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1

在外部市场竞争激烈的推动下,企业必须向外拓展协作关系。通过企业转型和自身的改造、资源的重新整合来促进网络资源瓶颈的解决,甚至可以促进网络联盟的重组来达到资源的扩充,这种业务流程再造必须被网络供应链上的其它企业所接受。转型企业先从某一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开始入手进行改造,进而逐渐带动整个网络战略转型。转型企业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从网络中选取符合条件的一些企业,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协作关系的重构又形成了新一轮依赖关系和执行过程。新的协作关系的形成需要参与协作的各个节点企业共享更多的资源,积累更具有创新能力的学习效应。

(一)集群网络成员协同式链接的关联类型1.有形资产的关联。价值链为有形关联的分析提供了起点。一个集群成员的专有资产可能与另一个集群成员的专有资产有共享价值活动,它们对某些原料进行联合采购和处理,且由几个集群成员联合组成的销售队伍通过同一个分销网络将两种产品一起运送到客户手里的,并对产品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成果进行共享。实现有形关联常常需要相关专有资产在一项、有时甚至是多项活动中协同作战。例如,当集群成员中的业务单元之间相互销售彼此的产品时,他们就是在共享双方的销售力量,可将集群资源共享形式分为以下五类,有形关联即由此产生,详见表1。2.隐形资产的关联。Hall(1992)认为隐形资产包括专利、版权、商标、商业机密、关系网络以及诀窍、声誉和企业文化。隐形关联中的信息资源、关系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市场资源必须附着于某些载体。尽管有些业务单元之间没有业务活动可以共享,但其基本的经营要素却可能相似,集群成员间的业务单元基本相似性意味着从一个业务单元中获得的技巧对另一个业务单元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推广的。隐形关联即涉及不同价值链之间的知识及管理技巧的传播,这样的隐形关联是随处可见的,指出任何两个业务单元之间价值活动的基本相似性也总是可能的。相似性为研究隐形关联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一个集群成员可以在其业务单元中考察主要的价值活动,从中发现可以为集群网络传播技巧创造条件的相似性,或者从中发现能够应用于新行业的技巧得以显现的价值活动间的相似性。当在多个业务单元中采用相同的基本战略时,隐形关联常常体现其中。

(二)关联的协同效应与竞争优势集群成员通过有形资产的关联得到了互补效应,虽然互补效应也有可能创造竞争优势,但其效果却是非常有限的。最普遍的互补效应就是用一种资源来服务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互补效应有个重要的特征:两个成员共享同一种资源。两个成员相互填补空白,从而使资源得以更有效地利用,但是共享同一种资源的能力被全部发挥出来之后,这种效益就不再增加了。实体资产的有限性决定了互补效应竞争优势的有限性。例如,闲置的厂房很容易就可以被发现,而如果有多余的资金,各企业的管理者也总会想办法把它运用起来。只要采用互补效应,企业运营者就不必为是否有回报而担心。互补效应的这些长处也恰恰是它的最大缺陷。因为互补效应是可模仿、可复制的,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可以模仿这种资源的组合,很容易地实现互补效应,它所产生的竞争优势自然也就不会是持久的。与实体资产有所不同,像知识之类的隐形资产可以被同时用于两个以上的领域,而其价值丝毫不受影响。当隐形资产被用于多个领域时,其价值不仅不会受影响,有些时候还会得到提升,协同效应就产生了。例如,某集群成员对某种特殊工艺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如果其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其他关联企业,那么关联企业通过对该知识的共享,技术的价值实际上在不断得到提高。而且关联企业在学会了这项知识之后,也有可能把该知识与其他知识结合起来,进而创造出其他新的知识。随着隐形资产的不断传播,其边际成本将会逐渐下降,但其隐形资产本身的价值则永远不会下降。正是隐形资产这种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性为搭便车提供了可能,能够利用产品信誉、技术等隐形资产创造协同效应的企业,总是会比没有这类资产的企业更具优势。相反如果忽视了协同效应,集群成员间获得资源匹配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

