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1

【关键词】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对策

一、前言

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交叉型专业,在实际教学和管理中发现,本专业一些学生经常反映一些问题,比如,学习的专业内容太多太杂、专业技能学习不精,管理也学得不好,好像学了很多知识,但又觉得就业时都用不上,对今后的就业十分迷茫。实际上,由于是一个交叉学科,一些学校在专业设置时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到底将该专业放在计算机专业里还是应该在管理专业里,也各有说法。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各学校也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方向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一些专业教学目标里看,本专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重点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作为学校应该认真研究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和优势,围绕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尽早树立职业方向,为毕业就业打下基础。

二、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情况

1.课程内容多而杂,学生就业方向迷茫

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管理和技能要求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涵盖了管理学、经济类、计算机等各方面的知识,而各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内容不够系统,有些课程甚至只是让学生有个初步了解,学生很难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大三都不太清楚自己的专业目标,感觉做管理知识不够,做技术自身技能又不精通,就业方向很迷茫。

2.缺少实践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校内可以开展一些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和实践。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对于所学的管理类、经济类的知识实训较少,特别是管理能力的训练,因缺少实践锻炼,学生普遍缺乏管理人员需要的组织协调和沟通交流能力。因此在就业时出现专业技能比不过计算机专业,经济知识比不过经济类学生,使得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就业压力较多。

3.就业实习机会不多,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因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课程交叉较多,他们在毕业上岗前很少能够找到合适的实习机会,有的学校也想方设法联系了一些单位,但因专业对口情况不理想,很多学生也不愿意前往实习,因此导致学习内容全而杂又都不精且实践能力较差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很难满足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因而也就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对本专业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新兴的专业,是一个新兴复合型专业,无论是学生、教师和社会对其的认知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是对本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定位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其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都是在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当前由于时间短,没有可以参考的现成经验,都是在摸索着不断提高。在教育部的专业指导意见中,确定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明确确定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三大学科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各高校由于学科专业建设不同,培养计划也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

三是学生对专业学习认知不足,没有规划好学业。很多学生在新生入学时对本专业没有系统的了解,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没有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做好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导致一些学生大学四年比较迷茫,没有抓住学习重点,导致毕业就业也比较迷茫

四、提高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专业教育。从目前教学和学生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反映是专业学习内容太多、太杂,感觉没有其他普通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技术方向明确。实际上,该专业有它的优势,它是一个交叉型专业,从当前就业的方向看,学生可以适应多种工作岗位。从目前社会需求看,复合型人才才是未来企业需要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因为既懂管理,又熟悉技术,一专多能,再经过企业锻炼,必定成为今后企业的骨干。因此,课程多而杂也是该专业的优势。所以要求高校应提炼专业特色,加强专业教育,融合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适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专门人才。

2.引导学生积极学好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需要掌握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如今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也才能很好解决企业生产和管理中遇到的各类专业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正视专业教学课程的要求,积极做好个人学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合理安排好学习和实践,掌握更多更广泛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注重培养和锻炼个人综合能力。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是集管理、经济、计算机于一体的复合型信息人才,在校期间除了要学好专业技能外,对于今后走进社会需要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也需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课余时间加强锻炼,以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因此,在校期间,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类学生组织,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积极与社会接轨,主动与他人接触和交流,不断拓展自身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努力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总之,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的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这需要学生积极看待专业发展的优势,需要学校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需要企业能够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锻炼机会,相信不久的将来,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一定能发展的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就业潜力 能力评价 .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科技飞速发展,中国的信息化技术快速普及。自1998年教育部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有的科技信息等5个专业整合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一个专业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有几百所院校都开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在另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却要落后许多。因此,中国急需掌握企业管理原理,并懂得信息化技术的专业性人才。但现今大量的本适合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大量地被诸如计算机或者管理类的非对口专业毕业生占据。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问卷方式从专业认知、自身能力现状分析、教学设施与环境评价以及学生就业等几个方面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行了分析,试图探究近几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诸多问题、学生核心竞争力缺乏等表象的深层原因,为完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探索。

二、信息系统专业发展及教学问卷调查的设计研究

基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对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多的要求。针对中国高素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我们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等四所国内知名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专业的认知、专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师资力量以及毕业走向的几个方面。在127份调查问卷中,有1个缺失样本,有效样本为126个,样本缺失率为0.8%,受访者现状如下表1所示。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进行实地调查,在2个月时间内随机抽取以上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

