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旅融合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旅融合背景

农旅融合背景范文1

关键词:农业 旅游业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252-01

目前,产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产业边界也被不断的突破,旅游产业融合就是一个新的旅游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农业旅游正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一定程度融合的产物,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正形成一种热潮,基于此所形成的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研究不断。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使得农业与旅游取得双赢的局面。

1 农业旅游的范畴界定

祁黄雄(1998)、张永贵(2001)等认为: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仅仅是一种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有“观赏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等多种不同概念的集合体。

刘杰(2004)等认为:农业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体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农业示范、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农业艺术与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陈琳(2006)认为,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类型,农业旅游使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和行为成为旅游活动的内容,它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使农业焕发出新活力。

张文建(2011)认为,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业态,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通过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

从对农业旅游不同定义的分析、比较中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一些较为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农业旅游是由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它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体验、休闲、度假,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2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意义

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带动农业实现新的增长点,对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庞云杉,常少林(2011)等认为,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可以帮助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乡村农业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利益,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可以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帮助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张文建(2011)认为,农业旅游使农业的劳作方式、农田风光等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成为可被依托发展旅游活动的内容,有效地拓展了旅游业可依托资源的类型,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迎合了旅游者多种多样、求新求变的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农旅结合,实质是通过二者间的要素依赖与对接,达到供给优势与需求优势的最佳结合。

当然,农业旅游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杨振之(2011)以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背景,提出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互动有着双赢的效果。二者的相互融合帮助增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边际效益;帮助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新兴产业帮助形成新的增长极和新的主导产业。张莹(2006)提出了农旅互动的“三农”效应与旅游效应。“三农”效应表现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密切城乡交流,扩大农村社会开放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对农村的生态影响巨大。旅游效应表现在:开拓旅游新领域,丰富旅游产品和缓解假日旅游热点压力。

3 农业旅游的融合模式

学者们大多集中于研究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刘华楠(1998)根据我国地形、地貌、人文的多样性和气候、生物、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与特点,认为我国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和方向有十类,即都市农业型,生态环保型,绿色食品基地型,民俗风情型,新、奇、优、特产品型,人文景观型,地形地貌型,科技先导型,动植物品种示范推广型及农业博览会型。

梁留科,吴次芳,曹新向(2002)等从项目开发上认为农业旅游分为观赏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旅游模式。孙爱丽(2003)对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研究,认为,此类旅游首先缘起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在发展过程上,出现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三种开发模式。

张莹(2006)认为,农旅互动开发模式归纳为田园模式、乡村模式、科技模式和商业模式四大类,每大类又各自包括不同的具体类型。农旅互动产业组织模式则分为:“企业+农户”模式;“企业+社区+农户”模式;“政府+企业+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和“示范农户+农户”模式。

4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

颜醒华,李勇泉(2004)指出,农业旅游要想实现高层次的融合与良性互动,必须着手于加强农业旅游区的统一规划,理顺和健全管理体制,构建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灵活运用各种营销策略,搞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农业旅游创新的体系。

张莹(2006)认为农旅互动在产品的开发上要进行突破,通过整合资源,挖掘内涵,突出特色来培育品牌。同时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来完善旅游设施,加强宣传促销,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进而努力实现农旅互动的可持续发展。

郑俊挺(2011)对福州市农业旅游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包括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农业旅游配套服务的建设,提高农业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农业旅游协作组织建设,提高农业旅游产品档次,丰富淡季农业旅游产品,营造农业旅游浓郁的乡土气息。

孙杰(2012)认为农业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提是要对农业旅游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同时要加强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注意保护环境,打造体验型椎体旅游产品,重视资源开发的文化定位。

参考文献

[1] 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与实践[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8(1):48-50.

[2] 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农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6):48-49.

[3] 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2):214-217.

[4] 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27-29.

[5] 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10(26).

[6] 张莹.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农旅融合背景范文2

 

一、持续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及管理工作

1、做好旅游统计工作。一是节假日及旅游黄金周期间,重点上报各景区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数。协同区假日办做好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5个假期的数字统计、市场分析、旅游投诉等方面的工作。填报河南省旅游政务网数据系统。编写假期旅游综述,并联系主流新闻媒体发送旅游数字及旅游综述。二是每月统计全区旅游人数和收入数据,常规化完成旅游数据统计总报、月报工作,截至6月底,实现旅游人数924.80万人,旅游收入2.98亿元。三是每个季度填报“全国旅游景区管理系统”,加强对辖区内A级景区的监督和管理,指导A级景区优质服务规范经营。

