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创产业的特点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1

区块链的长期影响将给文创产业带来颠覆性的革命

火爆的比特币把沉寂多年的区块链技术推到了普通大众的面前,不管是否加入挖矿或炒币大军,亦或是对这种虚拟代币价值艳羡不已的吃瓜群众,或是持冷眼旁观的专业人士,大家关注的主要焦点还是比特币。

显然金融是区块链技术最早,也是应用得相对成熟的领域。这与区块链技术天然就是账本的特性直接相关。然而这远远未挖掘出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平台技术、数据库技术的优势以及充分利用此种技术优势在各个领域和场景下应用的可能性。也即区块链的短期价值被高估,而长期影响却被低估(何宝宏博士语)。

如今,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而互联网技术当中还在不断涌现出各种让人应接不暇的新技术。在这些新技术当中,作为底层技术的区块链将发挥最长远最广泛的影响。

技术篇:

认识区块链技术

(一)区块链技术是什么

区块链最早由密码学家“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于2008年提出,目前行业公认的区块链定义是:

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链条的方式组合成特定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去中心化共享账本,能够安全存储简单的、有先后关系的、能在系统内验证的数据。

区块链本质上就是一个账本,可以让互不信任的人,在没有权威中间机构的介入下,充分信任对方来进行信息与价值互换。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储存、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

(二)区块链技术为什么会有如此长远而广泛的影响

区块链技术具有以下六大特征,正是这六大技术特征使得区块链具备了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的特质:

去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技术,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任一节点停止工作都不会影响系统整体的运作。

开放性: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

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里自由安全地交换数据,使得对“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和技术的信任。

匿名性:由于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数据交互无需以信任为背书,因此交易对手无须公开身份。

可编程:分布式账本的数字性质意味着区块链交易可以关联到计算逻辑,并且本质上是可编程的。因此,用户可以设置自动触发节点之间交易的算法和规则。

可追溯:区块链通过区块数据结构存储了创世区块后的所有历史数据,区块链上的任一一条数据皆可通过链式结构追溯其本源。

区块链的信息通过共识并添加至区块链后,就被所有节点共同记录,并通过密码学保证前后互相关联,篡改的难度与成本非常高。

深刻地理解区块链技术这六大特征,可以更好地在文创产业中挖掘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价值。

价值篇:

区块链技术在文创产业发展中的价值

技术是解决法律问题的重要路径。

互联网领域中,技术可以高效解决某些传统法律问题;对于法律无法及时作出回应的新业态,技术就是产业规范,是法律的重要补充。

(一)盗版是文创产业的致命伤

文创产业包括了影视、文学、动漫、音乐、视频、游戏等以及其相关的数字形式,涉及内容的生产、复制、流通和传播等主要环节。

在“互联网+”时代,文创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互联网的网络效应、快速传输、低成本性,加上各种盗版技术的层出不穷,使文创产业面临着盗版猖獗的挑战。

网络盗版给文创产业带来了的巨大经济损失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网络盗版直接带来的是诸如工作流失、版权价值缩水、损失大量优秀作品的负面影响;其次,由于网络盗版内容的低俗,加上虚假广告、木马病毒、作品质量低下等特点,劣质内容也给用户体验带来极坏的体验,影响消费者对正版作品的感受,造成版权市场的恶性循环。

原本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IP本应成为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但当下互联网产业生态圈里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依然严重,网络著作权官司纠纷频发,原创盗版遍地、举证困难、维权成本过高等问题成为文创产业的尖锐痛点。

此外,对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法律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一些新型业态无法获得著作权法权利体系下的保护,在转而寻求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同时,却存在评价标准不一的不确定性。

网络盗版如同溃堤之蚁,可以撼动整个文创产业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在传统的法律法规政策、司法保护、行政执法、行业自律以及企业内部规制之外,前沿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给文创产业的痛点带来了新的解决思路。

(二)区块链提供的解决思路和价值

规范和技术是解决法律问题的两种进路,当法律事后规制的成本较高时,区块链技术提供了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进路。

对于目前文创产业存在的各种法律问题,例如新型的盗版模式使得盗版行为更加分散化、隐蔽化,打击难度更大;网络盗版各环节更加细分,责任认定难度更大;用户的正版化意识未能与正版化进程一起提高等问题,区块链技术也许可以提供一种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解决思路。

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时间戳、哈希算法对作品进行确权,证明一段文字、视频、音频等存在性、真实性和唯一性。

一旦在区块链上被确权,作品的后续交易都会被实时记录,文创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可追踪,这为IP权利证明、司法取证等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技术保障和可信度很强的证据。

具体而言,首先,IP是文化娱乐创意的核心,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将文创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加速流通,缩短价值创造周期,实现IP的价值转移,并保证转移过程的可审计、可信度和透明度。

其次,基于区块链的政策监管、行业自律和民间个人等多层次的信任共识与激励机制,同时通过安全验证节点、平行传播节点、交易市场节点、消费终端制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文创行业的存储与计算能力,有助于文创产业全面进入数字化内容生产及传播时代。

另外,文创产业的盗版问题也可以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途径来解决。可以不断加强权利持有人与标准组织和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等主要行为者之间的合作,以促进可追踪性技术的传播,并支持区块链等新追溯和认证系统的出现。

通过记录资产、交易和参与者,这种共享数字分类账本提供了关于IP来源和历史流转的信息,使IP更容易地被追踪和认证。

因此如何使用区块链技术来加强供应链的透明度并更好地保护IP是文创产业可以重点考虑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不仅在抑制盗版方面有突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可以贯穿文创产业的全产业链。

应用篇:

区块链在文创产业的应用及落地场景

(一)区块链技术贯穿文创产业的全产业链

区块链在文创产业的应用主要围绕着四个领域展开的:区块链+内容生产,区块链+内容流通,区块链+内容交易,区块链+内容维权。

区块链+内容生产: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共同创作作品数据的追踪、确认和审计,有效地减少共享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实现基于区块链的创意产业的生产、交易、投资平台。创造一个人人可以创作、交易、传播、消费、众筹的信息共享和价值交换的平台。

区块链+内容流通:基于区块链特性和虚拟市场规则,使得消费者能够参与内容创作、生产、传播、众筹和消费的全流程,而不需要依靠第三方平台的信用背书。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传输特点,内容产业可以在版权交易和游戏道具场景交易平台上发行、交易数字资产(类似于token)。基于不可篡改、分布式的特点,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之上的版权和游戏道具交易不仅能促进交易的安全、透明,融合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能对游戏和版权市场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区块链+内容交易:利用区块链技术,使音乐、电影、文字作品等内容产业数据的生产、传播、许可、交易等过程公开化和透明化,跨过出版商和发行商,创作者可以直接在区块链平台上发表、推广或交易作品,直接获得报酬。

