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钱币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钱币文化论文

钱币文化论文范文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技术标准已被公认为是建立技术壁垒、抢占国际市场的利器,是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 段,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标准化浅析。

由于我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关税大幅度降低,关税壁垒将逐渐让位于非关 税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技术壁垒,正日益成为调节国际贸易的杠杆,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为应对我国加入 WTO 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战略,以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在这两方面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造成的损失达到170亿美元,占出口额的5.2%。其中欧盟、日本、美国对我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占很大一部分。从实际现状可以看出,在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上我国企业受到的限制很大。

1.据统计分析,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在51个国家中排名第32位,在2000万人口以上的27个国家中排名第13位。也就是说,中国科技竞争力 在世界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统计显示,在质量认证体系上,美国已经建立了55种质量认证体系,日本则有25种,欧盟已统了9种。在国际标准的采用方 面,20世纪80初,美、英、法、德等国家的国际采标率(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就已达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90%以上是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 (1SO)和国际电工组织(1EC)的标准,而在我国,据统计19744项国家标准中,只有8628项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用率仅为 43.7%。另外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权来看,几乎都被发达国家控制了,在ISO和IEC的992个专门委员会中,仅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五个国 家就占据了62%的干事国席位,而我国仅仅是其中五个专门委员会和分委员会的干事国。没有技术,参与不了标准的制订,当然只能受制于人被动地接受标准,标 准达不到,就只能被其他国家堂而皇之地拒之门外。

2.我国很多企业由于过去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之下,对标准化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专门从事技术标准的研究人员,而只是在 遭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后才亡羊补牢。由于企业对标准战略的参与度不够,在我们国家缺乏起牵头作用的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导致政府不得不出面制定强制性标 准。我们知道,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联度相对于企业与市场来说是薄弱的,该强制性标准可能会与市场脱钩,而且通常政府机构关注的都是国内市场而非国外市场, 这样一来,强制性标准超过自愿性标准,与国际标准联系不紧密,对于行业发展来说都很不利。而从国外标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经验来看,在处理标准和技术法规 关系方面,目前以欧盟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采取下述立法模式,即技术法规仅规定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参见WTO/TBT确定的有关 制定技术法规的正当目标)的基本要求,而所涉及的技术细节则通过指示性引用标准来解决;在没有适用的标准的情况下,法规机构委托标准机构制定相应的标准供 法规所用。这种模式使技术法规和标准紧密联系起来,使标准和技术法规形成了一个统一、严密和灵活的体系,既保证了对于有关方面(例如,一般安全问题)的基 本保护要求,又给了技术发展的自由度。

钱币文化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钦州市

 

《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目前,钦州市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机遇,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中关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发展要求,结合钦州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钦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将钦州建设成为具有岭南风格、滨海风管、东南亚风情的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研究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将为钦州市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价值。

1 钦州市概况

[1]钦州市位于北纬20°54′至22°41′,东经107°27′至109°56′之间,陆地面积1.08万km2,海岸线长562 km毕业论文格式,2009年末总人口371.1万。地处祖国西南沿海,广西南部,背靠大西南,面临北部湾,市区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119km,距北海市和防城港市分别为99km和63km,是我国少有的集沿海沿江优势于一体的沿边经济开发区[1]。客观上已经具备有发展成为门户城市的先天条件。

图1 钦州市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区位示意图

2 构建钦州市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意义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钦州市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承担更多因为自身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各种资源与环境压力,同时地区间产业转移也会给钦州市的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钦州市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能让钦州市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里构建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中有一个明确的指标标准,来规范钦州市的城市空间开发。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是一个用于参考和衡量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动态评价标准,更多的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规范钦州市合理的城市空间开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中对环境可承受能力的考察。尽快制定出符合钦州市资源环境条件的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对指导钦州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 钦州市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钦州市的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区域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巨系统工程。为了使构建的指标体系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同时突出钦州市的特点,在设置规划指标体系时除了按照科学性原则、弹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可比可量可行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外,还应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3.1 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原则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内容,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应选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强度、发展潜力等方面的代表性指标,重点突出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关键指标,体现资源环境对于国土空间开发的约束作用[2]。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对有关区域进行评价,共确定出10个评价指标项,包括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程度、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战略选择等,每个指标还有下级指标。由于未来我国的稳定首先还是受制于资源环境这个系统,所以资源环境类指标占了这10个指标中的6个[3]。钦州市作为后发地区,其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一定优势,但在大规模的开发中叶承担更多资环环境承载压力,因此要特别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以人为本的原则

主体功能区划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其根本意义是为了体现以人为本谋发展的理念,学者樊杰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人均GDP在空间上的均衡发展;(2)在消费层面上实现人均GDP的空间均衡;(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钦州市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可以上四点作为参考依据来确立指标要素,要指标体系中突出这个四个方面的影响。

3.3 统筹陆地与海洋产业,协调区域城市发展的原则

钦州市作为广西沿海城市毕业论文格式,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主体功能区划建设要与周边的南宁、防城港、北海产生一个良性互动,避免在城市职能和产业规划发展中产生重复建设等问题。钦州市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根据上级决策部门统一协调部署,统筹规划。尤其是要在统筹海洋和陆地经济发展、协调区域城市发展方面下功夫。

