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粮食安全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质量安全;市场监管

一、引言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和中心环节,全国43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肩负着70-80%的鲜活农产品的流通任务,是城乡集贸市场、菜市场及超市零售网点的主要进货渠道。加强对批发市场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于保障我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新发地、回龙观、八里桥、锦绣大地、大洋路、岳各庄、石门等13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商户及购买者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实地考察,从市场管理者、商户、购买者的食品安全认知特点和行为等方面,分析了批发市场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安全监管任务主要由市场管理者执行,其手段主要包括制定规章制度、检查商户执行情况、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进场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把关等。此外,市场管理者还要搞好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为商户提供卫生良好的摊位和场内交易环境。批发市场通常有一名副总经理分工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及时处理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解决顾客投诉及商户和购买者之间发生的争执。各大批发市场都建有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室),负责进场农产品的取样检测,并记录检验结果备查,有的市场还要将检验结果上报市级政府有关部门。多数市场的日常化验检测项目仅限于果蔬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水产品中的甲醛含量、干货中的二氧化硫含量等,对其他质量安全问题的检查主要是凭市场管理员的感官和经验来判断。

从这次实地调查中发现,批发市场在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市场安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但执行力度弱

市场管理委员会及其业务职能部门是市场管理的主要责任者,各职能部门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等,市场都建有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并配备检测人员。另外,工商、公安、税务、银行等也进驻场内设点,或将部分职能委托市场管理机构代行。各大批发市场也都设立了与政府法律规范相一致的规章制度。可以说市场在机构设置、制度建立方面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的相关要求,这一点可以从对商户的调查中得到验证。

在市场访谈中发现,在具体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方面并不令人满意。市场各区主管人员对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对于商户的要求不严格。例如,一些市场对于刚入场的商户,要求一开始必须签订《商品质量保证书》、《商户规范经营责任书》、《市场卫生三包责任书》等协议文本,但对后期执行情况检查不严格。政府在批发市场推行购销台账制度,但市场管理者只看商户是否有账本,而对商户是否准确、完整、规范地记录并不细查。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面,不同经营区域的执行情况存在差异:猪肉批发区的猪肉都是来自定点屠宰厂的,票证齐全,质量安全有保证;活鱼类水产品交易区基本上能做到定期抽检,但检测周期较长;蔬菜水果区由于商户规模小、数量多、产品来源难界定,市场普遍反映检验难度较大,各市场的抽检范围和抽检率都不一致。

(二)市场仓储和交易设施较为齐全,但环境卫生问题多

调查发现,北京市批发市场内的仓储和交易设施较为齐全,但场内不同经营区域差异较大。猪肉、活鱼及海鲜冻货区的仓储设施建设的比较到位,肉类区低温冷藏库数量充足,活鱼区配备有中转鱼池,冷冻产品区有低温冷冻储藏库。在粮油批发区和干菜调料交易区域,商户的店铺一般兼具批发与仓储功能。蔬菜水果交易区的设施主要是遮阳大棚,但是多数市场由于大棚数量不足,新鲜的果蔬产品直接在露天交易,遭受风吹日晒,鲜度受损的问题比较严重。

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大多数未经包装,易在流通过程遭受污染,市场卫生环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直接影响。从购买者对批发市场内卫生环境的评价看,回答满意的占23.3%,一般的为58.7%,不满意的为18%,可见多数购买者对场内卫生环境不是很满意。

实地调查中笔者发现场内卫生环境方面问题也比较多:有的蔬菜水果区,变质、腐烂的蔬菜水果得不到及时处理,随处堆积,蝇虫滋生;个别淡水鱼交易区污水横溢,得不到及时处理,甚至有的运鱼车干脆直接将废水排放到路面上,导致行走不便;少数肉类区则缺乏排气设备,厅内空气流动不畅,气味难闻。另外,商户将产品随地摆放、垃圾随手丢弃、饮食就地解决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批发市场商户和购买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状况

(一)商户的食品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商户是市场内的交易主体之一,其经营行为对食品质量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调查发现,批发市场商户的食品安全意识不高、对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和法规不是十分了解。

据了解,商户在与市场签订商品质量保证书、规范经营责任书等协议文件时,并不清楚文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只是市场管理人员要求签字,他们就照办。在建立购销台账时,也是按照市场管理人员的要求走个形式,台账记录很不规范,信息不完整,经营的产品一旦出了质量问题也难以查证。

(二)购买者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但缺乏鉴别能力

在批发市场上调查的422人购买者中,有236人是自家消费,占56%。这些被调查者中有82%的人回答重视食品安全问题,80%的人认为市场有必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强。但是,购买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制度了解不够,在购买时缺乏鉴别能力。购买者对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概念比较了解,但对于农产品产地编码、市场准入、索证索票、产品可追溯等监管制度了解的还不够。

另外,大多数购买者在批发市场购买农产品时主要关注其新鲜程度、价格、生产日期等内容,对其他事项不太关注。有39.1%的人重视品牌,29.8%的人重视产地;67.9%的人在购买鲜、冻畜禽产品时会看是否有检疫合格章;约40%的人会看商户的营业执照等证件,并要求出示产品质量证明。

四、加强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通过对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者、商户和购买者的调查发现,批发市场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商户对食品安全重视不够等问题,需要从市场建设、制度落实、宣传教育以及全程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把好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关。针对存在问题,就加强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挥食品安全监管作用

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注重场地面积和客流量,追求人气度,强调市场的货物集散功能、价格形成功能、供求调节功能和结算功能。在新形势下,为保证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应该赋予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新功能,并通过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来保证新功能的实现。市场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仓储和配送冷链系统、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建立商户登记和商品准入制度、实施索证索票和台账记录制度、开展产品抽样检测等。只有从物质条件、环境条件、人员、经费等方面增加投入,才能充分发挥批发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管作用。

(二)市场不仅要建立明确的食品安全制度,还要狠抓制度的落实

虽然政府出台了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各大批发市场也都制订了自己的规章制度,但在具体执行和落实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狠抓制度的落实工作。有的市场与商户签订了质量安全责任书就算完事,有些市场为了稳定商户资源常常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这样下去只能导致有章不循、有令不止,安全管理制度难以奏效。因此,必须提高市场管理者的认识,不做表面文章,把食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市场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对执行制度好的商户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制度的给予批评和处罚,提高广大商户遵纪守法和诚信经意意识。

(三)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商户和购买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商户是批发市场上的经营主体,对自己销售产品的质量承担责任。但是,市场上的大多数商户都是个体经营者,文化程度普遍低,学习文件少,遵纪守法意识比较淡薄。批发市场应当不断对商户进行培训教育,向他们宣传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商户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批发市场要重视购买者的权益保护,帮助他们提高鉴别产品质量的能力,及时处理投诉,鼓励他们对市场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四)政府牵头构筑生产流通一体化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批发市场监管是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市场流通环节采取措施,通过监管发现问题产品、追溯其来源,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并确定责任者。流通环节监管能够对生产环节产生影响,促进生产者生产质量安全的产品。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产地源头开始,生产过程和流通环节一起抓,需要政府牵头构建从生产到流通一体化的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农产品。

参考文献:

1、安玉发.技术创新助力农批市场功能拓展[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6(21).

