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养老优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养老优缺点范文1
关键词:老年人 长期照护 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27-01
世界卫生组织将长期照护定义为“保证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满足其个人喜欢及较舒适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资助、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1]。长期照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且以患有慢性病的孤寡和伤残老年人为主[2]。在家庭、社区、养老院和福利院等机构中,为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长期照料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解决特定的医疗问题,用于满足基本需求而非特殊需求,是介于老年养老服务于医疗服务之间的一种中间照料服务,一般可达半年或数年以上,甚至在生命存续期内都需要他人给予各种帮助。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迅速推进,“如何养老”已成为政府和全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这需要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完善养老照护模式,整合全社会各种资源,合力应对老龄化问题,实施长期照护模式。为此,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的类型及实施现状研究综述如下。
1 我国长期照护模式的应用现状
根据服务提供对象、服务发生场所和所实施服务的专业化程度,目前我国国内长期照护主要实施的模式有家庭式、养老机构式和社区-居家式三大类。
1.1 家庭式长期照护模式
以单个家庭作为长期照护的基本单元,家庭成员独立进行和完成长期照护。鉴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要求和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的需求,它成为目前我国老年长期照护的基本模式,此种模式为: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庭中,由家庭成员对老年人承担经济、生活和社会心理支持的全部责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居住方式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家庭结构小型化,“4-2-1”的倒三角格局,使空巢老人家庭比例不断升高,居家养老功能弱化,“空巢家庭”的出现、人口流动性增加和住房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老年人越来越难以得到足够的舒适的照料,家庭在提供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方面的负担也日益加剧。因此,寻求家庭之外的,对家庭长期照护起辅助支撑作用的的长期照护模式势在必行。
1.2 养老机构式长期照护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多种性质和形式的老年长期照护机构相继涌现,如老年公寓、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老人服务中心等。然而,长期照护机构对服务对象的照护不规范化不专业化、分级制度不规范也备受人们的诟病。国家行业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根据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同性和需要,将机构中的照护对象分为自理老人(一般照顾护理)、介助老人(半照顾护理)、介护老人(全照顾护理),现状却是部分机构执行自定分级标准或根本没有分级。长期照护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分为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专业服务和特别照顾服务三大类,一些机构往往只实施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康复、日常保健等服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机构内的专业护理人员只占少数,大部分照料人员以一般的护工为主。杨建军指出机构式养老虽可以减轻老年人家庭负担;有能力提供专业化、科学、及时的护理,但却使得政府和社会财政负担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且目前老年人观念上不太接受,不愿远离自己居住的家庭和社区去机构接受长期照护。这些都严重影响并削弱了长期照护机构服务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不高,没有实现机构和服务对象的“双赢”。
1.3 社区-居家式长期照护模式
社区作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和照料护理服务的基础平台,往往起着承接公共服务、提供便利服务、组织教育培训、进行健康教育和实行行业管理的重要作用。杨建军指出居家-社区式长期照护模式使得老年人可以不离开居住的家庭和熟悉的社区,又能得到相对专业化和多方面全方位较完整的养老照护服务,老年人的服务满意度非常高。由于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念和中国老龄化的基本特点,对居家养老非常偏爱,使该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社区-居家式长期照护模式应该是适合国情且被社会接受的最主要的长期养老照护模式。
2 影响老年人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因素
2.1 多数老年人对长期照护费用承受能力有限
