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浪动物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浪动物的含义范文1
绿色生活方式包含5个“R”: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垃圾分类,循环回收;Rescue Wildlife――救助动物,保护自然。
营造绿色家庭,需要同学和家长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吧。
Reduce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室内空气污染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化学的,主要来自装修、家具、玩具、煤气、热水器、杀虫喷雾剂、化妆品、厨房的油烟等;第二大类是物理的,主要来自室外及室内的电器设备产生的噪声、光和建筑装饰材料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第三类是生物的,主要来自寄生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生活用品和空调中产生的螨虫及其他细菌等。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可以做到:节约用水,使用节水龙头;保护水源,使用无磷洗涤用品;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灯,少用空调;使用无铅汽油,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以自行车族为荣;宣传和使用无氟冰箱和不含氟的定型发胶、空气清新剂等物品。
Reevaluate
――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有机、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二次环境污染;三是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转变。
追求绿色消费,体现绿色健康,小编为你设计一天的绿色食谱:
1.每天吃一点水果。因为水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及纤维素。
2.每天两勺油。这是指在炒菜烹调中平均每人一天摄取调料油脂的总量,其中植物油和动物油各占一半。
3.每天三碟蔬菜。尤其要吃叶绿素丰富的茎叶类蔬菜,其次是瓜果类。
4.每天四碗饭或四个馒头。在人体所需营养中,谷类食物的营养是必不可少的。
5.每天五种蛋白质。一个鸡蛋,一杯牛奶或豆浆,一碟鱼或虾类、贝类,一碟肉,一碟黄豆芽或豆腐。
Reuse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绿色生活中的重复使用、多次利用,主要是针对水和纸来说的。
日常生活中,洗漱后的水不要立即倒掉,用一个桶子装起来,可以用来冲厕所。平常淘米的水可以多次利用,用来洗菜、浇灌植物等。
家庭打印后的废纸,可以用来制作纸笔筒、纸玩具、纸垃圾桶等。
Recycle
――垃圾分类,循环回收
首先,要将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如金属、塑料、玻璃、纸)、不可回收垃圾(如剩菜、剩饭等生活垃圾)、有毒有害物质(如废旧电池、废药品、危险化学品、含汞灯管等)。
再次,要将分类的垃圾投入到由社区物业提供的有分类标志的垃圾分类回收箱中,然后社区保洁人员将可回收垃圾转卖给废品收购公司,将不可回收垃圾收集,由城市环卫部门清运处理,将有毒有害垃圾,集中送到市危险废物处置填埋厂做无害化处理。
Rescue Wildlife
流浪动物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虐待动物;法律治理;部门法
几年前,网络上的一段“高跟鞋虐猫”的视频引发了中国社会经久不息的讨论,既有对当今社会人性道德缺失的声讨,也有法律应该如何治理虐待动物行为的讨论。就后一话题来讲,普通公众与部分专业人士的观点都认为虐待动物的行为应该入罪,应该动用刑法进行规制。甚至有学者提出了《反虐待动物法》的专家建议稿。①然而,一只小猫的惨死是否真的应该引发一场刑法立法的改革?虐待动物的行为入罪是否真能实现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保护动物不受虐待的目标?围绕着虐待动物行为的法律治理,是刑法“一支独大”,还是分由刑法、行政法与民法协调衔接?这些问题在提出立法建议时不可不查,否则有可能使得立法建议成为一纸空文。有鉴于此,笔者就虐待动物行为的法律治理进行初步讨论,以期为学界提供一些新的思考素材。
一、虐待动物的行为及后果
勿庸置疑,法律是理性思考的产物。法律如果跃入非理性的漩涡,则不仅会使法律缺失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甚至会使执法者陷入不可救药的热病状态。“理”,指事物的规律、道理,如“井井兮其有理也”(《荀子•儒效》)、“天地之理,万物之情”(《庄子•秋水》);“性”,即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规律等,如“天命之谓性”(《礼记•广雅》)、“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等。“理性”合称,从字面上看,即指人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本来的道理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相应地,学术史上所称理性主义则是指“探究事物本身及其背后的普遍必然性和最高原则,并以此为基础按照逻辑的方式推导新的认识。”[1]与“理性”相对的是“非理性”,即不按规律、道理考虑问题,凭感觉做事。故,所谓理性思维,其前提必须是对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有一个正确认识。就本文主旨而言,一个理性的虐待动物法律治理对策研究,必须也是以对虐待动物现象的正确认识为前提。从行为的结构上来说,虐待动物可以细分为“虐待动物的行为”以及“虐待动物的结果”。
(一)什么是虐待动物的行为
“虐”,会意字,小篆字形,从“虍”(指虎头)、爪、人,意思是虎足反爪抓人,隶书形变后省略了“人”字,本义凶恶、残暴。《说文解释》:虐,残也。“待”,意思是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资治通鉴•汉纪》)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虐待”合称,意指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人。在虐待人的领域,虐待行为表现为两种,一是肉体虐待,二是精神虐待。前者如刑法第248条规定“虐待被监管人罪”,该条中的虐待包括“殴打、捆绑、违法使用械具;较长时间冻、饿、晒、烤;殴打、体罚或指使其他人员殴打、体罚”等。①后者则如婚姻家庭领域中的“冷暴力”、言语辱骂等。从虐待人的理解转向虐待动物,我们当然也可以将肉体虐待和精神虐待视为虐待动物行为的主要分类方式。但这只是一种应然的分类方式,从实际上看,这种分类方式并不准确,应予修正。第一,在人的权利保护领域,就人身肉体权利的保障而言,杀害、伤害、遗弃、虐待是分处于不同层次的不同概念,但就动物保护而言,四者应放到同一层次进行评价,这是应予修正处之一。原因在于,一方面,从法理上看,刑法仅针对行为人非法猎杀国家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非法捕捞水产品,致动物死亡的行为进行了单独评价。