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范文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5-01
社区健康教育是在指定的地域范围内,主要以家属和患者为主体。通过社区护理计划,或者有目的组织对社区患者以及居民传授必要性的教育,帮助患者增进健康知识,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最终提高其社区的生活质量。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在社区开设社区卫生服务培训,从总体上提高国内社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改善生活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尽最大努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保证社区疾病的早日康复。同时,医院也可以适当的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医院和社区之间的友好沟通,促进医院和社区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好的促进社区建设的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宣传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保证社区群众的整体疾病预防意识。本文旨在描述国内社区健康服务教育的发展和现状,重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以此为借鉴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更好的为社区群众服务。
1 国内社区健康教育现状
国内社区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从1934年陈志潜起草的“定县乡村教育实验”文章提及到社区服务的概念开始,1936年,由胡安定、邵象伊成立的中国卫生教育社,以及中华健康教育研究会,为当时国内的健康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说健康教育的思想开始逐步的成型。随后,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国家开展了家庭病床类型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90年初期,大多数城市的社区健康教育工作逐渐的起步和成型,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成型将社区健康教育的方向逐步发展成为保健,预防,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医疗以及康复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其社区健康教育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全国范围内社区健康教育服务的发展和前进。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分析,国内31个省份均开展了社区健康教育服务的试点工作,大概有178个试点城市,占全国总面积的75%以上,并在北京,上海等国家一线城市成立了重点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等。
21世纪初期,国家卫生部根据社区健康教育的现状,又颁布了《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基本工作内容》通知书,其要求地区社区健康教育中心的重要任务是保证社区群众的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工作,同年,魏荃教授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工作经验,对国内的社区健康教育试点城市分析,提出健康教育初步进入社区卫生的六位一体服务体系,但是地域不同导致社区教育服务的难易程度比较大,章莉莎教授等也认为社区教育服务虽然形成了,但是国内的各省市社区服务的规模、形式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政府投入的力度不同,导致其产生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因为政府部门的大幅度支持和投入,起步比较早,较快的形成了社区护理站,初步形成了以社区人群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健康教育服务模式,但是对于国内比较偏远的山区和郊区而言,社区健康教育的认可程度和思想理念的转换就极度的受到质疑,国内各地的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良莠不齐。
2 国内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多样,设计到的生活范围比较广,比如说: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以及活动方式等。社区的卫生服务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的意外事故健康教育;保证社区群众的营养卫生,自我保健,以及孕妇的生殖卫生保健等,环境与健康,职业病及慢性病的防治等等;对于年老体弱的人群二而言,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让其保护好自我的健康检查和体检的工作,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提供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调节等等。笔者从事社区健康教育服务的工作多年,对于社区护理健康的教育,可以从提高医护人员的理论和体制抓起,参考相关的护理书籍和相关文献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自身做起,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和要求。
对于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教育的方式比较多样化,可以根据需要在社区服务中心张贴教育橱窗展板,进行社区民众科普宣传,普及基本卫生常识,在社区中组织群众进行社区卫生健康教育活动;利用现有的社区教育频道进行广播和宣传,另外,也可以根据当地具体的社区健康教育条件和生活质量,将社区的教育工作分成群体教育,小组教育,同时,还可以根据社区教育的具体情况,进行电话随访,家庭拜访等方式展开,组织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技术交流会,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社区群众健康教育普查等等。
3 社区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展望
加强社区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如何更好的提高社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和服务质量,成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神圣的使命,必须根据自身社区的条件,加强社区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当地的社区教育服务工作,进行创新和改革,解决新时期下,健康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出发,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健康教育理论经验和技术,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发展规律,使用现有的手段提高社区的健康教育水准。保证国内社区健康教育事业的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社区群众的整体生活质量,让社区人民的生活更加的和谐、健康和安定。
参考文献
[1] 景月娟.应用PRECEDE模式分析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影响因素[D].山西医科大学 2013,04,34-35
[2] 岳红丽.社区健康促进MI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 2012,05,34-36
[3] 王芳华.社区居民对疾病认知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1,2,34-36
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 玩具设计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oy Design Education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XUE Guo
(Business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now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egan to enter into the direction of entertainment as the carrier. Toy is also given a new concept and scope. At present, universities take the toy design as an industrial design major topic for a thematic teaching and research. Educational toys in the country there is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uneven, the lack of qualified teachers, teaching environment such as lack of limit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market today, faced with rising employment enterprises employing skill requirements, toy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nly through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employees.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raise the level of the actual professional at the same time, training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al skills and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s to meet future educational issues, to contribute to train the true meaning of toy design talents for enterprises.
