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龄化社会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龄化社会的定义范文1
关键字:老龄 居室色彩 人性化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我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2.16亿,约占总人口数16.7%,“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近期召开的两会上,有代表指出了“中国正在经历传统‘居家养老’到具有社会化性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转变。家庭依然应该是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与此同时,社会相应的配套措施也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
二、老龄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分析
1999年我国行业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按生活能力状态将老年划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三种类型,自理老人是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介助老人 是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等帮助的老年人;介护老人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老人随着年纪增长一般是从自理逐步到介助再到介护的缓慢发展过程。
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我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总体较好, 2010年中国老龄委的最新数据中国内地65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9千万,89.3%能够自理。2011年3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通过对20个省区市的80个县2万名老年人抽样调查,按照国际通行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根据这项调查,2010年末,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约为33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为1080万人。
综合以上数据信息,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约为1.7亿,按此计算,其中约80%为生活能够自理,约13.6%为轻度至中度失能,约6.4%完全不能自理。换言之约93.6%的老人有自主活动能力,对居住环境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在环境设计中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方面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既要考虑方便老年人的独立活动,又要能在需要时得到及时的照顾与帮助,总体上创建一个能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生活的居住室外境。
1、生理机能:老年人无论在肢体、感官及智力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逐步降低。
2、心理变化:老年人退休后一方面害怕孤独寂寞,有求安全感和依恋的心理,另一方面又要求独立空间,体现自身价值,得到他人认可和尊重。
3、行为特征:老年人可自由支配时间显著延长,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的活动空间范围,有充足的时间享受生活,健身、文体活动、休闲交往成为老年人日常行为的主要部分。
三、老龄化社会居室人性化设计之必要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生活质量如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幸福。社区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势必使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以家为中心,这对居室设计提出了历史性的命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观念要求室内设计师的目光不仅仅要关注室内本身,还要关注使用者的感受。在老年人居室设计中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充分考虑到老年使用者对形状、照明、色彩的特殊需求,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创建一个能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生活的居住环境。
以老年人为居室使用对象,在“人性化”设计理念指导下,从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分析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解析在居室色彩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运用色彩心理学、色彩构成理论及室内色彩计划方法等相关,对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解决,积极寻求对策。老年人是居室使用主体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问题进行理论构建其实践意义在于,当前老年居室色彩设计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发展远远滞后于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理论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需要,几乎是室内色彩设计领域内的“真空地带”。只有解决好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相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居室设计目标。
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应当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出发,以人性化设计理念为指导,以当前流行的居室色彩设计为参照系,从客观上系统地研究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特殊性以及面临的问题,探索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对策方法;把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方法研究为重点;把需求分析作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突破口;把人性化设计理念作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立足点;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重点在于分析在老年居室色彩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给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操作建议。难点在于,第一要提出有效的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操作建议,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推广性;第二要对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合理到位,不夸大不忽视;第三要坚持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总结老年居室色彩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操作建议,这种操作建议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推广性。
四、结语
老龄化社会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未富先老;人口机会窗口
作为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的结果之一,人口的老龄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及与其相关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不仅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老龄化也会通过对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的作用进而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大多国家也都面临着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情况不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形势,因此不断健全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降低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实现养老保险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态势
(一)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态势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一般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经济高速发达,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他们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已具备了应对老龄化压力的能力,而我国则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即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有1000美元,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
(二)区域间人口老龄化差距明显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表现出了由东向西的区域差异特征。显然,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比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在发展,城市地区的人口老龄化也比农村地区更严重。说明在选择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及城乡、区域间的特殊情况。
(三)2000-2025年间“人口机会窗口”期会始终打开