2、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一是协助景区顺利通过A级景区复核。现有景区10家,其中A级景区6家:黄河富景生态世界(4A级)、丰乐农庄(3A级)、黄河花园口旅游区(3A级)、普兰斯薰衣草庄园(3A级)、绿源山水(3A级)、黄河逸园(3A级);备案景区4家:良库工舍、乡河湾、自然界、艺茂国际仓。二是上半年新备案艺茂国际仓1家景区:指导艺茂国际仓文商旅景区、良库工舍按照景区按照标准和要求做好A级景区资料整理、标识标牌设置工作。指导艺茂国际仓新建一个游客服务中心,目前,游客中心主体及功能区划分已经完工。三是做好厕所革命相关工作。对2015--2017年已建A级旅游厕所进行拍照、定位上传至高德地图。其中,按照市局要求将我区新建、改建10座旅游厕所申报情况在旅游厕所管理系统进行填报。四是按照《郑州智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要求,完成我区旅游视频会议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并已投入使用。

3、旅游宣传形式多样化。通过电视、广播媒体进行宣传,邀请郑州晚报、郑州日报、中国网等媒体走进景区(点)采访拍摄,上半年,电视广播媒体报道5次、网络媒体报道47篇、报刊报道24篇。

4、其他工作。一是参加2018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做好迎接塞尔维亚、瓦努阿图两个国家共11名外宾的接待工作并圆满完成接待任务,我单位王雪珂同志被论坛组委会授予先进工作者。二是做好惠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资料收集上报工作。紧紧围绕省市关于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向古荥大运河管委会提交《中原市场旅游分析报告》、《河南旅游规划》、《河南省旅游资源调查报告》、《郑州市全域旅游产业提升规划及近期行动计划》等资料20件。三是积极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共18份,满意率100%。结合李福顺、禹金丽等人大代表提出的旅游惠民免票建议,我局迅速行动,深入景区调研,组织富景生态世界、普兰斯薰衣草庄园2家景区开展了“惠济旅游扶贫惠民,门票优惠等你来”活动,景区向持有低保证的游客免收门票,每月向郑州市民提供50张免费门票、200张半价票。

二、多措并举开展旅游宣传促销

上半年,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活动12次。先后举办了首届豫台风情年、2018河南第五届绿源山水新春马戏艺术节、郑州首届国际花海美食狂欢节、首届“黄河诗会”暨第五届“天下诗林大会”、惠济区第一届全域旅游宣传周等8个主题宣传推介活动、艺茂国际仓举行中国(郑州)第二届观赏石博览会等。

三、稳步推进五旅融合发展

起草了五旅融合工作要点,明确了五旅各成员单位的工作目标。结合各单位职责,起草了《关于调整惠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及其职责的通知(草案)》及《惠济区2018年五旅融合发展工作要点》,提升五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5条以上,推出文化体验游专线、文物古迹游专线、滩涂文化游专线、花海游专线、农耕游专线、工业体验游专线共18条旅游线路。

四、全力配合生态红线划定相关工作

根据市环保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郑州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征求意见的通知》,积极配合生态红线相关工作,对辖区在生态红线范围内各景区进行普查,并通知景区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上报相关材料,整合材料报送至惠济区环保局。

五、存在问题

1.全域旅游工作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效率偏低。目前全区全域旅游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机关干部、群众参与性不强。全域旅游是一项“时时处处、行行人人”都需参与的综合性工程,五旅融合涉及及工业、农业、商业、教育、文化、卫生等诸多领域,亟需成立“旅发委”,由区四大班子领导进行统一指导,全区党政部门共同参与,更需文旅、农旅、工旅、商旅、康旅各个职能部门进一步认真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指标、责任主体,密切分工协作。

2.全域旅游亟需统一指导、统一规划。规划是我区全域旅游工作的龙头和根本。为实现我区旅游业发展模式由景区引领向全域发展转变,要尽快出台《惠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对辖区“旅游+”与“+旅游”项目进行规划指导,有效推进我区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避免出现重复性建设以及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等问题;借鉴旅游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整合好惠济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好大汉文化等特色文化,发展古城、游园等人文景观,打造新的经济业态。

3.旅游招商条件受限,缺乏龙头项目带动。受土地、规划、交通等条件限制,近几年,旅游项目招商进展缓慢,缺乏品牌、强势旅游项目入驻。现有的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小而散,呈碎片化发展,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缺乏与旅游配套的大型旅游娱乐项目;经营主体参与形式较为单一,各景区(点)单打独斗的多,没有形成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发挥互补的作用;旅游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4.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发展缺乏魅力。历史文化、地方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对历史文化研究不够,没有将历史文化遗迹与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起来,区域内文化元素没有进行系统梳理提炼,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未能很好凸显,文旅融合度不高,景区多为自然生态型,在文化的融入和彰显上做的不够。文化探寻、民俗体验型旅游项目少,特色文化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不足。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旅游发展缺乏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区在旅游公共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设立旅游交通标识牌,新(改)建A级旅游厕所,组织辖区内A级景区积极加入郑州市旅游年卡惠民行列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旅游公共服务面向旅游企业、面向游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明显。我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设施急需配套的问题突出,停车场、旅游标识牌、旅游服务中心等设施不完善,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等手段,使惠济旅游硬件环境再上一个台阶。