Key words toy design;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mode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到以娱乐为载体的方向。同时,随着日益提高的工业水平,玩具的生产由小型手工业逐渐扩大为一个整体性的产业。玩具也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和范畴。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生活后,对精神生活渴望也就越来越大。
不仅仅是儿童玩具、很多成年人也对玩具情有独钟,玩具的价值慢慢的已经开始由一种儿时的娱乐器具开始向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收藏增值等各个方面发展。在日常生活娱乐中,所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正因为如此,玩具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玩具相关专业。
1 玩具设计教育国内现状
目前,“玩具设计专业”还并没有收入我国的本科专业目录。目前各个高校的玩具设计专业本科生,大多都设置在工业设计或者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下。目前比较有特色的本科院校有:天津科技大学设在工业设计专业(玩具设计方向)、广东商学院设在艺术设计专业、南京师范大学设在艺术设计专业。
我国最早开设玩具设计专业的高校是天津科技大学,该校在1987年设置玩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2001年开始,玩具设计专业并入工业设计专业,包括产品造型设计和玩具设计两个专业方向,积累近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各玩具企业培养了数百名专业人才,为我国玩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该专业也因此在玩具业具有了较高的声誉。
更多的高校,则是将玩具设计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一个专题课题来进行教学和研究,因为两者在绝大多数基础课程的设置上都是一样的:都需要学习工业设计理论类知识,例如人机工程学、设计概论、材料与工艺等;同时,也都需要学习艺术类基础知识:素描、色彩、三大构成、手绘效果图等;同时,在逻辑思维能力培训这点上,也会同样接触到例如创意思维、设计方法学等课程;以及软件应用课程,例如PHOTOSHOP、corldraw、犀牛、PRO-E这些课程,基本都会安排在大一、大二的课程时间段里。
到了大三学年阶段,玩具设计课程设置的自身特点开始体现,主要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从事玩具产品的开发、研究、产品造型设计的实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所以涉及的课程就更加专业化,将工业设计专业的玩具设计课程分类为以下几个部分详细教学:玩具史、木质玩具设计、毛绒类玩具设计、电子玩具设计、机械玩具设计、木制、竹制玩具设计、玩具安全标准与检测等。
还有部分的高校,玩具课程仅仅是作为一个专业课。例如我院,产品造型设计在大三下学期阶段开设了玩具设计专题课程;动漫专科专业在大二下学期阶段,动漫衍生品设计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学时为60课时左右,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对于玩具专题设计,一般按照玩具的材质或者功能划分为布艺玩具、木制玩具、科学玩具、结构类玩具、场景类玩具等来进行逐一的讲解。而对于动漫衍生品设计课程,教师除了讲授玩具设计外,还要讲解办公类玩具文具的设计。由于课时比较少、内容比较杂、而专业程度和深度不够。
2 我国玩具设计专业现有教育存在的问题
玩具设计专业在中国从起步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仍在专业教学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2.1 专业发展参差不齐
根据前文所述,我国开设玩具设计专业类课程的学校已有30余所,很多高校的玩具设计专业课程都开设在工业设计专业类别下,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发展方向。学校都有自己特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少一个统一的专业标准和交流平台。在教材方面,也并没有学科权威教材,使得专业的发展参差不齐。
2.2 缺乏专业师资教学队伍
玩具设计专业涉及到很多不同种类的学科建设,所以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比较高,既需要产品造型设计、包装设计这类的艺术人才,也需要例如结构工程、电子工程类人才,另外也需要与之辅助的包括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各个领域的专业师资队伍。但由于该专业属于新兴产业专业,起步较晚。各个高校相关对口的专业教师紧缺,大部分学校只能选择相近专业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师、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再培训与专业转型。这就出现了教师对玩具行业信息了解不够、对整个玩具设计制造流程相关环节把控能力不足等问题。在玩具设计领域,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也使得专业建设的开展受到了影响。
2.3 教学场地的局限性
玩具设计,需要了解各种玩具制作的整个过程,而布艺类玩具、木制玩具、塑料玩具所涉及的材料不同、加工工艺不同。所以需要的场地比较大,比较多。模型类制作类课程、场景类制作课程、加工类课程都需要大规模的教学场地和生产设备,各个高校日益紧缺的教学场地和昂贵的教学设备费用成为教学硬件上的两大难题。
3 我国玩具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
3.1 趋势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理论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玩具设计专业教学,无法做到真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无法满足企业对用人岗位能力需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玩具设计专业的学生。
理论方面,主要指的是设计基础课的理论知识掌握,例如设计概论、设计史、产品开发设计与程序、机械制图、玩具造型及结构设计、玩具的安全标准与检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
实践方面主要指的是例如模型制作、游戏衍生品设计、金工实习、电工实习、课程设计、玩具智能控制实训、电子玩具装配实训、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
3.2 趋势二:校企结合的课程教学方法
在具体课程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中,可以尝试将企业项目、或者是企业举办的各类玩具设计大赛直接引入课堂,通过教学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脱离实际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校要求和企业要求的不同,感受学校和社会对设计作品的不同评价尺度。有利于培养更为专业化、市场化的人才。
另外,校企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减少就业与企业磨合时间。并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就业。本学院2010级工造本二班的宋子豪同学,参加全国高校举办的“乐立方”杯科学玩具设计大赛。其设计的作品目前入围决赛,并获邀到知名玩具企业“乐立方”企业进行实习。
