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工降雨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工降雨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人工影响;防灾减灾;气象灾害;影响天气
中图分类号:P4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人工影响天气在我国目前是非常重要地减灾和防灾的手段,为我国大部分干旱等地区输送了大量的雨水,保证了当地作物的健康成长,随着干旱天气的欲加频繁,我国对于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更加地重视,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它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雷达、地理信息技术等的不断更新,促进了人工增雨以及其技术的发展,有了整体的提高,给了灾害区域的百姓,创造出了更好的种植环境,让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远离灾害的侵扰。
1 人工影响天气概述
人工影响天气是相关的科学家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计算的大气环境区域或地球环境中,通过人工催化等技术,对于局部大气中的云层施加适当的影响,使其发生各种变化,从而实现人们对于增雨,增雾,增雪等不同的气候需求,达到降低灾害的目的。
在我国,发生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气候的明显变化,各种极端天气的增加,带动了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各地干旱地区也越演越烈,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为在相关的科学家不断地研究之下,人们终于研究出了向云层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可以实现人工降雨的愿望,减少气候的灾害。从此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在我国各个干旱高发的城市,进行人工增雨,对于冰雹,霜雾高发的城市,也通过这种方法,进行人工的防雹,人工防雾,可以让百姓减少很多的经济损失。
2 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表现
2.1 人工降雨
克拉玛依市的气候特征是非常典型的大陆气候,干旱少雨,是干旱的高发地区,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暖,让该市的干旱灾害更加地严重,对于当地的作物生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人工降雨是一项见效非常快的防灾方式,克拉玛依市由于春风多风,让本来已经积聚的云层,因为被风吹散而导致降雨的缺乏。而人工降雨,通过飞机、大炮等方式向云层里投送各种催化剂可以让云层迅速地产生降雨功能。人工降雨功能的发展,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2 人工防雹
克拉玛依市大部分地域都是戈壁和荒漠,所以在这样的地方,冬季会十分地寒冷,非常地容易受到冷气流的影响,造成严寒的冰雹天气或者是雨雪天气,随着近年各种异常天气的加剧,这种不利的气候因素,在该地也是更加频繁。
因此,人工的防雹就成为了防灾的重点,通过近年改进的火箭作业技术,将各种催化剂发射地相关的云层,破坏冰雹的形成,利用已经成形的雷达网、通讯网等,可以让防雹作业,少了很多的盲目性,变得更加地有效率,能够最快时间,最低消耗地达到防雹地效果,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减少了很多自然的灾害。
3 人工影响天气的深层思考
3.1 增强防灾意识
要牢固地建立起抗灾防灾的意识,将防灾作为气象部的第1要素,把人们的粮食丰收作为第1考虑要素。从一切为民的角度出发,要严格地执行党部宣传的抗灾夺丰收的原则,增加各部门的抗灾和防灾,把自然灾害对人民的损害给降到最低,加大各种人工影响天气设备的引进,配备成熟的技术人员,给当地的防灾和抗灾,做坚固的技术和设备支撑,把防灾抗灾真正地落到实处。
3.2 加强研究
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重要的防灾手段,是人民能够不受灾害影响达到丰收的保证,因此要加大在该领域的研究力度。目前,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尚处于边摸索边试验的阶段,研究的力度不够明确,所以在生产作业的同时,在加大研究的力度,提高作业的效率,制定严密的研究计划,让作业效率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减少作业的盲目性。
3.3 与现有设施相结合
在作业的期间,要充分地与当地的各种气象基础设备相结合,根据当地的雷达网等种种网络,发挥出火箭发射装置等设备的作业能力,2种设施相结合,将作业的效率提高到最大,提高人工降雨、防雹等工作的效率,良好地利用天空雷达对冰雹或者强对流空气的示警功能,与人工影响天气相结合,将灾害最大限度地排除在高空之内,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3.4 增加降雨力度
随着本市干旱气候的越来越严重,各部门要加强人工降雨的力度,把缓解水资源缺乏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积极地增加人工降雨的次数和范围,让人工增雨能够最大限度地给本市所有地区都带来福音。
3.5 完善技术体系
对于人工影响天气的气象灾害减灾技术及理由,要加大研究的力度,形成一整套的人工影响天气的理论和技术标准,对于现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加大研究,攻克难关,对人工影响天气的作用进行具体研究,分析其可行性意义。
对于目前人工影响天气的理论和技术,进行广泛地推广,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地执行,可以让人工影响天气理论和技术,变得更加地成熟,从而带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循环地造福于人民。
3.6 健全作业制度
要确保作业的安全,对于作业炮点等,要实行责任制,健全其制度,在操作时,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本着安全与科学的原则,完善作业的流程和规范,制定各种应急预案,确保作业的安全性;要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作业人员必须在这种严格的培训机制下,经过相关部门的论证,才能够参加作业的上岗,作业时,要严格地按照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进行作业,保证高空发射的安全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4 结语
从上述论证中可知,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开展,不仅在农业抗旱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防雹减灾等各种灾害,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随着我国农田的逐渐减少,水资源的安全保障,就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保障。所以对于人工影响天气的防灾技术,各部门必须要提高认识,加大研究和普及的力度,让其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为当地的防灾做出重要贡献,真正地服务于民。
参考文献
[1] 王昌明.气象防灾减灾中人工影响天气的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2(10).
