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范文1

[关键词]文化 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聚集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十七大报告可以看出国家十分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又叫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等,1998年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定义。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就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包括广告设计业、建筑业、艺术设计业、工艺品设计业、时装设计业、电影和音乐、互动休闲软件、表演艺术业、出版业、软件开发业、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

200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公布:全球创意核心产业每年产值达6000亿新元,并且以7%的速度增长。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重要经济组成部分。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6%,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是仅次于金融业二大产业,是就业人数最多的第一大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是美国第二大产业,其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25%,美国的电影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的动漫产业超过电子业和汽车业,占GDP总量的20%,日本的动漫占国际市场的62%;韩国的游戏占国际市场的6%,占GDP总量的15%,我国网络游戏市场的75%都被韩国控制。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行业,被国际公认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科技、经济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当前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改变传统经济结构发展瓶颈的产业,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发展。

二、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3%左右,而欧洲的平均在10%~1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巨大。

2000年,我国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发展范围从最初的几个国内著名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辐射到全国各大主要城市,文化创意行业涉及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建立了环渤海地区创意产业园区、长三角地区创意产业园区、珠三角地区创意产业园区等。

1、国内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就全国范围来看,北京、上海两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早,充分利用各自的地理和经济优势发展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据测算,到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值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国家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多个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旨在促进各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各地政府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发展创意产业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保护和促进本地动漫产业的发展,以期来带动本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在全国各个城市建立了至少15个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并且成功举办了多次大型的动漫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江苏、杭州等省市的动漫产业的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很多大城市都建立了创意产业园聚集区,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

2、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创意产业是新兴的高端、高效、高知识、高文化、高技术产业,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有机结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发展创意产业。有些地方发展创意产业的条件还不成熟,不立足本地实际盲目跟风发展创意产业,花费巨资和大量土地建立大型产业园区,同时又没有大量创意企业入驻,造成很大的浪费,不仅不能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反而成了本地发展经济的负担,所以,发展创意产业,只有当本地经济达到一定的水平时,立足本地文化,挖掘本地特色,才能通过发展创意产业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2)产业趋同化现象。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导致各地的创意产业出现产业趋同现象,这样不仅加剧了竞争,而且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各地要依据本地经济文化的特点,挖掘特色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独一无二的特色产业。这样不仅可以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而且容易形成本地的特色和品牌,另外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的建设也要突出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标志。发展特色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

(3)创意人才严重缺乏。国内乃至全世界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国内的创意产业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缺乏是个很明显的现象,创意人才是发展创意产业的前提和关键,人才的缺乏会制约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创意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当务之急。在纽约,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占该城市全部从业人员的12%,这个比率在伦敦是14%,在东京是15%,而在北京却不足1%。

3、侵犯知识产权现象严重

知识产权是创意创意产业的生命线,但目前国内创意行业中侵犯知识产权的事件屡见不鲜,知识产权得不到有力的保护会严重影响创意产业的发展,保护创意企业的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顺利发展的关键。

三、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

1、政府制定长期稳定的政策,制定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引导扶持促进创意企业的发展

政策扶持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利保障,虽然目前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但是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还比较薄弱,政府还要加大力度针对当地创意产业的特点制定适合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避免政策盲目性和无针对性。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策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市场监管,合理规划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提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提供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保护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2、立足我国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开发创意产品

创意产业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是创意产业的根基源泉,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结合高科技来创新和发扬光大,我国的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才能创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创意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文化创意产业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十二五”规划要在中原经济区建立“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河南省借此东风也做了相应规划与设计,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有市场前景,关联程度高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集中区域和民族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本地支柱产业。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将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河南作为我国文化资源大省,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从夏到宋3000多年里,河南始终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形成了政治文明的鼎盛和辉煌。中国古都河南占其四,悠久的历史锤炼锻造出底蕴丰厚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正根、正道、正宗、正统”,这里的根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等是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从古至今河南孕育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名人,有思想家老子、列子、韩非等;军事家苏秦、司马懿、岳飞等;水利学家孙叔敖;文学家韩愈、刘禹锡、“诗圣”杜甫、“诗鬼”李贺等。