当今的玩具设计专业建设,不能仅仅考虑到在学校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相关的制作流程和设计方法,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让社会参与到对学生专业的教学和培养中来。加工工厂、商场、玩具市场、游戏厅、娱乐场所等都是除了学校以外重要的社会资源。同时,通过校企项目合作,解决现在高校玩具设计专业所需厂房不足、专业人才不够的现状。同时,让大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帮助企业发展,为企业的生产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设计帮助。这样实现企业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双赢,从根本上让专业发展得到良性循环。
教学环境与资源合理利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定义设计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评估能力,让设计不再只是“个性化”“艺术化”,而是要让社会资源优化专业,课外调动学生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实践去分析设计问题再整合到课程中。校企结合使得老师和学生更能了解市场需求和提高专业认识,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知识和创意类的帮助,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在市场化进程迅速的今天,玩具设计专业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面对用人企业不断提升的用人技能要求,专业教育只能通过多元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入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当代大学生的培养重点已经从理论化朝着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发展。如何在玩具设计专业中,加强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水平,是检验这一专业开设的硬性标准。同时培养师资队伍的实践技能与优化教学资源来应对未来教育问题,为企业培养真正意义的玩具设计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莉.浅谈玩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2).
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档案学;本科教学;课程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01-02
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是档案学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对学科建设起到了支持和推动的作用。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档案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强调了档案学教育改革对于档案学适应新背景、新形势的必要性,这次会议的召开为档案学专业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从2004年至今,全国三十多所档案高等教育院校相继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着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以黑龙江大学档案专业本科教学为例,对其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寻档案专业本科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档案学本科教学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自1984年成立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在改革变化着。笔者对2007年以来的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分析,以揭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现状。
2007级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17门,具体包括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学概论、中国档案事业史、办公自动化、管理学原理、信息学概论、外国档案管理、档案微机管理、档案法规、信息管理、电子文件档案管理、档案缩微复制技术、实验课程实习(专业);专业选修课22门,具体包括古代汉语、科技信息检索、中国政治制度史(古、近、现代)、社科文献检索、人力资源管理、东北地方史、管理心理学、专业外语、人事档案管理、档案应用软件介绍、特种档案管理、科技情报工作、秘书学、档案行政管理、书法、社会学概论、中国古典名著赏析、历史文献学、方志学、文物鉴赏、档案价值研究、CAD文件管理。2008级专业必修课17门,将信息管理和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改为选修课,增加了秘书学、VB程序设计;专业选修课25门,删掉了东北地方史等一些史类课程,增加了电子政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网站建设等信息技术类课程。2009级专业必修课17门,将办公自动化改为选修课,增加了科技信息检索,专业选修课25门,稍作调整。2010年以后沿用2009版教学计划。
通过分析,可将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的建设现状概括为几下几方面。
(一)课程设置稳定性较强
2007年以来虽然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内容稍有调整,但是专业必修课的门数始终保持在17门,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由2007级的22门增加到2008级的25门,并一直延续至2012级。这说明,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稳定性是比较强的,这种稳定性对档案人才的培养是有益的。
(二)实验课程、实习(专业)有特色
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使其能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更要使其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实验课和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2007年以来每一届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实验课程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相匹配开设的,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而且各大高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成为学生们实习的基地。专业实习成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最有特色也最为出众的一个环节。
二、档案学本科教学课程改革的原则
教学课程改革是完善课程体系的必经过程。只有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档案专业人才。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是课程改革应当遵循的总体原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档案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档案学本科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并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确立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案,以达到完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高素质档案人才的目的。
