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教学现状;教师能力;学生兴趣;重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很多中职院校培养的都是工厂与车间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二十一世纪的重要通行证之一的英语,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与工作中的强大助力。英语这门科目在中职学校的设立不仅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现在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更高要求。
一、中职英语教学现状
1.多数学生基础偏低、对英语缺乏兴趣
普遍而言,中职学生除少部分依然对英语“不离不弃”、主动学习外,其它学生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觉得英语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由此偏重于对专业课的学习,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课上只是在被动的吸收;第二类学生则完全对英语产生了抵触心理、以不识英语为荣,甚至相互攀比谁的英语更差;第三部分学生相对公平,他们对所有的学科都不感兴趣;这一现状导致在英语课上最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不足两成的学生在以他们孜孜以求的学习劲头鼓励着英语老师将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从而可以假装没注意到其他三成左右看专业书的同学以及剩下的近半打瞌睡玩手机看小说的现象。
2.教师与学生间缺少沟通,课堂气氛沉闷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由于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因素的作用,重视考试的应试能力培养而忽略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才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不平衡及对英语这门学科兴趣的缺乏。多年来为了应试的教育导致英语教师往往一味只顾自己在讲台上填鸭式教学,忽视了根据英语语言教学的特点与教学内容创设良好、互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课堂中师生缺乏情感的交流,教学往往陷入一种沉闷、无生气的状态。
而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因大多数同学对英语的反感导致的课堂气氛沉闷现象更为严重,如此单调沉闷的氛围不但会影响仅有的那部分愿意学习英语的学生的状态,也会影响任课老师的情绪,久而久之,英语课堂几乎就变成了十几个人或仅仅几个人的课堂,看到学生如此不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尤其是课后交流自然就越来越少,由此发展只会导致教师除了上课外,很少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和接触,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心理特征知之甚少,这样更容易容易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距离感,形成恶性循环。
3.学校对英语重视程度不够,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在中学,英语是主科,初中有中考、高中有高考,老师压力大、教得辛苦;学生压力大、学得痛苦。在大学,英语是必修课,大学生为了拿到学位证还得通过四级考试。因此学校对英语学科的建设相当重视。
而在中职院校,英语教学则是多是考查科目。于是无论是在课程的编排、相关设施的设置及英语类课外资料的购置上都无法和专业课程相提并论。英语相关的课外活动、教研活动与英语教师队伍的培训计划也是为数不多。
二、教师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对课程及学生把握得不好就会回到当前英语教育的一贯教学模式,即以“教材”和“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中职英语采用的基础性的英语教材大多只停留在初中的英语知识巩固方面。中职生毕业以后面临的是就业问题,是社会的需求,对于没有看到任何和将来可能的工作有任何契合点的中职基础英语、大多数厌烦了甚至是憎恨英语初中教学模式的学生自然难以提起兴趣。这就是所有奋斗在教学第一战线上的中职英语教师们通常都会遇到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对中职英语教师的一大挑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单纯的教学理论知识并不足够,教师应当更加着重培养自己的综合技能,开阔自己的视野,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情况因才施教,以教材为助力而非唯一依据,将实用性体现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从而激起更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1.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提起学生的兴趣
英语是一门语言技能,进行英语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英语语言教学一定要注意精讲多练,使学生最终把所学语言知识转变为应用能力。随着英语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发展,各种各样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了英语教学里;如“情景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及“任务型教学法”等。只有掌握了英语教学所需要的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中信手拈来,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激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较之单纯的通过跟读课本内容来熟悉“月份”“日期”的单词与询问日期的用法,学生们对用“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个句型询问相邻同学生日、然后回答完问题的同学继续向下一个同学提问这种游戏形式的练习更感兴趣。若将这种形式结合任务型教学法要求某个或某组同学在课堂上问到其他几个同学的生日的话,课堂将会更加活跃。当然,这时考验的又将是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了。
2.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与课堂状况的幽默处理方式是拉近师生关系的重要桥梁