田申在其调查中指出,老年人由于退休、自身劳动能力减弱等原因,退休工资和自身存款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经济来源单一,收入欠佳,经济承受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机构高昂的护理和服务费用。现行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明确规定不予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的费用,明确将长期照护费用排除在外,这无疑阻碍了老年人对长期照护服务的利用。
2.2 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些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心里秉承“养老归根”的理念,不愿去服务较好的养老机构,宁愿呆在家中接受不正规不专业的护理或者缺少照料,而且还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此外老年人之所以不把养老照护机构当作首要选择,还因为家里感觉温馨热闹,而养老机构没有亲人的陪伴与呵护,老人感觉失落与寂寞,心理满意度与愉悦度不高,这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恢复和精神慰藉。也有部分子女认为送老人去养老院是不孝行为,极不体面,宁愿置老人于家中,自己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担当照顾老人的责任,让家里的老人在晚年生活可以感受家的温馨温暖。
3 结语
老年长期照护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已经完善得比较成熟,而在我国目前正处于不断探索之中。综合三种模式的优缺点,评估我国的基本国情,分析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式照护模式既符合国情,又能迎合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念,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要,能被社会广泛接受,应该成为我国社会首选的长期照护模式。
参考文献
家庭养老优缺点范文2
关键词:养老保险 重要意义 认识
养老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一些发达国家,也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居民生活的一大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之计划生育制度实施,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开始逐渐的浮现出来。作为老年人口数量最大的一个国家,我国的养老问题已成为近期乃至于今后一个时期内子孙后代的一大压力。养老压力日渐加剧,使得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开始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重要意义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德政工程,特别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步伐加快,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社会养老保障事关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一个家庭养老问题是否能被合理妥善的处理,不仅影响着家庭的和睦,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自国家制定的相关养老保险制度以来,人们就开始意识到养老保险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养老制度在其直观目的上,既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使得其在年老后可以老有所养,减轻子女的养老压力。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迁往城市障碍,缩小了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其公平性理念更进一步的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和与政府之间的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参加养老保险也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由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这项工作还只刚开始,相关制度还有待不断完善,在其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新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
1.经办人员待遇低,工作量大,队伍不稳定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点多面广,县、乡、村三级经办人员走村串户,征缴相关费用工作量大,任务较为繁重。大部分乡镇基层经办人员力量不足、待遇过低、流动性过大等现象较为突出。待遇过低,队伍不稳定,也直接影响了政策的落实和管理服务的质量,这也对新农保的统计管理、基金安全和长远发展构成一定的挑战。
解决办法: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增加相关编制,加强县乡村三级经办力量,稳定县乡村三级经办人员队伍,提高经办人员待遇,明确县乡村三级经办人员工资标准和相关补贴并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村级经办力量建议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管理,将整个过程中登记、缴费、资金发放等全部交由服务人员管理,职能部门也要对其在流程监督上加强管理。
2.养老待遇离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
