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食安全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粮食安全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粮食安全的认识

对粮食安全的认识范文1

>> 城镇化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机制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 城镇化对粮食安全提出新挑战 我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测定与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 浅议我国城市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人口红利及城镇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论城镇化中粮食安全与粮食物流体系的关系 关于人口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 论粮食安全与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并不矛盾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城镇化战略视角下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论城镇化中粮食安全与物流体系的关系 国际贸易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极端气候对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农业水资源紧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转基因粮食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之我见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徐滇庆,贾帅帅.问粮――详解18亿亩耕地红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3-78.

[3]薛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与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2):123-128.

[4]蔡晓黎.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J].河南农业,2015((11):8-9.

[5]张占仓,于英超.城镇化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5,40(2):12-15.

[6]David Satterthwaite,Gordon McGranahan,Cecilia Tacoli.(2010).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ood and farming[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365,2809C2820.

[7]Sylvia Szabo.(2016).Urbanisation and Food Insecurity Risks:Assessing the Role of Human Development[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44(1):28-48.

[8]Northam, RM. Urban Geography. 2nd edn.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1979. 65-67.

[9]林倩茹,罗芳.我国城镇化区域发展差异的聚类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4(19):52-53.

对粮食安全的认识范文2

摘要: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当前,粮食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粮食形势不容乐观。黑龙江省是粮食主产区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本文分析和研究了我省粮食安全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的对策。

关键词: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对策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下,粮食安全是全世界各国政府与机构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1-2]。我国应尽快扶持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和积极性,以避免世界粮食危机的困扰和影响。

1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现状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自然资源禀赋较好,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全省耕地1151.6万公顷,农民人均耕地10亩;水资源总量810亿立方米,平均亩耕地水量468立方米;天然草原面积约433.3万公顷[3-6]。

其中,主要耕作土壤为黑土,典型的黑土面积约为7万平方公里[7],属世界性的稀有资源,土壤结构好,有机质含量高,微量元素全;地势平坦,并且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优势。200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92.5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2%,农民人均纯收入4132元,比上年增长16.3%,再创历史新高。

1.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我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2007年,粮食总产量为396.55亿公斤,夺得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7]。

我省2007年粮食生产具有五个突出特点:

一是面积扩大。

二是高产作物增加。

三是投入增多。

四是标准提升。

五是品质提高[8]。

1.2粮食人均占有量提高

我省的粮食人均占有量提高,2007年达到1037公斤[8-10]。黑龙江省的部分农业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布见表1[9]。

1.3农业种植结构优化

省级各部门以扩大粮食种植规模、发展高效作物为重点,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099万公顷。

2黑龙江省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2.1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战,困扰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以温度上升为主要特征,与气候变暖相伴发生的气候变率的增大,则明显增加了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及病虫害和杂草等灾害的发生几率,致使我省成为我国粮食单产波动最大的区域之一。

2.2水资源缺乏,威胁粮食安全

据权威气候变化专家警告,水资源缺乏将成为本世纪我国农业的最大威胁。民政部最新统计,截至5月27日,黑龙江省受旱面积已达到9254万亩,为耕地面积的53%。干旱将严重影响我省粮食产量。

2.3土壤退化加剧,影响粮食安全

我省土地开发过度,耕地扩大过多侵占了湿地、林地与草地。另外,开发方式不合理,如顺坡承包、顺坡耕种等加速土壤侵蚀。此外,有机肥施用量普遍减少,化肥用量逐年增加,土壤养分亏缺严重。

2.4龙头企业缺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我省龙头企业少,数量只是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的稻米质量优良,除“五常大米”“方正绿宝石优质米业”已形成品牌外,其他水稻加工企业小而分散,经济效益差。

2.5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粮食安全的隐患

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24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32元,绝对差距达到6113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扩大到了2.48:1。

2.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制约粮食安全

目前,生产资料上涨和相关利润被流通环节攫取,这种状况倘若持续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来源于/

