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养老产业;养老模式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老龄化的问题早已引起了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老龄化是我国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那么,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的发展有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的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自1999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健康水平堪忧,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造成人口“未富先老”。另外,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老年人“返贫”较为常见,城镇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涉老侵权案件、老年人受害受骗事件、老年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存在真空等等。可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
从以上叙述的内容来看,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对社会养老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巨大压力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计算,在近十几年,我国老年人口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离退休人口则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养老金给付方式是以现收现付为主,缺乏足够的历史积累,因此退休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养老保险金的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和拖欠的现象,并有逐渐蔓延和加重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赡养系数加重了赡养负担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又称赡养系数,指赡养人口占劳动人口的百分比,即60岁以上人口与15~59岁人口的比例)逐年增长,也就是说劳动人口供养老年人口的负担将越来越重。预计到2050年我国劳动人口供养老年人口的负担等于 2000年的3—4倍。不仅如此,劳动人口除了供养老年人口外,还要抚养未成年孩童。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养老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社会的。可以说,未来几十年我国劳动人口负担之重是可以预计的,这就极易打击我国劳动人口的工作动力和热情,也提高了社会不稳定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三、人口老龄化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也影响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两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这种情况下,一些独居老人选择了雇请保姆。近年来保姆工资不断上涨,除了有经济条件的老人还能勉强承担,其他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大多只能望洋兴叹;加上老人与保姆相处未必融洽,许多老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独自生活。
我国现有的家庭养老模式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也给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消费人群和消费需求,孕育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老年产品市场,也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日本自197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把第三产业视为老龄化社会的 “救世主”。可以说,养老产业发展的好的话,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的老龄化现象不可避免。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然而,其他国家都是在经济充分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老龄化对他们经济社会发展不会造成根本性的影响,较高的收入水平也大大降低了社会的赡养负担。我们制定合理灵活而又不乏活力的人口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在全社会加强敬老爱老的教育宣传,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发展壮大老年产业等等。
可以说,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是势在必行的。然而,从我国老龄化的特征来看,我国老龄化不仅形势严峻,而且问题复杂,对此我们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成为世界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持续的人口老龄化挑战与战略应对——第五届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综述》,《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15卷第6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龄蓝皮书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范文2
【论文摘要】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来势猛,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必然加重国家的负担。人口老龄化还导致劳动适铃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进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就需要改革与完善社会养老保阵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提倡和鼓励家庭养老,并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组织老年自养。
党的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口增长过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过程来势猛,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使得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2000年占世界的2l29%;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增加到4.2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那时世界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国际上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翻番到14%,所用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前西德和英国为45年,美国预计要用75年,日本预计要用26年,中国预计也将用26年,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中国人口高龄化显著。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所有现象,即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又快于老年人口。19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足200万,200(〕年达到了12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0.88亿。
