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的预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洪涝灾害的预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洪涝灾害的预防

洪涝灾害的预防范文1

未来趋势预测:从现在到2010年,四川的降水量比20世纪90年代多,洪涝灾害比90年代重。1999~2003年,是洪涝由少到多的时期,洪涝重,2004~2007年洪涝较轻,2008~2010年洪涝重。

关键词:四川洪涝灾害特征趋于预测

一、前言

四川省包括四川盆地(以下简称盆地)和川西高原。每年的4~10月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这是我省主要的、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生命财产危害严重的一种气象灾害。四川省的洪涝分为严重洪涝和一般洪涝,严重洪涝只发生在四川盆地,但它包含在一般洪涝中,一般洪涝遍及全省。过去,有很多人研究过四川盆地的洪涝灾害,但没有人研究四川全省的洪涝灾害,四川洪涝灾害的基本情况如何?还不太清楚,为防治和减轻洪涝灾害的危害提供依据,我们对四川洪涝灾害的若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1999~2010年洪涝灾害的发生趋势。本文统计洪涝灾害的降水资料是四川各气象站1951~1999年的降水资料,划分洪涝灾害的标准,是甘孜和阿坝两州(以下简称甘阿地区)、盆地、攀枝花市及凉山州(以下简称攀西地区)用于日常业务的洪涝标准。

二、洪涝灾害的标准

四川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大暴雨引起的,它是其成灾的形式,其次是地形复杂,植被覆盖率低。因为四川的地形复杂,各地暴雨的标准和成灾的降水量不同,所以不同地区洪涝灾害的标准也不同。

(一)一般洪涝灾害的标准

盆地和攀西地区:单站任意连续三天的总降水量≥150.0mm为一次洪灾。

甘阿地区:单站任意连续3天的总降水量≥50.0mm,或者日降水量≥30.0mm

算一次洪涝灾害。

(二)四川盆地严重洪涝灾害的标准

四川盆地内,一次严重洪涝灾害的标准是:在5~9月,5月有连成一片的2个及以上的站,6~9月有连成一片的3个以上的站,它们在相同的连续3日

内,每个站3天的总降水量都≥150.0mm。

三、四川洪涝灾害的若干特征

四川洪涝灾害的特征,分为一般洪涝的特征,它包括了四川盆地严重洪涝与一般洪涝相同的特征;严重洪涝独有的特征。

(一)一般洪涝的特征和四川盆地严重洪涝与一般洪涝相同的特征

1.一次涝洪灾害发生时,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多且集中。

盆地和攀西地区,单站连续3日总降水量,最小为150.0mm,最大在150.0mm以上,盆西、盆北和盆东山区普遍在200.0mm以上,有的站在300.0mm以上。甘阿地区,单站日降水量的最小值为30.0mm,最大值≥35.0mm。

2.洪涝灾害突发性强,来势猛,危害大,灾情重,不但危害源地还波及下游。

洪涝灾害有很强的突发性,不象旱灾那样由轻到重,它来势凶猛,往往使人来不及预防和躲避,所以灾情严重。它导致山洪爆发,河水陡涨、破坏植被、冲毁和淹没良田、建筑物和交通设施,淹死人、畜,如1981年7月9~14日,盆地西部和中部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灾区内有43个县连续3天的总降水量超150.0mm,暴雨中心内有7个县连续三天的总降水量超过300.0mm;这次洪灾,使许多河流出现了历史最高水位,其中四川盆地内长江段水位居200年来的第三位,出现了100年一遇洪峰,有119个县(市)受灾,受灾人口1,500多万,工农业经济损失达25亿元左右。

在山区,特别是甘阿地区和攀西地区,洪涝灾害还引发泥石流,对农田和房屋、交通等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洪涝灾害不但危害源地,还波及下游。如1981年7月9~14日,盆地西部和中部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盆地西部和中部是洪涝灾害源地,受到危害,它还波及到下游的长江沿岸,造成长江上、中游的大洪水。