据统计,黑龙江部分地区种一亩大豆的成本已涨到143元,按亩产150公斤,每公斤售价2.4元计算,毛利只有360元,除去人工费几乎无钱可赚。

3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

3.1提高对粮食安全的认识程度

近年来不少干部认为中国的粮食问题早已过关,“粮荒”是很久远的事。从国际经验观察,日本政府宁愿让农田抛荒,给农民补贴,也不愿将土地挪作他用。从国际上进口粮食,就相当于进口一部分稀缺的土地资源,还可缓解国内耕地和房地产开发之间的矛盾。

3.2重视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

我省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粮食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土壤培肥技术体系,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农民科技和农机合作社。还应引入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3.3发展物理农业,实行环保补贴

发展物理农业是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即以物理的技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植物生长,减少化肥使用量,达到保持作物稳产、增产,恢复耕地质量,阻止环境恶化,实现农业的长久、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粮食增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3.4提高水资源利用,构建节水战略

我省首先应制定防治水土流失政策。宣传贯彻《水土保持法》;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持政策体系。其次,增加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另外,加强水污染治理,推广中水灌溉。

3.5政府调整政策,提高农民积极性

为了适应农村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应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另外,应完善对农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同时,还应调整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3.6鼓励龙头企业,加快物流建设

政府应对粮食生产、流通、储备等各环节的产业链进行规划,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建立国际产销加工储运体系,最终构建面向全球的粮食市场竞争体系。

3.7建立预警系统,关注市场动态

粮食安全预警是指跟踪监控粮食运行态势,在发现粮食不安全运行状态下,政府能根据预先预案,采取相应干预粮食运行的手段和措施。据预测,东北地区提供的粮食可满足中国50%新增人口的粮食需求[11],因此有必要对黑龙江省的耕地进行预警研究。

总之,粮食安全——后危机时代,黑龙江省应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确保我省粮食安全生产和加工,促进我省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明建,叶文琴.发达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农业经济问题,2005,26(6):74-78.

[2]宁哲,王兰,韩微.粮食安全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4).

[3]黑龙江省统计局.2005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内蒙古统计局.2005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吉林省统计局.2005吉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辽宁省统计局.2004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7]刘兴土,阎百兴.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粮食安全[J].中国水土保持,2009,1:17-19.

[8]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2008:168.

[9]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哈尔滨:黑龙江省统计局,2005.

对粮食安全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粮食安全 体系 基本原则

自给为主原则

我国是一个粮食需求和消费量巨大的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和消费必须坚持以自给为主的原则。近几年,有人主张压缩国内的粮食生产,增加对国际市场的粮食进口,实行粮食自由贸易。他们的主要理由是:中国坚持粮食自给为主的政策已经使中国经济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对粮食的巨额补贴使政府的财政包袱越来越重;硬性的购销计划,不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

笔者认为,坚持粮食自给为主的方针,确实使国家财政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我国的粮食生产也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无论怎么说,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品,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为维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都无一例外地对国内的粮食生产给予了可观的财政补贴,事实上,这种财政补贴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成本和代价。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只有保持对本国粮食生产适当的财政支持,才能够真正降低国家粮食安全的成本。同时,国际粮食贸易常常受意识形态和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影响。尽管贸易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粮食禁运的可能性,但粮食被某些大国用作外交手段来干涉他国内政的事情仍然有可能发生。

安全优先、兼顾效益的原则

虽然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需要付出代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过程中可以不计成本,忽视经济意识和效率意识。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粮食安全分为两种:一种是粮食既安全又经济,即向社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同时又没有粮食过剩和浪费等不合理现象。另一种是粮食安全但不经济,保证了粮食的供给,成本却过高。

