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1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接合部;河流污染;污水截流;污水集中处理

本文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展实施纲要和改造区现状情况,介绍了沈阳市营城子地区污水改造工程的规划建设方案。文中采用了多方案比较的方法,充分考虑现状问题以及后期实施操作的可能性,制定规划方案,力求将规划方案落地,改善该区域污水无出路、无处理、河流污染等问题,并有效的使污水在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消除污染源,改善河流环境,并保证下游主城区景观水系的水质清洁、清澈、无污染。

1国家城镇化发展要求

2014年,国家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发展实施纲要,纲要指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泥无害化处置”。

2区域现状情况

2.1区域位置

营城子位于沈阳浑河南岸,主城区南部,国家大学科技城东部,面积20km2,区域范围内水系比较丰富,有过境河流3条,即白塔堡河、桃仙河、沈抚灌渠等。主要道路有304国道、白塔河二路、全运路、全运五路等。

2.2居住现状

营城子地区属于沈阳市的城乡接合部区域,街道下属8个社区,居住类型有新建住宅小区、老旧住宅楼和棚户区等,现有居住人口约2万人。随着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得到改善,老旧小区和棚户区居民逐渐向新建住宅小区转移。

2.3环境卫生

在城乡接合部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如缺乏市政燃气管线,导致居民无法正常使用燃气;缺乏市政供热管线,导致小锅炉房增多,冬季大气污染加剧,并且是北方产生雾霾的主要成因之一;缺乏市政供水管道,导致居民无法使用市政统一供水,采用自备井取水,水质无法保障;缺乏市政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居民生活污水没有出路,直接排河,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居住环境恶化,臭闻熏天,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3现状存在的问题

3.1缺少污水配套设施

该地区现状无市政污水处理厂及市政污水管道系统,新建住宅小区项目主要分布在现状304国道两侧,由于304国道建成时间要早于住宅项目,故无市政污水管道来收集新建小区的生活污水,导致该地区污水没有出路。304国道现状较窄,只有机动车道,无人行道和绿化隔离带,由于历史原因,两侧违章建筑较多,重新敷设污水管道条件有限,基本无法实施。

3.2污水未经处理排河,污染水体,恶化环境

新建小区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现状河道,造成水体污染,水质恶化,水微生物紊乱,并且散发臭味,夏季蚊虫增多,叮咬易传染疾病,亦给居民健康造成危害。

3.3上游水体污染,降低下游景观水质

流经该区域的白塔堡河,是浑南(三环内)重要的景观水系上游,受污染的水体做为景观水系源头,势必对下游水体景观造成严重影响,失去了景观河原应有的意义。

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的要求,原有老小区或新建小区污水通过管道长期排入河道,使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导致居住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既不符合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又阻碍人们日益提高的居住格局,因此,城区污水改造工程势在必行。

5解决方案

5.1数据调查

5.1.1现场勘查对河流沿线的污水排污点进行统计,并对其管径、充满度、管底高程数据进行测量,作为规划实施方案的基本依据。图1现状污水点分布图

5.1.2污水量确定该地区现状居住人口约2万人,根据沈阳市生活用水量标准,人均用水量240升/人?日,污水量取用水量的90%。该地区现状人口2万人,远期居住人口15万人,日用水量及日产污水量计算见表1。表1污水量计算表人口生活用水量指标日用水量日污水量现状2万人240升/人?日0.48万t/日0.43万t/日远期15万人240升/人?日3.6万t/日3.2万t/日

5.2规划方案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根据实施难易程度,制定了两个规划拟选方案,通过优缺点比对的方式,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5.2.1方案一

方案一流程图污水截留管道收集污水,排至规划污水厂处理,达标后排入河流。规划管道:根据现状居住小区用地分布、现状污水排污点分布以及规划居住用地分布情况,规划布设污水管道。根据现场实际勘查,现状污水排污点沿河分布,污水直排进河,因此,沿河布设污水截留管道,将排入河流的污水接到污水管道中,排至下游规划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排入河流。规划污水管道总长34km,管径D500-1000mm。规划设施:规划区域北侧,三环高速南侧、富民南街东侧,河流下游,规划污水处理厂一座,占地0.5km2,规模3.0万t/日。污水截留管道收集污水,排至规划污水泵站,转输至区域外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规划管道:与方案一规划污水管道思路相同,污水末端排入规划污水泵站,转输排至区域外(国家大学科技城)污水管道,最终排入新南部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规划污水管道总长36km,管径D500-1000mm。图3污水处理厂方案

