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货膨胀的问题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通货膨胀 货币总量 经济结构

1. 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涵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持续的全面上涨的现象。货币学派为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发生在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时,每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逾快,通货膨胀律也就逾高。

对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GDP平减指数(GDP?deflator)来定。

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若干观点(1)

2.1中国的需求拉上说。在中国,比较传统的是从需求拉上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较有代表性的思路曾有两种:一种思路是把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归因于财政赤字过大,财政赤字又由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过大引起。这种思路的形成是与改革开放前财政分配居于国民收入分配的核心地位相联系的。另一种是将通货膨胀直接归结为信用膨胀的结果。这种思路的形成是以改革开放后信贷分配货币资金的比重急剧增大为背景的。

2.2中国的成本推动说。重视成本推动因素作用的,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重点强调工资因素的关键作用:另一种观点则是强调应综合考虑原材料或资源类产品涨价对企业造成的成本超支压力和工资增长速度过快这两者的作用。

2.3结构说。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说的基本论点是:在供给与需求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如果某些关键产品的供求出现失衡,同样会引发通货膨胀。具体的分析是,初级产品的短线制约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主要促成因素。

2.4体制说。相当一部分人倾向于从体制上寻找中国通货膨胀的终极原因。

2.5摩擦说。摩擦性的通货膨胀是指在现今特定的所有制关系和特定的经济运行体制下,计划着需要的经济结构与劳动者所需的经济结构不相适应所引起的经济摩擦所造成的通货膨胀。

2.6混合类型说。有人认为,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是十分复杂的,应该将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分成三类,即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和一般因素。

结合近年的情况,在轮机混合型通胀时,不少人还通过“流动性过剩现象”,探究了我国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深层次诱因,认为引发通货膨胀的“流动性过剩”这一直接原因背后,除了确有国际流动性过剩因素影响外,主要还是国内体制、政策方面的缺陷使然。

3.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3.1流动性过剩、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形成的主因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通胀风险增大。IMF报告通过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和贝叶斯VAR模型(Bayesian VAR)两种方法对1996年以来中国通胀成因进行推导,结果表明,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国内需求对通货膨胀的拉动作用有限,而国外需求对通胀拉动作用十分明显。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中国一直以来外向型主导,国内消费需求有限密切相关。

经济危机以后,中国更加对于经济结构的反思。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由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强劲内需带动下,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近几年,中国货币数量激增,为通胀埋下隐忧。货币数量论者认为,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物价水平的高低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由于MV= PT(价格乘以交易量等于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流通速率),而交易量与货币流通速率表现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将直接导致价格的按比例提高。从中国历史通胀来分析,每次通胀前都伴随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如今中国的货币流动性已经超过以往,通胀风险岂不更令人担心。

历史上通胀与货币供应的关系(2)

(1)2009年和2010年,M1、M2均位于20%以上,M2占GDP比重接近200%,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2)2009年以来,中国的M2与名义GDP之差一直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货币供应量增长和GDP名义增长率的之差较高,则通胀风险积聚。

(3)M1-M2增速剪刀差在2010年1月份扩大到12.87,是历史最高水平。从理论上来说,M1-M2剪刀差反映预期变化,M1是由M0加上活期存款构成;M2是M1加上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构成,如果通胀预期上升,货币持有人会将货币活期化,M1增速就会加快;如果相反,那么,M1的增速就会减慢,M2增速就会加快。

(4)新增贷款。2010年11月份,新增贷款达到5640亿元,至此前11月的贷款增长已达7.44万亿元,接近全年的货币投放目标。因此2010年信贷目标已由7.5万亿上调至7.8万亿,全年贷款非常宽松。

尽管从历史上看,货币供应量与通胀之间的传导具有时滞亦非稳定,但由于长期货币供应量已经造成流动性宽松,未来通胀压力仍然不容小视。

3.2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的持续贬值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外在因素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的通胀周期一贯与全球商品价格走势紧密联系。2007-2008年那轮通胀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到国内而引起的。当时美元指数一路走低,最低时曾降到71.66(2008年3月)。美元大贬促进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IMF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截止到2008年7月,能源价格较2007初上涨了230%,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50%,金属价格指数上涨108%,各

分类指数普遍翻倍。可以说,当时的通胀压力是全球性的。

此外,还有巨额外汇储备、要素成本上升、内外游资助推资本市场形成泡沫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前一阶段的通货膨胀,并使之长期存在,直到存量货币被消化。

4. 我国应对通货膨胀实施的货币政策

我国在2010年及2011年实施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上调银行存贷款利息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提高存贷款利率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收紧,缩小社会融资规模,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基础货币的供应,从而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

央行在2010年至2011年进行的货币政策调控(4):

2010年

1月1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1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9日,央行“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新闻稿。这意味着央行开始重启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的汇改进程。人民币汇率不再“紧盯”单一美元,而是重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10月19日,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11月10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1月19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2月10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2月25日,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2011年

1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8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2月18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3月25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4月5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4月17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12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经过一系列加息与加准政策后,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2011 年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8.7 万亿元,同比增长13.0%。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9%,比年初增加5.68 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 亿元。CPI及PPI稳步回落。

5. 运用货币总量调节“治标不治本”