利用区块链技术,添加信任的确权节点,进行IP及其相关权利的交易,以及权益分配等功能,可解决交易不透明、内容不公开等问题。

区块链+内容维权:利用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等技术对交易数据共识签名后上链,不仅可以进行一般的文件存储,而且可以通过实时保全的数据通过智能合约形成证据链,满足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的要求,促进证据及审判的标准化。

(二)区块链技术在文创产业的落地场景

1、内容生产—共创平台语戏app

语戏app是基于亚流行文化社群“语言 Cos”而创建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主要解决的是许多作者共同创作的文字 Cosplay 一段情节、故事的知识产权问题。

创作模式是在语戏这个app中,创作者共同创建、整理、cosplay、存放、沉淀、考核某个剧本或故事,最后汇总成为一个令人满意的作品。

最后这些作品独家授权给平台,语戏平台卖给影视、文化公司后将收益按区块链记录中每个人的贡献分配给各个共同创作者。

区块链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取代了依托于旧的QQ群及贴吧的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人为处理成本,区块链平台基于算法直接统计每个人在每部戏中贡献的内容占全作品的比例,而且平台的不可更改性更能保护共同创作者的利益。

2、内容流通—版权流通平台Primas项目

Primas项目致力于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数字版权领域,打造国内首个在版权领域商业化落地的区块链产品。希望从根本上颠覆洗稿的游戏规则,重新书写媒体传播的法则。

Primas的运行模式是建立完整的DNA体系和溯源机制,其核心是内容数字指纹识别,通过密码学与区块链技术,将创作者认证的作品及认证时间、作者信息、可信时间戳共同加密,生成一段唯一的八位码,这样不管之后内容“流窜”到哪个地方,都有根源可以追寻。

区块链技术解决的主要是类似于版权登记和公示的问题,不再需要中心化数据库下的检索比对,只需直接溯源就能确定权利人的最终版权,但是可能会涉及到盗版确权的问题。

3、内容交易—版权交易平台Cfun项目

Cfun平台是基于全球公有链量子链开发的一个去中心化的应用(DApp),用来记录作者的作品,同时获取用户行为数据,意在建立一个全球的协同创作生态,同时促进IP的全球实时交易。

运行模式主要是通过区块链技术,第一层是多个内容创作者共同创作作品,将内容卖给最终的IP买家。第二层是将包括作者信息和粉丝行为数据等所有的创作日志记录在区块链上,以便对数据进行追踪、确认和审计。

最后通过使用准确的用户行为数据,CFun计划利用算法将IP和买家相匹配,通过智能合约计算每个内容创作者在每笔IP交易中的贡献,以实现IP的自动交易。

区块链技术解决的问题是保障版权交易过程中的确权、共创版权人的版权收益分配等问题,并保证版权交易和游戏道具场景交易更安全。

4、内容维权—电子存证平台“仲裁链”项目

“仲裁链”是由微众银行联合广州仲裁委、杭州亦笔科技三方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是基于FISCO BCOS的区块链底层平台,在司法领域的真正落地,并于2018年2月制作了首份区块链裁决书而完成价值验证。

运行模式是当某项业务发生时,用户的身份验证结果和业务操作证据的HASH均记录到区块链。当需要仲裁时,后台人员只需点击一个按键,相应的证据便会传输至仲裁机构的仲裁平台上。

仲裁机构收到数据后与区块链节点存储数据进行校验,确认证据真实、合法有效后,依据网络仲裁规则依法裁决并出具仲裁裁决书。

区块链解决的问题是基于区块链多中心化、防篡改、可信任特征,利用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等技术对交易数据共识签名后上链,实时保全的数据通过智能合约形成证据链,满足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的要求,实现证据及审判的标准化,让“仲裁链”充当“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平台”。

从以上四个具体项目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贯穿到文创产业的全产业链中,在落地时并不会有明显的环节割裂开来。

事实上,在具体落地项目中,业界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创新和尝试。如腾讯已经推出首款区块链游戏化应用《一起来捉妖》,真正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游戏中的功能落地,炫酷又好玩,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监管篇:

区块链文创产业的监管模式

对区块链的监管将因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而有所不同

文创产业涉及到内容的生产及传播,因此一直是政府监管的重点。虽然区块链技术并未广泛应用到文创产业当中,但监管也是日后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区块链技术演化出了三种应用模式,即公有链(Public blockchain)、联盟链 (Consortium blockchain) 和私有链 (Private blockchain)。因此对区块链的监管也围绕着这三个应用模式来实行。

公有链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分布式系统的任何节点均可参与链上数据的读写、验证和共识过程,并根据其相应的共识机制获得相应的经济激励。

由于公有链的各个节点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网络,并参加链上数据的读写,运行时以扁平的拓扑结构互联互通,网络中不存在任何中心化的服务端节点。

因此,公有链的特点是保护用户免受开发者的影响、所有数据默认公开,交易速度较低。比特币是公共链的典型代表。考虑到完全开放性和去中心化带来的传销或者其他犯罪的风险,目前对该应用模式的严格监管有其必要性。

联盟链是部分去中心化(或称多中心化)的区块链,适用于多个实体构成的组织或联盟,其共识过程受到一定规则的控制。

系统内交易确认的节点一般也是事先所设定,并通过共识机制确认。取决于联盟链内部的信任程度和相关需求程度,虚拟数字货币可以选择匿名或非匿名。

联盟链的各个节点通常有与之对应的实体机构组织,通过授权后才能加入或退出。各机构组织组成利益相关的联盟,共同维护区块链的运转。联盟链的特点是低成本运行和维护、高交易速度及良好的扩展性、可更好地保护隐私。对于文创产业的流通、交易和维权也有很大应用。

在监管方面,由于联盟链容易进行控制权限设定,拥有更高的应用可扩展性,可以考虑目前对于行业协会的监管模式,根据涉及领域的不同,可以采取事先许可或事后备案的监管模式。

私有链是完全中心化的区块链,但具有分布式特点。中心控制者指定可以参与和进行交易验证成员的范围。

对于私有链内的成员,系统不需虚拟货币提供奖励。私有链适用于特定机构的内部数据管理与审计等,如版权局的版权登记数据等,其写入权限由中心机构控制,而读取权限可视需求有选择性地对外开放。

私有链的特点是交易速度非常快、给隐私更好的保障、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甚至为零。由于私有链的各个节点的写入权限收归内部控制,而读取权限可视需求有选择性地对外开放。

