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旅融合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旅融合优势范文1
一、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对产业融合的界定
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植草益(2001)、马健(2002)认为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从产业角度来看,Greenstein(1997)、厉无畏(2002)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 最终融为一体, 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综合已有研究,认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放松管制和管理创新而导致不同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使产业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使原有产业产品特征和市场需求发生改变,最终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对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界定
程锦等(2011)综合已有研究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或者旅游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相互渗透、相互关联,最后形成新产业的过程。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是将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有机结合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项目,以满足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的新型产业发展方式。农业通过和旅游业的融合,可以拉长农业产业链,也促进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陈琳(2007)认为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属于交叉融合,即农业向旅游业提供资源,旅游业向农业延伸服务。李俊玲(2009)认为两者融合属于延伸融合,赋予了农业新的旅游功能。注重农业研究的学者主张农业提供资源,旅游业提供服务的交叉融合模式,注重旅游业研究的学者认为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模式是旅游业对农业资源的重新利用过程。朱海艳(2014)提出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主动融合、被动融合和互动融合,指出并验证了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是主动融合模式。
二、怀来县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怀来县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怀来县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葡萄酒庄旅游
以酒庄作为葡萄特色旅游的平台,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储存和销售等产业链有机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近年来,怀来的葡萄酒庄发展迅速,已建成8家,35家在建,2004年,容辰酒庄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并承办了2014年第15届“中国怀来葡萄节”;2015年,瑞云酒庄、百花谷酒庄分别被授予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星级、四星级企业称号;桑干酒庄是集苗木繁育、科技研究、产品开发、旅游观光为一体。
2、葡萄园农家乐休闲游
它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也是葡萄种植与旅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旅游项目。农家乐周围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缓解城市人工作中的精神压力,因此,农家乐成为都市人假日休闲放松的首选去处之一。目前,怀来县已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106个,参与农家乐旅游家庭350多户,多以赏农家景色、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摘鲜食葡萄为主。
3、“葡萄节”旅游
以葡萄节作为怀来县葡萄产业旅游对外宣传的主要平台,形成了葡萄会展旅游。中国怀来葡萄节始办于2002年,今年9月份是其举办的第16届葡萄节。这一节庆活动的连续举办,为怀来葡萄形象的定位、葡萄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葡萄产品的品鉴促销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搭起了平台,成为人们了解怀来葡萄的重要窗口。
(二)怀来县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开座谈会、走访观察、实地体验等方式,发现怀来县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旅游业与葡萄产业的融合不够深入,旅游产品较单一
其主要原因为融合中先进技术的应用率低。目前,我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的主要驱动因素[9]。而怀来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过程中几乎没有应用先进技术,因此,旅游产品较为初级,多为基于传统葡萄产业资源的参观游览、体验采摘等。而农家乐旅游,也仅限于采摘葡萄一日游。
