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的作用及危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工降雨的作用及危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工降雨的作用及危害

人工降雨的作用及危害范文1

关键字:斜拉桥,拉索,风雨激振

中图分类号:U448.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斜拉桥是一种由三种基本承载构件,即梁(桥面)、塔和两端分别锚固在塔和梁上的拉索共同承载的结构体系,以其结构受力性能好、跨越能力强、结构造型多姿多彩、抗震能力强及施工方法成熟等特点,而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发展最快、最具有竞争力的桥型之一,在桥梁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由于斜拉索质量、刚度和阻尼都很小,随着斜拉桥跨度的增大,拉索振动问题的影响日益显著。在各种振动情况中,风雨激振是拉索风致振动中最强烈的一种,且风雨激振的起振条件容易满足,振幅极大,对桥梁的危害最为严重,因而关于斜拉桥拉索风雨激振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风雨激振是指干燥气候下气动稳定的圆形截面的拉索,在风雨共同作用下,由于水线的出现,改变了拉索的截面形状,使其在气流中失去稳定性,由此发生的一种大幅振动。

2.研究现状

2.1.现场实测

现场观测是最早用于研究风雨激振的手段。它可以获得拉索风雨激振最准确的特征,为验证风洞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提供宝贵的资料。

Hikami等[1]对日本名港西(MeikoNishi)大桥的实测。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建造名港西大桥的过程中,发现了比较严重的风雨激振现象,Hikami等选取了其中24根索进行实测,对该桥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现场实测,实测内容包括索面的拉索振幅。

Main和Jone[3]对美国Fred Hartman桥的斜拉索风雨激振记录。进行了16个月的现场监测,分析了记录的5000组5分钟时程的斜拉索加速度和气象资料。

陈政清[4]等对洞庭湖大桥的实测。自2001年1月至2004年4月,陈政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在岳阳洞庭湖大桥上进行了连续4年的风雨激振观测研究。

通过研究国内外专家对风雨激振现场观测的结果,得出了一些结论:(1) 与拉索振动形态的关系。进入稳定的大幅振动后,其波形犹如甩鞭状,拉索表面会形成振荡的水线,表现为低阶振型。(2) 与环境参数的关系。风雨激振存在起振振动,只在一定风速范围内发生;在无雨情况下,很少观测到风雨激振,而且雨量为小到中雨情况观测到风雨激振次数最多。(3) 与拉索本身参数的关系。风雨激振的振幅大小与拉索的表面材料、长度、风偏角和倾斜方向等参数有关。

2.2.风洞试验

按照水线的模拟方法,研究风雨激振的风洞试验可分为两种类型:人工降雨试验和人工水线试验。

1. 人工降雨试验

人工降雨试验是在风洞内通过人工模拟降雨,提供与实际拉索发生风雨激振相类似的风雨条件,对通过弹簧悬挂在固定支架上的拉索节段模型进行的一种试验形式。

2. 人工水线试验

人工水线试验是在风洞内对带有人工水线的拉索节段模型进行的一种试验形式。根据人工水线与拉索的连接形式和试验的测量内容的不同,人工水线试验可分为:固定人工水线测振试验、固定人工水线测力试验、固定人工水线测压试验和运动人工水线测振试验。

2.3.理论分析

目前关于斜拉索的风雨激振问题形成机理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观点:

1. 驰振机理

日本的Hikami与Shiraishi[1]1985年在Meiko.Nishi桥最先观测到风雨激振现象。随后他们通过一系列的人工降雨风洞实验再现了这一现象。他们在实验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风雨振的发生机理,认为风雨激振可能有两种机理:一种是Den Hartog驰振机理;另一种是弯扭两个自由度驰振机理。

2. 上水线振荡诱发机理

H.Yamaguchi[6]认为单自由度Den Hartog驰振理论不能解释风雨振的形成机理水线是风雨激振不可缺少的条件,当水线的振荡频率接近于拉索的自振频率时,水线与拉索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斜拉索产生负阻尼,引发斜拉索发生大幅振动。Peil, U.& Nahrath, N[8]认为上水线的运动是导致风雨振的主要原因。Seidel等[9]指出当风速大于某个限制,流动不存在转变,这时不会发生风雨激振;发生风雨激振的速度下限是由风偏角和拉索倾斜角决定的。