(一)厚基础
“厚基础”即指档案学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重视档案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基础理论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门类齐全,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档案学专业,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宽口径
“宽口径”就是要以档案学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多个方向发展为辅。1998年,我国教育部在专业调整与合并时,将原隶属于历史学的档案学专业划归到管理学名下,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并列[1]。档案学隶属于管理学,而且又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并列的情况出现后,档案学势必会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信息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产生融合。与此同时,随着图情档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档案学的发展需要相关学科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能促进传统档案学理论向更广阔的方面扩展,而且也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是促使档案学教育向更深、更高的层次演进和发展,从而为培养“宽口径”人才提供了可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档案对历史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档案学专业曾经隶属于历史学,从这两点来看,不能因为档案学专业如今学科属性的改变而放弃与历史学的密切联系。因此,课程体系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类课程需要保留下来。
(三)强能力
实践性强是档案学这门学科的重要属性。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极其重要,因此,实践教学应担负起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中流砥柱的重任[2]。所以说,档案学本科教育应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实践课程调动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的作用。
三、档案学本科教学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物就是变化。改革正是实现变化的有效途径。目前,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问题。而问题的出现,恰恰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来解决。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预测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趋势的过程中,要时刻铭记和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逐步完善课程体系。
(一)基础理论课程改革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的调整,即档案学专业,成为管理学门类下“图书档案类”二级类下的专业。这次专业调整顺应了国际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适应了我国档案事业建设对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3]。既然档案学已划入管理学门下,那么档案专业课程的设置势必要增加管理学方面的课程。而且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丰富档案工作者的管理思想,目的是要用科学的理念、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未来的档案工作者,这恰恰成为改变传统档案观的基础[4]。黑龙江大学目前档案学专业课程中管理学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未能满足培养学生管理思维、管理能力的需要,建议增设此类课程。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资源的作用,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政府将成为档案信息一体化的重要实现场所,电子政务是实现档案信息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今后档案学发展的方向,亦是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这样的背景,对档案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以及计算机编程、网络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应逐步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此外,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发挥与相关学科融合渗透的优势,在选修课方面增加一些例如档案行政管理学、档案社会学, 档案目录学、档案经济学、档案统计学、档案心理学、档案美学等分支学科的课程,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增加学生们的知识贮备。
(二)实践课程改革
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管理型实践型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从黑龙江大学目前档案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是,实验课程和实习的课时如果能更多一些,从学校课堂、实验室、社会三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那么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锻炼,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将更容易实现。
(三)打造专业特色
黑龙江省档案馆因大量清朝满文档案而闻名全国,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的专业特色可以依托于此。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可与黑龙江满语研究所合作,设置偏重满文历史文献开发方向,增设例如清史、档案文献编纂学、历史文献学等课程以辅助满文档案的整理与开发;也可与黑龙江省档案馆建立合作关系,翻译整理满文档案。这种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打造,有利于传承满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更有利于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斌.对档案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4,(2).
