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1
[关键词] 通货膨胀 VAR模型 方差分解
一、引言
自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出现了持续地上扬。2010年7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突破了3%警戒线,11月CPI同比上涨5.1%,2011年1月CPI在权重有所调整的情况下同比涨4.9%,3月上涨到5.4%。7月更是达到6.5%之多。物价总水平的快速增长,引发社会各界对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关注。
近几年来,国内不少文献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进行了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利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计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与构建VAR 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外部冲击对中国通胀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国内物价上涨在短期主要由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引起;在中长期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开始体现;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抑制有一定时滞;外汇占款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十分明显,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最主要因素。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2010)研究发现国际原油价格上涨1%,我国 PPI与CPI分别将上涨 0.176%与0.124%。 相反的,林伯强等(2009)通过构建SVAR 模型的发现,能源价格上涨对PPI的影响很小,对 CPI的影响更不明显。此种研究的主要缺点在于主要强调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国内因素的影响。张成思(2010)利用协整的方法对1998年~2009年间中国不同生产与消费阶段的上、中、下游价格的动态传导特征,以及货币因素对不同价格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指出,我国的上、中、下游价格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上、中游价格对下游价格有明显的动态传递效应,下游价格对中游价格、中游价格对上游价格都存在有反向传导的“倒逼机制”。同时,货币因素对上游价格的动态驱动效果最为显著,但是没有直接作用于下游价格。该研究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是讨论了价格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具体分析通胀的因素。黄益平等(2010)利用VECM 模型与SVAR 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 文章指出,过剩流动性、产出缺口、房价和股价都会促进通胀的上涨。其中,过剩流动性和产出缺口是影响通胀的重要因素,房价与股价对通胀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该文的主要缺陷在于完全忽视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讨论有些偏颇。张志文等(2011)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文章发现:在样本期内,通胀惯性是造成我国通胀的最大影响因素,GDP 过快增长是第二大导因,流动性过剩虽然也促成通胀,但是其不具决定影响;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对通胀的影响非常小;国际食品价格上升对中国物价有统计上显著但不是最大的推升作用,而国际能源涨价显著地推高 PPI ,但对 CPI 的影响统计上不显著。 此外,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能够降低通胀,但是幅度不是很大。该文讨论的因素比较全面,但只注重了当期的影响因素,没有动态的体现通货膨胀的发生机制。谭小芬(2011)分析了我国2000年至2011年通货膨胀的成因,该文考虑因素全面,但研究通胀的时期较长,没有具体分析本轮通胀的特征与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的不足,本文综合考虑国内外的主要因素,构建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讨论我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动态的展现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与作用强弱。以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变量的选取,接着构建VAR模型,对我国的通货膨胀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最后总结结论。
二、变量的选择
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外乎有货币数量引致或实体经济引致的需求型通胀、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以及输入性通胀三种。依据这三种成因本研究选取变量如下:中国广义货币发行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产出缺口(表征需求因素);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指数与城镇居民收入(表征成本因素);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CRB指数(表征输入型通胀因素)。同时为了反映财富效应的影响,本文还加入了上证综合指数作为考量对象。基于以上变量,本文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主要反映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涨)进行了研究。从CPI的数据可以看出本轮通胀开始的时间点为2009年7月,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下面对变量的选取进行详细的说明。
通货膨胀究其根源属于货币现象。根据货币数量论, 经济体发行的货币过多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考虑到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广义货币M2,因此选取M2作为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近年来流动性过剩成为一个新名词,黄益平等(2010)、张志文(2011)使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的差来代表流动性过剩的程度,作为影响通货膨胀的指标,本文没有采取是因为对于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如果以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的差来衡量是有失偏颇的(余永定(2007))。况且本文选取了GDP缺口作为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M2的数据取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GDP的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局的网站。因为是季度数据首先通过 Tramo/Seats 方法进行季节调整,然后三次函数的插值方法 ( Cubic-match last)进行数据变频。最后利用HP滤波方法得到产出缺口与潜在的产出。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是必要的生产资料,劳动力是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的上涨代表着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带动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上涨,进而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因此,作为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两者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其中城镇居民收入的季度数据,首先通过 Tramo/Seats 方法进行季节调整,然后三次函数的插值方法 ( Cubic-match last)进行数据变频。