3. 上水线特定位置致振机理

顾明和杜晓庆[10]建立了三维拉索风雨激振的准二自由度运动方程,气动力系数根据带人工水线三维拉索模型试验得到,分析了水线平衡位置和水线振幅的取值,采用数值求解方法计算了拉索风雨激振振幅,得出了水线特定位置是引起索结构大幅振动的主要因素的结论。

4. 涡激振动机理

Delong Zuo[11]揭示了风雨激振与高风速下干索涡激振动之间的联系,认为风雨激振的内在机理与涡激振动的相同,与降水无关。由于风偏角和拉索倾角的存在使得这种涡激振动不同于经典卡门涡脱,是一种三维涡激振动。

2.4.CFD数值模拟

风工程的研究方法中数值模拟是最近30年在前三种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下面的介绍为CFD技术在拉索风雨激振方面的相关研究。

陈文礼和李惠[13]提出物理试验与CFD数值模拟的混合子结构方法,通过与圆柱涡激振动的流固耦合方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上水线对绕流场特性的影响,然后采用有限元程序ANSYS和计算流体动力学程序CFX对考虑风速剖面的CFRP斜拉索涡激振动进行流固耦合方法的CFD数值模拟。

3.结语与展望

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对斜拉桥拉索风雨激振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总结如下:

在现场观测和风洞试验方面,未来的研究应更加关注水线的形成及其在风雨激振中的作用,精确测量不同拉索运动状态下的水线形状和位置,为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提供基础。

在理论分析方面,虽然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和数值解析方法分析风雨激振发生机理,但是迄今为止还是没有一种大家公认的对斜拉索风雨激振的发生机理能够完全解释清楚的模型,今后的研究应侧重于风雨激振的轴向流、风场与水线间的气液两相耦合现象以及风场、水线与拉索间的气液固三相耦合现象的研究,对风雨激振机理进行更加深入和精细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HIKAMI Y,SHIRAISHI N. Rain-wind-induced vibrations of cables in cable stayed bridges [J]. Journal of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1988,29: 409 - 418.

[2] 顾明,刘慈军,罗国强. 斜拉桥拉索的风(雨)激振及控制 [J]. 上海力学, 1998, 12: 281~288.

[3] 陈文礼. 斜拉索风雨激振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4] U. Peil, N. Nahrath, Modeling of rain-wind induced vibration [J], Wind and Structue, 2003, 6(1), 41~52.

[5] C. Seidel, D. Dinkler. Rain-wind induced vibrations-phenomenology, mechanical modeling and numerical analysis [J].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2006, 84: 1584~1595.

人工降雨的作用及危害范文2

0引言

所谓的pm2.5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固体悬浮物。由于其可以被直接吸入肺部并且严重的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进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人类的扰动以及工业生产,pm2.5作为空气的微量组成在最近一段时间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因此,在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办法中将其作为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指标之一。1pm2.5的污染现状

1.1pm2.5的危害

pm2.5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直接危害与间接危害两个方面。在直接危害方面主要表现为pm2.5由于粒径较小可以直接避免鼻腔以及呼吸道的拦截过滤作用直接进入到人体的呼吸道。进而对人体肺部以及其内的气体交换造成一定的影响。并诱发或加重肺部疾病。严重的可诱发肺癌等恶性疾病。此外,由于肺部,毛细血管的过滤作用强度,会导致部分的pm2.5进入血液循环当中去,长期加剧肾、肝等内脏的负担,降低人的寿命。间接危害主要表现为pm2.5具有一定的表面吸附能力。此外,由于来源的不同进而造成pm2.5的成分复杂,往往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以及包括病原体与细菌的微生物。在吸入人体后随着血液的流动进行扩散。进而影响体内盐平衡,甚至引起人体重金属中毒以及病原性感染。此外,pm2.5还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因,在造成雾霾天气的情况下严重的影响了出行能见度。进而,影响交通运输安全,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1.2pm2.5污染现状

Pm2.5的总量与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有关。有研究表明高度的城市化以及高密度的工业聚集区能够产生大量的pm2.5。此种现象从我国pm2.5的分布可以看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pm2.5显著高于其他城市水平。此外,pm2.5还呈现出一种逐年递增的趋势。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提出pm2.5的空气质量监测概念之后以平均每年9%的速度递增。到2011年,我国地区最高pm2.5含量达到80微克每立方米。按照人类平均呼吸水平,每人每天吸入pm2.5总量为8mg,严重的影响了人体健康。Pm2.5的监测不利也是pm2.5污染出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2012年2月修订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首次将pm2.5列入到监测与评价的项目中去。在此之前,对此种指标的监测还处于空白。同时,由于监测与监管的疏忽起步较晚,我国对pm2.5仅存在一个平均水平的监测而对其排放源等监测与治理还属于空白。这对pm2.5的综合管理与控制提出了挑战。