因此,对于私有链的监管或许可以考虑接入API接口,考虑到私有链的封闭性,政府对这块的监管压力会很大。

结论

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文创产业全生命周期管理

利用区块链技术,将文创产业链条中的各环节加以整合、加速流通,可以有效缩短价值创造周期。通过区块链技术,对作品进行确权,保证了知识产权等权属的真实、唯一。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2

如果与文创产业接触久了,你会发现影视剧等文化创意类产品的成功很难复制,它的成功基因归根到底就是创作者的天才想法加上制作上的尽善尽美和商业操作的完美结合。即便是商业宣传有规律可循,那么在创意上还得倚仗文化创意企业自身实力的强大,而后者恰恰是中国文化产业的薄弱环节。

一部《变形金刚4》国内首日票房超过2亿元,仅仅过了一个月,总票房已经达到19.68亿。文创带来的“软实力”不容忽视,尤其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今天,这种“软实力”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更为深远的意义。

当资本这个“硬汉”开始与“软实力”携手,一个巨大的能量便爆发出来。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与国际大都会纽约的经济结构非常相似。

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3 年底,文化产业在间接融资方面达到1574亿元。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有77家文化企业在沪深两地资本市场上市,总市值规模达到了2000亿元。2014年,文化产业与资本的各种动作更是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一抹亮色,也成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但是,文化与资本要实现完美“结合”并非易事,具体的方式仍需要各方探索。如何让资本这个“硬汉”助推文创产业这个“软实力”?搭建完善的担保体系,以及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都将是“疏通”管道的破题思路。

东城园一个文创与资本对接的高地

走出雍和宫地铁口,穿过人来车往的小胡同,一幢灰色的三层小楼近在眼前。方正的中庭是带天顶的室内空间,约有半个篮球场大小,3层楼高,白天可以通过天顶玻璃采光。平时这里可以作为休息区、会客区,还可以举办沙龙、小型活动,其中一边的2楼是开放连廊,站在走廊看着中庭活动的人们,也是一种惬意的放松――这是记者在“嘉诚印象・藏经馆17号”看到的场景。

在北京市东城区与藏经馆17号类似的还有方家胡同46号、人民美术印刷厂、东雍创业谷等在内的19家“胡同里的创意工厂”。这仅仅是中关村东城园(原雍和园)探索文化创意产业模式的一个缩影。从2006年成立伊始,作为中关村“一区十园”中惟一位于二环内的科技园区,东城园是北京市最早探索用科技园区管理模式服务于文化园区建设的园区。随着文创方面影响力的提升和众多知名文化企业的入驻,园区受到资本的热捧,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业高管纷纷来东城园调研,有的辄就给出十亿的授信。在东城园管委会的努力下,通过不断探索,打造了一个文创产业与资本对接的高地。

“服务+担保”打通资本与文创的“沟壑”

东城区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密集的地方,由于文创企业大多存在“轻资产、弱担保”的特点,导致这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东城园管委会在文化金融服务创新领域不断先行先试,取得丰硕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引入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是园区迈出的第一步,之后设立了国家级版权要素市场――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被授予“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称号;2012年,中关村东城园又支持成立了我市第一家基于文化创意担保的国华文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把科技金融有机地嫁接到文化金融,接着又引入了北京科技文化融资担保公司落户到东城园。

“我们正在努力使东城园成为一个文化最活跃的区域,我们也在积极争创国家文化金融改革实验区,目的其实也是让更多的文创企业能够快速地成长。” 中关村东城园副主任韩树凡表示。

东城园内文创企业充体验到了文化金融带给产业发展的助力。园区光线传媒、盛世骄阳等文化企业就尝到不少甜头。目前,从中央政府到北京市都在积极地加大对金融支持力度、贷款的力度。北京市通过文化产业投资、文化科技金融担保等,不断地在为众多的文化企业提供服务,而金融担保在过去几年确实帮助了不少文创企业成功地进行了融资。东城园在数年的摸索后,为资本和文创搭建了一个体系化的服务平台。

“不断尝试”建立文化金融“桥头堡”

东城区在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里将文化金融产业确定为四大优势产业集群之一,围绕区内文化产业的优势领域,着重优先打造特色文化金融。

东城园作为东城区文化金融探索的排头兵,不断摸索,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文化金融的“桥头堡”。自成立以来开始,园区充分利用科技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双重身份”的优势,积极搭建政策和服务平台,引导一批具有科技研发和应用能力的文化企业加入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行列,使其能够与传统科技企业一样享受中关村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并以此进一步激发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2011年4月,东城区依托东城园首创了国内第一支权益类基金“中关村新媒体版权基金”,开展新媒体版权、影视版权投资和版权企业股权投资等。2012年5月,立足戏剧演艺产业的实际需求,推动成立了国内首支戏剧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戏剧作品孵化和戏剧场地建设。

东城园在文化金融方面的尝试还包括:参与启动北京文化金融中介服务平台,通过配套评估、担保、信托、保险等中介服务,为文创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通过东城区内国内首家文化金融服务集团――东信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下设的交易所板块、金融板块、科技板块三大业务板块,让文化与科技、金融的融合越来越紧密。

“定制服务”让文化资本顺利“软着落”

当资本被引进门后,如何让资本服务好文创企业,实现文化资本的成功“软着落”是东城园考虑的又一个重点。为此,东城园创新性地搭建起了包括工商税务、公共信息、创业孵化、版权交易、文化金融、法律维权、人事人才在内的多个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

对于诸多文创企业来说,“私人定制”是东城园公共服务的特色,通过定制化的方式,享受到更为深入、扎实和细腻的服务。以藏经馆17号项目为例,该项目运营后,充分考虑了入驻企业员工的工作习性和个性化需求。如为了适应创意类工作时间不固定的特点,物业实行24小时办公。为了满足创意企业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需求,园区提供环境舒适、品质优良的公共区域,包括公共会议室、会客室、展室展厅等,实现个性化、公益化的服务。

东城园开创的“定制化”公共服务模式,在结构上形成了园区、重点楼宇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多层服务平台,在内容上紧抓知识产权、人才培育等对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核心环节,从细节上帮助资本与文创企业成功对接。

目前,东城园已经初步确立了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符合区域和产业发展双重要求的理念、政策及服务体系。未来,东城园将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和金融业的对接,不断推动实现文化金融机制性创新,综合利用好担保、小额贷款、基金、股权投资、信托等金融工具,协同互动、有效解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全国文化金融高端资源向东城园汇聚,向北京汇聚,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接金融行业的主渠道,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化金融服务高地。

观点荟萃

2014年,中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号角已然吹响,文化产业突飞猛进,资本市场强者归来。那么,文化为何能“牵手”资本、金融,它们的“牵手”,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它们又如何展开“蜜月”遐想,怎样让创新不断升级?在“融资中国2014 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大会”上,文化部、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等方面的各方代表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政策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稳步增长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 施俊玲