2、葡萄产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要素的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
怀来县所辖的11镇6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葡萄种植园和葡萄酒庄等旅游资源,但在发展上缺乏统一规划定位,出现资源整合不够、同质开发等一系列问题。对农家乐旅游而言,在道路建设规划、道路标识设置、采摘观光路径、食物采购、住宿条件、停车场面积、接待服务等方面均无具体标准,完全由农户根据自有条件随意决定。
3、管理不规范,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怀来只有少数酒庄获得了A级资质,农家乐的等级评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发展还处在盲目自发的初级阶段, 经营者需先到旅游局备案,再去工商局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卫生局负责卫生检查,公安局负责安全管理,可谓政出多门却都疏于管理。怀来葡萄节虽然已连续举办了15届,但未形成营销合力,政府偏重于从政绩角度做宣传,企业则各自为战,收效甚微。农家乐的经营方式也还处在坐等游客上门的初级阶段,创新服务、建立品牌和主动宣传的意识相对较差,主要依靠到访过的游客间口口相传。
三、“互联网+”视角下怀来县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耦合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盛,是传统旅游业变革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因素。以“互联网+”的视角研究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将转变发展的理念和路径,变革产业组织,创新业态与产品。
(一)充分利用葡萄产业资源,优化提升旅游产品
怀来位于地球北纬40度这一世界公认的葡萄种植黄金带上,拥有优质的葡萄资源。鲜食葡萄品种以白牛奶和龙眼葡萄著称,基于这些优质的葡萄品种,分层次开发旅游产品(见表1)。
(二)合理运用现代新兴技术,深度开发旅游项目
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良传统葡萄品和培育新品种,并使其具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提高葡萄种植产业链的旅游观赏性与趣味性;整合葡萄资源,开发全新的葡萄旅游产品,使其更具有体验性与参与性。如上述“科普园”、“体验馆”、“视频”农场。
(三)重视葡萄周边商品,围绕旅游全要素创新
目前,怀来的特色商品主要以鲜食葡萄和葡萄酒为主,应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全要素进行产品创新,开发特色产品系列。如挖掘葡萄酒饮食文化,开发特色“葡萄宴”;建设葡萄园野营基地;在葡萄旅游带景点之间开发适合骑行、自驾的观光游览或比赛路段;在游购娱方面,设计葡萄旅游的特色商品,形成系列,打破商品的单一性。
(四)做好旅游整体规划,积极吸引社会资金
怀来县应以发展葡萄旅游为重心,并制定整体规划,积极实践并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村企合作、产业推动”的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如果能够探索成功,将会吸引各地公务考察团的参观学习,届时怀来的商务旅游会应运而生。
四、“互联网+”视角下促进怀来县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葡萄旅游服务标准和规范
为了更好的维护品牌,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怀来葡萄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制定葡萄旅游服务标准和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怀来县的葡萄旅游既有强势增长的市场需求,经营者也有从事葡萄旅游的积极性,如果政府能在政策倾斜、资金扶持、规范制定、高效管理方面积极作为,必将推动怀来葡萄旅游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整合利用媒介,多方位立体营销
除了运用旅游宣传册、电视广告、户外广告、葡萄节庆等传统的营销方式进行促销外,还应充分利用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来改造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加快建设葡萄旅游业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宣传品牌、树立形象、网上销售,构建多方位、立体化的营销体系。
(三)整体营销,宣传区域品牌
农旅融合优势范文2
全力做好“两山”转化,扎实走好“两化”路子,大力实施“旅游+”和“+旅游”战略,让农业、商贸、康养、研学与旅游融合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发展路子越走越宽、致富路子越走越长,使绿水青山、美丽风景成为群众的聚宝盆。
(一)做好“遍地开花”,促进农旅融合。立足丰富的农业资源,主攻土地集中连片、交通便利的区域,按照“1+3+X”农旅融合空间布局,建成“一带七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打造集山水田园观光、民俗文化风情体验、特色农业体验为一体的23公里长“最美乡村大道”。因地制宜发展农旅产业,紧扣绿色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三大业态,围绕特色水果、特色经济作物、特色水产养殖等“六大产业”发力,成功推出泥溪农耕故土园、盘龙枣康源等休闲农业示范园区48个。多措并举探索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大基地、小单元、多主体、单品种、集群化”生产模式,推动土地租赁、合作经营、统一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经营面积达59.4万亩,经营率达43.1%。借力“天生XX”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XX柑橘、乌天麻、阳等特色农产品变成精美的旅游商品,走出国门。2018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XX万人次,综合收入达XX亿元,带动创业就业XX万人,农旅融合推动了生态增值,带动了农民增收。
