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享机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共享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机制范文1

(一)整合小农户经营,实现规模化农业

目前,中国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小生产”经营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在目前中国农村现有的经济体制下,打造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是改变这种“小生产”分散经营模式的有效途径[1]。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通过供应链整体供求信息,将个体经营的农户与种子公司、化肥公司、农机公司、技术公司、农药公司、牛奶公司、面粉公司、食品公司、水产公司、旅游公司以及超市、物流公司、国内外市场、现期货市场等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一种协作、共赢的供需关系。供应链上每个经营者既是其下游经营者的原料供应者,又是其上游经营者的产品用户。供应链上每一个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供应链总体生产、经营目标进行的。供应链上所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源都将在供应链供求信息的统一协调下配置。为了满足某项具体的市场用户需求目标,供应链通过供求信息,调集供应链上相应的原材料供应者、产品生产制造者、农业科技研究与服务者、农机服务者、物流服务者、市场营销者等,为了这个统一的目标,步调一致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从而使小农户的分散经营纳入到供应链的整体规模化生产、经营中,以此增强农业生产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布局

目前,中国农村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大量积压,价格下跌。尽管增产,但农民却难以增收。第二产业存在与城市工业重复率高的问题,不仅进一步加剧了整个工业结构的不合理,还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很多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低,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为主则能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具有环保特征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因此,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是农民增收困难以及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问题。造成这种现状主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生产、经营与市场信息不对称,致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将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上游伸展至原料供应,下游延伸至产品的销售和服务阶段,通过信息化农业供应链将客户端的需求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地传递给整个供应链上所有的生产、经营环节,从而使供应链上的所有生产、经营者能够根据供应链下游顾客的需求,统一、协调地安排各自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并及时将顾客满意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由于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由供应链下游的市场需求信息拉动的,所以可以使农业生产能够紧密与市场衔接起来,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统筹布局、合理调整。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看,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形成将带动物流配送、批发、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农村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向市场化转型。

二、基于农业供应链管理的“农业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一)中国农业供应链的信息链现状

从供应链管理的观点来看,农产品产业链可以以批发市场为界分为两部分,“生产—流通”从农户到批发市场、“流通—消费”从批发市场到消费者。在这两个独立的短链内部,或许可以构成“竞争—合作—协调”关系,但在两个短链的结合处即批发市场上,这种当日现货交易机制决定了只能存在单纯的竞争关系,不可能存在合作与协调,只能追求眼前利益而无法考虑长期利益[2](P228—238)。因此,在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体制下,农产品供应链必然是一条断裂的链,由此造成了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还处在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上,很难适应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批发市场阻断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信息链被阻断是因为批发市场的信息收集成本过高,从而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民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消费者供给信息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失去信任。现货交易方式使买方缺乏关于产品质量的足够信息,会产生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出现“逆向选择”,即低质产品将高质产品逐出市场[3]。当前,中国某些农产品(食品)质量不稳定、安全性缺乏可靠保障的经济学原因就是供给信息链的阻断。而农业生产的分散状态,又给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实际困难。由此可见,信息链在批发市场的阻断不仅使中国农产品流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政府指导与监管又难以完全到位,而且还直接造成了农产品物流链的衔接不畅。结果使农产品物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之间处于阻断和不透明状态,流通渠道不畅,物流缓慢。农产品在储运、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成本过高,致使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通过建立农业供应链信息系统消除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壁垒

在目前农产品市场体制下,独立经营农户的产品由于单位物流成本过高,难以成为真正流通体系中的商品。大量零散生产的农民为了适应流通型大农业的市场背景都在组成或谋求组成一定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类似一家虚拟企业,生产品种与销售一般来说由这家虚拟企业的领导来决定和组织完成。然而,这样的联合体往往会发展形成一种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模式,大范围的网络组织也就变得非常必要。信息网络自然会成为支撑和维持这个组织网络的重要基础。但要消除生产与消费间的信息壁垒,就必须首先从了解商品的产地、品种的真实信息开始,所以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进行远距离的信息传递就显得十分必要。这里的“农业信息”指现代的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在农业供应链中,如果消费者和农民之间的信息能得到共享,那么,整个供应链的共享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大农业流通体制的建立,农副产品竞争的激烈以及市场对于新进入产品很难接受的事实,使我们认识到,将农户的生产、种植信息纳入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极为重要。农户对于种植的预定通过信息系统与零售商的采购计划进行比对,通过生产协调会找到差异,供零售商和农户对销售计划及生产计划进行调整。而农民的生产情况由于建立了农副产品信息数据库,得到实时的存储并提供给销售方共享,销售方再根据这些种植、售货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市场推广,并协调物流配送能力完成运输和配送过程。

三、建立农业供应链,实现有效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

虽然信息共享能够提高农业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双赢”。然而,农业供应链建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而将习惯于零散经营的农户纳入信息共享的范围异常困难。

(1)信息共享需要成本。

(2)信息共享会带来组织结构的调整。

(3)共享信息带来的额外利润在供应链中分配不均。

(4)各企业担心合作伙伴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因此有意隐藏自己的成本、产量、采购价格等信息,保持信息优势。

