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中药;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D分类号] R7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2(a)-0119-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mmunosuppressor combined with Bushen Yisui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plastic anemia and its influence on peripheral hemogram immune factors.Methods Sixty children with aplastic anemia treated i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4 to Ma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tih 30 cases in each group.In the control group,immunosuppressor therapy was used,while in the treatment group,Bushen Yisui decoction was added.After 6-months treatment,the clinical efficacy,the levels of peripheral hemogram and lymphocyte subsets(CD3+,CD3+CD4+,CD3+CD8+,CD3+CD56+ and CD4+/CD8+)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6.67%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70.00%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levels of all index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Immunosuppressor;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ld;Aplastic anemia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比较常见且严重的儿童血液系统疾病之一,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骨髓微环境破坏和造血干细胞功能受损,引起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近年我国再障发病率越来越高,西医治疗以免疫抑制剂及雄激素治疗为主,治疗有效率为60%左右,治疗后3年随访总生存率为65%~70%,有关学者一直尝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对再障进行治疗。祖国医学无“再障”之病名,其临床表现与古籍所载“虚劳”“骨劳”“血证”“血枯”等证的表现类似,中医结合再障发病特点,将其命名为“慢性髓劳”,为多数医家所认同[1]。临床上多认为肾虚为其发病主要病机,临床也多以补肾为主要治疗原则,结合再障患者气血亏虚的特点,中医认为治疗上宜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为主要原则,补肾益髓方由此而成,本研究采用免疫抑制剂联合中药补肾益髓方治疗儿童再障,探讨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再障患儿,诊断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2]中慢性再障的诊断标准,中医症候诊断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为标准[3]。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4±2.64)岁,平均病程(9.32±6.35)个月;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98±3.07)岁,平均病程(10.12±6.98)个月。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患者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3 mg/(kg・d),稀释500 ml后,静脉滴注12~18 h,连续5 d;环孢素A(CsA),5~8 mg/(kg・d),分2次口服,定时监控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调整CsA的剂量,整个治疗过程持续6个月。治疗组:在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肾益髓方加减治疗,方剂组成:生晒参6 g、阿胶3 g、熟地10 g、当归6 g、山药6 g、山茱萸6 g、白术6 g、黄芪6 g、茯苓6 g、菟丝子10 g、枸杞子10 g、巴戟天6 g、女贞子9 g、牛膝9 g、墨旱莲9 g。剂量要根据患儿具体症状及身体羁鍪实奔蛹酰1剂/d,可以分3次服用,疗程为6个月。
1.3疗效评价标准和观察指标
1.3.1疗效评价标准 基本治愈:贫血和出血消失,血红蛋白达120 g/L(
1.3.2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患者常规检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象和淋巴细胞亚群,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等,淋巴细胞亚群主要检测CD3+、CD3+CD4+、CD3+CD8+、CD3+CD56+细胞及CD4+/CD8+比值。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2],同时参考2007年全国小儿血液与肿瘤学术会议提出的《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建议》[5]制定本研究疗效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效果的比较
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6,P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象的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的Hb、WBC、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的Hb、WBC、PLT水平均比治疗前所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液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D3+、CD3+CD4+、CD3+CD8+、CD3+CD56+细胞及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上指标均低于正常健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再障是化学、物理、生物等多种原因所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和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反复感染。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代相关研究普遍认为,Th1细胞和CD8+细胞过度增值活化分泌细胞因子损伤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同时间充质干细胞、调节性T细胞、NK细胞、NKT细胞及早期造血生长因子水平的下降使机体免疫调节和支持造血的能力下降所致[6-7]。多数再障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结构分布出现异常,王成红等[8]研究表明,再障患者的CD4+、CD4+/CD8+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员的平均值,CD8+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再障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同时有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和体液免疫机制异常,而且其变化与疾病缓急程度呈正相关。张婧瑶等[9]等研究结果显示再障患者T细胞亚群比值失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c1、Tc1/Tc2、CD3+CD8+CD28+、CD8+CD45+RO+显著升高,CD8+过表达,T细胞活化比例增加,引发细胞凋亡亢进而导致骨髓衰竭。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健康值比较,治疗前CD3+CD4+、CD3+CD56+细胞及CD4+CD8+比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目前对再障的治疗策略主要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重建、免疫治疗或者雄激素治疗,在我国由于经济原因和大部分患者难以找到合适的HLA相匹配的贡献者,免疫抑制疗法成为再障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法。再者根据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织的研究数据表明,HLA相匹配的再障患者移植5年生存率为80%,目前联合应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和环孢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总体生存率约为75%,可见两者疗效差异并不明显[10]。国内报告的抗胸腺球蛋白联合环孢素治疗儿童再障有效率为75%~80%[11],本研究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尽管免疫抑制疗法对再障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患儿对免疫抑制疗法反应不佳,有学者从中医中药角度联合用药取得良好效果,中医认为再障属于中医学“虚劳”“血证”等范畴,脾肾亏虚,肾精亏虚,为再障发病的主要病机,所以治疗上宜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为主要原则,补肾益髓方由此而成。古语有云“治病必求于本”,补肾益髓方以补肾健脾为基本原则,取无比山药丸补肾健脾之功,辅以归脾汤以健脾益气,二至丸以补肾滋阴,三方化裁,结合慢性再障以气血亏虚为主要表现的特点,加用生晒参及阿胶以增强补气补血之功效。方中生晒参大补久虚之元气,阿胶滋阴补血,气血同补,共为君药;山药补脾养胃、补肾摄精,当归养血填精益髓;黄芪益气健脾补中,女贞子滋肾阴益精,共为臣药;佐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山茱萸、菟丝子补肾固精,熟地、墨旱莲滋肾阴,枸杞子、巴戟天温肾阳;使以牛膝引药入肾,同时兼具补肾健骨之功,全方共凑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之功效。孙风等[12]应用中药补髓生血颗粒来治疗再障,结果显示治疗后慢性再障患者Th17细胞、IL-23和IL-23p19 mRN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免疫抑制剂联合中药补肾益髓方治疗儿童再障,可以有效地调节患儿机体免疫系统,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免疫抑制剂。进一步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的临床效果,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宇,张翔,叶宝东,等.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治思路概述[J].中医杂志,2014,55(1):73-75.
