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科研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工程科研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工程科研方向

环境工程科研方向范文1

由表1专业选择分析可见,在校生选择环工专业主要侧重于专业的就业前景和个人兴趣,其中个人兴趣占主要原因。从表2中了解到83.3%的环工学生对本专业满意程度持一般态度,差异很明显,整体上比较消极。对于专业课课时选择上来看(见表3):专业课课时安排在10~16节比较合适,较能够适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特点。

选择水处理方向、大气方向、环评方向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9.6%、41.6%和56.3%(见表4)。其他固废处理与处置和噪声控制比例较小,这与环境工程核心课程方向和市场就业基本一致。从表5分析,学生在专业方向选择上更注重监测和设计类方向,注重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与市场就业密切相关,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在实验环节选择倾向上(见表6),学生较注重综合综合能力培养,这样可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需求。在实践环节的选择中(见表7),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3.8%和37.5%,表明学生想要增强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意向。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选择上(见表8),41.7%的学生选择了实验论文,这样既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又可以在科研写作上得到锻炼。

39.6%的学生选择了设计形式,主要是与已经在企事业设计部门待岗实习有关。只有14.6%的学生选择了科研论文,主要是现在科研论文流于形式,抄袭严重,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都得不到锻炼的原因。

二、调整对策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对策面对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之间出现的矛盾,应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突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进行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二)课程体系调整对策由调查可知,环境工程学生对本专业满意程度一般,整体上比较消极。鉴于此,在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突出建设以生物学、化学和力学为专业学科基础的应用型课程群,建设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为链条的实践环节线路。

(三)实践课程体系调整对策首先,应该提高实验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学分和学时比例。其次,应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实训课程培养体系。再者,在实训环节上,加强课程设计环节,鼓励生进行科学研究,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也应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实习实践等环节的训练,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三、结论

环境工程科研方向范文2

环境工程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 也是工程领域正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它要求本专业的学

生能够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工程措施和手段来控制环境污染, 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在环境工程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地位显得非常突出,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环节的必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所必需的途径,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和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现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关于我国环境教育的设想。此后20多年,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我国环境工程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各校的历史沿革和专业设置的特点不同,使得各校在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尽相同,现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例进行分析。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成立于1993年,是四川省内较早开设环境专业的学校之一。1995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本科学生,2003年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权,2007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并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育水平评估。 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结合学校地处西部地区和绵阳科技城的特点,其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具有自己的特色,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思政课实践教学、外语强化训练、设计/综合性化学实验、创新实践等为代表的通识教育集中实践训练环节。该环节体现了学校对新形势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反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总体要求, 是加强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的重要一环。

表1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实践训练课程

(2)工程训练、化学类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等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训练环节。主要由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两大模块构成。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测量等工程技术训练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化学类课程实验以及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主要根据本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具体情况开设了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实验。课程设置见表1。

(3)以了解企业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的实习和设计环节,包括环境工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3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设想

以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思政课实践教学、外语强化训练、设计/综合性化学实验、创新实践等为代表的通识教育集中实践训练环节,夯实了学生的学科基础,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有宽广的知识面, 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的多样化的实际环境问题,充分反映了注重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对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可以从专业教育训练环节和实习、设计环节着手。

3.1专业教育训练环节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类实验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以及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实验等专业方向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很有帮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改变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局面,从传授实验知识变为指导实验方法,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自觉汲取,控制实验小组的人数,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探索性实验,提倡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培养独立实验工作能力;同时采用灵活的学习机制,对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开展科研实验工作的学生也予以承认一定的学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较快的适应实际工作,得到全面锻炼。

3.2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开始专业学习之前进行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参观水污染、气污染、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污染治理实际工程的基础上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一定的简单了解。由于学生没有一点专业基础,所以只能是一些感性的认识。建议可将认识实习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将其学时分配到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边学习专业知识边进行参观的方法,可以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实际工艺流程的了解和认识。国外某些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如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在进行环境工程本科第二阶段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在生物和化学处理工程、水资源管理、环境规划等多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理论学习之外,均安排一定学时的参观学习,并记入学分。

