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媒体的优点和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媒体的优点和缺点范文1
关键词 审视 多媒体课件 高校课堂应用 优点与缺点
中图分类号:G642. 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以及英特网应用的普及,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应用的效果越来越明显。多媒体能够将图像、文字、媒体等有效地组合起来,然后图文并茂、动静皆宜地表现出来,从而能够给学生创造出有利的学习环境,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应用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多媒体课件不利于在课堂中使用,所以,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应用中的优点和缺点,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1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应用中的优点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传统的教师教授加板书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要想真正改变这种现象,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多媒体具有信息来源比较广、覆盖面比较全、影响力比较大等特点,它能够将图像、文本、音频等多种信息融合在一起,大大增加了教学的形象化。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它还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能够由抽象到形象,由静态到动态,使学生真正身临其境,在强烈逼真的情境中不断的去想象,从而很好的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1.2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传统媒体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技术的应用更是能够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传统的教学中,如果遇到抽象、难懂的概念知识时,老师不能很好的为学生展示出这一概念真正代表的内涵,从而不能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到知识内容。但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就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它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够为学生充分的展示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方便学生的理解。多媒体课件教学的重要性在遇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时尤为明显,因为,多媒体课件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图表与色彩的结合也特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应用中的缺点
2.1教师过分依赖课件教学,忽视了对内容的研究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教师过分依赖课件进行教学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教师不重视备课,不重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选择。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讲解下的自主思考与领会。教师的启发、讲解是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绝不能本末倒置,颠倒主次。
2.2教师忽视了对自己基本功的训练
由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普遍使用,所以使得许多年轻的教师都开始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再注重对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从而导致他们的课堂应变能力比较差,一旦多媒体出现异常,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另外,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完全放弃了直观形态的教学模具,长此以往,就使得课堂教学缺少了新意,学生的新鲜感减少了,课堂效率也就越来越低。还有许多教师一味追求好的课件,在课堂教学时就把这些好的教学课件拿来使用,不再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演练,从而导致与实际教学内容不一致,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2.3过多的知识信息,使得学生应接不暇
许多教师往往选择网络上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进行教学,这些课件往往知识、信息量比较大,所以使得教学节奏加快,一节课都在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新的知识,这些过多的知识点以及多媒体图片,使得学生应接不暇,难以进行深入思考,无法把教学内容深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不仅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在教的时候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所以,要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有计划的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多媒体课件在高校课堂应用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多媒体课件本身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等优点,可以大大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化和形象化,便于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的本质,能够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一结论。但是,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应用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过多的信息使得学生应接不暇等等。所以,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并选择出真正符合学生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丘萍,彭玲.浅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教育与职业,2008(08).
[2] 罗舰,殷剑侠.多媒体课件在高校网球课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J].安徽体育科技,2007(02).
传统媒体的优点和缺点范文2
【关键词】 互联网、;新闻传播;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2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闻的传播媒体已不仅仅局限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应运而生。网络新闻媒体,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指借助互联网新闻和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站点。1987年,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San Hose Mercury News)创办,开创了网络媒体的新纪元。它的发展历程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着重谈一下它的特点、优势及弊端。
