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经济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经济分析

现代经济分析范文1

    “经济学数学化”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将数学的思维方式能动地运用于经济学,促使经济学不断实现质的飞跃。从人类认识史的角度来看,数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理性思维才能产生重大突破。爱因斯坦运用数学思维推演出许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体验不到的、不能理解的结论。他创立的相对论大大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随着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日益虚拟化,经济现象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愈益不能直接地感觉,愈益需要高度抽象的数学来描述。只有在广泛的数学工具的基础上,经济学才能摆脱经验主义,摆脱仅仅依靠有时不甚可靠的经济学家的直觉来得出结论。我们认为,数学思维方式的演变在推动经济理论的变革中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为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学家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和理念,使他们对经济问题的本质产生了全新的看法。

    比如使用概率统计中的分布、期望和方差来刻划风险与不确定性,大大加深了人们对未知事件的认识,现代保险理论和金融理论由此导源。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以及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是在较强数学框架下得出的,现已成为金融工程学的基础,后人称其为“华尔街的两次数学革命”。我们注意到,数学的发展不仅表现为量的积累,而且还表现为质的飞跃。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从必然数学到随机数学,从明晰数学到模糊数学,既是数学史上的重大转折,也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它不断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使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具有时代的特征。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历史演变为线索,把数学向经济学的渗透放到数学史的背景中考察数学对经济理论的突破与创新所起的动因作用,就会发现数学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经济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或是提供了新的经济思想,或是使原有的概念体系得到改造,或是将其研究范围加以拓宽,或是用抽象的、严格的数学语言将原有的理论表述得更为精致,从而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原貌。“经济学数学化”的第二层含义是,经济学理论的存在方式也应当向数学靠拢。在数学中,未经证明的命题是不能作为定理而存在的。在尚未经过统计检验之前,理论观点均是以“假说”形式出现的。可是,在传统经济学中,理论被看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样,就把真理绝对化了。

    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假说”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它是一系列命题的组合,其内容需要历史、现实和有关学科的证明。可以说,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从来都是围绕“假说”进行的:它的理论研究,主要是用严格的数学方法证明一种假说;它的经验研究,主要是用统计数据和经济计量模型检验一种假说。另外从经济学的论证方式来看,也应当仿照数学理论,首先要建立理论模型。而构建一个理论模型需要有三个相应的子环节:前提假定、逻辑推导、导出假说。理论模型是对影响某一经济现象的若干变量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系统表述的逻辑体系。影响经济现象的经济变量可能很多,理论模型就是对其中关键变量的相互关系的系统表达。理论模型的好坏主要看它能否抓住影响事物的关键变量,并且简单明确;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既简洁明了又能概括关键变量的相互关系的模型就是好的。“经济学数学化”的第三层含义是,在经济学的论述和交流中,从使用文字语言转变为使用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最严格的逻辑形式,尤其是数学表达的逻辑简单明了、无歧义,容易被证实或证伪。在科学史上,许多争论都源于没有明确给定讨论的前提条件或者潜在的假设模糊,用文字语言表述却难以发觉,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若要解决这些争论,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数学语言。这就可以避免那些无意义的争论,这无疑将提高学术交流的效率,有利于经济学的积累与发展。综上所述,“经济学数学化”是指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论证方式和语言形式,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一番改造。这是一个渐进的、非显化的历史过程。

    从目前来看,经济学的数学化还远远没有真正实现。因为真正实现“数学化”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数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非构造性数学的发展足以适应经济学的复杂性要求;二是从经济学的成熟程度来看,不仅需要达到可以建立理论的水平,并且具有与作为形式化条件的数学语言高度通用性相适应的逻辑简明性。因此,一些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充其量只能算作经济学“数学化”的一个方面,而和从本质上来理解的“数学化”不是同一个概念。我们认为,数学化很可能是人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也许这是一条人类走不到尽头的路。但是,每一步新的探索必将使人类对经济学增加新的认识和理解。

    数学化促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现代化,中国的经济学也要现代化,而“倡导科学”则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科学与理性是经济学赖以建立的内在尺度。经济学的科学化体现在弘扬科学精神和运用科学方法两个方面,而数学化则是促使经济学科学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通过数学化达到科学化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