中国货币当局在两年内所实施的频繁的货币政策看似已有效稳定了物价,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并为解决通货膨胀引发的深层次问题,如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催生出民间“高利贷”,导致失业率提高,对资本市场冲击过大等。

总结

“货币超发不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一定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所以,在应对通货膨胀时我们首要想到的是回笼货币、减少流动性过剩,但是如果只侧重于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在长期看来并不能达到理想目标,不能有效解决通货膨胀引发的社会深层次内部冲突。所以,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又要使财政政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应针对通货膨胀引发的结构性失衡,从结构上进行调整。

(1)缩小收入分配。政府应在两个“转移”上面加强用力,即“转移收入”和“转移支出”。 “转移收入”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社会福利建设,增大社会保障范围和力度,在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民生方面增加补助,把国家的财税收入转化为更多的国民收入,更好地改变当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不和谐状况。“转移支出”上面,国家应该有效地调节事关公众的税费、水、电、煤气、公共交通等民生支出。政府应尽快清理和减少普通老百姓头上的一些税费,在水、电、煤气、公共交通等民生支出上不要片面强调“市场化”、什么都与“国际接轨”。政府可推行财政直补(可对公众,也可直补公共部门),这样既解民生之困,亦纾公共部门成本上升之难。此外,政府在关注弱势阶层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同时,“控高”工作更需加紧和落实,特别是规范公务员、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财政税收的收缴和杠杆作用也必须加强。

(2)加大城镇化建设。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2009城镇化率达到46.6%。但是,中国的城镇化率实际上被大大高估了。因为在目前统计的6亿城镇人口中,包括1.5亿农民工在内,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享受市民的权利。目前,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每年有数百万亩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但是,与“土地的城市化”相比,“人口的城市化”却进展缓慢。主要的标志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无法享有市民的权利。城镇化建设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如果这个市场能够有效地被开发,能够帮助解决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所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刻不容缓。

(3)扶持中小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更大程度上依靠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吸纳了近80%的就业人口,所以目前通货膨胀率下降带来的失业率上升的状况下,为稳定就业率,更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解决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有:第一、完善中小企业法律制度体系。如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小企业法》、等,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等;第二、建立专门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如美国政府的联邦小企业管理局(SBA),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第三、健全直接融资渠道。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包括从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贴息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第四、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体系。主要有税收优惠政策、补助金政策等。

注释:

(1)黄达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瑞穗证券。

(3)资料来源:CEIC、瑞穗证券

(4)数据来源:人民网。

参考文献:

[1]黄达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2]沈建光,《结构性通胀还是全面通胀的开始?》,2010.12.14.

[3]张爱群、吴春蕾,“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时代金融》2011.9.

[4]《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5]中国经济网.

[6]人民网.

[7]瑞穗证券.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通货膨胀 流动性过剩 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062-03

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9年11月10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480元。折合零售价格,90#汽油和0#柴油每升分别提高0.38元和0.41元。此次油价调整后,国内成品油零售价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一共经历了8次调整,其中5次上调,3次下调。其效果叠加相当于汽油价每升上涨1.33元,上涨幅度近25%。11月9日,美国的平均油价为2.66美元一加仑,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4.8元每升。此次涨价后,我国油价每升比美国高出1.86元人民币。至此,中国油价现在已经远远高于美国的油价,可以与欧洲消费高的法国、德国、英国相媲美。近期黄金期货价格不断攀升,屡创新高。12月1日,纽约黄金期货2月合约突破1200美元/盎司。油价的上涨,黄金期货价格的不断攀升,是否意味着通货膨胀将要发生?本文对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了详细探讨。

一、概述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是需求过度的一种表现,在这种状态下,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常见的度量通货膨胀的程度的标准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二、我国1月到10月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消费者物价指数与生产者物价指数分析

首先分析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的走势。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该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它是国际通用衡量一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基础数据,是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Inflation);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Serious Inflation)。

中国构成该指标的主要商品由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居住,包括251个分类,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类产品在CPI中的权重不一样,最高的是食品,占34%,其他的分别为: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

2009年1月到2月,消费物价指数(CPI)由正转负,2月到7月,CPI连续6个月呈现负增长,7月到10月CPI同比降幅进一步收窄。通缩压力继续减轻。由于2008年四季度物价处于低谷,2009年四季度CPI同比将肯定为正。但是前三季度CPI负增长比较多,全年CPI很有可能是较小幅度的负增长。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衡量的是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目前,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含规格品9500多种),覆盖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种类186个。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通常认为生产者物价指数的变动在预测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变动中是有用的。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存在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的传导。在中国,就以上两个传导路径来看,目前第二条,即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较为充分,2006年以来粮价上涨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条,即工业品向CPI的传导基本是失效的。但由于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可能的。CPI与PPI持续处于背离状态,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价格传导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

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工业品价格向最终消费价格传导有两种可能情形:一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成本上涨引起的工业品价格(如电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会顺利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二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供大于求,工业品价格很难传递到消费品价格上,企业需要通过压缩利润对上涨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结果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稳定,甚至可能继续走低,企业盈利减少。对于部分难以消化成本上涨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可以顺利完成传导的工业品价格(主要是电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目前主要属于政府调价范围。在上游产品价格(PPI)持续走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顺利把上游成本转嫁出去,使最终消费品价格(CPI)提高,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