3.中国将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时滞性。欧美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而来的,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从而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这是一种刚性的过程。欧美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先富后老”;而我国进人老年型人口国家时,农村人口占64%,缺乏必要的物质、制度准备,可以说是“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上面已经提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青年人口的比重就小,影响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增长速度,能缓解我国人口过多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在当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消极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更加严重,老年人口的规模继续增大,在2020年以后,老龄化的弊端就开始暴露,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同时老年人口的绝对量也增加,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退休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加重。老年人的养老主要是由社会和家庭承担的。我国城市的老年人口享有退休金和医保,在经济上社会养老负担大于家庭养老负担,但是城市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是“四二一”家庭结构,即在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他们要面对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这时四个老人中只要有一个生病,便显得十分吃力,如果独生子女夫妻双方面对的四个老人中有两个同时生病,夫妻双方就无暇顾及了;在农村,退休金和医保还没有普及,主要是家庭养老方式,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年轻人口的比重下降,而年老人口的比重上升,就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口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老年抚养系数大。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1.适龄劳动人口下降。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而劳动力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但是依据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过多的国情,劳动力数量适当地减少,可以缓解劳动就业压力,缓和失业与下岗问题,但这种趋势长期发展下去,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迟早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2.劳动人口的高龄化。人口老龄化往往伴随着劳动人口的高龄化,我们习惯上把15一44岁的劳动力视为中青年劳动力,把45一59岁的劳动力视为高龄劳动力。高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技术熟练,但同年轻人相比缺乏进取心,创业精神,思想保守,这样社会的主导精神就会趋向保守,在科学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容易变得相对落后。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消费结构是影响经济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消费需求影响着生产调整。不同年龄的人口对衣、食、住、行、用的品种、规格、数量、档次的需求各异。如老年人在吃的方面以方便、质软的食品为主,穿、住、用讲究实用和经济实惠。老龄化使得适合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某些专用于老年人的特殊项目趋于增加。社会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向老年人倾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医疗保健和劳务服务的需求急剧扩大,出现了一批专门为老年人口生产消费品的行业,以适应老年人的需要。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投资内容和投资重点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社会投资的内容和重点,社会需要增加与老年人的需求有关的项目的投资,如养老院、托老所、老年保健中心,老年娱乐中心,减少用于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方面的数量投资,而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3.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社会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使人们开始优虑经济能否良性运行,老年人往往重储蓄,消费倾向和投资意向趋于保守,从而可能削弱社会的经济活力。
此外,人口老龄化如果越来越严重,就意味着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使人口的发展出现不可持续性。因此,应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合理。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现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的条件下出现的,因此,调整生育政策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如果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实行,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这样人口老龄化过程会更加迅速,并将在本世纪30年代进人高度老龄化社会。为了平稳地把人口年龄构成调整得比较合理,现在就要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调整政策时一定要慎重,否则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人口迅速增加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又突显出来,就得不偿失了。
(二)改革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老年保障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受保障的人数和规模都迅速增加。但是养老保障存在很严重的城乡差异,一方面在城市中的老人退休金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享受退休金的面却很窄,乡村95%的老年人口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因此要逐步扩大老年社会保障范围,使更多的老年人口在离开工作和劳动岗位后享有一定份额的退休金,使他们的经济生活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这是社会的责任,也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象征。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它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继续努力,致力于建设全民全社会健康医疗保险制度。
(三)提倡家庭养老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
1.继续提倡家庭养老。在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时间差”的影响,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适应老龄化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供养体系,因此,应继续提倡家庭子女供养老人。另外,即使老年人经济上有了保障,但也未必能适应随着身体老化带来的心理老化和精神老化,还需要子女的关心和照顾。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2.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社区通常是指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共同心理因素和一定的内在凝聚力的社会群体,生活在一个社区内的人具有比较密切的社会交往关系以及相近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老年人口的健康、医疗、交往、文化生活等超越了家庭的界限,同时老年人又行动不便,因此,社区是他们活动最多的场所。实践表明,加强社区建设和发挥社区功能对老年人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范文3
