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近年企业并购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近年企业并购案例范文1
[关键词]企业并购组织文化文化整合作用
在全球范围内,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2006年上半年全球并购市场发展迅速,并购交易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6%,创2000年以来最高纪录。中国并购市场2006年上半年发展良好,跨国并购总额超过20亿美元,其中传统行业的跨国并购事件总数最多,平均规模也最大。然而,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大并购,结果却有些令人失望。据著名的企业咨询公司凯尼公司调查,以往并购中约有70%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约有50%甚至出现了利润下降的情况。调查研究还表明,忽视组织文化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并购的失败。本文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论述组织文化在企业并购中的关键作用,期望能对我国企业并购提供指引。
一、组织文化及企业并购理论简述
根据近年来对国内外并购案例的研究,并购双方能否接受对方的文化,员工能否真正合作,组织文化在企业并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及作用。
1.组织文化
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复杂体系,包含信仰、价值观、制度、规范、语言、器物、装饰等,其功用在满足人类生理及心理的需求。
不仅社会和国家拥有文化,每个组织也有其独特的文化模式。Schein认为,当组织在面对外在环境的适应问题,及组织内部的整合问题时,会逐渐发展出一套基本假设,并藉以传授给新进的组织成员,而这套假设就是组织的文化。
我国学者张德归纳各家学说,认为组织文化就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合,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2.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英文merger&acquisition(简写为,M&A)的通常译法,它是“兼并”(merger),“合并”(consolidation),“收购”(acquisition)以及“接管”(takeover)等概念的统称,既区别于企业重组、资产重组等概念,又区别于战略联盟。从本质上看,企业并购是指在市场经济的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企业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签定一组市场合约的形式合并为一个企业的行为。
二、文化整合的模式研究
对于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应采取怎样的模式,理论界争论不一。研究者认为,根据组织文化的特性、并购企业在并购后得到的控制权范围、并购方面临的风险大小可以将组织文化整合模式概括为四种模式:吸纳式、渗透式、分离式和文化消亡式。
1.吸纳式文化整合模式(Assimilation)
被并购方完全放弃了原有的习惯、惯例、价值观及基本假设,全盘接受并购企业的文化。并购方对被并购方拥有最大的控制权,整合风险极小。奈哈迈德(Nahavandi)认为这种整合模式理论上看来非常简单,但操作起来很困难,只适用于被并购方企业文化很弱且对并购方组织文化有认同感这样一种情况。
2.渗透式文化整合模式(Integration)
并购双方在文化上进行平等的沟通,取长补短,所以又被称为“平衡式整合模式”。伊万斯(G.Evans)通过分析丹麦最大两家银行的并购案例指出,渗透式文化整合模式主要适用于并购双方组织文化各有优缺,强度相似,彼此都较欣赏对方的组织文化的情况。而且他认为与吸纳式相比,这种模式的操作性较强,但是并购方将放弃部分控制权,承担的风险增大。
3.分离式文化整合模式(Separation)
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在文化上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双方的文化变动都较小。夏普罗(H.D.Shapiro)、彼克(Pickcr)等人都曾分析过这种整合模式的可行性。他们认为从理论上讲,选择分离式文化整合模式需要满足两个前提:被并购企业拥有优质强文化,企业员工不愿放弃原有文化,并且并购后双方接触机会也不太多,文化不一致不会引起太大的矛盾冲突。所以,他们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整合模式总体上可操作性不如渗透式模式。
4.文化消亡式文化整合模式(Deculturation)
并购企业文化变动很小,被并购企业放了原有的组织文化但同时又不愿接受并购企业的文化,因而处于一种文化迷茫的状态。贝瑞(J.W.Berry)和安尼斯(A.C.Annis)认为这种模式既可能是并购企业有意选择的,也可能是文化整合失误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消亡模式与具说是一种文化整合模式,不如说是文化整合失败的结果。所以,在任何情况下,被并购企业都不会愿意选择这种模式。
三、组织文化在企业并购中的关键作用
企业并购本身只是一个过程,其目的是追求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并购的整合过程并不止于并购交易的结束,而是从并购前的可行性分析到并购后新企业的管理,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并购就像在做人体器官移植手术,手术是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其操作过程是否顺利,更取决于手术后是否引起组织上的抵制和排斥。因此,并购后各种要素的整合就显得更加重要。
作为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组织文化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既是原有组织文化模式被打破的过程,又是新组织文化模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组织文化相互交融、整合的过程,是企业群体的共同意识、共同价值观调整和再造的过程。所以,企业并购后进行必要的文化整合是保证并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但实践证明,目前,许多企业仍没有对并购后的整合尤其是文化整合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为达到获取必需的资源、降低成本、新业务战略转移、优势互补提高经营效率、扩大市场份额拓展市场协同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以及财务协同效应等目的而开展并购活动时,人们往往只重视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合并重组,却忽视了双方组织文化的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并购的结果。