1.关于专业认知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了解学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清晰。在问卷设计中,将专业认知度从1~5划分为5个层次,采用5级的语义差异量,表其中1代表对信息系统专业非常不了解,5代表非常了解。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培养计划最为了解且程度接近,而对专业实习情况较为陌生。而对本专业的优秀期刊波动很大,说明了解程度出现两极分化。总体来说,学生对课堂与科研的了解程度显著地高于社会应用的认知。

2.关于自身能力

笔者通过对平均分进行分析,对各项评价指标予以综合分析。

首先将所有能力的评价指标全部进行平均分和方差分析,按照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列。

受访者在能力评价中得分较低的几项主要集中于技术类的能力。此结果反映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具体技术类工作上尚缺乏有效的课程培训。

而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关理论与原理(包括企业管理专业知识掌握情况,项目管理的统筹计划能力,业务流程描述分析能力,人力资源基本原理掌握情况),受访者的评价结果相对较好,平均得分区间在2.9至3.2,这说明受访学生对专业相关理论的掌握普遍满意,同时反映出信管专业授课教师的良好教学能力。

在此分析中,研究发现,受访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信息搜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英语沟通能力)普遍表现了很高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介于3.2至3.9之间。首先,较高的满意度得分源于此种能力在评价上的模糊,受访学生很难从标注化的检验中客观认识到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其次,受访者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日常的课程设计,实习以及相关活动中,均有机会在实践中培养锻炼自身的沟通表达,信息搜索整合等能力,因而,在与周围同学的对比中,能够展现出自信。

3.教学设施与环境评价

在本部分的调查及分析中,本研究将教学设施与环境评价细化为教学评价,教学设备,实习机会,专业课的教学方法,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国际交流情况,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师教学总体评价。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生对教学设备与管理制度情况最为满意,但对于相应的软件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则认为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访学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的预期与现实情况存在差异;实习机会与国际交流情况看来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与前面专业认知的调查形成吻合。

四、结论与建议

1.专业认知方面的讨论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发现,受访学生对就业方向,实习情况及本专业优秀期刊三个方面均比较迷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只是对本专业的课程和科研等领域较为了解,而实习情况与就业方向又有着相辅相成的相关性,而且大多数人对本专业优秀期刊的了解程度也较差,这反映了受访者对信息管理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来源于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理论在实际中应用能力的欠缺以及对本专业的未来走向缺乏了解,同时致使学生对最先进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业技术与理念的缺乏了解。

2.自身能力方面的讨论

通过对表2分析,首先,我们得到的结果同样显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起决定作用。不难发现,管理知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理论基础;其次,是对信息和数据的分析能力;再次,才是计算机的相关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要有,但不是我们专业取胜的决定因素,所以,管理理论是核心,数据分析及计算机应用是手段,沟通表达能力是基本条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必须注重信息管理专业的能力和技能的提高。

信息管理专业的受访学生在专业素养方面普遍偏弱,在数学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管理专业能力方面的平均得分均在3.0以下,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应聘过程中,较低的专业能力成为了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而相对于计算机和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没有优势可言。

3.教学设施与环境方面的讨论

从以上四个高校的受访者的反馈信息中可以看出,信息管理学生对教材评价与教学设施的评价均较为满意,而研究认为对教学设备与教材的评价是一个相对值,由于各校的受访者只了解本校的情况而对外校并无太多了解,因此,在问卷调查中反映出一个很接近的均值与标准差。

在对所得调查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后,我们发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受访学生普遍对教学方面表示了满意,给教师评价以及教学管理打出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实习机会和国际交流情况两个方面受访者的反应均不理想,实习机会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是导致就业优势不明显的一个因素;而国际交流情况则可在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外语掌握情况,此项调查中只得分3.22分,为此六项中最低。国际交流机会的相对缺乏导致学生的外语能力不能充分锻炼,而成为就业中的软肋。相关文献,有46.78%的企业有各种程度的外语要求。而对英语水平的要求,在所有有英语要求的岗位中,有65.52%要求英语良好,信息管理的许多就业岗位一般需要运用英语搜集、分析与整理外文文献或情报。因此,国际交流的相对不理想需要吸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相关的建议

研究根据浙江大学近两年的官方统计资料,对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走向进行了频数分析以及统计检验和图表可视化。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根据浙江大学2009和2010年的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中,在选择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仅有38.6%选择就业方向与其本人的信息管理专业背景相关,而其余61.4%的毕业生则无关。

而在就业与专业是否应相关的调查走访中,以浙江大学为例,调查发现有70.6%的受访者希望能够找到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这个数值上的差距反映了当前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有超过30%的学生,因为专业能力而失去与相关专业的企业就业机会,说明了专业培养的还是应用型人才,要明确专业定位。而这一部分的学生,将被计算机能力强和人际关系能力强的竞争者所取代。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于信管专业能力提高,而调查结果显示,在数学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管理专业能力方面普遍需要加强,这值得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同学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周叔莲,王伟光.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2]姜小奇,徐雨明,唐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策略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93-95.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基于网上招聘的内容分析[G].武汉:图书馆学刊,2009,(8).