2pm2.5的多元化控制

Pm2.5的来源是多元化的,主要由工业生产、自然风化、建筑扬尘、尾气排放等途径进入空气当中。其控制与治理可以根据切断污染源、降低固有比重、有效的防范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多元化控制。具体的控制方式如下:

2.1切断污染源控制手段

通过切断污染源的控制手段能够有效的降低污染源向空气中持续排放pm2.5,进而防止空气pm2.5污染的恶化。同时可以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逐步降低现有的pm2.5污染。切断污染源的控制手段可以根据其污染来源进行确定。其中自然来源即自然风化来源属于不可控污染源。其他污染源可以看作为点源进行处理。主要的处理手段可以采用静电去除、滤膜去除以及分子筛去除的方法进行。具体的操作模式是确定可能的pm2.5污染物产生与排放点位。比如工业生产的排烟系统、汽车排气装置、建筑工地等、对排放源进行处理装置的安装进而降低其向环境的排放强度。

2.2降低固有比重控制手段

所谓的降低固有比重控制手段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空气中现存的pm2.5进行有效去除的控制方法。其主要通过自然方法以及人工方法两方面进行。所谓的自然方法是利用自然界的降雨对空气的冲刷作用将空气中的pm2.5转变为雨滴再以湿沉降的形式降到地面,进而降低了空气中的pm2.5固有比重。人工方法则是利用pm2.5在空气中的特性利用人工干预的手段进行去除的方法。主要方法有:利用湿沉降去除原理采用人工降雨的方式将空气中pm2.5进行去除;pm2.5具有一定的聚沉效应,有研究表明此种效应能力的大小与空气相对湿度成正比关系。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增加地面的相对湿度进而促进pm2.5的自身聚沉作用进行去除;Pm2.5与植物覆盖率呈反比,并且由于pm2.5可以被植物气孔进行吸收进而固定在植物体内,因此对于城市中的绿化减少以及防风、防沙林带的减少同样可以降低空气中的pm2.5固有比重。

2.3增加有效的防范控制手段

所谓的有效防范控制手段是指在空气中pm2.5总量不变甚至恶化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过滤等防范手段来防止空气中的pm2.5进入人体。主要的方式是采用新型的口罩以及室内空气过滤装置来完成的。对于室内空气流通过程中的pm2.5去除相对简单。仅需对传统的空气过滤系统加装水滤系统即可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而对于人们出行过程中pm2.5的防范则需要通过分子滤膜以及高效吸附技术来进行实现。

人工降雨的作用及危害范文3

关键词:气候灾害;农业;防御措施;气象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2.6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233188

我国现在大力发展农业,最主要的是植物的培养与研究。在南方,主要种植水稻,它一般在酸性砖红土壤中生长,适应的气候条件是高温多雨和雨热同期。因此水稻种植业很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在北方,主要种植小麦,它对土壤的条件比较高,适合小麦生长的土壤条件是熟土层厚,结构良好,有机物丰富,养分全面,氮磷平衡,保水保肥力强,通透性强。只有这样,才能使小麦生长均匀一致,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至于气候对小麦的影响,最明显的在冬天的时候,如果冬季气候温暖,就会形成麦苗旺长,为春季小麦冻害制造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从这2种农作物的最佳气候条件来看,农业气象保险将会是一个关键点,在农业安全保障中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1农业气象灾害影响

农业灾害往往是预想不到的,它会毫无预兆的发起攻击。例如1997―1999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那次事件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南方和北方无一幸免,造成北方持续高温,以致于发生旱灾,旱情十分严重,南方则是低温洪涝,1998年在我国南方遭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厄尔尼诺现象是重要因素之一。2015年的厄尔尼诺对我国更是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北方严重干旱,玉米没有水分生长不均匀,导致低产量,农民收入微薄,南方洪涝多发,长江中下游降水较多,集中到了棉花采摘的季节,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便。并且出现了暖冬迹象。2016年的“拉尼娜”即将到来,这又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呢?预计会使我国冬天温度下降2.95℃左右易出现冷冻现象,并且南方的概率会高于北方。

