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 绿色信贷;个人信贷;绿色信用卡;汽车贷款
[中图分类号] F832.4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金融业也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较之国际同行业来看起步较晚,并且目前各大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时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从银行自身来看,很多银行目前都沿用传统金融业务的模式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使得业务创新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阻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从企业和个人来看,很多企业在“利润”与“环境”的选择中,往往都会选择前者,自身缺少技术转型的积极性,而普通的投资理财者对于这个新兴事物又不甚了解,这些因素也使得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的推广受限。从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目前在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理念,但是相关的政策支持与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完全跟上,使得银行在发展新业务时缺少扶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银行也就缺乏了主动性。
那么中国目前的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如何?银行面对这种种困难又该做怎样的选择与调整?本文接下来选取“绿色信贷”业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业务现状的分析以及对产品创新的探究等分析这些问题。
2 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问题
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目前已进入环境污染高发期,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是银行的政策向环保领域的有益尝试。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尚处于发展和推广初期,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内外节能减排需求强烈,在企业绿色转型的过程中银行也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新的投资环境,在低碳经济中保有强大的盈利能力。
目前,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交通银行(以下简称三大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发展较为典型。通过对三大银行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在中国,绿色信贷业务成效明显,在为绿色企业带来融资的同时,也积极通过金融创新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型。同时,各大银行也在积极完善绿色信贷业务的专业化管理,降低信贷风险,具体措施有组建专业团队、多过程专业化分工的资产运营模式以及客户分类管理等。
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绿色信贷业务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银行面临的风险增加。目前国内关于环境风险问题的研究几乎很难见到,而在金融机构内部基本没有就环境风险问题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或审核程序,仅由环保部门对企业或项目做环境风险评估,并不能准确衡量风险从而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
其次,企业缺少向“绿色”转型动力,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受阻。传统的绿色信贷模式是已有转型意向的企业或已转型成功的绿色企业向银行寻求融资帮助。该模式只是单纯给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信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需要。由于不能从根本上主动促进企业绿色转型,银行很难促进绿色企业的普及,这不仅使得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而且很难真正实现银行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本应发挥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提出了以下相关的建议来解决银行面临的这一难题。
3 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发展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3.1 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新方向——绿色信贷个人业务
通过对2007年至2012年我国银行贷款总额、居民消费性贷款额、非金融企业贷款额数据 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从2007年至2012年全国银行的信贷情况(图1):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2年贷款总额在不断上升,其中居民消费性贷款和非金融企业贷款均呈上升趋势。为了更精确地研究,我们统计了近几年我国银行的居民消费性贷款规模和非金融企业贷款的增长速率(图2):
该图显示,非金融企业的贷款增幅在大多数年份均处于居民消费性贷款增幅之下,尤其在2012年六月开始非金融企业的贷款增幅有下降的趋势。鉴于居民消费性信贷的增长趋势,我们认为将绿色信贷业务个人化可以作为银行在绿色信贷业务方面的创新方向。
3.2 我国银行引入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必要性
银行引入创新的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在为银行带来利润的同时,可以增加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进而刺激绿色企业增加产出,刺激传统企业向绿色企业转型。企业的转型动力将有助于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瓶颈的问题。具体地说,银行引入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1.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驱动
党的十报告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但仅通过银行对企业的绿色信贷业务很难增加企业绿色转型的动力。为了有效完成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目标,银行有必要引入并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的个人业务,促进绿色消费,利用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促使企业向绿色型企业转型。
2. 国际上绿色信贷个人业务推行的引导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日益加剧,我国银行也应顺应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趋势。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绿色信贷业务正逐步发展,尤其个人绿色信贷业务十分活跃。为了与国际业务接轨,我国银行也应尽快发展个人绿色信贷业务。
3. 银行扩展新业务的有效途径