3.发生频繁,年平均发生次数分布不均,甘阿大部和盆西边缘多,其余地区少。重灾年多。

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全省年平均发生次数为0.3~3.1次,其中甘阿地区0.5~3.1次,攀西地区0.2次以下,盆地0.3~1.7次,多为0.5~1.7次。最大值出现在高原上雅砻江中游两岸,年平均发生次数2.0~3.1,次大值在大渡河和岷江上游之间地区,年平均发生次数1.3~2.2次。全省年平均最大值3.1次,出现在九龙,最小值0.3次,出现在古蔺。

重灾年多,1951~1999年,四川出现的重洪灾年有以下14年:1955、1959、1961、1968、1973、1974、1975、1978、1980、1981、1982、1983、1984、`1989

年,占总年数的26%。

4.各月发生频率地理分布不均,甘阿大部和盆地西部边缘多,其余地区少。

四川的洪涝灾害发生在4~10月,主要在7~8月,各月的地理分布不均,但6—9月分布趋势的特点相同,①高频率出现地区:高原上雅砻江中游和阿坝州中部,盆地区在盆西边缘的北川—安县—江油一带和雅安—乐山一带;②5、10月分布趋势相同,高频率区在甘阿地区,为5~20%,盆地区和攀西地区大部无洪涝灾害,出现洪涝灾害的地区,发生频率低,为2~3%。③4月仅个别站有洪涝发生,频率也低。

各月洪涝灾害的最高频率都在甘孜州南部的雅砻中游江两岸。

5.洪涝灾害开始时间(月)地理分布不均

洪涝灾害开始期,全省为4~8月。甘阿地区为4~6月,大部5~6月,分布呈区域性,但错落有序;攀西地区6~7月,大部在6月;盆地区在4~8月,大部在5~6月,其中盆地北部和渠江下游东岸以5月为主,出现在8月的仅古蔺一县,除此以外的其余地区多在6月。

6.洪涝灾害结束期(月)地理分布不均

全省洪涝灾害结束期为7~10月,大部在9、10月。甘阿地区在8~10月,大部在9、10月,其分布是:石渠在8月,雅砻江以东的地区主要是10月,以西地区是9月。盆地区为7~10月,大部在9、10月,其中叙永在7月,岷江、沱江中游之间的地区和宜宾、泸州南部及广安地区在8月,南江到蓬溪一线以东的地区在10月,除此以外的其余地区在9月。攀西地区在7~9月。从表1可知,在洪涝期内,各代表站各月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差异很大,基本呈正态分布。最高频率出现月,盆地在7、8月,多在8月;攀西地区出现在8月;甘阿地区主要在7、9月。

7.在洪涝期内,各地各月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差异很大,洪涝灾害的高峰时间主要7、8月。

从表1可知,在洪涝期内,各代表站各月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差异很大,基本呈正态分布。最高频率出现月,盆地在7、8月,多在8月;攀西地区出现在8月;甘阿地区主要在7、9月。

表11951—1999年四川各代表站4~10月中各月洪涝灾害出现频率(%)

站月

名34567891011

成都00041515000

雅安004750611700

广元004930111100

绵阳000921211200

北川0031379532600

乐山001193335900

自贡00051214200

内江00471511400

宜宾0007119200

达川002494720

南充0007117000

西昌0000022200

甘孜00215137920

理塘0011845291010

马尔康00165536233920

阿坝25142649261920

黑水02126863204670

8.洪涝灾害有阶段性和持续性

洪涝灾害的阶段性,是指全省和其中的一个地区的洪涝灾害在一段时间(连续数年)发生次数多,一段时间(连续数年)发生次数少(见表2)。

表2四川各地1951—1999年各时段洪涝次数

站名

1951~19591960~19691970~19791980~19891990~1999

马尔康815142416

松潘51091412广元537116

绵阳65693

遂宁30342

乐山898107

雅安141812119

宜宾44221

合计4556558557

1951~1999年,四川大部分地区各年代的变化与全省的变化基本相同,50年代少,60年代多,70年代少,80年代多,90年代少,其中80年代最多,但由于四川地形复杂,个别地区的变化与全省变化不同步。