[2]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陈鲜琳,毛选教.补肾活血通络方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观察及对免疫因子的影响研究[J].中医儿科学杂志,2016,12(4):38-41.
[5]谢晓恬,应大明.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建议(讨论稿)[A]//全国小儿血液与肿瘤学术会议[C].2007.
[6]王西阁,曹t明,王晓格.CD4+CD25int/high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换种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4):292-295.
[7]赵芬英,徐晓军,宋华,等.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 14(8):567-570.
[8]王成红,姚晨姣,唐雪元,等.再障患者血清IL-2、TNF-α、IFN-γ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6):7077-7079.
[9]张婧瑶,许红志,尹冬梅,等.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D8+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21(1):203-208.
[10]Passweg JR,Marsh JC.Aplastic anemia:first-line treatment by immunosuppression and sibling marrow transplantation[J].Hematology,2010,2010(1):36-42.
[11]王颖超,殷楚云,冯磊,等.免疫抑制疗法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1):33-37.
[12]孙风,雍彦礼,王金环,等.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对Th17细胞和IL-23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7):885-886.
[13]王林中,王莉,皮巧娟.扶正补血颗粒联合免疫抑制疗法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因子变化及临床疗效研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11(2):32-36.
[14]席壮新,吴天勤.雄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价值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1):1512-1514.
[15]余矗周芳,⑾C瘢等.免疫抑制剂联合脐血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及临床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9):770-775.
[16]宗晶,邵琰.免疫抑制剂联合脐血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4,28(9B):3300-3301.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 免疫学绪论课 生物专业教学 教学提纲 教学方法 名疫学
免疫学绪论的内容包括免疫学基本概念、免疫学发展史及研究现状、免疫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这些内容看似很容易讲,学生也看得懂,以至于教师不太重视,往往轻描淡写地讲述。实际上,笔者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上好绪论课非常之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门课是否产生学习持久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经过多年免疫学教学的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度重视绪论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是一门课的开端,也是一门课的缩影。讲好绪论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2]:第一,绪论是教材内容的宏观规划和高度浓缩,是一门课程的开场白和宣言书,是师生之间学习和交流的起始点,绪论课讲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对该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第二,绪论课的导向性不同于一般章节。其教学的目标不是具体地讲清知识的概念与原理,而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了解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但是,这些常常由于时间紧、课时少、任务重等诸多因素被不少教师所忽视,结果导致学生开课之初就处于被动状态,学习兴趣不高,为后期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制定合理的教学提纲,突出重难点
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支柱学科之一,在生物学和医学的本科教育阶段,免疫学现已成为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绪论部分不仅介绍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功能,以及免疫学发展简史,还会用较多的笔墨阐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固有免疫与适应免疫应答特点,以及免疫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因此,在制定教学提纲上,要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免疫的现代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免疫学发展中的关键人物(Jenner,Pasteur,Behring,Burnet等)及关键事件;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难点:免疫的现代概念;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克隆选择学说。
3.选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艺术
3.1通过问题勾出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
免疫学绪论一开篇就需要介绍免疫的概念,如果生硬地给出概念,学生就会茫然无措,难以理解。可以先从疾病的历史入手,提出问题:人类早期对患严重疾病的认识:自然的过程还是神/上帝的力量?是正常现象还是罪过?学生思考后会回答:这是超自然的力量,把疾病归因于鬼神(或上帝)所降的惩罚,是患病者有罪过,需要忏悔。接着又问:第一次患严重疾病而病愈,第二次遭受同一严重疾病,患病结果会怎样?学生思考后会回答:第二次一般不会再患同样的严重疾病。紧接着追问:怎么解释?问完之后,慢慢启发学生回答:第一次受到鬼神/上天所降的惩罚,自身经过忏悔;第二次就被上天免除惩罚,相当于免除赋税、劳役,对于疾病而言,就是免除疾病,免除疫情,简称免疫。通过一系列朴素的常识问题出发,自然而然将免疫现象通俗化,并有一种历史的凝重感。
3.2巧施比喻,化难为易。
免疫学绪论的理论部分内容极其抽象,难以理解,此时,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吸引感染学生。比如在讲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时,把人体比做国家,免疫系统则相当于防卫系统,病原菌相当于敌人,免疫防御相当于抵御外敌入侵,免疫自稳相当于稳妥安葬正常生老病死的公民,免疫监视相当于处决国家内部的犯罪分子,超敏反应相当于战火殃及国家和子民本身,自身免疫病相当于错误地把内部的良民当成敌人或罪犯,等等。这样生活化的形象比喻,让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三大类型的涵义浅显明白。
3.3让学生参与,激发学习热情。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免疫学绪论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该学科的发展史,如果教师仅仅是一个一个地罗列这些事件和关键性的人物,学生就会毫无兴趣。可以让部分学生为全班同学讲述部分事件:如中国人种人痘的技术,英国医生用牛痘疫苗成功预防天花,巴斯德的减毒活疫苗实验,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学生顿觉得趣味横生,也愿意积极参与,注意力自然集中。