(5)供应链是动态的组织结构,环境的变化有可能破坏企业间合作伙伴关系。为了解决实现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是必要的。

(一)激励机制的任务

1.合理分配信息共享带来的额外利润。信息共享不仅要使整个供应链都受益,而且要根据共享者提供的信息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大小按比例分配利润。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能够向供应链中信息共享者提供这样的保障。

2.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成员企业进行有效激励。客观上讲,每个企业自身要比其他企业更了解自己的生产和经营状况,这种信息不对称总是存在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能在这种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采取诱导措施,促使企业与其他企业共享自己的私有信息。

3.在激励机制约束下,各成员企业能够采取使自己利润最大化的策略。自身利润最大化是分散式供应链中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激励机制应诱使企业目标与整体目标一致,但不能强迫企业采用指定的决策。

4.兼顾成员企业和供应链整体的效用。在激励机制下,不仅应使各个成员企业实现效用最大化,还应实现供应链整体的效用最大化。激励机制能够通过诱导措施,协调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的冲突。

(二)有效的信息共享激励方式

1.价格激励。定价激励方式可以考虑使用价格歧视策略,对参与信息共享的企业提供较低的供货价格,而对拒绝参与信息共享的部分企业则采用抑制性高价。上游企业给予参与信息共享的下游企业较低的产品价格,这样下游企业可以从信息共享中获利,促进进一步的信息共享。

2.订单激励。主要是指农业供应链企业中的一方给对方带来收益而获得对方更多订单的激励机制。以供应商和生产商为例,在供应商与生产商实现信息共享的初期,生产商可以采取订单激励,促使供应商加入信息共享系统,供应商获得更多的订单,抵消了加入信息共享系统的成本。同时,信息共享使生产商的材料搜索成本、库存费用、交易费用降低,使生产商维持甚至超出原来的利润成为可能。当双方信息共享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农业供应链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就会逐步消除,实现农业供应链效益的最大化。

3.返销方式。这种方式允许下游成员以低于批发价的返销价格将超过需求的产品退给上游企业。虽然返销方式能给下游企业比较宽松的订货数量,但是返销会使下游企业负担额外的成本,因此这种方式能促使下游企业认真预测自己的需求信息,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上游企业,双方共担需求不确定的风险。

4.减少零售商前置时间。就整个供应链来讲,零售商前置时间的减少使生产商和零售商的平均库存水平都得到了减少,而且前置时间的减少可以使零售商订货模型更加稳定,也会给生产商的生产决策带来更大的好处,能够保证生产商和零售商的双赢。现代许多企业例如乳业公司、食品公司等都在减少其零售商的前置时间来实现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机制范文2

关键词: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引起了教育领域诸多方面的变革,如教学方式和手段更为多样,课程资源形态也更为丰富。信息化课程资源就是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孕育而生的一种课程资源形态,与其他资源相比,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其独特的大容量、开放性、动态性、共享性等鲜明特征受到中小学的重视。中小学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探讨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机制,将有助于推动中小学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时代的互利与共赢。

一、信息化课程资源基本内涵概述

吴刚平指出,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信息化课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既有课程资源的共性,也有其独特性。一般而言,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信息化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信息化实施条件,也就是说,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具有课程价值的各类课程资源。具体而言,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实践形态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案例素材库、专题网站、基于网络的实验或课程辅导平台。信息化课程资源具有大容量、动态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智能化、虚拟化、多媒体、网络化等特征,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借助信息技术,中小学课程资源形式在原有的文字纸本之外,纳入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多媒体网络课程、专题网站等,这些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资源单一、平面、静态的局面,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多维、立体、动态发展,而且为资源校际共享的实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价值与可行性

首先,共享性是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性。“信息化教育最核心的本质是教育,而不是产业;最基本的特性是共享,而不是独占。”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要有共享意识、共享机制和共享行为,这是教育信息化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意。其次,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共享可以给中小学教师减压,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加上一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的时候会遇到重重困难,耗费大量时间,由于中小学教师本身教学压力就比较大,单个人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无疑会给一些教师增加负担,造成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反被捆绑,丧失了信息化应有的优势。

首先,新课改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模式发生了转变,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这一课程管理模式为中小学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中小学国家课程的统一实施使得同一级别的学校有共同的课程,一个学校的课程资源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开发主体开发的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资源也因而具有学校特色,这一资源的共享可以为各个学校的个性发展、特色发展提供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其次,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以往有了较大改善,学校基本都有网络覆盖,教室中多媒体等基本硬件设备的配置也基本到位,硬件环境的改善为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提供了支持。基于以上考虑,实现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有助于推动中小学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时代的互利与共赢,那么校际共享的机制应该是怎样的,怎样构建,这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的机制探讨

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要想实现校际共享,首先应该树立资源共享的观念,打破资源独占的封闭式思想,在此基础上构建校际共享的机制。本文拟从组织创新、队伍建设、决策规划机制、合作建设机制、运行保障机制、评估激励机制等方面探讨校际共享机制。