[4]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信息化:为中国工业化装上智慧“大脑”.2008-11-19.B07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3

1.1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地区分布

171名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包括医疗卫生机构、企业、政府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及读研等。其中就业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毕业生最多,占44.44%;其次为相关企业,占23.39%;读研学生占23.39%;到卫生行政部门工作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仅占3.51%(表1)。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重庆、四川,其中重庆占56.73%。

1.2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地区趋势分析

在2008-2013年信息管理本科毕业生中比2013年有72%的毕业生就业于医疗卫生机构,2008年毕业生读研比例为59%,2013年减为0%(表1)。统计还发现,该校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地区为重庆和四川,且其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讨论

2.1本科毕业生就业面及地区狭窄

卫生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目前该校招生规模适中,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仍然看好。根据研究分析,该校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两地。就业单位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其接纳的毕业生比例逐年增加,说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市场需求,即培养适应我国卫生事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具有医学、计算机及信息分析技能,在医疗卫生、医药企业、卫生行政部门等从事信息分析、信息建设、信息管理工作,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的应用型人才。就业单位面相对较窄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医院信息化人才需求快速增加,导致毕业生就业流向发生改变,倾向于医院就业。

2.2对就业和专业教育的建议

2.2.1在现有就业方向的基础上,拓展就业渠道和区域研究发现,虽然目前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率较可观,且就业流向逐渐趋于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为医院),但其就业单位面及地区还较窄。我国“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提出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设。这为卫生信息化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领域,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系统维护、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及利用和信息决策各环节均需要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从目前学生就业方向来看,人才逐渐流向医疗卫生机构,而且主要任职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科和病案科,在医药企业从事信息系统开发、系统维护等领域工作较少,说明医院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正在逐步加强,并终将趋于饱和。因此拓展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多元化择业成为该专业就业指导趋势。

2.2.2加强学生专业及素质教育,培养满足卫生信息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虽然目前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用人单位认为目前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职业技能与能力素养等方面有待提高。目前医学信息学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较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实践薄弱等问题。我国卫生信息化人才不仅在数量上短缺,在专业技能和能力方面更需要提高,不仅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数据分析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医学背景知识。因此,面向卫生信息化培养复合型人才是该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单位应以发展的眼光,明确专业定位,根据行业需求,注重实践,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结语

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但在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由于各个高校在相关专业的发展历史、特点和背景上的差异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适应人才需求变化进行教育改革和调整、如何在基本教学规范和纲要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教育特色、如何更清晰定义教育对象和定位教育目标和体系、如何根据国际主流和自身特点更新知识和教材体系等,都是我们在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中需要探讨和考虑的重要问题。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来说,信息管理人才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

(21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运行人员;

(3)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

(4)信息系统集成人员;

(5)有关上述各项的教学与研究人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何管理大量信息并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CISC2005)的信息系统教育的社会需求报告中指出市场上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尤其一些大型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占到了74%。这些企业是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去做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的工作,也有些企业需要毕业生去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由此可见,随着社会信息化需求日益提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适用面相当广、就业机会相当多的专业。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在信息技术刚刚兴起时,信息系统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更多地是作为计算机学科的附属来研究和讨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系统在生产、生活、商务活动中被广泛地应用,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完全独立了出来。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IS”专业也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独立出来,如称为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和林业信息管理等。1997年,在国家学位委员会的学科调整中,“IS”专业成为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是多轨迹的,如从工学门类、经济学门类、农学门类再到管理学门类,这就使得学科的专业定位仍在探讨之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学科门类上是归于管理工程,但其本身是交叉性的学科,信息管理的专业内容属于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的范畴,信息系统的内容属于理工科的范围,虽然现在专业的趋势是融合与交叉,本科教学也应侧重于知识面的教学,但从实际的教学来看,学生在掌握时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能实际应用。