2005年7月21日,我国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汇率变动会影响生产者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它可以通过作用于进口消费品价格直接影响到国内价格水平,还可以通过进口的原材料或中间投入品价格影响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即影响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并进而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时,汇率的升值抑制了本国的出口,增加了本国的进口,有助于降低本国的需求,降低本国通胀。相反的,汇率的贬值则具有扩大国外需求增加本国通胀的作用。为了充分反映汇率对我国进出口的作用,我们选择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自BIS)。
近一段时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对于那些有大量能源、食品和原材料进口的国家,其物价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因国际大宗商品的涨价对我国造成的输入性通胀的这一影响因素。CRB作为商品期货的价格指数,很好地反应了世界的价格水平,用来代表外部价格的冲击是一个合适的变量,因此选取CRB指数作为输入性通胀的代表(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近几年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有了迅猛的发展。股票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使资产拥有者产生财富效应,促使他们扩大投资与消费,有助于推高通胀。由于房地产业属于长期投资,且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本文放弃考察房产升值带来的财富效应的影响。股票具有灵活性,可以进行短期投资,且数据比较容易获得,因此选取上证综指作为资产市场的代表(数据来自雅虎财经网)。
三、模型的构建
下面利用CPI、GDP 产出缺口、广义货币M2、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价格指数、城镇居民收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CRB指数及上证综指来构建VAR模型。首先检验各变量的稳定性。经ADF检验,其中GDP产出缺口为二阶差分平稳序列,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为平稳序列,其余各变量均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见附录)。利用各变量建立模型为:
其中,yt是(n×1)内生变量的向量组合, c=(c1,c2,…,cn)是VAR模型的截距向量,Ψi是 (n×n)维系数矩阵,εt=(ε1t,ε2t,…,εnt)是模型的随机因素,假设其为白噪声。
1.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分析外部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其中,各变量排序很重要。一般文献均按以下变量排序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第一个变量不会同时受到所有其他变量的影响,但对第一个变量的冲击将影响其他变量;第二个变量同时影响剩余的其他变量(除了第一个变量),但不会同时受这些变量的影响;以此类推。我们依据这一原则作以下排序: GDP的产出缺口,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价格指数的月变动,CRB指数的月变动,上证综指的月变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或生产者价格指数的月变化,名义有效汇率的月变动 ,广义货币 M2月增长。这个顺序选择,符合相关文献的传统。GDP的产出缺口不受模型中其他的变量冲击的影响; 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价格指数、CRB指数、居民收入与上证综指的月变动对通货膨胀产生直接影响。通货膨胀率对中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存在潜在影响,为应对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可以调整汇率、同时控制货币供应量M2,最后反馈到实际产出GDP。由于我们的研究变量较多,相对样本期较短,因此造成多变量的VAR模型不能估计。因此本模型通过不同模型的筛选,只选择具有明显影响的解释变量。对CPI影响较大的变量包括GDP产出缺口、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价格、CBR指数、名义有效汇率、广义货币M2。下图展示了CPI对个变量的脉冲响应情况。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 纵轴表示国内物价的变化, 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
图1 自变量变动一个标准差引起CPI的响应情况
从图1可以清晰看出:(1)GDP产出缺口首先引起CPI的小幅上升,3个月后,引起CPI较大幅度的上升,对CPI的影响持续到18个月之久;(2)原料、燃料与动力价格的上升立刻引起了CPI的大幅上升,一个月后,这种影响消失;(3)CRB指数对CPI的上升有较大影响,3个月的时候达到峰值,然后出现小幅震荡,到第十二个月才消失。由此可以得到结论国外的通货膨胀传导到了我国;(4)广义货币M2的增加促进了CPI的上升,在第四个月的时候出现峰值,然后呈现一定的震荡;(5)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升值有效的抑制CPI的上涨,前5个月效果较为明显,第六个月抑制效果最为明显,之后表现为小幅的震荡;(6)由CPI对自身的脉冲效应曲线可以看出,CPI的上升存在一定的惯性。
2.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下面分别对CPI与PPI进行方差分解分析,用以确定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
图2 自变量冲击的方差分解图(对CPI)
从图2可以看出:GDP的产出缺口对CPI的上升有较大影响,这与前面脉冲响应分析是一致的,此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在第四个月后达到峰值30%左右,并一直维持下去;原料、燃料与动力价格的上升对CPI的初期影响较大,达到36%,然后逐渐回落,到第四个月下降到15%。CRB指数对CPI的作用存在两个月的时滞,第三个月,影响达到峰值为25%左右,此后,影响稍有回落为20%。广义货币M2对CPI的影响较弱,只有3%至4%。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CPI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足10%。与CRB指数的影响相比较,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升值,只是部分的抵御了外部的冲击。CPI指数对自身的影响较为明显,第二个月达到45%,此后出现回落,维持在26%左右,表明CPI存在严重的滞后效应。这与脉冲响应分析是一致的。
四、结论
