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建设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层文化建设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范文1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统筹推进城乡基层文化建设一体化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2009年,县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完成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

(二)2009年,完成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及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

(三)2009年,完成全县10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达标建设及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

(四)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起基层文化阵地全覆盖、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同保障共发展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县文化馆、图书馆应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有关规定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和选拔优秀人才,逐步建立资格准入、全员聘用、优胜劣汰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每个乡镇要配备1名专职站长(使用乡镇已配备的事业编制),同时,面向社会聘用1-2名专门工作人员。文化站站长享受乡镇中层干部待遇,其任命和变动由乡镇党委征求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县文体局的意见。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实行集中培训、资格准入、聘用管理、目标考核。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由乡镇落实1名大学生志愿者兼职管理。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范文2

一、加强政府投资,加大硬件设施建设

基层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硬件设施的投入和政府资金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当地经济的发展。 只有经济发展了,政府才能加大文化建设,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更依赖于经济的发展。首先,建设基层文化的重点是要发展农村文化,要把基层文化的发展由城镇逐步转向农村,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把基层文化建设的资源、设施、资金等向农村转移。继续深入农村电影放映、农村书法比赛、农村文化馆的建设,逐步扩大农家书屋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面和辐射范围,服务更多群众,尤其是要结合农村实际,以村为单位,发展和建设一批适合基层广大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广场、文化大院等文化惠民工程,来充分满足群众各方面的文化需求和不同层次的文化诉求。其次,在建设基层文化的同时,也要发挥市场机制,把基层文化管理引领到市场发展领域,引导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注入基层文化在市场中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基层文化的双赢。

二、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完善农村基础文化建设机制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因为广大群众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体,群众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实现文化教化民众的目的。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中要按照我区基层文化发展的特点,有效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结合我区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传承和发展地域优秀文化,培养出一大批农村文艺爱好者和志愿者。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更要竭力发展先进文化,学习先进科学知识,意先进文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增强当地经济实力,在文化发展的同时,不忘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要着重建设基层文化,努力推进文化下乡等活动,逐步建设农村的文化站、文化场、农家书屋等为平台,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提升基层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引领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时尚,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只有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去教化群众,引导农民对先进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帮助他们扫除封建残余思想和乡村恶习陋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设基层文化,让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范文3

【关键词】检察文化;重要性;问题和不足;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063-01

一、深刻认识检察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检察文化其实就是社会文化在检察机关这一范围内的反映和体现,实践证明,检察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引导、规范、凝聚、激励等功能,它渗透于检察机关的职能工作、日常管理、干警生活及其他活动,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干警为民执法、严格执法、认真执法和规范执法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检察机关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对于提升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各项检察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检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对检察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干警缺乏检察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积极性。而对繁重的办案任务,各检察机关对检察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对检察文化内涵的队识还不够全而、准确,对检察文化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到位,存在对检察文化可有可无,耽误时间,不务正业,只是单纯的形象工程等认识误区,缺乏对建设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投入积极性。

2.只注重检察文化外在物质形式的齐备,忽视检察文化精神内涵的构建。未认清物质形式只是检察文化的载体,精神内涵才是检察文化的核心。把检察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机关环境的美化和丰富全体干警的业余生活,只强调发展机关环境和娱乐文化,离开了检察机关的精神文化建设。

3.盲目模仿,本院检察文化特色不明显。囫囵吞枣、依葫芦画瓢,照搬其他检察机关的经验和做法,使检察文化建设趋于表而化、简单化,未能发挥检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三、新形势下深化检察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新时期检察工作主题,牢固树立文化检察的工作思路,积极培育具有綦检特色的检察文化,总结提炼了“团结奉献、务实创新、执法为民”的检察精神,努力营造出和谐、争先、创新的工作氛围,培养出一支优秀、团结、向上的检察队伍。

(一)倡导学习文化,着力提升队伍的实战能力

一是夯实政治立检根基。深入“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群众路线”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十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干警头脑,指导工作实践。二是树立典型激励争先。提出“改革创检、人才强检、素质兴检、文化亮检、廉政促检”的发展战略和“12345”的工作思路,以评选“创先争优活动”为平台,挖掘一批埋头苦干、甘于奉献、干警认可的先进典型,评选出年度“办案能手、办事能人、青年标兵、金骥模范”。二是选准人才强检关键。紧密结合干警白身实际,帮助干警制定符合个人成长的学习目标和发展规划。通过开展“綦江检察论坛”、疑难案件研讨、观摩庭、检察官律师辩论赛等形式,加强干警专业素能的培养。