洪涝灾害的持续性,是指一个站连续出现洪涝灾害的年数≥2年。全省持续年数,除马尔康2~11年外,其余地区2~7年,多为2~4,极个别站的洪涝不持续(见表3)。

表3四川省1951~1999年主要站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和年数

马尔持续时间54~5860~6169~7173~8385~9498~99

康持续年数52311102

甘持续时间59~6170~7177~7981~8486~8798~99

孜持续年数323422

松持续时间54~5560~6171~7578~8082~8486~8792~9597~99

潘持续年数22533243

广持续时间61~6272~7779~8388~92

元持续年数2655

绵持续时间56~5967~6875~7881~8487~88

阳持续年数42442

南持续时间无

充持续年数无

内持续时间61~6369~7072~7486~87

江持续年数3232

宜持续时间58~5968~6973~74

宾持续年数222

雅持续时间51~5254~5658~6366~7075~7883~8587~93

安持续年数2365437

(二)四川盆地严重洪涝独有的特征

四川盆地严重洪涝的特征,除了与一般洪涝的相同特征外,还有其独有的特征。

1.分布趋势独特。五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上游多,下游少,西部三江(岷江、沱江、涪江)上游比东部两江(、嘉陵江、渠江)上游多,所以分布趋势是西北多,东南少,从西北向东南减少。全盆地严重洪涝的年平均发生次数为0.1~0.8次,五江上游为0.2~0.8次,下游为0.1~0.2次。西部三江上游0.2~0.8次,东部两江上游为0.2~0.4次。全省出现严重洪涝最多的地区是盆地西北部,无严重洪涝区在盆地内长江以南的地区。

2.每次洪涝都是成片的区域性的,范围大。一次洪涝出现在连成一片的2~3个及以上的站内,所以是区域性的,范围大。

3.主要出现在7月。.严重洪涝期(5~9月)内,各月都有有严重洪涝发生,但集中在7月。各月的出现频率和排次:7月39%,排第一位;8月27%,排第二位;9月18%;排第三位;6月10%,排第四位;5月6%,排地五位。

洪涝灾害的预防范文2

关键词:气象信息;服务;农业生产;作用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根据生产经验和自我气象观测判断气象状况,往往由于判断失误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极端的天气状况会严重制约农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不断推广,使农民更加科学地应对自然灾害,极大减少了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高效进行[1]。

1我国气象信息服务现状

1.1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信息服务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气象监测建设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气象服务工作正在向信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气象信息服务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而且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于气候和天气作出准确分析,使人们防患于未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地区依旧依靠天气状况进行农业生产,天气状况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及质量。只有借助现代化的气象信息服务,才能够为农业高效生产提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因为气象服务可以精确地预测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及区域,可以为人们采取防御措施预留宝贵时间,因此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当前气象信息服务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现代化气象服务每年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落后、人烟稀少等因素,给气象服务站的建设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这些地区仍旧采用传统的技术进行极端天气灾害的预防,由于预测结果误差过大,给该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总之,当前我国气象信息服务整体呈现良好局势,但是部分地区气象服务水平仍比较落后,需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改进,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资讯,以促进农业高效生产。

2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在农业生产中的防汛作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洪涝灾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涝灾害具有毁灭性强且不容易补救等特征,因此洪涝灾害预防措施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质量。除此之外,洪涝灾害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及农业生产工具造成威胁,所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好洪涝灾害防御工作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生产经验及气象观测进行判断后采取洪涝灾害防御措施,由于预测失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3]。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气象技术,气象部门可以根据采集到的气象信息作出精确判断,基于气象部门的网络系统,将农业气象信息及暴雨预警信号及时出去,为农民进行洪涝灾害防御工作预留宝贵的时间,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2在农业生产中的抗旱作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抗旱工作和洪涝灾害防御工作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极端气候频繁发生,给正常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种情况,气象监测部门根据采集的气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对气象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夏天作为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段,如果农作物生长水分不足会导致旱苗现象,因此在夏天做好农作物的抗旱工作极为重要。而现阶段的气象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气象安全保障,不但可以对于极端天气进行预测,同时运用雷达技术对气象的观测,以及通过人工降雨等措施使作物的旱情得到缓解等,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服务,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向更好的方向发展[4]。

2.3农业灾害知识宣传作用

在气象信息服务工作中,除了具有对极端天气的预测作用,还包括农业灾害知识宣传的作用。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工作为对气象监测的气象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并且对这些气象信息作出科学分析,同时将这些基础的气象知识传播给广大农民,使农民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掌握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不断提升农民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高效进行[5]。

3总结

本文通过对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众多气象因素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提高气象信息服务质量对现代化农业生产有重大意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对于极端的自然灾害防御工作预留宝贵的时间,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国芳.农业生产中气象信息服务的应用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2,32(6):130.

