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质量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的质量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的质量管理

供应链管理的质量管理范文1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供应链管理 奶制品

一、理论研究

1.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即TQM(Total Quality of Management),核心内容是:组织为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建立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让顾客满意及利益相关者受益的管理途径。TQM是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立体式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系统的管理理念。TQM强调持续的提升,满足顾客的需要,减少重复工作,远期规划,扩大参与和团队协作,流程再造,竞争性的标杆管理,以团队为基础解决问题,持续性的绩效评估和与生产商更紧密的联系。

2.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是指产品从原材料阶段一直到最终用户手中这一过程中,各种物料的流动和转化,及伴随的与信息流动有关的所有活动。食品供应链是一条特殊的供应链,是指由食品种植(养殖)、加工、贮运、销售、消费等环节构成的链状结构。食品供应链涉及到多个环节,各个环节的安全控制问题己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要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对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施全面综合的管理。

二、国内奶制品行业盈利现状

1.奶农盈利能力下降

在奶制品供应链中,原奶生产是源头,负责提供原奶的奶农承担着从奶牛育种、配种到饲料搭配、喂养奶牛以及挤奶等一系列的工作和成本。要想保证奶牛和牛奶的质量就需要选择质量好的,价格就会较高,成本增加。2003年以后,因政府鼓励、企业宣传以及高额的利润,奶农们兴起了养牛热,造成饲养成本上升、原奶收购价格下滑,很多奶农面临着负债和破产的严酷局面。

2.奶站盈利空间缩小

奶站处于原奶生产到牛奶收购的中间环节,他们的上游是奶农,下游是牛奶生产企业。奶站收购奶农的原奶后,需要及时出售给下游的牛奶生产企业,一方面是成本积压问题,另一方面是保证原奶的新鲜和质量问题。近年来随着下游牛奶生产企业的规模扩大和生产能力提高以及奶站数量的增多,奶站的议价谈判能力也日趋下降,因此就会受到生产企业的摆布和掣肘,奶站盈利空间被双头挤压变小了。

三、主要安全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奶源是奶制品供应链的起点,为后续奶制品的加工、生产、贮运和销售环节提供保障。在我国奶制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公司+农户”成为主要的合作模式,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生产企业与养殖户关系松散、原料奶收购缺乏管理、利益分配不均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奶制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下面从奶农、奶站以及加工商三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1.粗放式的养殖

养殖户缺乏技术支持和检测方法,造成原料奶质量参差不齐。现阶段,我国原料奶主要来自农户散养,这些农户养殖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不高,缺乏配套设施,而且奶牛品种退化,饲料营养不均衡、饲养环境差,这些都会影响原料奶的质量。特别是在奶牛生病用药期间,牛奶中的药物残留普遍超标,养殖户为了提高利润,将这些牛奶混入大批原料奶中,作为正常奶提供给加工企业。此外,奶农也会进行人为掺假,提高原料奶的指标,影响原料奶的安全。

2.不规范的奶站

目前,生产企业多将奶源收购环节外包给私人,这些私人奶站管理水平落后,有些奶站技术水平低下,不能对原料奶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完整检测。特别是当奶农掺假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他们知道采用何种添加剂能够躲避奶站的检测技术,原奶掺假物的检测就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现有的原料奶检测技术通常都是基于已经国家确认的有害物质或禁止放入的添加剂进行检测的,因此当出现新的掺假物质时,这些检测手段就会失灵。更有一些私人奶站与养殖户勾结串通,共同掺假,蒙蔽生产企业,严重影响了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和消费者的利益。

3.质量不过关的乳品生产加工商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它们拥有先进的设备和设施,但是缺乏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维修,设备经常作为摆设,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型奶制品生产企业来说,它们缺乏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设施,只是盲目追求数量,扩大规模,而对产品的质量安全缺乏监管。

另外,一些乳品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缺乏完善的内部质量监管体系,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只顾眼前利益,不讲长远发展,忽视企业内部质量监管、逃避质量部门检测,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四、建议及对策

1.原奶生产环节

在原奶生产环节,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户三个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政府的工作主要是发展养殖小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进行股份合作,提高农户的管理水平,扩大企业的原奶来源,使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企业需要加强奶源基地和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加强技术指导,对农户进行培训,进一步加强原奶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奶农方面应当注意不要因为成本原因就降低牛奶标准,应当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根据自身能力采用良种奶牛,合理搭配饲料,杜绝在牛奶中掺假,从源头保障原奶的质量。

2.原奶收购环节

奶制品质量标准是对奶制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控制时的主要依据,因此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奶制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尽快制定出可以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生鲜牛奶检测标准及方法。

奶站应当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挤奶厅的管理:第一,保证挤奶大厅的采光、通风、通气和排水,完善挤奶大厅硬件,将挤奶大厅、储奶间、办公室、治疗室、休息室和设备室分割开来;第二,严格执行挤奶设备和容器的清洗消毒工作;第三,加强挤奶人员的管理。

3.奶制品生产加工环节

在奶制品加工环节,政府和企业应当双管齐下,发挥保障奶制品质量安全的主体作用。

政府应当为奶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平台,帮助广大奶制品加工企业加快设备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同时保证相关法规的执行,保障奶制品的质量安全。

生产企业首先应当加强质量控制,从原奶收购到产品生产的各环节、全过程都需要规范管理和严格把关,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其次应当提高奶制品的信息流通,建立信息直报体系和制度,及时掌握原奶的质量安全状况,有针对性地监督奶制品的生产。最后生产企业应当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将奶制品的质量安全作为信条传播给员工,让员工带着责任心上岗,真正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 汪梦.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概念与政府服务质量提升[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5) :204-206.

