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居家养老的弊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居家养老的弊端范文1
关键词:公益慈善 居家养老 模式分析
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压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超过7%,该国家或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第五次全国人口大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为10.3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 6.96% ,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全国人口大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表明我国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欠佳、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空巢”家庭比例过高等都是严重单独社会问题。21 世纪中叶之前,中国都将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50年,我国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亿;其中,80 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1亿。巨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给我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不论是老人及老人家庭还是我国政府,都应深刻认视老年人口日益增多所带来的空前巨大的养老压力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与欧美等一些福利国家不同的是,我国面对的是“未富先老”这样一个局势。是在十二五期间,这一问题仍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尽管我国GDP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因人口众多,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不能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相适应。
因此,民政部今年提出要在全国推广“社区居家养老”计划以分担传统家庭养老以及机构养老面临的压力。
二、居家养老模式概述
居家养老是指“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上的,以国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穆光宗、姚远,2000)。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宁波、大连、厦门等已经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社区服务设施的完善和社区建设的加强对于居家养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中心17.5万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0003个,比上年增加130个,其中提供住宿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674个,不提供住宿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9329个;居委会社区服务站5.3万个,其他社区服务设施11.2万个。城市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3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28.9万个。 虽然社区服务的数量逐年在稳步增加,但是居家养老依然存在着服务提供主题较为单一、养老服务种类较少和层次较低、管理部门缺乏有效沟通、老年人作为需求方参与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三、公益慈善在社会保障方面意义
公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公益”为后起词,其意是“公共利益”,“公益”是它的缩写。“慈善”是指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本文提及的“公益慈善”主要是指目前一些不把利益最大化当做首要目标的社会公益组织或团体在居家养老方面的意义。在笔者看来,其意义有三:
(一)能够减轻其他养老组织的负担
1、对家庭而言,公益组织对老人的关怀能够减轻其家庭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养老负担,尤其是对于目前越发凸显的越来越多的小家庭来说,公益慈善组织的介入,既减轻了家庭养老支出的成本,又缓解了家庭的精神压力;
2、对社会而言,社会公益组织在吸引广大志愿者投身养老服务的同时,也在全社会很好得倡导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提升了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能促进公益慈善组织自身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来说,会慢慢在公益慈善组织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还逐步形成了养老服务方面的社会支持链条;
3、对国家来说,公益慈善组织筹款方式多样,来源广泛,这些组织将筹到的善款投放在养老服务领域,大大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的同时还会因公益组织工作方式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激发政府对于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可类比的例子有免费午餐成功促成国家每年拨发160亿元解决2600万乡村儿童的午餐问题。
(二)是推动居家养老的有效途径
前文已经提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不能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相适应,我国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政府能够用于养老方面的财政支出远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因此,就必须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同时,反观西欧国家的一些发展经验,完全由国家承担的养老模式也有很多弊端,很多政府最后不堪重负不得不转变养老模式。公益慈善组织参与居家养老,除了前文提及的在财政上减轻国家压力外,某种程度上,其实也迎合了多元发展的需要,不会造成西欧国家那种缺陷,也为老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还提供更为优质的养老服务,比如招募具有文艺基础的志愿者走进喜爱戏剧的老人家中开展服务。
(三)促进社会养老体制的完善
目前的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两种模式,但是近年来,“空巢”家庭在城市显得格外突出,即便是农村,因为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传统家庭日益减少,几代同堂已极为罕见。因此,家庭养老功能的衰弱是不争的事实。
而依托国家补贴、社会赞助、亲人出资或自筹,从而建立专门的养老机构的机构养老模式随着发展,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如养老机构质量偏低,不能满足当前的老人需要;中华传统的孝道价值观让很多老人无法接受机构养老的观念;很多老人在养老机构中出现忧虑、孤独、自闭等心理问题等等。
由此可见,传统的养老模式都不能很好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相对比之下,公益慈善组织介入的居家养老模式,使得居家养老焕发出更多的朝气和活力,因其形式的多样性和对老人爱好的贴近性赢得了众多老人的一致认可。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养老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注释:
[1]民政部的《2009年度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详见省略/gzdt/2010-06/10/content_1624699.htm
参考文献:
[1]范明林,张钟汝.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2]梅陈玉婵,齐铱,徐永德.老年社会工作[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居家养老的弊端范文2
一、我国的养老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老龄化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普遍趋势,至今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最新数据公布,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并且我国老龄化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它具有“增速快”“基数大”以及“未富先老”的特点,使我国社会养老的负担不断增加。中国向来是一个重礼节、重孝道的传统文明大国,赡养则是中国孝道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使家庭养老成为老年人的最佳选择。然而,随着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人口流动加快、家庭小型化和子女工作负担加重等情况的出现,家庭养老功能开始逐渐弱化。机构养老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但其服务成本相对较高、受众性较弱,而且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观念束缚并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我国采用的两种基本养老方式在发展过程中相继受到挑战,急需一种合适的养老模式来平衡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方面的利弊。
二、居家养老与社会支持
(一)居家养老的界定
居家养老是我国政府目前大力提倡的养老方式,也是老年人最首选的养老模式。我将从养老资金来源、地点和服务供给三个维度来对居家养老进行概念界定。从经济来源角度来看,既可以来源自我提供如劳动所得、储蓄、财产、投资收益和退休金等方式,也可以由家庭子女提供。从地点来界定,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有着明显的区分,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而不是入住社会养老机构。从服务来源角度考察,居家养老的服务来源具有社会化、多元化的特征。社会化即养老所需服务可由社会提供,如社区、机构购买服务。多元化即服务主体不仅由社会承担,家庭成员(如配偶、子女)都能够承担。所以,居家养老是一种资源提供主体多元化、服务提供社会化、养老地点不脱离熟悉环境的新型养老模式。有些学者则认为,居家养老实际就是“居家养老”与“社区照顾”两者的结合。
