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范文1

关键词: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6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03-02

大石埠水库位于江苏省东海县西部丘陵地区的高流河支流桃林河上游,距东海县城30km,水库设计以防洪和灌溉为主,结合水产养殖等进行综合利用。另外,通过龙良河为东海县的贺庄水库、昌黎水库、西双湖水库等中、小水库提供水源,对解决东海县西部水源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最近几年的水质监测评价结果,大石埠水库水质不稳定,局部时段出现了总磷、总氮较严重超标现象,水质达到了中营养――轻度富营养化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保护水生态系统是水利事业的新课题,也是环境水利的重要体现。在当前“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形势下,为扼守“三条红线”,特别是第三条红线提出的“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的目标任务,保证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改善水库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水质,对大石埠水库进行水生态修复显得极其迫切和重要。本文结合最近几年对大石埠水库的实地勘查,对大石埠水库的水生态修复措施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应遵循的原则

在编制水生态修复方案工作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1 改善水库水质的原则 水库库区生态修复措施及工程措施实施以后,能够有效减少入库污染物总量,使水质得到逐步改善。

1.2 建立生物隔离带和湿地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防护隔离带的拦截作用,防止农田的地表径流所携带的污染物进入水库水体,防护隔离带的植物的根系能固土护岸,减少水土流失。通过库区及河口湿地建设,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净化功能。通过土壤和植物的吸附、截流及交替氧化还原和微生物降解等措施,使水质逐步净化。

1.3 结合实际的原则 在生态修复方案中,对湿地、林地和水库库区水生植物的选择,既要考虑对当地气候及地理、地型条件的适应能力,也要考虑其吸收净化污染物的能力,还要考虑维持整体的生态平衡和注重景观美化效果。

1.4 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的原则 在隔离带和湿地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原有物种和经过改良后的引进物种,布局有较好经济价值的植物,为库区的老百姓创造经济效益。坚持以项目维护和经费投入最小化的运作方式,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5 分步实施推进的原则 水库的水生态修复工程量较大,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可采取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方法,科学规划和制定实施方案,分期、分批实施项目。

2 大石埠水库水环境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大石埠水库水质状况 通过收集整理大石埠水库近4a的水质监测资料,并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类别分析,按照《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进行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表明:在近4a的50次水质监测中,Ⅱ类水15次,占评价总测次的30%,Ⅲ类水25次,占评价总测次的50%,Ⅳ类水10次,占评价总测次的20%;水库水体一直处于中营养至轻度富营养状态。自2009年起,大石埠水库曾连续出现中度富营养状态,富营养状态频次增加较为明显,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2.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石埠水库的总体水环境质量尚好,但是水体的富营养程度相对较高,已经达到了中度富营养化水平。(2)通过近几年的实地调查,大石埠水库存在网栏养殖问题,特别是在入库径流河口地段的网栏养殖。由于养殖饵料的投放,造成水库水体的内污染源较重,而这些内污染源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无法通过具体的工程措施进行有效的修复。(3)水库上游及周边是桃林镇政府所在地及附近村庄。由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及生活,使入库支流产生各类污染物,特别是在汛期,这些污染物流入水库库区,对水库的水质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库区上游地带的大量土地被开发成为农田,并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由于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广泛应用,农田的面源污染给水库的水质带来隐患。(5)大石埠水库是山地形水库,水库的岸线较长,水库的形状为狭长型,由于水库的防护带有缺失现象,特别是水库靠马陵山地段缺失较多,造成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以致形成的径流直接入库,从而影响了水库的水体水质。(6)大石埠水库在水流力学作用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库岸淘刷现象,有的易造成塌岸,因而影响了水库库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和防洪安全。(7)由于水库上游是马陵山的丘陵地带,大量的灌木和原有的林地被附近的村民开发种植,原有的生态体系被破坏的现象较为严重。虽然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但是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从而也对大石埠的生态稳定带来影响。

3 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措施

3.1 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 根据大石埠水库的实际情况,从发挥区域生态功能出发,充分利用水陆植物的生态作用,以植物修复、重建和优化调整为重要手段,实行水库的上游地带、淹没地带、消落区域和水下区域的有效结合,进行库区生态修复建设。通过截留和净化污染物,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建设生物景观等措施,推动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库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兼顾库区的生态效益。

具体的目标是:减少水库周围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因素,降低入库的污染物数量。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辅助以人工措施和工程措施,使遭到破坏的水库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逐步将其建设成为优质的水源地。

3.2 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

3.2.1 防护带修复 建设3条防护带,种植乔木、灌木和果树。即在水库西10km左右,靠马陵山山体顶部,种植耐干旱和贫瘠的马尾松等,种植长度3km;在山体的坡耕地种植苹果、板栗等果树。

3.2.2 建设隔离带 利用土地整理开发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在水库周围建设隔离带。通过工程措施的配套和乡村河塘的综合整治,以及村容村貌和村庄环境建设,特别是周边村庄生态环境的优化,为水库的生态修复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3.2.3 建造生态浮床 采用木棍和钢丝固定一块水面,其中种植芦苇和荻草等。每个浮床大约为10m×3m。建浮床地点,一是在大石埠水库西岸的小桃林村附近,建造放置10个浮床;二是在水库西岸靠彭才村附近水面建造投放10个浮床;三是在水库东岸靠关汪村附近建造投放10个生态浮床;四是在水库东岸军民翻水站附近建造投放10个生态浮床。

3.2.4 恢复与扩建湿地 恢复原黑龙潭水库到大石埠水库的湿地,协调处理历史留下的圈圩,进一步扩大湿地面积,拟扩建湿地30hm2。

3.2.5 生态护坡 利用生态混凝土和生态砖种植芦苇和香蒲等。具体的生态护坡地段为,库区上游靠小桃林村两岸约6km,库区西岸靠彭才村约2km,库区东岸靠关汪村及军民翻水站约2km,水库管理所至西石埠村地段和道埝翻水站约2.5km。