[2]田苹,叶泓麟.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014(11):63.

[3]李芬.中国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及其发展策略[J].农学学报,2013,3(4):62-67.

[4]张钛仁,匡晓燕,潘双迪,等.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2):101-106.

洪涝灾害的预防范文3

关键词:洪涝灾害;现存问题;防洪减灾策略

1 前言

城市是商业、文化和贸易中心,人口密度大,财富较集中,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深入研究城市防洪体系,提出城市防洪减灾策略,对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特点

2.1 城市暴雨频发、强度骤增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效益、加快了社会文明的步伐,但生态环境恶化、洪涝灾害等问题也显著增加。一方面,我国城市遭受突发雨袭击的频次明显增多。另一方面,原有绿植、草坪等透水面积大范围缩小,不透水路面的增加使得雨水下渗量锐减,地下水不能得到及时的补给,也使得路面汇流量增加,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城市产汇流过程发生变化,将导致雨洪径流增加,洪峰流量增大,而形成洪峰时间减短,洪水总量及强度增加,洪水过程线呈现峰高坡陡的特征,如图1。城区雨洪汇流速度加快,远远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容易形成内涝灾害。

2.2 洪涝次生灾害多、损失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许多企业大厦、金融商场、居民住所等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汇集了水电供应、能源、通讯、交通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基础设施密集、关联度高,增大了城市应对暴雨洪水的不可抗性。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往往会导致连锁反应,发生水电中断、交通瘫痪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容易造成大规模损失1。

3 城市防洪体系中现存问题

3.1 城市防洪标准偏低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城市防洪标准偏低,与城市发展进程不相符合。据初步统计,有防洪任务的城市639座,其中仍有80%的城市不足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有近60%的城市不足20年一遇的标准;还有一些中小城市至今还处于不设防状况。21995年1月1日施行的城市等级与防洪标准如表1,防洪工程标准低,病险多,抗洪能力弱。

3.2 河道障碍物多、过水能力弱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各种工业废渣、生活废品等垃圾,许多工厂及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直接将生活废物倾倒进河流,加重河道堵塞,减弱河道过水能力,严重影响了城市安全。

3.3 分洪、滞洪、蓄洪实施难

许多防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位于经济发达地带,公共基础设施密布,且人口相对集中,一系列因素均使得分洪的影响及损失很大,不能淹也淹不起。而且由于部分城市发生洪水的概率较小,造成群众思想麻木,人员撤离困难,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不能满足建设,运用难度大。

3.4防洪意识薄弱

群众自身避险自救意识淡薄、且缺乏相应的防洪宣传教育。居民防洪防灾警惕性不高,缺乏相应的避难、自救、互救常识,如洪水爆发期间,尽量选择待在地势高的地方,不要行走于涵洞、低洼地带,否则遇突发暴雨情况极易导致人员伤亡事件。

4 防洪减灾策略

针对洪涝带来的一系列诸如冲毁房屋、公路等的危害,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提高城市减灾能力,保障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4.1 选择最佳的防洪标准

不同的城市依据其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等因素被划分为不同的防洪保护区,应结合自身防护的重要性、洪灾损失情况及可能采取的防洪策略,选取合理的国家防洪标准。如果防洪标准偏低,一旦发生洪水则无法抵御,将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在制定城市防洪标准时,应综合考虑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在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框架下,通过建设必要的防洪、排水等设施,提高城市的防洪标准。