现代河南文化发展更是百花齐放。中原地区出现了姚雪垠、刘震云、二月河等全国闻名的作家,作品先后被搬上大荧屏,代表作有电视剧《雍正王朝》,电影《手机》、《一九四二》等。丰富的中原文化资源, 未得充分开发的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性发展孕育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奠定了扎实、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增长速度快,有发展潜力。2007年~2010年间,河南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5.5%、15.1%、15.9%,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明显高于其他生产总值,分别高出全省同期GDP增长3.4%、4.4%、3.7%。文化创意产业也以较快的速度发展。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为14311家,从业人员达到43万人,实现增加值338.7亿元。(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局)近年来全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实现较快发展,已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00家,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4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424家。

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产业结构升级为创意设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河南省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催生了巨大的创意设计市场需求。业态模式创新为创意设计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依托“互联网+”,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众创空间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内容和形式革新。科技进步为创意设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信息科技、纳米科技、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科技、新能源与环保科技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激发了创意设计发展活力,提升了服务层次和水平。

产业园区较多,各具特色。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步形成依托城市、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态势,截止到2012年底,河南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家(郑州嵩山文化产业园区、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禹州市神钧瓷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家,10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示范基地52家,通过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6家,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镇34个、特色村41个,国家认定的中国民间文化之乡23个。①文化产业集聚区21个,文化企业达8000 多家。

以郑州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园区覆盖广告会展业、动漫游戏业、文化演艺业、现代传媒业等。“洛阳牡丹名满天下”,洛阳充分发挥其传统的牡丹文化和河洛文化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开封大力弘扬宋文化,修复开封古城墙,营造清明上河园园区,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区。安阳依托殷墟甲骨文文化,发展以殷商文化、文字文化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南阳借三国文化,中医传统文化优势,打造镇平玉雕、医圣故里中医药文化、卧龙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政策扶植加大,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在《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河南省提出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意见》;2013年印发《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方案》,《河南省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实施方案》;2015年8月出台了河南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这些政策的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中长期规划和健全的政策扶植体系。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快,势头良好,也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与优势,但和上海、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总量偏小,比重偏低。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近年来表现不俗,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发展缓慢,2010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367.13亿元,仅占河南省GDP的1.6%。《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提到,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左右,到 2020年达到 7%左右,河南目前的发展低于3%的全国平均水平。文化创意产业在GDP所占比重更小。2010年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约为14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5.05%;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约为163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9.6%。河南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GDP的比重上远远低于其他省市,增加值总量也偏小。河南文化创意产业有很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

文化资源未能充分合理开发。河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过于强调规模、数量、效益导致重复开发,表面开发,甚至恶俗开发的现象屡屡出现。未能对文化资源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未能认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和方向;未能充分开发出拥有鲜明地区、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甚至为资源只做表象之争,例如老子故里之争,安阳曹操墓之争等。这不但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相反使整个产业沦落到恶性竞争,低质发展。

传统产业占主导,创意类产业偏弱。目前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长久来看在文化产业中的比例趋降,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层”发展迅速。 但是总体而言,文化创意类产业的地位尚未超越传统产业。 2010年河南文化产业“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值之比为34.8∶19∶46.2。②河南各地区大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只限于传统领域,基本环节,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环节与内容开发不够;产业链未能得到很好的延伸与整合;高端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作品严重缺乏;跨行业协作整合力度不够,这导致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规模小,带动辐射效果不佳。河南除了有中原出版传媒、河南日报、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河南影视制作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外,还有开封清明上河园公司、小皇后豫剧团等民营文化企业。但这些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行业带动效应和辐射的大企业集团,龙头骨干企业。和桂林的印象山水、新浪、华谊兄弟等知名企业、创意品牌相比,河南创意文化企业在发展上任重道远。