3.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条件限制,这一重要环节往往只能在校内进行,无法及时了解最新工程技术进展,因此常常造成学习的专业知识老化、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要注意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为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工程实践创造条件。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染治理工程作为固定的实习和设计基地,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学习,也可以邀请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进行指导,依托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或者让学生在设计时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完成实际工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交流能力,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4结语

环境工程科研方向范文3

环境科学论文2800字(一):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论文

摘要:在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文章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从而达到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创新

一、引言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广泛研究领域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学科。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环境科学专业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适应社会及环保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急需探索出培养创新专业人才的路径,强化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以社会及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是为适应轻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需要应运而生的,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该专业始终以社会及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逐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专业创办以来,坚持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学原则,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生产实习中,系、教研室主任和科任老师带队,深入现场指导,使学生在现场教学中学到了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性,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作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实施体系,课程体系建构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在常规学习中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积极实践,锤炼自身,适应专业发展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既要包含体育、外语、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类学科,又要包含生态学、环境监测与分析、分析化学等学科专业课程;既要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有集中实践环节;既要有必修课程夯实专业知识,又要有选修课程,给予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与未来发展方向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与平台。此外,课程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不断调整课程结构,随时增加或者删除科目,突出学校专业特色和市场引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重视专业课程设置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本专业开设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包括:电子电工、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环境学导论、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实验、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地学、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向——环境工程方向和环境科学方向。其中环境工程方向包括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质量评价、创新创业基础;环境科学方向包括环保设备的设计与应用、饮用水处理工艺与工程、环境法学、创新创业基础。学生可以根据的自己的爱好和规划选择除“创新创业基础”之外的任意三门专业方向课程。

(三)重视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让学生通过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工作,检验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了解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的联系与区别,体验自己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其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为其将来参加工作、选择就业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将生产实习的时间延长为一个学期,学生就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到生产第一线,提炼知识、拓展视野、锻炼能力。这充分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思想,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为其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探索出一种校企联合、合作育人的有效模式

1)校企联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邀请相关产业、行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制订与生产实践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校企联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对部分课程进行合并和增删,以适应专业技术的提升和行业发展需求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聘请环境工程行业及知名企业的总经理、高级技术主管、核心研发人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学术报告、专业讲座、专业教育、理论授课,带来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使学生及时掌握专业发展的动态与市场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3)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按照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在企业内建设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实践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实践岗位与课程体系,安排实践指导老师,出具实践鉴定报告,接受或推荐实践学生就业,较好地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4)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在人才培养需求上,企业及时将市场需求动态反馈给学校,校内教学及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考核与评价标准,在学生学习期间对学生进行动态考核与评价,切实保证实践教学效果。5)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环境工程专业除了设立校内奖学金,还广泛设立企业奖学金,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激励途径。

(二)强化专业实践模块

作为紧跟时代潮流发展、不断动态变化的应用学科,环境科学时刻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论是在生态发展层面、学术层面、企业实践层面,抑或是高校教学层面。因此,环境科学教学应当紧跟发展潮流,注重专业实践,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参与实验室、实习、实训,得以锻炼和提高。首先,强化专业实践模块,可以引入项目化教学,学生在课程中能够根据某一相对独立的项目展开学习,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其次,可以组织技能比赛、开设校级科研项目,一方面能够替代传统的作业训练,另一方面,专业的评审队伍和结果能够使学生得到反馈、取得更大进步。

五、结语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全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环保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优化,构建具有應用型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科研成果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论文

摘要:在环境科学概论实践教学中引入科研热点知识和成果,能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欲望的同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应用能力。通过环境科学概论课堂教学中引入科研成果的经验介绍和实例分析,本文总结了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应用方法,为环境科学教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成果;环境科学;教学;途径

1前言

环境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全球热点问题,环境科学涵盖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技术理论和方法指导,该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也一直受到环境相关专业的重视。但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仍存在教学方法落后、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也无法全面地反映其科学内涵。为提高教学效果、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前沿科技和热点,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效果。