在英语课堂、学生对相关的课外知识往往比课堂知识还感兴趣,在教学中应当适当的加强相关知识的输出,经笔者实践观察,在课堂上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或常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起他们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一种媒介、是一座桥梁,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应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并组织和控制好课堂。中专的课堂是从来不乏各种状况的,因为中专生和高中生的区别,处理问题的方式不能同一而论,职业中专的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和心理辅导能力,就事论事,对于每一位学生都要一样给予尊重与热情,这样才能更恰当的处理各种情况,总所周知,共同语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幽默的处理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条件培养学生的兴趣
笔者在讲解“How Much Is It?”这课时使用了情境教学法,用本单元教材提供的三幅图“Bakery”、“Cloth Shop”和“Stationary Shop”里的东西作为商品分别叫学生扮演店主与顾客来操练对话,有的学生只是老老实实根据课文的东西来练习,而有几个平时相对调皮的学生则不按课本要求,想“卖”点其它不同的东西,有一个学生想卖“Pirated CD”(盗版光碟),另一个甚至想干“Traffic in Persons”(贩卖人口)的勾当,逗得大家大笑。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接受能力,自觉性、学习态度等方面都不一样,作为教师,应当充分留意个体差异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注意观察,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提起学习兴趣。课堂之外,对于喜欢故事和笑话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去借阅或下载一些简单的英语故事和笑话;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介绍一些流行的、好听的英文歌曲给他们;对于喜欢看动画片的学生,带他们观看诸如“Kong Fu Panda”之类的经典动画。尽量让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感知多元化而非局限于课堂学习的那点内容。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
4.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良好助力
现如今、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英语教师,多媒体的使用是必修课。英语是一门语言课,其情景性要求很强,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突破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由此很难使很多知识难以进入课堂。多媒体的运用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境,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比起人们常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笔者更喜欢的是把教师比作“一湾小溪”,溪水常流常新,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新鲜的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遗憾的是,很多在英语学习中寻觅或挣扎的中职学生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这个老师。其中固然有学生自己的原因,但换位思考一下,身为英语教师的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么?自己真的把想到的办法都用了,把应当掌握的技能技巧都掌握了么?
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突破创新,增强教学有效性,提升课堂效益;而且有助于教师开放地驾驭教材,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双赢之举,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高中 体育 身体素质 培养\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禁锢,不仅学生自己不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就连教师对此也是抱以应付的态度。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是现今所有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而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呢?本文总结出以下三点策略。
一、准备活动是前提
任何体育运动都离不开适当的准备活动。在以往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将体育课视作“玩乐课”,以为上体育课就是可以随便打闹随便玩耍,不仅对体育课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缺乏对自身身体保护的意识。适当的准备活动,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身体,避免学生在激烈的活动中受伤,还可以起到教育作用,让学生明确热身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准备活动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课时,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其先是带领学生做一些扩胸运动、徒手操、伸展运动等,以激发学生的身体机能,唤醒学生的身体器官。此外,必要的准备活动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柔韧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灵活度,从而更好的保护学生身体免受拉伤。在徒手操做完以后,教师还应进一步要求学生参加400米或800米的慢跑,以促进学生的血液循环,活动他们的关节,为其完成最后一步的预热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学生再进行剧烈的运动时,其表现也就要好得多,而且更不容易受伤了。
准备活动可谓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是帮助学生提高其运动能力的第一步。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只有让学生明白了预热的重要性,保证准备活动的充分度,才能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身体素质,并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训练技巧是根本
