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时代新人培养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时代新人培养要求范文1
关键字:创新教育 创新人才 信息技术教学
一、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创新教育“等同于创造教育,创造教育的使命就是发展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因此,创造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教育”。[1]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转型,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家中长期规划发展纲要》、《过于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中都将培养创新人才置于重要地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创新教育的理念应贯彻到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应落实到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
二、信息技术教学与创新人才
“信息化”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培养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的广泛关注。而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应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与原则。信息技术课堂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人才,是新时期信息技术教育的长远追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应明确创新人才的内涵。创新人才的内涵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创新知识结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
三、创新教育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1.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
创新教育是教育面临时代挑战的转型,是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各国发展的战略性教育选择。知识创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另一个重要趋势则是知识与信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一定程度上讲,在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谁掌握了及时、充分的信息,谁就拥有了进行知识创新的主动权,就能够胜任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信息化”也成为人们创新的主要方式和表现。因此,新时期的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目的不应仅聚焦于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信息人才,而应培养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中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
2.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创新人才的一个基本素质特征是具有能够支持创新的,丰富的知识结构。“知识迁移”是创新活动过程中重要的创新思维方式和表现,是创新活动产生的“原动力”。因此,培养创新人才,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型学科,借用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进行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方法,加之信息技术网络环境的便利,这些条件成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创新人才的优势。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既要突破信息技术教材的局限,融合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也要在合理的条件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如,在“Office工作软件”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将语文课文用于进行“word”软件教学;在“Excel表格”教学中采用数学课上的统计例子;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课上给予学生不同的主题,让学生任意选择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音乐、美术等不同学科主题或者选择如“我心中的学校”、“我的梦想”等更加开放的综合的主题,尽量为学生提供条件学习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达到丰富和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目的。
3.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对话教学方式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学生创新的源泉,是创新活动产生和进行的来源。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维持需要启发与鼓励。在信息技术课堂当中才用对话教学方式,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产生新的想法,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落实到实际。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由浅入深、继续不断的对话与交流,学生能够摆脱被动受教的境遇,在教师启发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主动的独立的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积极地、及时地与教师交流,得到良好的反馈,再进一步深化思考,经过“假设――推论――反馈”的思维过程,学生逐渐形成细心留意问题和独立主动思考的习惯,经过与教师交流和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型教师
具有创新教育观的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重要原则。没有具有创新教育观念的教师,只是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做技术性的努力,无法有效的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当中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新时期的创新型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视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主动学习创新教育理念,以科学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教学实践,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的教育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宗秋荣.创造教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访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副会
长张武升博十[J].教育研究,1999,(8):17
时代新人培养要求范文2
关键词:行业需求;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C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0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积极探讨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既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又能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针对我国建材建工、交通运输以及汽车制造等行业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内涵和总体要求。
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行业发展的需要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与发展的主力军。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工业化发展的黄金阶段,特别是建工建材、交通运输以及汽车行业,既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又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业部门,因此,这些行业客观上要求相当数量、多种规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众所周知,我国无论是在建工建材、还是在交通运输或是汽车制造行业,都是生产大国,但不是强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建材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产量迅速增长,品种不断增长,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主要建材产品的总产量已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交通运输和汽车制造业发展速度也非常迅猛。遗憾的是,这些行业大而不强的事实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归根结底其原因还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导致了行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而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缺乏,工程实践能力不高又是核心影响因素,普遍表现为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以及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这给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高等教育只有立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才能不断获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同,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高等学校客观上需要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又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力并非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的合成,是知、情、意高度发展的统一。与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相比,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不仅具备胜任某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从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良好的品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品德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平常工作中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比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应用型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主要指自信心和进取心以及健全的人格等,这些心理品质对人的一生以及事业的成功,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备条件。