3.4插入名人名言,寓道德教育于专业教育中。
专业课不仅仅是给学生讲述一大堆学术知识,如果能有机地插入一些名人名言,寓道德教育于专业教育中,学生受到的启发会更多,也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这个社会,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比如讲到超敏反应相当于战火殃及国家和子民本身时,就引用英国作家萧伯纳的话:“我之所以憎恨这场战争,不是因为或者不仅仅是因为这场战争给我们成年人带来了灾难、痛苦、不幸和麻烦。它最让我憎恨的是:当一颗炸弹投下来的时候,那些幼小的生命过早地离开世界,谁能说这里头没有一个牛顿,没有一个莎士比亚,没有一个爱因斯坦,也许他们当中也有一个托尔斯泰,也有一个萧伯纳。”这样让学生在明白了超敏反应涵义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憎恨战争,关爱生命的情怀。
3.5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意志。
“授之以鱼,一餐之需;授之以渔,终身受益”。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对提高学习效率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免疫学抽象、深奥、前后联系性强,和医学和生命科学各学科相互之间的渗透性比较强,这样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做到经常复习,更重要的是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经常上网查阅新知识、新动态。教师可以把一些相关的网站和电视节目等告诉给学生,让学生经常联系身边的实际反复思索和研究。这样学生对如何学好这门课就有自己的计划,取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学习就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负担。
4.突出免疫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支柱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生物的学生往往不太明白,以为免疫学仅仅只是医学的基础学科。这样要求教师在绪论学习的最后花一点时间介绍免疫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这可以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说明。理论上:揭示基因功能,解码生命活动机制;攻克传染病、心脑血管病、肿瘤;提高人体生理功能,延缓衰老;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等等,这些生命科学中的重大核心问题必须依赖于免疫学的进步。就应用上而言,生物技术公司中,从事医药产品研究开发的占2/3。而抗体药物、疫苗及其他生物治疗药物各占世界生物技术药物市场1/3的份额[3],这些生物医药产品的生产绝大多数都依赖于免疫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稍作论述,学好免疫学的重要性对生命科学的学生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绪论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处理得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第一课上表现出来的广博知识、生动语言、丰富实例、开阔思维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后续的课程教学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亚君,栾加双.绪论教学在大学授课过程中的重要性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0):57-58.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 教学方法 教学体会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近年来,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疾病的研究、预防、诊断、治疗等应用中不断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目前,免疫学已由过去的抗感染免疫渗透到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各领域。免疫学技术也随之成为医学研究和生命科学中普遍应用的手段和方法。
由于其研究的对象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如蛋白质等物质,各种免疫分子以及免疫调节分子之间又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名词、英语缩略语众多,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起来吃力,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没有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即使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也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笔者总结了数年来免疫学教学经验谈一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1. 让学生了解一些免疫学发展史
在首堂教学课上讲授免疫学的发展史是很有必要的。免疫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公元16世纪已使用人痘苗预防天花,并对后来牛痘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免疫学的发展是很迅速的,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位科学家因在这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们巧思妙想均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并在其中穿插讲授一些有关的历史故事和背景知识。作者从网上搜索下载了相关的内容和图片,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及其研究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免疫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免疫学是一门非常实用非常重要的学科。
2. 对免疫学教材做一个大纲性的概括
教师应让学生在进一步学习免疫学有关内容之前对该门课程有个整体认识,通过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教学,使学生把握主干核心。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教材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尤其是抓住免疫应答这一主干核心,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各种相关的封闭孤立的资料制成简单的线条图,来丰富课堂教学,还可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和结构的限制,将该门课程各章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这样不仅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后续章节学习过程中有个清晰的思路,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观察、分析和思考免疫学全貌及内在联系[2]。
3. 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免疫学发展更新快,名词、英语缩略语众多,且新旧并存,致使原已网络化的免疫学混乱度更大,学生在学习时无形之中感觉到内容多、杂乱、很难掌握,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只有对教材进行精心地分析、剪裁、梳理和归纳,明确各章节教学中重点、难点,在授课时突出重点,逻辑严谨,才有可能化繁为简,使学生把握住免疫学基本脉络和精髓的重点内容。在讲解上应深入浅出地讲通讲透;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在方法上要多方配合使学生在习完有关内容后不但心知肚明,而且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对于次要的内容,对于内容较新,大纲暂无要求的内容简略讲解。有所轻才能有所重,有略才有详,这既是教学学时所限,也是更好掌握免疫学内容之必然,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3]