因此,如果仅将虐待动物的行为限定于虐待人领域所讲的“虐待”范畴,而对行为人故意伤害非珍贵、非濒危野生动物,故意猎杀非珍贵、非濒危野生动物,故意遗弃动物的行为不作评价,显然没有达到全面分析虐待动物行为样态的目的。另一方面,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鲜有人提出要增设“故意杀害动物罪”“故意伤害动物罪”“遗弃动物罪”的,相反学者们却提出了要增设“虐待动物罪”,对于“轻行为”要论及增设罪名,相反对于更加严重的“重行为”却没有人考虑构罪的可能,这种现象难以理解。因此,举轻以明重,将杀害动物、伤害动物、遗弃动物的行为一并纳入到“虐待动物”中进行讨论,可学报以弥补现有研究的疏漏。再一方面,从社会心理上看,“高跟鞋虐猫”事件中小猫事实上是被“虐杀”,但从该事件前前后后的社会反应来看,不论是普通公众还是专业人士均认为将这种“虐杀动物”行为纳入虐待动物的讨论范畴没有任何不妥,因此从社会公众心理上看,将杀害、伤害、遗弃动物的行为一并包括在虐待动物中进行讨论,并不违公众以及专业人士的心理预期。综上,笔者认为在虐待动物这一视角下,“虐待动物”的具体虐待行为应该包括对动物的杀害、伤害、虐待以及遗弃。从生活常识上看,杀害动物、遗弃动物均较容易理解。相反,虐待行为与伤害行为互相交叉,容易形成“灰色地带”,则多少有些难以理解。借鉴现实案例,笔者认为,可以考虑虐待动物的行为暴力程度以止于使动物皮肉受损的程度为限,如果虐待动物的暴力程度达到使动物肢体残疾、运动功能丧失的程度,则应该界定为是故意伤害动物的行为。典型的虐待动物行为如行为人暴力殴打动物,致动物皮肉受损;长时间对动物使用约束工具令其不能活动,致动物皮肉受损;对动物进行较长时间冻、饿、晒、烤,致动物皮肉受损;使动物与动物进行互相博斗,致动物皮肉受损;对动物进行病毒试验,致动物皮肉受损;对动物进行害致动物皮肉受损等。相应地,如果行为人在采用上述暴力时致动物肢体残疾,则应视为是伤害动物的行为。第二,由于精神虐待纯系个体主观感受,在面向具体个人的精神虐待实例中,司法人员尚难确定精神虐待发生与否(这是离婚诉讼中常见情况),与之相应,在动物保护领域,由于动物不会言说,无法与人进行言语陈述,即便动物会流淌眼泪,但人依然无法分清“鳄鱼的眼泪”的真伪,因此,从司法的实际情况来看,认定动物是否遭到了精神虐待将更加困难。故将精神虐待纳入到虐待动物的讨论范畴,既浪费智力能量,亦对于今后的司法实践无所助益,纯属没有必要。此为修正之处二。综上,笔者认为,就动物保护而言,“虐待动物”应专指被扩大解释后的对动物肉体实施暴力的行为,包括杀害、伤害、虐待、遗弃动物4种情形,但“虐待动物”不包括对动物的精神虐待。
(二)虐待动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不论是杀害、伤害,还是虐待、遗弃均会对动物肉体产生伤害,这是显明之理。但如果一个虐待动物的行为无关于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宁静,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那怕一小丝“波澜”,那么这种行为就不能被视为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因为法律是有关人的权利义务分配的规范。如自家饲养的小猫、小狗顽皮捣蛋,主人对小宠物施以拳脚(甚至杀死小宠物),由于此时主人对动物的虐待行为仅仅发生在家庭内部,不为外界所知,亦不会对外界有所影响,因此不能视为是法律意义上的行为,只能视为是人的一种自然行为。如果此时仍然动用法律对这种与人类社会毫无任何关联的虐待动物事件进行处理,显然有悖于法律是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秩序和平宁静的基本原理。因此,从法理上看,能够被纳入到法律保护视野中的虐待动物事件,必定是虐待动物所产生的后果与人类社会发生了现实联系,对人类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影响的事件。那么,前文所分析的虐待动物行为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呢?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反虐待动物法〉(专家建议稿)及其说明》一文通过分析,说明虐待动物会产生5个方面的不利后果,包括:1.动物生产企业以虐待动物的方式生产经营,产品“不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动物福利保护贸易标准”,致使中国的外贸出口受到极大影响;2.媒体披露的遗弃或者严重虐待动物事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不满情绪,甚至引发,“严重危及社会稳定”;3.虐待和遗弃动物造成城市中大量的流浪动物,“给城市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安全和卫生隐患”;4.虐待动物“对社会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5.虐待野生动物,使得部分地方“发生了一些国家重点野生动物饿死或者因为饥饿而攻击人的现象”。[2]然而,上述5个方面的认识并不周全。就第一方面而言,影响外贸出口的因素,除了动物的生产方式外,更多地还要受到地区关税、贸易政策、汇率变化、贸易顺差逆差等的影响,因此将外贸出口受到影响归结为虐待动物的生产方式不妥;就第二方面而言,虐待动物本来是很私人的问题,正是媒体介入才使得“私人事件”向“公众事件”转化,因此说是虐待动物引发了社会负面情绪恐有不当;就第三方面而言,城市流浪动物中的绝大多数并非虐待所致,事实上,有相当多的城市流浪狗、流浪猫就是自发流浪,如随主人出行期间,见异思迁,受到异性、新奇事物、食物等的吸引而滞留;就第四方面而言,从现实的案例来看,绝大多数虐待动物事件都是未成年人所为(这可以说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攀技折木、杀鸡打鸟,谁没有过呢?),因此说虐待动物会对未成年人心智产生的影响,似乎与现实情况不符;最后,就第五方面而言,对于野生动物来说,野生动物本是自然之物,何来人为虐待之说,相反,如果要说虐待野生动物,岂不是说野生动物都是人工圈养的宠物,这又何来野生之说呢?从现实生活中看,在训练和使用承担特殊工作任务的动物(如军警犬、马戏团的杂技动物)时,很多训练手段也具有明显的虐待成分。如训练军警犬过程中要对犬只进行恐吓、饥饿,训练马戏团的老虎、狮子、大象时使用针刺、鞭抽、饥饿等。至于在战场上,直接使用军警犬背负爆炸物对敌方目标进行自杀性爆炸,则更是虐待性使用动物的典型方式。但是,从古至今,并没有人认为这些训练和使用动物的手段应予废除、禁止。因此,在讨论“虐待动物”的后果时,不能以偏概全,否认虐待动物之于人类社会有益的一面。就《〈反虐待动物法〉(专家建议稿)及其说明》一文来讲,该文与其它类似文章相比的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第一次明确说明,对“虐待动物”的评判依据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行为本身,而是必须要将“虐待动物”的行为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范畴中进行考虑。笔者认为,“虐待动物”的行为会造成如下后果:第一,对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影响。从不利的方面来讲,虐待动物会对他人精神、财产及人身方面造成损害。如行为人对他人所养的小猫、小狗进行虐待,致小猫、小狗伤残、死亡,对宠物主人造成精神伤害及财产损失;行为人对小动物进行虐待,小动物被虐待时发出的惨叫声使隔壁邻居彻夜不眠,影响他人休息;或者行为人虐待小动物致死后,将小动物尸体随意丢弃,尸体腐败后滋生病菌使他人生病。