5.2.2方案二

方案二流程图规划设施:方案一提及规划污水处理厂处,规划设置污水泵站一座,占地0.0015km2,规模3.0万t/日。图5污水泵站方案

6方案比较

6.1优点

6.1.1方案一1)规划污水截留管道沿河布置,无拆迁,施工条件较好,能有效收集污水。2)污水厂选址位置,位于区域河流下游,现状为空地,具备实施条件。3)处理达标后的污水直排入河,可以补充下游景观河水源,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6.1.2方案二1)规划污水截留管道沿河布置,无拆迁,施工条件较好,能有效收集污水。2)污水泵站选址位置,位于区域河流下游,现状为空地,具备实施条件。3)污水泵站占地较小,易于与周边景观结合,对环境影响小。4)区域内不设污水处理厂,减小对本区域的影响,与其他区域污水实行集中统一处理,能有效降低处理成本,并能减少工程造价。

6.2缺点

6.2.1方案一1)污水厂选址对场站南侧居住用地造成环境影响,降低宜居舒适度。2)污水厂占用土地面积较大,工程总造价大,实施周期长。

6.2.2方案二1)减小下游水系补水来源。2)增加区域外污水厂(新南部污水厂)处理负荷。

6.3方案选择通过方案比对,考虑整体工程造价、工程实施难度、施工工期和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大小,最终确定方案二作为实施方案。

7实施建议

7.1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生活污水改造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的实施,旨在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呼吸新鲜空气,亲近水系,亲近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河流水系环境的改善,有效调节了小区域气候,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制定施工方案,切莫在改造污水工程的同时,破坏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环境损失。

7.2多方合作,积极推进建设污水截流管道,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现状排污口直排入河的问题,在下一步施工图设计过程中,设计单位要积极进行现场调研、数据测量,各个居住小区也应积极配合,做好实施工作,建设单位应做好协调工作,保证工程顺利推进。

7.3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污水改造提升工程,是为百姓造福的工程,工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助力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发挥其主导、协调作用,监理单位要发挥其监督作用,严控工程质量,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设计单位要全程跟进,派驻专人负责现场指导,保证工程技术难点得以解决。

8结论

本文从工程实际出发,结合工程本身的特点,制定出符合项目实施的具体方案,进行方案比对,综合考虑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最终选择影响性、实施难度小的方案。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十三五规划中的一部分,也是规划的重中之重。各地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城乡接合部由于缺少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居民污水是一个庞大的、较难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思想,能够为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3]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营城子地区用地规划(2015-2020年).

[4]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营城子地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2015-2020年).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2

宅基地退出机制探索全面提速

记者最新获悉,在即将正式启动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试点地区将建立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并在修订农村宅基地用地标准和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空置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宅基地使用权人在宅基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上的权能。

事实上,目前包括安徽、浙江、宁夏、湖南、四川等多个省区已经对宅基地退出机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安徽省于日前在全省范围内提出了建立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媒体日前从安徽国土厅获得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要求,一是实行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备案核销制度,保障农村村民的宅基地权利;二是探索建立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农村村民主动退出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宅基地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予以补偿或者政府予以奖励,并采取经济或其他手段予以激励;三是探索宅基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村村民通过流转方式使用其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宅基地。

浙江省则明确表示,将借鉴重庆“地票”制度,将宅基地使用权量化为“宅基地权票”,通过权票交易、流转实现农民宅基地自由、有偿退出,显化农民住房财产权益。与此同时,逐步探索在不改变宅基地集体所有主性质的前提下,允许符合条件的宅基地及农房突破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边界进行置换、转让、继承、入股。

专家:谨防重蹈耕地征用乱象覆辙

尽管业界认为建立健全宅基地退出机制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土地,但也有专家指出,退出后如何对土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非常关键,否则当宅基地退出在全国推广后,完全有可能走上以前耕地征用的老路,出现非农化、侵犯农民权益等一系列乱象。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提速,农村宅基地的闲置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10%~20%是闲置的,部分地区闲置率甚至高达30%。一方面农村宅基地闲置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又面临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如何建立健全宅基地退出机制、释放农村建设用地价值、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缓解城镇建设用地压力,是国土资源管理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据了解,此次城镇化综合试点将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全面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颁证,将农民房屋纳入确权登记颁证范围。将宅基地和农房纳入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并率先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此外,将修订农村宅基地用地控制标准和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探索宅基地上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及实现形式和途径。探索落实宅基地使用权人在宅基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上的权能,在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人权益的前提下赋予宅基地使用权人更多权益。

在此背景下,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制度,探索超标准宅基地处置办法。在坚持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农村空置宅基地交易主体、交易范围和交易方式。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中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农房抵押担保转让中宅基地占有权和使用权转移方法。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中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研究部主任文辉表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规划缺失和管理不规范,土地利用率较差,而农村集体用地更甚。造成部分用地闲置,进而威胁耕地红线。“只有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才能解决现阶段城市建设用地缺乏造成地价高企,农村集体用地闲置荒废得不到应有价值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宅基地退出或会引起与民争地、“流民”等问题。对此,文辉指出,宅基地退出得到较好的效果,必须是在确定土地收回后用途、确保政策措施后期落实的前提下进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目前关于宅基地退出的试点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政府对农民早期的承诺都能兑现,但是因为后来资金不到位、配套政策不健全,导致很多农民觉得分配不公,政策落实情况不容乐观。

