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工程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工程的认识

环境工程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高校;新工科;创新;培养

众所周知,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国家使命。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建设下,我国高等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大量可圈可点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人才,在我国的各行各业肩负着重要的国家使命。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扩招,大量有志青年在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慢慢显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每年大量高校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急需的人才,这个现象暴露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也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势在必行。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建设与发展的路径,达成了所谓的“复旦共识”。自此以后,新工科概念逐渐进入到大众视野。紧接着,“天大行动”“北京指南”陆续展开,掀起了全国新工科研究探索的新。其目的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本文将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

环境工程专业是目前我国现有专业设置中专业性非常强的一门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污染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规划和管理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可以明显看出,环境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重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环境工程专业在国家倡导的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要紧密抓住时展机遇,结合学校规模、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培养出大批量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二、新工科背景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新工科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国内各高校已经注意到环境工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每四年一更新的培养计划中逐渐开始调整课程体系的结构设置,实践课程的比重在逐渐增加。针对高校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通常可以从多方面来实施,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首先,环境工程专业对实验要求较高,因此实验课程所占的比重普遍较大,有些学校由于实验条件有限,个别实验课程有可能就没有开设,即便开设实验课程,课程中实验内容设置也比较少,很难进行实时更新,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偏弱。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投入情况,整合现有实验资源,尽可能改善和提供现有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课程设置需求。其次,环境工程专业中许多专业课程对实践环节要求较高,如果要想让学生对该课程有较深入的掌握,增加课程实践学时也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也将增大高校的经费负担。因此,高校或学院可以利用方向接近且科研实力雄厚的个别课题组现有的实践条件,弥补专业课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再次,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也可从专业课程创新性教学方法改革上着手。目前,高校教师不仅仅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通常也承担环境工程方面的科研课题,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与自己的科研课题相结合,更加有效地开展专业课程的讲授,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目前的进展、先进的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接近前沿地接触到专业课程以外的内容。此外,高校也应定期聘请环境工程领域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座,把该领域研究最新的进展,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

环境工程的认识范文2

1)自然光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有节奏有规律的变化着,孕育了建筑强烈的生命气息,也照射出虚实可见的城市建筑景观空间轮廓。建筑的内部空间则通过开洞的方式将光线引入,并对空间进行视觉形式的表达。但自然光在同一位置同一时间是不具变化的,对所有物体都是无差别的照射。这使建筑师只可通过对建筑空间造型、开洞方式或隔断体的变化来营造独特的光影空间。

2)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人工光的使用更加广泛。人工光不同于自然光,它的灵活性大,可产生更为多变的层次以达到人们需求的艺术效果。无论从形状、色彩、照度、范围等等方面,人工光都可通过人为的控制进行变化。近几年,其在演艺舞台所展现的作用最为明显,而在建筑景观领域也在逐步发展。通过人工光的处理,建筑景观空间在不改变自身序列、结构、造型、材质的基础上产生巨大的改变,它将是设计师手中独具魅力的设计元素。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造光,它们都对建筑空间起着无可限量的作用。

2人工光影对城市建筑景观空间的作用

1)人工光影自由营造城市建筑空间氛围。不同时间段的自然光为城市建筑环境带来了丰富的色彩,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时就变成了一望无际的黑夜。古时,只有皎洁月光、星星火把能为城市带来几分彩色。而今夜晚眺望城市,若干光明大道将城市照耀的五彩斑斓,各种光线以不同的角度展现着城市及建筑的风采。它为城市建筑景观空间营造新颖的面孔提供了新手段,展现酝酿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既然自然光可以一日之间、一年四季中不断地改变赋予我们色彩,形成光线的空间,人工光也可通过人为的设计按照需求改变城市建筑景观空间的氛围基调。城市夜环境的营造应以单一建筑空间为元素,根据建筑空间功能类型的差异性选择各种各样的光影环境来烘托其艺术气氛,可展现出人工光具备渲染环境气氛这一极为重要的特性。如教堂空间需要有神秘的氛围,通过光照射彩色玻璃来获得特殊的光影效果;为展现建筑的雄伟,运用由下而上投射暖光产生渐变的效果来烘托建筑的高不可攀;夜晚的迪厅室内空间里通过反光球将各色透射灯的光分散反射到空间各处,烘托出整个空间的活跃、躁动,以调动处于空间的人的情绪。由此可见,人工光环境的营造不但可自由且全方位的展现城市建筑景观空间,在某些方面更加强了空间氛围效果。