再如,行为人通过虐待动物的手段(如长时间饥饿、长时间不给动物休息),致使动物发狂、发疯,之后遗弃动物致使动物对他人进行扑咬,给他人造成身体伤害;行为人对动物进行虐待式训练,使动物按照行为人指示盗窃或毁损他人财物;等等。从有利的方面来讲,行为人虐待动物的行为亦会对他人的精神、财产、人身等方面产生有利后果。如行为人对正在无故攻击他人的犬只进行捕杀,使被攻击者的人身健康得以保全;行为人对正在盗窃他人财物的动物进行捕杀,使他人财物免受损失;行为人对长期骚扰他人休息、骚扰地区安宁的流浪猫、流浪狗进行捕杀,使地区安宁得到恢复,使他人重获安静休息的权利;等等。第二,对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影响。从不利的方面讲,虐待动物会对社会公共安全产生影响。如行为人将患有狂犬病的犬只遗弃,犬只对无辜路人扑咬,造成人员伤亡、地区社会秩序混乱;行为人在生产经营动物产品过程中以虐待方式饲养动物,致动物染病,后又将染病动物用于市场交易,造成人员伤亡后果;等等。从有利的方面讲,虐待动物会对社会公共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医药卫生等产生有利后果。如行为人扑杀染病的流浪猫、流浪狗,避免发生大面积的人畜交叉感染公共卫生事件;学报行为人以虐待方式训练动物,使受训动物在消防、处突、犯罪侦查、救援、安保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维护社会安宁。再如行为人以虐待方式训练动物,使受训动物在影视制作、传承民间习俗(如斗鸡、斗牛)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医药卫生领域中广泛存在的“活熊取胆”亦为大量新特药的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第三,对个体与国家间关系的影响。从不利方面讲,虐待动物会对国家安全产生消极影响。如敌国间谍组织训练动物(猴子、海豚、犬只、鸟类等)对他国进行情报侦查;敌方人员对动物接种病毒,通过动物对他国人群传播病毒,造成他国人员大量伤亡;行为人对军警犬等执行特殊任务的工作动物投毒、设陷捕杀,致使战时部队战斗力受损;等等。从有利的方面讲,虐待动物亦会对国家安全产生积极影响。如扑杀敌国间谍动物,虐待敌国间谍动物致其伤残;扑杀敌国投放的携带致命病毒的动物,或将该动物带至敌国领土遗弃;等等。
(三)对虐待动物的一点基本认识
通过前文对有关“虐待动物”行为和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虐待动物”并不完全是一无是处。“虐待动物”的行为既可以产生有利的后果,也可以产生不利的后果,关键在于“虐待动物”对特定社会关系产生何种影响。如此看来,虐待动物其实仅仅是行为人为了影响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国家社会关系所采用的一种具体手段。这一点,与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刀具、车辆、枪支、麻醉品等工具的原理一样,行为人既可以使用这些工具犯罪,也可以使用这些工具助人为乐。这里,虐待动物与使用刀具、车辆、枪支、麻醉品等工具唯一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动物是有生命的存在,而刀具、车辆等是无生命的存在而已。换言之,仅就虐待动物这一客观事实来说,其本身应是一种价值中立之事物,与使用枪支、弹药、品一样,无所谓好坏对错;虐待动物之所以会产生好与坏的评价,关键还在于虐待动物所影响的社会关系。当然,对于笔者的上述认识,可能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本文的认识无非就是将动物看作是工具,无视动物本身内在的独立价值,无视动物的苦乐哀愁,与当代环境伦理学界所倡导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不相符合,不应得到支持。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过于偏激,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非人类中心主义”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拟人化的情感,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手法。唯物主义认为,主体为了改造世界必须先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因此人对世界的认识绝不是人的某种主观精神想象的产物。正确认识世界最基本的要求是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客观事物、客观规律有一个客观认识。然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为了寻求达到人与动物相互平等的研究目的,以人度物,赋予动物内在的价值性,把动物塑造成了具有目的性、主体性的“拟人物”,这是宗教神秘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正如卢卡奇所说:“要真正科学地把握客观现实,只有通过与人格化的、拟人化的直观的方式彻底决裂才有可能。”[3]事实上,即便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创始者利奥波德,最终亦在自然规律面前转变了自己的态度,与拟人化的研究方式决裂,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像圣保罗那样,形成了感情上和理智上的180度转变……从一个曾经寻求鹿群数量最大化的人,成为适度捕杀被捕食动物的支持者。”[4]第二,动物的价值只有在与人的相互联系中才会突显出来,不存在那种自在自为的,不为人所知的独立的动物价值,因此,说动物具有独立的“内在价值”是一种空想。伦理学认为,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人的需要及其需要的程度是判断某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因此,价值的主体具有属人性和排他性。动物价值只是“在它们与环境伦理学家们发生对象性的价值关系后才被发现的,是为环境伦理学家们的‘我’而存在的。”[5]因为,“只有人类能作为评价活ollege74动的主体。”[6]所以,当“非人类中心主义”说动物具有独立的内在价值时,其实仅只是表达了在作为价值主体“人”眼中的动物的“价值”,而并不是所谓动物自在自为、不为人所知的独立价值。故所谓“非人类中心主义”,其实仅仅表现了现代西方生态哲学的发展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理论困境的事实:“一方面以‘生态中心主义’对抗‘人类中心主义’,通过生态整体主义消解人类之于自然的主体地位,使人类成为生态整体的普通成员;另一方面又倾情呼唤人类对于自然万物的伦理关怀。按照前者的理论推演,实际上无法要求人对自然应该有伦理关怀,而后者其实仍没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7]综上,笔者认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过于偏激,难以成为通过法律治理虐待动物的理论基础。在虐待动物的法律治理领域,从人的视角出发,以人的价值需求作为评判标准才是当下社会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因此,论者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对本文进行的诘难不足为训!