3.4 突出滨海特色的原则

沿海城市有自己不同于内陆城市的的资源环境特色,因此在规划中要根据海岸带的资源环境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指标。借鉴其他沿海城市成功经验的同时,又要突出钦州市的沿海、沿江的特色,在其他一些相关指标上进行放大,加强,如突出现代港口物流、海洋产业在所有产业中的比重、海水环境承载力和滨海旅游等相关指标。

3.5 动态调整的原则

主体功能区划具有一定的时限性,指标体系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潜力的变化做动态调整。

4 钦州市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石洪华等人的“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与模型研究”中构建的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从开发强度、环境承载力、主要发展潜力3个二级指标层次着手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指标体系要素,共整理出14个三级指标层次及47个具体指标项,并按指标性质类别进行归并,其特点是尽量采取常用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部分指标虽不是常规统计指标亦可经过简单计算获得,便于数据的计算和收集[5],如图2。

图2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4]

根据钦州市的自身特点,结合“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中的城市定位、城市职能、城市发展目标等,按自上而下方法先对指标体系划分出二级指标层次,在二级指标层次的基础上在划分出三级指标层次,由三级层次确定具体的指标项,归并后形成。具体来说要建立全面完整、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符合钦州的指标体系(见表1)。指标体系选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强度、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代表性指标,重点突出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关键指标,体现资源环境对于钦州市国土空间开发的约束作用。

表1 钦州市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层

二级

指标层

三级

指标层

四级指标层

钦州市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

开发强度

经济总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经济结构指标

产业结构,霍夫曼系数,资源禀赋系数

经济增长指标

GDP年均增长率,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毕业论文格式,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地方财政收人年均增长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

经济效益指标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资金利税率,经济效益系数,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产值率,经济发展总体指数

人口发展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文化素质,人口密度

城市化水平指标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总量指标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耕地占有量,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工业用地饱和度,人均海洋资源产量,人均滩涂和湿地面积,海水淡化能力,海洋环境纳污能力,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

资源利用率指标

水资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能源使用效率,自然资源对工业贡献度

环境发展水平指标

“三废”排放量,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三废”处理率,城市交通噪声达标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环保与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发展潜力指标

海路统筹优势指标

污水排放量占海洋纳污能力的比重,滨海旅游产值占GDP的比重,海水淡化量占城市供水量的比重,海港经济与腹地经济的结合度,海洋航运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

城乡结合度指标

城乡人口协调发展度,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度,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度,城乡空间协调发展度,城乡环境协调发展度

钱币文化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 :出土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断代,二是研究当时社会现实,三是研 究经济文化交流。尤其是国际间的交流历史。

钱币是田野考古中的常见之物 ,在考古学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论是考古学界还是钱币学界 ,对出土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研究都不多,尚无专文论及。笔者不揣浅陋 ,试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望方家正之。

出土钱币在考古学研究 中的作用甚多 ,但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断代 ,二是研究当时社会现实 ,三是研究经济文化交流 ,尤其是国际间的交流历史。下面分别讨论。

一、 断代

(一)出土钱币在考古断代中的作用

考古学断代的方法在史前 和历史时期是不 同的。历史时期考古学断代方法,除各 时期考古通用之类型学、地层学外,还特别注重文字材料,如简牍、铭文、碑志等等。在我国,钱币用于考古断代,仅适用于历史时期。

历史上的钱币均有各自的时代特征,这是利用钱币进行 断代 的理论前提。宋代以前 ,有布币、刀币、半两、五铢、开元通宝等钱币,一般无年号 ,但各种钱币的行用均有时间范围。如布币、刀币行用于春秋战国时期,蚁鼻钱行用于战国时期 ,半两钱行用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时期。上述钱币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均各有其行用时间。如“八铢半两”为高后二年(公元前 186年)所铸,“四铢半两”为汉文帝前元五年(前 175年)所铸。其他如货泉、大泉五十等新莽钱币、蜀汉直百五铢、南朝宋孝建、景和等钱币,均有较明确的行用时间,不必一一列举。

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 (前118年),废止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是中国古代行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历时七百多年,被誉为“长寿钱”。经学界各代达人 的努力 ,五铢钱的断代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尤值一提的是蒋若是先生《洛阳烧沟汉墓》一书。蒋氏利用大量的汉墓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将汉代五铢钱分成五型。虽然其中某些细节尚可商榷,但其基本结论经半世纪的考验 ,仍无大谬,受到学界的高度赞扬。在撰成《洛 阳烧沟汉墓》几十年后蒋先生又完成《秦汉钱币研究一书,该书集蒋先生几十年研究秦汉钱币的心得,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此外,北京大学吴荣 曾先生撰有《五铢钱 与墓葬断代》一 文,对磨郭钱、五铢小钱的断代进行了深入研究 ,颇 有说服力 。今 日,两汉五铢的断代已经不存在较大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地方政权并立 ,因此 ,货币的发行混乱不堪 ,多数货币行用不久即颁行新币人们可能认为,这个时期币制如此混乱,断代研究可能会很难 ,其实恰好相反。原因很简单,每种钱币行用的时间不长,正好更准确的表明了该钱 币的所属时间。如梁 四柱五铢 ,钱面上下各 有二星,颇具特征。又如南朝宋 文帝铸重 达八 铢之 五铢钱 ,世称“当两五铢”。这些钱币的时代特征明显 ,于断代十分有利。隋五铢外郭特宽、钱色泛白、“五”字旁有一竖 ,特征鲜明,易于判别,且行用时间较短,故断代价值较高。

