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1

关键词:街头游园绿地;景观设计;城市;绿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盲目开发,出现了建筑密度大、环境日趋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城市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人们的聚居地,应该提供给人们一个具有舒适性的生活和休闲空间,提供给人类社会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空间。

街头游园绿地的功能是装饰街景、美化城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并为游人及附近居民提供休闲场所。它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零碎空间,最小的仅几个平方米,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街头小游园、小景点、小绿地及小水面,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城市建设中。街头游园绿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然而街头游园绿地相应的休闲生活内容和活力的缺乏已经同增长的绿地数量形成了矛盾,很多街头游园绿地只是城市绿化的一部分,用途单一,人们的使用率不高,缺少相应的活力。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社会风俗、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也随之改变,影响到了街头游园绿地景观形式和风格。人们对街头游园绿地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以绿化为主的街头游园绿地的景观设计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在城市街头游园绿地的建设研究过程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方法,要求它能摆脱景观设计的平面化、缺乏人性化等这些缺点,它提倡切实从人的感受和需求出发,营造宜人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结合各个城市的不同人文及历史特色,实现城区绿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以人为本,探求人与环境和环境与社会增长的最佳结合的方式,创造出具有明显特色的景观空间。

如今在城市建设中,寸土寸金,各种用地矛盾十分尖锐、突出,即使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用于绿化的规划用地往往以各种理由被其它功能所占据,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绿化率。如果能重视市区街头游园绿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城市规划及建设的边角地带来增加绿化用地及绿量,可以提高绿化覆盖率。其次,街头游园绿地处于街头或道路旁,其配置的植物可以与行道树、分车带的植物构成多道屏障,能有效地吸收或阻隔机动车带来的噪音、废气及尘埃,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区的私家车日益增多,给街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仅靠两行行道树及分车带窄小的绿化带,已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若能重视街头游园绿地建设,与街道树、分隔绿带连成一片,扩大街道的绿化面积,可以有效地阻隔、吸收废气、尘埃等,净化环境。第三,街头游园绿地分布在每条街道,我们可在绿地上配置多姿多彩的植物景观、小巧精致的园林小品,配合行道树衬托、装饰临街建筑物,使之与建筑物交相辉映,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万千的街道景观,把园林美景展现在街头,可以静谧园林环境,收到闹中取静的艺术效果,从而较好地满足人们日常活动和休息的需要。

在城市街头游园绿地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在城市街头绿地的建设中,存在片面追求高档、豪华,以人工取代天然,缺乏自然感觉的现象。如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大面积的草坪,多构筑物与小品,不尊重当地的气候及风土人情。设计思路形式单一,盲目模仿,照搬照抄。前几年建设的街头休息绿地多采用规则式或混合式布局,而近几年自然式布局逐渐增多,但一些地方街头绿地设计形式没有多大改变。许多绿地缺少风格及地方特色,缺乏文化底蕴,显示不出文化之根,与历史联系甚少。许多设计师对某种风格、某种时尚的学习只求其形而不求其神。没计与施工脱节,不注重成本节约,由于目前园林行业管理的不规范,施工、监理水平较差,不少设计师又不喜欢下工地,缺乏与施工人员联系沟通,很难体现设计师原来的设计意图。有的街头园林绿地设计过分地考虑视觉上的宏观、尊贵、气派及堂皇的形式美,而没有考虑工程投资及日后养护管理的承受力。

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比如掌握城市街头绿地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规划设计之前,要查勘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充分利用现状,至于城市绿地的开敞与否,要视其面积的大小、人流、交通情况而定,根据目前园林发展的形势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要求,应尽量布置开敞式或半开敞式,以利于防灾及容纳日益增多的游人量。对地形较复杂的地段,应尽量避免大动土方,可随高就低布置成挡土墙形式或台地式,增加绿化的层次,既能因地制宜,且投资少,效果好。就小的方面来说,街头绿地分布于城市各处,有的位于居住区附近;有的位于商业街旁;有的则处在名胜古迹附近。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环境设计出不同风格类型的街头绿地:例如在居住区附近就要考虑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娱乐,设计需要接近生活;商业街旁边的绿地则应该与商业街的商业氛围融为一体;名胜古迹附近的街头绿地就需要与古迹的古朴典雅相呼应,不同的环境特点决定街头绿地的风格特点。城市街头绿地多位于道路一侧,人们喜爱绿地,即使没有充裕的时间到绿地休息,也宁愿在来去的行程中,绕道穿越,以增加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既考虑到优越的地理位置,又考虑人们喜爱大自然的心理因素,在发挥其组织交通的作用的同时,又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场所。现代园林是一项巨大的自然与社会相结合、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传承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表现手法,运用有生命的各种景观植物和山水、小品以及建筑等进行艺术的配置和组合,使某些街头空间形成一个适于人们生产、生活和需要艺术文化享受的环境。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2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 湿地景观 保利广场

