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文化论文

科技文化论文范文1

1.1传统产业升级和转移的路径

随着经济发展,一方面开发成本逐步的提高,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城市的产业结构要不断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有一些传统的工业,由于成本上升产生转移的需求。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是垂直逐步升级的过程,横向转移的例子就如同传统制造业从日本转到韩国,再转到我国沿海的地区,再转到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过程,产业转移的进程中也带来了地方的发展。制造业的生产转移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客观上给城市的整体升级带了了机会,同时由于产业升级的影响,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形态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也进一步压迫劳动力密集、高污染、高消耗的制造业逐渐退出经济主导地位,让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的主导产业提供了机会。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通常意味着老式产业的更新换代,在传统产业的衰落或者转移下,其产业原来的资源将得到分化,或者被整合到新型产业内部,或者成为上游的设计,下游的有效策划和品牌建设,在科技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下,形成附加值高,知识密集型的新型产业。另一方面,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新兴技术得到了最好的推动和发展,由于原有的产业生态体系被推倒重建,新技术的发展使用得到了全新的推广,而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对新型科技接纳最高的行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也在推动产业升级上发挥着卓越的贡献。在创意产业的发展汇总,还需要人才全新升级的相应的支持,在科技力量带动下,新生的产业不再依靠粗放式经营的工业生产模式,而是通过智力集聚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采用这种方式也同时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创新升级。随着当前各个产业发展的交集日益增多,创意产业也不断展现和生产行业、服务行业相互融合的现象,这也体现了创意文化产业最为核心的特点,它所蕴含的推动企业创意可以为相关产业提升自身的产业链地位,在技术的更新换代之外进一步提升行业创造的利润价值。

1.2“秀”和“聚”开启文化全新演绎形式

在当前,文化产业要更好的诠释自身的地位,需要采用全新的演绎形式。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文化的载体日益增多,在当前受众面对的各种内容资源极大丰富的时代,一些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应用资源会发生变化。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科技资源的发展,文化的载体也要随之而改变。借用当前多维的展现方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现在受众面前,例如历史、民俗、地方文化等等,都可以运用最新的媒介或者载体让这些文化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在当前国际交往增多,民族文化国际影响日益增大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全新的表现形式来承载本国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语言,可以达到全新的展现效果。在历史文化积淀的利用上,欧洲国家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比如哥德堡号帆船文化的开发运用,它作为瑞典航海时代文化的象征,有着厚重的历史韵味。瑞典通过仿制这艘古帆船,再以环球巡游的方式来进行展示,一方面对本国文化进行了宣扬,同时也推广了相关产业。“秀”作为对文化效果展现的一种说法,即是说运用科技手法,结合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全新演绎,特别是将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在旅游业、展览业、表演行业等行业当中,而这些“秀”的表现形式,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创新,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之外,同时还可以对创新文化进行发扬。“聚”是指将多种文化展现形式融合在一个项目当中,对受众进行集中表现,在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中,有主题公园、中央文化区、文化艺术节等各种“聚”的内容,而多种模式的展现,也给文化的展现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模式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1.3文化旗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旗舰项目是指一个地区最能体现该地方文化特点,展现地区文化核心特征的建设项目,它以都市文化的凝聚力为发展先导,同时促进多个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文化工作者工作机会,连带促进其他消费产业的提升。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旗舰项目的带动力量,以多个文化设施的建立,以及文化活动建设和开展,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旗舰项目的功能是将文化活动和不动产计划、商业功能整合在一起,促进市场的交互作用,打造成功的市场效益。在时代创新技术发展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富于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带来全新的文化展示形式,与众多产业产生交集,当前以文化创意为主导建设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园等热潮在众多地区兴起,但是如果能确实理解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打造文化旗舰,可以在更高层次展现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推动产业集聚上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科技与创意的融合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

在全球产业经济处于全面升级的大背景下,依靠高、尖、精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最为可靠的倚仗。我国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12年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出台了“科技文化创新工程纲要”,已经成为我国下一轮发展战略的措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使得品牌产品成为最具传统力、影响力、感召力的文化价值载体,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科技文化论文范文2