80后、90后新一代年轻人将逐渐成为我国的消费主体,由于这一代年轻人有着前卫的思想,绿色消费观念较强,在不久的将来,个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大。而目前传统信贷业务发展较为成熟,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很难,在市场绿色消费的趋势下,银行作为消费实现重要的一部分,有必要发展绿色信贷个人业务,拓展自己的业务空间,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3.3 借鉴国外经验,探索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发展方向
国外银行界在绿色信贷业务方面有较多的经验,并且也较早地进行了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创新。国外的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可以根据贷款种类分为商业住房贷款、汽车与节油技术贷款和绿色信用卡。这些业务本质分别是:将环保行为纳入信用评分体系;依据减排贡献量抵扣或捐赠;通过利率等优惠鼓励绿色消费。
虽然目前国内的绿色信贷业务已经较为丰富,但各银行仅开设了绿色信用卡业务。国内外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发展的具体区别见下表: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种类较少,二是有局限性。所以,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绿色个人信贷业务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将国内从未出现过类似业务的绿色个人信贷业务直接引入;将国内不面向个人开放或者并不属于绿色信贷业务的传统信贷业务进行相应的改造并引入市场。鉴于银监会对于金融创新风险的严格控制,后者明显更为实际。
3.4 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可操作性分析
以目前更具实际意义的信用卡业务和汽车贷款业务为例,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个人绿色信贷业务的改进已具有良好基础。现有的汽车贷款业务已经较为成熟并且人民银行对此已有了扩展的方案。国内绿色信用卡业务尚不成熟,但本身以构成完整体系。因此,在这两者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个人绿色信贷业务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交叉的个人绿色信贷业务具有协同正效应。扩充了不同消费与服务的个人信贷业务可以借用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机制互相促进,例如利用绿色信用卡提前支付环保车贷消费,二者的广告效应叠加等等。随着银行在个人信用体系架构和完善,不同种类的绿色信贷业务叠加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效用。
4 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发展展望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绿色信用卡”,“绿色汽车贷款”等金融业务都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与改造,从而实现绿色信贷业务的个人化发展。以“绿色信用卡”为例,银行可以把绿色消费服务加入现有信用卡业务内,也可以单独制卡,专卡专用,通过折扣优惠、还款期调整、额度提升等方式使绿色信用卡更具吸引力与实际意义。
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发展不但可以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银行转型的一个契机。更重要的是银行将真正凭借“金融技术”承担起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绿色转型”。当然,商业银行要想真正抓住这样一个机遇,还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4.1 深化责任意识,领悟绿色理念
商业银行作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重要资金融通机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提供的信贷支持,而银行个人业务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并且能够引导消费。正是基于银行自身的特殊作用与影响力,在当前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转型”、“绿色消费”的过程中,银行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发挥作用,在深入理解“绿色理念”之后,将这一新理念通过业务的运作灌输到整个经济发展中去。
4.2 落实“绿色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虽然近几年国内部分银行已经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领域,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度不够,很多业务仍在宣传“绿色理念”而并未起到真正的效果。比如“绿色信贷”仍然沿用传统信贷的模式,“绿色信用卡”的开发也只是在卡的材质等一些方面略有改动,业务本身没有明显的突破。事实上,银行在合理的风险控制下,可以积极地采取一些尝试与创新,借鉴国外已有的业务,结合中国目前的情况进行改造,将“金融创新”落实,而不是总在已有的传统业务上进行微小调整,使“绿色金融”业务有名无实。
4.3 主动寻求合作,积极倡导“绿色生活”
在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发展上,银行更多地是和商家以及消费者进行合作,而所涉及的消费领域也大都集中在“绿色商品”上。由于这一类商品对技术、企业和市场的要求都比较高,在初期,该类商品的消费市场可能较难打开,此时银行可以主动和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合作,共同推进这类商品的开发与制造。同时,银行凭借自己的个人业务发展与创新,引导消费者积极进入“绿色消费”市场。这样银行作为一个“中介”,将市场的需求者与供给者联系起来,共同发展与完善“绿色市场”,营造“绿色生活”的环境。
我们相信,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将在不久未来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拓展领域。
参考文献:
[1]谭玫瑰.“两型社会”视角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企业家天地,2011(1).
[2]盛瑞.我国信用卡盈利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金融探讨,2012(4):39-40.
[3]Collin Dunn. Dutch Bank Introduces "Climate Credit Card"[R].Dutch: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2006.
[4]德勤.2012中国汽车金融报告[R].北京:中国民生银行,2012.
[5]左瑞娟,郭凯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SWOT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0(7).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green-credit policy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form in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s important in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green-credit policy,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credit policy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ies.
