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专业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流工程专业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流工程专业认识

物流工程专业认识范文1

1.1物流工程专业历史沿革

在国内物流工程的研究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推进的,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企业物流工程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逐步落实,我国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本阶段内,研究重点在于企业内部特别是在制造业内,对物料系统进行布局,目的在于将物流与生产工艺相结合,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在本阶段,尚未出现独立的物流工程专业。(2)供应链物流工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物流管理和现代工程技术高度融合,物流工程的概念开始被提出。本阶段内,研究重点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物料搬运和物流系统,而是着眼于供应链,试图从更大的系统角度在保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降低物流成本。(3)现代物流工程进入21世纪后,随着物流管理、物流装备、仿真技术、信息技术等进步,物流工程进入了现代物流工程阶段,从信息化、自动化、系统化等角度规划和优化物流系统。研究重点进一步拓展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各级物流结点的布局和规划。

1.2物流工程专业特点分析

根据物流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可见相对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具有以下特点:(1)管理理论和工程技术紧密结合正如上文所述,物流工程是物流管理和现代工程技术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因此本专业在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管理理论和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管理理论指导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工程技术推动管理理论的更新。(2)实践和理论结合更为紧密物流工程目的在于规划和优化物流系统,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物流工程的从业者同时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由理论引导实践,由实践深化理论。由此可见,实践经验将是物流工程毕业生的立身之本,没有丰富的实践理论,空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想要胜任相应工作十分困难。

2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2.1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当前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课程实验在物流工程、物流技术装备等课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还有数量不等的实验课时。在这些课程上,通过运用相应的实验器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感性认识。(2)课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实施、物流系统仿真等课程都设置了课程设计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有效地巩固课程理论教学成果。(3)综合实习环节根据各学校的情况不同,综合实习主要采用去企业参观和在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物流企业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假期实习和课后兼职的方式获取实践经验。

2.2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于多个学校物流工程专业的调查分析,在当前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师资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师资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主要原因是目前各高校大部分物流工程专业教师为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硕士、博士等取得学位后即进入高校中承担教学任务。虽然这些教师足以胜任理论教学工作,但是由于他们缺乏企业中的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的现状,这导致了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传授的知识与企业现状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当前的物流企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差距尤为明显。教学内容滞后导致学生所学非企业所需,影响了实践教学目的的实现。除此之外,缺乏实践经验,也使得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地讲解,言之无物,教学过程枯燥无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相对落后随着物流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设施、设备,尤其是信息系统不断更新换代,距离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显著缩小。而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对于企业了解程度不足,加之专业建设费用的有限,现有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并未及时更新,与企业的装备水平差距明显。(3)当前实践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当前实践教学看似方式多种多样,能从各方面覆盖学生实践的要求。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实际效果并未如预期。其原因在于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一定问题: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方式存在的问题课程设计、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实践中。但是正如上文所述,由于教学内容滞后、教学工具落后,其目的很难实现。②综合实习存在的问题相对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综合实习对于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意义更为重要。但是当前综合实习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习时间过短。目前各大高校综合实习的时间普遍在一个月左右。由于物流企业内岗位设置众多,各岗位职责差异较大,一个月的时间对于学生而言,想要获得企业实践工作经验,显然过于短暂。二是实习方式不当。由于实习时间限制,目前学生去企业实习的主要方式为跟班实习。每一班由一个或多个企业员工带领,从事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因为未能全面体验各岗位,学生对于企业的运作仍是管中窥豹,缺乏全面性认识,影响了实践经验获取。

3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构建原则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的实践主要以案例、沙盘等方式进行,课外则以现场实践为主。(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校内的实践主要以课程设计、上机实践等方式进行,校外则以企业实践为主。(3)实践教学体系参与方实现“多赢”利益是维持一个体系稳定的基础。实践教学体系也是同样。之前,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无法或很少能从相应活动中获利,甚至在某些时候因为接收学生实习而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正常生产活动的开展。因此,为了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持久、稳定,必须让参与各方,尤其是企业从中获利,具体如图1所示。

