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文化论文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1

网络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更新的系统,“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词汇常常能敏感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网络文化生活的变化势必反映到语言的词汇中,然而,网络文化的兴起促使了网络新词的生成。网络新词即网络用语,一般被视为非正式用语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络新词种类繁多,有谐音词、象形等。21世纪被称为“创造世纪”,是张扬个性的时代。网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网络新词语,充分彰显个性。网络新词的出现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喜爱、追捧。如:给力、浮云、雷人等。这些词大多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其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网络新词已成为网民沟通和表达情感用语,它具有创造性、方便性、实时性、趣味性、视觉显著、自由表达等特征,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一种反应。但任何词语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有一定的理据。网络新词通常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传播发展,其产生也不是盲目的、随意的。

2网络新词的生成机制

2.1网络新词生成的理论基础

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得到人们的认可,并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有交流与传播文化的权利,可以摆脱现实中身份的限制相对自由地发表观点。目前由于网络文化是无法用行政命令、简单的道德伦理以及法制规范来控制的,因此,人们利用这一载体不受限制地发泄人性内在的多元性、复杂性、隐蔽性。网络新词实时准确地反映出当今社会热点,网民们以匿名身份不同口气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种种看法。当然,网络新词的生成、变化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的流行在于它反映的事件的背后是民众的心态,反映了一定的网民心声以及心理诉求。新世纪的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与维权意识相比过去大大提高,网络交流也因此变得日益频繁,然而正是网络文化的不可控性才使得人们在如此自由的环境中自由表达,这种不可控性正是网络新词产生的理论基础,也是其兴起的核心动力。

2.2网络新词的生成途径与方法

2.2.1旧词新义

严格来说,它不是新生词,而是选择具有新事物意义的旧词语,然后赋予它新义,所以人们会更愿意视其为新词汇。有转义新词和谐音新词两种。转义新词,如“菜鸟”原指电脑水平较低的人,后来用于现实生活中,指代某领域水平较低者;反过来,高手则被称为“老鸟”。其次,谐音新词,即指读音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无关联的词语,这些词被视为谐音新词。如:猫(Modem)这个词的音译,借“猫”的读音来表达新意义“调制解调器”。再如,“史努比的弟弟”并不指人,而是借用“史努比”和“stupid”的相近读音,来表示“愚蠢”之意。综合分析,这些网络新词创造及流行的主要动力就是新颖和极具趣味性。这些旧词语随着时代、文化的变化,在网络上被赋予了新的涵义,重返生机活跃于更为广阔的范围。

2.2.2创造全新的新词语

网民在上网的过程中,时常有一些创新表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创造和使用新词,这类新词是运用汉语固有的造词材料和结构方式对新事物、新观念进行指称、描写而产生的,通常有下面两类:(1)将错就错的谐音词,如:霉女(美女)、帅锅(帅哥)等。(2)新借的外来词,也就是从英语里借来的词语。如:伊妹儿(E-mail,electronicmail,电子函件)。

2.2.3缩略语新词语

这些词语有两类:(1)英语缩略语。如:WWW(WorldWideWeb,环球网或万维网)、BBS(BulletinBoardSystem,电子公告牌系统)等。(2)汉语拼音缩略语。如:MM(美眉)、PLMM(漂亮妹妹)等。

2.2.4符号词语

这里的符号词语不是指传统意义的“符号”,而是数字和表情的统称。数字符号因其谐音性和简洁性而深得人们喜爱。如:8147(不要生气)、687(对不起)、1314(一生一世)。表情符号是一种用电脑键盘输出的暗含某种情感的特殊字符,可以代替词语使用,如:()无奈、(*^__^*)嘻嘻等。

3从人类认知心理看网络新词的产生原因

3.1模仿从众的心理

模仿即仿效他人行动,使自己与他人行为相一致的心理趋向;从众即因受到多数人的感染、影响而顺从他人的行为。在言语生活中,当人们发现他人的言语能够吸引自己,对自己产生影响时,就会接受该表达,喜欢该言语甚至可以发掘与之相似的言语作品。如:“……奴”被仿造出“车奴”“房奴”等(胡伟,2010),“……户”被仿造出“暴发户”“关系户”“钉子户”等“户”字群词汇;再如一系列的“山寨”浪潮,“山寨产品”“山寨文化”。由于具有模仿、从众心理的网民很多,所以网络新词得以不断地扩大、蔓延。