身体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成之事。许多学生对于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有着强烈的主观愿望,他们也都很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但是,由于缺少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训练技巧,这些学生往往一上来就进行超负荷的激烈运动。这种行为不仅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没有任何意义,还会造成学生身体机能的破坏,严重者更有可能受伤。如此一来,学生的身体素质非但没有提高,反而会因为受伤而变差。岂不得不偿失?因此,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训练技巧,指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下进行身体素质锻炼,就十分重要。
我在开展体育教学指导学生学习足球这项运动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学生缺乏相关技能知识但却做出超负荷的行为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我先是严格规范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行为和活动,避免学生因为参加超剧烈的活动而受伤。其后,将学生按兴趣分组,比如喜欢足球运动的分为足球小组,喜欢篮球运动的则分成篮球小组等,并在这些小组中选出组长。因为学生数量一般很多,教师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我便针对各个小组所属运动的特点,分阶段分层次的传授各个组长技术动作特点,然后再要这些组长传授给小组的学生。在指导学生进行允许范围内的自主活动时,只需要在各个小组之间巡视,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不合理、不规范的技术动作进行指导就可以了。这样做,不仅大大简化了教师的工作内容,还提高了整体教学效率。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的很快。
技巧的传授不仅是保证学生安全健身、科学锻炼的根本,同时还是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学习训练技巧的过程中,会逐渐获得成就感,并从自身的变化中获得激励。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标的体育教学而言,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三、持之以恒是关键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一样,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过程。所以,要想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持之以恒是关键。教师在平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的锻炼量,避免出现太大落差,绝对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一曝十寒”,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而言毫无意义,反而还会使其厌恶体育课,从而产生消极厌学的态度。
我在开展体育课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我尽量每次给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体育运动的励志故事、小知识或是趣闻,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能参与体育运动,还能像其他课堂一样学习到有用的知识。通过言传身教,不少学生都明白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即使是在体育课结束之后,或是课余时间,也会有不少学生自发组织篮球、羽毛球等球类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得到了提高。
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范文3
在人的一生中,体质变化伴随着个人的年龄变化有着一定的自然生理规律,身体素质作为体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变化的自然规律是伴随个人成长而提高,随个人衰老而下降,但教育、锻炼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会对这一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针对教学因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1.什么是身体素质
《体育词典》认为,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指人们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人体机能能力。身体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是顺利完成学业和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保障,而且是整个体质素质的基础。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身体素质正是着眼于提高人的综合心智和体能素质水平的,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提高合作精神和坚强意志,还可以掌握人体生理变化规律,有利于人们更了解自身。
2.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现状
自1990年国家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高校在校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更加科学化,为现代体育提供了获取先进信息的便捷条件。普通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身体素质变化伴随着个人的年龄变化有着一定的自然生理规律,其变化的自然规律是伴随个人成长而提高,随个人衰老而下降,但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会对这一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教学因素
1.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一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4个学期大约144学时左右(含军训),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得4学分,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对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来说,按照现有的课程设置,大一、大二学生每周上2学时体育课,按学生实际练习密度的50%计算为l小时,也就是说平时没有锻炼习惯的学生因受场地、器材、及课外体育活动不具强制性的影响,实际上每周参加锻炼的时间为1小时.根据“用进废退”的理论,肌力增长的前提是肌肉被使用,肌肉对废用非常敏感,成年鼠肢体制动后,肌肉的失重在第3天即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估计废用性肌萎缩实际开始的时间还早于此,正常人上臂石膏固定30天,握力下降44% ,因此仅上体育课而平时不参加课外活动也是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原因之一。
