作的文化机制,才使通用电气成为企业界的奇迹。

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家的驱动力

民营企业家牵引着企业文化的发展;优质企业文化又培育着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家有着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一)企业文化促进民营企业家成长

文化具有知识传承功能。每一代人都是以前一代人所取得的成就为基础而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文化起着把每一代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不断传承下去的作用。企业文化形成以后不断地传递和继承,影响着企业每一代人的思想、认识和感情模式,因此也就导致了某种类型的企业家易于接受。在此意义上,成熟的民营企业通过他们的文化促进着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文化依次创造了它们下一代的企业家,创造了一种不称职的企业家无法干下去的环境。所有的民营企业家都不能不受到他们企业前文化的影响,而且,他们一旦倡导了一种文化,就不能不受到这种文化的制约。

(二)企业文化培育民营企业家品质

文化具有教化的功能,即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企业文化同样具有这种教化功能。在民营企业中,企业家既是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又是普通一员。他与企业员工一起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激励,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坚定的信念,培育优秀的品质。同时,民营企业家凭借自身领导者的影响力,运用企业文化的这种功能去培育企业员工,带领他们共同前进,从而提升他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民营企业家逐渐成熟,具备了一个企业家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三)企业文化塑造民营企业家形象

文化具有稳定的功能,它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民营企业家根植于所经营的企业,其品质、作风、价值观念、经营风格都带有企业所沉淀的文化特征,具有企业的特色。事实说明,企业文化塑造了民营企业家,也塑造了他们的形象。民营企业家的形象实际上就是民营企业的形象。企业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大力宣传企业家。这实际上是通过对企业家形象的塑造来宣传该企业文化特定的价值观。

民营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相互作用力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民营企业的软实力

民营企业的软实力包括企业难以模仿的盈利模式、企业文化、团队凝聚力、企业学习力、企业运营机制、企业执行力和企业品牌力。企业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优质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考察中外民营企业不难发现,真正使企业久盛不衰的秘密往往是隐含在商品和销售后面的文化。而不是经济实力。

优质的企业文化通过创造适宜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企业风气、积极的精神面貌。使员工真正能够完全融入企业,在企业中工作能够得到一种满足,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当企业文化被传达给社会时,社会将对企业监督。这种监督要求企业管理者注重形象,企业员工注重工作质量,企业做出承诺要兑现,一切与企业价值观相违背的行为企业都不能做。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行之有效的途径。使企业员工能严格按一定的规则、程序办事。去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使生产经营中员工人际关系得到调节,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优质的企业文化往往使企业员工以企业为荣,为企业骄傲,达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协调一致。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民营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的竞争。这就是企业文化形成的整体的对内、对外的印象,而企业形象的形成也必须经历长期的发展且融入企业文化的积淀。企业文化通过其所展现出来的优质管理,最终通过多种途径传达到企业品牌、企业形象上来i同时,在企业形象的聚合、感召下,形成更大范围资源的整合,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优质的企业文化又使企业内部制度更健全、管理更规范,工作更高效,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民营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提高民营企业的软实力。

(二)增强民营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强力粘合剂”,可以将企业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将民营企业员工通过共同价值观、精神理念凝聚在一起,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凝结成极大的群体合力,产生出奋发进取的集体意识,焕发起员工的能动精神,最有效地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把提高员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文化生活,看成是员工搞好经营生产的基础。也是形成企业统一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前提条件,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与企业共命运,为企业发展尽力。企业文化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员工之间情感交融、亲密相处。对企业产生一种依恋之情,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企业这个团体,把企业发展视为个人最为崇高的任务,与企业共甘苦、共命运,从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日趋缩短。一项新技术或一个新产品很容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模仿,使得产品和服务的趋同化现象日益明显,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企业文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竞争力不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提高其竞争力。红蜻蜓集团的创始人钱金波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文化的企业和重视文化的企业才是有持久竞争力的企业:虽然文化的功能是间接的,但它是作用于人的,所以是持久的。红蜻蜓集团投资1000万元来建设企业文化,成立中国第一家鞋文化研究中心,根据企业特色和经营理念形成了“亲情、自然、走过四季都是情”的红蜻蜓文化,成为当今中国鞋文化的第一发言人,企业凝聚力增强,员工素质提高。企业形象提升,品牌更具亲和力,从而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是优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