(二)社会支持的界定
社会支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国内社会学界对于社会支持的界定众说纷纭,可简述有以下几种理解:1.社会支持的方向视角。蔡禾认为社会支持只是一个客体单向的受助过程或行为,把社会支持称之为社会支援,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其他学者认为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受助过程或行为,而是一个互助的过程,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相互支持。2.社会支持的客体视角。陈成文认为,社会支持是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行为。而张文宏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弱势群体,而是应面向全体人群。本文比较赞同陈成文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解释的社会支持。
三、居家养老所面临的困境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其发展关键就在于如何在社会适应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一)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
中国向来都是一个重礼节、重孝道等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的中国社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使老年人晚年在经济、物质、情感与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支持在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等领域与其他国家有着不同的传承。我国老年人晚年的生活主要由家庭来照顾,追崇“养儿防老”而“孝”则是调节家庭成员赡养行为的重要准则。古人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老年人根深蒂固的“孝”文化一定程度地阻碍了多元养老模式与养老事业的发展,同时对空巢、独居的弱势老人增加了边缘化的危机,为其生命安全增添堪忧。
(二)居家养老功能的弱化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传统社会的家庭具有养老服务功能,老年人在家庭中可以得到生活的照料和情感的寄托。但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功能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使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家庭”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当前的年轻人由于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工作和学习上,对老年人的照顾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家庭的高龄化、空巢化比较明显。
(三)服务人员专业性缺乏
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与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密切相关。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衣食住行基本物质生活照料是最低层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攀升,最凸显的是情感需求。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大部分服务人员均为本社区低保户和下岗人员、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无偿提供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对服务人员只进行一些必要的家政服务培训之外,很少进行专业性质的培训。加之服务人员社会地位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质量。
(四)社区服务平台组织管理不健全
社区服务是居家养老模式中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目前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的政策支持、资金供给、资源配置等仍难以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日益增长多元需求。社区服务平台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社区提供的养老设施不完善,规模较小,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生活活动层面上;行政化的社区管理方式不能满足老人个体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在健康护理、安全防范、精神慰藉等方面有所忽略。
四、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完善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系统
居家养老的社区支持符合我国老年人养老实情,使老年人不脱离亲切、熟知的人文环境,受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亲人、邻居、社区工作者等)利于精神生活的丰富;受众性较强,满足无经济能力的特殊老年人(低保户、空巢、独居者等)平等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等优势。因此,居家养老的社区有效社会支持能够完善传统居家养老的弊端,具有可行性。
(一)加强社区对养老服务管理创新
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复杂、综合管理之中的一项核心工作,切实搞好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是对社区居民中弱势群体的一种基本保障,也是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凝聚力、社区威望建立的一个关键途径。社区对养老服务的不断管理与创新,能满足广大居民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同时也是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1.建立数字信息化网格管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治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第一次把网格化管理提高到了国家层面。首先,社区要对管辖内的老年群体细分类型,便于提供精准化监控、服务。其次,社区要建立一个电子个人信息库,便于平时收集个人信息备档,可以在意外应急事故下提高办事效率;建立社会化联络网,不仅可随时了解老年人生活动态,针对老年人需求提供服务,并且加强了空巢、独居的特殊弱势老年人安全保障;在每户居民家安装隐私防护预警设施,直接可以联络到社区工作人员,提高老年人人身安全预防作用。
2.加强社区养老管理的社会化。在社区管理中,要遵循社会化,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逐步改善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加大社区管理的社会化强度,特别是在提供养老服务这项核心工作,使社区提供的服务更有活力。转变政府主导地位,“下放”社区管理项目,转变政府角色“服务”,而不是“掌舵”。使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组织、队伍加入到管理之中,既能壮大社区养老服务管理队伍,又能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管理效率。
3.构建社区文化,加强教育宣传。社区养老服务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服务,更重要是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服务,依靠情感力量可以调动社区老年人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首先要对老年人进行教育和情感疏导,建立主人翁意识,能够真正参与融入社会,使老人得到真正的社会化。其次,社区构建新时代孝德文化理念,举办宣传教育活动,满足老年精神需求,从而改变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以文化融合促进老年人的参与,增强社会归属感,找到自我实现价值。
(二)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社区的建设需要大批的专业工作者,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工作质量与服务水平,关系到居民对社区的归属程度。因此抓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
1.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管理人员。从目前看,社区管理人员多数是本社区的退休和下岗人员,本身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具备就职者的专业素养,不能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首要措施就是向社会广纳专业人士,进行开放式选拔,壮大社区人员队伍,把优秀的才干、专业的职业情感倾注到岗位上来,领导、参与社区建设,必然提高社区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强化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社区的蓬勃发展、创新突破是需要社区工作者通过先进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服务水平来到达到的。为了更好地解决新问题和新情况,社区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所学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所以,应该规划社区工作者定期培训、定期调研,进修专业知识,学习引荐成功经验。
居家养老的弊端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老年人口数童的增加,城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因为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主要在社区,居家养老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推动居家养老良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和谐杜会的发展。