二、不同虐待动物行为的法律分层治理
虐待动物仅仅是行为人为了达到影响一定社会关系目的的手段而已。这是上文的分析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从法律治理的角度来看虐待动物,对于虐待动物这一社会现象不宜采取“一刀切”(如“虐待动物入罪”)的方式进行处理,而应分清虐待动物所影响到的社会关系种类,区别对待,实现法律的分层治理。
(一)在个体与个体关系层面
在这个层面,行为人虐待动物的行为主要会影响到他人的精神、财产、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存续几方面的内容:就精神而言,精神好恶纯属个体主观世界的产物,如有的人对于虐待动物心生厌恶,相反有的人对于虐待动物却是乐此不疲,因此个体精神世界的好恶管控,公法无法涉足,应纳入私法管控范围。如“高跟鞋虐猫”事件,由于该起虐待动物的事件是通过视频方式在网络上传播,引发了部分视频观看者的内心厌恶,因此,认为自己通过观看视频精神受损的人可以通过个体(或集体)民事诉讼的方式对行为人进行诉讼,讨要精神损失。就财产而言,个体对自身财产的得失具有完全掌控的权利,因此当虐待动物的行为涉及到个体财产的得失时——如训练动物对他人进行盗窃,对他人饲养的宠物进行虐待,或对正在实施盗窃行为的动物进行捕杀——个体对于此种虐待动物的行为具有豁免(不追究行为人法律责任)或褒奖(予以物质回报)的权利。仅就此点而言,虐待动物涉及他人财产时,归属于调控平等主体法律关系的民事领域。只有当被害人对于此种虐待动物行为不予豁免时,应被害人之程序申请(指被害人报案),此种虐待动物事件方可因涉嫌盗窃、故意毁坏财物等罪名进入刑事法管制领域。就身体健康而言,身体健康亦属个体完全掌握的权利范围,因此当虐待动物的行为影响到个体身体健康之时——如受虐待动物对无辜第三者进行攻击,或猎杀无辜攻击他人的动物——个体对于此种虐待动物的行为亦有豁免或褒扬的权利。换言之,虐待动物影响到个体身体健康之时,此种法律关系亦应归属于民事法律的领域,由平等主体协商解决。与虐待动物影响个体财产的情形一样,只有当被害人对于虐待动物的行为不予豁免时,应被害人之程序申请,此种虐待动物的行为方可因涉嫌故意伤害、过失致人重伤等罪名进入刑事司法领域。就生命存续而言,由于生命存续关乎人之生死,因此世界各国均将人的生命存续从人的自由裁量区域剥离出来,将决定他人生死的权利交由国家。因此,当虐待动物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个体生命存续时,如受虐待动物对无辜第三者进行攻击致第三人死亡,国家刑事司法程序自然启动,此种情形当然系属刑事法管制之范畴。
(二)在个体与社会关系层面
就个体与社会而言,由于社会是众多个体组成的集合体,是一种拟制的超个体存在,因此个体与社会之间,并不存在平等主体这样的相互等价地位。因此,民法无力承担此层次中因虐待动物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法律管控任务,此层次的法律管控任务主要应由行政法和刑法来共同完成。由于此层次社会关系结构复杂,因此两者的管控范围各有不同,分工各异。就行政法的管控范围来讲,主要集中在规范虐待动物的方式方法,以确保虐待动物不会产生对社会不利的后果。如行政法规范生猪屠宰的过程控制,确保供应市场的猪肉制品安全卫生;规范动物生产企业的生产规范,确保动物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合格;规范公共安保、影视制作、医药卫生领域使用动物的方式方法,确保动物的使用安全可靠;规范遗弃动物的管理方法,确保被遗弃动物能够得到统一管理,避免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对于采取非常手段捕杀对社会造成现实危害动物的行为人,行政法上还规定了“见义勇为”的奖励措施。与行政法的管控范围相对,刑法在这一关系层面对虐待动物的管控主要集中在对不按规范使用动物、虐待动物以至于造成不特定多数人伤亡、财产损失的情况进行刑罚处罚。如生产经营户不按生猪屠宰规范屠宰生猪,将患病生猪屠宰销售,就可能涉嫌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如动物生产企业不按规范进行动物生产,使动物产品质量严重下降,严重影响动物购买者对动物的使用,可能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如行为人将患有狂犬病的犬只遗弃,犬只扑咬无辜路人,造成人员伤亡、地区社会秩序混乱的,可能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行为人不按动物训练规范训练杂技动物,致使动物在杂技表演时突然发狂对周边人群进行伤害,可能涉嫌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等等。
(三)在个体与国家关系层次
与“社会”相比,国家概念增加了人群集合体上的政治意义和地理疆域含义。因此,在社会与国家同时出现的场合,国家概念更多地是强调国与国之间政治上利益的保有与不可侵犯。由于行政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国家内部的行政管理,行政法不可能对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利益做出规定。故在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层面,超出一国范围的,属于国际法管制范畴;在一国范围内,只有刑法才能在此层面起作用。如行为人帮助敌国间谍组织训练间谍动物,刺探本国情报,构成为境外刺探国家情报罪;行为人在战时捕杀部队现役军警犬只,虐待伤残军警犬只,构成破坏武器装备罪;行为人在训练军警犬只时,不按要求进行训练,致受训犬只战斗力不强,达不到战时作战要求,构成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罪等。相反如果行为人虐待动物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如在上述场合,扑杀敌国间谍动物、扑杀敌国军警犬只、认真训练本国军事动物等,则行为人的行为属于有功行为,应受国家嘉奖。总之,通过上述简要分析,不难发现,一旦将虐待动物的行为与特定社会关系相联系,我们就会发现虐待动物的行为完全能够被不同法律层次的法律规定所包括,都可以得到与其行为相适应的法律责任评价值或鼓励。相反,特立独行,建议独立设置“虐待动物罪”既没有任何司法实益,也没有任何强有力的立法理由。这一立法建议不应得到采纳。
三、刑法、行政法、民法的协调衔接
虐待动物的法律分层治理表明,解决社会问题不是刑法“一家独大”的专有任务,社会公众对于“刑法万能”的不当误解应该得到纠正。只有刑法、行政法与民法协调衔接,才能实现法律对社会的全面治理。刑法、行政法与民法的衔接协调是一个久经讨论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共识是根据行为对法益的侵害程度深浅来判断行为应属哪一个部门法管控,或者是根据行为对法益侵害的升级情况在民法、行政法及刑法之间实现法的顺序选用。但通过上文分析,不难看出,对个体精神法益的侵害,再严重也不可能由刑法来管控;对国家政治法益的侵害,再微小也不可能由民法来受理。因此,以法益来判断3个部门的管控范围认识,可能并不完全妥当。结合前文有关论述,笔者认为刑法、行政法以及民法3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分层治理结构。图3 刑法、行政法、民法的分层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可以表述如下:第一,在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层次,由于个体与个体的交往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存在方式,因此此层次所涉及的事件、案件数量巨大,主要由民法和刑法负责治理。其中,个体精神受损的情况划由民法治理,个体生命存续受损的情况划由刑法治理,个体财产受损、身体健康受损的情况由民法和刑法共同治理,至于行为最终应该得到何种法律评价,其决定权在于被害人。至于法学界所讨论的“先民后刑”还是“先刑后民”,其实只是在这一法律治理结构上的诉讼程序权益的不同衡量。第二,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层次,主要由行政法和刑法负责治理。由于行政法的立法取向主要着重于规范行为的指引,刑法的立法取向主要着重于对不规范行为的处罚,因此两者的管控范围其实是重合的。两者之间的协调衔接主要在于行政法与刑法之间的立法衔接,如行政法对于轻微违规行为的标准设定与刑法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标准设定之间应该存在一种明确的立法界限(如金额、数量等)。第三,在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层次,主要由刑法负责治理。原因在于:此处的“国家”是一种政治概念,政治不容侵犯,在此语境下谈及个体与国家之间关系,其必定会涉及政治利益的保全问题。故在此层次,不要说民法,连行政法亦无说话的余地,该层次的法律管控权已完全交由刑法掌控。而且,此层次由于涉及到的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案件数量是三层次中最少的,交由刑法掌控也完全足够。结合前文分析,笔者认为以这一分层治理结构为指导,刑法、行政法以及民法之间基本上可以实现无障碍的协调衔接。这亦是通过对虐待动物进行分层治理所得的一个基本认识。
作者:蒋涤非 单位:云南省人民检察院
参考文献:
[1]王洋.伦理结构、尊卑与社会生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4.