“人口机会窗口”指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先于老龄化的速度,在生育率下降的早期,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孩子数量的下降速度快于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几十年后,老龄人口才会逐步超出未成年人口,在这一人口转变的进程中,会造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即总人口出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构成形状,使得劳动力供应充足,社会负担也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利,人口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①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尽管老龄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在2030年之前,由于老龄化的速度慢于出生率的下降速度,而人口的抚育比也较低,因此这段时期为我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基于人口红利的存在,应利用这个机遇期来大力发展我国经济。
二、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挑战
(一)老龄化导致人口赡养比不断提高
人口抚养比包括老年赡养比和少儿抚养比,赡养比是指老年人口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表明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老年人口。目前,国际上通常将0-14岁的人口定义为少儿人口,15-64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定义为老年人口。很明显,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将导致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和赡养比的不断提高(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1950-2010年世界人口老年赡养比仅由9%上升至12%,而从2020年至2050年老年赡养比将从14%上升到25%,相比之下少儿抚养比将稳步下降。在发达国家,少儿抚养比自1950-2010年也一直呈下降趋势,而老年赡养比自1950-2010年一直呈上升趋势(表2)。总之,在老龄化背景下,世界人口负担系数总体将呈现赡养比不断上升,少儿抚养比不断下降,及总抚养比整体上升的态势。
(二)老龄化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人口老龄化导致赡养比不断提高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出生率的下降,未来劳动人口也越来越少,相应地缴费人数也会逐渐减少,因此,政府的财政负担将会越来越重。以我国为例,从1998至2005年,各级财政针对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资金支出约在4000亿元,3600亿元左右为中央财政资金补助。在2006年,各级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贴97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为77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9.2%和42.3%②。近年来,虽然政府在养老保险领域的财政支出力度不断加大,但养老保险改革中的最大问题仍旧是资金的匮乏问题,逐年扩张的基金缺口正在使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提出挑战
社会保障基金作为老百姓的“保命钱”,它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企业年金规定投资于银行存款等流动性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20%,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20%,这种投资保证了基金的安全性。但随着老龄化的到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使基金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
三、国外应对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践——以德国为例
德国是世界上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两德统一以及提前退休人口的持续增加,德国的法定养老金开始趋于萎缩,政府的财政危机也不断加重,因此德国进行了以开源节流为主要手段的养老保险改革。
首先,提高养老金缴纳比例。为解决不断增加的养老金领取人数与缴纳人数比例不断下降带来的收支失衡问题,德国一直在不断提高养老金的缴纳比例,同时,降低法定养老金的替代率,德国政府正设计将退休员工养老金占工资的比例逐渐由53%降为2020年的46%,到2030年降为43%。
其次,鼓励支持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德国政府为鼓励雇主和雇员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从2002年1月起,允许雇员以工资转换方式建立自己的企业补充养老金,同时政府对企业建立的企业补充养老金提供一定的税收减免或相关补贴,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德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普及程度逐步得到提高。
再次,继续发挥政府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德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同政府的社会政策密切联系,政府组织、规划和推动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并为养老保险的持续运行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同时政府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制定和适时推出社会保障政策,对各种民间组织和社会保险机构进行监督。
德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社会保障体制较为健全的国家之一,其制度的创立和成长也历经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其中的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去吸收和借鉴,比如德国完善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法定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相结合的保障方式,以及在老龄化趋势下引入的长期护理保险和“个人服务时间存储制度”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并适当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更好地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选择
(一)养老保险制度应定位于保障型制度
社会保障具有互济、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养老保险无疑也具有这种功能,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养老保险制度也必须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变革,建立一个统一的保障型的养老保险制度而非福利型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可以发挥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而且还可以发挥其收入再分配和激励的功能,这也是我们在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所追求的。
(二)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应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家庭养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都是建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支撑的养老保险模式,也可以充分有效地分散保险责任,给予公民以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基本养老保险应坚持广覆盖的原则,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此基础上企业年金可以保持养老保险的替代水平,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因为寿命延长而下降,鼓励个人购买商业性储蓄养老保险,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这样也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
(三)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市场化步伐
虽然安全性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基本要求,但在老龄化趋势下,养老保险基金不仅要做到安全性,而且要实现保值增值。应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除银行存款、国债、股票等品种外,国家还应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给予优惠,让养老保险基金积极参与到资本市场的运作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也出现了由政府部门投资到私募基金公司投资运营的趋势。私人运营的社保基金具有灵活性和盈利性,体现了市场作为基础手段配置资源的要求。政府可以通过挑选相关私人基金投资公司运营部分社保基金,同时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监管,通过市场化道路不断壮大社保基金规模实现保值增值。
五、小结
为了应对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同时减少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对其他国家养老保险改革的有益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所处的具体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必要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新的定位和选择。通过坚持保障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不断建立健全全方位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作,达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注释:
①苏春红.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8.
②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苏春红.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8.
[2]孙祁祥,朱俊生.人口转变、老龄化及其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财贸经济,2008,(4).
[3]杨燕绥,李学芳.“创造”老龄人口红利[J].中国社会保障,2010,(5).
[4]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J].经济科学参考,2011,(34).
[5]张车伟.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及其战略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6,(4).