据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1%的抽样调查,福建省常住人口为3532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671万人,占47.30%,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306万人,占8.67%,由此推算出居住在城镇的65岁及以上的人口约为144.738万人。福州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77.7万,占户籍人口的13.95%。千百年来,人们认为养老是家庭问题,“养儿防老,,是社会传承的“孝文化,’,但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作为一个老龄化社会,当人们老有所养遇到问题时,养老便逐渐演化为社会间题,它不断对我们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挑战。目前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目前福州老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由于个体差异等各方面的原因,这种方式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这些弊端需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来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这不仅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主要问题,而且也为开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类型、形式和内容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为支撑,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基本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也就是说老年人可以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政府不必花过多的资金建设集中的养老机构和设施,只是在老年人所生括的社区范围内实行各种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购物、清扫、护理等日常的生活照料。
(一)居家养老的类型
一是独立型的居家养老,老年夫妻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即老年空巢家庭,或是单身老人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即老人单身家庭;二是与子女合住型的居家养老,即传统的多代同堂家庭。
(二)居家养老服务形式
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二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三)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客
社区照顾。社区照顾应分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和社区养老机构照料服务,其中,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又分为上门照料和“日托”照料,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上门照料服务的内容应包括家务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服务对象应涵盖具有有效需求的健康老人、部分不能自理老人和长期卧床不起老人。
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老人实现自身价值、寻求精神寄托、获得心理满足的需要。对于绝大多数老人来说,社区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和桥梁。社区应当为老人提供参与社会的途径和舞台。
社区活动。社区活动包括各种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不同规格的社区老年学校,各式各样的社区老年文体活动,以及社区专门为老年人举办的各种活动。
社会支援。一些社会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以社区服务的名义在社区里开办的各种为老年人所需要、所欢迎的项目和连锁服务。
二、发展居家养老的意义
(一)居家养老的社会意义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成家压力的增加,年轻人外出闯荡的越来越多;经济、住房等条件的改善,老年家庭空巢化呈明显上升趋势,传统合住比例在下降;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许多城市居民的家庭结构呈倒金字塔形,“4:2:1”(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家庭增多,传统家庭的养老模式和观念受到很大冲击。预计到2030年,每4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位老人,而每对中年夫妇将要负责照顾4位老人。有关资料表明,50年代初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即将进人老年,预计到2010年,60岁以上城市老年家庭中的“空巢率”将达到80%以上。且未来的“空巢”老人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将无法完全尽到赡养的责任。虽然大多数老年人都喜欢家庭养老,有儿孙绕膝、精神上能经常得到子女的慰籍,享受天伦之乐,但这种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子女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参与社会活动的减少,心理上的孤独感也会越来越强,他们需要得到子女的关怀、理解和精神安慰,老年人这种心理和感情上的需求,是任何福利机构难以满足的。据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福建省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1人,而这样的小家庭,即核心家庭要全部胜任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是不可能的,老年人的家庭观念比较牢固,地缘文化观念浓厚,重视街坊邻里的情感维系.他们对社区有较强的认同感、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倡导“居家生活,社区养老,社会服务”的养老理念,是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方式。
(二)居家养老的经济愈义
机构养老虽然能使老年人得到较好的照顾,但大多数老年人并不愿意去养老院,况且社会福利单位床位非常有限。据福建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末福建省总人口3535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30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7%。而全省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700张。那么大规模发展机构养老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也不符合中国国情。在福州,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一直占主导地位,作为老人来说,“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老人辛苦一生,最乐意的是在晚年时能够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因此有的老人认为子女把自己送人养老院,就是遗弃自己。而有的子女虽然工作负担重,但是也不愿将老人送人养老院,就是担心别人说自己不孝。另一面,一些早年退休的老人退休金较少,进养老院的费用也是一个家庭考虑的重要因素。当前政府财力杯水车薪,但又要必须解决“未富先老”的现实困难,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就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方式。
三、居家养老发展过程存在的困难
(一)资金问题
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人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即使福建省人均GPD在2005年已达2237美元,高于全国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多是人均CDP在5000美元以上进人老年化社会有相当的差距,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人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
2005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10.0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21.88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88.2万人。
社会养老的很多环节都需要资金,由于社区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工作活动经费以及设施建设费用难以筹措。因此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发展居家养老的资金应建立多元的筹措和运行机制。改革资金来源的单一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政府要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用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和保障,使投资渠道畅通,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样。如上海浦东罗山市民会馆就是全国第一家引进社会团体一: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投资、独家管理的社区服务机构。
(二)服务人员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人员,服务内容局限于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素质有待提高。这支队伍儿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培训。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据了解目前福州市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绝大多数社区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也就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
四、促进居家养老良性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老年家庭档案