人工降雨的目的范文2
人工消雾
由于大雾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不仅使城区环境质量下降,大雾形成的高湿和含碳污染物等环境使空气绝缘性能下降,致使高压线间发生短路,造成输电线路大范围故障。为了最大程度消除大雾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象专家想出了各种“消雾”的方法。
对气温高于0℃暖雾,常采用加热法或利用直升机或喷气发动机搅动气流以减少雾滴的浓度;此外,还可播撒氯化钙、盐粉、尿素等吸湿剂使雾滴形成大滴而下沉。对于低于O℃的冷雾,则可采用喷洒液态二氮化碳、丙烷、液氮等制冷剂产生冰晶或引入人工冰晶碘化银使雾中水汽冻结,让雾变成“雪”下落,以达到消雾目的。
人工增雨
形成降水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云中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有适当多的凝结核。因此,人工降雨的方法就是向云中引入人工凝结核。一般是采用飞机、火箭、高炮、气球和在上升气流区地面燃烧碘化银等手段,把催化剂送入云中。飞机一般飞到6000米左右高度穿云播撒催化剂。火箭、高炮则直接轰击雷雨云适当部位,弹头装载碘化银送入云中。气球下挂碘化银焰弹,升入云中零度层以上燃烧,把催化剂释放出来。对温度在零上的暖云,一般使用吸湿性物质如盐粉、尿素、氯化钙等,使云中水汽变成大水滴下落成雨。对于温度低于零度的冷云则播撒人工晶核碘化银等,或者播撒干冰、液体氮气等,使冷云中冰晶数量增加而提高降水效率。
人工防雹
当鸡蛋大甚至篮球大的冰雹从天空密集砸向地面,眨眼间,设施毁坏、牲畜毙命、人员受伤,其破坏程度不亚于一次“饱和式空中轰炸”。因此,怎样在冰雹砸向地面之前就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一直是气象学家们面临的紧迫课题。
云层中的水汽碰到凝聚核后会形成水滴下落,如果遇到低温层和上升气流,水滴会结冰并被托上云层。再次下落,如果再遇低温和上升气流,又会结冰并被再次送上云层。如此反复,冰雹就会“越长越大”,直至最后上升气流无法承受其重量,它就会砸落到地面。
催化剂同样是人工防雹的主力军。当高炮将大量碘化银等催化剂集中快速送到云层中时,就会在云中形成大量的凝聚核。这样,本来因凝聚核过少易形成大冰雹的云层,由于突然出现大量凝聚核,冰雹就不易“长大”。而当冰雹的直径在5毫米以下时,也就无法对地面构成危害了。一旦发现哪块云彩“势头不对”,就会“以其之道还治其身”,“先下手为强”,用高炮对其进行“饱和攻击”,让冰雹变成“小盐粒”温顺地落下来。
人工消雨
消雨的原理其实和人工降雨一样,只不过是让本来要在需要避雨的区域下的雨提前下而已。一般而言,是在需要消雨区域上风方向大约50公里左右的位置,一旦发现哪块云朵要下雨,就使用人工降雨的方法,让雨水提前降落。如此,需要防雨的区域自然也就是晴空朗朗了。
人工降雨的目的范文3
水资源监测主要分为水资源计量监测和水资源动态监测。水资源的计量监测方法主要是对当地的地下水、地表水进行水质以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分布量进行监测。通过对水资源进行计量监测能够有效的了解当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使用情况,能够快速的对水资源使用现状做出反馈,从而制定相关的水资源保护计划。而水资源的动态监测是指对地下水、地表水以及空中水的动态状况进行监测。我国的水资源监测的相关法规主要是针对水资源动态监测进行制定的,明确的指出了动态监测的技术、设备以及监测指标等内容,而且相关的监督单位正在逐渐完善,对水资源的监测管理不断的建立健全,不过对水资源的计量检测模式还需要不断的改建。因此,我国政府应当不断加强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关注度,加强对水资源监测体系的完善工作,不断的对我国水资源监测体系做出新的符合时代标准的要求,从而对我国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2水资源监测的实施
2.1地下水监测
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地下水监测。对于传统的地下水进行监测的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人工观测,但是这种观测方式在现今的信息科技的影响下,逐渐发展为自动观测的方式。通过对地下水资源自动监测方式的普及,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监测的实践,提高了监测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水资源监测的精度和准确度,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地下水监测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地下水监测规范》进行工作,通过进行水位监测和水量检测两方面内容来完成监测工作。进行水位监测,主要是通过自动观测方式,较为准确的得出监测数值,但是仍需要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相关的修正工作。对地下水进行水量监测是我国顺利进行城市化转变的必然要求,对水量进行监测能够准确的了解地下水的使用量和剩余量,从而制定出城建用水以及居民用水的方针。
2.2地表水水量监测
地表水水量监测分为河道枯季流量监测、渠道流量监测和管道流量监测。河道枯季监测是指在河道水流量最少的时候进行监测,随着我国水资源不断减少,甚至是达到了短缺的局面,我国对河道枯季水量监测的工作越来越重视。河道枯季水量监测主要是通过流速计对低流速范围内的水量进行监测,当超出流速计的测量范围时,可通过稀释法、浮标法、超声波法、电磁法等方法进行监测。渠道流量监测是对渠道的饮水和排水量的监测,这种监测工作通常用流速计和通过选用已有建筑物进行监测的方式进行;对于含沙量较少、漂浮物较少的渠道,多采用超声波的方式进行自动检测。对于管道流量监测一般采用超声波流量计和电磁波流量计进行水流量的监测。通过对地表水的水流量的监测,能够更详细的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水量状况和水土流失状况,由此来对我国水土保养工作提供有利的数据资料。
