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城市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城市意义范文1
《经济》:制定指标体系的依据是什么?
万碧玉: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在制定过程中,指标体系不仅参考了《绿色GDP指标体系》、《智慧GDP指标体系》、《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指标》等多项国内外指标文件,还借鉴了上海浦东新区、南京、武汉等多个较早进行智慧城市研究地区的规划标准。初稿完成后,指标体系在部分城市、镇进行了试行,并结合试行效果与专家数轮讨论、评审结果,形成了修订版。之后,住建部科技司、规划司、村镇司和标定司等相关领导与专家进行了内部会商和讨论,在此基础上,又邀请了20多位城市领导、专家及相关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再次修改和论证,最终形成了该试行指标体系。
除此之外,数字中心还在国家标准委、住建部的指导下,组织了来自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40多家机构的50多名专家,参加中国智慧城市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工作。此项研究对国内先行的智慧城市试点的初步成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合地方政府试点创建和企业实践成果,率先构建了“智慧城市体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包含了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总体标准、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运维等6大类别标准,分5个层次表示,涵盖18个技术领域,包含126个分支的专业标准。依据“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编纂的该标准体系的标准明细表,其共涉及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294个,提出智慧城市亟需研制的标准267个。此研究成果《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体系研究报告》已于2103年10月正式出版,得到试点城市以及相关业界的高度评价。
《经济》:在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评选中,城市是否需要满足指标体系中的全部指标?
万碧玉: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分布较广,发展水平也千差万别。对于一些小城市或欠发达地区来说,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信息化建设,都无法与发达地区采取同样的评判标准。因此,住建部在试点城市建设方面主张“一城一策”,不搞57个指标“一刀切”,在标准设定上灵活地分为必选指标、自选指标和创新指标。
具体来讲,必选指标方面,为了满足城市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让城市决策者更好地获取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决策数据,我们将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和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划入必选指标;同时,考虑到市政、建筑、饮用水、污水、垃圾等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市民日常生活的基础,我们还在必选指标中放入了若干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能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等重点指标,以此来提高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自选指标上,主要是由申报创建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考核指标。在这一指标的设置上,我们根据标准指标设计原则、选择方法和评价方法,组织相关专业领域专家设计出具有引导性、可创建、可评价的供选择指标,如医疗服务智慧化、社区服务智慧化、交通服务智慧化、政务服务智慧化、产业转型智慧化等。
创新指标,虽然在的标准指标中没有列出来,但地方政府可以针对自身经济、社会、人文、产业等特点,按照指标设计原则和指标评价方法,提出体现地方特色的创新性考核指标。比如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佛山新城),基于产业形态以及岭南水乡人文环境,重点打造以家具贸易产业升级为核心的家具物联网、家具电子商务板块,以精细化管理,助推环境质量和人文氛围兼具的“美乐计划”工程建设,为小城镇智慧城市发展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道路。
当然,经过一年多的试行,指标体系也有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比如有关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及民众参与和满意度的指标并没有被列入试行体系。目前,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否采用不同量化指标的问题,我们还在研究当中。
《经济》:如今两批智慧城市试点的建设情况如何?试点城市反馈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万碧玉:目前,第一批公布的90个试点城市和第二批公布的103个试点城市中,已经有190个城市签订了任务书,其余试点由于人事、行政区域、顶层设计变动等原因进展有所滞后,现在也正在任务签订过程中。随后这些城市将进入创建过程,住建部也将依据试点管理办法、指标标准及任务书等对其进行指导和考核。
