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范文1

一、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的领路人――龙永图

开放的世界经济贸易体制对于全球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封闭的经济体、或者一些封闭的经济团体,最终会导致经济利益的冲突和激化。中国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一直在努力加入世贸组织。经过15年的艰辛谈判,我们终于成为世贸大家庭的成员。而为我们开启这个大门的就是――龙永图。

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将会面临着更加好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作出了将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来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的活动的承诺,这使得中国在全球面前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守规则的国际形象,对于改善中国的商务和投资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使中国建立一个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环境。这个体制环境包括 1.稳定的.透明的、可预见性的法律体制。2.一个更加廉洁、高效、规范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政治环境。3.一个更加公平、有利、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第三,开放的政策环境。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已经按照自己的承诺 从2002年1月开始下调了关税。从2001年的15.3%降到1 2% 而且取消了很多产品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这样在中国将出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可预见性的开放体制。

龙永图不仅单是把中国带入了世贸组织,在入世后的几年中他一直奔波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中。他是一位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物。

二、中国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倡导者与设计师――厉以宁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建国伊始关于企业的性质问题就一直是中外各界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改革就一直在摸索中进行,从完全国有到联合经营,从国家控股到发展民族企业。现在,中国已形成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经济体制。但是,国有资产、国家控股的比重应该是多少以及中国企业股份制的具体形式一直是中外关注的焦点。在百家争鸣的时候,厉以宁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案,为中国企业股份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厉以宁教授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系的整体构想,探讨了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并对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革提出了可操作的政策主张和方案设计。厉以宁教授认为,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必然取决于所有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必然是企业制度的重新塑造,必须以新型公有制取代传统公有制,必须构建新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系。改革开放伊始,他最早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他最早提出了所有制改革理论和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设计方案,创立了中国经济非均衡分析理论与方法,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中长期改革、发展战略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厉以宁提出了“新公有制”的概念,“新公有制企业”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即所有制改革问题,这将加速国企改组的步伐,加速民营企业的成长,从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的同时,很多人开始担心:中国在达到GDP人均l000美元的水平时,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发展瓶颈。如果能从理论高度上突破,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厉以宁提出的“新公有制”概念,正是从理论上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言人――温铁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是现在中国的9亿农民也是中国能否继续高速发展的关键。中国的农村从建国伊始的个人经济到农业合作社期间的集体经济,在到联产承包制时期的联合所有制经济,农村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在新世纪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中国能否继续高速发展的步伐。在三农问题被提上议程之前,就有一个人在为三农问题奔波,它就是温铁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三农”问题如果不解决,第一,尽管经济高增长,但是内需上不去。第二,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第三,城乡差别越来越大,社会问题就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说,在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与时俱进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 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出来,它既符合我们国家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规律。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范文2

【关键词】石油高校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探讨

石油高校的国有资产,属于非经营性资产,它虽然不能给国家直接创造经济利益,但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国民经济,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物质基础。维护石油高校的国有资产的完整,也是石油高校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石油高校也掀起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都先后创办了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或是全民性质的企业,或是集体性质的公司,或是租赁、承包式的经营单位,因而导致一部分非经营性转为经营性资产,被经营性的经济实休所占用。对于这部分国有资产,如果不加强管理,就有流失的危险,就有被侵蚀的可能,就难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那么,究竟设置一个什么样的管理机构,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呢?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在理论上探讨的问题。

由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同,归属领导不同,所以其管理的范围和权限就不同,管理的方式和效果也不同。归属财务处领导,与财务科合属办公,有利于在价值形态上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但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帐实不符等问题;归属物资设备处(或科研处)领导,与设备科合属办公,有利于仪器设备的管理,还可避免固定资产帐目重复设置的现象,但其管理的范围和权力受到限制,有利于发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归属物资设备处领导,设置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科,与前两种情况相比,在一定程度上便于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权力,能够受到一定的重视,但也存在着管理范围和权限不到位的问题。上述这几种机构设置的形式,各有利弊,但综合起来分析,都缺乏法律保障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承认,不能全方位地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权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局部管理,与以前的固定资产科的管理范围与权限大同小异,因此就很难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

另外,各石油高校目前仍延续以前的管理方式,对于国有资产进56行归口管理,而这些职能部门又分别归属不同的处级单位领导。这样就造成了国有资产管理分散,管理制度不配套,各行其事的现象,存在着产权关系模糊,贵任不清的弊端。因此,根据上述情况的存在,石油高校应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成立一个具有一定法律地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全面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权力,将石油高校一切应归国家所有的财产,都纳入国有资产的管理轨道。