[2]常纪文.《反虐待动物法》(专家建议稿)及其说明[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5):33-34.
[3]俞吾金,陈学明.国外哲学流派新编(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6.
[4]加勒特•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82.
[5]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一个反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8.
流浪动物的含义范文3
2.记忆中的那场雨初中生辅导 杜敏
3.爸爸的马铃薯刘永莉
4.追逐母爱彭高美
5.小鸟叫了
6.重访"秋思"之路田雅红
7.浓浓雪中情韦川
8.山里的孩子刘秀菊
9.因为有了你满艳
10.怎样利用位置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何方红
11.初中生辅导 换个角度写汤国铣
12.例谈轴对称的应用岳天桃
13.平方根与数轴陈仕川
14.物理量多种巧妙的间接测量方法马美芹
15.by和with大比拼张慧娴
16.begoingto的用法高桂华
17."不确定"的十种表达严双红
18.冰上巡回赛:荷兰人的狂欢节陈健生
19.望天门山李白
20.上海世博会掠影
1.聆听春雨王傲蕾
2.初春谭思柳
3.大自然就像母亲的怀抱吕贵萍
4.精彩瞬间牟琪
5.我的乐园刘忠祥
6.棋如人生王翔
7.西西初中生辅导 信箱
8."排比"修辞的妙用杨万灵
9.《送元二使安西》赏析罗德勇
10.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李赫然
11.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王昕
12.2006年贵州省中学生数学竞赛试题叶明亮
13.浅谈英语冠词杨昌清
14.浅议GO作名词的用法杨秀菊
15.一般现在时的"老谈新解"娄义益
16.学好历史,让我们更聪明张霞
17.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刘俊昌
18.未来"迷你飞碟"高空盯住你曾道红
19.黔地无闲草四处皆灵药金灵
20.台球神童丁俊晖走向成熟胡振环
1.昨天今天明天王一恒
2.躲雨记宋军
3.山路徐浪
4.我被感动了张玉梅
5.雪儿笑了张云
6.苹果里有颗星星石莉丹
7.如何分析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于明光
8.以景结情含蓄隽永——古诗的"尾景"欣赏李仰臣
9.作文结尾例谈张丽君
10.中学生写作如何积累素材陶玲
11.浅谈猜想型探索问题徐立荣
12.活用平方差公式巧解数字计算题杨武忠
13."have"与"make"用法面面观曾文秀
14.连词before的用法胡正宏
15.蒯通自救白庆顺
16.一旦机器人拿直武器……曾道红
17.首届奥运会趣事陈健生
18.贵州境内乌江梯级水电站简介范有林
19.我的美国之行邵璇
1.学会欣赏周闪闪
2.人生中的财富罗飞
3.又到叶落花枯时刘维琳
4.回家的路吴炜堃
5.初中生辅导 泪肖丰明
6.作文的思维方式汤国铣
7.语文知识易混概念辨识姜方
8.条件取值轻松解题罗运友
9.几何命题证明中的联想颜显成
10."填补法"在解题中的应用张本伦
11.解浮力题应注意的问题周敖影
12.英语书面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琍
13.巧解"完形填空"张芳
14.天赋开阳金灵hHTTp://
15.莫把维生素C当"灵丹砂药"李晓琪
16.海洋动物也能知天测地王化清
17.月球上的四个奇怪现象刘吉顺
1.寻觅春天周四维
2.残阳钟亚亚
3.快乐悄悄地走了田珊
4.那一刻沈琴凤
5.我不哭向洋
6.池塘边的树郭彬彬
7.我的梦想龙雪梅
8.梦的童年张梦欣
9.手握希望初中生辅导 贾雅茹
10.初探初中文言小说的一般学习方法杨勇
11.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韦永灿
12.《滁州西涧》赏析罗德勇
13.逆用公式巧解题夏坤学
14.不可忽视数学概念的学习陆海泉
15.巧添平行线求角度赵静
16.巧学反身代词孙高敏
17.浅析一般过去式的用法张蓉
18.Some的用法知多少?冯骥
19.魏征是镜白庆顺
20.温带天然博物馆——长白山赵茗
21.军事仿生:盯住动物的眼睛曾道红
22.奥运奖牌——民族文化的精华陈健生
23.摄影作品欣赏
24.旷世奇才——达·芬奇
1.飘落的秋叶陈雪娇
2.让我们为你把泪水擦干张萍
3.童年往事写真杨坤
4.流浪汉·露珠·老大爷陈启荣
5.我迷上了古诗文邹依洁
6.数词在成语中的活用陈敏
7.作文没有标准答案汤国铣
8.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十大误区"龚荣明
9.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设元技巧黎贤友
10.破译"首字母"之谜陈顺
11.小议反身代词的用法杨春艳
12.英语学习"诗"二首丁银雄
13.国界上的奇闻趣事苏新民
14."聚宝盆"柴达木范怡
15.初中生辅导 东方金字塔凌莹
16.辉煌3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成就与展望陆秋实
17.改革开放30年之广西发展宋心台
18.马来西亚想当造枪大国曾道红
流浪动物的含义范文4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请选出来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答题卷中。每小题2分,共30分)
1、告别了小学生活,步入了初中,面对新学校、新同学、新生活,我们应该()
A、留恋小学的生活,对新学校处处不满
B、以积极的心态尽快适应新环境
C、专心学习,不参加学习以外的任何活动
D、不主动与别人说话交流,保持矜持
2、“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一半。”这句话给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的启示是()
A、只要把七年级的课程学好,以后的课程就肯定没问题了
B、进入一个好的学校等于成功了一半
C、进入新学校,认识新同学,以后的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D、要主动适应新环境,珍惜新起点,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校园文化节上,七年级(2)班的同学争先恐后纷纷献艺。开展此次活动可以让同学们()
①结识新伙伴,感受到友谊的力量
②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③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价值
④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墙上有一条格言:“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这句格言启迪我们()
A、要根据自身的独特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B、学习是一个充满梦想的过程
C、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D、社会越发展,选择的机会就越多,选择的难度就越大
5、下列关于受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上不上学是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
B、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C、公民的自身发展要求有受教育的权利
D、公民受教育对对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极为重要
6、有的同学常常抱怨“老师对我们要求那么严格,真烦啊!”“爸爸妈妈为什么要送我到这个学校读书啊?”“学习真累啊!”,在学习面前,他们害怕、退缩。对此,你认为他们迫切需要做的是()
A、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B、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C、提高学习质量D、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7、中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
A、照搬老师的学习方法
B、学习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
C、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科特征去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科的学习方法
D、学习科学家的学习方法
8、李明想竞选班长,带领大家共同创建良好的班集体。以下是他的演讲提纲。其中不恰当的是()