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智慧城市建设还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部分试点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在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管理能力和发展质量、水平方面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在实现智慧城市建设既定目标的路径上,思路尚需更加明晰;一些试点城市受当地财政收入的制约和地方债监管加强的影响,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面临现实压力。在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应着重解决体制和机制创新问题。一方面要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整合信息资源,最大化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另一方面,要建立新型投融资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的形式,达到智慧城市共建共赢的目的。同时,我们还要从城市发展需求、科技支撑体系研究、行政管理、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确保试点城市建设顺利进行。
结合去年对省厅主管领导、试点城市相关领导及智慧城市承建商的培训,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和指导。推动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做好投融资体系地落地,从智慧产业入手,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智慧城市发展,以市场作为试金石,为智慧城市建设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济》:如今国际智慧城市标准的制定工作也在进行中,我国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万碧玉:中国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国际标准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及国际电信联盟(ITU-T)等3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重视。国家标准委方面组织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电信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智慧城市标准化的各项工作。
去年9月17日,ITU-TFG-SSC《智慧城市关键绩效指标(KPIS)与计量标准报告(草案)》在西班牙马德里会议上获得通过。住建部2012年的《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是该草案的重要参考资料,草案附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全文引述。
智慧城市意义范文2
智慧城市 建设运营 商业模式
1 引言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社会精准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公众服务效率。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达到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能增加3.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两番[1],当前智慧城市正以其独有的渗透性、冲击性、倍增性和创新性席卷全球,推动着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来临[2]。
过去一段时间,世界多国政府和组织机构均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来改变未来城市发展面貌。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均已展开智慧城市重点领域技术研究和相关项目的建设,并且在一些试点工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智慧城市一说引入中国后,其概念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创新,实现了“本土化”。在“中国式”智慧城市中,在智能化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截至到2013年底,总计311个城市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涵盖4个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国内众多城市和地区启动“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层出不穷。尽管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发酵,但是目前多数城市处于规划阶段,盲目上马的项目不少,社会力量参与的不多,长期的运营机制尚未确立,有效的商业模式缺乏,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前急需分析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
2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过程中的主要
问题
这里主要阐述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技术、体制、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
2.1 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体系