2.教师的自律性影响学生体质
体育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的科学规律,体育课按人体运动的科学规律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虽然各部分没有严格的时相性但不同部分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有些教师不按科学规律教学,出工不出力,身在曹营心在汉,对课堂教学缺乏周密设计和认真组织,使学生达不到增强体质应有的运动负荷,而负荷是决定锻炼效果的决定因素,没有负荷就没有超量恢复,体质就不会提高,如果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自律性,学生体质下降将不可避免,大学体育课的班级授课制存在与否必将会产生争议,这是在为学校撤销体育课,体育教师集体下岗提供“根据”,其后果是很严重的。
3.体育设施的社会化影响着大学生体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后,各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各地高校不断修建了新的体育场馆,然而体育场馆每年的水电费、维护费和人工费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对于一些经费有限的高校来说,资金压力很大,无力承担高额的维护费用,无奈走市场化道路,选择在课余和周末时间有偿开放体育设施,以盈利弥补运营费用, 以馆养馆。可是作为没有经济收入的学生来讲,一般无力承担到收费场馆锻炼的费用,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良好的设施保障,提高学生体质只能是空谈,这也是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原因所在之一。
三、高校体育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1.培养高校知识经济时代的体育教师
注重大学体育老师的培养,应注重高等体育教师具有一专多能、复合型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智力结构,通过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将自身良好的思想修养、精湛的体育技能体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这就必须要求高等体育院系科学规划培养出结构合理、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体育教师,来解决我国高校发展体育培养等问题的症结所在。
2.提高学生对身体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不正确认识身体素质的重要性,盲目地进行不恰当的身体运动,不仅不利健康,还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即便是一些较系统的科普材料,也让人一知半解,造成了学生运动的无所适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体质健康的顺利推进,自己要明确适合自己最佳的、全方位的、目标明确的运动处方,并且考虑健康安全,从而带动学生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开展。
3.配备体育运动相关的设施完善条件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学校在锻炼场地器材等多方面为学生参与和坚持身体锻炼提供服务和支持,要有合适的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使学生“把体育运动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得以全面发展,这对国家的进步还是大学生个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4.强化学生的兴趣开展校园体育活动
大学体育课教学更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保持,应把兴趣培养和保持作为体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明确地写入体育教学大纲。在校园内举行一定规模的体育比赛,可以营造良好体育氛围,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兴趣,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传播,宣传运动。
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青少年 短跑 身体素质训练
1技术训练的重要性
1.1技术观念的更新
动力来源是短跑技术的发展核心。传统的短跑训练理论认为:在后支撑阶段腿部向后快速蹬伸的能力,是提高跑速的关键的生物力学因素。快速有力的蹬伸作用的重要性在后蹬和加速阶段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研究表明,当短跑运动员接近最大速度时,随着送髋—这是下压大腿和脚扒地的反应动作,这种蹬伸的重要性在减小,在最大速度阶段,脚的扒地动作才是良好短跑技术的真正关键。通过高速摄影技术分析发现:优秀的男子短跑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从起跑开始直到冲刺,膝关节始终不曾伸直,传统的后蹬用力被以腰为轴积极送髋、前脚掌积极扒地所取代成为跑动前进的动力来源。优秀的女子短跑运动员在后程出现腿部用力蹬伸的现象,用以弥补力量的不足。
1.2在高等师范院校田径专项学生的短跑技术训练中,技术的改进一直是一个难题。固有的技术规格、传统的认知观念、老一套的训练方法是制约短跑技术水平提高的障碍。先进的技术难以被较低水平的学生运动员掌握。我们认为,短跑训练应该以先进技术作为标尺,通过从技术理念的更新着手,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运动员的身体专项素质,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2.短跑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2.1身体素质训练是短跑训练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应专项需要以及合理负荷的素质练习,充分提高田径专项学生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2.2提高身体素质水平有利于掌握复杂、先进的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
2.3发展身体素质有利于田径专项学生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
3短跑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及手段:
3.1速度训练