2. 多元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是新世纪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深厚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作为学生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和工具,是学生个体综合素质提高的关键,因此,掌握深厚的基础知识是日后得以进一步发展与创造的基础。二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学生要想在行业中有所作为,为行业与社会发展做出自身贡献,就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应有的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与表达方法,特别是有关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方法。三是广博的相关性知识。除上述外,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还应具备与从事本学科专业工作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如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许多事情往往不是都能用专业知识就能解决的,工作中千奇百怪的问题会经常出现,这就要求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了解甚至精通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
3. 完善的能力结构
知识的学习,最终还是要付诸于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除了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外,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较强的创新性学习能力。现代社会中,知识总量增长迅速、更新频率加快,没有任何人能依靠在学校里学得的有限知识去应付急剧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不断通过学习以完善自我,自主地去探索知识,挖掘自我潜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行业需要与时代需求。二是敏锐的洞察能力。创新就要表现出对未知事物的思考,这就要求在行动之前就有具体的比较周密的计划,这实际上也是个体对未知事物发展状态所表现出的出色的预测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三是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不同的知识交融与多方合作。越来越多的发明和创造成果都不再是单独某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如果缺乏沟通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即使具备再好的技能和再强的创新意识,也是很难出成果的。四是开拓创新的能力。既然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要敢于否定旧的事物,变革现状,始终保持锲而不舍,求新创新的进取心。
4. 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
相对其他社会科学类专业而言,建材建工、交通和汽车行业等典型工科专业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更高。作为一名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上述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作为一名工科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实践教学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实践教学环境中培养才能够收到实效。具体而言,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的作用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智力,最主要的还表现为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众所周知,知识转化为能力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里就提出了“施用累能”著名论断。要想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与理论以实践的形式反映出来;反过来,通过实践也能起到进一步加深对知识吸收的作用。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在实践过程中,有许多未知的知识需要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寻求解决的答案。
2. 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实践教学源于职业的要求和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通过实践教学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问题,让学生预先了解到以后的工作情况、工作环境和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众所周知,要很好地适应一份职业,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等,而这些能力都是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都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因此,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
1. 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即遵循目标性原则。具体到建材建工以及交通运输和汽车制造业来说,必须围绕上述行业的需要,按照目标性原则,着力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合于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2)时代性原则。“实践”作为实践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凸显,必须结合行业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针对性和时代性。比如说建材建工行业,这些年在我国获得了快速发展,行业的技术和标准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必须按照行业发展的实际来开展实践教学,着眼于当前的最新技术和行业需求,注重时代性。(3)整体性原则。以整体优化的思路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首先,要注重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密切配合、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其次,要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优化考虑出发,处理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加强两者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最后,实践教学应从内容到目标等各过程都严格按照学生知识和思维的发展规律,体现出其阶段性和层次性。(4)差异原则。不同专业与行业对人才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实践教学的落实必须注重不同专业与行业之间的差异性,不同行业的需求以及学生本身的要求等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都要予以考虑,按照不同的专业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除此之外,还应遵循规范性原则,围绕整个实践教学的每个过程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严谨的态度和严格的要求“制造”出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2. 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校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实践教学对其质量的高低起着主导作用。具体而言,高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实践教学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始终。(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所谓课程结构的优化,即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内容与方法进行统一考虑、系统设计,以达到逐步提高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的作用,不断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显然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基础,教师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就目前我国高校情况来说,高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更多关注其实践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塑造出一批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浓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最后,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是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扩大与科研和产业部门的合作,实现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竹林,张继有,石常军,等.建材行业从业人员现状与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J].中国建材,2006(02).
时代新人培养要求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实意义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教育。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伦理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进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来看,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应试教育忽视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急需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进行文化素质的“补课”,更高层次的要求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欠缺的需要,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其如何做人,这在当前至关重要。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重要转折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使得科学教育倍受青睐,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诸如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等。为此各个国家都在采取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可见,加强文化素质正是这一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文化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要求。时代所要求的科技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而且越是科技进步,就越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教育是基础,而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