1.组织创新与队伍建设

建立信息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构,可实现组织创新,由该组织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避免学校之间“各自为政”“闭门造车”。该组织的管理范围由参与共建共享的学校范围决定。该组织负责制订校际资源共建共享的规章制度,对学校行为进行约束;为各学校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共享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各学校在为资源共享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获得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资源;该组织还要开展评估,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机制的良性发展。组织都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不同角色的个体,信息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组织至少应该包括两类人员,一是技术人员,一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负责资源共享平台的创建与维护,信息安全的维护等,管理人员负责资源的管理和人才的管理等。该组织的管理人员一方面应该包含信息化课程的专家,对资源进行评审,严把资源质量关,另一方面包括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人,使组织的工作能有序开展。

2.决策规划机制

施瓦布曾提出课程开发“集体审议”实践性模式,主张不同利益群体的人参与课程方案的审议,这种民主化课程决策机制有利于反映不同群体的声音,做出的决策可能更为理性全面。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也可以采取集体规划、集体决策的方式,由学校和共建共享组织机构一起规划并明确资源共建共享应遵循的规范,以免造成标准不统一,资源通用性差,影响资源的共享。此外,还应该规划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资源的准入标准是怎样的?是否应该有审查机制?准入的资源应该怎样分类,怎样管理和更新?这些都需要有长远的规划。

3.合作建设机制

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涉及多个学校,这就需要考虑多个学校应该怎样合作。一般来说,组织间的合作一般会涉及人、财、物的合作,因此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的学校合作离不开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合作、经费的合作、资源平台建设的合作。单靠一个学校的力量,可能没有足够优秀的技术人才,也可能经费不足,但是通过校际合作,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规模效益。

4.运行保障机制

这里的运行保障机制主要侧重技术保障。一方面,可以建立资源数据库,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高度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资源内容,可以考虑以云计算为基础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另一方面,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该平台可以提供多项服务,如将不同学校的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教师联系起来,提供优秀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案例素材库、专题网站等;定期对平台的课程资源进行更新;通过平台与用户形成互动,并关注用户的体验和评价,也可以此作为对课程资源评价的依据之一。

5.评估激励机制

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离不开每个学校的贡献和努力,通过评估激励,形成贡献与索取的利益平衡机制,优胜劣汰。现在有些学校只想索取,不想贡献,只想分享别人的优秀资源,却不想贡献自己的优秀资源,这种索取与贡献不平衡的行为不利于长期的资源共享机制的运作。评估的方法可以根据学校共享资源的“数量+质量”来对学校做出评价,如学校共享的资源总量可以反映数量,用户的评价可以反映质量,评估结果优秀的可以采取奖励措施,而评估结果较差的可采取处罚措施,比如要求其退出资源的校际共享组织。

参考文献:

信息共享机制范文3

关键词: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审计信息化

绪论

审计作为监督和管理企业的一项措施,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改变了传统的审计模式,使得审计工作更加智能、规范和便利。为了提供审计的效率,最大程度的发挥审计的作用,还应建立审计信息共享以及业务协同机制。在企业审计过程中,工作人员以收集公司运营资料、财务报表等为依据,对公司的经济效益、运营状态做出评估,并提出意见。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审计人员对公司状况的了解需要各部分的支持,协同实施审计;另一方面审计报告能够反映企业面临的风险状态,这种信息要及时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实现审计成果的共享。同时其他部门在生产生活中,也应注意维护和管理审计信息和数据,借助审计的手段,及时发现问题,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运营水平。

一、审计信息化的协同共享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一)有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与整合。企业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一方面为审计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为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审计奠定了基础。审计信息共享机制下,与审计相关的特定部门,进行信息的交换,实现信息的共享,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资源的利用率,优化了资源的配制。在审计业务协同机制,根据审计项目的需求,整合了相应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大专业的支持力度,使得审计更加全面、深入。推进审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的建立,优化整合企业、社会各种资源,使得审计工作更加顺利、全面以及专业。

(二)有助于提高审计监督的时效性。在计期间,审计部门将人力、物力等投入到审计工作中,按照相关规定对企业进行审计。同时,应该认识到,审计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无法实现长期实时监督企业的业务活动,审计监督的时效性差。在审计信息化的背景下,将审计资料与其他业务部门进行共享,并促使相应的部门对审计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提高审计监督的时效性。当其他业务部门在运营过程中有疑问或者不解时,可利用审计信息对部门业务进行评估,进一步发挥审计的作用。审计信息的共享,延长了审计监督的维度,使得审计更加适应企业的发展。

(三)有助于全方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审计活动逐渐摆脱空间的限制,为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进行协同审计创造了条件。在对企业进行审计调查时,涉及到各种资料的收集,同时在对企业的某项内容进行评估时,还需要某些领域技术人员或者专家的指导,来协同完成审计。各部门协同审计,避免了审计人员重复收集审计资料,降低了审计资料收集的难度,优化了资源的配制,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另外,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协同参与审计,弥补了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不足,提高了审计的质量和可信度。