老龄化社会的定义范文3
王恩平(1988.05-),男,汉,河北秦皇岛,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金晶(1991.06-),回族,云南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摘 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常态,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威胁,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更多的来源于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体制不协调、不适应造成的矛盾。本文通过阐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厘清我国在公共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公共政策选择,旨在更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公共政策,政策选择
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这不单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处理好老龄化问题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人口老龄化的背景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7%,就称为人口老龄化。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因此我国早已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以及在经过了1959到1961年的自然灾难后,中国的人口出现井喷式的补偿增长,从1962年到1970年,净增长了1.6亿人,达到8.3亿。而“婴儿潮”的那一代人开始进入老年时期,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对人口增长的控制有所贡献,但是也加速了人口老龄化。我国的老龄化具有规模大,老龄化增速超过经济发展速度,老龄化地区差异大等特点。并且根据数据研究显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老龄化趋势在大体上是难以逆转的,人口老龄化将常态化。
中国的老龄化过程是典型的“未富先老”,与西方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相比,中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中国应该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的模式下,根据自身特点提出更加可行的,适合本国发展的应对策略。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人类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下降,一段时期人口过度增长的结果,改变生育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缓作用,即使现在改变生育政策,也不会发生根本上的逆转。同时,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不全是其本身带来的,更多是因为现有制度与人口结构不适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需要从公共政策方面进行改革,调节公共政策来协调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这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人口老龄化将是常态,需要提出科学有效的公共政策来应对,是我们将长期面对的挑战。
二、人口老龄化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实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及商业人寿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但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1.历史欠债严重,“空账”运行规模大。
我国当前实行从现收现付制到统账结合制的转变阶段,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但在现实实行过程中,社会统筹部分与个人账户部分资金“混账管理”,社会统筹部分根本不足以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因此形成大量“空账”运行,出现挪用个人账户的现象,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当前个人账户空账累计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到2011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2.5万亿,但是个人账户实有资金2703亿元,空账金额高达2.2万亿元。据社会保障国际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报告统计,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
2.养老保险金缺乏保值增值性
我国规定养老金在留足2个月的支付以外,应该全部用于购买国债、银行储蓄、企业债券、投资股市,严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目前我国养老金仍主要用来购买国债和银行储蓄,基金收益甚小,根本无法满足老龄社会对养老金的需求,没有真正建立起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并且,通货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过银行利率,存放银行只会造成养老保险金的贬值,是社会财富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养老保险的效率。
3.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收支矛盾日显突出。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和财政补贴,加上保费欠缴的情况严重,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保费收不抵支,原有的积累也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基金保值增值的幅度又太小,弹性收缴与刚性支出的矛盾日趋突显出来,加上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享受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人数却不断减少。养老保险费用开支增加与收入减少之间的矛盾,成为应对老龄化危机最主要问题之一。
(二)、现行退休政策及其弊端
我国现行的退休政策规定:一般来说,男性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者,退休必须是男年满55周岁,女满45 周岁。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部分老年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加了社会的养老负担,加上生活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我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有关专家预测我国2000年老年抚养比为10%,2010年为18.6%,2020年为26.3%,2030年为40.2%,2050年为58.7%,2060年为60.3%。
劳动年龄的上下限不能一成不变,它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提高改变。我国现行的劳动年龄的上下限是50年代根据当时的条件确定的,已逐渐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全中国的平均退休年龄是51.2岁,比起世界平均年龄低了将近10岁。如果继续按原定的上下限执行,以后将会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老年赡养比、总供养比和老年社会保障支出大幅度上升的不利局面。
(三)、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弊端
1.“现收现付”为主的筹资模式使医疗保障面临未来支付压力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虽然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但个人账户积累能力有限,很大一部分人没有积累。实际上,主要是依靠统筹基金的现收现付制,而对其他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等也主要是现收现付制。根据医疗保险理论,现收现付制需要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有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而在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情况下,如果医疗保险基金主要依靠现收现付制筹集,每个劳动人口对老年人口的负担将不堪重负,最终将带来保险基金紧缺的危机。
2.服务提供上的问题
我国虽然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医疗机构、人员、床位数最大幅度增加。但仍然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带来的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势头。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出现的医疗服务提供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住院难”问题已证明这一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医疗资源不合理利用的表现主要为:(1)重治轻防;(2)病人不合理流向;(3)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特别是高新技术手段、药物的超标、过量使用。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我国医疗服务成本居高不下,且增长迅速。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将加剧我国医疗资源和卫生费用的压力,甚至导致医疗保障体系的崩溃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选择
(一)、人口红利的政策选择
35年前年轻人口是老年人口的六倍,人口转变带来了“第一次人口红利”,支撑我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崛起。劳动年龄人口丰富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并非“人口红利”的真正结束。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加上健康老年人口参与对社会劳动力的供给,只要能够发挥好储蓄的资金效率,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则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继续注入“活力”。