2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及治理

农业气象灾害还是需要不断的改进,可以从两方面改进。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机制,在灾害到来之前,必须做好预警工作,对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做大量的数据预测分析总结,然后开展全面的防御措施,最大限度的防止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但是如何做好灾前预警呢。需要完整的机器设备,能够及时的对气象进行检测和对数据的传递,这样预警机构才能做好数据的预测与分析;工作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任何一组数据做详细的分析,及时汇报工作总结,并且能够有效的参与到防御过程中,根据预测数据给予高效率的方案。�c此同时,可以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机制,充分利用各大部门的职能与优势,创建紧密的合作体系,及时的开展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灾害的评估与应急技术的研究,达到人才、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编制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和防御规划,对致灾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系数。只有这样,防御措施才有可能实现的更全面,更高效。另一方面,做好灾后治理。灾后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降低了土壤保水能力,致使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农民陷入贫困的局面。所以灾后治理在灾情发生后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又该如何做好灾后治理呢。对于洪涝灾害的灾后治理,要及时清沟排水,排出大量的积水,让农作物的根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正常代谢呼吸,并且要及时清除田间枯萎的叶子,改变通风透光条件,然后培土,加固,让农作物能尽快恢复生机。还要及时破坏板结土壤,给农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然后补加化肥,使农作物需要的氮,磷等元素指数升高,这样可以让农作物得到充分的营养成分,在佳宜的环境中茁壮的成长。对于干旱的灾后治理,可以采取人工降雨,让农作物吸收充足的水分,恢复生命力。最基本的是政府要实施政策补贴,这时候政府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补贴政策,使农民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让农民尽可能的少些损失。接下来就是要做好灾后数据统计,算出气候灾害的出现概率与极端值,再与灾前的数据对比,总结出灾情是否超过了预测的状况,然后得出灾前与防御措施的不足,进一步增强防御措施,加强防御范围,最好做到理想状态。

人工降雨的作用及危害范文4

关键词:农业气象;农作物;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旱、洪涝以及冰雹等极端天气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直接影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气象事业呈现出发展迅猛的趋势。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逐渐实现完善的目标,成为农业生产重要的手段。农业生产的不断提高对农业气象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为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必须与时俱进,实现对气象事业的不断探索,这对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农业气象对农作物的影响

1.冷冻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冷害以及冻害是农业气象灾害中冷冻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冷害是一种发生在除冬季以外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农作物在生长期间温度不够而引起。霜冻以及寒潮都是冻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般发生在出夏季之外,地域性教强势冷冻灾害的明显特征。

2.干旱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分别为土壤干旱以及大气干旱这两种干旱都会导致农作物内部水分出现大量流失的现象,同时补给速度远远小于流失速度,这也是影响农作物体内水分严重失衡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作物光合作用降低以及呼吸作用减弱的现象都是有上述原因引起,这不仅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有阻碍作用,同时会对农作物的产量进行大幅度的降低。

3.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洪涝灾害是农业气象灾害中仅次于干旱灾害的第二大气象灾害,一般可分为洪灾、涝灾和湿灾3种。降水是引起洪涝灾害最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特别是夏季降水。一个地区一旦出现连续降下暴雨或者特大暴雨,农田就会出现大量的积水;或者由于暴雨引起河水上涨、堤坝决堤,洪水大面积淹没了农田。如果这种势态无法有效控制的话,就会造成r作物大量死亡,从而导致减产甚至绝收。随着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变化,洪涝灾害出现越来越频繁,并出现逐年增加态势,仅2016年洪涝灾害对安徽省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250亿元,其中农业损失为93.6亿,严重妨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

4.冰雹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冰雹对农作物的影响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对刚出土不久的幼苗来说,冰雹的砸伤可能造成全面死亡;对于成熟的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有时候是毁灭性的,特别是果实类的农作物,造成果实砸伤或掉落、果树破裂,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冰雹对设施农业也会造成严重影响,比如大棚水果和蔬菜,在遭受冰雹之后,大棚设施遭到破坏,从而对大棚内的水果和蔬菜造成影响,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预防和缓解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策略