四、思科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思科自成立以来到2005年末,已经收购了105家公司,思科公司技术产品有三分之一来自并购,而思科公司并购上百家公司的成功率已达70%。超越微软与奇异,思科公司在其进入的每一个领域都占有第一或第二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1.典型案例介绍
1998年以前,思科还没有自己专门的光纤技术,并有被挤出市场的危险。在这一年,它买进了Cerent公司9%的股份作试探性持股。接下来的一年,思科的钱伯斯与Cerent的首席执行官卡尔·鲁索就坐到了一起谈判收购事项。同年8月中旬谈判价格敲定。8月下旬,当Cerent公司的员工聚集在一个饭店的舞厅时,鲁索先生向员工宣布公司被思科收购。在大家还没有来得及反应时,思科公司的并购同化专家吉歌格斯小姐立即开始工作。她和助手给思科员工每人一个文件夹,里面是思科公司的基本资料,加上主要负责人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还有思科和Cerent两个公司的假期、医疗、退休等待遇的对照表。两天之后,思科公司主持了几次对话,目的是减少Cerent员工的顾虑,全力投入工作。11月,思科正式接管Cerent,变化开始加快。星期一Cerent员工为新的工作卡拍照,星期三大多数员工都领到了新的工作卡,40个思科技术专家在周末一天把Cerent的电脑调整成思科的系统。尔后,一切走上正轨,开始正常运转。几年来,Cerent公司的400多员工只有4个离开了思科公司,而公司收益越来越令人羡慕。
2.组织文化与并购
以下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思科并购之路的成功关键。
(1)组织文化差异较小
在企业并购行动中,双方组织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影响并购的成败;特别是在跨国的企业并购中,不熟悉彼此的文化往往会种下失败的因子。
思科选择的并购标的,都是美国境内(特别是硅谷内)的新创科技公司,与思科本身的文化差异较小,因此并购较不易遇到文化方面的阻力。
(2)共同愿景
组织文化的核心部分──精神层,指得是为组织中的领导者和成员所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和道德原则等,包含组织经营哲学、组织精神、组织风气、组织目标、组织道德等。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愿景和经营哲学,若是并购者和被并购者的愿景不一致,则组织文化的整合将发生困难。
思科在实际采行并购措施前,必然会先考察双方愿景和经营哲学的兼容性。特别是在对网络产业的前景、企业在网络产业中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双方必须有绝对的共识和默契,否则宁可放弃并购行动。
(3)基于核心文化的并购标的选择
思科的并购行动,不像许多大型企业纯粹是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和打击竞争者而进行并购。相反地,思科的并购都是基于核心组织文化考量的结果。
思科的核心文化是“以客为尊,以人才为本”。思科并不把自己限定在生产某一类网络产品上,而是自我定义为网络服务的整合提供者,客户需要怎样的产品、服务,思科就要想办法提供。而人才则是硅谷企业共同的资产,惟有借着高技术、高热诚的员工,才能产生不断创新的动力,并持续满足客户的需求。
(4)重视后续文化整合
组织文化是在组织长久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外部环境的变迁、内部的整合,所逐渐形成的一套整合性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等的整体。由于文化是经历长久的时间而发展成的,因此文化的变迁和整合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功。
思科非常重视并购后的文化整合过程。它针对每一项并购案成立项目小组,专门负责双方软、硬件方面的长期整合事宜,特别是重视人员、信息系统和企业惯例方面的整合。在人员、信息与惯例三方面都获得良好整合后,组织文化才能以较快及较稳定的脚步,逐渐完成整合。
参考文献:
[1]孙俪芳:企业跨国收购之整合程序探讨[D].台湾中兴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
[2]Smelser,N.着,陈光中、秦文力、周愫娴译:社会学[M].桂冠出版社,1996
近年企业并购案例范文2
全球企业并购的新动向
一般认为,企业并购在西方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出现。自19世纪至今,全球已发生了五次企业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此次并购以横向并购为主,表现为有竞争关系、经济领域相同或生产的产品相同的同行业之间的并购。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15至1930年之间。此次并购则以纵向并购为主,其形式是大企业并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并购交错共存。第三次并购浪潮是在20世纪50-60年代之间,60年代后期为阶段。此次并购的特点是以混合并购为主,即大的垄断公司之间互相并购,并产生了一批跨行业、跨部门的巨型企业。第四次并购浪潮出现在1975-1992年间。此次并购的最大特点是并购后所形成的产业规模达到空前的程度,并购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第五次并购浪潮始于1994年,自1998年以来,并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动向。
1、首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并购。西方经济界普遍认为,1998年以前的企业并购浪潮,严格他说只能称为美国企业并购浪潮,因为美国之外的区域基本上都未卷入。自去年以来,企业并购浪潮几乎席卷全球。去年,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并购额大幅度上升,如日本1998年前9个月的并购额就高达63亿美元,而1997年同期不足8亿美元。1998年欧洲企业的并购总额8500亿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60%还多。今年初以来欧洲再掀并购之风。分析家指出,目前欧洲大陆的企业正在向美国企业在80年代所经历过的方向发展。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欧洲出现企业并购狂潮的真正原因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全球性的合并浪潮给欧洲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二是欧洲资本市场的膨胀给企业合并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三是欧洲优秀企业的管理者们已经在价值创造方面学会了一种新的盎格鲁-美利坚方式,即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欧洲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2、发展中国家加入企业并购浪潮。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受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和为了迎接来自外国企业竞争的挑战,也加快了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的步伐,其中东南亚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几个国家表现尤为突出,这些国家的银行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购之风日盛。