本文基于2005年7月至2011年1月的月度数据,构造VAR模型,通过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分析,对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现象进行了研究。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GDP产出缺口与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价格的上升对CPI影响较大,其次是CPI自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CRB指数的上升对CPI也存在一定的作用,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升值对CPI的上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月度数据,时间段为2009年7月至2011年1月,数据频率高,更能捕获经济变量的动态,且时间段合适,正好反映本次通胀的特征,因此得到的结论对于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以上分析,对于抑制通胀,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由于国内通胀主要是GDP 产出缺口与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所致,因此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属于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双重因素所致。有效地控制我国的需求增长,并注意应用财政政策,加强转移支付的力度,对中低收入人群进行财政补贴,是我国当前应对通胀的重要手段。
2.提高汇率机制的弹性,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计量分析表明,升值对抑制通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应对外部冲击的关键,是要逐步增强汇率机制的弹性,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使货币政策真正成为应对外部冲击的第一道防线。
参考文献:
[1]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J].经济研究,2008:11
[2]林伯强,王锋.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12
[3]黄益平,王勋,华秀萍.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J].金融研究,2010:6
[4]张成思.长期均衡、价格倒逼与货币驱动[J].经济研究,2010:6
[5]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
[6] 中国 2007 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7:12
[7] 张志文,白钦先. 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中国经验的研究[J].上海金融,2011:6
[8]余永定. 理解流动性过剩[J],国际经济评论,2007: 7
[9]吕剑.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7:8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2
论文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大宗初级产品,美元贬值,人民币国际化
一、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概况
2007年开始,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就在一直高位运行,从年初的2.2%上升到当年12月份的6.5%,然后又上升到2008年2月的8.7%;随后CPI一路下滑,降到7月6.3%,最后12月降到1.2%[2],形成一个从上升、高峰、再到下降、消失的完整过程。
而同一时期,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在飘升。2008年7月,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至创纪录的历史高点147美元。粮食、铁矿石等其它我国大宗进口资源的价格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而我国又是这些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大国,石油、铁矿石一半以上需要进口,粮食中的大豆更是90%依赖进口,通过国际贸易使通货膨胀传入我国,并对国民经济造成伤害。
二、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分析
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一般是指:在开放经济中,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和国际资本流入规模过大,导致进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国内货币供给被迫增加,进而引发国内市场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本文主要分析由于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出现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一般而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首先推动我国原材料、材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然后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即工的上涨国际贸易论文,最后再传导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2007年初级品进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燃料等生产原料比重占91.67%,这些产品进口价格变化必然改变国内厂商的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表现为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化,并最终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
以石油为例,由于石油是基础能源产品,是工业交通的血液,被誉为“黑色黄金”。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国内交通运输、用油工业品以及居民燃气价格的上涨;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则与国际原油价格同步,随着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下游的塑料、橡胶和化纤等工业中间品的价格也进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传导,最终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三、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除了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限制外,由于其以美元计价,在世界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以及受次贷危机影响金融资产接连发生危机的背景下,世界大宗商品被赋予了金融投机以及资产储备功能,从而导致这些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态势。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放任美元贬值,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国际市场石油、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形成全球性通货膨胀。衡量美元强弱的指标美元指数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大波动,美元指数的上升说明美元升值,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下跌,反之则贬值,商品价格上涨。美元指数由2006年9月1日的85.67一直下跌至2008年3月7日创73.11历史低位,在此期间,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急剧上涨[3]。