[2] 刘娜, 关玲永.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2) :71-73.

[3] 李艳波,刘松先.现代物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及其实证分析[J]. 标准科学, 2009,(3):33-73.

供应链管理的质量管理范文2

摘 要 本文假设供应链中有一制造商及两个供应商,组装式质量体系。通过比较不外包合并企业、质量可合约化、质量不可合约化但质量成本信息可知三种情形,分析质量合约化对于供应链整体利益的价值。最后本文发现,在一个制造商和多个供应商的情形下,质量不可合约化但质量信息可知时,外包机制会造成供应链的整体利益损失。供应商保持的保留利润,但制造商会蒙受由于外包带来的质量不可控制导致的利益损失。制造商损失的利益大小主要受质量成本系数较大的供应商影响。

关键词 外包 质量 合约 信息对称

一、问题的提出

质量是现代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影响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量,进而影响企业利润。汽车及计算机行业是最典型的两个代表,外包机制已经成为了它们的一种战略决策。

将质量定义为“客户更喜欢的产品属性”[2]。基于国内外文献的内容进行扩展,排除违约的道德风险,质量风险因素如下:(1)CM和OEM无法就质量达成合约;(2)OEM和CM在决策时不能完全获知对方用于质量管理的成本信息。同时,OEM的定价策略也影响最终结果。OEM可以选择合约前确定好市场价格,也可以选择订好合约后确定价格。

为量化这些质量风险对最终质量,质量成本以及质量成本在供应方和购买方的分配。用两个基准模型作为比较标准:(1)合并公司(2)质量可合约化且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形。

集权模式:OEM与CM1&CM2建立一对多关系,OEM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有主导地位,具有合约的最终决策权,而CM1和CM2只需要保证它们参与供应链的机会成本便会选择参与和OEM的合作。集权模式下的决策过程是OEM同时与两个供应商谈判,两个供应商分别生产OEM最终产品的两个部件。并且CM1和CM2之间相互独立,OEM订立两个合同无时间差,并同时做出决策。本研究将着眼于质量体系为组装式的集权模式供应链(两个CM)。

二、模型建立和求解

假设

模型考虑一个制造商和两个供应商,它们都是风险中性的。OEM将一个产品的两个部件分别外包给CM1和CM2,该产品面临的市场需求为

q=a-bp+e+ε (1)

显然市场需求曲线中参数a>0,b>0。假设OEM和CM均可以从第三方获得这一市场信息,例如一些专业的市场研究机构,如Gartner/Dataquest。OEM设定市场价格p,CM生产时可以自己选定自己负责生产部分的质量水平e。需求量总是存在振荡 ,代表了均值为0的一概率分布,可考虑为正态分布。分析时仅考虑期望需求E(q)。假设一个OEM的产品分别需要一个CM1生产的部件1和CM2生产的部件2。部件1的质量为e1,部件2的质量为e2。考虑最终产品的质量:按组装模式时,e=e1+e2。

每个供应商各自为了达到一定质量水平e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为:

(2)

其中COQ(Cost of Quality)是供应商为达到一定质量标准需付出的固定成本,与质量水平e成平方关系。这一假设符合边际效应递减的经济学规律。k是一常数,因供应商而异。系数1/4是为了之后分析计算方便,也可换成其他正系数。

考虑3种情形。①其中最基本的情形是合并公司,把所有OEM和CM看作一家企业,合并企业作为决策主体。②第二种情形是质量可以合约化,供应商被要求提供一定质量水平的部件。制造商给供应商提供两部分支付(w, t),一部分是单位部件的价格w;另一部分是一次性支付的t。③第三种情形是质量信息不可合约化但供应商质量成本信息可知,也即制造商不能通过合约约束供应商必须提供一定质量水平的部件,但可知道供应商的质量成本函数。

首先,OEM与CM订立合约确定(w, t)。然后,CM确定自己要生产的部件质量水平e。最后,OEM评定CM提供的部件质量水平,再确定市场价格。此时,市场的需求可以由p和e确定,OEM要求CM生产的部件数量也由此确定。

此时,OEM和CM的期望利润如下:

(3)

(4)

其中c为制造商的单位成本。CM1对应的合约为(w1, t1),质量成本系数k1,单位制造成本c1; CM1对应的合约为(w2, t2),质量成本系数k2,单位制造成本c2。

另外,所有供应商皆有保留利润,即不参与制造商的供应链,不为其提供部件也能获得利润。实际上是供应商参与合约的机会成本,只有在预期利润不低于保留利润的情况下,供应商才参与合约。供应商的保留利润记为 。

模型建立

做如下数学假设:

I.a-b(c1+c2)>0

因为0

II.bk1>2, bk2>2

因为当市场价格弹性很小,即b很小时,k1和k2均足够大,防止CM1和CM2通过无穷大的质量水平来获取无穷大的利润。

(1)合并企业-情形①

在组装式质量体系下,e=e1+e2。合并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5)

将E(q)=a-bp+ 代入,合并企业情形下,只需选取相应的p,e1,e2使目标函数(5)式最大,可发现目标函数关于三个决策变量是凸函数。以证明,这个三元函数的Hessian矩阵负定,因此函数有最大值,在各一阶偏导均为0时取到。此情形下,模型最优由下面定理给出。

定理1:在合并企业情形下,模型的最优解如下:

(1)最优定价:

(2)最优质量:

(3)最优利润:

(2)质量可合约化-情形②

考虑集权模式的供应链结构和组装式的质量体系。

质量可合约化情形下,OEM可以在CM生产前规定CM生产的质量水平。此时OEM的最优化决策问题变为:

目标函数:

(6)

S.t.