6.旅游宣介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旅游事业,一靠建设经营,二靠宣传推介,而我区目前的推介活动只限于本地区,缺乏省域眼光、全国眼光和国际眼光;当前旅游推介多是一些旅游节庆宣传活动,形式单调、缺少特色,主要停留在游客口碑和熟人相传的阶段,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惠济缺乏整体形象的包装,宣传口号、logo设计、旅游标识等方面不规范、不统一,未能在宣传推介中体现出惠济特色。

7.黄河滩区水源地保护对旅游项目发展提出新要求。《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我区丰乐农庄、绿源山水、黄河逸园、黄河花园口旅游区、普兰斯薰衣草庄园、黄河富景生态世界6家A级景区均在一、二级水源地环保整治范围内,旅游建设项目受到水源地保护的要求,目前已基本停建。部分已建成A级旅游厕所因涉及水源地问题,已经停用整改。

8.五旅融合工作推进困难。一是五旅各成员单位的认识不到位。文、工、商、农、康各部分工作进度不均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克服单纯的任务观点,切实强化工作效率和落实效果;二是土地指标需求不到位。发展旅游建设项目的用地面积较大,导致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已成为制约五旅融合深入推进的瓶颈,还需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土地政策支持,合理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缓解惠济发展旅游用地紧张的局面。

9.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一大批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既懂旅游又善于文化创意的高端人才队伍。当前,人才短缺是我区文化旅游工作的一个制约瓶颈,近半年来,由于市、区人才选拔,文化旅游局有14人调离工作岗位,文化、旅游、文物专业执法人员严重不足。人才缺乏导致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未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果,补充文化旅游工作队伍迫在眉睫。同时,辖区各企业均向旅游业靠拢,产业融合发展受人才的制约很大,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讲解人员不仅少,而且由于缺乏系统、专业、有效的培训,其专业素质也不尽如人意。

六、下一步工作

(一)以转变思想理念为重点,凝聚力量,形成共抓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

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2006年,我区成立了“惠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发委),受当时旅游发展规模和条件限制,旅发委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并不明晰,已不适应目前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所以,下一步首要任务是尽快启动重建和优化调整我区旅发委机构,形成全区上下共同参与、共同谋划、统筹协作发展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由区旅发委负责研究制定全域旅游工作开展过程中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项,审核重大旅游项目规划,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赋予旅游管理部门更多的职能,让其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规划、产业促进、资源统筹、服务监管等作用,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立足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密切联系全区各旅游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行政指导和信息服务,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精髓,突出黄河风情、生态体闲、古汉文化,把旅游与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策划具有惠济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二)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经营单位都要积极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推动文旅、商施、农旅、工旅、康旅“五旅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五旅”单位明确制定月度、季度或者年度工作完成目标,并严格按照目标推进项目进展。拓展产业融合渠道,做好旅游与现代农业、信息咨询、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相关产业对接,发展商务游、康体游、生态游、工业游等特色旅游,搞活门票经济、地产经济和服务经济,形成多点支撑、融合发展大旅游格局。

(三)以提升文化内涵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

惠济文化是由黄河文化、大汉文化和运河文化凝结而成的“三位一体”文化:古荥片区重点展示大汉文化、北部特色商业区重点展示运河文化、黄河滩区重点展示黄河文化;其他片区以文化、商业、健康、养老等为载体,大力展示特色文化。精心制作“拥抱汉族摇篮·畅享大汉文化”等一系列旅游宣介用语,塑造了惠济旅游之魂。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对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一定数额的文化旅游企业给予相关的奖补支持。鼓励文艺、文化工作者投资参与文化旅游企业经营发展。加强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形成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打造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模式的形成,围绕黄河文化、古汉文化等惠济文化旅游品牌,设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使惠济文化走进游客心中,展现厚重惠济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街区,突出惠济文化符号,提升惠济文化内涵。修复、重建城市城墙、运河等历史文化符号,建设特色文化街区、特色小镇,提高惠济文化品味。

(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提升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要从景区(点)拓展到全域。一是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加快《惠济区智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启动惠济区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与应用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对景区、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导游、公安、交通、环保、气象等不同旅游业态、行业的旅游相关运行情况信息的多源头、多形式采集和监测,有效提升旅游产业运行感知能力;可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搜索引擎、通信基站等多种渠道动态汇聚游客查询、游览、评价等行为数据,通过关联拟合分析定性推测景区/目的地热度、游客属性、产品需求等,还可以及时掌握旅游相关舆情,促进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监管、服务、营销体系;能够在旅游节假日实时景区客流量、游览舒适度、气象及周边交通路况等信息,提升旅游局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为游客行程规划提供信息参考。二是配合市旅游搞好旅游年卡运行管理。增加参与旅游年卡景区数量,加大服务网点密度,加强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发挥其旅游惠民便民功能。三是完成旅游交通标识牌、旅游厕所和智慧旅游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支撑。

(五)以整合资金资源为重点,加大全域旅游建设投入力度

政府投入,重点用于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和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产业投融资体系,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辖区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对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参与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实施,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几个具有核心文化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在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优势资本与优质资源有效对接,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拓展旅游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支持旅游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扩大融资规模,形成大投入、大格局、大转型的良性局面。