3.2.6 河道整治 对大石埠水库的入库河道桃林河进行河道整治工作。具体措施为打捞水花生和水葫芦,对河道进行浅表清淤。整治河道的长度约3km。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范文2

关键词:林业;地理条件;生态;功能布局

中图分类号: S759.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54

为满足凤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从凤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国家及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布局,依据《辽宁林业发展三级区划》,结合自然地理条件,提出符合凤城市生态建设需求的林业生态功能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科学发挥林地利用效能,在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产品及林产品的需求。

1 凤城市林地功能分区及目标定位

凤城市林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林地和商品林林地两大体系,针对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利用方向不同采取适当的经营管理措施,需要优先保护森林,特别是公益林地。根据凤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分配生态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结构,合理布局林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林地全方位功能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产品与物质产品的需求,优化生态产品与物质产品生产用地结构。

1.1 凤城市分区命名

结合凤城市具体情况,根据凤城市主体功能分区对林地发展目标的定位,把凤城市林地分为四个功能区,A:凤城东北部水源涵养林功能区B:凤城中部商品用材林功能区C:通远堡果材兼用林功能区D:凤城南部经济林功能区。

A:凤城东北部水源涵养林功能区包括:赛马镇、爱阳镇、石城镇、东汤镇、大兴镇、弟兄山镇、青城子镇、刘家河镇、凤凰城、草河区、四门子镇、凤山区等镇区和部分林场,共有林地面积239322.2公顷。

B:凤城中部商品用材林功能区包括:鸡冠山镇、边门镇、大堡乡、宝山镇四个乡(镇),林地面积105655.8公顷。

C:通远堡果材兼用林功能区只有一个通远堡镇。林地面积13767.9公顷。

D:凤城南部经济林功能区包括:蓝旗镇、白旗镇、沙里寨镇、红旗镇。林地面积54859.9公顷。

1.2 对四个功能区的利用

A:加强该区公益林建设,进一步实施小开荒还林工作,废弃的矿山要进行植被恢复,恢复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其充分发挥水源涵养功能,尽量减少此功能区的开发利用。

B:加强该功能区森林经营,对密度过大的中幼龄林,及时进行抚育,提高公顷蓄积;对低产林进行皆伐改造,重新栽植适宜树种,改善林地生产力。

C:加快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步伐,缩短红松人工林经济收益间隔期。

D:加快经济林经营步伐,栽植适宜品种,提高经济林果实产量提高农民收入。

1.3 建设重点

以建设辽宁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为目标,以保护森林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稳定性为重点,以现有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大力推进天然林及生态公益林的保育工程、森林可持续经营工程,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全面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能力,为全省水资源安全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治理沙化蚕场,合理确定蚕场规模,有计划、有步骤的退蚕还林;建设以落叶松为主的大径材优质用材林基地,积极培育以红松、胡桃楸为主的果材兼用林,以板栗和榛子为主的经济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地经济;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林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延长林产业链条,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

2 城市主体功能情况

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辽宁省出台的《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辽政发〔2014〕11号)要求,按照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区分主体功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提供生态产品等开发理念,将全省土地空间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2.1 主体功能区划情况

凤城市列入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类型为水源涵养型。功能定位: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林产品基地、旅游目的地。促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等。严格保护自然植被具有涵养水源、开采、开发森林等功能,严禁乱砍乱伐行为。加强流域控制和绿化,减少面源污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解决农民长远生计。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提高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2.2 主体功能区规划目标

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河流径流量稳定,加强土壤侵蚀的有效控制。使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量增加及野生动植物物种恢复与增加。

形成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水面、湿地、林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扩大,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重点开发的城镇内。

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的形成。适宜产业、特色产业和服务业,不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可以开发。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

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步减轻,部分人口转移到城市化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人口占全省的比重有所下降。

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教育。人均公共服务支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加大。2.3 发展方向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范文3

关键词:生态环境;沙漠地区;生态屏障建设保护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其中各类沙漠及荒漠化土地面积占94%。在地理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与防治的最前沿,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是全省乃至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区域之一,其荒漠化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在全国同类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011年国务院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从全国主体功能区分布图来看,石羊河流域处于“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北方防沙带”,武威正处在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甘肃省定位为“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安全区”,并将“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定为全省的战略定位之一。甘肃省政府2012年7月印发了《甘肃省生态功能区规划》,提出要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其中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及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分别被纳入“一屏”和“一区”范围。

1 生态屏障保护建设取得的成效民勤县以创建全国节水模范县和防沙治沙示范县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积极探索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深入推进生态屏障行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1 地下水位抬升。全县用水总量由2006年的7.44亿立方米减少为2012年的3.5051亿立方米,亩均灌溉定额由585方/亩降低为410方/亩,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由5.17亿立方米减少为8515万立方米,全县地下水位由规划实施前的年均下降0.637米变为2012年的年均上升0.085米。2012年,蔡旗断面过水总量达3.48亿立方米,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为8515万立方米,《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确定的2020年蔡旗断面下泄水量达到2.9亿立方米以上和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8600万立方米以内的两大约束性指标提前8年实现。

1.2 森林覆盖率扩大。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2.81万亩,累计发展特色林果18.96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31.43万亩,完成工程压沙37.13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封育成林78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7.8%提高到2012年的12.08%,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1.3 荒漠化趋势遏制。据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分析,2005-2009年五年间,全县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5万亩,其中极重度和轻度2种类型荒漠化土地分别减少106.8万亩和8475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发展。