2)人工光强化城市建筑景观空间的人文内涵。人工光可自由创建各种色彩形状不一的光束,在某一特定空间可营造出浓烈的人文氛围,以展现建筑景观空间的内涵。“光影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都是影响人们内心的因素。它可预示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天使与魔鬼、生存与死亡等两种完全对立的视觉形象,深刻的烙印在人们的心中。例如天狗食月的古老故事,其实人们惧怕的不是没有太阳而是没有光。这种感官上的触动影响着每一个人,每当我们看到光明时的温暖,感受黑暗时的恐惧是不会改变的。设计师们更没有理由否认大众的心理特征,相反的应尽力去运用光来创造更具人文的空间,从而将自己的理念传达给空间的体验者。因此,人工光的巧妙运用可以很好的彰显一个城市空间所独有的人文内涵。城市内诸多历史建筑通过人工光的处理,即使在漆黑的夜晚依旧能够展现往昔日照下的风采,这是古人无法想象的。

环境工程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公共建筑;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

1 建筑背景分析

1933老场坊是建于1933年的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是当时远东最大的、最为现代化的屠宰场,是根据宰牲工艺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的机器。主体结构是由东、南、西、北4栋高低不一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围合成的四方形厂区,正中是一座24边形的圆楼。方、圆楼之间通过26座廊桥连接,各层上下交错,貌似迷宫,其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伞形柱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至2002年彻底停用时已破败不堪,但其价值并未被彻底埋没,通过竞标,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成功获得了1933老场坊的改造项目,以将废弃的工业遗产盘活,改造成为一个时尚中心。

2 1933老场坊改造设计

2.1 改造设计思路

1933老场坊作为工业遗产中的一类特殊性建筑,其无论是功能性质、设计美感、历史渊源,建筑形式都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厂房建筑,即使内部空间被多种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材料割裂,部分空间受到破坏和损毁,其仍然具有强烈的工业美感和建筑魅力。负责改造修缮设计的总设计师的态度是,“没什么棘手的,就是清理干净,不作任何处理就好了,建筑本身就很有魅力,千万不要乱加”。在空间内部细节的改造上,设计也遵循了“无为”的思想原则,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做“减法”,尽量还原建筑原有的真实性。建筑室内饰面材料各异,不同年代和尺寸的面料混杂且多为严重损坏,在改造中最大限度剥离没有价值的墙面和饰面,按原工艺、原材料复原水泥抹面后通体打磨,保持风格一致,显露出一种理性的节制感。而对于功能性分隔空间和新增所需设备都采用了可逆性原则,在建筑底层拱廊的立面原为镂空设计,由于风格凌乱,改造时使用了可拆卸的活动式橱窗遮挡,降低了对原本结构的影响且方便在恢复原貌时拆除。

2.2 改造设计手法

其一,无梁板结构和八角形柱帽。无梁板结构最初由国外建筑师特纳成熟使用,他在1905~1906年最先使用扩大的蘑菇柱头,在直角和对角的柱之间用了四层加固的钢筋,梁的省略增加了额外的建筑空间,允许楼板的降低。板底平整是无梁楼盖的优点,其可以不吊顶直接粉刷天花,结构高度小,与普通梁式楼盖相比,可显著降低层高。宰牲场选取无梁楼盖作为结构原型,获得了平整的天花和一定层高下的最大净高空间,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其二,廊桥空间。廊桥空间是该建筑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出于对“宰牲”工艺需求,建筑设计成“回”字型,外圈和内圈均有较多连通的桥梁,在当初的建筑设计中通过丰富的天桥体系汇集牲口到中心核,要比通过内环集中处理更省走廊宽度,从而增大了建筑内部的中庭空间,获得了更多采光和通风空间。

