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1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被认为是能够带来长期投资回报的营销行为,是消费者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信息。近年来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营销的研究基本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只要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够让消费者满意,则该行为便会起到积极的营销效果。
然而用期望论或满意论来解释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滞待反应与过激反应时显得缺乏效力。有关消费者满意度的研究很少认为满意不会带来显著绩效提升,也未证实不满意会导致消费者的集体过激行为。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滞待反应与过激反应,本文将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来探讨消费者在感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时的深层心理机制,从而为营销者提供更精确的理论指导。
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是一种与社会性责任或利益群体责任相关的形象体现与行为表现,这种行为大体上包括了履行社区义务、关照员工、环保、维护人权、产品安全等诸多方面行为。通过策划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方案,企业能够通过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实践项目来改善企业市值、提升同投资者的关系、增进雇员或潜在雇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加深同政府及社会机构的关系以及改善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态度与购买意愿等,从而达到各个层次上的营销目的。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营销对企业提升短期收益和战略绩效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消费者也常常倾向于通过“用脚投票”以及口碑传播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发展。
但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效果呈现出较高的不一致性,几乎所有的研究在解释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效果不一致性时都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营销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期望的高低与企业履行责任的力度的匹配性。
三、消费者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在营销学领域用于解释与消费者信任、期望、满意有关的消费者行为。在消费行为学文献中,心理契约被定义为消费者对与企业之间相互义务的感知。从层次上看,心理契约被分为交易型契约与关系型契约两大类,前者是建立在经济利益交换基础之上,而后者则涉及物质回报以外的无形因素并更多地体现为隐含的和主观的理解,二者通常同时存在于个体的心理契约之中。心理契约与期望存在本质的区别:心理契约是一种对正式或隐性承诺的感知,它必须是在双方存在交易行为或情感关系时才会产生,而期望则更具主观倾向,不须主体与对象有任何关系即可产生;另一方面,心理契约的违反必将导致持续强烈反应,而期望的未达成则并不总是造成强烈反响。
四、心理契约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营销
消费者在与企业构建交易关系与情感关系的同时,便产生了心理契约,而不仅仅是某种形式的期望。这种心理契约反映了消费者所认为的社会整体对企业进行的经济与非经济利益投入,以及企业必须对此作出的回报。心理契约一方面激发了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期望并使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成为一个维持企业形象的保健因素,即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是隐性契约的一部分,企业必须履行契约;另一方面表明如果企业进行的社会责任行为没有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则不仅仅会因期望与结果不一致而导致的负面情绪,而且会被消费者认作是对交易契约和关系契约的违背,严重破坏消费者对企业形象与声誉的正面感知,引致消费者的强烈负面反应。所以,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来看企业社会责任营销,就更能理解为何消费者不能在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感染下产生显著积极的正面反应,以及为何当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让消费者不满时会引致强烈反感与抵制。
五、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企业需要通过管理消费者的心理契约来促进责任营销的发展并减小责任营销失败的风险。具体措施为,企业在强调自身的社会地位的同时,必须同时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行细水长流式的公益营销,而不能指望依靠赈灾捐款来达到品牌建设的目的。细水长流式的社会责任营销可以持续地同消费者保持互动,适时修正心理契约的内容与程度,从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效力与效率,并且缓解甚至避免因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不满而导致的破坏效应。
参考文献:
[1] 黄敏学李小玲朱华伟:企业被逼捐现象的剖析:是大众无理还是企业无良[J]. 管理世界,2008,(10):115-126.
[2] 常亚平阎俊方琪: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产品价格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J]. 管理学报,2008,5(1):110-117.