2009年1月到7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连续7个月负增长。2009年7月到10月,PPI同比降幅进一步收窄。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与居民消费品价格(CPI)走势一致,符合价格传导规律。

(二)货币供给分析

2009年1月到10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持续增长。2009年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8.62万亿元(见表2.1),同比增长29.42%,增幅比上年末高11.60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12个百分点。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530亿元,相较9月信贷大幅减少51%,很可能成为年内的最低点。但是M2依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说明市场中的流动性一如既往地充裕,刺激经济增长的资金支持作用还在持续体现。

从根本上来说,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快速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持续的贸易顺差,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由于特殊的结售汇制度,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M2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03年至2006年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按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著名货币数量论,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也增大了货币供应量。如果以M2/GDP的比例来衡量货币流通速度的话,2007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为163.4%,而2002到2005年平均流通速度高达180%以上,明显处于过高的水平。2009年三季度GDP增幅为8.9%,而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9.31%。2009年前第三季度GDP的增长率为7.7%,M2,1月到9月的增长率为17.99%,M2/GDP的比例为233.7%。货币供给增长和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关系最为密切,当然二者存在着一定的时滞。从前三季度M2/GDP的比值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很快,扩大了本来就已经十分充足的货币供给量,这些都表明价格总水平将在未来上涨。如果信贷继续过快增长,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会加重资产泡沫风险,并使贷款质量出现问题。

但是对于现在中国经济中信贷量过大的问题从经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更为合理。首先应弄清在银行的信贷中有多少进入了实体经济,多少进入了虚拟经济。如果进入虚拟经济的资金达到一定比例,应当进行调控,否则只能助长股市、楼市的泡沫。第二,银行信贷中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较小,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3000人以下的为中小企业,中国90%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实际放贷中,大多数贷款都给了中等偏上的企业。真正的小企业并没有得到贷款。中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紧缩信贷量不解决问题。第三,信贷资金中有多少进入了产能过剩的行业,多少进入了短板行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如果产能过剩的行业得到较多的贷款,而短板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得到,那么紧缩信贷量也无法解决问题。紧缩信贷量只对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有效果,而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结构型性的通货膨胀、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没有作用。根据当前中国信贷量偏大是由于信贷资金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应该采取货币政策结构性调整的措施,对于应该进入实体经济却进入虚拟经济的贷款,银行应收回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多建一些中小银行。而对于产能过剩企业的贷款,应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不予贷款。

综上所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应发生转向。在四季度,央行将力图保持流动性的合理适度,增强贷款投放的节奏管理,在保持贷款可持续性增长的同时,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力度,突出优化信贷结构。若第五批中央投资项目在近期下达,随后两个月的信贷投放量很可能出现反弹,但考虑到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因素,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将迎来下降“拐点”。

三、其他数据分析

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PMI),PMI是一套月度的、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PMI。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体系,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已经建立。PMI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PMI指数体系无论对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公司,还是企业来说,在经济预测和商业分析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的中国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5.2%,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升幅较9月份提升了0.6个百分点,升势有所加快,并创下18个月来的新高。这表明制造业活动持续强劲增长,由于国内需求保持强劲增长加之外部需求得到进一步恢复,可以预计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四季度将继续增长。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衡量GDP增长的重要数据。工业增加值从2009年4月到10月持续增长,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上年同月增加7.6百分点。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明朗。

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则同比增长3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2%。主要行业生产稳定、出口的持续好转和基数效应(上年同期基数相对较低),这些都构成10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数据继续强劲回升的主要因素。同时,10月经历了国庆长假与中秋假期,8天的长假大大刺激了居民消费的增长。根据以往的经验,双节期间,家电、金银珠宝、秋冬服装、主副食品、汽车等呈现旺销态势。而以往的数据亦显示,除2008年外,历年10月消费增速均高于9月。其次,2009年国庆、中秋连在一起更长的假期,使居民较往年更多回乡省亲和出门旅游,这些因素都使得零售数据走高。来自政策刺激的作用也被认为是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政府一揽子计划中多项政策着重启动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取得很好的政策效果。从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来看,除了政府投资的拉动效应外,来自房地产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成为了投资数据的新亮点,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的持续升温将带动下游关联产业的增长。目前真实利率为负并继续降低,同时企业对经济的预期普遍转好,这些都扩大了投资需求。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继续增长,进入四季度中国经济将继续快速运行。

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缩写)是指国际直接投资或实际使用外资,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从2009年1月到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FDI)持续负增长,8月首次出现正增长,8月和9月连续2个月回升。2009年1月到10月出口均为负值,但同比降幅收窄,环比增幅较大。受益于海外经济体的复苏,以及国内经济强劲反弹的拉动,10月出口降幅继续收窄,中国经济的复苏未来得以持续,进口将强劲回升,有望在4季度走出负增长。