A、我们要有共同的目标B、我们要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C、我们班的事务我都会一肩挑负全责D、我们要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9、“没有土壤,泰山不能成就其大;没有细流,河海不能成就其深。”这句话告诉我们()
A、集体离不开个体B、个人离不开集体
C、集体的利益比个人的利益重要D、个人的利益比集体的利益重要
10、有人把集体比喻成森林,个人比喻成小树,一棵小树只有投入森林的怀抱才能经受住风雨。这句话告诉我们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
①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离不开个人
②个人不能自立,只能依赖集体才能生存
③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
④个人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密切相关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的行为是()
A、把野生动物当宠物饲养B、将掺有硫酸的饮料泼在动物身上
C、不吃青蛙,反对打鸟D、将流浪猫的腿打瘸
12、下列关于生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世界是因生命而精彩②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
③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④我们只需要关爱和呵护人类的生命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③
13、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与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相比,人类的生命有()
A、适应性B、智慧C、无限性D、共同性
14、进入青春期,我们生理上都发生着显著变化,下面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①这意味着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了
②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
③这是我们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必然变化
④主要体现在身体外形、内部器官与性机能的变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③
15、对于青春,我们充满了好奇,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彼此共享成长的体验,作为同学间形成亲密友情最基本的准则是:()
A、主动热情B、要讲“哥们儿”义气C、互相帮助D、互相尊重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请你辨析(10分)
兰兰:青春是一颗划破天宇的流星,虽绚烂却很短暂。
花花:青春是一棵常青树,永不凋零。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明刚刚适应初中生活,一些莫名奇妙的烦恼便悄悄爬上心头:我为什么长的这么矮、这么丑?为什么有的男孩长了胡须,我却没有呢?为什么有的女孩子长了青春痘,我也长了青春痘?为什么我的成绩没有小学好?为什么总是有人在我背后指手画脚,说我体味重,为此我都不敢和同学交往了。
(1)你知道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吗?(4分)
(2)你认为小明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些心理矛盾?(6分)
18.最近,妈妈发现小刚特别爱穿一些奇怪的衣服,便对他说:“你是一个学生这样穿可不太好。”小刚不以为然地说:“你知道什么!这才叫‘酷’。”妈妈又说了几句,小刚生气地说:“我已经长大了,穿什么是我自己的事情,不用你管!”
阅读上述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1)小刚所理解的“酷”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酷”的?(8分)
(2)小刚对妈妈说:“你知道什么!”这反映了他的一种什么心态?(4分)
(3)小刚是怎样理解长大的含义的?你又是怎样理解的呢?(8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每题2分,共30分)
1-5BDDCA6-10BCCAB11-15CABC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10分)
答:①青春是活力的象征,蕴含着智慧、勇敢和意志,但青春期年龄范围只有10-19岁,很短暂,因此说青春是天宇的流星,绚烂而短暂。
②青春和年迈不仅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心境。一个人虽年事已高,但仍可保持青春活力,所以青春可永不凋零。
③我们要抓住青春美好时光,努力学习,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保持青春的心境,让我们的青春永不凋零。
17、(10分)
(1)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以下特点:①智力逐步发展到高峰期②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成人感”强烈③情绪和情感丰富和强烈,但不稳定,具有两极性④性发育加速,性意识萌动(4分)
(2)①可以向父母、老师、朋友及社会寻求帮助。②学会当自己的心理医生,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听听音乐或者打打球,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感到孤独的时候,与同学聊聊天,给朋友写写信等等。(6分)
18、(20分)
(1)①小刚理解的“酷”是打扮奇特,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等;
②我理解的酷不一定是表面上的标新立异,而是人格独立,从内心深处散发真正的魅力,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8分)
流浪动物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 名车品牌 品牌翻译 隐喻
什么是隐喻?隐喻一向是一个令各界方家着迷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方法。其实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反应,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观念系统的本质特点,是人们认识、思维和行为的基础。隐喻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是通过甲事物理解乙事物的重要手段,给人类以观察世界的新方法和看待事物的新视角,还能创造新意义,表达新思想。用隐喻来说明事理则趣味盎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绘物则物态宛然,抒情则情意剀然,被誉为修辞格中的“巨无霸”。
如何翻译英语隐喻?隐喻更多的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独特的表达方式,那么英语隐喻的翻译就要采取较为综合、全面的翻译策略,方能尽量还原源语所蕴含的语义和文化体验。翻译英语品牌时一般以直译法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法、转译法或合译法。
笔者将名车品牌翻译中出现的隐喻分为三类:其一,原有品牌所包含隐喻通过翻译直接进入目的语,这种隐喻一般采取直译加音译法,如英国老牌汽车Rover,这一词本来就包含流浪者、航海者的意思,很好地传达了“不只意味着汽车,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的品牌内涵,所以在译此品牌时就采取了直译法译为“罗孚”。此种例子不胜枚举,Lincoln,这一以美国的第12任总统的名字命名的汽车,在翻译时也用音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有文化中的隐喻;林肯这一世界唯一以总统的名字命名的汽车品牌在翻译时也有效地保留了下来。又如:Volvo在拉丁语当中是滚滚向前的意思,在翻译时也采取了音译的方法,译为:“沃尔沃”;Jeep,克莱斯勒汽车的主要汽车品牌,品牌来源于“Ppeye”连环画中的一种既不是鸟又不是四脚兽的寓言性动物,它知道所有的答案,能做很多的事。所以汉语中的吉普也很好地保留了这一隐喻;“Beetle”直译为“甲壳虫”,既表明了此车的外形像一只甲壳虫,又反映了此车结实耐用的特点;“Bora”意大利语,风暴的意思,直译为宝来,保留了源语的文化。