(7)

(8)

其中 , 分别为两个供应商参与供应链的机会成本。

由于OEM可调整t1和t2使得保证CM1和CM2刚好参与生产,因此CM1和CM2在OEM的最优决策下只能获得保留利润,而OEM获得整条供应链剩下的利润。因此OEM的利润最大化决策即使整条供应链利润最大化,亦与合并企业的情形相同。最后,上述OEM最优决策问题的结果如下定理表示。

定理2:在质量可合约化情形下,模型的最优解:

(1)最优定价:pc=pI,与情形①最优结果相同

(2)最优质量:e1=e1I,e2=e2I,与情形①最优结果相同

(3)最优利润:制造商OEM,

供应商CM1,

供应商CM2,

(4)(w1,t1)即(w2,t2)可以有很多种组合,但t1和t2刚好调整各供应商至它们的利润为保留利润。

以上结果可知,在一个OEM多个CM情形下,只要OEM与各CM均能就其供应的部件质量写明在合约中,整条供应链不会因为外包机制而产生经济利润的损失,供应链产生的总利润与合并企业情形一致,只是分部上有所差异。

(3)质量不可合约化,质量成本信息均对称-情形③

考虑集权模式的供应链结构,以及组装式的质量体系。

此时质量在双方订立合同时没有做规定, 由CM1和CM2在生产时各自确定。但CM1和CM2为了达到一定质量水平所花的成本信息是知道的。即CM1和CM2成本函数已知,如下:

(2-9)

(2-10)

在stage3中,(w1, t1)和(w2,t2)已在合约中确定。同时,OEM可以确定CM1和CM2提供的部件质量水平e1和e2,因此OEM只面临p一个决策变量,它选取p最优化(6)式使自身利益最大化。(6)式关于p为二次函数,最大值能够取到。确定stage3中的OEM定价p,产品面临的市场期望需求便可由(1)式取期望给出。此信息也会被CM1和CM2获知。由于市场需求影响CM1和CM2的利润,CM1和CM2做决策确定使自己利润最大化的部件质量水平时,受到对方部件质量水平的影响(因为会影响最终产品的总需求)。相当于博弈论中的一个古诺模型,CM1和CM2在完全未知对方决策的情况下做自己的最优决策。最后,情形③下,Stage2和stage3中模型的最优结果由以下定理给出。

定理3:在质量不可合约化,但供应商的质量成本信息均对称时,模型最优结果为:

(1)最优价格(Stage3):

(2)最优需求(stage3):

(3)最优质量(stage2):CM1,

CM2,

从中可知,OEM对各CM的单位支付w1和w2和最终的最优质量成正比,说明OEM在合同中提供更高的单位支付能激励供应商提高各部件的生产质量。同时,CM各自的质量成本系数与最优质量成反比,过高的质量成本系数会导致CM降低自身的质量标准。可注意到,定理3中所有量都表示为w1和w2的函数,而w1和w2在stage1中订立合约时已确定。OEM利用对stage2和stage3的预期,在stage1中确定(w1,t1)及(w2,t2)以最大化自身利益。这里假设OEM对CM1和CM2的合约时相互独立的,并且同时做出决策。

将OEM,CM1及CM2的利润写成w1,w2,t1,t2的函数。

此时OEM面临利润最大化决策模型为:

目标函数: (2-11)

s.t. (2-12)

(2-13)

由于OEM是最终决策者,OEM可调整t1,t2使CM1和CM2刚好取得它们的保留利润,确保它们的参与,从而最大程度提高自己的利润。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在外包机制下,一个制造商和两个地位平等的供应商组成的集权模式供应链面对着一系列质量管理风险。

初步得出结论:(1)组装式质量体系下,集权模式的供应链在外包机制下,OEM主要面对质量可否合约化这个质量风险,并且在质量不可合约化但质量成本信息已知情形下,供应链的整体利润会受损。(2)结论(1)中整体供应链的利润受损主要来自质量成本系数相对较大的供应商,使得该供应商质量可合约化能够有效地提高OEM利润。(3)结论(1)中的整体供应链利润受损非两个单独的“OEM-CM”供应链造成的利润损失加和,其中一部分利润损失是CM1和CM2之间信息不对称,相互博弈造成的。(4)OEM可采取研究使质量尽可能合约化或指标化,减少结论(1)中的利润损失,是否采取这样的研究取决于这项研究带来的收益以及花费的成本。

参考文献:

Stanley B, Paul E, Madhav V.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design in supply chains. Management Science. 2001.47(1):173-188.

D.A.Garvin. What does “Product Quality” really means? Sloan Management Rev.1984:25-43.

Stanley Baiman, Paul E. Fischer, Madhav V. Rajan, Information Contracting and Quality Costs, Management Science(June 2000) Vol.46, No.6, pp.776-789.