二、企业审计信息化实现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的措施

(一)建立标准化审计信息资料库。从技术层面来看,要想实现审计信息化的信息共享与业务系统,还需要建立标准化的审计信息资料库。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文件格式、软版本的问题,很多资料无法实现共享。因此,建立标准化的审计信息资料库,才能够实现审计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的进程,各种审计软件、审计系统也层出不穷。而要想在不同的软件环境下,能够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享,那就要求审计资料具有标准的格式。同时为了实现协同作业,审计信息系统能够在不同平台运行。审计信息资料标准化包括数据标准化、文档标准化等方面,这一工作的推进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尽管审计的信息化为审计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审计人员专业素养要求的降低。相反,要想实现审计共享和业务协同,审计人员更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专业素质过硬,才能够得出强有力的审计报告,才能够使得其他部门信服。当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够为其他部门带来价值时,这种信息共享的机制才有意义。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根据企业的发展,关注公司面临的热点,确定合理的审计项目,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查找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原理,并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参考。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仅需要员工的自身努力,还需要企业根据需求,要求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一定的培训,全面提高其专业能力,进而提高审计的质量,使得审计信息共享更有价值。

(三)增强部门间沟通与交流。在企业中,不仅审计部门有监管企业风险的责任,其他职能部门,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同样需要发挥自身部门的优势,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防范和化解。因此,要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享,就要增强大局意识,加强培养合作理念,站在企业的高度看待问题。在日常工作中,部门之间应加强交流,使其他部门了解到审计信息对其业务的作用,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同时根据工作实践,对审计部门提一些建议,增强审计部门的企业风险评估能力。同时部门之间还可以相互派人员去对方部门学习,一方面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其他职能部门了解审计业务中的技能,方便后续审计数据的维护和管理,增强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信息共享机制范文4

一、实现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解决高校经费不足的问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校正面临着大规模的扩招,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但高校面临着书籍的价格上涨,学生的需求量增加,建设经费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共享情况。如果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但能够有效地解决图书馆的采购问题,还能更加高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对文献的重复开发利用,并能有效地通过网络实现印刷载体文献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文献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节约开发过程中资金的投入。但目前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享保障体系仍然有待解决。

(二)可以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馆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不高。我国高校有的文献资源十分有限,在许多大学的图书馆中,图书的流通率非常低,对于藏书的利用率更是非常低。目前的高校图书馆应当利用现代的网路技术,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网络的方式将图书馆的资源开放给广大的互联网用户,这将大大地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信息之间的交流和共享。高校图书馆应当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建立起资源的共享体系,建立网上图书馆,做到真正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可以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高校的图书馆要在建设和资源共享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不断地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如果经费不足很难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因此高校通过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达到信息的相互共享,搜集本校非重点专业的文献资源,确保资金用于学校重点文献资源建设,保持高校的发展特色,并保证文献的完整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有利的平台。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享应当是提供全方位的资源共享条件。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为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培养高端的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现状

(一)文献的保障率低,利用效率不高。目前我国的高校图书资源的文献信息利用效率不高,重复建设,造成严重的浪费。文献的重复订购率高,但专业的覆盖率很低,外文文献十分缺乏,通过专业检索,很多的文献信息在目前的高校图书馆中都找不到。

(二)文献地区发展不平衡。受?济区域的影响,各大高校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分布当中,东中部地区资源相对丰富,而西部地区相对贫乏,文献的信息主要分布在大中等城市,而小城镇以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文献资源很匮乏。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文献的购置经费投入非常大。

(三)文献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不够。在我国的高校当中,对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开发能力还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数字化建设落后。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开发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然在整体的建设中都致力于一次文献建设,对于文献的主要形式二次、三次开发的程度不够,在文献综合利用上缺乏资源的整合。因此在高校文献资源的开发上必须重视对文献资源的二次、三次开发,加大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强文献资源的网络化建设,从而为我国高校的文献资源的共享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落后。资源的调配制度的建立还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严重阻碍了资源之间的流通和信息的共享。再加上各个高校属于不同的上级部门,从而对资源的宏观调控相对薄弱,资源建设不集中,资源系统之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很难达成较高的一致性,对于文献的规划布局不合理。在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分布上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很难形成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和维护。因而文献资源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文献资源的严重浪费,布局严重的不合理等现象。

(二)标准化程度低。要想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必须借用网络化、信息化的手段,达到文献资源建设的标准化。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集成管理系统跟国外的相比,主要存在着网络化和标准化方面的差异。现代图书馆的信息检索采用的是电脑操作,系统的软件与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对照,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三)资金投入少,经费短缺。资金的投入可以有效地保障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共享要结合网络技术的应用,信息共享的设备以及联机的编目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如果资金跟不上需求,那么信息资源共享就不可能很快地完成。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建设中,都把资金投入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当中,忽视了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设备的投入,而至今的支持也只应用于文献资源的采购和数据库的建设。因此在实现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资金的短缺成了最大的阻碍。

四、实现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途径

(一)努力推进图书馆立法工作。为了协调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需要政府部门发挥权利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资源的共享进行相应的约束和规范。法律可以有效地保护文献资源提供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文献资源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通过契约的方式规定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业务活动,根据各大高校图书管理的差异,促使各大高校图书馆在文献领域形成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于具有经济利益的资源共享时加强规范和引导,并制定一定的经济约束条例,制定相关的经济合同,促进资源共享的顺利展开。