二、网络资源协同式链接的动态组合矩阵

协同机会识别对强化集群网络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关系十分重要。据调研结果显示:一些取得成功的资源整合案例都有一个显著特征是集群网络成员之间建立起了协同关系。参照ChristopherJ.Clorke的四分类组合分析法,将此方法应用于集群核心企业识别于网络成员之间的资源协同机会。本文认为使集群成员实现其资源整合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建立“网络协同式联接”,通过考察网络成员间资源的联接情况,可以非常清楚地识别集群网络的聚合程度和协同机会。集群成员中的资源整合最大问题,即“资源共享的问题”,亦即集群成员之间存在着共生互长的关系,正是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转型企业和合作伙伴所生产的两种产品都需要使用共同的资源,那么它们在生产能力的使用、规模效益、学习效应、技术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就可以通过共享使双方都受益。但如果没有构建成网络的联结关系,共享的协同关系就将不复存在。本文将集群成员中所拥有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分成几类,将网络资源组合分为产品市场组合、资源组合、技术组合、客户组合进行分析。当前客户与潜在客户的组合与资源组合联系起来,通过确定使用同一类资源的客户,可挖掘集群成员更多的资源共享机会。例如,销售队伍、物流系统等资源可能只适用于服务某一类客户。可观察出当前客户与潜在客户的组合的变化对资源组合所产生的相互影响关系。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当前客户与潜在客户的组合与资源组合与产品组合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把当前客户与潜在客户的组合与其他三种组合联合运用,通过四种动态组合相互关系的分析,可知当前技术与未来技术组合通常是为产品组合、资源组合和客户组合提供服务的,假如核心企业与伙伴关系企业在某种关键性的生产资源或知识技术上存在共享关系,那么如果伙伴关系企业倒闭,核心企业也将遭受打击。从集群成员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关系考察,将得出集群成员间的相互联系是十分紧密的,通过对存在协同的领域重点进行发展和强化,集群网络的整体效益将不断提高。面对集群成员企业间千丝万缕的业务关联及依存关系,本文认为可把集群成员的资源划分为产品、资源、客户和技术等组合,然后再分析这些组合之间的相互关系。网络资源动态组合矩阵可以使我们同时从多个角度来考察集群成员间的有形与无形资源共享的协同关系,识别集群成员间存在的资源共享协同关系,据此集群成员就可以构建多层次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在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生产资源还是在目标客户群方面,它们的发展重点都非常明确。对于具有协同潜力的集群成员而言,只有通过协调和计划管理才能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三、网络资源协同式链接中的成本范畴

集群成员间的资源共享能够产生放大效应,有利于新的知识资源的形成。但是在资源共享过程中,随着相互依赖和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相互协调会越来越复杂,这将明显地增加了资源协同成本。调查结果显示了资源共享中的组织间合作存在着较高的不稳定率,资源协同总要涉及成本,因为资源协同或多或少地都要求集群成员以某种方式修正它们原有的行为模式。为了促进资源共享的实现而对集群成员的战略进行调整的成本都包括在内,必须将这种成本与实行资源协同所能带来的收益进行对照比较。资源协同的成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1.协调成本。协调是用于管理活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由于集群成员间合作关系中的参与者都是产权独立的经济实体,因此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需要协调机制加以保证。协调成本包括双方为实现资源共享必须在诸如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和解决问题矛盾等方面进行协调。除形式化和正式的协调方法外,还需要增加非正式的协调方法,如非正式的面对面沟通、人际关系以及需要有更高程度协调来处理相应信息,并进行更多的经常性、多层次的沟通和决策。资源共享的类型不同,协调的成本也会有很大不同。从冲突角度看,知识链成员的异质性必然导致知识资源共享过程中冲突的增加。2.妥协成本。资源共享通常并不能使每个相关集群成员在企业成长方面得到相同程度的改善,每个相关集群成员从资源共享活动中获得的净竞争优势也是互不相同。因此资源关联涉及的所有集群成员极少会以同样的眼光来看待资源共享的好处。集群成员各业务单元常常只看重局部利益,不会去积极配合那些对企业整体有好处,但对本单元关联的净价值甚至可能是负的共享。为了资源共享一项活动,集群成员各业务单元必须以某种方式折衷自己的需求,相应地技术人员的数量就不得不增加。因此,有利于资源共享的政策选择可能会对有关的一个或多个业务单元的成本或差异化产生负面的影响。合作关系的社会聚合程度越高,知识接受组织吸收知识的能力越强,妥协成本就越低,资源共享的效率就越高,反之,妥协成本就越高。尤其是在集群成员组织间知识的单向交流中,根据“知识与权力不可分原则”,这种单向输出知识的企业具有一种“权力话语”,进而形成新的约束、引导、控制模式,体现了不平等的合作关系。接受方企业就必须在接受非控股地位、接受对方派出的人员占据关键职位、考虑采取对方可接受的管理系统等方面做出妥协。3.刚性成本。刚性成本表现在退出壁垒方面,当市场竞争发生较大变化,捆绑在一起的资源共享组织在应变能力上将存在潜在困难。组织间的双边依赖会使企业容易失去自身的独立性,产生路径依赖。在资源共享中可能会使组织针对竞争对手更难于做出快速反应,因为一个组织企图抵抗威胁的行动可能会减少或削弱与兄弟组织之间资源共享的价值。资源共享还会增加退出成本,从一个没有竞争优势的业务中退出,可能会损害与这一业务共享活动的其他组织。与其他资源共享成本不同,刚性成本不是一种始终存在的成本,只有当产品中出现了替代品造成产品寿命周期缩短或由于市场竞争力下降时,它才成为一种成本。刚性成本的大小将取决于需要做出反应或退出壁垒的行业的复杂性。