(二)做好“老树新枝”,促进商旅融合。按照“以商带旅,以旅促商,商旅融合”总体思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业态,持续优化商旅配套体系。着力拓宽商业布局,打造花鸟虫鱼、酒吧夜市等休闲特色商业街区5条,建成云江大道、城中城、迎宾大道CBD,限上商贸主体达700余家,县城内“半小时步行生活圈”业已形成。积极打造经济型酒店、连锁商务酒店、青年旅馆等适合大众消费业态以及各类主题式酒店,构建结构合理、多样化的旅游住宿设施体系;大力开发XX面、云安包面等特色美食旅游产品,打造品种丰富、多种类的旅游餐饮体系,推动住餐行业上规模、上档次,“千年XX”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幸福梯城”成为市民休闲的乐园,201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XX亿元,同比增长XX%。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建成淘宝特色XX馆,打造“面乡云都”等5个电商平台,引导帮扶各类经营主体线上交易,去年网上销售额突破20亿元,附加值提升15%。商旅融合提升了城市颜值,提高了产品价值。
(三)做好“插柳成荫”,促进康旅结合。从青山绿水到林下花海、从养生美食到康养结合,围绕“食品药品用品、养老养身养心”六大主题,构建起以“康”为主体、“养”为特色、“林下种、养”为支撑、“游”为纽带的康养旅游产业格局,促进旅居与医疗、旅游、农业、森林、体育等业态融合发展。依托既有的高山森林资源,打造“凤山春色、云岩滴翠”龙缸旅游度假区,盘龙休闲健康产业示范区,千峰山、无量山杜鹃度假区等成熟的康养避暑、休闲纳凉胜地,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康养旅游需求。依托山地、峡谷、水体等地形地貌等资源,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户外露营等户外康体养生产品,开发了十四槽森林公园、轿顶山自然风景区、南三峡、高阳平湖、岐山草原、石笋河等自然景观,让游客在XX呼吸优质空气,体验生态漫游。实现了旅游产业从“观光游”向“康养游”转变,进一步增强产业的吸金能力。今年以来,康养旅游景区已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
(四)做好“薪火相传”,促进研学旅游。利用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1+1>2”的研学旅游价值。在全市率先出台《XX县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实施意见》《XX县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促学,研旅融合”的理念,建立了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初中阶段以县情、高中阶段以市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游活动课程体系,着力强化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研学与教育的对接。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等,挂牌运行花千谷、农耕故土园、彭咏梧烈士纪念馆等19家生态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县级研学基地,打造“XX文化研学游”线路,成功获评全市首批“市级研学旅游目的地” ,促进“一时游”向“一日游”转变、“常态游”向“研学游”转变。2018年,县内22所中小学校组织师生1.8万人次、全国18批次1.1万人次先后参加了XX研学之旅,“行走课堂”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欢迎,研学经济成为XX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农旅融合优势范文3
关键词:农旅一体化;经济转型;六盘水市
一、六盘水市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
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六盘水市便开始注重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其污染源头自然是不言而喻,针对这些污染源,六盘水市将不规范的大批工厂取缔,以首钢水城钢铁集团为首的企业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始终坚持在环保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最大程度上减轻污染,提高生产效率,使得生态和发展二者均衡。
如今的六盘水市已经完成从“煤都”到“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凭借六盘水市炎热夏季月平均气温仅19.7℃的宜人气候,2005年中国气象学会向六盘水颁发了证书,六盘水市可称“中国凉都”,成为中国第一个气象资源优势得到首肯的城市,是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打造的都市品牌。六盘水市不仅仅拥有良好的气候资源,六盘水市境内还拥有极其丰富的动物、植物、水文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且六盘水市共有少数民族44个,多样的民族文化同样为其旅游发展锦上添花,同时,六盘水市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仅为300-500公里左右,其交通位置良好。因此,对六盘水市这座长久以来依靠工业发展,经济增长粗放单一的能源型城市来说,凭借其拥有的优秀生态资源,跟随生态文明建设脚步和趋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动农旅一体化融合,是促进六盘水市经济转型,拉动六盘水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过去碍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缺乏等等原因,六盘水市的旅游业发展十分缓慢。直至2012年贵州省第八届旅游发展大会在六盘水市召开,六盘水市的旅游业发展才得以启航。