最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卓越。各地文化产业也都取得了非常快的发展。比如北京,自2005年至2013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674.1亿元增加到2406.7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0%以上。由于文化产业的功能作用、性质特点以及它所承载的任务和责任,其健康持续地发展,对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贡献和促进作用,是其他产业无法替代和比拟的。

期间,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基本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文化产业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2012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接下来,财政部、文化部还将出台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还将出台下一个十年西部产业目录,其中将首次五类产业目录,目录惠及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等,其他类似的政策,都陆陆续续在出台。

这些年,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指导层面到实操层面,从重点到普惠的过程。

文化产业需要投资与融资

《融资中国》杂志出品人 朱闪

毋庸置疑,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一抹亮色,也成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扶持、资本驱动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使之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行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文化作为一个产业,也需要投资与融资,投入与产出,需要与资本结合。

文化与金融结合是大势所趋

江苏高投集团副总裁 毅达资本总裁、合伙人 董梁

回溯过去5到10年中国本土跨越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历程,再看到尤其是现在兴起文化产业的投资,非常有借鉴意义。

2011年以来,私募股权跨越投资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行业的悲观情绪不断增长,但文化产业的投资却非常热。所有主流、非主流的投资机构,都在关注文化产业。但是,简单地复制过去的投资路线,从热变成冷,冷再变成热,热再变成冷,这太简单,我们希望是螺旋式的上升,从过去的摸索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文化产业投资,在私募、VC领域都火热是一种必然。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形态多,产业积聚的效应强,与其他产业的兼容性、渗透性也很强,是一个具有高度风险的投资。所以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新。正因为这样,所以投资文化产业时我们会发现,到最后和金融结合是大势所趋。

行业过去的发展对今后的文化产业投资,尤其私募股权,有什么样的借鉴?其实非常简单。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非常本质的要求,创新的基础不是瞎想,是把事做实,把金融和文化产业真正融合。

金融与文化紧密相连中不断创新

中国民生银行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总裁 万晓芳

一年以来,作为民生银行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我们跟文化企业的合作面更广了,持续支持文化企业的力度也更大了。仅今年上半年我们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就审批了85亿。

同时,我们对行业认知的深度也逐渐在加大,所以力度也逐渐加深。今年以来,并购或者引起PE等社会资本关注的事件层出不穷,文化产业的活跃程度比去年要更强烈。其中,光是我们并购的案例就有15起。

我们在并购、融资过程中,这样去创新:对产业链的支持特色更明显;行业聚焦的特色也更明显。

作为商业银行,要创新离不开专业,而专业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我们所服务的文化产业的行业规律认知一定要深刻;第二,我们要去了解这些有需求的企业,它们真实的金融需求是来自于要突破担保,还是资本金的问题,或是期限问题、产品问题等,我们对金融需求的解读要专业。

另外,针对这样一个轻资产的行业,作为银行我们要能够帮助其顺应行业自身发展趋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并能去解读这些核心竞争力在现金流上面的体现,用现金流对各种产品进行架构、商业模式的创新。

文化对接资本从“万重山”到“无缝连接”

文化亟须资本帮助,而资本又在不断地寻找投资地盘,两者要真正结合虽有许多阻碍,但解决之道越来越明晰。

没有资本,文化寸步难行。作为文化对接资本的典型代表,深圳市欢乐动漫公司总经理王桂林深有感慨。

2010年,欢乐动漫利用自有资金,生产了60 集原创动画连续剧《欢乐宝宝》,但资金紧张导致剩余的40集无力再制作下去。他们很可能将迫回到为国外公司代加工的老路――此前欢乐动漫的主要收入来自为国外动漫企业加工原画和销售国外动漫产品,没有原创作品,只能挣微薄的加工费。

幸运的是,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在认真调研后审批通过了以欢乐动漫实际控制人担保为主要担保方式,以欢乐宝宝动漫形象等6项著作权质押作为辅助担保方式的授信方案,并分批向其配发资金。如今,利用从建行获得的1000万元资金,欢乐动漫公司完成了200集《欢乐宝宝》系列动画片,获得了国家播映许可,相继在央视等80多家电视台播出,多门类动漫衍生品已开发上市,2013 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2014年预计年销售额为1.3亿元。

欢乐动漫的命运逆转得益于文化顺利对接资本。文化亟须资本帮助,而资本又在不断地寻找投资地盘,虽然两者的对接并不是天生就相得益彰,要真正结合仍有许多阻碍,但解决之道越来越明晰。

文化对接资本在我国经历了中间隔着“万重山”到“无缝”的转变过程。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主任段桂鉴分析:“随着各种金融服务和产品不断创新,以版权做质押担保有所突破,使原创文化企业得到了急需的资金扶持,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意义重大。”

突破文化与资本的“万重山”

建行配发资金初期,建行负责人每周都去欢乐动漫公司,看拍了多少集,看钱都用到哪儿去了。欢乐动漫公司总经理王桂林说,建行每个月给他们100万元,这100万元恰好够拍摄成本和给员工发工资。

文化与资本的对接在他们之前变得“无缝”了。但事实上,文化与资本之间此前从某种意义上一直是隔着“万重山”的。创意与版权作为文化企业的核心资产,无形资产如何评估,一直是困扰银行的一个难题。

民生银行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副总裁万晓芳也指出:“金融企业对文化产业的特点认识不足,文化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双方容易互相埋怨。这是阻碍文化与金融对接的主要问题。”

文化产业有自己的特性,轻资产、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不少金融界人士也坦诚,银行也是企业,确保资金安全和追逐利润是企业的本职。银行对贷款主体提出一定标准是必须的。

“银行应该突破抵押物思维惯性,更加看重企业的经营现金流”,万晓芳建议,而文化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从一开始就要高度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财务报表等尽快规范起来。同时,文化企业也要积极向银行贷款,以积累信用。

对于具有轻资产、无形资产评价困难等特点的文化产业,版权以及与版权相关的价值评估、资本运作等无疑成为文化金融服务创新的关键突破点。

政策环境提供投资温床

而且,除了银行、企业、服务体系等各方面要逐步健全之外,事实上,政策环境的向好,也逐渐给文化企业提供了一个温床,终于可以让文化企业融资难不再是话题。

“近年来,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基本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施俊玲指出,除了各方措施之外,国务院将出台下一个十年西部产业目录,会首次五类产业目录,目录惠及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文化企业将享受西部大开发所有的优惠政策。

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中小微企业众多是文化产业的特色之一。施俊玲介绍,目前整个文化产业的规模包括130多家文化企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即将出台的政策是包括财税、金融等全方位的一个支持政策,会对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她说,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经过几轮的征求意见,目前已经递交至工信部、财政部两部门的部长手中,一旦签发就会向社会公布,估计可能近期就会出台文件。