2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现状

环境科学的高等教育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没能发挥该学科应有的作用。

2.1教学内容落后

由于环境科学相关研究发展飞速,前沿热点实时变化,而教科书从修订、审批到最终通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因此教材很难紧跟科学前沿实时更新。一般来说,环境科学概论的教科书会用大多数篇幅介绍基础理论知识,极少涵盖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应用。教科书的局限性导致学生通过教材学习的只是理论知识和针对过去的环境问题的分析及技术方法,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2.2教学形式单一

环境科学概论包含许多基础理论知識,且如上文所言,教科书的内容局限落后。在这种前提下,仍存在许多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方面讲解理论知识,而不进行扩展和应用。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课堂,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甚至会产生学生自学教科书的现象。在形式单一的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仅为纸上谈兵的理论,学生无法及时有效的了解其科研应用,也没有掌握该课程涉及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的教学,也会影响毕业生质量。

3在教学中引入科技成果的途径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环境科学问题也日渐增多,如雾霾、全球变暖、海洋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工程三废排放等。但同时,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也推动了环境科学的发展,大量科研人员投入到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研发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为环境科学领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案例。教科书存在难以及时更新的局限性,考虑到教科书的严谨性和受限制的信息量,也很难选择涵盖哪些案例和技术更为合适。因此,教师需要成为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的主力。

3.1紧跟学科发展方向,关注科研动态

时刻关注前沿,了解学科发展情况和热点,是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唯有多关注前沿动态,教师才可能选择合适的、前沿的学术成果补充进原有的知识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讲解并探讨案例,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发展。例如教科书中有关“伦敦烟雾”的叙述部分,教师可以补充中国治理雾霾的有效技术和措施,以及国内外对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的新技术、新理论,同时还可以对几次重大大气污染事件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清楚大气污染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也有助于他们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者解决这类问题时的思路。

3.2传统知识体系穿插前沿科研成果

传统知识体系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仍然是学生需要深刻理解的主要内容,引入科研成果归根结底也还是为了让理论知识不止存在于纸面,而能成为学生日后解决相关问题时的有力工具。因此教师实际是在原来的教学计划中穿插介绍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避免单一的“照本宣科”打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传统知识体系中与最新研究进展有较大断层的内容,教师用科研前沿进行补充和完善,或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学习到更新后的更为实用的内容。教师讲解环境科学前沿领域的案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通过剖析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

环境工程科研方向范文4

【关键词】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48-02

1 引言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发展较快的新兴专业,从1977年成立之初全国仅有7所高等院校设有该专业,到2009年全国设立该专业的院校已达290所;有一半院校是近10年内设立的,其中36所农林院校中有23所设有该专业[1]。环境工程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不同学校设立该专业的基础条件不尽相同,一些是基于化学学科,一些是基于水利学科,一些成立于建筑学科,一些成立于机械学科,还有一些是在生物学科的基础上成立的。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大多是在生物生态学科的基础上成立的,1998年前专业名称为农林环境保护,之后由于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农林院校将农业环境保护专业调整为环境工程专业或环境科学专业。

目前,虽然专业名称都统一到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且教育部专门成立了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详细规定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但由于各类院校设立该专业的基础条件的不同及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差异,决定了各类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色办学,为国家培养各种不同的环境工程类人才。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产生的背景及其特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本校”)早在1998就拥有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授权点,但筹建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始于2010年,开设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主要是基于日益凸显的农村及小城镇环境污染治理、农林废弃物处理等问题。随着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环境污染正在转型,农林污染日益突出,农村的环境问题更加不容乐观。而本校的环境工程学科在小城镇和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同时生态处理技术的发展,也使环境工程专业可与本校一些优势学科如土壤学、生态学等形成学科群,因此从学科角度讲,本校开设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外,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较早,优势明显,而本校的环境工程尽管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方面,但与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相比,也有着自身突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 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往往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的教学和研究,而对资源重视不够。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农林院校将土壤、气象、植物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优势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相结合,必将能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内涵,使其更加科学化。