发掘第二次人口红利,可以通过让健康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发掘老年人消费潜力,从内部发掘社会发展潜力。积极促进老年人健康宣传,树立健康理念,延长老龄人健康期,适当拉长就业和准就业年限。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寻找能充分发挥老年人特殊技能,丰富经验的工作机会。例如,退休老年人对年轻人进行特殊技术岗位的培训。不仅能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创造社会财富的机会,还能提高老年人收入水平,提高自我养老和消费能力。
人口红利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撑,通过增加资本积累和扩大就业参与实现第二次人口红利,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两次人口红利的对接。如果利用好人才资源,“第二次人口红利”将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改变。
(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一项基金存人银行或购买国家公债,这虽然是一条营运途径,但其保值和增值的程度大打折扣。要想使养老保险基金有效运营使之保值增值,可以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放宽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限制。政府应制定适当政策以引导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向低风险、高收益的领域投资,如住房贷款、基础设施、教育产业等。其次要积极推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从而提高基金投资效益。第三要坚持专业化运作,委托专业性投资管理机构进行投资运作。世界银行的一份全面研究报告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由民营机构经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普遍高于由政府部门经营的养老金。
养老金入市也是保值增值的一种方式。将养老金投资于市场,可以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也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由于养老金属于社会保障范畴,投入市场难免存在风险。广东省率先开始了千亿养老金入市的尝试。
(三)、完善医疗保险体系
目前医疗保险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企业和职工缴费,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职工与退休人员负担比的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有必要扩大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慈善捐款,从社会福利彩票所筹集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老年人医疗保障事业,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也可以划拨一部分用于补偿医疗保险费用开支,也可以通过征收烟草税、发型彩票等方式增加医疗保险金的筹集渠道。
(四)、调整人口年龄结构
必须承认,延长退休年龄,是一个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对策。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这样的尝试。延长退休年龄会带来两个积极效应:一个是净社会总财富的增加,一个是领取养老金总量的减少。这一多入少出,从整体上减轻了社会负担,有利于高度老龄化国家挺过老龄化危机。
虽然目前遭到多方反对和质疑,但延长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在相关政策的具体制定上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地制定多元化,多层次的弹性退休年龄结构。有的特殊行业,例如矿井工人,具有危险性的行业,由于挑战身体极限,若和一般职业一视同仁采取相通的退休政策,则显得有失公平和平等。有的行业例如律师,教授等技能、经验、智慧和阅历型的职业,没有受到年龄的限制,甚至年龄越大对社会越有价值,贡献越大,不能因为僵化的退休政策而使社会失去宝贵的社会价值。
(五)、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WHO曾经于1990年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老龄社会的战略性目标提出,联合国也于1992年通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呼吁全球共同开展健康老龄化运动。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羸弱之消除,而是指一种体格,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上的完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老年人群不仅是社会的服务对象,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而要构建这种状态,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老龄化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尽管老龄人口的劳动力会随着年龄削弱,但却不会因为60或者65岁的到来而立即消失。并且,人生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有不同的潜在可塑性,虽然老龄人口在体力上不如年轻人,但是在知识经验,阅历尚占有很大优势,所以说,老龄人口中蕴含着巨大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一种尚未被人们充分挖掘的重要资源。老年人可以参与很多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中,老年人应该充分发挥他们阅历丰富的,经验丰富的优势,对年轻人进行指导和引导,推动社会的进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例如有经验的,在某个行业有成就的退休老龄人可以通过给年轻人上课,传授经验,不仅能大大提升社会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并且能使老年人得到社会认同感,提高晚年生活的意义和质量,重塑了老年人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不仅有助于老年人正面认识自身价值,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而且对社会来说,积极老龄化也就是“生产性的老龄化”,老年人可以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继续发挥余热。
老龄化社会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吉林省 人口老龄化 消费结构 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和消费结构概念
1.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2.消费结构概念
消费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决定了市场规模和发展方向,是指导社会具体生产的目的和归宿。消费结构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购买过程中对不同种类的商品之间的购买数量的比例关系,也可叫做消费构成。
人是消费的永恒主体,所以一个社会的人口的总量和人口结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结构有影响。人口总量对消费结构有间接作用。
二、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概况和特点
1.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概况
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人口的基本构成,对消费有较大的影响。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3292657人,占11.99%;15-64岁的人口为21867007人,占79.6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302633人,占8.3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9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53个百分点。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5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吉林省已经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而吉林省的人口老龄化也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
2.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吉林省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的老龄化,跟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吉林省进入人口老龄化主要跟计划生育有关,而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人口老龄化速度变快,老龄化形势不容乐观
从2003年开始,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进入了快速上升的轨道。根据吉林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64.8万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3.13%;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593.8万人,老年人口比重达21.35%。
三、吉林省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和变化趋势