二、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高新科学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随着企业用人机制和毕业就业体制的变革,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检查落实,努力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毕业生,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的热切期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人文教育薄弱是人才培养方面最为突出的现实,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
(一)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文化基础
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思维不仅得益于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也得意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而深厚的基础知识单靠专业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创新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打破传统既定的思维模式和建构科学的思维模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获得更加宽厚的创新思维平台和丰富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广更深的认识世界,推动人类创造性研究,提高人们创新能力。
(三)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同文化环境分不开的。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习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内容,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正是为了建设一种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人才的民主的、进取的、开放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
(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自身的需要,也是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作为迎接新时代挑战的主阵地和生力军,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民的素质,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智运.《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思路》,《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时代新人培养要求范文4
在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必须紧紧围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进行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并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必须依靠不间断的继续学习来完成。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继续教育真正成为整个社会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要。知识经济和继续教育的关系不仅仅是相互促进,更重要的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而当前的继续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开发和培养结合不够紧密,知识经济的发展显现出当前继续教育形势和内容的僵化和不适应。
首先,知识经济使继续教育成为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终身学习形式。知识经济要求劳动者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已对继续教育的生存发展提出挑战。知识经济促使继续教育不断创新。知识经济是高科技与高智能人才物化劳动的经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知识经济需要知识创新型的人才,创新人才在知识经济社会找到了适合职业发展的平台和空间,知识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劳动者不间断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否则,就会被淘汰。继续教育已成为矢口识型、技能型人才终身受教育的主要形式。终身教育既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构建,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源泉和助推器。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和信息爆炸性增长,传统的学历教育观念已不适应矢帜经济社会的需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人的新生存发展观。同志指出“终身学习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这为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其次,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创新。在计划经济时代,继续教育是全日制学历教育的补充,是国家公职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通过在职自学自考、在职函授和脱产学习获取高学历,从而具备转干、晋级、任职条件的学历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学历只代表一个人的原有知识层次。有了高学历,并不完全说明有了创新能力,人的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地继续学习,持续不间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勇于实践,才能激发其创新灵感,进行知识创新。当前,并不是所有的人经过继续教育,都能够具有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本身进行教育观念创新。一是把继续教育作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不是终身拿学历的教育,而是终身素质不断提高,以应对知识经济发展的教育。二是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继续教育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由国家宏观控制,合理布局,地方政府进行资源整合、科学管理、协调发展。三是进行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创新和培养目标的创新。要注重素质教育,关键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继续教育成为实施人才储备战略的重要途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进入后过渡期,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为了国家经济安全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各类人才储备,这仅凭全日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不够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大量的高智能人才,谁就具有不断创新发展的竞争力,谁就拥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为此,要重点做好三点:一是人才储备战略是政府行为。政府要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向全世界顶尖级名牌大学输送具有前瞻性学科门类的留学生,为知识创新人才作储备;二是在现有科技行业、企业员工中进行重点扶持,加大投入,发展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科技员工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创新能力;三是国家要进行继续教育立法,让从业者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让企业事业职员和政府公务员依法享有继续教育的权利。同时,法定公务员和企事业职员不按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则为违法行为,使继续教育成为全民教育。从而使我国人才储备丰厚,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继续教育是个挑战,同时,也是机遇。继续教育的活力在于创新,只有创新发展继续教育形式和内容,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才能促进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继续教育的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是靠知识创新发展的经济。知识创新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继续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继续教育对知识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教育是特殊的生产力,知识经济端倪源于教育最发达的美国,后逐渐扩展到全世界重视科教兴国的许多国家。中国经济作为世界上快速持续发展的国家,其内在动力源于把科技兴国作为基本国策。我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人文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经济的国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必然要求。如没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何谈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作为知识不断创新的经济,其原动力在于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继续教育的创新,对知识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继续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是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变革。首先,要求继续教育在形式上更加人性化,要求教育形式多样性。这便于受教育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工作实际需要,通过影视、网络等形式进行不间断的“充电”,以达到知识更新,素质技能不断提高,岗位任职更加稳定的目的。其次,从内容上要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和创新性,注重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必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应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培养适应矢口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动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继续教育必须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发展。继续教育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助推器。
三、继续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未来经济、人文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各个领域将产生深远影响和深刻变化,这对现行的继续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创新势在必行。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一)继续教育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继续教育创新要坚持科学发展