“开元通宝”钱也是一种长寿钱 ,始铸于唐武德四年(621年),一直作为主币沿用至五代十国时期甚至清代农 民政权也 曾铸行此钱。唐、五代所行“开元通宝”品种达数 十种,其 区别主要体现在字形变化上。目前学术界已能大致区别 出不同时代之“开元通宝” 。

宋代以来,年号钱盛行 ,往往每次改年号 ,都要发行新的年号钱,此已为学界常识,不必多言。年号钱的发行为考古断代提供 了极大的方便,使断代能更为精确。仅举一例 :广西贺州博物馆 2002年在对临贺故城进行维修时 ,发现一座出土“元丰通宝 ”的墓葬打破红色砖墙 的情况 ,从而判断出红色墙砖 的时代在北宋元丰年间以前。后来再结合文献记载的时期曾对城墙进行过较大工程的情况推测该段城墙为南汉所修 。这样 的例子在 考古工作 中屡见不鲜,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 ,出土钱币为历史时期考古断代带来了极大便利,成为考古学断代研究 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二)利用出土钱 币进行考古断代时的注意事项

虽然利用 出土钱币进行考古断代作用巨大,但在具体操作时有一些注意事项,否则可能得出错误结论。

第一要注意的是晚期地层、遗迹、墓葬等单位出土早期钱币的情况。从理论上看,晚期单位(地层遗迹、墓葬等)可以包含早期遗物 ,而早期单位不可能包含晚期遗物 。因此,在 晚期单位 出土早期钱币的情况是不奇怪的,也是常见的。

第二要注意的是钱币的行用时间下限。一种钱币的颁行时间是其行用时间的上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时代下限却难 以确定,因为颁行新币后原来的钱币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与新币共同流通 ,有时流通时间还甚长,这在五铢 、开元通宝等长寿钱身上体现特别明显。笔者在研究三峡地区秦汉墓时发现:秦半两、汉初榆荚半 两、文帝 四铢半两等半两钱均沿用至西汉 中期,武帝五铢沿用至东汉中期 ,昭宣五铢沿用至东汉晚期。出人意料的是,新莽的货泉和大泉五十也有沿用至东汉 晚期的情况 。管维 良先生曾对魏 晋南北朝 时期 四十批墓葬和窖藏 中的出土的钱币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三国吴的六批材料中汉五铢钱在所有 出土钱币中所占比例最低为 33%,最高为 100%,绝大多数时候为 90%以上。两晋 的十六批材料 中有 十四批 出土汉五铢 ,所占比例最少为 33% ,最高为 100%,有7批。绝 大多 数为 90%以上 。南朝 5例 ,分别为100%、8%、100%、95%以上、66%。北齐 6例 ,仅一例出土钱币3枚,其中汉五铢 2枚。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统计中,出土钱币较多墓葬 中汉五铢的数量均在 90%以上 ,可见 ,当时流通 的主要货 币应该 是汉五铢,只是到北齐前后 ,汉代五铢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笔者认为,各种钱币的实 际行用时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

在上面两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钱币进行 断代就有可能会拔高时代 ,造成断代失误。为此 ,须坚持两个原则 :其一,在出土不 同时代钱币的情况下,应以时代最晚材料作为断代标准;其二,钱币材料要与其他材料 ,如地层关系、墓葬形 制、器物、碑志 、铭文等等结合分析。须知 ,钱币材 料仅是 断代的一个手段,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既要重视出土钱币在考古断代中的作用,但又不能过分夸大。

二、研究社会现实

钱币作为一种特殊 的商品,是财富的象征。在中国古代“事死如 事生,事亡如事存 ”的观念支下 ,不管高下贫富 ,人们都要往墓 中放置一些钱币,这些钱币有的是流通 的实用币,也有的是非流通的 冥币。从随葬钱币的情况可 以窥探 当时社会现实,如社会盛衰、贫富分化、丧葬意识等等。钱币是社会盛衰的一面镜子 ,但利用出土钱币进行社会盛衰研究,需要较多地依赖历史文献 、社会背景来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不打算在这方面多作论述。