从一些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情况来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养老金相比,新农保待遇还不够高,保障水平普遍偏低,对养老问题所真正起到的作用较小。比如目前六十岁以上的居民月领基本养老金80元,尽管比以前略高一些,但还远低于当地一个低保的月补助,离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尤其是那些当地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乡村,缴费就相对比较少,养老保险并不能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和解决基本问题,这样一来,也导致居民参保积极性不够强,热情也不高。
解决办法:政府要逐年增加这方面的财力投入,提高保障水平,激励居民了解和办理相关养老保险的热情,在真正意义上解决居民养老压力大的问题。
3.衔接问题
新旧制度的衔接和转化一直是政府反复讨论和关注的一个难点,衔接是否合理关系着居民的切身利益,合理的利用转化不同制度和模式的优缺点,是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而目前,由于对于一些零碎的相关制度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衔接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办法,有的则是重复和遗漏,因此也阻碍了该制度的推广和试点。
解决办法:按照“制度并轨,账户统一,待遇叠加,平稳过渡”的原则,分类实施,稳步推进。需要政府根据相应的外部环境,在探索中寻找最优方案。同时加强相关机制的调节和完善,将零碎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进行有效的整合,在保证其基本的保障的前提下,也要广泛覆盖各个方面,并且能够持续性的发展下去,让居民没有后顾之忧。
三、结束语
建立实施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全体城乡居民养老之忧,是缩小城乡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只有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方法,及时处理好相关制度的衔接问题,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逐年增加财政投入,适当提高保障水平和经办人员待遇,逐步建立养老金待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增长及调整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城乡居民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才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家庭养老优缺点范文3
妻子张敏女士今年35岁,在一家民营企业担任中层管理者,税后年收入10万元,较为稳定,有三险一金,其中住房公积金交存比率个人与企业各5%,住房公积金贷款上限为20万元,过去交存的住房公积金都用来购房与还房贷。刚投保了一份保额为20万元的重疾险,交费期限20年,保至60岁,期满可领回所交保费。两人育有一子,今年10岁,就读小学。
目前,王先生家庭有活期存款10万元,国债20万元,3年后到期。信托产品100万元,2年后到期;国内上市股票50万元,目前有浮亏。张女士个人养老金账户余额10万元,自用房产市值100万元(不含其母亲的房产),贷款余额还有40万元,自用汽车20万元。家庭税后理财收入2万元,主要是国债和信托利息收入。日常生活年支出8万元,房贷本息支出5万元,刚投保的保费支出1万元,
王先生的父亲刚过世,留给王先生的母亲价值30万元的房产。母亲现年70岁,患有糖尿病。王先生需要尽快把母亲接来同住,以后每年要承担母亲的生活与医疗费用2万元。王先生还希望尽快在一家医院附近购买一套总价200万元的住宅。按照当地政策,首套房贷款最高不超过六成,第二套房贷款最高不超过四成,房贷年利率为7%,贷款期限最长20年。
王先生的投资风险承受能力中等,最高可忍受10%的本金损失。
理财需求
王先生想请理财师帮他做一下财务诊断分析,看看目前家庭财务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1)王先生在换房问题上还有些拿不定主意,请理财师拟定两个换房方案,从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个方面,对比两个方案的优缺点,给出相应的建议。根据理财师建议的换房方案,提出相应的投资组合规划与产品配置。
(2)根据王先生目前的保险情况和需要,提供保险规划方案,提出所要投保的险种和保额,并说明理由。针对张女士投保的重疾险,评估其合理性并给出调整建议。
财务分析
王先生一家的家庭财务状况分析见表1~3。
从上述资料来看,王先生家庭财务状况相对较好,主要表现在:
(1)流动资产10万元,无流动负债,流动比率可以视为合理;
(2)资产负债率12.9%,低于20%的下限;
(3)财务自由度25%,在合理范围之内;
(4)财务负担率15.63%,低于合理范围的下限;
(5)生息资产比率61.29%,净值成长率7.91%,均在合理范围内;
(6)总储蓄率和自由储蓄率分别为66.74%和60.49%,均比较高,可见其储蓄能力较强;
但也存在几个明显不足的方面,特别是保险不足:
(1)紧急备用金倍数较高,达到了15倍,超过3~6倍的合理范围,多余的资金放在活期存款上,收益较低;
(2)平均投资报酬率仅1.05%,偏低,难以抵御通胀的侵蚀和资产的保值增值;
(3)保费严重不足,张女士虽然有三险一金,并刚投保了一份交费期限20年、保额为20万元的重疾险,但王先生不仅没有社保,还没有投保任何商业保险,家庭风险较大。
规划建议
经风险问卷评分,王先生属于中能力、中性态度投资者,综合评定风险属性中等,合理的长期平均投资报酬率在8.4%左右,其中最高投资报酬率24.52%,最低为-7.72%,符合王先生投资风险承受能力中等、最高可忍受10%的本金损失的要求,见表4。
换房规划
方案一:按规定第二套房首付最高4成,即80万元,可用现房出售净款60万元加出售股票20万元作为首付。其余资金120万元,先按当地最高公积金贷款额20万元贷款,剩下100万元用商业贷款。根据张女士税后收入推算,其税前工资约8600元,月交公积金仅860元,虽然贷款最高上限为20万元,但仅能贷款13万元,期限20年,目前贷款利率4.7%;需要商业贷款107万元,利率7%,期限20年,年需要贷款本息10.1万元,按目前收入可以负担。