街道和社区责成人员负责为空巢家庭建立档案。社区服务根据空巢家庭的要求实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务制。社区服务的内容可以是多样的,比如便民服务的一般项目,特别应增加如修脚指甲、陪同看病等专门为老人的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安装有远程中央控制和服务的电子呼叫系统。没有条件的地方,街道或社区应组织建立联系人制度。联系人可以是健康的离退休老人、学龄孩子或其他社区内的志愿者。联系人与空巢家庭定期保持联系,有问题则按街道和社区提出的应急办法处理。即使安装了电子呼叫系统的地方,也最好建立联系人制度。如果街道或社区需要送饭的老人比较多,可以统一组织符合条件的食堂或饭馆给老人营养配餐送餐。
(二)建设老人活动站
养老院只能解决很少一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多的老人的老年生活只能在社区进行。近年来,福州市社区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小区设置了简单健身场所和老年活动之家,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新型社区标准还有相当差距。老人们在经济有了保障的同时,更渴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增进生活的情趣,扩大社交的范围,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如福建福州台江上游社区老人活动站是社区老人的聚集地,很多老人习惯在这里聊天、看报纸、打麻将。社区老人基本上是本地人,熟悉很多风土人情,喜欢唱闽剧,社区老人自发组成乐师团,老人们自由地登台演唱。老人活动站给老人提供了一个愉悦的场所,使老人之间交流多了。
(三)设立服务呼叫中心
有条件的地方可安装电子呼叫系统。如北京市潘家园地区,从1999年在这建立“社区综合服务呼叫网络管理中心”,为所辖1800户居民提供包括生活用品配送在内的各种服务。青岛市的南区,创建了”社区综合服务呼叫网络”系统,将俗称“一点通”的服务终端设到居民家中,由服务中心根据居民随时提出的需求提供上门服务。由于这种“一点通”的使用特别简单,因而尤其适合独自居家、行动有障碍的老人使用。
(四)设立“时间储蓄”
社区服务志愿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所花费的劳动,以时间为单位记人个人服务储备账户,等到自己年老需要接受他人服务时,就可以从自己的服务时间储备账户中支取等值的服务时间。’如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松榆里第一居委会自发筹办”时间储蓄”,组织低龄老人义务照顾高龄老人,并为服务者发放《服务卡》,用于记载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今后,可持卡在本居委会范围内享受相等时间和质量的服务。南京市鼓楼区1999年出台了(鼓楼区社区助老服务储备制度》。该制度规定,凡具有本区常住户籍的16周岁以上社区居民可申请加人助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领取《助老服务储备卡》,凭卡在管理机构的安排下为老人无偿提供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抚慰及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服务,服务时间以小时为单位记人储备卡。服务者可在自己年老时支取服务时间储蓄,也可将服务时间储蓄转让给65岁以上的直系亲属。上海市虹口区和静安区先后出台的(老年生活护理互助会章程》及《管理办法》也有相关规定。这种以互助服务为基础、以低收人老人为对象的社区服务新方式无疑是一种适合国情、适合国人尊老敬老传统的社区养老重要补充形式。”时间储蓄”在更大范围内动员了社会资源,节约了社会成本,不失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社区养老新选择。
(五)设立各种与老年人相关的组织机构
设立老年婚姻介绍所。在伴随社会家庭小型化趋势,娜寡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也会增加。老年人再婚其实就是自我养老意识的一种体现。设立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帮助鲜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可缺少的内容。老年人一旦自立自强,可以大幅减轻儿女的压力,间接节约社会资源。
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函授等多种方式,或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办老年书画班、音乐班、舞蹈班、电脑班、外语班等,以满足老年人求知、自尊的需求。
设立老年人才市场。老年群体是一个蕴含着极大开发价值的人才资源群体,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设立社区老年人才市场,使老年人中的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以自己的优势再就业,继续奉献,参与社会发展,体现老年价值。这样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开展社区老人法律援助、咨询、调解、庇护等服务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诸如丧偶、离异后的再婚问题;无子女及亲人瞻养问题;老年人受虐待问题;家庭财产分割问题等等,维护和保障老年人权益,使其安度晚年。
五、服务队伍社会化
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以专职人员为主休,兼职人员为辅助,青年志愿者为基础,形成庞大的服务队伍;充分动员社区公众和年轻型的老年人参与自愿助老服务;增强老年人的自助能力和代际间的互助意识。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和发展;要从专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还应分批选送在职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劳动准人制度,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以上专业化措施,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设立助老服务员岗位。服务于家庭养老的人员必须在养老机构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才能进人家庭服务。从社会角度来看,就是加强居家养老护理队伍的建设,必须和普通的家政服务相区别。让养老机构在社会养老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应该有相应的政策支持。目前福州市选取了西湖社区、杨桥社区、庆城社区三个社区作为助老服务项目的试点,政府出资聘请下岗工人为社区内的老人服务。社区聘请”公共护理员”,每人每月工资暂定为600元,所需经费由区财政和街道各负担一半。助老服务员必须热爱老人和社会养老事业,能够认识到养老事业虽然面对的是夕阳群体,但却是朝阳事业,能够安心工作;助老服务员必须接受相当程度的专业训练,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包括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管理者的能力,接受心理咨询的能力和医疗护理专业的能力。助老服务员可以在家办公,为社区内需要帮助的老人联系提供小到送餐到户,大到医护上门的各类服务。社区助老服务员现在还只是免费为孤寡老人服务,她觉得对于一些家庭比较富裕的老人,今后可以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助老服务员目的是给老人提供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的社区服务员。
发挥社会志愿者的帮扶作用,通过志愿者的行动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老龄问题。除青少年志愿者,杜区组织还可以把社区低龄老人、低保人员纳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来。
居家养老的弊端范文4
【关键词】农家养老民间养老养老模式
据统计,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45亿,占总人口的11%,而且每年还在以3.3%的速度增加。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我国已在2000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之列。而且我国老龄化速度已居全球首位。
显然,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让许多家庭思考,而老年人则最关心的是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适合自己。目前,我国的养家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以房养老”和“民间养老”等是一些新型的养老方式,而农家养老是民间养老的其中一种形式。这些养老方式中社区养老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农家养老等则是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一、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的不足之处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是现阶段中国人的三种主要养老模式,但都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1、家庭养老,独生子女负担加重
家庭养老作为几千来年一直延袭的传统养老方式,目前仍占主导地位。但对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一对夫妻给4位老人养老,其压力的确很大,家庭养老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到2020年,我们将要呈现一种8421的家庭结构,即一户家庭中有8个老人,下面是4个小老人,然后是2个青年加一个孩子,这种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更多途径的赡养服务,因为指望子女赡养已经非常不现实了。
2、民政机构养老,人满为患,政府不堪重负;民间机构养老,年年亏损,步履维艰
机构养老包括民政机构养老和民间机构养老。
首先,民政机构养老即按照计划经济的办法办养老事业,是国家民政部门着眼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救助,其范围有限,基本局限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孤寡,根本无法满足大多数老人的入住要求。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5亿,约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院的愿望,可实际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只占了老龄人口的2%。如浙江省目前各类养老机构1957家,就算往大估计:每家养老院有150床位,也只能解决22.5万老人入住。但想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却有30万,僧多粥少,现有床位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而民政机构养老政府负担重,管理也难以有效率。
其次,民间机构养老,步履维艰。如位于奉化市河头路的99老人乐园是浙江省最大的民营养老院,一期投入1400万元,占地15亩。99老人乐园自2003年开办以来,三年亏了200多万,院长王雪飞介绍,投入养老院的1400万资金中,除了900万元是自有资金外,有500万资金是向别人借的,光这些钱的利息,一年就要60万元左右。而养老院现在的收入远远抵不上开支。养老事业虽然是一种慈善事业,但是进入其中的民营资本也应该获得合理的利润,而目前的现状是,社会开办的养老机构大都处于亏损状态。