墓葬中随葬钱币的多少可以反映社会上贫富分化的程度。以笔者 曾研究 过的三峡地 区秦汉墓为例,西汉早期的 11座墓葬 中,其 中 2座没有出土任何钱币,其余 9座分别出土5枚、6枚、16枚、58枚、63枚、80枚、87枚 、113枚、173枚 ,共 5l4枚,这 11 座墓平均每座约 47枚。西汉武 昭时期 墓 葬共 27座 ,其中没有出土任何钱币的有 9座,出土情况不详的有 3座,除此 以外的 15座墓葬 ,出土钱币最少的是 2枚 ,最多的是 1042枚 ,总数约 2200枚 ,除去不详的3座,其余 44座平均约50枚 。

从上述数据看 ,各墓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最少的连 1枚钱币也没有 ,最多 的达到上千枚。据研究 ,出土 1000余枚钱币的墓葬可能是郡守一级官员或其家人的墓葬。虽然 由于保存状况的不 同,有的墓葬出土钱币数与实际随葬数有一定差距,但由于纳人统计的墓葬数量较多,上述结论应当还是可信的。

为显示孝道 ,加上相信人死后还会在另一个世界生活,仍然需要人世间的一切,因此,古人们往往不惜花费巨资,为死去的亲人打造一个类似于生前的世界,即所谓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汉代是一个 崇 尚厚 葬 的时代 。西汉时期的《盐铁论》“散不足”篇有云:“古者,不封不树,反虞祭于寝 ,无坛宇之居,庙堂之位。及其后,则封之,庶人 之坟半 仞,其 高可隐。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阁,垣阙罘恩。”[9](p2s3)时人王符也指出:“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 ,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镂玉,橘梓梗楠,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 ,广种松柏,庐舍祠堂 ,崇侈上僭”¨。

一个墓葬是否厚葬,可通过陵墓大小、随葬品多寡精粗等方面体现。钱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随葬品,也是体现是否厚葬 的一 面窗 口。以洛 阳烧沟汉墓为例。该墓地的墓葬全为中小型墓 ,即便如此,225座墓葬共出土钱币 11265枚 ,平均每墓出土钱币约 50枚¨ 。当然,这只是考古 出土 的,如考虑到历史上被盗和 自然破坏 ,其数 目将更大。为让读者对 50枚钱有个明晰的印象,我们可以简单地看看 当时人们的赋税和生活状况。

西汉的人头税分算赋和 口赋两种,前者课于成年人,后者是未成年人。算赋 在西汉多时每人 120钱 ,少时为 40钱 ,口赋为 23钱。东汉时继承了西汉的算赋 和 口赋。因此 ,50钱相当于算赋的 41.7%-125%,相 当于口赋的 2倍多。这个数据应该说是比较多的。

我们再看看当时人们在算赋和 口赋下的生活状况。《汉书 ·贡禹传》云 :“武帝征伐四夷 ,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赋税的沉重,引起了人民的赤贫化 ,进而导致社会极大动荡。每座墓葬同样平均出土 50枚钱币的三峡地区情况又是如何呢?东汉晚期三峡地区流行一首谣谚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与。思往邻家贷,邻人已言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在活人生活 尚且如此困顿的情况下 ,人们还情愿拿出这么多的钱币来为死人随葬 ,可见厚葬风气之盛。

三、研究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在历史上多数时间都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从未中断。钱币作为支付、贮藏的手段,是贸易时不可或缺之物。因此在中国境内出土了不少外国钱币,如波斯萨珊朝银币、东罗马和阿拉伯的金币以及 日本钱币等等,在 国外也 出土过不少我国古钱币,尤其是唐宋以来的钱币。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异国钱币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

出土的异国钱币是研究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手段。学术界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丰硕。如夏鼐先生在上世纪 50~70年表了一系列文章,收集统计 了当时 出土和收藏的波斯萨珊朝银币、阿拉伯金币、东罗马金币等,并对其背景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康柳硕先生《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拜占庭金币综述》《从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古代外国钱币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钱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和罗丰先生的《中国境内发现的东罗马金币》等文章也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 。 前几年出版 的戴建兵、王晓岚《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研究》是这方面研究的一本专著。

国外学者也有不少研究文章,如法 国 F·蒂埃里 c·莫里森的《简述在中国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等。

根据 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上述外国钱币在新疆 出土最多,这跟文献记载相符合。《隋书》卷24“食货志”记载:“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从新疆到关中的丝绸之路沿线均有外国钱币发现,甚至在洛阳也有部分出土。据夏鼐先生统计,萨珊朝银币在中国已经出土 2000枚 以上,分属十几位王在位时期,时间跨度从 4世纪至 8世纪。在国外也有不少中国钱币出土,如日本就曾大量出土中国的五铢钱、货泉以及后代的历朝钱币。有的地方出土数量很大,如宝冢市堂坂遗址出土了10万多枚,而山口市大内遗址出土的则有250公斤 。