四、网络资源协同式链接产生净竞争优势的判断尺度

(一)资源协同产生净竞争优势的识别集群网络各种知识与资源的积累并不一定能保证产生足够可持续竞争优势能力,尽管集群成员资源异质性有利于转型的核心企业的新项目开发,但其也会导致冲突而破坏合作绩效,因此必须做出合理权衡和评估,防止资源整合过程中过度的知识资源势差对转型企业与集群成员互动协同和转型项目结果的影响。当资源协同的效益大于投入的成本,并且超越竞争者,则其资源协同就会带来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如果资源协同可以降低成本或增加产品的差异化,使独特性特征得到显著增强,也能产生竞争优势。同时如果集群网络成员间资源整合在产品的成本或差异化方面的改善超过了资源共享的成本,那么资源协同就产生了净竞争优势。资源协同产生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分别详见表2~表5。在实现资源共享时需要做出怎样的妥协,将是集群成员间双方在估计资源协同所产生的竞争优势,集群成员应该合理做出资源共享选择。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致富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使农民发展致富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两层定义,从概念上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是,在农村家庭经营承包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动性经营组织;从服务对象上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组织。近些年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与日俱增,规模也逐渐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作的过程当中,怎样能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这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的服务群体是它的社员,即农民。我国农民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大约是60%,他们是最务实的人,他们最关心的也是在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当中,能给他们带来多大好处,能让他们切切实实的获得什么利益。下面就怎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做出几点建议。

一、切实的遵循以社员为主体原则

社员希望建立自己参与的决策机制和选举机制。社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机制以及制度方面比较关心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为如何、这样的组织的领导者又是怎样产生、他们如果参与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能否具有发言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否公开透明等问题。这就是农民担心的。他们把钱投入到合作社当中,会不会亏本,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像最初了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那样,能够自己说了算,能够真正的行使作为社员的权力。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希望现在所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切实的遵循以社员为主体的原则,定期的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会;对理事长的产生,遵循大多数社员的意见,由海选产生或者由当地有威望的农民来担任。这样,社员们才能够充分的信任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提高农民参与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进而所有社员同心所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致富。

二、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信息交流对于所有社员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就近些年一些地区农产品严重滞销,造成农民一年来没有任何收益可言甚至血本无归,这与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不及时,资源共享不到位息息相关,农民的收益也因农民专业合作社而受到巨大影响。针对以上情况,可以建议在全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某部门,该部门专门对全国各地的农民进行样本调研,了解这些社员对下一年培育、生产农产品种类的意愿。这样点连成线,线汇成面,面形成立体空间,合作社之间就可以加强联系,共享信息资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避免农民们在同一耕作季节耕种同样的农作物,进而导致某些地区的该农产品大量滞销。倘若合作社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做到位,那么,对于合作社的社员而言就多了一层利益的保障,社员们不会使自己耕种的农作物囤积,导致赚不到钱。

三、强化社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分工与合作理念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经营主体的分工与合作是必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它是一种互助型经济组织。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成员提供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当中,合作社对外开放,也要盈利。合作社的盈利是属于社员全体的,这些盈利要通过农产品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育种、生产、加工、销售、运输、贮藏等等各个环节,所以在合作社日常运营中,特别需要社员之间的分工和合作。

在分工时,要落实到人头,假设有三个人分别是甲、乙、丙,他们均是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理事长委任他们三人做A、B、C三件事,这时,在分工时,就应注意由谁负责哪件事,以至于在工作出现问题时,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问题责任人。在分工过程中,还应该向社员普及有关分工思想的知识,让他们了解虽然是分工,但是大家负责的每一件事,事情结果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到大家最后的利益。进而能够让所有社员,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合作的理念如同分工,大家共同经营,逐渐发展致富。

四、明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以及利润分配

农民是最务实的人,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本清晰明了的账。也就是说,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所赚到的属于自己的利润不流失,能够通过合作社赚到的利润达到最大化。如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还不健全,也并不明晰。社员们能从中得到的有效信息并不完整,所以希望可以进一步的明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以及利润分配,能够从根本上使农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致富。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提出的几点:切实的遵循以社员为主体原则;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强化社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分工与合作理念;明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以及利润分配,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都可以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运营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载体的优势,把它作为一项重要而简单的途径使农民发展致富。

参考文献:

[1] 潘劲.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趋势[J].理论研究,1996(4):2427.