一、互联网新闻传播的一般特点
(一)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避开假新闻不谈,网络新闻的时效性是最强的。它的制作过程不及报刊,电视那样复杂,所以记者可以对才发生的新闻事件作同步报道。报纸的时效概念是用天计算,电视是以小时,而网络出现后,时效竞争的单位缩短到分钟。如中美关于加入WTO谈判的报道,和讯网是全球最先谈判成功的消息媒体,并每隔10分钟或5分钟更新一次。
(二)无界性。网络的出现从根本上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任何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自由畅通地与全世界的计算机交换信息。尽管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但其传播的信息又是实实在在的。网络的出现将单个人真正推到了全世界媒体面前,实现了人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个人化,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概念由于信息的自由高速的流通变得模糊,麦克鲁汉在30多年前提出的“地球村”的概念正由理想变成现实。
(三)无限性。我认为网络新闻的无限性表现在数量多,内容杂,来源广,载体多样化。每天全世界发生的新闻事件成千上万,相对于报刊版块和电视时段的有限性,网络媒体就体现出它优越性了,可以通过超链接,阅读世界每个角落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杂主要是说囊括了各方面的信息,如财经,体育,娱乐等。网络新闻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段,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优点于一身,使新闻的报道手段更具综合性、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可储存性。报纸的储存性会因时间久远纸张的磨损而减退,电视的储存性较差。而当受众在网上阅读到赶兴趣的新闻时,还可保存在自己的电脑里。另一方面,如果某家新闻网站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报道,或者针对某个专题开设相应的专栏,对同一事件积累了大量的新闻信息,那么,感兴趣的人就可以通过搜索和浏览以前的新闻,了解整个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五)低廉性。因特网的发展实现了话语权由传统媒体转向大众的本体的回归,这不仅是由于因特网固有的开放性为公众提供了这种技术上的可能,更重要的在于因特网营造个人的言论空间所需的花费是极其低廉的。在传统媒体时代,个人无法自由发表看法,媒介经营的高昂成本也阻止了外来的资本参与竞争。网络用户们如果想发表言论,只需付很少的上网费,便可在任何一家网站开设的论坛或聊天室里畅所欲言,即使用户需要建立并维护一个个人网站所需的成本也是很低的,因为绝大多数个人网站并不拥有顶级域名,他们只是将个人主页挂靠在提供个人主页空间服务的商业网站上。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有1000个网站提供个人网站服务,最大的网站有100万个个人主页,这些飘扬着个性风采的个人网站组成了因特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而言之,网络媒体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互联网新闻传播所具有的优势
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带有革命性的媒体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进入了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时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信息化趋势的迅猛进展,社会对新闻信息需求剧增。互联网传播和传统媒体相比较,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
(一)多媒体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符号进行新闻传播,打破了与传统媒体之间所有的界限,使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改变了报纸、杂志等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是新闻传播的巨大进步,使得新闻能够在视听等方面让受众得到更多的信息感受,实现了新闻多媒化的信息传播。
(二)互动性强。互联网新媒体具有交流互动性的特点,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网站数不胜数,极大丰富了我们的信息生活。只要访问任何一个网站,我们就能够获得海量的新闻信息,这些信息反应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信息需求。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网民还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高度互动性的信息渠道,例如MSN、QQ聊天软件、论坛等。这是传统媒介工具所不具有的东西,能够为网民带来更大的新鲜感和主动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是其所不具备的。在传统媒介下,新闻评论通常是由信息方做好评论再直接,受众只有被动接受而无法表达自身的观点,但在互联网媒体技术下,网民有足够的自由参与评论某件社会事件的权利。可见,传统媒介的这种传播方式严重限制了受众者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与这种传播方式不同,互联网新媒体在发表评论的同时,受众者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受众者以很大的互动空间。在新闻评论的过程中,这种传播方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实现了传播的双向介入,而且增强了传播的实际效果。
(三)信息容量巨大。新媒体提供了受众接受更多新闻信息和自愿新闻信息的机会,实现了社会化新闻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突破了传统媒体新闻信息滞后和不全面的缺点,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由传播者到受众的单方向新闻传播模式。我们可以实现通过制做相关新闻、再制作新闻专题、在制作新闻资料,一步步地把由新闻引发的社会效果做得完整而且深入。除了新闻信息容量大之外,新媒体还有很多其它特点,比如:可以准确快捷的查询以前的新闻信息、查询相关的新闻新闻和背景材料等等都非常方便。
(四)内容个性化。从新闻传播的内容上看,新媒体更富个性化色彩,并向“个人化”的方向发展。传统意义上说,大众媒体由“一对多”模式正向“多对多”模式和“一对一”的模式发展,新媒体可以实现向特定的一个人特定的新闻信息,许多新闻热点和社会舆论皆从网上开始而起,如“郭美美炫富”、“表哥杨达才”等等,都是由新媒体兴起,最终形成网络舆论的热点,进而影响到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极大兴趣,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态度的深度思考。
(五)方式多向性。传统的媒介工具下,新闻的具有高度的单向性特征,或者是一对一的传播,或者是一对多的传播。以电视节目和新闻为例,它的受众是某一范围内,或者特定的人群,但是新闻内容的者只有一个,这就是典型的单向性传播。这种传播形式严重束缚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这种单向性的不足之处。自从出现了互联网新媒体后,在任何一个时间或者地点,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一部分受众来说,这种多侧面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通过兼听或者比较等方式,来具体评判信息的真伪。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受到了传播媒介的充分尊重,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传播关系,这是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带来的新变化。在传播过程中,虽然传统媒介也在尽量做到公正和全面,但是受传播者所接触的面以及所处位置的限制,要想实现这种公正和全面,必须积极地应对这些限制或挑战。而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恰好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限制条件,朝着公正和全面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多向性的优势,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匹及的。