显然,我们要力争实现第一种粮食安全,避免出现粮食安全但不经济的情况。

当然,从长期来看,粮食安全和经济是统一的。一方面,安全是经济的保证,只有安全才谈得上经济,不安全就是最大的不经济。粮食的生产需要较长的周期,生产粮食的重要资源(土地)又具有不可再生性,粮食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如果粮食不安全,粮食的供给不足,必然会引起价格和产量的剧烈波动,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和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经济又是安全的重要条件,只有经济才能保证粮食生产的长期安全,如果我们的粮食安全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必然会损害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使粮食安全失去存在的条件。短期内粮食安全和经济也可能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则应遵循安全优先的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市场化改革的原则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与这一目标相适应,只有这样,粮食安全才具有坚实的体制基础和制度保证。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计划经济之路,用国家计划、行政命令等非市场的方式来稳定粮食的种植面积,保证粮食的供给;另一条是市场经济之路,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生产资源中的作用,主要依靠经济手段管理粮食的生产、供给和需求。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前一条路虽然走起来方便,但实现粮食安全的成本很高,资源浪费很大。走市场经济之路,利用市场来解决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生产、消费过程中的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这确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而且,这又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相一致,我们已经没有理由再怀疑和犹豫。

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原则

城市化是我国社会今后的发展趋势,城市化对粮食安全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导致的城市聚集效应,有利于对土地的合理使用,城市化使得农村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城市化发展对粮食安全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耕地递减;在城市化过程中向城市转移的农业劳动力,往往都是年纪较轻、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使得农业劳动力呈退化趋势;城市化进程中非农产业的比较收益会高于农业,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城市化是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只有和这一趋势相适应才具有生命力。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我们为保证粮食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必须有利于城市化的发展,不能同城市化相冲突。其次,在实现粮食安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克服城市化对粮食安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城市化对粮食安全的有利因素,实现城市化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有机统一。要实现这个统一,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增加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二是大力发展节地和节水农业,降低粮食生产的资源消耗水平,提高粮食的单位产量。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全社会节约粮食的政策措施,用经济手段保证粮食的合理消费。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原则

提高农民收入,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和提高农民收入相统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粮食安全才有坚实的基础,同时,粮食安全又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条件。当然,在一些情况下,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也可能产生冲突和矛盾,比如在粮食价格太低时,农民种粮的正当利益就得不到保证。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应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职责,政府在制定粮食安全政策时,必须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提高农民收入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国家应该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给予农业和农民以较大的扶持。

有利于环境改善和优化的原则

改善和优化环境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不能同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相冲突。近年来,由于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扩大粮食生产,滥垦耕地,导致我国天然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速度加快,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给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此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实现粮食安全和环境优化相统一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农业集约化之路,不断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技术投入,提高土地与劳动的生产率,实现粮食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参考资料:

对粮食安全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西南大旱;粮食安全;土地流转;建议

中图分类号:S162.5+3文献标识码:A

从2009年冬季开始,我国西南五省市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粗略估计,如果受旱区粮食减产10%,全国粮食减产预计在1.8%左右。据媒体报道,目前上海等地已出现粮食价格上涨,粮食安全问题再次被广泛关注。

一、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

民以食为天,粮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耕地总量将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将会下降,粮食供给偏紧、适当进口成为我国相当长时期的总体格局。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粮食安全是指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起又能买得到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粮食安全的本质是指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的需求和粮食经济承受个中不测事件的能力。我国粮食生产自1990年起,产量不断增长,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51229.5万吨。而从1999年起,粮食产量开始下滑,2003年跌至谷底,年产量仅为43069.5万吨。虽然从2004年起我国粮食产量重新开始上升,但中国早已成为世界十大粮食进口国之一,而且进口量逐年加大。因《谁来养活中国》一举成名的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认为,“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以养活其不断增多的富裕人口”,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表示了担忧。

二、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首先,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最重要的因素是耕地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的国土资源公报,2008年我国的耕地总面积是18.2574亿亩,在世界排名第四,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太多,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5%。由此可知,我国的耕地还是十分稀缺的。我国从1996年到2008年的13年里,耕地面积已从19.51亿亩减少到了18.2574亿亩,专家根据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我国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才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这份报告显示我国生态退耕和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巨大,占耕地减少的比例最大,其中生态退耕由于近几年国家加大了退耕还林力度,其压力有所减缓,未来我国耕地减少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城镇化急速发展,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种粮的经济效益不高导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这种情况在土地流转以后更加突出。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背景下,水稻等粮食作物由于生长周期长,产量不高且单价较低,与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相比较自然处于劣势。据调查,水稻的生长周期一般在135天左右,种植一亩水稻的产量大概有1200斤,而一斤水稻能产出7两米,按每斤大米收购价1元计算,再加每亩30元的水稻种植补贴、56元的农资综合补贴,一年种植两季水稻只能带给农民1850元左右的收入。这点微不足道的收入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最终的纯收入只有不到1000元。近年国家在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方面出台了许多鼓励政策,各地方政府在实践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土地流转确实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提高农民的收入,但目前土地流转的“非粮化”倾向十分严重,大量土地通过流转集中以后,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导向下,绝大部分是用来种植经济作物。

