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融合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融合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主体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建设行业对城市规划、施工技术、绿色节能、智能化和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受到技术人才短缺的困扰,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格实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招聘到的人才又不能适应工作岗位。为解决这种人才供需错位的现象,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实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在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前夕,做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
通过我对我所在企业烟建集团有限公司的研究,烟建集团近几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和,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发挥办学的主体作用中先行了一步。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可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是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要求,二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成长周期,三是学校培养与企业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四是破解了教学“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解决长期以来技工教育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足够资金 投入,就无法做到培训教学设备设施与生产现场同步,就无法满足企业对培训的需求,培养学生也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和主动性,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1、校企联合办学
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的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联合办学的另一目的,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近年来,烟建集团与学校合作实施了一系列的人才培训计划,公司投资近千万元建立了信息网络,在职工
中开设了电脑操作培训班,开办大学生论坛,定期举行大学生交流会,举办了财务总监培训班、MBA培训班和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等。最近,烟建集团又针对在外作业人员学习环境差的现状,开设了远程教育,采用远程视频培训的方式,连续举办了多期专题培训班,实现了集团总部主会场和驻外埠分公司分会场两地网络同步视频培训
2、订单式培养
“企业向学校订单培养”模式,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量身定制,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企业和学校商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操标准,实行企业冠名制,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订单教育”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业,使学生进校后就有归属感,也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实现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的格局。
烟建集团技工学校2010年10月为烟建集团第十七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订单”培养 电工、管道工35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劳务公司班组工作,省去了再培养的环节,学生到单位直接顶岗工作,11年15名电焊工也走上工作岗位,劳务公司根据自己需要,定期向集团公司报告所需各工种人员,集团公司和烟建集团技工学校沟通,采取“订单式”培养办学模式,既解决了学校学生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劳务公司技术工人的短缺问题,形成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模式。“订单式”培养办学模式,虽然避免了培养上的盲目性,但从“准职业人”的角度它缺少了体验岗位这个环节,学生到岗后仍然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
3、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都在为培养“准职业人”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甚至合作的目的就是推荐毕业生就业,而企业在履行基本的社会义务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外,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达到技能过硬的教学要求提供了可靠地保证。
按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思路,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本人所在劳务公司与烟建集团技工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管道工专业、焊工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由双方共同参与建设和管理。
4、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高精尖技术人员
2013年,作为全国建筑行业内唯一一家被批准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于建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于建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总共有7人,面积达180平方米,设大师工作室、工作人员办公室、多媒体教室、学员教室,可以容纳学员200多人培训。烟建集团依托工作室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将加强技能指导培训,突出对抹灰工、装饰镶贴、瓦工、木工、钢筋工等工种进行脱产技能培训。另外,工作室还制定了三年计划:3年时间将为全省培养1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100名拔尖人才(参加各类大赛获得名次、获得省级首席技师称号等),全面提升山东省建筑业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和水平。
烟建集团董事长唐波表示,“于建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立代表了政府和社会对烟建集团人才培养工作的肯定,集团今后将依托“于建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加大“攻关、传艺、研发、交流”的力度,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建筑人才,开发更多的建筑施工工艺,为建筑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思路
1、开展校企合作,对学校来说最关键的是选择企业,同样,对企业来说,也要选择合适的学校进行合作。
在寻求合作学校的过程中,我们企业选择技术工人优先选择集团企业辖下的烟建集团技工学校,和集团有合作的烟台城乡建设学校为首的烟台市建筑职业教育集团,技术管理人员则优先选择和烟建集团合作的山东建筑大学、青岛理工学院等老牌合作单位。现在建筑管理技术发展迅速,最新的BIM技术,烟建集团内部也正在学习推广,而我们本次学习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恰好开设了BIM课程,我觉得这是个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契机,我认为公司就BIM技术培训与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可以尝试做个“订单式”培养计划,这样公司就可以走在技术管理的前沿阵地,学校有现实案例做技术分析,学校学生有了就业保障,形成一个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局面。
2、搭建“两个”平台
一是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院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定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学校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获得信息,企业也从中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状况,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促使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2012年,烟建集团在山东建筑大学设立奖学金并进行“远航计划”,就是成立了一个校企合作的平台,意义非常深远,已在全校师生中产生良好的反响。这一举措,有利于激励山东建筑大学广大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更多思想健康、品德优秀、成绩突出的学生;有利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有利于吸引大批的优秀毕业生加盟烟建集团。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校企合作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模式,联络队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加强与合作企业沟通、协调,拓展合作领域。