2、徐柏园.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7(3).

3、王登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分析[J].北方经济,2007(7).

4、丁建吾.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亟待立法和政策扶持[J].中国改革,2007(8).

5、吴干冰,陈本新.日本、韩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考察报告[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7).

6、魏国辰.对北京市建立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的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05(6).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范文2

关键词:国际土地交易;土地争夺;发展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K9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4.003

1 引言

土地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和生产资料,具有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用途多样性等基本特性[1]。许多国家都将租赁或购买他国土地作为应对经济、粮食、能源、气候危机的一种重要措施[2]。近年来,随着国际粮食价格、原油价格攀升,世界经济形势低迷,国家之间的土地贸易数量及面积迅猛增加。各国之间的土地争夺日益激烈,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并在学术界获得广泛关注[3]。土地争夺一词由“land grab”翻译而来,学术界对于“土地争夺”这一词并未达成统一的、严格的标准化定义。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的定义上看,土地争夺是指在发展中国家为进行粮食生产而购买或租赁农业用地的行为,仅仅是投资的一种形式[4]。但是,在2011年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7个国家的土地争夺现状和趋势的研究中,Borras等人对于“土地争夺”的标定则相对严格和狭窄,其概念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大规模的土地收购;外国政府的参与;投资国的目的是为保证国内粮食安全[5]。与之类似,Daniel等[6]认为这一术语指的是欠发达国家的多数量、大面积的土地被富裕、粮食安全不稳定的国家购买或长期租赁,来进行用于出口的粮食生产。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则是由Annelies Zoomers提出,他认为“土地争夺”一般指的是由跨国公司或外国政府发起的大规模、跨境的土地交易或事务[7]。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土地争夺”的概念界定为个人、企业或政府出于某种目的,长期租赁或直接购买他国土地的行为。

土地争夺是国际土地市场中的重要现象,对参与各方尤其是被投资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带来资金收益、技术创新、就业机会的同时,跨国公司或外国政府参与的土地投资亦存在许多风险,投资者占用被投资者土地及其他资源(水资源、劳动力等)进行生产活动,相对剥夺了当地人民的土地权益,所得产品流入本地市场亦会对本地劳动者产生消极影响[8,9]。从2000年开始,国际学者及国际组织对于土地争夺现象的研究逐渐增多。现有研究大多是针对国家、洲、或全球等宏观尺度,对土地争夺的现状、驱动因素、及影响效应等进行论述,如德国技术合作署(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Technische Zusammenarbeit, GTZ)在2009年曾对马里、马达加斯加、老挝、柬埔寨的外商直接土地投资现状进行介绍,且分别从经济、社会及环境三方面对国际直接土地投资所带来的机遇和风险进行了简要评价[10-13];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土地争夺的研究中,则着重于从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上对土地争夺的关键参与者及驱动因素作深入分析[5]; Annelies Zoomers总结了国际土地争夺的七大驱动过程[7];Carin Smaller将土地争夺的驱动因素概括为粮食、水资源、能源安全三大类,着重分析了跨国公司或外国政府购买土地的合法性问题[14];Mark Harvey则分析了土地争夺中粮食、能源及环境三方面的驱动作用,阐述了土地争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对全球范围内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出了建议[8]。

国内学者对国际土地争夺的研究则较为少见。彭永清以“为未来囤粮——全球打响‘土地争夺战’”为题,介绍了在日本、马里、加纳、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土地争夺现象,将原因归于对人炸和气候变化将引发水资源和粮食不足的危机感[15]。周海川等从成因、投资者类型、土地用途、合同履行情况等方面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土地的行为,并分析了这种投资对接受国经济、社会稳定、环境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投资国进行海外土地投资可能面临的风险[16]。然而,仅有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对全球土地争夺现状及驱动因素作系统化的定量分析。本文基于国际交易数据,系统分析国际争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丰富我国开展国际土地争夺研究案例,为推进我国国际贸易投资提供可能的借鉴。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土地交易数据是直观体现土地争夺现象的量化指标,由于各国土地交易的透明度有限,所得土地交易数据精度有限,本文以全球为研究区域,以2000-2011年为时间尺度,对土地争夺情况进行宏观分析。所用世界地图的底图来自蓝色大理石地理信息公司(http:///download.php)。所用大宗土地交易数据来自土地门户网站(http://landportal.info/landmatrix),数据更新截止至2012年8月1日,共计1007例土地交易,54个目标国家。所得信息包括土地交易目标国家、投资方、交易时间、土地用途、种植作物等属性。在分析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过程中,所用其他指标中农业用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GDP)、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陆地保护区面积、净移民数据来自世界银行集团数据库(http://.cn/),农业增加值、作物生产指数、食品生产指数、谷物出口量数据来自FAO统计数据库(http:///)。

本文利用大宗土地交易数据进行全球土地争夺发展现状分析,包括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特征分析、时间变化分析及土地用途特征分析。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农业用地面积、农业增加值、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作物生产指数、食品生产指数、谷物出口量、陆地保护区面积、净移民共计9个指标,利用SPSS软件中Bivariate过程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土地争夺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现有学者和组织对土地争夺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作为数据分析的补充。

