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1

当今孩子受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可谓“流行成灾”,让父母们越来越看不懂,也越来越焦虑。

如,孩子看《快男快女》到夜晚11点,影响作业、影响睡眠,父母理所当然要干涉,而孩子的回答是简单的三个字“你不懂”。

再如,某同学手机上挂了一个方形机器猫的袋装手机链,让父母有点心烦。原来,这个包装中装的橡胶圈是“创意”安全套。

为了让孩子备考有个清静的环境,母亲收走了孩子的手机,孩子八个月不和母亲说一句话。

孩子上网家长催促,孩子却迟迟不想下线;孩子玩起了博客、微博来交友、发贴子、传照片等精心经营自己的网络空间,让父母担心孩子的网络安全……

类似问题、矛盾和冲突告诉我们:农业文明时代,孩子围着家庭和家长转,家庭教育一元化,世代绵续趋同,孩子教育家长说了算;知识文明时代,孩子伴随网络和市场成长,孩子有了自己的空间,孩子教育超越家庭,超越学校,成长方式多元化,在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兴媒体影响下,育儿理念和方法发生了“大碰撞”,家长的权威性受到空前挑战,创新家庭教育迫在眉睫。我们已经不能固守家庭一元化教育传统,更不能用“一元家文化”来培养“网络世代人”(与伴随网络时代成长的人被称为“网络世代人”),也就是说,当今社会,前沿科学技术以网络为平台,正在改造经济、改造社会、改造文化、改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孩子的成长方式和成长过程。所以,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拒绝新媒体环境,而是要将孩子置于相应的发展环境中,努力促进孩子缩小与社会的差距,特别是与前沿科学技术或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差距,这样孩子才能与社会同步成长。

家庭教育创新从此开始

那么,现代传媒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如何创新?

我们的发展进入微信时代,作为现代传播媒介的广播、电视、电影、信息网络、手机、录像、光盘、手机和声讯服务台等呼啸而至,在人们的生活舞台上扮演着各式各样鲜活的角色,给人们的生活、思想带来巨大变化,丝丝入扣地潜入每一个家庭,挑战人们传统的家教理念与教育方式,年轻人开始变成“低头族”。

面对这场无法回避的育儿理念和方法的“大碰撞”,不少家长因担心未成年的孩子会受媒介的负面影响而显得忧心忡忡,而一些社会与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则遍寻治理良方,因势利导,欲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难道现代传媒真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它给青少年带来的只是灾难与祸害?我认为,现代传播媒介是自然的、历史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文明步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之一,因而是社会发展也是孩子成长的常态环境。然而,由于孩子的价值观念尚在形成之中,很容易遭受不良信息与观念的误导和侵害。因此,面临传媒影响,重在教育家长,创新家庭教育。

有人指出,现代媒体已经成为继学校、家庭、社会后的第四大教育因素,直接导致传统家庭教育出现了发展中的断裂,表现为家庭教育陷于茫然、被动、无力、苍白的状态,给传统家庭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具体地讲,现代传媒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第一,家长的知识权威性受到了现代传媒的空前挑战;第二,家长向子女传递信息的过滤性与现代传媒的复杂性发生矛盾和冲突;第三,家长和子女的亲子关系受到现代传媒的残酷冲击;第四,现代传媒发展对家长素质修养提出更高要求。

在现代传媒冲击下,家庭教育需要做出以下的变革与创新:第一,借助现代传媒,拓展家教平台。苏州市网上家校自2005年春建立以来,依靠网络媒体技术成为了全市所有中小学家长学校的纽带,成了全市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的工作平台。进入网校“家校路路通”平台的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已超过800所,家长用户达80多万户,累计访问量已突破800多万人次。苏州网校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上实现了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和活动创新,以创新的思维和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可。第二,变堵为用,发挥网络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在现代传媒时代,家长和学校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互联网对孩子的冲击,迷恋网上游戏、网上不良信息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日益显现。“不准未成年人上网”等简单的堵和防的方式只会取得一时效果,不会产生长久效应。家长的最佳选择是要采取“用和导”的办法。第三,重在提高家长素质,着力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孩子们面临的是同一崭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识体系。孩子们在学,父母们更要学,而且要有勇气和孩子们一起学,甚至向子女们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2