    1、数学化体现科学的理性精神

    数学化与科学的理性精神是一致的。西方经济学所表现出的科学理性精神在于,它是建立在一个几乎为所有的西方经济学者都承认的基本假设之上的,这个假设即“经济人”假设。所谓“经济人”,就是指那些行为合乎理性的人。由于经济人在行为上是理性的,当他面临若干不同的机会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那一种,即追求最大化利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人假设推广到政府部门,认为政府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人追求的最大化范畴已经无所不包,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由此大大拓宽,新制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不同学派只是在论述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经济人假设实质上成了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即最大化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最大化分析得到了直接的应用和淋漓尽致的发挥,新古典经济学建立了各种行为函数,进行了精确的量化分析并联合求解,得出市场一般均衡体系“阿罗—德布鲁模型”。最大化分析是一个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总是与一定目标相联系的。为了论证最大化分析与科学理性的一致性,下面举例说明。比如,对于厂商来说,在他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他总是希望成本比较低,利润比较大。从亚当?斯密以来,其后的经济学家则运用边际的思想更精确地将利润最大化原则表述为边际收益(MR)与边际成本(MC)相等。这个表述几乎解释了厂商的一切行为。

    例如,为什么厂商那么不具有人类的同情心而解雇工人;为什么工人的工资是由他们的边际产出决定而不能够再提高;为什么在一切生产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厂商不追求最大的产量而任其资源的闲置;为什么厂商能有一个自我约束的本能机制而不任意扩大投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公式是套用微积分求极大值的方法得出的。假设变量R和C分别代表厂商的总收益和总成本:它们都是产量(q)的函数。又设厂商的利润为π,则π=R(q)-C(q),只有当利润π达到最大值时,厂商才处于均衡状态。这就是说,能使π达到最大值的q便是厂商处于均衡状态时的q。一旦找到了q的数值,就可以把它代入需求方程来求得p(价格)的数值,即厂商处于均衡状态时的价格。现在的问题是:在什么数值的q之下,π的数值最大?按照微积分原理,使π为最大值的必要条件是:dπdq=dR(q)d(q)-dC(q)dq=0,亦即dR(q)dq=dC(q)dq最大化问题的古典方法的主要特性是:假设目标函数在一个极大或极小点处有一个等于零的连续的导数,这在经济学的边际分析中称为一阶条件;数学规划和对策论已经把最大化的讨论扩大到约束条件为不等式,扩大到目标求极大化极小值和极小化极大值的情况。实际上,数学中所有关于求极值和最大化的理论,都适用于分析各种各样的最优经济效果问题;而很多求极值的数学理论和概念,也只能在最优经济效果问题中找到原型。

    2、数学化有助于经济学实现科学化所必备的三项条件

现代经济分析范文2

关键词:现代金融经济 风险 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52-02

引言

金融风险的管理是为了保证社会各类经济主体的运营和资金筹集的正常进行,通过合理分析和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以实现对安全的成本投入和最稳定的效益产出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社会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金融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各项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金融领域也有了稳步发展的势头。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影响金融经济的不稳定因素时刻存在,因而会时刻发生金融风险。以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来说,虽然我国受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大,但不代表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安全的,为此,必须时刻警惕,以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

一、现代金融经济的风险概述

所谓金融经济中的风险,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未知的一些不确定情况,比如,未来收益的波动性,资产负债情况的变化等。金融风险的存在,就是在企业和相关机构正常运营中,可能会受到各种经济形势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经济损失的风险情况。这些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受到金融市场的波动引起的。对于金融经济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引起的相关损失,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金融机构自身,这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在遭遇了经济风险后很有可能面临着自身的生死存亡。金融风险和金融机构自身的管理和风险规避能力有关。金融风险根据不同的考察百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导致金融风险的主要根源来看,大体分为静态金融风险和动态金融风险两类。静态风险是指受到自然条件因素等一些不可抗力而发生的风险,这可以利用相应的经济技术手段和自然规律来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动态风险是指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在进行宏观金融经济调整中出现的风险,这种风险会随着宏观经济运行动态具有一定的概率性和被动性,具有一定的预测难度。

2.从金融风险的范围覆盖情况来看,包括微观金融风险和宏观金融风险两类。所谓的微观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机构决策时出现了失误,或者因为一些客观经济环境及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相关参与活动的经济主体的财产、信誉等具有了损失的可能。宏观金融风险则是由各项微观风险引起的金融系统风险的规模性风险。