1.关于湿地及湿地园林

1.1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分布广泛、种类多且类型间的差异显著。目前一般采用《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1.2湿地的起源及其内涵

人类起源于水,在其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留下了离不开水的痕迹,近水、亲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与自然对话最常用的“语言”。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故有人将水喻为园林的灵魂。“一池三山”、“山水相依”、“背山面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以及“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随地作低平”等,都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规律。[1]

湿地园林(Wetl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湿地园林发展出的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2.当代湿地景观

2.1当代景观的发展趋势

在强调生态文明的今天,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序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传统的景观设计以追求审美情趣,仅仅局限于种花种草,去污美化的设计中,忽视景观设计的生态价值,如何整和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是我们当前必须考虑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然成为景观设计学探讨的焦点。

2.2湿地景观中的生态价值体现

湿地,无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产物,所展现的特殊魅力与迷人景色是其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和生命活动。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

在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湿地的重视就是对生态价值的重视。尤其是成本低廉无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人工湿地自然就被归为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它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良好的条件。

2.3审美的需求

在传统的景观设计中,符合古典美学的创造是景观设计的中心内容,形态之美是景观设计的目的,意境之美是景观设计的表现灵魂。而在生态学和相关学科的帮助下,景观之美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和谐的生态环境才是景观之美的基础。

2.4国内景观效果良好的湿地公园分析

随着对自然湿地作用的深入认识,世界上城市水体景观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除了考虑美学上的功能外,生态功能也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下面,对国内外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以说明如何在景观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并将湿地很好的融入至景观之中。

2.4.1华南植物园之龙洞琪林

所在地区:广州市龙洞

简介:龙洞琪林是华南植物园最具有代表性景点之一,1986年入选为“羊城八景”, 它由棕榈园和孑遗园两个半岛及人工湖组成,整个景观自然和谐,最佳观赏点是水榭。棕榈园内棕榈植物四季碧绿,椰风葵林一片热带风情,孑遗园内落羽杉四季分明,春来嫩绿、入夏青葱、秋时棕红、冬来飘落,一片温带景象,宛如一幅会变的风景图。

3.湿地景观在中科保利广场中的应用

3.1项目简介

中科保利广场位于萝岗区行政中心的西南面,育星路与揽月路交汇处,占地面积约为33415平方米,是集保利集团总部办公楼,五星级酒店等建筑为一体的多功能地块。

3.2设计目标

通过现代造园手法,创造一个绿色的,环保的,生态的,舒适的,有品位的现代园林,营造一个舒适惬意的商务休闲空间。

3.3设计策略

运用“生态、闲适、现代”的设计理念,透过景观细部设计体现空间的现代而又与绿色环保融为一体的气质。通过现代的构图手法,运用一致的设计语言统一整个区域,营造一种,人,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环境。

3.4湿地景观在此次设计中的手法及运用

用丰富的设计语言,将举足轻重的核心区域设计成湿地景观,考虑到此处的综合环境,设计者在此处的景观设计中首先确定它的生态价值,并从空间景观充分发展湿地景观的综合价值。

3.4.1形态设计

仿照自然系统的形状进行设计。用凹岸、曲流、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原则。纵断面的形态设计上,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造出水体流动多样性,以利生物的多样性。总之,应做到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间的和谐,也要与环境功能间的和谐,实现生态与美学统一,达到整体和谐。