3.2放松减压的心理

当今社会,迫于生活、工作的种种烦恼、压力,人们不得不为自己减压,网络新词的出现便成为人们用来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如“欺实马(70码)”源于20岁大学生驾跑车以70码左右的速度飙车撞人事件,事后肇事者抽烟谈笑若无其事的样子使得网友们义愤填膺,因此借“欺实码”以嘲讽、调侃。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范跑跑、郭跳跳、被就业等。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人们在网络上大肆谈论,由此也创造出一些新的词语并流行于网络,这些新词诉出了网民的心声,娱乐的同时也减轻了心理压力。

3.3趋新求异的心理

人们从来都是喜新厌旧的,在语言实践中总是求新求异,特别是在崇尚展示自我、追求塑造个性的社会中,任何词语的长期使用都会导致“审美疲劳”,人们为了摆脱厌倦情绪,于是创造出一些新的表达方法,以取代旧的表达方式。如通常情况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很淑女”“很中国”“被就业”等,打破了传统词语使用原则,但其表达却很到位,得到人们认可,并沿用下来。作为时代的主力军,年轻人突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创造性,敢于创新、敢于张扬个性、喜欢标新立异、打破常规、追求时髦,他们喜欢用夸张的语言宣泄感情,如:用“PK”而不用“比拼”,用“菜鸟”而不用“新手”,用“帅呆了”“酷毙了”而不用“漂亮极了”“非常潇洒”等。

3.4趋简避繁的心理

崇尚简洁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现象,缩略语的使用就体现出这一点。例如,词汇、短语或句子的缩略:“话疗”“我伙呆”(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十动然拒”(Fullymovedthenreject)等。数字、拼音、表情符号的使用就是人们趋简心理的文化积淀,这种简单语言与使用长句具有等效的表达,它打破了传统的用词规则,被视为一种新的语言交流方式。如:0837(你别生气)、282(饿不饿)、1920(依旧爱你)、thx(thanks)、B4(Before)DL(Download)等,还有一些“字母+汉字”型中西合璧词也出现得比较多,如:AA制、卡拉OK、SIM卡等。表情符,如:o_o讶异、==无言等,这些新词都是网络时代人们趋简避繁心理的体现。

4网络新词的文化内涵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2

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因其开放性的特点,与传统校园文化截然不同。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无法及时地与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相结合导致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相分离,不能及时抓住学生思想动态,也削弱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导向功能,这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活动在网络文化平台的全面应用相对较少,虽然很多校园活动通过微平台等新媒体公告、新闻等作为宣传方式,但全面利用网络文化平台(诸如网上在线课堂)的却少之又少;二是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网络平台的结合较少,缺乏创新性的交流与互动,没能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校园活动。

2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传播网络正能量

在新形势下,高校在依靠传统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应积极开拓网络平台新领域,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等新媒体网络文化平台,鼓励、扶植校园内相关团体、组织、个人等建立网络文化宣传途径,有重点地开展网络文化平台的相关栏目建设和内容完善。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应在“贴近学生校园生活”、“贴近师生网络文化需求”的工作理念引领下,在完善现有的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合理整合多种网络平台并探索平台建设新模式,以打造集信息、学科前沿知识传播、网络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互动式网络文化平台。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2.1健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机制

优秀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离不开健全的机制,而机制的核心在于责任的细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高校大学生校园网络管理规定》的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网络管理办法,开展文明上网倡议,对网络文化平台的运营管理、内容做出规定。通过坚持队伍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外出学习与内部交流相结合,开展网络沙龙、网络讲座、网络研讨会等相关活动,保障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2.2打造专业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队伍

为了提高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强有力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必不可少。将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紧密联系,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着力打造一支既有专家教授分享的学科前沿信息又有院校领导实时进行正确舆论引导,既有骨干教师的答疑解惑又有学生骨干发挥带头作用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是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必要保障。