四、今后努力方向
国务院总理强调:“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我觉得企业应该趁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总结前期的经验和教训,利用国家现有的优惠政策,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发挥办学主体作用。
具体而言,就是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作为重要改革取向,把落实政府职责作为重要基础。政府应着力发挥好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积极转变职能,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全社会应坚决破除用人上的各种歧视,转变人才观念,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环境;学校、企业应积极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保持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青年学生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和个人齐心协力,定能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共同进步,为改革发展源源不断地创造多样化的人才红利。
参考文献:
产业融合的作用范文2
摘要: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分支进行相互转换、相互渗透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针对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问题的现状出发,基于产业经济学中SCP分析框架,分别论述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的影响,然后对这种互动协调发展方式进行实证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指出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生产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SCP分析
一、基于SCP分析框架下的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制度的理论分析
1.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作为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竞争程度和价格形成的因素,影响着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组织关系。一般认为在带有垄断因素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厂商供给曲线的,属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要在有限的市场容量里包罗各种企业经济规模,只有不断促进各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企业内部功能趋于完善、合理,提高生产的集中度。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往往发生在两个产业的边界和交叉处,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产业内部竞争的激烈,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
2.市场行为分析
在产业融合的连续变革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边缘性竞争的战略博弈。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协调发展,扩大了原先的市场边界。对此,生产业的企业需要迅速地做出反应,实施一些战略性的措施。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交点会发生一定的转变比如技术、竞争基础等,这些核心因素的改变不仅会导致企业产品所面临的生产和消费的环境发生变化,而且也会导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经营模式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必然会调整其市场行为。在产业融合中,为达到双赢的目的,企业双方会在各自关键的优势环节上展开合作,由此,可以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产业融合的原动力。
3.市场绩效分析
产业融合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品的吞吐量和各企业成本的降低,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导致的产品创新,扩大了产品的供给,并通过供给引导和创造需求,从而提高市场绩效。产业融合带来的产品标准化和模块化,使得产品生产变得更加集中,从而有效地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市场绩效的提高。
二、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制度的实证分析
1.实证分析需要论证的方面
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不仅要依靠制造业自身的进步,同时还有赖于生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论证生产业是否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影响,以及在生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的影响程度如何。
2.脉冲响应分析
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我们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
ZZYt=α0+α1ZZYt-1+α2ZZYt-2+…+αkZZYt-k+β1SCt-1+β2SCt-2+…+βkSCt-k+εt
SCt=0+1ZZYt-1+2ZZYt-2+…+kZZYt-k+γ1SCt-1+γ2SCt-2+…+γkSCt-k+μt
式中,ZZY表示制造业增加值,SC表示生产业增加值。我们选取1990年-201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ZZY),生产业增加值(SC),生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JCY)以及金融业增加值(JR)作为变量,它们各自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VAR模型选择的最优滞后期为1。选择滞后期完成后而得到的VAR模型所示结果为:
SCt=0.944SCt-1-0.095ZZYt-1
(10.0083)(-0.96814)
R2=0.998F=10633.08AIC=18.25SC=18.35
ZZYt=0.192SCt-1+0.664ZZYt-1
(1.16896)(3.86472)
R2=0.994F=2973.813AIC=19.36SC=19.46
图1脉冲响应的显示结果
Figure1 Display the results of impulse response
变量SC对ZZY的冲击影响开始值为零,作用力随后持续缓慢上升,说明ZZY对SC的响应具有持久性并且作用力持续增加。脉冲响应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不仅要依靠制造业自身的进步,同时还有赖于生产业的发展。图2和图3的脉冲响应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JCY)以及金融业(JR)都对制造业产生一个正向的影响作用,
三、研究结论
1.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发展方向
从整体上看,制造业对生产业的波及效应和需求引力作用均大于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波及效应和需求引力作用。但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在不断增强,特别是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更大,进一步说明这些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引进新型技术和管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先进技术来推动企业生产再造,将从生产分离出来的服务项目转化为专业独立的服务机构,从“自己提供”生产实现“外部购买”。[8]现阶段,应进一步发展生产业,尤其是科技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以更好地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9]
2.对产业融合的思考
产业融合是突破传统理念上的市场运营体系,是一种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目前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管制体制变革,这种产业融合创新是以联系企业之间的相交点为起始点,从而改变企业之间的管理模式,达到降低产品成本、获得功能齐全的新兴融合产品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扩张性产业创新。所以我们要运用创新来推动产业融合,使产业融合能更加合理化地促进经济发展。[10](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注解:
①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整理。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M].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58.