[3] F. Claes, T.R Roland, G.D Marnik. The Effect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on Consumer Spending Growth[J]. Journal of Marketing,2010, 47(1):28-35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现状;不同视角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7-0061-02
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于20世纪初首次在美国提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西方国家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国内方面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一些学者才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理解和研究还没有西方学者的成熟和完善。一般认为,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最早的是袁家方,他在1990年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这本书中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争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同时他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划分为不同的几个方面,包括对职工、社会、能源、生态环境、消费者以及国家的责任[1]。自此之后,国内学者开始逐步关注起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由于认识角度和研究视角的差异,诸专家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刘俊海博士首次把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研究的范围中去,并指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赢利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包括自然人的人权,也包括自然人之外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所享有的权利和好处,包括债务所有人、企业消费群、企业员工、企业的竞争对象、社会环境、社会弱势群体、当地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等[2],这一观点的提出有力地批判了传统的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行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卢代富运用逻辑学的方法对各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进行汇总和评析,进而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3]。李立清则认为最简单的意义上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除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之外的“第三种责任”,并指出这种责任是企业在社会领域内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回应义务”[4]。在他看来,企业社
会责任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内生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我国也逐渐得到普及,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2006年3月国家电网了我国大陆企业首份社会责任报告,成为国内相关企业学习的表率,在这份报告中,企业社会责任是这样定义的,即企业对所有者、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以及自然环境承担责任,以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
2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对哪些对象或主体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具体承担哪些责任。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在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时就已涵盖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张兆国,梁志钢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视角,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对债权人、政府、供应商、客户、员工和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环境所必尽或应尽的责任[5]。王玲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和资源的责任、对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责任等,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6]。李培林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并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对投资者、顾客、员工、债权人、政府和社会环境的责任[7]。李晓丹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作为划分标准,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归纳为企业对公司股东的责任、对公司员工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8]。按照现在的理解,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股东、对员工、对消费者、对所在社区和环境以及对社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再进一步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的责任,也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公益责任、道德责任四个方面。
3 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研究视角
3.1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
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理论,有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社会契约理论等,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还能明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面对的对象和主体,也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理论文献更是层出不穷,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金建江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观,并指出企业不愿意去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决策信息的不对称,建议在企业治理机构中设立一个“利益相关者委员会”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得企业积极地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9]。辛杰基于消费者响应的视角,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在未来研究所需要关注的问题[10]。赵瑾璐,张志秋等在对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情况进行整理总结的基础上,以利益相关者原理为出发点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部及外部效应进行了福利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完善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11]。王阳,赵祥则把研究的对象放在传媒企业上,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传媒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履行对策[12]。
3.2 其他主要的研究视角
除了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外,国内大多数学者都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或多或少的进行了研究,鉴于文献数量原因,在此,主要就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评述。王慧,王建琼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依据不同的指标进行研究和评价,构建了一个动态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13]。孙艳从中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出发,基于贸易与投资视角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带来的影响,并指出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应该实施社会责任的必要性[14]。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王超就立足于此表明了低碳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统一性,并指出了我国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15]。阎泽睿,赵公民则基于元分析视角,从具体行业和领域、指标体系、相关理论、实证与应用及评价方法五方面对2005―2012年间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整[16]。此外,更多的学者将研究方向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上。温素彬,方苑以46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数据为依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关注其社会责任,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变量对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为负,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这一结论显然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相符合,由于企业社会责任这种正向影响的滞后性,企业为了短期利益往往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加上国家惩罚机制的不完善,更是“纵容”了这一行为。唐俊峰,李立峰则以2011年和2012年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 结 论
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文献的整理,可以使得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脉络有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并将研究逐步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但是从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来看还不尽如人意,企业的短期的狭隘目光还一时难以转变,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这其中需要企业、政府和个人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袁家方.企业社会责任[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2]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3):137-144.
[4]李立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南方经济,2006(1):105-118.
[5]张兆国,梁志钢,尹开国.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139-146.
[6]王玲.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性质、特征和内容[J].法学家,2006(1):136-142.
[7]李培林.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财经,2006(10):11-15.
[8]李晓丹.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两个前沿问题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4(1):195-197.
[9]金建江.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解读企业社会责任[J].财经科学,2007(11):98-105.
[10]辛杰.基于消费者响应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1(5):163-166.
[11]赵瑾璐,张志秋,王子博.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经济问题,2013(12):76-79.
[12]王阳,赵祥.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传媒企业的社会责任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3):49-50.
[13]王慧,王建琼.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12.
