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1
电子票务成资本新宠
资本市场总是在上演着神话,此前光线传媒收购了在线电影票务平台“猫眼电影”57.4%股权,这虽然在资本市场中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常规事件,但因为猫眼的估值较高而广受争议。这家估值83.33亿元的公司在2015年的净利润仅为2.38万元,2016年一季度净利润为8.08万元。高估值与低营收能力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这恰恰表明,电子票务平台产业链已经走在了资本追逐的风口上。马云、马化腾、王健林等资本巨鳄都先后在电子票务领域布局。目前“淘票票”、“微影时代”的估值均超过百亿,电子票务已经成为不容小觑的投资新蓝海。
尽管目前电子票务的盈利能力仍是一个隐忧,但市场俨然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据易观智库研究统计,2013年在线票务收入规模为48.64亿元,不到其他票务收入169.10亿元的1/3,但2015年在线票务收入就已经达到了317.60亿元,而当年其他票务收入仅为123.10亿元,“预计2016年在线票务收入将进一步增长,达到472亿元”。
如今随着资本开始向细分领域延伸,电子票务这个巨大的市场开始逐渐站到了互联网的风口当中,蕴藏百亿甚至千亿市场规模的电子票务开始受到资本的追捧。
一时间,电子票务市场成为了资本的新宠。大麦网、永乐票务、聚橙网、中演票务通已在演出市场耕耘数十年。目前,大麦网已获得3轮融资,并曾两次拒绝过世界票务公司特马捷的收购请求;永乐票务日前也获得了来自蓝港互动的投资,聚橙网已完成数亿元Pre-IPO轮融资。
与此同时,电影类票务平台的表现同样亮眼。4月27日,在获得1.05亿美元B轮融资、15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后,微影时代(微票儿)完成C+轮30亿元人民币融资;5月15日,阿里影业旗下的淘宝电影获得17亿元A轮融资。
“其实目前电子票务平台并不是很愁融资这件事情,有很多资本巨头和风投亟待借着文化产业的东风从中分一杯羹,相比其他互联网细分领域来说,投资意愿很强烈。”互联网细分领域投资人张松涛向《经济》记者表示,电子票务市场足够庞大的体量让资本看到了广阔的前景并且毫不手软。
仅仅以演出市场为例,据《2015年中国演出票房收入》显示,去年中国演出票房总收入达161.72亿元,其中专业剧场票房收入70.68亿元;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31.80亿元。真实的市场空间比这要大得多。
“只要你做的事情有价值了,投资人自然能看到。”张松涛表示,电子票务正在受到多家资本的追逐,是很多企业进行产业布局的一个切入口,其蓬勃发展是票务市场化的一种充分的体现,“这个行业就像早上八九点的太阳一样,刚刚起势,远景很大”。
虽然对不少人来说,在线买演出票、赛事票、电影票和旅游门票已成为常态,但从市场份额来看,在线票务在整个票务市场的比例仍处于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4年电影票务市场规模在296亿元左右,在线票务的比例约为42%,演出票务的市场规模为186亿元,在线销售比例为28.6%,景点门票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570亿元,而在线销售的比例仅为10%。近两年在线票务虽有所发展,但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仅以电影票为例,2016年一季度,73.7%的用户通过在线购票平台买票,由于其便宜、便捷,线上购票已成主流购票方式。”华创证券传媒研究员谢荣向《经济》记者分析称,未来在线票务渗透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预计2018年将达到90%。
同时,随着移动支付时代的到来,电子票务行业的发展前景空前明朗。无论是在线电影票务、在线演出票务还是在线景点票务,第三方支付和银行卡支付的比例都在3:1以上,也就是说在线票务的发展速度和移动支付的普及息息相关。
资本看中的不仅仅是票务本身能够带来的收入,而是将着力点放在产业链布局上。谢荣表示,目前电子票务平台的话语权正在逐渐增强,甚至纷纷切入内容发行。平台可以在预售、精准营销、数据监测与分析等方面为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提供服务,并切入电影产业链。
在内容投资制作方面,目前一些电子票务平台已经以联合出品方的方式参与到影视剧作投资环节,成为重要参与方。“尽管目前在线票务平台尚无真正参与到制作环节,但从理论上来看,平台聚集了大量用户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偏好、消费习惯、消费水平等。这些数据可以作为内容制作的重要参考。”中银国际传媒分析师旷实向《经济》记者表示,这是电子票务平台的优势所在。
“从运营模式来看,这些传统票务公司已不满足于票务运营,他们纷纷抢占上游内容资源,或布局线下渠道,或与网游公司合作开发IP(知识产权),或运营剧院,或收购海外剧场,或投资电影。”张松涛表示。
而这些电子票务平台在资本市场也动作频频。不少平台选择与信托公司合作开发基金产品,将消费者和基金方整合在一起。在创业板和新三板,他们也开始崭露头角。
会展票务处于蓝海期
票务O2O市场是一块大蛋糕,前几年票务O2O平台的业务基本集中在电影票务,几大平台“烧钱”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状态。而国外的票务平台非常繁多,而且业务面更广,包括体育赛事、演唱会、音乐会、小剧场等,其运营模式也各有特色,这些模式都可以成为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入口。
《经济》记者统计了目前较为流行的票务平台模式。例如Stub hub采用的是C2C模式,向买家和卖家双向收取佣金;Ticket master一开始采用的主要模式是B2C,B端商家在Ticket master自己的活动,C端用户在网站购买,它收取的服务费最高相当于票价的30%。相比之下,折扣票务销售网站Score big的经营模式十分独特,采用逆向的拍卖模式,买家在网站上输入自己想要看的运动会、音乐会等,包括场次、座位和折扣等。场馆销售、分销商或者手里有余票的人则可以根据买家出价情况表示接受或拒绝交易。
相比之下,国内的票务竞争虽然也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但在经营模式的探索上仍有空白亟待填补。