3.从金融经济经营的主体结构来看,金融风险还可以细化为银行金融风险、证券金融风险、保险金融风险等一些专业角度的金融风险类型。

二、现代金融经济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类风险

1.我国目前的金融资产在结构分布上不合理。随着民间融资在金融中的占比提升,使得银行储蓄率与广义货币M2不断上升,银行也就自然成了金融风险高发地。从过去20多年的发展看我国银行的储蓄率,1985年的储蓄率为34.2%,1990年储蓄率到了39%,2001年的储蓄率到了40.2%,2003年的储蓄率到了44.6%。进入21世纪以来,储蓄率仍稳步上升,最高年份达到了46%,使得我国成为目前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从央行的储值数据公布结果显示,在2013年社会融资接近17.3万元亿人民币,创下了年度最高储值水平。受经济稳步增长趋势的影响,广义货币环比增长13.6%,达到了110.7万元亿人民币。在银行金融体系的发展中,主要通过吸取大量的储蓄存款,再借助一些中长期的贷款释放将储蓄增长额进行适当平衡。从银行中长期贷款释放流向来看,企业融资贷款以八成的占比成为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向,由股票和债券所引起的银行贷款就相对较低。正是由于这些因企业融资贷款在银行贷款系统中的高比重情况,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的金融风险也就集中性的倾注到银行体系内。

2.银行系统对社会的过度货币供给,也会导致市场物价体系紊乱和资产价格的稳定性失衡。这一方面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也会相对地造成了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狭窄。由于整个金融资源中,银行所占有的金融资源比重在90%以上,形成了以“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证券和保险的发展和占比都不具规模。这就造成了在金融体系的资产配置和风险承担方面,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控作用。这种金融发展的不合理格局,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满足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也导致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和金融经济效率低下。

3.银行资金充足率和呆账准备金较低。根据国家对相关不良贷款和贷款比例硬性指标要求,2003年到现在的十几年里,我国金融机构内的不良贷款额度,贷款比率都有明显程度的降低。这种比率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是金融机构通过无限制地进行信贷投放扩大,对一些不良贷款进行稀释或者是对一些有利的正规贷款进行回收实现的。从根本上讲,因不良贷款引发的金融风险实际上依然是存在的。也就是说,银行机构在呆账准备金和资金备用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缺口和不足的。从近期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金充足率上来看,也只有中国建设银行的备用率是超过国标8%的。对于我国其他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平均的资金充足率仅是接近于6.15%。正是因为如此,随着银行机构各项贷款速度的不断提升,基本上银行业的极大多数金融机构很少能够根据相关的资金备用率要求,进行相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这会导致对贷款引起的金融风险承担能力极低。特别是当银行的资产扩张和备用金准备不符时,银行机构的经营就会显得相对脆弱。

三、防范金融经济风险的相关对策

1.进一步提升金融改革力度,加强对金融的宏观调控,合理优化和完善调控方式,使市场运作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达到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对平衡的目的。

2.完善货币政策的决策制度,使货币决策能够通过民主参与的形式进行制定,从而增加货币决策的透明度。在金融宏观调控上注意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把握,不断提升货币工具的创新能力,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激发货币、资本、保险等元素在金融市场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央银行还应该保持货币政策的稳步推行,使货币政策不仅能够促进金融经济发展的平稳进行,还能够起到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和规避金融风险的作用。在日常资金的流动性管理和市场利率的调控中,应该以公开性市场操作为原则,使其在维持存款备用金、差异性存款备用金等方面能够起到合理的调控和平衡作用,并借此实现对金额调控能力的提升。另外中央银行要巧用价格工具对金融市场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和配置,最终确保货币信贷的平衡和稳定增L。

3.稳步推进市场利率改革。利率杠杆的灵活使用可以起到总量平衡调整的作用。一方面借助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进行引导,对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价格利率进行确定;另一方面,深化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国际收支机制和管理的体制完善,进一步方便投资和贸易活动。

4.强化窗口与指导。要根据现有的金融结构形式,通过对支农类金融服务进行改进,对非公有经济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保障,并通过调整信贷和金融产业结构,实现金融业界的全面竞争力提升。

5.完善金融法制体系,对银行、证券等各级金融行业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功能监管,并通过及时的补充和修订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优化金融机构经营的法律环境。

6.加强金融体系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制建设。通过系统,全面的金融评估报告进行相关金融机构运行状况和风险隐患的评估和识别。对风险度较高的市场行为进行预警体系建设,通过做好事前预防来降低金融风险波及的扩展范围。通过建立金融风险应急处理机制,使金融机构在面临突然性的风险影响时,能够通过应急处理机制的操作,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为现代金融经济的风险管控和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结语

金融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组成部分,金融风险管理是当前的热门课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的金融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还需要不断认清新的经济形势中金融管理的各项风险,通过及时做出相关对策调整,推动金融事业的健康稳步前进,为整个社会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姗姗.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和的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9)