1.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状况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0%。相应,“中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则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人口总数的10%。若按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3.32%)推算,专家们预测到2040年,全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进一步增至3.74亿人, 占人口总数的24.48%,而在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疾病支出仅仅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提供支持,而如此众多的老年人对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2. 高龄人口的医疗保障现状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口不可或缺的,是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制约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人老体衰,功能退化,多病,是老年人的常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患病率高达39.2%,是年轻人的6.5倍,因而他们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急切而量大,尤以高龄老人为甚。高龄患者由于疾病治疗的难度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所产生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出现轻度的增加,而目前,我国高龄老人的经济、医疗社会保障水平很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障是以全民保健为基础,以公费和劳保医疗为主体,以合作医疗和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在2011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中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施行规定,我国的老年人口,完全可以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参加并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各项内容及权利。
3.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产生的影响
由于中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也对中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冲击,具体如下
3.1医疗费用增加,资金压力增本文由收集整理大
截止2010年底,我市户籍总人口为992.02万人,老年人口为142.64万人,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4.38%。2010年底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53.6万,参合率达到99.13%,超出省规定要求1.13个百分点,筹资总额5.3亿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4.24亿元,多筹资金2,400万。如此庞大的医疗资金的支出,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在如此庞大的资金汇集中,也会产生资金利用率低,资金未落到实处等多种问题。
3.2有关老年人的医疗政策规定的缺失
在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中,政府或企业按照“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已经扣除了工人工资的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医疗保险费,并承诺在工人退休后让他们继续享受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新医保模式是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显著标志为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健的理念设计而成的,但这种低水平基础上的基本医疗保健的标准却是按照全人群来设计的,对因年龄差异引起的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同,制度设计还不周全。
3.3我国当前制度无法彻底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问题
现行制度的漏洞和资源分配与使用的不合理会放大我们解决老年医疗问题的难度。
3.3.1现行制度覆盖范围过窄。
3.3.2现行制度的资金筹措能力、积累额很有限。
3.3.3现行制度的资金分配、使用、保值增值、管理与监督等,存在很多漏洞。
3.3.4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贫富阶层利用卫生资源的差距大,公共卫生防御体系薄弱。
3.3.5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撑。
3.3.6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
3.3.7缺少能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辅相成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总之,要有效应对老龄化提出的挑战,还需要尽快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4. 应对对策与建议
4.1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管理,对不合理费用的监督 人口老龄化后缴费人群不断减少,导致医疗基金收入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机构就更应加强对医疗机 构管理和审核,使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尽可能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充分利用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医疗保险日常监督管理制度以及医疗保险监督检查制度,动态监控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医疗服务和医药费用发生情况。
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体育;和谐社会;构建
G812.48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不相适应,人口老龄化分布的主要地区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同时,我国对老龄化人口的养老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等制定都不是十分完善,并且对老龄化现象造成的问题难以承受。总体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主要特点是发展速度快、规模庞大,并且分布的地区差异较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给老龄化现象的缓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
1、家庭和谐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导致家庭总代际数的相应增加,而不同代际成员的文化与时代背景都是不同的,他们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伦理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我国赡养老人问题等伦理问题一直存在。所以,如果处理不好代际关系,一定会对家庭稳定与和谐产生影响。另外,老龄化问题对家庭的影响还表现在养老模式方面。由于现阶段城市家庭人口模式大多数“421”金字塔模式,子女养老的精力与时间虽然很充足,但抚养老人的压力却十分巨大。【1】同时,由于空巢问题越来越严重,青壮年劳动力普遍转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家庭养老的困难,并且随着我国人均年龄的增长,间接导致家庭养老能力下降,这无疑加大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难度。
2、人力资源供给方面。由于老龄化趋势蔓延速度不断加快,这就会导致中年与青年劳动力比例降低,而老年劳动力则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老年劳动力在能力与精力方面都不具有优势,因而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从而加大了我国人力资源供给的压力。现阶段我国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多数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并且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甚至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3、社会保障与财政负担方面。养老金支出与公共医疗费用都是我国现阶段老龄化成本的组成部分。同时,用于老年人群的社会服务与保障也在相应增加,这些都会使我国财政支出与资源分配产生巨大压力。[2]现如今,我国社保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农村社保服务与基本的养老制度等都在初期建设阶段,进而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构建与实现。