对此,李国祥特别指出,通过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可以减少农民进入城镇后的经济负担,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但同时要注意应将退出后的宅基地优先用于农业,以复垦为主,在补充满足了农地指标后再适当搞一些非农建设。退出后如何对土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非常关键,否则当宅基地退出在全国推广后,完全有可能走上以前耕地征用的老路,出现非农化、侵犯农民权益等一系列乱象。

链接

安徽确定路线图:土地流转宅基地退出机制成重点

据报道,近日,安徽省国土厅内部正式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其中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激励宅基地退出等有关探索,对于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突破较大,安徽对此次改革提出了“试点先行,风险可控”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3

第一,科学合理规划,开发建设有依据。2010年以来,大力实施村镇规划集中编制行动,共投入资金约2.45亿元,完成了96.4%的乡镇总体规划、20.3%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自治区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同时,编制了《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从自治区层面划定保护带、保护区,建立整体保护、片区保护和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等分级分类保护发展体系,在“保什么、怎么保、如何发展”等方面给予地方指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第二,整合各类资源,城镇建设活起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0年以来,自治区本级财政整合各类资金,先后投入约54亿元, 实施了22个小康示范镇、100多个小城镇“五个一”工程(即一套规划、一条道路、一批排水排污设施、一个中心广场或一批小游园、一项垃圾处理设施工程建设)、1000多个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周边村屯两延伸”、101个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建设、100个乡改镇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各地按照小城镇(村庄)整治标准建设,镇区(村庄)道路、给排水、供电、绿化等主要指标均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先后投入81.34亿元,实施了乡镇文化站、敬老院、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工程,覆盖98个县(市、区)、480个乡镇,惠及约200万群众。努力拓宽小城镇融资渠道,让更多的个人或企业参与到小城镇建设中。

第三,强化产业支撑,把人留下来。2010年以来,广西以特色名镇建设为抓手,按照工贸、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4种类型来发展小城镇产业。项目安排上,建立了“菜单式管理、标准件建设”的投放机制,即由小城镇根据总体规划和实际需求提出拟建项目清单,由区直各部门审定对口安排建设项目清单。5年来,一批特色小城镇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如南宁横县六景镇依托港口、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城镇常住人口从3.3万人增加到5.4万人,财政收入从1.59亿元增长到9.55亿元;桂林恭城莲花镇依托月柿特色农产品,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生产基地标准化”发展模式,一边搞生态农业种植,一边做生态旅游,村里少有外出打工,人人成为接待游客的“小老板”,恭城成为了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会址。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4

召开一次班子会,专题研究本单位创先争优工作,成立争创领导小组;召开一次支部书记会,专门征求创先争优工作意见和建议;召开一次动员会,传达贯彻县创先争优活动动员会议精神,安排布置本部门创先争优工作。

围绕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起草制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支部制定了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支部和党员参加创先争优活动公开承诺书,参照县委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结合广电实际,有针对地设计了“五比五创”活动,即“比学习,创一流素质;比团结,创一流队伍;比服务,创一流作风;比效能,创一流业绩;比奉献,创一流形象”。在电台、电视台党员从业人员中设立了“先锋示范岗”、在有线台设立了“党员示范窗口”、在广告部设立了“党员服务岗”。目前,我们正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整体部署,进一步深化主题、明确争创目标、创设活动载体,有力有序推进活动开展。

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思路和措施

广电局工作主要分新闻宣传、事业建设、产业发展、经营创收、社会管理五大块,既有政治属性,又有经济属性;既有公益事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把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把导向正确放在第一位始终是广电局开展工作的第一要义、第一要务、第一要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始终是广电局坚守的媒体工作准则。

围绕把全县创先争优活动宣传好,把县委、县政府更新的思想思路、更新的执政理念、更新的决策部署、更新的施政方略、更新的重点工作宣传好,同时也把广电自身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好,我们下步思路与措施是:唱响一个活动主题,突出六大宣传重点,培树十名党员标兵,推出五大创建成果。