2 主要做法

2.1 强化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体系。利用“3・12”、“6・17”、“12.4”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开展生态县情教育、建设治沙展览馆、制作系列专题片、举办大型公益活动、开设专栏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水权水价制度改革、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防沙治沙宣传教育活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知名媒体高度关注民勤生态建设,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及省委组织部、省公安厅、省绿化基金会、省工商联等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踊跃参与民勤生态治理。

2.2 严格水权管理,全面落实调水方案。建立完善“明晰水权、定额管理、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三水”联合调度制度和水电共管、轮次控制、预算审计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充分发挥价格在水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以超定额累进加价、节约水量减价征收为核心,制定出台农业、城市、工业用水价格管理办法,推进水权水价改革。2010年蔡旗断面过境水量达到2.617亿立方米,是自1987年2.57亿立方米以来首次突破2.5亿立方米;2011年蔡旗断面过境水量达到2.796亿立方米;2012年蔡旗断面过境水量达到3.48亿立方米,较规划近期目标2.5亿立方米多9800万立方米。2010年以来,有计划地向青土湖下泄生态用水, 2012年形成水面15平方公里。

2.3 实施生态项目,建立绿洲防护体系。立足自身生态的脆弱性,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组织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统筹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省列防沙治沙专项等生态项目,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基本形成“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格局。2006年以来,以绿洲夹河乡麻岗沿、青土湖、南湖、红沙岗等区域天然植被抚育管护为重点,实施封沙育林25.1万亩,管护国家级公益林102.38万亩。以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西大河、昌宁西沙窝等风沙口治理为重点,完成工程治沙24.55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34.49万亩;以民武、民湖等主干道路、村镇周边、农田渠系、现代农业示范区绿化为重点,完成农田防护林网6.41万亩,通道绿化1500公里。

2.4 实施关井压田,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将各类农林场、移民迁出区、风沙沿线和绿洲内部二轮延包土地以外的耕地确定为重点区域,严格按照申报、核查、确认、关闭、验收、建档等程序落实关井压田任务,累计关闭机井3018眼,压减配水面积44.18万亩。加强关井压田区域后续管理,制定落实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禁止野外防火“五禁”措施,深入开展林政执法百日行动,全力巩固治理成果,促使植被自然修复。夹河黄案滩封育区7眼已关闭机井自流成泉,10万亩芦苇及沙生植被蓬勃丛生。大力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至2012年累计发展设施农牧业8.63万亩,累计发展特色林果业18.96万亩,建成1000亩以上高标准示范园12个,500―1000 亩的示范园21个,培育腾格里、成功农业、恒康、酒钢(集团)紫轩等林果加工企业,酿造葡萄加工能力达到5万多吨。2012年,日光温室棚均产值达1.57万元,养殖暖棚棚均产值达2.3万元。主体生产模式增加值占大农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3%提升到34.5%,农民来自主体生产模式的收入由2006年的48元增加到2266元,净增22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582元增加到7035元,净增3453元。

2.5 积极探索实践,建立科技支撑体系。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保护生态的核心举措和长效机制,配套出台年度实施方案、技术规程、扶持政策、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措施,组建不同层次的专家团队,激发县农技干部、乡农技干部、县聘农民技术员、村科技助理员、村农民技术员“五支队伍”活力,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担任特色林果业发展顾问,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特色林果业实用技术人员20名。不断完善林技服务体系,成立特色林果产业中心和葡萄、红枣、枸杞、治沙研究所,加强技术人员和农民培训,积极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大力推广“麦草沙障+梭梭”、假砾石滩地开沟造林等治沙造林新模式和“九统一分、三当日一集中”的特色林果定植模式,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制定《民勤县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办法》,完成农户承包治理经营35万亩,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3.2万亩,建成勤锋滩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1处、占地1.34万亩。坚持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传统模式与新技术新材料试验示范相结合,在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建设防沙治沙示范区,完成技术示范20多项、5000亩。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范文4

关键词:沿海 航空产业 环境影响 环保对策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30-03

发展航空新型产业已经成为国内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珠海市依托珠海国际机场及粤港澳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在沿海半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园,以珠海航空产业园为例,研究沿海半岛的航空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及对策,为沿海半岛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1 航空产业的发展现状

所谓通用航空是指除公共运输航班客、货运输活动外的所有使用民用航空飞行器的活动,主要应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经济建设及航空消费三大领域,涵盖农化作业、航空护林、抢险救灾、摄影旅游、石油勘探等各项服务[1]。珠海航空产业园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题。中国的通用航空几乎与欧美发达国家同时起步,近几年逐渐走上正轨,开始市场运作,出现了积极变化[2]。总体上看具有两种开发建设模式:一是以中航集团为主体兴建的国有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如珠海航空产业园,天津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沈阳、西安、南昌等一批老航空工业基地也规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二是以引进、合资、合作、联合研制的形式生产通用航空器而建设的产业园区,如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园区。通用航空产业覆盖了机械、电子、材料、冶金、仪器仪表、化工等行业门类,其上下游产业链自上而下遍及了能源资源、生产加工、制造集成、信息技术、贸易物流直至金融资本的整个产业流域[3]。

2 珠海航空产业园概况

2.1 规划范围

珠海航空产业园发展规划设定在珠海市金湾区三灶半岛,规划总体面积约为99 km2,建设用地面积约为65.2 km2,规划需填海10.2 km2。园区可分为四大片区:航空产业核心区、航空产业加工区、航空城配套加工区、航空城生活配套区。

2.2 规划目标

规划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国际一流的通用飞机和公务机科研、生产、总装交付和客户服务产业区,形成集研发试验、零部件制造、总装试飞、客户服务和维修保障完整的航空高技术产业链;建成以珠海为中心的区域通用航空网络,形成民航运输、通航作业、民航培训等产业完整的民用航空产业链;在航空制造产业、航空服务产业、航空关联产业等主要产业领域内形成产业集群;产业园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航空配套产业、机械加工产业、电子产业、原材料制造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2.3 产业发展重点