电子票务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就看谁能捷足先登,跑马圈地。电子票务行业正迎来新变革,而这场变革的主要特点就是移动化。板凳会创始人兼CEO刘利勇向《经济》记者表示,票务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正在逐步成为主流的售票模式。
“随着票务市场电子化、移动化的不断加深,会展票务正成为继电影票、演出票和赛事票之后的在线票务领域最大蓝海市场,拥有高达千亿元市场空间。”刘利勇表示,这不仅吸引着微票、大麦、永乐等多数票务网站的长期耕耘,更迎来了京东、支付宝、携程等巨头的不断渗透。
中国的商业会议活动遍地开花。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举办会议活动高达几千万场次,涉及参会人次上亿,会议活动带来的交通、旅游、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的产值达到万亿元级别。
而从票务切入这个庞大的蓝海市场,成为一种可能。
“中国每年有上百万场的活动,有几十万的主办方和组织者,有上亿人次的参会者,这么大的规模,我们从哪里介入?要在其中找到一个窄而垂直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票务。”刘利勇表示,中国目前的会展市场有着千亿元规模,延伸至整个关于票务的相关服务商市场就有千亿元规模,就整个行业全产业链来说,会展消费的规模可达到6000亿元。
“在目前的票务市场体系里面,出行方面,机票、火车票、汽车票等领域都出现了相应的互联网产品,多被OTA平台占领;文化娱乐票务方面,已有大麦网、永乐网、格瓦拉、猫眼、微票儿等平台。”刘利勇表示,会展活动的票务已经成为趋势,目前唯有商业活动票务市场还处于蓝海期,“赛道选手”还没有强大到难以撼动的地步。
烧钱并非长久之计
面对如此大的获利空间,会议活动票务势必会成为已掌控巨大流量入口的巨头们的盘中餐。
似乎人人都能卖票了,但大家都能赚钱吗?
商业模式是任何商业形态里的核心问题。目前诸多会展票务APP的盈利方式,仍是通过票务佣金、会展议程策划、自营活动招展等方式获取收益,其中票务占到了收入一半以上,但如何真正实现盈利,对于初创平台来说,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与其他互联网细分市场一样,激烈的补贴大战成为推动票务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但是光靠“烧钱”和补贴并非长久之计,倘若失去后续的资金支持,电子票务平台的发展必将不可持续。
互联网资本的介入,让传统剧场和院线的会员体系受到冲击,票价往往成为院线或剧场、片方和售票平台三方博弈的结果。一旦传统价格体系受到破坏,院线和剧场必定会利用自身在电影产业链的排片话语权来自我防卫。这样的价格战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目前在线票务平台确实没有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如果没有足够支撑财务收入的来源,这些公司还是会不断赔钱,经营这些在线票务平台公司的成本还是来自于融资。”易观智库分析师黄国锋向《经济》记者表示,在线票务平台还要去探索一些新的盈利模式。
如今票务公司能做的事很多,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票。目前票务公司提供的服务更为全面,项目报批、现场引导甚至还有检票验票。永乐票务负责人杨波向《经济》记者表示,这是近五六年来最为突出的市场变化,票务公司、演出场所和经纪公司,有可能慢慢取代演出公司。
“票务公司在整合过程中能扮演怎样的角色,取决于票务市场从小作坊到产业化的发展速度。”在杨波看来,票务公司的发展需要突破单一盈利模式,而不是平均发展。“票务是立足点,要积极沟通上下游,场馆和经纪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盈利模式,可实现高效互动。”
在目前的电子票务市场当中,以微票、淘票票、大麦、永乐、西十区等平台为主,但其中大多数平台均是以“首发票务”市场为主,差异化的布局尚未显现出来。
会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2
本次论坛邀请了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上海迪士尼项目研究与国家评审专家何建民,中国旅游研究院杨宏浩博士,《中国旅游报》经济编辑部主任刘思敏博士,上海时空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梅,KTB Ventures执行董事洪伟力,旅游时报总编辑王祖光先生从学术、企业与资本的不同视角就迪士尼项目的盈利模式、中国主题公园的现状与发展、旅游事件营销案例、景区的网络营销、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新媒体的影响介入、资本市场如何看待旅游产业等问题展开讨论与互动。
如今,“趋优消费”,即消费者甘愿以更高的价格来购买更好的产品或服务,这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购买行为正在成为下一轮旅游增长的发动机。电子商务市场格局同时遭遇巨变。在线OTA(空中下载)市场上,去哪儿迅猛崛起、艺龙网重焕青春、携程的老大地位受到撼动和挑战;旅游电商领域里,淘宝旅游突破百亿大关,途牛、同程、驴妈妈、悠哉发力搅动组团市场;社交攻略市场上,新浪微薄、蚂蜂窝、穷游等新锐、老马各逞绝技。旅游电子商务走出“机+酒”的传统格局,开始爆发。麦肯锡预计,到2015年,接近40%的旅游销售将在网上完成。
由泰和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发起举办的“景区目的地营销论坛”便是密切关注旅游趋优消费与电子商务格局巨变的大背景下展开,以国际化的视野,解析旅游行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观点集萃
迪士尼盈利模式可概括为三点
何建民教授综合分析了迪士尼的盈利模式,概括为三点:流行快乐文化生活方式的吸引力定位;注意覆盖家庭与公司机构的目标市场,覆盖尽可能多的市场;深化全产业链的经营与产业化的操作。他从区域条件、市场分析、过往案例等方面肯定了迪士尼的到来给中国旅游产业带来的全新理念与机遇。
事件营销将成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