随着吉林省经济得到相对高速的发展,居民的收入也得到提高,使得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因此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也因此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吉林省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2011年吉林省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0811元,同比增加1770元,增长17%。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4804元,同比增加1772元,增长13.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6239元,同比增加1576元,增长28.9%。收入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居民受益,居民的消费结构中类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住房等都发生了变化。
2.吉林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
(1)从单纯的物质追求的满足到更高的精神享受的满足转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不断增收,生活水平也提高,较大的影响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在物质上的追求,诸如食品类,衣着类等得到满足的同时,居民对于精神享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居民仅仅局限于物质享受的满足是不够的,对于诸如娱、教育、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支出在不断提高。
(2)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较慢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增长,消费结构也应该逐步由“生存型”的物质消费向“发展型”的精神、服务、文化消费转变。吉林省“发展型”的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平均比率为31.46%,远低于“生存型”的物质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率,说明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相对缓慢。
人口老龄化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类消费中,人口老龄化对其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下文将详细分析和研究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三、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灰色关联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GRA)是系统地对历年来有关统计数据几何关系的比较。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序列曲线集合形状相似程度显示成数值的形式为关联度矩阵。
为研究不同年龄结构,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本文将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
建立灰色关联矩阵首先要定义母序列和子序列,可以将吉林省的人口年龄结构时间序列定义为母序列:Y1――0到17岁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Y2――18岁到59岁的人口占中人口的比重,Y3――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子序列定义为各种消费品在总消费的比重。
将吉林省2004年-2011年人口的年龄比例结构{ y1}、{ y2}和{ y3}作为母序列,分别代表0-17岁、18-59岁和60岁及以上3个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构成;将吉林省2004-2011年居民各项消费比例构成{ x1}、{ x2}、{ x3}、{ x4}、{ x5}、{ x6}、{ x7}和{ x8}作为子序列,分别代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8类消费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
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算法,将各项数据输入软件Matlab7.0分析后,在数据分析之前均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的处理。得出关联系数r的矩阵结果:
通过灰色关联方法的计算分析,经过整理后的矩阵结果来看,可以看出来吉林省在2004―2011年里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老年人口对于类消费品需求程度的大小顺序分别是r4=0.6765(医疗保健)>r5(交通和通信)>r8(杂项)>r2(衣着类)>r7(居住类)>r3(家庭设备和服务)>r1(食品类)>r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因此可以看出来,老年人口与居民消费品支出构成之间的关联度中,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排名第一的是医疗保健,其次是交通和通信。当然,人口老龄化对老龄人口衣食住用行等消费方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研究结论
从统计分析结果可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必然对产业结构和社会服务提出新要求。
1.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排名第一的是医疗保健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医疗保健制度在不断完善,老年人花在医疗保健的费用占比例必然相对较高。同时,随着老百姓养老保健意识的提高,老年健身器材和保健品的支出也在不断攀升。
2.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排名第二的是交通和通信
老年人退休以后的空闲时间非常多,可以参加旅游等户外活动,这加大了交通出行方面的费用。而且随着通讯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很多老年人已经选择通过电话、手机、QQ、微信等新型的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与子女或朋友之间的交流,这就提高了老年人与通信类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花销。
3.人口老龄化促进老年人衣着消费市场兴盛
老年人服装市场是非常巨大的消费市场,但是现在的服装市场还没有单独针对老年人服装消费的。即便是仅有的一些老年服装市场都是比较落伍,没有档次的衣服,根本满足不了当代老年人对于时尚、潮流、品牌和品质的追求。
4.人口老龄化带动了老年住宅开发及服务的发展
住宅是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重要条件,是解决广大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伴随着老年人收入和储蓄的提高,老年人对养老住宅的需求将日益显现,并且将带动老年地产的发展。
5.人口老龄化对家庭设备和服务消费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开始注重购买各种宜家宜居耐用的家用电器和设备,以在满足生活的需求。并且很多老年人也开始尝试对于诸如电脑,便携式移动终端,按摩椅等设备的使用和购买,享受新鲜事物带来的刺激和便利。
6.人口老龄化减少了对食品类消费的支出
随着老年人生理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对食物的品质和搭配有更高的要求,对于食物的摄入量不断减少。正是因为老年人摄入食物种类的减少和总量的下降,老年人对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也相应的减少了。
7.人口老龄化利于老年教育娱乐文化行业发展
老年人在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是越来越强烈,这跟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变化有关系。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健身舞、唱歌、下棋等形式都在各地得到了老年人的热捧。
五、应对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在老龄社会中,老年产业的兴起是必然结果。为了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积极发展老年产业是必然选择。发展老年产业要做好以下三点:
1.优化4P营销组合策略促进老龄产业发展
由于老年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生活节奏和消费习惯都跟中青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细分老年市场,做好4P营销组合,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消费水平进行合理的定价,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同时,拓展与老年服务业有密切关系的上下游产业,促进消费结构调整和升级。
2.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依次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现在大多数老年人的温饱问题都已基本解决,但精神生活、文化娱乐还有心理健康教育等层面的需要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这需要重视老年人精神需要的满足,开发更多如老年心理咨询,老年文化娱乐节目,老年教育培训等项目,真正的满足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要,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3.善用老年消费决策过程模型,赢得老年市场
老年人的购买动机与行为算是成熟型。老年人具有丰富的购物经验,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善于通过比较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研究发现,老年消费者的学习、感知、经历等内部刺激形成原始动机对购买和消费活动有关键的作用,因此企业应从老年人情感出发,研究情感营销策略。多为养老产品和服务提供附加值,想老年人之所想,做老年人其所做,做好基层渠道情感营销。最终通过营销,树立企业品牌,通过良好的口碑效应,赢得老年市场。
参考文献:
[1]杨中新.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田雪原,王金营,周广庆.老龄化: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曾毅,林毅夫.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彭希哲.人口与人口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马伯均.消费结构优化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J]. 消费经济,2003,(6).