[2]徐殿龙.产业融合: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N].经济参考报,2007-5-18(008).
[3]周振华.产业融合中的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方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1-18.
[4]肖纳.L.布朗.凯瑟琳.M.艾森哈特.边缘竞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张少飞.产业融合对产业组织的影响研究――从SCP角度[J].产业经济,2012,(8):223-224.
[6]邓丽姝.生产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120-123.
[7]席艳乐,李芊蕾.长三角地区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GMM方法[J].宏观经济研究,2013,(1):91-99.
[8]黄永春,郑江淮等.中国“去工业化”和美国“再工业化”冲突之谜解析――来自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外部性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3,(3):7-19.
产业融合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 分析
在当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已经实现了文化旅游形式的快速发展,该旅游模式本身具有较高的整合,涵盖的知识较为广泛,其在不断实现推广的过程中取代了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文化与旅游产业在实际融合过程中不仅为传统的旅游行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内涵,也实现了对文化产业的带动,实现了两者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一、旅游与文化两种产业的融合机制
(一)产业融合的路径
由于文化与旅游产业本身存在着功能、特色以及优势等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实现两种产业的融合发展的途径也具有多样化。其一,产业的资源融合。其主要表现为在旅游产业中所表现出的多种因素为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空间。同时文化产业中的思想与技术都为实现特色旅游产品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助力。其二,产业的市场融合。旅游产业本身就有十分广泛的市场空间,可扩展性能较高。而现代化的新型文化产业又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两者之间的市场空隙为实现两者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发展途径。其三,产业的技术融合。其主要是指旅游行业中的产品更新需求很大,而文化产业中的相关技术为这种更新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实现技术融合有助于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完善。旅游与文化两种产业的融合机制的形式主要可通过以下图1进行展现。
图1
(二)产业融合的模式
就两种产业的融合模式而言也是具有多种形式的。其一,开发型模式的运用。其主要是指积极从多个角度出发,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同时也注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例如“印象”演出就是该模式的有效应用。其二,体验型模式的运用。该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主要是实现对文化资源所具备的体验功能进行充分利用,使文化资源成为重要的旅游消费形式。例如,迪士尼乐园进行主题动画片的制作就是这一模式的有效运用。其三,再现型模式的运用。该模式在实际运用中主要是就旅游地区本身富含的文化资源进行重现。例如,在西安曲江旅游点策划的《大明宫》等历史文化的重现。
(三)产业融合的动力
发展并促进两种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包括内生与外生两种不同的形式,前者主要是指市场竞争压力的驱动,后者则主要是指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详细来说,随着消费观念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人们对于旅游活动的需求从最开始的观光发展至当下更改的精神与文化需求,正是由于这种旅游观念的转变才引发了产业融合的发展。而面对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企业都在不断的实现旅游优化,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并在利益的不断驱策下,完成两产业的不断融合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政策支持作为主要的外生动力,对实现产业融合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主要是在政府意识到实现两产业融合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进行颁布相关支持措施为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
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措施探究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在《旅游与文化》一文中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 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决定作用。”到了九十年代,喻学才等旅游文化学专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一)实现融合与发展方式的不断优化
文化与旅游产业在不断实现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新型的文化旅游产业,该产业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发展特征,有利于实现产业发展的双赢格局构建。但是在实现产业融合时,应当在实现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盲目的经济效益追求过程中对文化资源造成破坏。相关企业应当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来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寻求该产业的重要发展切入点。同时还应当就两产业之间存在的重要交叉点以及产业互动点进行明确,制定更加完善的发展方式与措施。
(二)优化资源开发的整合工作
在就产业的相关资源的开发整合工作中,相关企业应当积极考虑到产业联动发展的实现,加大在相关产业中的投入力度,实现更加广泛的产品开发。同时,就旅游行业的发展来说,要实现该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关企业应当积极将旅游产品的研发与销售纳入整体的旅游行业规划工作中,加强相关产品的宣传与促销,从而实现与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与共同发展。此外,相关企业还应当重视旅游与文化行业的重要发展纽带与切入点的作用,更加全面地就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运用,提高该产业的文化内涵。最终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进一步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与p赢局面的建立。
(三)加强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要更好的实现产业的融合与发展,相关部门与企业应当积极加强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实现相关企业与部门的高效协作发展。首先,完善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协同合作机制,促进协同工作的开展。相关部门应当在以实现产业融合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带动下定期举办联席会议,就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的协调开展进行讨论,并要求双方积极参与到产业融合发展计划的制定工作中,并就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与宣传工作进行探讨。其次,加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分别的发展计划与措施的有效整合与衔接。这主要是由于各个产业本身都具有专门的发展规划,要实现产业融合工作的开展就应当积极就分别计划中的发展目标、发展措施以及发展布局规划等方面进行结合,实现协同进步与发展。