2.2 在农林面源污染控制、生态治理技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与工科院校相比,本校在农林面源污染控制所涉及到的科学施肥、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生态处理技术利用了植物、动物等自然生长过程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净化,成为近年来备受推崇的治理技术。本校在植物学、生态学方面的学科基础使其能对生态治理技术有更深入地研究和认识。

2.3 农药类污染物的防控技术。 农药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当前,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因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健康[3]。本校在对农药的分析、提取及其在环境中或污染治理设施中的迁移转化研究方面,同样存在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

本校无论从学科组成还是从服务对象上讲,在农村小城镇环境问题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处理上都具有突出的优势。如本校的环境工程在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理上可联合畜牧学科,两个学科可在环境保护与动物健康养殖上达成统一,有利于提升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理的技术理念;本校服务的对象为农村及农业,这也有利于推进农村污染控制及农林源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

因此,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是其与工科院校环境工程同时发展并且互补协调的基础,也是其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主要导向。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与规划

31. 人才培养目标

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建设研讨会于2009年5月29日在南京农林大学召开,与会专家达成基本共识:农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在执行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规范的前提下,应充分体现其特色,使培养出的学生既掌握所规定的必需的工科知识和能力,又在农林环境保护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其就业竞争力[4]。基于上述观点,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涵以下两个方面。

3.1.1 加强工程教学、保证共性基础。 目前,环保产业尚属新兴产业,分类尚不细致,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企业,因此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必须要与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一起竞争工作岗位或升学机会;即便是从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工作,也是用工程手段处理污染问题,而农林院校环境工程学生在学校期间往往接受的是环境专业与农科的“边缘教育”,许多学生实际形成的仍是土壤、农化、农林资源环境等专业的知识体系,而没有真正建立起环境工程专业应有的工程概念,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这必将影响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生源,进而影响该专业的持续发展。

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刚刚起步,无论从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都相对落后于工科院校,尤其是在工程设计及应用方面的教学、科研方面更加薄弱。基于上述分析,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应首先保证学生具备基本的工程设计基础与能力,使学生达到环境工程专业基本的共性要求。

3.1.2 突出特色,提升行业竞争力。 许多农林院校对于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工科院校的区别并不明显,而实际上,农林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无论从专业的历史沿革和学科组成还是从行业特性上讲,都具有其特殊性。若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与工科院校无异,势必缺少竞争力,也没有体现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3.2 就业方向。 近年来生态处理技术、污染物的农林资源化技术已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的热门方向,因此具有环境工程基本专业基础和技能,又掌握一定农学、生态学知识的毕业生将日益受到青睐,这也为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结合本校的环境保护相关的学科体系,确立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方向,并设置相应课程内容,如土壤学、生态学、农林气象学、生态工程等,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鲜明的农林特色,提升其升学与就业的竞争力。

同时,应鼓励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到小城镇及农村地区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为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小城镇及农村污染治理(分散生活污水、农村生活垃圾)、农林面源污染控制等一些特色课程,强化学生关于农村环境保护及农林污染治理的概念与意识,引导其走入相关领域。

3.3 课程设置。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前身是依托原来部分的农化专业、土壤专业和化学专业的师资组建的,使其在工程教学方面较为薄弱。要加强工程教学,首先应大力引进具有较强工科背景的环境工程相关专业人才以强化师资,在此基础上,完善课程体系,在保证流体力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水、气、固废污染控制工程等一般工科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逐渐增开水泵与泵站、工程概预算及电工电子等课程。

3.4 教学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于段。由于农林环境污染面广,污染源分散,污染机理复杂,仅依赖教科书中所介绍的一些传统污染防治方法根本无法解决实际的污染问题,只有通过实际调研和测试,了解污染现状,再通过反复的试验,才能得出有效的处理方法。这就要求学生们在校期间就要参与到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如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农村污染现状及污染类型;通过课程的教学实践深化相关的污染治理技术;通过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各实习环节了解和掌握一些污染防治措施;通过参与教师的一些科研和横向合作项目来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上,不仅是从事农林污染防治工作要求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如工业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等工作同样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本校在教学计划制定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侧重实践教学环节。