(二)提高图书馆人员、情报人员的素质。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享过程中,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直接操作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图书馆人员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图书馆以及情报人员的知识结构也要及时地更新。因此高校在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图书馆人员以及情报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专业型的人才。各大高校应当多举行高校间的考察和交流活动,工作人员之间互相吸取工作的经验,提高整体的业务水平,让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成为实现高校文献资源共享的专业向导。

信息共享机制范文5

关键词:人民银行;信息共享机制;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9-0011-03

一、信息共享的范畴:对象选择

(一)人民银行与政府之间

人民银行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需要从政府获取本地区宏观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鼓励或限制发展产业及相关政策,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物价指数,招商引资情况等。

地方政府人民银行:政府需要从人民银行获取金融方针政策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国家货币政策、外汇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细则,人民银行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出台的各种配套政策和措施,本地区金融业发展规划及目标,金融改革的走向及目标。

(二)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之间

相关部门主要是经济主管部门和关联部门,主要包括物价工商局、地税局、国税局、海关、法院、发展改革委员会、经委、建委、劳动就业局、统计局、财政局、土地局、教育局、公安局、农牧林业局等。

人民银行相关部门:人民银行需要从相关部门获取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及具体执行情况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信贷以外的资金投入:财政投入资金、转移支付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城市基础建设资金、各种农业补贴、招商引资、民间借贷;工业、农业、商业、贸易、投资、消费、人口、就业情况;重点工商业项目库、中小企业构成及资金需求、下岗失业人员贷款发放及担保;各种经济成分构成:工商企业数量、资本构成、融资渠道及方式及企业信用评级情况、企业依法纳税情况、法院情况、海关查处走私情况、助学贷款需求及发放情况、房地产业走势、各类产业比重及指标完成情况、城镇居民及农牧民收入及涉嫌洗钱等等。

相关部门人民银行:相关部门需要从人民银行获取国家货币政策及执行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国家金融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金融工具及服务品种创新、银根松紧、鼓励和限制行业的信贷政策、企业和个人在银行的信用记录等。

(三)人民银行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之间

人民银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人民银行需要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获取行业发展趋势、企业融资渠道、资本构成、信贷、结算需求及满足情况等。

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人民银行: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需要从人民银行了解国家货币政策及执行情况、银根松紧、利率、结算、结售汇等方面的信息。

(四)人民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之间

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人民银行需要从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获取相关的监管制度安排、行业发展规划、金融机构的基本情况、信贷质量、风险构成及部位等信息。

金融监管部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需要从人民银行获取国家货币政策及重大金融宏观调控措施、金融业发展规划及信贷计划执行情况、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贴现、外汇管理政策等方面的信息。

(五)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

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需要从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及经营成果全套统计数据、企业结售汇、企业及个人征信情况、贷款满足率、现金流量、利率执行情况等。

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金融机构需要从人民银行获取货币政策、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市场、利率、汇率、贴现、结算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二、信息共享的形式、制度安排

(一)建立信息共享体之间磋商机制

建立由政府金融办公室或人民银行牵头组织信息共享体之间的磋商机制,就成员之间信息交流的范围、对象、指标、以及信息平台的搭建、网络接口、数据的提供、各方的权利义务等进行磋商,予以明确,形成制度。同时,对日常信息交流以外的重大事项召集会议互通情况,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如人民银行在对金融机构现金管理、反洗钱、结算、外汇管理等方面检查时发现的问题需要银行业监管部门协助解决的事项,以及发现的涉及到银行业监管部门职责的事项需要向其通报等等。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在处置金融机构严重的支付风险时,需要会同人民银行进行救助等事项。

(二)建立信息共享体之间联席会议制度

人民银行和各信息共享体之间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一是通报情况,二是研究问题。人民银行通报近一段时间国家货币政策及实施效果、本地区金融运行情况、企业及个人逃废银行债务情况,反洗钱、征信、利率、结算、反假币、现在管理、外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金融监管部门通报实施现场及非现场检查中涉及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的问题。经济主管部门通报本地区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各个行业发展态势和对金融市场及产品的需求情况。以便信息共享体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情况,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市场信息,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与此同时,联席会议成员之间还可以就本地区金融信息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和各部门职责分工及相互协作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

(三)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一是成立信息交流中心,吸收各有关单位为成员,指定职能部门和具体联系人负责此项工作,落实相关责任。制定信息交流制度,明确信息报送的范围、内容、时间、方式及保密要求。二是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可以考虑的选择:其一是建立成员之间统一的网络查询平台,通过互联网或内部网络接口联通,形成一个信息仓库,成员随时把应交流的信息发送到网上,也可以随时查询别的成员的信息?鸦其二是信息共享体成员内部的信息网络有权限的向其它成员开放,成员之间在一定的权限内可以登录查询相关资料?鸦三是建立信息交换站,一些不便网上查询的文件、资料可以用纸质载体通过信息交换站在成员之间交换。

(四)信息资料的传递、交换

信息资料的传递、交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日常一些数据、指标可以按月按季或按年定期报送,非日常的一些情况与问题可以不定期随时报送、信息资料的传递既可以通过网络报送,也可以通过纸介质、磁介质或电话等载体报送。