4、社会再分配方面。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条件之一就是社会分配。从家庭角度分析,用于照顾老年人与治疗方面的费用不断增加,部分困难家庭会因此而过上拮据的生活,甚至是导致贫困;从单位角度分析,老龄化直接导致单位在老年职工方面的薪资费用增加,从而对青壮年工作人员的收入造成影响,这会引发两代人的利益之争;从社会角度分析,城乡经济二元化现象的长期影响,致使城乡老人在享受社会福利与国家医疗等方面的服务存在巨大差异,进一步引发社会不公平问题,从而制约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老年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与缓解老龄化问题的贡献
老年体育是老龄化群体的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他们追求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3】老年体育在改善老年人生活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其他社会文化生活无法取代的。发展老年体育是我国缓解老龄化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1、老年体育能够缓解家庭负担,提高老人健康水平。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缩减医疗服务的开支。有关调查显示,如果将医疗开支中的一小部分作为体育投入,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社会健康效果。由此可见,老年体育的开展对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缩减医疗开支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老年体育可以间接地提高家庭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充满活力与健康的老年群体还可以使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充满生机与活力。
2、老年体育促使家庭和谐,增加家庭幸福感。由于地位与角色的转变,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心理状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家庭与社会中,老年群体容易产生孤独感,并且由于社会发展节奏过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边缘化。【4】而老年体育无疑是家庭集体活动最好的方式之一。老人是整个家庭中最活跃的参与者,可以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从而使家庭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加亲密感与幸福感,同时也有效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
3、老年体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老年体育使老人有时间、精力、机会展示自身的社会价值,唤起了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强烈意识。体育具有情感交流融洽、利益冲突少以及参与面广等特点,能够帮助老年群体之间形成全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新的交往组织关系使得老年群体更具凝聚力。【5】除此之外,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形式不但改变了老年人传统的生活习惯,还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老年体育的开展使老年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并且有利于改善我国城乡风尚,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4、老年体育的开展有利于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老年体育的开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缓身体衰退,使老年人获得充沛的精力与体力,并在原来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接受新的时代观念,从而使自身的经验知识得到更新发展,为社会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结语:
老年体育的开展与普及,不急有利于增进家庭情感、提高健康水平、降低社会负担、重复开发资源以及建设精神文明,还对缓解老龄化现象、发展体育产业以及丰富社会文化活动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老年体育的发展即彰显了时代的要求,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群,赵玉华. 论企业老年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1)
[2]严. 老年体育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3]雷震,龙佳怀. 和谐社会视域下城乡老年体育统筹发展研究――以安徽省6地市为例[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7)
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影响;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良好的人口环境,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制订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将60岁以上人口算作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的地区,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地区。2000年,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同世界其他国家大致相同,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龄化趋势明显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本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其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而我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即被赡养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老年抚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为12.9%,1999年为13.5%,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到2050年则进一步上升为47.5%,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尽管少儿抚养比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赡养费用也要比少年儿童抚养费用多得多,因此,劳动力成本会大大提高,这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2.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数量。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龄化最终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年龄结构高龄化。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的是科学技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较小。而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多是以体力要求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不同年龄劳动力在体力、精力和适应力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影响扩大再生产。国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额时分为积累和消费两大部分,积累资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的增长,意味着必须压缩消费基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的压缩极为困难,这不但消耗大量经济增长的成果、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积累基金减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减少,影响扩大再生产,降低经济增长率。