四、对策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此轮输入型通货膨胀,与美国的国内经济问题及其“以邻为壑”的汇率政策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给全球带来巨大灾难,但各国也没能牵制美国,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实施了新一轮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向世界输入大量的美元,助推国际大宗初级产品的价格屡创历史新高。据报道国际贸易论文,为刺激经济进一步复苏,美联储计划在近期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将造成美元进一步贬值。
因此,治理输入型通货膨胀,除了配合使用相应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外,我们应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即美元这种主权货币既是国际储备货币又是大宗初级产品的计价货币还是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美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为解决经济问题而制定的政策必将对美元的币值变化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大宗初级产品的价格。为此,各国应积极加强经济政治合作,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避免出现“以邻为壑”的政策出现;同时还应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最后,还应适时的将大宗初级产品以这种国际储备货币计价。对我国而言,应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首先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这样我们既可以降低以美元等货币结算的汇率风险,还可以减少以美元等国际货币的外汇储备,降低国际通货膨胀通过货币途径传递的几率。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3
自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通货膨胀发生了大幅波动。通货膨胀自2007年中期逐渐提高,至2008年2月高达8.7%的峰值,2008年后半年特别是金融危机加剧以后,通货膨胀快速下滑,到2009年2月降为-1.6%,随后通货膨胀持续上升。2011年以来,通货膨胀一直维持高位运行,2011年通货膨胀为5.4%。面临通货膨胀的持续走高,我国是否进入高通胀时期成为热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通货膨胀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将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分解为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对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通货膨胀长期走高的最主要因素,这与我国在危机后的国进民退的趋势紧密相关;影响通货膨胀短期波动的最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震荡导致我国通胀大起大落。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介绍本文所选取的变量和数据处理;第四部为通货膨胀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 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后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各国都大量印发货币推出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伴随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是否会成为危机以后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关注的焦点。我国2007年以来通货膨胀大幅波动,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的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从货币角度解释,认为我国需求增长过快和货币超发为通胀的主要原因,另一种解释则是从货币因素出发,认为我国通胀主要是结构性因素和成本推动。成本推动有主要区分为国内成本推动和国外成本推动。国内成本推动主要指国内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对通胀的影响;国外成本推动主要指进口商品价格特别是大宗商品对我国通胀的影响。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赵昕东和耿鹏(2010)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分解发现价格变动的绝大部分归因于需求因素。黄益平等(2010)研究发现过剩流动性和产出缺口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纪敏(2009)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外部冲击通过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货币冲击三条渠道对国内价格波动产生影响。李斌(2010)分析了流动性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随着流动性过剩向流动性不足逆转,物价也将表现为主要由初级产品和资产泡沫膨胀引发的结构性通胀向由于泡沫破裂导致的通货紧缩转化。曹协和、吴竞择和何志强(2010)研究表明扩大货币供给应对经济金融危机这种操作模式存在货币需求缺口错配的问题,经济危机后出现货币实际供给高于长期合意需求水平现象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刘凤良和鲁旭(2011)通过研究CPI和PPI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传导机制得出当前通货膨胀应为需求主导型,而系统宽松的货币条件是促成需求旺盛的重要原因,治理通胀应从流动性入手,并引导货币供给流入到生产领域。张天顶和李洁(2011)在扩展phillips曲线基准模型下,全球流动性扩张对国内通货膨胀发展变化来说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张晓慧等(2010)研究发现“结构性”价格上涨已经并很可能在未来成为通胀的主要表现形式且由金融投机引发的初级产品价格暴涨成为导致CPI、PPI大涨的重要原因。韩剑(2009)运用开放条件下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对美国、日本、欧元区和中国四个样本国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工业化国家全球产出缺口对国内通货变动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中国,原油和食品等初级产品的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也更为显著。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研究表明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最主要因素。国内的文献对通货膨胀成因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没有区分影响通货膨胀的长短期因素。本文通过将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分解为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对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得出影响通货膨胀长期趋势因素和短期波动因素。