文化投入不足,企业融资困难。2004年到2009年,河南文化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0.36%、0.33%、0.28%、0.29%、0.34%、0.32%,全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 0.4%、0.39%、0.39%、0.4%、0.4%、0.39%。人均事业费方面 2004 年到2009 年,河南省在全国排名分别为31、31、31、31、30、30,连续数年排名全国倒数第一。③虽然文化产业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但是资金短缺依然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河南文化创意企业,规模小、观念落后,发展重复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只能通过自己的积累成长,导致资金短缺、管理不善,加以认知和政策上的限制,和资本市场很难形成有效对接,企业融资困难并缺乏融资途径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专业人才匮乏。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创新人才培训体系与平台。在国际大都市纽约,有约一成的就业人员直接或间接从事相关文化创意产业。中国部分发达地区所占比例不足千分之一。河南更是缺乏相关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将文化产业化、市场化的人才。而能将创意文化、中原文化和产业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则更少。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突出中原优势,打出中原品牌。充分利用中原文化资源,依托中华姓氏、宋文华、功夫文化、甲骨文文字、轩辕故里等根亲文化资源优势。发掘民间工艺、民间演艺、民俗文化,比如开封汴绣、禹州钧瓷、平顶山汝瓷、洛阳唐三彩、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棠溪宝剑;浚县的民俗、宝丰的魔术演艺、镇平玉的文化、濮阳的杂技等。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武林风》便是利用河南丰富的戏剧、武术文化资源而创办,获得巨大成功。

建立大中原、大文化理念,结合区位优势,出台依托中原文化整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长期规划图。加大财政投入,吸引民间资本,把具有示范性、能够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工艺艺术,文化名城和文物遗存丰富的地区项目列为财政支持对象。针对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出现的同质开发、无序竞争、低质开发、失当开发等现象,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对项目进行深入了解,统一协调。

重视创新驱动力,转变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转变以往重规模,轻结构;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摸索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加快以科技和创新为驱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具有自主产权的数字出版基地,扶持具有中原特色高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创作更多新型、有创意、贴近百姓的文化精品。通过调整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形成一个合理、高效的产业链和所有权结构;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科技的结合;通过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实现产业链的延伸,高附加值环节的拓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转变到高科技创新驱动和产业整合升级的模式上来。

整合资源、培育知名品牌和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支点、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一方面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知名品牌的扶植力度,引导企业积极创新,研发,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导示范作用,提升产业整体水平。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跨地区、跨行业整合重组,实现集约化、大规模的管理,重点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自我驱动发展的大型产业集团。另一方面,也应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是市场中的大多数,能迅速贴近消费需求,鼓励私人资本和企业发展深度对接。发挥文化创意产业贸易组织、协会的中介作用,扩大资源共享,优势组合,优势互补。

拓宽投融资渠道,搭建融资平台。现有文化创意企业多属于微小型企业,资金不足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政府可以引导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评估机制和信息平台,企业需要融资时,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迅速获得融资。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建设经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消除资本市场与文化市场的种种障碍,促使社会资本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金融产品。促进银行和企业的合作,展开对话平台,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形成政府引导、投入,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多渠道产业融资机制。

实施创意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支持。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可以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优势资源。针对重点产业项目的特定人才需求,鼓励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培养计划,增设与文化创意专业相关的课程、讲座,鼓励整合艺术设计、科技、管理、营销及法律学科领域的课程。重点培养创意设计、数字传媒、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营销、研发、财务、谈判、法律、资产评估和品牌经营等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和文化创意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习,和企业进行对接,针对市场制作创意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执业素质,提前与职场接轨。加大力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归,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重点吸引文化创意领军人才及精英团队。以海纳百川的心胸,打造河南文化创意产业智库。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繁荣提供智力支持。

全面掌握文化创意产业营运状况,以研究为基础推动行业发展。官方统计数据对分析和理解文化创意产业有相当的重要性,有必要发展一套特定的统计框架和方法,作为制订政策的基础。政府统计部门在企业、专业组织及学术机构的协助下,制定一套为文化创意产业而设的统计方法,并进行一次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全面掌握个别行业的营运情况,创意产业与整体经济的关系,其他行业的创意劳动人口,以及相关机构的创意活动等。每年更新各行业的主要数据,并每三至五年进行一次详细研究,以紧贴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

文化创意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可以拓展内需、促进经济、带动文化文明认同与发展。由此,掌握文明进程的脉动,厚植软实力,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作者为安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本文系2013年河南省软科学“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0848)

【注释】

①韩啸:“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对策”,《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2期。

②《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方案的通知》(豫政〔2013〕24号)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范文3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现状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江西省发展改革委于2009年7月批复同意设立江西首家文化产业创意基地——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形成了以高新技术陶瓷引领的制造产业和以陶艺工作室引领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两大板块,景德镇由此拉开陶瓷产业的转型帷幕,也拉开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