三、互联网新闻传播所存在的弊端
(一)无明显的传播方和接受方。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的传播学观点,就是新的传播媒介诞生,都会给人体带来新的延伸,从电视到互联网,技术上的进步可以列举出千条百条,但它使得受者和传者都各自独立,它们之间的依附性正在逐渐地消失。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传统媒体日益失去年轻的读者,传统报业陷入困局,业内就有关报纸前途命运而发出的各种危机论调纷纷出现。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影响力日渐下降的传统报业,选择了一条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发展新道路。
(二)信息琐碎。即时、快捷、简短是Twitter交流的最大优势。字数的限制并未局限人们表达的欲望,它鼓励人们不是更多地写,而是更频繁地写。这一优势带来另一问题:人们被淹没在过于琐碎庞大的信息海洋中。Twitter本身也饱受这样的困扰,已经多次因为服务器不能负载而出现瘫痪。如何在如此庞大的信息海洋中生存是微博及其用户需要考虑的迫切问题。
(三)虚假新闻频出。微博用户的匿名性同BBS、博客等网络平台一样给予虚假信息的天然土壤,微博无疑也给予谣言扩大的威力。在前不久的伊朗大选危机中,网络上突然大量出现了号称来自德黑兰街头的伊朗民众通过各种方式的信息,引起巨大的骚乱。美国国务院后来承认,他们要求微博客网站取消了原定的系统维护升级,以保证“德黑兰街头民众能够继续使用该系统进行联系”。但无人确定这些信息的人究竟真的是来自“德黑兰街头的民众”还是某些国家别有用意的安排。这场政治危机也被称之为“Twitter革命”。美国专栏作家约翰・德沃夏克也直言不讳地评价说,“微博客很容易受到操纵,目前已经有操纵微博客虚假新闻的事例出现。”
(四)侵犯知识产权。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未经授权,支付费用就去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自己网站的点击率。日见红火的网络博客也成为网络侵权的灾区,社会公民在博客上发表的个人文字、拍摄的照片等都拥有知识产权,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如果未经本人授权,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属于知识侵权行为。但是,网上资料具有可修改性,如果没有及时保存好有关的证据,就会陷入明明知道自己被侵权却无证可举的尴尬境地。
(五)网络信息监控难度更大。Twitter作为即时互联网,不易进行网页抓取。而其他即时通讯软件和手机短信的使用,使其对虚假信息的扩散途径跟踪变得更加困难。
参考文献
[1]任志明,张洁.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J].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梁杰.试论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前景[J].新闻爱好者,2005年10期
传统媒体的优点和缺点范文3
一、媒体融合关键是“观念”和“思维”的转变
众所周知,“观念”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某人是老观念,意指这个人以老眼光看问题、干事情,其直接的结果往往是工作上不敢大胆创新、不思进取,做事畏头畏尾,阻碍了新事物的发展。说某人观念新,是说这个人敢于打破常规,用新的理念思考问题,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打开一条新的思路,创造新的事物。
“思维”是决定人们思考的逻辑。用什么样的思维思考问题,也会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以及事业的成败。比如,用形象思维来主导写作,会写出文学类的作品;而用抽象思维主导写作,就会写出思辨类的作品。而我们现在提倡的互联网思维,简单地说,就是要求用互联互通的思维,或者形象地说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思考、考量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找出事物发展的新的路径和办法。
从上述这两个概念出发,再来审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问题,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示,找出新的思路。
我们先来分析传统媒体,比如党报的情况: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党报人普遍盲目乐观,很多人特别是岁数偏大的同志,在思想深处或者表现在行动上不屑于新媒体,认为新媒体的信息、人群碎片化,公信力差,而且缺乏原创的信息,算不上主流的媒体。只有党报才是主流媒体,党报的信息渠道特别是政经类的信息,党报得天独厚,来源权威、独有,公信力自不必说。党报的“三度”即信度、深度、高度,新媒体不可企及。再者,党报党管,发行有渠道,广告有来源。党报人乐观地认为,有党在即使是面临着新媒体的多方竞争,党报的日子也坏不到哪里去。
但我们只要换个思维方式,不妨用互联网思维的方式来思考,你就会发现问题的端倪了。党报固然有新媒体不可比的许多优势,但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所表现出来的“三度”,即宽度、速度、互动度相比较,突出的劣势就表现出来了:一是党报的传播速度太慢,报纸反应信息的速度最快是以24小时为限的,而新媒体是以秒时来反应的。二是党报这种传统媒体是以单向传播的,难以互动,而新媒体的传播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只要用户愿意随时可以实现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三是党报尽管是公信力强,但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所传播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新媒体的信息是海量的,尽管公信力差了点,但也不缺乏好的内容,因为新媒体信息是整合了无数党报、都市报及其他信息渠道而来的。四是党报的订户是有限的,在国内大的报纸的订量也就在300万份左右,加之传播的系数以3-5人来计算,其传播的幅度也就是千万人次左右,而新媒体的传播是无限的,一条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其传播可以相互转发,瞬间即可达到数千万乃至亿级的传播效果。五是党报等纸质媒体自身的特性,决定其在保存和检索信息方面的不方便性,而新媒体在此方面有着无比的功能,其在存取信息、链接功能、检索速度等方面都是纸媒所不可比拟的。
再来看新媒体,尽管上述我们列举了它的许多优点和缺点,但有一个问题不可忽视,就是从事新媒体的人,目前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新媒体技术要求高,投入大,但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能持久盈利的模式,致使投入和产出的落差较大。从目前做的比较大的网站或比较好的微信公众号来看,尽管还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但由于网众数量大,点击量高,粉丝多,从不同的渠道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简言之,不管是网站还是客户端等,只要拥有强大的用户群,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双丰收的,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正如美国智库“新美国”总裁安妮・玛丽・斯劳特在《什么是国力强大的关键?》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当今世界谁影响并控制信息流动,才是国力强大的关键。这是多么直接的令人警醒的论断!