3.4.2在植物配置上,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完全采用广州本地植物,如水石榕落羽杉等亲水植物,它们适应性强,成活率高,而且效果美观。在物种搭配上满足生态要求,又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

根据水由深到浅,依次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既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满足审美的需要。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杉、落羽杉、迎春、鸢尾、小鸟蕉等进行种植设计,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3.4.3在水岸空间设计上,岸线若采用混凝土砌筑方法,它会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基因及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故采用自然化的手段去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造化,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真正造化出湿地原本的自然野趣。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3

关键词:居住区;人工湿地;水环境

中图分类号:P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059-03

1 引言

湿地作为“自然之肾”,在涵养水源、提高水体质量、减轻水体污染、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众所周知。自然湿地的逐渐减少意味着自然生态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渐行渐远。人类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某些物质,却正在失去自然的纯净滋养和天人合一发自内心的祥和,全世界范围内,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等恶果已经逐渐凸现。针对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近年来,在世界湿地组织的倡导下,在各地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人工湿地包括各类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正在逐渐恢复和再生因为城市化建设被侵蚀的自然湿地。在我国,人工湿地事业虽然刚刚起步,但正在以不可逆转之势,开始吐露生机。

2 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内涵

2.1 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概念

湿地是指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和土壤过湿的地区,并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物种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包括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天然湿地是在自然营力作用下形成的,而人工湿地是经过人工设计和建设形成的湿地,供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益处的由饱水基质、挺水或沉水植物、动物与水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开展城市人工湿地研究,就是要创造一个模拟自然生态湿地的人造湿地系统,这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2 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意义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2)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在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人工湿地被广泛运用到居住区的水景设计中,将景观与环保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由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特别是景观水域绝大部分富营养化,亟待进行治理;目前绿地过分地人工雕琢与堆砌的倾向,使城市中十分珍贵的自然生态信息对现代人的身心涤荡作用受到干扰,人们渴望能够亲近自然。正是在这种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人工湿地应运而生了[1]。

3 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研究概况

3.1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国外研究概况

20世纪初,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世界的湿地开始经历退化、丧失和恢复的过程。国外对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也因此展开。忽视自然环境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改造工程,已被普遍否定。在国外的现代城市建设中强调突出丰富的水边空间,沿河建设大规模的中央公园、城市公园,一方面让现有的湿地环境尽量接近自然状态,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增加湿地周边的空间和绿化,强调创造城市富有情趣的亲水空间,增加城市环境舒适性。

(1)欧洲国家的“重新自然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进行了对自然保护与创造的尝试,提出了“重新自然化”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拆除了被混凝土渠道化了的河道,将河流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况。1983年瑞士颁布的河流保护法规中明确规定,在河流整治的各种方法中,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采用如下的优先级顺序:生物材料方法(植物)――混合方法(植物与木材或石料合用)――刚性材料方法(木材、石料、混凝土);在需要实施河道整治工程时,对生态学和景观方面存有缺陷的河流部分,必须同时努力地予以改善,例如增加植被,或者在水流中抛石,为鱼类营造藏身之处等。

(2)日本的“推进多自然型河流建设”。20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建设省河川局“推进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的法规中规定:尊重自然所具有的多样性;保障和创造出满足自然条件的良好的水循环;水和绿形成网络,避免生态体系的互相孤立存在。在强调自然保护的同时,积极推进旨在不断恢复自然的水边环境建设。具体的做法是,在河流整治时,利用自然石料和水生植物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河岸的高水位淹没处增加绿化,保障鱼和动物的生息环境;在确保河流的防洪、水资源利用功能的同时,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增添城市景观魅力。

(3)美国波士顿的“自然湿地”设计。波士顿市由于快速的空间扩展,导致查尔斯河水质急剧恶化,而上游城市和沿河排水系统又引起了频繁的洪水泛滥。为此,波士顿制定了被称为“自然湿地”的水体边界规划。其主要特征是以河流为系统,以河流边界的滩地作为公园带,保持河岸与河漫滩的自然状态,并沿河流发展带状绿化系统,同时将市内的数个公园连为一体。为此,波士顿市疏散了河边的居民,通过疏浚河流、种植能抵抗周期性洪水变化的树木来恢复河流的自然演进过程,使过去污水横流、泛滥成灾的河流转变成为由自然过程控制的、最有吸引力和最具自然活力的地方[2]。