从2012年至今,六盘水市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六盘水市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形象定位,利用其优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亮出“中国凉都”的名片,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走进六盘水,了解六盘水。2013年以来,六盘水夏季的凉爽使得各类赛事在此举办,“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全国青少年自行车锦标赛”、“洲际男篮巅峰争霸赛”,尤其是至今已经连续举办四届的“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到此参赛和旅游,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了六盘水市独特的魅力,抓住这些赛事举办的机遇,六盘水市在这些赛事举办期间推出了“黔菜美食文化节”、“夜郎文化节”、“梭戛乡长角苗文化节”等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节日活动,以“彝族民间火把节”最为吸引人,在火把节举办期间,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数万彝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举行斗牛、斗羊、斗鸡、赛马、跳舞等活动,夜暮降临,燃起笼火,高举火把跳起欢快的达提舞。在2016年11月,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峰会在六盘水市盘县妥乐乡举办,这次中国-盘县对接东盟系列活动对扩大六盘水市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吸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次活动能够放大中国凉都形象,让更多的人关注六盘水、了解六盘水、投资六盘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下,六盘水市经济不再仅仅依赖于重工业,凭借自身生态优势,转而发展生态旅游业,展露出农旅一体化的基本建设格局。
二、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中的不足
但是在六盘水市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的同时,六盘水市农旅发展的道路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从六盘水市农旅一体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六盘水市农业旅游发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交通硬件设施仍然存在不足
近年来,六盘水市在铁路、公路方面建设成果颇多,新开通建设的铁路、公路路线为六盘水市农旅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4年11月28日,备受凉都市民关注的六盘水市月照机场也正式通航,主要航线为六盘水市至贵阳、成都、昆明、重庆、西安、广州、武汉、北京、上海、海口等城市,相信未来六盘水市的交通网络会延伸得更远,带来更多四面八方的游客。但是六盘水市的交通建设始终存在一个极大的缺陷,作为游客即便到了六盘水车站、机场之后,要想到达旅游目的地也是十分困难的。带来这种困难的原因在于六盘水市境内的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于六盘水市下辖的盘县、水城县以及六枝特区,分布在钟山区境内的景点屈指可数。例如,在六盘水市农旅发展较为典型的的景点有盘县“世界古银杏之乡”,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六枝梭戛长角苗族生态博物馆以及钟山区月照休闲养生谷,其中,仅有到钟山区月照休闲养生谷的旅游专线公交车已经成功运营,其余景点均无旅游专线,游客只能依靠租车或者自驾游前往,因为交通的不便利,可能导致各个景点损失大量的游客。六盘水市境内交通硬件设施急需加强。
(二)大多数旅游项目的实施不完整
以钟山区月照休闲养生谷为例,2015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在月照社区双洞村进行节目摄制,节目中的双洞村民风淳朴景色优美,希望通过这次节目能够最大限度宣传、推介钟山区文化旅游,宣传重点紧扣城市定位和旅游资源。但是实际到拍摄地双洞村不难看出,这里旅游项目开发不完全,大部分项目处于中止状态,景区内缺少完整的游览路线规划,游客没有参考路线可供选择,只能在景区内漫无目的地进行游览。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其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导致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性不够强。景区整体布局较乱,兴建的各种旅店、民宿、餐馆均缺乏统一监督管理,也未能做到有效地营运。
(三)农业旅游发展缺乏旅游特色
这是发展农业旅游的核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使得农旅结合模式的景点在全国乃至世界百花齐放,现在的六盘水市农业旅游发展也正面临着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经营模式单一、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缺乏鲜明特点已经成为限制六盘水市农业旅游乡村游发展的瓶颈,六盘水市农业旅游若要更向前l展,就必须找到自身的特色所在。
三、改善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实现六盘水市农旅一体化特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
(一)完善六盘水市境内各处交通及相关硬件设施
据了解,六盘水市公交公司现有的普通公交路线已经基本覆盖钟山区“三池三湖”景点,2016年又增设五条旅游公交专线,已经正常营运,效果良好,旅游公交专线应当大力推广,覆盖到更多已经投人建设的农旅景区,尤其对在六盘水市盘县、水城县、六枝特区的各个较为优秀的景区应当加大投人,可以在盘县、水城县、六枝特区均开通旅游专线。例如,盘县当以“世界古银杏之乡”妥乐为重点建设对象,在客运站增设到达妥乐景区的专线,或节假日定期公交,先少量投入,对游客数量进行统计和预测,以数据为依据决定是否增设专线。针对租车、自驾游的游客来说,顺畅无阻、明确无误的交通路线最为重要,道路同样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因此六盘水市必须尽快建设到达各个景区的路线,且设置相关标识牌,完善水、电、网、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要合理构建农旅一体化发展格局