再次,近年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在为我国城市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在劳动力输出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外出务工的收入远远高于种粮收入,加之种地的几乎都是妇女和老人受体力限制,出现大面积抛荒的现象。另外我国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受自然变化影响较大,机械化程度低,投入和产出的比值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也是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措施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国家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将耕地保护落到实处,严厉惩罚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同时优化城市发展规划,尽量少占用良田,提高城市存量土地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掘现有土地的潜力。退耕还林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这一政策必须长期坚持,充分发挥森林在水土保持和预防土地沙化方面的巨大作用。在已经沙漠化的地区植树造林,推广治理沙化的先进经验,变沙漠为绿洲。另外要重视近年我国出现了耕地肥力下降,局部地区土壤盐碱化的问题,在保护耕地面积的同时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

确保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尊重价值规律,尊重供求关系,种植粮食的收入不高是农民不愿意种粮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抓住这一主要矛盾。首先需要政府在宏观上进行正确引导,加大对种粮的值补,目前每亩30元的补贴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参照农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是非常巨大的,工业反哺农业已成常态,如果能加大对种粮的值补,并将规则细化完善落实,定能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其次政府需要在农村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明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让种粮的农民认识到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巨大贡献,对种粮大户进行精神上的褒奖,并且积极引导与粮食相关的深度加工产业的发展,提高种植粮食的附加值,这样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收益也能产生种粮有利可图的示范效应。另外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政府在尊重市场的同时要加大监控力度,必须保证最优质的耕地必须用来种植粮食,同时推广成功的大规模粮食种植的经验,比如金健米业在成都就集中了大量土地从事粮食生产加工,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

[2]刘湘奇.基于耕地保护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大众商务,2010,2

对粮食安全的认识范文5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粮食流通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做好当前粮食工作,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结合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粮食工作重要性认识,进一步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

加强粮食流通工作,不仅是经济需要,更是战略需要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实行粮食市、县区长责任制是确保粮食安全、做好粮食工作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制度。要进一步强化对粮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牢固树立大粮食观念,加强完善各级政府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强化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对本地区的粮食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保障粮食供需的基本平衡和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粮食市场的有效供给。将粮食流通工作纳入对县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

二、稳定县级粮食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三级联动的粮食行政管理体系

在粮食流通工作中,县一级管理是重要的基础和关键。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具体承担着指导粮食购销经营、实施粮食流通调控、开展粮食行政执法、组织粮食统计调查、监管社会粮食流通、发展粮食流通产业、推进粮食流通设施建设、落实粮食仓储管理、指导农民科学储粮、推进粮食企业改革、保障当地军需民食和应急供应等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把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作为政府行政机构独立运行,使其切实肩负起粮食流通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要加强县区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建设,为实现省、市、县三级分工配合、紧密合作的粮食行政管理新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各有关部门要统筹考虑全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加工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分步实施,通过不懈努力,切实提升县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三、认真做好粮食收购工作,进一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收购工作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基础。各级粮食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做好粮食收购作为粮食流通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加强粮食政策和市场形势的研判,及早安排部署粮食收购工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动员和组织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保证粮食收购资金供应,确保粮食收购政策落到实处。加强粮食收购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和督促粮食企业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流通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切实保护售粮农民的合理收益。

四、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粮食储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市上核定下达了全市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地方粮食储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为保障全市粮食安全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目前仍有个别县的储备粮油规模仍未落实到位,大部分县还未建立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各县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工作责任,确定1个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没有组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县区确定1个具备储备条件的民营粮食企业承担储备任务,确保市上下达的县级粮食储备规模在2011年底前全部落实到位。各县区政府要按实际需求逐年增加粮油储备管理经费和利息补贴,切实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落实应急成品粮油储备等保障措施,增强粮食宏观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各级粮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储备粮油的行政管理和轮换工作的指导,积极探索和完善粮食轮换新机制,根据市场情况,把握轮换时机,提升轮换效率,发挥轮换机制对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的作用。

