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饮食文化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饮食文化理论

饮食文化理论范文1

饮食内容随经济的发展而多样化。在大多数的日本家庭的餐桌上,不仅仅有日式料理,也有西餐、中餐丰富的食物。到了街上,和寿司、天妇罗、荞麦面、乌冬面一起,以中国料理、法国料理为首,德国、印度、泰国、越南等世界各国的料理丰富多彩,供人选用。有人喜欢炸鸡汉堡等快餐,自然食品、瘦身食品、手工料理等健康饮食也很受欢迎。总之,有人说当今日本处在食物丰裕的时代。

二、以《料理仙姬》为引介绍日本传统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反映了其所出现地域社会的文化和特征。日本人在饮食方面不允许出现浪费,因此大部分“日本料理”的菜谱和制作成本都很重视节约。《料理仙姬》中的“一升庵”,有这些料理方式:用5个小时细致地煮熟白萝卜、一颗一颗地挑选黄豆制作味增(一种酱料)、用麦秸秆作蒸米饭的燃料这家祖传百年的餐馆不使用任何宣传手段,用日复一日为客人制作传统美食。但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厨房神话,这个仿佛只属于过去的“一升庵”在工业化连锁化规模化的浪潮前岌岌可危。《料理仙姬》中有这样的情景:珍贵食材过去的手工制作工序因繁琐费时而逐渐被更快捷的制作方法所取代,在行家嘴里,成品的味道自然达不到过去的水准。长此以往,若干年后传统的美味将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再也品尝不到的记忆。因此,饮食文化不是仅仅写在纸上就能记录,而是必须通过味觉来传承。如今,日式饮食又被称作“和食”。2000多年前以亚洲传来的水稻种植为契机,以大米为中心的饮食文化在日本生了根。米饭和时令蔬菜、鱼贝类一起食用的传统,以江户时期为最盛,至今仍是日本料理的根本。但是,自从150年前再次对西方打开国门,除日本传统料理之外,大量的外国料理以符合日本人审美的形式出现,形成了更丰富的饮食文化。年代不同,人类的主食也随之不同。

通过对考古发掘出的绳文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人骨的研究,发现当时人类血液酸度较低,食盐也还没有出现,所以动物性食物方面,较之于肉更喜欢吃内脏和骨髓这些能提供有机盐的食物来获取能量。分不出主食还是副食,说其是杂食也许更为贴切。弥生时代,已经普及了水稻种植,大米成为了主食,副食有野草、果实、鱼贝、鸟兽肉。食盐方面也由藻类提取的藻盐取代了由内脏摄入的有机盐。奈良、平安时代,人们开始饲养牛羊,用牛羊奶制作出了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美食。平安时代,还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强烈影响,学会了干燥食品再加工,以及油和药物的使用。贵族阶层还因受佛教的影响而不再食用肉类特别是哺乳动物,而平民阶层更以营养均衡为重。镰仓时代,即是武士的时代,人们通过朴素的饮食来获取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为健康着想开始了粥的普及。在后期的宫廷生活中,刺身料理法——日本料理主流——怀石料理开始兴起。随着精白米的出现,形成了现代所惯用的一日三餐的习惯。平民的餐桌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米一菜一汤。H本昭和30至40年代的饮食习惯被誉为是最健康的而备受世界瞩目。在后期,因欧美化饮食的弊端而导致肥胖症增加,发生了减肥这一战前绝未考虑过的事态。平成时代的少子化现象,促使了为了传承传统饮食文化、为了未来的孩子们的食育(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的产生。由自然饮食时代开始,经由以谷物为主的时代,近代饮食文化正式形成。