探索适合文化企业的信贷产品

张艺谋导演的《归来》是由民生银行提供的融资。民生银行投资了40 多部影视剧,均是以现金流为抵押的。

关注文化企业的金融行业越来越多,适合文化企业的信贷产品也越来越多,这也将助力文化与资本的无缝对接。

据了解,未来几年,文化部将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的信贷产品,巩固和深化部行合作机制,加大文化产业信贷投放,创新文化产业授信模式,打造文化产业全产业链信贷融资体系,同时鼓励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综合利用多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与文化企业对接。

各方都在探索适合文化企业的信贷产品。文化部与10家银行建立合作,已经实现了各类文化和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3 年底,在间接融资方面达到1574 亿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3个银行的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1500 亿元。

去年3 月,文化部也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试点工作,首先在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市试点,并继续向全国推广。目前,已有185 家企业债券余额2878.5 亿元。

更多的信贷产品在探索当中,这无疑将加大文化与资本无缝对接的速度。一场场文化与资本的盛宴正等待被开启。

案例分享

文化产业日渐活跃,资本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开始试水影视项目的投融资。

案例一

民生银行与文化的资本对接由来已久。2011年12月,民生银行投行部为张艺谋指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提供1.5亿元贷款,以该电影版权作为质押。随后,仅2013年民生银行支持了包括《归来》《窃听风云3》等影视作品40多部。而现在,2014年上半年,民生银行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审批已经达到85个亿。民生银行是商业银行试水文化产业的代表。

案例二

2011年,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第三方保证的组合担保方式,为博纳影业提供一次性“打包”贷款1亿元,用于《龙门飞甲》《美丽人生》等多部电影以及电视剧《十月围城》的拍摄。

案例三

2006年,招商银行与华谊兄弟签署了贷款合同,支持其拍摄电影《集结号》。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3

(一)两岸政治互信度低,文化产业领域合作不够深入

两岸政治关系紧张或融洽对于经济交流合作影响重大。文化产业属性的双重性决定了它既是经济产物也是文化产物。经济属性体现在作为一类产业,它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而由于文化属性进程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对政治因素变化更为敏感,所以缺乏稳定友好的政治共识基础,文化产业的合作必定受到影响。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稳定,尤其在ECFA(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服务贸易协议)签订之后,经济和事务性方面的协商谈判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两岸在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别,政治互信度仍然较低,政治关系的发展缓慢,从而对经济合作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深入合作产生不利影响。

(二)两岸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存在差异,互补合作模式尚未形成

大陆文创产业以园区模式为主,发展趋同,盈利能力仍处弱势。很多地区将文化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柱产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4个城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了六个文化产业集群,有超过2500家文创产业园区,每个园区都动辄规划上百亩土地,投资若干亿元,但真正做到盈利的园区竟低于10%,超过70%的园区处于亏损状态。园区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集聚区的功能定位不明确使得园区内企业间的关联度较低,无法最大限度发挥集聚优势。台湾采取的是创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中、小企业为主的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最缺乏的不是创意,而是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目前两岸在提升产业集聚度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互补性对接合作中仍未找到最佳发展模式。

(三)两岸交流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顺利开展是以统一、健全、高效、灵活的组织协调机制为前提的。只有突破区域市场建构、区域经济平衡等制度性和政策的局限,才能扩展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才能强化两岸文化产业的互利互惠机制,实现双赢。与此同时,沟通管道的通畅性、市场运行的开放性对于打破文化产业合作中存在的隐秘“壁垒”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两岸能否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内聚力,从而推动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四)两岸文化产业相关法律制度不同,知识产权的保护存在差别

大陆文化产业起步晚,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现行240多部现行法律中涉及文化领域的法律仅占5部,不少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这使得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制度性问题不能依法进行界定,并且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各异,其法律的普适性也较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显然违背了法治原则,从而也对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法治化、规范化的发展路径造成消极影响。而台湾文化产业立法更倾向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公平竞争,透明公开的法律依据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五)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产业链对接度低、产业带动度低,延伸链较短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在传统产业链的发展中,越是位于产业链的末端,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越高。我国制造业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所以在其创造的经济贡献上并不具有发达国家的优势。这种产业链低端导致低经济效益的模式影响禁锢着文化产业寻求新的突破。我国文化产业GDP贡献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25%的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两岸文化产业提高合作的互补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资源优势的充分整合利用是基础,只有不断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才能打开国际国内市场,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实现其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二、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发展的对策分析

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两岸在文创产业领域联系更为紧密,优势互补才能合力提升中华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比较成本贸易理论(也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并详细阐述的。比较优势理论区别于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也就是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个理论同时可在区域文创产业开发上得以应用,坚持比较优势的思想,谋得两岸文创产业的共同发展。台湾文创产业发展较早,相应的配套产业也较完善,同时在创意、人才、研发、营销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却面临市场狭小、资金不足等问题;而大陆有着积极的政策支持、充裕的资金、广阔的消费市场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创意不足、缺乏市场运作经验、经营效率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的问题。这种发展现状的互补性以生产要素的差异为基础,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我们将最大化的利用在市场上的规模优势与台湾品牌创意相结合,共同向西方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魅力。具体对策分析如下:

(一)拓宽合作领域,引导投资多元化

文创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以其高附加值、技术密集、高回报率、低污染、低消耗等特点成为一国财富增长的巨大源泉。从文化产业细分的各类别所占比重可知,大陆企业的投资方向主要在于文化产品的生产,所以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台商在动漫、工艺、影视、广告、工业建筑设计、展演设施及视觉艺术、品牌时尚、等生产性文化服务业领域开展广泛而有深度的合作。加快建立两岸文化资源库,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大陆在建筑设计和广告设计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能吸引台湾设计类、品牌塑造类等富有创意性的知名企业落户以提升生产业的实力。同时两岸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合作,目前在生物医药、数控技术等领域已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合作,可以此为基础拓展新的发展方向。

(二)加大开放力度,交流机制规范化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优势明显,闽南文化在台湾获得了长足发展,我们既要利用地域临近的优势,加强福建省、广东省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大力发展闽台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举办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公共活动来招台商引台资,同时台湾方面也要制定一系列措施鼓励陆商投资。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必然会带动文化与科技、商贸、金融等的融合,两岸的交流机制也会渐趋规范化。