4.2 疏浚、整治河道及调蓄洪水

河道在混杂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因此,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拓宽、疏浚河道,消除阻碍水流的障碍物等,对河道进行整治,以适应防洪、供水、排水等要求,提高洪水河床的过水能力。为了减少某一河段的洪峰流量,使其控制在河床安全泄量以下,应进行适宜的分洪、滞洪与蓄洪,防止因洪量过大而危及城市的安全。

4.3 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作

城市防洪规划是解决洪涝、台风及暴潮等灾害的有效性方案,是指导和管理城市防洪工作的核心依据。针对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的防洪工作,应科学的制定城市防洪规划,明确各主管部门及其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责任,建立分级组织系统,各部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真正将城市防洪规划工作落实起来,加强城市防洪、抗洪能力。

4.4 积极开展公民防洪、防灾教育

洪涝灾害发生时,很多公民由于缺乏基本的防灾自救经验,遭受了重大伤亡。提高公民的城市防洪意识,对城市防洪工作来说至关重要。政府方面,可制定相应的防洪法规,依法防洪救灾,加强公民的防洪观念。学校方面,可以在中小学中开展灾害预防知识的普及教育,从小树立防洪意识。同时可以在高校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活动日积极开展防洪减灾知识讲座,普及水法规及防灾避险知识;各研究院所可加强对防洪相关课题的研究,创立与防洪知识相关的学术性强的报刊杂志。社会方面,可利用各大网站、报刊、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介大力推广防洪减灾教育宣传,全面提高我国城市防洪水平。

5 结语

上述对策措施可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合理的采纳、完善,以便系统且有效地解决城市防洪问题。防洪减灾不是一个人的责任,需靠大家齐心协力、统筹规划,才能保障城市防洪建设体系的长久运行。

参考文献

洪涝灾害的预防范文4

关键词:玉米;自然灾害;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以来,吉林省柳河县及全省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玉米的安全生产。以柳河县为例:2010年,春季长期低温多雨缩短了玉米适宜播种期,夏季严重洪涝灾害,秋季玉米螟大发生;2011年,枯霜下的特别早(9月17日,较常年早6天以上),较晚熟品种没有完全成熟;2012年8月末,遭遇了“布拉万”台风的危害,玉米严重倒伏;2013年,春季长期低温多湿,玉米播种较常年晚了7~10d,并在7月和8月遭遇了2次暴雨袭击,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现就以抵御自然灾害确保玉米安全成熟为重点的玉米安全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1 科学选择品种

1.1 选择通过审定的品种

不能盲目求新选择未审定的品种,否则存在较大生产隐患。

1.2 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品种

不能越区种植,不能盲目求高产种植晚熟品种。以通化市为例,以中熟品种(生育期124~126d)为主,先玉335、通单248、吉单631、吉东28等,搭配种植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27~128d),天农9、银河32等。

1.3 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

品种间抗倒伏性和抗病虫性差异很大,不要选择易感当地主要病虫害(大小斑病、茎腐病、玉米螟等)的品种,并注意品种搭配,不要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

2 适时抢墒播种

玉米生产有5个关键时期,总结起来是“5个20日”。4月20日开始播种;5月20日前出苗;6月20日拔节;7月20日开始抽蓼;9月20日基本成熟。在选择生育期适宜品种的基础上,适时抢墒播种是玉米安全成熟和丰产丰收的重要措施。当土壤5cm深耕层温度稳定通过10℃、土壤含水量60%~70%时开始播种。柳河县常年适宜播种期是4月20日~5月10日,最佳播种期是4月25~30日。正常年份,4月30日前播种的,都能安全成熟。“五一”以后播种的,越往后风险越高。过早播种容易粉种、坏种和发生土传病害。先播种岗地、坡地、朝阳、沙壤土等地块和生育期较长的品种。由于去年吉林省是暖冬,有利于地下害虫的发生,所以今年玉米播种,种子一定要包衣处理,杜绝“白籽下地”,以防治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