2.3积极拓展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平台

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的立体化是高校网络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各方面的筹备下,利用“四微阵地”,逐步形成了以“学校—教师—学生—其他”为载体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增强高校网络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同时在内容的编辑和选择方面做到符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形成认可度高、影响力广的综合立体平台,增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影响力与认可度。

3建设与管理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开辟精品网络文化新阵地

高校网络文化将传统校园文化和网络的创新性相结合,借助校园网络平台的支撑形成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方式,较于传统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突破了建设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更具广泛性、便捷性、丰富性。构建一个成功的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3.1专题网站和主题网页

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更新速度的增快导致现有的校园官方网站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基于现有官方网站发挥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要求,坚持引领性,构建国内时事、党建等主题网页,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其次要坚持国际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能能仅仅局限于关注国内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应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更为独到的思想,了解国内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最后要坚持时代性,紧密联系国内时事热点与国际动态,使其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更是一种时代特征。

3.2网络文化社区

网络文化社区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追捧源于其具有互动性、公共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有助大学生实现相互交往与沟通。网络文化社区一般包括校园BBS、微博等。而随着网络文化社区的发展,网络暴力等现象也逐渐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规范网络文化社区,合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引领,构建高校精品社区文化,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实行实名制原则,通过积极宣传为网络社区健康发展、文明上网、合法办网提供必要的基础。二是要坚持精品导向原则的网络社区管理,高校教育工作者建设特色栏目,从各方面进行思想引导,促进大学生身心道德健康的全面发展。三是坚持以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为主的网络法纪和自律教育原则。注重将网络行为等内容纳入到新生教育以及日常教育中,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规范网络行为。坚持上述三个原则,从大学生思想的实际出发,积极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作用,将社区建设成大学生喜爱的精品网络文化新阵地。

3.3微信公共平台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3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化、开放性的新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大学生比例占到10.8%,学生仍然是网络用户的主体。以3G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功能和娱乐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生活环境、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电子科技大学开展的一项关于大一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平日里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为3.2h,占用了白天学习生活1/4的时间。为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2辅导员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2.1学习者和推动者

贾德芳等指出,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数量巨大,来源广泛,使得传统教育模式中辅导员在信息量的占有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面对90后学生利用和掌握网络等新媒体技术比很多辅导员还要精通和熟练,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无法很好地与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相适应等问题,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敢于争做信息时代的学习者和交流者。在事务性工作之外,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挤时间花时间给自己充电,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及时更新信息和知识,将新媒体技术用于实际工作开展。同时,辅导员要真正融入到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学会利用这些新的媒介手段,在学生中去普及和助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优秀平台,促进教育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2整合者和监管者

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化以及区别于其他网络文化的创造性、思想性和学术性等特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引导的重要参与者,需要整合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以贴近和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根本,找到与学生日常事务工作及教育引导工作的结合点,保证网络资源利用的有效化。其次,在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的监督和新媒体的管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实现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合力。

2.3引导者和教育者

辅导员的个人魅力表现为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性,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竞争力。借助新媒体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不断更新观念,跟上学生的步伐,掌握新媒体技术,以更加灵活及时有效的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开设优质的辅导员博客或主页,通过自己在网络文化中的躬行实践给学生树立榜样,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成为更受学生欢迎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促使教育引导的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3辅导员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工作思路

3.1建立学生事务工作平台

面对高校学生日常事务工作信息量大、内容繁杂等特点,网络作为新媒体的重要媒体形态,对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系统化和时效性起着积极作用。一是要对QQ群、飞信、微博、邮箱、微信平台、博客、专题网站等网络工作方式进行筛选和归类,明确不同的网络途径在日常事务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机制,加强具体工作开展的针对性,使学生事务从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二是网络工作平台要体现师生共建,充分发挥班委、党员、辅导员助理等学生骨干力量在年级、班级网络平台中信息和工作开展中的助推作用,保证各类消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各项事务工作实施开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3.2打造网络之家助推教育引导