其三,轻钢屋面。该建筑中心圆区顶层为后期增加的一个简易轻钢结构石棉瓦顶,改造将中心圆区的1 ~ 3层作为一个整体,上部用钢结构玻璃地板进行分隔后形成一个观演舞台,4 ~ 5层部分在覆盖了一个大型圆形钢球铰架屋面后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大厅,解决了原本建筑没有集中空间的缺憾。老场坊的主体建筑沿用的是早期钢筋混凝土结构,无论是外立面还是内部都严谨地沿用了早期水泥朴素稳重的风格。而在圆形大厅则集中使用了黑色钢骨和大量统一的落地玻璃等现代材质,不仅是四周环绕的窗,甚至舞台地面也用玻璃搭建,在老场坊整体温和质朴的历史厚度中加入了一份锐利的先锋气息。

3 1933老场坊改造的价值意义

建筑有三个生命:一是功能生命,二是结构生命,三是文化生命。该建筑的功能生命――屠宰场的使用已经结束,结构已步入老年,但文化的价值反而凸现,具有神秘感的廊桥空间无疑是现实建筑中独一无二的。设计完成后,最想提及并强调的主要元素或特色是通过水泥饰面的打磨而保留了神秘而丰富的廊桥空间,通过金属和玻璃而加入了时代的元素,并保持了与历史的距离。这个项目中最大的挑战是保持建筑的神秘空间,同时又能为现代所用。该建筑当时是根据宰牲的工艺进行设计的,是功能主义的工业建筑,当时的设师并非想创造一个非凡的空间。

3.1 社会价值

工业遗产从城市整体规划上具有平面规模大,拥有良好的城市交通便利条件和大容量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在未来的更新和改造发展上具有良好的先决条件。出于对城市脉络的综合考量,1933老场坊选址定于沙泾路,此地距离铁路与码头较近,方便利用港口的运输能力疏散生产污物,利用铁路运输肉制品售卖,其先天优势都为后期的改造工程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1933老场坊改造后,由原本的工业空间转为民用空间,因老场坊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其作商业项目使用便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提高商用价值。同时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上海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3.2 公共价值

1933老场坊属于工业常规性空间,具有空间尺度均衡适宜的特点,可以向商用、住房、展览等多种功能方向升级和置换,通过合适的改造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而该建筑的新功能定位由原来的工业建筑调整为一个时尚场所,包含了展览、奢侈品售卖、休闲餐饮、酒吧等休闲娱乐的场所,其得益于工业建筑本身灵活开敞的空间布局,使室内出租部分可以根据使用商家不同风格的要求,进行更灵活的创意空间布置。

3.3 历史文化价值

大多数工业废弃用地均有着强烈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它们触及到了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感情和记忆。而1933老场坊独特的历史背景,幽闭的建筑空间,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带来的强烈光影对比,使其一度成为沪上摄影师最为之疯狂的探险乐园,它毁坏及衰败的主题形象,成为越来越多艺术家创作的主题。老场坊在二楼设置展区空间,定期展示艺术家的作品,供参观者免费观展,其浓厚的文化价值,也吸引着无数艺术爱好者前来驻足。

改造后的1933老场坊,除了引进各种创意商铺及开展各类时尚宴会,越来越多的导演也开始青睐这块被改造后的“工业遗珠”,它的“美丽”得到了电影导演们的认可。周星驰拍摄的《功夫》,片中独特的伞柱体就是取拍自老场坊;《小时代》导演郭敬明更是将电影中重头戏的“时装秀”部分全部放在了老场坊中,随着几位主演时隐时现的穿梭,老场坊中高低错落的旋梯与廊桥,形成了奇妙的光线流动,老场坊带来的大气、简约和优雅也为影片添彩不少。

环境工程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卓越软件工程师;协同育人环境建设;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6-0143-03

The Research of Excellence Software Engineer Training Mode Based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KONG Ling-mei

(Information and Media Academy, Tianhe College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40, China)

Abstract: The excellent software engineers training need to a goo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training program optimization,we made full use of "Internet +" era innovative thinking, built a good hardware and software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realized the collaborative work co-development and co-innovation between departments, staffs, curriculums and platforms. In this paper, optimiz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teaching mode reform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 of the excellence engineer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 are proposed.