供应链管理的质量管理范文3

关键词:闭环供应链;逆向物流;质量实践;质量变革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is the ke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forward)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 under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must be chang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ten changes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and presents a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case under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to help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make the trans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to a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the research is the lack of previous literature.

Key words: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reverse logistics; quality practice; quality change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在全球化制造时代到来之际,国家之间的竞争更是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的竞争,提高整条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意味着提高整条供应链经济效益;最终提高国家经济总体竞争力。

基于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模型的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型没有太多涉及到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问题,然而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是同时存在、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是一个集成了正向和逆向物流的闭环供应链系统,如图1所示。闭环供应链(Closed Loop Supply Chains,CLSC)是指企业从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完整供应链循环,包括了产品回收与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它的目的是对物料的流动进行封闭处理,减少污染排放和剩余废物,同时以较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服务,能同时产生经济效益、法律法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的利益。

1 国内外闭环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闭环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的质量控制。从图1可以看出:闭环供应链制造系统不仅包括全新产品的制造,而且还包括基于产品回收,检测和分类、拆卸和再生产、再测试、再验证流程的再制造系统。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不仅包括全新产品的质量控制,而且还包括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控制。在再制造系统中,不仅存在回收品及回收物料质量的不确定性问题;而且在回收品的检测和分类、拆装与再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于全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新的质量问题;有时再制品工装夹具的技术设计难度比全新生产过程中工装夹具的技术设计难度更高;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保证将比传统供应链下的产品质量保证复杂的多[2-3]。王金强[4]等研究并给出了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王慧[5]等给出我国电子行业闭环供应链运作对策和建议。姚巨坤[6]等研究了装备产品再制造过程中的工序质量控制及装备产品的再制造质量控制技术。齐芮[7]等研究了闭环供应链质量成本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日本学者Yiannis Nikolaidis在2012年编著的《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8]一书,汇总了世界各国学者在闭环供应链中质量管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总现状,强调了逆向物流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新西兰学者Umut Corbacioglu and Erwin A.wan der laan在《基于价值创造的闭环供应链质量框架》[9]一文中基于逆向物流中客户价值增值的视角,研究了闭环供应链下的质量框架模型。K. K. pochampally等在《逆向物流中的全面质量管理》[10]一文中给出了逆向物流网络设计中潜在回收设备能力供应商的选择指标。Mehmet Ali Ilgin等在《再制造模型和分析》[11]一书中研究QFD工具在再制造体系中应用。Robert Sroufe[12]指出应该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来保证消费类电子产品回收中的质量。Visich et al[13]和Ondemir O[14]等认为通过RFID技术可以识别退回产品的质量水平并以此来增强价值的创造。Wei Zhou[15]等在《基于物流网RFID数据项质量信息:从宏观到微观的质量控制的制造》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数据项中的质量信息的反馈,在闭环供应链中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质量控制。Wei Zhou, Selwyn Piramuthu[16]在《基于RFID再制造优化、精益与质量改进》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物联网的质量数据的信息化,进行整个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改进和精益生产活动。Chouinard et al.[17]等认为质量保证是产品修复活动遇到的主要挑战之一。Kishore K. Pochampally[18]给出了如何评价闭环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指标。

从总的文献检索来看,国内外研究闭环供应链运营中协调机制的文献较多,而研究闭环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文献相对较少,这些文献从闭环供应链运营的角度,研究了闭环供应链某些环节上的质量管理理论,然而,如何使中小型企业在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是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的空白。

本文基于如图1所示的闭环供应链的流程,以电子制造型企业管理实践为例,给出了在正向(前向)的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从企业在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方面需要做出的十大变革方向和变革策略,为中小企业在现有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快速地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转变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助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传统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

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视角来看:电子制造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一般如图2所示:

结合传统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应在以下10个方面做出变革:(1)质量管理体系策划;(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熟度及持续改进;(3)产品设计中的质量管理;(4)质量成本管理;(5)与质量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6)质量管理信息系统;(7)产品可靠性管理;(8)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绩效指标;(9)供应商管理;(10)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客户抱怨与客户退货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具体变革方向如图3所示:

3 质量管理实践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十大变革方向

3.1 战略质量策划目标的变革―建立整个闭环供应链的绩效指标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中小企业战略质量策划的内容较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的战略策划内容要复杂得多,与正向供应链的战略策划相比,进行闭环供应链战略质量策划时应考虑:(1)绿色产品设计能力;(2)再制造能力的评估指标;(3)绿色供应链的达成率;(4)投入和环境效益比;(5)企业逆向服务管理能力;(6)废弃资源处理和利用能力;(7)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协调能力;(8)检测筛选设备能力、回收能力及逆向物流规划能力;(9)对回收商的管理与考核、法规的符合性与执行力等指标;(10)交付可靠性与响应性;(11)企业的创新与公众参与。

3.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的变革―多种质量管理体系的集成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QC08000有害物质管理体系[19-20]、CSR26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必须执行而又可以执行的关键标准条款;执行上述关键标准条款时,对企业现有资源条件进行评估,并找出差距;制定出短期执行计划、中长期执行计划,并将短期和中长期的执行计划及任务分解落实到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表格记录中,落实在企业的每一个质量实践环节中和每一个员工和质量团队及相关的质量负责人手中。从而将多种质量管理体系的宗旨和准则贯彻到整个企业的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活动中,高效而简单地实现多个质量管理体系的融合,进行多种管理体系的综合与集成。