3 国际土地争夺发展现状分析

3.1 国际土地争夺中投资者地理分布特点

利用全球大宗土地交易数据统计每个投资国所投资的土地总面积,按照投资土地总面积大小差异和各大洲投资土地总面积占全球土地交易总面积的百分比绘制成国际土地交易分布图(投资者)(图1),其中白色区域为土地投资数据缺失的区域。从全球来看,土地交易投资者在除南极洲外六大洲均有分布,但是投资面积差异较大。国际土地投资者主要来自于亚洲,所投资土地交易面积占全球土地交易面积的67.1%;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交易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仅占全部土地交易面积的1.4%。从国家层面看,国际土地交易投资者主要有三类:一是人口众多,密切关注国内粮食安全的亚洲国家,如印度、中国、马来西亚;二是石油资源丰富但为水和土地所限制的粮食进口国,如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三是发展受地理空间制约的欧洲国家,如丹麦、芬兰[6,14,17]。

图1 国际土地交易分布图及各洲所占比率(投资者)

3.2 国际土地争夺中被投资者的地理分布特点

利用全球大宗土地交易数据统计每个被投资国所交易的土地总面积,按照被投资土地总面积大小差异和各洲被投资土地总面积占全球土地交易总面积的百分比绘制成国际土地交易分布图(被投资者)(图2),其中白色区域为土地被投资数据缺失的区域。虽然土地交易中的被投资国在除南极洲外六大洲均有分布,但是被投资土地面积差异极大,且范围不像投资者那样广为分布。从洲际角度看,被投资土地总面积最大的为南美洲,达6015.21万公顷;其次是非洲,为4831.37万公顷;面积最小的为大洋洲,仅为48.77万公顷。从国家角度看,国际土地交易的被投资国常是水热条件较好,适宜发展农业且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土地交易总面积最大的三个国家依次是秘鲁、苏丹和墨西哥,土地交易面积分别是:5430.69万公顷、1712.95万公顷、1086.18万公顷。土地交易总面积前十个国家中,有三个在非洲,三个在亚洲,两个在北美洲,两个在南美洲。

图2 国际土地交易分布及各洲所占比率(被投资者)

3.3 土地争夺的时间变化

利用全球大宗土地交易数据统计2000年至2011年每年的全球土地交易面积,绘成的土地交易面积变化图(图3)显示:2000年至2011年,全球土地交易面积虽有起伏,但总体有较大增幅,土地争夺现象日益激烈。2005年土地交易面积达到一小峰值,其原因可能是由于2004年国际油价大幅攀升,许多国家开始鼓励替代能源和生物燃料的生产,将投资他国土地进行生物质燃料原料种植作为长期能源安全政策之一[18,19]。而2008年土地交易面积出现小幅下跌的原因则可能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投资土地资本有限。此外,2010年及2011年的土地交易总面积出现明显的下降,这可能由于数据最近更新时间是2012年8月,2010年及2011年的数据可能有大部分未作收录所致。结合全球资源环境日益紧缺,人口压力持续增加的社会环境条件现状,从2000年至2011年全球土地交易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可以得知,在不考虑限制因素(如投资接受国的政策限制等)的制约条件下,未来国际土地交易面积还将呈增加趋势。

3.4 土地争夺中的土地用途

投资国购买或长期租赁被投资国土地的用途涉及诸多方面,大致有农业、固碳林业、木材或纤维林业、畜牧业、矿产开采业(含石油)、旅游业六大类。由于土地交易数据只到国家尺度,对于一个被投资国家,其交易土地的用途往往同时有多种,图4统计的是不同用途交易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交易总面积一半以上的用途分布,其中白色区域为土地投资数据缺失的区域。由图4可知,绝大多数国际交易的土地用于农业,其次是木材或纤维林业,此外,还有一部分土地交易数据中的用途信息缺失。对于用途为农业的土地,其种植作物亦有多种类型,包括如大米、小麦等粮食作物,麻风树等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的经济作物,玉米等既可用于粮食生产又可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的弹性作物。统计土地用途为农业的每例交易中土地的具体作物类型,按照各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总体农业投资面积的百分比制成农业投资中的作物构成图(图5)。图5表明,农业土地投资中有29.7%种植的是粮食作物,18.2%是非粮食作物(包括生物燃料和牲畜饲料),18.3%是弹性作物(生物燃料和食品用途均可)。国际土地交易中,农业投入占绝大部分,但对于非粮食作物的投入比例也不可忽视。

4 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

4.1 数据分析

全球性土地争夺是土地市场自由化的结果[20],其直接原因为农业变化。人口、经济、科技、政治和制度、文化以及气候变暖,都是引起土地交易加速扩张的影响因素[21-23]。鉴于国际土地争夺现象的影响因素广泛,难以逐一选择指标进行量化,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仅选择了9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虽然数据的总体时间跨度是2000年至2011年,但实际上部分国家土地交易数据的具体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11年中的某个时间段,且各国数据的时间段并不一致,对各国与土地交易数据对应的时间段的九项指标数值进行平均,每项指标得到一个数值,得到了54组数据,每组10个变量。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土地争夺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在α=0.05的置信水平下,只有谷物出口量和土地交易面积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2,体现相关程度较弱。事实上,由于积差相关系数适用于线性相关,对于曲线相关或者更复杂的情形,积差相关系数的大小不能体现出其相关性的强弱,在此项分析中,谷物出口量与土地交易面积的相关情形可能不是单纯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332不能完全说明其相关性差。不仅如此,土地争夺现象本身就是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19,22],因此,土地交易面积并不会对某单一项指标显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谷物出口量和土地交易面积的相关系数虽小,但依然可以体现粮食安全对土地争夺的影响。对这些数据进行秩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即利用10个变量的秩次大小做线性相关分析,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土地争夺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秩相关分析结果与之前的分析结果存在不小差异,在α=0.01的置信水平下,农业用地面积、农业增加值(现价美元)、陆地保护区面积、谷物出口量、净移民与土地交易面积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除净移民数量与土地交易面积是负相关外,其余四个变量与土地交易面积均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绝对值均较小。

首先,土地交易对象常常是大面积的农业用地,因此农业用地面积大的国家发生大宗土地交易面积的机会要比农业用地少的国家大,投资方对土地进行经济、技术等方面投入,对投资接受国家农业增加值会造成影响;同时,这类土地交易投资者出于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目的,将在被投资方土地上生产的粮食出口至本国,这是导致国际土地交易面积与谷物出口量存在正相关的重要原因。其次,许多国际组织机构开始在一些相对空旷的区域购置大面积土地来建设自然保护区或生态旅游地(或两者皆有),这可以用于解释陆地保护区面积与土地交易面积存在正相关关系。净移民人口与土地交易面积呈现负相关,原因可能是净移民人口的增加,导致国内对土地需求上升,对应供给外国政府或跨国公司的土地将减少。