关键词: 绿色信贷;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
Key words: green credit policy;green 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17-01
0 引言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步伐,我国的商业银行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经济日益突飞猛进,经济与环保之间的相互博弈,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绿色信贷(green-credit policy)应运而生。所谓的绿色信贷是指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对进行信贷的产业和项目进行控制,以期更有效达到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相对于传统的信贷政策,“绿色信贷”的核心在于其把环境与社会责任融人到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之中,突出体现了金融机构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责任。
1 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因素
1.1 绿色社会 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巨大的压力: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资源浪费、能耗量位居世界前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问题突出等。这些问题都表明了走绿色经济之路已经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共识。
1.2 绿色消费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成为调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市场的调节和导向作用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居主导地位。同时,消费者是市场上最活跃的中坚力量,作为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的消费,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居民们绿色意识的增强更是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青睐,对于绿色工程项目的支持已逐渐成为不可抗拒的市场消费主流。
2 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内部因素
2.1 金融风险要求绿色信贷 一般来说,银行等金融业均是属于高风险的行业,银行借贷也存在较大的风险。由于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动,在交易活动中最易发生市场风险。对于投资绿色信贷,虽在短期内不一定会带来较大或是明显的企业经济效益,但是长期看来,绿色信贷行业必定有很大发展空间,且社会风险低。尤其是鉴于现今我国的环保产业一方面面临着资金投入的巨大缺口,另一方面社会不断要求节环保绿色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都为“绿色信贷”的发展打下广阔的生存空间。
2.2 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绿色信贷 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想法,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财政和经营状况外,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已经明确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统一,发展绿色信贷,不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对银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与政府关系,改善与公众关系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2.3 产业结构的优化要求绿色信贷 任何的一个企业,依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制定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及相关产业发展目标。作为以盈利性为目的的商业银行同样也不例外。银行的信贷客户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的盈利和资产质量的优劣。经济发展的大潮已一次次验证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只谋取一时利益的发展模式必定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摒弃,这也不断提醒银行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借助绿色信贷理念,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导向,淘汰环境污染严重的“夕阳”企业,转而向绿色产业进军,发展绿色信贷,优化银行茶叶结构,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和资产质量。
3 面对绿色信贷发展大潮
3.1 依法监管 加强相关绿色信贷法律法规的制定,规范银行绿色贷款。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必须接受国家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督管理,要有法律保证,不得例外,同时管理当局实施监管必须依法进行,进以保证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和一贯性,从而保证监管的有效性。
3.2 强化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短期看来,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或许需要投入大量成本,但从长期看,践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银行竞争力,在为社会提供福利的同时,不断增强银行社会地位和形象,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极大帮助。我国各银行应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尽快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匹配的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监督、激励体系。
3.3 加强银行自身经营管理 银行切实提高环保意识,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关注环保问题不仅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关系到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银行应加强自身建设,进行活动时坚持以一定的经营管理理论指导,通过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有效的提高运作机制和资金的融通,实现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三者统一,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发展的一致。
3.4 强化信息传动机制 各银行与社会企业等部门之间应强化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同时相关环保部门可以建立和完善环保信息库,力求提供有效的借贷信息,为借贷双方提供双向便利。并且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共同致力于绿色经济的发展。
4 总结
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不断加强, “环境风险”正不断地深入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绿色信贷需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构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绿色信贷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同时努力做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祖杰.现代货币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P136-138,P332-335.
[2]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王飞.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研究.国际贸易学[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业论文.2009.