目前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导致智慧城市概念模糊、定位不清晰。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该《意见》自2013年开始起草,目前已是第4次修订,但迄今仍未获批准。各个主管部门依据自身职责范围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公布北京、成都等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2年11月,科技部下发《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并于次年10月正式公布南京、无锡等20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2年12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申报试点。截至目前,住建部已先后2批设立193个智慧城市试点,成为试点城市最多的部委。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出台《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技术指南》,包括太原、广州在内的9个城市列入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全国试点工作。201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选定15个城市与欧盟合作,启动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2014年6月2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部委研究决定将深圳市、佛山市、苏州市等80个城市列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搭建统一的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以实现不同部门之间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并逐步实现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信息服务的“一站式”办理。这种各个部委在各自侧重的领域和职责范围内开展的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试点建设,使得地方政府在面对多条线上的试点示范和不同标准规范时难以判断和选择,且纵向指令过多使得城市内难以形成横向各部门资源整合和协同共享的局面,这种自上而下的统一政策性引导文件的缺乏导致智慧城市的建设遍地开花,很可能走上建设一堆信息化系统的路线,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现象将会出现。
2.2 发展阶段认识不清,口号过大
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口号过大,存在盲目追风的现象。真正实施起来却由于技术、行政体制、商业模式的原因困难重重,并且很多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智慧城市或者不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部分地区甚至远未达到信息城市、数字城市的程度就积极参与住建部提出的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并且部分地区是以吸引投资、销售相关产品和设备等片面的目的而展开智慧城市的建设。缺乏远期的发展战略,地方政府盲目上马一堆信息化项目,口号过大、过虚。
2.3 数据开放壁垒未突破,合作平台未形成
对于所有智慧城市建设者来说,政府的数据开放是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政府各部门对外开放和数据共享并不乐观,它们多数不愿意放弃部门利益和权力,另外数据采集统计的真实性、有效性难以保证,这种缺点的暴露也是一些政府部门难以忍受的。当然还有处于安全考虑方面的原因,在未能建立有效的安全机制和技术保障的前提下,要想实现数据开放和共享几乎是不可能的。导致数据开放积极性不高的现实原因还有政府数据开放给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平台未建立,双方未建立一个合法合理的机制来促进数据的开放,以便企业充分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
智慧城市意义范文3
近代工商业的全球化发展,以欧美为早,所以欧美富可敌国的个人也最多。根据福布斯杂志的估算,1982年要进入最富的400人排行榜,至少要7500万美元,但到了2006年,已要10亿美元。现在随着经济的扩张,富人人数已开始大爆炸。
由于欧美的私人经济规模较大,巨富较多,而且历史久长,所以欧美面对家族财产跨代继承的问题也比较有经验。19世纪的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就说过,“白留给子女巨大的财富,经常都会窒息了子女的潜力和能力,并将他们带到一种比较没有用或价值较少的人生”。因此巨富之家,经常都会对财产继承问题殚精竭虑作出安排―有的将财产捐作公益;有的成立信托基金;有的则让子女只当企业所有人而不当经理人;有的则帮助子女依他们自己的兴趣去另外创业。巨富之家最怕的事,就是子孙不孝,把家产搞光,或是后代一大群人全部挤在公司里,为了争产争权争位而闹成一团,搞得“家族成仇”(Family feuds),如果这样,有遗产不如无遗产。
我最佩服的是“创造性的继承”,父母辈知道子女各自兴趣偏好,就去帮助子女创造自己的前途。例如股票理财大王巴菲特,他捐出财富作公益,而让子女自行发展,有的去开农场,有的去搞媒体,有的去搞音乐作曲,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错的人生。
而现代的企业在台湾历史尚短。台湾以前历史的多巨变,清朝时有一群商人从事两岸贸易,成了当时的巨富,但到了日本殖民统治时代,富人又换了另一批人,1949年后,台湾工商业逐渐发展,开始出现二战后迄今的新巨富。这些巨富的富裕史并不长久,大概只有半个世纪左右。由于传统不久,对于家族事业的继承缺乏经验,所以当创业第一代仍然健在时,他个人的权威尚可以笼罩,大家都乖乖听话,维持住了家族的团结和气,可是一旦创业者凋谢过世,一家人就会为了争权争位争钱而斗成一团。
近年来,台湾的几个首富,如王永庆、张荣发相继过世,每家人都闹出严重的争产风波。尤其是台湾的这些巨富,都是老式的人,至少都有两个妻子,于是家族争产之外又有了嫡庶之斗,把整个家族搞得乌烟瘴气,俨然成了社会的大型八卦。王永庆家族的争产尚未落幕,今年初张荣发又告过世,还不到一个月,嫡系的大房和庶系的二房,就已经闹得云翻地覆,准备要分家。台湾的王永庆台塑集团和长荣海运集团,对华人社会的启发就是:
华人社会的现代工商业起步较迟,巨富家族的出现时间还不够久长,因此对于事业的继承缺少了自觉,也比较没有可参考的例证,而且台湾的学术界对工商企业史的研究,关于继承问题也不受注意。因此创业第一代仍然活着时,他可以靠着家长权威,有效领导整个家族企业,第二代有矛盾也不敢声张。一旦创业第一代过世,就一切矛盾并发,股权的矛盾,职位的矛盾,企业治理的矛盾就全部表面化。一定要经过一番家族斗争,才可能形成新秩序,或者就闹到分家。企业帝国的继承斗争和政治继承的斗争模式相同。
因此,创业者第一代,在仍然活着还有行为能力时,就必须对继承问题作好安排,遗产的分配必须公平,不能有矛盾摩擦,这才能保证家和万事兴。如果子孙不是那么精明干练,就让他们成为所有人,不要担任经理人。近代美国有两大负面例证。一个是20世纪初的太平洋暨大西洋茶叶公司继承人乔治・亨廷顿二世(George Huntington Ⅱ),他平庸无能,后来败尽家产,甚至4个漂亮的妻子也离去,最后破产而终;另一个则是德州石油首富科赫(Fred C.Koch)家族。他死后4个妻子斗成一团,打了十几年官司,成了最大八卦。
智慧城市意义范文4
关键词:工程测绘;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测绘的发展特点和前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工程测绘也必须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近几年,随着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更新,工程测绘也已经变得更加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例如,在部分测绘工程进展中,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测量机器人,人们通过远程操控使机器人可以在一些地形复杂和危险地段进行测绘工作。而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中,测绘工程中所使用的技术应该更加先进和容易操作,而且工程测量中一些技术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更多的领域,测量的手段和测量的结果也更加安全可靠。同时,在工程测量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也会降到最低甚至完全不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
2、常见的测绘内容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测绘科学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光电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引入测绘领域后,测量仪器已广泛趋向于电子化和自动化,产生了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等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仪器。利用这些仪器,可对野外观测数据进行自动存储,并与计算机连接自动处理数据和绘图。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全天候和全天时对地观测,获得覆盖面积大、信息丰富的地面数据。遥感信息的应用分析也已从静态分析向动态监测过渡,从对资源与环境的定性调查向计算机辅助的定量自动制图过渡,从对各种现象的表面描述向软件分析和计量探索过渡。20世纪90年代以来,GPS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在空间定位技术方面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用GPS同时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将测绘定位技术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整个海洋和外层空间,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单点定位扩展到局部与广域差分,从事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准实时)定位与导航相对精度大大提高,绝对精度扩展到米级、厘米级乃至亚毫米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测量科学也必然会向更高层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3、工程测绘技术特点
工程测绘在调查制图、建筑图纸的设计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在施工现场建筑材料的尺寸和设计要求就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施工企业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前,工程测绘工作人员应当认真阅读测绘图纸并准确的了解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从而保证建筑工程施工中所有的工程数据都是完全准确和严谨的,这是施工企业进行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前提条件。工程测绘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焦点,并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建筑材料、施工方法、施工应用都有着重要影响。
4、工程测绘技术革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测绘技术的不断出现促使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光电测绘技术的应用对于优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有着重要的帮助,计算机技术及电子自动化的不断发展促进先进测绘仪器如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的出现和应用,从而提升了工程测绘的自动化程度,并可以对仪器的观测数据进行自动存储和自动处理。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工程测绘技术的应用在获取各种天气和地理信息、地面数据时更加方便。与此同时遥感信息动态监测分析系统的出现、工程测绘中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应用都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都有重要影响。随着GPS 在工程测绘的广泛应用,建筑工程施工中现代通信技术和空间导航技术也不断进步。