Key words: excellent software engineers; cooperative educatio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raining mode

当“互联网+”作为行动计划成为国家战略,也就是同时意味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已经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一环。大力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具备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为提高我校软件人才培养质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学环境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通过此次改革,利用协同育人环境,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不断进取、价值最大化、散发正能量的软件工程师。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学分制改革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工程思想为主线、项目教学为中心”,不断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企业参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除了软件课程本身的学习,还将其他相关课程融入工程的思想,让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断学习工程思想,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应用的方式方法。

2)深化学分制改革

为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给学生以强补弱、扬长避短、突出特长、个性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原有的学分制实施办法基础上,深化学分制改革。

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和品行表现全部通过学分反映。在校期间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得学分。

2 运用协同思维,创新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重视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的协同创新,协同处理好企业需求与学生培养质量的关系,加强课程与课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工作,推进平台与方法的协同创新,做好学习内容与学习氛围的协同建设,大力支持教学与科研的协同进步,把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工作融入教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2.1 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创教学新模式

互联网思维催生了新的思维方式来反思教育教学工作,“接地气、讲干货”成了互联网教育的流行语,互联网思维给教育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课程教学同样可以借鉴互联网思维,用更短的时间,做“有效”的教学,做“贴心”的教学资源。

1)做“有效”的教学

很多人这样描述教学效果差的课堂: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传统教学提出了以下观点: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有效的教学策略;解读学生。前三者较为容易实现,而解读学生,可借鉴互联网的实时性带来的优势,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与o助教学工具,获取课堂反馈。

2)做“贴心”的教学资源

通过对学生个性化数据的分析,可以按照学生需求、学生能力水平、学生发展方向建设资源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个性化学习提供贴心的服务。

3)资源共享,课程开发省时省力

随着课程平台的开放,使优质资源的共享变得越来越方便。大多数课程都是基于知识列表呈现的,知识列表其实就形成了课程开发初步的蓝本。有了丰富的素材库,课程开发就变成搜集、挖掘和应用的循环过程,更简单,时间更快。

4)用心设计,用手机“玩转”课堂

结合现代科技和微小精湛的课堂内容,开发手机“微课堂”,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伴随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使用手机方便学习和教学,同时满足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2.2 分析实时数据,改革教学内容

相对现有本科专业学生,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在校内的学习应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强化实践操作能力。

1)建立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充分调研人才需求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知识结构成长的客观规律,建立可塑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计算机工程理论知识学习,强化相关实践能力。增强综合性实践教学,开设学生自主学习课程,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2)捕捉市场需求变化,快速调整教学内容

实验班教学有更大的自主性。了解典型软件开发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发技能细节,以行业实际应用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调整,人才市场需求的细微变化会更快地体现在教学调整上,这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所学的专业和课程贴近市场需求,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加强课程群建设,让课程交叉融合

实践发现,学生自身贯通知识的能力较差,必须通过课程群建设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整个知识体系。对构成软件人才培养完整教学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规划、设计,构建整合性课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整合若干门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的逻辑联系。

2.3 搭建支撑平台,促进教学发展

1)平台协作,创新教学方法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采用协作式、探究式学习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实验教学平台,采用实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数据了解知识、探索知识、掌握知识,把“生硬”的学科技能转化为丰富的职业素质。

2)建立知识联盟,提高学习动力

学习联盟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聚点,兴趣导向、改变成长、相互鞭策是联盟的作用。学习,不是背书,不是考试。要好玩,要有用,要有自主性;学习,不是孤军奋斗,不是悬梁刺股。要分享,要抱团,要科学高效。建立学习联盟,通过各种学习资源学习成长,并且与更多的人共同前进。