3.2改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可以构建如下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见图2:在本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习课程、假期实习、科研、竞赛等多种实习方式。(1)第I象限(课内,校内)在第I象限内,教学地点为校内,主要实践教学方式为课堂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包括案例讲解、电子沙盘推演、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设计、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等课程设计。(2)第II象限(课外,校内)在第II象限内,教学地点为校内,主要实践教学方式为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和各类物流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等,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物流相关科技,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3)第III象限(课外,校外)在第III象限内,教学地点为校外,主要实践教学方式为假期实习。假期实习的开展方式为学生利用寒暑假实践进入企业实际工作,推进方式为学校联系和学生自主寻找相结合。(4)第IV象限(课内,校外)在第IV象限内,教学地点为校外(通常在企业),主要实践教学方式为企业实践,包括:①认识实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流企业的现状,通常在上完物流专业导论、物流学或类似专业总述性课程后即可进行,实践方式为现场参观。②体验实习: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于物流专业认识,认清自己所愿从事的岗位,助其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实践方式为轮岗实习。③综合实习:目的是为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为随后进行的毕业设计提供素材,实践方式为顶岗实习。

4总结

物流工程专业认识范文2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物流工程专业认识范文3

—、北航物流管理专业现状

北航经济管理学院于2004年开始了首届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学生进校后先不分专业大二下学期开始由学生自主选择工业工程专业或物流管理专业。随着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陆续展开,我们发现现行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画①课程设置重复。学科基础类课程与部分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所冲突②教师授课内容不明确。部分专业课程名称不同授课内容却相互交叉、重复某些课程内容的讲授过于深入是否适合本科生、是否为物流专业本科生所必备还有待探讨。③教师缺乏职业培训。为学生开设物流专业课的大多数教师缺乏物流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经验。④物流专业课的设置未能弥补学科基础类课程的不足。由于学时限制,为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学科基础类课程没有涉及物流内容,也未通过设置相应的物流专业课加以弥补。

二、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及各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1.物流市场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充分掌握物流人才需求动向,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实习安排以及人才基本素质等更能适应企业的实际要求,我们于2007年下半年进行了首次调研于2008年进行了补充调研调研企业包括DHL、神州数码、北京西南物流中心、北京顺鑫首联物流、宅急送、北京第一机床厂、国美电器等涉及中外、民营、国营的生产、服务、零售、采掘等行业其中,物流型企业占60%,生产制造型企业占26.67%,批发零售型企业占13.33%。调研对象为物流企业的人事主管、部门经理或一线物流工作人员,以及非物流企业的物流部门主管。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为43.33%,其中本科专业与物流相关的仅为20.00%。而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主持的一项物流职业类型调查统计的全美物流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情况显示,大约92%的被调查者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对于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不同的看法(表1)认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是物流发展瓶颈”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

在对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图1)有62.5%的人认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37.5%的人认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不合理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类似的结果也出现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有90%的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度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也有较大的偏差(图2、3)。对比图2和图3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装卸和包装的相关知识不重要选择的人次数是0而这些操作恰好是配送、仓储与存储及采购等的重要环节与基础。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企业中应用频率高、要求较强能力的某些相关知识点,如物流信息处理、国际贸易、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等(图3)在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例如本校经管学院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实力,我们借助这样的优势,为学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然而,由于课程体系设置的缺失相关课程在知识体系上相互脱节,学生只学到了几个知识点系统性不强,致使本专业学生在数据库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知识仍然欠缺无法胜任这方面的工作。此外,虽然我们为本专业学生开设了国际贸易课程但授课内容几乎不涉及相关的物流活动。对专业课任课教师的调查也表明,某些必修课内容重复率高缺乏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接轨少,没有提供实际操作培训的机会注重课堂授课忽视实践性教学实践的案例课程少部分专业课的授课内容难度偏大适于在研究生阶段讲授。