2009年1月到3月,房价增幅持续下降,3月到10月增幅持续上涨。人们预期房贷优惠政策即将在年底结束,促进了住房的销售,造成近期供求偏紧,推高了房价。未来一段时间,房价将进入高位盘整期,大幅震荡的现象很难出现。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8年第一季度(10.6%)开始一路下滑到2009年的第一季度的6.1%,2009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持续上升。我国经济运行在第一季度已经触底,第二季度、第三季度连续回升。但是现在中国经济回暖的基础还不稳固,目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宜改变。原因如下:(1)经济回升主要依靠投资带动,消费及出口在经济回升中的作用较小。投资所创造的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和出口创造的是最终需求。(2)现在的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投资,但政府投资还没有起到带动民间投资的杠杆作用。并且在某些地区和领域,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有挤出效应,有些地方政府对民间投资设置障碍,这是造成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基础不稳固的证据。(3)政府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对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领域。扩大就业是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有效途径,而投资基础设施对扩大就业的效用不大。在中国,扩大就业必须发展民营经济,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成品油价与其他社会消费品价格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上调油价对于CPI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高油价无疑将在今后一个阶段影响到CPI的走势。随着大量信贷资金和财政投资注入实体经济,客观上来说,通货膨胀的压力已不是捕风捉影。作为现代经济血脉的物流业,一旦把油价上涨的成本转嫁出去,将推倒一串多米诺骨牌,农产品、工业品都不得不以涨价来消化上涨的油价。数据显示,三季度,CPI同比下降1.1%,9月当月CPI为-0.8%,按照发改委的说法,油价直接拉升CPI0.12个百分点,再加之其对农产品、工业品、物流等的影响,其对通胀的影响不可小觑。

货币因素是判断金价趋势的主要标准,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利率低迷、货币数量明显增加、通货膨胀预期增强,使得市场对美元信任度下滑,导致美元贬值,进而使得以美元标价的黄金价格节节攀升。美元疲软是对金价最有力的支撑,11月4日除澳大利亚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外,各主要国家央行都维持超低利率不变。这说明量化宽松的货币环境并没有改变,市场对于未来加息的预期也减弱,资金相对富余,通胀忧虑加强,促使金价走高。未来黄金价格将继续上涨,通胀水平与黄金价格有着近似的正性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未来通货膨胀率会随着金价的走势而成上升的态势。

四、结论和对策

大宗商品中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的上涨,黄金期货价格的上涨,美元的贬值,加之所有的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新一轮有色金属和大宗商品阶段性上涨又将展开。原材料价格的涨价压力加强了我国成本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预期。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水、电、煤、汽等资源品价格都在酝酿调整。全国非居民电价平均提高2.8分钱,我国多个城市正准备上调水价和电价,这些都将增强通货膨胀预期。尽管生产过剩会强烈压制制造业产品的涨价空间,输入型通胀还是会推动PPI缓慢上升;尽管非食品价格上涨速度可能会比较慢,但是在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推动下,CPI还是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回升。从2009年四季度直至明年全年,物价将可能再现回升势头。

对于上半年的信贷投放,有一部分资金实际上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到2009年1、2月份票据发行量很大,票据发行实际是一种短期的资金的融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出票据,然后由其子公司贴现,因此实质上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中央的财政补款、项目拨款下到地方,但地方没有准备充分,不能马上开始运用,这个钱有可能拿去炒股、炒房,这就造成了股市和房市的局部上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形成泡沫的危险。

1.政府的对策。第一,为了实现经济复苏,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虽然要警惕通货膨胀的危险,但是在目前来说,还得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全球采取低利率,维持流动性,如果中国一家把利率抬高了,必然造成大量热钱流入国内,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利。欧美一些国家近期明确了货币政策,和我们预料的一样,在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的前提下,各方都不敢贸然采用货币紧缩政策,只能继续维持低利率格局。当然,也不可能像上半年那样宽松。另外,当货币供应增加后,如果金融资产吸收了过剩的货币,那么传导到实体经济则不会导致物价很快上涨。2007年,国内也是流动性过剩,但房市上涨明显,所以通货膨胀不明显。2007年四季度,股市房市不好了,2008年通货膨胀就马上浮出了水面。尽管当前CPI仍然为负,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通胀风险。2009年以来信贷呈现天量,理论上担心通胀、管理通胀预期肯定是政策重点考虑的内容。如果社会上这方面批评多,央行采取了超前的政策,将来天量信贷引发通胀和信贷质量恶化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第二,高度关注农产品价格,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粮价是百价之首,我国的物价问题,说到底还是粮食问题。食品价格在我国CPI中的权重是最高的,占34%。因此,我国粮食、猪肉等农产品减产、涨价问题不可小视。由于季节性因素、雨雪天气因素、油价上涨等的影响,导致蔬菜价格小幅上涨。

第三,逐步完善中国存在缺陷的CPI等统计体系。通过比较中国的CPI构成与美国的CPI构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对比美国CPI,中国CPI中没有两个重要指标:住宅和教育指标。中国CPI中的居住包括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以及水、电、燃气等与居住有关的项目,以上并没有包括最重要的商品房的价格指标。美国CPI中住宅占到了42%,15%是食品,中国CPI中食品占到了34%。中国CPI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数据构成有其不合理性。

2.企业的对策。目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企业的筹资成本。

第一,当物价水平上升时,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随之上涨。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主要是为了满足三个方面的需要: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企业应该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

第二,在通货膨胀期,应收账款属于货币性资产,会带来购买力的损失,而且由于企业间的资金紧张,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企业应该制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和缩短信用期间,要设立专人负责催收账款,让应收账款尽快转换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长期投资需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