从上述我们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分析对比中,不难看出两者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当今信息大爆炸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去转变观念,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自觉地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和谋划传媒业的发展,定位我们的未来,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进而危及国家的安全。因此,我们党早在十报告中就提出了大力发展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问题。随后,在一系列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讲话中,反复强调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党的新闻工作者都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深度融合,做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并且把它提到关系到党和国家安全的高度。
二、值得研究、借鉴的实践范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各级党报社和广播电台都在按照总书记的嘱托,大力转变思想观念,解放思想,自觉地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谋划推动深度融合的实践。全国各地党报社、广电系统的新闻工作者出现了从对媒体融合漠然处之到热情拥抱新媒体、敢用敢试敢于创新新媒体的良好氛围,意识到媒体融合就是媒体的未来,从而都在进行媒体融合的大胆探索,尝试如何把党报独具的“信度、深度、高度”的“三度”优势与新媒体独有的“宽度、速度、互动度”的“三度”优势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新的媒体矩阵和较强的实力、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取得了一批值得借鉴的成果。
带着如何在民族地区加快媒体融合的课题,近期我和内蒙古日报社有关方面负责人到浙江、上海和江苏等地的党报社实地考察学习,在他们火热的媒体融合改革实践中,我们学习到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成果,思想观念进一步得到了转变。如,浙江日报集团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把顺应用户需求变化作为中心环节,重塑传播逻辑,转变发展方式。其坚持新闻传播价值,服务集聚用户,从提供单一新闻资讯向以新闻资讯为核心的综合服务转变。他们围绕建设具有“党报特质、浙江特点、原创特色、开放特征”的主流网络媒体平台,全力打造“三圈环流”的新媒体矩阵,构建以浙江在线新闻网、浙江新闻移动客户端、浙江手机报及移动视频客户端等“四位一体”的网上党报,加快做大做强主流媒体舆论阵地。浙江日报集团几年来的大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融合效果。
新华报业集团从2015年以来,在总结以往媒体融合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对集团现有新媒体产品进行升级、改造,举全集团之力打造“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交汇点”的基本定位是集团战略级产品,与平面媒体新华日报、PC端网媒中国江苏网共同构成三位一体、互为协同、覆盖三代传媒形态的江苏第一主流媒体矩阵。“交汇点”成为“数字媒体+移动媒体+民生服务”的新一代掌上平台,打造集新闻资讯、政务查询办理、民生服务、移动化建设的超级互联服务入口。特别是其“中央厨房”建设值得借鉴,它是一个集团统一的内容制作平台。集团各媒体记者采写的稿件全部进入这个制作平台,由中央编辑中心处理、加工、分发。集团各媒体编辑部从平台抓取稿件后进行二次加工、深度开发。考虑到各媒体定位不同,可以通过定制、专供等形式满足各媒体的个性需求。浙江日报集团和新华报业集团各有千秋,在融合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在体制、机制方面还有较大的阻力,还没能彻底解决在深度融合上“彻底通”的问题,存在网上原创稿件不足、更新速度不快、考核认定困难、两张皮影子仍在等问题。
浙江报业集团和新华报业集团存在的问题,在上海传媒集团的解放日报社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解放日报社在上海市委的强有力的领导、支持下,积极树立、运用互联网思维,对解放日报社的定位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一是把解放日报社定位为“以互联网传播为主渠道,以报纸传播为依托的新型媒体机构”,就是把过去以办好报纸为中心,转变为以办好网媒为中心,这是根本性的转变。二是在体制上大胆改革,报社的原有机构全部推倒,以网媒为中心进行重构,形成了新闻中心、视觉中心、运营技术中心3个中心,9个新闻频道,80个栏目的上海观察网的新的组织结构,原有的网媒人员、《解放日报》记者编辑全部重新竞聘上述新的工作岗位,实行栏目竞标的方式竞争上岗;而《解放日报》只保留要闻、地闻、专副刊3个精干的编辑部,报纸稿件各部编辑直接从上海观察网库选取,进行二次加工处理,达到报纸用稿的要求。这一改革彻底打通报和网的阻隔,彻底解决了报网两张皮的问题,原创稿件数量大大增多,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稿件的公信力大大提高,网上的内容大大丰富,栏目设计大大的贴近用户,大大提高了解放日报社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真正实现了传统媒体和网媒深度融合。三是实现了考核机制的变革,变过去的人工、主观因素为主的考评体系,为以传播力、影响力为主要标准的上海媒体传播影响力软件分析系统。这个系统以稿件的传播次数、传播幅度等要素为主要标准,电脑软件自动生成,据此进行加权计算得分,换算成劳动报酬,既客观又准确,是目前看到的比较科学实用的稿件考核评价系统。
传统媒体的优点和缺点范文4
[关键词]课件制作 计算机一体化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121-01