3、跨洲和跨国并购频繁。1998年以来,国际上许多巨型公司和重要产业都卷入了跨国并购,美国的许多大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大量进行同业收购,如美国得克萨斯公用事业收购英国能源集团;美国环球影视公司收购荷兰的波利格来姆公司等。而海外公司收购美国公司也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和快节奏,如德国的戴姆勒收购了美国的克莱斯勒;英国石油公司对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的并购。发生在欧洲和亚洲内部的跨国并购之风也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增长势头,如英国制药企业收购瑞典的制药企业;法国的石油公司收购比利时的炼油厂;菲律宾黎刹水泥公司与印尼锦石水泥厂的合并等。进入1999年以后,跨国并购更是异常迅猛,先后出现了福特收购沃尔沃、英美烟草公司收购荷兰乐福门和法国雷诺汽车收购日本的日产汽车等跨国并购案例。
4、强强联合迭起,巨额并购案例增多。去年末,艾克森以近790亿美元的价值收购了美国的美孚公司,创下西方企业并购史上的最高纪录,从而缔造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今年4月,美、英、日三国的通信企业联手合作,成立了全球最大的通信集团。经济学家们认为,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更多的企业为维持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5、同行业横向并购多,跨行业并购少;合作型并购增多,恶意兼并减少。1998年以来的全球同行业横向并购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石油、化工、钢铁、汽车、金融、电信等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在同行业并购中,有两个重要趋向:第一,电信业成为并购最频繁的行业。以去年的美国为例,该国信息产业的合并总额较上年增长了386%;第二,服务行业并购案例居多。这充分说明了各国企业正加紧调整本国产业结构,并试图在服务行业争夺更多的世界市场份额。
企业再掀横向并购之风的动向表明,规模效应随着跨国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值得指出的是,自1998年以来,企业在出现并购行为的同时特虽强调合作。据调查,去年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并购协议,都是在当事双方经过谨慎选择、长时间接触、耐心协商和洽谈之后达成的,没有再次出现80年代的恶意并购行为。
6、跨行业并购在高新技术领域兴起,并出现了一股引人注目的产业融合潮。
自1998年底至今,高新技术领域的并购出现了十分明显的产业融合现象。通过并购实现产业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业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并使数字化技术向通信业、娱乐业等许多行业迅速渗透,给产业性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甚至创造出一些新的产业。例如雅虎与福克斯公司联手以及美国在线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联合等,就是媒体业同网络业相互融合的实例。并购使产业融合迅速进行,必将对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已给予了极其充分的关注和研究。此次全球并购浪潮的另一显著特点表现为,并购是一种战略驱动型的经济活动,是企业着眼于未来竞争的战略性行动,不是出于目前的经营或财务压力,而进行股票市场炒作的短期战术行为。因此,经济专家们指出,只要跨国重组和结构调整没有完成,全球性的并购活动就会继续下去。国际经济专家还指出,此次并购浪潮是以合作型和换股方式为主,并不需要大量的现金投放和股市交易,因此不会出现像30年代早期或60年代后期那样的由企业合并引发的大的股市动荡。这一特点也为此次并购浪潮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球企业并购的原因及背景1998年以来全球企业并购出现新动向并非偶然,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的反映,也是全球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力加剧、技术进步加决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和技术进步。据分析,全球企业并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90年代初,区域经济集团化打破了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传统的国际贸易壁垒呈现被区域壁垒取代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贸易转移效应,导致原来以出口方式进入市场的区外公司因受到歧视而只能以直接投资代替商品出口,并选择在一体化区域内部并购企业进行直接生产。
·世界市场的供给能力增长快于需求能力的扩大,是导致企业并购的必然结果。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也焕发生机。产业迅速发展与市场扩张缓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扩展自身实力,增强竞争力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另外,高技术的迅速更新、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张也为本次企业并购提供了前提。
·作为全球一体化的一部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为本次跨国并购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据分析,1998年欧洲许多并购案都是着眼于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而着手的。一体化完成后,欧洲的经济国界将逐渐消失。统一货币欧元的面世,使欧洲的洲际型金融和股票交易市场的建立也势在必行。可以想见,欧洲金融市场的建立,将为欧洲内部及跨大西洋的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也为欧洲跨国并购带来新的便利和动力。