5、工程测绘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意义
工程测绘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
5.1、提高建筑工程制图水平
工程测绘技术的提升对于工程建筑工程制图水平有重要影响,并对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探索、调查、施工、管理等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都有重要的影响。工程测绘可以利用测绘工具进行地面测量,对于工程制图所需的建筑位置、形状和规模都进行详细了解。工程测绘对于建筑工程设计图纸的完善和施工要求的达成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之后通过对建筑工程进行有效地调查可以完成设计图纸所需数据的重建和扩建,从而减少因为设计图纸数据错误而给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和个人带来的经济损失,并对建筑施工的售后服务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测绘对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执行有着重要影响,并可以防止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作频繁增加,从而更好的与其他单位进行沟通。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考虑利用工程测绘对于建筑工程进行高精度的测绘,从而更好地促进建筑设计图纸精度的提高并推动建设工程的相关研究的不断进步。
5.2、工程测绘中质量控制措施
5.2.1、工程测绘的质量控制点
工程测绘的质量控制点是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点,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工程测绘的质量控制点可分为工程测绘数据的控制、工程测绘人员的控制和工程测绘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三个质量控制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工程测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必须能够科学合理的说明工程测绘结果,而且重要的是能够保证工程测绘的质量。同时,工程测绘的执行者也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相关的资历证明,并通过严格的审查,保证其能够完成测绘工程的要求。在工程测绘过程中,对那些出现的反常数据要进行多次重复的测量,以确保测绘数据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5.2.2、数据的严格审核
在测绘中获得数据对于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测绘工程中要严格审查测绘的属性数据和风格数据的质量,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进而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工程质量。
5.2.3、测绘工程的过程控制
测绘工程的过程控制是测绘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由于测绘工程中的每一项任务都是一个过程,所以对于测绘过程的控制也就成为了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点。这就意味着,在工程测绘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操作要规范,输入和输出要正确。
5.2.4、验收与监理
在工程测量结束后,必须要经过施工监理人员的有效监查,只有监查审核合格后,工程施工才能算是圆满结束,并可以移交给消费者使用。通常情况,监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是否具有详细的技术指标;(2)是否拥有科学、合理的测绘技术参数;(3)是否获得精准的测绘数据;(4)是否具有详细的检查记录;(5)仪器精密度是否能够满足标准等。通过有效的对工程测绘进行验收和监理,可以及时的发现工程测绘中存在的不足,以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总之,工程测绘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类测绘成果,对工程建设的顺利完工提供一定的保障。因此我们要加强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的工程测绘,主要从测绘方面的人、材、机方面投入。工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和更新现有的工程综合系统,能够及时对数据进行掌握,更好地为各项决策和科学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盛园. 工程测绘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意义[J]. 江西建材,2013,05:280-281.
[2]郑明贵,贾亚辉. 工程测绘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意义[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2:32.
智慧城市意义范文5
传统城市以高耗能、低回报为主,产业集中在粗放生产领域,城市管理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都比较差,老百姓所享受的服务也与令人满意有一些距离。但是智慧城市不同,它更关注低碳、智能化和综合技术的应用,不同城市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交流非常及时到位,工作关系融洽,老百姓也能体会到更加便捷、高质量的医疗、购物等生活服务体验。
我从2012年开始研究智慧城市以及相关课题,但是至今国内真正做得好的案例却没几个。一些试点城市只是停留在信息互动阶段,有些甚至连信息的互联互通都没做好。不少地方政府只是希望借助智慧城市的噱头来争取资源或者吸引投资,将智慧城市看作互联网或信息化城市的附带结果,并没有把它与产业联系在一起,也没有考虑人的因素。而这并非打造智慧城市的初衷。