[2] 孙浩杰,王征兵,汪蕴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的博弈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38.

[3] 王征兵,许婕,孙浩杰.国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及其借鉴―以美国、西班牙和日本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6165.

[4] 徐旭初,吴彬.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5):4355.

[5] 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6):6373.

[6] 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M].哈佛大学出版社,1933:354358.

[7] 张晓山,苑鹏.合作社基本原则及有关问题的比较研究[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1(6):8996.

[8] 张晓山.创新农民经济组织,发展现代农业[J].新视野,2007(6):1517.

[9] 张晓山.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423.

[10] 张晓山.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农村的实践[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6):8996.

[11] 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5):8996.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3

实现医院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医院文书档案资源体系将由单一化向体系转变,不仅可以实现医院内部不同科系的资源共享和互补,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还能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国内医院与国外医院之间文书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互换和互补,提高文书档案资源的质量、准确度和宽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实现医院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管理者对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利用重视程度不足,执行力不够。当前尽管我国各大医院基本上都是实现了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但在对医院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理解上,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当前大部分管理者仍然存在着认为医院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要、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太麻烦等错误观念,没有深刻认识到实现医院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化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而造成在实现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推进医院文书档案资源信息化共享和互补过程中动力不足,执行力不够,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医疗文书资源。(二)缺乏专业的人才进行系统的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由于我国医院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起步晚、推进慢,当前在实现我国医院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过程中主要遭遇两方面的短板,一是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欠缺,二是缺乏专业、系统的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人才。在这两块短板的制约下,我国医院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落实和推进也就更加吃力和缓慢,想要真正实现和发挥医院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作用也就难上加难。(三)文书档案管理质量有待提高。当前医院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处于较低水准,仍然是局限于传统的档案保存管理、档案传递等,与国外高、精、尖的医疗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文书档案管理质量相对较一般,没有实现文书档案的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在文书档案的精准分门别类、分科保存、时间轴横纵向对接、资源共享、交流和互换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这一方面是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等短板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与管理者重视程度不足,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落实不到位有关。

三、实现医院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利用的对策建议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4

【关键词】教育资源;数字教学;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有效应用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重要条件支撑,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在我国早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总是出现“重硬件轻软件”或“先硬件后软件”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模式,造成现阶段信息化共享平台和资源有效应用相对滞后[1]。如何解决区域内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和有效应用问题,己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我国当前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师生多样化教学活动的需求[2],另一方面,很多师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来自互联网,而这些信息资源内容上丰富多样,在形式上比较分散[3]。如何将分散、无序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使高校师生能方便、高效的将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且能够在区域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是区域教育资源建设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建设区域内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国内外已有一部分优秀研究成果。美国教育资源门户GEM(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建设的“一站式”资源门户,可通过该网站查询任何用户需求的资源,该门户的重要经验是保证资源建设主体的多样性,使区域内各类组织、行业机构都能积极参与教育资源建设中来,并注重规范数字资源质量,该机构通过分布式的“资源实体”联合集中式的“元数据记录库”方式,将区域内资源乃至美国教育信息资源做有效的整合和梳理[4];英国高度重视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采用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模式,将100家教育机构联网打造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英国的建设经验主要有非行政性的教育资源建设体制、多元化的建设资金投入、全面的引导机制和监管体制等;新加坡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实施了MP1(Master-Plan1)、MP2,建设了专门为学校查询、浏览和推荐教育信息资源的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开发和获取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优质信息资源制定了具体的策略[5]。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区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环境建设正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区成功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开展了先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上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层面适应了该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优化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广州成功建构了基于学校的教育行政学术合作机制,吸收了一批教学名师、学科专家、教学团队、基础教育学校等各种机构的重要力量,为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强大的学术研究团队,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适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高可用性的优质信息化资源比较贫乏,在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层面缺乏引导和监督机制。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