另外在越南、朝鲜等地也曾出土过中国的古钱币,散见于国内外的报道中,此不赘述。利用出土的异国钱币固然是研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笔者认为,中外古代由于受他国影响而铸造出的钱币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例如,古代 中国的周边 国家 ,如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等国在历史上都曾仿照中国铸造圆形方孔钱。如 日本曾仿铸南唐的“唐国通宝”“至道元宝”越南曾仿铸 “开元通宝”“元占通宝”“天禧通 宝”“至道元宝”“元符通宝”等等。此外,在丝绸之路沿线如新疆、中亚等地出土的一些钱币带有明显的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的特点。如:古于阗国铸造的汉二体钱(俗称“和田马钱”)、古龟兹国铸造的汉龟二体钱 、回鹘钱、察合台钱币等都属此类。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学术热点 ,中国境 内出土的外国钱币、国外 出土的中国钱币以及能体现相互之间货币文化交流的钱币材料都是有力的历史见证 ,对它们的深入研究 ,必将推进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钱币研究正方兴未艾,越来越走向深入 ,与考古学的结合也 日益紧密。本文粗略讨论了出土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三个方面的作用 ,权作引玉之砖 。

参考文献 :

[1] 洛阳区考古队.洛 阳烧沟汉墓[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

[2] 蒋若是.秦汉钱 币研究 [M].北京 :中华书局,1997.

[3] 吴荣曾.五铢钱与墓葬断代[EB/OL].http://www.zisi.net/htm/ztlw2/zggds/2005—05—10—20687.htm.

[4] 齐东方 .隋唐考古 [M].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4.

[5] 胡庆生.贺州市博物馆利用钱币进行考古断代的两例报告[J].广西金融研究,2003,增刊2.

[6] 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 [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 管维 良.“五铢 钱与“五铢时代 ”浅论 [A].重庆市钱币学 会.重庆钱币研究文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8] 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 [D].四川 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5.

[9] 王贞珉注译,王利器审订.盐铁论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10] 王符(清 ·汪继培笺).潜夫论 ·浮侈第十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R].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2] 常 璩 (刘琳校注 ).华 阳国志 ·巴志[M].成都:巴蜀 书社,1984.

[13] 夏 鼐.咸阳底张湾隋墓出土 的东罗马金币 [J].考古学 报,1959,(3).西安土门村唐墓出土的拜占庭金币[J].考古,1961,(8).西安出土的阿拉伯金币[J]考古 ,1965,(8).综述 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J].考古学报。1974,(1).近年中国出土的萨珊朝文物[J],考古 ,1978,(2).

[14] 康柳硕.中国境内出土发现 的拜 占庭金币综述 [J].中国钱币,2001,(4).

[15] 康柳硕.从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古代外国钱币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钱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J].甘肃金融,2002,(2).

[16] 罗 丰.中国境内发 现的东罗马金币 [A].中外关系史 ·新史料与新问题[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7] 戴建兵,王晓岚.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研究[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钱币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许昌 “四比(币)当忻”历史由来 楚国的货币制度

一、许昌发现“四比(币)当忻”铜钱

2011年8月,河南省许昌市文物工作队在对南水北调总干渠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在长葛市增福庙乡曹庄村发掘出土一座墓葬(M1),该墓葬出土了一枚极具历史价值的连足布“四比(币)当忻”铜钱。

该墓葬为竖穴墓,已被严重破坏,仅存底部,清理出4件随葬品。根据墓葬出土的随葬品特征,该墓葬的时代初步定为西汉早期。墓葬共出土铜钱75枚,而“四比(币)当忻”连足方足布仅一枚。据专家称,该布币质地为青铜,绿锈红斑,造型秀丽,文字细峻。布币全长8.7厘米,肩宽1.9厘米,足部最宽处为2.1厘米,重15.8克,平首、平肩、平裆、方足,布身狭长,首部圆穿。布面正中有一道竖线纹,自首直通至裆部。布正面文为篆书“四比(币)”,背面文为篆书“当忻”,得以此名,为两枚连部(见图1)。

二、“四比(币)当忻”名称分析

学术界一致认为布币铸造和流通开始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开始盛行。布币,因为它的样子很像铲子,所以又称铲币,属于中国古代货币的一种,是从青铜农具转变而形成的货币。刚开始的布币还保留着农具的特征,厚而重,留有装配把手的孔,被称为空首布;而后,逐渐变得轻薄起来,利于随身携带,称为平首布。

“四比(币)当忻”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小布,这一点是各位专家学者们都一致认同的,但对于“四比(币)当忻”名称的解释并没有一致性的结论。吴良宝先生认为这种连足布应以单枚为单位,是非常合理的。从连足布的实物及铸范(“货系”4194~4195)看,它们绝大多数都是足部合铸在一起的两枚小布的一个整体,合铸印记非常明显,似不能人为地剪断分作两枚小布。所以所谓的“四比(币)”就是指两枚足部相连、一共包含两枚小布的连足布。另有专家解释说,“四比(币)当忻”是指四枚被凿开后的平首方足布就等同于一忻。