有人说,饮食以谷物等草食性食物占多数的民族性格平稳,与之相对,多食肉类的民族性格更容易激动、热情。和式料理在正式场合有本膳料理(红白喜事所用的议式料理)、怀石料理(原为在日本茶道中,主人请客人品尝的饭菜。现已不限于茶道,成为日本常见的高档菜色)、会席料理(日本代表性的宴请用料理)、这些基于传统的料理各式各样,但都能体现出变化季节中的味觉、馨香、色彩和情趣。除此之外,追求佛教“戒美味、享粗食”的人们创造出了精进料理(素食),饱含着祈祷的食物正是日本饮食文化其本身。H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就餐时不像西餐使用餐巾,和风料理中用到的是怀纸。怀纸可以代替餐具盛放的食物,也可以放置吃剩的骨头和壳。擦拭汤汁、擦嘴都使用怀纸,原则就是不用手帕。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和食量很小,使用的餐具却非常多。精美的器皿里细致地摆放着食物,因此,日本料理不仅仅是吃的东西,还是一种视觉的享受,而且,量少更能体现其珍味。同中华料理注重色、香、味相比,日本料理重视的是色、形、味。从这点来看,H本人相当重视食物的“形”,这和日本的现状很相似。好好吸取祖先留传的美,重视历史的日本人也认真吸收了祖先的饮食习惯。在这点上,日本人将精工细作的料理作为一种自然的美装点自己的生活。

三、随着时展传统饮食文化的命运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饮食文化受到西式快餐的冲击,正日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而去,这更会影响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亦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从和风饮食的古典著作中不难看出,“怀石料理”在古时是日本皇室专享的御膳。在昔日的皇城京都,最负盛名的怀石料理餐厅非“菊乃井户”莫属。步人餐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房间精美的布置:地上是令人倍感舒适的日式草席榻榻米,没有什么多余的装饰,只在墙角设一壁龛,内壁挂一画卷,及素雅花瓶,瓶内插适宜的时令鲜花,散发出阵阵清香。这种清爽的环境令身处其中之人心情愉悦。宾客们坐下后,身着端庄和服的侍者严格按照有讲究的顺序,端出一道道美味佳肴摆放于客人面前。裹着竹叶的海鲜寿司、醋刺身、切好的柞磨龙虾、嫩竹笋蛋黄酱沙拉“怀石料理”蕴含了日本百年饮食文化发展,到如今,已是日本高级饮食文化的象征。虽说菊乃井户是最高级的怀石料理餐厅,但是其烹饪方式和寻常百姓家是没什么区别的。以鱼、米、泡菜、蔬菜、味增汤为原材料,将食物分成极具艺术感的小份,对食用者的健康也很有益。但是,这一民族遗产日渐受到便利、快捷的西式快餐的排挤。“怀石料理”主厨村田吉弘先生感慨万千地说过,他见过一些大学女生觉得高级料理和特别便宜的零食小吃没什么区别。“我觉得真正的日本人就应该吃和式料理然后再花时间收拾。”村田先生如是说。

饮食文化理论范文2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部分在学校读书时被公认为是智力超群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大作为;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时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出类拔萃,但是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快干出了另人刮目相看的骄人成绩,这一事实证明: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满腔热忱地主动学习与研究数学,而且强烈希望在本学科上有所成就。根据学生这一特征,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最佳授课方案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充分发挥课堂效益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关键。由于中学生具有勤思维、善兴奋、好模仿等特点,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会让学生厌烦,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变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尽量适合学生口味,选择最佳授课方案,优化教学过程,将讲授法、启发法、自学法、讨论法、提问法、讲练法等交叉灵活使用。如讲数学题时,用综合法解题有困难时,可以用分析法;用直接证明有困难时,可以用间接证明;正向思维有困难时,可采用逆向思维。克服枯燥无味的单调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全神贯注,感到学习是一种的美的享受,又使学生感到不知疲劳,且有意犹未尽之感,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2.讲究新课导言艺术

心理学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准确、风趣、新颖别致,富有哲理和启发性。有趣的新课导言,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中外古代的数学成就引入新课效果较好:从祖冲之的成就讲圆周率;从高斯的故事讲等差数列;从国王与象棋发明人的故事讲等比数列;从杨辉三角形讲二项定理。新课的引入要妙趣横生,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引入新课,善于以语言的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入事物的意境之中,使学生的学习趣味盎然,乐此不疲。

二、培养顽强毅力,增强学习意志

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志是意识的能动表现,是人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学生学好知识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因畏难情绪而自我放弃,特别是遇到一些思考难、理解抽象、运算比较繁的问题时,他们往往是缺乏勇气和顽强的毅力而产生厌倦、懒惰的情绪,最终落伍。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自觉性和坚定性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同时要树立学生能学好知识的坚定信念,还要注意运用名人格言以及一些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等在各自的学科上不畏艰难,勇于攀登,为真理而奋斗的献身精神和取得成就的动人事例鼓励学生,以他们为楷模,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此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