三、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为了分析通货膨胀成因,我们选取了反应外部冲击的大宗商品价格(CRB)和美元指数(USI),以及反应国内宏观经济状况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2)、固定资产投资(Invest)和反应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Wage)。除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季度数据,其余变量都是月度数据。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99年1月~2011年12月。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季度累计数,因此我们首先要通过计算获得GDP当季发生数,即用本季的当年累计数减去上季的当年累计数。然后通过Eviews6.0软件自带的频率转换功能将将其转换成月度数据。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同样经过频率转换变成月度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都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利用X12进行季节调整,然后对其取对数。对货币供应量数据直接取对数。通货膨胀率取月度CPI指数。然后对选取的变量利用HP滤波获得所有变量的趋势向和波动性成分。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性成分为产出缺口。接下来对所有变量的趋势性成分和波动性成分做相关性分析。
四、 趋势性成分和波动性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1. 趋势性成分相关性分析。通货膨胀的趋势性成分说明我国的通胀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除美元指数外的所有变量的整体趋势都在逐渐增加。美元指数之所以下降是因为美元指数下跌,说明美元与其他货币的比价下跌也就是说美元贬值,那么国际上主要的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那么所对应的商品价格应该上涨。美元指数可以看作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向全球经济的渗透,通过贬值在世界范围内攫取利益。美元指数与大宗商品的价格趋势呈反向变动,这是由于大宗商品的价格主要是由美元标价的。利用每个变量的趋势性成分计算其于通货膨胀的相关系数。表中的整数代表其余变量相对于通货膨胀的滞后期数。
从长期趋势的相关性(表1)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期相关系数高达0.942 7。其次是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外部因素美元指数和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胀的相关性低于国内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工资与通胀的相关性最低。由此可以看出,长期通胀趋势主要是受国内因素的影响,其中投资的影响最大。这与我国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结论是一致的。特别是危机后,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推出,使我国通货膨胀压力陡然上升,最终演变为目前的高通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 而非消费需求。一些固有体制性因素依然是投资扩张的重要原因,如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考虑和政绩考核引发了扩张性冲动。遏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在于抑制过旺的(地方政府)投资需求,至少是要抑制由货币过多带来的盲目投资和投机需求。快速的经济增长和货币超发成为通货膨胀逐渐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 波动性成分相关性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短期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胀的变化无关,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与通胀的变化一致,通货膨胀波动滞后于货币供应量。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胀有很强的一致性,美元指数在高通胀时期与通货膨胀反向变化。平均工资在短期与通胀的变化方向相同。与长期趋势类似计算通货膨胀短期波动与其他变量短期波动的相关性。
从表2可以看出,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同期相关性最强,其次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短期波动。滞后两期的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为0.791 6,说明通货膨胀对通货膨胀的反应具有滞后性,两期后达到最大。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呈现出相对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货币供应量的短期波动成分对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有限。美元指数与通货膨胀呈负相关性,美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但影响程度较小。表征劳动力成本的平均工资与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同期相关性较弱,只有0.332 2。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比较小,皮尔逊相关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为零。综上通过短期波动的相关性分析,影响通货膨胀的短期因素主要为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短期波动,反应货币政策因素的货币供应量和美元指数对通胀的短期影响较小。固定资产投资对通货膨胀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五、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1999年1月~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应用HP滤波方法将通货膨胀及影响通货膨胀的各个变量分解为长期趋势因素和短期波动因素,然后分别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影响通货膨胀长期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其次为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影响通货膨胀短期波动的最主要因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其次为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我国通货膨胀在2001年以后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关。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危机后我国政府推出四万亿的投资计划,避免了我国经济出现大的衰退。但是由于我国的一些固有体制性因素,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考虑和政绩考核引发了远远超过四万亿的投资,进而导致了我国通货膨胀自2009年以后的持续走高。因此抑制通货膨胀的持续走高,必须抑制过旺的投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模式转变为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的转变。滞后两期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的相关性较强,大宗商品价格可以作为预测通货膨胀短期波动的指标。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较大,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我国应该采取措施获得大宗商品价格的定价权,从而避免外国供应商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操纵。
参考文献:
1. 韩剑.全球产出缺口与中国的通胀变动:基于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9,(8).