[2] 张云燕,王芳,罗剑朝.农户正规信贷违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陕西省渭南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例[J].经济经纬,2013(02)

[3] 刘祚祥,黄权国.信息生产能力、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基于修正的S-W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05)

[4] 王力伟.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理论基础到政策工具[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

现代经济分析范文3

关键词:钻井技术;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E24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即使在近些年的我国的钻井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总体上还应该继续努力,根据国内的石油钻井技术的现状,确定钻井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更明确的发展方向。这样才会取得综合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一、简述现代石油钻井的现状

1、套管钻机的整体效能

从当前的钻井技术来看,由于受到套管质量影响的条件下,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还会造成石油井的报废。从当前的整体发展来看,这种现象依然大有所在。尤其是套管本身质量低劣就会引起更大的损坏,加之在具体运用中,有些检验方法不对、技术运用不对等多方面的因素,也会造成套管的损坏,严重影响整个质量问题,必须要从技术、方法、现代化手段等多方面及时更新,有效处理。

2、全液压钻机的应用方式

从整个钻井技术的运用现状来看,全液压钻机具有很多的优势,在性能表现上也相对比较稳定,譬如尺寸大小适度、重量相对较轻、运移性能相对较好等,与传统钻机相比,具有更大的使用价值。从整个全液压钻机的使用情况来看,自动化程度增强,钻柱的排放、链接等都能与自动化运用相结合,降低了使用成本,减少由于操作人员技术使用不当带来的各种影响,能更大的提高整体使用效率。

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

1、升式平台载荷不断增大

自升式平台发展特点和趋势是:在提高平台可变载荷与平台自重比方面应用高强度钢,高强度钢有很多优点,例如:增加平台可变载荷,提高平台自重比,使得平台排水量增加,增加工作平台水深与平台自重比率,提高甲板的可变载荷,在安全可靠性上大大提高,尤其提高了全天候工作能力和较长的自持能力。

2、综合技术的全面提升

油藏开采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能解决的,而是要建立全方位的技术提升系统。从注水、酸化压裂、固井质量、套管材质、套管伸缩等是引发地质因素产生破坏性地应力的各种因素着手,尽量减低斜点低渗透油藏的低压型特点,降低承平井的造斜点,实现接近油层,采用保护油层的钻井完并液,侧重于考虑低渗透油藏套管开窗到钻水平井的技术问题,采用多管外封隔器滑套完并管柱,采用多管外封隔器滑套完井有利于水平井解堵和采取增产措施。压裂方法,层状油层水平井只宜采用解堵性压裂,防止压裂裂缝穿透隔层进入永层。

3、新型技术FPSO成为开发商的首选

海上油田的开发愈来愈多地采用FPSO装置,该装置主要面向大型化、深水及极区发展。FPSO在甲板上密布了各种生产设备和管路,并与井口平台的管线连接,设有特殊的系泊系统、火炬塔等复杂设备,整船技术复杂,价格远远高出同吨位油船。它除了具有很强的抗风浪能力、投资低、见效快、可以转移重复使用等优点外,还具有储油能力大,并可以将采集的油气进行油水气分离,处理含油污水、发电、供热、原油产品的储存和外输等功能,被誉为“海上加工厂”,已成为当今海上石油开发的主流方式。

三、现代石油钻井技术发展现状

1、井下的动态数据的采集、处理及应用技术

在石油钻井的工程的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使用旋转钻井的方法,这样钻头在进入钻孔之后,岩质及底层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作业造成影响,会发生转向、扭向及横向的转动的现象,这样就钻头就会有非正常的磨损。但是随着传感检测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钻井动态传感的检测元件和高速数据监测及处理应用系统得到了应用。从而不仅仅对钻头在远程作业工程中的实时监控提供了方便,也实现了钻井的动态数据经采集及诊断之后传到地面。这样就可以准确有效地对井下的钻具的作业进行控制。

2、中深井、定向井、丛式井钻井技术

中深井优快钻井技术:形成了适应中深井钻井的区域优化钻井模式。某钻井队在东部钻井施工中创造出队年进尺20032米(4001-4500米井段)的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新纪录。随后,某钻井队完井25口,平均井深2789米,钻井进尺70002米,在东部油田创出年钻井进尺最高纪录。

