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勘查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勘查方案

地质勘查方案范文1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地基方案;选择分析

前言

工程地质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一门地球科学,起源于20世纪初,在我国则是在1949年以后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今天,工程地质勘察已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的首要阶段,其勘察成果是基础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情况复杂多变,从沿海到内地,由山区到平原分布着多种多样的地基土,这些不同成因沉积的土的工程特性差异很大,特别是土的压缩性指标、抗剪强度指标,孔隙比、含水量及液性指数等指标差别较大。因此,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查明其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及其土的性质,针对各种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在保证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地基土的潜力,合理地选择地基与基础设计方案,可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工期。

1 各种成因不良土质的工程地质特性

在工程地质勘察中,主要遇到的是第四纪堆积物。它大多是以陆相为主的松散堆积物,其次是滨海相堆积物及人工堆积物。按成因类型主要分为残积物、崩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岩溶溶洞堆积物、冰积物冻土堆积物、风积物、湖沼堆积物、火山堆积物、构造堆积物及滨海相堆积物。下面就几种常见的成因不良的土质及对工程性能影响较大的填土特性简要叙述。

1.1 软弱粘性土。它是由第四纪后期形成的海相、泻湖相、三角洲相和湖沼相沉积物。其特点是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压缩性高、渗漏系数小、承载力低、沉降变形大且沉降稳定时间较长。

1.2 膨胀土。指土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一种高塑性粘土,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大的胀缩变形性,且膨胀与收缩具有可逆性。

1.3 杂填土。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形成的无规律堆积物。特点是成分复杂,颗粒不均匀,孔隙较大,厚度差异大,较疏松及不均匀。按其成分可分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

1.4 饱和粉细砂、饱和粉土。其特点是结构较松散,在静载荷作用下有较高的强度,但在振动和地震力的作用下,其超孔隙水压力突然增高使颗粒间的有效应力大大降低,在土中排水条件不畅的情况下,使土粒处于悬浮状态而使土体产生液化有可能产生液化沉陷而使土的承载力降低及地基失稳。因此,应查明饱和粉细砂及饱和粉土的液化深度、液化层分布范围及液化等级。

1.5 湿陷性黄土。它是由风积的一种黄色堆积物,其特点是质地均一、疏松、大孔隙结构、垂直节理发育、多含钙质结核。土在自重应力下或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遇水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而产生附加下沉和崩解。湿陷性黄土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及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2 地基基础方案的选择

地基方案选择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的要求,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防止剪切破坏使地基失稳、防止沉降量过大及不均匀沉降的产生、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减轻膨胀土的胀缩性、消除地基土的振动液化沉陷影响。

2.1 天然地基。在工程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地基土的工程地质条件,尽可能地选用天然地基。自然界的土一般都是在沉积循环中成层出现的,每层土的地基承载力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差别较大,在考虑选用天然地基时,应结合基础形式及上部结构综合考虑。首先应选择上部承载力较高的土层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并验算其下卧层的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如不满足要求,可使基础尽量浅埋,以增加持力层的厚度,但不应小于冻土深度。也可以加宽基础以减少上部结构对地基单位面积承载力的要求。选择天然地基时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及边坡稳定三个条件,一般当地基土的承载力较高、压缩性较小且比较均匀时,满足承载力要求时也会满足变形和稳定的条件,即可选用天然地基。但对于地质复杂、土质不均、地基软弱、建筑物荷载很大或结构荷载相差悬殊时,即使承载力满足要求也需进行变形验算,两者均满足要求时方可选用天然地基。对于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耸构(建)筑物、挡土结构以及建造在斜坡上的建(构)筑物或开挖深基坑及遇有软弱土层时。需进行稳定性验算,满足要求后方可选用天然地基。

2.2 软弱粘性土。对于面积不大及埋藏较浅的软弱粘性上可挖除后回填或将基础加深,对于宽度不大的条形基础可采用基础梁跨越。对于厚度较大的软弱粘性土可采用换土垫层法、灰土桩、深层搅拌法、对于软弱粘性土下部为不含水砂层时可采用砂桩及排水固结法。

2.3 饱和粉细砂、饱和粉土。在处理液化地基土时,不能遇见有液化场地就全部消除液化沉陷影响,应根据液化等级及建筑物的性质综合确定处理方案。如对于丁类建筑物轻微及中等液化场地可不采取措施,严重液化场地可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对于丙类建筑物轻微液化及中等液化场地可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严重液化场地应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影响并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对于乙类建筑物轻微液化场地可部分消除液化沉陷或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中等液化场地可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严重液化场地应全部消除液化沉陷影响。对于需全部消除液化沉陷影响的场地,处理深度应大于液化深度下限,改善排水条件和增加土的密实度是处理液化地基的有利措施。振冲挤密碎石桩及振冲置换碎石桩可有效地消散超孔隙水压力,增加土的密实度。强夯法和灌浆法可增加土的密实度。也可采用桩基础将桩端深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的土层中。

2.4 杂填土。杂填土一般不宜采用天然地基,但对于建筑垃圾和性能稳定的工业垃圾在填筑年代超过5年后,一般均达到了一定的密实度,此类地基在采取加强基础及上部结构刚度的措施后,仍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但其地基承载力应根据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手段取得。对于局部厚度不大的杂填土,可采用换土垫层法、重锤夯实法及表层压实法进行处理或将填土挖除,将基础直接置于稳定的土层上。对于深度较大的杂填土,也可采用强夯法及符合地基处理。对于厚度较大的生活垃圾不宜采用换土垫层、表层压实及强夯法,可采用桩基础。

2.5 湿陷性黄土。处理湿陷性黄土,应根据湿陷类型、湿陷范围、湿陷深度、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建筑物的类型综合确定。可选择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和全部消除地基的湿陷性。处理深度可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湿陷等级综合考虑。垫层法和灰土桩、上桩适合处理小范围的单体建筑物。强夯法及预浸水法适合处理大面积的湿陷性黄土。