2.激发学生对意志的自我锻炼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复习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一道题不能省时间、嫌麻烦而只告诉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而要把解题过程板书出来,解题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也要告诉学生。我们知道完成一道题,虽然你知道解题思路,但要得出最终结果所要用到的知识是很多的,而有些知识是不能只凭正确的分析所代替而事先预想不到的,比如高中数学中的坐标旋转变换显得较为明显;选择题和填空题也不能只告诉结论,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追根寻底、仔细探究的能力。

三、实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性格

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直、诚恳、热忱、谦虚、勇敢的性格,在教学中应实行两个原则:

1.实行分层次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不同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态度,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进度要照顾大部学生,一方面不能使基础好、思维敏捷、能力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另一方面也不能使基础差、思维迟钝、能力弱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达不到要求,屡遭失败而失去信心,所以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多个层次进行。比如把一个班按成绩上、中、下编成三个组,布置作业时分别给予难度不同的作业。如上等成绩可多布置复习参考题;中等成绩多布置习题,而下等成绩多布置练习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学习成绩。

2.实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原则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主张在班级教学中实行个别指导原则,教学不应以中等成绩的学生为目标,而应以全班每个学生为目标。由于教学中难以照顾不同类型的学生,难以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应贯彻个别指导的教学原则。要善于依靠学生个性中积极的因素,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采取个辅导、查漏补缺的教学方法。对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作业的难度,提高评分标准。而对个别成绩差的学生择适当减少作业的难度,降低评分标准或给予适当的帮助。

以上是我片面肤浅的认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绝非仅此而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需要培养非智力因素。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教育改革论文汇编》柳明主编,学苑出版社

饮食文化理论范文3

1维护权威性,打造公信力

公信力和权威性是党报的核心优势。《鄂尔多斯日报》通过改革创新,在时政报道中不断强化党报的这一优势,努力使时政报道更具可读性。

1.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时政报道做够份量

时政新闻是党报报道的重点,抓住这个核心,实质上也就把握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在时政报道上,要做到高角度、重份量。2010年鄂尔多斯科学发展观摩会后,为宣传好鄂尔多斯市近年来科学发展的成果,鄂尔多斯日报社派出骨干记者采访组,深入基层采访,创新手法写作,随后在《鄂尔多斯日报》推出“开拓城乡统筹新局面—沿河行”大型系列报道,回顾和总结了鄂尔多斯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鲜明的主旋律和时代强音,报道刊发后在广大读者中间引起良好共鸣。把时政新闻做够份量,同时突出地方性,不仅是弘扬主旋律的需要,实际上也是党报自身发展,维护权威性,打造公信力的需要,通过有份量的时政报道,充分展示党报在引领社会舆论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1.2加强新闻策划,把时政新闻精细化

党报应加强时政新闻的策划,提升舆论的引导力。从实际情况来看,读者比较关注主题时政新闻。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党报对主题宣传的策划能力和操作水平。《鄂尔多斯日报》在主题新闻的策划上,从创新宣传手法出发,从大局着眼,立足读者需求来策划选题,把党政中心工作同读者的需求统一起来,把重要的时政信息同读者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提高时政新闻的报道水平。如在市委二届十次全委会后,《鄂尔多斯日报》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策划推出“系列评论员文章”,邀请权威人士就会议精神进行解读,开设“走基层,访亮点”专栏、派出记者深入基层“抓活鱼”,以图文并茂形式推出回顾总结性系列报道“辉煌十一五”,等等,就一个主题在一个时间段集中进行集中组合式报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3坚决抵制虚假新闻,坚持时政报道及时准确,维护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及时准确地时政报道,既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的、核心的要求,也是及时传达党委、政府方针、政策的需要。为此,鄂尔多斯日报社专门制定了重要时政报道次日见报、其他时政报道三日内见报的工作制度,同时,在重要时政稿件的编发上,坚持编辑部主任、总编、社长三级审稿制度,从源头上确保党报时政报道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强调贴近性,彰显亲和力