3)举办专业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知识的同时可提高人思维能力,专业知识辩论赛、前沿知识演讲秀等活动形式活泼,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团队协作、充分互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定期举办此类活动更深促进学生深入自学的有效途径。

2.4 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加强引导,积极参与创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开展大学生工程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的优良传统,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优质平台。由导师制定学生个性化培养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导师科研项目等,引导学生结合课题开展工程科研训练,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毕业设计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环节

毕业设计环节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不仅能让学生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课题提供了时间保证,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不仅使学生真正介入科研工作,还意味着毕业设计的课题均来源于企业工程实践一线,作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环境建设

为保障教改活动的顺利进行,加强了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制度建设,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1 平台建设

根据“工程思想”的指导原则和“项目教学”的开展形势,建设教学、科研、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工程实践体系,借助平台实现协同创新,推动“卓越计划”发展。

1)建立“卓越计划”项目开展平台

建设开展卓越计划的网站平台,用于分享信息、加强交流和互动、保存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数据、展示项目进程和成果。

2)建立泛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泛在教学资源,利用Web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加强资源的共享,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到资源,平台的功能还可以促进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3)建立开放实验教学平台

“卓越计划”实验班单独编班,独立配备课室作为实验室,全年开放,用于开展项目教学、实验实训、项目开发、技术研究、学术讲座等活动。

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的自由,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从事研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使实践教学在一种学术研究和创新的氛围中进行。

4)建立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以学校为依托,联合各二级学院,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平台,实现技术合作、资源共享。大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竞赛及其它有特色的科技竞赛,支持科技竞赛和科研训练计划成果推向市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要结合实际,提供创业咨询和服务,建立协调机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

5)构建工程实践体系

根据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进程的设计,并考虑到“卓越班”人才培养的特点,可以把实践培养分成两大类,分别为校内实践培养和企业工程培养。

①校内实践培养

校内培养采用两个阶段进行:基本性实践、扩展性实践和加强性实践。基本性践完成相关课程设置的基本上机实验,拓展性实践是指学生具有基本实践能力之后,尝试与其他专业协同完成一些实践项目,加强性实践是指学生在校内申报、竞标并完成一些社会性实践项目,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并让学生逐步了解真实的工程实践项目,由“校内工程师”过渡到“社会工程师”。

②企业工程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主要考虑卓越培养计划中的企业学习目标、培养标准和实施方案。企业培养阶段主要依托与我院有“校企合作”关系的社会企业,以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在企业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3.2 师资队伍建设

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是顺利实施“卓越工程”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结合学生客观情况,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工程学习。

为提升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可采取自主学习和校企合作的复合形式来实现,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训”

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是提高教师技能的重要环节。能够引导教师深入社会、了解企业,获得实际工作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教学内容形成系统的工程体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

顶岗实训能够使教师站在本专业的最前沿,最直接地感受到社会发展对学科和科研开发的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受时间、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制约。此时,可以联系一些相对紧缺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及时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企业和学校教师在实训过程中互相切磋,统一认识,共同提高,加快“一体化”教师队伍的成长与扩展。将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技术优势(企业的技术优势、企业设施设备的优势)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解决培养实用的人才的关键性问题。

3)增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工程经验互动

术业有专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教学课程,相互间应该互通有无,教学相长,把各自在工程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相互传授,加速教师能力提升的进度,真正实现“传、帮、带”。

4)教师自主进行在线学习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资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师生原先的传统教学模式。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能手,也一定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过很多的欣喜和收获。

5)加强与企业的科技合作

在做好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积极开展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合作平台,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咨询与成果转化等校企合作项目。

3.3 制度建设

1)“卓越计划”的开展需要政策支持

“卓越计划”在我校实施已相对成熟,但在校企合作、R到ㄉ琛⒔萄Ы蛱与教学奖励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保障激励措施,也需要在奖学金评定比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借阅科技文献资料等方面向“卓越班”学生倾斜,为学校的“卓越计划”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2)规范管理

本着“师生自愿、择优遴选、严格考核、政策激励”的原则,将在项目开展初期出台一系列“卓越计划”教师与学生遴选、管理、考核和评价办法。建立由校企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信息员组成的信息网络,通过信息反馈,全面掌握和监控教学实施过程。

4 结束语

培养卓越工程师绝非仅凭一腔热情、几个老师、一个改革方案即可完成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层面的力量合力进行。 “卓越计划”实验班的学生毕业后,还将通过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对其专业成长进行跟踪,在其职业生涯中持续提供优质的专业发展服务,并根据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反馈信息对在校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吕庆文,曹蕾,李远念,等.基于CDIO模式培养复合型卓越软件工程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3(1):71-76.