六盘水市的农旅景点地理位置分散,规划团队应该将分散的旅游资源由各个点串成线,形成完整的旅游路线,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土地开发以及生态保护。但是投入建设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六盘水的农旅景点数量却较多,目前,各个景区均在逐步建设和发展,但实际效果却不好,建设项目中止、规划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因此,应当改变策略,选择在钟山区、盘县、在水城县、六枝特区生态资源最为优秀,最具有发展农业旅游潜力,交通设施已经基本完善的景点作为重点主要投人建设对象,争取让各个先发展的景区取得成功后带动周边景区发展建设,简言之就像我国改革开放时运用的“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的策略,使得有限的经济资源尽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确保各个关键景点建设脚步更快、更稳、更好,而不是遍地撒网,导致各个项目半途而废,开发无序,最终只会颗粒无收,入不敷出。在景区的管理营运方面,六盘水各个农旅景点相关部门应当负起责任来,全心全意投入旅游业建设,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严肃管理当地旅社、民宿、餐饮方面的建设,一方面要有专业的营运管理人员保证景区正常运作,另一方面要号召当地农民学习相关知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加人旅游建设发展,充分利用其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富裕当地农民。
(三)六盘水市农旅一体化发展应该找准定位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结合优秀的技术、适当的策略等,挖掘自身独特之处,形成比较优势,才能在遍地开花的农业旅游当中打造特色,独树一帜。在建设农业旅游项目时,还应结合地方特色、生态特点、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把现有的资源进行包装、改造,创造特色,凸出优势。以盘县“世界古银杏之乡”景区为例,景区内旅游项目贫乏,几乎只有观赏、农家乐之类常见的已经缺乏新意的旅游项目,当地农民与这些古老的银杏为邻,必然有与之相关的风俗文化,开发团队应该对此深挖;在古色古香、景色优美的妥乐乡中开发出更多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让游客体验、参与这些文化,提高景区的整体游览价值,同时,成千上万的古银杏树所结的品质优秀的银杏果是一大亮点,银杏产品的生产和营销问题因银杏果本身含有银杏毒素,在我国乃至世界仍然是一个较大的难题,但是银杏产品的保健、医疗效果也不可否认,如果利用这些银杏,生产制作银杏产品、开展营销活动、推广银杏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六盘水市应当引进相关技术,开发银杏产品,例如先在市场上已有的银杏茶、银杏果产品,融人景点特色,打造妥乐银杏品牌,甚至可以开l与银杏相关手工艺品、模型、纪念品等。同时,六盘水市农旅的相关宣传广告制作要跟上脚步,首当其冲的便是六盘水旅游门户网站的建设一定要完善,要突出六盘水旅游的特色,信息量要丰富,不能忽视的是各个旅游论坛的评价,旅游网站的信息是大部分游客出游重要的参考意见,在同程旅游、去哪儿、途牛、驴妈妈、蜂窝旅游等旅游网站上,关于六盘水市景点的信息极不完整,且差评率较多,相关部门应当重视,予以改变。
农旅融合优势范文4
四月的仁怀,春和景明。
茅台镇酒香四溢,1915庆典广场、杨柳湾街等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赤水河旅游公路上车来车往,道路两旁工人们正忙碌着装扮绿色新妆;坛厂镇神采八卦园花香扑鼻,典雅民居错落有致……
距全省第十一届旅发大会在茅台镇召开不到一个月时间,仁怀市正快马加鞭,鏖战正酣。
遵义市委常委、仁怀市委书记张翊皓表示,要抢抓省十一届旅发大会召开机遇,加快把旅游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做“大”旅游品牌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这是清代大儒郑珍路过仁怀的咏叹,道出了仁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
仁怀地处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是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走廊,是驰名中外的国酒茅台产地,历史上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也是“四渡赤水”三渡之地,国酒文化、文化、盐商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云帱山森林公园、山森林公园、盐津河大峡谷等自然景观相映成趣。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国酒文化犹如赤水河畔一颗璀璨明星,煞是惹眼。
“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堪称“活化石”的传统酿造技艺,加之不可复制的气候和得天独厚的健康品质,成就了享誉世界的国酒茅台和特色鲜明的酱香仁怀。
在仁怀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陶制酒器和疑似宋代酒窖池等文物,无声地诉说酿酒业悠久历史。清道光《遵义府志》载:“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描绘了当年茅台酒的品牌、酒质及生产规模。
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到建国后成为规格最高、彰显高贵的国宴酒、外交礼仪酒,再到如今“仁怀酱香酒”品牌价值位列全国区域品牌榜首,无不彰显国酒茅台的高贵气质和独特“身份”。
2015年4月,知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刚到仁怀把脉仁怀市旅游产业发展时表示,一个地方旅游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唯一性“找魂”,并延展产业链支撑旅游产业发展壮大。茅台品牌的唯一性,使其潜力价值巨大!