一、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现状

近年来,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法蓝瓷通过艺术创意而畅销国内外,已有5000多家直销点遍布全球;领域上的创意拓宽了陶瓷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纳米陶瓷,如陶瓷太阳能、陶瓷假牙等;制作形式上的创意使得哈哈尼成功步入央视,吸引了全国上千家商铺加盟,这样的成绩真是让人兴奋。在此基础上,景德镇还建设了一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如乐天陶社,已成功举办了数十场国内外艺术家陶瓷讲座以及陶瓷展览会和陶瓷创意时装秀;景德镇的三宝陶艺村,不仅是游客旅游观光的景点,也为中国陶瓷文化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二、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瓶颈

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但还是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

(一)文化资源管理分散,缺乏市场主体建设意识,产业链分工不明

景德镇作为国家批示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与陶瓷生产制作和交易有关的古窑遗址以及相关建筑。景德镇陶瓷馆、陶瓷历史博物馆所收藏的包括五代开始的不同年代、不同造型,风格迥异的陶瓷珍品。然而,目前这些文化资源由多个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分别管理,机构冗杂,不仅存在着市场主体缺位、职责不明确,而且还出现资源分配机制缺乏整合,导致市场主体责任不清、市场主体地位不高的情况。

(二)缺乏具有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

每一个产业的发展想要做强做大都需要一个能够具备大规模的龙头企业,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的发展就面临着这样一个缺乏具有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的问题,这对于景德镇的形成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和具备自主研发能力都是一个很大阻力。景德镇的陶瓷企业现状呈现散、小、乱的状态,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和个体作坊为主,大多数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其中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有250余家,但小型的私人作坊式却有约2000多家,约占景德镇陶瓷工业企业总数的97%。景德镇陶瓷企业规模总体偏小,贸易企业近400家,配套或关联企业300多家。离形成品牌集群效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当前,除了海畅、哈哈泥、法兰瓷等企业注重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品营销,很多企业及个体仍然处于被动中,缺乏竞争意识以及主动营销产品开发市场的意识。

(三)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人才储备不足,缺乏主流形态的文化创意

景德镇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人才断层的现象极为严重。虽然景德镇拥有众多的陶瓷名家大师和陶瓷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存在的体制问题,使得陶瓷创作往往限于个人的创作。而众所周知,个人创作的规模和影响力都十分的有限,很难支撑起景德镇市的陶瓷产业发展。因此人才体制问题、创作的个人化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阻碍。

人才结构失衡问题也对景德镇市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景德镇市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主要是以陶瓷制作技术人才为主,陶瓷创意设计型人才却非常短缺,同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也体现出不合理的状态,存在着严重的断层现象。陶瓷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这一主题,但景德镇本地的陶瓷艺人在创新这方面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这主要是由于陶瓷艺人的思维不够开放,受到我国传统技法和陶瓷设计观念等的影响较深,不敢去尝试新的创作风格,一直停留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前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高端人才大量外流,能与世界接轨的创作人才不多,产品设计样式死板守旧,缺乏创新和创意。加上大部分人才外流,国家级工艺大师的作品又有限,使得景德镇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出现了人才储备不足的窘境。

三、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出路

(一)发展以旅游为坐标的创意文化产业

景德镇旅游业不是缺乏资源,而是缺乏旅游的创意。要发展景德镇特色的地方旅游,就必须引入创意理念,将创意融入旅游中,打造独特的旅游形象、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设计出具有创意陶瓷文化旅游项目,实现旅游业和陶瓷业相互带动。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结合可以在中国陶园瑶里等区域开始,结合现有的旅游产品和陶瓷历史文化遗址,向市场推出有特色、有意义、有销路的多样化陶瓷产品的同时多一部分可以修缮的优秀陶瓷历史建筑进行修改。在结合景德镇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的各种高技术,并且加入影视传媒等元素,来提高精品陶瓷的知名度。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性思维,像青岛啤酒节,广交会等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国际陶瓷博览会,多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在国际上有影响力陶瓷文化交流平台合作,用以推出大批的兼顾国际流行趋势的高级手工陶瓷品牌,促使陶瓷文化创业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平台。