我国的教育水平在逐年提升,教学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进,而且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很多新型的教学技术逐渐应用在计算机课堂中,一体化的教学是现代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其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件制作是一项动手能力极强的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在计算机一体化课堂中,具有提升课堂效果与教学效率的作用,但是课件制作是辅助型教学方式,在应用的过程中,也需要分清主次,本文不但分析了课件制作在计算机一体化课堂应用过程中有优点,还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参考。
一、课件制作在计算机一体化课堂中的优点
1、课件制作丰富了课堂内容
课件制作应用在计算机一体化课堂中,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提高课堂的质量,而且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课堂中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主要是靠教师在黑板上写文字,或者口述的形式传播知识,在传授知识时具有一定限制,知识容量也不高,如果加快教学进度容易使学生疲乏。课件制作应用在计算机课堂后,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将知识用图片或表的形式表示出来,而且一张表包含的内容很多,扩大的知识容量,通过投影技术不但省时省力,学生在记忆起来也更加容易。
2、课件制作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件制作的形式较传统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而且在课堂中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接受知识一般是靠教师的口述或者黑板上的板书,这种形式比较单调,过多的板书容易使学生感到视觉疲劳,而课件制作的形式,调节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通过Flesh来演示知识,学生也更喜欢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而且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也很浓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一体化课堂中应用课件制作存在的问题
1、对课件制作认识不足
课件制作在教学中应用的越来越广,但是很多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缺乏对其的正确认识,只是迫于形势完成任务,缺乏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而且有的教师也没有认识到课件制作的重要性,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得要领,没有认识到到课件教学的真正含义与作用,在向学生展现板书时只是将黑板换成了屏幕,浪费了制作课件的时间与多媒体资源,而且忽视其优点与教学优势。
2、课件只追求表面的美观、华丽,忽视了结构和界面的合理性多媒体课件开发之初,所谓课件往往是文字、图画的拼合,界面和插件过于单调呆板,很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追求美观一度成为课件开发者的共识。而现在一些课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则显示不出“档次”,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实际效果。过于强调界面新奇艳丽,相反会减弱学生对教学信息刺激反应能力。
3、照搬教学课件,缺乏创新意识,随堂应变的能力差一些教师,缺乏多媒体教学素材,或者缺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改编技术,往往套用优质课课件。不同学校,生员的状况不同,掌握知识的层次也不同。我们倡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假如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问题感到困解,提出质疑,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否则课堂教学可能就要受到课件局限,原有教学计划就会被打乱,课堂就会“瘫痪”,教学的效果便无从谈起。
三、课件制作应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确定一个原则,课件制作最终是为了课堂教学服务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定位在“辅助”上,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是整堂课引导者,而不是简单操作者。不能为了课件而课件,应在突破教学难点与重点方面下工夫。将计算机作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才是正确定位。课件设计者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2、合理的设计课件内容,注意适当“留白”课件制作上无须将专业的理论或者技能操作相关的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照搬到屏幕上,根据教情、学情大胆取舍,把最需要用多媒体展示的知识放映出来。同时,在教学内容切换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巩固知识。多媒体课件容量大,容易将重点和难点知识淹没其中,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件制作时,对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进行特殊的设计,或者用特殊字体表示、或者用特殊颜色展示、或者用制作特效强化,让学生加深对重点与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要注意的是,强化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不宜太多,要少而精,否则起不到重点强调的作用。