但是,从城市发展前景和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河北省的广播影视与新闻出版等传统优势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出版、印刷、会展等文化企业要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而文化创意、数字新媒体、游戏动漫等新型业态需提高质量、加大培育规模。这就需要不断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以先进科技为支撑促进我省文化产业顺利转型,实现1+1>2的叠加效应。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与目标定位

第一,瞄准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前沿科技与发展导向。了解美国、日本、北京、上海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技术战略和最新发展趋势,了解他们的重点技术是什么,在这些重点技术方面,我们国家、我们省发展的现状如何,有哪些企业和公司在做,瞄准目标,查找差距,提高科技能力。在文化产业发展导向上,涉及到文化产业是通过技术的创新来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利用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推出新的文化业态等问题,我国基本都是科技导向,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日韩等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则是内容导向,根据文化产业内容的发展需求去引导科技创新。我省应瞄准文化产业技术前沿,抢占文化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打破文化与科技之间的传统部门界限,将文化产业部门的科技需要纳入科技发展整体规划中,同时重视文化内容的挖掘、开发与展现,重视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创意,因为没有科技,很难形成高端文化业态,而没有文化,再高超的科技产品也只是空有一副躯壳而已。第二,提高文化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目前,国内外成功的文化企业均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其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增强竞争力、开拓新领域,如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自主研发拍摄系统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原创动漫实现了动画无纸化、规模化生产,《熊出没》进入国际市场。相比较之下,河北省成立了文化产业园、动漫基地等,在文化与科技结合方面,主要是科技化的文化产品,也就是多以利用科技、文化网站等信息化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建设与传播,如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进行河北文化的宣传;而文化产品的科技化程度,即通过提高文化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来提高其质量与占有市场,这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第三,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延伸文化产业链。

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主要方向体现在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上,它主要特指的是通过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模式,其好处是数字内容可以对传统文化产业链进行延伸,比如现在从图书到电视剧、电影、动画、游戏,它都可以实现延伸,也就是说所有传统产业都可以加上数字化的色彩,而且一旦实现数字化,会大大加速品牌的形成并扩大知名度,曾经利用3D技术改编的经典电影一度占据票房冠军宝座恰好可以证明这一点。而某些游戏品牌的成功又提醒我们注意另一种产业链延伸模式,这些游戏不仅适应科技发展成为热销的手机游戏,也是全球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它一般有庞大的产业链,包括玩偶、服饰、书籍、饮食、主题乐园等。而河北省的文化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文化产业虽已发展但速度和质量都亟待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面临挑战;河北文化产业的衍生品,单就动漫产业来说,远未跟上动漫业的高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

三、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路径

1.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双重化”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内容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延伸产品和一般文化制造业产业三部分。其中,内容产业主要体现了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是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如日韩等国就非常重视文化内容与地位,以内容为导向,根据内容的发展需要来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传媒和平台产业则获利较多,而且由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中需要注重转型与创新,所以目前我省文化产业中的科技运用主要集中在平台建设上,但是随着平台产业的技术支撑不断进步和发展,势必会出现文化内容上的弱化现象,因此不能因为平台发展而忽略内容产业的发展要求。为顺应产业发展需求和世界发展趋势,应探讨“双重化”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现内容和平台的统一,即内容和平台并重或同步发展的模式。

2.重视文化产业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现今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大多秉承一致的观点,即提出并非只有推向市场的文化活动才属于文化产业,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我国2012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中,对此也有明确界定,既与国际一致,也符合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于文化资源不胜枚举的河北来说,还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处于可听不可看的状态,开发与保护等各环节还十分薄弱;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或者处于原始的待开发状态,或者目前已经开发的也多是初步的、浅层次的,难以形成文化产业规模,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河北省来说,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的文化活动、文化资源,不仅需要高起点的运作和经营性、开发性整合,更要重视对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优秀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但是再利用不当可能会有损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因此,科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省应抓住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的机遇,实现文化遗产从文化文本向文化产业的转变,实现优秀文化的信息化展示与保护,发挥科技对自然、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作用。