1.数字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及主要获取手段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教育资源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目前高校师生主要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据调查统计,有22.5%的教师和30.3%的学生从传统图书中获取教育教学资源,而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师生比分别是66.2%和65.1%。很多高校的图书因为查阅率低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就造成了很多教育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特别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配套光盘、教材闲置现象严重,一方面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得这些教育资源被师生忽视。高校师生查找教学资料通常会进行互联网搜索,其次会通过登录与材料相关的专业学习网站或学校的数字资源库查找,这两部分所占比例约90.23%。高校师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对高校建设指标和考核指标而言,建设好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供师生使用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但除了优质的精品课程外,其他教学资源相对贫乏,这些资源需要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高校或机构,共同开发,充分使用,努力做到共建共享。

2.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师生的需求

自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实施以来,国内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购买一定的电子资源库供师生使用,带动教师开设精品课程,在近几年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47%的高校资源平台并不对外开放,超过25%的高校资源平台是收费的,剩余的部分不仅供校内互联网用户免费使用而且校外用户可免费登陆和下载。在调查阻碍高校将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高校及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置相应的鼓励机制,教师日常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职称评定或职位晋升都与自身的教学、科研业绩密切相关,但与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关系不大。由此可见,资源共享应设置完善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体会到参与教学资源共享给自身带来的便利和好处,高校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时对教师的考察要涉及到对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四、教育信息化有效应用的实施措施

1.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通盘一致的共享政策和制度

为了实现从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首先要确保高校内部教学资源的建设,努力建设优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其内容能够达到精品课程资源的保准,并对内容及时更新,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其他高校中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认可和使用。要实现高校内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标准,客观上要求高校从全局出发,改变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提高认识,站在全国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角度,规划制定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项目运作的合理性政策,由教育主管部门引领出台一套完善的具有长效机制的激励和奖励政策。通过充分调动高校各院系以及教务主管部门的协调,在高校各院系的积极建设共享意识支持下,制定有关协作条例并设置相关的约束机制和强制力。高校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要求的基础上,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制定适合于院系范围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方案,并对院系有关职责、任务和具体要求等做出强制性的详细的规定,以规范全国范围内高校共建共享行为,用政策和规章制度保障相关院系的自身利益不受侵害,使高校各院系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建设并有效应用数字教学资源,以避免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建设和共享层面出现无序和资源质量低劣等情况发生。

2.基于数字化校园实现高校内部数字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指面向高校内部的院系、职能部门和师生。在高校有关职能部门正确指导下,通过高校内部院系合作来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同时,要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设置各类用户的使用、上传和下载权限,共享给校内各用户有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将会极大调动高校内部各部门和院系的共享合作意识,提高了资源建设的有效使用率,同时也加快提升了高校的教学效益,提升高校的教学知名度。

3.基于因特网实现高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因特网的高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面向每个参与共享的高校用户。这种方式可以使高校师生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面积的减少重复性的资源建设,提高教学资源有效应用比例,实现资源共享。但是,目前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资源共享奖励机制。

4.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型设计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和共享现状做了调研,发现基于因特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教育部主管部门或者共享高校所在区域的教育机构部门负责研发和规范,他们全国各类高校的资源共享信息,并能显示出优质教学资源的链接,推荐并评比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同时,根据资源的分类进行管理,能够快速检索和获得各大高校教学资源,享有最高权限,高校共享资源,以提高资源有效应用率。该共享平台应具备高校师生认证服(下转第215页)(上接第209页)务、索引目录管理服务和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等。

5.通过行政和补偿手段,保障数字教学共享资源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了全面提高高校参与资源库建设和共享的积极性,保证参与共享建设各类群体的主观利益,保障共建共享公平性,教育主管部门可从多方面调整参与共享的高校进行收益。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政府干预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其中政府干预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命令和建设资金补贴这两种措施来调整高校群体参与共建共享活动取得的收益,以提高高校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从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教学资源获取途径、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和师生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及高校内外交流状况等方面入手,从五个角度构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模式,提出了基于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中分布式资源共享管理模式,并对模式的创建和共享做了详细分析,为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卢蓓蓉,任友群.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教育云建设的困境及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01):62-67.

[2]陈庚.资源与服务质量认证是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有效途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6):55-60.

[3]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1-3.

[4]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7):14-15.

[5]李鸿科,杨晓宏.信息化教育系统优化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1(03):22-25.

[6]付道明,杨改学.网络教育传播研究概览:比较分析与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

15-20.

[7]杨改学,张炳林.高等学校电教机构的发展变化与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77-81.

[8]杨改学,付道明.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62-65.

[9]杨改学,付道明.强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62-66.