方案二:考虑到目前经济金融形势,暂不变现股票,将王先生的母亲现价30万元的房子出售,将其中20万元连同王先生的60万元房屋出售净款作为首付款,其余10万元售房款用于投资。首付款外120万元用贷款解决,贷款方案同方案一。
教育规划
王先生儿子今年10岁,考虑到目前学费较高,且成长较快,建议及早准备以后的各阶段费用,并规划到研究生学业。假设当前中学教育2万元/年,大学和研究生教育3万元/年(中学按私立标准)。按学费成长率6%计算,需要教育金现值约21万元。对这部分资金,具体可以用基金定投或一次性基金投入的方式进行投资准备,并纳入家庭整体投资规划中考虑。
保险规划
保险是王先生的规划重点。按生命价值法,不考虑成长率,王先生需要寿险约400万元,太太需要约200万元。由于王先生身体超重,未来患相关疾病的几率高于正常体重者,建议王先生和太太至少各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400万元和200万元,保费共约6000元,同时附加住院费用补偿医疗保险,保额各5万元,费用共3500元,住院费用最高可报保额的80%。
张女士已购买20万元重大疾病险,虽然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从保费来说,相对较高,不太合算。由于是刚投保,如果还没有出犹豫期,建议退保,另投某终身重疾险30万元,保费约7500元,交费20年,保终身。王先生也购买该终身重疾险50万元,保费约14000元,加费30%后,约18200元。
儿子可以购买某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计划(少儿系列) ,年交保费240元,包括意外保障5万元,疾病保障10万元,重疾10万元,住院医疗5万元等。另外,可以考虑为其购买一些教育金保险,为将来的高等教育做准备。
退休规划
假设张女士已交养老保险期限10年,55岁退休,共交30年,当地上年社平工资40640元,月3387元,则退休首年可领养老金84262元。
王先生没有社保,建议从现在开始按当地社保工资的3倍交纳社保,共交20年,当地上年社平工资40640元,月3387元,则退休首年可领养老金104999元。
投资规划
家庭养老优缺点范文4
近期,《健康之家》联手搜狐健康频道做了一次调查,共有2768名都市女白领给出了答案,其中42.92%的受访者临近30岁,47.49%的在30~35岁之间,另有9.59%的为35-40岁的人群。
本次调查,遵循衡量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五个标准来设置问题,即:1)具有积极的工作和生活态度;2)能够现实的评价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缺点,并不断完善自己3)情绪稳定,拥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4)意志健全,5)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调查数据从这些方面反映出3。岁左右的都市白领女性现阶段的心理状况:
你当前的生活稳定吗?
很稳定25.38% 比较稳定57.23%
不稳定 17.39%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30岁左右的人拥有较为稳定的生活,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生活状态有助于保持人们心理的平衡,容易使人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
你认为你的身心健康状况如何?
很健康 8.49% 良好 32.33%
一般 40.21% 有些问题 18.97%
共有81.03%的受访者身心健康状况比较乐观,但是不能忽视还有18.97%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另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62.2%的女性认为其周围的大多数女性心理很健康,26.4%的女性认为其周围女性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人数各半,仅有8%的女性认为周围大多数女性的心理不健康。
你和你丈夫(或男友)相互之间通常较满意吗?
满意30.80% 一般51.8%
不满意 18.12%
男女双方畅通的沟通,也是使女性感到安全、快乐的基本点,虽然大部分人表示还不错,但不能忽视还有18.12%的人沟通上不是很好,沟通上面还值得改进。
你对你目前的性生活满意吗?
很满意 19.38% 一般47.79%
不太满意 21.30% 很不满意11.53%
性生活质量的高低,对于女性健康大有影响。和谐美好的性生活不仅可以令女人看上去更加美丽,更重要的是可以维护一种亲密的男女关系,大脑里持续产生一种令人幸福的物质,同时还可以缓解工作和其他方面给女性带来的种种压力。调查结果反映出,对此不满意的人占到3成多,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性生活的质量还不是很高。
你对自己的外表(容貌、皮肤,身材)的看法?
满意,保持得不错 29.16%
明显感到不如从前 34.70%
不满意,该好好护理一下了 26.73%
现在已经不在意了,顺其发展吧 9.42%
虽然年龄增大,青春正在一点点流逝,但仍有近3成女性对自己的外表细心保护,对自己满意;但也有―部分人开始“放弃”对自己的护理,任由发展,这是不可取的。女人随时都应注意,美丽是需要不懈地维护的。
你喜欢自己的工作吗?
是的 23.12% 一般 59.90%
不喜欢 16.98%
这个阶段的女性,在工作的选择上趋于理性,不会以个人的喜好、兴趣作为唯一标准,虽然有16.98%的人表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8成人仍能比较享受自己的工作。
你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如何?
很好 16.03% 一般,说得过去 75.50%
不好 8.47%
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其中16.03%的人对自己这方面还算满意。
职场上,你遇到过歧视或不公平待遇吗?
有60.78% 没有 39.22%
女性在职场上的困扰比较明显,虽然中国女性的地位有了空前提高,但性别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超过半数的女性都曾遭遇过这样的问题。但不管怎样,都尽可能地争取自己的权益,同时讲究些技巧。
你最担心的问题是?