2.3空中水监测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工降雨、降雪技术不断发展,使我们人类能够对空中水资源加以使用,因此,我国水资源监测工作中应当不断加强对空中水资源的重视程度。加强空中水资源监测,主要是加强云层监测和人工降雨监测,即通过气象卫星以及雷达等设备对实际降雨量、降雨地区以及降雨的酸碱度进行监测,从而达到对空中水资源可利用率进行测评的目的。另外,对于人工降雨、降雪技术的实施各界人士持着不同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我国的降水量对于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到底如何,可以通过对空中水资源监控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达到解决争议的目的。
3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系统
3.1实时监测
水资源实时监测是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水资源实时监测信息以及通讯传输,达到对水资源进行监测分析的目的。水资源的实时监测中的实时监测信息包括对地下水、地表水和空中水的水质、水量以及降水、蒸发等信息进行采集,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预测降水、灾情等信息。
3.2信息管理
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接收、处理分析以及预警、的等工作。通过对信息管理系统的设置,能够快速有效的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避免了数据丢失等现象的发生,对水资源实时监控意义重大。
3.3远程控制
人工降雨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 气象人影;重要性;措施;完善方向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day, or impact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eather phenomenon can also by artificial means or measures to implement and complete, namely "meteorological figure" technology. If can be used correctly, meteorological figure can help human avoid some natural disasters, improve the growth of crops and harvest, even under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purpose.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meteorological phenomenon of the figure and work measures to further explore.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figure; Importance; Measures; Perfect the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TU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气象人影简述
气象人影即通过人为的方式及手段对某种天气情况进行改造及影响的过程。气象人影通常是指在合适的时机及条件下,通过人工催化剂或相应技术手段对局部区域的大气中的物理过程进行影响及改造,使其放生定向变化,从而避免某种恶劣天气对于生活及生产造成影响及破坏的过程。气象人影近年来已越来越多的被运用,最常被用到的有人工降雨、人工降雹、人工消云、人工消雾、人工消弱台风、人工防霜冻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无意识活动而带来的气象变化并不属于气象人影的范畴,而是人类对气象带来的无意识影响。
气象人影并不是近来来才诞生出的技术手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世界上最早的气象人影大概应该是避雷针的发明。1749年,富兰克林首次研发出避雷针,从而第一次实现了了人为因素对气象造成影响的过程,从那之后气象人影的例子开始越来越多。
我国的第一次气象人影发生在1958年,当时的吉林省正遭遇60年来不遇的大旱,长久的干旱使得大批的农作物枯萎死亡,也给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当时我国采用的是以食盐为催化剂的人工降雨,在云层播撒了接近200千克的食盐,从而对恶劣的气候带来一定程度的缓解。
二、气象人影工作重要性