[10]王妍莉,杨改学,王娟,杨瑞姣.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1(04):27-32.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5

一、电子证件在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共享中的应用优势

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集成性和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是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换、共享、开发利用和服务,对信息活动各要素(信息、组织机构、人员、设施、资金、技术等)进行规划、预算、组织、协调、指导、培训和控制,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地满足公共、政府和社会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信息共享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指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信息资源,可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节约社会成本,创造更多财富。信息共享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电子证件作为访问政府公共信息的主要身份认证手段和检索对象,可以和政府公共信息系统实现良好的对接,在信息安全和保密的条件下实现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可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节约社会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在便利性、协同性、安全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基于电子证件的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技术框架

电子证件对于解决信息孤岛、重复采集以及信息不一致等问题,对构建跨部门、跨平台、跨语言、跨硬件的无缝集成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都有重大作用,所以建立基于电子证件的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是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正确选择。《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体系》科学地将电子政务的社会功能、技术关键、管理要素有机组成统一的、动态的整体,并划分为五个部分: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以此为基础,结合RFID技术的特点及信息平台的建设实践和经验,笔者认为,基于电子证件的政府公共服务的总体技术框架可由六个层次两大保障体系共同构成(如图1所示):六个层次是指:

1.环境层:是指RFID证件的应用环境。包括带有RFID电子标签的证件、读写器、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终端设备等RFID证件应用及提供公共服务信息必需的运行环境。

2.信息采集层:基于RFID技术的信息采集,通过读写器读取或者写入RFID证件信息,进行信息预处理,比如解码、防冲撞、多通道信息去重、信息过滤、分类形成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并将信息发送到应用支撑层。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从政府内部数据和信息共享着手,记录各业务环节的服务过程,解决数据跨职能部门传递困难的问题,并推进政府职能部门职责的明晰、业务流程的协同和服务意识的增强。

3.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是一个与网络、应用无关的,能够实现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与整合,支撑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开放性基础设施。它以统一的物品编码管理和RFID中间件为基础,由两部分构成:基础组件层和核心服务层。为上层应用系统和门户获取所需的资源提供各类统一的基础支撑服务。

4.应用层:以满足公众、企业、政府对公共服务信息的需求为目标,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应用系统。电子证件管理应用系统,用来实现电子证件申请、电子证件初始化、电子证件个性化以及电子证件查验四个应用环节的管理,也是应用层的一部分,并与各公共服务应用系统相集成和互动。

5.门户层:也叫做用户界面层。用户可通过政务外网或政务专网访问应用系统,享受系统的服务。

6.访问渠道: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用户可以通过越来越便捷的渠道快速高效地实现证件与政府公共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以上的六层架构,实现了用户展现、业务逻辑处理和物理资源的有效剥离,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同时,把电子证件的应用与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管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有力地支撑了不同区域和领域统一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满足了区域政府跨部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业务协同的工作需求。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投资,使得政府信息管理系统在变化幅度最小的情况下,可通过升级满足电子证件的应用需求。

三、建设电子房产证信息服务平台的案例

房产证是房屋所有权证的简称,是由不动产登记机关发放的证明房屋所有权归属的书面凭证。由于房屋是重要的不动产,与之相关的交易活动极为普遍,因而房产证在交易活动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目前利用假房产证进行诈骗的案件不断增加。为了防止假房产证造成的危害,亟需提升房产证的防伪特性和弥补房产证的管理漏洞。将传统房产证与RFID技术相结合有明显的优势:

1.防伪安全:每张房产证都是全球唯一的,防止伪造和克隆;物理防伪与数字防伪相结合,安全可靠。

2.精确高效:芯片内保存信息,《房产证》填写信息和《房产登记簿》信息严格控制,确保一致。

3.管理提升:验证方便、信息具备可追溯性,可防止管理漏洞。

2009年,大连房产权交易登记中心建设了一套“RFID房产证信息共享平台”,包含房产证印制、房产登记、房产证发放、房产证保管、使用和查验以及房产证回收等功能,用来对房产证的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提高房产证的安全防伪性能和鉴定能力,规范房产证的发放和使用流程,同时实现司法、金融、房产中介等相关机构可进行脱机或联机查询,促进房产信息共享,有效防止利用假证诈骗、一房多贷等犯罪和不良行为。大连市RFID房产证信息共享平台的系统架构如图2:该系统架构诠释了“基于电子证件的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总体框架”在电子房产证上的应用,核心应用系统由“房产证应用管理系统”和“RFID房产证接口认证系统”两部分构成,前者用来实现房产证的业务流程管理,后者用来进行RFID房产证的RFID数据读写接口、安全控制,实现了“结构松耦合、业务紧集成”的目标,充分证明了该框架的普遍适用性和科学性。系统通过开放式的互联网连接到房地产交易中心的后台数据库中,实时进行查询,以向普通公众、房地产交易中心、银行、房地产中介机构等提供最及时的数据。这意味着房地产交易中心的后台数据库会在一定程度上向互联网开放,这对于中心数据库来讲是相当凶险的。对此,充分评估了整个系统的安全风险并制定了网络安全、访问安全、传输安全、使用安全、数据安全的五级安全防护方案,由网络、设备、系统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大连市RFID房产证信息共享平台于2009年8月上线运行。随着大连市房地产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数据不断完善,在RFID技术的支撑下实现的电子房产证逐步进行应用和推广,并逐步扩展其远程自助联机查验等高附加值应用。联机查验可以使银行信贷、房地产中介等企业能及时了解指定房产的真伪、数据以及他项权益,从而降低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欺诈,形成良好的交易环境,提升交易效率。

四、建设基于电子证件的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制约因素

将电子证件应用于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优势和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牵涉面广、科技含量高、整个过程中充满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建设和推进的过程中,面临许多的制约因素。

(一)技术标准化和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标准化作为电子政务信息资共建共享的基石,是电子政务事业成败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信息标准化建设相当落后,在RFID证件方面还有相当多空白,特别是在集成、导航、检索和定位信息资源时,一些信息弱势群体常常缺乏起码的技术支撑。安全性是电子政务的基础保障。我国与电子证件相匹配的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等技术的整体研发能力还十分薄弱,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共服务信息共享的生命力。所有信息系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与网络设施保护和信息保护相关的攻击和安全威胁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在线公共服务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更会影响公众的信心。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包含了大量的反映政府活动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关系的信息,对公众来说,方便了其获得公共服务;对政府来说,有利于其全面获取各方面信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二)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问题

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受教育水平和区域特色的不同,公民利用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数字鸿沟在一定程度是客观存在的。对政府部门来讲,很多业务必须依靠不同部门的合作才能完成。然而在我国,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与电子证件的统一性、开放性和规模经济等产生冲突,各部门出现条块分割、信息共享障碍严重,造成一些政府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合作激励机制。

(三)立法滞后问题

在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法制建设上,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以规范、明确的法律、法规来保证政府及时有效地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我国公共信息服务在立法这一重要环节上相当滞后,许多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同时,现行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明显不适应发展,有关网络安全、信息认证、加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进,对网络犯罪的预防、监管、责任追究等也缺乏完整的法律依据。再加上网络安全缺乏行政法律保障,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造成网络安全管理漏洞,从而产生了网络信息安全隐患。法律制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共享的发展。

(四)资金不足的问题

利用电子证件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基于强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而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少,硬件环境既不能保证其信息资源的质量,也妨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另外由于“重电子、轻政务”,软件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投入相比于硬件投人更少。不仅是投入资金不足,消费资金不强也明显制约着信息资源的共享。

五、推动基于电子证件的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立的对策

为有效推动电子证件的推广应用和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深化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基础建设和安全管理

首先,应进一步扩大政务信息公开范围,促进信息共享。为此,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应加强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的建设,建设高速信息网。其次,应加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内部监控审核,阻断非法操作。同时,进行一定级别的第三方认证,以防范内部人员对信息资源进行恶意操作。

(二)培养公众参与意识,加强公众参与机制建设

只有以一种务实、公民可以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育和提升公众消费在线公共服务的意识和信心,才能走出一条电子政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并为公共服务的日臻完善提供外部动力。首先,加强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并了解信息平台建设及其带来的便利和效益,利用群体效应影响公众对移动政务的心理认知,增强公众的广泛参与意识。其次,必须降低服务价格和运营费用,保证广大群众能够接受并愿意主动尝试。

(三)完善相关的法制法规,提高服务的安全性

由于电子证件经常会涉及用户的隐私,这就要求立法规范,在实施电子证件技术时采用更严密的安全设置和安全措施,使用户安心,提高用户的信任。政府立法应从政府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信息获取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信息贮存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四个方面来考虑。必须遵循国家信息化建设纲领、规划和原则,与电子签名、政务信息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等专门立法精神保持一致,同时必须就数据重复采集、数据标准不一、交换平台多头建设、信息资源产权不清、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进行规制。