鄂尔多斯日报社在时政报道的改革中,重点强调贴近性,通过增强贴近性,从而彰显党报时政报道的亲和力,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时政报道的贴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时政报道要突出地方特色

一份地方党报关照一方水土,与当地读者的贴近性是其他媒体不可比的,因此,地方时政新闻唱主角是增强时政报道吸引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保证地方时政新闻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一般来说,地市党报的一、二版包括头条都应该是当地的要闻。其次要抓“热点”,抓当地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提高时政报道对读者的吸引力。第三,地方时政报道要有自己的“文化味”,在向读者传递重要时政信息的同时,承担起培植和塑造地方人文精神的使命。

2.2时政报道要关注民生

民生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民生新闻也是读者最关注的新闻之一。鄂尔多斯市每一项惠民政策的出台,《鄂尔多斯日报》均开设《科学发展惠民生》专栏进行报道,如《鄂尔多斯市全面推行十二年免费教育》、《鄂尔多斯市城乡低保再提高》、《鄂尔多斯市投140亿改善民生》等等,并邀请相关权威人士对政策进行解读。这些报道既是重要的时政信息,又贴近群众生活,所以对于读者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不言而喻。

饮食文化理论范文4

1.有利于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从金融业发展的根本规律来看,政府的利率管制使利率水平背离资金供求状况,且往往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在信贷约束下,稀缺的资金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对我国来说,一旦实现利率市场化,将使信贷配置更有效率,使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真正成为引导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提高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同时,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存贷款利率弹性的增加,可以使利率真正发挥出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杠杆作用。

2.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性,使之早日成为成熟的、对利率敏感的金融市场主体。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激励和约束、利益和责任都会增强,不同的贷款组合以及按照客户的风险等级实施不同利率的做法将会盛行,对于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十分有利,将会形成合理和规范的银行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我国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3.有利于金融同业间的充分竞争。利率市场化之后,在利率报价时,商业银行须先考虑自身的资金成本、资产负债结构等情况,再自行决定利率,将通过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去提高自己的价格竞争力。在此情况下,良好的信誉、优质的金融服务、完善的金融产品等非价格手段,将成为我国银行占领市场的有利手段。

4.有利于降低货币政策的信息收集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货币政策的运行效率,有利于活跃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在资金配置、资源流动、资本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中的功能。

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1.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利率市场化虽然客观上使商业银行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利率自主空间,但是其在运作中必须充分考虑资金的成本、存贷款费用、贷款的目标收益率、风险差异性、期限、所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同业的竞争情况等,这就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存贷款经营的难度和相关费用。此外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在存款市场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存款,导致银行的资金平均成本提高。

2.潜藏的利率风险给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率管理能力产生重大考验。对于我国银行来说,如何准确地预测利率变动趋势,合理确定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水平;如何科学地分配存贷款期限布局,保持最佳的利差水平;如何灵活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备付水平,有效控制利率形成的流动性风险;如何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防止产生人情利率风险等,都将是一场场严峻的考验。

3.可能引发商业银行资产风险上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十分单一,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公众存款,资金运用集中于贷款,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长期的政策性分工,逐步形成了虽有交叉但相对集中的各自业务领域和区位优势,这对利率市场化后的竞争十分不利,因为利率市场化后,首当其冲的是商业银行之间对原有贷款市场中优良客户的争夺,这对国有商业银行是个直接冲击。新的金融业务也对商业银行员工素质提出了挑战。三、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及方法

1.加快推进经营战略转型。这是我国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根本之道。经营战略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反映到经营理念上,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规模导向转到价值导向,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反映在业务模式上,就是要发展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建立多元化收入结构,分散经营风险。反映在资金运营上,就是要从简单的“以存定贷”,转变为根据效益目标与资金需求决定负债规模。总之,通过经营战略转型,减少银行对利差的过度依赖。