3.2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国内研究概况

3.2.1 设立湿地公园

2005年5月,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在杭州西溪对外开放。从而标志着湿地景观达到了一个国家级的认可高度,在这个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结合了很多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与生态规划方法,在国内作出了一次全新的尝试。西溪湿地被定为全国首个湿地公园试点,相应确立了“积极保护”的思路,即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从生态角度看,西溪湿地也不适合纯粹的自然保护区模式。”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常杰教授解释,西溪湿地目前面积仅10km2,这样小的范围,如果完全封闭保护起来,自我维持、自我循环的能力会减弱,当物种衰退或死亡后,缺少补充,有成为生态“孤岛”的危险。因此,科学、适度的人为干预,有助于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根据西溪湿地作为次生湿地、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的独特性,综合保护工程确定了环境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等六大原则。西溪湿地公园建设对国内目前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现状来说是一次破茧,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景观生态规划的整体水平不高,是我国湿地景观规划最大的欠缺,怎么样在国内进行人才整合,专业整合,是目前两方面都需要考虑的问题,相信未来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会有一个全新高度。

3.2.2 人工湿地景观营造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4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导则

目前,随着城市的设计与管理日益精细化,城市设计的角色也愈加成熟,作为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项目实施之间的重要层次,对城市公共领域与城市景观的具体方案设计进行规定与指导,并提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依据[1]。多个省市也出台了相关的《城市设计导则》, 以将城市设计纳入现行规划管理体系,并与控规和规划实施管理有效衔接。

本文将就城市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进行分析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为例,研究在景观环境与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的项目中,如何通过制定景观设计导则来规范、引导景观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实施。

1景观设计导则的界定及作用

参考王建国对于城市设计的研究[2],可以认为景观设计导则是一套规范城市景观设计的指引性文件,旨在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设计引导,同时为政府部门或经营管理部门提供一套管理操作的技术依据。导则以条文、表格和必要的说明性图件构成,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景观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原则,确定主要的设计原则与控制指引,对重要开放空间提出必要的设计指导与控制引导的原则、措施。

在各省市已的设计导则中,均有针对于城市景观及开放空间的专门章节和内容,作为针对建筑体块以外的开放空间及相关界面的控制性规定。而对于旅游度假区这一类以景观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依赖于景观特色和意向、对景观风貌与环境品质要求高的地区,景观设计也需要更为专项的城市设计策略,来进行引导和控制。

2 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与内容

关于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与内容,目前还没有通用的标准。实践中,可以参考各省市的城市设计导则中关于公共开放空间控制要素的内容。

例如,《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中将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分为片区、地段、地块3个层面,控制要素涵盖空间景观结构、开敞空间系统、景观设计、开敞空间及环境设计6个主要方面[3]。

而《北京城市设计导则》则将城市设计中需考量的要素分为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与建筑设计要素两大类,其中的公共空间设计要素包括基本类、交通类、环境类和设施类4个类别的24个要素[4]。

此外,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就对绿化种植景观、道路景观、场所景观、硬质景观、水景景观、庇护性景观、模拟化景观、高视点景观、照明景观9个方面,进行了细化的景观设计指引与控制。

综合以上规范的要求及各类专项研究,我们可以将景观设计导则划分为片区层面的总体控制与场地层面的要素控制两个层面。其中,片区层面强调整体空间构架与形象特色的控制与塑造,需要明确区块内开放空间的结构体系、分类,提出主要的景观轴线、节点与空间属性;而场地层面则需要对包括街道景观、绿地、广场、水体等要素进行类型化的标准控制(即“通则”)与细化的设计要求与引导(即“细则”),如表1所示。

表1 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层次与要素

通过对以上要素的规范和标准,可以实现对景观及开放空间的空间布局与环境品质的基本控制。

3案例――固城湖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导则[7]

3.1 项目概况

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毗邻固城湖,总占地面积约为600hm2。现状为连片的蟹塘,生态基底良好。规划依托“堤、水、林、田”资源,以现代滨水田园文化为开发理念,打造运动康体、休闲度假为主题,以滨湖湿地休闲、水上体育赛事体验、人居和谐的田园风光为载体的水上体验度假旅游综合体。