[14]孙艳.贸易与投资视角下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55-57.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3
回眸《国家电网公司2005社会责任报告》,尽管它未能全面回答企业社会责任的国有特性、行业特性、企业特性等相关理论问题,但在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问题.设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总体框架.弘扬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等诸多环节,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开启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自我发展、自我演进.自主创新的历程。
作为编制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亲历者,从本期开始,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处处长李伟阳将通过系统的总结和有效的梳理来回顾国家电网公司在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历程中的建设性思考和拓荒性实践,再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我国由开端到发展的足迹。
2006年3月10日,《国家电网公司2005社会责任报告》正式向社会,这是我国企业首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知识元素,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扩散的逻辑。但是,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需要满足特定社会背景下电网企业的实际利益诉求和一个具备逻辑自洽性的阐释文本的自然约束,它预示了一条正向开发、自我演变、自主创新的中国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自组织发展道路。值得注意的是,总理对该报告所作的亲笔批示:“这件事办得好。企业要向社会负责,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直接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使国网2005报告的成为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更有媒体将其称之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的三大标志性事件之一。
一、国网2005社会责任报告的总体框架
国网2005社会责任报告的总体框架分为两大方面,六个部分。具体来看,两大方面,是指在逻辑上分为社会责任理念和社会责任实践两方面。六个部分,是指报告内容依次分为六部分内容,分别为:前言、公司概况(包括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公司规模)、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公司价值观、公司2005年社会责任实践(共12章)、公司未来工作目标(公司“十一五”发展目标和2006年工作目标)。其中,共有12章内容的2005年度社会责任实践,又划分为三个方面,依次阐述推动公司、行业和社会“三个可持续发展”,分别为: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第4-10章;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第11章;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12-15章。(具体见网站.cn)
二、国网2005社会责任报告的突出创新点
报告提出了界定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的“三大理论基础”:一要基于股东特性理解公司社会责任,国家电网公司作为中央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所有者是全民,法律规定由国家和政府代表行使所有者权益,公司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有着内在统一性;二要基于行业特性理解公司社会责任,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影响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供电公用事业企业,公司有着数目最为众多的利益相关方,承担着广泛而重大的社会责任;三要基于公司特性理解公司社会责任,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带动力的特殊重要企业,必须扮演好“六种角色”,履行好“六大责任”。
报告基于公司落实社会责任的实践,提出了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的“两大层次、十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层次阐述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保障机制,包括四个方面,即始终坚持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价值观、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始终坚持确保科学发展、始终坚持实施卓越管理;第二层次阐述公司对利益相关方肩负的具体责任,包括六个方面,依次是针对所有利益相关方安全供电责任、针对用户的责任、针对员工的责任、针对行业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针对监管部门自觉接受政府监管的责任以及针对社区和全社会的企业公民责任。
报告提出了沿用至今的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观“发展公司、服务社会,以人为本、共同成长”,其中“发展公司、服务社会”是履责目标:以公司发展实现员工成长、客户满意、政府放心、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实质是协调推进公司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共同成长”是履责准则:做到“三个善待”(员工、客户、伙伴等利益相关方),维护“三个利益”(企业、行业、社会),实现“三个可持续发展”(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国网2005社会责任报告的历史贡献
一是开启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创新的自组织.自发展进程。全球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之所以百年来都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其重要原因是社会责任思潮和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逻辑起点的局限性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最大的路径依赖。社会责任理念在上世纪初的出现,主要源于对股东利润目标最大化的反思,认为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创造利润,而且要为其他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这样的思想起源,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始终局限于处理股东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之间的关系,而不论研究者认为它们是对立还是统一,或者说研究者的研究焦点始终局限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合理平衡。这一逻辑起点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束缚和困扰是深远的。具体内容,本文作者另有专文阐述。