刘思敏博士从节日庆典、文化事件、商贸会展、影视资源、网络营销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在事件营销上的案例、趋势与误区,指出旅游景区事件营销,作为一种比较具有内涵,也比较出奇制胜的营销方式,投入小,而且效果大大超过传统方式,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事件营销将会成为市场推广的一个重要营销手段。
中国主题公园目前的发展模式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杨宏浩关注旅游产业中主题公园的发展与走向,他认为中国主题公园目前发展模式主要是旅游加房地产,地产比重太大;从收入结构来讲,中国主题公园的门票收入比重过高。这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迪士尼落户上海无疑会对主题公园的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带动和促进更多的创意和差异化发展,在门票之外,扩大衍生品与二次消费的开发。
“网络消费”与“趋优消费”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两大关键词
泰和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伟重点关注网络时代与景区发展的关系,他指出在未来三年内“网络消费”与“趋优消费”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两大关键词。富裕人群在今后几年中将成为旅游行业的“重度消费者”,而他们的消费习惯是网络化的。中国的网售蓬勃而起,但景区营销还是依靠传统模式,从理念上到技术上都还没有做好准备。
会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3
转型,成了2014年国内杂志发展的核心关键词。转型的途径无外乎两种:加快数字化进程和多元化经营。如何发挥现有内容优势和多年积累的资源优势,嫁接新技术、新领域合理布局发展平台,将是杂志能否获得持续盈利的关键。国内杂志做出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同时也存在一些遗憾和不足。
创 新
1.数字化转型
国内知名游戏杂志《大众软件》2014年4月在“中国梦网”众筹10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向移动端转型,针对读者不同的支持力度,给予杂志电子版一年阅读权、创刊至2015年的电子版合集、终身免费阅读电子版等不同程度的回报。项目于6月21日结束,获得5120位读者支持,共筹得2,031,367.01元,完成度超过200%。
2.时尚杂志利用内容资源与销售市场密切接轨的天然优势,跨界合作,打通电商渠道
2014年1月,最早与互联网、电商结合的本土时尚杂志《YOHO潮流志》完成了赛富投资的3000万美元的D轮融资,形成了“潮流杂志+潮流社区+潮流电商+大型潮流时尚盛典活动”四位一体的模式。2014年8月,时尚集团与天猫战略合作,新品首发将以时尚大片以及时装秀的形式呈现给天猫消费者,首度《互联网时尚消费趋势报告》。2014年10月,《瑞丽服饰美容》通过与国内外美容品牌、艺术界三方别出心裁的跨界合作,推出美容业全媒体营销平台。
3.大型杂志传媒集团运作IPO上市
4月30日,读者传媒招股书,拟募资5亿元登陆上交所主板,所募资金将主要投向数字出版项目等5大项目。为IPO筹备10年的知音传媒于11月14日最新招股书,拟募集约6.9亿元,其中4.4亿元将用于知音动漫产业链的建设项目,占总募集资金的63.8%,动漫产业将成为知音传媒未来的主要发展领域。
4.发挥专注专业领域优势,开展多元化延伸经营
知音传媒集团成立知音展览公司,进军妇婴会展行业,举办了“2014湖北妇儿博览会暨武汉孕婴童展”。家庭期刊集团投资成立了广东粤幼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进军早教行业,研发了专注于儿童素质教育、安全教育、卫生健康及家长学校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粤幼课堂。
遗 憾
1.杂志迎来停刊潮。一批优秀的杂志相继停刊,令人惋惜,如华商传媒集团的《钱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风尚周报》、现代传播的纯文学杂志《天南》、专业数码游戏刊《数字通讯》、港台流行文化杂志《YES!》、日本版权合作时尚刊《Oggi今日风采》、财讯传媒两本国外版权合作刊《动感驾驭》和《科技新时代・Popular Science》。此外,《教育与出版》《都市主妇》《读者原创版・全世爱》《程序员》《电脑乐园游戏攻略》于2014年12月出版最后一期纸刊。
2.数字杂志盈利前景尚未明朗。作为传统纸质杂志最早的新媒体延伸产品――数字杂志,从网上电子杂志到APP杂志再到微刊,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付费订阅受挫,广告体量小,分成微薄,加上受微信、交互式信息应用的冲击,至今仍未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连号称中国最赚钱的电子杂志《IWEEKLY》,仍不能摆脱传统杂志的广告收入模式,消息人士透露由于集团的营收压力,《IWEEKLY》的优秀内容受到挤压,不得不“给奢侈品做软文”。
3.国内对杂志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微弱。传统杂志被新媒体侵权时有发生,但由于体量普遍较小,没有形成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4.多元化经营导致不少杂志将人力和财力资源转移到盈利能力较强的领域,其媒体地位被弱化和边缘化,沦为高盈利业务的宣传公司,开始丧失自己的独立性。
会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4