由于整个度假区的建设实施与市场密切相关,其中的项目可能按地块由不同投资与实施主体分期建设,因此制定一套依托于控规层面的设计导则,对于保证度假区统一的环境品质和实施的灵活性很有必要。最终的设计导则分为建筑设计导则和景观设计导则两个部分,其中景观设计导则对于固城湖旅游度假区的开放空间制定了多层次的引导与控制内容。

3.2 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框架

首先,从规划度假区总体层面,对景观空间的结构体系进行界定与分类。

其次,将地块层面的景观设计导则分8个方面进行编制:街道景观、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植栽、铺装、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设计导则(由奥雅纳灯光照明团队负责编制)。其中,街道景观、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4个章节,对公共地界空间中的景观设计进行控制。而栽植、铺装、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设计则涵盖了所有的公共地界空间与非公共地界空间中的景观设计内容。(如图1所示)

对于8个方面的景观导则内容,分为总则、细则与图则3个层次。针对特定的景观系统,总则部分在旅游度假区总体层面进行结构控制,并提出通用性的要求。之后,对于每类景观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内容与要素。最后,将控制内容叠加于空间,从而得出具体的景观设计图则。

3.3 具体控制内容

从规划度假区总体层面,整个度假区的景观开放空间以永圣湖与滨湖公园为核心,生态湿地与水系河道形成生态骨架,街道景观构建绿色廊道网络。(如图2所示)

对于8个控制类别,具体内容如下:

3.3.1街道景观。首先,确定旅游度假区街道景观设计的通则。主要内容包括:创造连续的景观意象,提供舒适、安全、多样体验的步行环境。结合建筑退后范围作整体景观设计,保证公共与半公共及私人空间的连贯。尽可能采用本土、易于管理维护的植物和材料,有利于保育自然环境。街道铺面应尽可能采用可渗透材料,增加雨水渗透,减少雨水径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使铺面略高于植栽区。设置生态边沟、雨水花园与雨水滞留池,促进雨水自然下渗,净化水质。

其次,将街道按照功能与道路等级分为主干道街道、门户街道、环湖慢道、堤旁路、支路景观5类,制定相应的设计导则,创造街道景观个性。具体要素包括:a. 控制性要素:包括道路红线宽度、人行道宽度、道路两侧生态边沟宽度、道路公共绿地宽度及建筑后退红线宽度;b.引导性要素:植栽布局、树种建议、铺地建议等。(如图3所示)

3.3.2公共绿地。公共绿地中的景观设计通则包括:结合旅游区空间架构体系和周边用地功能开展设计,创造具有层次、多样化、可以反映地区特征的公共绿地空间。满足各开放空间的不同功能,提供完备的户外设施。鼓励连续步道与自行车道贯穿公共绿地系统,提供安全、舒适、多样的游赏体验。尽可能采用本土、易于维护的植物和材料,维护和保育生态环境。

公共绿地空间按功能可分为:滨湖公园、堤花园、生态净化湿地、滨河绿带四类。

对公共绿地景观的控制规范一般包括:功能、特征、重要景观元素、游径设置、植栽、铺地等方面内容。 此外,针对各类公共绿地空间的特征,对于座椅和休憩场所的设置间距,湿地和生态敏感区域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措施均有特别的规范与指引。

3.3.3广场。广场空间按功能分为:旅游游憩广场、停车场与交通集散广场、入口转盘广场。

广场景观设计通则包括:结合旅游区交通组织、人流集散功能设置广场,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设计风格宜现代、简洁,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铺装尽可能采用可渗透性材料,如透水混凝土、石料板材、彩色混凝土、预制砌块等。

栽植方面,选择集中成片绿地占广场总面积的比例与绿化覆盖率2个指标来控制广场中的绿化。街道家具方面,设置喷泉、水池、座椅、花坛、雕塑等可供娱乐、观赏、休憩的设施,提倡可体验的雕塑,让游人参与互动。