3、把握一个趋向,课件制作应该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再优秀的课件,不管是由专家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还是特级教师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的,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教学环境,无法适于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从学校实际情况看,由于地区差异,社会环境、师资素质和个性、学生对象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同一课件很难被不同教师应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计算机辅助教学需要从课件思想向一种更灵活、适应不同教学情境方向发展。
四、结语
课件制作所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在课堂中多加入实践性活动,使理论与实践可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在一体化的计算机课堂中应用课件制作,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课堂效率,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不同的情况,考虑到其的优缺点,要考虑到其只是辅助教学,很多教师缺乏对其的正确认识以及灵活应用,如果对其运用不善,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传统媒体的优点和缺点范文5
关键词:民生新闻;品质;深度;服务;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090-02
《新闻天天报》栏目是晋江电视台2006年6月1日启播的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在十年的发展中,栏目不可避免的出现同质化现象。如何让民生新闻体现真正的喉舌功能和社会责任感,打造具有品质和内涵的民生新闻?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通过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从“品质、深度、服务、融合”四个方面入手,在新闻“思想”、“魅力”、“含金量”、“空间”上寻求突破,提升和完善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
一、品质:赋予新闻“思想”
思想性,是媒体、记者、新闻报道所体现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电视新闻作品必须具有思想性和可视性二重性。思想性是第一性,可视性是第二性。因为思想性是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2]。这如人不能没有灵魂一样,新闻媒体不能没有观点、没有思想。如何赋予新闻“思想”?笔者认为,可以从新闻品质上做文章。打造具有品质和内涵的民生新闻,应坚持市民化的定位,讲好有温度的故事、做出有温度的报道、传递出有温度的观点;同时,要确立新闻评论地位,增加评论分量,让新闻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观众。
2014年11月,贵州籍来晋工友杨加林驾驶摩托车超员闯红灯,造成一死两伤;妻子胡思秀因无钱赔偿死伤者家属负气出走,没了音讯。2015年7月份,杨加林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一年四个月有期徒刑,留下了三个小孩,最小的才刚满周岁。面对一个家庭的困境,记者在接到新闻线索后,策划推出了《父亲入狱母亲出走 三小孩亟待关怀》连续追踪报道。从小孩面临的困境到办案民警、交警部门发动捐款;从媒体报道到晋江社会各界献出爱心;从爱心涌动到孩子母亲在爱的召唤中回家;报道生活化,真实而充满着跌宕起伏。在连续的动态追踪报道中,记者紧紧抓住了一个“情”字,以报道拨动观众情感的心弦,激起了观众情感的涟漪,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报道的后期,更是推出新闻评论《法不容情 法外有情》,这在整档追踪报道中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在拨动了人们心中爱的心弦时,让更多人理性地认识到触犯法律应当受罚,但是法律之外仍有人间大爱,仍有暖暖的正能量。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3]。通过以小见大,言人所未言,这样的报道才能启迪人们的思想。只有对人们的思想启蒙、舆论引导和观点整合,这样的新闻媒体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二、深度:增添新闻“魅力”
民生新闻要有持久的“魅力”,需要具备优点突出、缺点不大,且不断完善的优点。如何凸显“优点”?笔者认为可以在强化选题策划和采访深度上做文章。有学者认为,“新闻策划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魔法棒”[4];新闻要有深度离不开策划,策划的核心是选题;在实际执行中,选题策划要紧跟中心抓重点、直面现实抓热点。
2014年6月9日,《新闻天天报》栏目接到市民热线反映,坐落于安海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海白塔塔身出现倾斜、部分塔檐坍塌的消息。接到热线后,《新闻天天报》栏目开展选题策划,最终策划了两个报道方案。
一个方案是连续追踪报道,从这座860余年的古塔情况“告危”到文物保护单位的介入;从邀请专家“问诊”到现代科技的诊疗方式;从修缮方案的论证到特殊构件的定制;从市民的关注到在外游子捐出修缮专款,报道环环相扣。
另一个方案是策划《新闻评论――“国宝”为何不保?》。当看到文物保护专家在安海白塔下痛心疾首;当了解到晋江九处“国保”却无一达到“国保”要求,舆论监督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评论从安海白塔遭受损坏的事实本身,升华到如何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文物保护关系的理性思考。同时,评论运用了电视传统媒体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表现手法,对“国保”“不保”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社会问题发表见解、表明态度,反映影响和引导舆论。