老龄化社会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老龄化;中国经济;劳动力短缺
截止2015年12月,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2亿,占到总人口的16.1%,根据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定义: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我国目前已完全步入老龄化时代。据联合国预测,到203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突破20%,2049年将突破30%。尽管已经开放了二孩政策,但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依然长期存在。我国人口众多,经济体制复杂,老龄化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下面,笔者用简单的经济学理论,谈一谈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从供给需求看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下降,当年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也下降了0.6个百分点。到2015年,当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至66.3%,中国劳动力减少正呈加速态势。
从供给角度来看,劳动力短缺将导致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下滑。假设在2022年,我国总劳动力是8亿,劳动力每年减少1000万,中国产出的劳动力弹性是0.5,即意味着我国劳动力的增长率为-1.25%,潜在产出的增长率将下降0.6个百分点。从需求角度来看,由于老年人预期收入较低以及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为确保基本的生活保障,大部分老年人将控制自己的消费需求,导致社会总消费需求减少,消费增长乏力。因此,老龄化将同时造成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不足,经济增长得到抑制,中国经济增长下滑,形成L型增长曲线。
(二)其他方面影响
1、技术创新减缓。老龄化社会产生的同时,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也会变化,劳动力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引起技术进步率下滑。
2、工资、物价上涨。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导致工资加速上涨,引发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物价也将大幅度上涨。
3、资本积累下降。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引起全社会医疗支出的增加,导致全社会储蓄率的下降,全社会储蓄减少,资本增长率就将下降。
4、养老金缺口的压力。据统计,截止2015年,我国养老金亏空已达到3000亿人民币,而且数字还在逐年扩大,给国家资产负债表带来一定压力。
5、房价下降。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和年轻人绝对数量的减少,将导致住房刚性需求下降,对房价预期产生影响,最终导致房价下降。
二、影响分析――不会产生灾难性影响
(一)“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即“人口红利”。因此,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引发了人们对增长速度的担忧。事实上,除“人口红利”之外,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还有三个重要原因:全球化红利、改革红利和低收入向高收入的自然增长。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三个条件将依然存在。因此,“人口红利”的消失不会给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
(二)对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影响
今年一季度,全国用人单位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22.9万人和0.5万人,需求人数下降速率超过求职人数,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7,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从低边际生产率的第一产业转移到高边际生产率的二、三产业。另外,劳动力质量对劳动力数量的替代、机器对人的替代,也将部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虽然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开始步入下行通道,但劳动力的需求也在相应减少,未来较长时期内,劳动力供给总体上仍然充足。
(三)对资本积累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劳动力和生产率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尤以资本的贡献最为明显。高投资的资金来源,是高储蓄率,储蓄者多于消费者,有利于国民储蓄的增加。当前,尽管银行存款利率被人为压低,但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股票等市场的投资风险仍然较大,居民的投资选择渠道进一步收窄,更倾向于将可支配收入存进国有银行,从而引起储蓄率升高。因此,我国的人口结构并非形成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老龄化对资本积累和投资的影响作用有限。
(四)对养老金缺口的影响
尽管老龄化会加剧我国的养老金缺口,但我国政府依然拥有足够多的政策选择。当前,国家对养老金问题高度重视,没有置之不理、避而不谈,而是有序推进国企改革、延迟退休、养老金并轨等多项改革措施,养老金问题已经得到一定控制。在未来,更多的政府净资产、更高的居民储蓄率、更宽松的退休政策和更大的财政结构调整空间,将使我国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合适方法,来面对逐年提升的养老金需求,我国因为老龄化而陷入养老金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五)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有人认为,老龄化将会使得城镇的住房需求大幅度减少,我国将出现住房大量过剩的局面,进而导致房地产行业崩盘,实体经济崩溃。但事实上,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将持续存在,并且在未来30年内仍将处于相对旺盛的状态。因此,在2045年以前,老龄化将不会导致中国城镇住房需求崩溃。等到2045年,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变得有限,老龄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将把城镇住房需求拉入下行通道。