3.3 设计开发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变革―建立基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

闭环供应链的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了TS16949的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和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质量管理工具,并且兼顾QC08000、CSR26000、ISO14000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绿色设计、模块化设计、绿色供应链选择设计,实现企业在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2)导入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全生命周期的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在产品设计方面:采用模块化的、全生命周期的PLM绿色设计理念。考虑可制造性、可维修性、可回收性、可利用性,将同类型的或企业以前的产品退货信息暴露的产品质量问题和服务质量问题,做为设计开发需求矩阵的输入,并且在设计质量策划输出阶段,除了输出产品设计质量策划外,还应输出包装运输及整个闭环供应链物流服务方面的质量策划,制定出整个闭环供应链的战略方针、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可靠性目标、质量控制计划等。

3.4 质量成本方面的变革―建立闭环供应链上的质量成本

在正向供应链环境下,正向供应链的质量成本[17]=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逆向物流收益-收集成本+运输成本+检测分类成本、拆卸成本、运营成本、零部件再造成本、材料再生成本、废料最终垃圾处理成本以及建造固定设施的固定成本[7]。在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中小型企业应该做出变革,寻找正逆向物流环境中的增值机会,提高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5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变革―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供应链管理和售后服务团队人才

闭环供应链中的再制造由于在业务流程上和具体的操作上与传统的新产品制造有着本质的不同,每个回流产品的独特性、随机性,导致存在的问题和拆卸方法乃至拆卸程度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很多环节难以自动化和标准化,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再制造对于人才的依赖程度;再制造工作仍主要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来凭技术和经验完成;因此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将进行如下的变革:(1)高技能员工的培养,多技能维修工的培养等将成为闭环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首要的考虑内容。(2)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员工培训计划、员工培训内容、员工多技能矩阵及关键岗位的设立都需要重新评估。(3)成立专业售后服务团队、供应商管理团队,这些团队成员的知识素质、沟通协调素质、项目管理能力的培训都需要进行评估和重视。(4)培养优秀的技术和管理复合型的供应链管理工程师和售后工程师。(5)质量数据分析与改进工程师也是闭环供应链管理的培养的当务之急。人力资本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本,人力资本培养的变革决定着中小型企业从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转变的成败。

3.6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变革―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信息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管理职能。闭环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再制造管理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更高,而且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9],能使正、逆向物流真正首尾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物流系统。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回流预测数据和再处理数据等进行数据挖掘,为设计、采购、制造以及客户服务等部门工作提供参考,以改进各自的业务,可形成一个不断改进的闭环供应链体系。

3.7 可靠性管理方面的变革―提高全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

在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中,可靠性管理[21]更应该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及再制造体系的实施,逆向物流的服务水平的提高,这些都使质量数据的信息化成为可能,同时使质量数据的反馈和循环的实现途径更加容易和方便,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的活动更容易进行。通过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数据的反馈,使设计、试验、制造、使用过程、再制造等形成一个可靠性保证的循环技术体系。循环的反复,使产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比如在正向物流的可靠性管理的基础上,增加考虑再制造产品的可靠性验证计划、可回收物料的评估验证方法、可回收组件的重复使用次数、使用寿命等。

3.8 供应商管理方面变革―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绿色供应链建立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中:要求供应商提供ROHS(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REACH(Regulation Concerning the Registration, Evaluation,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等有害物质检测报告,并且优先选择通过了QC08000[19](Hazardous Sub-stance Process Management, HSPM)有害物质管理管理体系认证的供应商企业。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实践变革就是指:打造一个基于绿色材料、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使用和绿色回绿色回收的绿色闭环供应链系统[23]。表1是在新供应商导入时,传统供应链和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对供应商考察内容的异同点,不同点具体体现在表1中的4、5、6、7、9、11、12、13条款部分。表2是闭环供应链和正向供应链环境下,对合格供应商品质绩效管理监控内容异同点的对比,不同点具体体现在表2中的4、5、6、8、9、10、11、12、13。通过对比,可指导企业在传统供应链供应商选择和管理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向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和管理过渡。

3.9 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面的变革―逆向物流中导入全面质量管理

在正向物流中的产品质量控制,除了进行常规的全面质量管理外,同样的应导入逆向物流中的产品质量控制,即在客户抱怨与客户退货管理、再制造流程、质量持续改进中导入全面质量管理,尤其要重视客户退货的检测、维修、测试、原因分析及质量改进中的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点在质量实践中经常容易被忽略。在逆向物流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入全面质量管理:

(1)在再制造系统中,除了导入基于回收品和回收物料合格率指标的质量监控,再生产过程中产线的直通率指标的质量监控、工序质量的CPK、设备利用率指标、产能指标的监控等与正向物流过程中的相同的质量数据监控指标外,还应着重关注全新产品维修、再制造产品维修、客户退货维修的质量数据分析,这些维修活动中的质量数据分析与基于PDCA(Plan-Do-Check-Act)循环的质量改进活动被认为是逆向物流中重要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也是逆向物流质量信息在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中的应用。(2)注意生产物流过程中包装材料和各工序剩余废液、废渣、废气、能源节约按照质量管理文件的要求进行排放和回收利用。(3)当拆解至采购物料仍无法直接再次使用时,就需要将其退回给供应商,由供应商进行再制造处理,供应商选择、评估的标准均与传统情况下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供应商的绿色供应和处理能力。(4)对因客户订单要求更改或订单做错的返工等逆向物流行为进行返工方案的质量策划和返工方案的评估与评审。