气象的形成和产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理论上是不应该被人为的手段影响制约的,因为其归根结底是自然规律的一种。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各类生产活动的加剧,对于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对于自然环境的残酷破坏,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变的越来越糟糕,或许是作为惩罚,频频爆发各类自然灾害。对于这样的现象,人类很有必要反思,地球只有一个,很多对大自然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地球环境已经变得岌岌可危,怎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是人们最应该探讨研究的。正因为这些人类活动,经常造成恶劣的极端天气,对于农作物的收成造成影响,对于人们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在这样的前提下,适当的气象人影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气象人影能改善恶劣天气带来的农作物收成影响
气象人影技术很大程度上是用于减缓恶劣天气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的问题。农作物的生长极其依赖于适宜的气候,然而在特定的地区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会随之产生极端的气候,常常为农作物的自然生长带来很大障碍。如有的地方会爆发几十年难遇的大旱灾,而有的地方又会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这些恶劣的天气都直接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对于这样的状况,可以在特定区域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对天气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从而缓解农作物种植遇到的气候环境制约。
气象人影降低了恶劣天气造成的人生安全隐患
对于有的区域,可能会爆发冰雹或大风降雨伴随雷电的天气,频频听说这些恶劣气候的发生造成人员伤亡,酿成悲剧。对于这些难于遇见的突发的天气问题,确实会对出行的人构成人身安全的威胁。对于这样的现象,气象部门在能够提前预知的前提下,若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气象人影的手段对于极端天气进行一定程度的降低制止,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悲剧及损失。
能够为特定条件下的特定目的服务
气象人影在我国的运用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2008年北京奥运时,开幕式当天气象部门已经观测到当天会伴随降雨,然而现实情况是不能允许降雨发生的,于是气象部门提前做了准备工作,通过气象人影避免了降雨的发生,从而让开幕式顺利圆满的完成。的确,气象人影手段对于有些特定条件下的事件,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加强气象人影工作措施
气象人影的是一个体统连贯的过程,其实施措施按照实施流程主要分为作业前的准备、流程中的操作及作业后的养护工作
作业前的准备
对于即将进行的气象人影工作,作业前有必要深入调查当地的环境、造成气候问题的成因、当地气象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只有做了完备的前期调研工作,才能为后续的气象人影作业提供有力参考依据,让整个作业流程有针对性且有效的进行。对于当地的地域环境、正在面临的气候问题的清楚了解,也是决定后期采用什么手段进行气象人影工作的前提,也便于明确选用怎样的药剂、采取怎样的方式是正确合适,用最小的对气候的干预达到最大的定向改造气象的目的。
规范作业流程
气象人影作业时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及制度,作业流程要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对于弹药要经过严谨的查验,且工作中需要和当地政府有很好的沟通协调,作业前要提前通知当地居民,让他们做好相应防范及预警措施,不至由于气象人影而对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及破坏。
3.作业后的养护
气象人影归根结底是通过人为手段对自然进行改造,严格来说并不符合自然规律,然而有时候为了避免恶劣气候可能带来的或已经带来的破坏及影响,只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但如果作业后能够有效的对气候及环境进行修复及养护,还是能够很大程度降低对自然的破坏。因此作业后的养护是十分重要的。
总 结:气象人影技术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综合运用,是一门定向改造气候环境的技术手段。随着各类生产活动的加剧,自然环境正在被人类改造着,人类的很多活动并不合理,甚至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造成破坏,这直接造成极端天气的日益频发,带来很多人员伤亡及财务损失,气象人影技术由此应运而生。对于这项技术的合理适当的运用,是能够一定程度改善恶劣天气造成的不利影响的,也能够规避一些灾难的发生。然而人们真正应当关注的是如何和谐的和地球相处,如何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如何真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减少极端天气发生的源头。
参考文献:
[1]. 赵健, 山东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发展回顾与思考 [J], 山东气象, 2008年04期.