一个事件两个策划,不仅让观众可以持续关注事件的进展过程,也为市民剖析了事件深层次的内涵,报道既有高度,更有厚度、有声音。
三、服务:提升新闻“含金量”
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所有新闻传播活动都是为一定对象服务的,只有在服务中去影响受众,吸引受众,才能达到既定的传播目的[5]。民生新闻目标受众群体多是心理预期可为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观众,甚至是在解决某些问题中涉及到的相关政府部门。因此,服务性的核心问题是为受众提供有用的信息,为受众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民生新闻服务水平,增加节目“含金量”。笔者认为,要注重监督类新闻的遴选,从中发现具有挖掘价值的线索,使民生新闻节目真正成为市民实现幸福生活的有力推手和政府部门、行业主管单位展现良好形象的窗口。同时,注重“广度和深度”的挖掘,让节目更接地气。
近年来,常有市民打进热线反映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流动摊点占道,城市井盖破损、难辨别,市区停车难,小区违章搭盖等。针对市民投诉热点以及城市管理难点;2015年8月,晋江电视台《新闻天天报》栏目策划生成了“记者调查”版块。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要突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分析问题存在原因;既要有市民的呼声,又要有部门的回声;既要从微观切入、宏观展开,又要由点到面层层深入。
为破解城市井盖问题,2015年8月28日,《新闻天天报》栏目制作播出了《记者调查:城市井盖问题系列》。针对路面上增多的井盖导致意外事故频发的现象,记者在调查了解井盖权属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管理漏洞和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记者走访了12345便民服务中心,城市监管指挥中心,第三方监管部门;与相关部门以及市民共同探讨城市窨井盖的有效管理办法,并呼吁“部门的监管只是一方面,市民参与也是不容忽视”。最后,记者还借鉴其他省市的实施办法,希望藉此来推动问题的解决。
在此类民生新闻中,由于前期对新闻线索的判断和挖掘,新闻报道具有较高程度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报道中,记者牢牢把握监督的主动权,对监督报道做到问题有提出、有反馈、有解决。
四、融合:拓展新闻“空间”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较多的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琐碎化等现象,无法细分受众群体,导致传播中存在一定的机械性。然而,新媒体则不同,它不但能够细分受众,还可面向个人,增强受众自主性。两者间的融合,势必为民生新闻带来生机和活力,拓展其发展空间。
首先,两者融合提升传播速度、增强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新媒体的加入,让民生新闻报道手段更加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快,重大新闻事件马上就可以传递给公众;同时,改变了以往单向传播模式,向双向传播的方式发展,增强受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6]。
在2016年的中国(晋江)国际鞋业(体育产业)博览会,晋江电视台《新闻天天报》栏目与新媒体中心合作,通过4G传输设备,首次在微信公众号上实现同步直播;以主播逛鞋博的方式,将博览会开幕盛况以及展会亮点、特色第一时间传送到受众眼前。在直播的同时,晋江电视台开通讨论平台与受众互动,并将博览会系列活动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在微信公众号页面上;传播速度与手段市民纷纷点赞。
其次,两者融合加强民生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当下,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公众通过网络消息,常常引发议论。利用这一特点,传统媒体的介入,通过客观全面的报道,与受众互动讨论,充分挖掘热点话题和焦点事件,让新闻向更深方向发展,有利于形成社会舆论,引发公众思考。
2016年2月,晋江电视台《新闻天天报》栏目热线和微信平台陆续接到市民反映,晋江多处小区存在物业公司服务意识薄弱,小区内出现违章搭盖、车辆乱停、垃圾成堆、乱收费等问题。接到市民投诉后,结合晋江正在推进的城市管理工作,《新闻天天报》栏目与新媒体中心联合开展策划。《新闻天天报》栏目策划生成了《记者调查――“小区违章搭盖”现象调查》和“关注小区物业精细化管理系列报道”;重点调查分析小区违章搭盖出现的具体原因,住建部门、物业协会、行政执法、小区物业公司在制止时存在的难点;以及破解执法难的举措和办法。同时,采取曝光追踪和正面报道的方式,集中曝光小区物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正面报道部分规范化小区物业的做法,从中形成对比;从而引出政府、行业、业主三方如何提升,才能实现共赢。新媒体中心方面则策划生成了“乐居生活,从物业开始”和“晋江优秀小区物业管理评选”两个活动。征集网友对小区物业的意见、建议,并在微信平台开展讨论。活动期间,微信平台共收集了300多条市民意见、建议。两者间的联合策划,让报道有力度,有深度,引发了公众的讨论,扩大了舆论,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
再次,两者融合让线索来源多样化。传统媒体新闻线索来源主要靠市民爆料、投诉、记者采访等方式获得线索。而网络平台中,记者可以通过看微信、刷微博等方式获得线索;二者结合可为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新闻提供服务。
总之,只要我们把准了方向,做好了民生新闻“品质、深度、服务、融合”这四篇文章;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实现理性的回归,这样才能保持节目活力,打破民生新闻同质化、琐碎化现象;也将树立民生新闻栏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民生新闻作好了,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将赢得广告商的青睐,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关鑫.浅议民生新闻同质化及破解途径[J].采写编,2012(1):45-46.