2. 赵昕东,耿鹏.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分解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0).
3. 纪敏.本轮国内价格波动的外部冲击因素考察.金融研究,2009,(6).
4. 黄益平,王勋,华秀萍.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金融研究,2010,(6).
5. 李斌.从流动性过剩(不足)到结构性通胀(通缩).金融研究,2010,(4).
6. 曹协和,吴竞择,何志强.货币政策、货币缺口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0,(4).
7. 刘凤良,鲁旭.CPI与PPI的“虚假传导”及其修正一个相对稳健的实证框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8).
8. 张天顶,李洁.全球流动性扩张的通货膨胀效应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1,(3).
9. 张晓慧,纪志宏,李斌.通货膨胀机理变化及政策应对.世界经济,2010,(3).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基金项目(项目号:ZB100 102)。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4
摘 要 十二五期间,如何管理目前出现的通胀已成为重要议程。本文从国内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角度阐述了我国近期通货膨胀出现的成因,分析了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传递机制,结合我国目前的宏观政策治理现状,提出了应重点利用汇率工具治理通胀的建议。
关键词 通货膨胀 路径分析 传导机制
一、引言
从2010年下半年至今,我国通胀情况明显。从发改委到商务部、农业部,从中央到地方,一场抑制通胀的战争正在展开。本文拟对我国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展开分析,对造成我国最近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提出个人见解。
二、我国近期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造成我国新一轮通胀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由于外部因素不可控,本文主要从两个内部角度对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分析,即: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角度。
(一)通胀成因的经济总量角度
西方货币学派的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朱慧明(2005)[1]基于ECM模型证实无论哪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都是通货膨胀的原因。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开始至今,货币供给量增长率超出GDP增长率很多,通货膨胀高峰从2008年开始维持至今,以上表明2008年至今我国货币供给量确实过剩,且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二)通胀成因的经济结构角度
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目前国内的通胀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2]。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8%,CPI年均上升5.6%。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CPI上涨的主要推手仍是食品价格,其贡献率达74%。食品主要由粮食和肉制品构成,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农民惜售粮食,进一步加剧粮食供求失衡,粮价推高;粮价上涨导致养殖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体现在肉制品的销价上为肉制品价格的上涨。
三、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导致的资产价格膨胀迅速传到金融资产部门、实体部门[3],传到路径包括成本推动路径和结构性通胀导致的工资攀比路径。
(一)成本推动路径
2010年,美元贬值等导致全球农产品、原料等基础品价格快速上涨,不断抬高我国制造业要素投入和出口成本,而国内工业部门很难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嫁劳动力成本,对服务类商品和农产品影响明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随着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也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导致农产品价格走高,推高国内通胀率。
(二)结构性通胀导致的工资攀比路径
我国务农农民的收入长期低于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者,制造业劳动工资占销售收入比只有5%,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不到40%,相较于服务、制造类部门工资大幅增长,农民对收入的心理预期不断增长。
另外,第三产业的价格抑制也会导致隐性通胀压力上升[4],十二五期间房市降温使政府融资平台扩张受限,发债规模扩大导致通胀压力增大。
四、我国治理近期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
在宏观政策方面,政府强调审慎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结合来管理通胀和通胀预期。一是继续逐步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由于保持总体价格稳定将是2011年宏观政策的首要任务,除了改善流动性管理、促进农业产量以及提高农产品的运输及物流效率外,政府还将提高补贴,尤其是对低收入家庭。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提高对低收入城镇家庭和农村居民的补助、个人所得税门槛来促进国内需求增长。
五、政策工具使用建议
利用汇率手段遏制通胀。在我国,食品价格上涨主导了CPI上涨,2005年以后我国逐步进入刘易斯拐点,从供给面造成工人工资上涨,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所以,食品上涨是一种长期趋势。成本推动路径导致的通胀与工资攀比路径密切相关,其起源之一为近期我国国内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虽大幅增长,但电信、医疗等价格上涨幅度更大,为激励制造业出口,我国采取较低的汇率水平,非出口的制造类企业也因此得到高价格保护。利用汇率手段遏制通胀,在降低总体物价水平的同时,促使价格体系内部相对价格的合理性。这也意味着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改革。
参考文献:
[1] 朱慧明,张钰.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管理科学.2005.18(5):51-56.