3.10 产品质量持续改进量方面的变革―采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和质量创新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在正向质量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要考虑到逆向物流中质量保证问题,在逆向物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中,要采用正向物流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法(即质量技术和质量工具),并将发现的质量信息反馈到正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活动中。伴随物联网和RFID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闭环供应链质量信息系统。闭环供应链质量信息系统的形成,形成了质量大数据,在闭环供应链形成的质量大数据中, 将正向和逆向物流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潜在的质量问题相结合,进行质量分析,既可以进行工序级的微观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也可以进行宏观层面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更容易找到质量改进的突破口。借用大数据分析的工具,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质量管理[8-9],不仅可以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和预防、创新活动,更容易找质量创新的突破口,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4 结 论

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既有相互平行一面,又有相互交融的一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在正向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考虑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将逆向物流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潜在的质量问题作为突破点, 在正向物流中进行持续改进。本文从质量管理实践[22-24]的角度,在国内外学者在闭环供应链下的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给出了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实践变革的十大内容和策略,其中每一个变革内容根据不同的行业都可以作为后续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为了更进一步地帮助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快速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过渡,本文也从微观层面上给出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绿色供应商选择评估和绩效监控的实际案例,旨在推动中小型企业在正向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快速应对闭环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早日实现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23-24];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目前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外也属于探索前进阶段。“不推动质量管理,就无法推动生产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引起国内外学者对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zk?Dr V, Ba?拶l?Dg?Dl H. Modelling product-recovery processes in closed-loop supply-chain network desig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2,50(8):2218-2233.

[2] 吕君. 电子产品闭环供应链运营管理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11):27-33.

[3] 贺超,庄玉良,王文宾. 基于闭环供应链的再制造管理体系探讨[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54-57.

[4] 王金强,刘胜,梁学栋,等. 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基于HOQ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8):235-237.

[5] 王慧,张诤,郝宇. 我国电子行业闭环供应链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 物流科技,2013(1):77-79.

[6] 姚巨坤,杨俊娥,朱胜. 废旧产品再制造质量控制研究[J]. 中国表面工程,2006(z1):115-117.

供应链管理的质量管理范文4

关键词:食物供应链;原因;对策

一、食品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食品供应链管理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观察》上被提出,食品供应链的管理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全面对食品生产、加工、物流等进行规划、组织、执行的过程,对食品供应链从原材料的供应至食物产品的流通整个过程的有效链接。食物供应链管理具有鲜明的特点:以最终顾客为中心、是全局管理模式。

(二)食品供应链管理产生的原因

随着食物供应链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人们对食物产品要求也愈来愈高,主要表现如下:

消费者群体对食品和农产品的新鲜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并逐渐注重对食物交货时间的要求;消费者群体加强了对质量安全的要求,迫使食物生产加工行业的企业不得不进行食物供应链管理,以保障供应链上游和下游的销售和物流渠道的顺利畅通;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顾客对产品质量安全需求,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被用到食品领域,在这些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应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风险和危害;国家和政府从人民群众安全和健康出发,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食品的质量、安全作出严格的要求,迫使企业经营和生产不得不进行供应链思维进行。综上所述,食品企业不得不进行食品供应链管理,以满足人们大众对食品消费品要求的提升。

二、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普遍存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射出国内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检测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各体系之间不协调。食品安全涉及面比较广,不是单一的部门努力就可以控制和避免的,需要几个部门协同作业、共同努力。在食品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发挥作用,这就导致各部门责任不明确,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使得对食品安全检测不标准,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无法有效的发挥;食品安全体系中,法律法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生产体系等之间协调不顺畅,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检测体系和应急预警机制。

2、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缺失全局性和完整性,处罚力度薄弱。从全局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建设现状,我国关于食品安全质量方面的只有《食品卫生法》和《农产品安全法》,这二者前者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国内法律建设暂时还没有将食品安全建立在食物供应链上,食物安全法律建设的不系统,致使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没有强力的保障,法律建设并没有形成强大的威慑力;相关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不完善,造成对食物造假、售价的违法行为没有加大惩处力度,对食品质量安全行为处罚较轻,没有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

3、理论水平落后,未能满足食品业发展的需要。食品生产迅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食品行业质量安全问题也屡禁不止,理论水平不能满足实际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即食品质量安全理论不具备时效性。需要针对实际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建立专门的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完善科学的保障体系和检测体系,尤其是对含食品添加剂物质的检测,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理论体系建设。

三、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和优化措施

1、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虽然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和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食品质量、食品检测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仍不完善,亟需向有效化、合理化、高效化转变。虽然近年来,国内相关法律建设多大五六十部之多,但是法律并没有涉及对食品从田地至饮食过程,在这些领域存在空白。因此,面对当前食品质量安全严峻的形势,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快《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和颁布进程,建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加强对食品质量监督力度,以满足消费者群体对食品日益提升的需求。