·信息技术突破性发展已经并正在成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由信息技术突破而引发的组织管理制度创新洪流,正将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种推动在金融业、银行业的效果最为明显。在1998年全球并购中,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占整个并购总额的40%以上。·西方国家政府近来对企业并购放松限制,对本次并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企业并购尤其是横向并购容易形成垄断,西方国家对此一向比较慎重。但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国界的约束力不断减弱,在一国国内某种商品独霸市场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基于此,近年来,从美国到欧洲、从西方的商界到政界都开始对企业并购变得容忍,甚至支持。全球企业并购可能造成的影响
本次全球并购浪潮可能会对国际经济和其他有关方面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区域集团化的分隔局面,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增强在对地区经济的合作和整体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妨碍了不同集团的国家间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大规模跨国企业并购不仅是对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突破,也是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地区经济集团化运动所产生的封闭性不良后果一定程度的纠偏。
其次,它将对当今处于低迷的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自身实力的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通常也将得到提高。这些合并后的企业群对所在国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最终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第三,它将进一步加速生产国际化进程。二战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促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国际生产协作体系,此次企业跨国并购无疑将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跨国公司的发展进而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第四,它还对国际间的反托拉斯法和企业管理制度发出了挑战。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机构。但管理重点、标准和程序各不相同,给跨国并购带来障碍,甚至相互冲突,而且使并购案耗费时日和行政费用,增加并购成本。目前,美国司法部正着手研究同其他国家的跨国并购协调问题。一旦具体方案出台,必将对许多国家企业和外贸的立法和司法造成重要影响。
近年企业并购案例范文3
本文通过对农业企业区域内并购行为的研究与分析,预期农业企业并购的发展趋势,以期从投资银行实务的角度对农业企业区域内整合与并购业务提出一些建议。
二、区域内农业企业并购的特点
本文所指的区域是指作物产区或农业产业化企业所辐射的单个市场界限的地理区间;本文所指的区域内并购是指并购主体处于同一区域的并购行为;本文所指的跨区域并购是指并购主体处于不同区域的并购行为。在我国,农业企业区域内并购与跨区域并购现象同时存在,但两种并购行为有着不同的目的与方式。一般跨区域的并购行为大多是一种战略性的横向并购行为,而区域内的并购行为多是一种战术性的纵向并购行为,而且被并购的对象与载体也不尽相同。
(一)区域内并购的目标
区域内并购的目标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企业而言并不完全相同。对于大规模的全国性企业来说,区域内并购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跨区域投资、并购后的整合。例如伊利集团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产能、奶源、渠道,伊利的跨区域战略收购对象一般都是加工型生产企业,例如其在新疆收购兵地天元、在福建与长富乳业合作,最直接的效果是解决了产能问题,但被收购企业所掌控的奶源并不能完全满足伊利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在战略并购后对当地的奶源基地进行区域内的并购整合。
对于中小型地方性农业企业来说,大多是依托当地特殊的农产品资源,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或销售,还没有形成战略性的跨区域并购的能力,其区域内并购的目标主要是快速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例如,辽宁某粮食加工销售企业,从销售环节发展起步,利用当地粮食的优良品质,形成了独特的销售模式并快速发展壮大,但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原粮供应不足、零散收购的原粮质量得不到保证、收购价格不稳定等问题的制约。该企业通过控制国营农场、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等方式实现标准化生产,保证原粮的供应质量与数量,并通过收购当地收储仓库和加工厂实现了产成品的自我加工和供应,构造了区域内完整的产业链。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大型农业企业还是中小型农业企业,区域内并购行为的主要目标是以原料供应为核心的纵向并购,同时关注扩大产能、降低成本、渠道建设等重要问题。
(二)区域内并购的形式
区域内并购案例中最常见的形式是通过资产或股权转让实现并购,此外,通过划拨方式实现并购的案例在国资系统中也比较常见,近年来利用托管方式分步实施并购的形式在一些并购案例中也得以应用。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很多都改组为公司制企业,因此,股权收购逐渐成为区域并购的最主要的形式。
从并购双方的关系来看,大多数并购行为是收购与被收购的关系,前面提到的辽宁粮食企业的并购案例中,采取的就是整体收购的吸收合并方式,对收购后的收储仓库和粮食加工厂经过再投资改造,已经可以满足企业目前经营需要。合作、合并的并购重组案例正在逐渐增加,例如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股东将其下属5个单位的资产和股权进行合并重组发起设立新的股份公司,整合后的股份公司形成了以北京“菜篮子”工程为主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具有较大规模且效益良好的上市公司。
(三)区域内并购行为的参与者
从参与并购行为的各主体来看,一般收购方多为工业加工型企业或商业流通型企业,被收购的对象多是收购方的上游企业,是一种后向一体化的纵向并购模式,这种并购关系符合国家“以工带农”的基本思路。