“四比(币)当忻”正面文“四比(币)”二字,其“四”字的写法与秦石鼓文、燕陶文、三晋铜器铭文不同,与包山楚简相一致;忻布的形制与鄂东南出土的“良金”铜钱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按照当时的兑换方式,一枚连足布可以兑换楚国另一种钱币蚁鼻钱十枚,也就是说,一枚小币可以兑换五枚蚁鼻钱,或以四布(两枚连足布)当楚国大布一枚。“当”字《说文解字》云“田相值也”,本义指“两块田相当、相等”,这里是相等、兑换的意思。“忻”字从个从斤,仅见于楚国布币,而三晋的“”字均从金从斤。有的学者把忻解释为重量单位即为二斤,这一点仅供参考。这种钱币在当时也流行一时,但两枚连足的“四比(币)当忻”铜钱,遗存下来的却不多。

三、对楚国钱币及“四比(币)当忻”的历史考究

根据目前出土的货币及历史记载,可以大致推断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铸币主要包括铜贝、布币、郢爰、金饼四种。铜贝形状为凸面椭圆形,似海贝,后人根据其形状而又称其为蚁鼻钱或鬼脸钱。铜贝正面有阴文,常见“贝”字,少数为“君”“圻”等字,意义不明。郢爰,是楚国的金币,或称金钣,金钣上压印的铭文有“郢爰”“陈爰”“专爰”“颖”“隔爰”及“卢金”等。虽然专家至今对“爰”字有不同的解释,但根据郢字,专家考订这种金币为楚国的货币。金饼材质为黄金,与郢爰一样在市面流通并不广泛。本文所讲的“四比(币)当忻”是“布币”的一种。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大都以铜铸为主,少有金币,楚国是当时唯一同时拥有金质币、银质币、铜质币的国家,这与楚国境内黄金资源丰富有很大关系。当时的楚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其冶金、铸造等基础产业都相当先进,钱币铸造技术也空前地高。楚国对其货币铸造和流通实行统一管理,国家掌握货币的生产权和使用权,楚国境内虽有好几个货币铸造中心,不同铸造中心铸造出来的货币具有相同的大小、重量和形状(体制相同),即楚国的货币铸造具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此时的楚国货币形成了自己的系统,不但完善同时具有本国的特色。

“四比(币)当忻”为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3世纪)楚国铸币,此币的铸造显示了当时楚国精湛的加工艺术和楚国南北文化的兼容性。由于当时楚国都城在湖北荆州,和三晋相接壤,连足布是出于对三晋经济交往的需要而铸。当时虽铸量不大,但流通甚广。

在战国时期楚国的铸币中,蚁鼻钱和“殊布当忻”发现相对较多,而“四比(币)当忻”连足方足布作为“殊布当忻”的一种辅助,留存下来相对较少。即使幸存下来,也已锈蚀不堪。而这枚“四比(币)当忻”铜钱,形制完整、文字清晰,实属难得。作为科学性发掘出土的这枚铜钱,为研究战国时期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四、结语

货币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是历史的产物,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货币的发展去探究历史的发展。笔者以许昌发现“四比(币)当忻”铜钱为依据,在分析“四比(币)当忻”名称的基础上,对“四比(币)当忻”进行了历史考究,并通过“四币当忻”分析当时楚国的货币概貌,既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楚国货币提供了历史依据,也为我们深入地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货币发展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天虹. 楚币文“忻 ”字别解[C]//.张桂光.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3.

[2]黄锡全.先秦货币研究四.北京:中华书局,20016(第1版):230-235:近五十年楚国铜贝出土情况统计表.

钱币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字:中国吉祥图案;现代标志设计;民族特色

一、对中国吉祥图案的理解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而吉祥文化贯穿中华文明史,其经过几千年的岁月积累,形成了独特的、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吉祥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吉祥文字、吉祥语、吉祥联,还创造了寄托人们希望的吉祥神和吉祥图案。

吉祥图案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形式多变。主题大多为表现丰足、喜庆、幸福、平安、多子、长寿、升官发财;而题材更为丰富多样:有表现民间神话故事的人物神祗题材(如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等),有带以各种吉祥寓意的植物花卉果木为题材(如石榴、莲花、万年青等),还有各种象征寓意的祥禽瑞兽(如麒麟、凤凰、蝴蝶、十二生肖等)以及各式纹样符号(如、福禄寿、万字纹、祥云纹等)为题材。用以祈求吉祥,避免灾难。

中国人自古喜爱吉祥的心思反映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家居中的地毯、刺绣、家具,日用品中的陶器,建筑中的形式和装饰纹样,服装中的图案与首饰配件,民俗中过年贴春联、换门神、剪窗花、挂年画、迎财神等等都体现着中国人对吉祥钟情的心理。吉祥图案是人们寄托希望和理想,对美好事物向往与追求以及期盼事物朝着完美方向发展的表现。

二、传统吉祥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源远流长,发展到今日已有千年的历史。将传统图案结合到现代标志设计中,是设计出具有时代性、文化性、本土性、民族性、主张性作品的途径之一。但是这样的一种结合,不是将传统图案的外形简单的拷贝变形、运用到标志设计中,而是应该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在这个基础上,在对传统图形进行深层次的变化改造,结合所要设计的标志企业的理念,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标志。