3.3.4水体景观。水体景观分为湖体及河道两部分。总体来看,面状的湖体和线性公共游船河道均为塑造景区特色的重要元素。河道水体设计需满足基本的水利要求。结合开放空间和河岸两侧公共绿地进行设计控制,创造符合不同活动分区特征的多样化亲水感受。建议采用湿地植物净化和设置河岸植物过滤带等措施,保证进入湖体及河道的水质。

驳岸处理是水体景观的另一个关键要素。结合永圣湖以及河道所经地区的环境特征与功能要求,将规划区的驳岸划分为5种类型:滨水广场和码头驳岸、游船河道驳岸、生活运动休闲驳岸、沙滩驳岸和湿地驳岸。分别对驳岸的空间结构、材料、入水坡度、水滨绿带宽度进行引导性控制。

3.3.5栽植。旅游度假区的植栽总体原则包括:营造与度假区景观配合的自然环境,选择丰富季相变化的植物种类,适当配置芳香植物。植林率原则上控制在70%以上,而其中60%用于种植乔木,常绿与落叶乔木比1:1~1:2,乔、灌、草和湿地植物多层次的丰富搭配,建立合理的生态群落,增强生态性。乡土物种比例达85%以上,提高生态稳定性,减少维护成本。增加物种多样性,布置多种类型栽植群落,吸引昆虫和鸟类,维护生物链体系。避免种植产生过敏源较高的物种。

3.3.6铺装。旅游度假区铺地总体原则包括:铺地的材质与质量应满足所有人群安全使用的要求;铺装材料宜选用可渗透性材料,注重节能与环境可循环利用;地面铺装的材料、质地、色彩和拼装图等应有助于体现地块的完整性和个性,与空间中其他服务设施要素综合考虑。

铺地按照材料分为6类。石材建议用于入口广场或环湖景区次要道路铺地等区域。砖石宜采用可透水的彩砖、砌块材料,可用于主要广场节点、转盘广场、景点内次要道路等景观节点。木质栈道、木桩等木制材料可营造亲切自然的氛围,用于湿地相关的道路和场地铺装。嵌草主要用于生态停车场地面,与生态透水砖石配合使用。砂石可用于主要场地局部需要精雕细琢的部分。推荐景区内道路以及场地使用可透水的面状材料。

3.3.7城市家具。旅游度假区城市家具设置的总体原则包括:设施种类齐全,满足游客旅游活动需要。尝试采用当地可回收性材料。 家具风格统一,并体现度假区特色与高淳当地文化。

城市家具可分为4类。公共休闲家具主要包括休息座椅、健身娱乐设施、电话亭、公共饮水器、邮筒、售报亭、照明灯具等。交通通行家具包括路灯、交通指示灯、交通指示牌、路标、人行天桥、候车亭、路障、自行车停放设施、加油站、无障碍设施等。公共卫生家具主要包括垃圾桶(烟灰皿)和公共厕所。信息系统家具主要包括户外广告、信息张贴栏、布告栏、导向牌等。艺术美化家具包括花坛、雕塑、喷泉、叠水瀑布、地面艺术铺装、装饰照明、景观小品等。

对于城市家具的控制性要求为:公厕间距不大于500m,垃圾箱间距不大于150m。

3.3.8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景观照明导则包含了5方面原则:创造一个印象深刻的舒适环境与参观者体验,促进对设施的使用。协助路线寻找并帮助游客在度假区中辨识方向。创造不同区域间的连续性与协调性。控制来自活跃度较高的区域对邻近区域以及夜晚天空的光污染及光逸散。节约能源。

根据人的活动强度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程度, 将规划区划分为4个照明分区,包括:活跃的公共区域、服务与居住区、开敞空间和环境保护区。对于分区内的道路、地标、建筑与景观照明分别进行了亮度、色温与灯具选择方面的指导。通过恰当的照明,保证道路与人行道照度,保障公共空间夜间使用安全,同时突出滨湖景致。生态湿地采用低照度照明,避免对自然系统的干扰。在邻近自然保护区域的界面设置过渡区域,避免光溢散到保护区域。

4结语

景观设计导则作为针对公共开放空间的专类城市设计,控制内容涉及景观结构、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地面铺装等多类要素。对于核心开放空间以及对于空间品质要求特别高的地区,如:城市公园、广场、旅游度假区等,需要建立有效的设计规则和管理策略,以实现对景观品质的引导。