从收购方的企业性质来看,民营企业较多,这些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原来的乡镇企业、村办集体企业转制而来,是与本地众多同质化企业竞争后的生存者。这些企业度过幼稚期后,发展速度非常快,多数已经成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着从中小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蜕变期,这些企业对区域内所处行业有着强烈的整合欲望,同时也具备相应的整合能力。这些民营企业未来仍将是区域并购的主力军。在区域并购行为中,除民营企业以外,国有企业也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一些规模较大、经过改制的国有农场和国家控股的粮食流通企业在区域并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从被收购方来看,多数为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些企业都有较好的资源,通过并购这些中小企业,一方面可以拉长产业链,消除不必要的竞争,同时还可以掌控原料供应。此外,从控制原料、建立产业基地的角度来看,国有农场也一直被视为并购的重要目标。
三、区域内农业企业并购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的政策引导下,大量的社会资源向农业转移,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农业生产科技化、农业企业规模化等特征,这些新的特征使得农业企业并购行为也出现新的趋势。
1.以控制原料为目标的纵向并购仍为主流。农业资源是有限的,在农业企业竞争发展的过程中,掌控原料供应成为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在我国土地、草地、森林、水面资源已经接近充分利用的状况下,重新配置现有资源的最好手段就是收购兼并。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农业领域,以争夺原料基地为目标的纵向并购行为仍将是区域内农业企业并购的主流趋势。
2.科技型农业企业成为区域并购的生力军。科技型农业企业成立时间较晚,对农产品原料需求增长较快,重新建设新的原料生产基地难以适应其发展的需求,所以其更愿意以并购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吸纳原料生产企业或原料生产基地。以玉米深加工为例,随着变性淀粉、聚乳酸等新产品的面世,技术发展催生了一大批具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型加工企业的诞生,这些科技型企业依靠核心技术和强大的盈利能力成为区域并购中强有力的新生力量。
3.农户将成为被并购的对象。在下,全国大部分土地已经分散到众多的农户手中,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种分散的土地使用权成为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的瓶颈。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对土地承包权也有流转的要求。这种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需求与供给的碰撞形成了新的并购基础。重庆市工商局率先允许土地承包权人股,使农业企业利用股权来承包农户手中的土地成为可能。
另外,农民专业户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如果通过产权关系将他们直接纳入农业企业进行规范管理,经过少量再投资,实行标准化生产,也可为农业企业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四、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1.并购方案设计缺乏专业性。区域内的农业企业并购行为大多是基于实业发展的需要,很少有长期的资本市场运作战略规划,在并购方案设计过程中很少有中介机构参与,方案设计缺乏专业性,甚至有些重组行为反而成为未来上市运作的障碍。在实际案例中很多企业重并购轻管理,在完成并购行为后,对新并入的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整合,其经营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发展战略都缺少明确的目标和定位。
2.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模式。农业部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转包、互换等行为作出了规定。而实际中,上述流转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农业企业的发展,于是又有很多地区开始试行“股田制”。重庆市工商局关于农户土地承包权可以人股设立公司的规定,证明农户土地入股在法律上没有障碍。但至少还有两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一是如果农业企业经营亏损、倒闭,农民的利益如何保障,的基本国策如何继续执行;二是农民土地人股后就变成真正的无产者,如何保障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将是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3.国有农场改制没有与区域农业整合紧密联系。我国国有农场近2000家,占地5亿多亩,拥有规模化的土地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国有农场的身份性质不确定,定位不确定,很多国有农场经营状况不甚理想。近年来,国有农场都在研究改革,寻求二次创业,但国有农场的改革还没有与区域农业的整合密切联系起来,国有农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4.金融支持不足。农业企业并购中大多数是以现金方式支付,而区域内农业企业并购很难取得银行的支持,大型企业并购行为中常用的杠杆收购手段在区域内农业企业并购中很难应用。农业企业融资难限制了农业企业的发展,尤其限制了农业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机遇。
五、对区域内农业企业并购的建议
(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设计
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掌控作为原料的初级农产品供应,而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以土地(包括水面、林地、草地等)为基础的,所以农业企业并购最终要落实到企业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在我国的基础上,农户土地承包权的流转还没有成熟完善的模式,从并购的角度来看,股份制是并购的基础,所以本文从“股田制”的角度来简单探讨农户土地入股的思路。