(二)积极倡导“和谐文化”,增强团队合力

一是以活动凝聚人心。开展“我为新院献一策”、“零距离交心谈心”、“盘点2011,思考2012”等活动,激发干警工作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支部和群团组织作用,通过运动会、文艺晚会、建立趣味小组等方式,加强干警之间的联系沟通,情感交流。二是以关爱增进理解。通过民主生活会解决班子成员间的互信互知,通过领导与干警的真诚交流增进理解信任;实施温馨车、干警食堂、交心谈心、生日慰问、定期体检、节日问候等“六大温馨工程”,解决干警的实际困难,体现人文关怀;积极改善干警职级待遇,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使干警感受到温暖,看到希望。

(三)倡导廉政文化,保持风清气正

一是加强廉洁环境建设。广泛开展“五廉四创”廉政型机关创建活动,大力营造“以廉洁为荣,以腐败为耻”的反腐倡廉氛围,将廉政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干警的工作和生活中。二是加强舆论监督建设。开发“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系统”软件,以防控预警管理和日常监督管理两大模块,实现对全院干警的全而、及时、动态监督信息化管理。率先在全市检察机关探索实施了以“二色”风险预警管理和四级责任捆绑预警机制为主要内容的“124333”防控预警管理“一卡通”机制建设,取得了全院干警零投诉、零违纪、零错案、执法更规范、业务大发展的初步成效。二是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大力开展家庭助廉活动,每年召开家属助廉座谈会,通过与干警家属交心谈心,给干警家属发廉政信等措施,倡导干警家属长吹“廉政风”、加设“防腐门”、严把“廉政关”、争当“贤内助”。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范文4

睢宁县乡镇基层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睢宁县乡镇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群众的实现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基层干部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受体制、机制的制约,乡镇文化发展处于弱势地位。基层干部的认识有限,在文化工作上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缓慢。各级领导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成为基层文化建设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二)文化服务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各乡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但由于经费不足,文化设施不健全,文体活动开展较少,参与人员较少、活动档次较低。例如,农家书屋由于经费和人员的不足,书屋管理使,出现图书归档混乱、丢失等问题。(三)文化工作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各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普遍较少,除城关镇之外的其他15个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只有1人,既是站长又是工作人员,部分乡镇还兼任其他职务或有其他工作安排,文化工作专业人才匮乏,制约文体活动开展。(四)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由于对文艺团体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各文艺团体实力较弱,没有形成独特的文化活动品牌,活动缺乏连贯性,活动规模较小,在群众中没有形成较大反响,未能充分发挥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

我县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基层文化建设牵涉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文化建设存在问题有着多层次的复杂原因:(一)思想认识没有到位。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在乡镇普遍存在。有些干部认为文化建设是一项抽象的工作,不像经济建设那样容易出成果、出典型,不能很好地把握和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二)缺乏创新意识。不少基层干部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在新形势下,把握新机遇,创造新业绩,提升文化品位,发展文化产业,发挥文化的优势等方面尚未取得成功的经验。(三)经费严重不足。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但与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加之县乡基层财力有限,文化活动开展、文艺团体的扶持等所需的经费难以保证。(四)人员使用存在问题。由于乡镇机构改革等原因,乡镇人员数量减少,各岗位上的人员调换频率较快。文化事业在乡镇工作中的弱势地位,使得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数量逐年减少,很多文化站长没有经过上级部门的任命而是临时代做,甚至没有正式编制。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范文5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群众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优化城市社会状态之前,需要先优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所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如果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喻成一个建筑,那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是建筑的地基,必须要打牢地基才能建造高楼。如果站在国家、民族、社会的角度,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喻成一个人,那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是人的灵魂。人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先发展灵魂,没有灵魂的人根本不能生存。同理,没有基层群众文化做基础,构建的和谐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失去了战斗的能力,更不用说经济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体制的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基础,引导群众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没有文化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不完全的和谐社会,因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组成成分—人群的思想无法得到良性引导,没有文化积淀的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空架子,没有实在意义。所以没有群众文化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没有和谐的文化根基,没有发展的潜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初的理念就是建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以人作为发展重点,所以基层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打造文明社会体系的目标,是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前提。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给我国建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强大的后盾。这主要是因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有效地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友爱性,并且化解了社会矛盾,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发展。所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表现载体,也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撑。现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水平成为了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二、建设基层群众文化的几点建议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笔者的调查结果而言,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接下来笔者总结几个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方法。

(一)建设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城市的外观建设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文化,例如: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建筑的彩绘方式等。在保持城市整体和谐的同时加入审美情趣和当地文化特色,许多文化名城的建筑都有独特的文化元素,比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威尼斯等。如果不能大面积铺设,也可以设置一两个亮点设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悉尼的海上歌剧院。