2.6 膨胀土。膨胀土具有膨胀与收缩性,压力和含水量是影响膨胀与收缩的重要因素。此类土应调查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区域气候条件,测定土的含水量、自由膨胀率和不同压力下的膨胀率,确定地基的胀缩等级。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以及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可选用天然地基,因荷载较大的建筑物能抵消地基的膨胀力,起到控制地基变形的作用,使地基变形变小,选用天然地基时,最好选择三层以上的建筑物。对需进行处理的膨胀土,应考虑湿陷深度、厚度及地下水位的影响。①当膨胀土埋藏在地表下3m左右且膨胀土较厚或地下水位较深时,尽量利用上部的地墓土,将基础浅埋,合理选择基础形式,减少地基胀缩变形量;②当膨胀土埋藏在地表下2~3m,土层厚度在1~2m时,可全部挖除膨胀土并用无胀缩的粘性土、灰土及砂替换;③当膨胀土埋藏较浅但土的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换土垫层法进行处理;④当膨胀土埋藏较深且土的承载力满足不了较高层数及载荷较大的建筑物的要求,可采用桩基础。

地质勘查方案范文2

关键词: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现状;措施;发展

我国的煤炭产业在整个能源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煤炭资源是我国最大的能源保障。在整个的煤炭产业中,煤炭的勘查工作为煤炭的开采奠定了基础。从目前煤炭勘查技术来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煤炭勘查技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解决好我国煤炭勘查面临的众多问题、提升煤炭勘查的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成了煤炭勘查相关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现状

(一)地质勘查规划设计不合理

从我国的煤矿分布来看,大部分煤矿处于地貌复杂地山区。所以,在整个煤炭开采工作中,缺乏一个系统的工作流程,有些矿区的勘查工作没有重心,从而致使煤炭勘查工作没有目的性,降低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相关的技术管理工作也将会影响煤炭勘查的工作效率,因为有些地质勘查组织的勘查方案没有经过专家组的审核,只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而制定的,没有确切的数据及专业的知识,使得在整个勘查方案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影响到煤矿的审批,延长勘查工作日,导致整个煤炭勘查工作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勘察技术不完善

在勘查煤炭地质情况时,需要使用高标准的勘查技术和勘查设备,它们的出现,为整个煤炭勘查工作提供了更准确、更科学的勘查数据。例如,在地质勘察时,需要使用计算机和相关电子软件完成勘查区域的信息采集工作,并有效记录和存储。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不断制约,我国很多勘查单位并没有完善的勘查技术,导致不能准确勘查部分地区的煤炭地质情况,进而影响我国煤炭地质勘查的发展。

(三)勘查手段单一,勘查能力较差

在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勘查单位使用的勘查手段比较单一,仅使用钻探、测井和遥感等技术进行勘查工作。这样做,导致煤炭地质的勘查精度达不到标准。另外,勘查单位缺乏高技术型人才,不注重培养勘查队伍的执行能力,进而出现了人员能力不足、勘查工作脱节的情况。

二、改善我国煤炭地质勘查现状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对煤炭地质勘查的整体规划

煤炭勘查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根据当地的地质地貌进行一系列的勘查及规划,从多种角度分析该地区的储煤特点。站在国家的角度,政府部门对我国的煤炭勘查工作要有系统的规划。有了政府部门系统的规划,方可划出煤炭勘查的规划区。不管任何组织单位都不能在规划区外进行煤炭勘查工作,切实落实好规划区的勘查制度。要严格要求煤炭勘查资格证的审批工作,一律查处非法及无证勘查。从实际的工作角度来看,要制定出比较科学的勘查计划,在工作安排上要符合规定,例如主要的勘查任务就是要对该地区的地质地貌、煤炭产量、煤炭框架的稳定度、煤矿周围的水质、矿井的建造方案及科学技术的应用等都要进行严格的勘查及讨论,而且在勘查工作的准备阶段要制定好整个勘查工作的开展方案。

(二)加大新型勘查技术的研究力度

要想提高我国的煤炭地质勘查水平,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从而突破目前煤炭勘查的技术瓶颈。从目前的研究领域来看,有一些新的技术正处于研究开发状态,比如井下勘查、水平钻进、动态地质勘查等。井下勘查技术就是应用先进的雷达技术对地下煤层进行勘查,主要是对断裂带的地质地貌进行勘查,井下勘查技术的准确度特别高,从而能够加快整个勘查工作的速度,在以后的煤炭勘查发展中将会受到人们的热捧。水平钻井技术就是从水平方向对地下煤层进行开采,它可以与钻测斜技术一起使用,从而提高整个勘查的准确度,水平钻井的前身是纵向钻井技术,在以后的煤炭勘查技术中将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所谓的动态地质勘查技术就是说在整个地质勘查中,根据现场的实时情况及对不同的地质地貌所测量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判断。

(三)提升煤炭地质勘查队伍的整体水平

只要拥有高素质、高水平技术人才的支持,才能提高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国家要发挥其管理作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鼓励各勘查企业多进行资源交流和信息交流,始终以“取长补短”为原则,学习国外优秀的勘查技术及其工作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高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水平和勘查质量。与此同时,在适应我国勘查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引进一些外资企业,以便促进我国煤炭勘查技术更好的发展。

三、煤炭地质勘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资源评估科学化

对于目前我国煤炭地质勘查的资源评估体系,还存在较大的不足,特别是缺乏一套完整、合理的资源评估系统。随着未来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评估也会越来越科学合理,如评估全面化发展,而不仅仅是单一地对煤炭资源进行评估,与此同时,对资源新的运用方向也进行了相应的拓展。最后,还需要加强多元化的评估,如煤炭基地周边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等,并且构建全面的煤炭信息管控平台,从而达到动态管理的目标。

(二)提升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是未来顺应时展的需求以及国内煤炭地质勘查的主要技术之一。该技术本身对煤炭地质情况分析需求比其他技术都要高,即包含液化用煤、气化用煤等一些技术,同时还注重技术本身融入液化用煤、气化用煤的技术研究,完整展现煤炭资源的构成,从而有效了解其物理化学反应情况,为资源开发利用奠定科学的基础。

(三)促进现代化的开采

现代化的开采普及最先要基于煤炭与地质研究,然后基于科学的依据,评价相应的开采条件;另外,煤炭开采还需要推行相应的三维地震勘察技术,同时研究技术的拓展;接着是对相关设备的更新,并构建全面的测试评估体系;再者,应当针对瓦斯等地质规则进行分析,对于一些安全隐患做好紧急预案与处理工作;最后,拓展瓦斯勘查评估系统,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结语

总之,地质勘查技术在煤矿开采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煤炭地质勘查技术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有效提升勘查的效率,让勘查工作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陶勇.煤炭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6):41,83.