(六)变旅游发展瓶颈为机遇,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城市生态旅游”

农旅融合背景范文3

一、 项目指导思想及建设背景:

1.据农业农村部消息,农业农村部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要突出服务乡村振兴。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选择盘活利用模式。要统筹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传承,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模式。鼓励利用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采取整理、复垦、复绿等方式,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依法依规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为农民建房、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

2.为了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扬泰机场二期工程的建设是势在必行。随着机场提档升级,人流、物流、产业流将会迅速聚集,得天独厚的优势,临空经济区建设将成为丁沟的载体和平台,将大批发展要素吸引到这里,机场经济圈正在崛起。

3.光线中国电影世界项目是我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将在空港新城规划区内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摄影棚组群。西浦光线电影学院落户,既凝聚着西交利物浦大学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又涵盖光线传媒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品牌IP等多领域的实质内涵。两个项目将对地区影视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空港新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丁沟镇朱桥村朱套组位于启扬高速机场互通高速路和安大路机场连接路交汇之间,紧邻机场。朱套,名如地形,四面环水,村落房屋之间小巷多,风景秀丽,有“小江南”的美誉。小村落民风淳朴,人文历史悠久,明朝的举人进士韩如善和朱三嘚曾居住此地。目前,除去首批拆迁户,该组还有65户人家,309人,耕地445亩。该地段将受益于机场利好辐射

二、项目方案、方式,建设规模、实施进度及投资分析(另详):

1.乡村游(农活体验、果蔬采摘、捕鱼)机场旅客变游客;

河道和村道整理;各种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农田、八边地、河流由公司集体承包,统一规划,有机生态种养殖;

2.民宿居民交闲置房屋入股或租赁,一户一方案,改造装潢预算和施工监理(不新增建筑面积,旧房改造)。首批50个床位(经济型、中式精品型、乡村田园风型、集装箱型)。

3.餐饮农家乐,特产便利店,乡村酒吧,烧烤(200人次)

资金来源:政府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村企合作企业资金+农户个人资金=1000万

三、项目组织、劳动定员、运行操作:

公司运行:扬州市源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户

项目名称:水韵朱套—小江南

四、项目社会效益分析、风险分析:

项目效益达成村居环境好,人人有事做,户户有钱赚,文旅品牌响。

风险分析:1.坚决守住法律和政策底线,不得违法违规买卖或变相买卖宅基地,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所,严格禁止私搭乱建;2.公司与农户,公司与集体的合同合法合规,要有法律约束效应。村民要树立集体意识、抱团意识、规范意识和大局观念;3.特种行业经营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4. 经济下行,消费滞后,管理可能落后,收益周期延长; 5. 政策性拆迁;

农旅融合背景范文4

一、研究背景

2016年,阿拉尔市提出传承“四地文化”(塔里木河起源地、丝绸之路必经地、昆岗文化发掘地、三五九旅传承地),发挥“六动力”(浙江对口支援、兵团党委南疆办驻扎、北疆师代管、高等院校支撑、兵地周身一体、“师市合一”体制)优势,努力建设“五城”(精细石油化工城、纺织服装产业城、绿色食品加工城、大学科技转化城、旅游休闲养老城)的发展思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对现有生态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两山理论”阐述

(一)“两山理论”提出的背景。但有的地方采取掠夺式的发展方式,不考虑环境承受能力,惟GDP论英雄,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造成一些难以恢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以来,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国前所未有对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巨大关注力度,惟GDP论英雄的发展观和发展理念让中国经济在量上取得高度发展,但在质量上没有保证。(二)“两山理论”的内涵。“两山理论”的提出符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既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反映了各地区经济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将不平衡不充分的辩证观点引入“两山理论”来看,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间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两山理论”就是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统一、相协调,摒弃以往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真正将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三)“两山理论”与“绿色发展”。“两山理论”更好地揭示了中国发展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国已不能再靠毫无节制的损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来换取GDP了,而是要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道路,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绿色发展是创新引领、集约高效、质量优先的发展理念,是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发展新动能的必由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在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是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绿色发展之路。(四)“两山理论”对阿拉尔市旅游发展的指导意义。阿拉尔市是屯垦新城,东西相距281千米,南北相距180千米,辖区总面积693,968公顷。该市拥有纪念馆(展览馆)14座,新建连队综合活动室20个,拥有公共图书馆13个。截至2019年末,旅游景点13个,其中,星级以上旅游景点4个,旅游宾馆7个,旅行社13个。旅游业是一个资源消耗小,而对环境保护能力强的行业,在“两山理论”思想下指导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设计可以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以南疆特色苗木基地、359屯垦纪念馆、沙漠之城为代表的旅游景点,将屯垦文化、西域文化和沙漠地貌融为一体,体现了阿拉尔市发展特色旅游业的特有优势,这些旅游景点附近的团场都因此实现了多元增收,带动了周边的特色林果和零售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三、阿拉尔市生态资源分析