不同属性的公共空间有其特殊的关键控制要素,设计导则也需要有所侧重。如高密度的城市建成环境中需要特别注重对于道路交通组织、人行及过街通道、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控制与引导。此外,随着生态与可持续设计趋于普遍化,多个与景观空间相关的生态控制要素,包括可渗透铺装、雨水收集等方面的控制原则、设计策略和指标,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仅以旅游度假区为例,对景观设计导则的分类控制进行了探索。对不同类别的公共空间开展更为精细化的导控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曙光等.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研究及应用[J].城市规划学刊

2008,z(1)

2 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陈振羽等.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J].城市规,2000(4)

4 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公司,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旅游度假区规划

深化设计,2013(7)

注:本文设计导则案例来自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公司、美国欧沃兰建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5

1.1湿地公园

湿地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作为湿地公园,必须具备以下儿个要素(:1)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湿地自然景观;(2)具有明确的湿地范围;(3)具有一个明确的管理机构对湿地公园进行有效管理;(4)具有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

1.2湿地公园景观

湿地公园景观是指以湿地为对象的景观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建设与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最佳资源利用方式,湿地公园景观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原则

2.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及其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使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其它景观设计相比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2.1.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场所的特殊性。与以往的设计对象不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以水面为主体,以陆地为辅助,大部分景观是在水面上或者滩涂沼泽地上营造出来。2.1.2硬质景观设计的局限性。由于在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原有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环境,这就限制了硬质景观的出现,使之带有很强的造景局限性。2.1.3湿地生态的脆弱性。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引进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遵守湿地原有动植物的食物链平衡法则。

2.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2.2.1生态优先原则。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从湿地的生态功能出发,遵从湿地的净化环境、蕴涵水源和保持生态的多样性稳定性.合理利用湿地上的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其它自然资源。尽量使湿地公园的建设不对该地区的环境造成破坏。2.2.2以人为本的原则。湿地公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对湿地景观的感受;湿地景观的设计是为了让绝大多数人得到便利,而不是针对少数人,因此要注意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续性。

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湿地保育区、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和服务管理区4种功能区。其中湿地保育区属于原生态保护,要求人类干扰必须很少,因此设计内容较少。

3.1体验区景观设计

体验区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改造地形、联通水文等方式,来营造出浅滩、沼泽、溪流、喷泉、瀑布、河流片段等湿地景观形态,从而让人们可以体验湿地独特的水体景观、湿地农耕文化、鱼类捕捞等生产活动以及小范围湿地的合理利用。

3.2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净化水质环境等功能。因此在该景观区可以通过构建表面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通过配置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设置供游人出入的亲水栈道,来达到维持湿地功能和为人类提供优美景观的双重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比较污水经过湿地前后的水质视觉效果,来展示湿地公园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对于维持生物多样展示的景观设计,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配置乡土物种,通过招引湿地鸟类、昆虫来维持湿地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3.3服务管理区景观设计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6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最大限度的维持区域自然风貌,创造公众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场所和空间。同时最为一个现代综合性公园,更应该尊重当地历史,传承和延续文化特色。该城市湿地公园将文化和生态充分融合,将其生态功能和特性元素向四周渗透,与周边各功能用地一起将西片区打造成文化之域、魅力之区、生态之苑、宜居之城,使该城市更具活力,使文化得以发展和繁荣。

现如今,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生态保护以及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不断重视,针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城市湿地公园也逐渐兴起。湿地公园在建设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其中最为凸显的就是景观营造方面。景观综合功能的提升或者说是美学效果的发挥应该成为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时所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样才能够发挥城市湿地公园改善城市居民生存环境,又兼顾美学享受的作用,更好的为城市居民服务。

1 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特质

湿地公园景观是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文化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水域景观、岸带景观及近岸陆域景观3部分构成;湿地公园内可展示的生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景观和湿地动物景观;湿地文化景观就是立足湿地特有的生态特征,体现区域的传统民俗和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展示在湿地环境有的场景、意境。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根据“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规定: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它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它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城市湿地公园深受居民欢迎,主要因为其具有不同于一般性公园的特质,它除了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游憩等基本功能外,还在自然生态、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表现突出。