众多CMMB产品制造商和内容运营商也很委屈。作为一个市场商业化的产物,要想推动CMMB产品的快速普及和长期发展,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盈利体系。天下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如何通过收费后进一步完善产品内容和商业模式,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商家参与进来,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多CMMB带来的乐趣,“从长远来看,从免费向收费是CMMB产品快速做大必经的一道槛。”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另有消息称,CMMB移动广播卫星发射计划将再度推后,发射时间表尚无明确。这无疑给原本就不被人们看好的CMMB手持电视雪上加霜。肩负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市场化运营重任的CMMB,如何在当前商业环境下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已成为CMMB当前发展的当务之急。
行业观察家指出,在今后3—5年内,如果CMMB手持电视还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市场化销售,找不到明确的商业模式,极有可能被市场淘汰,成为像小灵通一样的类短命产品。
盈利模式之痛
CMMB,又称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面向手机、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PDA等移动终端的技术标准系统。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又称手持电视)行业标准,确定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
去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无疑为CMMB手持电视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市场化推广的窗口。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推动下,坐拥众多电视节目资源的CMMB手持电视开始进入市场化推广阶段。
记者获悉,为了集中各项资源在短期内快速推动这一新产品的市场销售,国家广电总局还专门成立了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负责围绕CMMB手持电视的各项运营工作。在市场层面上,中广传播统一了CMMB的产品标识、技术授权和商业化推广等多项业务。
颇为尴尬的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广电系统内部因利益分割问题,在中央广电、省级广电、市级广电体系下均建立独立运营的公司,负责当地电视节目的运营和网络维护。在公司架构上,国家、省市广电网络公司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各地广电公司均以商业化模式为前提,参与和推动一些新产品,自负盈亏。
据了解,在CMMB手持电视的推广中,中广传播及相关产品制造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各地开通CMMB信号和电视节目内容的速度。同时,一些地区性的广电公司在前期完成基战建设等投入后,必然会展开收费等盈利项目。
行业观察家冯洪江指出,在手持电视上,国内企业还没有找到一条好的盈利模式。内容收费后,直接将各地广电公司与产品制造商置于对立面上。一方面,各地广电公司虽然可通过内容收费来盈利,但如果这一产品的市场化规模小,那收费就会变成鸡肋;另一方面,免费且随时随时收看电视节目,是众多手持电视制造商推广产品的最大卖点。一旦收费,这一卖点的吸引力就大减。如何推动这一产品面向更多人群的普及,还需要寻找新卖点。
跳出困境找机会
记者注意到,当前CMMB手持电视最大的市场化应用,主要集中在与手机企业的合作、在手机中嵌入CMMB的功能模块、巧妙地切入到在中国消费人群占据最多的领域。同时,还有一些MP4数码企业,也在推动CMMB手持电视的发展。
不过,现阶段CMMB手持电视的市场化仍处在初级阶段,特别是在手机电视融合上,目前的合作企业只有海信、联想等国内企业,占据中国手机市场半壁江山的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企业,并没有参与。此外,戴尔、惠普、佳能、索尼等外资电脑巨头,现阶段也没有针对CMMB标准推出相应的功能和产品。
业内人士透露,由于CMMB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标准,短期内还没有得到这些外资手机通讯、电脑数码等企业的参与和响应。如果外资企业不参与CMMB产品的推广与应用,将极大制约这一市场快速普及。
除了产品制造商和推广者队伍少,来自于上游的节目内容也不完善。目前,全国主要城市的CMMB基站建设以及相关电视节目内容的开放和推广,都处在发展初期。由于网络不完全,许多地区的消费者根本不会购买这一产品。而一部分已经可以收看移动广播电视的城市,由于节目内容源少,也无法吸引更多的人群。
会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5
关键词 科技期刊;传播;市场资源配置;市场定位;热带农业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05-02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簇群化”成为必然。期刊产业化、集团化的发展过程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事实上,综观国际上各个科学研究领域的科技期刊,集团化也是普遍存在的。科技期刊的出版机构有几种:商业出版公司、学会或协会出版机构、大学与科研机构。这几种不同形式的出版机构旗下的期刊数量与质量大相径庭。数据证实,大多数期刊是由占机构总数不到1/3的商业出版公司出版的。从这一现象来看,出版科技期刊是一种产业经济行为,并且具有规模经济特征,其集团化趋势很明显。总体来说,中国的科技期刊质量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参与国际竞争,还是和建设科技强国的长远规划相比,发展规模及质量都远远不够,不能胜任构建科技创新型国家的重任。依据2014年4月科技部公布的调查数据,2013年全年我国有27万余篇科技论文被SCI收录,位居全球第二,比重约为12%,但是,九成以上的国内的优质论文还是首选国外的科技期刊。同时,我国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力量非常分散,超过3/4的办刊单位仅有1种科技期刊,而主办刊物种数超过100种的仅有两家。