以上调查分析显示出学校教育未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也印证了我们对企业的调研结果当被问及企业是否有引进物流人才的计划时,80%的企业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与参考文献2的研究基本相吻合:2005〜2010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至少需要补充48000人平均每年增长约为20%。但是在各种补充物流人才的方式中,通过面向校园招聘的只有43%,排在了第3位而面向社会招聘和企业内部培训则是企业采用的更主要方式(表2)

由此可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旺盛的但是目前的学校教育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不难理解在企业的校园招聘中,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什么会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

2.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课程设置比较。

在本研究中,为了更好地确定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我们选择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与本校目前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之所以作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本校与这几所高校都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选择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是缘于香港作为一个大的物流港、世界贸易的中转站为当地的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物流教育也开展得很好,而且香港的教育有英美国家的特点。

通过分析内地和香港物流管理专业的资料可知除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物流管理方向外,其他学校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数量几乎都要多于工程技术类。而且,内地3所院校课程数量较多,第一学年以安排基础类课程为主专业基础课基本上都是在第二学年开始授课。

从课程门数的角度分析,内地3所院校基础课程门数比例远高于香港院校的相近专业同类课程比例工程技术类、经济管理类课程比例则低于香港院校(表3)北航物流管理专业与国内其他院校以及香港同类院校专业比较见表4。

表4表明北航物流管理专业没有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及北航特色,在物流人才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实力。因此为了使学校培养的物流毕业生在竞争中有更突出的表现我们应该在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发挥本校特点与办学优势,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考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市场方向,从四种需求领域(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规划和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和三个需求层次(物流操作、物流实际管理、高层物流管理)进行学科规划和建设。

三、培养具有北航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以上调研分析表明北航物流管理专业现行的培养计划中存在的课程设置重复、专业课程授课内容重复等问题仅仅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问题表现在:现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专业核心知识不完善;专业定位不明确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不突出;缺乏有特色的办学模式缺乏多元背景的师资队伍等。为此我们在研究中首先明确了本专业的定位问题进一步完善专业核心知识框架,修改了课程体系的设置明确了特色办学模式同时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教师团队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对于本校经管学院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教师团队是实现培养目标并在教学中体现北航特色的关键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课程设置重复、授课内容不明确、核心能力培养不突出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新专业的总体认识不足、物流实践积累不足。为此我们通过多方调矾从教学方法、手段、专业理论学习及物流实践的角度拟定了教师培训计划。同时根据需要聘请部分在企业工作的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参加校级、教育部等主办的培训班,并去相关企业参观、了解等。此外,在我们的教师团队中,每年都有教师去香港、欧美等高校交流、学习,其间教师有意识地选听相关课程,为自己的教学作积累。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北航的毕业生再入校园为学生开设讲座,等等。

2.突出北航特色

对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的要求,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分类,并根据所在院校的学科优势以及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结合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在物流教学中突出北航特色,首先要明确北航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究竟应该面向哪一类人才市场,是宽口径人才还是单为航空制造、航空物流企业培养人才;其次要解决如何在经济管理学院突出北航特色的问题,解决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即具备了北航特色的问题。

我们认为并不是学习了几门航空专业知识方面的课程,所培养的人才即具备了北航特色而是应该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待人才培养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特色办学的模式。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行业背景,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有所创新,突出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从目前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前述对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对比来看北航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结合其工科背景来掌握物流管理所急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加强工科背景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

不仅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中同样存在物流同样需要物流管理人才。航空制造企业的特点是大规模的复杂制造系统,它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制造。因此在学生的基础专业课设置中,应该加强关于大规模的复杂制造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

同时,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的科研与教学是北航经济管理学院的特长既有理论研究成果也有实践成果其知识也是物流人才市场所需要的。因此,在修订后的物流管理专业课设置中,我们增加了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课程,调整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授课内容,加强电子商务的教学。

我们的教师团队中有多人在本、硕、博、博士后的学习、研究方向是航空专业具有扎实的航空专业知识背景,在科研中与经济管理相融合,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在以上特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这部分教师的特长辅之学生在基础课阶段所学的部分航空专业知识应该说北航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既适合于在航空制造企业、航空物流企业中工作,在更广泛的物流人才市场上也具备竞争能力。