【关键词】网络时代;德育教育;初中学生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交流与舆论传播的平台。同时,学生上网也已经非常普遍,而且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加深,这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难度。互联网的信息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且其具有开放性和普遍性,学生在进行信息获取时,如果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互联网带给学生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基于此,网络德育工作成为初中校园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初中各德育教师要针对目前的形势,对当前初中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做出新的调整。

一、我国当前初中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素质问题

德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育,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素质和德育教育素质。在初中校园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有些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目前,有些进行网络德育教育的教师对于自身的工作职责都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够合理。在德育工作中,习惯于对学生采取硬性措施,如严格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这样做的后果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师生关系的紧张,造成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

(二)对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不重视

在当今全球网络化的环境下,有些校园的德育教育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不能适应现阶段网络化背景下的教育需求。校园中的德育教育工作跟不上网络发展的步伐,造成校园的德育教育工作落后。而且很多教师对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对学生没有进行良好的引导与教育,给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造成了一定的不了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弱化

对于一个学生的网络德育来说,影响很大的还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当前,家庭中对于孩子上网的态度及要求,对学生的网络德育教育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家庭中,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看到孩子在上网就会产生很大的顾虑,认为孩子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家长便加以制止。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可以说,很多家庭的网络教育没有适应时代的进步,缺乏有效的家校合作,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二、优化初中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创建一支优秀的网络德育教师队伍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初中校园要在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教育优势,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德育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的普遍性,认清网络思想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同时,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主动对网络知识及网络技术进行研究与扩展学习,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德育教育工作者还要善于利用网络知识充实德育教育工作内容,以顺应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要求。此外,作为一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者,还要时刻关注网络上的热门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关心的话题,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利用网络媒体交流手段,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和健康的心理引导。

(二)利用网络优势,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初中校园在长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德育教育工作思路与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我们进行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也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我们应该根据时展的形势,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地调整我们的教育方法及手段。在当前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图片、视频等运用其中,使教育内容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能够使其更具有吸引人、教育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特征。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

(三)以德育教育为主线,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德育氛围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网络对初中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多学生都从网上获得信息,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初中校园里,德育工作者要不断的充实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德育教育手段,对校园中的网络加强管理,从根本上起到净化作用,为初中校园的网络德育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同时,还要注重营造校园的网络德育氛围,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以德育教育为主线,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校园里开展一系列的网络德育教育活动。如校园文化节、网络技能大PK、我为班级代言网页设计制作大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升华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内涵。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社会网络媒体日新月异,初中校园的网络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教师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进行积极改进,并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个绿色网上校园,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网络文化的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3

关键词:网络时代 终身学习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77-02

1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网络时代,教育也必然走向网络化。知识经济社会要求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终身化。随着科技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知识量的膨胀和交叉学科的涌现,仅仅凭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每个人必须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劳动者所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人们从单一的学校教育走向终身学习、在职学习和在岗学习。网络教育以其跨地域、跨时空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随时学习知识的要求,以其趣味性、信息的丰富性与快捷性吸引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以其自身巨大的潜力丰富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网上教学不存在校界、区界、甚至国界,这有助于跨时空的资源共享。同时,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才流动国际化程度加快,进而也促进教育国际化的形成。因此,面向全球的国际教育是网络教育的必然方向。具有良好的跟踪翻译功能的软件层出不穷,使得不同文字之间的障碍正在迅速消失,从而为21世纪网络时代的学生接受全方位国际化教育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教育以其独特的时代特征,把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等融于一身,使得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可能。

2 终身教育理念

1970年,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提出:“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终身教育是由所有形式和所有阶段的教育学习活动构成循环往复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它是建立一个教育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

终身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是一个局部问题或过度环节,不能只限于人生的某一时期,而应该贯穿人的整个一生。教育应该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从幼儿到老年、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把人生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以一次性教育定终身的观念,把教育看成是伴随人们终生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是工作、生活甚至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前提。

3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终身教育强调个人在一生中持续地学习,以实现个人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教育需求的满足。大学生们接受的一次性高等教育远不能满足学习要求,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外,还必须具备适应未来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3.1学生应适应信息时代,培养“资讯素养”