1.预防冷冻灾害的措施分析

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就是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对于冷冻灾害要充分利用现在先进的气象分析设备,时时做好气象监测、气象分析、预报预警和服务应急准备工作,并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同时还要对灾害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制定冷冻灾害防御方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农业人员也要大力向农民推广有效的增温助长制剂,比如“天达2116”。冻灾发生之后,及时喷洒“天达2116”的农作物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复,而没有喷洒的就会减产或者绝收。

2.预防干旱灾害的措施分析

要缓解和治理干旱灾害,就要做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一个强有力的手段,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远距离调水措施,可以人为地从有多余水的流域向缺水流域大量调水,有效弥补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从而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要缓和流域内的季节性缺水,可以兴建一些小型灌溉工程,在雨水丰沛时期把雨水蓄藏起来,便于干旱期灌溉之用。这些工程还可以结合养殖、发电、航运等等开展多种经营,从而促进和活跃受水地方的经济。除此之外,还可以实时监测自然云的情况,有条件的话就实施人工降雨来缓解或者解除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

3.预防洪涝灾害的措施分析

针对洪涝灾害,也要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做好气象监测、分析和预报。在强降水来临之前就要做好预报工作,并通知、指导农业有关部门及时做好采收已经成熟的农作物工作,从而降低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于不耐涝的农作物要做好田间的清沟沥水工作,保证土壤的疏松透气。对于水稻等农作物也要修好田间的排水沟,在暴雨来临之前把田间的积水及时排出去,而且好的排水沟也可以防止强降雨过后形成的内涝。修建水利设施和建造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4.预防冰雹灾害的措施分析

长白山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我国的多雹地带。要想减少冰雹灾害,就要想办法破坏冰雹云的形成条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种植被来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其次,做好冰雹云的识别、认清冰雹主要活动路径工作,并及时预报预警,在冰雹来临前就把成熟的农作物及时抢收。同时要指导多雹地区的农民多种植抗雹且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再次就是人工防雹,也就是干扰和破坏冰雹的形成,防止冰雹的生成。目前的方法就是利用高炮或者火箭把碘化银粉末与红磷的混合物送入冰雹云层,产生的冲击波可以使小水珠合并成大的水珠,从而形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三、结束语

良好的气象条件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因素。对于目前的气候变化,气象灾害越来越频繁,因此气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中的天气变化,重视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生长和生产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开始分析,从各项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着重分析了水、光照、温度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并根据水热协调,对我国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张丹.湖南省怀化市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决策与粮食计划制定的影响及作用[J].北京农业,2016(6).

人工降雨的作用及危害范文5

一、深耕改土

土壤由于长期浅耕,耕层变薄,加之黏重板结,作物根系难于深扎,使作物难以利用深层土壤水,同时土壤蓄水容量也小。深耕能把下层紧实的土层松碎,加厚工作层,增加土壤空隙度,减小土壤容重,改善土壤透水性能,增加土壤蓄水容量。为作物利用雨水创造有利条件,据调查,深耕比浅耕土壤含水量高2.5%~4.6%。

二、等高耕种,拦蓄雨水

丘陵地区可实行等高耕种,沿等高线打埂,改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根据试验,在2度左右的坡耕地上,等高耕种比顺坡减少径流51.4%~57.37%,在0~70厘米的土层内,土壤水分比顺坡耕种的高2.8%~9.59%。等高耕种的棉田保水能力比顺坡耕种的高2.5倍。

三、平整土地,修建梯田

平整土地,修建梯田是人为改造地形的过程,其作用是防止或减轻作物生长期降水对土壤的冲刷,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在坡度为4~8度试验地调查,不同类型梯田均具有较好保土保水效果。

四、科学增施农家肥培肥土壤

农家肥及非腐解有机物如麦秸、玉米秸、绿肥等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 增施农家肥和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腐殖质品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水分利用率;可增加土壤酶的生物活性;改善土壤有机质、养分和水分环境;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孔隙度及蓄水能力。

五、地膜覆盖保墒

地膜覆盖抗旱保墒技术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一项不可忽视节水栽培技术,特别水源少和无水源地区应倍加重视。该抗旱保墒技术多用于经济作物,如蔬菜、瓜果、花生、棉花及烟草等生产,随着超薄膜的出现及其成本的降低,塑料薄膜覆盖在玉米、冬小麦、薯类等作物得到广泛应用。地膜覆盖具抗旱、保墒、节水、增温、早熟、增产等优点。提高耕作层地温,改善作物中下部光照条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缩短作物生长期,避免冷冻灾害;抑制杂草生长等作用。地膜覆盖比秸秆覆盖更具有节水增产的效果。根据各地试验覆膜地块耕地层土壤水分可提高3%~6%,地温可提高3~5℃,早出苗5~7天,作物根系可增加30%左右,株茎粗增加0.3~0.5厘米(小麦),增产20%~30%。