4 结语

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产生具有其历史背景,也具有很多发展机遇,但面对众多强大的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竞争,必须对其学科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正确定位,加强在就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环节方面的建设,才能有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并形成自己的特色领域。

参考文献

[1] 沈连峰,王婷,张发文,等. 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 高等农业教育,2011,1(1):61-63.

[2] 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J]. 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5,7:23-26.

环境工程科研方向范文5

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因办学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像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家重点工科院校办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应有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特色,发挥自己的特点。高等农业院校和农村、农民联系比较紧密,比较熟悉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问题,并且在土壤学、植保学、生态学及环境生物学学术研究领域有较强的优势,这些正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因此,我们开设了“环境生物修复工程、环境微生物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及其设计”这样一些比较适应农村生态建设的课程。在开设水、大气环境污染物和噪声监测等环境工程专业常规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增设土壤污染物、农产品污染物、畜产品污染物、水产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实验,拓宽实验面,以突出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

二、变实验室为模拟生产现场

环境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购进一批大气、水相关实验的模型设备,模拟工业生产过程。模型设备均用有机玻璃制成,有园型曝气池、气浮池、絮凝沉降池、活性碳吸附、生物塔式滤池、生物膜转盘、钭板沉淀池、普通快滤池、XT型高效填料气体净化塔、YQJ型(旋流板式)气体净化器、旋风除尘器等模型,使学生非常直观清楚地了解相关大气、水处理设备的内部构造,在生产实地这些内部构件如果不是停产检修也难以看清。模拟生产过程,进行实验操作,测得相关的实验数据,这样的实验非常接近工业生产实际,通过实验学生能充分体验到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理论与生产相结合的典型事例,缩短学生对生产工程的距离感、生疏感。学生对这些实际处理工艺的运行操作,对整个工艺以及设备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三、实施开放式实验

环境监测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而环境监测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监测工作的重要措施。为了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大气、水、土壤、噪声等常规监测项目的实施方案和监测方法,我校进行了环境监测教学实习改革,即“开放式”教学实习。任课教师和实验员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药品等拟定监测项目和监测对象,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实习小组(一般每组3~5人),每个实习组分别制定实习计划,确定本实习小组的监测项目、监测对象、采样地点、分析方法和时间进度;以小组为单位领取试剂、玻璃仪器,配制实验试剂,实习期间实验室和仪器室全天开放,1周内每个小组要独立完成对水质、大气,土壤、噪声等10个以上项目的监测。实习结束后,每小组将所领取的药品试剂、玻璃器皿等洗净归还,并且最后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实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每人交一份实习报告。试行“开放式”实验,可让学生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和药品,自己外出取样,然后根据采样点及其周围环境状况可能导致的水质来确定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学生各自制定不同的监测方法来测定水样中不同的污染物,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就不同的监测方法进行比较实验。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查阅参考资料、文献对某些实验项目进行方法上的改进,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这种“开放式”教学实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整个环境监测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测,更清楚地了解到环境的质量现状。

四、加强师资队伍实验教学能力的建设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大多出自综合大学的理科或农业院校,来自工科专业的很少,教师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实验教学能力较差。近年来,我们通过以下4种方式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1)从工科院校毕业的研究生中补充新鲜血液,近年来争取了浙江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3人。(2)加强包括实验技术人员在内的现有教师的培训、培养,鼓励他们到工科院校听相关的课程,使他们向工程学科靠近。(3)通过科研提高解决环境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鼓励教师参加各式各样的短期环境教育研讨班,获取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的多种上岗资格证。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扩展教师从事社会实践的机会,另外还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五、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建议