[4]高D.对发展我国绿色信贷的思考(辽东学院会计学院,辽宁丹东 118001).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碳金融体系;构建
全球变暖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的大势所趋。金融为经济服务,碳金融的发展源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构建碳金融体系,必将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一、碳金融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是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以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碳金融是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也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备内容。巨大的碳排放资源是中国建立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坚实基础,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
二、国内外碳金融发展现状比较
西方国家的碳金融市场,是在政府设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框架下,企业、商业银行和投资者等参与者从自己的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参与。其“碳金融”从法规、制度、交易市场到市场参与主体、中介等均已经初步建立完善的体系。具有广泛的市场参与主体,多样化的产品种类,活跃的市场交易,完善的市场机制。
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具有巨大的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潜力。2001年,内蒙古龙源风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投标荷兰政府的CERUPT减排购买计划,为国内参与低碳经济拉开序幕。2004年6月30日,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外交部联合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在中国正式生效并于2005年10月12日颁发《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2006年中国碳基金成立,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其旨在购买各种不同类型的CDM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尤其是各类可再生能源项目。2006年5月17日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成为国际金融公司开展中国能效融资项目合作的首家中资银行,为我国能源减排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贷款,并且兴业银行于2012年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在京推出国内首张低碳主题认同信用卡,将节能减排工作率先从企业项目引入到个人消费领域。2008年,我国成立了3个碳交易所,分别是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目前,我国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CDM项目,各省市地方政府各部门也纷纷参与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交易等的活动。
从国内外碳金融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碳金融的发展还远远不足,国外的碳金融发展有严谨的碳金融发展框架,有制度上的保障,有完善的碳金融交易市场平台,有多层次的碳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我国在这些上的发展都不完善,需要加深重视程度,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发展“低碳银行”,降低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各项保障。
三、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碳金融发展状况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其区域为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地区和图们江地区,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70万。这一区域面积的人口均占吉林省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吉林省一半以上,是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核心区域。
为加速碳金融体系的构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进行了一定的尝试。2010年,吉林省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的意见》中,着力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支持面向低碳经济的金融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在吉林省开展碳金融相关试点,增强信贷对低碳产业发展的支持。随后,中国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均将“低碳”概念融入到了信贷政策中;招商银行也成立了绿色金融服务团队,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绿色金融产品。浦发银行成立的清洁发展机制、绿色信贷业务推进小组,专门负责辖内低碳金融、能效金融、环境金融等可持续金融业务的经营、管理与营销。
然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碳金融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例如,关于碳金融的政策还不到位,也就没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使金融机构无法积极深入的参与发展。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对碳金融的充分理解,无法建立合理的碳金融相关业务;碳金融相关理才产品不足,只有一些基础信贷业务,且在银行信贷总体比例较小。缺乏对碳金融相关人才的重视,且科技性的人才很少。
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碳金融体系构建设想
1.建立领导机制,出台构建碳金融机构运行的配套政策。碳金融政策性强,参与度高和涉及面广。发展碳金融体系是全方位的建设,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规则,并提供关于财政税收、环境保护、信贷规模导向、外汇管理等的配套政策。成立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碳金融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碳金融政策、统筹和协调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法规、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等,使碳金融的发展有法可循,加强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
2.逐步建立区域碳交易平台。一个完善的碳交易平台可以给碳金融带来活力,进一步研究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和发展排放配额市场,通过金融市场价格的功能,调整不同经济体利益,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体增长方式转变,有效分配和使用环境资源,落实节能减排和环境工程。构建区域碳金融交易中心,通过市场机制削碳排放,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经济体增长方式的转变祈祷引导作用,为金融市场提供新的增长方式。
3.积极发展区域碳金融的金融机构的业务。现阶段国外从事碳排放交易的投资主体都是大的金融机构,国内参与碳交易的市场投资主体还不明确,尤其是吉林省的金融机构对碳交易还比较陌生,仅仅停留在绿色信贷业务上,尽管企业也逐步认识到其中蕴藏着最大的商机,但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并且CDM机制下的碳减排额这种虚拟“商品”的交易规则十分严格,程序复杂,合同期限很长,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分析、评估交易风险,会感觉无从下手,因此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参与,会使碳交易市场的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为解决节能减排的投融资奠定基础。政策性银行可以再商业银行盈利角度不愿融资或者资金实力难以达到的项目上提供融资。
4.积极探索发展与碳金融相关的金融产品。碳金融的产品相比与传统的金融产品,有更高的风险性,在发展碳金融相关金融产品时,应加强对风险管理水平的监管,为金融产品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在发展碳金融相关金融产品时,首先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开发组合,如推出碳债券,碳信托金融产品,碳期货、期权等,吸引社会财力的投资、融资,拓宽本地区的投融资渠道:其次推出个人碳金融产品,如绿色汽车信贷等,加深人们对碳金融的理解,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
5.加快培养碳金融的专业人才。由于碳金融的兴起和发展时间不长,对国内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碳金融业务相关部门的人才短缺,综合性的人才储备和积累还不到位,以至于开展碳金融的内部动力不足,人才的培养可以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金融机构开展国际合作方面经验不足,人才的匮乏会更加不利于碳金融业务的全面开展,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培养碳金融专业类人才,解放思想,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区域内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碳金融的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逢民.关于构建黑龙江省碳汇金融体系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1(8).