1.成立农民土地合作社。农民土地入股要有“牵头人”,这个“牵头人”应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由农民自发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社来代表农民履行股东职责应是一个最佳的选择。此外,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上限为50人,证券法规定发行股份超过200人为公开发行,应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合作社代表农民人股可以合理地规避以单个农户人股导致的股东人数“超标”的问题。
2.股份权利设计的特殊考虑。由于我国土地家庭承包制度是一项基本国策,且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法律法规,所以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形成的股份(下称“土地股”)的权利必须与其他普通股有所区别。在我国优先股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但实践中可以在公司章程中对土地股给予特殊的规定,以使其具有优先股的特征。可以规定在公司亏损达到一定程度后,赋予土地股转变为债权或“退股还地”的选择权;也可以规定公司必须保持一个固定的现金分红比例以满足没有其他劳动收入的股东基本生活需要。山东宁阳郑龙村186户村民通过入股方式成立合作社,每亩地为一股,每股每年保底收入400元,年终分红至少300元,如果农民愿意在合作社工作,则每亩地收益可达到3570元,合作社通过这种方式已经集中土地500多亩种植有机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股田制”创出一条成功之路。
3.关于股份的转让。转让土地股就意味着土地承包权的转让,所以这部分股权的转让还要符合有关土地承包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本文中土地股的转让又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农民所持有的土地合作社的股份转让问题,另一个是土地合作社所持有的公司的股份转让问题。公司在设计引入土地股的方案中,应根据各地区发展的不同基础设计出有利于保障农民利益和公司发展的规定。
(二)加快国有农场的改制
国有农场有人员和土地规模优势,更有国家政府支持,相对于农户来说,其土地产权关系转换比较容易,更容易通过合作等方式与生产型或流通型企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大型农业企业。国有农场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通过招商引资、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与农业科研院所、加工企业、流通企业联姻,或者直接向下游投资,力争创出一条以工带农、科技兴农之路。
(三)加强对农业企业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应加强信贷产品创新,为企业并购提供过桥贷款。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强化企业内控,提高管理水平,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互利关系。
在间接融资不足的情况下,各类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资产重组快速壮大企业规模,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战略投资等直接融资的方式引入企业发展的资金。
近年企业并购案例范文4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并购;会计处理
2017年是我国经济结构化改革中的重要一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及市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完善,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放缓成为了当前宏观环境中的大趋势。经济发展的放缓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从2016年开始各个产业并购整合逐渐开始加速。2016年全面发生企业并购案例数量3013起,平均个案并购金额约为7.82亿元人民币。2017年后,在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和背景下,企业的合并和整合将成为行业发展中的一大重点。在企业并购环节中,财务会计处理措施对保障企业并购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并购内容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及发展环境下,我国各行业中企业并购的现象在逐渐增多。目前,随着各行业间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一些经营不善、管理机制不灵活等问题的企业,逐步走上了衰败和破产的道路。企业并购作为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对实现各行业经济良性发展,推进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模式转型、社会资本集中和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企业并购一般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型并购三种,在并购实施过程中企业通过现金支付、债务承担、股权交换等多种方式完成相关的并购手续。由于行业发展不均衡、各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复杂性和企业并购资金的不断上涨等因素,企业并购过程中会计处理相关工作难度在不断加大。2014年我国对《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企业合并部分内容进行修订和整改,通过对会计处理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给企业并购工作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指导。
二、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并购会计处理措施