3、社区养老,未来趋势,但眼下发展迟缓
我国正在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前面所述的家庭养老用的钱是家庭的,将来的居家养老则很多方面是靠政府来实现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使得老年人住在社区也可以享受到养老院的服务,而社区护理站的财政、设施、护理人员等方面的问题则由政府来解决。届时,老年人住在自己的家中,由社区上门提供所需服务。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集中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两个优点,既满足了老人的“恋家”情结,又减轻了年轻人的负担,同时还节省了养老福利设施的投入。应该说,这是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社会现状的养老模式。
然而,社区养老目前服务的对象覆盖面不广,原因是经费筹集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而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存在着不确定性,使得社区养老难有大的发展。因而需要探索更有实际意义的新型的养老模式,如:农家养老。
二、农家养老是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随着社会福利范围的扩大,我国全社会的老年人都被纳入了社会福利的保障和服务对象范围。这样,我国老年社会福利范畴就包括所有为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所采取的一切举措。而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这三种主要养老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现阶段改善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因而应该探索更适合国情的新型的养老模式作为这三种主要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农家养老是上海巾帼服务中心等家政公司两年前发起的一项颇具创意的养老项目。它吸引了上海许多老人和家里有老人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而又需要一定照顾的老人。
1、崇明“寄家养老”,既解决农家女就业,增加收入,又让老人得到照顾
崇明“寄家养老”这一模式的产生缘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名叫沈晓多的崇明妇女在上海一家医院为一位62岁、身患多睡脑梗的魏老太做护工,已经换了17位保姆的魏老太对沈晓多很满意,后来沈晓多因要回家务农不得不回崇明,于是便提议让魏老太夫妇搬到崇明自己家中,这样可以两不耽误。到目前为止,已经搬到崇明一年多的魏老太夫妇对崇明的生活很满意,病也减轻了很多。他们将位于上海市区的房子出租,所得收入扣去在崇明寄养的护理费还略有盈余。
这个项目从04年10月份开始,最初是崇明县妇联的同志提到,崇明有许多35岁至55岁的富余妇女劳动力,这些人没有多少文化,很难到外地找工作,也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或不能离开家乡。而这些人中,大部分人家都有几间闲置的房子。相应的是,很多上海市区的老人又找不到合适的保姆。于是,上海市家政“绿色联盟”便想到将老人请到生态岛上养老的办法,让老人们住到农民家中,由这些农家妇女对他们进行护理,照顾老人的起居饮食。这样既可以解决崇明妇女的就业问题、增加她们的收入,又可以让很多生活不便的老人得到照顾。
2、竹乡安吉,64户农家接待老人养老,老人愿意,费用合理
中国竹乡安吉泗溪村,徐云玲的家在村子的西头,贴着山脚而建,两层小楼;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茶花和枇杷树,屋前的晒场有半个篮球场大,晒场上随意地摆着几张竹椅。今年春节前,一位杭州老太太来到徐云玲家中养老。她中风瘫痪,在医院里住了七八个月,看病花了十多万;刚来的时候,话也不愿意讲,手脚都不能动。徐云玲既是保姆又是护工,天气好,就把老太太抬到外面晒晒太阳,看看四周的青山。现在老太太恢复得很好,性格也开朗了许多,手脚也开始动了起来。
徐云玲家接待城里老太太养老的消息,很快在泗溪村和附近村庄传开了。有64户人家登记接待城里老人。由此,村里成立了五人领导小组,为了规范养老标准,村民们委托五人领导小组起草了八条《养老服务公约》。考虑到老年人生病需要急救,五人领导小组上门与百丈镇人民医院进行了联系;医院表示,只要城里老人来泗溪村养老,看病随叫随到。
城里老人感觉,这儿住得实惠,一个人25元住一天,包吃,包住,每次都有四菜一汤,早上还有馒头。费用合理。
3、田园养老,买下“城仙居”乡村公寓,“豪华又经济”,“隐居”天目山,重归自然、养老休闲
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养老除了自然资源优势以外,由于其低廉的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相对于城里养老院五六个人挤一间房间而言,“城仙居”乡村公寓是“豪华又经济”,所享受的生活品质更是完全不同。
今年65岁的张教授和老伴这个夏天都没有在杭州的家里过。他只是花了5.5万元,就在风景秀丽的天目山九思湖畔安了一个新家。这个新家正是由联众公司开发的“城仙居”乡村公寓之一。
在这里,张教授和当地村民一起,吃的是自家菜地里种的菜,喝的是天然的山泉水,过着的是真正远离城市喧嚣、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想念儿孙了,打个电话,就可以叫上他们周末一起过来住住,真正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又还能让孩子在乡村里亲近自然,体验乡间快意。就像张教授说,“这样舒服的日子,当然不想回杭州了!”
三、推行农家养老的具体措施
看来,农家养老、寄家养老、田园养老是一种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山傍水的田园风光和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老人前来吃、住、游、玩、购的旅游型的养老形式。显然,富了农民,喜了老人,乐了政府。在解决城乡统筹,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旅游扶贫,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地方,尤其是上海、江浙一带,已经开始了农家养老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家养老服务中也有一些问题:一是养老点是乡村,往往离市区较远,子女看望多有不便,且老人生病时,就医不如市区方便;二是整个养老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如何解决,一旦发生老人受伤、被虐待等一些极端事件,谁来承担责任?三是从事农家养老服务的队伍优待提高,如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护理技能,对老人精神慰籍的重视不够等。
农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民间养老项目,要在社会推行,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家庭等诸多方面为其创造条件。
1、政府介入,政策扶持,适当提供交通设施和必要的老年福利设施
将养老点尽可能设在离市区较近的郊区,便利交通。并将老人从对象上分为能自理和半自理、不能自理,小病由乡镇医院的医生上门诊治,大病回城里治疗。
但这项事业光靠民间来做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据了解,从05年开始,杭州市上城区率先在全市推出社区养老计划,由政府先期出资100万元,向民间机构购买服务,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如烧饭、洗衣、打扫卫生、外出陪护、陪聊、上门看病等,老人在自己家里也能得到专业护理人员的照料。那么,市政府是否也应考虑资助农家养老这项事业呢!这可是一件出小钱,高回报的好事。适当提供交通设施和必要的老年福利设施,为农家养老这一模式的推行扫除一定障碍。
2、建立一支较高素质的农家养老服务队伍
对养老护理员要加强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老年心理学和按摩理疗的基础知识,学会从心理上为老人排解忧烦,从肢体上为老人解除疼痛,让老人感到亲情的温暖。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纠纷。当然,除此之外,应该在双方签有协议的基础上,为了保障双方的诚信,建议政府成立相应的组织进行相关评估和日常监管。
可以说,养老护理员的素质是决定农家养老事业成败的关键,应逐步建立职业资格等管理制度,逐步提高农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老人的氛围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应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在农家养老点,对高龄老人可组织当地农村的中小学生与他们互相结对,为高龄老人带来生命的活力和热情;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通过服务人员或志愿者的读书、唱歌、聊天等方式,使老年人心情舒畅,减轻病痛带来的痛苦;对更多低龄健康的空巢老人,则为他们搭建丰富多彩的学习和集体活动的平台,使生活得以充实。
总之,中国正面临着急剧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以及养老机制、设施、方式的滞后现象,提出农家养老这一借助社会力量的养老方式、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思路显然是寻求如何科学地解决诸多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笔者对杭州市100名独生子女的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3份,回收率达93%,有两类老人愿意采用农家养老模式。其中一类是患有慢性疾病,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占了调查对象的2%;;另一类是向往好空气、好环境、在意饮食健康的老人,占了调查对象的3%。如果这两部分老人能疏导到农家养老,将大大减缓机构养老的压力,对国家养老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06年6月10日,杭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的文件,文件中提出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政府的关注,更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国民政》2006年8月
居家养老的弊端范文5
95岁患脑梗卧床快8年的陈老伯,快把4个年近古稀之年、羸弱多病的子女拖垮了。因为伴随而至的脑软化和诸多艰难护理,高价请来的保姆往往干不了两天就闹着要走。陈老伯4000多元退休工资早已经捉襟见肘。尽管陈家的女儿们咬着牙把保姆工资涨到了3500,外加替保姆干最脏最累的活、累得一人身上一堆病,还得对保姆隐忍包容、好吃好待,仍然难保不被保姆炒鱿鱼。每一个新保姆的到来,都意味着子女要先冲上去教授示范、身体力行,当保姆的保姆。赶上春节年底,走马灯似的保姆两个月能超过一个班。孙子辈有各种忙,别指望。
如果说每个子女尚可以忍受对事业和家庭的牺牲,而周而复始、夜以继日的焦虑和劳累却是4个老年人越来越无法承受的体能考验。
陈家大小不敢想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去,因为眼面前紧盯着,有的保姆还虐待、推搡老人呢,别说瞧不见了。曝光养老机构虐待老人的报道不是没瞧见过。养老机构的牌子再大、收费再多,服务主力也还是低薪低文化的郊区农民,这个时代的良心服务又能寄托多少希望呢!