在我们首届毕业生中,有学生利用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的知识出色地完成了毕业设计,现已成为所供职的物流企业的骨干;有学生毕业后不久即在某航空制造企业参与企业内部物流的诊断与改造工作。

3.加强实验教学及物流实验室的建设。

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上尽量增加学生接触实际的机会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系统调整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协调、整合、细化教学内容删除不适合的课程增加北航优势课程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企业调研的成果初步建立了案例库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学生实验指导手册。挑选的实验分为三个层面:企业层面认识实验、物流运作层面实验、物流信息处理包含十个项目:企业概况认识与描述、物流活动与作业认识、基本工具与设备、物流作业绩效评价、认识牛鞭效应、作业流程仿真、库存管理、EXCEL及VBA编程、基本知识和实验环境认识、简单信息处理系统开发手册中没有提供预定的结果让学生按照既定步骤去验证,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实验。从实施效果看,实验性教学手段的采纳是弥补学生对物流企业缺乏认识、实际操作能力差的一个有效办法。

物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为本专业的教学提供配套的实验条件。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参观或体验式的比如物流实验室提供货架和仓库管理系统,可以让学生实际体验播种式和摘果式等不同拣货方式的差别,不同货物摆放方式对仓库管理的影响不同信息识别技术对效率的影响等很多基本的物流原理另一种是试验式的比如让学生通过啤酒游戏来加深对牛鞭效应的理解并且评价不同改进措施的效果通过仿真软件或模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物流系统的优化和改进等试验。

4.重视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工作。

加强实践环节,不是简单的局限于实验课程的设计,应联系专门的物流企业作为实践基地,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接触企业实际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从而调动积极性。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应尽可能地与企业实际相联系从而增加学生实地观摩企业的物流运作的机会增加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利用北航毕业生的优势资源,笔者指导的学生在生产实习阶段走访了多家物流企业,完成了出色的调研报告,得到了校级奖励。而另一名学生在毕设阶段以某物流企业为背景进行研究并去企业实地调研,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

四、总结

物流工程专业认识范文4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迄今全国400多所高校纷纷开设了物流本科专业培养行业所需中高端人才。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的培养尚处于摸索阶段,物流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与迅猛发展的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仍存在着“货不对板”的错位现象。为适应物流实践和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五邑大学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KAQ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尝试CDIO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KAQ-CDIO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构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谈谈一些的具体做法与思路。

1 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概要与内涵

KAQ是最初由浙江大学的潘云鹤校长提出的融知识( 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 三位于一体全面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在创新思维与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通过构建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开展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活动,使学生具备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创立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 ( 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CDIO 指出,学生的应用能力不仅包含个人的学术知识,还包含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2]。CDIO 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与KAQ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一致的理念与目标。如果将KAQ视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CDIO可以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也就是说,基于知识( 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一体化培养目标,“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 ( 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路径与载体。我们将两种教育理念与模式融合,称之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与运行方式如图1 所示:

在 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中, 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不是彼此独立的[3], 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4]。具体地讲, 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 经过培养训练和时间锻炼而形成的;素质则是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个体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品质和素养,并可使知识和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其核心和真谛来说, 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博、能力强、素质高、口径宽、适应性好、有专长的通用型、创造型人才[5]。物流学科是一门应用性、交叉性新兴学科,物流行业是一个复合型新兴产业,更多的是需要应用型、实操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因此,在物流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以KAQ-CDIO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指导物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南,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现代物流产业对物流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要求。

2 KAQ-CDIO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KAQ-CDIO 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物流本科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因此,KAQ-CDIO 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方能确保KAQ-CDIO 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到实处。

2.1 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KAQ -CDIO化制定

基于KAQ 目标与CDIO教育理念,对于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我们主要体现以下三大原则与思想:

2.1.1 根据产业发展动态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如下:适应地方物流产业及企业物流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能力,掌握供应链、现代物流管理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岗位操作技能和物流实用技术,能够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物流部门从事物资采购供应、生产物料控制、运输组织与调度、仓储配送管理、物资信息采集与处理、国际货代与报关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等业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应的能力素质要求;人才特征强调经管结合和实操应用;服务方面突出物流作业管理第一线;业务范围涉及供应链流程各物流阶段和环节。