结束语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旅游行业与文化行业的不断发展,积极实现两个行业的融合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有助于我国具有旅游与文化双向功能的新型产业发展。所以,相关部门与企业应当明确该融合实现的重要性,并积极就实现有效融合的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最后还应当积极制定推进产业融合的相关策略进行研究与明确。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通过产业融合的形式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产业融合的作用范文4
论文关键词:产业融合,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变革
在产业演进的变化过程中,产业融合现象已随处可见,尤其表现在服务业与制造业这两大产业之间。各产业从分工到融合,边界显得越来越模糊,技术的融合,市场的融合以及其他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种种融合,使各产业之间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产业融合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产业融合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而引起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产业融合需要大量具有跨行业,跨领域知识背景的人才,并对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引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一、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融合作为产业升级的一种趋势,越来越被学者所关注,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产业融合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得以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技术融合则是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间扩散和应用,促使许多技术组合在一起发生复合效应,又构成了新技术,创造出新工艺和新产品。
1、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现状分析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是较为普遍与常见的产业融合现象,二者的融合带来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诞生。生产业,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产物,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进入生产领域,加速制造业前期的研究,生产中期的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导致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软化”,并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推动先进制造业的产生与发展。
目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在产业发展中已初见端倪,但是融合的现状不够乐观。生产业作为服务业之一,能够为企业产品的研发、设计、包装、销售等一系列相关活动服务。但是目前产业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纵向产业链上,制造业内部生产与服务的融合,即制造业企业的制造与服务功能相互叠加,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态势尚不显著,主要以制造业向服务业渗透融合为主要特征,为先进性制造业服务的生产业的规模过小。即便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省份江苏,其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生产所占比重也仅仅只有4.1%,远低于2000年美国的32.6%、德国的28.4%和日本的26.6%。所以,先进制造业需要在传统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不断融合中形成并发展着。
2、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趋势分析
因为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在经济发达地区融合趋势较为明显,所以本文数据分析选取江苏省相关数据分析。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强省之一,初步核算,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达到305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左右。从下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江苏省产业结构中,二产偏大,三产偏小,而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三次产业GDP比重一般为8:40:52。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是:稳定一产,控制二产,加大三产,把江苏产业由目前的“二、三、一”结构调整为“三、二、一”。
表11999—2008年江苏各产业发展情况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服务业
产值
占GDP比重
产值
占GDP比重
产值
占GDP比重
1999
1037.37
0.130
3920.15
0.509
2774.00
0.360
2000
1048.34
0.120
4435.89
0.517
3115.67
0.363
2001
1094.48
0.114
4907.46
0.516
3522.02
0.370
2002
1110.44
0.105
5604.49
0.522
3962.00
0.373
2003
1162.45
0.089
6787.11
0.545
4567.37
0.367
2004
1367.58
0.085
8437.99
0.565
5427.00
0.350
2005
1461.48
0.080
10355.04
0.566
6489.14
0.354
2006
1545.01
0.071
12250.84
0.566
7849.23
0.363
2007
1726.1
0.071
14285.8
0.556
9618.5
0.373
2008
1795.1
0.069
18402
0.55
产业融合的作用范文5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两化融合”对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合理和主导产业的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驱动轮.也是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现代区域经济的增长。从根本上讲是产业部门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首先是从主导产业部门成长开始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会产生扩散作用.把自身已有的优势辐射到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去.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扩散作用的根本在于创新的优势,“在这些部门中,革新创造的可能,或利用新的有利可图或至今尚未开发的资源的可能.将造成很高的增长率并带动这一经济中其他方面的扩充力量”。