2.强化对负债业务的管理,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就拿负债管理来说,我国目前定期存款到期前利率不能变动,而长期贷款的利率可按年调整,这样遇到利率水平下降时,定期存款比重较大的银行将面临较大压力,且没有有效手段进行调整。对此应采取适当增加主动型负债比重的对策,以控制综合成本,转嫁银行内部不能消化的现实风险与潜在风险。在负债来源多元化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不同敏感性的负债之间的转换,防范由于利率变动带来的负债大幅波动。

3.加强自主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建设。自主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认识方面的原因外,主要还在于技术和人才储备不足。由于自主定价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影响我国银行经营全局,所以必须做好全盘规划,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内部评级建设、经济资本管理、财务管理、资金营运管理、绩效考核与资源配置机制等,要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4.建立利率预期模型,加强对利率信息的采集,建立高效的利率信息渠道,加强对利率变动及其影响的分析预测。我国银行相关部门要加强宏观经济的研究,从多种渠道收集反映经济状况,加强经济前景的预测与分析,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此外,还应摸清本行的利率水平与结构,以及相关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因素,编制利率的预测模型。

5.加快金融创新,开发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市场交易活跃、方式灵活等特点,使用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具有实施迅捷、成本低廉的好处,可以快速明显地改变银行利率风险头寸。常用的衍生金融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特性:远期利率协议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交换协议期间内一定名义本金基础上分别以合同利率和参考利率计算的利息的金融合约,本质上是不管未来市场利率是多少都要支付或收取约定利率的承诺;利率期货主要适用于规避因利率波动带来的资产净值变化;利率期权则可用来保护净利息收入,防止净利息下降;利率互换比较适用于规避由利率变化所引起的净收入的变化。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灵活运用并注意各种工具的搭配组合。

总之,我国利率市场化既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我们要把握时机,迎接挑战,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利率市场化已势在必行。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影响及其对策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寻求相应的措施,以提升商业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能力。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段常瑞.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7).

[2]徐文天.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经济管理研究,2008,(4).

[3]尹瑜.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与建议.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05.

饮食文化理论范文5

一、“行业祖师崇拜”的行情、民情、国情

应当说,行业祖师崇拜在中国有行情、民情、国情特别适宜的土壤。崇拜的思想基础,永远都是崇拜者自信的缺乏,而自信的普遍缺乏则有更深刻与深厚的社会土壤。在自然经和宗法社会的基础上,受制于封建制度管理的中国传统手工行业,自然滋生有“行业祖师崇拜”的强烈意识与情结,这是中国历史上各行业者身份认同与行业内外利益社会协调的需要。如果不从思想与认识论的视角审查,也不从社会与历史的文明标志去衡量,那么任何文化都应有其存在的理由与其独特的魅力。

1.业界行情

餐饮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服务性行业之一,最初是为流动人口提供饮食――应当是严格意义的“食”――充饥果腹之食――应运而生的。然后才会越来越发展健全,越数千年而至今天这样的各种享乐功能齐备、无限受用繁华。中国餐饮业的行情虽因历史因素差异而有各时代的不同,但餐饮业界声望和广徕生意的社会地位与市场利益诉求却是相同、相通的。不过,今日中国餐饮业“烹饪始祖”追认活动更突出的是厨师群体自尊、自重的心理趋向,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烹饪文化热”及中国烹饪国粹文化心态的大势有关。寻始祖,认始祖――主要是完成隆重的礼拜仪式――许多期待与诉求借以体现,基本没有脱出“弘扬”的思维框架。所以,“谁是”中国烹饪始祖、“谁是”中国厨师祖师的“谁”是重要的,症结与分歧也主要在此。

季鸿先生在2015年11月4日回复我的“关于厨行祖师”的信中发表很重要的意见:“立某一古人为厨神,要分清是‘祖坛’崇拜,还是‘祖神’崇拜,如系‘祖坛’,最确当的是神农,而且神农之祭至今仍国家大祭,厨行源于农产品加工、尊神农庙为祖坛,……如果从餐饮行业看,不妨立司马相如为行业祖师,不仅形象好,而且也可以从梨园子弟立唐明皇为行业祖师的故事中得到佐证。其实,还有一个极称职的人物是北魏的贾思勰,立他作为中华食学祖师当之无愧,因此还有一个双轨制的方案,即立孔子为食礼始祖,贾思勰为食技始祖,物质与精神,人文与科技,都照顾到了。”季鸿先生分析得透彻准确,说得很好,但是,尚古――历史越早越好,爵高――历史地位身份崇高,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手工千行百业多数人认同祖师爷的倾向性心理,时下中国厨业依然如此。