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期刊尚未完成市场化,而是更多地停留在“公益”阶段。对科技期刊市场资源配置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热带作物学报》《热带农业科学》《热带农业工程》和《世界热带农业信息》是中国热带作物学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的重要热带农业学术期刊,在引领热带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热带农业科技发展、热带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份热带农业科技期刊的承办单位在2009年初对4刊进行统一管理及市场化运营,现笔者根据工作实际,对期刊市场的资源配置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科技期刊市场定位需注意的问题,以期为其他刊物的市场化提供借鉴。
1 科技期刊传播市场资源配置要素分析
期刊市场资源的配置要素主要包括这3方面:资本资源、政策资源及劳动力资源,3种因素之间的流动和变化,是科技期刊是从变化的根本动因,直接决定科技期刊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1.1 资本资源
资本是科技期刊市场的首要资源要素,最初的资本来源是国家拨款,具有典型的计划经济的特征,随着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资源来源变为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带有明显的市场特征。近年来,大量社会资本流入科技期刊领域,其中不乏境外资本,这一现象是典型的市场规律使然。总的来说,资本流向的,通常是经济效益良好的科技期刊。当前,国外资本流向科技期刊的比例较小,更倾向于娱乐性、营利性的期刊。目前,境外资本只能参与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广告植入等方面,并不能接入科技期刊的内容编辑,目前,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限制了期刊编辑领域的资本进入类型。按照去年年底的统计数据,国外资金介入期刊经营有150余种,其中科技期刊占多数,有90种左右,其余为社科期刊。
1.2 政策Y源
目前期刊市场的资源配置,既有严格遵循经济规律的市场因素,也有带有行政色彩的政策指令因素。政策指令因素既能够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也可能会诱发不利影响。
政策性资源配置的积极影响表现为:期刊市场化过程中,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科技期刊的市场开拓不可能完全遵循经济规律,是科技期刊市场开拓的阻碍之一。随着科技期刊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行政权力介入的需求日益强烈,因而,各级政府要充分调动政策资源,借助公权力改变传统的行政决策格局,扫清体制弊端。因而,政策资源有助于加速科技期刊市场化运营的发展步伐。
事实上,政策资源的不利影响远远多于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传统的行政管理机制束缚了科技期刊发展的市场活力,科技期刊无法脱离具有事业单位身份的主管单位的约束和管理,我国目前纯粹的商业期刊出版机构比例依然不高。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离不开期刊刊号的许可,可以说,科技期刊最为严格的管理体制即刊号许可证制度,这一制度框架导致刊号的紧缺,约束了科技期刊的市场化发展。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个别科技期刊甚至不惜进入灰色地带,一号多刊,刊号成为换取经济利益的工具。一些具有刊号,但是不具备期刊创办能力的单位,私下出租刊号、买卖刊号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已经走进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期刊,必须获取政策资源,即得到合法合理的行政支持,才能得到一个合法的刊号。政策资源最终导致了刊号资源应用的市场失衡,很多已经失去市场活力,无力参与市场竞争的期刊发行单位,霸占着刊号背后的政策资源,导致整个期刊市场未能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
1.3 人力资源
对于科技期刊,人力资源的重要价值不断凸显,在今后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中,市场竞争的核心就是人力资源。当前,科技期刊的人力资源竞争体现在期刊管理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这个方面,国内的历史较短,还有待继续深化探索。人力资源之所以在科技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源于国内传媒从业人员对“事业编制”身份的逐步放弃。随着科技期刊市场化程度的纵身推进,在新闻机制改革的背景中,科技期刊运行机制随之改革发展,很多之前隶属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媒体单位,开始尝试市场化的发展路线,自负盈亏,自谋发展,“事业编制”身份对于现代型的传媒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减少,很多年轻的、富有开拓精神的媒体从业人员并不看中个人的身份,这也是科技期刊人力资源配置呈现市场化发展趋势的根本动因。如今,科技期刊的从业人员,能够合法的、自由的选择从业单位,不再受到行政干预的影响,以收入的市场化水平、晋升的市场化机制作为重要的择业因素。正是因为这样,科技期刊领域的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依靠个人的工作能力、从业经验获取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2 科技期刊传播市场盈利模式分析