园区以低污染低耗能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首先工业污染型产业有:(1)通用航空制造,包含整机生产、整机组装、试飞等;(2)通用航空维修,包括发展飞机大修、中修检修、特殊修理、定检、特检延寿、改进、改装等;(3)配套航空产品制造,包括小型飞机零配件的加工、复合材料加工、航空精密机械加工、大型壁板加工、飞机内饰小型塑料制品生产、座椅内饰生产及改装、航空电子设备制造等。

其次,生态污染型的产业是发展生态休闲胜地及临空经济走廊,在珠海生态宜居与三灶优质海岸线的整体环境中,重点发展别墅、商用住宅、旅游观光、农林园艺等休闲度假区。

最后,非工业污染的产业有:通用航空运营与配套服务、航空航天博览娱乐、航空科研教育、保税仓储物流及总部商务经济等。

2.4 半岛土地利用特征

三灶半岛现状建设用地已基本被利用,航空产业园区可集中建设区域位于三灶半岛靠近海岸区域,主要通过利用滩涂用地和填海造地进行建设。围海造地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围海造地是在短时间、小尺度范围内改变自然海岸格局,对整个自然系统会产生强烈的扰动,造成新的不平衡[4]。

2.5 航空港依托特征

航空港经济是现代高科技化的产业经济,依托机场、城市发展,与城市成互补的关系。如图1。如珠海航空产业园就是依托现有珠海国际机场、珠海市城市发展及金湾区三灶半岛工业化城镇发展现状,发展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的空港经济区。

3 沿海半岛发展航空产业的环境影响

航空产业园的开发属于区域性的开发,区域开发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是多方面的,与单个建设项目相比,通常其影响的范围更大,影响的环境要素更多,污染因子也是多方面的,影响的不确定性更强并且难以定量,影响持续的时间也会伴随区域开发活动的进程而延续。本文以珠海航空产业园为例作环境影响分析。

3.1 航空制造业的环境影响

珠海通用航空制造业及配套加工业产生的环境影响有:(1)能源燃烧废气、工业废气排放对区域环境空气的影响,如粉尘、酸碱废气、退镀废气、生产有机废气(苯系物、非甲烷总烃)、燃油废气(NOX、CO、HC、非甲烷总烃)、燃煤燃油SO2、NOX等;(2)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的影响,如电镀废水(含镉、铬、铜、镍、锌、金等)、酸碱废水、含氟废水、含油废水等;(3)机场飞机噪声、生产设备噪声以及原料、产品运输产生的交通噪声对区域声环境产生的影响;(4)工业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若不采取安全有效的处理处置,将会对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5)油品泄漏或含重金属废水事故排放可能污染地表水、海水及地下水;(6)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各类有毒有害化学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将产生重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等。

3.2 依托区域已开发用地环境影响

3.3 航空产业园的生态环境影响

(1)陆生生态环境影响。

第一,对土地性质影响。珠海航空产业园区总面积99 km2,其中山体绿地面积为33.8 km2,山地绿化面积较多,约占35.9%,植被覆盖率较好。区域开发过程中,现有建设用地将继续保持或提升。土地利用性质的改变,导致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和滩涂湿地消失,将向工业用地及城市建设用地方向演替。

(2)填海造地的生态环境影响。

研究证明,当不透水地表覆盖率(即水泥面或刚性表面在整个土地面积中所占的百分比或比率)达到10%的阈值时,环境会普遍发生退化[5]。

第一,对生境功能的影响。围海造地通常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滩涂或湿地减少,不少栖息地动物和植物灭绝。生物物种迁徙,生物资源减少,尤其在河口相当一段空间潮汐消失,河口至河道从海水到淡水不再有梯度变化,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对渔业资源及渔业生产的影响。填海作业施工填海材料中的污染物质和围填海活动过程中产生大量悬浮泥沙,部分海水悬浮物含量过高,使鱼类的腮腺积聚泥沙微粒,严重损害鳃部的滤水和呼吸功能,甚至导致鱼类窒息死亡。水体混浊度变化,渔场内的“驱散效应”将严重影响渔业生产:产卵期从外海洄游至预期倾倒区的鱼群,由于产卵场环境变化驱使鱼群更改正常的洄游路径;长年累月在此生息的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其正常的分布和洄游规律被扰乱,以上效应导致渔场位置发生变化。

第三,岸线占用的生态环境影响。

围海造地造成海岸线的变化,影响着现代沉积物的沉积[7,8]。岸线占用使海洋的调节功能和信息功能受到影响[9]。如由于岸线占用海滩和沙坝消失,海浪对沿海地区的冲击会进一步增大,海水倒灌现象会加剧,如由于岸线占用滩涂消失,失去了波浪消能空间,加大了潮灾的隐患;河床淤积也会影响泄洪安全。岸线占用破坏了原有生态景观,对旅游、娱乐等行业将产生较大影响,对沿海地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也有影响[10]。

4 对策及措施

4.1 合理规划、科学论证

航空产业园是国家高技术产业核心组成,区域整体发展建设应合理规划。规划引导航空产业园空间布局及产业结构优化,引导区域升级改造,引导资源能源有效利用及土地适宜开发利用。在沿海区域发展航空产业园应结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对围填海的宏观布局进行规划,科学开发。开展产业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环境现状和开发利用现状的环境调查与评价;进行海域使用论证,开展围填海工程的海洋生态影响研究;开展水土保持论证;开展区域开发回顾性评价及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区域风险水平及承载力水平。通过各种科学论证手段和方法保障产业园开发建设中环境、经济与社会和谐统一及发展可持续性。