[2]王冰,刘威.发展我国碳金融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0(8).
[3]张颖薇.低碳经济背景下碳金融发展问题探析[J].武汉金融,2010(8).
[4]张存刚,张小瑛.“碳金融”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4).
作者简介: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4
国际贸易贸易壁垒发展现状
今年以来,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债务危机波澜再起,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各种突发事件接踵而至,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虽依然错综复杂,但也存在着不少可以利用的机遇。
一、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今年以来,中国外贸继续受到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深化,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油价可能持续高位震荡,使国际市场需求下滑。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连续7个季度放缓。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进出口企业困难增多。针对形势变化,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优化外贸结构的政策措施,对外贸走势趋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发展,世界经济总体增长乏力的态势没有改变,经济复苏仍然是一个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
二、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比例。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偏小,整体水平差。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出口的部门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部门。服务贸易的国别(地区)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欧盟、美国和日本,合计约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服务贸易的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列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列。
目前,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在行业划分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有些地方不符合国际惯例。
2.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商品的出口
我国有60%以上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金额已超过25%,约为450亿~500亿美元。已经从生产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国的贸易成本,引发了贸易争端,造成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日渐增多的贸易摩擦也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已连续5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
贸易摩擦的产品和行业结构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只要他们认为危害到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可以列入倾销产品的范围,从过去的原材料、简单加工扩展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几乎涵盖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涉及4000多种商品。
三、我国对外贸易中应采取的对策
1.服务贸易方面
首先,国家应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同时,将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充分发挥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的作用,建立境内外及时沟通的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其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形式,与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欧盟等国际组织,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组织之间建立联系,紧密合作。第三,积极进行服务产品结构的调整,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我国应积极参与世界性的服务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1)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
政府有关部门要紧密跟踪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情况,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时了解某贸易壁垒的动向,定期或不定期预警信息,提醒相关企业及时做好相应准备。制定优惠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扶持“绿色”企业发展。政府应通过优惠政策,扶持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管理先进、科技含量高的绿色环保型企业,同时淘汰一批规模小、档次低、管理水平低、环保意识差的企业。
实施标准化战略,制定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标准和技术法规。应制订鼓励政策,统一并提高我国的技术标准,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并按照需要将这些国际标准引入我国,让生产企业在掌握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去安排生产,以使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这对扩大出口贸易,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帮助。
企业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以及对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冲破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应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生产符合外国技术标准特别是苛刻要求的先进产品,还要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绿色产品”,预防和避免贸易争端的发生。当贸易争端一旦发生,要通过政府的交涉,努力使外国政府取消其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企业利益损失降到最低。
(2)对外贸易摩擦方面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碳金融 开展
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在2012年以前不用承担节能减排的义务。也就是说在我国减少的温室气体量,都可以根据《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转变为对应的有价商品,再向发达国家进行销售。因此,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的供应商。
根据测算,到2012年末,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就可以达到数十亿美元。CDM节能减排项目在我国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在发达国家里,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在我国,减排的成本可降低到20美元/吨碳。这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价,使许多发达国家的相关企业积极进入我国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合作。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的CDM项目在全球的CDM项目的比例逐年递增,且增长速度较快,达到了54%,73%和84%,远远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的碳金融发展迅速出现放缓,但我国的CDM项目从2008年1月份到2009年11月份却出现了跨跃式的发展,一共有503个项目获得了注册。而在2008年以前,我国共注册的项目却只有150个。目前,我国注册的CDM项目数量占全球CDM项目的34.7%,注册项目年度减排量已经达到了19002万吨,占到全球经核准的碳排放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CER)的58.9%。
二、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情况