其二,一些外国汽车品牌通过对译入语文化的顺应重获新的隐喻意义。一些在原文中并没有包含隐喻的品牌,通过翻译却获得了隐喻意义,而往往这类品牌都会采取意译或转译法。比如我们熟知的汽车品牌BMW的中文翻译“宝马”就是非常典型的例证。BMW原是德语Bayerische Motoren Werke的缩写,本身并不包含隐喻意义,在德文里只有商品信息,并无文化涵义。译为汉语时如直译则太长,既不简洁又无任何美感,如保留“BMW”的称呼,则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也没有发挥出语言能传达信息的作用。所以译者从英文字母“B”人手,联想到作为声母的发音「b],创造出“宝”字,体现了车的昂贵价值;第二个字母M译为汽车出现之前中国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马,两者联合就是宝马、良驹,因此意译为“宝马”。通过此种方法不仅遵从了原英文的读音,而且蕴涵了丰富的汉语文化信息,所以BMW在汉语中有了新的隐喻――宝马良驹。在翻译此类隐喻时除了照顾原文的发音外,还会引用汉语的隐喻意象。值得注意的是,名车品牌汉译时,为了顺应汉语讨口彩的习俗,译文的隐喻意义甚至掩盖了原文命名中的隐喻的现象普遍存在。如:美国福特汽车企业推出的产品“Transit”音译为“全顺”,颇有一路平安的寓意,正如其产品所说的“全顺一路,安全永久”,比直译更符合中国消费者求顺的心理。再如德国名车Mercedes Benz,此品牌是用奥地利驻法国使馆领事戴姆勒的经销商Emil Jellinck的女儿名字Mercedes(幸福之意)和该企业创始人Carl Friedrich Benz的姓氏合二为一形成的,曾被音译为梅塞得斯・本茨,台湾译为“宾士”,香港译为“平治”。第一种方法采用音译忠实于源语且保留了源语中的隐喻,但在译语中毫无内涵;第二三种音译未能体现此轿车的性能和特点,后译为“奔驰”,用谐音的方法,从汉字字面上体现该车的优越性能,令人联想到奔驰在高速路上的汽车,形神兼备、恰如其分。以上三例都是通过语音谐音加意译的方法来赋予国外汽车品牌新的含义,而下面一例则不同:大众汽车公司的德文Volks Wagenwerk意思是大众使用的汽车,车标也是三个字母v,从中文“众”字,无论从形还是意都很好地反映了大众的品牌内涵。
其三,一部分品牌则通过双语并存使用,使本身的隐喻意义延伸进译入语。德国大众公司的Satana是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座常刮旋风的山谷(桑塔纳)而命名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桑塔纳车标都是英汉并存,这样桑塔纳本身的含义就自然而然地融入译语文化了。又如:Audi的品牌翻译,Audi来自于拉丁文,译成中文是听的意思,是其创始人霍尔希名字的拉丁译文。我们看到每辆奥迪汽车的散热器的前面和车尾都镶有四环标志,同时汽车尾部还有英文商标Audi。通过Audi与奥迪共同存在,很好地向消费者传达了奥迪的汽车文化,也使奥迪给人以一种古典的韵味。
一种品牌的译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丰田公司有Lexus,一个家喻户晓的豪华车品牌,取其谐音意译为凌志,是凌云壮志的意思,表明丰田公司意欲成功占领中国市场,也象征着成功人士的雄心壮志,“凌志”这一叫法在中国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2004年该品牌改名为“雷克萨斯”。“雷克萨斯”则完全是按照音译,更加洋化,瞄准了高端市场。这一例充分说明了品牌名称在商品销售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表明了上述界定汽车品牌翻译中出现的隐喻的方法并不是绝对化的。“凌志”是用意译的方法用译入语的文化给Lexus以全新的隐喻,而“雷克萨斯”则是按照音译的方法使本身的隐喻意义延伸进入译入语。同样,上文所提到的Rover,先译为富豪,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交通工具是一个家庭殷实与否的反映,后又改名为罗孚。还有“Corrola”由“花冠”换名为“卡罗拉”,“Camry”由“佳美”换名为“凯美瑞”,“Acura”由“阿库拉”换名为“讴歌”。日产汽车的高端品牌“Infiniti”由“无限”换名为“英菲尼迪”,起亚小车“千里马”也换名为“锐欧”。改名估计还得继续,每一款新车都会有一个特别的中文名字,也许它的名字就会决定它的销售业绩。
外国车名的翻译基本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音译+某种涵义的翻译,另一种是纯音译。无论哪种方法,译者在翻译时都会考虑跨文化的因素,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反映原有商品中的隐喻,或者利用译语文化创造新的隐喻,亦或双语并存使本身含义延伸至译入语文化。无论何种策略都是为了更好地占领市场,促进销售,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品牌翻译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陵娣,陈倩.国际名车品牌汉译赏析[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5,(11).
[2]韩晋.名车的历史[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1).
流浪动物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电影;《功夫熊猫》;认同;中国文化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经济与文化的密切渗透,不同文化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源于生活而再现生活并具有大容量、高质量和快节奏特点的电影日渐成为最有效的传播文化的方式、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和强大力量。然而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优势占统治地位使得其文化成为主流强势文化,好莱坞影片为求其商业利润最大化和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再现”他者文化(相对于美国中心文化而言的异质文化或边缘文)时,常以不同方式对他者文化进行改写。如由阿拉伯神话改编而成的《阿拉丁》在一个由阿拉伯性符码所堆砌的想象空间里上演了一场阿拉丁从流浪汉到王储的个人主义美国梦,而阿拉伯灿烂文化却遭遇了扭曲和肢解;(周琳玉,2006)取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木兰辞》的《花木兰》,将中国的本土文化和习俗,及其固有的价值观灌注到一个以勇敢和爱情洗刷耻辱的故事之中,从而保证了票房收入。(McGreal,1998)这种文化中心主义使得其他弱势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不能实现真正平等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这不利于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建立,也不利于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及彼此文化的建设和共同发展。
然而,令世人关注的2008中国奥运年,继《花木兰》之后第二部中国题材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其影片里从各种角色到所有背景几乎完全是中国的元素(如中国式的称呼师傅和乌龟、水墨山水背景、祥瑞动物、面条、功夫、鞭炮、鼓、书法、庙宇、灯塔、针灸、杂耍、青砖白瓦、店小二、轿子、包子、儒家道家思想等等)让观众难以辨别这样一部动画片源于好莱坞的梦工厂和受世界强势文化影响的导演之手。而其高票房收入无疑颠覆了好莱坞动画片对他者文化改写的历史,给观众及影界人士对他文化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正如导演马克・奥斯本所说,“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敬意,渴望用最贴近中国文化的手段、最轻松愉快的方式向全世界观众展现中国”及其文化,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种尊重他者文化及对他者文化的认同给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对话搭建了一个平台。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梦工厂影片《功夫熊猫》里动物词汇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影片中蕴涵的中国式的哲学思想和,以解读影片对“他者”文化的认同,并指出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应该对“他者”文化持包容的态度,以相互借鉴及共享文化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传播,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异质化的和谐生态。
二、从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谈电影《功夫熊猫》对他者文化的认同