“两化融合”本身就会形成区域主导产业。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利用。中国的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近年来,中国信息服务市场一直保持2O%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以互联网信息服务为主的数字内容服务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信息服务的发展速度。当前,我国信息传输服务业(主要为电信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成熟,互联网应用进入快速起步阶段.三网融合发展势头良好,给现有产业模式带来新的机遇.信息服务业对其它产业带动效应明显,对国民经济增长效益突出。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信息化对工业化也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而且还丰富和拓展『l工业化的内涵。因此,必须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推动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抓住当前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依法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和产品,坚决关闭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
“两化融合”会加快主导产业的企业做强做大。通过加大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力度,建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各个环节运用信息技术与装备。加快各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步伐,加速推进以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系统,实现传统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探索建立企业CIO制度,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步伐。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企业数字证书认证工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经济园区、商贸集聚区等产业集聚区信息化建设。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融合全面推动各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两化融合”会凸显区域主导产业的特色。作为特定经济区域内国民经济的支柱。主导产业是地域分工的产物。在不同的区域内。会因其自然资源、资金投向、劳动力和市场情况等因素形成不同的主导产业。区域经济之所以存在.差异性的主导产业存在是关键性因素。如果一国内各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趋同.那么该国将失去完整有序的产业结构。并在国际贸易中基本受制于人。主导产业的产品受国际性市场左右,进而该国的经济亦难以自立。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分工的产物,分工要求差别,区域经济究其实质也就是区域特色经济。即以特色的主导产业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进。创新即特色,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推动各地区结合本区现有资源,通过市场竞争,确立和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抑制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并且创造不同以前的市场价值。
“两化融合”能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增值。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于资本的增值作用明显。主导产业是一区域的经济结构支柱,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会锦上添花,通过技术创新,将使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不断扩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相反,缺乏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支持的主导产业将在区际贸易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一方面,该区域主导产业产品难以进入外部市场.即使进人后也会因为产品技术含量低、档次不高而缺乏竞争力,致使主导产业的经济效益维持在低水平上。从我国实际来看,同样是汽车产业.如果简单观察就会发现,在吸引科技能力较强、“两化融合”较突出的一些经济区域中的汽车企业,一般处于中高档市场而在一些“两化融合”能力较低的省市中,即使把汽车生产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往往也只能进人中低端市场两者经济附加值的高低、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度的大小不言而喻。
“两化融合”将实现区域主导产业的飞跃。区域主导产业是一定地域空间经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经过理性和非理性的碰撞、市场竞争与政府引导后大浪淘沙的产业选择主导产业能在一定时期内支撑起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受产品生命周期及区际竞争的影响,不可能永葆长青。在既有主导产业已显颓势、新的区域主导产业尚未成型时,只有依靠“两化融合”来提高区域主导产业的生产率、改进其产品质量、完善其产品性能。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延长以至推进区域主导产业再获发展“两化融合”对于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制造业在当今我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一些地区。信息化发展使制造业发生了非同凡响的改变.不仅使其制造精度大为提高.也促进其产品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二、“两化融合”对区域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的提升
“两化融合”能提高区域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的效率。相对于主导产业的规模效应和受关注程度.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往往处于“两化融合”的后端.即信息化建设和投资量一般不集中于此处。但正因为此,“两化融合”在区域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中一旦出现并加以利用,其生产效率将得到更为显著的提高。譬如.在一发达的经济中心。由于产业群和人群的高度集中.难免会出现大量的塞车和运输难题而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创新。可以大大提高了物流、人流的速度,也客观上提高了资本流动的速度.会大大促进区域经济以至主导产业的发展
“两化融合”会改进区域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的生产方式。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处于次席位置的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环绕主导产业而进行.但却因“两化融合”的作用.将使其改变生产方式。如循环型环保产业的兴起,在融入了信息化元素后.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处理各种废弃物。像2005年2月底.福建省首家垃圾焚烧发电厂在晋江建成。该发电厂采用先进的焚烧发电技术,通过信息化的管理.焚烧后的垃圾废渣和尘灰可加工成水泥砖和水泥添加剂.垃圾利用率达99%。