(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发挥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景德镇已经实现了陶瓷创意产业的初步集聚,但集群的水平并不高,艺术陶瓷企业大都规模比较小,而且比较分散,难以形成产业集群。这就要求景德镇政府要多关注艺术陶瓷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集聚构建良好的物质基础。通过加快创意陶瓷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促使原来散、乱、小的艺术陶瓷企业集中到统一胡浅组的工业园内、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三)完善市场经营秩序,打破封闭经营

结合艺术陶瓷的优势,景德镇市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形成了以老城区原陶瓷企业为基础,近现代陶瓷工业生产空间、里弄生活空间与当代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的“一轴四片六厂”的陶瓷工业遗存保护。2012年以来,景德镇市陶瓷产业继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陶瓷产业增长势头良好。1至3月份,陶瓷工业总产值达51.7亿元,同比增长7.26%;陶瓷出口达3218.5万美元,同比增长2.9%;陶瓷固定资产投资达15.6亿元,同比增长25.8%。同时,加大了推进商标申报力度,陶瓷注册商标由2008年的49件增加到现在的380件。

(四)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企业应该首先明白文化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的行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度关联的产业,由此决定,创意产业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都与人才密不可分,是一种极其依赖个体人脑和人的心智能力的文化创造活动。因此,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能否拥有大量的各类创意人才,将成为夺取创意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因此,陶瓷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采取高薪聘用、兼职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创意人才的待遇以吸引高素质的创意人才,促进人才在产业中的企业之间合理流动,优化产业人才结构,同时更要积极通过社会宣传,吸引和引进非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转移到文化创意产业中来。避免创意人才难以挽留的尴尬情况持续发生,影响创意资源的整体素质提升,应该使人才资源充沛和经济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要切实提高文化创意和创新意识,树立“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瓷都陶瓷产业”的理念。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以陶瓷资源为载体,以文化资源为内容,以一系列创意活动为核心,其理念与传统的陶瓷制造业发展理念、思维路径和管理经验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显著特点便是把陶瓷文化创意变为现实财富,把相关知识变为具体的生产力。提高对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要求陶瓷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和掌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般性理论、战略、策略、成果、经验、方法和措施,并结合陶瓷文化的自身特色,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发挥主体的文化创意和创新意识,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来实现陶瓷产品的价值附加、从创意到财富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目前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格局分析[OL].中国行业研究网,2012-2-28.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范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产业集聚区;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英国政府曾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对“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的概念进行了这样的界定,认为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从一个理念转变为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也经历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延伸的过程。当前,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寻找着文化创意产业独擅的取向、领域和方式。作为地处中原的文化大省,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有先天优势,亦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和起步较晚的局限,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和艰难选择。

一、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强力推进,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1 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大,但整体实力不强

伴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河南振兴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是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河南省近年来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2012年初,河南省出台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更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政策中涉及税收、金融、土地、财政、工商等多方面的优惠措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但是,由于河南省地处中原,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不强。首先,文化产业结构失衡、重复建设、软小散滥、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规模和总量偏小,占GDP比重仅为3.2%,而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其次,文化创意人才缺乏。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缺少足够的学院、研究所和师资来完成对创意人才的培养,缺少对优秀创意人才的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意阶层”,无法对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有效的智力支持。再次,文化创意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弱。属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传媒产业,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制作等发展不快,科技含量不高;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的知识密集型创意产业,如动漫、视觉艺术、环境艺术、广告装潢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态比重偏低;中小型文化创意产业居多,缺乏支柱性文化创意企业,这些都制约了河南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 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河南省文化资源丰富,农耕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汉字文化、宗教文化等异彩纷呈。近年来,河南省开发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平台,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河洛文化节、国际华商文化节、中原根亲文化节等。不可否认,这些文化平台的开发与建设对河南省对外传播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省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挥了有益的带动作用。但从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来看,仍存在挖掘不深,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未与科技有效结合,从而形成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首先,河南省的知名文化品牌不多,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转化。比如,濮阳东北庄的杂技、温县的太极拳、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开封的汴绣、汝州的汝瓷等都是极具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但目前来看,这些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开发水平不高,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其次,现有文化资源优势未能与数字技术有效结合,实现生产方式和业态的创新。科技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文化创意产业是依托现代高新科技的新的传播方式,通过创意文化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有效激发文化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盈利能力。如何将传统优势资源进行二次创新与开发,为传统文化找到新的生长点依然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显然还未实现与科技的有效融合。