阿拉尔市北起天山南麓山地,南至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东临沙雅县,西抵柯坪县,傍依阿克苏河、塔里木河、台兰河、多浪河水系,地跨阿克苏地区5县1市(温宿县、乌什县、阿瓦提县、柯坪县、沙雅县、阿克苏市)。阿拉尔市位于塔里木河流域,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军垦人的努力下,逐渐将阿拉尔建设成为沙漠绿洲、塔河明珠。(一)水资源情况。阿拉尔市拥有水库6座,总库容5.27亿立方米。机电井2,918眼,提水量8,200亿立方米,修建防渗渠道3,865.6千米,建设配套渠系建筑物32,585座,水闸26,477座,堤防建设长度383.11千米。2019年全年水利工程供水量22.61亿立方米。阿拉尔地处塔里木河起源地,依托塔里木河,修库蓄水,为16个团场灌溉生产,相比其他师市,阿拉尔水资源较为丰富,如表1、表2所示。(表1、表2)阿拉尔的水域清洁是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最大优势,是最可开发的资源基础,也是今后可以用于绿色发展理念实践和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的主要立足点。(二)独特的沙漠资源。阿拉尔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端,阿拉尔作为军垦新城,是沙漠里的绿洲。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时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4~5毫米;而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500~3,400毫米。这里,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于平原以上300米。狂风能将沙墙吹起,高度可达其3倍。沙漠里沙丘绵延,受风的影响,沙丘时常移动。阿拉尔以沙漠之城、沙漠旅游基地为代表的沙漠旅游项目,既吸引了人气,宣传了阿拉尔市,又拉动了周边城镇的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餐饮、住宿等行业,经济拉动较快。(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阿拉尔平均温度在11.8℃,无霜期长达218天,年降水量82.2毫米,垦区日照时长2,765.4小时。超长的光照时间和昼夜较大的温差使得新疆的水果口感特别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营养成分。特别是阿拉尔所处的北纬38°40′被称为黄金水果种植区,涌现了诸如聚天红、塔里木河等优质水果品牌。(表3)

四、“两山理论”在阿拉尔市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实践

2019年以来,胡杨河和滨河大道的建设,阿拉尔城区整个被绿树、河流所环绕,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绿色的湖泊。近年来,阿拉尔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城镇化作为承载人口的重要吸引,同时也促进了阿拉尔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一)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发展。近几年,兵团游业实现“井喷-16-式”发展,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都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图1所示。2020年,阿拉尔13个旅游景点全年接待游客3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5亿元。旅游项目、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为地方经济增长提供了新路径。(图1)(二)旅游收入占整体GDP的比重逐年增加。随着新疆社会环境不断向好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新疆、兵团旅游,领略西域风情、感受西域文化、品尝西域美食,旅游业占兵团GDP总量逐年增大,如图2所示,从2006年的3.24%增长至2018年的5.84%,旅游业更是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行业。阿拉尔市已获全国绿化城市、质量魅力城市,优美的城市环境和热情好客的三五九旅人,为师市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基础保障。可以预想到未来阿拉尔的经济将有绝大部分来自于旅游业。(图2)(三)旅游项目门类丰富。阿拉尔市充分发挥自身地域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以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为基础,建设旅游项目,充分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发门类丰富的旅游项目,既能保护现有生态资源,还能拉动阿拉尔市经济,实现双赢。1、沙漠旅游项目。沙漠资源是新疆最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虽然沙漠里没有水源、植被,但沙漠确实是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独特的沙漠景色与神秘的西域文化结合,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来。2015年以来,以沙漠之门旅游景点为代表的沙漠旅游项目应运而生,有丰富多样的娱乐项目,如沙滩摩托、沙漠越野、美食节、篝火晚会、抽奖活动等。与此同时,在发掘了大批昆岗古墓,也被誉为昆岗文化发掘地,昆岗文化、欧罗巴人古墓等,也给沙漠旅游项目增添了别样的文化气息。目前,沙漠之门旅游项目正式被列入卡塔尔国际拉力赛的赛程之中。随着国际赛事的引进,沙漠之门旅游项目更加远负盛名,不仅拉动了国内旅游,更吸引了海外游客,更加为阿拉尔市招商引资开辟了新路径,不少客商闻名而来,在阿拉尔投资兴业。为突出生态旅游特色,沙漠之门旅游项目将“绿色旅游”引入旅游项目设计当中,沙漠之门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打造“生态旅游包”植树项目,在沙漠之门项目中规划了绿植栽种区,主要种植适合沙漠环境、具有保持土壤、吸收地下水份,同时具备饲草作用的“四翅滨藜”,项目采取亲自种和代种相结合的模式,与当地特色的花帽、红枣、核桃、葡萄干等特产相结合,给每株绿植都设计了具有精准GPS坐标的铭牌,连同特产组成礼品包,邮寄到游客手中,给游客一种亲自参与人进沙退工程的荣誉感,同时也拉动了当地特产的销售,真正实现了多赢。2、红色旅游项目。阿拉尔市是军垦新城,是三五九旅传承地,拥有数不清的屯垦故事,阿拉尔屯垦纪念馆是国家AAAA级红色旅游基地,纪念馆融入了西域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兵团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文物,是一个非常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基地,阿拉尔屯垦纪念馆已经成为阿拉尔旅游业的一张名片。3、农旅一体项目。农旅一体项目是当前比较成熟的旅游项目,主要的形式就是农家乐。阿拉尔市城区在十年前基本都是梨园、苹果园,随着城区建设,梨园、苹果园已经散落到城郊,但同时也为市民旅游提供了新去处。除了农家乐项目,阿拉尔还有南疆特色苗木基地、西域花海湾等旅游景点,主要通过南方水果花卉的种植,如蝴蝶兰、香蕉、火龙果、草莓等吸引外地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享受采摘、游玩的乐趣。