(2)课程体系不规范

教学过程中反映出学生对该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理解不够,认为只不过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简单堆积和拼凑。课程体系不够规范,甚至有些课程内容陈旧。事实上,由于各学校对该专业的归属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了教学体系的规范性。因此,明确知识结构、完善教学体系也是专业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

(3)缺乏专业特点

现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给人的感觉是学习的东西比较泛,大多学校没能根据自身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使学生有专长。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该专业才能有更长足的发展,我们的学生也才能从中受益更多。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我校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在计算机系,因此在专业建设上即以信息系统方向的培养为重点,专业的定位以培养“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及“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下面介绍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1)主讲教师的专业性

由于学科课程的复杂与多样性,这就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全面掌握各个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应该朝“专”的方向寻求突破。让管理类的人才讲授“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生产与运营管理”等课程;让经济类的人才讲授“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让计算机类的人才讲授“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当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实用性和专业性都极强的专业,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企业实践案例,为此学校应该多安排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以不断改善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

(2)课程设置的条理性

如何从院校的自身特点出发进行课程建设将是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以根据院校特点将培养方向分为信息管理方向和信息系统方向。信息管理方向侧重于信息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信息系统方向可重点开设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等科目,侧重于信息载体和管理系统的研制、维护和开发。各院校依据自己的特色和师资水平重点就一个方向进行培养,在另一个方向上选择重点的核心课程即可。这样可以使专业目标明确,使学生学习时可以集中精力,抓住重点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开设的一些主要课程。

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市场为导向;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高职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R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520-01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在病案管理的基础上,随着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专业。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是高职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规划,它把为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进度和实现方式等在总体规划中全部体现出来。高职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应该是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为社会经济服务,为地方建设服务。

盐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2006年正式开始招生,在人才培养初期,我院对全省42所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了人才需求调查表明,42个单位中,仅信息人员就缺125人。对盐城市60多所乡镇、社区医院所进行的调查表明,其专业信息化人员几乎是空白,随着乡镇社区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乡镇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将成为专科层次的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就业的大市场。因此,对人才培养的岗位定位为:毕业生主要面向市级以下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医院、医学信息部门、医学图书馆等,从事日常办公事务处理、病案管理、卫生信息资料的分析、统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科层次人才。

随着我院2009年以来3届学生的陆续毕业,虽然我院就业率一直为100%,但针对他们的就业协议及电话联系随访发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并没有按照当初职业定位学生绝大部分在卫生行业就业,而出现了不同的情况,3年来就业情况如下表:

表1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1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从就业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 从2009年以来卫生行业就业学生平均占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总数平均的41.3%,卫生行业就业率从2009、2010和2011分别为57.1%、45.0%和16.7%,三年来卫生行业的占有率呈下滑趋势。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受政策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影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什么没能进入卫生行业,经过调查主要有以下原因:进入卫生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学历要求普遍为本科及研究生以上,从个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医院的招聘简章上我们即可看出,现在连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录用人员是也提出本科学历,这是高职学生就业时普遍面临的巨大困难;各级卫生行业对卫生信息的专业人才没有足够的重视,比如各级医院的信息科的成员仍然大都数由非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员构成,而由计算机专业、统计专业人员或由其他科室成员转岗而来,没有注重成员的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有效结合;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己愿意从事其他信息相关行业,认为前景更好。介于此情况,我们必须扩大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实现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行业运作相衔接,实现学生与行业、社会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实现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之路。所以我们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以市场为导向改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传统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大幅调整,认为“信息技术”才是当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核心能力,而“网络技术”又是高职就业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所以设置课程时围绕网络技能核心,突出信息技术能力。课程设置改变如下表, 表2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6及2011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上表体现了我们在设置课程中对信息技术的科目和课时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减少其他科目,比如数学、医学类课程,将课时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上。课程设置围绕核心能力:《信息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实用的应用技能;《VisualBasi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原理》使学生可以学会编制小型实用软件;新开设的《系统维护》是一门实践性为主的课程,主要是训练单机操作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系统配置、系统环境优化及常见问题的解决;《计算机网络》包括必备的网络理论基础知识和具体实用的网络基本配置,网络硬件连接,连接线制作及测试,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的管理和配置等,使学生对单位局域网及INTERNET网,不仅能做常规的硬件连接,还能通过对二、三层交换机及路由的配置,确保单位网络内、外畅通和安全;新增的《网站建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悉软件功能和网页设计思路,熟悉和掌握Dreamweaver和制作网站建设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或深入的设计打下基础。《卫生统计学及统计软件包》更加注重学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应用能力。