第四,减少税赋的对策。为了减少当期的税赋,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或是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对存货可采用后进先出法,对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期限的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应收账款计提更多的坏账准备等方法。由于在纳税范围和应纳税额的界定上,法律都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应该及时与税务部门联系与沟通,使得税务局认可企业在通货膨胀下的这种变更,从而达到减少税赋的目的。

第五,企业可以利用套期保值应对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汇兑损失。

3.居民的对策。我们抵抗通货膨胀的目的主要是保值。应该多持有资产,这比持有现金更为合算。所谓的资产,指的是一切既不是本国货币、同时又具备保值功能的东西,不一定是实物资产。例如,土地、房产、私人股权、股票、艺术品以及外币都是资产。并非所有资产都会有超过通货膨胀的升值幅度。既然资产升值的通货膨胀过程中,消费品的涨价幅度可以低于通货膨胀率,那么,有些资本品的涨价幅度同样有可能低于通货膨胀率。不是所有资产都会赚钱,要慎重选择投资品种和时机。从长远看,股票和房地产是最适合对抗通货膨胀的资产。对于居民来说,固定资产投资,黄金交易及证券投资都可以跑赢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

2.厉以宁.从当前信贷问题看货币流量分析局限性.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2009.11.22

3.周其仁.毫不含糊的反对通货膨胀[J].金融博览,2008(2)

4.李正刚.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2)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 通货膨胀 形成原因 经济影响 解决措施

一、引言

当前,通货膨胀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日趋严重的一项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影响,不说其他旅游消费、购买商品、健身娱乐,就说我们最基本的吃、穿、住、行都受到深刻的影响。通货膨胀造成的最显著的一个经济现象就是物价上涨幅度越来越大,虽然工资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物价也相应地提高了很多。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通货膨胀确实是一件很让人烦恼的事。因此,我们通过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来探讨通货膨胀的解决对策。

二、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形成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现象。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通货膨胀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一种结果。

一方面,通货膨胀是由于市场上发行了大量的货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货币的真正价值,使得货币贬值,造成了物价抬高;另一方面,货币贬值导致人们在购物时觉得商品价格太高,不愿意承担高额的费用,放弃购买商品,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放缓,商家和生产厂家不能获得足够利润。另外,美元被大量发行的同时,中国的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导致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

另外,从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来看,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也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没有颁布相应的政策来管理市场经济,以及相关部门对市场经济监管的不严谨和市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紧密相连。

三、通货膨胀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使得贫富差距愈发明显

通货膨胀是政府大量发行纸币,使得钱不值钱,带来物价上涨等一系列的弊端。虽然少数人能够借机获取大量的利润,但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工资的上涨速度难以抵消市场商品货物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因而造成市场经济不稳定。通货膨胀的形成,日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且对社会的经济体系、人民的生活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现象相伴发展,而通货膨胀又会反过来抑制我们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对我国各个行业的经济造成一定的破坏。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通货膨胀的产生,不但导致市场上纸币的大量流通,降低了货币的价值,工厂生产出的产品由于价格高而少有人购买,导致公司利润降低,进而裁员,造成失业率地上升。一方面,由于货币贬低,更多的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钱在银行里贬值,将钱取出进行消费,这样的行为无疑又加重了通货膨胀现象;另一方面,公司员工面对物价上涨,也会要求公司涨薪,这在无形中抬高了公司商品的销售价格,导致商品价格提高,促使通货膨胀现象更加严重。

四、我国通货膨胀的解决措施

(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其他国家有一些处理通货膨胀的成功案例,也有大量专家研究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这些事例或者方案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句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而,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完全照搬别人的方法,在学习其他国家处理通货膨胀的一些手段和方法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国情,与他们的成功经验相结合,这样才能对解决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众所周知,纸币的发行受到政府的控制,我国政府在面对通货膨胀时应该适当地控制纸币的发行量,防止大量地发行纸币造成纸币贬值;强化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管控力度,对物价的涨幅进行调控,制定相关政策,防范金融危机。为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国家可以减少财政支出、限制价格垄断;也可以对农民或者其他生活困难的人群进行经济补贴,从而提高人们的商品购买力,促进货币的快速流通。这些举措对解决通货膨胀有积极的作用。

在对我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不能仅仅考虑解决当前通货膨胀的问题,还应该考虑在调控市场经济的时候,可能对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防止我国经济大起大落,要根据实际国情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防止由于经济调控过度造成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三)政府通过一些有效举措对中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人民的安稳生活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当今,通货膨胀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国家应加强对农业方面的关注,提高农民务农的积极性,采用奖励或者直接对其进行经济补贴的形式,保证粮食的正常供应,减少物价上涨对农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同时,这种方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流通,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正面作用。另外,国家应该设立相应的监督部门,加强市场管理力度,有效保障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同时,通过宏观调控让股市得以稳定发展,防止由于经济动荡,造成更巨大的损失。

五、结语

当今时代,无论是信息还是经济都朝着全球化的方向飞速发展。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持经济的繁荣稳定,保证经济能实现稳定、高速、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在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时候,应及时、尽力地解决通货膨胀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应政策、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保证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通货膨胀这一难题。

(作者单位为唐山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 邹红茹.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 2010(28).