(三)发展文化旅游,文创园区集群化

文创园区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产业集聚,实现效益最大化,而旅游文化的良好宣传会吸引更多游客去了解文化内涵,购买文化产品。借鉴台湾文化创意园区优势,发展大陆的文化产业集群,并着重考虑在厦门、深圳、福州这类具有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扎实的创意产业基础、较高的台资聚集度的城市建设海峡两岸特色创意产业园区,使之成为聚集两岸创意资源,促进两岸创意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四)改善投资环境,行政程序简便化

目前台商投资还存在许多限制,首先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让资金流动效率更高。其次要构建专门化服务体系,积极协助解决在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再者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对台商一视同仁,最大限度在财税、金融、工商等方面提供便利,为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法制和政策环境,建立良性发展机制。

(五)依托高校合作,文创人才精英化

两岸政府可以协商“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将那些拥有独特创意、高科技素养和杰出管理能力的台湾顶尖创意人才引进,为大陆提供相关领域的专业性指导。同时应加强两岸高校合作,联合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例如可以增加公派交换生名额,以学生间交流促进创意互通。将台湾文创优势资源推广到大陆,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化进程,这将对发展两岸的文创产业前景大有裨益。

(六)实现跨界融合,融资方式多样化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4

科学布局推动产业聚集

朝阳区地处北京东部,东接正在建设的通州城市副中心,区内各国使馆、国际组织和商会、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和传媒机构聚集。同时,包括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在内的20多家中央单位及外交部等76家国务院部委及直属单位也在朝阳区,使其具有区域位置突出、政治文化资源丰富等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

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结构布局全面,入园企业涵盖文化创意产业各个业态:广告会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技术开发、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休闲娱乐、生产等,移动新媒体和数字内容生产等新兴业态发展尤为迅猛。

园区空间结构布局合理,集聚效应初步形成。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空间结构已形成了以CBD为核心,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为主轴,以奥林匹克公园文化体育融合功能区、大山子时尚创意产业功能区、潘家园古玩艺术交易功能区等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和若干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布局。这种空间结构布局,有利于形成各功能区和园区错位、协同、融合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的建成,产业集聚效应非常明显。

阶梯式发展奠定领军地位

朝阳区文化产业园区主要有人才自发聚集型、资源依托拓展型、政府引导布局型三个主要驱动发展模式,这也可以看成朝阳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的三个阶段。

文创园发展的1.0时代,是以798艺术区为代表的人才自发聚集型发展模式。这是朝阳区创意产业园区形成的1.0时代,主要特点是“房虫经济”,园区靠坐收房租起家,其发展主要得益于艺术家们专业知识的储备,园区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开发中被深度挖掘并凸显出来,艺术家自动聚集和自动孵化并形成产业集聚后由政府统一接管,对已经形成的园区进行合理有效的指导管理。

文创园发展的2.0时代,是随着798艺术区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和北京的城市形象象征的资源拓展型模式。主要以资金资源、产学研资源、环境资源、物业资源优势为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完善园区配套等增值服务,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打造新的产业链条。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园2.0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资源融合后增值服务带来的“聚合效应”和“长尾效应”:以资金资源优势为核心的开发商推动模式,创意东8区、吉里国际艺术区都属于此类园区,一般由民营资本介入后,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这类园区比起艺术家主导型的更易产生经济效益,工作效率高,具有较好的市场调节作用。朝阳区文创园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奠定了朝阳区在中国文创产业领域的领军地位。

朝阳区文创园发展的3.0时代,是政府主导布局型的发展模式。即政府从城市发展层面,统一规划管理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通过政策调控、城市规划、关系协调等措施,营造有利于集群化的生态环境、经营氛围和产业链条。不论是闲置的旧厂房或旧仓库基础上改造的园区,还是新建一块区域进行规划,集中发展某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大量基础设施投入,都可以为企业搭建良好的政策、资金、技术、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吸引行业内重点龙头企业人驻。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园3.0运营特点是双创政策为基础的“孵化器”+“加速器”+“推进器”模式。

立体规划园区前景

做好顶层设计。文创园区的发展紧紧围绕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把国际先进的机构、模式、理念、项目引进来,一方面丰富首都群众日益增L的文化消费需求,从供给端改善文化民生,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合作,发挥创意人才优势,通过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再加工,形成适合国外受众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服务创意人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仅吸引企业是不够的,还需要吸引合适的创意人才,留住创意人才。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取得大的发展,正探索建立以文化创意人才版权、创意为核心,涵盖价值认同、价值评估、价值实现、价值重塑几个环节的创意人才价值实现体系,利用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中区域政策制定灵活的优势,建立适合当下经济环境发展要求的知识产权体系,这是吸引高精尖创意人才的基础。

构建内容体系。文化产业归根结底是内容产业,“以文化人”。一个故事,一个想法,放在脑子里没有价值,写成文字后不仅可能会有价值,而且可能形成版权。随着文化经济发展逐步深入,未来文化产业园区竞争将进入以优秀文化内容资源竞争的时代。因此,朝阳区拟以版权为基础,结合大数据、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在对版权进行认定确权的基础上,集中、分类、推广、运用。

促进产业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产业在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后,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一过程成就了“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这个融合过程需要注意融合方式,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品牌植入,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表达方式呈现,做好这两点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转变。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5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客观必然的趋势,有着内在的动力和一定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逐步深化,我国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也给予了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

跨界融合正在成为趋势

4月13日, 广州市副市长蔡朝林在“中国(广州)国际时尚周”系列活动之“2017全球原创设计(广州)圆桌会议”上表示,广州市政府将出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行动方案》,进一步促进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而在上海,为进一步发挥创意与设计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设,今年2月份,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 《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特别指出,上海要加快文化创意设计向相关产业渗透融合发展,并预计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达到13%,其中创意与设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5%。

根据国务院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求,上海要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活动,加强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在制造方面,《规划》特别指出,上海要加强产品和关键性零部件的外观、材料、结构、功能和系统设计,推动 “传统制造”向 “智能型制造、服务型制造”高端方向发展。

国家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也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支持。我国《"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将创意设计业作为文化系统“十二五”期间要发展的十一个重点行业门类之一;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出明确要求。

在各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并且,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融合发展态势明显,“混业经营”“融合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典型特点。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势必将大力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突破“低端锁定”向价值链高度攀升、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驱动力

我国虽为制造大国,但长期以来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存在高污染、高能耗、技g水平低、规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业发展当前正在实现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这是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驱动机制形成的背景。

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目前处于价值链底端,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改造的压力,尤其是,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主要依靠人力、财力、物力投入驱动经济增长,而较少依赖设计创新、品牌附加值效应的粗放式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亟需要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依托,加快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通过文化创意向装备制造及消费品工业领域的扩散和渗透,加速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中国创造”转变。因此,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是我国制造业适应形势的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大众消费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对文化创意产业和制造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设计、技术、质量和品牌要求。可以说,大众日益增加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是推动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主要力量。尤其是,随着全球能源紧缺日益加重,社会对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减少污染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消费需求正逐步向绿色设计、绿色产品、创意营销转变,这些转变主要依托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而制造企业通过融入文化创意要素将生产出少批量但多元化的产品,从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学者靳悦总结道:产业结构升级及制造企业的成长是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部驱动力;多样化消费需求增加是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外部推动力。