4份热带农业科技期刊依靠版面费收入来获取盈利,这是一种单一的收入模式。科技期刊市场化步入第二阶段以后,开始出现广告盈利。目前,随着经营理念的创新,4份热带农业科技期刊收入中品牌收入的比重有所上升,不再单一的依靠版面费收入,是一种多样化、多元性的盈利模式。但是总的来说,热带农业科技期刊盈利还是一种单点支撑的盈利形态。
1)发行收入占据较大比例的盈利模式:这是最传统,也最常见的科技期刊盈利模式。采用这种盈利模式的科技期刊,发行成本低于市场售价,发行收入和期刊的发行量呈正比关系,主要以面向高等院校、各类科研机构等,有独特的发行体系、通畅的发行渠道。随着国内科技期刊数量的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某份期刊的发行量可能有所下降,单一的过分依靠发行收入的盈利模式很难维系期刊的健康发展,因而,热带农业科技期刊要尝试增加广告收入的比重,注重科技期刊中广告的经济效益。
2)以广告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这种盈利模式的出现由于中国A层的分化,期刊阅读观众的细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期刊很难再有动辄大量发行的辉煌局面,发行量普遍有所下降。单纯依靠发行收入,科技期刊以往凭仗的发行量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鉴于科技期刊的内容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受众范围较小,广告收入并不客观。
3)以期刊品牌资源盈利为主要收入来源:期刊在四大媒体中被认为是品牌媒体,一本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往往被众多的读者群体所知晓和喜爱,可期刊的衍生产品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形象,这就是科技期刊品牌资源的体现,也是品牌收入的原因所在。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实施品牌盈利战略的手段包括,开展科技论坛、建立数据库、建立网站、举办会展、出售客户名单和品牌授权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技期刊都能够凭借品牌资源来盈利,需要在学科领域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这种科技期刊的比例通常很小。
3 科技期刊传播的市场定位
科技期刊传播的市场定位,就是明确科技期刊创办的服务群体、发展目标、受众范围,冷静客观的评价期刊的发展前景。热带农业科技期刊要把握受众群体的独特性,提升期刊的针对性。要明确刊物的发展方向,全面了解受众群体的阅读需求,只有找好市场定位,科技期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准确的市场定位还表现为科学的策划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向,内容选择、版块安排以及出版印刷等。面对纷繁复杂的农业科技期刊市场,要及时调整期刊发展方向,选择最恰当的营销方式,确保科技能够坚持预期的市场定位。
3.1 期刊刊名定位
期刊的名称堪比一个品牌,能够最为直观的吸引受众的注意,对读者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例如《今日畜牧兽医》原名《河北畜牧兽医》,更名后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彰显了技术特色和实用价值,并从一月一期改为半月一期,信息的时效性随之增加。该期刊的更名,还有助于扩大稿件的选择范围,吸引河北意外的读者和作者,讲期刊的影响力扩大到全国范围,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对于热带农业科技期刊而言,也应当对刊名及出版周期进行审慎的思考。
3.2 期刊内容定位
期刊的品质最终由期刊的内容来决定,热带农业科技期刊的品质决定受众对期刊的认可程度,是热带农业市场需求和热带农业科研成果全面结合的产物。建议信息所选择一份或几份期刊作样本,对出版周期和页码进行调整试验,重新划分栏目安排,根据国内外热带农业的发展动向,增设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栏目及内容,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3.3 期刊装帧印刷定位
热带农业科技期刊要依据自身的市场定位调整印刷定位,突出封面设计、色彩配置、广告穿插等方面的特色,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有《北方牧业》和《河北农业科学》,前者选择了8开本的报纸型出版风格,封面色彩鲜艳夺目,刊名与封面的广告融为一体;后者用黄绿搭配的封面隐喻充满着希望和收获的农业,封面直接凸显刊物的行业特征,带给读者强劲的视觉冲击。热带农业科技期刊则应该根据热带农业的特殊性,在期刊装帧印刷上凸显热带农业特色,吸引读作者的眼球。
3.4 实现科技期刊的差异化特征
科技期刊的个性,体现了与其他科技期刊在内涵和外延两个领域的差异,具体来说,指的是科技期刊在内容选编、版式风格、编辑特征以及市场运营的不同之处。科技期刊必须有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吸引更多的优秀作者参与进来,从而在期刊市场形成影响。信息所的农业科技期刊要突出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彰显期刊的专业特色,《热带作物学报》要重点面向热带农作物,《热带农业科学》要体现对热带农业发展的关注,《世界热带农业信息》要更多的呈现全球领域的热带农业信息,《热带农业工程》则可以开辟综合板块、科研项目、热带农业信息等不同板块,提升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应对性,改变输出内容同质化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柳建乔.科技期刊产业化初探[J].编辑学报,2000,12(1):4-6.
[2]冯君.市场经济发展对科技期刊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8):288-289.
会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6