[2] 王冕,谢佩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通货膨胀成因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4

自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时至2012年还未完全结束,美联储不得不再次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全球通货膨胀可能重新抬头。我国自2003年以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可能源自于通货膨胀理论的不全面,尤其是对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关系的研究比较缺乏。实际上,奥地利学派在草创初期就意识到货币、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关系,并且对通货膨胀有独到的分析和见解。为此,尝试梳理出奥地利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并且从中提取对研究我国通货膨胀问题有启发的内容。

关键词:

通货膨胀;货币;资产价格;奥地利学派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7402

1引言

21世纪以来,通货膨胀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问题,期间经历过2003-2008年和2010年至今的两次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自2003年以来,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实践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不仅是央行缺少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执行乏力,还可能是央行和学术界对通货膨胀理论没有充分研究,对通货膨胀的测量和估计不到位。尤其是在我国金融日益发展,资产价格泡沫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虚拟化正在发生,对通货膨胀的测量如果还仅停留在物价水平,仅以CPI为参考是不妥当的。治理通货膨胀是否需要考虑资产价格因素,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经济流派中,奥地利学派虽然没有对通货膨胀做单独的研究,但在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有对通货膨胀的论述。奥地利学派批判了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对通货膨胀的论述。凯恩斯主义认为信贷需求的波动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奥地利学派则认为,通货膨胀更多是政治因素导致的,通货紧缩更多是经济因素导致的。奥地利学派探讨了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关系。“我们不能认为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惟一表征。”罗斯巴德提醒我们要关注货币供给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要关注银行信贷增加了货币供给量,不能忽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膨胀。资产价格,以股票价格为例,持续上涨的股票价格无法用生产条件的改善或自愿储蓄的增加来解释,但可以用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所造成的过量信贷供给来解释。

奥地利学派意识到资产价格在通货膨胀中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源自于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方法论,从货币因素来考察通货膨胀问题。如果将奥地利学派对通货膨胀问题的论述进行归纳,梳理奥地利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有助于认识和分析我国的通货膨胀。

2奥地利学派通货膨胀理论的线索

奥地利学派可以分为七代人,第一代是门格尔。第二代是庞巴维克、维塞尔等。第三代是米塞斯等。第四代是哈耶克、马赫卢普等。第五代是罗斯巴德、科兹纳、拉赫曼等。第六代是德索托等。第七代是许尔斯曼等。

其中,门格尔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独特的资本理论,厘清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米塞斯和哈耶克分析货币是如何影响经济,并提出不同的货币解决方案,从而尽可能地消除通货膨胀。米塞斯建议恢复金本位,哈耶克提倡货币非国家化。米塞斯综合归纳出商业周期理论,辅以哈耶克的生产三角理论,形成了罗斯巴德对经济周期深刻洞见的丰富成果。罗斯巴德强调资产价格泡沫也是通货膨胀的一种表现,而且是比较隐晦却深刻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罗斯巴德和许尔斯曼把伦理关系带进理论框架,以自然法范畴批评部分准备金银行业和纸币,形成通货膨胀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虽然是在同一个学派,但他们的观点既有补充也有冲突。本文不在于揭示他们的矛盾冲突,不是做对比分析,而是寻找几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在通货膨胀问题研究的共识,探索一个奥地利学派通货膨胀理论框架。

3奥地利学派通货膨胀理论的概述

奥地利学派首先对通货膨胀做出定义。德索托认为,通货膨胀是银行系统在没有实际储蓄作支持的情况下所启动的信贷扩张。许尔斯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任意交易媒介的名义数量以超出其在自由市场本会有的产量而进行的扩张。通货膨胀意味着通过侵犯财产权来扩张名义上的货币供应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货膨胀也可以被称为一种强制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手段。

奥地利学派强调真正的通货膨胀只可能是法令性的。在金本位时代,即使因为发现一个新的金矿,黄金供给增加,导致黄金价格下降,物价水平相对上涨,但这种上涨只是暂时性的。19世纪末以来,全世界因为各国政府加强了对货币的垄断和操控,纸币成为唯一的法定货币,通货膨胀变得持久和难以治理。这是一种法令性通货膨胀。只要货币垄断者不放弃垄断权,就无法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约束其通货膨胀冲动。

各国政府和央行为什么有通货膨胀冲动?大部分经济学家是从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来解释。发行纸币的各国政府和央行是债务人,持有纸币的老百姓是债权人。一旦各国政府和央行实施通货膨胀政策,滥发货币,可以大大减轻他们的债务。通货膨胀有益于债务人,而当今世界最大的债务人是各国政府。许尔斯曼指出,货币供应的增多势必带来更高的物价,导致每个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减小。然而不能就此认为通货膨胀一定对债务人有利、对债权人有害。只要债务人或债权人能得到充分的价格溢价补偿,用以抵偿预期的物价上涨,则可能获益。这取决于他们的预期。预期是每个行动主体做出的,有不确定性。各国政府因为垄断货币发行,在货币发行和流通等方面的信息更加充分,总能比民众做出更好的预期。