3.发挥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科技文化论文范文3

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将课文内容作为话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使其能创造性地解决课文话题所引出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摆在我们外语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而教育学理论中的“近体原则”在中学英语课文教学中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挥其创造潜能和学以致用开辟了一条新路。

“近体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异,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缩小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差距,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近体原则”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时间近体原则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重大事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话题,用课本知识去分析当今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背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TheGreenHillsofTangsa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时间近体原则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话题:WhydidthepeoplealongtheChangjiangRiversufferalotinthebigfloodin1998?然后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用英语进行讨论。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经过各小组发言,归纳出1998年中国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如:气候变化,河床抬高,河道变窄,雨水集中,山坡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森林遭砍伐等等。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出另一个话题:Whatcanwedotopreventsuchadisasterinthefuture?这一问题的提出再一次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已见。通过小组总结和归纳,师生们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课文,例如:动物保护问题----MiludeerreturntoChina;男女平等问题----Thesecretisout;关注地球问题----Savingtheearth;残疾人问题----Disability;世界粮食问题----Feedtheworld;垃圾处理问题----Dealingwithwaste及自然灾害问题----Earthquake,Fire,Hurricane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出课文以外的话题,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维,为课堂教学创设出一种紧张、活跃、和谐和民主的氛围。

二、空间近体原则

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教材在选材时不可能选用近期发生在学生所在地区的事例。由于空间距离远,在教学中直观性差,感受性弱,学生的兴奋点不易被激发,因此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尽量结合当地典型事例,从课文中引出最受学生关注的话题。

例如,在教学Disneyland这一单元时,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2lstCentury(1999.11.3)全版刊登的将于2005年完工的香港迪斯尼乐园彩色模型图,并作必要的介绍,就能达到进一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教师可以作如下介绍:

Aftereightmonthsofnegotiations,theHongkonggovernmentstruckadealonNov.2fortheconstructionofaUS$3.55billionDisneyland.TheparkwillbethethirdDisneythemeparkoutsidetheUSafterParisandTokyoandisaimedattouristsfromtheChinesemainland----whichisseenbymanyWesterncompaniesasahugemarketforthenewmillennium.It"stobebuiltoverafive-yearperiodonHongkong’sLandauIsland.

此时,教师如能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兴奋点强的有利时机,创设“辐射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能引起学生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

1.WhydoestheHongkonggovernmentdecidetobuildDisneythemepark?

2.CananotherDisneythemeparkbebuiltintheotherplacesofChina,suchasinBeijingorinShanghai?Whyorwhynot?

这一系列问题缩短了课文内容与现实问题的空间距离,自然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又如AngkorWat一课介绍了柬埔寨通过对吴哥窟的开发与保护,使其成为柬埔寨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学生学习了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出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保护和开发这一话题。让学生针对当前就圆明园开发与利用存在着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展开讨论,即部分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房地产开发商欲将圆明园开发成一个集商业、贸易、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园林,变废为宝。同时,圆明园的开发还可成为北京市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另一种是以文史学家、考古学家为代表的意见,即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面镜子,要让它保持一片废墟的原汗原味,以便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中国近代史上的这段屈辱史。根据这一话题背景,教师可提出如下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1.IsitbettertokeepthedesertedYuanmingyuanParkasitisortodevelopit?Whyorwhynot?

2.WhatwillyoudoifyouarethemanagerofYuanmingyuanPark?

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即在保持现存圆明园风貌的基础上,将其主体部分开发成一个中国人了解近代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还可以划出园中一部分把它开辟成一个民俗村和拍摄古装戏的影视基地;还可以在园内建一个古玩市场,把国内外游客吸引到圆明园,做到以园养园。

三、心理近体原则

心理近体原则是教师从实际出发,了解某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从课文中引出学生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AFarmingPioneer的教学时,学生不禁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此时,教师如能拿出《中华英才》画册,向学生展现一幅朴素农民的彩照,让学生猜一猜他是谁,他有何伟大成就?这一情景一定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经教师提示,学生能够猜出那位农民是被世人称为“当代农业之父”的袁隆平。然后教师再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Whydowecallhimthefatherofmodernagriculture?