[2] 刘祥颖.集群式产学研合作下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21):98-100.

[3] 欧阳纯萍,刘永彬,阳小华,等.“卓越软件工程师”创新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15):78-81.

[4] 李珍,李世祥. 论“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教师之变[J].科教文汇,2015(12):12-14.

环境工程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新工科新旧动能转换制药工程人才培养

 

0引言

 

新旧动能转换不畅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总书记强调,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新工科是我国新经济时代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期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战略。医药产业是支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基础,是具有较强成长性、关联性和带动性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医药产业,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制药工程专业是由理、工、医等学科交叉融合,孕育产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并将继续朝着“绿色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因此,制药工程专业如何从能源利用、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模式、资源约束等方面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自1998年以来,全国设置有制药工程类的本科院校已有300多所,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药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学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和独立学院等。这些学校分布于全国各地,办学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根据自身办学背景和办学条件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的特色人才,是地方工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顺应国家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布局,作为地方性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应主动适应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十强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其建设应立足和依托地方、面向和服务基层,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学理念问题。目前,高校师资普遍存在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实践能力较弱和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偏少。另外,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催生了新领域、新行业的不断出现,国家社会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的培养任务、在校学生的学习基础都产生了变化。而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面对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和新形势,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相对滞后。

 

(2)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问题。新经济和新旧动能转换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教育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学生个性化发展受到制约。学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限制在本专业,学科交叉性不强,培养模式单一,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小,不适合学生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3)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问题。目前,工程教学的课程内容存在理论知识偏多,应用知识偏少。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讲授轻研讨、重课上轻课下、重群体轻个体、师生及生生间交流互动机会较少、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训练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缺乏积极思考。

 

(4)实践教学问题:实践教学“以创新和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地位不够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层次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全过程育人有待进一步加强。没有完全理顺校企关系,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缺乏校企合作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育人的机制和保障。

 

2改革的思路、方案、措施和成效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紧扣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方向,面向制药行业人才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构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探索个性化培养路径,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1)加强校企合作,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建设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针对教师实践能力弱和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偏少问题,我们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以淄博市医药博士联盟为平台,聘请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计、专业建设、实习实践、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等工作。通过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相关会议和培训进行研讨学习、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来校辅导交流,组织教学沙龙和研讨会等活动转变教师观念。使教师深刻意识到在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适应新时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教学理念,多数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能力和素质培养与提升为主了。

 

(2)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确定和完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构建了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四层次+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对制药工程人才的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确立了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通过充分调研新经济环境下行业、企业对工程人才的培养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对国内外知名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和人才出口单位的深入调研,剖析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四层次+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图1),实现了学生的分类和个性化培养。

(3)深化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完善了教学资源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①面向产业需求,深化了课程内容改革。根据新经济、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的需求,打破传统课程的机械化划分,重构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建设课程群,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课程,构建制药、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的新课程体系,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教育的全过程。密切关注国家及地区制药产业规划,深入调研行业企业需求,将产业化思想贯穿于研究与教学的全过程,将产业资源、技术需求、工艺案例等引入工程教育,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开双语课和英文课,选择部分学生与海外高校或外资企业开展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工作,使学生能够接触国际先进知识与领先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背景,了解不同思维及工作方式,具备适应跨国企业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②实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鉴于工科专业课程内容单调、枯燥、抽象等特点,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课程知识体系中,推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互相补充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元化开展教与学的改革。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以及翻转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理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培养素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采用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性成绩评价方式,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评价融为一体。着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科学精神、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批判性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分层次建设多元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校内综合改革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群)、重点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立项建设形式,大力推进了自主开发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校内外资源。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地域经济特点,建设包含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和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最新成果等内容的拓展型教学资源。支持教师在基础教学资源网络化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积累,完善电子书籍、案例库、常见问题集、往届学生作品集、考研辅导资料等应用型学习资源建设。通过建设这些“学教并重”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4)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分模块多层次全过程递进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为本、以创新为魂,构建“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创新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多层次、模块化、全过程、递进式一体化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以协同育人平台为载体,实现师资、课程、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等资源共享,完善校企协作人才培养与定向就业机制,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校企合作项目,培育学生的智能制造理念和创新实践能力。