2.1.2根据行业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要求

专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核心和重点。物流专业能力我们确定了综合分析、自主学习、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及团队协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创业、组织领导、适应与应变、商务谈判、数据处理与量化分析等十大基本能力培养要求,专业能力根据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设计了业务操作、运作管理、作业现场处置、系统分析诊断、计划与决策、规划设计、专业软件应用、学科研究等能力目标。其中重点又是物流操作执行、运作管理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操作执行能力可以说是专业的职业技能,能够在专业岗位上独立工作或独立执行业务流程中的部分任务;运作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是一种体现在专业上的更高的能力,它不仅能对业务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还要能够针对不同的物流项目进行整体设计或优化,能够提供优秀的物流综合解决方案,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

素质结构主要包括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道德素质要求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专业素质是职业人谋职就业的立身之本,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继而提升为专业上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实现在职业上的扩展;创新素质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希望学生在专业上到达最高境界后具有的一种浑然天成的天赋,是指能够在职业领域里主动打破固有成规,用创新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实现发明或完成改革。

2.1.3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建立体化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

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目标要求,构建物流本科专业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十分重要,为此,我们按照点、线、面的分解归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以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构建了物流专业立体型知识结构体系:

(1)点:物流管理技术。也可以说是专业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物流行业的常规技术和不同岗位的职业本领,主要通过如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来体现。这些知识点能满足物流行业各个岗位工作的需要;

(2)线: 专业所需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是学生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所需要必需掌握的经济管理相关知识,它是学生以后业务创新以及将不同的物流经济、管理、技术问题系统思考的力量源泉与智力保障,主要通过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基础课来实现;

(3)面:即通识基础性知识,是学生走向物流职业岗位所必需掌握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人文、科技等知识,是学生具备良好素质与潜能的基础平台,能适合以后学生事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主要通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语言及应用、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材料等课程来构筑。

2.2 构建“三段式”螺旋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面向企业物流应用领域,在加强物流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使之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切实保证和加强,强调实践教学的系统性、适应性、先进性。为此,我们构建了“三段式”螺旋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图2所示:

2.2.1 基本概念与业务认识感知训练

新生入校—大二上学期期间。该阶段物流专业课程较少,主要是通识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学生对物流的概念及专业的理解相当模糊,对以后的职业去向和专业的发展前景也不清楚,主要以专业教育、专业认识实习和课余调查为主强化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珠三角物流企业众多的良好资源优势,安排二个假期为“工作体验月”,到物流企业短期顶岗实习,通过对物流现场实操体验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必须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机操作与工具软件使用等,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技能与素养。

2.2.2专业知识与业务操作技能训练

大二下学期——大三期间。该阶段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阶段,此阶段专业课程学习开始进入,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以课程教学CDIO训练、校内专业实训与校外生产实习为主,假期企业短期顶岗实习、专项调查为辅。对于物流业务类核心专业课程,每门课程均建立了一套相应的CDIO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前(认识实习+现场视频录像)——课中(实验+课堂小型项目方案设计)——课后(完成综合项目设计大型作业为课程考核形式)。它们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实现相应模块理论知识“教”与“学”有机结合,并辅以相应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强化学生专业实操技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业务处理问题,我们在四年教学计划中安排了5周时间进行专业实训,以“作业演示”+“运作模拟”+“系统仿真”的形式,模拟企业实际真实演示与虚拟管理环境,真实反映企业物流运作管理与规划过程,使学生学习之后学以致用,为学生就业立即上岗操作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为检验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大三期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物流师证书者给予2个学分的奖励。

2.2.3毕业实习与设计综合训练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专业综合能力训练阶段,我们主要采用“学、做、用交替”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就业、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该阶段学生可以选择结合所实习(工作)的企业做物流管理与技术专项(或综合)项目方案设计,也可以选择围绕实习(工作)企业的实际物流管理与技术问题写专业毕业论文,但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必须围绕所从事物流业务工作单位的问题解决方案和项目方案展开,有企业实际的数据资料,强调量化方法与物流原理的应用。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达到综合能力训练目标。