3 加强田间管理

3.1 玉米施肥

总体要求是:测土配方施肥,农家肥配施化肥,分期施肥,深施肥。根据土壤化验养分含量和产量目标等,确定施肥量和施肥种类,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农家肥具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农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安全成熟等作用的有机肥料,要化肥结合农家肥使用。农家肥全部作底肥,氮肥分底肥、口肥和追肥施用,磷肥作底肥和口肥施用,钾肥作底肥或部分作追肥施用,杜绝1次性施肥(一炮轰)。深施肥不仅可提高肥料利用率,还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强抗倒伏能力。底肥深度15cm以上,追肥深度8~10cm。

3.2 病虫害防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并重。

3.2.1农业防治

采取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增强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和害虫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的危害。

3.2.2物理防治

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主要有晒种、诱杀、捕杀、清除病株等。

3.2.3生物防治

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有害生物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白僵菌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3.2.4药剂防治

重点是要科学使用农药。目前,吉林省玉米生产中,病虫害防治和除草,农药使用量普遍过大,大都是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的上限甚至是加倍使用,不仅增加生产成本、农作物产生药害,还增加粮食农药残留、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于防治对象要有针对性地正确选择农药,在恰当的时期施药,喷药时要保证用水量,充分发挥农药的防治效果。

3.3 洪涝灾害的影响和防控

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洪涝灾害,主要影响如下:水分饱和土壤中,玉米植株需要的氧气大约在48h内耗尽。随洪涝时间延长,植株受害程度和死苗率增加;植株全部淹没比部分淹没受害重;6叶展前受灾较其后受害重。洪涝发生后,15℃以下植株可存活4d,温度升高,存活时间缩短。洪涝退后,植株上的淤泥影响光合作用;涝渍损伤根系,使植株抗逆能力降低。水灾后自救措施:要及时挖沟排水,积水严重的地块要利用机械进行强排。水灾后耕地松软,玉米容易发生根倒,要及时扶起。从倒伏相反方向开始,抓住玉米植株较上部位轻轻拉起,2行3~4株绑在一起。及时防治病虫害。玉米倒伏后,往往易发生病虫害,如玉米大小斑病、褐斑病、玉米螟等。加强后期田间管理。采取割除空秆及病株、喷施叶面肥或磷酸二氢钾、站秆剥皮晾晒等促早熟措施,提高地温和通风透光,加速籽粒成熟。水灾发生较早和严重的,要进行毁种。

4 适时晚收

洪涝灾害的预防范文5

[关键词]防汛抗旱 减灾对策 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213-1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区域因素极易导致旱涝灾害的出现,一般来说北方干旱少雨,而南方则湿润多雨,在我国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严重的旱涝灾害,旱涝灾害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做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1]。

1防汛抗旱减灾历史与现状

南京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所辖各县分布在长江南北两岸,我们一般将秦岭淮河看做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2],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分布不均,旱涝灾害时有发生。江苏人口稠密,做好防洪抗旱减灾工作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历史上南京遭受的旱涝灾害并不多,长江上游植被茂盛,极少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水流清澈,并不像黄河堆积泥沙抬高河床。长江中下游属于平原地区水流缓慢且多湖泊,这有效防止洪涝灾害的出现,众多湖泊的蓄水工作也有效缓解干旱。

从近代到现代长江流域自然灾害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长江沿途植被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防灾和减灾基础工程建设的不重视使得人们应对旱涝灾害能力差,加之多雨气候,近代以来南京地区遭受多次严重水灾的袭击。

建国后,我国逐渐重视对长江流域的旱涝灾害的治理工作,对长江流域进行大规模综合治理:增加植被、改良河道、建设防洪灌溉工程等,有效减少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的发生。然而,当前环境变化对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当前的防灾减灾工作中逐渐暴露出了不足,加强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紧要任务。

2防汛抗旱减灾措施

2.1健全防灾工程体系建设,提升防灾能力

防灾工程建设是我国防汛抗旱的基础,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保障无法实现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旱涝灾害产生迅、危害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应对措施争取将灾害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于无法有效控制的灾害,在灾害发生后确保相应的减灾工程发挥作用,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造成的危害。防灾工程设施建设是健全防灾工程体系的重要内容,针对江苏地区灾害多发特点建设相应的防灾设施能够有效提高城市防灾能力。尤其是要在原有的各市抗排队的基础上组成一批市级的防汛机动抢险队,为了降低洪涝灾害时造成的损失,要尽可能的增加排涝设备的建设。