人工降雨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森林火灾 消防车 航空灭火
中图分类号:S7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382-01
一、森林火灾的危害
森林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能提供木材及林副产品,而且还肩负着释放氧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及旅游保健等多种使命。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不仅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且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产生极大的危害,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具体表现为:烧毁林木、烧毁林下植物资源、危害野生动物、引起水土流失、使下游河流水质下降、引起空气污染、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烧毁林木
森林一旦遭受火灾,最直观的危害是烧死或烧伤林木。一方面使森林蓄积下降,另一方面也使森林生长爱到严重影响。森林是生长周期较长的再生资源,遭受火灾后,其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在黔东南2008年3月,当地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冰冻灾害重创后,山地草木枯死,大量林木折断干枝,林内可燃物增加,使得当时两个月内森林火灾频发,创森林火灾事故的历史记录,
(二)危害野生动物森林是各种珍禽异兽的家园
森林遭受火灾后,会破坏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有时甚至直接烧死、烧伤野生动物。直接改变了森林内的小气候,间接地破坏了动植物的生活以及生长环境,使得森林内生物的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森林内生物种类的单一化,使得林内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林副产品的开发率都受到一定的条件约束而降低,严重的制约了林区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发展。
(三)破坏森林环境继而造成地质灾害
若森林发生火灾,除了会破坏森林的生态环境之外,还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地质灾害。火灾之后,森林里的大量植物被烧毁,植被结构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得土壤在外,从本质上破坏了森林原有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长期保持这种情况,就会使得部分地质较差或者山坡坡度较大的地区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山洪暴发以及山体滑坡等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
(四)空气污染
引起空气污染森林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这两物质约占所有烟雾成分的90%~95%;另外,森林燃烧还会产生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碳化物、氮氧化物及微粒物质,约占10%~5%。空气污染可能导致嘴唇干裂、眼睛疼痛、胸闷气促和呼吸道发炎。在这种情况下,吸入(污染)空气不仅对孩子来说是危险的,对成人也不好。严重的森林火灾所引发的林火和烟霾问题不仅会促使多趟航班取消、学校关闭,也导会居民出现呼吸道问题。
(五)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森林火灾常造成人员伤亡
森林火灾会给人民财产带来危害。林区的工厂、房屋、桥梁、铁路、输电线路、畜牧、粮食等常常受到森林火灾的威胁。
二、森林火灾重要灭火方法
掌握森林火灾重要灭火方法对于迅速扑灭森林火灾,降低火灾危害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武警森林部队的学员,我们应当对这些方法的适用与优缺点全面掌握。下面笔者介绍几种重要的灭火方法。
(一)直接灭火方法
直接灭火方法所使用的工具一般为手工工具,最早为树条子、扫帚、木棍上绑上麻袋片等工具,后来发展为用旧轮胎里胎剪成条绑在木棍上或塑料杆上,或用钢丝条代替橡皮条作为扑火手工具。同时,也研制了砍刀、铁耙、多用防火锹、镰刀、打火拍、铁铲等。武警森林部队在遇到初发的、低强度的森林火灾时常采用该种方法。
(二)森林消防车灭火方法
我国当前具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多功能综合灭火救援工程车,灭火装置发泡方式不受火灾现场环境影响,输送距离达3公里以上,扬程高度200到500米。采用压缩气体泡沫系统的森林消防车,灭火效率比直接以水灭火提高20倍。车辆能够在草原、森林、山区、田野和河滩等崎岖道路行驶,并可快速建立防火隔离带。森林消防车越野性能强,通过各种路况时克服障碍的能力高,具体表现为爬坡能力、软地面通过性、沼泽地通过性以及跨越壕沟的能力等。森林消防车除具备灭火功能外,还能运载消防人员、消防设备以及灭火用水到火灾现场。良好的通信功能是森林扑火能在恶劣环境中进行有效作业所应具备的必要功能。充分应用高速发展的现代通信技术,在消防车内配备先进通信设备,可以密切加强横向、纵向联系,使指挥中心全面了解火场信息,协调各救援点整体作战,有效提高灭火效率。其他车辆不具备此项功能。水灭火仍然是灭火的最佳方式。罐体有效容积天于5m3,额定扬程为110~120m水柱,按照秦岭林区平均坡度300计算,可覆盖的范围可达到公路两侧400m,高压水枪可喷雾状射流、扁平射流和柱状射,对降低可燃物表面温度,增加湿度,快速灭火非常有利。一罐可控制1ha的森林。
(三)人工降雨灭火方法
该技术在我国东北和西南林区的森林武装部队中应用较为广泛,灭火效率较高,常用的人工降雨催化剂为干冰和碘化银,具体做法是利用高炮、火箭等装备将带头催化剂的弹头射入到火灾现场上空的云层当中,促使冷云降雨,以此来达到灭火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采用这种技术进行森林火灾扑救时,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即火场上空有符合降雨条件的云层。