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大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知识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载体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4]。
免疫学课程大都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复杂、微观、抽象,不易理解,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学生学习免疫学感到很难理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感到有些吃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比如关于免疫应答的过程,由于涉及多种细胞分子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提成抗原信息,T、B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产物。随后效应性淋巴细胞、抗体、以及天然免疫细胞和天然免疫分子的共同作用将抗原清除破坏,最后还要进行应答后的自稳调节。这些过程是无法观察到的,过去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解介绍中加以想象,理解上会感到困难。笔者在讲解这个问题时,采用Flas教学展示了免疫应答的整个过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过度地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往往会极大地缩小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5]。因此,在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应避免片面追求媒体齐全,不考虑教学效果。过于花哨的多媒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多媒体的图、动画等直观的教学资料上,从而把注意力分散到了非教学信息上,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仅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教与学的两个主体均未发挥主观上的能动性和扩散性思维的发展[6]。
5. 结合临床把理论与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2]
免疫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这属性决定了同临床结合的重要性及必然性。作为医学生由于职业选择较单一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涉及到临床的知识,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同临床实例联系,让学生感知其有用,而后把握其重要性。这样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讲到补体参与抗原抗体反应而致免疫损伤时,可举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例子说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外来抗原(如链球菌感染)与肾小球基底膜存在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当机体产生针对外来抗原的抗体的同时,此抗体也可作用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并激活补体,从而导致免疫损伤,使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由于在此过程中补体被消耗,从而导致血液中补体含量下降。据此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补体含量来辅助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6. 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7]
实验不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笔者在实验课教学上的体会是,首先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面对日新月异的免疫学实验新技术,以往的实验教材已经显得落伍了。为了适应当前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我们删除了一些纯属验证理论、科研工作中已经不常用的实验,例如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玫瑰花结实验等。授课时注重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以便于学生在深入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能灵活加以运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使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抛弃过去那种详细介绍实验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机械操作的呆板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行实验,更容易理解实验步骤的道理,也自然理解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会更自觉地一丝不苟地按操作要求去做,提高了实验成功率,教学效果也明显改善。
其次要注意结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与其他基础医学内容以及临床各学科联系密切。由于医学免疫学内容比较抽象,连贯性强,前面某一概念的不理解往往造成后面章节学习困难。而紧接理论课后的实验课是温固而知新的极好机会。例如,实验课的实验材料涉及有单抗、抗原、免疫细胞以及CD分子、细胞因子等概念。在介绍实验材料的同时,顺便让学生回忆一下相关概念,将枯燥难记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使散乱的知识变得更为有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具体,因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介绍实验方法应用时,注意将书本上散落在各章节的知识点串起来,横向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眼前需要思考的科研课题中具体的知识网络。实验教学中注意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理论的理解。
再次,课后要及时认真总结教学得失。带教老师在学生操作实验时,应在旁边仔细观察,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及时加以指正,要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所观察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应用针对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利玉.免疫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2):96.
[2]袁桂峰,陈森洲.浅议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医学文选,2001.20,(6):863-864.
[3]程桂芝,郗雪艳,马杰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4):319-320.
[4]黄国琼.从医学教育发展趋势谈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转变.西北医学教育,2000,3:16.
[5]林宪生.多媒体教学与主体性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1,4:22.