2.社会民情

专制威权政治与祖宗崇拜制度,久之造成了华人倾向于怀旧尚古、敬权威畏大人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传统。于是,某一社会行业礼拜崇敬的师祖或祖神若是史文有据、于理可通的悠久历史上的圣贤豪杰,便易引起广泛社会的同情与认同。中国社会是敬畏权威的,中国人是敬畏大人的,勿论这种敬畏是否理性、是否可取,但文化生态土壤如此,情势如此,应之则兴,顺之则昌。中国厨界或餐饮业界寻认远古圣人为师祖,也就不被世俗社会以为不然。

3.政治国情

割据、封闭与移动限制政治加之流通经济的落后,中国历史上的市肆餐饮基本都是小门小户的小店,即便是大小都会各种风味标榜的酒楼餐馆,其服务主体对象的半径亦是有限的,再加上手工业者习惯的保守性、封闭性,厨行帮会或协会组织基本都是狭小地方性和行业局部保护主义的。地方性的特点,历史上的“勤行”或曰厨行较其他许多行业尤为突出,因之没有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厨行祖神”、“厨师祖师爷”偶像与统一的崇拜仪式。

迄今,被各区域认定的烹饪始祖或厨师祖师,事实上都不是厨师族群或餐饮业界传统信奉的偶像,严格说来这些被选定的偶像其实履历与资格都有些过于牵强,他们事实上都是历代读书人理解与赞美的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圣贤伟人,这些圣贤伟人中的任何一位,都并没有被主流意识明确为烹饪始祖或厨师祖师,他们或只是在某种需要的特定语境下被偶及烹饪饮食之事。而历史上的著名的职业厨师其实是有记录的,比如周幽王的太宰冢伯和膳夫申术,齐桓公的“御厨”易牙,都是史记明确的。但是易牙为了表达对最高领导的忠心,他把自己的儿子蒸给齐桓公吃了。尽管如此,班固《汉书》的“古今人表”的历史名人排序,易牙仍被列于“下上”等,而周幽王太宰冢伯和膳夫申术都是“下下”等,公输般、扁鹊、齐桓公、老子、墨子、孙子等居“中中”,秦始皇位列中下。班固的“九等之序”评列法是周代以来的等级序列法。只有“圣人”、“仁人”、“智人”居于上等,女娲、伊尹、颜渊、子思、孟子、屈原等同位于上中,老彭稍逊在上下。“膳夫”――厨行,在人们理解的社会地位中居于第三等,历史情态如此。

二、“先炊之人”与“中国烹饪始祖”(或“厨师祖师”)

与近代实验科学以来的发明史明显不同,人类历史――尤其是文字文明史以前的很多发明与创造大多是集体行为的结果,史前史的发明、创造大都是基于体能与手工操作的技术经验累积渐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烹饪――熟食,是生命维系需要的基本生存技能,不说更早,至少“经常性用火熟食”这一人类熟食史阶段标志的技能不会是由某一个人“发明”的,人类熟食的最初只能是意外的“发现”――因为是大自然中频发的自燃现象导致的天赐“可食之熟物”引发了人类祖先的群体思考。

烹饪,不会是某一个体的发明或创造,但它非常重要,于是更有效率生活管理的实际需要让人们逐渐强化它、规范它。于是族群内有了社会分工,看护火塘、照顾老幼病弱、煮熟食物都主要由留守在居留地的女性――老年和不便大运动量狩猎奔波的女人来完成。主理氏族饮食事务的年长女人被称为“先炊之人”――“古之始炊者也”,史前社会的“老妇之祭”即缘于此。史前社会的“先炊之人”演变到后来就是“灶神”,汉代开始变性为男神,民间俗称“灶王”――“灶王爷”,再后来又给他配祀了一个面容慈祥的老太婆――俗称“灶王奶奶”。历史的怪异与吊诡之处很多,“先炊之人”的种种演变即是其一证。