已在北京生根的多个养老地产项目中,位于昌平区东三旗的某养老机构算得上是元老级别。但服务已经比3年前缩水很多。过去小区许诺的电瓶车只剩一辆了,行走不便的老人们被迫自己买残疾电动车;服务员因为薪金微薄不停跳槽,清洁卫生越来越糊弄;膳食粗糙,盐多油大,做不到精细营养,送到老人面前经常已经凉了;所谓文娱活动是为了区县领导视察时当摆设。即便如此,这里现在的房价已经比3年前涨了一倍。除了房款,住户每月还需支付2.5元/平方米的物业费。而2012年10月份新开的40多个套间,最短租期3年,却需要租户一次性缴纳85万元的保证金,用于项目的后续开发。交了这笔钱,虽说房租省了,可伙食费、供暖费还要照样交。
有经济能力的转去其他养老公寓,但多数老人无法承担再一次迁徙的财力耗费,悲哀地发现自己付出老本投奔而来的归宿,已经沦陷为开发商牟利的幌子。
像陈家这样艰难挣扎着的家庭不知有多少。而未来,80后、90后面临的绝不仅是4个老人的赡养尽孝,而是双方的父母外加爷爷奶奶、姥爷姥姥,12位老人的养老危机问题。
不是耸人听闻,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高层论坛”透露: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10年达到1.74亿,北京13年后,每对夫妻可能需抚养照顾至少12位老人。传统的家族式生活模式正在转变成为老少分住的小家庭模式,形成了为数众多的空巢家庭。北京市空巢老人所占比例为47.6%。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急剧弱化,精神寂寞,适老化配套严重不足,老年人长期处于“家中无法养老,外面无处养老”的困境。北京老人平均每千人占有养老床位仅有8.6张,护理需求与有限的完善养老机构服务供给之间严重失衡。
近来20多家房企打出“养老牌”,或许是应运而生的既维护传统、又符合国情的人性化的养老服务发展路线。2012年10月,复星集团和美国一家养老地产商合作推出养老公寓。11月末,北京旅游业巨头九华集团也宣布进军养老地产领域,推出国内首家“养老型酒店”。在北京的万科也开始涉足养老地产领域。门头沟区在2013年初开工建设7家养老机构,其中位于军庄地区由中信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的养老机构也将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高端养老院。据市人大代表、门头沟区长王洪钟透露,门头沟未来将大力发展养老产业,预计将有30至40家养老机构落户门头沟,十二五末期将完成10余家养老院的建设。
是市场方兴未艾,还是营销吸金?
小心:“门槛”200万起
只不过买了个期房
某保险公司董事长陈东升在北京昌平“××之家”养老社区奠基仪式上豪情满怀,因为他正在操作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陈东升说:“创新就是率先模仿,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今天,我敢讲养老社区的诞生就是一个世界性的创新。说起来很简单,把人寿保险和养老社区嫁接对接下来,谁都会做,但我们是第一个想到的,我们是第一个做到的。”
陈东升所说的“养老社区”,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附近,占地面积约2000亩,3年后建成的社区,总建筑面积将达到30万平方米,总计可容纳3000户入住,文化、健身、餐饮一应俱全。社区还规划有约8000平方米,可提供50张床位的高端小型综合医院,提供综合门诊、老年康复调理等管理服务。
由于社区刚刚开始动工,我们只能参观样板间。在样板间中记者看到,社区内的生活设施制作精良,大部分设施根据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有许多精细之处。房间的门上有上下两个猫眼,这是为了方便行动不便要坐轮椅的老人;每个房间卫生间的马桶旁边都有扶手,浴缸是走入式的,防止老人摔伤;床边、浴缸边、马桶旁都装有红色的小按钮,这是专门安装的24小时紧急呼叫按钮等。在参观完养老社区样板间之后,消费者罗先生很满意。他首先感觉挺震撼,确实学习了国外很多先进的经验。但国外养老对护工素质要求非常高,对于员工的素质培养,我们还看不出任何保障计划,未敢乐观。
说到价格,实在惊人。总监尹奇敏直言不讳:“我们现在主要先做高端。所谓高端,我们希望客户的知识水平、背景差不多。另外,我们所提供的服务标准应该是中高级以上。” 要获得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必须购买泰康人寿的保险产品,产品的门槛为200万起,可以一次性或者分期缴纳。住进这个社区等于五星级酒店一样,住的费用可以直接从保险金来出,医疗费用、吃的费用还要自己付。保险产品到期后,用户可以拿回本金,而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则可以作为入住养老社区的管理费。另外,养老社区中的所有物业“只租不售”。
无独有偶,距离太阳城不过两三站地的九华山庄,推出的“养老型酒店”更是吸金项目。
项目楼书介绍,该项目集合酒店、养老院、房地产等多种业态功能,以长期酒店式的星级住宿为基础,提供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物业管理、投资理财等配套服务。项目共计提供近312套精装公寓。公寓承租期为30年,缴纳足额的租金与保证金即可入住,租金每年1万元,保证金60万元起,后者将在承租期满后退还。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目前仍为“期房”,预计将于2013年下半年入住,而在入住之前,住户至少要一次性投入90万元,可以换得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精装公寓。
项目设计理念源自北美,全景就餐、温泉水入户;所有建筑及装修材料均采用环保、优质的国际知名品牌;配置全套品牌家电家私,拎包即可入住。为便于老年人使用,楼内设有医用电梯,室内配置健康监测设备与专属医护中心联通,足够大的轮转半径可满足室内轮椅正常使用;淋浴间设置了必要的辅助支撑设施;地热采暖、防滑地砖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居住环境的舒适安全。
显然这种把养老当地产经营的思路是极端的盈利模式。
“目前全社会普遍缺乏养老床位,可一些开发商很可能另有所图。”业内营销人士李经理分析,一些不规范的养老地产,很可能再次陷入房地产过度投资、市场炒作的怪圈,进而成为房价上涨的又一个推手。“养老地产”的新概念能够吸引更多机构和资金进入,可以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养老项目也能够带动其子女进行购房投资,为项目争取了潜在客户。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表示,她曾经收到的一封邮件中说,美国最大的养老集团在中国考察以后决定退出中国市场,“对方认为中国老年居住区的发展,迈进了房地产投资的陷阱。”
有些开发企业希望利用操作养老地产这一概念,将土地非住宅规划‘洗’成住宅规划。消费者付出几十万元获得的只是使用权,因此选择“养老地产”同样应该谨慎,提防投资风险。
彷徨:哪一盘菜是北京居民的
虽然这种动辄百万的养老地产不是咱的菜,但向往高质量的老年生活是人之常情。够得着,咱就努一努。在子女们的撺掇下,每月拿着6000元离休工资的徐老伯,拿出当年治学的严谨审慎作了一番调研,把对应他的收入和需求的北京养老机构跑了个遍。或许您可以搭个顺风车,对号入座。
城市亲自然养生庄园