依托酱香白酒的品牌影响力,仁怀把“酒”列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在“酒”文化旅游上做足功夫。
“十二五”期间,仁怀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把“酒”始终列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加速发展国酒茅台工业旅游、白酒文化旅游和红色文化旅游,并将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相结合,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旅游产品从单一观光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的结构转型,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仁怀累计接待游客1593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80亿元,年均增长23.2%。
乘着第十一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在仁怀举办的东风,仁怀按照“全景域体验、全过程消费、全产业融合、全民化共享”要求,加快构建“一心两带三区四游”(茅台镇国酒之心;赤水河酒文化旅游体验带和仁赤高速休闲产业经济带;盐津河度假区、空港生态旅游度假区和五马河、九仓河流域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区;国酒之心探秘游、文化体验游、酱香名酒品鉴游、美丽乡村度假游)旅游体系,努力建成一批以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和度假养生为主题的景区景点,精心培育山地旅游业态,促进酒旅、农旅、文旅、商旅、城旅深度融合,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仁怀的雄心,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600万人次,旅游业占全市GDP的6%,占服务业的20%,力争把茅台酒文化打造成世界酒文化第一品牌,把茅台古镇打造成国酒之心,仁怀市打造成国酒文化之都、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做“精”旅游产品
在茅台镇中心的赤水河畔,一座具备游客接待、酒文化体验、赛事活动办公及集散场所等功能的茅台驿站已经建成,这个赤水河旅游公路慢行线的起点站将在旅发大会召开之际投入使用。
从茅台驿站顺着赤水河沿岸往北,一条红色橡胶沥青铺设的自行车道途经仁怀二合镇、合马镇、沙滩乡以及习水县部分乡镇,止于赤水市复兴镇,全长160公里。与慢行系统几乎并行的赤水河旅游公路全长154公里。在仁怀境内,旅游公路沿线设有景观带2个、驿站4个、赤水河低空飞行和房车露营地1个。
遵义市委常委、副市长王祖彬介绍,赤水河旅游公路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赤水河流域“四河四带”战略部署的实际行动,目的是将赤水河打造成休闲、度假、体验式的旅游目的地,带动区域经济、文化、产业等全方位协调发展,将赤水河流域打造成千亿级的旅游产业带。旅游公路按照“贵州第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最美旅游精品线要求,充分结合沿线的自然景观、地形地貌以及丰富的酒、盐、古镇、文化等资源,系统打造旅游线景观景点和配套服务设施,着力提高旅游吸引力和吸附力,达到休养、健身、养生、体验、探险的目的,最终实现因地制宜、标准适度、休闲体验漫游的目标。
这是仁怀市为实现旅游业“井喷式”增长所打造的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仁怀市委副书记、市长梁铮说,仁怀将以打造赤水河国际旅游精品线和打造茅台工业旅游创新示范区为统领,推动旅游提速取得关键性成效。
2012年8月,省委省政府提出:“把茅台镇打造成为‘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名镇。”
围绕这一目标,2013年,仁怀市以工业旅游为主抓手,打造形成酒文化旅游体验环线,南北游客接待中心,国酒生态度假体验区、国酒红色文化传承区、国酒历史生态展示区、国酒现代生态展示区的“一环两点四区”功能布局,建设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倾力打造5A级景区,着力打造全景域旅游,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旅游名镇。
如今,走进茅台镇,入口牌坊、南坳立交、茅台酒厂新大门、白酒一条街、1915庆典广场、杨柳湾商业街,灰色飞檐和砖墙、深色雕花门窗、青石板路,独特的人文景观让人目不暇接;祭酒台上,世代传承的酒道礼仪庄重肃穆;酒文化城中,千年光阴凝结于酒的智慧让人感慨;茅台酒厂内,神秘的生产工艺让人流连忘返……当游客进入茅台酒厂工业旅游区,便可以从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上领略国酒茅台的无穷魅力。
茅台古镇的建设,打破了仁怀景区景点“群龙无首”的局面。
在做大做强工业旅游的同时,仁怀积极转变思路,聚焦现代农业园区主阵地,通过实施“农旅一体化”战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走进喜头镇云乐新村,青瓦、灰墙、雕窗的黔北民居鳞次栉比,屋舍前后绿树成荫,娱乐小广场上村民悠然自得,俨然一处“宜居、宜游”的世外桃源。
“新村建成后,来这里玩的人多了起来,每逢节假日更是挤满了人。”村民胡自胜告诉记者。
云乐新村是仁怀农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鲁班生界“苗山人家”乡村旅游以及九仓三星坝等美丽乡村度假游逐步兴起,仁怀・台湾生态农业园、苍龙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相继建成。正着力打造的坛厂“神采八卦・醉美乡村”、苍龙花木年华等乡村旅游项目也将在全省第十一届旅游发展大会上精彩亮相。
一张张靓丽的旅游名片,展现了仁怀市旅游业提速发展的缤纷与活力。
做“优”旅游配套
从仁赤高速仁怀站驱车往仁怀市区行驶,一条长6.7公里的中茅大道两旁花繁叶茂、层林尽染。这是2015年由茅台集团和仁怀市政府共同斥资4.3亿元打造的中茅生态旅游文化走廊。