(五)信息通报与披露

一些涉及到信息共享体成员之间的信息可通过发送或抄送文件、开辟《信息通报》专刊等形式交流。鉴于有些信息的社会性较强,需要超出信息共享体成员之外更广泛的范围知晓,则应由信息共享体或成员单独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向社会。比如,人民银行按季在报纸上地区金融运行情况等等。信息单位要严格按要求的保密权限执行,并对信息的其实性负责。

(六)信息合作备案制度

信息共享体成员之间应签署信息合作备忘录,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利,保证信息提供的真实、准确、及时和完整,保证信息在保密范围内的安全。同时,成员之间就某一事项可以单独签署备忘录,协商处理共同面临的问题。如:处理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时,人民银行应与银行业监管部门签署救助风险合作备忘录,明确双方的职责和应提供的资料情况。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及时向人民银行提供该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经营状况、以及资金头寸等情况。

三、信息共享的近期事项

(一)征信系统建设

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人民银行征信职能,征信做为采集与共享社会信息资源的载体,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已经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人民银行正在加紧进行征信系统建设,将原来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升级为《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新的征信系统集信用信息采集、整理、加工、提供为一体的全国集中式数据库系统,涵盖了所有与银行或信用社有信贷记录的企业与个人的信用记录,实现了所有中资、外资银行和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全国联网,可完成所有联网单位数据报送和信息查询服务。但该系统仅提供企业和个人在信贷方面的信用记录,不能反映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所有资信状况的全貌,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能与工商、海关、税务、公安、司法、技术监督、公积金管理等部门进行相关系统联网运行,或者由以上相关部门报送相关信息纳入人民银行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形成企业和个人的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和覆盖全国的基础信用信息服务网络。这样,就能在最短时期内建立起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将个人、经济主体恶意欠账、从业违规、公安处罚、法院、逃废银行债务、偷漏税款、欠缴公用事业费用等不良信用行为都纳入该系统,不断充实完整的信用初始数据源,实行社会信用信息的统一管理,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实时采集与查询,征信系统的覆盖面将大大增加,功能将更完善,发挥的作用将会更大。

(二)中央银行经济金融数据分析系统建设

应在当前的金融业统计的基础上改进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库,将原来的金融业统计指标与《企业景气监测》、《银行家问卷调查》等统计模式进行整合,建立涵盖银行、保险、证券指标与主要经济指标,集数据采集、加工、对比、分析于一体的统一多功能中央银行经济金融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对数据源更广泛的定量定性对比分析,研究本地区经济金融运行轨迹,进而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提高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信息共享机制范文6

【关键词】 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机制

福雷斯特(Forrester)1961年在其所著的《工业动力学》一书中提出了“牛鞭效应”的概念,随后,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许多学者都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价值链信息共享,减少“牛鞭效应”的产生。众所周知,会计信息是企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价值链企业之间会计信息共享将有助于辅助价值链企业的战略决策,减少战略决策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将在信息共享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价值链企业如何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特别是客户、供应商等战略会计信息的共享问题。

一、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问题的提出

学者们发现价值链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有助于遏止“牛鞭效应”以来,供应链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及其价值的研究成为了供应链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美国保洁公司(1995)研究发现纸尿裤在一定地区的销售数量相对稳定,未出现某天或某月的需求量大大高于或低于其他时间。然而,各分销厂商向工厂的订货量却出现大幅波动,而且宝洁向原材料供应商的订货量波动幅度更大。Dejonckheere等(2004)基于控制论的角度研究了多阶段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发现信息共享可以有效地减轻“牛鞭效应”,进而降低库存成本。Jingquan Li等(2006)对比分析了在稳定和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下,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策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了共享交易信息、共享战略信息、共享运营信息、共享运作信息以及混合信息共享策略的五种信息共享策略。通过仿真研究发现完全信息共享策略能够改善不稳定市场环境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绩效。通过研究,学者们发现虽然价值链信息共享可以减少“牛鞭效应”的影响,但在企业的实践运作当中,由于众多不确定性的存在、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独立性和短期利益的矛盾,使得供应链企业在实施信息共享活动中面临着众多的风险和障碍;陈长彬等(2008)研究发现供应商在实现信息共享后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零售商则未能从中获益,并提出要促进零售商实现信息共享,则必须通过供应链契约的合理设计,具体规定一些契约参数或利益分配方式,实现供应链上双方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合理设计的观点。与此同时,为解决上述价值链信息共享困境,学者们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式,如数量弹性订货激励(Tsay,1999;Mishra etc,2007等)、价格激励(Fu. Y,2004;Lode Li,2008等)、回扣激励(Taylor,2002等)与管理激励(Fangrou Chen,2005等)等等。

通过对上述价值链信息共享文献的简要回顾发现,学者们研究信息共享问题只是在宏观层面探讨共享问题,没有具体深入探讨如何实现价值链企业会计信息共享,特别是未深入探讨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共享问题。随着企业竞争的国际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价值链与价值链的竞争。企业的任何一个决策,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长远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到整个价值链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决策基本上都是以信息作为基础,会计信息在企业信息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价值链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共享,特别是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共享,将大大有助于减少企业战略决策的不确定性,增强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势力。有鉴于此,本文将在价值链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问题。