三、老龄化的积极意义
在我们看到老龄化对我国经济产生温和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积极效应。第一,老龄化给低端制造业带来的“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冲击,使低端制造业企业产生业绩下降的预期,反而能促使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力度、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管理水平,通过提高企业竞争力来促进产业升级并倒逼经济转型。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有助于推进农业的机械化和大型化,从而进一步置换出劳动力,加速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三,老龄化引起的低端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会推动我国收入偏低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增强,从而优化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改善民生。
从国家发展的规律来看,老龄化问题必将是我国未来时期内需要认真面对的科学性难题。日本的老龄化问题,催生了“银发经济”,直接影响了日本的产业布局。我们要多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主动面对、科学分析、提前规划,为国家层面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新的人口结构特点中寻找改革发展的机会,把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和经济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中国经营报,2016年
老龄化社会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老年环境设计;老人空间设计;老年慢性疾病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老人迎来了百岁时代。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受我国各时期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如今我国老龄化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等趋势。在失能化与健康方面,根据卫计委的调查,慢性病患病率成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91.2%的已故老人死于慢性病,现2.22亿老年人中近1.5亿患有慢性病,并且多病共存现象普遍。老年痴呆患者700多万,约占全世界总病例的四分之一。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4000万,预计2050年失能老人将达到9750万。此外,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患有不同的心理疾病。可见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巨大,家庭照料负担沉重(第一财经•民生2016)。因此,如何延长老人的健康寿命,提高老人的自理能力,强化自身力量,从而实现成功老龄化已经成了老龄化社会的重要课题。随之,作为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老年空间环境的设计也开始倍受关注。因为物理环境对身体机能退化、身患慢性疾病的老年群体的限制与作用尤为突出。本研究以帮助老人延长失能前的健康自理期为一级目标,以帮助其实现成功老龄化为终极目标,将围绕老化、疾病、健康、环境等内容,探讨空间环境与慢性疾病的相关关系,为从而为今后分析慢性疾病带病老人的空间设计需求提供基础依据。
二、理论依据
(一)慢性疾病对健康的影响
一般意义上的健康是指无疾病的安宁状态。根据YeonsookLee(2006)对“总体健康(TotalHealth)”的描述,健康包括以生理健康为基础的身体层面上的健康,以情绪、灵性以及心理健康为基准的精神层面上的健康,还有以参与社会活动时所呈现的社会心理健康为中心的社会层面上的健康等三大方面。本质上来讲我们所说的疾病直属于生理即身体健康的缺失或丧失。但上述三个层面的健康具有连带性特点。因此,当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时,情绪和心理等精神健康也就会受到负面影响,从而也导致社会活动的参与度降低,影响社会心理健康程度。长期与社会隔绝便使人更加抑郁,从而反向导致身体健康状态也更加恶化,而慢性疾病正是此类状况。慢性疾病不仅通过身体层面一环连一环影响着精神健康与社会健康,其本身对两者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图1)。因此可以说慢性疾病是影响总体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
(二)慢性疾病对成功老龄化的影响
“成功老龄化”是对于“老化”这样一无人可以幸免的必然结果赋予正能量的理论。对于“成功老龄化”,自1986年美国老年社会学中被首次提出,各学界对它有着类似却并不完全一致的定义,但大多都认同成功老龄化是指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机能处于最佳状态的老化。关于成功老龄化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Schultz&Heckhausen(1996)指出身体健康属于成功的老化的范畴,也是成功老龄化最基本的要求,身体健康是成功老龄化的重要指标。Rowe&Kahn(1998年)也指出身体是否健康的测定指标通常就是是否患有疾病,并强调避免疾病是实现成功老龄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成功老龄化与慢性疾病的关系,美国AlamedaCountry也通过1984年至1990年的纵贯研究证实了关节炎、糖尿病、哮喘、慢性肺炎等4种慢性疾病以及因其而起的抑郁症对成功老龄化都会产生负面影响。Pak,Jong-han(2006)的研究也从相同视角验证了慢性疾病是主观健康性、老人的生活质量以及成功老龄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可以总结,健康是成功老龄化的首要条件,而慢性疾病作为负极内容属于成功老龄化的阻碍要因,有必要将其影响排除或最小化。