2.Withouthisgreatinvention,manypeoplewouldgohungry,doyouthinkso?Andwhy?

3.Whatishedoingnow?

通过联系实际回答问题,学生不仅参与了言语实践活动,而且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活动近体原则

智力的发展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去发展,在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和回味。因此,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把枯燥的语言课变成谈经验和谈体会等的交流会。

例如,教学TheSummerHolidays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谈谈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报社记者采访来自农村的学生,谈谈他们假日是怎样帮助父母进行夏收的;也可采访来自城市的学生,谈谈他们在父母上班时是怎样安排自己生活的,等等。这时的课堂是生活的舞台,教师是舞台上的组织者和导演。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再如,在教学Travel一课时,教师可在黑板前挂一幅中国地图,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他们的旅游经历。这时,有的学生描述了去广州和深圳的经历,其中包括怎样去的,跟谁去的,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时间,买了什么纪念品等内容;有的学生谈了旅途中的见闻和当地的风俗习惯,等等。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个个争先恐后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样,不但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同时也融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

科技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基础课;知识本位;社会本位

伴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更多的目光聚焦到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上,高校当然担负着培养出具有竞争实力的一流大学人才。高校的基础文化课在知识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的视野下,更加注重广泛的知识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文素养与科技素养并重,自始自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一.高校基础文化课知识本位适应培育知识经济的要求

我们所处的当今世界,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相适应的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全新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发展潮流,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在一般意义上指的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核心,有效建立在知识的创造、处理、传播与应用等为系统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与依赖于土地的传统农业经济与依赖于各种资源和资本的工业经济形态不同,知识经济形态时代,相应的知识创新水平与速度通常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军事领域以及政治领域的竞争,实质上集中表现为知识创新综合能力的竞争。知识创新显然离不开教育的基础作用,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直接支撑作用。

高等教育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扮演支柱角色,取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取决于知识的渊博与精专。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集中精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必然促使高校的地位与功能发生了许多变化,高校已经成为知识传授与科学研究的首要基地,已经成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1]。高校基础文化课在整个大学的教育系统中,对高校积累与传播知识、培养创新人才、发展实用科学技术、占领知识经济高地的进程中,具备基础和本体的功能与作用。高校基础文化课已经逐渐从高校课程教育的边缘走进高校以至整个社会的中心,并开始在大学生毕业全面地介入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过程中,越来越体现出知识本位的巨大功效。高校基础文化课的知识本位已经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相应地,高校基础文化课在大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挑战过程中具备知识本位的地位。

二.高校基础文化课社会本位适应培育创新主体的要求

世界各国在21世纪普遍呼唤创新精神,并由此要求具有培育创新精神的高校教育机制与知识全面的人才。高校是进行知识创新、传播与应用的主要运用基地,同时也是培养社会直接需要的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主体的运用摇篮。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创新主体必然要具备创新意识与思维,创新情感与创新能力等。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实质是一个实践和意义过程,通常在社会中并在一定意识的具体指导下的社会活动过程,社会个体从事的创新活动,当然具备个体性与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一般而言,创新主体具备的创新意识首先表现为一种怀疑的自觉意识,直接面对社会传统的做法与权威的说法与做法勇于质疑与否定。另外,创新主体具备的创新意识还表现为不安于现状的突出的精益求精意识,总是在看待尚能解决问题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通常致力于寻求一种更佳与更合理的办法与理论去加以对比、观照与抉择,力求从中选择获得效果更加适宜的理论与方法。再次,创新主体具有的创新意识还表现为一种好奇心和执行力,创新主体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与相应的领域,总是保持一种强烈的尝试与征服的冲动。社会各方面迫切需求的创新主体直接依赖于高等教育的创新,高等教育创新以及对创新主体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依赖于高校基础文化课的传授与传播。