为了强化管理职能机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笔者认为,石油高校应设置处级建制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即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处。下设六个职能部门,即办公室、设备科、物资供应科、房地产管理科、财务科和计划科。

办公室主要负责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帐务管理与核算、年度统计与报表、年终工作总结,闲置资产的调拨和转让,报废报损固定资产的审批、回收与处理等项工作。所以办公室应设有资产会计,负责国有资产的帐务管理与核算工作。其他各科在处长的统一领导下各尽职能。这样,国有资产管理处就将石油高校的仪器设备、材料及低值易耗品,土地、房屋及建筑物、家具用具、各类固定基金和流动基金以及年度经费预算等都纳入了直接管理范围。只有图书资料和无形资产没有进行直接管理,但可实行委托管理,即图书资料委托图书馆管理,无形资产委托科研处管理,图书馆和科研处应接受国有资产管理处的监督和检查,并做到及时反馈,以便进入国有资产帐目,进行统一核算。

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处,并按着上述设想进行机构设置,具有以下三个优点:

第一,有利于理顺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国有资产管理处荃本上将石油高校的国有资产都纳入了直接管理范围,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克服了“归口管理”的分散状态与各自为政的弊端,理顺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关系。它可以综合考虑和制定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和措施,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提高管理档次和水平。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范文3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不间完善,经济水平稳步提升,我国之所以有一个井然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工商管理的独特性与功能性决定了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它能够规避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因素,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上升提供了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使我国社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工商管理工作特点概述

工商管理与其他政府部门工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工商管理在工作过程中总是以一种管理与监督的方式来推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并不是对我国社会经济运行发展进行实质性操作。按照工商管理的性质可以说工商管理就是在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实施的管理行为,其在工作中不需要动用大量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管理行为来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帮助社会经济纠正发展中的不良之风,维护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秩序,为各企业提供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

工商管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经济活动状况,相关管理人员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与手段,工作方式十分多样。工商管理部门在工作执行中会大力宣传我国政府基本经济政策,目的是为了减少经济活动中的违法乱纪行为,遇到违法或者不良行为,工商管理部门会及时加以制止与惩处,规范整个市场经济环境。

工商管理涉及范围较广,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监管过程中主要以两种形式呈现,一种是有形监管,另一种则是无形监管,在市场监管执行中需要对市场准入、交易、竞争及退出等多方面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市场经济交易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1.工商管理能够使我国经济体制趋于完善

我国经济体制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但是随着我国多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体制必须尽心适当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那么要合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工商管理,运用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工商管理部门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可以保证在管理过程中社会经济体制基本性质不变,只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有力监管,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丰富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内涵,确保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序进行,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工商管理能够维护我国经济发展秩序

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当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秩序一片混乱,毫无秩序可言,这一状况会导致经济活动中企业权益无法得到保证,使市场经济交易失去公平性与公正性,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之所以能够稳步发展,是由于我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商管理就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手段之一,工商管理就像一个关卡一样,在经济活动中必须符合工商管理相关制度的要求才能够进入市场进行多种经营活动,它是维护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秩序的坚强后盾。工商管理部门通过对社会经济市场的监管能够提高各企业的入市要求,保证入市企业的诚信与规范,在监管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执行工作,避免了不法企业流入经济市场,从而打乱整个市场秩序。工商管理在维护经济市场秩序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可以运用相关法规制约企业活动行为,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个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另外消费者与企业的良好沟通也是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在管理过程中要站在广大消费者权益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吗,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就恶性竞争等状况,从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诚信、和谐的消费环境。

3.工商管理能够有效控制经济发展风险

我国社会经济一直在持续发展,正所谓有发展就有竞争,在竞争过程中有诸多因素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给经济发展带来风险。风险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有利有弊,适当的风险能够让企业之间进行良性竞争,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而风险过大,则会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在市场竞争中会造成诸多矛盾,影响经济发展的合理化进程。2008年出现世界经济危机后,我国也受到了颇大影响,为了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尽快趋于平稳,我国政府采取了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引导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将我国企业经营活动中风险降到了最低点,在这一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了其本身的功能性,可以说工商管理对控制我国经济发展风险具有现实性意义。