二、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范围的界定

为了更好地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经理人员需要知道企业当前和未来面临的是哪一层次的环境,从而选择适当的信息系统为之服务,信息的收集、记录和报告等过程应该集中于一个部门,以明确责任,这个信息处理部门应该设在会计部门,因为会计人员比较善于处理信息(Brouthers & Roozen,1999)。但只凭单个企业会计部门的信息系统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特别是进行战略管理决策的需要。因此,价值链企业之间需要实现会计信息共享,但这种会计信息共享并不是不计成本地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共享,这取决于会计信息共享的成本收益问题。例如,实现某个价值链企业车间会计信息的共享所获得的收益将远远低于其成本。U.W.Thonemann(2002)在共享高级需求信息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绩效的研究中发现,高级需求信息比传统需求信息包含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研究表明共享高级需求信息可以使制造商和客户都从中受益,其中制造商可以减少成本,客户可以享受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服务水平。由此可知,价值链企业会计信息完全共享应当是逐步实现的,首先实现高层次会计信息的共享,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逐步实现中、低层次的会计信息共享。

当前条件下,我国绝大多数还未形成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的思维模式。低层次的会计信息量大,共享所带来的成本相对较高,而企业从中所获取的收益相对较低,因此,当前我国企业价值链企业之间会计信息共享的首要范围应当定位在高层次的会计信息共享方面。企业实践也表明,经营管理层特别重视价值链企业之间的高层次会计信息。在Chris Guilding(1999)和Chris Guilding & McManus(2002)对竞争者会计和客户会计的调查问卷中也显示实务工作者总体上对竞争者会计和客户会计都给予了肯定和重视,经营管理层对于工具有用性的评价普遍高于工具的使用状况,预示着竞争者会计和客户会计等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在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由此可知,价值链企业会计信息共享的范围首先应当定位在客户、零售商以及供应商等战略管理会计信息方面,包括客户与供应商的盈利性信息、客户与供应商的部分盈利性信息、生命周期盈利性信息、预算信息、成本信息、客户或供应商为群体的资产评估信息以及整体认识的客户和供应商信息、质量成本信息、时间成本信息和品牌价值信息等。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个价值链企业之间博弈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价值链企业会计信息的共享范围应当由价值链的核心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召集每个企业的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共同确定(如图1所示)。价值链企业之间会计信息共享通常是辅助战略决策的,与高层管理人员息息相关,而低层管理人员通常所面临的问题很少涉及企业的战略管理方面,由其确定的会计信息共享范围成本高、收益少。因此价值链企业会计信息共享由核心企业召集价值链上的每个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确定价值链企业会计信息共享的范围,每个企业的财务部门根据价值链企业会计信息共享的范围向价值链的中央数据库提供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使用者从中读取会计信息以匹配其经营管理决策,若在此过程中发现需要更进一步的会计信息,则向价值链企业所召开的会议反馈相关意见。

三、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的困境

虽然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可以带来益处,但这也不并表明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可以一蹴而就,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也存在着诸多阻碍。

(一)价值链企业会计信息共享增加了成本

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可以给供应链带来很多益处,但对各个企业的利益贡献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不容忽视地会带来信息共享的高额成本。价值链企业会计信息共享一般伴随着企业用于通讯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包括对各种软、硬件的投资以及随之带来的在管理上的变更,这些都将耗费企业大量的时间、资金并使他们承担额外的风险。作为理性的决策者必然会在会计信息共享的投资费用与所带来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决策最优的信息共享程度。同时,企业除关心自身发展外,还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关注与本企业相关联的各种活动,仔细权衡应共享哪些信息而保留哪些信息,并对已共享的会计信息对企业将来可能产生的风险加以防范。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减少价值链企业共享会计信息的积极性。

(二)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可能会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

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是将企业的各种重要会计信息暴露在整个价值链中,其中不乏一些核心的商业机密,单个企业通常会担心企业自身的商业机密被其他企业所出卖,或者担心提供自身会计信息给上游企业而会受到其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不愿意将一些重要的会计信息实现共享。因此,在实施企业会计信息共享中,价值链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信息透明至关重要,只有价值链企业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很好的保证价值链企业之间会计信息共享的实现。

(三)价值链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

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的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价值链竞争势力的同时,提高单个企业的竞争能力。通常情况下,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不可能同时实现上述两个目标。Lee等(2000)认为在零售商与其上游供应商的信息共享活动中,零售商并没有从信息共享中受益,如果没有适当的协调激励机制来解决由于信息共享带来的新增利润的分配问题,零售商将不愿意参与信息共享活动。提出供应链需要一种激励机制来激励零售商对上游供应商共享其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有意保留自己的实际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严重阻碍着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

(四)价值链动态联盟体解体的风险

通常来讲,价值链是一个动态联盟体,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例如,处于价值链下游的零售商,由于其自身经济势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的有限性可能会导致其在价值链中存在的时间不长,若完全实现信息共享,零售商破产或转行时可能会将价值链中的会计信息出卖给第三方以获取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价值链上的一些企业往往不愿意实现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最终导致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的破产。与此同时,价值链的动态联盟可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机会产生的,当市场机会消失时,整个价值链将发生巨大变化,这也可能导致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的破产。因此,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的实现需要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来稳定整个价值链系统。