虽然秩相关分析所得结果体现出了土地争夺和农业用地面积、农业增加值(现价美元)、陆地保护区面积、谷物出口量、净移民有较好的相关性。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秩相关分析是利用变量的秩次大小做相关分析,掩饰了原有数据部分数值特征,其所得相关的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从分析结果来看,虽然相关系数不高,但是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该分析结果还是可以体现粮食安全是土地争夺的重要影响因素的。

4.2 文献分析

由于数据资料的限制,上文定量分析的结果尚不能完全揭示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识别和总结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本文收集了50篇相关学者和组织所发表的土地争夺相关研究成果,对其研究结论做统计分析,将土地争夺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为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资金收益、发展空间缺乏、自然保护区发展和移民六大类,相关文献土地争夺影响因素的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土地争夺影响因素的文献分析

从现有公开发表的国际文献来看,分别有18、17篇文献将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列为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说明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是土地争夺的两大首要影响因素。从土地交易发生的地区看,绝大部分研究集中于非洲,分别有15、14篇文献将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列为非洲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说明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亦是非洲土地争夺的两大首要影响因素。对于南美洲而言,分别有4、3、3篇文献将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资金收益列为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说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资金收益皆是南美洲土地争夺重要影响因素,发展空间缺乏、自然保护区发展、移民三大因素对南美洲土地争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土地争夺现象在全球均有发生,但不同区域土地争夺激烈程度差异较大。土地投资国主要集中在人口众多,粮食安全压力较大的亚洲及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被投资国主要集中在农业条件较好的南美洲和非洲。2000年至2011年内,土地争夺现象整体呈现加剧的趋势。国际土地交易中,土地用途主要集中在农业和木材或纤维林业;在农业用途中,除种植粮食作物外,生物燃料原料种植亦占重要地位。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很多,较为突出的是粮食安全的影响,除此之外,自然保护区发展、人口迁移是土地争夺的潜在影响因素。从文献分析的结果上看,土地争夺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其次依次是资金收益、发展空间缺乏、自然保护区发展和人口迁移。

5.2 讨论

由于数据来源限制,本文所用数据完整性相对不足。论文中全球土地交易数据仅有1007例,涉及国家仅有54个,估计没有涵盖全球的所有土地交易案例。除此之外,各国土地交易面积数据的时间跨度并不完全一致,虽然整体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11年,但部分国家数据在时间序列上并不完备。因此,所得关于土地争夺现状的分析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土地争夺影响因素分析过程中,影响因素指标难以量化是一个重要问题。土地争夺是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是较为宏观、难以指标化的综合因素,因此,将某单一指标与土地交易面积做相关分析的结果不够理想。此外,数据的不完整也是影响土地争夺影响因素分析的重要原因。例如,土地争夺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源安全[21],本应选取数据诸如生物质燃料产量或出口量进行分析,但是目前国际上还未有这方面的全球性数据。作为数据分析的补充,文献分析总结归纳了50篇相关文献,所得土地争夺影响因素相对全面可靠。

本文基于可获取的数据和文献资料,对全球土地争夺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客观分析,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本文所得结果对于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仍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全球土地争夺中,我国既是重要投资者亦是关键被投资者,国际土地交易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应加强对于土地争夺的相关研究,对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 朱道林.土地管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6-9.

[2] Tom Lavers. “Land grab” as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in Ethiopia[J].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12, 39(1): 105-132.

[3] Borras Jr S, Franco J C. Global Land Grabbing and Trajectories of Agrarian Change: A Preliminary Analysis [J]. 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 2012,12(1): 34-59.

[4] Kugelman M, Levenstein S L. Land grab? The race for the world's farmland[R].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Washington, 2009.

[5] Borras Jr S M, Franco J C, Kay C, et al. Land grabbing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viewed from broade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seminar:"Dinámicas en el mercado de la tierra en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R]. FAO Regional Office, Santiago, Chile. 2011.

[6] Daniel S, Mittal A. The great land grab. Rush for world's farmland threatens food security for the poor. Berkeley[M]. CA: Oakland Institute, 2009.

[7] Zoomers A. Globalisation and the foreignisation of space: seven processes driving the current global land grab[J].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10, 37(2):429-447.

[8] Harvey M, Pilgrim S. The new competition for land: Food,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J]. Food Policy, 2011(36):S40–S51.

[9] Azadi H, Houshyar E, Zarafshani K, et al. Agricultural outsourcing: A two-headed coin?[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12(100):20-27.

[10] Diallo A, Mushinzimana 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land in Mali. Eschborn[R]. Germany: German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2009.

[11] üllenberg 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land in Madagascar. Eschborn[R]. Germany: German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2009.

[12] Sch?觟nweger O, üllenberg 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land in the Lao PDR. Exchborn[R]. Germany: German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2009.

[13] üllenberg 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Land in Cambodia. Exchborn[R]. Germany: German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2009.

[14] Smaller C, Mann H L. A Thirst for Distant Lands: Foreign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land and water[R].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ISD), Winnipeg, Manitoba, Canada.2009.

[15] 彭永清.为未来囤粮—全球打响“土地争夺战”[J]. 世界文化,2012(7):4-6.

[16] 周海川,刘亚鹏,郭杰.外商投资发展中国家土地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软科学,2011(9):41-54.

[17] G?觟rgen M, Rudloff B, Simons J, et 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lan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schborn[M]. Germany: German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2009.

[18] Scheidel A, Sorman A H. Energy transitions and the global land rush: Ultimate drivers and persistent consequences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2,22(3): 588-595.

[19] Dufey A, Vermeulen S, Vorley B. Biofuels: strategic choices for commodity dependent developing countries[R]. Common Fund for Commodities, 2007.

[20] Heynen N, McCarthy J, Prudham S, et al. Neoliberal environments: false promises and unnatural consequences [M]. Oxon: Routledge, 2007.

[21] Friis C, Reenberg A. Land Grab in Africa: Emerging land system drivers in a teleconnected world[R]. GLP Report No.1, Copenhagen, 2010.

[22] Lambin E F, Geist,H.J., Lepers, E.,Dynamic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n tropical regions [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03,28(1): 205-241.

[23] Cotula, L., Land grab or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nd deals in Africa [M]. London: IIED, 2009.