五、阿拉尔市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建议

农旅融合背景范文5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人才开发管理

茶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作为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在不断积淀,成为当今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茶文化中也在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海南的茶文化就是在融入旅游资源之后,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开发海南茶文化旅游不仅需要浓重的茶文化,更需要对旅游业的管理进行创新融合,因此,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宣扬中国的茶文化,对茶文化旅游人才开发管理就十分重要。

一、发展茶文化旅游的意义

茶文化旅游顾名思义就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系列。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还会带动旅游业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海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周边的服务业的发展,更是利于海南地区茶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营造出“以旅促茶,以茶促旅”的新型旅游文化氛围[1]。海南地区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对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推动海南地区茶业的发展

茶文化旅游就是将旅游产业和茶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这种旅游形式可以很直观地向游客展示出茶业从采摘到制作再到饮用和销售的环节,让游客参与到茶业产业的整个过程中,并且让游客在亲身体验的实践中了解到当地的茶文化,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茶产品的推广和宣传起到积极作用,促进茶产品产业链的发展。

(二)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提升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在享受旅游所带来的放松心情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文化精神层次的追求,因此,文化旅游成为大众所喜爱的新型旅游方式[2]。茶文化和旅游业的结合,正是顺应了当下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海南地区的旅游产业加入了茶文化,丰富了本地区的旅游资源,在精神方面拉紧了与游客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海南旅游地区的客流量。

(三)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茶农的收入

茶文化融入旅游业中,将茶产品中所涉及到的制作,茶艺等过程展现在游客面前,让茶农在正常的种茶收入中,增添了很多附加收入,同时这种茶文化和休闲服务业的结合,为旅客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的项目,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建设管理,提高海南当地居民的收入,对促进海南地区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业中的茶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产品,茶农不再只是进行传统的采茶和卖茶的简单模式,而是将茶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催化剂,成为旅游产业中的核心部分,如此一来,茶农的收入不断增加,积极性也就会不断提高。

(四)茶文化加入旅游业,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茶文化的旅游注重的不仅是物质享受,更是精神上的体会感悟,因此,游客在茶文化的旅游中可以切身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茶之经典。但是由于游客的种类有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很多游客对茶文化并不是很了解,尤其是那些国外友人,因此,他们在享受茶文化旅游时,就需要有专业的人士帮助他们,为他们讲解。目前的中国旅游业中,就十分缺少这样的人才,尤其是对茶文化和旅游方面的知识都可以掌握的人才,所以,培养这样专业化和知识化的复合型人才是海南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这样的新型旅游方式,可以培养大批对中国茶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知识积累的人才,让他们成为海南茶文化旅游的形象大使,通过他们的讲解和引导,让更多的游客都可以真正的感受到来自茶文化的魅力,让旅客在茶文化旅游中获得精神上的至尊享受。

二、海南茶文化旅游人才开发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就已经开始开发了,海南是我国的重要的产茶地区,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海南的茶文化底蕴也是十分的深厚,比如苦丁茶、五指山绿茶等都是很有名气,茶文化也是作为海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一直备受业界人士的关注。它是提高海南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目前,海南的茶文化旅游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海南茶文化旅游的产品形式单一

海南地处于我国的最南端,对茶的种植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海南地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采摘期很长,因而这里的茶叶产量很乐观。但是在海南的茶文化旅游中,茶文化加入的形式太过单一,茶产品仅是在旅游景区当作一般的旅游商品进行买卖。在植物园中,旅客只是通过讲解员的讲说,对茶的相关知识进行初步的认识,然后对茶进行品尝体驗,这样的形式就忽略了游客的主观感受,游客并没有完全的参与到茶文化的享受中,只是活动在买茶和品茶中。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旅游产品的形式也缺乏创新,这样的旅游形式对茶文化的推广宣传并没有现实意义。