高校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量[2]。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创新主体,来源于高等教育的整体创新,在客观上来源于高校基础文化课作为创新根基的合理配置与讲授。高校基础文化课可以培育大学生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创新情感,最大可能地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创造热情,最大可能地刺激出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与创新业绩。高校基础文化课可培育社会创新主体具有强烈的创新情感,能够理性地看待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失败与挫折,灾祸与障碍等,并在这种过程中受到启发,从而进行创新和发明。高校基础文化课可以培育社会创新主体具有必备的创新能力,促使社会创新主体具有敏锐的理性观察能力,统摄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索答案的理性能力,进行开拓前进并理性转移经验的能力,理性预见未来的判断能力。大学生具备的创新能力是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要素,是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与展现,属于高校基础文化课着重培养的智力范畴。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够产生新颖而有价值产物的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善于寻找解决问题和困难的不同途径与方法,进而形成新思想、新观念与新理论,理性构建出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方法,客观上不断做出新成绩,不断取得新成果,最大化地为社会建立新业绩。高校创新要达到社会的客观预期目标,必然要科学理性地确立高校基础文化课的社会本位,努力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创新主体所必备的创新能力。

三.高校基础文化课程知识本位和社会本位统一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在字面意义上理解,一般指的是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根本与本体,所有的一切为了人,所有的一切依靠人,坚持综合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有机辩证统一。“人”既包括具有人类意义上的人,又包括具有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还包括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个体人。“本”,既具有主体意义,社会发展客观要求我们必须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又具有本质和根据的意义,社会发展的一切从人出发并且以人为出发点;还具有目的的意义,社会的整体发展必须关注人生活的世界和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具体命运。马克思在比较和分析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时,创造性地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并进一步认为,现实的人不仅是认识的主体,同时也是劳动的主体,主张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哲学主张从一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从现实存在的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基础,从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特征的全部社会关系总和出发去说明现实的并且在现实中从事特定社会实践的人群与个体人,人本身就是本体也是本位[3]。

目前,“以人为本”是一种通行科学的教育哲学观,高校基础文化课程知识本位和社会本位统一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这种社会文化活动表现出来的现象的进行比较系统与理性的认识,教育观的核心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实践与社会、人、文化之间的基本互动关系,在理论层面集中体现出来就是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高校从事的高等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力求把培养社会所急需的,把具有全面综合和创新素质的大学生放在所有的教育活动的中心。高校基础文化课程知识本位和社会本位统一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立足于社会和人都是需要教育与培养的客观存在,高校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创新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本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其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是统一的;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地延续与发展,必然要依靠通过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个体人来得以实现,知识本位与社会本位也是统一的。上述二者统一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中。

总之,高校基础文化课程知识本位和社会本位要求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观,坚定实践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的认识论与价值观,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具备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力求最大化适应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俞宪忠.人的现代化与教育创新.东岳论丛,2000,(5).112.

科技文化论文范文5

信息化是创新档案工作服务内容的必然需求。传统的气象科技档案工作服务就是提供纸质档案信息。我国在推行电子公务之后,出现了大量电子文件,档案馆当前的信息资源既包括纸质文件,也包括电子文件。例如,观测资料原来只有酸雨、日射、高空、地面、农气,现在有了雷达、卫星云图、大气成分、土壤水分、沙尘暴、生态、农业的气象监测,既增加了信息的种类,也增加的信息的数量。目前,保存的主要气象科技档案就是大量的电子信息,气象科技档案工作服务的内容包括纸质和电子档案、历史和现行文件。通过实践建立信息化的气象科技档案,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和开发这些气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气象科技档案信息产品给社会,对社会中不同的气象科技档案信息需求进行满足。