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和文化传统及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一些动物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有的动物词汇在一种文化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另一种文化中确没有任何文化内涵。电影《功夫熊猫》中呈现的龙、乌龟、老虎、鹤等动物,都是典型的中华民族的祥瑞动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用来表达人们的某种心理满足和愿望;而此类动物在西方文化中并未有任何特殊的含义。然而,观毕电影我们可以发现,导演并没有用西方文化中具有类似象征意义的动物词汇进行置换,这种尊重他文化的行为,体现了影片对他文化的认同。
1.龙
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残暴和残酷的象征,它是一种被描述为有着长角、蝙蝠的翅膀、晃动的爪子和蛇尾的怪物,通常在最后都会被杀死。因此,杀死一条龙被视为英雄行为。英语中的短语the old dragon指魔鬼或丑陋的泼妇,chase the dragon指吸食鸦片和海洛因的行为,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龙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否定意义。
而《功夫熊猫》中等同于功夫之王的龙斗士所蕴涵的积极文化暗含则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它是权力、尊严、图腾、幸运和吉祥的象征。依据中国古老的传说,龙是一种可以在空中飞、在海中游的动物,它甚至有权力控制风和雨。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传奇神话的生灵,是一种变化莫测的神物。在封建时期,皇帝把它当做自己的真身,自称为“真龙天子”,出现了各种含有“龙”字的短语如龙袍、龙体、龙王、龙庭等;平民百姓把它当做自己的神灵,每每在祭龙求雨时,表现得极为的虔诚。作为力量与精神的象征,龙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民间,自古以来就有赛龙舟、舞龙灯等游艺活动。同时龙一直被视为祖先,这就是为什么海内外的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不仅如此,龙已经成为一种永不衰竭的精神力量,形成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外形充满力感、动感和美感的“龙文化”。
2.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功夫熊猫》中师傅的五大徒弟之一的大师鹤为道教引入神仙世界,被视为出世之物,是高洁、清雅的象征,成为名士高情远志的象征物。得道之士骑鹤往返;修道之士,以鹤为伴。唐代诗人杜牧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诗句。而北宋高士林逋更是隐于浙江西湖的孤山,30年中足迹不及城市,终身不娶,以梅鹤为伴,享有“梅妻鹤子”的美誉。由于鹤跟道教、神仙有着密切的关系,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被视为长寿之物,父母会给孩子取名叫“鹤龄”“鹤年”,希望孩子长命百岁。鹤还常常与松结合,象征着坚定、长久的生活,短语如“松鹤延年”“鹤发童颜”等,成为对高寿者的赞辞。而在西方文化中,鹤则没有类似的联想,可见影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3.乌龟
在西方人眼中,乌龟仅仅是行动缓慢、不引人注意的小动物,但《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的睿智及其“世上无巧合,从来就没有意外,一切皆有可能”等经典话语给所有电影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正与中国文化所赋予乌龟的象征意义相吻合。由于乌龟上面的壳是圆的,下面的身子是方的,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因此,古人觉得乌龟通灵,沟通天地,可以用来占卜。这样,古人就抓来乌龟,把壳取下,在上面钻个小眼,放在火上烤。根据壳开裂的纹路,预测吉凶。古人认为,“龟者,神异之介虫也,玄采五色,上隆像天,下平像地”,“左睛象日,右睛象月,知存亡吉凶之忧。”说它“生三百岁,游于蕖叶之上,三千岁尚在蓍丛之下。”(程裕祯,1998)因此后世把龟作为长寿和预知吉凶的神物。汉代以来,以“龟龙”比喻人中英杰,以“龟龄”比喻高龄。
4.老虎
在东方文化中老虎被视为王,被视为果断、强大、活力、威猛用武和权威性的象征。在远古时代,有各种不 同的传奇英雄,如“武松”,他们打败了老虎,这被视为英雄行为。作为勇猛威武的形象,老虎自然成为英勇作战的将士们的象征,故有“虎将”“虎士”“将门虎子”之称。其次,老虎代表权威,成语“伴君如伴虎”(随同皇帝是可怕的,因为如同伴随着老虎),“敢把皇帝拉下马,老虎也得掰掉牙”(如果有人敢拉皇帝下马,如同拔下老虎的牙齿)。这些例子不仅证明老虎是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显示出老虎拥有如同国王般不能受到挑战的尊严。
而在西方文化中,狮子取代了老虎的地位成为百兽之王,象征着强大的太阳神,也象征着权力、庄严和勇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很少提到老虎。电影《功夫熊猫》中拥有最高功夫代表之一的Tigress在太郎逃出监狱袭击和平谷时所体现出的无畏勇气,无疑证明了导演对老虎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的认可。
三、从哲学思想及谈电影《功夫熊猫》对他者文化的认同
哲学思想是历代哲人们对天地万物、对社会、对人生的各种思考和认识,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无穷智慧,也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品格,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的体现。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影响了人类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是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和民族文化最有价值的社会现象之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东西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哲学思想学说和,并通过其文学作品、电影、艺术品等展现出来。按理,此部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应充分宣传西方的哲学观和,但事实是影片中,中国式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学说)及宗教(佛教及道教)所散发的潜在魅力让观众无法抵挡。
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和中国文化史上第一学说的儒家学说在本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师傅对龙斗士熊猫的训练正是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即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喜好等情况进行相应的训练以期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师傅发现熊猫在心情不佳时喜欢吃,在吃东西的同时内在的潜力得到进发,表现出极大的功夫天分,因此在传授功夫秘笈的过程中用各种吃的东西做诱饵,借以激励熊猫的斗志和潜力,并使其逐步从功夫的门外汉朝功夫大师迈进。
同时熊猫通过“相信自己,人人都能成为大侠”的
“禅”式自我领悟,最终成为真正的龙斗士,受万人仰慕的大师。而这种领悟正是佛教宗派之一的禅宗主张的体现,“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工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斯无恐怖矣,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应变无方、随机生巧。如是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沉其心而不动其气。”
影片中充满无限神秘、人人梦想得到的功夫秘笈龙之典,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霎那却发现是一纸空白,就在大家莫名其妙时,熊猫父亲告诉其面条祖传秘诀的那句话“真正的秘诀其实没有任何秘诀”让熊猫茅塞顿开,原来“无即是有”,最后凭借自己的实力和自信心打败了太郎。这种“无即是有”的主张与中国本土上产生的宗教道教的“道”的主张不谋而合。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极,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它无所不在,无所不生,不所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