4.2 环保先行,完善配套

航空产业园的规划及建设过程均应遵循环保“早期介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航空产业园开发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社会影响及生态环境影响,一方面,建立完善道路交通、物流配送、技术支撑等支持设施,减少工业园区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损耗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同步完善集中供热供气、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管网、废物处理处置与循环再利用设施的建设。保护敏感目标,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对受机场飞机噪声及航空产业部总装试飞噪声影响严重的居民应有部署计划搬迁及补偿。

4.3 生态保护,生态补偿

区域生态学将成为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保护的有力工具[11],运用区域生态学理论,采取有效的生态影响减缓与控制措施,保护生态敏感目标,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参考《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的生态环境指标标准值指导产业园建设;保护陆生生态环境及海洋生态环境。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资源损失,填海工程占用海岸线导致旅游区(如珠海金沙滩度假区)生态环境受影响,应进行生态修复及生态补偿。

4.4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航空制造业是高科技的综合利用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产业生态化为核心。一方面,通过清洁生产手段,设立航空产业园准入条件,促使产业园内企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料与污染物质的生成和排放,实现废物资源化,使工业生产和环境相容。另一方面,航空产业在全球航空运输业低碳行为驱动下,如欧盟和美国“欧洲天空一体化空管研究计划”和“下一代”航空运输系统计划、“跨大西洋共同减排计划”等,可采取优化园区的能源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制定低碳准入制度、政府及企业开展航空产业低碳研究等措施,特别对珠海市存在“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下,航空产业园低碳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4.5 绿色招商,政府监督

航空产业园的招商引资应从源头控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绿色招商。各级环保部门及海洋部门应对产业园升级改造、规划项目及填海工程建设进行全面具体环境保护工作监督与指导。在机场、航空产业园管委会与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及联动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适用沿海特殊地理条件下的航空产业发展的制度,加强生态经济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推动航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壮大。

5 结论

基于中国的航空产业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限于相关数据资料的可及性,本文以珠海三灶半岛的航空产业园为例进行特定案例分析,试以此探究航空产业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从宏观层面提出对策措施,为居于沿海半岛特定地理条件的航空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春宇.大力推进辽宁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J].辽宁经济,2011,9:14-16.

[2] 周宇静,何艳斌.国内通用航空发展现状概览[J].中国民用航空,2011,12(132),15-17.

[3] 秦岭.我国通用航空业极具发展空间[J].创新科技,2009,8:8-13.

[4] 郭伟,朱大奎.深圳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5,41(3):286-296.

[5] Pew Oceans Commission.规划美国海洋事业的航程[M].周秋麟,牛文生,译.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Z].2008.

[7] 罗章仁.香港填海造地及其影响分析[J].地理学报,1997(52):220-227.

[8] 潘少明,施晓冬,王建业.围海造地工程对香港维多利亚港现代沉积作用的影响[J].沉积学报,2000,18(1):22-28.

[9] 于格,张军岩,鲁春霞,等.围海造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2):265-270.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范文5

关键词:程海, 水质现状 , 变化趋势,污染源

Abstract: cheng hai is yunnan nine plateau lakes, and also one of the world three natural growth of one of spirulina lakes. In recent years, as cheng hai river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to cheng hai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of a negative impact, water reduced transparency, the lake water China often happen phenomenon, native species such as fast dying, is cheng hai the decrease of water quality, lakes function sign of recession. This paper applied to cheng hai decades of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data, and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water quality cheng hai change trend, for the health of cheng hai out according to the inspection report, for the health of the lakes and play a role.

Keywords: cheng hai, water quality present situation, the change trend, the pollution sources

Abstract: cheng hai is yunnan nine plateau lakes, and also one of the world three natural growth of one of spirulina lakes. In recent years, as cheng hai river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to cheng hai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of a negative impact, water reduced transparency, the lake water China often happen phenomenon, native species such as fast dying, is cheng hai the decrease of water quality, lakes function sign of recession. This paper applied to cheng hai decades of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data, and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water quality cheng hai change trend, for the health of cheng hai out according to the inspection report, for the health of the lakes and play a role.

Keywords: cheng hai, water quality present situation, the change trend, the pollution sources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云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丽江分中心对程海的水质监测已有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程海流域的社会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程海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但是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程海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重负担。湖泊功能自然的形成、退化到衰老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需要上万年,甚至几百万年的时间,人类的感观难以觉察到其自然变化的过程,只有在人为排放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条件下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水质变化,促使其功能快速退化、衰老。

在这短暂的三十年里,特别是在近十年,程海的水质变化、功能衰退呈现出明显而快速的趋势。程海水体透明度迅速降低,十年前透明度最大监测值达8米,到2011年只有1-2米;土著鱼的数量和种类大量消失,据湖岸居住的年长老人和水文站老职工回忆,以前程海鱼数量和种类繁多,从岸边到湖心到处都有,是当地世世代代老百姓生活的依靠,程海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是永胜县名符其实的一个聚宝盆,现如今湖里除了银鱼和少量的鲤鱼、鲢鱼外,很难见到其它鱼种,湖边的百姓也难吃上湖里的鱼;回顾我们对程海的水质监测过程,发现从上世纪90年代初,程海开始出现少量浮游藻类团聚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浮游藻类呈现出越来越多趋势,近年来,已经发展到每年都发生水华现象的程度。据2009―2010年程海藻类监测资料表明,程海的藻密度在100―5000万个/L之间,都处于发生水华现象条件的临界状态之中,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程海就会发生水华现象,5―8月份出现的机会较多。

从以上的诸种现象表明,程海水质呈恶化趋势,富营养化趋势,随着富营养程度的加剧,湖泊功能的衰退,势必影响沿湖区域乃至永胜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最近的水质监测资料(2010年),对程海水质现状做出准确、科学的评价,客观、真实地反映程海的水质特征和水质类别;引用近十年的水质监测资料,用季节性肯达尔趋势分析方法,对程海的水质变化趋势做出趋势分析,从水质的角度,客观、全面地反映程海的水质变化趋势,找出达至程海水质恶化