3 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快速,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范文5

【关键词】中国 韩国 文化产业 文化创意产品贸易 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品贸易额增长快速,市场占有率扩大,国际贸易地位逐渐提高

根据《2010创意经济报告》的数据来看,2008年中国在世界文化贸易中的比重达到21%,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大文化产品出口国。

2011年中国文化核心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99.1亿美元,同比增长21.4%,贸易顺差174.9亿美元。从表中可以看出,1992年到2008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呈稳步增长状态的,特别是在2001年到2008年这一阶段增长速度尤为明显。但就整体贸易而言,发展空间还有很大。

(二)我国的主要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依然存在逆差

1.在商业演出方面,中国具有国际水准的表演团队出国表演的平均收入还不到四千美元,比如杂技芭蕾舞《天鹅湖》,每一场的收入也只不过才3万美元,而我国一年的海外商演总收入还不如太阳马戏团的年收入。2.在图书进出口方面,中国的图书行业一年只有6000万美元左右出口额,多年来,我国的图书进口量与出口量一直是10:1的严重逆差状态。3.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火爆,虽然内地电影市场票房一路飙升,但海外电影票房却是一片惨淡,票房不过几千万元人民币。从进出口量上来看,中国在2000年到2014年之间进口影片超过4300部,而出口电影只有几十部,贸易逆差很是惊人。

存在贸易逆差的主要文化创意产品不只是在图书,商业表演和影视剧行业,还普遍存在于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和动漫行业,并且逆差都非常大。

二、韩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品销售额逐年增长,对外出口量也是不断扩大

2005年韩国的主要十大文化产业领域包括游戏,漫画,音乐,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广告,角色和教学娱乐等发展快速,仅当年的销售额就高达437亿美元,较上一年增加了13.3%,约占到韩国GDP的6%,远远高出中国的3%,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才4%。在2007年,韩国国内文化产业销售额达到58.61万亿韩元,与2002年相比,这五年间增长了7.3%,同年,文化产业总的销售额占到GDP的6.5%,总的附加值占到GDP的2.6%。

(二)韩国文化产业核心产品贸易量始终处于逆差,整体发展薄弱

韩国文化产业核心商品从2002年到2008年这七年间出口额就增长了210%;而在进口额上,从2002年到2008年进口额都远大于出口额,可以看出韩国文化核心产品贸易逆差严重。

三、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产业近些年在整体上发展迅速,进出口贸易量不断增加,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特别是在产品设计服务,广告,新媒体,艺术产品,古董等创意产品的出口在不断增长,势头强劲。韩国与中国相比,整体上的发展略逊与中国,中国还有一项优势创意产品,那就是印刷品,并且是增长较快的一项产业,而韩国虽然印刷品也得到发展,竞争力上升,但还远不及中国,增长率也不及中国的高。中韩两国有其自身的发展基础和资源,近几年中韩的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出口额也在不断上升,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市场前景广阔。

提高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快并巩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建设,发挥其集群效应,赢得规模经济。结合自身发展优势,打造出完整的、高效的、专业的产业链条,实现规模经济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二)重视本土化发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名品品牌。我国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努力发挥本土优势,结合大众需求,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

(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针对性培养,尤其是要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还有营销人才。

(四)加强法律建设,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要制定差异性文化产业政策以适应不同地域的文化,加大对文化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加快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要加快步伐扶持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民族文化,使其成为核心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兑炫.韩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10.

[2]江曼.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出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北京:经济贸易大学,2014.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范文6

摘 要: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创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我国创意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低下、结构失衡的现状,高校作为培养创意人才的源头必须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队伍等进行适当改革,完善现有评价体系,建立专利权保护机制,在与企业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创意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高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5-0079-03

以创新和创意为核心驱动力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十三五”规划再次将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明确写入国家政策文件中,并且其占据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程度。人力资本作为生产环节的关键性因素,使得高素质文化创意人才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就对我国培育创意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由英国创意产业专责小组在1988年的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中首次提出,即“一种在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基础上,运用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更多就业岗位的产业”,并将软件、出版、广告、设计等13种行业纳入到创意产业体系中去。实质在于以创意为核心,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作用。尽管世界各国很早就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加以发展,然而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例如:美国十分重视版权保护,将相关产业定义为版权产业;日本则更关注数字化产品的文化内容,称其为内容产业;芬兰、韩国、德国等则称之为文化产业[1]。中国内地等官方均将其定义为“文化产业”,香港沿用“创意产业”的概念,而台湾则首先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最早将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结合起来的地区。