国网2005报告明确将社会责任聚焦于企业与社会、利益相关方的关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是企业要对社会负责任,包括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意愿、行为和绩效;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界定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利益相关方网络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利益相关方网络中所处的角色各不相同,因此社会责任也理应加以区别;认为企业只有形成对社会负责任的理念、价值观和基本行为规则,才会产生内生的履责动力,培养履责意愿和动力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致力于为社会和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核心是要积极推动自身、行业、社会“三个可持续发展”。
报告立足实际,提出了国有独资公用事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创性理论问题。尽管与国有特性、行业特性、企业特性相关的社会责任理论问题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企业社会责任与所有制属性、政府管制属性、行业属性、规模属性、地域(国别)属性、法制和社会环境属性的关系也一直没有得到全面的研究。但国网2005年报告的重要贡献却在于提出了以前所忽略的重大问题。它预示了一条结合企业实际不断提出问题,结合理论创新对问题答案进行不断检验、不断修正、不断发展的原始创新道路。企业到底应该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利益相关方网 络,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在行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在经济全球化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企业在推动自身、行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六个角色”和“三个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问题的提出,是国家电网公司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重大理论贡献。虽然在报告中,并没有提及这些角色是相互一致还是互有冲突,怎样保持一致或避免冲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企业与行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但是它却为提出和探讨这些问题提供了至今为止仍在不断发酵的催化剂。它昭示着,中国企业必须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注重原始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道路,无论是基础理论提炼,还是履责实践选择。它推动了独立思考,使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没有走上一条简单移植西方社会责任理念的模仿道路。正是因为选择了这样的原创起点,才有了国家电网和其他中国公司社会责任后续发展的持续自组织、自深化。
二是开启了政府监管的公用事业企业公开透明运营的崭新进程。中央企业作为全民所有的公众企业,尤其是那些受到政府严格管制的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电网公用事业企业,从理论逻辑上,应该具有最大的经营透明度,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自然沿革和历史上作为政府部门的习惯延续,包括电网企业在内的中央企业的透明度总体上有很大欠缺。主动报告,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是中央企业对以往的习惯和惯例的重大变革。它开启了一扇打破上级命令执行型的运营习惯,主动寻求与企业外部、社会公众进行沟通,这一看似微小的变革,对国有企业转变行为方式、发展方式具有潜在而又深远的重要意义。
三是开启了电网企业“内部工作外部化,外部期望内部化”的变革步伐。通过报告,国家电网上下逐渐意识到,社会并不关心、事实上也很难理解专业化的电网运营业务,社会关心的是电网企业的工作到底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贡献和价值,与百姓的生活到底又有怎样的关系。只有将“内部工作外部化”,沟通才能够顺利进行,话语才能够让人听懂,工作部署也才能让人接受。2005年报告囿于当时公司的认识水平和环境,还是有不少工作总结的痕迹,但是它已经永远地开启了转换之门、变革之门。此外,单纯从报告的表达设计上而言,它已经牢固树立了外部视野和利益相关方视野,已经把公司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作为电力产业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一员,进行企业价值的系统化思考和企业功能的结构化表述。同时,“社会期望内部化”的进程也将在今后的五年中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4
国网江苏电力树立了以下工作思路:以国内外先进电力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标分析和指标研究,将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三重底线”原则(经济、社会、环境)、国家电网公司十二项责任议题作为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结合国网江苏电力“两个一流”(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的特色发展战略,构建易于外部感知和理解的电网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目标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企业发展与电网发展,构建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在国家电网系统内对社会责任管理进行探索性尝试。该指标体系为评估社会责任绩效提供载体、为优化内部管理提供有效方法、为扩大责任影响传播开拓途径。
开展对标,寻找异同
国网江苏电力选择了9家世界先进电网企业――法国电力集团(EDF)、英国国家电网公司(NGT)、德国意昂电力集团(E.ON)、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美国电力公司(AEP)、关西电力集团(KEPCO1)、韩国电力公司(KEPCO)、中电控股有限公司(CLP)、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CSG)进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研究。
在系统分析对标企业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国网江苏电力的现有与社会责任相关的指标与其进行对标,分析两者的差异、差距及共通之处,找出薄弱环节并探寻原因,从提升管理的角度设立社会责任指标。
一、国网江苏电力指标体系对标国内外先进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国网江苏电力从不同的管理目标设置了多个指标体系,目前有“一流电网”指标体系、“一流配电网”指标体系、社会责任指标体系(ABC类)。国网江苏电力将其与9家对标企业进行对标分析研究。
1.以“一流电网”指标体系、“一流配电网”指标体系对标9家对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形成分析结果。(见表1)