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揭示程海的水质变化趋势,为当地有关政府决策部门提供预防、治理程海的微薄技术依据。

1 程海概况

1.1 自然、地理

程海地处丽江市永胜县城南部,距永胜县城45km,位于东经10038’~10041′,北纬2627’~ 2638′。

程海属长江流域金沙江上段水系。湖面呈椭圆型,湖面南北长19.2km,东西平均宽4.3km,最大宽度5.2km,最小宽度2km,湖岸线长45km,最大水深35m,平均水深25.7m,湖泊总库容19.79亿m。主要入湖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沟,源短流急。由于地形限制,无修建蓄水工程的条件,地表调蓄径流能力低,其水源有三:一是湖中地下泉水,二是湖面降水,三是地表径流。消耗主要是水面蒸发和工农业用水。

程海湖区处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1℃。湖区光照充足,日照时数2500~750小时之间,日照百分率6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733.6,年均蒸发量2169.0,全年无霜,光热资源丰富。

程海为南北向封闭型高原内陆湖泊,按成湖的主导因素划分,程海为断陷侵蚀湖,湖盆受程海断裂构造控制,后期又受河流长期侵蚀作用而成,该湖形成年代较晚,为新生代的更新早期,湖底沉积物少。

1.2 水质监测情况

丽江水环境监测中心于1975年开始对程海水质监测,至今已有25年的监测历史,在这25年里没有断测、漏测的现象,比较长久、完整地收集了程海的水质监测数据。

自1975年设立监测断面至1986年,河口街是程海唯一的水质监测代表断面,为了满足水质监测、评价工作的需要,1993年增设了青草湾、湖心、东岩村3个断面,一共有4个监测断面,监测延续到现在。

1975年至1986年,所开展的监测项目为一般理化学指标, PH、总硬度、钙镁离子、总碱度等12项目;1987年增加了一些重金属项目,监测项目增加至20个,又分别于1992年、2003年、2008年增加了透明度、铅、镉、叶绿素、藻类等10个监测项目,到目前,一般理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浮游生物指标等共有30个项目,基本满足了水质监测、评价工作需求。

1975年至1986年,年监测4次,每个季度监测一次;1987年―1992年年监测4次,每个季度监测一次,1992年―1995年监测2次,1995年至今,年监测6次,安排在双月。

2 程海现状水质评价

程海现状水质从水质类别、营养化水平、水华风险评估等三个方面来评价。因程海的藻类监测项目2008年才开始检测,年际年内的监测结果差别较大,为了把水华风险评估做得更为准确、合理,采用2008年至2010年的同期监测平均值来评价;水质类别、营养化水平评价以2010年作为基准年,应用2010年的监测资料评价。

2.1 评价依据

2.1.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1.2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

2.1.3 地表水资源质量(SL63―94)。

2.2 评价参数

2.2.1 评价参数

根据2010年的监测项目,评价参数有水温、pH、电导率、总硬度、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氟化物、铜、锌、砷、汞、、镉、六价铬、铅、总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叶绿素、透明度、藻密度等26个监测项目。

2.2.2主要评价参数

从我们长期对程海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以上监测项目中,有很多项目监测结果都较小或从未检测出,对程海的水质评价结果没有造成影响,选取对水质评价结果有影响,代表着程海水质的pH、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氟化物、叶绿素、透明度等9个项目作为主要评价参数。

2.3 现况水质类别评价

2.3.1 评价方法

采用单项目水质类别评价方法:用实测浓度值与GB3838―2002限值比对,确定水质类别。当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遵循从优不从劣原则。

2.3.2 监测结果

2010年对程海的4个监测站点共监测6次,分别在2、4、6、8、10、12双月监测。因程海年际年内的水质变化不明显,监测站点之间的监测结果偏差不大,监测成果先计算各个监测站点各个监测项目的年均值,再计算各个监测站点的年均值的平均值,作为2010年度程海的水质监测成果,监测成果见表2-1。

2.3.3水质类别评价

从2010年表水质监测成果2-1可以看出,程海的每个监测站点,现状水质类别为劣Ⅴ类,主要污染项目为氟化物和PH,两个超标项目超标率都为100%,超标倍数分别为1.29、0.03倍。据我们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对程海流域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该流域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中的氟化物含量都很小,该流域不属于高氟地区,PH都在8.0左右。程海属封闭型湖泊,氟化物和PH的超标是其长期、缓慢演变的结果,是天然形成的水质恶化,属天然污染。

从透明度的监测结果看出,自北向南呈逐渐下降趋势,离程海的点源污染(螺旋藻厂排污口)越近,透明度越小,说明了螺旋藻厂污水排放对程海水质带来一定的影响。程海现状水质类别虽为劣Ⅴ类,其它指标都保持在Ⅲ类以上。值得重视的是,营养化指标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都达到Ⅲ类,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入湖污染物控制措施,会给程海增加污染负荷,海水会向富营养化过度。

2.4 富营养化评价

湖泊富营养化是水中富集营养的物质不断增加,透明度降低,水质下降,湖泊功能衰退、老化表现。

评价采用内插法计算营养化评分值(F)方法,依据评分值判别程海的营养化水平,当0 〈F〈20时,营养化水平为贫营养,当20〈F〈50时,为中营养,当50〈F〈60时,为轻度富营养,依此类推。

在对程海营养化水平评价中, 3个站参评项目有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透明度4个,湖心因增测了叶绿素,参评项目为5个。统计2010年的水质监测资料,计算各个监测站点的年均营养化评分值,判别各个监测站点的营养化水平,再用各个监测站点的总体营养化评分值的平均值,判别程海的总体营养化水平,计算结果见表2-3。营养化评分值