唱响一个活动主题,就是在实干、发展、惠民、和谐理念的引领下,“奋力创新创优创业,建设活力实力广电”。

突出六大宣传要点,就是紧贴县委、县政府发展理念,紧扣“三重一大”、新城区建设和中心镇创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工作,围绕“3个50%转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宣传报道;突出围绕“三化三提升”,推荐你城镇化的宣传;突出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推进现代农业化的宣传;突出围绕为民办实事工程,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宣传;突出围绕落实“五学”机制,锻造“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干部队伍的宣传。坚持内宣外宣并举并重、统筹谋划县内县外宣传报道,做到县内宣传有力度、有密度、有深度,县外宣传有重点、有看点、有亮点,以内宣提振士气、凝聚人心,以外宣提升培训知名度、美誉度。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PPP模式 公共基础设施 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明显增多。大量的投资需求,政府财政投入越来越不能满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今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要求,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如何加快我国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方式的改革,提高投资效率,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解决中心城市、功能区建设及城市协同一体化发展框架的资金供应需求,成为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PPP模式的内涵及作用

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实行PPP模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PPP,是Public-Private-Partmership的缩写,指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实现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特征,发挥双方优势,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不仅有利于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而且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克服政府以投资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多重身份全面介入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中的弊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PPP模式以项目为主体进行融资活动,是项目融资的一种实现形式。在PPP模式之下,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期和运营期广泛采取与私人参与者合作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由民间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实行PPP模式,与过去私人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不同,PPP模式的合作始于项目的确认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双方共同对项目的整个周期负责。

二、PPP模式的分类及要求

(一)经营性项目

对于具有明确的收费基础,并且经营收费能够完全覆盖投资成本的项目,可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等模式推进。因此,要依法放开相关项目的建设、运营市场,积极推动自然垄断行业逐步实行特许经营。

(二)准经营性项目

对于经营收费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需财政补贴部分资金或资源的项目,可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附加部分补贴或直接投资参股等措施,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模式推进。为此,要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相互协同的机制,为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积极创造条件。

(三)非经营性项目

对于缺乏“使用者付费”基础、主要依靠“政府付费”回收投资成本的项目,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采用建设―拥有―运营(BOO)、委托运营等市场化模式推进。这就要求合理确定购买内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PPP模式的应用重点

PPP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从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已开展的PPP模式来看,对PPP模式的选择与应用,主要是在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合理确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范围及模式。

各地在PPP模式的选择上,应结合本地发展的重点民生工程项目,考虑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高铁广场、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等交通设施,医疗、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以及水利、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项目。对新建市政工程以及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更应优先考虑采用PPP模式建设。

四、建立健全PPP模式工作机制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地方政府应出台支持社会投资项目的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实行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股权债权投资、建立PPP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重点项目。对于农业大市、人口众多的城市,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可以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为中小城市,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还可选择若干具有产业基础、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县城和重点镇推行试点,加大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引入市场机制的政策支持力度。

(二)有计划、分期选择关系民生的项目

根据本地实际和项目特点,先从关系民生的供水、污水处理、生态环境等项目作起,主要从方案审查、伙伴确定、价格管理、退出机制、绩效评价等方面,完善制度设计,增强吸引社会资本能力。同时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推动规划、投资、价格、土地、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保障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积极稳妥推进。与此同时,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资金、投资基金的支持。

(三)建立联审机制

在明确行业管理部门、事业单位、行业运营公司或其他相关机构,作为政府授权的项目实施机构的基础上,应会同相关部门建立PPP项目的联审机制,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合规性、PPP模式的适用性、财政承受能力以及价格的合理性等方面,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确保项目实施达到预期效果。审查结果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相应的部门、单位在授权范围内负责PPP项目的前期评估论证、实施方案编制、合作伙伴选择、项目合同签订、项目组织实施以及合作期满移交等工作。

(四)发挥专业职能作用

要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中介机构在PPP项目的资产评估、成本核算、经济补偿、决策论证、合同管理、项目融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引导,从而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项目管理的专业性,以期达到项目实施效果。同时,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PPP项目的融资、保险等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的发展。并且,要加强PPP相关业务培训,培养专业队伍和复合型人才,以适应PPP项目建设的需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6

为贯彻落实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中“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要求,201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6部委印发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发改环资[2013]2420号),启动了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是: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务有: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等。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立足于服务地方,在专家论证、修改完善、社会公示等工作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于7月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发改环资[2014]1667号),在57个地区开展第一批先行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侧重于将国家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将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落实到有关地区开展实践,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尊重地方首创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主体功能定位的地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

其中,《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以国发[2014]12号文件印发实施,《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联合印发,江西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由6部委联合印发。

在地方省级人民政府推荐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组织专家对有关地区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并经修改完善、社会公示等程序,确定先行示范地区名单及制度创新重点。在建设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先行示范地区的工作支持,重点对制度建设与创新予以必要的指导,凝练有效模式、完善政策机制,加大推广力度,引领带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先行示范地区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定位、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推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倡导生态文化和绿色生活方式等重点任务落实,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完成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确定的各项目标;着力开展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力争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和问责、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