[2]陈辉,于元元.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研究――以档案学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
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7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35 [本刊网址]http:∥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是建立社区教育,保证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其目标,因此社区可以获得和谐发展。特别是因为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文化形态存在多元化的特点,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因此必须关注社区教育的实用价值。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即为社区教育,其作用是学校教育不能代替的。社区教育贴合民族的生产生活活动,存在于民族体内。对现阶段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探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特点
(一)民族文化性
社区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开展的基础,其面对的对象是社区的全体民众。社区民族文化是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中药组成部分,同时它们具有自己的独特的特征,与汉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文化体系和内涵存在很大的区别。通常情况下,这些民族传统文化会传承民间的习俗、礼仪、节日、宗教活动等内容。在相关的民间文化活动中,代代相传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重要的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形式得以形成。根据现阶段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经济水平以及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已形成的这种社区教育形式和内容还将在长期存在与发展。
(二)非政府性
我国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集中区域。这些地区受限于历史、地域、交通、经济等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程度、教育发展都比较落后。特别是广大的民族地区,至今传统的农业使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浙西区域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国家的贫困县,有的甚至是国家的特困县。有些村寨距离县城比较近,可以借助条件较好的县城条件发展自己的村寨,如村委会或妇女组织开展一些扫盲、计划生育、妇女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活动。但是没有关于政府性的社区教育的开展计划,大部分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及民间文化活动是属于自发性的。
(三)集体性
民族性、宗教性、集体性和寓教于乐的民间形式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具有的特点。少数民族的社区教育属于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尽管是将礼仪、节日、娱乐、音乐、舞蹈、丧葬等多样化的形式融入到教育过程中,但是其系统性仍然较差,保证社区内每个成员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其发展的目标。此种教育的潜移默化特点,使社区的共同民族文化心理与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的团结凝聚力。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少数民族的社区文化教育与集体脱离,那么教育工作将无法开展;如果少数民族文化的形式、活动以及表演活动只是局限在私人空间内,那么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得不到有效的体现,长此以往该价值就会流失。
二、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社区教育产生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过程,它使教育的外部关系被理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更加贴紧,学校教育更加受到社区内干部、家长爱护与支持,学校与经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被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内部关系也被理顺,办学的指导思想被端正,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培养许多新型的人才,可以对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深入了解并推进,教育质量被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可以享受更多良好的服务。但是社区教育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被推行的时间较短,甚至有些地区仅仅是在部分村社中进行初步探索。现如今最大的困难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条件欠缺,教育自身的辐射功能得不到发挥;改革的一些做法被传统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羁绊,办学的方法是闭门造车,不具有开放性,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应试教育。此后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是坚持排除各种类型的干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很大的促进和推动。
三、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社区支撑体系的完善是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阶段随着我国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存在许多方面的弊端,如发展的单方面性,没有激活社会多方的力量,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协调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发展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多元共进”的社区支撑体系的构建。第一,社区教育制度建设的深化。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保障是制度建设,在制度上得到了充分的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可以得到正确的指引方向。除此之外,由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因此社区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在大方向上保持对教育发展的指引,同时落实的着力点要确定,制度建设的支点设置为领导管理制度,政策运行制度以及督导评估制度,整个社区教育的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第二,社区教育法制建设的强化。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力保证与发展的基石是法制的建设,这也是社区教育的立学之本。所以伴随着社会各界的努力与作用,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得到了加强,或者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社区教育的法律地位得到确定,法律的权威性深刻的展现在社区教育中,是依法办学,依法助学真正体现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社会各界必须注意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的问题不能被忽视,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认同感被大大提高,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社区成员的切身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社区成员的素质与生活质量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政府职能体系的构建是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建设,政府的职能被最大程度的优化,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的宏伟长远蓝图被很好地设计出来,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意义是国家、地方政府、所在社区“三位一体”的政府职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突出。第一,社区教育受到国家的全面关照,政府将制度建设工作转化为自身的职能行为。站在国家的角度,国家统筹规划、设计推行社区的教育制度建设,保证社区教育制度建设极高的权威性,尤其是由中央政府发起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制度体系必须要建立。第二,地方政府被引导使其与中央政府积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是将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保证该操作与中央政府规定的社区教育的基本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制度体系保持一致,出台的配套制度和政策必须要与当地实际保持一致,以保证政府的职能与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保持一致。第三,政府的职能范畴要被调整,相关各部门间的职责分工必须明确。如果职能存在相同或相近性,可以由同一部门承担该职责,保证过去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角色混淆现象得到根本改变,以保证社区教育制度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规范行为。