2、强化食品供应链管理,提升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水平

强化食品生产源头的管理,从对食品生产原料、化肥、添加剂等治理着手,保证食品生产环境、条件符合生产的要求,积极的倡导健康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发展;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打击生产中偷工减料、违规行为,及时发现不利于食品加工和生产的行为,避免引起食品安全问题,带来损失;加强对食品进入市场的审查标准,提高食品进入市场门槛,建立科学的市场监测和进出入制度。

3、RFID 技术加强对食品供应链可追溯性的管理

RFID 解决方案可以提升食品供应链和质量和效率,保障食品源头的安全,保障食品供应链中透明度的提升。通过该技术可以为食品供应链的商品提供详细的数据,这样就方便经营者关注食品生产各个过程的信息,让消费者看到经营管理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态度;当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时,经营者可以根据该技术对食品进行追溯,发现出现问题的根源,并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消费者群体的恐慌和担心;根据该技术记录和存储功能,可以从食品供应链的下游向上游逐渐过渡,对那些违规、违法的行为和个人群体,及时召回产品,并对责任团体予以处理,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谭立群;河北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2]王惠殊;浅析我国食品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商业经济;2011年16期

供应链管理的质量管理范文5

相关热搜: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改革

一、引言

传统质量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产品、服务及过程,对企业内部流程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相关学者与实践者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关注的焦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开始强调通过整合上游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下游顾客及顾客的顾客,以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Kaynak和Hartley,2008)。已有实证研究表明,质量管理的有效运用对供应链整体绩效及单一企业绩效具有显著影响(Robinson和Malhotra,2005;Flynn,2005)。因此,如何在供应链情境下实施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与提升绩效的关键。

本文基于文献的系统梳理,从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供应商质量管理、供应链设计与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未来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以期有利于国内学者了解和掌握国外供应链质量管理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质量管理(SCQM)源于早期的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理念、思想及方法在供应链情境下的拓展与延伸。基于文献回顾不难发现,SCQM的整合研究并不多见,对其概念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已有研究(Robinson和Malhotra,2005;Foster,2008;Kuei等,2008),SCQM是指通过供应链渠道成员之间的协调与整合,以实现顾客满意并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以及单一企业绩效的过程。基于流程的视角,SCQM主要包括供应商质量管理、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以及顾客质量管理3个层面。它不仅关注过程技术与方法,而且强调渠道价值的创造(为中间及最终顾客创造价值),这从其发展演化过程,以及不同阶段关注点的变化亦可看出,见图1。

基于对于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的不同认识,众多学者开始对SCQM的研究主题及构成维度进行探讨。例如,Robinson和Malhotra(2005)基于文献分析提出,交流与合作活动、过程整合与管理、管理与领导、战略以及最佳实践是其4个研究主题;之后,诸多学者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拓展与完善,见表1、图20Kuei等(2008&2011)提出全球SCQM概念框架的4个维度,即供应链能力(产品质量、交付可靠性、供应商-购买商信任、运作效率、交付价值与客户创新)、关键成功因素(顾客关注、信息系统质量、供应商关系、外部关注的过程整合、供应链质量领导)、战略组成(质量管理文化、技术管理、供应商参与、供应链结构设计、战略规划),以及供应链质量实践、活动、计划(供应商-购买商质量会议、质量数据与报告、供应链质量办公室、供应链优化、政策部署)。总之,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的界定与维度的划分为后续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供应商质量管理

目前,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

Curkovic和Handfield(1996)较早分析了IS09000和波多里奇奖标准在供应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通过对北美314个企业调查数据的对比验证,认为波多里奇奖标准提供了一个实施供应商质量评价较为全面的框架,IS09000标准难以测量质量管理的一些关键领域,如战略规划、员工参与、质量结果和顾客满意。基于此,后续研究逐步提出了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相关标准与参考指标。比如,Chin等(2006)开发了基于web的供应商管理与评价系统,提出管理供应商质量的评价准则(战略联盟、供应商发展、供应商监控)和关键因素(购买商-供应商合作关系、技术和信息分享;外包战略、潜在供应商评价、供应商激励;供应商绩效测量、供应商绩效提升)。Lo和YeUng(2006)提出供应商质量管理的3个维度、10个关键因素,即:供应商选择(质量文化、质量系统)、供应商发展(直接参与、信誉、采购实践、购买商-供应商互动)与供应商整合(战略方向、购买商-供应商关系、运作、联盟)。

(二〉供应商行为对质量与绩效的影响

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必须提高供应的可靠性和质量,由此导致外包及与关键供应商战略联盟的形成。Kannan和Tan(2004)发现供应链联盟者和未联盟者在对待供应商和质量管理的态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企业绩效的关键维度具有直接和显著的影响。Lai等(2005)认为,稳定的关系与供应商质量承诺正向关联,当供应商对购买企业的供应确定性感知较强时,这种联系较强,资产专有性和交易频率对此没有影响。Prahinski和Fan(2007)则从供应商角度探究了交流质量的作用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评价内容和频率会影响交流质量和供应商承诺,供应商承诺对交流质量和供应商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总体来看,目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零散,供应商行为对质量与绩效的关系路径与影响机理尚不清晰。