观,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和教学管理,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改革方案要与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发挥地方政府和企业办教育的积极性,整合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布局,实现继续教育创新与知识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继续教育作为生产力,以促进知识经济发展为目的
知识经济的发展为继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教育作为生产力,其重要功能是为知识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发展继续教育的工作中,要克服形式主义和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克服利益驱动下的弄虚作假行为,为继续教育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以达到培养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之目的。
(三)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形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理念
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继续教育作为职业人终身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要进行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进行爱岗敬业教育,使之知识技能与道德情操达到兼备统一。发展知识经济需要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继续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四)继续教育作为上层建筑,要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使命
“可持续发展”是指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基础上的经济和社会、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相互协调,持续不断地发展。这首先需要通过国民教育,培养一代一代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公民。这是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教育、是科教兴国的思想教育。继续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形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为最高目标,这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继续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
时代新人培养要求范文5
一、培养兴趣―塑造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
当前,不少高中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十分明确,普遍存在“学习无动力,升学无厚望,生涯无规划,发展无方向”现象。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的宋春燕教授2016年对广东省部分高中生对大学与专业选择的调查问卷发现,只有6.48%的学生对自己要选的大学与专业是非常了解的,78.35%的学生不清楚或者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65.68%的学生不很清楚或一点不知道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专业。
确实,迫于高考升学率的压力,部分学校和家长要求学生心无旁骛一心读书,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忽视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培养,摒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诚信缺失,自私冷漠。没有兴趣的培养,缺乏个性发展的平台,学生人格不健全,这样的教育与关注人的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改革是背道而驰的,更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
著名的生涯专家舒伯指出,个体在18岁之前将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中就包含发展职业想象能力、培养职业兴趣和能力等内容,所以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中学阶段是个体生涯发展的重要阶段,错过这个关键时期会对学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挖掘和培养学生兴趣非常重要。学校可以通过生涯指导和心理指导,带领学生探索自我兴趣类型、性格、爱好、特长、能力、价值观等个人特质,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再通过活动体验、职业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教育、认识职业、认识社会,进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通过长期的良性积累,学生能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促进自身个性化知识构成,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素养。
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因此,学校要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要创设社团、活动、竞赛等平台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会玩”学生,让学生“玩得好”,玩出性格、玩出创意、而且还能带着一个团队玩到世界顶尖,或者玩到感动世人。这样的人,是个性张扬和专长发展的人,是我们所要倡导的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创新人才。
二、激发潜能,发展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
学生郭某某,高一刚进校时,学习无动力,整天无所事事。通过学校生涯指导课程,他发现自己比较喜欢研究和动手操作。参加了学校机器人社团后,他发现自己对机器人非常感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导师根据他的兴趣特点,为他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导师的鼓励下,他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机器人比赛,还取得了亚太地区机器人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原先只是想着混个高中毕业证的他,因为对机器人的强烈爱好,激发了他继续深造的动力。导师又及时在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资源管理上给予他指导,最终他如愿升学。大学求学期间,该同学学以致用,主动协助多间中小学创造性地开展机器人活动,得到了师生的充分肯定。
的确,创新人才须具备分析问题能力、论证能力、想象力与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等智力方面的因素,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加以引导。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学业指导的方式和内容,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脑科学理论、自我元认知理论、社会学的人际互动等理论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能力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特点变革学习方式,有效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兴趣与能力相匹配发展;鼓励学生敢于去尝试去实践,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去提升自己,将潜能转化为能力,最终达到爱干、能干、巧干,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三、志存高远,培养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服务社会需求
当代高中生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思想开放,接受能力强,有个性,敢冒险,但也会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把志向停留在追逐当前分数、名次等较低的层次,也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在种种选择面前会面临一定的困惑。理想指导和生活指导将引导学生回归真实生活,正确认识“社会自我”,结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优势,将自我发展的志向与社会的理想、信念与责任联系一起、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寻求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选择和反思中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在社会参与和社会人际交往的实践中不断体验、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自觉培养学会负责、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敢想敢干的创新人才精神特质。
时代新人培养要求范文6
(黑龙江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份子,人在进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高低深深地影响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资源的使用主要用于投入人才的培养之中,而不是土地的购置或者是机器的购买。本文从现下地方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讨了人才培养的最新方法,为国家的人才储备的培养提供了策略。
关键词 :地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15-02
一、引言
现今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限于使每一个学生受到公平合理的培养教育机会,而是使每一个培养出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同。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使得现下的人才观以及质量观充满着各种不同。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培养全方位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了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通过统一思想的方式,使得素质教育全方位的推进。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改革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开拓创新已经成为了时代进步的主要旋律,在进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要顺应时展的潮流,通过对科教兴国策略的全面解读,进一步地推动民族精神的进步。进一步说,现代社会的竞争最主要的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求贤若渴。为了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地方高校在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进行全方面的素质提升,真正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社会环境脱节