(三)现代化文化教育的开展是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器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因此需要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文化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人存在这种观点,社区教育的抓手可以选择文化,社区教育本土资源的挖掘工作必须要重视,将本地的特色发挥到最大程度,将特色品牌打造出来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发展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社区教育,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将社区文化关怀,文化主题,文化内涵之路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现阶段,各级政府从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经济、乡镇企业等不同的行政系统投入大量资金,以支持民族地区各种形式教育的开展,以基础教育体系为基础,在民族地区开展成人、老人以及妇女的扫盲教育、法制教育和卫生教育;科技扶贫教育、农村技能培训要得到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农村文化站为基础,使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农村文化教育等活动得以开展。开展上述多样化的教育工作是建立在基础教育基础之上的,开展的核心地区是村、镇、乡,政府各级机构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投入其中。随着民族社区教育发展到自觉发展规划阶段,自发的、非自觉的行为已经不存在。所以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主要由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多样化教育组成,中国社区教育的完整体系主要由其与大中城市的社区教育组成。
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范文5
大边疆战略视野下的“问题”分析
中国西部民族事务管理
中国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
美巴分歧和矛盾及两国关系前景
中印关系的若干问题
西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新一轮西部开发与研究型大学的使命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自然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发挥口岸在兴边富民中的作用
西部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实践研究
新时期西部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中国西部边疆政治制度安全研究论纲
西部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西部灾后农村社区扶贫的思考
西部大学生集体户籍管理问题研究
四川人口城镇化动力机制的VEC模型分析
成都市人口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成都市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研究报告
成都市残疾人公共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残疾人的社会距离初探
优势视角下残疾人就业环境研究
四川省三峡外迁移民生计重建与社会融入研究
外来移民社会融合研究述评
从稳控到整合:社会管理的创新路径
汶川地震后成都市公民意识变化情况及其影响研究
社会工作对灾后社会建设的作用初探
非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伦理困境探析
试析发展政策的包容性特征
西北地区城市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研究
浅析我国反贫困政策的改革之路
西部民族地区个体经济的发展现状解析
西部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及体系构建
西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刍议
西部电视选秀节目的特色与策略研究
欧盟碳排放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西部大开发的立法完善与法制保障
西南地区民族纠纷的类型及法律应对
西部地方政府在中国—南亚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投资布局优化研究
西部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西部地区跨部门政府信息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
西部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华蓥市的调研报告
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的股权投资基金基地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寺无僧”问题现状及对策
时期中国内地会西南边疆传教活动述略
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历史转折点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范文6
民间组织、动员网络与中国民间救灾部门的发展
中国智库:发展、问题与前景
韩国庆熙大学庆熙人类社会研究院概述
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理论:解读与评论
从公民参与角度考察台湾社区治理发展概况
网络社区中的互动:结构、过程与主体
印度农村的善治:公民社会的作用
英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社区基础企业的台湾案例:桃米社区的发展研究
日本NPO与政府的合作伙伴关系:一个初步研究
科技社团的互益性与社会责任
基于治理结构理论的行业协会绩效考核探讨
非营利组织之大学生领导力培训教育研究
城市发展与治理中的社区参与——印度经验
美国社会企业家界定的双重向度及其启示
社会企业的特点、作用与发展现状
英国社会企业的发展现状与认证标准
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启示与趋势
用生命影响生命,做妇女权益代言人——访王行娟女士
化解环保抗争邻避情结的潜在价值:回馈补偿与社区共利之比较
台湾社会企业之组织特质与经营管理挑战:2010年的调查数据分析
从福特基金会看美国中国学研究——评《福特基金会与美国的中国学》
用志愿精神推动社会发展——访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创始人翟雁
尽我所能,人人公益——访壹基金项目管理中心项目官员刘会峰
浅谈美国雪城大学麦克斯维尔学院国际非营利研究中心
第三部门资源困境与三圈互动:以秦巴山区七个组织为例
社会剖析中呈现的芝加哥市政府改革——评《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剖析》
行走于国家和社会之间——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
走进社区服务的“屋里厢”——专访屋里厢公关宣传部经理韩丽蓉
社区营造与民间团体的功能:以中国台湾新竹市为案例
日本的社会企业与横向组织联合:社会企业、社团经济、营利企业和政府机构的独特关系发展
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及向非营利型社会企业的转型
中国艾滋病防治法律政策环境的演变与防艾NGO的合法化——以四川省为例
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的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基于日本农协的考察
建构关于发展中国家中公民社会组织之作用的宏观理论的尝试
“草根”社会学研究学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卢汉龙访谈录
携手同行助力公益——访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副总干事郑俨
“社会创新”教育在日本——同志社大学“社会创新研究中心”掠影
非营利组织推动社区产业发展之社会资本与协力治理:以阿里山有机部落为例
社会组织集聚发展中的政府干预:以国际工商经济类社会组织为例
公益旅游:一种慈善商业模式创新形式——以上海百姓义工“校园变形”项目为研究个案
权利与发展:中国慈善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路径——2014年慈善立法(专家意见稿)比较研究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探索:在台湾寻找世界——评《非营利部门:组织与运作》
让媒体带动环保公益,让公益大众化——访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
公益组织的使命与愿景——访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联合创始人黄如方
国家和社会的建构:相互在场的支配逻辑——评《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
美丽中国:跨越国界的教育实践——访“美丽中国”中国招募与大学关系总监魏杰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