就业、工作 20.24% 婚姻、家庭 29.78%
生育、子女教育 21.55%
医疗、养老、住房 16.18% 其他 12.26%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B指症状出现率; 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由此公式可以看出,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即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本次调查显示,女性感受到的主要生活压力前三位为婚姻家庭问题,生育、子女教育问题和医疗、养老、住房问题。其中,头两位为内部压力,外部压力只排在第三位。
你通常会采取什么方式减压?
户外活动 10.13% 与人倾诉 28.76%
自我调节 40.63% 不去想,逃避 7.09%
憋在心里,无法解决 10.64% 其他 2.75%
当感受到各种压力时,女性们采取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方法为向家人或朋友诉说、户外活动(包括运动旅游、逛街和散步),进行自我调整(主要指通过自身的情绪调整,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大多数女性还是能够采取比较有效的正向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可是仍有一些女生采取了逃避,闷在心里、向别人发脾气等负向的、不适宜的方法来缓解压力。
你觉得目前压力大吗?
很大,身心疲惫 29.59%
一般,还可以承受 59.11%
家庭养老优缺点范文5
关键词:养老保障模式;国际比较;农村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56-04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的一项跨世纪的社会工程,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息息相关。固然,中外国情差距很大,中国应立足国情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但是,为在探索中少走弯路,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还是十分必要的。
一、养老保障模式的国际比较
到1995年底,全世界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养老保障制度。由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养老保障模式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障模式
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障模式起源于俾斯麦1889年通过的老年、伤残、遗嘱养老保险法。这种模式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工业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已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强调养老是个人的事,应以自保为主,国家予以补贴。以国家为主体,通过立法强制实施,强调雇主和雇员按既定的比例定期缴纳养老社会保险费,形成社会保险金。当资金收入不够支出时,国家财政给予补贴。财政资助具体表现在财政拨款、税收和利率上给予支持等方面。雇主和雇员的负担比例因国情不同有所区别。这种养老保障模式的特点有:(1)强调个人缴纳保险费,企业为雇员缴纳社会保险基金。公民只有在履行缴费义务后取得享受资格,才能领取保险金。这种养老保险模式不会给政府造成过重的负担;(2)保险基金来源多元化。保险基金来源多元化,即雇主与雇员依法定期按比例缴纳养老保险,形成保险基金。当收支不平衡时,国家财政给予资助,有效地加强了基金后盾,以确保被保险人享有保险待遇和养老保险长期正常的运转;(3)实行多层次养老金。社会退休金的层次分普遍养老金、雇员退休金和企业补充退休金,其中雇员退休金起主导作用。享受保障的退休者待遇,其数量通常与工作业绩、工资收入、缴纳保险费的时间长短和多少挂钩,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养老保险是建立在不同职业基础上,实行行业组织管理或地区组织管理;该种养老保障模式历史的存续时间较长,维护了老年人的权利,有力地保障了老年人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一是过分强调“选择性原则”,共济性较弱,不同群体之间的再分配难以实现;二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权利义务的一致,保险费收支平衡和保障职工生活,使养老保险费的交纳标准和保险金的支付标准进行经常调整和规划,使得计算变得更复杂化,不易被理解;三是采取现收现付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会使社会负担越来越重;四是从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更强调效率,公平性较差。
(二)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障模式
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障模式起源于1945年英国“贝弗里奇报告”,后为瑞典及北欧一些国家所仿效。采用此模式的前提条件是:劳动生产力水平必须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人均国民收入、国民素质和物质生活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并借助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以强大的社会福利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发展。这种养老保障模式的特点是:(1)强调养老保险待遇的普遍性和人道主义。这种养老保险模式的养老保险待遇平等程度较高,标准亦较高,使社会保障成为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有力工具;(2)基金来源于税收。基金来源于一般税收,基本上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不缴纳保险费或缴纳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3)养老保险是建立在社会立法的基础上的。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在社会立法的基础上依法管理、依法监督执行,因而养老保险管理形成了法制化、制度化和社会化。这“三化”是其重要的特征;(4)高福利的保障水平也会产生副作用。这种养老保险模式过分强调了普遍性和福利化,即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盘保障,而且保险标准较高,忽略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将加剧社会经济的矛盾,最终结果可能会是为了公平而牺牲了效率。