“两化融合”可以形成宽广的区域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利润是资本追逐的目标.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的流动。随着区域主导产业因“两化融合”产生的优化发展.既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前进,又会产生强大的市场需要,从而吸引大量投资的涌入。而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也会使区域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产生新的亮点,诱导资本的投入。在此情况下.区域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的规模和领域会增大一方面体现聚集效益,使其生产成本降低,最大化利用资源;另一方面,会开拓区域辅助产业和基础的边界范围.能为主导产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挖掘更大的增值空间。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有赖于积极推动流通、运输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普及推广终端数字设备、条码技术、POS系统、电子订货系统、EDI技术,实现电子订货、电子转账和票证自动处理。完善大中型商贸企业局域网。实现与虚拟商贸社区的互联。建设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实现生产、物流、海关、码头、商检、口岸等物流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整合公路、铁路、民航、水运、邮政、仓储等部门的信息资源,推进电子商务在服务业中的普及应用。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要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探索建立中小企业网上协作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位、多层次信息服务,形成常态化持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良好态势。重点推进机械、电子、化工、医药、轻工、纺织(服装、丝绸)等行业的全行业信息化改造。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积极采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统、过程自动化系统、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系统,并在特色经济区块和园区推进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平台的广泛应用。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三、“两化融合”对区域新兴产业的催生
“两化融合”是区域新兴产业产生的源头。库兹涅茨认为,产业更替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产品的生命周期决定了发展的过程:进入成熟阶段后期的主导产业,需求收入弹性下降。资金供给增长势头减缓。市场饱和,生产增长缓慢,甚至是负增长。原有的潜导产业增长速度加快,规模迅速扩大.与处于停滞的原有主导产业的规模相当,便开始达到主次产业的交替更换。二战以来,信息化正在以迭加的快速度加紧融入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并使不同区域空间在不同的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新兴产业。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区域经济的重点是原材料基础工业.代表性的产品是钢,每千克不到1元;20世纪60年代是汽车,每千克价格30元;2O世纪70年代是计算机,每千克为1000元;20世纪8O年代为计算机软件.其单位价格是20世纪70年代的10余倍或上百倍……而今天.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在全方面深人到社会生活中.新的产业革命及新的区域产业布局正在孕育。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催生出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软件产业、工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这些新兴产业.不但可以使区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以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发挥支撑性作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包括通信设备制造、雷达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电子测量仪器制造、电子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等细分行业。也可以划分为汽车电子、船舶电子、机械电子等产业。由于电子信息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工业软件是指工业生产领域的专门软件,一般与硬件设备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工业设计软件、工艺优化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生产数据实时采集软件、人机界面组态软件等。工业软件和硬件设备相结合,可以为企业测、控、管一体化提供了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目前,发达国家的工业软件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打破外国产品的垄断。替代进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设计是制造业发展的先导行业.工业设计创造产品的高附加值,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水平。工业设计必须有创意,要引领时尚潮流。要深化工业设计内涵,大力发展工业美术设计、造型设计、功能性设计、结构设计、可靠性设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系统集成设计等。加强名牌战略与工业设计的结合,建立名牌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设计产业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创造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机制
区域化“两化融合”会促使区域新产业出现。对于区域空间来说。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产业融合的作用范文6
近日,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布局、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安排。
《规划》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要素集聚优化,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
《规划》提出,到2020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协调、企业效益有所上升、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带动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持续增强。
《规划》确定了四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二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三是做活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四是创新融合机制,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规划》结合主要任务,依托自然和区位优势、重点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对融合发展区域功能定位、重点产业结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进行了合理布局。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了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四项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