4.工商管理能够为经济发展指引方向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在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工商管理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其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运用工商管理的手段能够在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整体性质不变的同时还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向提供合理化建议,真正站在人们的利益点上考虑经济发展,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我国全民生活水平,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工商管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宏观调控手段,为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秩序与企业公平竞争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工商管理工作中通过多种手段及方法对我国社会经济进行科学调整,及时纠正经济发展中的不正之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大力维护我国人民利益,是提升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刁宏,许小龙.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J].工业经济,2012,7(25):133-134.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范文4

【关键词】改革开放;文化体制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体制恢复阶段,摸索发展阶段,深入拓展阶段。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国文化体制依然存在体制不完善等弊端。为了推动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现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建议。

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我国文化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文化市场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以往文化市场的区域壁垒和政府主导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逆转,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前行政主导的文化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文化体制的管理权力分散较广。这样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相反,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管理权较多制约和影响文化生产的解放和发展,无法适应和满足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二)改革人员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认识不够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需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越来越需要我们不断的扭转落后的思想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便于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许多人担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会逐渐弱化文化主流意识和改变文化产业的性质,我们会渐渐失去文化领域的主导权,从而造成文化体制改革缺乏有利的动力。

(三)文化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措施无法适应改革发展进程

文化体制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很多方面的精神支持和物质保障。改革配套措施主要有:第一,改革体制能够为其提供潜在的空间;第二,改革体制需要巨大的平台支持;第三,改革体制需要相关人员的扶持力度。从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与改革配套措施存在一定的落差,无法满足文化体制改革的真正需要。

(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缺乏创新动力

虽然近些年我国的文化企业增强了不少实力,但是和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比较落后,差距较大,无法与之抗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文化缺乏创新力,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没有文化的创新,就谈不上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图书、电影、报纸、电视剧等的总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由于没有创新无法产生很强的影响力。

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文化体制机制,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不仅仅是上级颁布政策下级机械的执行政策,上级提供大量的资金下级获取资金帮助;而是应该理顺机制使其走向良性发展的方向。转变政府职能应当将政府的主要职能体现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依法管理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上。针对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应当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导地位,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以多种形式获得相关政策的许可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加快促进文化体制管理改革,有利于文化体制改革在相关的重点领域取得进步和发展。

(二)解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主张解放和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先进的思想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推动事物的发展;相反,消极落后的思想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阻碍事物的发展。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我们应当摒弃消极落后的意识,解放以前束缚人们发展的思想意识形态,真正的解放思想观念。努力树立文化发展也是硬道理的观念,培养一种独立的创新意识,结合本国国情出发,因地适宜的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在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的同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做,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促进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发展。

(三)加快优化相关配套措施,促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时,应当不断优化相关配套措施,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更大的平台,促进文化体制改革朝着更高和更远的方向发展。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绝不仅仅是为了改革和发展,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体现人的真正价值。因此,应该不断完善我国文化单位的保障制度,特别是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员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四)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

我国文化体会改革应当重点重视体制创新,通过完善文化体制的相关政策,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正确的引导,提升文化发展的潜在空间,从而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发展的竞争力。通过不断纠正文化体制改革中存在的漏洞,努力做到文化改革的制度创新,使文化机制能够按照市场需求有序运作。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应当坚持制度创新,对相关人员采取激励机制,激活我国文化体制发展的同时促进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有助于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探索和发展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再是陈旧的方式而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它要求上层建筑与之相互协调,因此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我国以前的文化体制仍然存在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成分,含有一定计划经济体制的文化存在很多的弊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只有不断地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只有不断地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才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有助于满足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要求

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就曾指出,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分工首先是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造就了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的分离,于是社会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物质生产中创造物质产品的能力,形成物质生产力,用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在精神生产中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形成精神生产能力,也就是文化生产力,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束缚现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文化产业无法做到资源优化配置,浪费相关的有利资源,导致文化缺乏竞争力,更谈不上文化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三)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是文化软实力。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精神,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灵魂。每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文化,每一种文化在体现其内在价值的同时也在彰显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人魅力。因此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仅仅是经济交流,还有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国家可以学习先进的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本国的文化,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在国际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软实力成为文化竞争中的有力武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大量进入,必然会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力,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够抓住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参与全世界文化交流,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魅力彰显到世界各个地方。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推动器,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同时也维护和保卫国家的文化安全。