2.2加强法制建设,规范防灾和减灾措施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我国颁布和修订了一系列针对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法律法规例如《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意见》等,“蓄滞洪区管理条例”也在起草当中。与此同时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工作管理制度,如《国家防总应急响应工作实施办法》、《防汛抗旱信息报告情况通报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为江苏地区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建立完善指挥系统,快速科学决策

防汛抗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有统一的指挥从而把控全局,目前,江苏地区防汛抗旱工作中已经建立其较为完善的指挥系统,能够灾害发生前或发生后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防灾和减灾工作的科学指挥。对于防汛抗旱工作来说统一的指挥和科学的决策极为重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指挥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对防灾减灾工作过的整体把控,在人员及物资的配置上从全局出发实现最优配置,有效提高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效率。坚持“统一指挥、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分级分部门”的原则,做到防洪抗旱减灾工作的有序进行。各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本区域内防洪抗旱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统一服从上级部门的指挥。

2.4加强预防体制建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完善的预防体制是是做好防汛抗旱健在工作的重要保障,完善的体制保障能够使灾害的应对工作更高效,对于灾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做到全面的分析,从而做好准备工作,预防制度建设与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建设相辅相成,两者紧密结合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5完善灾害监控体系,提供科学的防灾、减灾依据

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江苏地区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先进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对灾害的有效监控,在抗灾减灾工作中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对于灾害发展的有效监控为防灾指挥系统提供最准确的事实依据,帮助其制定出最科学合理的决策,灾害现场的指挥和人员物资调配等工作还有赖于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2.6加强综合工程措施的建设

根据江苏省的地形分布特点,加强综合工程的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挡、排、拦、蓄、分。挡,就是要通过加固河堤的方式,提前抵御洪水的威胁,尽可能降低生命财产损失;排,就是在排涝泵站的基础上,疏浚河道、完善或者重新改造地下的排水管系统,增加低洼处的排水设备,提高综合排水能力;拦,就是开挖拦山截水沟,由于雨量较大,如果同时进行山洪和低水的排泄处理,难度较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山洪和低水分开进行排泄处理,缓解排泄设备的压力;蓄,就是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蓄水处理,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现象,充分利用洼地、池塘进行蓄水处理,一方面可以抵御洪涝灾害,另一方面又可以进行充分利用水资源;分,可以在废弃黄河的上游开辟分洪道,加大黄河上游的分走量,可以减轻对本省内的洪涝压力。

3结束语

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质量关系到灾害存在地区的全局,经济的发展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要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带来的优势,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的法律体制来保障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洪涝灾害的预防范文6

欢迎各位领导到天城检查指导工作。现将我县2005年汛期防汛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我县冬春、初夏干旱严重,目前已进入主汛期,大雨、单点暴雨天气突出,并且分布不均,局部地区暴雨成灾,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由于受偏西气流影响,6月28日20:00时左右,我县受系统主要冷锋切变的影响,全县大范围内普降大到暴雨,此次降雨历时2—3小时,强度大,致使我县竹园、卫泸、新哨、虹溪、朋普、弥阳6个乡镇相继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705人受灾,倒塌房屋34间。农林牧渔直接经济损失1130万元,农作物受灾面积23160亩,其中,粮食作物8430亩、其他作物14730亩,农作物绝收2955亩、粮食作物绝收1740亩;公路中断5条,毁坏3千米,直接经济损失258万元;水利设施损坏堤防5处,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灾害造成我县经济损失1393万元。

二、面临的困难

一是近年来气候异常,天气复杂多变,汛期强降水天气偏多,多局部暴雨天气,洪涝灾害发生频次高、危害程度重。二是病险水库多,我县116座水库,有58座带病运行,所以今年的防汛任务十分严峻。三是我县财力紧缺,仅靠县级财政难以承担对病险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费用。

三、采取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困难,我县的防汛工作立足防大汛、除大涝、抗大灾的思想,坚持全面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采取有力措施,积极防汛备汛,确保我县小坝塘以上水库安全渡汛,不垮一库一塘,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职责,强化水利工程防汛安全责任