 

以实验课教学为载体,以医药产品为最终目标,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面向不同年级学生分批开设了创新型综合实验,打破课程的机械划分,以生产工艺流程为指导,将制药工程上下游技术有机结合,以深化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课题设计和分析的能力,突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着力构建了真实实验与虚拟实验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发或引进优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和实验教学项目,优化实验项目教学设计,以虚实结合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补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实验教学新模式。

 

拓展和丰富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创新活动。构建了开放的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和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配备专业导师,直接进入正规的科研实验室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充分利用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和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大一到大四学生参与不同层次的专业实践创新活动,逐步拓展实践创新能力。

 

完善了校内外生产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建设制药工程实训室,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原料药的制备、在线检测、产品分离纯化、质量控制、剂型制备和包装的全过程实训。进一步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优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共建课程、科研合作、人员交互培训、联合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形式,实现技术孵化、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专业建设和发展长效机制。结合“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卓越工程师培训质量标准”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并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和目标的达成度,以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为导向,按照科学的教育类评价量表制定方法,分别设计了独立的专家评价量表和学生满意度评价量表,构建专家、教师和学生三维评估体系,形成课堂听课和网络观课相结合,专家点评、教师互评和学生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逐步形成了“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参照行业标准、企业岗位要求,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搭建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网络化相结合的评价平台。结合学校职称评聘、聘期考核和教学奖励等工作,建立了专业建设和发展长效机制。

 

3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山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为试点,充分调研和分析了制药工程领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了专业发展方向,加强校企合作,探索了适合新经济形势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管理模式,提升能力和素质,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力、智力和技术支持,满足山东省及全国制药行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推动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在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特色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制药工程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制药行业发展的需求,仍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宋瑞礼.找准新旧动能转换的着力点[N].经济日报,2018-05-1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6〕11号,2016.

 

[3]林健.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环境工程的认识范文6

>> 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析 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革与探索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工程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环境工程专业实习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探讨 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改革研究与实践 环境工程专业中《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索 医学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CAD制图》教学改革与实践 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环境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浅析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

[2] 张文生, 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l(1):77-80.

[3] 张宝刚, 冯传平, 匡颖, 等. 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初探[J]. 中国地质教育,2013 (4):9-12.

[4] 职友集[EB/OL]. http:///trends/yjs/huanjinggongcheng/school/.

[5] 百度百科:环境工程专业[EB/OL]. http:///view/145918.htm?fr=aladdin.

[6] 张东, 贾保军. 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与改革[J]. 黑龙江教育, 2008 (6):65-66.

[7] 金杰, 吴克, 蔡敬民, 等. 应用型院校生物与环境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 生物学杂志,2010, 27(2): 96-98,39.

[8] 张学洪,王敦球,徐建平,等.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29(7): 1-4.

[9] 唐勇奇, 黄绍平, 刘国繁, 刘建强. 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 教育探索, 2010 (12): 71-74.

[10] 江长胜,郝庆菊,肖广全,等.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2(28): 82-84.

[11] 严素定 ,王代芝 ,唐大平. 基于高师环境工程专业“三大实习”工作的经验和建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32(2):102-104.

[12] 李松, 宋照亮, 陈清华, 等. 基于创新动手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 35(8): 186-188.

[13] 郭新超. 环境工程专业三类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 66-69.

[14] 郝吉明.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C].大学环境类课程论坛论文集.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