(四)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基于电子证件技术的强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政府应加大在技术平台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中西部“信息孤岛”地区的资金投入。在注重投资购买网络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信息资源数据库等软件设施的很好地开发利用。政府在信息资源整合中要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进行引导,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面向有效需求,力争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建立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评价机制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6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356-01

“以人为本,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在信息环境里,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做好服务,根本途径是创新。改善图书馆的硬软件设施是创新,管理的改革是创新,服务观念的改变是创新,服务模式的改变是创新服务。所谓创新服务即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整理、加工、开发、传送等一系列工作,必须以满足创新教育需要,促进创新人才成长为宗旨。

1 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及经济技术的发展对高素质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而兴起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既有大学层次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传统图书馆因受到不同时期政治和文化的制约,没能实现与社会和人的广泛接触,在服务对象、服务地域上做出了限制,在书籍的取用上也存在限制,一直是重藏轻用的状态,传统图书馆的主导思想一般是尽量丰富馆藏,尽量完善设施,坐等读者上门,很少在服务理念上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所以在今天看来,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有很大欠缺的。

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原有的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运行机制。这个目标决定了它的专业设置、课程建构、教学方法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学院图书馆工作的独特性。学校做好图书馆工作,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功能,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终身学习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需要。高职学院学制短、实训多,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学、实训提供创新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2 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的形式和模式

2.1举办各种读者活动,引导读者认识图书馆

特别要办好每年的读书周活动,如为了使全院师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将读书周活动制度化,每年都在校园里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与读者双向互动的宣传活动。读书周的主题有“认识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资源成就未来,服务创造价值”等活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学读书、读好书、爱读书。通过宣传和落实世界读书日和“读书周”等活动,积极弘扬三致学风观念,正如世界读书日的主旨一样,“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文化,立足实践,开阔思维,勇于创新,从而实现“致知、致用、致远”的远大目标.

2.2图书馆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根据新生素质特点和图书馆发展现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宣传、培训,培养读者的信息检索技能,使读者尽快掌握并充分享受现代技术手段带来的好处,要让读者了解图书馆的借阅规则、阅读规则和违章处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读者只有了解了图书馆,学会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2.3图书馆应该对新生开设文献检索课程

图书馆应配备专业的图情专业老师对大一的新生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指导新生掌握文献信息检索和获取的方法。高职图书馆指导学生掌握检索和获取信息内容有:评价和推荐检索工具;加强文献检索知识教学;进行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只有在大一新生把工作做扎实了,才能顺利开展图书馆工作。

3 创新服务的手段:就业为宗旨,文献资源共享

3.1 以就业为宗旨

毕业生就业率是评价一所学校总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各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学校所有的工作都将围绕着就业这个中心运行,而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与服务功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也正是“读者第一”的最好体现。如图书馆应组织专门人才,针对就业情报信息进行检索和收集,图书馆可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把与就业指导相关的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加以整理,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与校企合作单位联合等等。真正从根本上吸引读者。实践证明,真正核心、有效的信息不单单存在于文献信息库中,对潜在信息的发掘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

3.2 文献资源共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近年国家投入巨大并极力推进的重大工程,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为图书馆来说,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特色资源、本地资源进行。具备大图书馆的视角,制定点面结合的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建立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读者早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基础的纸质文献信息的获取,而发展为多元化、多渠道获取信息的需求。因此,图书馆不能在单纯的收藏、整理、利用文献的传统职能上固步自封,而应该成为一个以传递信息为主的全面开放机构。这就对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平台以及服务人员的素质等都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图书馆的服务要不断地完善与更新,由被动向主动,由单一向多元,由内部向远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以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走纸质馆藏与数字馆藏相结合的道路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以纸质实物馆藏保障读者的基本需求,而数字馆藏以保障科研人员的检索与研究需求。加强馆际交流协作,进一步建立高校馆际互联互通文献网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要重点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文献书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用自己的特色馆藏为他馆提供服务,走文献资源分工协调、共建共享之路。即使在校外实习的学生以及老师在家也可以提供密码远程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样可以保证馆藏的合理充分利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借、阅、藏、管、咨、查”一站式服务,提高馆员服务的水平,在做好传统服务的基础上,服务创新,深化细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是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改善或更新现有服务产品,以便为读者提供更优质服务的一种行为方式,只有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变化中的读者需求,才能令图书馆在激烈的信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Abstract: the \"people-oriented, the reader first and service first\", is the eternal theme in the library, the necessity of library services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innovative service means and modes.

参考文献

[1] 闫小虎 图书馆的服务与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