正如英国国务大臣克里斯・史密斯所说:“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创意产业,对知识经济和国民财富产生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创意产业已经从进入到中心。”[2]早在2005年,全球创意经济市场规模就已达到20760亿美元,美国则以11570亿美元列为首位①。全世界每天创造的产值中有220亿美元来自文化创意产业,且该数值以每年5%的速率稳步递增②。仅以我国2015年电影方面为例,全国电影总票房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仅9个月零7天就实现2014年全年票房,中国电影发展迅猛;动画方面,全国共上映51部动画电影,有3部票房过亿,其中《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更是以9.55亿的好成绩稳居动画票房榜首③;网游行业则借助热播的影视剧、网剧为其造势,更是吸引了一大批玩家,前景一片光明。

(二)文化创意人才的特征

在这个创意为王的时代,作为创意核心的人力资本――文化创意人才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创意人才并不仅仅是指那些有着特殊才能和天赋的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创意人才是那些在文化产业中创造出新的内容、理念和技术的人才。更具体的,文化创意人才是一种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技能或特殊才华为手段的“专精人才”[3]。他们具有以下特点: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接受多元文化;敢于创新,喜欢挑战新事物;团队协作能力强,善于整合组织资源;乐于创新,探索新知并持续学习。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就好比是待孵化的蛋,人才是孵蛋的关键,然而我国人才的数量及质量都远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甚至部分学者指明我高校教育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轨,加重了我国创意产业人才数量匮乏、素质低下、结构失衡的现状,高素质复合型创意人才的缺失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创意行业的发展。

(一)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严重缺乏

创意产业经济在我国兴起较晚,作为新兴产业相对于其他成熟行业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创意人才的培养始终跟不上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且这种矛盾随创意产业的发展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截止到2012年末,我国总体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有1200万,占总人口的1%,而美国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人口总数的12%④。仅以网游产业为例,创意人才缺口达30万,高端创意人才更是寥寥无几⑤。虽然创意人才的培养得到了重视,但是直到目前,即使是我国一线发达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规模也依然偏小,如北京市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约为112.3万人,仅占全年常住从业人口数的10%左右⑥,人才缺位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专业训练不足

我国尚未建立起系统、合理的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缺乏规范化的指导和约束。目前市场上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员只有相当少数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绝大多数人员缺乏相应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很多人的职业选择依赖于对收入的偏好等现实情境。即便是高校毕业生,也由于学校教育内容死板,评价考核机制僵化等而未能学习到与社会生产实际契合的知识和技能,人才人文素质缺失,缺乏综合性和创新能力。

(三)文化创意人才结构失衡

合理的人才结构有利于实现我国创意产业经济的稳定、均衡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因素,我国人才结构十分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人才层次比例失衡、人才分布地区差异显著上。Andy C.Pratt博士将文化产业生产体系归纳为创意理念的提出、创意产品的初次生产及再加工和创意产品的销售四者的循环[4]。相应地,创意人才也包含四个层次,即高端创意提出者、创意产品生产者、创意产品再生产者和销售创意产品或服务的人员。在我国创意人才总量匮乏的基础上,高端创意提出者比例相当小,更多的是处于生产末端的产品制作和销售人才。我国高端创意人才缺失的现状就好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意经济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另外不难发现,我国创意产业经济发展在地域分布上呈现自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逐渐递减的态势,越是经济发展程度高、交通便利的地区,创意产业发展越强盛、人才集聚能力也越强。以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高校为代表,创意产业教育在质量、数量及专业设置等方面均要好于二、三线城市[5]。

三、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鉴于文化产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尚未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现状,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高校也相继推出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政策与规划。但是,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