地质勘查方案范文3

关键词:地勘发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041-02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下发实施以来,国土资源部相继下发了相关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地质工作,加快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要求我国地质矿产勘查工作“通过实施找矿战略工程,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1]。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地质找矿新。地勘单位作为找矿突破的主力军,其地位也显得更加重要。但由于全国各地在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时存在不均衡、不到位的情况,找矿突破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地勘单位受地质勘查投入、成果处置、探矿权取得、人才短缺等因素影响,地质找矿积极性不高,将影响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的实现。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资源保障程度不容乐观,地勘单位面临考验

建国60多年来,经过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地质找矿取得丰硕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证。但是,现在我国已进入大量消耗能源和矿物原料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石油、天然气、铀、铁、铜、钾盐等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呈刚性上升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矿产资源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而我国目前已探明的重要资源矿产地,大部分已进入高度开发状态,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障程度不容乐观,地质找矿形势严峻,地勘单位面临新的更大的考验。

1.2 地质勘查成果收益分配不合理

地质勘查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几十年来,地勘单位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市场经济时代,无论是承担国家出资的勘查找矿项目,还是地方政府出资的勘查找矿项目,始终处于打工者的地位,都是在找到矿产后提交报告并上交,工作都是无偿的,政府对资源进行处置,探矿权拍卖或资源处置所得收益与地质勘查单位无关。既便是商业性勘查项目,地勘单位也只是按合同完成勘查工作,没有真正体现地勘单位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技术投入的价值,影响了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

1.3 探矿权市场不够完善

探矿权的取得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主要表现为政府主管部门有偿出让。现行的探矿权出让管理政策主要以招标、拍卖、挂牌为主,从市场配置资源方面有其积极作用,有利于从资金角度保障地勘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由于我国地勘行业特殊的历史渊源,地勘单位由于资金积累不够,虽掌握地质勘查技术却缺乏勘查资金,很难从探矿权市场上获取探矿权。过分地强调探矿权招拍挂,漠视了地勘单位技术能力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质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受地域、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矿业权的二级市场始终不够活跃,一定程度地影响了矿业权的流转。受以上因素的影响,我国地质勘查与找矿工作徘徊不前。

1.4 地质勘查工作投入不足,找矿成果不显著

受体制机制的制约,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目前还限于依靠国家投入来进行地质工作,地质勘查单位仍然存在包袱重、经营性资金少,多渠道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勘查投入严重不足。地勘单位虽取得了一些探矿权,但苦于无资金投入,勘查进度太慢。而现行的探矿权区块退出机制,对探矿权的延续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地勘单位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同时,加上现阶段找矿难度加大,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相对薄弱,先进的勘查设备及技术方法研究运用不够,影响了找矿效果。

1.5 人才短缺,制约着地勘单位和找矿工作的发展

目前,全国共有取得地质勘查资质证书的单位2200多家,资质等级为甲级的单位才900多家,而且多数单位只有一项甲级勘查资质,人才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弱。加上前些年,由于地质市场低迷,地质职工下岗、改行、调动、退休和提前内退,人员流失严重。好多地勘单位十余年来几乎没有接收大中专毕业学生,几十年来形成的专业技术优势面临后续无人的窘迫局面。近几年,随着勘查市场形势的好转,地勘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地质勘查技术人员都呈紧缺状态。地勘单位虽然提高了重视人才的意识,但由于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接收和引进人才要比西部地区容易得多,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待遇低,引进人才困难重重,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地勘单位发展和地质找矿突破的主要问题。

2 解决对策和思路

2.1 科学编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开展优势及紧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发挥地勘单位找矿主力军的作用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是落实国务院《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对今后10年地质找矿工作目标的细化。地勘单位是地质找矿的主力军,是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的执行者,方案编制工作事关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全局。因此,方案的编制一要紧紧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核心要求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部署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各项工作。二要结合本地实际,在充分研究、运用本地区地质成果的基础上,在加强优势及紧缺矿产勘查的同时,注重加强基础性地质工作和水工环地质工作,明确主攻矿种、突出重点地区、实施整装勘查、加强统筹协调、依靠科技创新。三要短期与中长期结合,与当前国家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相协调,基础性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下水勘查评价、地质科研、矿政管理协调推进。四要注重发挥地勘单位找矿主力军作用,鼓励地勘单位与社会资本联合,实现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降低勘查风险,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找矿成果,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高资源保障和服务民生能力。

2.2 建立地质勘查成果收益分配新机制,提高地质勘查单位的找矿积极性

近年来,各地在地勘成果收入分配上出台了一些支持地勘单位发展的优惠政策。如矿业权评估价款的10%提取勘查基金用于支持地勘工作;相关矿业权价款可部分或全部转增国家资本金;同等条件下地勘项目优先安排给本省地勘单位等等;这些政策的意图就是要建立地质找矿成果收益分配新机制,为地勘单位的发展和地质找矿创造良好环境。首先,地质勘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地勘单位常年战斗在野外第一线,为取得勘查成果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因此,政府在矿业权出让中,要考虑给予勘查单位一定比例的奖励或分成(或称技术收益),以调动地勘单位找矿的积极性,增加经济积累,以加大勘查投入,防止圈而不探。其次,积极推进地勘单位探矿权的市场化进程,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深化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6]694号)的规定,在国有地勘单位转让以前无偿取得的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矿产地的探矿权时,允许其将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三要进一步提高地勘单位野外生活待遇,建立野外工作的激励机制,对找矿有功人员实行重奖,充分调动地勘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找矿积极性,争取实现找矿新突破。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必将能够进一步促进地勘单位的发展,提高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

2.3 加大勘查投入,努力实现找矿突破

一要充分利用国家地质勘查基金、大调查资金、其他财政专项资金及地方地质勘查基金,开展好本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同时加快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步伐,实现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动。以中央各类地质调查和专项地质工作为先导,调动地方财政和企业的积极性,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择优引进企业参与勘查,按要求编制勘查设计,投资各方事项约定投资比例、落实勘查单位,加快地质找矿进程。二要抓科技创新。要实现找矿突破,必须依靠新的找矿理论、技术、方法的运用和提高。要深入分析研究成矿地质条件,加强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科学部署矿产勘查。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对区域成矿预测、隐伏矿床、深部找矿新理论和找矿新方法的研究,加快地质人员知识更新,提高其技术与管理素质,为地质找矿“攻深找盲”打好基础。