(四)航空灭火方法
航空灭火方法世界各国较普遍选用的方式是机降扑火队员和洒水(灭火剂)灭火,我国则采用机群航化灭火、吊桶、吊囊、索(滑)降灭火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综合治理、立体交叉的系统灭火体系。航空技术在森林灭中的应用较为广泛,首先,可利用航空技术居高临下侦查火场,准确、高效收集火点信息。例如,利用航空技术在高空对火场进行勘探,确定着火的确切位置,并结合地形选择救援路线。一方面,可使救援人员轻易的避开悬崖、山脊、鞍部、山顶、单口山谷等危险地形,确保了救援人员顺利、快速的到达救火现场;另一方面,可正确引导救援人员利用河流、公路等条件开展更有效的救灾行动,第一时间控制火情。同时,降低了地形问题带来的地面救灾人员的安全风险。其次,直接参与救火,利用航空技术的便利条件,在云层适合人工降雨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进行人工降雨灭火,其灭火效果更好、效率更高。2015年7月7日,4架印有“中国武警”字样的橘红色直升机降落在黑龙江大庆,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直8-AWJS高原型森林灭火直升机正式装备武警森林部队。这对于有效提高我国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加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五)间接灭火法
间接灭火法主要是建立防火隔离带、挖防火沟,从而阻断林火蔓延,达到扑灭林火的目的。它主要适用于扑灭燃烧猛烈的地表火、树冠火和难灭的地下火。当火势极为凶猛,隔离带不能阻火时,可采用发火攻火(也称放倒火)的方法。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森林武装部队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以爆炸灭火技术为例,爆炸灭火技术能够有效扑救和阻截高强度地表火和地下火,目前我国研制了多种类型的灭火弹,包括干粉灭火弹、灭火手雷、液体灭火弹、飞弹等,此外还有索状炸药,可用于开设阻隔带,控制火势蔓延。
参考文献
人工降雨的目的范文6
关键词:护林防火;森林资源;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思想意识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而人民关注的重点已经从生活问题转移到了环境问题。森林资源作为我国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不仅有利于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我国森林资源持续稳定的发展。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护林防火工作最为重要。因此,制定相应的护林防火措施,是实现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1 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
森林火灾是较为常见的森林安全事故,也是对森林资源破坏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因此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救援,始终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从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来看,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分为两种,分别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1 自然原因
首先,我国内陆林区在夏季到来之时,气候相对干燥炎热,草木相对干燥易燃。一旦雷雨天气来临,天空中的闪电落到地面后,便会产生电火花,电火花产生的高温会将干燥的草木点燃,并逐渐向森林中蔓延,从而引发森林火灾;其次,在山区,山体滑坡或者岩石的坍塌也会因摩擦而产生火花,这些火花有可能会点燃周围的干草、树木,引发森林火灾。据有关部门的资料统计分析,由于自然原因导致的森林火灾,只占所有森林火灾引发原因的百分之一左右,十分罕见。
1.2 人为原因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很大。人类既是自然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自然资源的破坏者。据有关部门相关数据显示,引发森林火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为原因,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对火资源的使用,无论是野炊、驾车出行、通缉区段以及打火机等可能产生火花,一旦火花与干草木结束,就会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除此之外,恶意的纵火破坏以及由于管护人员自身素质差,导致的火灾,也是引发森林火灾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护林防火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使我国广大林区免受森林火灾的侵害,我国森林资源管理相关部门必须加强护林防火管理,结合林区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护林防火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通过护林防火工作的预测、阻隔、通讯等方面,实现我国护林防火技术方面的突破,为我国森林资源的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2.1 护林防火预测技术
在加强森林火灾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强化防火预测技术是基础。优秀的防火预测技术,可以在森林火灾发生以前,对火灾发生的原因、可能发生火灾的地区以及可能发生火灾的大小等进行准确预测,使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人员可以提前做好灭火救援的准备,以免森林火灾发生之时,由于准备不足,导致火势不断蔓延,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在强化防火预测技术的过程中,可以用我国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作为参考及发展方向,制定护林防火预测方案,对于预测中发现的火灾隐患要及时解决,尽可能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