定向井、丛式井钻井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定向井、丛式井钻井配套技术。近年来针对老油田定向井、丛式井逐年增加和施工难度不断加大的局面,强化定向井、丛式井施工工艺技术研究,加大顶驱、井下动力钻具、钻杆、无磁钻铤等装备和工具的投入,做到了每口井上动力钻具和井下马达,满足了工艺需求;改进施工工艺,全面推广随钻测量、复合钻井等技术,实现了一趟钻具组合完成一口2000多米井的目标。2006-2008完成94口井的钻井任务,是目前国内井数最多的丛式井组。

3、欠平衡压力的钻井技术

它又被称作有控制的负压钻井技术。在之前欠平衡压力的钻井技术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但是一直由于技术的限制使得一直没有运用到工程之中没有获得认可。但是现在井控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已经开始应用在实践当中。与其他的钻井技术相比较,欠压力钻井技术有许多优点。其中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境内的液体不能进入地层,这样就减少了有油气层中的污染。它能够短时间内发现新油气层,一般都是低压的低渗透的油气层。它可以减小了在钻井工程中井的液注的压力对岩屑的压持现象,这样就可以提高了机械的钻速并且使得钻井液进入地层的事故大大减少。这种技术还可以一边钻井一边开采油气。但是技术的实施必须在有完善的设备及没有水层和具有稳定性好的井壁下进行的。欠平衡压力的钻井技术在勘探过程之中容易发现油气层并且在开采中极大地提高了采油率。

4、固井完井技术

固井完井技术:熟练掌握了尾管及回接、分级、筛管顶部注水泥、封隔器及水泥充填封隔器、预应力等固井工艺,配套完善了漏失井、高压油气井、水平井、大位移井、分支井、深井和超深井固井技术、固井二界面整体固化胶结技术。在水泥将体系方面,研究出抗高温高压、胶乳防窜、超低密度等系列水泥浆体系,其中新型减轻材料超低密度水泥浆的室内试验已达到0.9g/cm3。

5、多分支井及重入井的钻井技术

多分支井的工作就是在主井眼的地步钻出可以进入油气藏的两口或者多口分支的井眼,甚至还可以在分支井眼上在进行分支。分支的井眼包括定向性的斜井、水平井等,它的类型是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在一个主井筒内多分支井可以开采出很多油气层,从而实现一井多靶的立体开采。多分支井不仅仅可以从老井中钻出分支井眼在新井中也同样适用。其中如果开钻的主井眼是老井的则被称作重入井钻。重入井钻井技术除了可利用老井作为主井筒还可以利用油田已存在的管网及净长等等其他的设施。从而实现了在成本上的控制和效益的大大提高。目前已建立的多分支井的分级体系是按照连通性、隔离性以及可靠性来对评价技术和完井方法进行分类的。及时完井的方法还在进一步的完善的过程之中,在未来会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在石油钻井工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

五、钻井技术的发展

当前,在国际上石油的钻井技术在总体上呈现了信息化及智能化、自动化的趋势。智能化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智能化的操作可以减少操作时的风险大大提高钻井工程中的成本和施工速度。在石油钻井中的智能化也可以实时的监测钻井工艺的进展,可以有效的提高油井的质量。智能化的技术广泛的应用可以拓展施工的环境,使得在复杂的条件下提高钻井效率。在石油钻井智能化的技术广泛应用一定在整体上提升技术水平。

结束语

由于油田开发难度逐渐增大,薄差油层对钻井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海洋钻井技术逐渐从浅水向深水转移,给钻井技术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不断引进国外先进钻井技术,不断创新现有技术水平,已经成为钻井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相信在广大钻井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钻井技术和钻井设备的安全性能,就一定能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探索出适合自身油田钻井的新技术。

参考文献

[1]宋立娜.提高大型石油钻机轮式移运性的设想.石油和化工设备,2010年第05期.