在各种网络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辅导员——学生一对一谈话、主题教育、班团活动等教育引导的实效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安排紧凑及辅导员有时在事务性工作中难以抽身的困难,借助相应的网络工作方式,开辟教育引导的新途径,打造充满关爱的网络之家。例如通过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党员之家、科创之家、留学之家等,给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营造严谨优秀的学风氛围;其次辅导员通过自己的博客或主页以及专题教育网站,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选择、大学规划等开设分享专栏,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3.3借网络窗口展辅导员魅力风采

辅导员的个人魅力对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其个人魅力除体现在平日工作生活的一言一行外,也包括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学习。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博客或主页以图文并茂的活泼形式,成为展示个人魅力风采的重要窗口。辅导员要善于利用这一窗口,找准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引导的观念,跟上学生的步伐,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学习,熟练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技术;以贴近大学生的需求为本,加强辅导员博客或主页建设,结合图片、视频、文字记录学生的成长点滴和自身的成长感悟,精心设置版块,如温馨提示、日常事务、出国留学、随笔闲谈、视频分享、时事政治、你们的大学生活等,以丰富博客的内容和形式,提升辅导员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4结语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4

1.网络文化的便捷性拓展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空间。

信息化时代,以网络为基础形成的网络文化,内容涵盖面广、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使用便捷,大大缩短了彼此之间文化交流的时空距离,为大学生责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广阔的虚拟空间。作为大学生责任教育主体之一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无限储存能力,事先将责任教育相关内容巧妙地融入网络文化之中。大学生在享用网络文化大餐时,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各类责任教育信息,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大学生对显性责任教育的抵触情绪,又可以弥补现实世界责任教育受到时间、空间限制的缺陷。

2.网络文化的动态性增强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魅力。

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文化的动态性实现两个转变,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魅力,提高责任教育效果:一是变枯燥的理论灌输为生动的情境式学习。教育者利用网络文化灵活多变的变现形式结合教育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责任情感。在体验中感受责任魅力,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加以引导,培育健康的责任情感,激发责任情感内驱力,使大学生积极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二是变抽象的知识学习为具体的案例分析。教育者利用网络文化的动态性为大学生责任教育精心挑选有时代感的鲜活的真实案例,吸引大学生积极分析、讨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主动探索中获得了真知灼见,消除了因灌输引起的厌烦情绪,增强了责任教育的魅力、提高了责任教育的效果。

3.网络文化的交互性提升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时效。

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责任教育通常以教育者单向传输为主导,有关信息呈单向运行,教育者很难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而自由、开放的网络文化为大学师生搭建了一个畅通无阻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教育者可以将教育计划、教育意图以及教育要求、教育信息等能够及时地传达到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对责任的看法以及自己对责任教育的切身体会、感受及困惑,实现责任教育信息的双向交流互动。在交流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及时为大学生解疑释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教育者可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大学生的主体需求调整责任教育方案,做到因人施教,提升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时效。

二、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网络文化多元性干扰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方向。

在多元的网络文化时代,各种思想、责任观念蜂拥而至、相互交锋,教育者传授的一元责任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大学生理论根基不深厚、社会阅历不丰富、信息素质不全面,非常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在责任认知上发生偏差。更有甚者,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意推崇西方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责任观念,试图影响我国大学生责任认知,弱化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网络文化的无中心性弱化了教育者的影响力。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但网络文化的介入,使得教育活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文化是多向交流的平等文化,所有网民都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彼此之间地位平等、机会均等,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是“中心”、都可以是“权威”。“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网络的主体,他们之间地位平等,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及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网络文化这种“去中心、无权威”的特性,导致教育者中心地位沦陷、权威丧失,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随之大打折扣。

3.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增加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难度。

在虚拟的网络文化空间,网民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很容易摆脱现实社会中各种要素的制约,因而可以自由释放自己的情绪、甚至发表过激言论而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现实责任。由于脱离了“熟人”的目光、社会舆论的监督,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网民极易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原本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在虚拟的网络却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说、去做,颠覆了人类道德标准,混淆了是非价值观念。网络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让大学生处于一个失控的空间,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及时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掌握网络文化主导权,无疑增加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难度。