3 KAQ-CDIO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3.1建立层次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为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物流业务实操能力与物流项目规划设计能力,我们建立了基础实验、专项业务流程模拟实训、系统仿真实验三个层次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基础实验层:涵盖以基础技术训练为主的若干实验室,主要是针对公共与专业基础类课程开设的实验,如计算机基础、程序语言、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专项业务模拟实训层:以增强学生物流业务运作能力和物流管理意识为目标所建立的物流业务流程模拟实训室;系统仿真实验层:即建立物流仿真实验室。主要以物流作业演示与物流项目方案设计验证为内容,通过作业流程与设备现场操作演示以及物流仿真软件应用,提高学生分析、诊断、综合运用和规划设计能力。

3.2提高教师CDIO工程实践能力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物流教育领域,实质就是在物流课程体系中实施“做中学”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的教学模式改革,因此,必须强化师资队伍CDIO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才能保证KAQ -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而目前在物流专业教师中大多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但工程背景知识薄弱,缺乏工程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与企业实践相脱节,注重学科知识的研究与运用,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沟通与交流,致使所培养的人才也存在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差的缺点。因此,我们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改变师资队伍结构,着重培养既具有教师素质又具有工程师(物流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3建立产学合作与校外实习基地

产学结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学生可以通过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得到相应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指导和与企业科研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为配合KAQ -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根据企业规模大小,采用校、院、系三级产学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通过地方物流行业协会平台,分别与多家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通过校内教学、科研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

3.4重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

课外科技学术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并选派骨干专业教师与聘请企业导师对口指导,切实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制定了学分奖励等激励政策。

4 结束语

目前,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处于初步的设想与部分尝试阶段,由于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条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考试方式、生产实践、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非常广阔的探索领域。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实践,逐步完善, 一定能把知识、能力和素质更高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输送给社会。

参考文献:

[1] 杨弘, 于善波. 基于KAQ目标导向的物流专业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2).

[2] 林燕. 基于CDIO的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8)

[3] 潘云鹤. 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7(2).

[4] 邓一飞. 浅议构建高校KAQ人才培养模式[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10).

[5] 丁红燕, 李年莲. 地方工科院校KAQ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8(4).

物流工程专业认识范文5

物流工程作为跨学科、复合型专业,2012年才正式成为教育部目录内专业,迫切要求现有的物流类专业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和相关标准,采用工业领域广泛采用的新产品开发和设计工具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探索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思路及实施路径,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基于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路与框架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依据专业认证标准(见图1)及具体要求,这三个部分可以进一步细化,通过进一步明确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思路及实施路径:一是依据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二是依据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三是依据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教学方式。

图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逻辑体系

2基于内外部需求的培养目标设计

内外部需求是确定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外部需求包括国家和社会的宏观需求、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微观需求、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内部需求包括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质量追求等。[3]而传统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制定主要取决于内部需求,即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等。

根据麦可思提供的安徽工业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类型分布统计资料(如图2所示),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用人单位进行重点调查,并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毕业生、学校职能部门、专业教师和在校生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设计。新的培养目标要求能够清楚地描述学生最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以及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够承担的社会与专业责任。

参照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和我国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的培养目标设计为:物流工程专业按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具有工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物流系统策划、设计和实施、决策及运作与管理等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国际化视野、终身学习的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后5~10年左右能够在其所从事的物流及相关领域承担物流系统设计、运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毕业要求指标设计

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體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4]专业认证理念要求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即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

国家工程专业认证要求毕业生达成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要求毕业生达成具备从事物流系统分析与规划设计、企业物流业务运作管理、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系统运作管理等基本工作与实践能力。

图2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类型分布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和我国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麦可思毕业生质量评价报告认定的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前三项基本工作能力有效的口头沟通、疑难排解、积极学习,将工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12条毕业要求具体化为如下七条:

第一,具备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第二,具有扎实的工学、管理学、应用数学(主要是运筹学)及计算机科学基础;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

第三,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与工程的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物流系统各环节的业务运作,能够应用物流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工程项目、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技术装备及物流运作管理方案的设计;能够从事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运营及其管理工作。

第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善于应用现代工具和方法进行物流预测、数据分析、物流系统模拟及优化,解决物流实践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第五,了解工程实践活动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影响,能分析和评价物流工程解决方案对社会、环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第六,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第七,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及时了解物流最新理论、前研和发展动态。

4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设计,关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纵向和横向关系,按毕业要求合理确定各类课程之间的学分比例,正确处理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充分重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

工程专业认证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一是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二是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三是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5] 在基本满足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我们设计了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依据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及能力导向理念,根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路径构建课程体系,将毕业要求逐条地落实到每一门具体课程中,建立所有课程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如表2所示)。并通过进一步建立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三者的关系矩阵,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依据麦可思毕业生质量分析报告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效性综合评价情况(如表3所示),我们通过广泛调研及征求意见,从开课学期、实验学时比例调整及教学方式改进等方面对主要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重点的修订完善,以进一步提升专业核心课程的满足度。

5基于能力导向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环节虽占一定比例,但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入和严密,而忽视工程技能的培养。据麦可思调查,安徽工业大学毕业生认为母校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67%),其次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54%)(如图3所示),而对实践环节改进需求较多的是工程训练实习(如图4所示)。

在充分分析原有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依据专业认证理念,通过建立毕业要求教学环节关系矩阵,按照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模式,构建新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内容体系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创新训练三大模块。

第一,基本技能类实践。除了所有专业都需要的外语训练、计算机训练、社会实践和文化素质教育等外,根据物流工程专业需求,开设了金工实习、电子电工实习、企业现场的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一和大二。

第二,专业技能类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是指物流专业课程中包含的相关实验,附属于具体专业课程,如生产系统实验、物流自动化技术试验、ERP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如工程经济课程设计、物流系统综合模拟实验等。一般安排在大三。

第三,技术应用或综合创新类实践。主要包括研究创新型的课程实验(如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实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实验、物流系统仿真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科技竞赛及创新创业训练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

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仅体现了能力培养的不同层次,而且还体现了能力培养的过程。通过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处理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

物流工程专业认识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 地方高校 物流人才 产学研

一、引言

21世纪,随着世界范围流通革命的兴起,我国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物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物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扩大,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之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战略定位要求其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应用型特色,它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也有别于教学型,而应定位于服务型,培养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物流人才。为此,物流管理专业需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由传统培养模式到产学研培养模式的转变,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专业特点相符合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地方高校物流产学研结合方式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始于2001年,根据《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办物流专业。此时物流这一学科正式走入我国的高等院校,现代物流教育体系逐步形成。目前,国内大多数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物流管理人才。

1、地方高校物流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方式

高校人才济济、科研资源集聚,是从事基础研究、高科技领域原始性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在地方经济中发挥着强大的技术创新与辐射作用。国内物流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基地型方式。2008年中国物流学会批准了首批29家产学研基地,产学研基地包括重点物流企业(园区)、生产制造或萄贸流通企业物流经营管理部门、承担物流教学或培训任务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承担物流规划、咨询、研究工作的研究机勾等。这些单位具有开展物流研究、运作、实习、实验等基本条牛,在全国同行业某一专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比外,高校在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都设立了物流产学研基地阳在企业内部设立了物流研发基地。例如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的泰州高港区港口综合物流园区产学研基地,宁波大学在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内共建的现代物流产学研基地。在高新开发区或物流园区设立产学研基地的方式,为学校、园区双方共同打造了集物流管理专业培训、物流理论研究、物流项目咨询、物流项目开发和物流信息交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内部设立物流研发基地的方式,为学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技服务,并培训了员工;为学校的科研选题和方向提供了依据和支持,并为学生提供了有关实习和科研条件。