奥地利学派不仅意识到通货膨胀预期在分配效应的作用,指出通货膨胀对债权人和债务人影响的不确定性,而且提出并强调一种更重要的分配效应,即货币生产将实际收入从新货币较靠后的所有者重新分配给其较靠前的所有者。这种再分配无法通过预期来抵消,即使市场参与者意识到如此,也无法阻止其发生。唯一能做的是,尽力使自己靠近货币生产的最近一端,向新货币的生产者本人提品和服务。

奥地利学派分析通货膨胀,自始至终都重视货币因素。这源自于他们相信:司法制度,以及所有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制度(语言,货币,市场等)都是在演进过程中产生的。德索托认为,在所有这些制度中,也许最抽象,因此也是最难理解的就是货币。实际上,货币或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对我们文明的存在与发展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然而,几乎没有人――甚至凭借他们的直觉――意识到货币使得社会交往与企业家创造的可能性呈指数增长。货币,不仅便利了一个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极为复杂也是越来越困难的经济计算,也使经济计算有了可能。

奥地利学派是从货币因素展开论述的,分析货币滥发,信贷过度扩张如何影响实体经济。

新增的货币不是一次性地提高社会物价水平,而是逐渐提高物价。奥地利学派认为,农产品价格暴涨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而是通货膨胀最后的发展阶段。过量的货币总是追逐相对少的商品。过量的货币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形成热钱。只要某个地区,某个行业是有利可图,热钱就会选择进入这些地区和这些行业。一开始,过量的货币会进入流动性相对高的股票市场,然后是流动性较差但回报依然丰厚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接着是一些流动性更差的商品的市场,最后则可能还涉足艺术收藏品等。

奥地利学派认为,各种资产价格泡沫都是不可持续的。一旦货币发行者(各国央行)开始控制通货膨胀,提高基准利率,紧缩银行信贷,那么之前的过度投机马上降温,资产价格发生暴跌,实体经济受损。资产持有人必须尽快套现,减少损失。资产持有人似乎在一瞬间决定同时抛售手里的资产,换成现金。所有人同时抛售,只会让价格下跌更剧烈,损失更惨重。因此,奥地利学派意识到通货膨胀可以通过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和泡沫来表现。

4对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启示

奥地利学派坚信,货币因素是通货膨胀的关键。可是,解决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不是按奥地利学派所言,恢复金本位,取消中央银行,实行货币非国家化那么简单,而是要具体分析我国的经济结构,从我国的经济实际出发来治理通货膨胀。

借鉴奥地利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要清楚理论推演的假设。该理论是建立在彻底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方法论上,从一个假设,即“人类行为是深思熟虑后的行动或举止。个人为了某个他(她)所认为重要的目标而展开行动”,来开始推演。

那么到底我国的通货膨胀是不是法令性?这需要慎重判断。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既不是国家的力量可以轻易解决,也不能完全归因于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的主动发起。我国的通货膨胀还不能说是一种体制化的货币生产扭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仍在进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各部门还有一些计划经济的痕迹,改革还不够充分。另外,我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之严重,是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所没有考虑到的。因此,奥地利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不能直接套用到我国的经济实际。

不过,奥地利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仍有借鉴之处。一是:货币数量增加,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不会同时地以同等程度影响所有的商品与服务。这是是奥地利学派非常强调的通货膨胀的第二种分配效应,经常被研究者忽视。二是:货币是动态的,货币购买力是不稳定的,货币是非中性的。这就提醒货币政策的制定者要谨慎使用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三是:货币因素在通货膨胀里是不可否定的,货币滥发推动的资产价格泡沫是不可忽视的。资产价格泡沫在我国通货膨胀的度量中可能被忽视,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低估了自2004年以来的通货膨胀。

资产价格泡沫也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奥地利学派对此做出解释。过量发行的货币会追逐相对不足的商品。被追逐的商品可以是农产品,也可以是股票,或者是房产。我国对通货膨胀的度量还停留在CPI,没有把资产价格纳入观察中。即使是只停留在CPI,我国的CPI统计方法和国际主流方法还是有一定差距。我国没有统计出核心CPI和核心通货膨胀率,CPI的消费构成也有不合理处,例如食品比重过大。这导致CPI很容易被猪肉价格绑架。

实际上,如果是作为农产品的猪肉的价格,在排除了因自然灾害和疾病导致的供给不足后依然持续地不断上涨,则要找货币的原因。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少的商品。大量新增的货币不平均地分配到社会不同群体手中。极少数人掌握了大量新增货币,追求高额利润的投机,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利润率逐步下降的时候,最后才选择农产品市场进行投机。

资产价格泡沫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在CPI涨幅温和,物价稳定时,资产价格剧烈波动,还形成严重的泡沫,需要警惕通货膨胀。真实的通货膨胀可能因为紧紧盯住CPI而被低估。在CPI高涨时,如果还伴随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则已经反映通货膨胀的严重性。

资产价格泡沫一般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出现。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率先破灭,但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却延缓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直到2012年下半年,房价依然在高位运行,脱离了经济基本面和老百姓的正常收入水平。虽然国家出台史无前例的严厉调控措施,但没有根本性扭转房价不断上涨的趋势。

综上所述,奥地利学派对通货膨胀的论述散见于几位代表人物的著作里,虽然在具体问题上有一些争议,但基本上达成较多共识,可以形成奥地利学派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是有说服力的,解释了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的逻辑关系,对我国的经济政策制定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3]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科兹纳.米塞斯评传:其人及其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5]德索托.社会主义:经济计算与企业家才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 欲望; 理性人假设; 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 F8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3-0107-05