发展速度训练时,在注重动作速率的同时,还要强调动作的协调性,放松能力的训练,把速度训练的内容融进力量练习及素质练习中,在训练手段的选择上,充分调动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肌肉快速收缩的能力,利用短距离反复跑、行进间计时跑、追逐跑及下坡跑等手段来发展绝对速度,并在练习中强调跑的动作协调性及防晒能力。
手段训练方法可采用以下手段:(1)最快速度做原地摆臂练习。(2)原地或支撑以最高频率做高抬腿跑。(3)40~80米的加速度跑。(4)30~60米站立式或蹲踞式听枪起跑。(5)让距离的追着跑。(6)30~60米行进间跑。(7)标志跑。(8)让距接力跑和接力跑。(9)60~80米的反复跑。(10)顺风跑、下坡跑、牵引跑(牵引力为0.5~2kg)。(11)速度训练利用短距离反复跑、行进间计时跑、追逐跑及下坡跑等手段来发展绝对速度,并在练习中强调跑的动作协调性及放松能力。
3.2速度耐力训练
速度耐力是短跑运动员首要素质,是获得优异成绩的保障,速度耐力的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1)无氧代谢能力,这是构成无氧耐力的最重要因素。(2)能源物质(ATP、CP、糖无)的储备。(3)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撑运动器官承受大强度工作的能力。
因此,提高人体无氧代谢能力和肌肉活动时必需的能源物质储备以及支撑运动器官的功能,是发展无氧耐力的主要途径。
在速度耐力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上,必须结合田径专项学生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实效性。
3.3力量速度训练
短跑运动员做动作时肌肉收缩的爆发力强,力量大,特别是相对力量和肌肉弹性好,只有加强和突出力量素质训练。才能产生良好的爆发力。根据研究。肌肉力量的性质、状态与短跑全程各部分相关程度如下:(1)肌肉的最大力量与短跑的起跑、起跑后加速度能力相关最为密切。(2)肌肉的爆发力与加速度、最大速度跑的能力相关最为密切。(3)肌肉的力量需力与终点跑保持速度能力相关最为密切。
力量特别是快速力量和柔韧性,是影响速度素质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发展速度素质中,首先要注意发展快速力量。其次,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柔韧素质。柔韧性提高后可以增加力的作用范围和时间,同时能使肌肉内协调性得到改善,从而减少肌肉阻力,最终导致运动速度的提高。
3.4柔韧性训练
发展柔韧性素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胯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性。发展柔韧素质不仅可以加大动作幅度,而且能加大动作力量,减少受伤的可能性,期练习方法主要有:主动和被动的静力拉伸方法,主动和被动的动力拉伸方法,两方法可单独采用亦可混合运用,练习时间根据需要确定。
3.5灵敏性训练
灵敏、协调性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了身体素质的发展程度和运动技巧的熟练程度,短跑运动员在发展灵敏性和协调性时也要结合专项特点,有针对性有步骤地进行。
练习手段有:(1)各种球类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2)各种体操、技巧技术动作练习;(3)其他发展灵敏性、协调性的练习。
4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时必须结合短跑的专项特点;练习手段要多样化,以便提高田径专项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根据田径专项学生的自身特点,有目的提高其所必需的身体素质;发展力量素质时应根据田径专项学生的特征以快速力量训练为重点;身体素质发展要具有均衡性;在训练中避免大负荷和大强度的训练;以免田径专项学生疲劳过度造成损伤。
参考文献:
[1]熊西北,等.田径基础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人口素质提升;影响
一,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与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对人口素质的影响
众所周知,影响出生人口素质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育龄夫妇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重视程度与观念因素的影响,还有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同时,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些因素对提升出生人口素质起着正向功能,而有些因素则阻碍出生人口素质的提升,甚至使得出生人口素质呈下降趋势。在诸多影响出生人口素质与出生后的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中,独生子女保健费、独生子女保险、免费孕前优生检测、生育保险、生活质量、产业结构、医疗技术、妇幼保健、出生缺陷干预服务、健康意识与观念、教育资源、技能培训、母亲受教育水平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正向功能,而环境与食品污染则会降低孩子的身体素质、提高出生缺陷发生率等。
其中,(l)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中的独生子女保健费、独生子女保险主要对出生后的独生子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当育龄夫妇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政府即可为独生子女投保或发放一定金额的奖扶金由父母为孩子购买健康保险等,这样孩子可以定期进行体检或孩子生病时不会因高昂医疗费而耽误医治等;免费孕前优生检测、生育保险对出生人口素质的影响途径是通过向符合生育政策要求的育龄夫妇免费提供妇幼保健服务或延长产假等,让怀孕中或刚生完孩子的育龄夫妇有较充足的时间或较好的医疗服务照顾孩子。(2)生活质量对独生子女素质的影响途径是通过提高孕妇与孩子摄取的食物质量,从而提高孩子的身体、智力素质及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等。(3)妇幼保健与出生缺陷干预服务作为科学技术因素中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出生人口素质与出生后的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高低。 (4)各级政府是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对提高人口素质也具有重要影响,因为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可以让广大群众了解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及意义,除此之外,还应告诉人们怎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及出生后人口的身体素质等。(5)健康意识与观念是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以及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意识提高自身的健康素质而言,当社会上大多人更注重自身的健康状况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时,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也会影响到后代人良好健康观念的形成。