二、加强建设信息化科技档案信息

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档案观念,认识到建设信息化气象科技档案的重要性,积极的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提供气象科技信息服务给社会。这不仅是社会对气象部门提出的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其次,相关职能部门要提早制定气象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规划,确定其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标以及要求,并且增加投入与其信息化建设规划中。接着,气象科技档案充分利用网络为社会服务。建立并完善局域网中气象科技档案网页,进而更好的宣传其工作以及更好的进行气象科技档案信息服务。后期持续对网络内容进行丰富,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的查询和利用服务。最后,气象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重新整合和定位其管理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就需要档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应用信息化观念、技术、设备以及方法完成工作。可是当前在气象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掌握现代档案管理基本知识,还能熟练应用网络、熟练应用档案管理软件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可以存储、编辑、检索、利用气象科技档案。明确气象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首先是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气象科技档案信息,接着是实现接收、传递储存、提供利用气象科技档案信息一体化,然后实现高度共享气象科技档案信息。也就是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档案馆开放的档案,超越了时间、空间、文件数量的限制,还也可以更具不用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实施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还需要数字化原有馆藏的传统载体的档案,也就是扫描、加工以及处理馆藏的传统载体档案,进而实现其数字化,此项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此时,一定要及时的归档正在形成的电子文件,避免将来也要对正在形成的档案资源数字化。如果没有做好这样工作,不仅不能专注精力数字化原有的馆藏资源,还忽视了正在形成的电子文件,这是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双重浪费。随着不断增强的电子文件功能和不断膨胀的数量,如果缺乏相同的纸质文件归档,就可能导致档案的断档。所以可以明确一个时间,以此为开始,不仅归档纸质气象科技档案文件,也归档电子气象科技档案文件,所以要实现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而档案管理人员也要积极参与其归档工作,切实提出可行的气象科技档案管理和归档意见。虽然当前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可是纸质文件更具法律和凭证作用,所以在归档的时候既包括电子文件,也包括纸质文件。气象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气象科技档案工作的标准化程度。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给用户,需要应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元数据标准。当前,气象科技档案信息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只有统一标准,制作规范,才能有效的储存、管理和使用气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此外,当前都是电子政务,需要依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接受、归档和管理电子公文以及文档。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了促使新旧设备以及系统之间可以兼容,长期的保存数字资源,也需要依照严格的标准信息化建设气象科技档案。

三、结语

科技文化论文范文6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定了建设国际知名大学的目标,并为此致力于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对于法学本科生的培养也不例外。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大高校普遍以对外交流项目的方式,来提升法学本科生的国际视野,完善法学本科生的国际化知识结构。这些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联合培养(包括授予学位与不授予学位两种模式)、中短期的出国交流(3个月到1年)、暑期学校(一般不超过1个月)等,部分高校还借鉴国外经验,在暑期开设了国际小学期。作为培养模式或手段,它们确实极大地提升了法学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成为高等院校法学本科生培养国际化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必须承认的是,这些项目中专属于法学本科生的项目比例并不高,而且它们不仅依赖于学校资源的大量投入和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而且大多数仍处于“开学生之眼界”的初级阶段,在提升法学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形成国际化的知识结构方面,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国际化培养方法,即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与认可。事实上,这正是也应该是法学本科生培养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和模式之一。

1.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不单纯是专业知识结构和储备的比拼,更多的是思维创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表达感染能力、外文写作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较量。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法学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同时也扩大了比赛的参与对象。事实上,这类竞赛并不局限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拥有同等的机会,从而使其比较容易在高校中普及。

2.它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能让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尽管案件进程以模拟的方式进行,但技术层面的仿真程度并不亚于真实案件的处理,有助于磨练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它能让学生真正在专业的环境中使用外语,而不只是进行一般的交流,这也是国际化培养的重要一环。

3.它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国际声誉。

相比于同境外特定数量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在汇聚了众多国际知名院校的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上取得佳绩,更有利于展现一所高校的培养实力,提升其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特别对于以法学为基础和骨干的综合性高校或专业性院校而言,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对于本科生的国际化培养,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从资源投入还是从培养效果方面考量,它都是值得尝试的优秀教学手段之一。而且,它与传统的法学本科生教学模式没有本质的冲突,甚至可以说,它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补充。