4.引起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着许多同青壮年不同的特点。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消费服务业的水平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老年人口因其体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导致自我抚养能力的衰减,而加重对别人的依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资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养老的能力。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的严重制约,现阶段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老年人经济自养能力不足,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这将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给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消费水平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容易引起代际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认真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保持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时,在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城镇的总和生育率,使城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结构“四、二、一”格局的出现,减缓城镇的老龄化速度,降低对老年人的供养系数。这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可以防止老龄化速度过快,推进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在2020年之前,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始终处在60%以上,虽然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提高,但在劳动力的总量上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期”,大力发展经济,使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起来,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为适应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和高龄社会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到:(1)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2)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繁荣。(3)利用地域间老龄化程度的显著差异,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地域间的优势互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安老体系。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根据老年人的自身特点,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照料服务体系、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使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老龄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多层次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3)发扬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文化传统,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进程。针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将社区工作的重点转向为全体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文化娱乐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务上。
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范文6
内容摘要:产出性老龄化主张从“优势”视角认识老年人和老年期,将挖掘老年人口的潜能视为老龄化的应对之策。产出性老龄化既有利于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福祉,又可助益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因而为我国老龄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视角。推进产出性老龄化应破除年龄歧视,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努力完善政策设计。
关键词:老龄化 老年人 产出性老龄化
“产出性老龄化”的基本理念分析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老龄化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西方,老龄化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90年代前,人们一般将老龄化定性为“危机”或“问题”,以凸显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90年代后,受后现代思潮、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学界开始关注老龄化自身的潜能,提出了健康老龄化、成功老龄化、活跃老龄化等新概念,以探索老龄化的多样性和积极图景。产出性老龄化的出现就反映了这一理论转向。
产出性老龄化(productive ageing),又称“生产性老龄化”,最早由美国学者巴特勒提出。其一般被界定为“发挥个人能力从事商品和服务生产的老龄人口的任何活动,而这种贡献并不考虑老年人是否得到报酬。”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者指出:老年人的自我照料、自我成长等行为能够降低其脆弱性,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间接贡献,也具有“产出性”,因而主张对“产出性老龄化”采取更具包容性的定义。
可见,与传统的“问题”视角不同,产出性老龄化是从“优势”视角看待老年人和老年期的。它反对依据生理年龄将老年人标定为“依赖者”或“非生产者”,认为挖掘老年人口的时间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可以实现“产出性”的老龄化。表1比较了产出性老龄化与传统老龄观的不同。从表1的的比较中可见,产出性老龄化对老年期、老年人、晚年生活及人际关系做了正向阐释。其视角下的老年人是自主的、有能力的、成长的,他们可以通过积极的身心调适和社会参与,获得有希望的、有产出的、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进一步说,产出性老龄化之所以将老年人的“优势”作为研究的起点,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老”的认识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传统上,人们常常将“老”定义为衰退或失能,认为老年人应当从经济生产和社会活动中“撤离”,要求家庭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照顾和保护。由此,老龄化的结果就必然是消费性老龄化(consumptive aging)。而产出性老龄化的倡导者认为,“老”是被社会建构的。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老”不仅可以延后,而且有望保持较长的健康状态,因而个体的年龄与产出性并非高度相关。老龄化虽然给社会带来了压力,但也蕴含着资源。
“产出性老龄化”的积极功能探讨
从实现方式看,产出性老龄化包括了两个面向的活动:一是“外向性”活动,如继续就业、做志愿服务、照料他人。二是“内向性”活动,如继续学习、发展能力、自我实现等。虽然前者相对而言更富“利他”色彩,但后者无疑也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了可能。由此,老龄化作为人口演变的自然过程就被赋予了积极功能,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可以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福祉