(二)海南茶文化的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茶文化是一个拥有着丰富的内涵的文化,它包括茶的礼仪、茶艺、精神及与茶相关的各种精神文化元素[3]。海南茶文化的旅游是将海南地区特有的生态景区和茶艺之美相结合,为游客提供视觉和精神两种层面的享受,但是,海南目前的茶文化旅游中,茶文化这一部分的展现多半在对茶艺的展示和购买茶产品的两个环节中,这之中虽然体现出品茶的艺术,但是对体现生态景观的自然之美的呈现有所缺乏,只是将茶文化放在旅游的环境下,进行比较表面的不注重其内在文化的买茶和喝茶,忽略了其本质的内涵。

(三)海南茶文化旅游开发缺乏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认识

我国的旅游事业发展起步比较晚,缺少关于旅游方面的人才,而很多旅游单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并不给予过多的重视,他们认为这是为企业增添不必要的负担。在目前的一些旅行社中,他们大部分都是因为人才流失而造成客源不断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没有用长远的目标看待这一问题,在企业的规划中,并没有将对人才的培养计划列入其中,因此,在对人才的管理方面,缺少科学的管理机制,造成人才流失,拥有高水平技术的专业人才得不到重视,这同时使得员工失去工作积极性。

(四)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海南地区的专业旅游人才的培训模式过于单一,缺乏新意,而旅游业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很低。目前,中国大部分旅游从事人员都是通过参加相关机构所开设的培训,通过这种培训机构学习关于旅游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培训,而这种机构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对人员进行培训时,不会请专家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因此,在培训中就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4],所以培训出来的人员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都是一样水平和相同程度的基础性的人士,而非专业具有特点的人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才的培养,进而造成旅游产业的人才缺乏。

三、海南茶文化旅游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一)改善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建立科学系统的人力管理机制

海南茶文化旅游人才的开发和管理是当下旅游企业应该加以重视的环节,这是企业想要留住人才的必经之路[5]。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人才招聘机制是首要环节,吸引人才的融入,就需要企业在人才招聘机制中设立出吸引人才的策略,比如加薪策略、人才激励体制等,加薪是一种物质方面的奖励,用这种直接的方式刺激人才的加入,可以通过开展企业内部的职业技能大赛,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自身的职业技术能力,在比赛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再通过精神激励的方式促进与人才之间的感情交流,从而使得企业为人才提供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支持。

(二)保障人才不流失,增强员工的就业安全感

旅游行业一直处于一个人才流失的状态,不仅表现在人才的业内流失还表现在人才流失到其他行业中,为保证企业人才不流失,企业要制定出相关政策来留住人心,保障员工的就业安全感。提高员工的就业安全感首先要保障员工在生活中的保障,比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补贴等,帮助员工解决生活问题,同时,提供员工一个舒适具有安全感的工作环境也是极其有必要的。对员工的业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奖励,稳定员工的情绪,让员工在企业中得到重视,这都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转变人才管理思想,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

对于海南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我们是怀有期盼心情的,但是为了促进这一事业的发展,就需要大批先进的优秀人才队伍。我们的旅游产业离不开优秀人才,因此企业要转变原有的人才管理思想,在企业内部开展专业的培训体制,让员工定期参与培训并为员工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6]。鼓励员工考取各项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例如茶艺师证、评茶员证等,提高员工的茶文化涵养和素质。其次企业的管理者要和员工保持亲切友好的关系,让员工感受到来自上级的重视,自然就会提高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努力为旅游事业的发展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和技术水平,为茶文化旅游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中国的旅游事业虽然起步晚,但是我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些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保障。此外,海南的茶文化旅游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它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旅游企业要加强对这些优秀人才的开发和管理,保证人才不流失,提高人才的积极性,依靠海南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业。让优秀的茶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让旅游事业在创新融合中顺应时展的潮流,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让世界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海南經贸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林文超,1983年生,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陈芳,1967年生,女,本科,副教授,旅游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参考文献 

[1]谢艳.石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5. 

[2]陈淳.校本课程开发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的实践意义[J].新教育,2017,(10):67. 

[3]徐铁成.浙江南浔古镇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4]费维峰.基于RMP分析的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3. 

农旅融合背景范文6

关键词:意境构思神似情景交融

中国自古以来都以意境品评绘画作品,画作的意境体现了作品的深邃精神内涵,在风景写生中营造意境是教学的重要要求。

意境是绘画基本要素的综合反映,它以各种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营造出浓烈的画面气氛和超脱自然的客观物象,表现一种情景交融、物我贯通,无比广阔的艺术的化境。

意境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且有虚实相生,意与境偕,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中国古典文论独标境界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是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①这指明了绘画的意境。然而不同的艺术家对意境的理解不一,如:北宋郭熙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李可染说“意境”是绘画的灵魂;唐代刘禹锡的“象外之象”“境生于象外”;有的艺术家重“实景”,有的重“真景”,有的重“梦景”,有的重“神景”。在今天的色彩风景写生中,笔者认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以景表情,以独特的构思达到画面有序,气氛浓烈,物象神似,感人至深。色彩风景写生时要求充分的投入,完善画面元素优化,增强画面的意境表达。