(一)权益结合法权益结合法适用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情况,即企业在合并前后受到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最终控制,且控制时间通常在一年及一年以上。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多发生在企业集团内部各子公司或是母子公司之间的企业合并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合并过程中可以采用以当前企业账面价值为基础的股权联合完成企业之间的合并工作。企业合并过程并未发生实际的交易和购买,且联合后的企业仍作为单独主体继续经营。因此,在会计处理工作上,在财务报表汇总过程中被合并企业只需同合并企业采用一致的财会政策进行汇报即可;且合并企业按被合并企业的账面价值进行确认后参与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与权益联营之间的交易结果。在实际企业合并会计处理过程中,对并购发生时企业净资产价值、股本及股票面值、留存利润、资本公积等账户进行制表和汇总。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对通过权益结合法实现企业合并并取得长期股权控制的合并案例,采取由合并方通过支付现金、转让资产或承担负债等方式实现合并对价,并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资本。同时,若该初始资本同合并方支付的现金、转让资产及承担债务在账面价值上存在差额,则差额部分应通过调整被合并方资本公积方式进行冲减;若被合并方资本公积不足以用于冲减,则应调整期留存收益。同以往会计准则中将被合并方投出资产账面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规定相比,新会计准则中对权益结合法更加倾向于并购双方企业经济效益的共享和经营责任及风险的共同承担。在会计处理上的规定更为明确,实现了被合并方企业并购后被并购方以原账面价值入账的计量方法。
(二)购买法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时采用的权益结合法不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工作一般采用的是购买法的企业并购方式。购买法指的是企业在实施并购过程中由并购企业以现金或其他支付方式用于收购被并购企业资产。在企业并购中采用购买法一般是并购方和被并购方两方通过谈判和协商进行的以公平交易为手段的企业合并行为。在交易过程中,首先并购企业会对目标方的各项资产情况及负债情况的公允价值进行核算,并按照公允价值及企业的实际资产价格记录进行企业资产的收购。在会计处理上,购买法一般采用的是企业资产购置的相关处理程序,其核算中心集中在对交易成本核算上。在核算过程中,应按照交易发生日被并购企业放弃的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即可直接归入购买成本,并按照收购成本进行核算。其中包括交易发生日被合并企业的资产及负债的实际价值。当购买成本同被合并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出现差额是,该差额部分应确认为商誉,并按规定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摊销。其中,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认是购买法下企业并购中的重要问题。企业并购发生时,当以现金方式购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按购买方企业向被购买方企业实际支付的,包括手续费、各项税费等相关费用在内的全部价款记做企业并购中的初始投资成本。关于合并过程中由购买方式产生的税费问题,根据最近颁布的《关于促进企业重组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109号),企业并购满足具有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合理的商业目的、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重组交易对价中涉及股权支付金额不高于85%的情况时,可以申请特殊性税务处理,实现合并企业的递延纳税。
三、关于提高企业并购会计处理能力的对策
(一)理清企业的并购战略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不断创造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企业发展与并购的案例和金额在不断增长。因此,为了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做好企业并购相关工作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改革工作中的一大重点。为了能够确保并购的成功,要将企业的会计处理工作同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通过对被并购方企业资产价格范围、并购成本、并购风险、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企业并购预期财务效应等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财务资料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有效性,才能实现并购后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同时,在并购过程中通过会计处理对双方企业之间的股权和资产进行重新配置,并结合当前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营销策略,才能真正发挥企业并购整合对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企业并购会计处理制度体系随着企业并购案例的增多和企业资产并购活动的增加,为了保障财务部门在并购会计处理工作中财务信息质量、真实性和有效性能够得到必要的保障,企业应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并购会计处理制度体系。在相关制度体系中,企业应根据自身并购活动的特殊需求,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内容,对同一控制下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并购活动进行严格的区分,并对并购活动中的会计处理方法、流程、程序进行明确的规定,保证并购会计处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在会计处理制度中,还应加强企业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对会计信息及财务资料的规范性和合法性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防止企业并购过程中、贪墨舞弊等事件的发生。
(三)及时更新企业并购中的会计处理办法网络通讯和电子科技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发展。会计处理方式在财务信息化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满足企业并购活动中会计处理工作的需求,企业应加大对财务会计处理电算化系统中并购相关模块的建设。通过采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企业并购过程中复杂的财务资料和会计内容化繁为简,并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内容对并购会计处理方法中不适用的地方进行修订完善,进一步满足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并购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并购会计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娥,李一鸥.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8):146-147.