现代经济分析范文4

关键词:农业经济;科技资源;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指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要坚持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局部经济效果和整体经济效果的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等原则,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主体指标、分析指标和目的指标。农业科技资源管理是农业科技活动的实践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政策、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法制、农业科技规划和计划、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农业科技成果管理以及农业科学技术转移等方面。其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科技研制管理、农业科技推广管理及农业科技采用管理等三个阶段,具有导向、指导、协调、激励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决定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农业科技的进步。目前,我国距离发达基础产业的宏伟目标还有较大进步空间,主要是由于现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较低、没有创新科技意识,科技进步程度小等等原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只有50%左右,农民需要靠天吃饭,农业也为摆脱产业弱的缺点。我国进入了依靠科技来改变农业经济产业的时期,推进“以工促农”、“城乡统筹”的转变模式,变更了一度依靠国家政策,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增加科技创新和农业资源的有效供给方式。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农业竞争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转型和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农业专家发表了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资源建设的建议。所以,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深入研究就成为了现如今的热点。根据如今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优化农业科技分配。提高农业科技效率等等问题都是势在必行的。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各种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之间具有强烈的相关性。既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从而导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发生不同变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横向相关和纵向相关。横向相关主要是指生物生长发育周期各种技术措施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纵向相关主要是指连作和轮作在时间上的相关。因此,研究和分析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必须考虑技术因素和技术效果的相关性,它是农业技术方案选优的重要条件。农业技术的功能在农业生产中不仅表现为当季有效,而且还有技术后效从价值形态讲,有的技术其价值一次转入产品,有的技术其价值要按生产周期逐步转入产品,它表现为技术效果的持续性。一般说来,直接作用于生物本身的技术常常表现为当季有效,价值一次转入产品。在农业生产中要使生物正常生长发育,充分发挥技术措施的功能,就必须同时保证生物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条件。而各种生活条件又综合地对生物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各种生活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技术功能的多样性,带来技术效果的多样性。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开展,一些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纷纷涌现。如各级营销部门设立实体;随着科委,科协管理部门由之前的管理而转向推广、服务方向建立了推广机构,原有的销售体系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从从前的农产品销售转向到了现在的向技术方面的发展;农业技术合同类型、实体服务、项目推广、农民非政府组织、公司加农民模式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形式。农业技术人员不仅提供农业技术,还需要帮助农民种好地,帮助农民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农业生产配套技术服务,生产前提供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生产数据,提供持续的培训和相关技术指导工作,在生产帮助农民增加销售额后,增加销售收入。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活动中规定的总体规律和长期行为。一般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重点的基础内容。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方面,同时也直接反映在科技发展规划之中。

二、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

目前,农业发展方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取决去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管理,发展现代农业也迫切需要将农业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济与科学技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经济的增长可以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经济支持,创新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可以推动农业经济产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以及致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改变。科学技术可以减少农村对劳动力的使用,向着机械化、技术化的农业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增长趋势。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滞后,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成熟度不高、推广经费不足、农民素质较低等方面。为了推进农业技术的更新与革命,加快以科技推广和普及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必须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进行改革、创新。

三、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农业科技技术革新可以加快农业经济增长的转变,创新农业科技技术可以克服自然资源带给农业的缺陷,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现实资源变为优势。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加快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经济增长。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只有好的产品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这就必须对传统的农产品和生产方式进行改革,并且要创新科学技术,发展新产品,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将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之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加快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转化率低,应用意识不强,转型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仍然是在实行多方面管理,各个部门独立管理自己的工作方面,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相互协调。

作者:张柏军 单位:哈尔滨市道里区榆树镇政府

参考文献:

[1]丁晨芳,高明杰.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213-216.

[2]张立冬,姜长云.农业科技投入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7,6:68-77+81.

[3]陆文聪,余新平.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5-16.

现代经济分析范文5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剧的大环境下,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注重现代经营理念的正确树立,高度重视会计审计问题,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才能降低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效益。因此,对当前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从而满足现代经营理念的相关要求,促进企业整体效益不断增长。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风险环境,企业需要在内部针对财务会计工作建立一种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以控制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就是在这种形势背景下产生的。企业会计审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重要的监督手段,对于实现企业经济价值与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会计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财务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当前会计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性不够强

我国较多企业的正常运行中,会计审计工作通常是由企业领导进行直接管理,致使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受到管理者的严重影响,从而降低会计审计工作的整体效果。一般情况下,会计审计工作人员都是来自企业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少数来自企业的财务部门,从而出现职责不能、独立性不强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审计的相关制度根本得不到有效落实,会计审计工作的组织结构、经费、管理权限等存在独立性非常差的问题,是当前会计审计工作有效开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会计审计方式不够现代化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现代经营理念的应用范围正在扩大,给企业创造出更多发展机遇,同样也给企业带来很多挑战,使得企业必须有效落实会计审计工作,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但是,较多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采用的审计方式都比较陈旧,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并没有对整个会计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从而出现各种审计弊端,严重影响企业会计工作的实效性。因此,企业会计审计方式不够现代化,大大约束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效果,给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带来严重影响。

(三)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推广的情况下,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正在逐步向着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发展,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必须注重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真正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但是,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办公软件操作水平不够高,自我提升意识不强,严重影响会计审计工作效率,是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三、现代经营理念下的会计审计工作策略