目前,保险业正面临着“产销分离”的重大变革,保险中介市场因此迅速发展。本文就目前保险中介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明了其存在的基本问题,旨在全面促进我国保险中介行业的发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保险中介行业发展的特色道路。
【关键词】
保险中介;赢利模式;专业化;融资渠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越来越繁荣,而保险逐渐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在保障人们正常生产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如何全面促进我国保险中介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保险中介行业发展的特色道路。这值得所有保险中介人员去思考。
1 我国保险中介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保险中介作为一种中介服务活动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它主要存在于投保人与保险经营机构之间或者保险经营机构之间,主要承担损失鉴定与理算、价值衡量与评估、风险管理与安排、保险业务咨询与招揽等工作,而且还要从服务项目中抽取一定的手续费或者佣金。
最近几年,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处于稳健增长态势,已经初步建立起完善的中介市场体系,对于推动保险业发展有着显著作用。但是,我国保险中介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1.1近年来,我国中介机构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新增机构速度和保险收入的上升幅度不一致
而且保险中介机构大都比较松散,注册资金严重不足,企业的规模十分有限。
1.2保险业受自身因素影响,规模普遍较小,极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2012年6月,相关部门颁布了《进一步规范保险市场中介市场准入的通知》,规定将注册资本低于200万元的小型保险中介机构推出市场,要加快中介机构重组与兼并的步伐。2009年《保险专业机构监管规定》指出,200万元为保险专业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经营区域不仅在注册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保险专业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0万元;保险专业公司许可证的有效年限为3年,保险公司在向中国保监会申请延续时必须至少提前30个工作日,此类违规中小保险中介公司可增资的最后期限为2012年9月30日。例如,假如一家保险中介公司当初只有50万元的注册资金,那么他们必须在9月30日前凑够200万元注册资金,否则将难以通过年审,最终只能吊销营业牌照,由此可见,重组或退市是这类公司的不二选择。
2 保险中介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滥开发票,屡次协助保险公司套利
2012年上半年,各地区保监局检查了保险中介公司业务,其中违法套取现金金额多达5600万元,保监局对涉嫌的47名负责人和24个保险机构给予了行政处罚的决议,5家保险中介机构因此撤销了营销执照。在保监局对保险中介业务进行大规模检查的时候,河南保监局依法查明阳光产险濮阳中支公司以虚挂业务的形式非法套取现金131.93万元,而广西保监局在对大地产险柳州和南宁两家中支公司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共牟利168.2万元。
2.2盈利模式陈旧、单一,企业利润低,经营压力大
现在,费差是我国保险中介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但是单一的费差来源加剧了保险中介盈利模式的难度;同时,区域性中介组织是我国目前中介机构的主要形式,而议价则主要依靠与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交涉来实现,保险中介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议价能力和水平,中介机构获得的利润也会因为议价能力的不强而大打折扣。目前,保险中介融资的渠道尚未放宽,保险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同时,尽管目前有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存在,他们能够以规模化经营的方式降低经营成本,保险公司议价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大型保险公司的主导地位,定价权依旧牢牢掌握在大型保险公司手上。
2.3扩张程序不规范,部分保险公司为了扩大经营,不惜以传销的模式来完成
某些保险公司为了增加员工数量,往往采用与传销类似的形式,大力鼓励员工发现新,而新的必须缴纳相当一部分入职金,介绍人能从中分取一部分利润,其余的全部由保险公司所得。例如,只要员工发展了一位新的人,那么公司就会要求新人交2000元的入职金,介绍人从中抽取500元,剩余全部归老板。保险中介会将一部分卡单交给新人,但是仅限于简单的意外险卡,价格便宜,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发展新人收取佣金。2012年12月22日,保监会宣布环球愿景保险联盟涉嫌传销,命令相关保险公司中止与其的合作协议,一部分保险机构与保险中介机构结合起来,共同组建了环球愿景保险联盟。环球愿景保险联盟内部呈现金字塔结构,中介机构内部有着明显的隶属关系,上级机构计酬的依据是下级机构的销售业绩,为了鼓励员工还会发放一部分激励费用。这种经营模式的特点是复式计酬,有传销嫌疑,违背了相关法律规范。
3 推进保险中介行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3.1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逐渐形成集团化、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