三、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提取了11项代表性慢性疾病以及23项老年环境设计因子,并拟定了分析框架。再利用德尔菲法(DelphiMethod)按照既定程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关于“老年环境与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关系”的征询。经过几次反复征询和反馈,逐步集中专家组成员的意见,最终获得对于具有较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最后通过对各类疾病患者以及家属的访谈验证并完善其调查结果。最后以调查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环境的设计战略。本次参与的专家组由10名医疗工作从事者与5名环境设计从事者构成,访谈验证由5名患者以及3名患者家属参与完成。调查时间为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
(二)调查结果:老年慢性疾病与空间因子的关系
本文的分析框架由慢性疾病以及空间因子两大部分组成。首先是从文献提取了常见慢性疾病因子以及老年空间因子后通过专家组小规模的讨论排除了与空间没有直接关系的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空间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图2)。在23项空间因子与11项的慢性疾病的共253个交叉点中142项显示为有关联性(占比56.13%),已超过一半以上的因子相互之间有关联。具体以慢性疾病为主轴去看空间的影响时我们可以发现心脏病的受影响因子最多(占比95.65%),其次是关节炎和高血压(均占比78.26%),然后是痴呆和癌症(占比73.91%),之后是帕金森病(占比69.57%)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占比65.22%)以上疾病均受超过一半以上空间因子的影响,相比之下慢性胃肠病、肝硬化、糖尿病和腰痛此类疾病受空间因子影响较小。另外,以空间基本因子为主轴时发现卧室(占比100%)是与慢性疾病关联性最强的空间因子,其次是客厅(占比81.82%),其次是卫生间、台阶和走廊(均占比72.73%),然后是入口与厨房(63.64%),大厅(均占比54.50%)。以空间构成为主轴时关联度最大的项是窗、门和家具(均占比72.73%),其次是地板与墙体(均占比54.55%),最后是天花板(占比36.36%)。至于其他环境因子,与慢性疾病关联性最大的是暖气(占比63.64%),其次是通风和冷气(均为54.50%),然后是采光、噪音和色彩(均占比36.36%),最后是照明、气味和材料(均占比27.27%)。由此可见空间与慢性疾病的关联性是无法忽略的。尽管对于老人来讲,健康与安全是决定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基本条件。但由于老化引起的生理变化、认知功能退化以及情绪变化对健康与安全都带有负面影响。然而由于身体组织的复原能力下降,大多事故与疾病都很难康复。这些由老化引起的身体变化本身就带有一定安全隐患,加上慢性疾病其危险系数无疑更大。如果再添加环境设计上的漏洞,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每种慢性疾病的特点以及其健康与安全层面上的空间需求,给予老人疾病针对性较强的健康环境支援。
(三)基于慢性疾病特性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方向
那么如何深入了解慢性疾病带病老人的空间需求,结合调查结果,本文认为从空间设计的角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善慢性疾病带病老人的居住环境:1.从本质入手,需了解每个慢性疾病的本质特点以及与空间环境的接触点,从而提取其中的安全因子与危险因子,将前者最大化,将后者最小化。如;老年人的均衡感的变化、机动性的减少、柔韧性的减少、肌肉的减少、反应时间的推迟以及行动姿势变化等特点都易导致老人应对事故的能力减弱,易造成跌伤的危险。特别是对于患有心血管、帕金森病或脑溢血之类神经系统及关节炎等筋骨疾病的老人其影响更加显著。因此设计师需针对这类病患老人加强无障碍设计排除危险因子。再如,神经系统和心血关系的变化使老年人对于疼痛、温度变化的感知能力下降,因此组织损伤、烧伤及冻伤的危险也会随之增加。所以,对于此类老人需强化具有自调空间气候的绿色设计以及醒目、易区分界限可防止烫伤烧伤的厨房厨具设计。2.从个性入手,需考虑各种疾病的不同的空间需求,如肝病患者对于气味比较敏感,因此厨房不宜为开放式。关节炎患者对于温度、湿度、通风、地面的坡度、摩擦力以及家具的高度与角度、各个空间的安全扶手较为敏感,因此,一天中活动时间最长的空间朝向,包括过堂风控制的通风的强度以及风向、自然采光与换气、保温隔热都需要特殊设计。呼吸道疾病患者对室内外的温差、过堂风以及地面坡度和空气质量有较高的需求,因此各个空间以及门窗的位置设定需另作考虑,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对于通透性以及层高有着与其他疾病不同的需求。3.从相对性入手,需考虑到使用者是否患有空间需求冲突的多种疾病。如患有心脏病、高血压以及抑郁症老人排斥狭小憋闷的空间,因此建议提高厨房的开放性以及通透性,但患有肝病的老人对于食物的气味、油烟比较敏感,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对烟雾也极为敏感,因此设计师需考虑到主要使用者与家人的疾病以及空间需求是否存在冲突的同时,还需要了解使用者本身是否患有与多发性疾病。4.从连带性入手,老年疾病的又一特点是继发性。因此,分析老人的空间需求时要重点提取原发性疾病因素的空间需求,同时预测继发性的空间需求,予以改善及预防。5.从相似性入手,需考虑到具有相似空间需求的疾病,聚类并强化此类需求,同时满足多种疾病的空间需求。6.从横向覆盖面入手,理解健康住宅的各类定义以及所涵盖的内容(图3)。更加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和分析慢性疾病与各类健康住宅环境的接触点,并将其结果植入至各健康住宅中,以便服务于各阶段各设施中的老人。7.从纵向节点入手,掌握老年人的各阶段疾病特征、空间需求、设计目的及设计战略(图4),从而做好预防、维持、治愈以及提升方案。帮助老人保持(Maintaining)所期待的健康状态最低水平,在日常生活中,防止由对身心的自卑感引发的残疾况状,使健康的生活成为可能(Enabling),治愈(Healing)身体以及心理疾病并恢复身心健康状态,从而(Promoting)提高生活质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