(四)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支撑下,我国的文化发展也在面临机遇和挑战。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能够不断满足我国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自身素质。人的素质主要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优质的文化产品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真正的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探索过程中,还将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克服体制改革中的浮躁现象,不断培养创新意识。不断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范文5

关键词:市场经济 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实现途径

一、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99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我国事业单位目前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其实施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当前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和政府部门管理的需要。因此,改革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已成为事业单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通过改革来进一步完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举措对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体制以及加强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大体上来讲,多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在会计目标定位、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报告体系上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剖析这些问题的症结对我们探讨如何有效实现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目标定位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心目标就是满足单位财务信息方面的需求,把握好这一目标定位是事业单位有效实现会计管理的前提。然而当前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目标定为还不够明确,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不能明确界定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多数单位对其界定往往比较狭隘;其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这对企业会计目标的定位具有重要影响;最后,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的界定不明确,多数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范围仅仅关注经营层面上的,而忽略管理层面上的。

(二)会计核算基础往往是缘木求鱼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核算基础要遵循配比原则,这样能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债务情况,然而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采用的多是收付实现制,该制度要求按收付日期确定归属期,不管是不是属于本期所有,都视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支出,显然这种制度仅仅能反映会计年度内的现金流量,而不能真实的反映单位的债务情况。正是由于核算基础方法采取的不合理,使得事业单位往往无法提供精准、高效的会计信息来保障其会计管理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

(三)会计科目设置鱼龙混杂

我国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科目设置过于混乱,缺少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设置管理。过于混乱的科目设置,使得帐务管理也变的混乱不清,不能有效的为事业单位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这将严重制约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会计报告体系漏洞百出

事业单位会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的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书面说明,一份体系完整的会计报告可以很好的满足事业单位各阶层以及外部投资者在财务信息方面的需求,然而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往往是漏洞百出,表现在如下几点:首先,会计报告体系在收入支出表和资产债务表的科目设计和项目列示上还不够合理和科学;其次,事业单位当前所采用的会计报表附录中,仅仅反映收入和支出的实际数额,而没能反映实际数额与预算数额之间的差异;最后,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中缺少现金流量表这一重要科目,这样的话就很难反映事业单位整体财务中资金的来源、运用和结余等详细情况。

三、实现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结合目前国内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市场经济体制下其他一些成功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笔者认为有效的实现国内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法规

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为我国事业单位目前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其实施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出台一部规定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法规将势在必行,正式的新的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法规的出台,将使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趋于完善,能推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对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弥补会计核算基础的不足

由于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是收付实现制,然而这种制度不能很好的反映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导向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所以为了弥补会计核算基础的不足,我们引入权责发生制,使用双管齐下的会计核算方式,这样的话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内经济成本投入和资源耗费的总量以及单位绩效的详细情况,如此详细的财务信息对事业单位决策层来说在进行单位相关政策的决策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完善会计核算模式

对于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核算模式中不合理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首先,要优化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核算模式,废除“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这两项,增加“累计折旧”一项,将其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以体现固定资产的净值,从而有效发挥固定资产的功效;其次,要全面实现成本核算,为了客观反映事业单位成本费用的使用情况,在同事使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方式的前提条件下,要求事业单位提供所有成本核算的详细资料。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做好成本预算,界定好各种成本支出的范围,明确成本项目做好各个项目的成本预算工作;最后,完善会计科目设置,注意将那些使用频率高,容易更换和损坏的资产不列入“固定资产”科目,而是增设“易耗品”科目,将其作为易耗品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其他事项资产的科目,来保障事业单位各种资产都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四)健全会计报告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事业单位领域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投资者也开始变现的越来越多元化,所以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已不再是单一的单位相关主管部门,还包括其他不同层次具有不同需求和目的的投资者。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会计报告必须要简化,这样才能保证报告的使用者拿到报告后都能看得懂。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简化式的报表可由四张表构成,包括预算收支表、业务收支表、资产负债表和基建投资表。简化后的会计报告删除了原有的收支类项目,该项被包含在了业务收支表内。这样的话,会计报告不但内容详实,而且看起来简单易懂,能有效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的改革。

四、结论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为了满足其运行环境的变化,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有效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换一个角度来讲,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推动了事业单位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也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改革。重要的是,健全和完善我国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健全事业单位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庄桂荣,宫景玉.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09,(14):32.

[2]赵丹彤.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贸,2009,(6):83.

[3]潘海霞.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之我见[J].经济师,2009,(9):169―170.