[6]顾建军.浅析教育的双主体特征.教育科学,2000,1:1.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学习主体 医学免疫学 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具有横跨性、网络性、实践性、进展更新快等特点,内容繁杂、理论抽象、符号多,常使学生望而生畏。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等于把初学者拒之“医学免疫学”大门之外。现代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实践中须作“换位思考”。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信息时代简单地依靠老师,不可能把一门学科的全部知识学会,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其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要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自学能力。第一,在绪论教学中,要让学生较好地了解医学免疫学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目前临床上所能见到的疾病几乎都与免疫有一定关系,如果要当一名好医生,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不要为考试而学,要为构建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而学。利用结构图给学生介绍医学免疫学的知识梗概和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医学免疫学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研究形态学的课程区别。要告诉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会归纳总结,前后比较,纵横联系,理解记忆,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与其他学科间紧密联系,用动态的、发展的、创造性的眼光看待每个知识点;多写英文单词,多用英文单词,做到“多想、多看、多读、多用”。第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要做好预习笔记,让学生通过自己预习,记录下自认为学懂的知识点,并找出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疑问。只有学生真正做好预习了,才能在课堂上占据主动位置,有的放矢地获取想要的知识或答案。第三,让学生在每次课后及时归纳总结重点和难点,并给学生适当布置一些拓展性强的思考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前后联系、查阅参考资料等,找到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结构、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二、注重启发式课堂教学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能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启发式教学,是切实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策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启发性因素,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形成一条由问题构成的教学主线是教师在备课中应好好把握的。在教学中,讲授一个新的概念或机制时,应根据实例提出问题,逐步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概念。比如在讲授超敏反应时,可先将临床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介绍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其发病机制是什么?又如,免疫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源于偶然因素,但幸运之神只会垂青于有心之人,也就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现象和问题的人。因此,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故事:如抗体的发现是由于观察到再次感染白喉杆菌动物的血清中存在“杀菌素”。通过讲述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的成就及其研究过程,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敏锐的感觉、巧妙的构思、创造性的方法和严密的逻辑,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启迪,对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注重思维和能力培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免疫学目前还没有定论的现象或机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见解和观点,再鼓励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验证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从提出问题到通过查文献、读文献、最后总结归纳获得对该问题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文献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虽然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将“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教育理念贯彻始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在教学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再觉得免疫学像“天书”一样枯燥难懂。现代免疫学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新理论层出不穷,许多疾病从免疫学的角度思考从而获得了新的、更合理的解释,新型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手段从免疫方面获得了突破,等等。对于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免疫学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新进展有所了解,为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热情,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用心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苗英慧,郭艳丽.如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11(27).
[2]曾常茜.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9(06).
[3]王强,舒榕.提高《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效果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08).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课堂;凝聚力;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00-02