Research on the Hardcore in the Formation of Inflation

WANG Fu-min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Inflation is one irresolvable problem to a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Each government might try every means or measures to fight against it whenever it occurs, but the result is always unfruitful or dissatisfactory and thus forces us to further ponder over the cause form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 measure. Through research, we found that apart from many reasons dealt with by modern economic concerning the inflation, there seems one always neglected and never mentioned—human desire. Desire is not only a reason of infl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one which should be taken into serious consideration. Owing to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desire, the inflation caused by desire has it own distinction, and accordingly,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which are taken to manage inflations caused by other reasons,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human desire; assumption of reasonable person; inflation

通货膨胀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通货膨胀问题都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通货膨胀问题更是不可避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通货膨胀问题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纵观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史,通货膨胀总是和经济的增长相伴生,虽然有的时候表现得温和一些。就我国的经济实践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物价也一直在上升,只不过有的时期上升速度较慢,有的时期上升速度较快,但始终呈现上升趋势。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价格上升的趋势依然不可改变。

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2月15日的《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明确指出,201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14%左右,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会无条件或自动实现,对未来的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2012年一月份CPI涨幅超出市场预期,当前通胀预期还不稳定。总理在十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于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2012年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经济较快平稳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很好地结合起来。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控制,会给经济、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每当通货膨胀发生时,我们都会看到,一国政府会采取各种措施,但往往收效甚微。正如总理在2011年3月份召开的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指出的那样,通货膨胀就像关在笼中的老虎一样,一旦放出来,就很难关回去。这其中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现有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剖析形成通货膨胀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理性人假设:欲望及通货膨胀理论的不足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 通货膨胀;福利成本;MIU模型;CIA模型;OLG模型

在全球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中国也未能幸免。在经历长达5年的经济超过两位数高速增长、低通胀之后,2007年初中国的物价开始持续攀升,CPI从2007年1月份的2.2%,上涨到2008年4月份的8.5%,2008年2月份更是高达8.7%,创11年来月度数据新高。

一、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实证研究成果

在现有研究中,一般都基于美国的经济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走出了一条相对独特的中国式发展之路。对此政策意义极强的基础性问题,从客观上提出了研究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度量问题的必要性。至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对通货膨胀的分析,局限于通货膨胀的指标分析,如通货膨胀变动率、隐形通货膨胀率等。到90时代中期,逐渐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或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总量和结构分析,测算相关政策变化对国民经济、部门价格水平以及价格总水平的影响。

龚六堂、邹恒甫和叶海云利用龚和邹(2001)的框架,把消费者的财富引入效用函数,给出了货币供给的改变对经济不确定影响的分析。基于美国1900~1994年和我国1978~2000年的数据,计算了当消费者对社会地位或财富的看重程度不同时,经济增长率分别以收入度量和以消费度量的福利损失,指出人们对社会地位的追求愿望对经济增长有正影响。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数据,得出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显著。欧俊和李花采用Bailey(1956)的方法,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半对数型货币需求下通胀福利成本为GDP的0.5%,双对数型货币需求下该成本为GDP的0.9%;二是若通货膨胀率由1.2%上升到2%,人民银行保持实际利率0.05%不变,即名义利率从1.25%调整到2.05%,则变化后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为GDP的1.3%和1.15%。

其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影响(谢赤,2002)、混合型通货膨胀的生成路径及其社会福利成本(王再文、李刚、李远富,2004)等方面,这些都只是提出了理论思路,未给出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从负利率问题入手,细致地研究了通货膨胀等因素对百姓金融资产造成的影响。在其向《证券市场周刊》提供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通货膨胀,居民资产减少了7000亿。

陈彦斌、马莉莉用消费者剩余、MIU 模型及CIA 模型这三种方法对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了计算,得到在中国10 %通胀率的福利成本约为产出水平的4%。Lucas使用美国经济数据得到10%通胀率的福利成本约为收入的1.64%,说明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更大。蔡万旭利用McCallum-Goodfriend模型,求解出1992~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介于GDP的0.5699%~1.8732%之间,利用Bailey的方法,得到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介于GDP的0.5635%~1.8055%之间。从其研究中看到,我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并不大,完全没有必要对通货膨胀过于紧张。

二、未来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思路

1.现有研究中没有涉及我国的现状。我国目前仍处于市场化的转型阶段,美国市场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简单的模型套用是否行得通,能否加入市场化水平指标或者我国特有的国情因素,这些都会影响到对我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估计。

2.在货币需求模型中,采用了M1作为名义货币量,与Lucas的分析一致。用M1作为估计量是否恰当,是否可以用加权的货币总量来代替M1,即给各种货币资产赋予不同的权重,加总后作为新的名义货币量进入模型,重新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估计,这也是将来可以继续进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龚六堂,邹恒甫,叶海云.通货膨胀与社会福利损失[J].财经问题研究.2005(8)

[2] Robert E.Lucas.JR.Inflation and Welfare[J].Econometrica, 2000(4)

[3]欧俊,李花.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计量初探[J].财经论坛.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