[4]杨俐.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当代经济,2008,(3):134-135.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范文6

关键词: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转变方式

自十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文件推动企业创新。这些举措将创新驱动放在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更进一步地提升了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熊彼特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就已指出: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百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其观点的正确性。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以弥补我国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驱动内涵界定

迈克尔・波特创造性地将经济发展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四个阶段,创新驱动即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针对此,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创新驱动内涵做了相应的阐释。刘刚将创新驱动与创新型创业活动相对应,认为从以知识利用为主导的生产型创业活动向以知识创造为主导的创新型创业活动转变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刘志彪充分肯定了创新驱动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将“创新驱动”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对立起来的思想进行了批评,创新驱动并不意味着要素、投资需求的减少,反之,即使在创新驱动型经济环境下,高密度的资金支持与要素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创新驱动更加强调以创新为推动力,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创新的作用下更加高效、集约地进行融合,实现更加合理的产出。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学者们将中国既有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主要归结为“要素逆转”或“外因倒逼”。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数量型人口红利正在缩减,生产要素成本快速增加,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出现了很多突出问题。高投入、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试用于我国目前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求从后发优势转向先发优势,创新驱动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和加快增长相统一的有效途径,依靠创新驱动由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增加中国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高中国产品的品牌价值,避免使发展过程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在现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进程中也存在许多阻碍。吴敬琏指出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创新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创新、创业的有利环境,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仍面临巨大困难。陈波通过分析市场对创新驱动的影响作用得出过度竞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极有可能催生投机主义逻辑,导致创新驱动“市场失灵”。如何在转型升级中克服这些阻碍,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创新驱动与协同创新、自主创新关系

(一)协同创新对创新驱动战略的促进作用。从技术多元化角度而言,企业无法仅仅通过内部自主研发实现技术多元化,而必须利用外部资源以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高校也在这种合作中缓解了自身研发经费紧张、创新成果搁置的状况。协同创新要求企业内、联盟内甚至与企业相关的其他人员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协同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过程中的战略、组织、资源、文化等全要素的协同。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稳定持续创新。

(二)自主创新对创新驱动战略的促进作用。自主创新概念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中,相似的概念为内生创新。国外学者认为内生创新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创新和引进创新,它是系统自发产生的行为。在我国,陈劲(1994)最早提出了自主创新概念,他认为自主创新的过程是企业需要先吸收先进技术,然后转化为自主技术,经过研发产生并拥有自主技术创新的成果,使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面对我国目前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等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大力推动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已是大势所趋。现阶段就要以自主创新为依托寻找新的突破口,在关键环节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四、驱动战略的推动实现

(一)充分肯定市场在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导向作用。陈波通过辩证地分析市场经济促进创新驱动的功能强点与弱点,充分肯定了市场的利益激励机制对创新驱动的引导作用。创新驱动的制度基础首先是健全的创新利益保护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激励创新非常重要。当然,仅有专利制度远远不够,对中国而言,能否创建一个能诞生大量创新的市场经济至关重要。

(二)正确认识政府在创新驱动中的促进作用。首先,政府通过强化市场竞争力度,加大企业创新动力,可以有效避免“市场失灵”。政府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为根本的帮助还是帮助健全市场。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仍需要强有力的统一的政府来引领发展经济。其次,政府通过健全创新制度,为企业创新制度保障和支持。十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创新制度的建设也是这样,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创新成果具有外溢性和公共性的特征。政府必须提供自主创新的引导性和公益性投资。同时为创新成果的采用提供必要的鼓励和强制措施。再者,政府通过加大创新投资,真正通过创新将投入转化为产出。我国目前无论是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还是研发人员占总员工的比重较国外都有较大差距。新增长理论认为投资投在科技创新上比直接投在生产上更有效益,要求资源向创新领域流动和集聚,资源被用于创新后,其效益更高。投资结构也是创新投资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重要,因此人力资本投资成为投资的重点,尤其是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和研发新技术是创新驱动的重点环节,创新投资更多的投向孵化和研发环节,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新技术。从这两个方面提供投资结构的保证,才能更好的促进创新驱动。最后,政府要深化创新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包括网络信息通道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的硬件建设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宜居环境建设,活跃的风险和创新投资,创新文化建设等。

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既涉及知识创新,又涉及技术创新,既涉及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涉及相应的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既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要政府的积极介入。需要各个系统形成合力,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转化集成,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