高等教育中,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开眼界,长见识,扩充知识面,为其日后发展拓宽空间,因而深受一些对某领域有兴趣且有潜质的学生的欢迎。但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其地位和分量毕竟不如必修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其原因在于选修课学时少、学分少、刚性要求少。如果课堂教学缺乏凝聚力,即使教师备课认真,讲课卖力,效果也不尽人意。这样不但不会提振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会使少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选而不修”,甚至出现逃课挂科现象。以免疫学选修课为例,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分支学科众多、交叉渗透复杂、知识体系庞大;内容抽象,名词术语概念缩写新颖繁多。如何使这种貌似枯燥乏味的选修课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产生凝聚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1.用人格魅力增强教师的感染力。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更要有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对于刚刚走进免疫学选修课堂的学生来说,思绪还处于忐忑纷乱之中,对教师也不太知根知底,自己能否适应老师的教学思路和风格学好这门课,心里还完全没底。针对这种傍徨心理,笔者首先从人格形象和心理情感上贴近学生。比如首次开讲时,仪容整洁大方,衣着时尚得体,精神饱满抖擞,声调洪亮、微笑可亲、字正腔圆,给人感觉赏心悦目,符合多数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容易引起共鸣。又比如在“开场白“中,除了简短介绍本课程的基本情况和基本要求外,通常首先把现实生活中的“我”介绍给学生:当初为什么要选择生命科学专业,又为什么对免疫学或生物技术感兴趣,在这个领域自己做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有哪些经历和经验教训,目前正在做什么等等,并欢迎同学们随时参观自己的实验室等,同时还轻松聊些诸如个人经历、考研读博、留学花絮、业余爱好等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另外,主动提供手机号、QQ号和电邮地址,请同学群添加自己为微信好友等。这些似乎常情常理的做法既能给人亲切、平等、坦诚的感觉,又能使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从而为师生融合打下基础。
2.用课外功夫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没有交流就没有理解,没有投入就没有收获。课堂凝聚力的培育仅仅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本身是不够的,课外功夫往往也是促进课堂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精心备课、吃透教材、用心批改学生作业,用心对待课外互动,用心线上解难答疑等,毫无疑问是课外功夫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比如每新一轮选修课开讲,笔者尽量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用心熟记班上每个同学的名字,不久即使突然路遇也可叫出某某同学的名字,一个普通同学能被任课不久的老师叫出名字来,那是非常感动的;又比如班上有同学生病,笔者主动问候并看望安抚,无论何时何地遇到班上学生,主动打招呼,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贴近,使学生感觉到你课堂上是老师,课外是朋友。还比如用课外时间不断丰富自己的电子工具包(U盘)。一是借助电子表格加强课堂的视觉效果。比如把生物技术中的一些经典的克隆方法和基因手段、免疫系统的三个部分、三大功能、三道防线、三个层面等概念等制成电子图表,使人一目了然;二是制作课件加强课堂的情境效果。比如将抗原与抗体、过敏与过敏源、免疫与免疫细胞、自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T细胞与B细胞、球蛋白与免疫球蛋白等抽象名词以及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超敏反应与脱敏反应等初学者难以理解的概念制成示意图,直观易懂;再就是通过网络终端用心留意搜集下载有关影像教学资源加强课堂的人气效果。比如下载以相关内容的知识点、交叉点、疑难概念为背景制作的动画、漫画等进行播放演示。总之,课外投入越多、功夫越深,就越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对选修课的注意力。
3.用有效切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如何使貌似枯燥乏味的免疫学等选修课变得对学生有吸引力,用心寻求切入点,制造兴奋点,将教材讲活、将课堂盘活、将学生激活至关重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铺垫引路,增强学生自信心。选修免疫学的学生虽然已有一定的生命科学专业基础,但仍有不少学生感觉它神秘复杂,无从下手。为了从心理上打消和淡化学生的畏难情绪,尽量不要让学生感觉它的精深离自己很高很远,利用“开场白”做些自问自答的铺垫,使学生觉得免疫学现象身边随处可见、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轻松上阵。比如讲,为什么穿着化纤内衣感觉不适、食物单一营养不良、接触新鲜家具头昏脑胀、雾霾天气和春暖花开季节出行感觉皮肤瘙痒、或者身体某处淋巴结肿大等等,本质上都是一种免疫反应或是免疫应答反应;有的人感冒、哮喘、腹泻、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常见病之所以反复发作,根本原因就是人体免疫力下降,使抗原性的病原体或物质暂时占了上风等;还比如,长期熬夜、偏食、不运动、精神忧伤等容易生病,其实质是免疫细胞减少了,接种疫苗就是利用抗原“以毒攻毒”,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注射球蛋白就是补充体内抗体队伍,输入干细胞就是恢复造血系统,重建免疫功能等等;再比如讲,癌症患者实际上就是免疫系统的预防和监控功能出现了问题,出现了“自己人不认识自己人”或者是不能识别和清除自身的突变细胞等;另外,还联系人的“生老病死”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免疫系统对生命的重要性。比如讲,人体好比是一个国家,婴儿的出生相当于国家的建立,免疫系统(国家机器)还有待完善,对病原体(敌对势力)的抵抗力不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免疫系统不断健全,这就是为什么青壮年时期的人很少生病的道理;一旦进入老年时期,人的免疫系统开始弱化,对环境的适应力大为下降,因病或衰老死亡实质上就是免疫系统的全面崩溃,如果用数学模型表示,人生的免疫系统形成的免疫力就像一条抛物线,研究免疫学就是怎样让这条抛物线得到合理调节与延伸等。实践证明,这些看似与深奥的课程关系不大的常识性铺垫其实能增添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热情,为顺利进入免疫学殿堂注入了动力。二是激励共勉,增强学生求知欲。免疫学的巨大成就和广阔的诱人前景一直受到生命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所以笔者在讲授有关章节时,总是特别有激情地介绍免疫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很多有待于破解的迷,使学生有热血沸腾、津津乐道的感觉。