三、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新举措

1.坚持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责任观。

责任观,是责任主体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态度和观点。正确的责任观不是自发形成的,是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通过正确的方法,不断努力才能树立起来的。大学生责任教育必须坚持指导,只有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才能正确分辨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顽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入侵,才能准确辨别错综复杂社会现象的是与非;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责任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责任观。责任教育的内容重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通过责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个人同国家前途命运、社会发展的关系,坚定自身的历史使命,懂得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和服务人类,忠实履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以及对人类的责任。

2.优化校园网络文化资源,打造大学生责任教育宽广平台。

在网络文化时代,占领主阵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必须优化校园网络资源,实现政治理论课向网络的延伸,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打造大学生责任教育网络平台:一是创建大学生责任教育专题网站,丰富责任教育形式。教育者将与责任观相关的知识和文件上传到网站,占领网络责任教育新阵地。二是搭建交互学习体验的平台,增强责任教育渗透性。高校利用QQ群、BBS、BLOG等网络工具搭建责任教育交互性学习体验平台,可以实现师生之间民主式平等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可以消除大学生因权威式灌输教育引起的强烈逆反心理,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老师传递的责任信息的认同度,从而使大学生愿意、乐意接受相关责任教育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3.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大学生责任教育正面引导力。

首先,事先引导,为大学生责任教育“定向导航”,掌握主导权。一方面,面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科学合理策划主题,大力宣传责任教育理论,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牢牢掌握话语主导权,使网络成为主流舆论“放大器”,形成正面舆论强势。通过营造良好的、积极的责任教育氛围,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养成;另一方面,面对网络文化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客观事实,我们必须以科学文化为引领,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监控和管理,强化健康的舆论导向,实现正能量的传递,防止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其次,事后救助,为大学生责任教育“扶正祛邪”,掌握主动权。网络文化“去中心、无等级”的特性,注定其不会风平浪静。对于大学生网民中的不良思想、不利苗头,决不可掉以轻心、任其发展,我们必须“准确把脉、及时治疗”,防止事态恶化。强化主流言论,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4.加强思政课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责任教育实效。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5

1.1造成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识淡化

目前网络文化造成不健康的网恋盛行,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经习以为常,网络上黄毒肆掠,宣传暴力的思想也吸引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注意,同时近年来网络文化诱导的自杀也时有发生。一些违法网站也在宣传封建的迷信思想,极大地冲击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1.2造成青少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连续长时间的上网会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情绪低落,使其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受到侵害。

1.3造成青少年思维力,注意力的下降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在经历了自由散漫的网络聊天和轻而易得的网络购买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由于网络的便捷以及网络知识的丰富,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遇见书本的难题时,他们不愿再花时间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迅速求助于网络,照搬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无形之中他们的潜意识就作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思维能力也开始逐渐下降。

2应对网络文化对策探讨

2.1社会层面上

2.1.1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大网络文化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同时相关法律部门应着力建立健全有关未成年保护法,以及网吧网络的监管法,同时要开发高端信息技术,有效地对网上的信息准入事项进行过滤与监督,确保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我们还要呼吁社会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怀和爱。

2.1.2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要使青少年明确认识到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教育青少年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力,有选择的采用、学习,培养健康的应对网络文化心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1.3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种网络文化犯罪进行打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2.2家庭层面上

2.2.1家长要懂得运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充分的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健康的网络交流与知识运用,给孩子做好表率。

2.2.2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了解学生在心理上面的变化,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工作,以便做好对孩子的网络文化的教育工作。

2.2.3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抵消网络文化的侵蚀。

2.3学校层面上

2.3.1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对青少年教育方面必须发挥其作用。学校应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以及校园规范建设。从制度上加强对青少年接受网络文化的监管。

2.3.2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有关健康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利用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让青少年认识到上网的目的及其意义,认识到网络文化存在的不良信息,从而提高对网络文化的免疫力。

2.3.3教师最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引导方面很重要,作为与青少年学生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时刻保持敏捷的判断能力与洞察能力,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与影响,从而使青少年青年拥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3结语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个性网络大学生思想

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到来,引起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等等的深刻变革。