[2] 贺辉红.专家认为通胀发生结构性变化.finance.省略/MS2011032900000254.shtml.2011.3.29.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5
关键词:国债发行; 通货膨胀;资金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074-02
一、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其成因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缺口。现有研究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集中讨论国债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货币融资和国债融资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当政府难以通过国债融资的时候政府往往会选择货币融资,这种货币融资既可以是货币的财政发行,也可以是财政向央行的借款或透支,还可以是央行在一级市场对国债的购买,这方面代表性文献譬如萨金特(1982)、马拴友等(2006)。
第二种思路是从国债应债来源的角度来考察国债发行与资金运用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方面的文献比如高培勇、宋永明(2004),刘华(2004),类承曜(2002)。
第三种思路是把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讨论赤字规模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比如斯蒂格利茨(1997)。
从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观点的角度来看目前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Barro(1976)在讨论通货膨胀问题时指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发行债券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Smith(1982)比较了使用债券和发行货币手段进行融资的后果,发现零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态势很难实现。阎坤(2002)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当国债达到一定规模后,政府信用就会有所动摇,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就只有靠铸币税(货币发行)来筹集资金,最终无疑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国债发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Friedman(1982)认为,在货币供应量增速极低时,较小规模的国债可以把货币供应量增速提升到需要的水平,缓解了经济总量的衰退,而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过量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Darby(1984)认为,只要国债发行能够与货币增长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协调,那么国债发行即使有货币化的倾向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研究者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国债发行就会造成货币供应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要找出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量化分析,寻找出二者间数量的因果关系,才能对两者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国债资金运用效率视角分析国债发行对于通胀率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本文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看法。在经济学理论当中,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螺旋,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无论是前面哪一种理论,其通货膨胀的最终表现也必定是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涨显然是由于在某几种商品上相对过多的货币追逐了相对少量的商品所导致的,所以本人认为,通货膨胀实际上从表象上来讲,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并且本文的论述也同样基于此理论。
总体而言,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回收货币市场上过量的流动性,第二个方面就是为了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无论是哪个目的,国债所回收的资金最终都是要进行投资。
我们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假设政府在发行国债之前就已经确定好所筹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为A,在当前经济环境下,A项目所在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为10%,而政府投资的这个A项目由于资质较好,投资回报率为100%,显然,如果政府筹集的资金投放到了A项目上,其资金的产出效率超出了该行业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那么表现在实务商品上就是,相对过多的产品和相对过少货币,因此,不但会使整体通货膨胀率提高,反而会使得通货膨胀率下降。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探讨国债的发行规模的时候资金所投放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该项目所在行业的必要报酬率是必须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这一因素也同样关系到发行国债以后是否会对通货膨胀有推动作用。
依照本理论,如果想测度本次国债发行规模是否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就必须要知道所募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这一评价方法从理论上讲实际上是一个辅助的判定标准,就是说,该方法并不能够计算本次发行国债的具体规模,而只是在国债发行规模和资金使用用途确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且其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当局的容忍范围,那么就需要调整资金的使用流向,让资金尽可能投放到那些内部收益率更高的,或者是超过该行业必要报酬率更多的项目上去,这样就可以拉低通货膨胀率,甚至是不产生通货膨胀。
前面所举例子是以发行国债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为例进行说明的,而发行国债所募集资金实际上不可能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那么这时如何测度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呢?我们可以首先计算出投资的项目各所在行业的一个加权平均行业收益率,然后再根据各项目自身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不会。
当前中国货币超发现象严重,2011年1月份CPI已经达到了4.9%,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货币投放的产出效率要低于货币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导致实物产出相对较少,货币发行相对较多,引发通胀。因此未来解决通胀问题,一方面要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投放,另一方面就必须要加大投资项目的审查力度,让货币尽量投放到那些产出价值高的项目上去。
三、政策建议
国债的发行除了需要保证适当的规模之外,其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也同样需要得到重点的关注,只有当所投资项目的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超过了项目所在行业的加权平均必要报酬率的时候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否则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日益扩大,必将导致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Stanley Fisher.The economics of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J].The World Bank Observer,2005.