从程海营养化评分值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10年程海各个监测点的营养化评分值都比较接近,青草湾的评分值比其它站点稍大一些,应该是青草湾监测点离螺旋藻厂排污口较接近的原因;各个监测点的营养化评分值在46.3-47.1,都处于中营养水平,但都非常接近轻度富营养化水平(50),入湖营养物质再不及时控制,那么离程海水体富营养化的时日将不会太远了。

2.5 水华风险评估

湖泊的水华现象是指湖中富集有大量营养物质,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湖中浮游的藻类大量快速繁殖,大量消耗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水体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甚至产生大量鱼类死亡的现象。近年来,程海湖面每年的春夏季节都会发生水华现象,而且来势越来越猛烈,绿色藻团的厚度越来越大,覆盖的水面面积越来越广。

2.5.1发生水华现象原因

内因是湖中富集有大量的营养物质。程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达到Ⅲ类水质,营养化水平为中营养,接近于轻度富营养,湖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具备了发生水华的内部条件。

外因是程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藻类的生长。程海湖区处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天气晴朗干燥,日照时数2500~7500小时之间,全年无霜,光热资源丰富。统计2008-2010年程海河口街水文站监测到的气温、水温资料,得到程海年内气温、水温变化图。从图可以看出,从5到10月,程海的水温都在20℃以上,8月最高;从5-9月,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8月最高。在这一段时间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藻类的生长,遇到天气晴朗,光照充足,风力风速小的时候,都有可能发生水华现象。

2.5.2水华风险评估

从2008-2010年的藻类监测结果来看,程海监测到的藻类有20多种,隶属于蓝藻、绿藻、硅藻、隐藻、甲藻、裸藻等6个门,优势种群为蓝藻门的颤藻、微襄藻 、十字藻藻。

统计2008-2010年程海的藻类监测资料,得到表2-4。从表2-4可知,2、4、6月份,程海藻细胞密度在中等含量水平,水华风险评估为初具条件;8、10、12藻细胞密度在高等含量水平,水华风险评估为临界状态或水华发生。

3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采用2001-2010年最近10年的水质监资料,以所布设的4个监测站点监测结果年均值的均值作为年度监测结果,选取检测数据有明显变化趋势或对程海水质评价结果有影响的pH、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氟化物、透明度等9个项目作季节性肯达尔趋势分析。另外,湖泊的富营养化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浮游植物异常增殖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和功能异化的过程,营养化水平能够综合反映湖泊的水质质量状况,营养化评分值也列入趋势分析中,以便更为全面、直观、真实地反映程海的水质变化情况。

3.1. 水质监测成果

分析常期以来对程海的水质监测结果,pH、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氟化物、透明度等8个项目基本能够代表程海的水质特性、水质质量状况。弄清这8个项目和营养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就基本掌握了程海水质的变化趋势。统计以上项目2001-2010年的程海水质监测成果,平均4个监测站点的年均值参加长序列肯达尔趋势分析,营养化水平以平均4个监测站点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透明度、叶绿素的年度监测平均值,用内插法计算出营养化评分值,以评分值参加趋势分析计算,得到表3-1程海水质监测成果统计表。

3.2 肯达尔趋势分析

将2001-2010年度水质监测资料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两两进行比较, 获得W个比较个数,W的值必须和根据排列组合所得M的值相等。当(时间上)在后面的值大于前面的值时计“+1”,小于计“-1”,等于计“0”。 计算总和S,当加减号总合S为正时假设为“上升趋势”,为负时假设为“下降趋势”,为零时假设为“无趋势”, 最后对以上假设进行证明。

3.2.1计算证明

计算总和S后,要证明以上假设必须先计算出样本的标准方差Z,标准方差Z计算如下:

(1)有n个样本,在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下S(正负号总和)的方差为:σ2=n(n-1)(2n+5)/18。

(2)当n个样本中,有t个数值相等,为了消除由于数值相等而带来在方差计算中的误差,因此要减去每一个相同数值所产生的方差。最后的方差应为:

σ2=n(n-1)(2n+5)/18-[∑t(t-1)(2t+5)]/18

计算出方差后,通过方差σ2和样本的正负号总和S可计算出样本的标准方差Z,其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以上方法计算,得到Ph、电导率、溶解氧、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总磷、透明度、营养化评分值等项目的S、ó、N、Z、a计算值,结果见表3-1。

3.2.2结果判断

经过以上计算获得样本的标准方差Z,我们将用Z的计算结果查《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298页-正态分布的双侧分位数uα表来获取显著性水平a值。根据显著性水平a值判断正负号总和S所作出的假设(上升趋势、下降趋势、无趋势)所具有的显著性。

在显著性水平的判断中,选取a值为0.10和0.01,即当a≤0.01时,说明所作的假设是高度显著的(即趋势非常明显),当0.01<a≤0.1时,说明所作的假设是显著的(趋势比较明显)。

从表3-1可以看出,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营养化评分值呈显著上升趋势,溶解氧、透明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H、电导率、总磷无变化趋势。

3.2.3结果分析

PH和氟化物是程海影响水质类别的两个重要监测指标,是造成程海水质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近10年监测资料的趋势分析, PH无显著变化趋势,氟化物呈显著变化趋势。氟化物的这种变化趋势,一是外部来水中的氟化物富集于湖中,不断增加了湖内氟化物的含量;二是程海自身的特点造成,程海属封闭型湖泊,入湖来水量小于蒸发量(见程海2001-2010年水位变化表),水位呈明显下降趋势,水中的氟化物起到位浓缩作用,浓度增加;基于主要以上两个原因,氟化物就呈显著上升变化趋势。