毫无疑问,“先炊之人”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是有年龄、有经验、有威望老女人们的泛称,是一类人,而非一个人,因此班固“古今人表”中无其位。但,“先炊之人”作为氏族中的事厨者角色身份与地位是明确的,因此才会有“老妇之祭”,“老妇之祭”时是要预选一女人妆扮成“老妇”――称为“尸”。“延尸入奥爨”――静默不语的“尸”端坐在灶神的位置上享受祭祀礼拜,这一过程谓之“节神”。唐代学者指出:“夫祭有尸,自虞、夏、商、周不变。战国荡古法,祭无尸。”“先炊之人”就是先秦时代的“中国烹饪始祖”或“厨师祖师”,“老妇之祭”就是其崇拜祭祀。演变后的“先炊之人”祭祀,直到今天任然存续在民间,它仍然担负着维系每个家庭三餐温饱、食品安全、一家人出入平安的神圣职责。

大概是因为灶神深入民间,成了每个家庭的主管,太平民化、太民俗化了,因此不够神圣、神秘,于是今天一些省区的厨师希望选择儒家推重的上等历史名人了。

三、认祖祭祀的责任与原则

对于这样一个关乎现时代中国烹饪文化、餐饮文化健康发展,甚至关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烹饪或厨师始祖问题,笔者一再强调:发表意见的研究者应有明确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应当立足于民族优秀文化承传并且有国际视野、发展眼光。而对此负有特别义务与责任的方面亦应坚持科学的原则与方法。因此,笔者曾明确建议:不应为了认祖而认祖,为了完成祭拜仪式而立个神主,那是封建制时代手工行业做的事。要将认祖与祭祀行为上升到民族文化重构、时代餐饮人心灵、情感、知识提升的高度,超越“烹饪”行业观念,引导时代餐饮人自觉担起餐饮业利益和社会需求。“行业师祖”,或“行业祖神”的论定,应当“立论”在先――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宜在世界格局思维和发展明天的思维框架中为社会、为民族遴选餐饮业界的“师祖”――如果一定要遴选的话。我所理解的“餐饮人”是个时代概念,包括红案厨师、白案厨师、服务师、管理人以及与餐饮业界深度相关的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和文化人。“师祖”的推定要有利于提高餐饮人自信、自尊、自重、自爱,让全行业自豪,有利于促进业界的“两个文明”同时进步。“师祖”的推定要最大限度得到社会各有关方面的认可,而且也应考虑到国际业界的理解力与认同度,开放以来我们的各种媒体不是一直在呼吁“中国烹饪走向世界”吗?“文化交流”能够实现应当是彼此需求、认知接近,不能一味自说自话;舞台是共同的仅仅满足于自娱自乐不行。

而本人的意见,应从俗随便。中华历史文化多元,即便是秦皇一y、汉武独尊之后,南北差异、四方异俗依然。家皆有灶,市皆有食,“一方水土一方人”,人们饮食与各地厨业风格、习惯、风俗、认识均不尽相同。为此,烹饪始祖或厨师祖师的信奉与礼拜,不若行以“禹入裸国”、入乡随俗为上的原则,尊重各地自主、自为,有关方面只负引导健康发展、文明进步之责。让地区都有积极性,都心情愉快、各展其能,无疑更有利于“中国”意义烹饪文化与社会餐饮的健康进步,百花齐放更宜春色满园。中华文化的历史就是吸纳包容、和谐发展才一路走到今天的,如果说“独尊儒术”尚且隐藏长久的负面影响,那么“焚书坑儒”则更不妥。何况历史已经对两者作出了判断。

饮食文化理论范文6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管理文化;创新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关键

1.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作用

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是由员工接受并得到宣传的。并对员工的行为具有激励和规范的作用。它体现着企业个性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经营管理机制和企业行为规则。通过企业管理的规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为了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和其他部门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