(二)群众文化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和历史资源抓住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本着尊重、引导、充实、发展的精神,突出时代气息与健康的民俗色彩。在节假日举办大型的职工文艺演出和趣味文化娱乐活动,使地方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节日得到集中的体现。郑汕、赵康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纪录,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社会文明的结晶”。所以,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是建设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基层文化建设建议范文6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62-02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在建设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中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群众文化建设取得了非常大进步,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如何打破各种限制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束缚和瓶颈,全面推进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重中之重,是构建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浅析当前我国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胡景涛同志在十报告中做出这样的指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由此可知,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必然趋势,具有现实意义。但目前我国乡镇基层文化建设仍然出现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重视力度

据了解,目前还有不少乡镇基层政府的思想观念,仍然还停留在在计划经济时代,更加重视经济建设和发展,并未认识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对我国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建筑基层群众文化,与招生引资有很大差异,其效果需要经过长时间验证,加之基层群众文化得不到政府的重视,故其投入力度相对较为薄弱。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新农村建设群众文化始终无法达到实效的主要原因。在建设新农村时,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文化生活发生出现了非常鲜明的反差,严重滞后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步伐。

(二)建设内容缺乏新意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主要是为了使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但由于基层群众人群基数比重较大,而地方风俗、个人喜好等均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加之,不少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有限,使得文化建设无法吸引大量群众加入其中。此外,目前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形式非常单一,没有新意,涉及内容反复琐碎,无法再精神文化氛围营造和提高群众文化修养上起到实质性作用。没有文化生活的充斥,大部分群众只得将精力发到赌博等上去,严重滞后了整个社会风气。为此,制约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又一瓶颈便是文化活动的单一性和无创新性。

(三)缺乏相应的文化设施

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相比较,乡镇往往地处偏远,且多以农业发展为主,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得乡镇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远远无法与城区相提并论。在缺乏文化设施支撑的乡镇,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起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导致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的主要因素。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乡镇基层群众的物质生活也随之提高,但因受以往精神层次的影响,不少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物质生活上升呈现为反比,新农村建设水平也始终停滞不前。即使政府着力于打造文化活动设施,也多由于后续资金不足和缺乏有效管理,以及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等因素,而形同虚设。

二、探析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之路

(一)重视乡镇基层文化的建设

乡镇基层政府首先应当深刻体会“十”关于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认识到文化建设对推动社会大发展的重要性,将乡镇继承群众文化建设提升到乡镇整体发展规划战略中来,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度,同时群众文化建设受到各个部门和群众的重视,同时要求各个部门及时给予文化建设部门相应的支持。此外,广泛吸收大量具有新想法、新思路的优秀文化建设人才,集思广益,从群众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分析他们的渴求,对症下药,让基层文化工作站能够高效运转起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丰富并不断创新基层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内涵

赌博现目前已成为了基层群众日常活动的首选,尽管这与人文价值观和自身修养的认识有一定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与文化活动内容单一也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加之,文化活动的缺失,基层群众只能够通过其他途径来消遣,这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精神享受,同时也更加符合其兴趣爱好,故单一乏味的文化活动自然而然被遗忘在脑后。为此,为了使乡镇群众文化建设活动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基层文化站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与各方人力物力的积极配合下,使更多地群众能够了解文化活动,进而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2]。例如:在篮球、象棋等传统活动基础上,扩大书画、摄影以及工艺展览、农业技术指导等活动。

(三)着力打造一支现代化的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团队

乡镇基层文化工作站是推动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这意味着工作站文化建设团队可直接影响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水平,故加大大人才教育培训和优秀人才吸收力度,是促进现代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创新和改革快速发展的关键。工作站可通过内部管理体系,明确的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等来激发广大文化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去,使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能够再上台阶。

(四)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加强农村文化机构建设

一是乡镇文化工作部门应将以民为本作为服务理念,并始终坚持为基层服务的宗旨,进一步转变机制,深化改革,推行具有现代化管理特色的管理机制。外强势力、内增活力,全面构建担纲专才的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放开搞活,同时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本的投入、资源的配置以及人才的聚集,使文化建设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逐渐发展起来。引入竞争机制,对文化工作进行刺激,使其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

二是将文化管理部门应发挥协调、指导和服务的功能,进一步转变职能,形成有序、健康、协调的激烈机制和现代文化管理模式,让文化艺术工作者真正走入到基层中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需,分析群众所求,全面普及农村文化,并通过办文化向送文化和管文化转型。

三是将街道文化工作部门和乡镇工作部门作为工作的重心,以构建图书馆、文化室为基础,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小城镇建设有机统一,将文化站室与两级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被放大,辐射带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