A Study 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 of the Global Land Grabbing

HU Ying-jie1, 2, ZHAO Wen-wu1, XU Hai-liang1

(1. 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China)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范文3

一、我国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有效供给能力

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加强粮食供给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国际粮食形势严峻,我国粮食供给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采取战略措施,增加粮食供给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对粮食生产产生“挤出效应”。我国工业化进程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对本不稳固的粮食安全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同时,城镇化加快推进,建设用地不断蚕食耕地面积。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57.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4.6%。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建设用地会对粮食生产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直接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供给能力减弱。虽然2009年农村土地整治新增耕地26.9万公顷,但是质量和肥力不足,只是数量意义上的占补相对平衡。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形成了土地的相对高收益率;另一方面农资价格上涨、粮食生产成本逐步上升,这导致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个别地方政府出现忽视粮食生产的不良倾向和放松粮食安全的麻痹思想,也给粮食安全蒙上阴影。

二、依靠国际市场无法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

世界粮食市场供给无法有效满足我国的粮食消费。稻谷是我国口粮消费的主体,占口粮的近60%,消费量每年为3700~3750亿斤,而国际市场大米贸易总量也就是500~600亿斤,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5%左右,通过国际市场调剂的空间十分有限。此外,世界粮食生产量与消费量并不同步增长。据测算,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均增长1.1%;产量增加1000亿公斤,年均增长0.5%。目前,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已接近30年来最低水平。世界主要粮食库存消费比屡创新低,粮食供给紧张状况难以缓解。

世界主要产粮国进一步强化对粮食出口的政治干预。近年来,由于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些粮食主产国颁布了粮食出口禁令。尽管以求自保的出口政策无可厚非,但是必然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关系,给我国粮食供给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在2008年粮食危机中,一些国家不负责任地将粮价上涨的原因主要归于中国等新兴国家消费的增长。如果我国的粮食消费20%依赖进口,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巨大的财政压力,而且还有巨大的政治和道义压力,以及保障有效进口的巨大压力。粮食供给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不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也是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重要保障。

“粮食武器”已成为个别西方国家控制我国的重要手段。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不可避免地受到“粮食武器”的干扰。中国需要养活13亿人口,然而城市扩张和工业扩张加剧了耕地的流失,复合肥料的大量使用造成农业投资生产率下降,还伴有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已经足以迫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无奈地受限于粮食。基于“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悲观预期,个别国家欲把“粮食武器”作为控制我国的战略选择。跨国粮商加紧在我国的粮食战略布局,建立上下游完整的粮食产业链,加强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控制。丰益国际、阿丹米、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等跨国公司在我国粮油市场的贸易份额持续扩大,丰益国际旗下的益海集团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投资并举,对我国粮食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视。

三、我国粮食需求保持刚性增长

我国粮食需求结构主要包括口粮需求、饲料粮需求和工业粮需求等。影响因素主要是口粮消费总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饲料粮和工业粮需求增长。

口粮需求数量持续攀升且质量逐步提高。国家人口计生委预测,未来十年我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人口增长导致口粮需求刚性增长。按照人均400公斤年口粮消费量计算,2010年口粮消费需求为5.48亿吨。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产2.9%。表面看,我国粮食总产与口粮消费基本持平,实际上,粮食产量不可能全部用于口粮。2020年和2033年前后,我国口粮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5.84亿吨和6亿吨,口粮需求数量持续攀升。

饲料粮和工业粮需求的数量、质量同步增长。质量型消费对食用油、肉蛋奶和精加工食品需求迅速增长,引发饲料粮消费快速增加。据预测,到2020年饲料用粮需求总量将达到235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1%。由此,导致饲料粮主要来源――大豆和玉米需求增长。有资料显示,2007―2008年度,我国玉米消费需求较上年度增长3.6%,大豆消费需求较上年度增长5.7%。饲料市场需求旺盛,引发优质专用大豆、高质量玉米需求量大幅走高,出现与人争粮、与人争优质粮现象。同时,生物燃料、玉米深加工、生物制药和酿酒工业尤其是生物燃料迅猛发展,不但会增大粮食消费比例,要求提高质量标准,而且会扭曲粮食价格,引发物价总水平上涨预期。

四、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1.立足国内粮食生产,开展多边粮食贸易。我国是农业大国,确保粮食安全,进口粮食只能是对国内生产的必要补充,而不能危及国内产业发展,并且要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实施进口替代和产品出口战略。鉴于世界粮食供给有限、出口政治干预和“粮食武器”风险,我国有必要开展多边粮食贸易,破除国际资本垄断,避免经济风险和政治摩擦。帮助发展中国家利用好可耕地,不仅有利于缓解世界粮食危机问题,也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要在立足国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实现立足国内、自给自足和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有机结合。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农产品贸易机构,与多个国家签订粮食进口协议,与部分重要产粮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鼓励粮食企业走出去跨国承包土地,提供直接技术援助,建立稳固的国外粮食供给来源,增加粮食安全系数。

2.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倍增农业投入力度。根据粮食生产要素的现状分析和远景展望,起主要制约作用的是水土资源、粮食政策和资金投入。由于粮食政策和资金投入是一种可控的人为因素,所以真正制约粮食生产的硬件是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粮食发展最基础的生产资源,是保障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业和粮食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必须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倍增农业投入力度。要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抓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坚持走节水增产的道路;鉴于粮食政策和粮食价格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的机会成本和生产边际曲线,继续实施有利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支农政策。通过资源保护和政策激励,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收益,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两个积极性。

3.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除了体制变迁的特殊阶段外,科技进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始终居于突出地位,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成为提高产量的惟一途径;而提高粮食单产主要有增加农业要素投入和推动科技进步两种途径,在物质投入边际效益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现代科技必然成为粮食增产最重要的战略举措。因此,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农业关键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中试熟化和推广普及,研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靠的新品种,健全粮食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从而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增强粮食有效供给能力。

4.完善仓储物流体系,提高粮食周转效率。我国历次物价总水平上涨均与食品价格上涨有关,食品价格上涨均与粮食产销不衔接、粮食调配不顺畅有关,而这又与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滞后有关。仓储物流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介环节。要发展有机衔接于粮食流通的仓储类型和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物流模式,畅通国内粮食跨地域物流通道,打通国际粮食贸易进出海通道;改革主产区仓库多的单一模式,确定适度的仓容规模和最佳的库点位置,重点加强主销区、交通枢纽、港口码头和战略装车点;优化中央和地方储备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健全中央储备粮吞吐轮换机制,发展城镇粮油供应网络和农村粮食集贸市场,提高粮食中转能力,提升储备调控效率,实现更广范围的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范文4