2.选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ABC类)对标。以社会责任指标体系(ABC)对标9家对标企业,形成了分析结果。(见表2)
二、_定国网江苏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方向。系统总结以上对标结果,明确国网江苏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方向与方法。1.确定指标构建基础。2.明确指标构建方法的方向。3.设计指标的功能。具有“两个一流”特征的电网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实现了如下功能:实现履责绩效评估、实现对外沟通交流、实现对内管理提升。
构建系统的指标体系
国网江苏电力在充分对标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对标企业指标体系、“一流电网”指标体系、“一流配电网”指标体系与社会责任指标体系(ABC类),构建具有“两个一流”特征的电网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共含43项指标。
一、搭建指标框架。在搭建指标体系框架时,国网江苏电力既考虑了利益相关方维度,结合国家电网公司12项社会责任实质性议题,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用户责任、员工责任等,又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的指南与标准,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经济、社会、环境责任。因此,公司确定指标框架为“三重底线”与实质性议题分析相结合的形式。
二、形成可多维度分类的指标。为了满足指标体系使用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多种功能诉求,指标体系实现了多维度分类,并可进行交叉筛选。国网江苏电力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对所有的指标采用定量指标统计表达,使指标以更为直观的结果展示电网企业在供电服务、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领域的绩效。
1.依据议题类别分类。一是以三重底线分类,分为经济、环境、社会三类指标;二是在三重底线的一级分类下,指标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12项社会责任实质性议题进行分类。
2.依据“世界一流电网”特征分类,分为六个特征“电”,体现了电网发展的本质,反映了公司的电网结构、供电能力、运维管理、电网智能化、综合价值创造等水平。(见表3)
三、指标的分类统计与社会化表达。一是对于有领先优势的指标,继续沿用并保持现有工作方法和统计方法。二是对于国网江苏电力暂缺的、可有效体现企业履责绩效的指标,公司通过开展相关工作或改进工作方式,完善社会责任绩效统计方法与流程。三是对于国网江苏电力已经开展工作但未进行绩效统计的指标,参照国际标准对现有统计方法进行完善。
针对表达过于内部化的指标,统一对指标名称进行了社会化表达调整并阐述责任释义,使指标易于被利益相关方理解却又不失关键专业信息,提升沟通效果。
四大实施效果凸显
一、提高了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促进了国网江苏电力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公司将需要实现的社会责任目标通过指标分解的方式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业务单元和各岗位,从而使得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都明确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详细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推进了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公司的社会责任管理水平。而且,通过社会责任指标的构建,国网江苏电力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与行业内社会责任领先的国际标杆企业的对标,及时发现短板指标持续加以改进。2015年,公司实施社会责任根植项目制29个,推进社会责任根植基层,进一步提升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二、促进了“两个一流”的建设。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公司在国家电网系统内对社会责任管理进行的探索性尝试。公司依托社会责任指标建立评价与改进机制,持续进行研究成果的完善、实践经验的积累、发展决策的优化,发挥了公司在社会责任工作领域引领表率的作用。社会责任指标加强了各部门业务工作与公司、地方发展规划及目标的衔接,为2020年公司基本建成“两个一流”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为兄弟单位积累了社会责任工作水平的评估经验,发挥了公司在国网系统内的引领示范作用。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5
如果现在要谈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形势下,每一个在中国的企业,都应当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它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和以前有什么区别。这实际上需要理解,社会责任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经济转型的过程当中究竟发挥什么作用。现在需要重新思考社会责任,把它重新提到一个新高度上,走向这个责任担当的新高度就是要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要求新质量
首先我们要知道新常态是什么意思。经济学界和很多学者、专家都在讨论,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能否保持7%。有各种不同的理由说能否保持,从各种不同的方面说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新常态所包含的问题仅是一个速度的问题、GDP或增长数量的问题吗?我认为只谈发展的速度,只谈发展的数量,只谈发展的增量,还不足以了解什么是新常态。
首先,在中国今天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挑战,这个挑战要求我们把经济的发展提高到一个高质量的水平。这个高质量的水平,它所衡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概括地说,就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哪儿?体现在经济、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在企业和全社会在这三个方面的责任。
过去3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经济上已经取得了成就。但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种发展的模式在今天是不可持续的。也就是说,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那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我们的注意力、关注点,把我们所作的一切努力,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的层面上,必须要把环境的、把社会的挑战当做经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质量因素,去考虑、去实现这三者的统一。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经济保持健康的增长和发展。