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对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表示青睐,并且积极开发我国的碳金融业务。2004年摩根士丹利率先进入了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并且在2006年承诺将在5年内投资30亿美元,用来扩大二氧化碳排放额度业务。目前,摩根士丹利已经拥有我国8个大型的减排项目。而当前我国最大的碳交易项目,辽阳石化公司的氧化二氮减排项目,则被美国高盛集团和加拿大的纳德资产管理公司获得,目前高盛集团在我国已经拥有了黑龙江建龙富余煤气发电等9个发电项目。
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积极准备和应对,不断进行自身业务上的完善,并且持续开展和创新碳金融交易业务。兴业银行是我国国内第一个试水碳金融的银行,2006年8月份,兴业银行与世界金融公司联合一起,根据我国在减排技术运用和低碳经济融资的需求,在我国国内推出第一个节能减排项目,研发出了绿色贷款业务。到2010年末,兴业银行在北京、上海、辽宁、山西、黑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开通了节能减排项目的绿色贷款业务,累计发放贷款79笔,共投放贷款达17多亿人民币,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89.35万吨,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62.3万吨。
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也纷纷试水碳金融业务,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2007年7月份,上海浦发银行第一笔中国CDM项目财务顾问获得成功,浦发银行以财务顾问方式给陕西省的装机容量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带来了每年约170万欧元的碳销售收入;2007年8月份,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了聚财宝飞越计划2007年6月号(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为12个月,到期的年化收益率为7.35%;2008年8月份,中油资产管理公司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共同出资建立了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其中中油资产管理公司出资比例为53%,该交易所是我国国内第一家综合性碳排放权交易机构;2009年8月份,天平车险以27.76万人民的价格购买得到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成为我国国内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国内企业。
三、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意义
(一)有利于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渠道,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碳金融业务给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兴产业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在循环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投资机会也不断增加。碳金融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中间业务,银行开展此类业务,必将会得到直接和间接(包括与碳金融业务相关的储蓄业务、信贷业务、银行理财等)的银行中间业务收益,从而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有利于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加快信贷结构转型
当前,我国的信贷方向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等实体经济上,呈现出信贷投放过于集中,信贷高杠杆率过大的问题,存在着巨大的信贷风险,一旦政策有所转变,资金链断裂,将会带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而碳金融业务和相关的融资信贷业务是以《京都议定书》为根据,国内商业银行做的是一种“只赚不赔的买卖”,只要国内有交易,到国外肯定要有人购买,而对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却没有大的威胁,因此,积极开办碳金融业务将进一步有效控制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助于信贷结构转型,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三)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强与国际银行业的合作,对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有很大帮助
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碳金融业务还是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一个弱项,开展相关业务在我国国内商业银行还会受到不少因素的制约,而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较为发达。因此,加强与国外其他银行的合作与联系,将成为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有效途径和抓手,对增强碳金融产品的内外品牌建设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思考与路径
当前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经济实力雄厚,控制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国有五大商业银行,相继成为了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排头兵。因此,面对碳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内商业银行也应该对此充分重视、蓄势待发、积极参与、加快研发,从而牢牢把握碳金融业务这块“大蛋糕”。
(一)建立碳金融管理部门,规划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之前,首先要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的碳金融管理部门,主要从事碳金融业务的研发与推广,开发相关的碳金融业务产品。一是要以CDM咨询收入为主,将其作为进入碳金融业务的突破口,从而进一步加快CDM项目业务的开展;二是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和客源优势,为客户制定适合其发展的CDM项目,并作为重点目标客户进行培养;三是积极调动相关人员开展CDM项目设计、立项、注册、检查、CER签发等工作。
(二)创建“CER外币收入绿色账户”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构建或待构建CDM项目必须在国内的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外币基本账户,用于CDM项目的资验与外汇结售汇使用,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这个外币账户创建成一个CER外币收入的“绿色账户”,对客户实行“一站式”服务,从而用来提高相关业务的数量,赚取更多的业务收入。
(三)积极展开国际合作,参与国内外碳市场建设
国内商业银行应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如积极参与世界气候环境大会确定的基金项目,积极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和相关基金的策划和管理工作,要从基金的顾问与管理业务入手,迅速扩展业务范围。
(四)创新碳金融交易业务产品
目前,碳交易市场从全球来看依然处于发展初期。碳交易市场的流动能力不高,碳金融交易的业务产品不多且质量不高。因此,国内商业银行业应该大力创新国内外碳金融交易的业务产品,提高产品的盈利水平和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快国内碳交易市场与国际碳交易市场一体化进程。
(五)为CDM项目开发提供信用增级服务
CDM交易类似于金融衍生工具里的远期交易,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人们对其发展前景仍然心存疑虑。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服务机构,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为项目提供信用增级服务,为CER提供担保,将会进一步促进碳金融交易市场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具备十分远大的市场前景和拓展空间,不过目前各商业银行开展的碳金融业务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尚不太成熟。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升发展碳金融业务重要性的认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克服不足,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中充分重视业务的创新和风险的识别、防范与控制,积极研究国外相关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转化到自身的业务操作上来,更好更科学地做好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敬伟,王宏娜.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青年课题版, 2010(6).