当我们谈智慧城市,我们需要将产业、城市和人联系起来,也需要将城市与城市联系起来,这种互通有无才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此外,推广智慧城市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去做。
西方国家和我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不一样。在他们看来,公交上使用的一卡通都可以算是智慧城市的体现,但是国内智慧城市主要靠政府主导,采取全覆盖的顶层设计模式。当然,到底哪一种更符合智慧城市的本质目前还存有争议。可是我个人觉得,不管是在国内推广还是智慧城市概念的出口,我们都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传播带有智慧城市因素的产品来做到这一点,比如说推广互联网技术,或者把城市管理中与智慧城市关联的模式传播出去。我认为,城市借助科技提高自身档次也是升级为智慧城市的一种方式。以上模式,都比一下子移植过来更容易接受,不然速度太快了其他方面反而容易跟不上。
智慧城市意义范文6
1993年11月的一天,美国女孩詹尼弗库恩遭绑架之后,悄悄用手机拨打了911报警电话,但911呼救中心无法通过手机信号确定库恩的位置,最终导致库恩被杀害。这个不幸的事件,成为现代LBS事业发展的起点。之后,美国的FCC在1996年推出了一个行政性命令E911(网络911),要求强制性构建一个公众安全网络,即无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通过无线信号追踪到用户位置。2 001年,“911事件”更让美国公众认识到位置服务重要性。基于位置服务的业务,蓬勃开展起来。
位置服务发展的“一波三折”
然而,这么红火且看似有着大好前途的东西在中国似乎还欠点火后。2001年5月,北京移动在GSM网上基于CELL-lD(粗精度定位)推出国内首例LBS服务。中国移动在2002年11月首次开通位置服务,如移动梦网品牌下的业务“我在哪里”、“你在哪里”、“找朋友”等。之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等央企也纷纷跟进。但市场反应冷淡,很长一段时间都无人问津。此后在近4年的时间里,我国的LBS发展始终处于非常缓慢的增长阶段。
2005至2007年曾被誉为“中国LBS年”的高速发展年,事实却让业界再次失望。LBS市场并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的“井喷”需求,甚至算不上有“收获的惊喜”。宄其原因,主要是技术发展缓慢和业务开展进度缓慢,电信运营商和导航终端厂商及手机厂商投入精力有限,市场反应冷淡,用户需求不旺,且服务不被认可直接影响了后续推广和新业务与功能的开发。
2008年以后,随着中国3G网络部署提速与电信重组的完成,GPS手机大力推广,用户对位置服务的认知度开始提高,我国位置服务的发展环境趋于良性,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积蓄力量服务市场,从而带动了相关市场的发展与竞争,中国的位置服务业务进入市场成长期。更为重要的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极大推动了国内LBS市场的发展。如在城市规模扩大和交通路线延长的背景下,人们驾车出行或者搭乘公交、地铁时对定位、导航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基于LBS的社交、电了商务、游戏等增值服务层出不穷,也给了广告土、商家和用户更多使用LBS的理中。
当下,我国的LBS用户数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行业咨询网的研究显不,2012年LBS个人市场规模达到36.78亿元,同比增长135%;2013年我国个人LBS业务市场规模将达到70亿元,行业LBS业务规模将达到64亿元。
LBS商业模式频频创新
相较于社区网络告诉人们“我是谁”,微博告诉人们“我关心什么”,LBS则告诉人们“我在哪里”,这种功能是其他移动应用无法做到的,所以LBS才有生存的空间,地理位置服务才红遍了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而尉绕移动位置的各类应用和服务,不仪能使用户获得基础的地理位置相关服务,还可以很好地实现基于社交网络的“沟通、分享”,电了商务的“吃、喝、玩、乐、购”以及新闻、交友、信息甚至各类移动搜索的应用等等。
现阶段,国内的LBS市场曰渐火爆.各类的LBS可行模式大放异彩。其中,“LBS+商务社交”模式将位置服务与社交网络深度整合起来,其基于LBS的地理位置,利用在同一地点参与的共同属性,实现与更多人的互动、交流和交换电了名片,并保持长期的线上联系,维护关系;“LBS+生活信息服务”结合,打破了传统的信息结构,自动识别地理位置,完全按地点展不信息,让用户获取信息更简单,更容易锁定H标;而“LBS+优惠券”模式则同步了实时周围的优惠、打折券,使用者通过签到或把此信息推荐给好友等方式均可获得优惠券的使用权,等到商家处消费时,只要展示给商家已获得的消费券即可。
以大众点评网为例。这个用创始人的话说是“吃出来”的网站一开始只是做点评,模式也不为业界看好,最大的困扰就是盈利模式。直到2006年,大众点评网定位为做电了优惠券、关键词推广及后来的团购等方式才算找到了明晰的路。这一“LBS+020”的模式被称为是“消费半径上的精准营销”,首先按用户位置推荐相关信息,增加用户个性化的定制功能,能够让其一目了然地找到周边感兴趣的信息。而一旦用户觉得体验不错,就会很容易形成回头客,此时就带来了口碑营销的附加价值。“020加上LBS,绝对让大众点评如虎添翼。”大众点评网董事、资深副总裁龙伟如是说。
现下,LBS似乎成了21世纪互联网行业的标配,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不管是互联网行业的大佬还是刚刚进入到互联网行业的新秀,在而对LBS这个领域时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只能摸索着前进。
位置产业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科技部的《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位置服务产业是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对带动农业、现代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电了制造业、移动通信业等多个产业升级改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