2.4 鼓励地勘单位获取矿业权,走勘查开发一体化的路子

探矿权是地勘单位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地勘单位除发挥地质勘查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外,要注重资本积累,获得矿业权也是资本积累的个重要途径。一要鼓励地勘单位通过矿业权交易市场获取矿业权,在考虑方案、能力和资质等因素的同时,按照资质优先、技术优先的原则获取探矿权。二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科学、合理地为地勘单位配置探矿权。国家应将矿业权作为对地勘单位支持与扶持的一项政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地勘单位享有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的权利,可以优先向地勘单位出让探矿权。三要主动作为。地勘单位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排除旧的体制障碍,解决机制不活的问题,大胆探索体制、创新机制,努力走勘查开发一体化的经营发展之路,延长地勘产业链条,增加矿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资金积累,为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创造条件。

2.5 加强地质勘查质量管理,促进地质找矿工作的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质量是地质勘查工作的生命。加强地质勘查质量建设不仅关系到政府投资的安全,更关系到我国矿业发展以及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勘查质量搞得好不好,决定了资源家底摸得清不清,更决定了保障发展的能力强不强。当前,由于地质技术人员紧缺,个别地勘单位在项目多的时候,执行地质勘查规范不严格,造成勘查工作质量下降,从而为地质找矿工作带来严重危害。为了加强地质勘查质量管理,提高地质勘查工作水平,一要建立地质勘查质量年度考核机制,加强地勘单位管理,将勘查质量管理与资质管理紧密结合,对于在勘查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地勘单位,给予资质降级的处罚。二是地勘单位要加强自律,加大地质勘查行业规范的执行力度。近年来,国土资源部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也称地质勘查规范),对规范地质勘查工作,提高地质工作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地勘单位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勘查规范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地质勘查规范的执行力。三要建立培育完善的监理体系,对矿产勘查项目实施全程监督,提高地质勘查工作质量,促进地质找矿工作的健康发展。

2.6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强地勘单位发展后劲

地勘单位要积极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地质找矿人才队伍建设。从建立健全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入手,加大引进、加强培养,多渠道、多层次地广泛引进地质找矿人才,优化用人机制,使专业技术人才留得住、用的上。在加大引进的同时,加强以地质勘查项目为依托,在实践中大力培养各专业地质技术人才。以老带新,使老同志的实践经验在新同志的成长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培育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地勘项目技术负责人。形成一批品德优良、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相关专业技术带头人,使其既在相关专业领域形成研究成果,又在地质勘查项目中发挥专业优势,努力构建国内拥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和能打硬仗、能适应市场的各专业团队。

参考文献

地质勘查方案范文4

1财政政策对地勘单位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影响分税制改革、国库统一收付制度和中央为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实施的相关财政优惠政策是我国地勘单位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外部政策环境。在地勘单位改革实践中,对地勘单位体制和机制转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国家给予的各项财政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主要由国务院、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分别或者联合的一系列文件体现尤其是国务院1999年和2001年的两个有关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此外,截至2010年4月份,我国还有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陆续出台了147个地方文件来落实中央的地勘单位改革精神[1]。这里主要探讨国家层面的财政政策对地勘单位改革的影响。

1.1分税制有利于地勘单位转为企业后成为市场竞争主体1994年以来实施的分税制改革基本改变了过去国家各级财政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方法,规定除了企业所得税外,不再按照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而是按照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地勘单位属地化和企业化改革过程中,相当部分的地勘单位实行了下放到省级政府的属地化管理并进行企业化运行,也有部分工业部门的地勘单位交由中央管理。地勘单位的政府隶属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分税制的实施有利于地勘单位企业实现在税法面前一律平等,有利于消除地方政府由于自身利益冲动对自己分管的企业给予过多的干预或过多关照,使企业化改革后的地勘单位可以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1.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增加了地勘单位深化改革的紧迫性2000年以来,我国开始推广实施国库统一收付制度。国库统一收付制度是促进财政财务管理制度科学化的重要是手段,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运营效益,降低财政筹资成本,可以加强监督控制,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构筑实施宏观调控的坚实基础。但是,这一制度将不可避免与地勘单位事业企业不分的机制和特有的地勘单位财务制度发生冲突。因为在现有地勘单位事业企业体制不分状态下,财政性资金和地勘单位的经营收入处于同一个单位内部,很容易发生不同类型资金之间的相互转移行为,从而发生逃避国家财政监督的现象。因此,推广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增加了地勘单位深化改革的紧迫性。

1.3地勘单位改革方案中财政优惠政策的积极作用

1.3.1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收负担为了推进地勘单位转制,国家对地勘单位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化地勘单位的税收负担。地勘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就税收问题指出:“地质勘查单位在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过程中,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的各项税收政策”[2]。为落实中央地勘单位改革精神,国家税务总局指出:“地质勘查单位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后的3年内(自2000年1月1日起至2002年12月31日止),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地质矿产部所属地勘单位征税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发[1996]656号)的规定,继续享受原属事业单位时的各项税收政策”[3]。此后,国家税务总局又进一步发文指出:“1)地勘单位属地化后,其事业单位经费来源由中央财政划拨转为地方财政划拨的,在其改革为企业以前,仍执行事业单位的税收政策;2)地勘单位属地化后,由事业单位改革为企业的,自财政不再划拨其经费起的3年内,报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批准,继续享受原属事业单位的各项税收政策,但最长不超过2004年12月31日”[4]。

1.3.2充实企业化地勘单位国家资本金和实施经费补助由于历史原因,地勘单位普遍资金短缺。为了解决属地化后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单位资金短缺问题,改革方案中制定了资金扶持政策。1999年,国务院在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中规定:“地质勘查单位在属地化、企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可以继续将国家划定的地质勘查费基数中10%左右的勘查费转增国家资本金;地质勘查单位转让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时,允许其将部分或全部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2]。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也做了同样规定。2003年,国务院又发文指出:“维护企业化经营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合法权益,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转让国家出资勘查的矿产地的探矿权、采矿权,符合规定并经批准,其价款的部分或全部转增为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国家资本金”[5]。2010年,国土资源部发文指出:“对已经转制为企业或积极推行企业化改革的国有地勘单位,优先配置部分探矿权”[1]。同时还规定:“国有地勘单位转为企业的,申请转让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矿产地的矿业权,经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审批,其价款可部分或全部转增为企业的国家资本金”[1]。这一规定增加了国家资本金对企业化地勘单位投入的新途径。财政部设立了专项基金,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地质勘查单位进行经费补助,用于地质勘查项目的地形测绘、地质测量、遥感地质、物探、化探、钻探、岩矿试验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属地化地勘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初期的资金紧张。