主导经济活动的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获取、转化和传递的活动,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的自由、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的教育价值观就需重新确立。

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社会中,教育再也不能只是那种封闭划一、千人一面、漠视个性的教育,注重个人权利及其主体性,并以重视大学生个性为前提,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多元性等特点,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完善大学生思想修养。

一、大学生是当今社会最具个性活力的群体

性首先是指现实的个体。

现实的个人通过遗传获得的活的生命的肉体组织及其自然差别,人不仅区别于自然界一切其他生物物种,就是每个人也因其先天的遗传基因等的不同而具有自身生理差别,这也是个性作为其它差别和特点存在的最一般前提,亦即个性的自然的和物质的基础。这种差别也是多种多样:有外在的相貌,也有体内遗传基因等不同方面。人既是生命的、肉体的、生理的存在,同时更是有意识、情感、欲望的,即个人的心理差别。即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特征是人有意识。

在心理学上,有把人的心理差别分别通过对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加以逐一分析,从而通过认识和分析人的心理差别去认识人的个性。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人为了自身存在和发展,在与自然和其他人即社会存在中生产和发展自身,人的个体差别也是在家庭、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得以实现并逐渐完善的。

在这一过程中,人认识到自己是客体的同时也是主体,即人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在以劳动为起点生产自身到以实践生产、改造自然和包括自身在内的周围环境,并逐步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对个体自我的认识。个体和个性不是两个不同的人,而是同一个人的两个不同视角。

上述分析可以将人的个性定义为:个体主体的自为的社会存在特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个体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创造性才能发挥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性。人的个性具有唯一性、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创造发展性等特点。

大学生因其所处特殊年龄段和校园学习环境,具有鲜明的思想独特性:

首先,从年龄段分析,大学生正直风华正茂,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关键期,具有很大可塑性。

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区别于他人的遗传基因和形体特征上的唯一性,又因每个人的生命之唯一性而使他的个体存在具有不可重复,他人不可替代的特性。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承担着特定的社会职能,体现着特定的社会关系,加之复杂的社会环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了与他人不同的身心特征和社会特征,从而使之成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个人,获得自身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使他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可见,大学生活是间于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时期,也可以说是大学生独自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正是在校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分析,通过和师生的交往和沟通,并在不同的时间逐步调整和完善乃至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从大学生整个人生看,大学生思想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是个性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出发点,它要求个人按照一定的合理的意志去生活、去行动、去决策、去评价。没有自主性就谈不上形成人的个性。马克思说:“那些不感到自己是人的人,就像繁殖出来的奴隶或马匹一样。完全成了他们主人附属品。”自主性相对与依赖性而言的。

创造性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新的内容和内在动力,是个性的最高最充分的表现形式。大学生往往能够依据自身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客体内在固有的尺度,并以自己的实际活动把二者统一起来,在专业方面和个人兴趣方面创造出全新的观点和成绩,同时也创造出全新的个性思想。未来的任何创造过程,实际上是客体与在大学期间形成的自我创新观点的结合。

个体主体存在本质的外在表现或外化就是能力。一般说来,思想个性突出的大学生,往往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较强的创造性,也就是具有较强的能力。反之,个性不突出的人,则往往依赖性较强,顺从而保守,缺乏自为性而能力不能发掘出来。

第三,大学生感情丰富而理想化,具有很强的波动性。

大学生是通过高中阶段的努力而考入高校,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理想,又因刚刚从家庭独自走向校园,有许多生活、情感和经济上的问题需要他们独自面对和处理,往往在内心中有很强的自我理想化的思想倾向,但在面对真正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又有很强的依赖性和波动性。

第四,从个性的实现方式来看,大学生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个性的社会化才能得到实现。