“资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个名词其实早在1974年已经出现。到了21世纪,“资讯素养”这个名词在教育界渐渐取代旧有的“资讯能力”(Information Competency)或“资讯技能”(Information Skills),原因是“资讯素养”讲求较高层次方面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而不是单单指能力或认知上的评估。在大学阶段,学生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的学习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学习能力以外,面对这高速及大量的资讯,还要培养自身的“资讯素养”,学会如何处理大量的学习资讯,具备与信息有关的能力,即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它主要体现在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年龄逐步成熟,在大学的学习中除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和研究能力。在信息时代,还要必须提高适应社会新要求的处理信息能力。

3.2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应学会鉴别与分析信息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因特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料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也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面对当前信息排山倒海蜂拥而至的时代,大学生应首先掌握信息检索方法和工具书的使用,学会利用图书馆,提高网络检索的能力。其次,网上的资源繁多,往往良莠不齐、真假混杂,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学习以专题信息的检索、收集、鉴别选择为主要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整合运用各种可获得的因特网原始资源和数据,培养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与综合开发能力,有效地进行课外自主学习。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4

【关键词】教育游戏;家庭教育;互联网;对策

网络时代的兴起带动了网络技术的全面渗透,在推动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革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以及家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创新。作为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教育之一――家庭教育,在如今的形式下必然会面临不小的挑战。网络和现代社会不断变化发展使得传统家庭的教育的缺陷被不断放大。家庭教育的问题不仅是每个家庭内部的问题,更上升为国家关注的社会问题。此时,教育游戏这一新产品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契机。当教育游戏能在学校教育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育的助力时,我们可以预计教育游戏在家庭中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家庭教育的部分劣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变性和不可测性的人才。

一、教育游戏的内涵与设计

教育游戏是什么?顾名思义,它是“教育”与“游戏”。

作为一款游戏,它具有游戏的特性即娱乐性、可选择性、开放性、社会性等。然而教育性是它的灵魂。可以笼统的说教育游戏是为完成“教育”这一关键任务而存在的游戏。因此,教育游戏的设计必须以能够教育游戏者为前提,对选材、游戏尺度的把握、关卡难易程度的设计有更多要求。

教育游戏的目标受众是学习者,它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目的是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或者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设计者必须以此设计理念为基础,将教育性贯穿游戏的始终;除此之外,教育游戏必须具有挑战性。与普通意义上的游戏不同,教育游戏不仅要在关卡难度的设计上要从易到难,在内隐知识的渗透上也要由浅入深,激起学习者不断地学习相关知识的欲望。

二、教育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与传统的观念不同,游戏和教育不是两个相悖的概念。教育游戏能够在学校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也证明此言不虚。那么教育游戏是否能被家长接受、采纳,成为一种新型的家庭教育的工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关于教育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我们通过对得到的初步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分析后,得出结论:教育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远不及它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30%――40%的人表示不曾听说过教育游戏,在我们讲解后也显得兴趣缺缺。但30%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游戏是有用的,也表示乐意尝试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但也会担忧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游戏设计不合理导致孩子沉迷其中,或是能达到具有“教育性”这一目标的太少等。约35%的家长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或者精力去研究如何正确的使用“教育游戏”这一工具。

总而言之,教育游戏是一个新的概念,于大部分家长而言依然陌生。教育游戏本身所具备的“娱乐性”会让部分家长望而却步。但对于教育理念较为现代化的家长而言,教育游戏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新方式,能在家庭教育中起积极的辅助作用。

三、影响教育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的原因分析

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之后,我们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出影响教育游戏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从教育游戏本身来看,教育游戏作为独立于游戏和普通教育技术的新型工具,设计者花费的时间会更多,且会有很多地方难以兼顾。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问题,如任务关卡设计的不合理――过于困难或过于简单;设计者没有把握好学习者的身心特征;与教育融合的程度不够――娱乐性太强或是内容单调乏味等。

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教育理念也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其中部分家庭缺乏必要的经济实力,没有给孩子提供教育游戏这一工具的条件。此外,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不够,即使能给予基本的照顾,也没有精力去培养或挖掘孩子的天赋。教育观念的陈旧、教育方式的滞后以及不可避免的社会压力让家长过分关心孩子是否认真学习,而忽视孩子是否快乐成长。