1.3.3帮助企业化地勘单位落实土地使用权为了帮助落实企业化地勘单位的土地使用权,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就地勘单位土地使用权专门做了具体安排。《国务院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76号)中也赋予了企业化经营的国有地勘单位对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处置权限,可以允许按照有关规定,经评估后可以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或者授权经营等方式处置。2010年,国土资源部发文规定:“支持地勘单位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对已经转制为企业或者积极推行企业化改革的国有地勘单位,其实际占有的国有划拨土地,经土地所在市、县人民政府批准转为商住、工业用地的,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土地出让价款纳入地方预算后,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沟通协调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制定将出让收入用于解决国有地勘单位历史遗留问题的相关政策”[1]。这些政策赋予了企业化地勘单位以经营方式来处置所占用的土地使用权,使地勘单位摆脱了原有事业单位体制土地使用制度的约束。

1.3.4支持地勘单位转产分流人员、减人增效为了解决地勘单位人员臃肿,效益不高的状况,必须加大人员分流的力度。地勘单位改革方案要求地质勘查队伍要面向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发挥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非地质勘查业生产门路,安置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职工生活。改革方案要求对地质勘查单位用于组织队伍转产,安排职工再就业等工作的银行贷款,继续给予贴息支持[2]。财政部为此制定了《地勘单位转产项目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管理办法》,符合条件的地勘单位在收到贴息资金后,应增加本年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同时冲减财务费用[6]。改革方案同时要求各地将属地化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单位下岗职工与当地下岗职工同等对待,领取地方印制发放的下岗证,享受国家和当地有关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这些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勘单位人员臃肿的局面,从而使地勘单位可以轻装上阵,融入市场经济体制。

1.3.5保证地勘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1999年的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对离退休人员经费做了安排,规定原地质矿产部和各工业部门地质勘查队伍的地质勘查费均以1998年预算为基数(不含一次性补贴)保持不变,划转到各省级财政,优先确保地勘单位的离退休人员经费在此预算基数中列支。中央财政安排的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的地质勘查费和离退休费也以2000年预算基数中列支。国务院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要求,要千方百计确保地质勘查单位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对尚未进入地方养老保险统筹体系的地质勘查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和有关待遇不变,费用从划转省级财政地质勘查费中列支,待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养老统筹办法出台后,再按统一办法执行。2001年的《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已参加地方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勘单位,其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发放。尚未参加地方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勘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有关待遇不变,费用按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列支渠道不变。待国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后,再按统一办法执行。保证地勘单位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的政策,降低了地勘单位体制转型造成的冲击和震荡,为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此外,地勘单位的改革方案中还就地勘单位的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大基本建设投入也做了政策性规定。这些财政优惠政策,在实践中推进了地勘单位改革的进程。

2地勘单位改革成效和深化改革面临的问题十多年来,地勘单位在“戴事业单位帽子、走企业化路子”的迂回历练中,地勘单位内部事企分开、模拟企业化管理经营的积极实验与辗转守陈的心态并存,主业与兼业并举,各省、区地勘局(中心)改革意识强弱并存,加上省、区国土资源厅与地勘局(中心)之间隶属关系的顺与不顺并存,改革中涌现的若干“模式”的此消彼长,最终以坚持市场化方向为主导,推动着地勘单位改革向纵深发展。总结这一改革历程的成就和问题很有必要。

2.1地勘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效1999年启动的地勘单位改革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国家分税制改革不断完善并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逐步推广的背景下展开的。地勘单位改革历经十年的探索,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1)地勘单位属地化改革进展顺利,截至2010年底,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改革顺利完成,属地化局级地勘单位74个,所属企事业单位1148个,职工约62.7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5.2万人,占56%),占地勘队伍总人数(72.2万人)的86.8%[7];2)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框架初步建立;3)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的机制自上而下的推行;4)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逐步深化。与地质队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同步,地勘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披露,以“十一五”末与“九五”末的1999年相比,全国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增长了10倍以上,商业地质工作的社会投入超过了政府投入;国有地勘单位的人均净资产增长了5倍,职工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后发的民营或者股份制企业及地勘单位更具有经济活力。

2.2深化地勘单位改革面临的问题

2.2.1事企分开的改革目标尚未达到目前,国有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已经探索了十年有余,但是大多数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还没有完成。因此,地勘单位一方面仍然是事业单位的属性,享受着国家的财政拨款,另一方面开展商业地质勘查活动获取经营收入,并且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和商业矿产开发的强劲需求,其经营收入所占地勘单位总收入比例也在逐年加大。因此,地勘单位改革方案中所要求达到的事企分开的目标还没有达到。地勘单位在没有切断事业拨款收入途径的前提下,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的有关政策。地勘单位实际上既可以获得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收入,又可以获得商业地质勘查的经营收入,因此,这种情形很有可能使地勘单位没有很强的意愿推进彻底的企业化改革。同时,一部分地勘队伍下岗分流人员面对目前地勘单位职工收入增加的情况,也可能对当初的被分流不满,从而进一步抑制了地勘单位内部职工推进地勘单位彻底转制为企业的积极性。

2.2.2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经费不足按照《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1999]37号)和《关于加强地方和行业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358号)的要求,省级政府要建立一支精干的公益性地质队伍,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但是,目前这一改革目标还没有完全落实。有学者指出,从财政支持的角度来看,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事业费(人员费和其他基本支出)不足,主要表现为:1)隶属关系不稳定造成预算渠道不畅通,尤其是归地勘局管理的地调院、监测站,经常性工作经费和人头费没有直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难以得到稳定的财政保障;2)事业费预算额度与实际支出相比偏低,需要依靠市场项目及其他资金来源项目弥补经费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精力和质量[7]。