首先,产出性活动有助于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提高其自养能力,因而可以减少老年人对亲属的依赖,并促进家庭资本存量的增加。其次,老年人参与社会的过程也是发展能力、拓展社会资本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因而有利于其维持自信心和效能感。既有的实证研究已一再证实:参与社会改善了老年人的自我功能,增加了其对生活的期望,使之更为坚强和乐观。再者,老年人参与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离群索居对身心功能造成的损害,促进了健康老龄化。正如Kaye和Butler等人的研究所发现的:产出性活动使美国老年人的残疾率明显降低,他们对健康状况的自评结果更趋积极。
(二)能够助益经济发展
首先,产出性老龄化倡导老年人延长职业生涯,可以为经济发展储备更丰富的人力资本。其次,老年人继续就业也意味着养老金发放时点的延后和社会转移支付压力的减轻。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算,退休年龄每提高1年,养老金支出占GDP的比重就会下降0.6-1个百分点。而且,推迟退休也往往伴随着社会保险缴费期的延长,因而有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再者,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非正式照顾,参与社区建设,也可以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支持作用。正如澳大利亚长者协会在2009年报告中所指出的,“老年人对GDP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如果把他们提供的无偿照顾儿童和残疾人的工作交给领薪人员去做,每年的经济成本将高达48.11亿美元。”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建设
首先,老年人运用知识和经验,发挥专业和特长,可以补充机构正式服务的不足。例如,我国老龄委发起的“银龄行动”就动员了许多老年知识分子为有需求的人士提供医疗服务、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其次,老年人参加社区组织、互益团体,从事慈善或公益活动,有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社会和谐。再次,老年人照顾家人、关爱他人,也有助于融洽代际关系,推动利他主义精神的传承。在美国,非营利组织“老人团”推出的“退休老人志愿服务”、“寄养祖父母方案”和“长者之友”等项目就调动了老年人的参与热情与服务能力,其成功经验已被载入2009年联邦政府颁布的《肯尼迪服务美国法》中。
总之,产出性老龄化为应对“人口革命”提供了一个潜在的积极视角,即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发挥能力不仅可使老年人自身和家庭获益,而且也能够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以“产出性老龄化”应对我国老龄社会的挑战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龄化程度较高、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从2000年的1.3亿增长至2009年的1.67亿,并将在本世纪上半叶加速发展(见表2)。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发达国家已出现的社会福利需求增多、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巨大、社会抚养比上升等问题也必将会困扰中国。既然老龄化不可回避,那么未雨绸缪自是题中之义。
笔者认为,推动老龄社会的继续发展固然应依托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但造就能动的参与主体,借鉴后工业社会的成功经验,推动老年人口的潜能转化也不可忽视。
(一)转变老龄观,破除年龄歧视
传统观念强调身心老化的绝对性,主张依据年龄分配社会角色,从而建构了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老年人被要求“撤离”,采取与生理年龄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风格。这不仅忽视了老年人的多样性,强化了其作为“边缘者”的角色,而且也使老年人力资本处于闲置状态。可见,“年龄歧视是产出性老龄化的主要对手”,推进产出性老龄化首先应促进社会老龄观的转变。
对此,老年机构、媒体和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做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开展权威性的调研研究,肯定老年人口的贡献;通过正面的宣传报道,重建老年人的社会形象;大力倡导产出性老龄化理念,解构“年龄”与“产出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其次,在制度层面要针对年龄歧视进行立法。目前,美、英、荷等西方国家以及邻近的日、韩等数十个国家都已出台了相关法案,制止基于年龄设定障碍,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也应加快这一立法进程,推动包括老年人在内的边缘群体融入主流社会,建设富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和谐社会。
(二)学习成功经验,增加老龄化的产出
当前,发达国家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后工业国家已经启动了产出性老龄化,并取得了一定经验。
推进我国老龄社会的发展可以借鉴其成功做法:
其一,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升参与能力。包括:开展老年职业培训,为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角色适应辅导,发展社区教育体系,向老年人开放专业/职业资格认证等。
其二,以志愿服务为重点,并辅之以健康老龄化策略。主要是完善志愿服务管理体制,进行志愿服务立法,强化志愿者激励机制。同时,加强卫生福利资源的投递,通过社区干预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其三,延长退休年龄,改革养老金政策。目前OECD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比我国晚7年左右,60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达40%以上,日本、冰岛、新西兰等国甚至达到了70%,老年人继续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同时,通过改革养老金政策,发达国家已经遏止了提前退休的势头。它们采取奖励劳资双方的政策,使老年人能够“工作更久”。
其四,支持老年人提供非正式照顾。通过舆论宣传、经济补贴、心理及技能辅导等,鼓励、协助老年人照顾家人、亲友和邻居。
(三)创造参与机会,完善制度设计
从某种程度上说,老龄化的产出性是参与主体与机会结构互动的结果。这也就是说,如果老年人具有产出能力和参与意愿,而社会的机会结构又是开放的,产出性老龄化就会大大增加。由此,提供参与机会是推进产出性老龄化的又一关键。实践经验显示:采取政策优惠鼓励各类组织使用老年人;加强政府在理念宣传、项目示范、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合作机制;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设计服务项目等,皆有助于为老年人创造参与机会。
当然,推进产出性老龄化也要警惕3个误区:一是如果将产出性参与“义务化”,就会加剧老年人的不公平感;二是如果只关注“老年精英”的社会参与,就会加剧老年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三是如果不能关照老年人口的多样性需求,就会降低产出性老龄化的效果。为此,在政策设计时应强调灵活性与包容性相结合,注重倡导与强制之间的界限。因为产出性老龄化所期冀的是自主的、积极的、多样化的晚年生活。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产出性老龄化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M-H. Nancy, J. Hinterlong & M. Sherraden. 2001. Productive aging: concepts and challenges.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A. C. Mui & T. Shinbusawa. 2008. Asian American elders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N. M. Peel. 2008. "Volunteering as a productive ageing activity: The association with fall-related hip fracture in later life." European Journal Ageing, 5
4.W. Kaye, S. Butler & M. Webster.2003. "Toward a productive ageing paradigm for geriatric practice." Ageing International, 28(2)
5.OECD. 2005. "High-level policy forum aging and employment policies Brussels." 17-18,October.省略/site/0,3407
6.E•Ozanne.澳大利亚产出性老龄化的政策和项目[A].第5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论文集[C].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9
7.赵怀娟.“生产性老龄化”的实践与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