这是我们理解今天这个背景的一个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的前提。但是如果我们只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过去的情况,远远不能规划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我们必须面向未来,因为中国是处在全球变化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处在全球经济体系当中,只有正确审视和处理好与全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环境发展的正确关系和相关主题的时候,就会增强中国经济未来在全球的品质地位和引领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前不久,主席在APEC会议上谈到,中国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要达到20%,中国碳排放的高峰到2030年达到峰值。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宏伟的目标,是一个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要求企业和全社会都应为此做出贡献。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在于,必须采用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实施路径和方法。我们谈社会责任,实际上是系统实施和落实在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必须的责任。
中国发展过去阶段中所依存的条件和环境已经变化了,现在有了新的条件和要求,应当进一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我们意识到,过去的发展方式出现的问题包括,快速消耗了资源,使生态和环境恶化,生产效率低下,产能过剩等等,这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没有完全实现同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在宏观层面上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和要求十分突出。在微观层面上,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显得十分紧迫。
企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效果体现在哪儿?我认为,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路径,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重视强调社会责任在当前形势下的意义,建立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相统一的联系。所以,新常态不仅表明经济发展的新质量,也意味着实施社会责任必须具有新的质量。
回归价值和本质
2009年我讲企业社会责任是有意义的事业,是说人们要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2013年我讲要把企业社会责任做成有意义的事业,就是说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做表面文章,更不是短视的行为。2014年我讲社会责任要回归本质和价值。
这些实际上是阶段性的描述,也是倡议要从道德和价值观上理解、认识和落实社会责任,为实现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意义。而我们今天要理解新常态下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回想我所讲的这几句话,我认为依然具有本质上的现实意义。
在讲社会责任时,我一开始就提出了第一个支撑性的观点,说社会责任是负责任的管理,要把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这个话后来被广为引用,但把社会责任融入到管理、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变成员工的行动,特别是把它当作一个负责任经营管理模式还有很远的距离。
另外,几年前我讲社会责任时还说,社会责任是实现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一个最重要途径。当时很多人认为社会责任与这些有什么关系?但是今天当社会责任在国家层面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时,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社会责任与这些战略主题有什么关系。
中国企业要发展,要国际化,遇到的挑战和问题与社会责任极为相关。正确地系统地处理和应对这些问题,这将会极大地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各个领域的影响力。
所以,我讲在这个新常态下,我们必须要让社会责任回归到价值和本质的轨道上才行。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推进的反腐倡廉,国家治理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责任,也明确了企业的责任和每一个公民、每一位消费者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把社会责任当做一个价值行为,当做实现企业发展和基本经营方式去做的时候,这样的社会责任才能看出效果。
今天一些企业开展社会责任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也就是说,每个企业它的成功发展的路径和责任都是具体的。我们需要实施可持续的原则,但不能简单地引用社会责任的指标,泛泛地、毫无针对性地把它放在某一个企业去承担责任。
企业需要认识中国现在发展阶段所面对的挑战和任务,制定和实施适合自己的负责任的发展战略,在运营和社会活动中考虑作为一个企业公民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措施。落实责任的方式就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没有这个发展方式,就不可能实现企业的转型。
所以,社会责任是一个道德行为,是一个价值观念,这是我们的一个出发点。离开了这一点,或者社会责任表面化不会产生正面的价值和作用,这种社会责任最终只能是耗费企业财力物力和资源,最终员工不认可、企业不认可,客户和消费者也不会认可。
其二,在社会责任领域,尚有各种不同的误区,而这些误区有时导致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方向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而且没有按照一个科学的方式去进行。这种不科学的方式,在社会责任领域表现出来的就是最不可持续的方式。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战略,如果离开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开展社会责任会遇到极大的障碍。
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现阶段的形势之下,在企业未来发展的蓝图上,找到企业目标实现的路径。而这一点,必须从对社会整个发展的需求和挑战上去认识。谁把这个问题认识得越清楚,谁所做的方案就越切合实际,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就越大。
对一个企业家而言,重要的是清楚地认识到,他的企业是中国这个社会的一员,他的企业处在国际市场和供应链上,今天检验一个企业家或者一个企业的标准,已远不仅是一个质量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市场推广或宣传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为了社会责任报告的问题。