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一站式网站 农业信息 信息管理

[分类号]S126

教育部指出高等院校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实际行动贯彻教育部精神,服务地方经济,玉林师范学院依托“广西区教育厅科研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玉林城西镇为样本”,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智力和技术资源,由信息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课题组,实践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目的是拓宽农村信息渠道,便于农民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农业发展的新技术以及农副产品的产供销信息,为新农村建设助一臂之力。

1、服务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实践

服务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实践由信息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课题组,以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形式进行。该网站开发包括网站分析一设计一建设(实施、运行与维护)。每一步完成后,以多种形式征求城西镇领导、信息技术人员及农民的意见改进后再实施下一步。

1.1 广泛深入调查,分析城西镇信息服务网

网站分析是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开发的起点,分析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网站设计及性能的优劣。为使所设计的网站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课题组将成员分成4组,每组由1名老师和3名学生组成,采用实地考察、座谈、文献调查和网络调查4种方式对城西镇、村网络建设情况、农民的需求、文献研究和现有涉农网站运行进行深入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对农民的需求和网站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①城西镇农民获取信息的质量较低,渠道单一,一般是通过村委会信息栏获取,信息尚未对农民生产发挥重要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农民对国家“三农”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对市场供给信息掌握不够及时,对新技术、新知识利用不够快。②农民的信息概念普遍较强,知道信息可以有效指导生产,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可以赚钱。他们潜在的信息需求也很强烈,希望能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但不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同时也担心无法识别网络上的假信息,遭受欺骗。③没有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致使农民上网存在一定困难,实现家庭上网的农民非常少。无令人放心的信息平台是农民不敢贸然利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缺乏搜索、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成为农民利用互联网的最大障碍。④目前广西尚无建在村一级、专门为“三农”服务的信息网络。⑤城西镇的网络连接到村委会,各村基本具备上网条件,条件好的自然村甚至有信息室,配有2-3台电脑可以上网。⑥从系统开发的角度研究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文献非常少。但技术发展较快,现有的技术水平已能开发出性能较好的网站。因此,课题组认为开发城西镇信息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2 集多方建议,设计城西镇信息服务网

1.2.1 总体设计 城西镇信息服务网设计为集电子政务、商务和农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网络信息系统(见图1)。通过村务管理的电子化、商品交易的网络化及农业技术利用的信息化,实现“三农”信息的网络化,为该镇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服务。

考虑技术发展前瞻性与兼容性,结合信息管理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决定采用B/S模式的三层架构,利用技术、C#语言以及通过技术访问SQLServer数据库来实现。如图2所示:

为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和利于玉林师范学院师生开展研究实践,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均借用玉林师范学院服务器,而客户端的村级信息服务站的电脑设备和网络设施由城西镇政府提供。这样,城西镇各村农民在自己家里或各村信息服务站的电脑IE浏览器上输入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网址,就可以享受到整个城西镇政务、农务以及商务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1.2.2 详细设计 城西镇信息服务网详细设计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农务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子模块。如图3所示:

・电子政务模块与镇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相衔接,以跨时间、空间与部门限制的方式,全方位向基层干部群众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其子模块包括:①行政通知,与通知政令政策,使政务透明政令畅通;②档案管理,对政务信息进行规范管理,方便存取、利用信息;③邮件管理,实现农民、村委会与镇政府之间的信息咨询及反馈;④呈批管理,实现村委会与镇政府之间工作交流和协同办公。

・电子商务模块与该镇农民生产相关的市场供给信息,让农民及时、方便地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合理的组织生产,避免产量与价格的大波动带来的不稳定。其子模块包括:①城西展厅:本乡镇农产品、土特产展示,本地知名企业介绍;②市场行情:提供各类农产品市场行情以及市场分析预测;③供求信息:提供各类供给、求购、租赁等信息;④劳务信息:提供求职、招工、合作等信息。

・电子农务模块对各种渠道繁杂的农业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让农民及时、准确地了解各种农业科技、新产品等致富信息,并及时得到农业专家的答疑解惑。其子模块包括:①城西新闻:当地乃至国内“三农”相关新闻,介绍国内外农、林、牧、副、渔等产业动态;②农业政策: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法规、文件,以方便农民学习和查询;③农家讲堂:在网上以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④专家咨询:邀请专家坐堂,以网上留言以及即时聊天两种方式,为农民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