六、优选品种

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可适当压缩旱季生长的小麦、大麦、油菜等秋播作物或灌水次数较多、用水量较大的作物面积,增加利用雨季降水、灌水次数及水量相对较少的棉花、花生、红薯和夏玉米、大豆等春、夏播的作物面积。

七、保水剂的应用

保水剂系高吸收性树脂,又称吸水剂,是一种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它与水接触时能够吸水和保持相当于自身重量几百倍至千倍的水分子(如聚丙烯酰胺)。生产中采用如下方法。

1.种子包衣(拌种) 将吸水剂等量的填充剂(滑石粉)混合均匀,然后按重量比3∶100的比例,即3公斤混合物拌100公斤种子。先将种子用水湿润,然后将混合物均匀喷撒在湿润的种子上(种子表面无游离水分),吸水剂立即牢固地粘附在种子表面,稍晾后即可播种,对浸种时间较长的种子,应在地头,边处理、边播种。

2.移栽蘸根 将吸水剂与水按1∶100的比例配成水凝胶状,然后将除去泥土的移苗根放入水凝胶中蘸后取出,即可移栽。

八、提倡植树种草

植树种草是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同的草、灌、乔木组合的水土保持效果见表。

九、发展设施农业

人工降雨的作用及危害范文6

《二氧化碳》选自《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3课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多媒体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CO2,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理性质的方法,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技能目标:养成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形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态度。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氧气的学习,从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因此,联系生活来学氧化碳显得很重要。如何记忆和应用,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主体功能。

四、教学设计

利用展示实验、学生亲身体验、图片等来学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会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具体需要,采用如下过程:创设情境出示问题学生讨论思考教师归纳学生小结,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确定研究对象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和播放与二氧化碳有关的图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思考以下问题:1.本节课研究对象是什么?2.从材料中你能大体了解到此物质的可能有哪些性质和作用?

情景:你见过二氧化碳吗?请说说你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通过观看素材,使学生知道“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现二氧化碳的用途,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CO2的物理性质

1.二氧化碳的色、态、味

讲解:大家都知道人在呼吸作用时会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大家都做一个深呼吸。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从真实实例视频入手,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学生切身感受入手,降低学生畏惧情绪。

2.二氧化碳的密度

提问:你能用什么实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与空气的密度哪个大?

讲解:同学们的方案有的可行,有的不好操作,现在来通过老师的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密度。

演示实验:二氧化碳使高低不同地两支燃着的蜡烛熄灭。

演示实验:在收集了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倒入水,然后震荡。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让学生在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对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3.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提问:瓶子为什么会瘪?你能解释吗?

讲解: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归纳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的性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培养学生对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用化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

(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提问: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还具有什么性质?

1.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

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与水发生反应?能否用实验来验证?

演示实验:将试管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滴入石蕊溶液中。

提供信息: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它的溶液呈紫色,在酸性环境下会显现出红色。

师:你能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分析有关实验现象并获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该酸性物质不稳定,受热很容易分解。(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演示实验:用吸管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讲解:CO2+Ca(OH)2=CaCO3+H2O

(4)二氧化碳的用途

图片:二氧化碳及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的用途。

依据现象相互讨论。并说出自已的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归纳二氧化碳及干冰的用途。

让学生掌握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使前后知识联系,达到学习新知,巩固旧知的目的

(5)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巩固知识: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跟它的什么性质有关?

情境: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用途,是不是空气中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

播放录像: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危害

讲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强?

提问:你现在能解释课时图片的奥秘吗?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归纳二氧化碳及干冰的用途。

思考回答,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讨论发言: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人工降雨等。(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使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展示课堂练习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及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

1.CO2的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能溶于水。

2.CO2的化学性质

(1)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

(2)CO2能与水反应:CO2+H2O=H2CO3;

(3)CO2能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

3.二氧化碳的用途

4.CO2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1)影响人体健康;

(2)引起温室效应。

七、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中,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教学参与者。在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主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

二氧化碳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干冰的用途等通过图片展现,避免教师口头讲解的枯燥以及学生阅读课本的无味,通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