2.2.3地勘单位的预算管理问题国家对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政策是不同的,分别执行不同的收支制度。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助(或上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各项收支都有严格的控制,尤其是财政性资金的控制更加严格,而对于其经营收入和支出则管理的相对宽松。但是,在原有的财政制度下,非常容易导致事业单位将财政资金投资于经营部门,从而扩大预算规模。同时,当国家向事业单位所属的部门的经营收入征税时,该经营部门的收入也可以通过上缴其主管事业单位来回避或者降低对国家的缴纳款项。同时,由于事业单位与其经营部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人事、财务、物资使用等方面的联系,也存在着资金相互挪用,私设“小金库”,制造腐败的潜在风险。目前,国有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尚未完成,地勘单位在市场上获得越来越多的经营性收入。这些经营性收究竟应该按照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处置,还是按照企业单位的处置办法,目前还处于模糊状态。这种情形不但容易诱发腐败,也使锐意改革的地勘单位领导就如何处置日渐增多的经营性收入时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

3促进地勘单位改革的财政政策建议国有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并在企业化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地勘单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地勘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此,深化改革地质勘查队伍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需要不断调整财政政策,促进地勘单位转型。

3.1加快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步伐目前,国有地勘单位的经济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契机,因此应该大力推进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进程。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尽快落实各项地勘单位改革的优惠政策,在财政政策上继续给予支持,加大地勘单位企业化推进力度。各省级政府可以因地制宜的为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设定年限,尽快改变地勘单位十多年来“戴事业单位帽子,走企业化路子”的局面,促使地勘单位建立真正企业化地经营机制。

地质勘查方案范文5

关键词:地质勘查;项目预算执行;差异;策略

地质勘查项目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地质勘查项目也对预算编制、管理等具有更高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预算编制和审查要求(试行)的通知》明确指出,地质勘查项目经费是项目任务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在编制与管理工作中应遵循真实、合法、经济合理的原则。地质勘查预算管理要切实做到统一领导与协调、认真研究与规划,部门间需相互协调,同时最大限度降低预算执行差异,确保预算编制与管理工作质量。但是,当前时期我国地质勘查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预算执行差异一直存在较大问题,这不仅影响预算管理本身,对于单位建设及项目健康开展也颇有抑制与影响。

一、工作手段执行差异及原因分析

(一)地质勘查手段。地质勘查项目的工作手段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地形测绘、地质测量、遥感解译、物探、化探、钻探、坑探、浅井、槽探以及岩矿测试。此外,工地建筑及设备购置等也是地质勘查的手段之一。在地质勘察项目开展过程中,对同一矿区或内容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勘查手段,手段类型的选择是根据实际勘查条件来定,而不同手段所涉及的预算及预算最终执行情况也都会有所不同,从而形成预算执行差异,预算执行差异不仅是指超出预算,有时也会有少于预算的情况。(二)地质勘查手段造成的预算执行差异原因分析。1.预算制定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预算科学执行的前提是要有周密、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与执行计划,而地质勘查项目开展由于非常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所以在预算编制阶段是否能够充分考虑到各种外界因素及突发事件,制订出更具科学性与可行性的预算计划就成为了关键。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存在预算执行差异,首当其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预算制定不合理,未能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一份不合理的预算必然导致预算执行出现差异。而预算不合理的最重要原因则是预算编制人员缺乏对地质勘查项目的全面了解和相关知识。因此,预算不合理多可以归咎于是一个人为原因。2.差异产生的客观影响因素。地质勘查项目不是伏案工作,需要进行室外作业,田间地头、深山老林、偏僻山区都是地质勘查项目开展的主要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工作必然会比室内工作承受更多的外界因素影响。首先,自然条件影响。自然条件影响主要分为天气、气候影响和地质环境影响两个方面。天气与气候,风雨雷电以及突发的气象灾害都会对地质勘查项目开展造成严重影响,不仅会延误项目开展周期,同时也会对工作设备造成破坏,从而引起预算执行差异。地质环境影响相对于天气和气候来说变数较小,但也不是万无一失,也会出现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遭遇山体滑坡、泥石流、道路毁坏、大雪封山等影响工作推进速度的情况发生,从而造成预算执行差异。其次,社会因素影响。地质勘查项目的开展不仅仅会出现在人烟罕至的地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发展要求的增高,越来越多地区需要进行重新勘查与规划设计,因此,地质勘查人员也多会进入到如自然保护区、农田水利、非野生林地等地区,在这些地方开展地质勘查不仅可能会受自然条件影响,更加会与诸多社会因素发生关联,如环境保护、协议补偿或其他一些费用,从而造成预算执行出现差异。3.预算执行差异管理的差异。无论是遭遇了人为影响抑或是客观因素影响,地质勘查项目开展只要受到影响,工作推进势必会出现延误,延误工期会产生额外预算,同时为了推进工作开展也必然会对原有工作计划及人员、物资、设备等进行重新调整与安排,这一系列的调整动作也必然会导致额外费用的产生,从而出现管理预算执行差异的额外管理附加费用,这样就使得实际产生的费用与预算计划之间的差异变得更大。

二、费用科目预算执行差异及原因分析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在项目经费预算中,预算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这不仅是由于预算编制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业务水平有待加强,同时也由于地质勘查的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从意识上不够重视,从而忽视了这方面的控制与把关,最终造成预算编制不具有实际的可行性,进而导致预算执行差异过大。(二)执行过程缺乏自查与监督。地质勘查由于长期以来过于重视业务开展及外部扩展,对于内部管理缺乏足够重视,从而不仅让预算的编制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同时在单位人员意识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及宣传学习等诸多工作上都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工作人员不仅缺乏自查意识,在预算执行上随意、过度自由,在外部监督机制建设上也比较缺乏,从而让预算执行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和管理。(三)报账及科目归集错误。由于核算方式的不同,开支内容如果被归集到不同的科目下就可能导致核算数据的差异,从而导致预算执行数据的差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不仅有财务会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重视程度不足以外,对地质勘查项目经费管理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也是造成报账和科目归集错误的主要原因。(四)突发事件导致预算执行出现差异。工作开展必然会遭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和问题,从而影响到原本的工作秩序和工作开展进度。在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上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从而让预算执行出现差异。这样的问题从客观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何将这样的突发问题的发生几率最大限度降低,同时如何让预算能够更加全面的在制定之初就能强化突发事件的预判非常重要。