[2] 季宗绍.思想性是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J].新闻知识,2006(6):80-80.
[3] 张斌.例谈“以小见大”作文技法[J].求学,2014(35).
[4] 赵振宇.策划――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魔法棒[J].新闻与成才,1997(7):16-17.
传统媒体的优点和缺点范文6
关键词:网络;电视;新闻
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一些新型传播方式,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多媒体等相继出现,不可避免的对电视新闻这种传统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面对新型传播方式的冲击,就电视新闻传播来说是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网络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一)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受到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不再仅仅依靠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为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多种可以依赖的传播途径,为人们接触新闻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方式。现在,互联网的及时性和普及性,大大提升了新闻传播的速度,扩大了新闻的接受人群。因此,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把电视新闻以网络滚动播出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提升新闻传播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电视新闻信息传播的个性化服务受到挑战
在互联网没有普及之前,电视是新闻传播最为有效的传播媒体和中介。在传统的传播媒体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它以声色结合的方式,为多种人群提供了接受新闻的途径选择,为大多数的人群所喜欢。其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成为它战胜其他传播方式的最大特色。不过,互联网普及之后,它的这种优势逐渐被互联网所取代。互联网给受众提供了更多的新闻传播方式,如:视频、文字、图片、音频等,使之更易于被受众所接受。而且网络新闻还开通了微博等互动途径,让受众接受新闻的时候,还可以对新闻进行点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网络还提供了RSS等订阅方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以及自己的时间,决定什么时间观看什么样的新闻,完全实现新闻的个性化定制。
(三)电视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力面临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手机等都成了新闻传播的新媒介。和传统媒介进行比较,这些新媒介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可以和新闻受众之间形成强大的互动。在一些重大社会新闻发生之后,这种互动性的优势会表现的更加突出。以互联网的论坛为例,新闻事件发生之后,网友会在第一时间把新闻以帖子的形式在网上,之后就会有网友对帖子进行回复。在网友不断回帖的过程中,新闻内容会逐步得到确认,网友会加深对新闻内容的了解。这就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二.网络时代电视新闻传播如何应对挑战
(一)依托电视新闻自身优势创新节目传播内容
相对而言,电视新闻传播,依然有其自身的发展优势。比方说,电视新闻具备比较完善的采、编、播人员,对于新闻内容的采访、编制和播放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内容的质量。电视的品牌效应,对于受众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人们对于电视新闻真实性的信赖,是目前网络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因此,电视新闻传播媒体,要保持和加大自己的这一优势,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道德和职业操守,要严把新闻釆、编、播各关,保证播出新闻的质量。与此同时,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并改进,特别是以往的刻板播出方式。
(二)加大同网络媒体的互动合作
1.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互动传播新闻
现在,电视媒体逐渐看清了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在这种形式下,电视媒体开始与网络媒体进行合作。把电视新闻放在网络上,弥补了电视新闻在时间上的不足,满足了不同受众在时间上不同的需求。中国网络电视台就是在这种形式下,开发出来的多语种、多终端的面对全球的新闻传播途径。
2.加强电视新闻的网络化发展
在把电视新闻和网络媒体进行结合的趋势下,电视媒体先后兴建了自己的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却没有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在这一方面,香港凤凰卫视构建的凤凰网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不是直接把电视节目搬到网上,也不单单是电视节目的预报,而是对电视播出的新闻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刻的分析,让人们对电视新闻有更详细的理解。同时,也会对社会中发生的最新实事动态进行报道,引起受众对新闻的关注。
3.合理利用网络新闻和电视新闻舆论的互动
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为人们提提供了更多的网络互动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可以及时的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论,网络评论已经形成一种舆论,具有深远的导向作用,这种现状对电视新闻也造成重大的影响。要让网络舆论,真正代表民意,反映的是人们群众真正的声音。
(三)合理构建电视新闻话语权
网络时代,人们接受新闻的途径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电视新闻要对自己的新闻话语权进行重新的构建。在现实社会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大多数受众的心理需求,电视新闻媒体要提高对这种认识的理解,要提升新闻媒体中弱势群体话语权。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电视新闻传播媒介和新的网络传播媒介,在很长时间内,还需要共同存在,互相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电视新闻的存在将面对一定的机遇和挑战。电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加深对网络的认识,加强和网络媒体的合作,实现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琴.网络对传统媒体记者的挑战[J].传媒观察,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