(一)加快创意学科与专业的结构调整

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而高校是提供创意人才的主要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创意人才的培养上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对创意学科、专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扩大创意人才的培养规模,教育政策适度向创意人才的培养上倾斜等。还应注意的是,创意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张必须以满足市场对高素质创意人才的要求为前提,除考虑学习成绩外,创新、创造能力也应作为高校招揽人才时选拔参考的关键指标。与2015年相比,我国90所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在今年公布的招生简章中,都对“创新特长”做出明确要求,成绩排名靠前不再是招生的唯一门槛。

(二)明确教育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高校是创意人才的蓄水池,也是实施创意教育的主体。创意人才的培养应与就业相一致,技能与素质并重。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及时调整,鼓励有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意人才。课程类型包括通识教育、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社会实践等模块,适当引入交叉学科和边缘课程,在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激发创意灵感。土耳其曾开设“技术与设计”课程,并将其作为学校公共教育课的创新课程,以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应体现文化教育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创意灵感的产生。高校应经常举办人文讲座,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文化活动,丰富校园人文气息。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丰富人文素养,真正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精、尖”创意人才。

(三)改革固有评价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意人才

创意作为一种无形的知识型结构很难通过定量方法给予评价,创意人才是创意产生的根源,对其素质水平进行评价时应该采用多样化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匹配的原则。然而,传统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只注重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容易忽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创意教育应主动倡导一种发散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自主、分析、创造的能力。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将素质评估、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等指标相结合,建立起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四)优化师资队伍,转变教育理念

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是综合型的创意人才,而人又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动物。因此,创新型师资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校教师在进行创意教育时要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根据“二八法则”对人才培养采取分层次区别对待模式,将教育资源向能够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更具创意潜能的人才适度地倾斜。其次,教师应主动转变传统“师带徒”的教育观念,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化身为积极的创意引导者,向学生传授最前沿、最先进的创意理论,开拓学生发散性、灵活性的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相应地,教育内容也应有的放矢,适当的学科交叉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多元化发散思维,激发创意的火花。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始进行双师教育,部分游戏专业也开设社会学、经济学等课程。最后,高校可通过引进与国际合作的方式引进国际高端创意人才,或者通过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从而转变创意型师资匮乏的现状。

(五)实现产、学、研耦合,构建“协同环链”

“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机构或个体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协同理论最早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提出,主要指千差万别的各系统和运动现象等都遵循从无序转变到有序的相似规律[6]。产、学、研耦合构成“协同环链”,特别是“战略―知识―组织”三位一体的校企协同发展模式,有助于在保持与市场需求一致的前提下,以社会工作为第二教学课堂,让高校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知识、提升能力,从而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7]。党的十召开以来,产学研协同化、一体化发展作为我国实现高校创意教育的抓手多次被明确提出,我国已经有几所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大学。

(六)加大专利权的保护力度

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这就规定了创意人才的劳动成果最终将以专利的形式出现,对于劳动成果的有效保护有助于激励创意人才不断创新。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世界领先,这主要归功于其对版权的大力保护,因此,美国将文化创意产业又界定为版权业。同理,对于创意的提供者――高校学生的创意在转化为实际产品产生价值的过程中,更加需要专利权的维护。由于高校学生个人能力有限,维权意识和能力不足,个人很难实现快速、有效的专利申请及保护,这就需要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学生解决该方面的问题。高校可以与社会上的专利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达成合作协议,共同为保护高校人才创意成果而努力。在高校机构内部专门设置学生创意保护中心,帮助学生维护专利权,将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创意的动机和灵感,实现创意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注释:

①数据来源引自:中国产业信息网:《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http:///industry/。

②数据来源引自:智研咨询集团:《2013―201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③数据来源引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2015年12月31日晚通报。

④数据来源引自: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地图白皮书(2012年)》。

⑤数据来源引自: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文化体制改革呼吁产业经营人才》,http:///。

⑥数据来源引自:北京统计信息网:《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情况》,http:///sjfb/bssj/jdsj/。

参考文献:

[1]Bliiy Matheson.A culture of creativity:designeducation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J].The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6,(1).

[2][澳]斯D亚特・坎宁安;苑洁编译.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涵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5-116.

[3]赵曙明,李程骅.创意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王治河.全球化与后现代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0-43.

[5]姜文学.创意产业与创业人才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6]杨刚.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3).

[7]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

收稿日期:2016-09-13

作者简介:张宝生(1982―),男,辽宁昌图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