产业增绿、公园添绿、乡村透绿。为了给旅游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仁怀实施“一城一心四线”(即中心城区,茅台镇,遵赤高速仁怀段及中茅快线、原S208线中茅段、坛茅一级公路、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绿化工程,在2015年打造园林式景观1.5万余亩、造林15.5万亩基础上,今年又完成种植花草3000多亩、乔灌木栽植500多万株。
“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进碧水里。”仁怀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为了给游客营造舒适良好的旅游环境,仁怀市委市政府打出旅游配套服务的“组合拳”,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
让游客游得顺心。
在贵阳工作的仁怀人熊俊深说,前几年,他陪一位广东朋友来仁怀旅游,两人坐了6个多小时的大巴车才抵达仁怀,舟车劳顿,还没玩尽兴就累得不行,而今只需要两个多小时。
如今,随着仁赤高速、茅坛快线建成通车,昔日三不沿的内陆县市,形成了连接周边县市的1小时交通圈,茅台机场建设加快推进,预计2016年6月首航。大交通的改善,成为仁怀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让游客住得安心。
目前,全市范围内共有酒店、宾馆、客栈50余家。仁怀高端打造了茅台国际大酒店、星辰尊悦大酒店,建设“杨柳湾”、“茅台人家”、“茅台印象”等一批主题客栈,全面提升天豪、国酒门等现有酒店,客房达到1800间,床位达到3000个。不同的住宿条件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
让游客购得称心。
位于遵赤高速公路的仁怀服务区,一个名为“中国酒都名酒汇”的商铺里面,白酒商品琳琅满目,前来购买的游客络绎不绝。
“中国酒都名酒汇”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5年10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已吸引并精选了仁怀境内茅台、国台、钓鱼台、酒中酒等30家名优白酒企业600余款品牌加盟入驻,交易额近2000万元,吸引消费者10万人次。
为让游客带回一份有意义的纪念品,仁怀打造了集交易、品鉴、观光等为一体的全套式商业综合体,并综合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商业模式,精心设计打造了集白酒文化体验、名酒品鉴、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白酒营销平台,真正实现“黔货出山、名酒先行”。
让游客玩得开心。
农旅融合优势范文5
未来几年,麻江县将立足凯里―麻江同城化和凯里―麻江―都匀经济带的区域功能定位,推动农工一体、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建成凯麻中心城市的四大产业集聚区,努力走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
发展有机农业,建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麻江县将以‘建设有机农业大县’为抓手,抓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蓝莓、蔬菜、烤烟、生猪养殖四大产业。”麻江县委书记王镇义说。“十三五”期间,麻江将完成“麻江蓝莓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业标准制定,东部农业园区建成农文旅一体发展最高端平台――中国农业公园,将麻江打造成中国南方最大有机蓝莓种植基地;抓好有机蔬菜产业发展,依托西部高山冷凉气候,培育一村一特优势产业,建成高科技蔬菜博览园。
发展绿色工业,建成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依托有机蓝莓产业,建设蓝梦谷创意工坊,推出蓝莓系列旅游休闲食品和文化创意产品;依托非遗技艺和民间传统工艺,开发系列特色旅游商品,建成三个非遗传承技艺培训中心(体验基地)和三个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系列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围@全域旅游发展和中国民族乡村旅游示范区创建,力争打造山地旅游装备制造业。“麻江以‘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为抓手,致力从农业和文化旅游业中抓出工业来,培育发展绿色新型工业。”麻江县长夏景卓说。
发展乡村旅游,建成旅游休闲度假产业集聚区。以“创建乡村旅游精品县”为抓手,构建度假型乡村旅游模式,塑造“梦境苗岭乡野、诗意清江田园”的高端乡村旅游形象,培育紧紧依托周边城区市民的休闲度假游和周边核心景区客流自助集散游为主的市场体系。东部依托生态蓝莓产业示范园区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打造“凯麻丹阳光郊野之旅”旅游精品线路,中部依托状元文化产业园和乡贤文化打造“都麻墨香文化之旅”旅游精品线路,西部依托高科技蔬菜博览园和地理资源打造“亚高原野趣休闲之旅”旅游精品线路,用两年时间打造20个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实现全县三分之一以上村以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
发展健康服务,建成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区。围绕“医养健管食游”,着力打造健康旅游升级版,大力培育健康制造、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运动等产业,加快推进乌卡坪大健康有机蓝莓生产区、乌羊麻嘎尤苗寨养生养老服务区、卡乌药谷江村大健康康体医药文化区、县城文化体育公园大健康运动区建设,打造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最具有影响力的联动区。“建设养生养老服务区以来,今年‘十一’期间村里来的游客就有2000多人,我家的农家乐收入近万元。”乌羊麻嘎尤苗寨养生养老服务区农家乐店主龙继才说。