当然,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是一个动态系统运行的机制,供应商、企业、客户、政府等主体的创造性、能动性,共同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各层次的融合,创造出更多融合价值。因而,还可以从微观层面认识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驱动力。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体现“物的关系”的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体现“人的关系”的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相关学者指出,制造业生产要素的拓展过程是:逐渐地从有形的物质生产要素扩大到无形的精神生产要素;从注重“物的关系”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逐步扩大到注重“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生产要素――技术、知识,再扩大到注重“人的关系”的生产要素――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是精神性生产要素,其本质是人的观念意识。被投入生产过程后,文化创意要素不会消耗和磨损,无论被重复使用多少次,都不会改变数量和质量,而且,文化创意的数量和质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增加。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创意产业之父”厉无畏指出,若文化创意作为生产要素被制造业充分开发和利用,则必然会推动制造业的快速增长!

一方面,文化创意要素还可对传统的诸如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替代,实现装备制造业及消费品工业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低碳、节能、环保,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文化创意要素通过提高制造业管理水平、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制造业运营效益。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教授韩坚就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很显著地在减少生产所必须的可变花费的同时,更深层次地推动企业规模化作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制造业整体生产和运行效率。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可以推动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提升企业运行效率。

靳悦也表示,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软件、网络及计算及服务可实现经营管理精细化和企业流程再造,进而降低总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支撑着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全过程,在生产管理层面,通过软件信息服务,可以弥补延迟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相关负责人可以掌握实时动态生产情况。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信息技术模块,可以对企业组织进行整合重构,实现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设计研发敏捷化、经营管理精细化。总之,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企业组织效能能得到大幅提高,组织结构化繁为简,组织结构得到优化。

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包括制造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与相互重组等多种形式。

文化创意具有很强的粘合性,可以把不同的领域的技术粘合在一起,这推动了跨领域的技术创新。创意和技术结合的共同作用,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跨行业、跨领域整合多种资源,以前看似无关的业务、行业开始发生关系,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行业融合越来越加速,新的商业系统得以建立。这使得企业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使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这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并使竞争对手更加难以模仿。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学者胡慧源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路径有三:借助专业设计手段融入制造业的研发;依托媒体平台提升消费品工业的营销服务;通过引致需求带动文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通过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设计手段,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将符号、色彩、图案、形状等文化、创意甚至艺术元素作为中间投入品融入制造业的上游研发环节,丰富制造业产品的内在构架、外观设计与表现形式,增加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创新外观,提升工业产品的符号价值与风格品位,提高产品的特色以及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化程度,在提升竞争优势、实现巨大市场效益的同时带来口碑、品牌、顾客忠诚度等产品附加价值的显著提高。

日本的有关调查表明,外观设计对于产品的差异化、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作用高达70%,美国的工业设计协会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每投入1美元用于产品设计,可以带来2500美元的销售收入

当然,文化创意并非是被简单的注入制造业产品之中就可以生产出新产品,还需要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和工艺做出与之配合的创新,才能够使得文化创意能够与制造业产品顺利结合,并充分体现文化创意在新产品上的预期效果。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还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品企业热衷于选择门户网站、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社区论坛等文化创意媒介平台作为开发市场的重要载体。利用这些新媒体渠道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企业可以方便地与消费者之间展开交流与沟通,及时地获取与掌握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意见与建议,并将其反馈给企业相关部门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上述新媒体营销平台在提升消费者的体验价值的同时,收获消费者对企业以及产品的支持甚至是美誉,通过提高企业整体的客户价值,为企业带来持久的品牌资本。

在设计方面,企业采取创新手法,吸引未来的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来。例如小米公司在小米手机研发的过程中,通过网络上的论坛、微博等发动消费者参与到手机的设计中来,并通过互联网的优势与消费者积极互动和讨论,吸收消费者合理的意见和创新成果,这样使许多参与讨论的消费者成为小米手机未来的忠实客户。

在销售方面,注重加入文化创意元素。企业营销渠道越来越多地被赋予文化因素。许多企业将艺术展览馆、艺术活动等作为一种富有文化艺术感的营销渠道4。例如,蒂凡尼、迪奥、范思哲等国际名牌企业越来越多地参加各类艺术展、文化展、博物馆展览和各类文艺活动,这些文化艺术展会和活动的参与人员大多对具有文化品位的产品有较强的消费需求,收入水平也比较高。

通过引致需求带动文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体现着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路径。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利用自身在创意、设计、内容、广告等方面的优势,为改造制造业生产方式以及提升制造业产品价值提供巨大帮助;制造业反过来也可以借助成熟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与设计等服务的产品化与产业化。

文化产业化进程在快速推动文化和创意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将迂回生产方式引入文化创意生产环节。部分文化创意服务,譬如出版印刷、广播电视电影、摄影照相等,逐步加大了对印刷专用设备、广播电视电影专用设备、幻灯及投影设备、照相机及器材等文化专用设备的需求。在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的作用下,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将会拉动文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这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障碍及对策

当然,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目前也存在着不少的障碍。四川大学商学院杨永忠等专家学者认为,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障碍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问题、政府管制与市场分割问题、理念转变与政策缺失问题。

在我国制造业的技术结构中,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等物质形态技术占较大比重,设计、工艺、信息、能力、技巧等知R形态技术占较小比重;中等技术、初级技术和原始技术占很大比重,先进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占很小比重。而众所周知,后进型技术结构影响和决定着产业结构。在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中,企业发展良莠不齐,走在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前沿的示范企业屈指可数。

杨永忠等专家学者建言,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的服务功能,加强管理监督。行业协会应加强政策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宏观调控和制定政策提供信息和建议,大力推广标准化,协助做好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晓鹏研究员指出,政府的宏观调控涉及各行各业,不同产业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条块分割式的管理模式制约了产业间的融合与渗透能力,也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自然也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而举步维艰。

而在其他一些国家,随着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法转向更加注重服务的投入,专业化和“迂回生产”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一进程被称为“专业性裂变”,即工业企业利用外包给专家的方式来提供原本由企业提供的自己不太擅长的一些服务。而在我国,由于市场分割使一些没有完全脱离计划体制的大型国有企业竞争压力不够、创新动力不足,“专业性裂变”进程较慢,使本应分解外包的自己不太擅长的设计咨询和营销传播等环节仍由企业进行内部化处理,从而造成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脱节。