(一)中国银行标志与华夏银行标志

图1为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国银行标志,标志的原形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钱币,自古中国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圆形方孔的钱币外法天,内法地,不仅是古代使用的货币,同时还被视为护身符。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看到钱币自然就会联想起银行,而且设计者在保留钱币外形的基础上,又对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修改,让其内部形成一个“中”字,再配上鲜艳的中国红,快速准确的传达了银行的功能和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即使外国人见了也能明白它是中国银行,不会误会它是日本银行或者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

图2为华夏银行的标志,华夏银行的标志外形以新石器时代的玉龙为原形,玉龙,国宝,被誉为华夏远古第一龙。龙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人被誉为龙的传人,龙是华夏民族创造体现民族精神之魂的寓意性形象。华夏银行标识,以玉龙为原型,结合毛笔书写而成,显示了华夏银行丰富的文化底蕴。玉龙内侧的是体现现代科技的银行卡的剪影,体现华夏银行“科技兴行”的经营理念。这个标识成功的将“华夏”与“银行”、v“传统”与“现代”接轨,展现了华夏银行扎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结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经营模式,体现其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宏伟目标。

(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标志与凤凰卫视台标

图3、图4都是以中国传统的凤凰纹样为原形,凤凰与龙一样,都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神物。传说凤凰是一只美丽的神鸟,只要它出现的地方,就会给那儿带去幸福与祥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将凤凰作为公司的行徽,不仅与航天公司的职能紧密相连,更希望借助这只神圣的生灵,传达给乘客们安全、吉祥、幸福的寓意。

图4凤凰卫视的台标,由两只灵鸟组成,一凤一凰共用一冠盘旋在一起振翅飞翔的图形,使得品牌立意高远,一凤一凰盘旋在一起的形象代表着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与互补,体现着融汇东西,贯穿南北的文化观念,具有明显的民族艺术特色。

(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徽与北京申奥标志

图5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这是一个极富东方文化特色的会徽,会徽将中国传统的印章文化与书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舞动的人,又似北京的“京”字,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

图6是北京申奥标志,由奥运五环的颜色组成一个形似中国结的图形,中国结寓意着吉祥、平安,也体现着每一个中国人心连心,团结一致申奥的精神。

(四)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标志

图7、图8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标志,中国两大通讯企业的标志。中国联通标识采用“八吉盘长”作为设计原形,盘长是佛教传说中的宝物八吉祥之一,它的形状与肠子相似,象征着连绵不断。而“肠”与“长”同音,象征着电讯企业长久稳定、安全吉祥的寓意。

中国移动通信的标志以中国吉祥图案回字纹为基础,经设计改变成三维立体空间图案,意为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标志中含有CHINA MOBILE中的“C”和“M”两个字母,两组线条组合在一起犹如拉在一起的两只手,线条组合的图案放置在代表着地球的圆形图案之中。整个图形寓意着中国移动无处不在、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体现通过他们的服务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标志的色彩采用了体现高科技、现代化的蓝色,标识成功的使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

三、小结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每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经济条件,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随着当代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民族间都面临着极大地资源共享,互联网等通讯方式的便利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更深层级的文化交流。这就要求新一代的设计师,能够放眼世界,立足本国,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对本国民族的、本土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具体设计中,能够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把民族特色元素作为创意的来源之一,结合现代高科技的表现方式,把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使设计作品真正的能够体现出本国的特色,真正的国际化,而不是千遍一律地互相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艳君.《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江南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2]丛慧珠,丛玲,丛鹏.《中国吉祥图案释义》,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3]周莉.《吉祥文化与标志设计》, 美苑,2002年第6期.

[4]艾茁.《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10月 第5卷 第10期.

[5] [美]葛瑞•托马斯. 标志设计 [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钱币文化论文范文6

神游于图片中的库车,迷失于奇特的山水地貌中;神游于文字间的库车,陶醉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神游于朋友口中的库车,辗转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然而,这些都是表象,我渴求西域古国古人和现代人的生活状况;我渴求龟兹文化的深厚底蕴;我渴求“西域乐都”、“歌舞之乡”的美誉精髓;我渴求举世闻名的龟兹文化之发祥地和中外四大文化之交汇地的龙马精神。

在龟兹古渡停泊,依稀看到了那一张张古老的船帆;在库车大寺、库木吐拉千佛洞、雀离大寺、阿艾石窟流连,仿佛感受到了鸠摩罗什等龟兹文化使者们留下的佛光;在苏巴什古城、库车王府做客,与龟兹国的王孙公子、臣民百姓一起“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在克孜尔尕哈烽燧隧道、林基路大坝穿行,仰望着“克孜尔尕哈”姑娘的居所,感动着龟兹王弟的忠诚;在南山牧场放着卡拉库尔羊,与英俊潇洒的牧羊人一起吹筚篥,与美貌公主一起悲痛“千泪泉”,与龟兹国的著名音乐家倾听羯鼓曲《耶婆瑟鸡》。