为了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有效落实会计审计工作,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来看,现代经营理念下的会计审计工作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会计审计工作独立性不断提高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审计工作的实质是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作用,从而在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有序开展的情况下,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因此,注重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提高独立性,才能在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基础上,创建一种全新的审计管理模式,以在选举出合适的审计委员的情况下,避免企业各部门出现职责不明、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与此同时,在企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将审计委员会作为会计审计工作的独立执行机构,可以确保会计审计工作不受其它部门的影响,对于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不断提高有着极大作用。

(二)合理确定会计审计重点,注重会计审计方式创新

在企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提升会计审计工作水平必须合理确定会计审计的重点,并对会计审计工作内容有比较全面的掌控,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在现代经营理念下,会计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资金预算;二是;企业资金流动使用;三是,企业利润分配;四是,企业会计核算;五是,企业业务决策和风险管理,以在有效审计和监督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和市场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和抵御能力。在信息技术不断推广的情况下,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与计算机保持完美结合,并充分利用数学统计抽样、模型、投资分析等,对会计审计涉及的相关数字信息进行加工,才能真正提高企业会计审计分析报告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等,最终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相关计划提供可靠参考资料和依据。

(三)加强会计审计范围的扩大

在企业不断扩大发展规模的情况下,加大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力度,注重企业会计审计范围的有效扩大,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审计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会计监督水平。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会计预算、会计审计方法等进行严格审核的方式,企业的日常运营可以变得更加规范,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有着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等,才能消除各种违法行为,以在不断有效开展会计审计工作的情况下,提高企业会计监督的职能效用。根据我国较多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来看,从源头上消除各种腐败行为、提高资金有效利用率,是会计审计范围不断扩大的必然需求,必须加大会计监督监管力度,注重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才能使会计业务程序得到不断优化,从而提高企业资金的流通性。与此同时,根据现代经营理念提出的相关要求来看,加大会计审计工作的监督的范围,对社会和公众的监督给以高度重视,可以更好的发挥事企业会计审计的监督职能,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整体效益不断提升。

(四)加大会计审计工作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行业的不断发展给会计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企业长远发展中会计审计工作发挥的监督作用已经成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加大会计审计工作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和培训力度的,才能真正培养出会计审计工作所需的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注重听取财务管理、预算执行等方面的工作汇报,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会计审计监督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各工作环节的考核和评估,才能真正提升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最终满足新环境下企业不断发展提出的相关需求。在实践过程中,企业运营涉及的各种资金的开支、财产的审批、财务计划的制定、预算编制方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才能确保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可以得到有效监督。根据我国财务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可知,在不断加强会计审计工作队伍建设的情况下,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监督的不断加强,必须对会计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考核,有效落实会计审计相关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核算管理,才能推动会计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例如:会计审计工作涉及的原始凭据必须在事前及时进行填写,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会计审计工作人员还要注重财务报表内容、格式等的准确填写,才能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出现遗漏现象。

现代经济分析范文6

【摘 要 题】图书情报工作论坛

【英文摘要】Based on the existed theories in

对现代企业来说,有效的信息运用无疑是在激烈变动的环境中取胜的重要方面。基于全球信息网络互联的实践与推动力量,未来的信息竞争将以信息可转换计量、可升级,具有信息创新能力为主流,这就对每一个企业的信息工作提出了极高要求。

1.“信息向量”

企业信息工作应当与其效用保持一致。当代,企业获取各种信息己十分方便,但所得信息并不一定符合企业的需求[1]。为表述和衡量企业信息的效用,引入“信息向量”概念来反映这样一种思想:企业所得和拥有的信息必须符合其对信息作用方向的要求,即与企业效益目标保持一致,并达到一定的数量要求;企业对信息作用方向和数量的要求与企业实际得到的信息之间存在差异,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向量”(图1)。

附图

图1 信息向量

如图1,OA表示企业为实现其效益目标所要求的信息作用方向和数量,OB为企业实际得到信息的作用方向和数量,OA需要从OB中经过企业的信息处理、加工、提炼而得到,角度α的大小取决于企业所得信息的作用方向和数量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需要说明的是:(1)企业的效益目标主要体现为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由复杂因素所决定的。(2)信息作用方向体现在企业活动中是信息对实现效益目标的向导功能与导向作用,企业与信息相关的组织设置、制度建设、发展规划、资本投入、操作步骤等均与此相关,并且必须符合企业的效益目标。(3)信息功效的发挥,有一个量的要求(即有足够的信息长度),以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协同效应和组合、增值效应[2]。