现代大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按照投入成本的观念可以表明,现今的大学生拥有极高的思想文化水平,理应成为我国劳动市场上的优势就业主体。但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地表明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成为了市场上的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与劳动力的实际贡献度之间的不匹配所引起。而地方高校在进行学生培养时的培养机制不足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地方高校的培养体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巨大脱节也使得现在的高校并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招生,培养以及就业的过程链。在我国现下的劳动市场中,我国每年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还不到十万人,但是每年培养的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却有三百多万人。这部分的学生涌入社会后,社会的容量难以被消化,也间接地造成了大部分学生无法顺利毕业的现状。同时,我国的高校在进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只顾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造成了现下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偏弱的特点,不能充分地适应所在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体系源于前苏联的教育手段,在考核以及培养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应试教育的形式,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偏低。在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不重视知识的应用性,使得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现象较为普遍以及严重。
(二)课程培养体系不合理
经过多年的教育理念的发展,现代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步形成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种主要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是新世纪发展的产物,重视对人才的全方面培养,包括思维以及做人的角度。而专业教育则是适应社会合理分工的一个产物,将社会需要的学科进行一系列地细分,并进行单独的专业学习的一种方式。我国的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在本科学习阶段过于重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而西方的高校则将专业科目的教育放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在我国地方高校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主要的高校学习模式,一种是注重学科型人才的培养,另一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育。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使得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剧增,对于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以及综合水平的需求要求较高。现在的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重科学轻人文的一个社会现象。
(三)标准化教育模式严重
我国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标准化,同质化的现象,使得现在的人才培养并没有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而人之所以渴望成为是因为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社会对人才的价值评判的标准过于单一,使得高校在进行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大同小异,丝毫没有根据人才的个性特点进行评判。从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学习形式单一,以应试教育为主,进行人才的选拔以分数论英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使现在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考试的内容则是先前的前辈说的做的,答案走的是标准化的流程。
三、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而学校是传播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因此,如何大力倡导并实践创新教育,从而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思想,呵护创新行为的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多种培养模式相结合
全球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开发人类内在所具有的潜能,使人类由不完全向着全方面的形式进行改变,以达到全人的改变。但是现在的地方大学的教育又按照一样的专业学科的形式进行划分,使得在各学科的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专业意识的训练,使得专业意识逐渐渗透到各个大学的人文教育以及工程技术教育中去。这种专业素质的教育,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成千上万的人才,但是由于对通识教育模式的培养缺乏,使得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高等教育不均衡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但是对于我国人才的发展模式看来,进行专业教育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一种长期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危机。但是这种模式也给人们的专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益处。在现下的高校发展的过程中,要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进行完美的结合,以实现人才的全方位的培养。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共同科目课程的培养教育,其目标是促使现在的大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思维能力,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自身的判断能力。通识教育的出现对人类的自主性进行了全方面的解放,提高了人类的全方面的发展,使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博与专的多方面的特点,提高了人才的思维能力以及沟通理解能力,促进了人才的多方面的提高。专业教育是现下的地方高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通过教授系统性地进行学科的教育,以全方面地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专业教育是指通过系统地进行一门学科的讲学工作,以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人才。专业教育的出现是指通过分科教学的模式以为未来的职业做好相关的准备。
(二)选拔合适的教学人才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名师出高徒”等多种谚语的存在表明了优秀的老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提条件。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实施有赖于教师。在创新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力量。因此,创新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在创新精神的引导下,铸就良好的创新素质。在学校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之下,进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地方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选拔具有长远目光的校长是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要选拔教育界具有杰出教学贡献的人士或者是科技界的人士进行校长的任命工作。在国外的一些高校,具有知名度的教授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全球各地高校的邀请,以担任客座教授,实现优秀师资的共享。这些优秀的教授不仅是各个科研领域胡领军人物,也是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优秀力量。同时,部门有能力的地方高校可以通过自行编写教材以及教法的形式,自主灵活地进行人才的培养。高校也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全方面的提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大力发展科研技术
从科学理论上而言,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而言,高校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使得现在的科研可以顺利地进行。另一方而,高校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的方式带动科研成果的提高,将自己研发的科研成果带动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获得最前沿的科学理念的知识,使得教学水平全面地提高。同时,大学与企业的结合,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体制的形成使高等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从而使高校能够熟悉科研与生产的前沿问题,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也使大学师生有了用武之地。但是,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目前科研人员和高校都有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倾向。加之近年来高校扩大了招生数量,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滑坡。例如,韩城市与西北大学共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的挂牌和建设,为西北大学开展教学实践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韩城科技创新、企业科研、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这是一件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好事。
四、结论
当今世界的不断变化使得各国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国际竞争形式也变得更加剧烈。在新的形势之下,为了更好地推动人才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重要的发展重点。为了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地方高校在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进行全方面的素质提升,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使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创新人才的缺乏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只有强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全面地提高社会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人们认识到创新精神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人才的需求变化也带动了现在的教育观的变化,以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为主要核心的创新观念的变化使得现代的地方高校担负了更重的使命。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必须不断地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全面地提高人才的工作才能和才干,使这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贾永堂;崔波.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根本转变[J].现代大学教育.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