个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个性的发展是多方向的,因此似乎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随意发展自己的个性,可以遵循自己的意愿去采取一切手段实现自己的个性。然而,现实生活决不是这样的。人的个性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实现,都必然要受到个人所处社会条件的限制或制约的。大学生只有通过在校园生活学习中不断的碰撞和沟通中认可和实现上述的个性思想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重视人的个性独特性,培养人的独特个性,决定教育不是一种可以简单套用的模式。个性化教育目前是一种指导思想,其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应该只是体现在某一个阶段,而是渗透于人的发展的全过程和教育进程的各个阶段。时间上,贯穿于学前教育、在校教育、继续教育;空间上,延伸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个性化教育可以说是为实现素质教育,着眼于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教育,针对人的个性差异实现人的发展、体现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新性、完善人的独特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独特个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切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形成完善个性的教育过程。个性化教育的实现可以带来许多方面的转变:知识的拥有到知识的创新,知识的贮备到知识的运用,信息的占有到信息的更新,单一的评价标准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体制下由单一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这其中不仅仅指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家庭等各个环节,其中的高等院校发挥着重要而关键的作用。

二、适合的网络载体适应并引导学生群体的个性发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以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为标志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教育也借助其扩展功效,并获得了巨大改观。

世界上网络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所有大学都建立校园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通,通过建立各种软件资源库、电子图书馆以及网上虚拟学校,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校与师生提供大量信息和广阔的教学、科研空间。

近年来,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于1995年底完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主干网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已连接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70多座城市近500所高校。清华、北邮等高校已经开始网上教育试点。一些城市的网络教育也正日渐完善。”现代网络化教育的飞速发展,打破了整齐划一、统一模式的传统教育,逐渐通过网络化的学习方式达到个性化教育。

在基于网络化教育平台上,传统教育模式悄然地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教学内容日渐丰富、教学方法趋于多样、教学互动成为可能,学习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如何通过建立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完善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课题之一。

1、办特色化校园网络,寓教于乐,建构和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于网络平台的教育,教学内容日渐丰富,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因材施教,增加适应不同学生和社会需求的选修课,分领域设置基础性课程、增加拓展性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个人学习的不同要求,加强课程的实践性,通过教学互动的双向式学习方式,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学习革命性的转变。而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浏览网络上信息,了解历史,判断和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新载体。2004年6月止,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接近9000万,占全球上网人数的9%以上。其中,在校学生占31.9%。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而各高等院校网站又是学生登陆频率最高的,因为学校选课等重要信息都通过网络实现,高等院校如何办好网页是十分重要的办学内容之一。

在种类繁多的各种网站中,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宗旨和学科特点,创办具有科学性的服务性、信息性的特色网。当前高校从教学科研到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管理和传递信息。

网络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文化交流和师生互动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许多院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栏,但点击率却不尽人意。试想,随着网络信息窗口的开通,学生有更加自主多元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机会,如果不能够通过信息服务和休闲娱乐吸引大学生,仅将说教和宣教的材料放在网页上,只能够是运用先进的技术做了一件无意义的事情。因为思想是不能通过外力左右的,一个人可以被囚禁,而他的思想是自由的。

充分利用网络,寓教于乐。应该集中人财物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校园网络,将信息和知识数字化,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丰富性和快捷性作用,因为说到底,网络只是又一种工具,而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这其中包括建设网站的工作人员、登陆网站的师生全员。

2、丰富网络内容,建设互动窗口。

随着全球网络化的扩展,人的参照点日渐扩展。从学习动机的角度分析,现代人学习交融于生活工作之中,各种形态的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交融,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与此同时,随着知识更新节奏的加快,从业人员知识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和补充,人们学习知识,不仅可以满足所从事职业的需要,还考虑到个人爱好、专业兴趣等,同时寻求个人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实现个人的价值。

人们接受教育,是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学习,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接受知识,更需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学习知识的方法、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导致了学习者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但接受的是某一学科的体系教育,而且还接受满足其个人喜好、选择、特点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

随着教学体系的改革进程的加速发展,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和学习程度选择考核的时间、考核的难度、考试内容等进行评估和考核。网络为学习者提供起点能力的评估;学习进程中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材料和媒体,提供教学咨询系统,师生交流互动,实现一对一、一对多与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估体系的网络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能及时、便利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防止偏离预定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的进度做出适当引导。建立一套完善的、个性化的、开放而灵活的学籍管理体系,从而达到“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应该与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独特。”