(三)国家保险型的养老保障模式
国家保险型的养老保障模式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实施的一种养老保险模式。它是由国家统一筹集保险基金、统一管理、劳动者无需投保的一种强制性养老保险。它首创于解体前的苏联、东欧和改革前的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属此种类型。这种养老保障模式的特征是:(1)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后一概享有国家法定的保险待遇。国家在宪法中明文规定公民享有“老有所养”的权利,养老保险费全部由企业和财政负担,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劳动者个人不缴纳养老保险费,但失去劳动能力后一概享有国家法定的保险待遇;(2)国家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养老保险事业。养老保险事业统一由国家指定的机构负责办理,工会组织参与决策和管理,劳动者除通过人民代表机构对养老保险管理施加影响外,从基层理事会到它的中央理事会,工人代表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它的实施和管理;(3)养老金的给付与工资水平挂钩。在国家保险型的养老保障模式下,退休金给付单一,退休者一律享受全国统一规定的退休金。养老金的给付与职工的工资水平挂钩;(4)国家保险型养老保险带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国家保险型养老保险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与福利型养老保险有相同之处,助长了社会保障事业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倾向,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和“超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保障模式。
(四)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障模式
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障模式是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为主体所实行的一种养老制度。它的名称是“中央公积金制”,首创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最大特色是不需要国家在财政上给予拨款,强调雇员和雇主同时投保,充分实现了自我保障的原则。其特征是:(1)强制其雇主为雇员储蓄,雇员依法自我投保,以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并制定个人帐户,记载个人缴纳保险费情况。国家除了在银行利息上给予优惠外,财政上不给予拨款,并且年年调整总保险费率;(2)公积金养老保险制度的功能开始比较单一,随着公积金积累的增多而逐步扩大其功能;(3)养老金额与个人贡献或劳动报酬紧密相连,更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4)这种养老保险模式缺乏社会互,不能在社会成员之间调剂使用;退休后一次发放给全部退休职工,如遇到不测事件,到时难以确保高龄者的基本生活。
二、养老保障金筹集模式的国际比较
(一)国外养老金筹集模式的历史沿革
回顾养老金的发展历史,它是与市场经济制度的深入对社会化养老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但由于人的行为动机总是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及人口结构的变动和经济发展的不一致,致使各国的养老金收支状况面临着难题。如何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障制度,不同国家都在进行探索,也都在酝酿着新一轮的养老金改革方案。从养老保障资金的筹集方面来看,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从现收现付制到基金制的转变,得益于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二战以后形成的建立起以现收现付为主导的基金筹集制度;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轮流进入了滞胀阶段,现收现付制度受到了挑战,因此,各个国家发展了基金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开始时,基金制是作为现收现付制的一个重要补充,一是补充基本养老金的不足,二是提供一个基本的激励机制,使个人养老金的缴纳和待遇相挂钩,三是企业之间对人才的竞争竞相推出相应的年金作为补充。基金制逐渐取代了养老保障制度作为占主导的养老资金的筹集模式。现在由于老龄化的到来,各国对于老龄化社会到来及由于劳动力的减少所引起的经济衰退互相影响的忧虑,使各国都有对养老基金的筹集模式进行改革的需要,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关于养老金筹集模式的辩论澄清了各种筹资模式的优缺点,对于基金制能够应对老龄化危机的信心开始动摇。