(2)联合培养型方式。开展联合办学培养物流人才。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在复旦大学现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建立现代化的开放型物流实验室。双方在物流教学、学术、技术、信息、业务等方面进行合作,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以产助研、以产促学、以研带学,逐步将复旦大学现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一流的开放型研究和教学机构,并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成为中国物流行业的领导者。

(3)项目合作型方式。项目合作是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物流项目的科技攻关和工业性试验,通过组成产学研联合体进行产学研的高层次合作。项目合作方式形成了一种以企业为主体、责权利关系明晰的新型产学研契约机制,解决了利益相关主体之间资源如何配置、利益怎么分配等关键问题,从机制上保证了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市场化运作。

2、地方高校物流人才产学研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地方高校物流产学研合作对于地方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产学研的结合形式正在逐步深入、拓宽,合作方式虽然呈现多元化,但也存在问题。

(1)高校与地方彼此存在认识上的差距。由于地方高校与所在地方政府多数不存在隶属关系,基本上是在各自既定的构架内发展,双方有着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再加上人事管辖和经费来源的不同,更降低T~g,2r高校对地方政府的依托性。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或企业对地方高校存在认识上的偏见,认为地方高校是一般院校,声誉不高、科技力量不强,因而不愿与他们合作。这种认识上的偏见导致高校和其所在地的物流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

(2)科技成果与实际要求相脱节。由于学术界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高校内部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一些地方高校盲目地扩大规模和提高办学层次,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与地方经济相脱节。具体来说,有些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比较重视个人的荣誉,追求学术成就和实现自我价值,重理论轻实践,重名分轻实效。他们从事科研的目的是出论文、出专著,而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则不够,有的成果因缺乏进一步的研究,而使当地企业无法也无能力去开发。有些地方高校为了出成果,只考虑学校教9币的研究兴趣与研究力量,忽视当地企业与市场的需要,即使有了成果最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用武之地。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产学研合作的广泛、深入开展。

(3)物流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物流专业在我国建立时间不长,物流教育理论体系不完整,教学经验还不够,致使物流教育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一是物流教育注重对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对物流经济重视不够。物流经济作为物流专业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不能在宏观上把握物流业的整体供求与资源状况,很可能导致物流管理不够科学,以及物流工程学科中关注的技术含量因为没有充足的资源支持而无法实现,因此在欠缺物流经济合理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国物流专业的本科教育体系无法完整。二是物流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过多考虑高校规模与经济利益,对高校办学可行性分析及地方经济发展分析不够。三是普遍存在将传统物流专业简单转化为现代物流专业的现象。

(4)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物流专业是一个跨越许多学科的融合专业,目前地方高校的物流师资大多是从经济学、管理学、机械工程学等专业转移过来的,对于物流的专业知识还处在探索与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储备较为薄弱,专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另外,物流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型专业,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物流教师还十分缺乏,能够从事物流尖端前沿研究的教授则更为稀缺。

三、基于应用型的地方高校物流人才产学研培养建议

地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是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注重产学研结合,要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

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

1、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结合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对于地方高校及其所在地区的物流经济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会导致地方高校物流专业办学的方向性偏差,背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因而地方高校首先应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和善于利用产学研结合,面向地方社会需求,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其次,积极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的制度安排,改变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中重学术轻应用、重鉴定轻推广、重纵向课题轻:横向课题的倾向。

2、构建“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了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熟悉用人单位的业务流程,应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环境,地方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可与用人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培养协议,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这个渠道把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与科研设备资源,满足企业研发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订单”培养物流人才,克服人才培养计划中的缺陷,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三赢局面。

3、根据地方物流业发展,需要改革现有物流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物流业发展需要,应根据地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色来设置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增加地方经济特色模块,其地方经济特色模块主要根据当地或本区域物流企业的特点来开设。如长三角的物流企业目前主要是以仓储业务为主,而且有不少产品出口国外,则可以突出仓储管理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系统信息、入库作业、出库作业、储位管理、库存管理的实训,针对产品出口服务可开设国际物流管理、国家货运业务、报关等相关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