关键词:粮食国际贸易 进出口 结构调整 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45-01

1、我国粮食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对外贸易一直是自给为主,进口作为补充。即以储各粮为基础,以进口为调控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政府是以考虑国内市场为主的,达到国内产销平衡。因此,我国在粮食贸易上就往往存在内外贸脱节,政策滞后以及粮食生产与进口逆向操作等问题。

由于在WTO中中国限制外资企业在粮食流通领域发展的过渡时期基本结束,国外大型粮食企业开始进军中国传统的粮食流通领域。ABC三大谷商相继进入中国投资建厂。外资粮食企业通过控制世界大豆期货和现货市场价格,使国内油脂加工厂家巨亏,再进行行业之间的大规模并购。由于大豆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并且大豆只收3%的关税,且不设配额是高度自由贸易的商品等原因,大豆大量进口,达不到调控目标。当前,中国市场上80%的大豆加工能力被外资粮食企业操控,国内大豆企业丧失了话语权。在国际大型粮食企业已掌握我们国内植物油定价权的不利情况下,如果让其进一步取得在粮食流通方面的主导权,将会使我国粮食企业失去完整的定价权,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会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跨国粮商已控制了大豆压榨业,控制了我国大豆进口,以及利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食流通市场,大量县级粮库生存难的时机,收购县级粮库和中小粮商,有可能垄断粮食流通领域,这都会影响到我国粮食市场调控的自主性。比如,2007年国庆节前夕,中国为降低过高的食用油价格,向市场投放20万吨食用油,结果都被跨国粮商收购放于仓库,市场价格根本没有丝毫降低。一句话,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已丧失大豆及食用的定价权。

2、完善我国粮食国际贸易战略体系策略

完善国际贸易政策体系,独立自主地进行粮食产量和价格的调控,是我国实现粮食紧平衡调控目标的基本前提。建议采取如下贸易策略:

从进口粮食方面来说,不仅要考虑调低农业相关产品的进口税,还要考虑国内农业产品比较优势等利好因素,制定恰当的税率结构。当前,我国农业产品中粮食等大宗进口农产品的税率很低,与此同时小宗进口产品的税率却比较高。这种税率结构使我国算术平均税率很高,但有效保护率却很低。未来的税率设置应着重照顾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在维持对部分粮食产品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逐步开放我国拥有竞争力并且进口较少的其他农产品品种,适当降低其税率。将关税配额和最低准入量进行核定,完善非关税措施,其中包括优化粮食质量标准体系、粮食质量检测检验体系等标准体系。

在粮食的出口方面,将重点发展优势粮食产品的生产和深加工放在首位,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大出口力度;对粮食贸易体制进行改革,暂时取消对大米、玉米等农产品的出口限制:成立粮食行业联合协会,让粮食贸易格局多元化;增加出口退税。同时,引导企业通过实际操作来熟悉WTO的规则,让国内农产品出口厂商能够根据WYO对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规,行使规避我国产品可能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法律权利。

3、完善粮食战略性进出口贸易策略

(1)合理安排进口规模和节奏,通过期货交易锁定价格风险,分期、分批进入国际市场,避免突击采购和大量采购推动国际粮食价格上涨。除少量高品质软麦和硬麦允许进入国内市场流通外,进口小麦应直接进入中央和地方储备,避免打压国内小麦价格。

(2)调整粮食进出口战略,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在我国,受制于土地资源和财政能力,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粮食生产的完全自给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不影响粮食安全供给的前提下,对缺乏比较优势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应适当减少其生产,利用国际贸易满足我国需求,适当加大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力度,集中资源发展效益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产品,提高粮食生产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效益。考虑到当前拥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不能完全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因大多在于产品质量较差,缺少稳定的出口渠道。给出建议:①加大农产品科技投入以改善品质;②改善深加工、产品包装、物流条件:③重点培植建设一批粮食产品营销网络:④加强农产品的宣传、形象策划。

(3)对缺乏比优势的粮食产品的国内保护政策进行调整,生产贸易结构调整最少要考虑二个制约因素,一是发挥我国粮食产品的比较优势,二是国内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现阶段,国际农产品比较优势已由土地密集型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过去片面优先发展粮食、追求粮食供给的粮食发展战略明显与比较优势原则不符。

参考文献:

[1]王永春.论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J].经济论坛,2004.11.

[2]黄玖辉.中国地级城市粮食行政管理模式探析[J].粮食问题研究,2005.3.

[3]黄三富.粮食行政职能转变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粮食问题研究,2006.2.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大豆;发展现状;困境成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9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Z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粮食安全包括2个方面:粮食数量的安全和粮食质量的安全。在解决国民温饱的基础上,当前国民对营养均衡也越来越注重,国内对蛋白质营养的需求迅速猛增。而目前作为蛋白质最主要来源的农作物――大豆,在国内发展并不乐观。当前国产大豆的发展关乎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国产大豆的发展已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而且大豆与多个行业联系紧密,涉及到大豆种植业、饲料行业、大豆加工业、食品行业等。近年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与产量都成下降趋势,大豆的自给能力已降至20%,且受进口大豆的冲击,转基因大豆占据了国内市场。国产大豆在生产、加工、出口等产业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1 中国大豆产业的现状

1.1 种植业方面

大豆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中国大豆种植区主要分布在3个地方:东北区、黄淮海流域区、南方区。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截至19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都是世界上生产大豆最大的国家。但自1996年开始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以来,全球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当前以美国、巴西、阿根廷为主要代表国家种植转基因大豆,而中国以种植非转基因大豆的的原产国和全球主产国之一,其大豆的种植面积及产量却年年下降。在种植面积方面:从2008年的大豆种植面积912.7万hm2,到2013年大豆种植面积已不足680万hm2,2014年我国种植大豆面积为660万hm2。产量方面:由2008年生产的大豆产量1554.2万t降到2014年的生产大豆产量1220万t,逐年呈下降趋势,2015年国产大豆总量仅为1161万t。单产方面:近年来,我国非转基因大豆单产平均是1.8t/ hm2左右,单位产量有所提升,但与其他主要生产国相差甚远。