除了以上的两个方面,教育游戏和家庭成员之间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也会影响教育游戏的应用。如家庭成员受到传统教育观点的桎梏、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认知、对教育游戏的不满意等,都会让他们对教育游戏避之不及。

四、在家庭教育中应用教育游戏可行的对策

教育游戏是将教育和游戏有机融合的新型游戏模式,在推行的过程中必将会受到阻碍。在知晓教育游戏面临上述窘境之后,我们能否采取一些对策来积极应对呢?我们在咨询相关老师、查阅有关资料后总结出以下几条可行的对策,希望对教育游戏的推行有所帮助。

(1)教育游戏的开发必须遵循相关规则。不但要满足“娱乐性”与“教育性”并存这一基本条件,也要充分适应使用者的生理、心理所处的层面。

(2)社会对教育游戏的开发和应用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普及教育游戏,必须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家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只有社会大环境认可教育游戏,推广教育游戏,才能使其在家庭教育中才占据一席之地。

(3)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也必须得到革新。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加以宣传、指导。如:成立家长学校等。把家长的注意力吸引到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上,如此一来,在发现问题后也能及时采取适当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琪,陈琳. 我国教育游戏研究述评及展望[J]. 开放教育研究,2009,05:107-112.

[2]张文兰,刘俊生. 教育游戏的本质与价值审思――从游戏视角看教育与游戏的结合[J]. 开放教育研究,2007,05:64-68.

[3]史忠翠. 教育游戏的理论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9.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5

关键词:家校沟通;家校合作;家庭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在创建浙江省家长示范学校的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实践。通过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全面培训学生父母,争创学习型家庭、书香型家庭;全方位构建青少年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实现学校和家庭互相沟通、互相合作,构建和谐的教育网络做了探索。

1 问卷调查结果及结果分析

2013年9月我们对全校2324个学生家庭情况等进行调查,特别对三年级的365位家长进行样本调查。

1.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家长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社区的了解,我校区域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1 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大部分家庭进城务工,所以导致城里学校班级人数增加,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增多,外来人员、流动人员的子女占学生人数的53.5%。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成了关注的焦点,因此,学生的成份比较复杂,这也给班主任和老师的教育工作加大了难度。

1.1.2 区域内家长教育素质的背景。(1)家长文化背景:大专以上学历的家长仅占20%左右,部分为时期的高中生,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家长整体的文化素质较低,教育的难度系数非常大。(2)家长的职业结构以个体和务农为主,家庭的收入来源较少,多数的家长基本上靠打工维持生活。几乎没有时间和经济能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去。(3)单亲家庭的增多,部分家长外出生意、就业,孩子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管,也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1.1.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状况 。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各自为营,各自为战,没有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充分地认识和重视,好像各自都是一个独立的“操作间”,更谈不上合作的份上。主要表现情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互脱节,不予理睬,甚至走向对立。居民中大多数对教师这个职业和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不理解。他们认为,国家给教师的待遇高,做好教育的任何事情都是天经地义的,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2)家庭和学校双方相互抱怨:家长方面指责学校管理不严,认为教师应该是全天候的管理,学生出了问题就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学校方面教师和管理者都抱怨家长的工作不力,常常是不愿家访或家访得不到家长的支持。(3)特殊家庭(含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特困生家庭、心理问题学生家庭、学习困难生家庭等)的情况更是比较复杂,有时是学校里所不及的,有的教师讲“屡败屡战”的感觉,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显得苍白无力。

2 搭建沟通平台,开展传统家校合作方式

针对调查结果,我校围绕以“家校携手,和谐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如何搭建家校平台的实践探索。采取多种形式、内容和方法的结合,以创新的和实际的相结合,在行动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成功地经验;学校立足于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这两块主阵地,尤其是在家长学校建设方面追求创新。

2.1 加强家长学校授课内容的针对性

组建家长讲师团,积极开展菜单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对家长、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小学各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规律的研究,初步建立了讲师团,形成各年级的授课菜单,有针对性的给家长进行授课。如低年级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高年级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等。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创建学习型家庭的讲座、教育子女经验交流、如何教育问题学生等,经常开展问卷调查、致家长的公开信等,促进家校联系,及时沟通子女的教育问题方法。