总氮、高锰酸盐指数、营养化评分值呈显著上升趋势,说明了湖内受纳含氮物质和有机污染物增多,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逐渐恶化。程海湖流域污染源类型主要有点源和面源;点源污染主要来自螺旋藻厂,根据调查,目前程海养殖厂螺旋藻每吨藻废水排放量为:1000~1200 m3/t,按现状五家生产规模,年总产量为540~740吨,废水总外排水量为:48万m3 ;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村面源污染、农田面源污染和城镇面源污染。

程海透明度的显著下降,不仅是程海景观娱乐用水功能的下降,是水体有机污染物增多,水质恶化感观上的表现,体现了水体水质恶化现象从内在渐变到外部。程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营养化评分值的显著上升是透明度显著下降的直接原因。

4 程海污染源分析

程海湖流域污染源类型主要有点源和面源;点源污染主要来自螺旋藻厂,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村面源污染、农田面源污染和城镇面源污染。

4.1点源污染

据调查统计,程海湖岸共有施普瑞、宏源、蓝宝、程源、云海五家螺旋藻养殖企业,五家养殖厂生产工艺基本相同,生产废水主要为藻泥清洗水、藻泥脱水压滤水、报废培养基和养殖池冲洗废水,废水PH、COD、BOD5、氮、磷和全盐量的浓度比较高。根据调查,目前程海养殖厂螺旋藻每吨藻废水排放量为:1000~1200 m3/t,按现状五家生产规模,年总产量为540~740吨,废水总外排水量为48万m3 ,日排放量为1200m3。

4.2 面源污染

4.2.1农田面源污染

程海流域共有耕地3.76万亩左右,其中包括水田和旱地。旱地主要集中在半山区,水田主要集中在坝区。农田径流污染主要包括农田化肥和农药流失。

流域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柑、桂圆、石榴和油橄榄等,秋季主要种植豌豆、油菜和小麦,小春种植以大蒜和菜豌豆为主。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流域化肥年耗用量达到1840t,农药施用品种达100多种,约有87.9t。

4.2.2农村生活污水

据调查统计,程海流域内共有35315人,主要为农业人口,以农业人口计算,可推算出污染物排放量103119.8吨/a,入湖量COD为38154.3吨/a,总氮、总磷为22686.4吨/a。

4.2.3畜、禽粪便污染

程海流域内养殖以放养和散养为主,目前猪、羊、大牲畜和家禽等畜禽存栏数约20.1万头(匹/只)。根据畜、禽排放污染物相关研究成果,计算得到产生污染物总量:7614.2(COD)t/a、1803.9(总氮)t/a、351.95(总磷)t/ a,其排放量约占产生量的2%,同时考虑污染物在输移过程中的损失,综合取拆减系数,从而计算得到入湖量:118.8(COD) t/a、36.1( TN) t/a、7.04 (TP) t/a。

4.2.4农村固体废弃物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程海流域共有10个简易垃圾收集池(房),其中河口村委会有6个,潘村委会有4个,每个垃圾池平均服务的人口数为500人,其余村委会均无垃圾收集池(房)。流域内无垃圾清运和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基本都是散堆散排,弃于冲沟内,最终随雨水冲入湖内,部分村民会自发对堆积的垃圾进行焚烧,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4.2.5水土流失污染

程海流域森林覆盖率底,植被差,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永胜县水务局提供的相关资料分析,程海流域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16km2,占陆地面积的48.11%,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年流失量为52.76万t/a。在降雨期土壤和泥沙随雨水大量流失,土壤中的有机物、TN、TP等大部分溶解于水或以流失土粒为载体直接进入河道水体中,这都将对程海的水质造成影响。

5 结论

5.1程海现状水质为劣类。PH和氟化物两项指标超过类,是与程海上千年的缓慢演化一道形成,属天然污染。要把程海的水质目标定为Ⅲ类,是不尊重事实不切合实际的,程海的水质难以达到Ⅲ类。

5.2程海营养化水平为中营养,接近轻度富营养水平。程海为封闭型湖泊,生态修复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都很弱,水体一旦进入富营养化水平,就会进入恶性循环阶段,水质会快速下降,防治水污染就更加困难。应该说现在是防治程海水污染的最好机遇期,遏制程海水质继续恶化,拯救程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5.3程海每年有半年以上时间,处于发生水华现象的临界状态。控制入湖营养物质,减少湖中COD、TN、TP的含量,是治理程海的重中之重,关健所在,也是预防程海大面积发生水华现象的唯一途径。

5.4程海水质恶化有显著趋势。流域内的面源污染和湖边的点源污染是程海水质恶化的原因,加大对程海的水质保护力度,重点是对点源污染物的限制,用最严格的红线控制入湖废污水排放,遏制水体水质下降趋势。

5.5防治程海水污染要做到综合整治,突出重点。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和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营造水源涵养林,保护植被,建立生态屏障;推进沼气池、节能灶等农村替代能源建设;推广使用农家肥,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合成洗涤剂禁磷和限磷;改造畜圈、厕所,防治面源污染。

5.6引用国内国外整治湖泊的先进技术,控制减少内源和外源的营养物质。如应用前置库法,利用天然或人工库(塘)拦截暴雨径流,使暴雨径流滞留在稳定塘内一段足够长的时间,然后颗粒性物质携带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一起沉降,从而减少N、P以及有机物负荷。使用人工或经过改造的天然湿地,截留悬浮物,吸收污水中的N、P等营养物质,这是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去污能力强、兼备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有效的控制技术,也是较为成熟的湖泊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有效技术。

参考文献: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6.1

[2]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7.11.20

[3] 冯太国,万新南. 富营养化对湖泊的危害及修复技术探讨[M].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2006.4

[4] 董镇,唐俊芳. 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危害及防治措施与修复技术[M]. 江西省德兴市环境监测站.2005.2

[5]《云南省水功能区划》.云南省水利厅.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