[2]Damodar N.Gujarati.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6
关键词:通货膨胀;产生原因;措施
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经济学界未能给出完全一致的解释。一般来说是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这里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物价水平是全面而持续的上涨,而并非是个例短暂的现象就能称之为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也称为价格指数。而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但是由于三项指数在计量时会产生差异,每项指数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各国所采用的标准也会不同。为了更全面的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一些国家采取三项指数并用的形式,我国在此基础上还增加编制了居民生活费用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等。
一、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西方国家经济学者对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论调,分别为需求拉上说、成本推动说和结构失调说。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其形成因素也不断演变,由单一到多样,由简单到复杂。但致使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还是社会需求的膨胀。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引起社会需求膨胀的原因不同。在建国初期,由内战拉动需求膨胀。在经济建设期,由投资拉动需求膨胀。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引起社会需求膨胀的因素就更加复杂了。将各个阶段的因素总结起来,我国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大致可分为投资膨胀、消费膨胀、成本推动和结构失调。
投资膨胀不仅仅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也同时映射出我国投资机制的不健全。许多单位、个人随着投资浪潮盲目进行投资,未考虑成本效益以及风险的大小,使投资变相成为一味的资金供给。政府财政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投资往往持支持的态度,政府财政赤字、银行加大贷款额度,所以使得货币的供给量过多,造成通货膨胀。消费膨胀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工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个人消费欲望强烈,加之集体消费也不断增长,通货膨胀由此产生。成本推动是指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一方面工资薪酬等人工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的增长,促使供给方成本的上涨。并且需求膨胀与成本推动之间又会产生相互刺激的作用。结构失调在我国主要表现在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称发展。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日益增多,而社会供给受限于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各类产业之间不均衡的发展,也导致供需不均衡。
二、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较大的通货膨胀。首次通货膨胀开始于1983年,于1985年达到最高峰。1988~1989年由于多年投资膨胀、消费膨胀和结构失调等问题的积累,我国再度进入通货膨胀时期。1993年开始,我国进入第3个通货膨胀时期。紧接着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连续3年的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于2010开始,我国又进入新的通货膨胀时期。据研究,一些专家认为2014年我国也将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历次通货膨胀,其中既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因素,也有市场机制内部的原因,还掺杂着国外输入等。可以看到我国通货膨胀引发因素比较复杂。结合我国的国情可知,仅仅通过利率与货币手段不能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那么,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当采取下列措施。第一,财政金融紧缩政策。通货膨胀通常是与货币的过量供应、需求的过分膨胀相联系,所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需求是必要的。一方面政府财政部门削减支出、减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增加单位和个人的税收负担,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在运用财政政策的同时,也要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缩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和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货币政策通常有三种惯用手段,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第二,管制工资和物价水平,但是这种手法一般是用于紧急情况。第三,以新的币制代替旧的币制。由于在旧的币制下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混乱局面,所以干脆就建立起一种新的币制。但仅仅改革币制是不够的,仍需配套采取相应的稳定措施。第四,加强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会出现不定期的投资热潮,一旦投资膨胀,相应的各种原材料价格便会疯长。所以应当调整我国的投资机制,防止过度投资。第五,续完善市场定价机制。我国仍存在部分行业、企业的垄断现象,其掌握着行业的定价权,会给其下游各企业产生价格上的压力。所以,应当进一步开放市场,完善市场定价机制。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