对此,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专家提出,政府相关部门要为产业融合创新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放松产业管制,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继续做好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工作,从制度上、程序上减少并规范行政干预行为;同时,要着力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工作,注重对企业的分类指导。而杨永忠等专家学者建言,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也应加强,逐渐消除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带来的融合障碍,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创意产业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一部分中心城市的高速发展,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升级,我国正面临从资源消耗、投资拉动、粗放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创新驱动、集约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发展以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依托、以科技文化有机结合为特征的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选择。本文试从分析我国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入手,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以促进我国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IndustryCreativeEconomy)或译为“创造性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以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的关联要素主要包括:文化艺术创意,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工艺品相关,其主导趋向是使创意市场化、产业化;数字高科技创意,与新兴的产业门类相关,其主导趋向是科技的文化化,走向内容产业市场;工业技术设计创意,与制造业各产业门类相关,其主导趋向是二、三产的融合提升,增加高附加值。

1、从产业的定位来看。创意产业的根本理念是通过“交融”促成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在总体服务业中,通过交融寻找提升和融合制造业的新增长点,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新产业增长模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

2、从产业的主导方式来看。创意产业中的创意、创造性取代了劳动力的简单累积,成了左右市场趋向的产业方式的核心。创造性是创意产业的生命线。

3、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动态化,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高端方式,更多地依靠市场和消费自身的推动,同时又不断地策划市场、激发市场。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再侧重基本的物质性,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和娱乐性,这种不确性使得创意产业成为风险产业。

二、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创意产业的萌芽出现在2002年。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创意事业目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经济结构限制创意产业发展、整体职业结构存在缺陷、企业缺乏自主品牌意识、城市发展规划思维定势、知识产权缺有效保护、传统教育无法提供创意土壤、缺乏创意产品消费需求、创意人才流失、技术工人素质低下和发达国家制造技术壁垒等。

2、存在的主要误区。⑴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创意强调个性化,如果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只能导致事与愿违。创意产业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特征,是规模经济。即只有通过做大规模、降低成本、细化产业分工,才能提高效益;二是交叉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载体,能够为创意的产生提供独特的发展环境,但仅形成规模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创意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和交叉化,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我国目前最缺乏的是能把自己的创意转化成多元产品、多次实现价值的意识和能力。

可见,只有将“规模经济”与“定制经济”相结合,才能从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中获取个性化价值。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条尚不完整,只有通过政府制定合理的引导政策、健全法律体系,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起互接产业链条和高度市场化的产业交易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而不仅仅是“创意集聚化”。

⑵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在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技术的竞争最重要,而技术竞争的重点是产品的创造与设计。由于缺乏产品设计理念,中国的产品很难赋予品牌真正的生命力。因此,全球有很多畅销产品是“MadeinChina”,却不是“CreatedinChina”,因为中国缺乏赖以成名的创造性设计。就其内涵来说,创意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原创,第二是创新。今天,已有一些中国企业以创新为经营理念,但大多数企业依旧在创新缺位的低端竞争中挣扎,原创性设计更是缺乏。只有革新全社会的理念,实现由制造到创造的思维跨越,中国企业才能走向“中国创造”。

⑶创意经济=创酷经济。就在中国大批创意公司高呼创意立国、发展创意产业的同时,创酷经济将“眼球经济”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酷”俨然成了时尚发展的代名词,强烈地昭示着中国设计的觉醒。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消费人群日益个体化、行为“酷”化,创酷经济是创意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

要加入这场世界“酷”战中,首先必须具备实力,包括:发展战略研究、产品制造以及市场推广费用、独具特色的创意性人力资本和技术等。从创新、创意到创酷,是创意经济的潜在发展脉络。而创意经济的发展是多元要素有机结合和支撑的结果,创酷并非简单地使创意成为时尚,创意也并非简单地进行“酷”战。创意经济作为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其提升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其文化内涵。因而要真正使中国变成“创意集中营”,就必须在全民中树立正确的创意意识,而不是只刮“创酷旋风”。

创意产业需要把价值创造的环节和程序完全整合为产业结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内容和渠道。尽管中国的创意产业刚起步,但已出现渠道过剩、内容短缺等问题。创意产业有几个核心的链条,第一个链条就是要拥有创意资源;第二个环节就是要有创作;第三个环节是创意制作;第四个环节就是渠道,包括媒介、流通、发行、包装、演出、会展、文化场馆,这些是创意产品实现价值的场所。在这四个产业链条中,内容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创意不仅是手段和工具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创造性响应。应该赋予创意产品真正的创新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包装上市。

三、促进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

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所处区位、能级、产业基础及发展环境等,创意产业基地的规模要有独特定位。对促进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现分析如下。

1、政府应积极推动。政府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责任营造适宜产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我国应把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引导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是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政府首先要从法律和制度方面营造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还需给予投身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财税政策方面的倾斜,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创意产业,形成产业集聚的效应;同时,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在经费上确保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要有意加强院校专门创意人才的培养,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专业资格培训,加强与外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实际发展中,政府既是创意产业最大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也应是创意产品最大的需求者,政府应该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份额。一个产业要形成国家竞争优势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政府一定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支持。

2、积极培养创意人才。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制约了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从根本上看,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各国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仅以游戏产业例,到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其中政府指定赞助的大学及研究院游戏专业就有106个。

创意产业是建立在教育的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国民创造力的激发。创造性的教育与开发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相对于全球创意产业大国,我国的创意教育十分落后,僵化的学科体制束缚了创意教育的发展。必须尽快创造新的培育机制,培养大批量创意人才。此外,创意阶层、创团队的崛起,也给新的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除了大批量培养和引进高端创意人才以外,如何组织成熟的创意团队,最大功效地发挥团队实力和凝聚团队精神,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充分认识创意产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产业的发展,有聚集于某一地区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表现出这一特征。高科技产业园可以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例如,韩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战略是,2001-2010年的10年期间,在全国建设1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0个传统文化产业园区,1至2个综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旨在优化资源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官、学、研的联合协作,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的“集合体”。建设方针一般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支持、动员民间参与。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国内许多地区都有自己历史传统深厚的特色产业,如苏州以刺绣闻名、景德镇以瓷器知名等,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发展的作用还包括美化与活化区域环境、提供就业、吸引居民与观光、提高房地产价值、吸引高端人才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产品利润,促进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往往植根于特色,在特色之下,自然会有产业集群化的显现。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对自身的优势、劣势有清醒的认识,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地方政府应该对其地区的人文、自然、产业等资源进行全盘性的调查,再由地方政府统一对外宣传。地方政府在对资源与特色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可以从宏观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区域竞争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和可持发展等全方面做出规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