2.2 护林防火阻隔技术
在森林火灾发生以前,要根据该林区森林火灾的相关记录以及林区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护林防火计划与方法,并准备好相关的防火救灾设备。在森林火灾发生以后,切忌慌乱,要严格按照火灾发生前制定的计划与方法来展开森林火灾救援工作。为了防止火借风势不断蔓延,通常使用火烧法,将发生火灾的地区与周围的林区分割开来。
2.2.1 火烧法。火烧法是通过焚烧森林火灾发生地点周围的树木,来阻止火势蔓延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火灾蔓延方向的可燃物,从而达到阻止森林火灾蔓延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空气的湿度以及风速进行准确的测定,以免由于火势蔓延过快导致阻隔失败。
2.2.2 防火线。埋设防火线也是一种有效阻隔火灾发生的好方法,防火效果十分显著。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每年需要使用大量的资金对防火线进行维护,成本投入很大。此外,构建防火线对于林区内的土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引发水土流失。
2.2.3 防火林。防火林在一定程度上与防火线的原理相同,最大的不同在于防火线是通过使用技术设备来达到阻隔火势蔓延的目的。防火林则通过自身的郁闭度,降低自身的易燃程度,从而来阻挡火势的蔓延。但是,在实际的使用当中,要根据林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来使用。
2.3 护林防火通讯技术
从过往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护林防火通讯技术始终停留在卫星通讯、无线通讯等方面,对于火灾现场的情况,只能通过现场拍摄来进行转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护林防火通讯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遥控无人机为主的无人拍摄系统已经正式投入了护林防火工作当中,这种无人机可以携带测温装置、摄像装置等高科技设备,对火灾现场的温度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为火灾的扑救工作提供了依据。除此之外,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也为我国护林防火通讯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3 灭火扑救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关于森林火灾防范扑救技术的研究,我国起步相对较晚,技术水平也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始终与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我国森林火灾事故频发,国家对护林防火工作越来越重视,在开发灭火扑救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求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3.1 加强护林防火的预防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阻止火灾发生的最佳手段,就是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将有可能引发森林火灾的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减少这些安全隐患对森林资源安全的威胁。并做好森林火灾的预警工作,使森林火灾发生时,护林防火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火灾发生的地点,并对火灾波及的范围以及蔓延的方向做出正确的推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止火灾的蔓延,并配合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森林火灾扑救工作,尽可能将森林火灾造成的森林资源损失降到最低。
3.2 选择合适的灭火方式
在森林火灾发生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的灭火方式只有直接扑灭和隔离扑灭方式这两种。使用直接扑灭的方法主要是使用灭火相关的化学药剂以及距离火灾地区较近的水源来灭火;使用隔离扑灭的方法,主要就是使用火烧法、防火线以及防火林等方式,将火灾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有效的隔离,以免火势蔓延,为林区内的森林资源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3 我国目前森林火灾的扑救方案
从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通常使用地面灭火、人工降雨、化学药剂、空中灭火等方法来实现森林火灾的扑灭工作。在上述的方法之中,地面灭火,是最为传统的灭火方式之一。森林资源的管护人员,通过使用相关的灭火设备,在地面实施森林火灾的扑灭工作,消耗的人力、物力巨大,存在着一定危险性。但在使用此类方法之前,必须要对灭火路线提前进行规划,必须要选择距离水源较近的路线,确保灭火水源的供应;人工降雨的灭火效果最好的方法,可以覆盖火灾发生的全部范围。但是,人工降雨所需的条件比较苛刻,一旦遇到万里无云的天气或者云体条件与人工降雨要求不符合的情况,则无法使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对森林火灾扑灭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高科技技术设备的投入,使得森林火灾扑灭工作的成功率越来越高,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火灾对森林资源安全的威胁。
参考文献
[1]姜士平.浅谈新时期森林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