三、降低工作手段执行情况和预算差异的策略

执行差异的原因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客观因素制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够完全避免的,但是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主观上的努力,通过加强自身管理和规范来不断缩小预算执行差异,提升预算管理工作质量。首先,切实做好调研工作,调研工作是否到位和仔细,直接关系到地质勘查项目开展的手段选择是否合理,以及工作开展过程中是否还会遇到其他突发问题。其次,加强沟通,寻求协助。地质勘查工作涉及面广,需要许多相关部门及人员的协助才能顺利开展,所以加强沟通协助非常重要。再次,加强过程跟踪,及时修正技术方案。预算执行出现差异,很大程度上是项目开展过程中未能及时汇报与调整技术方案,从而让预算执行差异越来越大。最后,加强预算过程监督,避免预算执行差异过大。

四、地质勘查工作手段预算执行差异控制的具体解决方法

(一)加强调研,优化预算。调研是预算优化、确保预算有效执行的关键一步。具体来说,首先要就即将展开的地质勘查项目进行综合分析与梳理,尤其是要针对项目所在地的气象状况、自然环境、物价水平、劳务成本等进行全面详细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分析,同时结合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勘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进行勘查手段选择、人员调配及预算具体编制,确保预算编制能够充分考虑各方面不变因素与可能的突发因素,让预算编制更具科学性与可行性。(二)优化团队,强化人员素质。进行地质勘查项目预算编制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预算编制及管理技能,更需要熟识地质勘查相关知识和预算管理关键点。首先应该对现有预算管理团队进行全面考察,不合格人员应及时强化培训与学习,确保团队素质。其次,要集中学习地质勘查预算管理关键点,避免预算管理工作变成形而上的形式主义,确保预算编制能够契合单位及市场双重要求,最后还要加强与其他单位的交流学习,为团队提供更多学习与深造机会,确保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技术方法始终紧跟市场需求。(三)加强沟通,强化协助。突况的发生往往是因为未能提前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缺乏沟通协调不仅会让预算执行差异管理难度加大,对于整个地质勘查项目开展也会造成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阻碍。加强沟通强化协调,与当地政府部门积极沟通,集中讨论项目具体事宜,寻找可能发生问题的环节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此外,在涉及到需要当地居民和村民配合的地方也要提前沟通,商议配合方案以及补偿方案,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居民的理解和配合,确保地质勘查项目有序开展,最大限度避免突发事件对工作开展和预算执行造成不利影响。(四)加强过程监督,及时汇报与调整。地质勘查项目开展过程中遭遇人为或非人为的突况是非常常见的事情,而如果没有及时向管理单位汇报以及进行技术方案调整,则可能让预算执行差异不断扩大,最终导致预算编制与执行出现严重偏差。所以,应该加强过程中的跟踪与监督,及时对出现问题的环节向管理单位汇报,并根据现有条件及时调整技术方案,确保让预算执行差异最小化,降低预算管理风险发生几率。(五)加强制度建设,确保预算。报批及时跟进地质勘查工作量调整时有发生,但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报批与跟进则很容易造成预算实际执行与预算编制之间出现严重差异。及时跟进需要通过过程监控加以强化,并就调整与变更推行严格的报批手续,确保每一次变更都能及时备案和记录,从而在预算上进行及时调整,避免预算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发生。

五、降低费用科目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差异的策略

(一)加强制度建设,确保预算执行规范。首先,将各类费用进行严格核查,剔除不必要项目,同时编制新的预算管理科目报表,将各类项目明确归类。其次,加强与项目各环节负责人员沟通交流,切实落实项目经费需求情况并加强核实,避免部门间因攀比造成的预算虚报问题。此外,还要加强预算人员专业素质提升及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强化自律,以端正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预算编制不合理及执行随意性过大问题。(二)建立跟踪核查机制,确保预算执行符合预算编制计划。无论是野外项目开展还是内部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预算管理,不可预见情况的发生都是不可避免的。而对不可预见情况的及时反映与预算调整是确保预算执行差异有效降低的关键手段。1.组建专门管理团队想要达到预算执行差异问题的抑制,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地质勘查工作特性的专门的管理团队。在人员构成方面,首先要包含财务部门及项目涉及部门的全体负责人,从项目各个环节与流程商议预算执行,以确保预算管理能够符合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避免形而上的问题。其次,邀请专门预算管理机构人员共同参与工作,确保预算管理能够适应市场变化要求,避免闭门造车,给单位的项目开展与自身建设发展造成阻碍。2.强化过程跟踪监督,严格各环节审核批报科学的制度是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前提,针对经费预算管理及内部预算,过程监督更为重要。在制度建设上,首先要严格周期预算报批,将过去较长时间才会复查审核一次的周期缩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下一阶段预算调整提供可靠数据参考,确保整年预算始终符合预算管理目标及单位发展实际,实现实际发生数最大限度与预算相符,提升管理工作质量。(三)建立预算管理风险预警机制。预算管理预警机制,是为整个单位全面预算的强化而建立的,风险预警机制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在户外项目勘察中的预算执行差异问题,同时也能够在内部管理、经费科目预算管理与约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预算管理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可分为几个部分,风险数据库建设、监控点设置、数据拦截与分级、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1.风险数据库建设预算管理与执行的风险预警机制是对管理过程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数据进行筛选分析。所以,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用于数据收集分析的综合数据库。数据库应重视两方面数据收集,第一部分数据是地质勘查单位历史预算管理与执行相关数据。其次是行业内部其他单位或机构预算管理方面数据,确保数据库数据完整、全面且具有切实的参考价值。2.设立预算执行监控关键点预算执行差异控制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工作,它需要切实掌握各个预算执行关键点的即时数据以便进行风险分析和防控。预算执行监控关键点应该全面布控与户外项目作业及内部管理与经费预算执行几个方面。野外项目勘查关键点应包括当地调研数据、物价数据、勘察手段预算以及各个涉及预算执行的方面。内部管理与经费预算也应该以预算执行与核算科目为重点,实现全面的精细化的预算执行数据收集,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预算执行风险控制网络,及时发现风险数据。3.数据拦截与分类地质勘查项目开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预算执行数据及其他财务信息,预算管理风险预警机制除了及时收集这些数据以外,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确定每一个预算数据的安全等级,数据安全等级可分为安全、预警、风险三个等级,并针对不同的安全等级触发不同的应对机制,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风险数据并做出有效反应,避免风险隐患演变为切实的经济损失,造成预算执行差异不断扩大。4.风险预警例会制度预算管理风险防控的重点不在于找到风险数据,而在于如何有效纠正和进行预算调整,确保实际执行与预算最大限度实现统一。风险预警例会制度的确立能够通过阶段性预算执行管理工作成效分析入手,找到当前阶段预算执行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加强过去管理工作中未出现过的新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使其能够成为未来工作的参考依据,从而保证后续工作能够避免同类型问题的再次发生。(四)加强绩效考核,与预算执。行紧密结合绩效考核是促进管理工作质量有效提升的重要手段,建立以预算执行差异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预算执行与管理者、工作人员以及单位内部各个环节工作人员的实际经济收益、福利挂钩,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工作主动性与自律性。同时,以预算执行差异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还应该重视预算执行差异问题解决的考核,对未能提供有效解决办法并多次发生同类型预算执行问题的人员予以严肃处理,避免考核年年有而问题也年年发的消极现象。