社会责任报告本来应当是一件好事,本来应当是有助于与社会各方沟通,建立负责任的形象,和改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绩效和管理的,但是如果开展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报告离开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对社会负责的理念,从长远来看其结果会适得其反。以片面的观点,短视的行为去承担社会责任,只停留在眼前的效果上,是会遇到巨大困难的,因为这经不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社会责任四要素
作为企业要适应新常态,最关心最注意的是如何才能把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之中。我想再次强调社会责任的四个方面的要素。社会责任的四个要素是我在2009年提出的,很多企业接受并实践了这个观点和理念。
第一个要素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与企业的核心结构相结合。离开了企业的核心业务谈社会责任,实际上会使它与企业的管理脱离,不会与企业的发展同步。不与核心业务相结合的社会责任不管做多大的宣传,不管做多大的努力,和企业的发展不在同一个轨道上。所以,能否与核心结构相结合,这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试金石。
第二个要素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要考虑行业的特点。每一个企业所处的行业、所遇到的挑战是不一样的,所遇到的环境条件,以及经营的模式、管理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不体现行业的规律和发展,不了解行业里面具体的要求和共同的规律,这样进行的社会责任就可能与产业结构在同一个方向上,就不可能形成可持续的供应链。
第三个要素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要考虑地区的特点。企业在不同的地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同,所承担的社会义务有所不同,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实际上也是企业建立必要的生态环境,开拓自己发展空间,这也是开展合作、贡献社会要履行的公民义务。
第四个要素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要考虑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文化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这种文化对企业的管理、经营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直接的影响。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对自己企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培养负责任的文化,把它当作重要的机制,落实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的行为准则,才能有效探索企业未来发展的路径并创造品牌。
所以,正确地认识社会责任就是要认识经济发展现阶段的挑战,确定出每一个企业发展的主题,确定每个行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做贡献的方式、方法以及路径。落实社会责任,一定要清楚和辨识企业社会责任在具体情况下意味着什么,如何改变经营方式,如何改变每一位员工包括领导的行为方式。
如果没有这种方式的改变,就谈不上我们今天所说的创新。创新的源泉来自于社会,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价值观,创新开始于企业的战略,创新必须满足企业永续发展、社会和利益相关方的要求。考虑这些因素,形成系统化的理念,变成管理体系,就为创新奠定了基础。
创新可能是技术创新,也可能是流程创新,也可能是营销的创新,还有可能是管理模式的创新。这些创新考虑社会责任时,企业就会爆发巨大的创造力。要达到这一点,离不开实实在在地做工作。所以,要从对企业发展的价值和对社会创造的价值这两个维度去考虑社会责任的意义,只有这样社会责任才可能是有效的。
企业的公益慈善活动,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如何正确处理公益与企业所承担的主体社会责任的关系,实施可持续的管理,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企业只有系统地把社会责任转化为管理系统,形成一个清晰的方案时,就为激发企业自身内部的发展潜力,使对社会负责处于战略的地位,使内部和外部的行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可持续的社会责任就有了条件。
社会责任的阶段性
最后,我想说社会责任具有阶段性。中国的社会责任正处在一个非常初期的阶段,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个阶段参与社会责任报告、参与社会责任的企业,总体上还不多。
一些企业还未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的意义,处在一个被动的状态。就是说,当企业出现了环境或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才去解决出现的问题,而且解决的方式是采用危机公关。这样的企业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过去的事情,也就是企业没有做今天应该做的事情,更没有做未来发展的事情。
一些企业把公益慈善当成社会责任,公益慈善固然是好事,但还不能代替负责任发展的责任。企业还应该把精力放在自身能力的建设上、自身发展潜力上,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企业形成内外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另外,企业需要正确处理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有的企业把社会责任报告当成包装的广告或者宣传品去处理,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从长远看这对企业来是很不利的。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本质 表现形式 道德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导致学术界的争论不断。本文在梳理和评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揭示出企业社会责任实质上是一个道德范畴。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观点
在认可“企业社会责任”这种提法的前提下,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理解,往往蕴含在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说之中。本文概括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几种立场。
策略论。这种立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应对外部压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由于履行社会责任会获得政府的支持、消费者的信任、投资者的青睐,从而提高企业的美誉度,获得良好的广告效应。所以,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开明的利己主义”或“明智的投资”。
奉献论。这种立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于道义感而对社会做出的无偿奉献。它的特点就是经济上的牺牲,而不应该有任何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有人提出,惟有本着提升公共福利之主观愿望而牺牲经济利益者,才能归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甚至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必须是完全自愿性的,而不能是由法律或者外部经济压力强加的。