2.2 建立家长学校的激励机制

每年我们都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开展教子感言征文活动等。每年六一节,我们把评比书香家庭,创建读书型家庭列为重点项目。并对评比出来的书香家庭进行展示,表彰,一方面让一些学生和家长有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为广大家长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2.3 建立家校教育合作情况联系分析会

这种调查分析会可以和有关的会议形式结合在一起,通

过校讯通、家访、电访、问卷式、座谈等形式,便于及时了解家长的想法和学生的想法。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并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注意安全等。同时通过反馈信息,学校也了解学生在家表现,了解家长对工作的情况满意度、改进意见,措施等等方面。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友好平台。

2.4 丰富多彩的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坛活动

家长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从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家长讲坛进课堂。将家长请到学校来,直接面对孩子,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家长将自己的所想通过行动直接表达出来,真正参与到了孩子的教育教学中来,促使我们的孩子和谐健康的发展。三年来,我们推出了 “家校携手,和谐发展” 家长讲坛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自己孩子的班级课堂,给孩子班级的学生进行讲座。走进家长讲坛的各位家长,来自于各个行业,他们给孩子们上课的主题也各不相同,如:想像力的培养、安全小常识、诵读《弟子规》、春季传染病防预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家长讲坛这一活动,丰富了上课的内容、形式,让孩子们感受到别样的精彩,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这一新的内容也增添了我校家长学校的生命力。

2.5 分类学生家长指导会、亲子对话会

一般根据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共同协商来组织。这样的家长会,考虑到学生和家长的自尊心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好的方式。这样,家长们在一起能够交流各自的感受,交流学生的一些情况,相互取长补短。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一个桥梁,也可以结合地方课程的开发来进行。如:以孩子眼中的家长的教育素质为题,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在家庭中开一次家庭恳谈会,在班级中召开学生与家长的对话会,利用父亲节、母亲节的时机促成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交流。

3 完善服务载体,创新现代家校互动模式

传统的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被动多于主动,更多的时候是“教师讲家长听”,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家校合作中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服务载体,创新现代家校互动模式。

3.1 家校联系模式的创新

改变传统家长会,开设“家长俱乐部”、举办“家长沙龙”,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通过“联系本”、“联系卡”及时与家长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开通知音信箱、创办家庭教育专刊;开展“亲子运动会”、“亲子辩论赛”,创设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家庭教育热线电话,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

3.2 网上家校平台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每个学生家里基本都具备电脑,每个家长也都有手机,在这个社会进步,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长们或工作繁忙,或忙于生计,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习惯于用网络联系。为此我们学校各班级都建立了学生家庭的通联档案,通过网上家校平台与家庭取得联系,共同教育。

此外,我们将在网上家校的基础上尝试开办微家校,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学生学习情况、学校重大活动、调整作息时间等信息反映给家长放在微信、微博空间,家长只要打开手机、电脑就能及时查看与学习,同时也可以了解孩子学校的情况。

3.3 建立班级博客和qq群

建立班级博客,以班级为主的网络空间,将跟班级有关的活动照片、文字、学生作品、家长育子心得、教师教育心得等上传发表,让家长更加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对家长来说,班级博客可以发表自己个人生活感悟、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及所遇到的困惑和一些育子经验,以网络的形式与其他家长交流沟通、互相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同时在博客中可以看到较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信息以及其他家长的观点,可以促进家长之间在网络的空间中不受时间的约束、也无须面对面的无限制的深度交流。对教师来说,为自己进行家校联系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可以将班级的各种信息以网络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选择较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在网络上对家长进行指导。

4 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我们在家长学校的创建中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实践活动,但是我们也努力寻找问题,看到了差距。

4.1 家长学校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当前,我们给家长授课的讲师团成员多数是由学校比较热心德育的一些领导、中层、老师负责。他们一般没有通过家长学校知识专业方面的专门培训,很难出现预设的效果。同时面对二千多名存在文化层次差异、家庭教育意识不一的家长,学校提供的培训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

4.2 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问题急需改变

现在的家长对教育孩子的意识不高,多数停留在学习成绩上,特色是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家长、单亲家长、留守儿童家长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对家庭教育问题在心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达不到对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4.3 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

主动寻求市教科室、教研室、市关工委、市妇联等科研部门、领导专家给予指导和支持;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注意建立规范的德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德育档案;在做好家校合作方面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并把研究成果与具体的学校工作紧密结合,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办好家长学校,重视家长家教知识的传授与普及,加强家校合作,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健康健全少年儿童的必然途径。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创新家校互动模式,这是我们今后推进家庭教育的目标与梦想!