1.增加工程实验课

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目的在于培养具在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为此,对传统的实验课体系与模式应加大力度调整,增加工程实验题,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上某一具体的生产或工程单位的实际生产活动为背景。这些工程单位包括学生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外出顶岗中接触的单位,可由学生自己联系,也可由学校帮助联系,以提交实验报告或工艺设计、工艺流程的形式完成。

2.实验与毕业(设计)论文挂钩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必须以综合实验或工程实验为基础来撰写。取消目前大量存在的综述性的毕业论文课题。学生的毕业论文应以自己亲手做的研究性实验,或亲身参与的工程项目为基础进行撰写,没有研究项目的教师不能做论文指导教师。聘请一批长期在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通过把实验与毕业(设计)论文挂钩,使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更投入、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可使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得到提高。

3.引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体现学科前沿

作为肩负高素质人才培养使命的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时刻关注、跟踪环境工程学科的前沿,关注了解最新研究方法与手段,并尽快将其引入实验教学,不断更新实验手段。要积极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使他们在科研活动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以培养其实验动手能力、组织实验能力和科研能力。

4.实验过程绿色化

作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参与者,在实验的全过程(从实验内容的设计到实施)更应注意环境保护问题。首先在实验的设计上,尽量做到微量化,减少化学物质的环境投放量,尽可能地选用对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的药品试剂;此外,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决不随意排放,应用专门的容器收集,再送有关部门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环境工程科研方向范文6

关键词: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师资队伍

自从20世纪50年代英国疫情调查,人们充分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开始对水资源进行过滤处理和消毒处理,自此出现了环境工程的雏形。环境工程学是人类同环境污染作斗争、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等过程中形成的,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之一。新建本科院校贵州理工学院2015年招收第一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适应贵州省生态文明国家试验区的人才需求,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目标要有特色

当前,国内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大致可以分为理工类、综合类、师范类、农林类等类别;尤其是在贵州,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只有贵州大学及其明德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安顺学院和贵州理工学院五所,要想培养出适合地方需要的应用型环保专业人才,既要考虑本专业的共性特征,又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鉴于此,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可能也没必要和国内一流的本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结合我校的发展定位,以“全国创新创业示范高校”为发展契机,我校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用管理、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具有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我们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我们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1)生态文明素养;(2)环境伦理修养;(3)团队协作能力;(4)踏实肯干的态度;(5)团队协作能力;(6)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7)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多模块课程体系优化

按照目前的就业情况看,未来几年内,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贵州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单位从事与环境相关的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通过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调研,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是企事业单位挑选人才的重要原则。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必须优化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多模块课程体系[2,3],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必修课程之外,从大三开始,按照岗位对应课程,分为咨询类、监测类、治理类三大模块设置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就业岗位分模块选修课程。各模块开设的课程以及就业去向见表1。

3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直接走向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有待加强,教师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将来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我校环工系应该把教师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设重点,在人才引进和招聘中,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把具有工程经历的人才作为重点考虑引进对象,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每年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环保部、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发电厂等单位3个月,积累工程实践经验的同时,寻求科研合作的契机,也可以丰富教学案例;此外,教师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重点,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辩论式等多种形式,实现由“让我学”转为“我要学”的模式转变。只有这样,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以及社会活动能力才会提高,同时也为实习、毕业论文以及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利用好第二课堂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建议将下列活动纳入第二课堂[4]:校园环境监测、校园室内环境污染物监测、校园生活污水监测、校园周边河湖水质监测、校园环境噪声监测等;参加大学生环保组织、大学生“千乡万村”环保知识宣传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环境论坛,以及生态调查、流域污染调查、校园环保意识调查、校园内垃圾收运路线调查及其优化方案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一方面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语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尚处于建设初期,要想在国内众多的同类院校以及省内五所院校中有所见地,要想受到第一届毕业生的欢迎,就必须注重培养特色人才、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第二课堂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为地方输送合格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宏,李进,于晓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5):59-61.

[2]李大军,邓玉华.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文汇,2017(2):52-53.

[3]李元高,严滨,曾孟祥,傅海燕.基于就业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