2.企业管理从哪个方面入手

管理公司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二是企业的文化。企业管理制度,包括管理活动安排,包括规定公司的经营宗旨、理念、目标和战略、管理组织以及部门的职能等。它是通过一定的规定,对员工起到一定的束缚作用,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而且作为企业和劳动者都需要遵守的手段和措施。它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同时又在维护员工的利益。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的基础,他保证着企业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对比来说,企业文化则是偏重于精神方面。举个例子,它是让职员形成一种一切以企业利益为大的思维和意识。也可以说是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形成后又会让员工产生自律。员工自己知道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这种“束缚”不像制度那么让人不舒服。同时,企业文化又能调动员工的积极因素,更加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所以,企业文化比制度要重要的多。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1.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联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然而,当想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一就必须考虑管理的目的,管理措施应充分尊重员工的利益,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这个企业的管理不是在试图找到自己的过错,而是有利于每个人的自身利益。第二要考虑管理者的管理工具,是要控制员工在企业的利益,还是利用员工自顾自的心理控制他们的行为。这意味着,企业制定的那些管理的规章制度等,是不是可以根据员工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企业,再来决定进行奖励或处罚,只要公平公正的进行执行,能站在员工的角度去考虑管理上的问题,势必使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尽可能遵守这些管理制度和规定,那么企业控制员工行为以及控制员工的心理就达到了目的,企业的管理也就走上了正轨。然而,当管理者只注意控制管理规定或纪律的手段,而丝毫不去顾及员工的心理与感受,管理者完全依赖用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纪律等在工作时间对员工进行管理,那么这个管理就是去本身的价值,其结果只能是激发员工的抵触心理,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或恐慌,使员工自私行为占据上风,在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方面没有丝毫益处,反倒是会使员工对企业越来越自私,这就不是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想要的结果,得到的效果也是适得其反的。企业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企业文化的生成。这个例子也是我们理解两者关系的很好例证。

2.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相互作用

企业管理系统构成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无论是内在精神还是外在表现,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管理制度不仅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内在精神。其次,企业的管理制度本身就是根据企业文化而制定出来的。企业管理制度提供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个别员工遵循的行为准则,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企业坚定不移的价值信念,还从中看到了企业做事的行为与准则,企业文化是反应企业价值观念和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企业管理制度,不仅能反映出企业文化,还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反过来也影响和丰富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当企业文化形成并扎根于员工思想中时,企业管理制度则不需太过强硬。员工自律的行为也会让管理制度省下很多成本。同时,员工积极向上的劲头迸发,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更好的让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融合

1.对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更好结合的分析

在企业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要能够把重点放在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上,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把员工的心紧紧地握在一起,使员工从心理认可企业,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发展观以及集体主义主人翁思想,只有当员工认同他们的企业,在思想上信仰,在价值观上认同,只有这样,员工才从内心将自己融入这个企业,才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才会珍惜在企业的一切,才能去维护企业的一切,才能有利于自主行为标准的集体判断。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就是把企业的商业利益、价值观与员工的利益形成一个统一的思想,形成统一的核心精神与价值观念,在管理中做到人性化,也是对企业文化精神和理念诠释,这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鼓励员工用企业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使员工自愿从事他们的日常工作,忠心耿耿的为企业去谋利益。只有这样,企业的管理体系才能在良性的管理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

对于二者更好融合的建议。现实企业中,一般存在一下几种情况:一是二者方向不一致,甚至冲突。很明显,这对于企业的发展甚至起着阻碍的作用。二是两者虽然共同存在,但二者步伐严重不齐。这时,虽然不会对企业发展有负面影响,但也没有任何有利方面。三就是很理想的状态了。但它并不是很容易就能达到。也不是没有办法达到。首先应该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共生空间。方法如下:一是选择符合企业的高素质人才,制定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先培养员工的行为规范。选择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优胜劣汰。这样有利于企业文化很快的树立和发展。二是当员工行为规范符合标准时,开始进行适当的实践活动来逐渐培养企业文化。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也用此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将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慢慢修改,根据企业文化的发展适当删减管理制度。这样不但有利于员工意识的培养,也能为企业管理减少资金,用来刚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在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要想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甚至迎风而上,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必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用企业的核心精神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将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人性化的激发企业员工的行为动力,带领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自愿的在工作中以企业利益为重。只有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管理制度相结合,才能促进员工的进取心和奋斗力,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员工与企业共进步,一起迈向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罗磊. 家族企业继承机制及其文化基础的国际比较[J]. 东南亚研究. 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