没有任何一国的养老基金的筹集模式是纯粹的单一模式,它必然是以一种模式作为主导,其他模式进行补充的混合模式。基金制的发展正是在解决现收现付制供养水平较低等较多矛盾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的结果,基金制也不能完全替代现收现付制,财政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强化,这部分来源于税收的资金正是现收现付。但一般说来,一个社会的一定时期,必定有占主导地位的资金筹集模式,这种占主导地位的模式所暴露出来的优点和缺点需要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进行取舍,选取型有利于本国的养老保障模式。
(二)不同的养老金筹集模式比较
在养老保障金筹资模式上,一般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 system)和基金制(fund system)两种制度,现收现付制是通过代际之间的相互交换来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资金筹集制度。它通过当代的年轻人养活当前的老年人,而当代的年轻人在年老的时候又是通过未来的年轻人解决养老资金的来源,是通过财政系统或者是家庭系统平衡同时存在的两代人的生活养老问题。而基金制是指通过平衡一个人一生的收入和消费,自己存钱养活自己的资金筹集模式。而现收现付制进而可以分为给付确定型的现收现付制和名义缴费确定型的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下的缴费确定型的资金筹集模式是指每个人的缴费记入个人账户,但这个资金为当代的老年人所消费,这个空的账户只是一个缴费记录和将来领取养老金数额的凭证,这个账户的增值份额是与经济增长率或工资增长率挂钩的名义回报率。目前瑞典实行这种养老保障资金的筹集模式。
三、国外养老保障模式对构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启示
通过对上述国外养老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养老保障模式除了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习俗紧密相联外,在发展进程中,都表现出与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以及素质的高低相适应的特征。纵观国外养老保障的发展,对于建设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可以得出如下几方面的借鉴:
(一)养老保障模式的借鉴
在农村养老保障的模式选择上,中国宜采用投保资助型的养老保障模式。原因在于: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相应地农民的负担能力也大大加强,有了实行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模式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同时,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只有在履行了缴费义务后才能享有领取保险金的资格,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体现公平的同时,又兼顾了效率。
(二)养老资金筹集方式的借鉴
中国在养老保险金的筹集上,应坚持多方筹资的原则。这也是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模式的一个特点,但这种筹资模式在中国农村使用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实施中应因地制宜: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富裕地区,农民的经济负担能力较强,乡镇企业较发达,集体经济实力也较强,这些地区养老保险金的筹集应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具体比例也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在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养老保险金可以考虑由两方负担,要根据个人和集体的经济实力而确定养老保险金是由国家和集体负担还是由国家和个人负担;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集体和个人的负担能力都比较差,这时农村养老保险金可以由国家负担为主,集体和个人的负担为辅,也就是基本依靠国家救助的方式。
从全球来看,不仅中国,美国、欧洲在未来都有养老金财务的压力。中国从1998年开始,城镇居民采取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即政府提供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和个人补充。到2004年,政府统筹的养老金总额约是2 190亿,由社保财政拨款、彩票收入以及部分国有股转让形成的社保基金约1 200亿,两者加在一起约3 400亿。据测算,未来二十五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1.8万亿人民币,赤字运行时间二十多年,年均缺口700多亿,而且期待率只有58%左右(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网络版)。这个期待率并不是退休以后的劳动者的退休金,是指退休以后个人拿到的退休收入相当于当时社会平均工资的58%。根据惯例,一个人退休后,要想维持和退休前品质差不多的生活,大概需要退休前工资的70%。这就意味着中国养老金缺口的大量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 王新梅.全球性公共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与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文汇,2005,(12).
[2] 李绍光.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9).
家庭养老优缺点范文6
你们家里谁管钱?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七成婚姻家庭男性比女性赚得多,但仅有不到两成的家庭由男性管钱,超四成的已婚人士藏私房钱。
面对家庭资产,夫妻究竟如何合作理财?
,合理分配财权
汪标(上海理财专修学院副院长)
当夫妻理财理念不同,该如何是好?
妻子希望投资一些低风险的产品,稳稳当当过日子,可先生希望追求高收益,经常抱怨说妻子不给他投资的钱,让他错过了一次次赚钱的机会。
该怎么办才能统一家庭的理财观念呢?