湖光山色加奢华设计的“将府庄园”是令徐老伯最心旷神怡的。这是市民政部门批准的北京第一家经营性的高标准养老机构。紧邻市区,位于东北五环边、机场高速大山子出口往东。绿化率近90%, 原生态的私家花园和大片湖水令人垂涎。社区采用的是澳洲先进模式的老年高级护理管理技术。置身设施精致的公寓房间里,有种再也不忍离去的冲动。处处的无障碍细节,暖人心脾。公寓甚至为老人的孤独情绪都作了设计——每层楼有个免费沙龙,湖景视野、电视、沙发、下午茶,营造着亲密交流的氛围。高尔夫球场与练习场、垂钓园、网球场、种植园、运动中心、俱乐部,SPA水疗中心,温泉浴泡池、标准室内游泳池……情趣盎然。
老人可以选择独栋院落54座、三或二室公寓以及酒店公寓,同时满足CCRC社区退休老人不同阶段的自理生活、介助生活、护理院介护生活的3种需求与亲友拜访居住的需求。每楼层都设有护理服务站,居家型养老公寓房型均为南北通透、多景观阳台设计。居家般的自由、宁静和舒适让老人心里痒痒的。
郊外田园别墅式园区背景
距离太阳城不远的汇晨老年社区优渥地置身在北京以北的两片别墅区中间,同样享有别墅区才有的大片的田园风光和花园景观。一踏进这里,世外桃源般的安闲、静谧和舒适洁净就让神经放松下来,步幅慢下来,声音低下来,和睦恬静的心生发出来。每间房子的阳台都投射着和煦的阳光,膳食配方专为老年人精心配制。不愿意去食堂的时候,公寓的厨房照样设备齐全。最小的房子也有50多平方米,最低交5万元的押金后,一年趸交每月相当于4400元,就可以每天随意免费使用温泉和游泳,取暖、理发、搓澡、剪指甲、修脚都免费。每天三趟的城区免费班车让时尚老人购物逛街随心所欲,发往两个医院的班次可以接送老人、拿常规药。国际性专业音乐团体有时还来给老人们作无偿演出。钢琴、声乐、舞蹈、才艺活动室和专业指导都安闲地静待老人的参与,并不催促也不动员。
超大普及型多层次老年社区
燕达国际健康城敢把名字叫“城”是有资格的,光是教堂,人家就设了4个——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贯穿健康城的宽大河流为园区塑造出多重水景。养护中心设置床位12000张。自理宾客入住的居所按家居式花园洋房设置,半自理和非自理宾客入住的居所按星级宾馆式设置。规模庞大,费用自然能降低,除了押金,3000元的起步价相当适应大众。
老年大学每周为宾客举办经济、科技知识、政治动态等的讲座,还专门设有各项发明奖项,使宾客体验到自身价值的乐趣。宾客可在影剧院点播自己喜欢的影视。影院定期邀请各种戏剧的名角演出。养护中心为单身者牵红线,通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一座不会感到寂寞的城市。
郊区普及型大众养老
四季青敬老院是个很有声誉、获得多重荣誉的规模敬老机构。空气好是一大优势。但居室过于集中,谈不上园林感。费用从1000多元到4000元不等,最便宜的房子只是一间小小的平房,冬天冷夏天热,条件简陋,也没有洗浴设施。老人的文娱活动过于集中和集体化,有时候像个军营。院领导一年四季响应各种运动和领导精神,虽然把敬老院搞得红红火火,但有些老人也抱怨很累,很闹,不得安闲。
在听了几位朋友的意见后,徐老伯终究没有选择任何一家贸然入住,而是想再观望观望。虽然这些机构都需要排队进去,有些一排队还得等一两年。说是各有千秋,但这些养老机构都有一个令人失望的共性:服务质量比创建之初逐年下降。一俟牌子闯出来了,驴粪蛋表面光的事也不再遮掩了。虽然是些极为细微的地方,但真住进去的人体会尤深。开创时期,硬件设施是崭新的、运转良好的,但越到后来,投入维护的费用渐次减少,甚至很多设备工艺流程都被减免了。游泳馆的水变黑了,管道锈蚀了,露天温泉借口坏了两年不开了,暖气不热、老人们冻得穿着棉衣睡觉……典型的中国式服务特色。成本在悄悄地递减,服务在悄悄地缩水,而利润却在悄悄地上涨,每年的涨价蹦着高地往上蹿。不管你出了多少钱,结局只有默默忍受,只是程度深浅而已。当然,你极有可能赶上兴旺发达的上升期,但接踵而至的下降期,你就得修炼好心态了。养老服务跟社会素质和文化氛围是一体的,没法好成一朵花是正常的。养老的全方位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上马几个高端项目就能完成的。
向好:迎接老年社会 北京积极筹措
相信将来的老人是越来越有福气了。记者在2012老龄产业博览会朝阳区展位看到,一座特制的沙盘模型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这是朝阳区新建的福利中心,位于大望路,明年就将封顶。”在展区现场的朝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拥有全市最多老年人口的该区目前已经按照人口规模和养老人口的增速,完成了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按照规划,到2015年朝阳养老机构将达到78所,比现有的养老机构数量增加近一倍。
记者在沙盘现场看到,这所新建的福利中心位于寸土寸金的大望路,建筑不仅外观设计现代时尚,而且在主建筑旁还有一处设计人性化的配楼。这座福利中心建筑面积有2万多平方米,共有地下三层和地上十层,完全是由政府出资兴建的福利养老机构,里面公寓、休息室、多功能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其中养老公寓共有460张床位,为了能给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养老环境,福利中心在设计上还专门规划了附属楼用于老人的日常活动和娱乐。据介绍,按照规划,明年,朝阳福利中心将主体封顶。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朝阳区近年来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养老水平不断提升,4年内已新增养老床位8621张。目前,朝阳区全区共有养老床位14805张,平均每百名老人拥有3.4张。
据统计,朝阳区是北京市老年人口最多的城区之一,截至2011年底,全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接近43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2.26%,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7%,老年人口数量和增幅都居全市首位。朝阳全区的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4805张,其中最近4年增长了8000余张,全区拥有养老服务专兼职管理工作人员623名,服务人员近万人。“虽然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但是跟庞大的养老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朝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尤其在养老设施建设方面,朝阳区加大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在市级给予补贴的同时,区级财政还将按照1∶1比例再次予以补贴。
海淀区推出的“万能养老服务超市”是一种数字化终端服务连接器。每台“养老超市”都配置了与各社区相连接的数十家服务商,包括超市、菜农、餐馆,以及各种老年护理服务,在配置“养老超市”的社区中,老人在社区服务中心轻轻触点屏幕,可以发出各种“购买申请”,这个申请会即时发送至商家手机,十多分钟过后,就能送货上门。同时,为了方便失能老人使用,海淀还将免费发放500台PAD服务终端和服务系统,只要将系统安装在家中的计算机上就可以足不出户享受服务。
数字化、智能化为居家养老提供了诸多便利,而居家养老是大众最现实的出路。未来理想的居家养老是对社会各个服务环节和人文素质的严峻考验。居家养老最经济、最贴切,不仅减轻子女们的负担,也深受老人们的欢迎。居家养老已经不是传统的简单养老,不仅要有资金的扶助,更重要的是社区职能要有大的转变,在服务上进一步深化,在为民意识上进一步提升。