六、总结

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与国防军事事业发展的质量,而地质勘查单位的自身管理又直接影响业务开展的质量,所以加强地质勘查单位的内部管理,尤其是在财务与预算管理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当前地质勘查项目的预算执行差异管理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但只要立足地质勘查本身的特点,结合市场和国家发展需求,必然能够找到一条合适的管理之路。

作者:师红聪 单位:云南省地质调查院

参考文献:

[1]刘川.对建立健全地质勘查预算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的探讨[J].中国矿业,2016(3).

[2]钱伟.中央地质勘查预算与地质勘查全成本收费标准[J].中国矿业,2016(8).

地质勘查方案范文6

关键词:刻槽样;代表性;断面规格;矿产勘查

我国国土面积广袤,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巨大。作为矿产开发利用事业中的先决环节,地质勘查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民生保障乃至国防安全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地质勘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取样分析,样品的采集、制备情况与分析工作质量密切相关,进而对勘查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刻槽样是当前进行岩矿石样品取样的常用方法,刻槽样是否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对于勘查工作来说意义十分重要。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刻槽样代表性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敬请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1样品必须具有反映当地实际情况的代表性

通过采集矿化地质体样品进行分析,进而对当地矿产储量、品质和质量进行评价,确认是否具有开发价值,是开展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最基础的工作手段。采集到的样品质量与检测、分析结果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样品检测、分析工作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样品采集的情况。通过样品所查明的有关地质体的组构情况,与取样对象实际组构之间的相似程度,称为样品的代表性。采集到的样品是否具备足够的代表性是评价样品采集工作质量的最终标准。样品越具备代表性,说明样品与地质体间各性质指标越接近,样品越能反应采样当地实际情况,以之进行分析、检测,并按照分析结果制定后续开发利用方案,越具有针对当地具体条件的适宜性,越能保证方案的实施效率。如果样品的代表性低,则就会给后续一系列工作都带来负面效果。基于上述原因,地质勘查取样要尽可能地提高样品的代表性,防止由于取样不当导致分析结果失真。需要注意的是,现实中矿化地质体的组成结构没有完全均匀分布的,所以样品的代表性也是相对而言的。样品与地质体之间只有相似性,而没有完全等同性。样品的代表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地质体物质组成结构的分布情况,分布十分均匀。另一个是取样的频率以及取样点的分布和采样的方式、方法、样品规格等因素。在矿产地质勘查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考虑采样区域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采样方式、方法、样品规格、取样点的分布等一系列要件。上述项目是编写项目技术设计、确定工作方案和野外实施过程中都必须认真研究和科学选择的内容。

2基本分析样品的采集方法介绍及选择原则

在固体矿产地质勘查中,需要从勘查对象地质体中采取一定数量的样品,通过对样品的分析测试,研究和解决地质、矿产和工程技术问题。其中,专门用来进行岩矿石组成分析的样品称叫做基本分析样品。基本分析样品在地质勘查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圈定矿体、估算资源/储量、评价矿床等工作都需要用到基本分析样品,故此,该样品在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各类样品中所占比例最大。采集基本分析样品的方法常见的有拣块法、方格法、刻线法、刻槽法、剥层法和全巷法等。工作中要针对具体的对象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取样,如何选择正确的采样方法是地质勘查工作者们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一项课题。其中,刻槽法是所有采样方法中应用最为频繁、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取样方法。其方法是按照岩矿体的厚度方向或组分变化最大的方向,按一定的规格刻凿一条长槽来采集样品。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故而广泛应用在地质勘查和矿山生产中。在选择采样方法时要注意充分考虑采样工作的目的、采样成本、勘查要求等具体因素的影响。在项目初期,勘查程度要求不高,选择较为简便易行、采样工作成本的选块法就比较适宜,而随着项目的逐步深入,勘查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细,这时候就需要选择其他更为严密、科学、可靠度更高的采样方法。刻槽法是我国地质勘查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天然露头和槽探、井探、坑探工程中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所采用的采样方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采样作业前都必须先清理作业面,去除风化层或覆盖物,以使采集地点的岩矿石能代表原生地质体的组构特征。

3刻槽样断面规格的合理选取

自然界中地质体物质组分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是不均匀,由此导致样品体积越大,代表性也就相对越大,就刻槽样而言,样品断面越大,其样品体积越大,代表性也就越大。但实际工作中受采样加工成本因素影响不可能无限制增大刻槽样截面积,选取适当的断面规格是提高样品采样质量的重要方法。由于不同矿藏在岩石中分布形式不同,在选择样品断面规格时要根据具体矿种及矿化类型,采用适宜的样槽规格。岩矿石的组构特征与其分布的均匀性,以及地质勘查工作程度是选择刻槽样断面规格的两大主要因素。

4样品重量误差控制

样品作为分析、检测的对象,要全力防止受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在取样过程中要避免外界物质的混入,导致样品组成的改变,还要严格控制要样品原始重量,使其满足样品分析检测的技术要求。其中,样品的累计重量损失率要控制在5%以内,每次缩分误差要控制在3%以内。

5样品布设位置的合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