参考文献

1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2 张坤霞.家校合作教育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0)

3 李培明.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探索[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6

1、 强化德育队伍建设,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德育网络。

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内,应向社会更深、更广延伸,以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成立了以家长委员会成员、法制副校长、校领导班子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德育处、班主任为德育工作阵地。同时,为了使校内外形成合力,建立了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向家庭、社会延伸、扩展的新格局。既要抓学生和教师队伍建设、网络道德建设,又要抓校外的二支德育队伍(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一个社区教育点和一个教育反馈单(家校联系单)。 教师是德育系统的主导因素。教师要做到: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讲师德、育新人、讲奉献。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观念,制定"班主任工作考核"实施条例。对青年教师,让他们到重要的教育岗位进行实践锻炼,而老教师则加强分类指导,发挥传、帮、带作用,从而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2、 重视德育软件校本开发和硬件建设

近年来,教育教学软件开发的规模和速度呈急剧上升之势,种类和数量成倍增加,但遗憾的是德育软件的开发相对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网络德育的实施。解决的措施之一是进行德育软件的校本开发。如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掘课程德育资源,把每章节的德育资源通过适当的形式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各学科德育渗透参考书》,作为教师备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依据;根据《各学科德育渗透参考书》制作系列德育素材课件、积件,建立《多媒体德育软件资源库》,供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用,使德育渗透保持规范性、经常性;根据使用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将初步成果综合提炼加工,制成高水平、高质量的德育软件,并上传至德育专题网站的"德育资源库"中,使之不仅可为各学科教师的德育渗透提供帮助,也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德育服务。硬件建设是保障学校网络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加大相应的投入。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设备,努力将互联网与其它网络如闭路电视网和广播网等紧密结合,以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应用;要量力而行,经济条件和应用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建功能较为齐全的校园网并与互联网相连接,经济条件和应用基础较差的学校可实行电子备课室、多媒体电教室或单机上互联网的应用,以获取丰富的德育资源。

3、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德育活动

在时间上,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学校德育不仅限于班会、团队活动等有限的在校时间,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的信息传递方式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延长学生接受德育的绝对时间,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德育关怀。在空间上,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冲破物理空间的限制,由学校、教师所构成的有限的德育空间,与现代化的"电子空间"、"电子社区"等开放式的德育空间进行整合,逐步实现德育的电子网络化改造。如建立德育专题网站、网页,开设了"德育政策法规"、"德育资源库"等栏目,并与相关德育资源网站链接,如中青在线、网、迟雅青春热线、中小学德育资源网、中国环境保护网等,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设立"德育论坛"、"德育成果展示"、"教师频道"等栏目,让师生参与发表见解,为学校德育工作理论学习和交流提供平台;设立"家庭教育"、"家校之桥"、"社区活动"等栏目,为师生和家长提供沟通交流的天地;通过校园网的BBS,开设"校长信箱",设立"学生天地"、"心灵之约"等栏目,让学生在网上真实地交流思想,发表意见;组织参加网页设计制作竞赛,提高师生的网络运用水平。总之,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传播方式,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形成了正确的校园信息浪潮。

4、 正确指导学生上网提高鉴别能力

要增强信息时代现代人必备的自我保护和生存发展的能力,使他们大脑中能树立一道无形的"防疫网",就要先教育学生懂得不健康网站的危害性,要让他们学会自主选择健康的信息,并能对不健康的信息进行反省、批判和处理。为此专门为学生开设绿色网吧,讲解"网上垃圾"的严重危害性以及网吧上网对学生的危害等,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严格限制学生到不规范、不健康的网吧上网。正确指导学生客观对待上网,在平时的教学中,把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网络成为促进学习的工具。利用校园网,组织学生利用电脑编辑小报或制作网页,在校园网上互相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教育学生自律、自警、自爱,提高学生对"网络陷阱"的鉴别能力,随时警惕网络"虚拟游戏"的危害性和毒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