四、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与对策

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为保证价值链会计信息的共享,价值链企业必须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保证其实现,促使单个企业对整个价值链公开私有会计信息,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会计信息共享,达到提高价值链整体绩效的目的。在当前条件下,笔者认为,要实现整个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明晰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后的产权问题

将产权概念引入会计信息领域,提出“会计信息产权”已有一段时间。杜兴强(1998)认为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为包括所有者在内的所有使用者,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应该尽量地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朱启明等(2002)认为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为经营管理者,会计信息是经营管理者经营成绩的反映,又是其人会计人员的工作成果。谢诗芬、彭玉龙(2003)认为可以用产权的进一步界定来内化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将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给管理层和把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给投资者两种情况下,其外部性内在化都会产生无效率的结果,进而认为按一定的方式让双方分享会计信息产权,把双方之间交叉存在的外部性内化到相互满意的程度,同时留下一定的公共领域是值得的和现实的。王文莲(2007)认为在保护个体产权的经济制度条件下,会计信息的所有权必定私有,只受到国家经济监督权和所有权监管的约束,会计信息的商品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社会监督机关有权力或依据经济契约拥有企业所有权,才能查看其内容。

价值链企业会计信息共享后,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不能清晰界定会计信息产权,则不利于明确责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会计信息提供者的积极性。英国学者P.阿贝尔认为产权是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分享剩余。本文主要是讨论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后,会计信息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那么价值链企业会计信息共享后,会计信息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主体究竟是谁呢?为激励价值链企业供给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所有权主体应当界定为会计信息的生产供给者(刘杰,2009)。与此同时,价值链会计信息的共享后,单个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使用权应当归属于价值链上的所有企业,即会计信息所有权归会计信息生产者所有,而使用权归整个价值链所有。这样,既明确了会计信息所有权的主体,又提高了会计信息提供者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积极性。

(二)合理选择进入价值链会计共享的参与者

正如上文所述,价值链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联盟体,其建立基础往往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机会的。因此,为保证整个价值链的稳定性以及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谨慎选择进入价值链的企业也是相当必要的。价值链的建立往往是围绕着核心企业而建立的,核心企业在构建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参与者的过程中,应当首先选择那些与自身有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且信誉好的企业,新进入该价值链的企业要谨慎的考虑,综合评估新进入企业的信誉,防止价值链会计信息参与者选择失败冲击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在价值链的构成方面,日本和韩国有着天然的优势,日本历史上的家庭商业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一些家庭商业经过了300多年仍然没有分开(Numazaki,2000),日本这种早期家庭商业模式的存在使整个价值链相对较稳定。而我国继承法与日本、韩国的继承法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不可能像日、韩一样构建基于家庭商业的价值链体系。因此,在选择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参与者时,要合理评估进入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参与者的信誉。同时,核心企业应当认识到,选择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参与者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此外,日本政府在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的过程中,也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日本战后,以大财团形式存在的日本控股公司受到了严重破坏,后来在日本政府行业政策的鼓励下,先前互相联系的企业组织通过交叉持股和共同商业交易重新联合起来(Emanuela Todeva,2005)。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也应当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库,供企业在选择价值链会计共享主体时查询,减少整个价值链选择参与者的成本,从而提高建立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的积极性,增加我国企业价值链的整体竞争势力。

(三)价值链企业之间通过交叉持股增加会计信息共享的积极性

价值链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担心商业机密被泄露是会计信息共享的阻碍之一。交叉持股激励是指价值链上各企业为了使会计信息共享所得利润能得到合理的分配,而在一定程度上互换各自的股权,从而实现共获收益,共担风险。这种方式是在不影响各企业股权分配的情况下才能够实施的。对于价值链而言,如果各个企业的合作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则各企业之间就可以进行企业股权的等价交换这样就能够使价值链上各企业的利益具有一致性,从而增加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而对信息共享就更加容易和放心,甚至还可以共享一些企业的核心信息。因此,笔者认为,为防止上述因素阻碍价值链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价值链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予以解决,将企业50%以下的股份交由价值链内的其他公司或企业持有,这些股份不允许在短期内转让,通过长期持有协议限制其交易或转让。与此同时,单个企业应当认识到,股份持有人主要是承担责任和义务(Tezuka,1997),这种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为企业各级管理层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打开方便之门,提高价值链企业会计信息共享的积极性。例如,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高层会晤探讨在价值链内应该共享哪些企业会计信息,在“绅士协议”下为共同的利益进行协调和合作,协调价值链内部会计信息共享活动,解决会计信息共享的内部矛盾,同时保证单个企业所提出的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计划是基于其他企业利益的;价值链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也可能通过每月会面一次讨论会计信息的共享与协调问题。

此外,为保证整个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参与者的稳定性,价值链企业应当构建风险与危机的应对机制,在单个企业面临危机和利润减少的情况下,其他价值链企业通过保持或增加困难公司的股份、增加购买困难公司的产品以及帮助进行战略和操作决策等形式帮助其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 U.W.Thonemann, Improving supply-chain performance by sharing advance demand inform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42(1): 81-107.

[2] J. Dejonckheere, S. M. Disney, M. R. Lambrecht, D. R. Towill.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enrichment on 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 a control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4, 153 (3): 727-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