四、供应链设计与优化

髙效的供应链设计是供应链管理成功应用的前提,而产品、服务及过程质量对供应链的长期成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保证以致提升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供应链的设计与优化,巳经成为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最近十年来,这一分支的发展更加迅速。例如,Lee和Whang(2005)将TQM应用于供应链管理和运营设计,从而以低成本实现较高的供应链安全;Rong等(2006)通过模拟食品质量退化,提出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应用于食品供应链生产和分配计划的制定;Batson和McGough(2007)借鉴质量工程学思想,构建供应链质量模型用于质量预测与质量改进;Vorst等(2009)基于食品质量、可持续性和物流不确定性的考虑,提出食品供应链重新设计的仿真模型;Das和Sengupta(2010)提出基于质量约束的供应链设计模型;Franca等(2010)基于质量风险和利润最大化双重考虑,引人了多目标随机供应链模型,对供应链质量、利润和顾客满意进行综合评价和优化;Hung(2011)结合作业成本法和经济激励方案,运用0-1目标规划模型提出全球供应链质量管理最优激励体系;Xie等(2011)运用博弈论思想,分析竞争性供应链结构设计和质量改进策略的选择机制;Dai等(2012)基于产品质量和保修范围的双重约束,提出运用单周期模型在集中、分散两种情境下对供应链进行优化;Wang和Li(2012)提出将动态产品质量(食品货架期)定价模型应用于易腐食品供应链的设计,以减少食品损坏和最大化零售商利润。

总体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供应链初始设计,以及后期优化与改进两个阶段,侧重于质量管理理念与相关模型的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该方向研究出现两个重要特征:首先,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质量管理理念与数学、经济学、运筹学模型的融合,以拓展研究思路与研究视角;其次,引人时间维度,开始关注供应链全生命周期内的设计与优化问题。

五、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未来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还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深人探究。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与外延的清晰界定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的基础。现有研究对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及其维度构成尚未达成共识。诸多学者大多都是根据各自需要,借鉴甚至是照搬传统质量管理要素,然而在供应链情境下的适用性值得商榷,因此,未来的研究迫切需要构建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

(二)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影响路径。现有研究过于关注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供应商质量管理与绩效的关系路径尚不够清晰。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尝试构建供应商质量管理影响供应链,以及企业绩效的整合路径框架。同时,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情境因素的作用,如环境、组织文化、企业特征,以及国别差异等等,以深人剖析供应商质量管理对绩效的影响机理。

供应链管理的质量管理范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也应用供应链管理得到了很多益处。

1.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指从商品生产一直到商品销售这期间所有节点所组成的物流网络,其中包含供应商、制造商、仓库、渠道商等。这一物流网络可以由多个个体或企业构成,但有些企业在这个物流网络中扮演多个角色。比如有些企业既是制造商又还扮演渠道商的角色、供应链管理让各个网络节点分工明确、各司所职,提高了各个节点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省了成本,降低了企业风险。

2.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的作用

2.1降低成本

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降低了其企业整个生产到销售的成本。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选择出合适的材料供应商,通过调查研究,评价各个材料供应商供应材料的性价比,从而优化材料成本。在仓库管理中,由于供应链上的信息实时共享,避免了以往需求信息逐层扩大的情况,降低了库存积压产生的成本问题。并且供应链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运输系统的成本和交易成本。

2.2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供应链管理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供应链管理应用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同样也提高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供应链管理直接把生产和消费关联起来,这时就需要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具有很高的客户服务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这个方面:客户在购买电子元件后,企业会采用配送货的方式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点不仅加强了供应商品的效率,还提高了客户服务质量。

3.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3.1.1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稀缺

现阶段,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稀缺是存在的现状之一。由于供应链管理需要掌握材料采购、商品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及销售等很多知识面,这种综合性人才培养起来十分困难。由于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缺乏优秀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导致供应链管理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功效。导致管理人才稀缺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企业方面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不是很重视,大多数企业没有一个完善的跨部门工作的机制,导致在供应链管理中大多都是就不同部门进行分开管理。(2)企业员工方面也没有进行学习的热情,不愿意在不同岗位上进行轮换。

3.1.2供应链管理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虽然帮助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进行很多方面的优化,但也同时伴随着很多风险。具体如下:(1)由于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善,导致供应链环节上的信息传递错误,可能会造成产品供应不上或增加库存等情况。(2)物流出现问题也属于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物流中断影响客户服务质量,阻碍供应链的流通。

3.2解决对策

3.2.1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是完善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具体人才培养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培养,可通过培训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知识,提高员工对企业生产流程的熟悉程度平。要求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学习先进的供应链管理软件,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2)可和大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把管理人员送入大企业中进行考察进修,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点从而加强自身素质。(3)可加大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引进,提高企业内部尖端的管理力量。通过引进的人才带动企业内部人员素质的提高。总之,通过培养人才可有效落实和完善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3.2.2加快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完善供应链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提高企业竞争力,了解市场第一信息,提高企业收益等。供应链管理通过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有效促进企业间的互补,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具体完善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点方法:(1)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求企业管理层把信息化建设当做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企业管理层重视信息化建设,才能把这一策略落实下去。(2)制定信息化建设部门,通过部门的研究来制定合适企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方向。信息化建设部门在考虑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和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信息系统的结合。(3)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员自身素质,培养员工对信息化的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努力,才能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

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帮助了企业完成了成本控制,降低了企业运营存在的风险,提高了企业顾客服务质量。但在现阶段的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人才的稀缺和供应链风险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不断培养优秀的综合性供应链管理人才,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把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安,刘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挑战[J].系统工程学报,2000,15(2):179-18.

[2]宋华.《物流供应链管理机制与发展》[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