(6)母亲受教育水平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体素质,同样对孩子的文化素质也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母亲与孩子接触时间最多,是孩子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启蒙老师,通常情况下,受过较高教育水平的母亲能够用更理性、科学的方法养育孩子,因此比仅靠经验方法更利于孩子健康成长。(7)环境与食品污染是近些年日益受到重视的问题,主要指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以及由此而影响到的食品污染等,是近年来诱发疾病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的重要原因,是阻碍出生人口素质与出生后的人口身体素质提高的较重要因素。
二,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提升出生人口素质的影响
出生是人类生命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的人口质量决定着一个人素质的自然属性的基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出生人口质量存在着一些亚待解决的问题,如相当数量的亚健康新生儿出生等,而且随着女性社会压力的增大、环境污染的增强,出生缺陷儿、亚健康婴儿的数量还会不断累加,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就必须从提高婴幼儿的身体素质着手,让计划生育家庭拥有健康的孩子。
研究表明,婚前保健与孕前保健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婚前保健是避免不适当的婚姻和生育,保障双方和后代的健康,防止一些疾病的传播,特别是防止严重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的延续;而孕前保健为准备怀孕的夫妇提供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评估、健康指导为主要的保健服务。通过这两项保健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等。同时孕前健康检测、生育保险及其它一些旨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面的奖扶政策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也有较大的影响。
在人们生活质量、医疗科学技术等因素相继不断得到提升的情况下,而出生缺陷发生率不断攀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与食品污染严重影响了育龄夫妇的健康,使得之前鲜见的一些疾病不断出现,提高了遗传病率,同时也会对发育中的胎儿健康产生影响。近些年在新闻媒体上不时出现有关环境污染、转基因食品、有害食品对孕产妇、新生儿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报道。可见,目前环境与食品污染这已成为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问题,而且是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到的东西,无法躲避。所以,即使部分省市已采取免费孕前优生检测的方法来增强孕产儿缺陷率的预防工作,但是其力度尚不能与环境、食品因素的影响相比。除此之外,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升高的原因也部分归于近年来出生缺陷的检测更为精细,使过去未发现的一部分出生缺陷个案检测出来,以及现在医务人员从人道主义考虑往往说服孕妇对患有兔唇、六个手指等胎儿不做引产。
三,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提升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影响
目前旨在提升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仅有独生子女保健费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虽然独生子女保健费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的用途应该旨在提高独生子女身体素质,因为孩子素质的提高会减少孩子成长风险,这样既能提高整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又能增强少生孩子的育龄夫妇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安全感,最终达到控制人口数量的目的。但是,从各级政府的文件报告中,多把这一奖励金归直接归类为旨在控制人口数量上,而且在各省市的实际宣传教育工作中,诸如“只要符合国家生育政策即可每月都能领取到一定金额的独生子女奖励金”等的宣传思想到处可见,他们忽视了应引导广大独生子女父母加强重视孩子素质的宣传教育,忽视了该项奖励政策非常重要的中间作用。因此,在独生子女父母拿到独生子女保健费时,很多家庭并没有把这笔钱为孩子购买健康保险或定期体检等,而仅仅把它作为家庭一笔额外的奖励金。由此,可以推断,目前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提高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影响很小。
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中学生篮球身体素质
前 言
篮球运动是我国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现有的篮球运动训练队中,重点中学的在校运动员是从事篮球运动的后备军之一。在中学期间运动员技术水平还没有形成定势,先发展好身体素质,再发展专项技术,运用到球场上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效果。所以在抓好中学生运动员球场技、战术水平之前,先要抓好中学生运动员的基础身体素质。
由于中学生运动员正处在各项身体素质发展较快时期,对于他们来说,抓好此期间的训练有利于将来身体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是发展各项技术水平的必经之路,也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激烈比赛的基础。另外身体素质训练的过程还是培养运动员坚韧意志品质的过程,优秀的运动员都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所以正确发展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基础身体素质是我们发展各项技术的前提。
同时本人多年参加系统篮球训练,也是从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过渡到大学生在校球员,就身体素质对篮球运动员的重要性做一下分析,同时为发展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习和查阅体育运动训练方面的书籍,了解关于身体素质的前期研究结果,为分析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特点等,提供理论依据。