纵观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保险中介机构将逐渐消除专业和兼职的区别,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消除地域限制,保证保险中介在全国范围内的正常经营。现在,保险中介的准入门槛极低,除了大型保险中介机构以外,一般中介公司的注册资本都不足5000万元,这严重阻碍了中介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保险中介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不断加大资金储备,建立后援服务平台,做好风险控制和转移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和信息化中心建设。目前,大部分中小中介公司受资金限制,无法继续扩大投资规模,他们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开拓简单业务上,专业化核心能力建设难以顾及,也就无法实现规模化和资源化经营了。所以,从2009年开始监管部门开始进行工作整治,以期通过重组和兼并实现保险中介机构的集团化和规模化经营。
3.2实现保险中介机构的优化升级,产销分离
保险中介企业一般是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粗放,利润低,严重扰乱了中介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无法发挥中介机构的应有作用。首先,保险公司将大量精力集中在物力、财力以及人力资源投资上,忽视了对客户服务、资金以及风险预测等业务的开发;其次,保险中介的规模一般较小,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最终导致保险中介机构只是简单重复保险公司的传统业务。保险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一般保险公司而言,保险中介具有管理方便、业务费用低、服务质量高以及社会展业面宽等突出优势,能切实降低保险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增强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保险中介要加强与市场的联系,及时调查和反馈市场保险需求以及产品评价、理赔服务等,及时掌握市场最新动态,及时改进经营策略,而且中介企业有着独特的灵活性,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保险中介机构的长期稳定发展。
3.3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发挥专业优势
保险中介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模仿传统保险公司经营业务和模式,只注重机构的铺设和叠加,对于提高销售人员素质不重视,限制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保险交易作为一项经济行为,它有着较强的技术性,所以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事故估损、险种搭配以及费率选择等各项工作,提高自身理论修养,熟悉保险法律法规、保险条款以及保险理论知识等。现在,保险中介机构的经营模式和业务较为单一,从业人员只需要反复重复“拉保单”等传统业务,无法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保险服务,难以体现分工优势。
3.4有效解决中介机构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放宽中介融资限制
保险中介机构要实现专业化经营,就必须建立健全制度和机构建设,提高风险控制和转移能力,设置专业化的信息中心,做好后援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目前,大部分中小型中介公司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发展资金严重欠缺,经营压力大,难以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所以拓宽中介机构融资渠道是目前改善保险中介机构经营现状的唯一有效办法。泛华保险服务集团登陆纳斯达克是这一方面的一个很好范例,但是它不能有效缓解保险中介机构面临的困境,拓宽中介机构融资渠道是目前保险中介机构发展的唯一有效途径。
3.5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要不断健全并完善保险中介机构的监管程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业规范,坚决打击和查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保险中介业务的规模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经营。其次,加强中介机构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中介企业良好的信誉观和价值观,建立起符合行业规范的道德准则,建立起以双方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沟通渠道,时刻以客户利益为活动原则,争取更多的市场和客户。
4 总结
在保险产业“产销分离”的时代趋势下,保险中介机构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面临的挑战也是不容小觑的。保险中介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改善素质不高、大进大出的问题,不断强化专业化经营理念,加强员工职业素质培训,充分发挥保险中介的优势,走出一条适合我国保险中介业务发展的新型道路,全面推进“产销分离”的步伐,提高保险中介行业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沛君.论保险中介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2,(22):159-160.
[2]刘才德.论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