要实现上述这样的教育改革模式,就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网络内容和网络形式,形成网络互动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报告会、演讲、专刊和墙报等形式通过网络化更加多元和快捷,因为网络具有互动性、共享性、形象化、趣味化等多种特点,可以集视听说功能于一体,参与和反馈的功能更强,从而将“化育”在“润物无声”中完成。要做到这点,需要首先及时正面信息,合理设计网络内容和栏目,以丰富而多样的网络信息,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作到知识性、思想性、服务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网上引导必须紧紧与学生服务和管理密切结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学习理念,将学习主体转为大学生自己。这就要求,不仅有一批专业的网络创新管理人员、技术过硬的维护人员和积极融入网络生活的学生大军。在网上全面、优质、高效地为大学生提供从入学开始到毕业乃至进入社会的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一系列的服务管理工作,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中完善大学生的个性。

3、发挥网络特色服务,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

人类发展在承担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责任的过程中使自身日臻完善,个性丰富多样。但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被“分裂”,而非“完善”。如何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普通的人,然而作为特殊教育过程的对象的某一特殊个人则显然是一个具体的人。需要能把一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生存过程中人性的这两个方面辨证地协调一致。因而教育目的也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教育不应只是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该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依此看来,只有通过个性化教育完善人,才能确保一个人学会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

现代科学指出:人在生理上尚未完善,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未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

我们时代的社会拥有经验和资源可以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自己,使人成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主体,实现自身潜能的主体,并作用于周围和后人。同时,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种必修的固定内容,而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发展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他自己,如何和别人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他自己。这样,才会超越千百年来强加在它上面的各种机构上、程序上和方法上的限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日渐引起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由于许多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无知、恐惧和担心被人知道后影响日后在就业和工作等种种误区,往往不会主动对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救治,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救助而进一步发展成为心理障碍,而引发的各种自杀、报复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造成的危害不能够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针对大学生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就成为高校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网上心理教育活动具有平等性,保密性、快捷性的特点,可以起到有别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积极作用。

大学校园网络应多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救助等系列栏目和窗口,在相对宽松和隐秘的网络环境中完成大学生心理需求上的科普和释疑工作。如开展聊天室,在校园网上利用快捷的再线聊天氛围进行心理释疑。谈论自己被困扰的话题和看法,许多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自信不足、考试焦虑、社交恐惧、交往障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同学惊醒交流,宣泄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从新建立内心的平衡点和参照系,从更开阔的视阈思考同样的问题,往往可以解决内心的块垒,化解矛盾和不良情绪。

此外,提供网上心理测试和咨询活动,让同学可以在遇到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时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答案和救助信息,通过网络提供相关连接的网址和救治医院的联系电话等。解决大学生因情绪困扰、恋爱和交友、职业选择以及神经衰弱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在网上开展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专题心理救助活动,以应对当今大学生因青春期在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引起的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三、网络载体标示着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教育正在超出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正逐渐在时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也正才超出原来课堂固定模式,在网络空间扩展。由于这些方面过于广泛而复杂,以致无法包括在任何一个静止不变的“体系”之内。教育活动正在让位于学习活动,学习者本人越来越成为主体,成为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者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这种关系的转变,是今后科技革命时代的教育所面临的最急切的一个问题。高校网络建设应该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与社会接轨,不仅与毕业分配的大学生建立母校联谊栏目,介绍学校专业毕业后的分配走向,发展空间,同时和相关企业单位建立互动平台,从学科特点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给学生了解社会开设窗口和通道,发挥网络化信息共享资源,为开阔大学生视野和心胸打开新的视窗。并通过网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信息,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中感悟人生,锻炼自己,提升自身修养。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关键问题是体制的更新,尤其是评估体制。仅从升学率看教师,盯着分数看学生的原有评价标准必须加以改变,实现评价制度的多元化。网络教育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教育者成熟程度的提高,允许学生有越来越大的自由和权利。网络化教育能够顺应社会和人的发展,也体现了认知规律的内在要求。只有贯彻这样的全新理念,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才可以实现。

参考书目:

[1]《网络的未来》安妮利尔瞻编著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2]《改变人类命运的科技力量》(法)埃利奥特史密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人格心理学》(美)Jerry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