1.2 加工业方面

大豆的刚性需求主要是在食物、豆制品加工、饲料、子种等需求上。当前,国内 60%的大豆压榨能力已被外资所控制,这些压榨企业的生产原料来自于进口转基因大豆,其生产的转基因大豆油及副产品豆粕、豆饼等市场占有率极高。

我国豆制品加工企业大都主要还是沿用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都很低。主要体现在:大豆品种的非专用化会造成豆制品生产加工的非标准化;大豆加工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落后,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较低,环境卫生不达标。生产非转基因大豆油的本土压榨企业,面临成本高昂,利润狭小,市场占有率低的困境,生存艰难;传统豆制品由于保持期短等原因,难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导致消费市场狭小;传统豆制品加工后的对剩余的原料利用率低,浪费大量的原料。此外,在大豆精深加工业方面,我国非转基因大豆蛋白含量较进口大豆高,在蛋白质加工方面发展前景相当乐观。

1.3 进出口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的持续关注、饲料行业对豆粕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对大豆的需求量持续猛增,但国内大豆供给不足,大豆进口量随之扩大。200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t,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因此成为我国进口量最大、用汇最多的农产品。根据中国海关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进口大豆8169万t,再创历史新高,比上一年增加1029万t,是国内生产量的6.8倍,约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70%,国内消费量的87%,这在所有农产品中进口依存度是最高的。

2 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急剧缩减且种植效益低、豆农种豆积极性不高

当前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成快速增长趋势,但是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与产量却与之相反,大豆种植业日益萎缩,种植面积与产量都呈下降趋势。尽管农业部提出调减玉米增加大豆的意见,但大豆的种植面积却逐年减缩。尤其是黑龙江作为我国最大的大豆生产省份,近年来大豆的种植面积急剧萎缩、产量大幅下降,与我国进口大豆数量的逐年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当前,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经济效益低下,种植品种单一。由于近年来受自然灾害等恶劣气候的影响,大豆产量起伏不定,存在严重的迎茬问题;受低成本优势的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大豆的科技投入少,从事科研人才严重匮乏;农民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育种比较单一。我国大豆种植业的发展,影响着豆农的生计与收入,因为对于农民而言,什么挣钱挣就种什么。大豆的经济效益明显低与玉米和水稻,这降低了农民对种豆的积极性,因而影响了大豆的种植业发展。

2.2 外商独资或外资参股的企业的挤压下,国资大豆加工业生存艰难

在外商独资或外资参股的企业的挤压下,加工非转基因大豆的国资大豆加工业生存非常艰难。表现在:外商独资或外资参股企业已占我国大豆总压榨能力的 73% 、占全国大豆加工总量 80% 以上,而这些外资企业都是以进口非转基因大豆为原材料生产豆制品。导致加工本地大豆的企业无法生存;跨国粮商受到原材料的优势与资本优势利用其垄断地位操纵大豆市场,国内很多企业都被占领,绝大多数的大豆加工企业已经停产多时甚至濒临破产,黑龙江省的九三粮油集团等类似企业被迫在沿海扩厂,但发展并不乐观,整个国资大豆油脂加工产业面临被垄断的危机,市场份额不断缩减。

2.3 大豆进出口贸易被动化,国产大豆丧失市场定价权

由于国产大豆种植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造成生产成本高,大豆的品质不高,含油量低,带来的经济效益低。但企业的发展是以营利为目的,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更愿意购买含油量高的进口转进大豆,购买国产大豆的积极性不高。而进口转基因大豆都是大规模的种植,管理有序,机械化程度高,大大降低了大豆的生产成本,科技投入力度大,提升了大豆的品种,致非转基因大豆失去市场竞争力。我国在征税方面对进口转基因大豆只征收3%的P税和13%的增值税,税率极低,降低了进口大豆的成本,致使进口大豆数量猛增。此外,四大跨国粮商对我国大豆企业进行资本渗透,控制了国内70%以上的大豆榨油产能,从而也控制了国内进口大豆的价格。国产大豆的价格已完全受制于国际市场供求的变化,国产大豆完全丧失国内大豆市场的定价权,给我国的食物安全体系带来了严重的隐性危机。

3 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思考

3.1 加大惠农政策

大豆的需求量在农产品的需求量中占有很大比重,但是国家对大豆产业的扶持政策却远远弱于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大豆产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在资金、技术、优良品种的培育方面。国家要下派技术人员引导豆农选择和培育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合理种植;补贴投入的机械设施,提高种豆的专业化水平,进而提高国产大豆的单产,稳定种植面积。对豆农的补贴扩大范围,完善并积极落实相关方面的税收减免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补贴策略;设立相应的金融贷款通道与农业保险,减少豆农种植风险,保护豆农的利益,提高农民种豆的积极性,稳定大豆生产。

3.2 扶持国内大豆加工业

国内大豆加工业的发展急需国家要大力扶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使用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并对使用国产大豆的加工企业进行补贴及保护。扶持国内大豆产业在基础设施、机械化设备上的投入力度、培养大豆产业高科技人才,以扩大生产规模。大豆加工企业也须学习国际最新技术,积极引进技术人员,自主创新,加快企业向第三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诸如向大豆精深加工中最具潜力、最有前途的蛋白质加工领域进军,其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也高,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国内大豆加工业必须实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作业,现代化管理,提高生产水平和销售水平,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国产大豆加工业,通过合并、重组非优势企业,规范行业,强强联合,形成更有实力、更具竞争力的天然无公害大豆加工业。

3.3 发展非转基因大豆优势

当前国内国外对高蛋白大豆需求和加工增长较快,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具有蛋白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的特性,要充分发挥国产大豆高蛋白和非转基因优势,走国产大豆的高蛋白的高端产品路线,根据大豆的特性实行差异化战略。政府及企业必须加强对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保护力度,并做好宣传和种植工作;提高其国际国内知名度和认可度;通过对转基因大豆及其加工产品进行重征税,使非转基因大豆获取价格上的优势,并把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基因的通过价格差别区分出来,提高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争取对非转基因大豆的定价权;当前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并无明确定论,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出于对国民的生命安全考虑,必须把转基因与非转基因产品都进行明确标识,让国民自主选择。

解决国产大豆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是单一的靠农民自己或是政府、企业来解决,必须多管齐下,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菡,周慧秋.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对黑龙江省的借鉴与启示[J].黑龙江粮食,2011(2):26-29.