为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强化防汛措施,保证各项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县人民政府于6月10日专题召开全县防汛工作会议,回顾总结2004年的防汛抗旱工作,深入分析当前我县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全面安排部署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会上,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二00五年防汛责任书》,落实以行政首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为主要内容的防汛责任制,明确14件小〈一〉型水库、9件重点小〈二〉型水库、甸溪河河段和病险水库行政首长防汛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岗位责任人。小〈一〉型、重点小〈二〉型、病险水库的防汛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岗位责任人已在半月刊《天城》上公告;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4月28日前各乡镇都落实并公告了辖区内小型水库的防汛责任人;各村委会公告辖区内坝塘的防汛责任人;竹园、朋普两镇公告了辖区内甸溪河段的防汛责任人,接受社会的监督。层层落实,逐库到人,使各项安全度汛措施和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层层抓责任制的落实工作,使防汛工作做到有人抓、有人管。

(二)抓好汛前检查,及早消除水利工程安全隐患

4月下旬,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四个检查组分别对全县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重点小〈二〉型水库及病险库塘的引、放水沟、放水闸、涵、溢洪道等设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各乡镇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短时间内无法处理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

(三)以防为主,做好水利工程安全防洪预案

为使汛期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全县的水利工程按照《天城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弥政发〔2003〕45号)进行应急抢险。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重点小〈二〉型水库及病险水库制定了一库一策、一库一案的防洪预案和度汛计划,并对雷打滩水电站的度汛计划和防洪预案作了审定,编制了湖泉生态园防洪预案,同时对部分干涸的库、塘进行清淤除障。

(四)储备物资,确保安全度汛

我县防汛重点主要是甸溪河竹朋段,防汛物资大部分用于甸溪河竹朋段河堤的坍塌修复处理,其次用于库塘、沟渠的修复。目前,县防汛办共储备102立方米防洪桩,2.5万条编织袋,其他零星物资由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县供销社储备备用;按防大汛、抢大险的要求,县级和各乡镇都落实了以武装部、民兵为骨干的防汛抢险队伍。

(五)抓好防洪工程建设

1、虹溪排洪遂洞工程。全长4084.21m,最大设计流量为每秒29m3/s,概算总投资2684.79万元,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截止6月30日,完成隧洞进尺2852.87m,该工程建成后,可彻底解决排涝面积3500亩,排洪量241.72立方米,能有效地保护虹溪镇33000多亩烤烟、17000多亩水稻以及部分玉米、蔬菜等其他农作物不受洪灾袭击,减少受灾年平均经济损失749.95万元。

2、甸溪河竹朋段河道治理工程:甸溪河全长170km,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竹朋段,由于河道弯道大,坡度缓,淤积严重,阻水突出,只要有大的降雨,甸溪河沿岸就不同程度受淹,灾害严重时造成10多万亩农作物受淹。2004年改河三段,由原来的2.6km截弯改成了0.8385km,缩短了1.762km,建设溢洪闸7道,过流能力达500m3/s,共投资900多万元。

3、针对当前严峻的防汛形势,我县对病险小〈一〉型和小〈二〉型水库下达了蓄水计划,要求严格按计划蓄水,坚决杜绝擅自超汛限水位蓄水,有效预防水库险情的发生。

(六)密切注视水情、雨情的监测预报

自5月1日以来,县防汛办针对我县的防汛情况和天气的变化趋势,及时向县气象局、乡镇水务所、3件中型水库和小〈一〉型水库了解当地的降雨情况,每早8:00—8:10分收集整理各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尤家寨水文站、江边街水文站的江河流量情况,以及州县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经整理分析后及时通知各乡镇防汛领导小组负责人,做好防灾抗洪的准备。

(七)加强值班管理,及时沟通信息

进入汛期以来,为保证防洪信息及时传递,各乡镇和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相应成立了防汛领导小组,每天24小时值班,领导参与值班或带班。要求值班人员坚守岗位,不擅自离岗。做到密切监视水情、雨情、灾情及天气形势,一旦发生灾情,做到及时上报。县防汛办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查。当遇到重大灾情发生时,及时了解详细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