[2]马骁.发展碳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大有可为.金融时报, 2010(1).
[3]刘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探研[J].金融经济,2010(5).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碳金融;发展;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是新型的能源交易市场,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融合在一起,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能。碳金融这项新型的交易市场,构成了巨大的经济开发潜能,成为了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碳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前景
碳金融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所制定的《京都议定书》而衍生出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它涉及了《京都议定书》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本着保护环境的理念,从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各个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此同时,其开拓了一个以CO2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完善和谈论货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衍生出了碳金融的概念。它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制度交易安排和活动,其中包含了机遇碳减排的融资活动,投资增值活动等。它是较为重要的金融创新,其最终目的在于发挥出市场环境资源配置的作用,将有限的资源融入到低碳经济中,逐渐促进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发展。
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国际市场上的碳金融行业发展的非常迅速,2004年全国CO2排放权为标的交易总额小于10亿美元,2012年,就已经突破了1800亿美元,碳交易总额从1000万吨达到了100亿万吨。这一数据表明,碳金融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不久以后必然会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
同时,《京都会议书》构建了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它的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的工业投资人员,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并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中获得“减少排放量”完成发达国家在《京都会议书》的减排目标。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意义
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目前是最具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减排市场。截至2011年3月,全球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大约为1300个,大约增长了50%,我国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数量为1200多个,和2009年相比较,大约增长了85%。以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尚处于理想状态。
我国碳金融发展有其实际意义。
首先,碳金融的不断发展能够将我国经济逐渐从高碳模式逐渐转为低碳模式,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通过市场的减排侦测,排放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帮助我国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出售减排成本的指标获取额外的利益,从整体上实现污染成本的最低化。这对于实现CO2减排有一定的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银行可以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不断的通过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将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当中,激励企业不断地开发低碳技术,加快低碳产业的迅速发展。
其次,碳金融的高速发展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位置,美化我国在国际中的形象,促进国际合作。我国在2009年11月的时候,第一次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并提出了在2020年的时候,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5%左右。碳金融的发展,对我国节能减排项目工程的开发有一定的作用,能够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公信力度。同时,碳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必定会从整体上顺应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利于我国不断的融入国际市场当中,促进国际合作。
最后,碳金融市场涵盖着巨大的商机,发达国家在碳交易当中能够降低减排成本,同时将资金和技术带入到了发展中国家,这些资金的带入会衍生出更多的资产。同时,作为最具有潜力的CDM供应方,我国每年的减排交易能够达到23亿美元左右,这必然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空前的影响,从整体上提高碳金融的盈利空间。
三、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的金融业务也随之衍生并且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如此,我国碳金融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我国缺失对碳金融和CDM的认识,CDM和碳金融的兴起是随着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兴起而不断的扩大。在我国传播的时间较短,国内很多企业并不认识碳金融市场中所蕴含的商机。并且,国内的碳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的开发、价值、交易规则等并不熟悉,这不利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第二,不断提升我国对碳金融的重视程度。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的产业机构从低端向高端进行调整,这一现象导致了我国成本提升,盈利现象降低。在提升社会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经济效益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政府需要制定扶持和补偿的机制。但是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我国不承担减排的各项意义,部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全面的扶持策略,导致转型企业的风险急剧增加。且很多地方政府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通过排污权交易发展指标,认为这是限制地方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不利于全国市场的统一。