农旅融合优势范文6
2月19日,贵州省委常委会对遵义提出“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发展主题。这是省委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遵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遵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行动纲领。
作为“黔北门户”正安县的县委书记,如何推动省委常委会议精神在正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何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做好这张答卷?个人认为,关键要围绕“北部突破”要求,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突围。
突破思想桎梏
构筑精神高地
正安要始终坚持把红色传承作为解放思想的重中之重,作为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强大精神动力。
传承好红色精神。大力弘扬精神和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提振精神风貌,增强决战决胜同步小康的志气和信心。
攻克思想意识贫困。着力解决干部群众思想意识贫困的问题,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践行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拼搏劲头,树立“打破才能得生机,取直自然出新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观念决定贫富”“大干小困难、小干大困难、不干最困难”的雄心壮志,克服“安贫乐道”“墨守成规”“等靠要”思想,切实在思想解放和作风改进上大转变,在工作创新和推动落实上大突破,在开放开发和绿色发展上大见效,坚定执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突破老路穷路
构筑绿色发展新路
正安县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走捧着绿水青山“金饭碗”过穷日子的穷路,要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坚持新型工业驱动发展。按照“全神贯注抓园区、凝神聚气抓工业,全力以赴守底线,凝心聚力上项目”的要求,加快“正安・国际吉他园”建设,实现年产吉他500万把,产值50亿元以上,努力把“正安・国际吉他园”打造成“中国唯一、世界第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以贵州云海科技有限公司为引领,大力采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壮大智能电动车、汽车主动安全系统、云计算终端系列产业,力争把正安打造成依托高新技术的智能终端产业园。加大电子商务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建成黔北服务外包呼叫中心示范基地,完成乡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网点建设,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坚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拉动发展。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主打绿色有机安全健康品牌,突出茶叶、生态畜牧两大主导产业,统筹抓好野木瓜、方竹笋、大鲵等特色产业,着力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
坚持全域旅游推动发展。深入实施“旅游+”战略行动,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景点配套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筹办“中国天楼山滑翔大赛”和“正安・国际吉他文化艺术节”,全力推动农旅、茶旅、药旅、林旅、商旅、城旅、工旅、文旅等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城镇带动发展。围绕建设“黔北区域中心城市、山水园林特色城市、休闲养生宜居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一城三区”骨架路网建设,尽快形成“一江两岸、三区融合、产城互动、灵秀正安”的城市格局。坚持全景域体验、全过程消费、全产业融合,高品位、高标准建设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提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内涵,把“盆景”变成“风景”。
坚持生态建设支撑发展。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按照遵义市委“以抓水体建设为突破点,以抓增彩添色工程为根本点,以抓环境保护为立足点”的要求,深入开展“月月造林”活动,以景观树种植与经济作物种植相结合,以高速公路、国省道、城市干道、园区干道及景区景点等为重点,努力建成一批高档次的花园。加大城乡环境建设,实现城乡污水处理厂、村寨生活污水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全覆盖。
突破封闭保守
构筑开放开发平台
正安县始终按照遵义市委“着力打造开放平台,着力培育开放主体,着力拓展开放渠道,着力优化开放环境”的要求,创新开放理念,拓展开放通道,改进开放形式,提升开放内涵。
打通开放开发大通道。按照“铁公机”联动的要求,积极争取渝桂高铁过境正安,争取南川金佛山至正安杨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建设黔东北机场、正安九道水至万盛黑山谷旅游专线公路,打破对外开放交通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