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功能分区模糊不清

城市湿地公园大多形式一致,功能分区较为模糊不清,模仿重复现象普遍,缺乏特色,这就造成湿地公园内容过于混乱,既不利于管理,又很难充分发挥景观效应。

2.2景观要素与湿地环境相矛盾

硬质设施过于明显是湿地公园存在的普遍问题,其中包括设施用房、休息场所、道路、小品等等。除此之外,湿地公园中还存在着水体设计过于僵化,植物搭配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都是湿地景观要素在规划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和改善的重要方面。

2.3景观设计理念的滞后

城市湿地公园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是评价城市湿地公园的一个指标,而其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其景观规划也尤为重要。合理的景观布置可以形成多功能、多样化的景观环境,使民众全方位感知湿地景观,为民众提供交流的活动场所。目前很多城市湿地公园只是进行简单的功能空间划分,或追求图案式的平面安排;设计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地域特色;而且较少考虑使用者的行为,缺乏对公众参与性的考虑。

3 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

3.1景观功能分区多样化

景观在功能分区上不应和其他公园有太多雷同,应充分发掘城市湿地公园独具的景观潜力。根据游憩活动的不同,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做以下分区:观赏型活动区、体验型活动区、认知型活动区、科普型活动区等。

类别 Category 内容 Content;

观赏型活动区 Ornamental activity area 湿地景观观赏、观鸟观鱼、观察湿地的净化程序等;

体验型活动区 Hands-on activity area 湿地滨水体验、采莲等;

认知型活动区 Cognitive activity area 湿地博物馆参观、湿地动植物识别等;

科普型活动区 Science-based activity area 植物习性观察、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湿地的景观变化等。

3.2 景观要素营造彰显湿地特色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时,在满足生态适应原则的前提下,景观营造方面需综合考虑水岸、植物、建筑小品、道路、城市特色、文化因素、功能要求、以及周边环境等等。

3.3 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背景对于营造景观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色,也包含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中的湿地公园建设应考虑到这个因素,湿地公园不单单是亲近自然,更是亲近这座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一草一木,都应包含着这个城市的特征,湿地公园中的道路小品,更应该展现这座城市风采,让时间停留在这里,拒绝外界的干扰。

3.4 周边环境的合理过渡

目前有关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大多是关注于湿地公园内部的内容,而忽略了湿地公园周边环境的设计。周边环境的好坏不单单和湿地公园密切相关,还能够对湿地公园的景观效应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考虑湿地公园周边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一般选择非市中心地带,交通方便且远离城市污染区的地方,沿城市河道为宜。为了满足湿地植物以及景观要求,最好是有丰富地形和大量天然植物。城市湿地公园的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包括公路、居民住宅、河道等等环境,所以,要对不同的环境进行实际分析,做出适宜的选择才是正确的规划方法。

3.5 景观要素的结合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单独因素的罗列,因此,在规划建设时要全面综合的考虑问题,使得各个元素自然的融合、过渡,从而达到各因素之间的呼应与协调。例如,湿地公园中水岸是蜿蜒曲折的自然式形态,道路则要与之相配合,切不可弃弯取直,同时位置还要与水岸相靠近,沿水而建,忽远忽近,充分调动游览者的亲水性。又如,水体与地形的结合,能够丰富水面的景观效果,产生错落变化的自然水流的效果,同时,植物群落的搭配也能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水体、地形高差的变化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能够成为湿地公园中最具吸引力的景观效果。此外,建筑小品与植物间的良好过渡,更能增添湿地公园的自然野趣。这些都是在规划建设时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只有全面的考量,协调好各个因素的关系,才能更好发挥这些因素的景观效果,打造出特点突出、内涵丰富的城市湿地公园。

4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由于其地理环境和生态因素的特性,有别于其他的城市公园。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规划时充分全面的考虑问题,不单单要解决好生态问题,更要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效应。使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和效应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0,(02).

[2] 陈维越,罗言云.成都市望江楼公园风景园林空间分析[J].北方园艺,2011,(08).

[3] 黄有才,杨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1,(03).

[4]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