二、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组织和功能

对于法学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一是培养模式和培养手段符合国际化标准,即培养过程的国际化;二是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和优秀的国际化知识机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综合素质,即培养结果的国际化。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途径,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诉求,也是高校本科生培养国际化的终极目标。但从实践来看,对培养过程与培养结果的结合并不尽如人意。譬如前文提及的各种交流项目,很多时候这种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投入,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从其组织和功能上恰好可对这两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衔接。现有的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主要发端于欧美,以国际性司法机构为模本,模拟并再现庭审过程。它以既存的国际法规则为基础,融合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特点,一般均属于国际高水平的模拟法庭赛事。目前引入中国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赛事诸如“杰赛普”(Jessup)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拉赫斯”(Lachs)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史丹森”(Stetson)国际环境法模拟法庭竞赛、“普莱斯”(Price)传媒法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竞赛、世界贸易组织模拟法庭竞赛等。这些国际模拟法庭通常分为两个竞赛环节:书状和口头辩论。其中,书状环节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参赛学生在专业外语写作、学术规范应用、逻辑框架建构以及法律检索与研究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而口头辩论环节则能体现出参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等综合能力。

这种优秀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并非与生俱来的,恰恰是学生通过准备并参与上述竞赛的过程,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在上述各方面形成质的飞跃和提升,从而适应国际竞争的需求,这也是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能够作为法学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手段的原因所在。事实上,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方面并不弱于国外知名大学的学生。但在口头表达、逻辑分析、说服力和感染力等综合能力的叠加与构建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与我们传统的培养模式有关,也正是要通过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这一新型教学手段克服的难题。简言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培养的基础,而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则是提升与飞跃的过程。由此可见,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本身具有教学的功能,是对传统教学效果的深入和强化。必须指出的是,在法学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方面,我们决不能否定或忽视传统方式的功用,但这种国际竞赛教学方式确实可以成为有益的补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还是其他国际化培养手段的试金石。正如前文所述,这些竞赛是学生国际化知识结构的比拼,是具备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较量。竞赛成绩的优劣,能够较为直接地反映出法学本科生培养国际化的成功与否,也能间接体现出学生未来国际竞争力的强弱。遗憾的是,截至目前,中国高校学生在这些国际赛事上的表现并不理想,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运用

正如上文所述,在法学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方面,指导学生参与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然而遗憾的是,与庞大的法学院数量相比,愿意参与这类竞赛并尝试这种新型教学手段的高校并不多。即使是积极参与的院校,尽管对际模拟法庭竞赛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但在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别是,只把这类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视为一种课外拓展活动,而没有作为一种国际化的教学方法。譬如实践中,许多高校仅对参与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学生在评奖时给予一定加分,但并不作为学分加以认可,这就限制了许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现有的法学本科生培养模式下,也导致了本科生参与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比例偏低的问题,客观上遏制了其发挥作为国际化培养手段的作用。在教师层面,许多高校对教师的指导工作并不计算工作量或不计入课堂学时,也抑制了这些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从而影响了这一教学手段的效果。因此,要运用好这一教学手段,就必须匹配一定程度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及配套的激励措施,否则很难发挥应有的成效。

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另一个缺憾,是参与度相对较低的问题。由于竞赛本身的规模所限,每种竞赛中能够参与到比赛进程的学生不过五六人,相比于任何一所高校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数量而言,这一比例都是极低的,那又如何发挥它们在本科生培养国际化方面的辅作用呢?事实上,我们可以更加宽泛地看待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并把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譬如,可以一项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为依托,在每一学年度开设选修课程,把该课程的讲授作为选拔参赛学生的一部分,而对最终参赛选手的指导则作为该课程的延伸,这样既能保证让最大限度的本科生参与到这种教学模式中来,也能使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手段得到完美结合,不仅契合目前各高校普遍施行的法学本科生教学体系,也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按照这种思路,如果选取若干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作为依托的话,现阶段能够将绝大多数法学本科生纳入到这一教学模式中来,从而真正实现其国际化培养手段的功能。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还是展现一所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其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的最佳媒介。在这方面,亚洲范围内如新加坡、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已经走在前面。这些国家中一些著名大学的法学院,已经多次在世界著名的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中夺冠或进入前三甲,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该高校乃至该国整体法学培养水平的认知。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