比如讲,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免疫学的褒奖已达20多次[2],首届诺贝尔奖就授予免疫学成就;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免疫学每10年就有三次获奖,今后还必然会有新的免疫学诺贝尔奖得主问世;又比如讲,免疫学根深叶茂,目前分支学科就达20多个,仅向医学各领域的渗透衍生出的交叉学科就达30多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的分支与派生学科的出现;还比如讲,现在每天问世的免疫学论文就有数十篇之多,专利则更多,更令人鼓舞的是,疫苗成果日新月异,仅我国自主研究的疫苗就已覆盖了60多种传染病中的36%,目前人类利用免疫学手段已经有效控制了天花、霍乱、鼠疫和麻疹这些恶性或致命性的传染病等等。针对选修免疫学的学生中不乏有人是为将来的深造、就业或创业打基础的,笔者还特别注重介绍免疫学中还有哪些奥秘和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与攻关。比如讲,人类的恶性肿瘤、艾滋病、一些新的传染病和免疫性疾病等还没有得到有效防治和遏制,器官移植、生殖控制、衰老延缓等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所有这些,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免疫学的突破等;又比如讲,如何利用少量的血液、体液、唾液和细胞因子等进行免疫学检测,让分子免疫学手段的快速发展为疾病的快速检测开辟新的天地,实现疾病的早期确诊和早期治疗,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免疫学工作者去发明发现等,从而使学生倍感自己任重道远。同时又以赞美、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比如说,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只要勇于开始,就一定能找到成功的路,只要专心致志,在座的同学们中将来一定有人成为免疫学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科学家甚至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成为一个对人类有特别贡献的专门人才。三是引喻联想,增强学生想象力。免疫学知识体系庞大,交叉渗透复杂、尤其与生物化学、医学联系紧密。如何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遐想和悬念,笔者通常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借助比喻法[2],深入浅出,化繁为简,诱发联想。比如为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抗原抗体的反应具有特异性,将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比喻为钥匙和锁的对应关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种抗原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讲免疫应答时,将抗原(细菌、病毒等)又比喻为免疫系统的触发剂,体内一旦有抗原进入即可导致一场战斗;讲补体激活时,将其过程比喻为高速公路“汽车追尾”效应,只要第一辆汽车陡然停下,后续汽车就会依次倒下;讲免疫球蛋白时,将其5种类型[3]称为5兄弟,它们都是浆细胞的儿子、B细胞的孙子,构型各异,在体液免疫中各有分工,有的是常规兵,有的是边防兵,有的是特种兵,还有的是信号兵,都是人体的“保护天使”,它们巡视在人体的各个角落,发现敌情立即作出反应等等。通俗化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过程、事件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性进行类比。这种方法简单明了,按号入座,容易理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杨秀英.课堂凝聚力刍议[J].青岛化工学院高教研究,1994,(4).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6
合作研究项目实施的结果看我国的差距按国际血小板免疫学工作组的要求,第十四届ISBT国际血小板免疫学研讨会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主要围绕当前国际血小板免疫学诊断技术中的2大主题———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和特异性鉴定以及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基因定型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所出现的技术难题,组织、设计和实施的国际合作研究。其组织和设计的研究项目中,共有2个血小板血清学的抗体检测项目、2个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项目和1个药物依赖性血小板抗体检测项目。由于此次国际血小板免疫学合作项目首度由中国学者主办,因而有7家国内血小板免疫学实验室参加,不但创下了该项目推出以来的历史记录,而且在这项国际血小板免疫学界最有学术地位的合作活动中增加了中国血小板免疫学界的影响。但是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实验室所体现的实验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甚大,与主办国应有的实力相差甚远,以致出现了颇为尴尬结局:7个中国实验室中仅1家参加和完成了全部5个合作研讨项目,其余6个实验室,有1家只参加了血小板血清学抗体检测项目、5家均只参加血小板基因分型项目;在最终提交合作研究结果时,1家实验室是白卷,在1项旨在检测各参加实验室的HPA的基因分型能力和质量比对的项目中,有1家实验室错误率为37.50%,而42家国际实验室的平均错误率仅2.15%。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血小板免疫学专业工作的实际水平。
2国际上血小板免疫学学科近年来取得的杰出成绩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自从在1959年鉴定和报道了第1个HPA至今,目前已有属于HPA-1~28bw系统的34个HPA经人血清免疫抗体鉴定和基因结构确认后被正式命名,其中11个新抗原(HPA-18bw~28bw)由德、法、英和美国等欧美国家在2009~2013年分别发现和报道,随后这些HPA新抗原和相应的分子特征、抗原定位和编码基因的遗传结构以及对临床的意义都被很快地证实和阐明。这些国家的血小板免疫学工作者所以能获得如此丰富的成果,可能得益以下的一些原因:
2.1临床工作者对血小板免疫学高度重视,临床科室和血小板免疫学实验室密切结合这些国家的血小板免疫学知识已十分普及,相关的临床诊断工作已成常规,临床医护人员对各类患者血小板免疫异常的症状很警惕;而且临床科室与血小板免疫学实验室联系十分密切,能及时发现血小板免疫异常的案例并送实验室作血小板免疫学检测,患者的疾病由此能及时地确认和得到正确治疗。在这样的条件下,实验室也能同时源源不断地获得大量珍贵的血小板免疫异常的标本,为新的发现和成果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2.2实验室能因地制宜地建立和熟练应用各种血小板免疫学实验诊断技术和方法,有效和正确地对血小板免疫异常的标本检测和鉴定目前国际通用的检测血小板抗原、抗体的免疫血清学检测技术有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固定试验(monoclonalantibody-specificimmobilizationofplate-letantigensassay,MAIPA)、抗原捕获酶联试验(antigencap-ture-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ACE)、改良抗原捕获酶联试验(modifiedantigencapture-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MACE)、混合被动红细胞凝集(mixedpassivehe-magglutination,MPHA)、固相红细胞粘附试验(solid、phaseredcelladherenceassay,SPAA)和流式细胞荧光免疫检测(plateletimmunouorescencetest-flowcytometry,PIFT-FFC)等;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技术有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引物(SSP)、实时定量PCR、基因芯片、血小板基因序列(SBT)以及免疫荧光微球等技术。这些技术中,包括“金牌方法”MAIPA在内都各有长短,只用单一技术和方法,有时难以得到正确和及时的检测结果,商业化试剂盒更无法完全符合实验室的需要。国际上先进的实验室,通常已按照本地区人群和民族的特点和条件,完整地建立各类实验技术,并将实验操作程序标准化。在实际操作时,按不同的标本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对照检测结果,以免漏检或误检;因此具备检测和鉴定新抗体,进而发现新抗原的能力。