第三,我国的中介市场有待提升。CDM机制下的碳减排隶属于一种虚拟产品,在进行交易的时候,规则的要求非常严格,开发程序较为复杂,合同的期限较长,这严重性的导致了非专业性的机构不能够具有这类项目的开发能力和执行能力。从国外的角度进行分析,CDM项目评估和排放权的购买大体上是通过中介机构完成的。但是我国的中介机构尚不完善,难以开发较大的项目,同时针对这方面的专业技术缺失严重。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不足,商业银行对于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供给量不足。这主要是因为CDM项目开发时间较长、风险因素较多,和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较来说,更需要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增加了额外的交易成本。并且,开发CDM项目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其中涵盖了政策、周期、项目、CDM风险因素。周期风险,是因为CDM项目贷款的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到银行资金的流动,同时还给银行的宏观调控造成了未知的变数,导致了节能减排项目的复杂,增加了项目的融资难度。
第四,中国碳金融交易存在监管、法律、核查等弊端,CDM项目相关的法规并不完善,法律政策容易引起道德风险。
第五,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处于被动的局面,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价格定位也处于被动的局面。再和发达国家进行碳排放购买谈判的时候,中方作为碳排放的出售方,处于弱势地位。虽然,目前我国拥有较为强大的碳排放资源,但是从我国目前碳排放市场发展来看,尚处于落后的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平台,而且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这导致我国在国际碳市场处于末端位置,一味的接受国外碳交易机构所制定的价格。比如,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碳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20欧元左右,但是我国国内的CO2排放交易的价格仅在1012欧元,这是国际市场上价格的一半。因此,我国一定要正确在碳金融市场上的位置,不断的提升我国在碳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正确碳价格的定价权。
四、我国发展碳金融的策略
碳金融市场的规模会变得越来越大,同时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金额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扩大。我国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降低随之而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加强发展低碳经济。就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首先,要不断的加强碳金融的重视程度,要强化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充分认识碳金融带给我国碳市场以及碳金融的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策略,从宏观决策、政府扶持、产业规划等方面兼顾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加税收、法律等政策的补偿和扶持力度。其次,地方政府要统筹兼顾长远的总体利益,立足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理念。认识碳金融市场的价值,根据行业和国家自身的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发关于碳金融市场的项目,将环境和经济利益扩大。从金融机构角度进行分析,要不断的适应碳金融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不断的熟悉碳金融的模式、价值、项目交易和开发工作,加大碳金融的创新工作,使资金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低碳企业当中。
第二,完善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策略。首先,将碳金融业务风险纳入到风险管理当中,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全方面的控制和计量碳金融业务风险。其次,加强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碳金融配套的扶持工作。政府和监督部门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信贷导向、外汇管理的政策,不断的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产业发展。最后,要针对低碳项目采取税收减免的政策,提供财政担保,帮助解决融资困难的现象,提高碳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所取得的成就,不断的实施税收优惠策略。
第三,逐渐增强和国际市场的协同合作,增强我国在碳排放市场的位置,提高我国碳交易的价格。从目前碳排放的市场价格来看,欧元、美元、日元、澳元、加元是主要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这些国家不断的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提升本国家的交易影响力,较为发达的国家利用碳交易托大本国货币的国际交易和结算能力,争取能够对碳排放进行定价。但是从我国碳排放的交易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劣势的位置,场外交易极大的降低了我国碳排量的总体价格,交易品种的缺失导致我国在国际交易过程中缺少一定的话语权。因此,我国应该不断的提升人们币在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力,使人民币逐渐成为碳交易市场中的结算货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
五、结束语
要加强碳金融的重视程度,建立碳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地加强我国和国际市场的协同合作,增强我国人们币在碳排放市场中的位置,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对碳金融市场的风险监督体系,降低碳金融体系带给我国的风险。最后,我国一定要完善碳金融市场,抓住其中潜藏的巨大商机,为我国创造出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蒋毅一,杜静.碳金融市场分析及我国的发展策略[J].开放导报,2010(12).
[2]王旋.中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
[3]李东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研究探讨,2010(12).
[4]王倩,李通,王译兴.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策略与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专刊,2010(3).
[5]魏笑蕊,贺欣,谭琳.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