因库车小白杏而馋咽;因塔里木胡杨而唏嘘;因天山大峡谷而神往;因龟兹乐舞而陶醉;因西气东输而心潮澎湃;更因龟兹王降龙的大龙池而浮想联翩……

我的目光聚焦在水域宽阔,清澈见底,曾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大龙池。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传说:在屈支国的东部有一座城池,城池的北面天祠前有个大龙池,池内有许多龙。有一个叫金花的明君,政教清明廉洁,感动了池中之龙,愿意为国王架车。国王临终时用鞭子触动龙的耳朵,龙随即隐藏到池水中,直到现在。这座城池中没有井,但人们都喝这个池中的水。池中的龙变成人形,和许多妇人交合,生的孩子骁勇无比,跑起来能够赶上狂奔的骏马。如此扩展开来,这里的人们都成了龙种。他们自恃勇力作威作福,不听从国王的命令。于是,国王招引突厥族杀死了这城里的所有人,这座城池也就荒芜了。但是,这些龙还经常出来和母马,生下龙驹,龙驹暴戾凶悍,难以驾驭,只有龙驹生下来的马才可以驯养驾车,因此屈支国多产良马。

屈支国即今天的库车,联想着这样的传说,你是否会情不自禁问:还能否找到那座荒芜的城池?那龙种、龙驹今安在?

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自驾游途经库车的观感。

2011年9月,他两次进入库车。9月13日,首先是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塔里木(塔中)石油基地出发,沿沙漠公路北行,在轮南入S165库东公路西行,再折北行入G314国道西行,沿途风光秀丽、景色迷人、道路宽阔,他不停地按动照相机快门。进入库车县,没多作停留,只在库车附近吃了碗拉条子就继续西行去阿克苏了。再从阿克苏到喀什,沿昆仑山北麓东行到和田、民丰,再次穿越522公里的沙漠公路,绕一周后又回到库车城区,此时已是9月16号。接着从库车入G217国道,即著名的独库(独山子―库车)国防公路,进入库车大峡谷。库车大峡谷中的一处,恰如的“布达拉宫”,引人入胜,拍照留念。

沿此国道一直走到巴音布鲁克草原,其间属于库车的境地也不知道是在哪里划分的,山谷形胜,大龙池也在其中。这位朋友边叙述边回味,感叹:在新疆,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信马由缰的,才能真正感觉到天高任鸟飞的豪迈!

还有一位网友,他是一位新疆的公路建设者,也是一位勇敢的徒步摄影师,更是一位天才的写作者。他利用工作之机,凭借自强奋进的精神,几乎踏遍新疆的天山南北、大漠雪域;他更用相机和纸笔记录了新疆的秀丽和神奇。

他也曾为筑路而在大龙池边搭棚而居。

他拍摄的大龙池,远处是白皑皑的雪山;中间是绿油油的针叶林带;近处是蓝汪汪的龙池水域。龙池分大、小龙池,有瀑布和暗河相通。现在由他们修建的公路,可以直达龙池附近,使大、小龙池成为了库车乃至新疆一处独特而秀丽的风景区。为此,他很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同时,也掩饰不住他对因筑路而长眠在大龙池畔的三位战友的深深怀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龟兹文化的发祥地、西域三十六国中较大的城郭国、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塞,库车更是人杰地灵。

如今的库车,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正在积蓄力量,待机遨游苍穹。

库车县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并且每年按10%的比率增加列入财政预算,重点用于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宣传促销、农家乐补助、旅游纪念品开发等方面。

对在国家级一般期刊和疆内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关于库车旅游业发展的学术论文、论著,反映地方民俗的中、长篇小说及电影、电视剧剧本作者,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奖励。对创作反映库车并以县城乡村风貌为背景拍摄的电视剧、电影,给予剧本作者每集1万元的奖励,作品播出后性奖励拍摄作者50万元。这样的消息,对于空腹爬格子的写作者们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鼓励和福音。由此,库车县委、县政府开发旅游业的力度可见一斑。

如今的库车,既有底蕴深厚的龟兹文化,又有不断开发的独特山水,既有政府政策支持,又有龙马精神的人为动力。我愿意相信: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旅游胜地,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是人人向往的神奇之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神游毕竟认识不足,有朝一日如能亲临库车,去触动“龙马精神”的底蕴,那应该是人生之最大幸事,我期待着……

相关链接

唐王城遗址

俗称“大黑汰沁古城”,唐代龟兹军马饲养基地的监牧使城。唐王城遗址位于库车县城东南,塔里木乡东北约15公里处。其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墙垣长260米,南北宽约160米。四面墙体均有向外延伸的“马面”建筑,其外有瓮城建筑遗址,东西长约13米,南北长约34米。依古城的南墙外接筑一座城垣,新接筑的城墙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00米,城内保存有枯井遗址。

古城外的西北隅有三座高大的墩台遗址,其上残存有土坯建筑遗址、佛寺遗址等。地面散露着冶炼铜遗物、建筑物构件以及铸造龟兹小钱的陶范等。古城多次出土汉唐钱币,雕饰的建筑构件和陶、玉、玻璃、铜、铁等质地的文物。

相关链接

苏巴什佛寺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