2.3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加速了HPA新抗原的分子和基因结构的研究和发现国际血小板命名委员会(PlateletNomenclaturecommittee,PNC)规定:接受1个HPA新抗原的命名,除了要有完整的血清学数据外,还必须有相应的分子和基因结构的数据。由于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基因转录和各类细胞工程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新抗原的发现和报道,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基础。
3推动我国血小板免疫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3.1工作重点问题血小板免疫学的关键性技术是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技术,但是目前国内实验室对建立自身的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不够重视,工作重点往往是放在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建立血小板抗原基因数据库上。血小板免疫学学科工作应首先具备对血小板抗体检测的能力,这是为临床提供服务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推动血小板免疫学学科发展的源头,要解决包括各类血小板免疫异常、为临床患者提供涉及血小板的血液和输血治疗服务以及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等问题,都必须以血小板抗体的正确检测为起点。按本地区人群的特点,建立完整和经得起考核的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是每个血小板免疫学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3.2认识中国的血小板免疫学工作有自身的民族和群体特异性的特征,不盲目遵循国外的研究报道国内的血小板免疫学工作者迄今多仍在沿袭国外学者的观点来考虑问题,而对血小板抗原和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的种族和群体特异性的特点不够重视,易使相关的工作走向误区。由于不同人群、种族和地区间的血小板各个抗原的频率有可能不同,导致血小板免疫抗体产生的特点或许有差异,引发的血小板免疫性疾病的机会也有差异,因此在临床检测中,对不同的人群的血小板抗体检测要各有所侧重,不能一概按文献报道的观点工作。例如很多文献都强调抗-HPA-1检测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亚洲地区,应参照日本人群特别重视抗-HPA-4的检测;事实上在白种(高加索)人群中重视抗-HPA-1的检测和日本人群中重视抗-HPA-4的检测是正确的,这是他们人群的HPA基因分布和结构特征所决定。但是在中国人群中,因为血小板抗原多态性的分布特征与白种和日本人群有差别,开展抗-HPA-1和-4的检测可能是没有必要的。中国人群的HPA-1b基因频率明显低于白种人群、HPA-4b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日本人群,至今未在中国人群中发现抗-HPA-1和-4。按中国人群HPA多态性频率分布和同种异型抗原杂合度的情况,抗-HPA-3、-5和-15将是有较大可能性出现的HPA的特异性抗体,国内已有抗-HPA-3a的报道,因此临床和实验室的思考及检测方法学上可以将这方面置于重点。
3.3重视中国人群CD36缺失性个体产生抗-CD36导致其介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种族特征CD36又名血小板糖蛋白Ⅳ(GPⅣ)、Naka、GP88、GPⅢbFAT或SCARB3;CD36蛋白能作为同种异体免疫性抗原(isoantigen),通过输血、妊娠、骨髓移植等途径,对CD36缺失的个体,产生抗-CD36同种抗体(isoantibody),从而能导致免疫性的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后紫癜、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血小板免疫异常性疾病。亚洲人特别是在中国人群中,CD36缺乏较高的发生率,国内深圳和广州地区人群分别3.19%和2.81%,广西不同民族人群中的平均发生率为4.13%,其中壮族人群高达5.76%,在广西的CD36缺乏人群中已发现了7个CD36新突变基因,并已在临床上检测到多例抗-CD36介导的血小板同种免疫减少的病例。因此,CD36对于中国人群而言,是1个很重要、能导致血小板同种异体免疫反应(isoimmunization)的有特色的抗原,对于血小板同种免疫减少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以致亚洲地区的血小板免疫学工作者,应对CD36缺乏者可能因抗-CD36产生而介导血小板免疫减少症的问题给与特殊的注意。在临床遇到血小板同种免疫减少性病例时,除考虑HPA及HLA等的免疫因素外,应对抗-CD36介导的同种免疫反应而产生的血小板免疫异常予以重视,并给予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
3.4重视血小板免疫学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建设要结合本地区人群的特点,增强专业人才和实验室的基本建设,努力拓展血小板免疫学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检测能力。重点应注意以下方面工作:
1)鉴于一些血小板抗原和抗体的反应特征可能会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在对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时需要使用多种血清学试验作综合分析;
2)涉及到如抗-HPA-3、-5和-15检测时,因所用的谱细胞上相应抗原表达量会影响检测结果,建议检测时使用抗原纯合子和新鲜的血小板;
3)MAIPA试验中所使用的各类特异性血小板糖蛋白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ies,MoAb),涉及到检测抗-HPA时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问题,正确选择和使用是成功检测的关键,建议实验室在建立自己实验室的血小板配组细胞(谱细胞,panelcell)时,为避免不同的MoAb有可能会对所针对的抗原决定簇存在差异以及人抗-HPA与鼠MoAb间的立体竞争等因素带来的假阴性问题,也需要建立适用于各类血小板抗体的配组单克隆抗体(panelMoAbs),这也是当前国际上先进的血小板免疫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4)HPA的基因分型技术适用于高通量的HPA分型工作,但在遇到罕见的抗原或抗原有突变产生时,由于所应用的基因分型技术在特异性探针或引物设计上的缺陷,会对标本不能正确的检测,因此综合使用多种基因分型技术并相互比对,对基因分型结果的正确判读会有所帮助;
5)对市场上开发和提供的商业化试剂,应谨慎地使用,需要求试剂供应商提供完整的质量认证文件,以免出现人为的差错和困惑。此外,实验室应尽可能建立和具备各类抗原和抗体的参比标本以及质控标本,这将对血小板免疫学实验室掌握和拓展技术以及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十分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