1.2分析法
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分析。
2.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特点
2.1身体素质概述
现代篮球运动阐述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得支配下,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和运动能力。这种能力由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运动协调能力组成。
在运动生理学上,身体素质是这样阐述的,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柔韧等的基本能力称为身体素质。
2.1.1速度素质
研究表明:10-13岁为最好发展速度时期,中学生正处于发展速度素质最佳时期,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此阶段如果能够正确发展,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教练员应该针对中学生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科学系统进行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发展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
2.1.2灵敏素质
在13-14岁中,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已经接近成人能力,此时期也是发展灵敏素质最佳时期,在球场上,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反应能力等都有所体现,这时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已经有能力控制动作的力量、速度等,肌肉用力水平也已经基本达到完善,基本良好的灵敏素质在球场就可以体现出迅速起动、急停变向、快速转变方向等能力,通过科学训练方法来发展灵敏素质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1.3柔韧素质
柔韧性主要受年龄、性别、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关节的解剖学特点以及体内外温度、准备活动和疲劳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柔韧素质此阶段不是最佳时期,应该在此年龄阶段上提前一个阶段,此时期中学生运动员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身高、体重发生变化随之柔韧性也发生变化,关节、骨、韧带都趋向成人阶段发展,所以,发展柔韧训练时机不是最好,但在中学阶段我们可以保持柔韧的训练,同时与力量训练相结合,使两种身体素质共同发展。
2.1.4速度素质
此期间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弹跳素质正处于敏感期,肌肉富有弹性,运动兴趣处于高峰期,根据中学生运动员模仿能力强、接受能力快和可塑性大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合理、科学安排弹跳素质训练,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2身体素质对中学生运动员的作用
从当前中学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分析,身体素质在高强度、高速度、强对抗的实战中,对于发挥个人技术水平,以及全队的战术指导思想起着决定性因素,尤其随着运动员身高的不断增长,更要与灵活、协调的身体素质结合。所以,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2.3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
2.3.1身体素质训练的概念
身体素质训练是指运动员基本身体素质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是全面发展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及运动协调能力等运动素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能力。身体训练分为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
2.3.2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时,肌肉收缩能力的表现。除产生张力以克服阻力使肢体发生位移运动外,还能表现出一定的动作快慢、持续时间、动作是否快速准确、协调和幅度大小等机能能力。
2.3.3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即在单位时间内迅速完成某一动作,或通过某一段距离的能力。它表现在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三个方面,运动员具备了良好的速度素质,球场上更能领悟教练的指导意图,在战术跑动、前锋下快攻、后卫突破分球等都能充分体会速度素质的优势。
2.3.4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又称“耐久力”或“支持力”。耐力是指人体在长时间内肌肉连续工作的能力;或指肌肉抵抗疲劳的能力;指长时间坚持运动的能力;或指耐受次极限负荷的能力,它是肌肉能力和心肺能力的综合体现。
2.3.5柔韧素质
柔韧性素质是指人体的各个关节活动的最大幅度时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或指人体大幅度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由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肌肉、韧带的伸展和弹性、肌肉紧张和放松的协调能力等决定的。柔韧性对于防止出现错误动作、避免伤害事故等有重要意义。
2.3.6运动协调能力
运动协调能力不是单纯的身体基本能力,而是各种素质及因素的综合表现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发展反应、启动、急停、变换方向的速度,能更快地、精确地、省力地掌握各种复杂的运动技术,充分发挥机体的速度、力量和耐力,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2.4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
在选择和运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时,首先要解决好中学生时期身体训练中的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身体训练之间的关系,绝不能“急功近利”,应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从长远利益出发,抓好全面身体素质训练这一重要环节。
2.4.1速度素质
在篮球运动中所需要的速度,是短距离内快速的起动、控制身体重心的及时变化,它体现在快攻快守的攻守转化,进攻与防守的速率,变换方向和各种曲线跑上,不断提高速度素质,对提高各种动作技术的速度、快攻、紧逼防守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训练方法:小步跑、后踢腿跑、高抬腿跑、交叉步跑、后退跑、原地快速高抬腿突然启动为加速跑、摸边跑、接球上篮、运球上篮等。