1.3 分步分组实施,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

1.3.1 网站实体实现和数据准备 网站实体实现和数据准备同时进行,由课题组老师指导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完成。其中,网站实体实现分成4小组,每小组由1名老师指导,5名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完成,分别负责用户登录及权限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农务模块;数据准备同样也分成4小组,每小组由1名老师指导,5名经济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完成,分别负责市场信息、劳务信息、农业政策和农家讲堂信息的收集整理。每小组一周、每大组两周集中一次,讨论遇到的问题和分享实践的经验。

1.3.2 用户培训和运行与维护 用户培训和运行与维护同时进行,由课题组老师指导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完成。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用户包括网络技术员、信息员和农民。

・网络技术员的培训内容包括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用户管理、信息管理、安全及故障处理和网络维

护。培训分两步进行,先由负责网站实体实现的老师对技术员进行集中培训,系统讲授该网站的管理与维护知识,再由负责网站实体实现的学生协助技术人员维护网站,让技术人员边维护边学习,逐步提高技术水平。

・信息员的培训内容包括:①涉农信息(包括蔬菜瓜果种植、家禽家畜养殖、农副产品供求和农业新技术信息)的搜集、整理、审核、加工和,确保信息的数量与质量;②网站各模块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培训,由负责数据准备的老师以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对信息员进行脱产培训。

・农民的培训在信息员培训之后进行。首先以行政村为单位举办网站基本操作短期培训班,以夜校上辅导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形式进行,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农民进行上网基本操作(包括开机、关机、打开网站、浏览、信息)辅导、展示网站各种各样功能,让农民边学边用。待农民掌握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后,再以自然村为单位组建辅导小组,小组由村信息员和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组成,针对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特定信息需求提供咨询服务,也就是农民“点菜”,辅导小组“做菜”,为农民提供准确、实用、新颖的信息。

网站的运行维护主要由信息管理专业部分师生和城西镇各村网络技术人员负责,这样既能保证网络正常运行,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基地。

2、信息管理专业服务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认识

2.1 信息管理专业应该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2006年11月26-27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在杭州召开“高校服务地方工作发展工作会议”,会议提出“高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以,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现阶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大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贫困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业技能水平较低的局面,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使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快速而有效的途径是借助高校的知识、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实现网络人村,信息进户,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指导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具有现代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运用数学、计算机和经济模型对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和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正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的。因此,信息管理专业应该为农村培养人才,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2.2 信息管理专业能够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经过实践,课题组认为在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建设过程中,需将信息管理专业所开设的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地运用,为新农村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运行、维护、管理与利用提供智力支持及技术保障。此外,信息管理专业师生为乡镇网络技术员、信息员和农民提供免费培训,不仅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及信息素养、拓宽农村的信息渠道,为实现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还极大地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因而信息管理专业能够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2.3 服务新农村实现开放式的“研、学、用”互动教学

本课题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过程中,网站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维护的实践过程是师生结合专业知识,调查、分析、讨论和研究的过程。整个过程实现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实践互动、教学科研互动、课堂内外互动和校内外互动。从时间、空间上改变了教学模式,实现开放式的“研、学、用”互动教学。学生在互动教学中能够不断发现并分析问题,进而促使自我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研究成果应用推广,做到“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服务新农村建设。这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从理论到理论,知识枯燥抽象,教学、科研和实践相脱节的不利局面,将专业知识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2.4 服务新农村是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

服务新农村是信息管理专业,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的人才专业优势不突出,较难找到对口工作,就业压力较大。然而,在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实践建设过程中,课题组师生深深地感受到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农民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网络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极其匮乏,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为其发展注入活力。信息管理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高校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人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专业价值,突出学生的专业优势,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还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年轻的信息管理专业办学指明方向。此外,农村市场广阔、就业潜力大。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学生就业开辟新渠道,可有效缓解目前就业压力大的不利局面,是专业发展新方向。

2.5 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应与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应与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进行改革:①应开设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讲座,邀请乡镇领导主讲,及时报告新农村建设的最新成就和不足,明确现阶段新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需求;②应增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农务》的课程设计,系统讲授电子商务、政务和农务系统的开发,使学生具备快速开发系统的能力;③在讲授《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课程时,应增加农业信息专题,重点讲解农业信息的收集、组织、检索、分析与预测;④将专业见习、第二课堂活动和实习等实践课安排到农村,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加强与农民交流,掌握农民的需求,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⑤教师应把科研的注意力集中于服务新农村建设,与学生共同开展研究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课题,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