[2]任淑荣.中国大豆产业现状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

(3):391-396.

[3]祁旺定,尚明瑞.中国大豆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17):88-96.

[4]张立富,刘天慧.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农业经济,2015(3):116-118.

[5]肖琴,李建平,刘冬梅.转基因大豆冲击下的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5(6):137-141.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灌区 缺水 解决途径

一、石堡川水库灌区概况

石堡川水库灌区位于东经109.7°~110°,北纬35°~35.5°,居关中平原北沿,涉及延安洛川、渭南市白水、澄城三县。设施灌溉面积40万亩,有效面积31万亩。灌区受益范围包括16个乡镇,180个行政村,人口3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1万人。

灌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常年多风,平均气温12.2℃,多年平均降雨量549.2mm,平均蒸发量1192mm,年日照时数2547h,光照充足,无霜期202d。灌区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夹少量褐色垆土,土壤有机质含量0.883%,酸碱度适中,质地、结构良好,空隙率50%,蓄水保墒能力较肥沃。灌区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油菜、苹果树为主,是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和苹果优生区。

灌区地下水埋深40~100m。地下水以降雨、河流渠道渗漏、田间灌溉水渗漏补给为主。

石堡川水库灌溉工程由枢纽、干渠、支渠、抽水站及田间工程五部分组成。灌区干渠一条,长38.708km,各类建筑物148座。设计流量9m3/s,加大流量11.5m3/s。灌区支渠8条,分支渠12条,总长214.3km,各类建筑物1895座,设计流量1.0~4.5m3/s。灌区抽水站9座,总装机1350kw,扬水能力1.65m3/s。田间工程有斗渠349条,总长486.5km,建筑物2940座;分引渠2229条,长2213.5km,各类建筑物24500座。

二、石堡川水库灌区水资源现状分析

灌区水资源有三大类构成,分别是地表水、降雨集蓄利用水、地下水。

1.地表水。地表水分为客水和境内自产水,具体分析如下

客水地表径流:石堡川水库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6717万m3,Cv=0.9,Cs=2.5Cv,多年平均入库流量2.04m3/s。石堡川水库总库容6375万m3,其中兴利库容4585万m3。

聿津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380万m3,Cv=0.9,Cs=2.5Cv。

区内地表径流:流经灌区境内的孔走河、长宁河、县西河、马村河、大峪河等五条河流多年平均总径流量4696万m3。

2.降雨集蓄利用水。灌区有人畜用水集雨窖4万多眼,灌溉用水集雨窖2万多眼,年可调蓄量396万m3。

3.地下水。灌区内地下水资源总量3219万m3,可开采量2030万m3。灌区现有机井265眼,现状可开采能力1200万m3。温泉抽水站灌溉供水系统水源取自“380”水系,该地下水系总储量13724万m3,其中静储量7355万m3,动储量6370万m3,目前已开采量1080万m3。

目前灌区水资源可用总量为8194万m3,灌区4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及人畜用水总量为9058万m3,灌溉保证率仅为43%时灌区仍缺水864万m3。

三、石堡川水库灌区缺水的主要原因

石堡川水库灌区虽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灌区严重缺水,致使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衰减,直接影响了灌区的发展。灌区严重缺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水库大坝坝肩绕坝渗漏还没有彻底解决;左坝肩仍存在漏水问题、泄洪底洞淤积堵塞;水库淤积侵占有效库容;库区周围、沟边、入库沟道无水保工程,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库淤积,环境质量恶化;石堡川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缺乏统一管理,上游无章建库、建站情况严重等。

2.干、支渠道工程老化失修,衬砌率低,渠道衬砌冻胀破坏严重,渗漏损失大;量控水设施简易、失修,漏水严重。

3.田间工程配套差,斗分渠衬砌率36%,各类建筑物配套率不到60%,完好率30%,渠道渗漏严重。灌溉方式落后,水量浪费严重。

4.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配置不合理。

四、石堡川水库灌区缺水的严重性

石堡川水库灌区水资源极度紧缺,人畜用水一靠天雨,二靠沟道泉水,十年九缺;千百年来,群众一直从事旱作农业,广种薄收,生活困难。区内仅有利用客水――石堡川水库,目前已建成40万亩设施灌溉规模,仍处于干旱低产状态,缺水已成为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瓶颈。

由于缺水,旱区作物仍处于广种薄收低产水平,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合理调整,群众收入差;群众吃水问题得不到解决,生活水平较低,与相邻灌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缺水,生态环境质量脆弱,冬春季多沙尘,绿色少于荒芜,明显落后于周边,与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条件相差甚远。

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当地政府多方招商引资,已组建起了较为集中的白水、澄城工业园区,这无疑会为当地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就业平台、提升区域经济起到铸基奠石的作用,但由于缺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总之,该区域城、乡、工、农、牧、副、生态环境均极度缺水,企盼水,解决该区缺水问题,已成迫切的众望所归,社会所需的当务之急,也是当地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千百年来苦思觅想的事情。

五、解决石堡川水库灌区缺水的途径

要解决石堡川水库灌区缺水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大力推行节水型灌溉。其重要意义如下所述。

1.灌区水资源短缺,灌溉水利用率较低,现状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46.3%。另外,大量的“半截斗农渠”和田间渠系的不配套,制约了灌区水源工程、干支渠系工程效益发挥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灌区仍有很大的节水潜力。因此只有通过节水灌溉,减小灌溉输配水系统渗漏损失的水量,才能实现灌区的水土资源平衡,确保灌区设施面积都得到灌溉,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安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稳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

2.灌区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渠道输水跑、冒、渗漏,水量浪费极为严重,渠系水利用率不足53%。另外每年由于渠道引水决口、冲毁、淹没农田时有发生,据统计多年平均维修费用在265万元,农民水费负担有增无减,用水积极性不高,灌溉面积萎缩。

3.石堡川水库属北方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灌区,高效节水的灌溉系统是灌区水土资源平衡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节水灌溉改造,减小灌溉输配水系统渗漏损失的水量,才能实现灌区的水土资源平衡,确保灌区设施面积都得到灌溉,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安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稳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

4.节水灌溉也是骨干工程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实施后的必然要求。骨干工程改造后,输水安全、输水能力都提高了。这些能力,只有通过末级渠系输水至田间,才能实实在在的转化为生产力。因此,灌区实施节水灌溉是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协调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