写生时营造意境,要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要做到这种境界,就要处理好由景生情,以情表意,由意入境的关系,必须在色彩写生时从多方面进行创造。

第一,格调高雅,深思周密的构思。一幅色彩风景写生作品的格调优雅,耐人寻味,它直接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气质,因此加强自我修养必不可少。面对自然景物在营造意境时首先是选景,选择你感兴趣的景,由景生情,以情观景,从而把看到的繁杂的景物在大脑中加工成艺术形象,确定立意和表现形式。立意或是明快的、简朴的,或是秀美的、苍劲的……不同立意应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笔触的运用、色彩的薄厚、调子明度高低……通过点、线、面、色有机变化组合的视觉造型语言营造意境中的具体形象。立意与形式确定后采取相应的构图方式,如边角构图,三角构图,S形构图等。从构图的规律和法则净化画面中的各种构成元素,如区分物象均衡、对比、节奏、变化统一、主次、虚实、前后、藏露等巧妙的经营位置,以虚求实,以真求神,以有求无,无限寓于有限之中营造象外之境。在这个过程中触景生情,以情观景,寄情于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的妙境。

第二,画面的色调营造一种气氛,就是说要有境。色彩的不同倾向可传达不同的情境,如倾向大红色调让人感到热烈、兴奋,充满激情,使人联想到中午或夏天等;倾向黄的色调让人感觉成熟,使人联想到秋天;冷色调让人感觉凄凉、阴冷,使人联想到雨天或早晨。不同的色调让人感受和联想到不同情境。色调对于作者更能表现当时的感受和情绪,更能使观者身临其境,感受画作的整体魅力。第三,建造画面秩序和情景。提炼所画物象的各种关系,一幅画中所有表现对象的主宾、空间、透视、轻重等各种对比关系突出体现了其思想内容。反之画面对象平均、秩序混乱、思想模糊不清,让人看不清、没启迪,更谈不上美,这样的作品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我们画画时要从大小、前后、虚实、远近、高低、冷暖等对比关系;视角变化,画幅大小长短等构图的形式,语言表达形式,材料运用及笔触变化等方面,通过概括、加减、聚散、夸张、重叠等艺术手法的处理给画面建造秩序和情景,清楚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情感,使画面有更深的精神内涵。

第四,注重“神似”。神似是中国画的理念,南朝山水画家宗炳强调山水画的“畅神”概念,强调主观作用,抒发胸怀,发挥以形似传神的写意功能。在风景写生中自然物的繁杂不可能都画出,这时我们为解决此问题,应简洁地概括追求形似,以画印象,画感觉取代客观对象。在风景画中忽略或放弃具体的自然景物的细节描绘,取而代之的是意象描绘,注重抒发主观情绪,强调“意”的表达,不拘泥于“形”似和“笔”到,但有时意到,笔不到,形不似,则减弱意境成分。对于“神似”要恰当地把握,才能加强意境。总之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如北宋范宽的《蹊山行旅图》,树丛掩映之下的小人及驴马,人与自然的比例充分表现了人对自然崇敬的高远意境。西方画家也不例外,如法国画家彼爱尔·波纳尔风景油画《棕榈之枝》的空间意境表现独具匠心,他画中光线强烈,色彩纯度很高,画面中间色彩略有变化的红房子,画面上方棕榈叶从头到尾画出许多变化。远处明亮蓝色背景映衬出高高低低不同的造型,细微多样的描绘使画面层次丰富多彩,近景与远景的区分造成空间气韵,色块对比和光影效果引人入神。画中人物很“虚”,隐约的轮廓造成人物“神似”和蓝色背景相协调,中景的房子清晰可见,这种虚实对比和高纯补色对比,使整幅画处于阳光明媚人物闲逸意境中。画中虚实情境和空间韵致的高度意象化和精神化,有如闲逸美好的幸福生活在作者心里荡漾。这是巧妙地利用虚与实、藏与露的艺术处理手法造成的一种高境界;相反,则境界愈小。从中外大师物象处理中可以看出,各种物体在情境中相互包容、渗透与变化,从而构成深远的意境,使之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幻觉和相应的情趣。审美的愉悦不仅在于美的直接反映,而且在于反映过程中美的再创造。在创造性的意境想象中,审美者能获得无穷之味、不尽之意。意境是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融合的结晶,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意境的营造是绘画的灵魂,也是构图艺术的最终目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最终目的,融情于景是构思、营造意境的绘画构成方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宋·苏轼),既达到了意境的造化,又不失构图艺术的美感内涵,借景抒情,完美契合,超以象外。色彩风景写生不论是油画还是水彩画、水粉画,在写生过程中需注重构思构图、情感的融入及意境的营造。写生是一种绘画综合能力的训练,大家要重视结合各知识点的综合利用,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各种因素融合一体。面对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优美动人的风景,画出佳作来,顺利地完成写生课程任务。

注释:

①夏征农主编.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P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