养老院、老年公寓与保障房小区同时同地建设,还可以把小区居家养老服务与低收入者、下岗者二次就业相结合,居住在保障房的中年人群中有相当部分属于低收入者,甚至是失业者,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缺乏优势,养老服务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两者正好互补,这种就近就业的方式,既有利于其为老年人提供及时服务,也有利于其照顾自己的家庭。
拨打一个电话就能享受到各种养老服务,如今新兴的虚拟养老为老人们搭建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亿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时念洋建议,将虚拟养老院的建设在城区实行全覆盖,探索一条城市养老的新路子。
居家养老的弊端范文6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1.8亿。预计到二0五一年将达到四亿多的最高值,之后将维持在三至四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二是老龄化发展迅速。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百分之七提升到百分之十四,发达国家大多用了四十五年以上的时间,而我国只用二十多年就接近了这一指标,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会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一。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比较,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三年。
四是城乡倒置显著。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一点二四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本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
五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我国则是在仍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
二、我国现有养老模式及存在弊端
目前在我国主要养老模式为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按照投资主体可分为政府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两类。政府养老机构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及集体供款。资金来源单一,数额有限造成了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收养人数少、社会效益不高等问题。民办养老服务业属于新兴的公益行业,其特性是投入大、收益薄、收效慢。如果单纯按照成本核算,其创办初期基本处于亏损状况。
机构养老均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对在养老人的照顾并不完善,在养经济负担也较沉重。这令大多数老人难以接受;护理条件较差,大多数的养老机构仅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与饮食服务,而只有部分养老机构可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更为严重的是,为减轻负担,一些养老院不准自理能力差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入住,严重违背了设置养老机构来帮助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的初衷。
家庭养老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主流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形式是在家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也随着现代生育观念、生活节奏和生存压力的改变,受到严重冲击。独生子女家庭作为21世纪城市的主流家庭,独生子女父母的这一代,既要抚养和教育子女,又要赡养和照顾护理四位老人。也就是独生子女政策造就的“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注定了这种方式难以为继。
三、如何解决养老问题
第一、建立基本养老保障政策体系,确保老年人晚年的基本生活。在城市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目前的改革正在实行统一的制度,随着改革的推进,将会形成一整套政策。在农村,实行农村养老保险,目前的参保率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成熟的政策,国家的责任没有相应的体现,仅仅依靠民政部门的努力显然政策的力度不够,需要从全国农村地区的整体考虑制定适应性强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考虑到21世纪中中国非农人口达到50%的发展目标和趋势,要使农村养老保险在政策上能够具有向城市基本养老保险过渡的兼容性。
第二、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分散老年人晚年的疾病风险损失。城市目前的改革步履维艰,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没有高效的操作性政策,试点过程中应付改革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步伐难于适应现实需要,需要加大政策干预的力度。
第三、建立养老社会化服务政策,解决高龄老年人的照料问题。目前,部分城市已经作出政策性的安排,例如上海。但从全国城市来说,养老社会化服务没有统一灵活的明确政策,在经费、管理、组织、人员等诸多方面没有基本的安排。政府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事业,但在税收等方面缺乏可操作的鼓励性措施。农村地区的养老社会化服务由于设施、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目前主要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五保”政策,很难适应农村老龄化的需要。(下转第436页)
(上接第434页)
第四、建立扶持家庭养老的配套政策,刺激家庭成员养老的积极性,使老年人居家养老有一个政策上的保障。家庭在赡养老年人的现实作用毋庸置疑,如上所述,目前的问题是没有实质性的刺激和鼓励措施。如果不尽早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干预,加上社会养老的不确切的宣传,将会挫伤家庭成员养老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