在企业的实际信息工作中,应当切实把握好信息的作用方向和数量问题,并应该对所得信息进行鉴别,只把那些符合企业需求的信息纳入企业信息系统。

2.信息规模经济性

信息规模经济性是指恰当的企业信息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保证效率与效益的提高,从而实现企业信息工作的价值。由于生产要素客观存在的不可分性和生产经营在组织、流程与技术上的要求,成本节约与效益提高要达到一定生产规模才能得到体现。在规模经济性的层面上,企业的信息作用方向应该是向决策层提供确定最佳投资规模、生产规模、组织规模等所需要的准确信息。与这一方向相对应,信息的数量由是否充分占有关于企业经营规模的状态、结构、过程与趋势的信息来裁定。从规模经济性的角度出发,每一个企业的信息工作都要同时考虑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依据“信息向量”来识别、判断、监督和改善企业的规模经济性。

经济学理论指出,各种经济活动的可变成本会挤压不变成本,使边际成本持续上升,依靠大的生产经营规模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也就受到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过信息利用促进经济规模与效率的同步增长成为可能。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把握好信息向量的基础上,现代企业能够根据企业状况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日益复杂的组织内部促进信息流动,使各种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传向适当的人员和部门;然后建造更好的信息传递渠道,保证各种有价值的思想、经验、技术等在公司全部被揭示、分析、掌握和运用,将个人信息提升为组织信息;进而重新设计工作程序和沟通程序,改进企业内部的协作、业务流程和客户关系管理[3],这就为企业规模与效率实现同步化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网络平台已成为普遍采用的工具,与信息向量分析相结合,它可以帮助企业收集、处理来自于外部及内部的巨量信息,并做出及时的反馈,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产生新的企业竞争价值。企业信息网络还能完善企业内部数据库及客户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始终与目标客户保持紧密的联系,提供企业更具竞争力的资源。同时,这种信息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方便地共享信息及分辨和处理不断涌来的信息,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获得或提升个人的竞争优势,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也从中得以提高。这样,企业信息网络就通过信息传递与共享把生产要素市场、企业、客户与产品市场结合在一起,使资源配置效率大为提高,企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结合变得紧密,公司活动的空间限制得以突破,生产与销售的规模和效率能够实现同步增长[4],企业信息工作的规模经济性也得以实现。

3.信息范围经济性

在信息范围经济性的层面上,企业的信息作用方向应确立为向决策层提供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目标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信息。与这种方向相对应,信息的数量由是否充分占有和掌握有关企业经营范围的状态、结构、历史与过程的信息来裁定。

现代信息网络使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信息多样性与多源性,它比单一内容和来源的信息更能够消除片面性和不确定性,使多种信息在更大范围的交流中得到互补、协同和实现增值,取得信息交互使用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当企业不同业务中的信息活动有相同投入,不同信息流分布和信息调配手段又是共同发生时,企业的信息范围经济性将得到充分体现。这种情况下的企业信息活动中,多个信息项目组合由一个企业进行时的总成本要小于分别由不同企业经营时的成本之合。另外,新兴的共同信息协议、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公司间的多种信息合作等,不仅使企业内部,而且使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成本和风险下降,收益率增加。在信息向量指引下,做好信息范围经济性的分析,信息在企业多样化经营和广泛合作中就能起到有效的导向、调节和控制作用,使原来未能充分利用的“信息资源剩余”(包括经验、技术、商誉和商标、市场信息、管理技能等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和充分利用并大幅度地节约信息成本。

信息范围经济性与信息规模经济性密不可分。一方面,企业的信息范围扩展会在内容与形式上使信息规模经济性得到新的提升,尤其是在主营业务有关的方面大大地扩充企业的信息规模经济性。另一方面,企业信息规模的扩大,又可为企业的信息范围带来新的成本节约空间和效益提高空间,促进信息经济性的实现,为企业的信息范围扩展提供新的条件与机会。在这儿,信息作用的方向与数量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是不可忽略的,即应当同时达到共用信息的正确导向性和信息在不同业务的相关产业链条上的足够数量,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范围经济时,在企业所经营的不同业务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保证产生1+1>2的协同效果。因此,实行多样化经营的企业必须具体分析其技术组织、管理协调、市场规模等多方面因素,借助与规模经济性相对应的“信息向量”来识别、判断、鉴别范围经济性实现的可能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