2.4.2灵敏素质
篮球运动要求运动员在快速和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具备反应敏捷能力,应变能力和动作准确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训练中,运用各种信号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神经系统迅速集中和扩散的能力,使运动员能够随机应变,迅速做出不同的反应。
主要训练方法:闪躲练习、十字交叉跳、判断信号、抢先上篮等。
2.4.3柔韧素质
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柔韧素质,不仅拉长韧带,加强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活动范围,而且对个人技术的发挥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柔韧性好又可以减少运动员的损伤,从而延长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中学生时期虽已不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好时期,但保持柔韧素质训练尤其重要,一般一周要进行3-4次柔韧素质训练,长期积累就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主要训练方法:弓步压腿、行进间正踢腿、体前屈、体后屈、俯背转体等。
2.4.4弹跳素质
篮球比赛中,争抢篮板球、抢断球、跳投、盖帽、补篮时既要跳得高,起跳速度快,又要跳得及时,还要有连续弹跳能力,这是争取空间优势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发展弹跳力的训练,要力量训练与速度训练相结合,大肌肉群训练与小肌肉群训练相结合,还要准确掌握起跳的时机和判断能力,能够在不同情况下起跳,并能在空中交换动作。
主要训练方法:提踵练习、多级跳、单脚跳、纵跳、蛙跳等。
2.5身体素质训练的要求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要针对个人特点、运动技术能力、和球场上位置去选择给他安排训练手段、练习次数和组数及负荷量、强度和密度,并与球场一些专项运动技术训练融为一体。
中学生运动员训练方法和组合手段要全面多样化,避免单一,必须按照中学生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训练,训练的运动负荷安排要全面、科学、合理,从而促使他们能健康的发展身体素质。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选用的每一个训练手段,要突出练习的用力结构及练习中的动作频率、幅度、速度能力,球场上反应与判断能力,身体做出协调动作的能力,及球场上奔跑、拼抢能力等,最大限度的达到中学生运动员比赛时的动作用力结构和动作节奏的要求相近或一致。
在对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训练课中,要处理好速度、灵敏、柔韧、弹跳等之间的素质关系。在各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的安排中,尽量做到协调保持稳定一致。
在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中,基础身体素质是技、战术训练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训练负荷数量、训练负荷强度、训练负荷密度的加大或减少,都要与专项技术运动能力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地促进技、战术水平运动能力的不断提高。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训练要特别注意负荷的强度,运动量不宜过大,导致运动过度疲劳,以免影响动作速率的发展,避免运动员受伤,同时加强运动自身的保护意识。
3.结 论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基础身体素质训练,是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努力提高球场上技、战术水平能力是基础身体素质训练的最终目的。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及场上位置的特征,其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也必然因人而异。其内容、方法、手段及组合特征,要依据中学生个人特征及整体目标的需要决定。同时,又是严格按照中学生运动员不同身体素质的自身改善的规律、不同的专项身体素质、及技、战术运动能力形成的规律,提出训练方法,选择训练手段,确定训练内容,进行科学训练。
基础身体素质训练是影响篮球运动成绩的基本要素,它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忽视,教练员应该在训练中摸索中学生运动员的特性找出最适合他们的训练方法进行练习,从而达到练习的最佳效果。身体素质的训练,是一个多因素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多因素综合的“整体训练效应”问题,还需要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进一步揭示它们的内在规律。
为了赶上世界发展篮球高水平的队列,我们要从小、从中学生的篮球后备人才中主抓运动员的基础身体素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发展专项技、战术水平,使运动员具备全面的运动能力,为我们国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如萍、武巧玲.《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训练》[J].北京:少年体育训练,2001年2期,2-3.
[2]王惠林、武国政.《对我国少年篮球运动员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中国体育科技,2000年5期,1-3.
[3]王家宏、金健秋等.《运动选材 运动训练学 运动竞赛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151-175.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91-232.
[5]王树金、翟强.《对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探讨》[J].沈阳:沈阳体育学报,2002年,2.
[6]常为来、宫丽娜.《浅析青少年生理发育特点和体育教学卫生》[J].淮南: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第1期,3-4.
[7][美]特伟斯科特.《力量训练的关键因素-爆发力》[J].北京:北京体育学报,1986年2期,3-4.
[8]王步标、华明、邓树勋.《人体生理学》[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463-497.
[9]杨亚琴.《素质练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2月,1-77,90-119.
[10]南仲喜.《身体素质训练指导全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1-22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