有网络段子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前者成功了叫老师,后者成功了叫老板,两者都成功了叫老婆。”
我认为夫妻双方可以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找出适合自己家庭的理财方法。
如何求同呢?很简单,就是确定家庭的理财目标。
怎么存异呢?比如,妻子可以分一部分财权给先生,让他去冒一定的风险,追求更高的资金回报,一旦他的投资成功了,夫妻就有可能实现较高的理财目标。即使他的投资出现了一些亏损,只要他的投资有稳定收益,能实现较低的理财目标就行。妻子还可以根据先生的投资业绩,决定增加或减少他对资金的控制。
如果先生确实擅长投资,妻子还可以多划拨一些资金给他,让他能够赚更多的钱,满足他更高的理财需求。如果他的投资总是失败,妻子可以理所当然地减少他的投资资金,毕竟事实已经教育了他,他不是投资方面的高手。
在协商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财权,才能让理财更好地服务于夫妻的生活。一味地坚持自己的理财观念,反而容易引起家庭纠纷,给生活增添烦恼。希望所有夫妻能在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理财模式。
最适合的家用分摊模式体现婚姻诚意
郭锋(农业银行理财经理)
我觉得夫妻双方在处理家庭财务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各自拥有“公域”与“私域”,但是年长夫妻的私领域比较少,年轻夫妻的私领域相对较多。这主要是因为年轻夫妻对于婚姻关系缺乏信心或更强调“自我”。
首先要做的当然是家用分摊,先生与太太都会希望从自己口袋掏出来的钱越少越好。我认为夫妻理财的和谐之道是找出最合适的家用分配模式。
因为,无论是一人全权掌握家庭财权,还是夫妻双方AA制,各自负责特定家用,都各有优缺点,适合不同的家庭;有的家庭还可能会因时制宜,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家用分摊模式。
比如,第一种方式比较适合互信基础够的夫妻。而拿到财政大权的配偶,不仅要有理财能力,更要有无私的精神,不能将全部动产、不动产都登记在自己名下,因为一旦让另一方有“做牛做马”的不好感受,夫妻关系就很难长期维系。
而由夫妻各自负责特定开销,譬如先生扛房贷,太太负责一般家用,这种模式适合夫妻所得收入相近,各自负责开销的金额也相差不大的家庭,这样就能相安无事;但是若某一方支出的金额浮动很大,或是一方负担金额持续下降、另一方负担始终居高不下的话,夫妻间仍然会时起龃龉。
再或者夫妻双方分阶段负责不同理财目标。譬如由先生负责平日开销,太太的薪水专作退休金准备,也就是先生负责达成短中期理财目标,太太负责长期理财目标。夫妻协力、专款专用,这种方式可让家用争执降到最低,但是双方都要有一定的理财能力,才不至于两头落空。
AA制理财不失为避免纷争的好办法
文丽(公司职员)
当夫妻双方的财产与不确定的婚姻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如何打理婚后的财产就成了问题,也造就了越来越多的AA制夫妻。
要知道,提高生活质量是理财的最主要目的之一。我们无论遵循何种理财原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爱更融洽、让生活更从容,所以在计算钱财的时候千万别为了计较而计较,让家庭的温馨味道尽失。
首先把金钱问题公开化,了解对方的梦想、恐惧、风险承受度以及对储蓄、投资、贷款的偏好。人们对于金钱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些观念受到家庭因素、教育因素、个性特点和生活经验的长期影响而形成。因此,要想融会两种不同的金钱观,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值得注意的是,夫妻之间在理财方面意见的分歧,常常是婚姻危机的先兆。
首先要建立一个家庭基金。
任何夫妻都应该意识到建立家庭就会有一些日常支出,例如每月的房租、水电、煤气、保险单、食品杂货账单和任何与孩子们或宠物有关的开销等,这些应该由公共的存款账号支付。根据夫妻俩收入的多少,每个人都应该拿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份额存入这个公共的账户。你对这个共同账户的诚意反映出你对自己婚姻关系的敬意。
其次,我觉得应该夫妻AA制理财,财务独立。就是所有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账户,由个人独立支配。这个安排可以让夫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避免纷争的最好办法,在花自己可以任意支配的收入时,不会有受人牵制的感觉。
要严控高风险投资配额
周兴金(证券分析师)
对于31~40岁的成熟家庭成员而言,“理财收益下跌,不知道该如何理财赚取更多收益”是最大障碍。有近半数家庭存在这一问题。以至于,一向被认为是“草根专属”的余额宝在富裕家庭中依然颇受欢迎。
其实,人们投资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很可能不是为了赚取利息,只是换了个利息更高的平台存活期存款。当然,这也与当下的资产配置荒有关。
当下中国大部分城市白领阶层的家庭财务现状是,收入稳定,房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较大,可投资资产比例不足,家庭的主要压力来自于未来父母养老和子女教育,其理财规划的重点在于实现有限现金资产的增值。
要坚持分散投资的理念,要在高、中、低风险的资产中进行合理配置,切忌只图收益而不顾风险,选择单一投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