五、切实做好粮食市场供应工作,进一步保持全市粮食市场价格稳定

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部署,采取切实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防止因供应不畅引起粮食价格异常波动。各级粮食、工商、物价、质监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粮食市场的监督检查和价格监测预警分析,密切关注市场粮食动态,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确保全市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要积极做好政策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群众心理预期,为促进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加快粮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粮食工作条件

按照《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规划(2010—2020)》的总体要求,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坚持“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统筹规划”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我市粮油仓储设施体系。县区政府要切实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粮油仓储设施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要继续加大对粮食质量检验监测和批发市场建设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粮食质检体系和粮食批发市场体系。要加快粮食物流园区、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和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建设,引导粮食企业积极参与粮食期货市场交易,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市实际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体系。

七、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进一步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

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战略性重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妥善解决国有粮食企业历史遗留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国有粮食企业财务挂账的消化处理工作,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农发行要继续加大配合力度。加强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理顺粮食基础设施的产权关系,加快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促进企业经营与管理。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建立健全扭亏增盈考核制度,强化扭亏增盈信息通报制度和重点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制度建设。

对粮食安全的认识范文6

一、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现状

1.对科学保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一是脱离粮食企业现有客观条件谈科学保粮,片面地把科学保粮理解成应用计算机测控、准低温冷藏等资金投入比较大的技术,忽视了科学保粮的实际内涵;二是认为科学保粮“劳民伤财”,对科学保粮嫌麻烦、怕花钱。

2.入库粮质控制难度加大。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入库粮质控制难度不断加大,已成为制约粮食安全储存的重要因素。入库粮质下降,会给粮食安全保管工作带来很多不利,主要表现为:(1)粮堆呼吸旺盛,储藏稳定性下降,易出现发热、结露和霉变;(2)粮堆环境更适于虫害孳生,引起粮堆虫害集聚,虫蚀粒增大,食用价值降低;(3)粮堆通透性变差,不利于通风散热和熏蒸药剂向粮堆深层渗透,导致粮堆降温困难和熏蒸杀虫不彻底。

3.仓房设施条件比较差。仓库条件是科学保粮的基础,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修,但要彻底解决上漏下潮、墙体裂缝、气密性差等问题,资金上存在很大困难。

4.基层保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一是粮食院校储藏专业学习人员较少,致使技术力量缺乏;二是基层费用紧张,很少开办职工培训班。

二、做好科学保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科学保粮是粮食企业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新形势的需要。市场主体争夺粮源造成收购质量下降。因此,粮食企业只有练好内功,不断提高粮食科学保管水平,才能确保粮食储藏安全,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新形势。

2.科学保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安全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到粮食生产、储藏、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确保各级粮食能够“储得进,放得住,用得上,质量好,有效益”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粮食仓储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3.科学保粮是节约费用,降低成本,延缓陈化,提高效益的需要。第一,通过加强对入库粮质,尤其是脂肪酸值的控制,优化粮食储藏品质,可降低出库轮换风险,同时提高对粮情的有效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第二,降低投药剂量,节约防治费用;第三,科学保管条件下粮情稳,污染少,粮食陈化速度有效减缓,从而保障了正常的轮换周期和出库粮质。

三、建设绿色环保科学储粮体系,确保粮食品质安全

1.大力提高基层保化人员素质――通过专业院校定向培养,企业自身定期培训,结合保化人员自学等方式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为安全储粮提供技术保障。

2.改造仓房推广低温和准低温储粮技术――通常情况下,低温储粮是指能将粮温控制在15度以下,准低温储粮是指能将粮温控制在25度以下的储藏技术。低温储粮技术体系应包括自然低温、机械通风低温、谷物冷却机低温三项主要技术措施和以改造仓房增强隔热保温效果为重点的配套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