综合论。这一立场拓宽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形式或外延,其代表性观点有两种。一是以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Carroll为代表,认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另一种则把经济责任清除出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由其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构成;或认为它包括“强制性表现形式”(法律责任)、“自觉性表现形式”(道德责任)、“诱导性表现形式”(受利益诱导机制采取的通过利他而利己的策略)。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探讨之所以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原因是它们都犯了同一个错误: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和表现形式混为一谈,并以后者代替前者。实际上,企业无论是把社会责任当作它的获利策略、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还是这几者的混合,都只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差别,而非实质差异。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道德责任
奉献论是一种狭义的、有着严格限制的道德责任概念,即要求动机必须是道德的。综合论所说的道德责任外延稍广,但也只是指未上升为法律、但必须履行的责任。与二者不同,这里所说的道德责任是一种更为广义的概念,它是指属于道德范畴的责任,即对履行它与否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责任。这种基于学科属性理解的道德责任概念,能使我们在理论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归属进行正确的判定。
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可知其本质是道德责任。本文不同意把经济责任(追求利润最大化)归入企业社会责任。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初衷,就是要探讨和强调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之外所负的义务。把经济责任置于社会责任之中,改变了企业社会责任应有的和本来的意义,背离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建构的初衷,模糊甚至掩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的冲突,也使解决这种冲突的努力可以轻易被忽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应被视为两个全异关系的概念。如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社会责任所要求实现的是企业自身经济功能之外更广泛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和要求,就是对企业的道德期望和要求。
以策略形式体现的社会责任是道德责任。正如企业履行其经济职责可以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和手段一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也不是单一的。从动机角度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首先不具有操作性,因为无法了解每个企业的真实动机。其次,如果A、B两个企业对社会事业做出了同样的贡献,则A由于出于道德动机,B实际上履行的只是其经济责任,无所谓道德。这既导致了对企业评价的不公正,也造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狭隘理解。最后,这与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初衷相违背。强调社会责任的目的是增进社会“公利”,因此,只要一个企业的行为产生了这种效果,就是履行了社会责任;而增进了社会“公利”的社会责任,本质上就是道德责任。与纯粹出自道德动机的情况相比较,以策略形式体现的企业社会责任当然不是最高尚的,但这只是道德境界的区别,而非道德属性上的本质不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社会责任同时能成为盈利策略,正是许多企业愿意履行的最大动力。
以法律形式体现的社会责任是道德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有一部分是与法律法规重合的,正因如此,有人将企业社会责任严格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认为企业无需承担法律之外的任何责任;有人则反对将这些责任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前者把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完全等同,后者则把两者完全对立,都具有片面性。其实,企业所担负的责任是否属于社会责任,不是根据其是否具有法律形式,而只能看这种责任是对股东的,还是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从根本上讲,法律法规就是以强制力保障的道德要求;从具体内容看,很多道德规范、道德责任同时就是法律规范、法律责任。企业与劳工、消费者以及环境等方面存在直接的利益关联,企业的行为会增进或损害它们的利益,这就使二者的关系具有了道德属性,可以对之进行道德评价。而之所以只将这部分道德责任法律化,是因为这种利益关联的直接性导致了二者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直接性和对等性,这部分责任乃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需要有强制力量保证其实现。可见,以法律形式体现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质上仍是对企业的道德要求。
以慈善形式体现的社会责任是道德责任。在前述美国学者Carrol的分类中,企业的慈善责任是与伦理责任并列的,它是指企业参与非强制性的或者非由法律和伦理所要求的社会活动的义务;企业伦理责任与慈善责任仅有细微的差别:后者在道德或伦理意义上的强制性不如前者那样明显。将道德责任(即所谓“伦理责任”)与慈善责任并列,表明Carrol认为后者不属于道德责任范畴,这实际是把概念间的种属关系当成了并列关系。在伦理学中,道德义务分为两类:完全义务(强制性义务)和不完全义务(非强制性义务)。前者是道德上必须履行的,否则就应受到道德谴责;后者是道德上提倡履行的,不履行一般也不应受到道德谴责,即它得由行为主体“自主决定其履行与否”,但如果履行了,则会得到积极的道德评价。因此,可以按照强制性的强弱,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三种:有些具有底线性质的需要最强的强制力保证其践履,这体现为法律责任;有些处于法律规范之外,但也具有“道德强制力”,如不履行社会就可以对企业进行指责,此即Carrol所谓“伦理责任”(道德责任);还有些是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如社会捐助,此即Carrol所谓“慈善责任”。可见,慈善责任实际也是道德责任的一种存在形式,它与法律责任、“伦理责任”的区别,仍然只是道德层次上的区别。
总之,无论以何种形式体现出来的企业社会责任,由于都涉及到企业这一特定组织与社会整体的利益关系,因而都具有道德意味,都可以对之进行道德评价,在本质上,它们都属于道德责任。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界定为道德责任,不仅有利于企业正确处理其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德福一致”的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