近年企业并购案例范文5
[关键词]跨国并购 现状 模式
一、并购主体及规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迅速壮大并成为跨国并购市场中的一直生力军。上世纪末期,以国企为主进行海外并购的尝试阶段。新世纪伊始,伴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01 年“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掀起海外并购热潮。在此阶段,国内家电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海外并购“排头兵”。 2006 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国内证券市场的爆发式转型,企业海外投资也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并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大型国企的海外并购取得更多成功。二是民营企业也频有作为,如2007年11 月雅戈尔以1.2亿美元的价格在美国进行了一宗购并活动,成为目前中国服饰界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不难看出,这是中国企业把握优势,加强国际化的一个良好机会。
中国对外跨国并购投资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占FDI的比重却时高时低,波动较大。资料显示,我国的跨国并购在整个FDI中还不能说已经占有优势。并且,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无论从实际金额还是占世界并购交易额的比重看都较小。
二、并购产业及地区分布
由于历史、人文及地缘上的优势,中国企业投资分布的区域最初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2001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实力增强,并意识到利用国际资本壮大自己的重要性,为了获得国外先进技术,规避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开始将并购延伸到美国、澳大利亚、欧洲、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几乎所有的并购案例都是和收购主体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是一致或高度相关的。2005年以前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家电、汽车和新兴电子高科技等行业。就并购金额来看,第一产业最多,该产业的石油、矿产等资源开发型行业的并购,涉及金额动辄达上亿美元。2005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开始逐渐转移到金融、服务等第部门。
三种产业分布各有重点区域。具体来说,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如石油行业的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地,矿产行业主要发生在拉美、澳大利亚等地区;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壁垒较高的区域,如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下属一家电冰箱厂,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等;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实体。如中国网通收购亚洲环球电信公司,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等等。
三、并购动机与效果
我国的我国企业的并购实践只有二十几年的历程。起初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政府行政性干预等非经济动机明显。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中国市场逐渐规范化,我国的企业跨国并购已经开始走向市场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动因为对核心技术、国外市场和自然资源的寻求,其次是多元化经营动机和其他动因。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和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促使企业,尤其是某些产能过剩的消费品行业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寻求国外市场。
然而,近年来的并购案例显示,我国的企业在现阶段的跨国并购成功率并不高。有调查显示,目前海外的中资企业1/ 3 发展较好,并获得盈利;1/3 处于维持状态;另外1/ 3 则陷入亏损或停业状态。大约有50 %~70 %的并购案例以失败告终。
四、模型分析
针对我国目前跨国并购成功率低的现状,本文意在建立简单模型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的并购模式。本文的分析建立在古诺模型及其产品差异化变体的基础上,在一般模型的基础上,将并购双方的传统比较优势(即成本优势)与技术优势分开,并且将其与特定的较符合现实的市场结构相结合,讨论优势的存在对于并购成功发生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优势的发挥如何受到市场形态的影响,并且特别研究了两国市场形态特征对于跨国并购的发生方向的影响。
首先考虑此种(中国市场集中度高,外国市场相反)市场形态条件下的并购行为。 假设两国分别为中国和外国,两国市场均用古诺模型加以描述。此模型假设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与外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优势一样是固有的。 中国企业的市场环境接近为寡头垄断,生产同质产品,存在企业n家,市场需求为,企业成本均为 c ,外国市场环境接近垄断竞争,存在企业 m 家,市场需求为均指将发生并购的两国企业,外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为 c ',设 c '> c ,m>>n。
模式一:
外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并购后进入中国市场将产生技术差距带来的产品差异化,在中国市场上的需求变为,b 代表外国技术的差异化系数。b (0,1),b 越小表示技术带来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带来的技术市场势力也越大。利润函数形式易算 得为。并购之后,合资企业利用各方的优势进行生产,即利用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按照 c 的生产技术生产,同时外国技术差距带来的产品差异化,从而将一般的古诺竞争变为带有产品差异的古诺模型。假设双方信息对称。并且并购之前双方无外资设厂的情况出现。
并购之前双方的利润及产量为。m>>n, 并购发生之后面对的国内市场变为,, 则并购后企业的利润和应大于并购前的两企业总和,即, 两企业才会有正的总并购收益。因而两企业才会有正的总并购收益。因而 ,则得知存在一个临界值,使得b 时才会发生并购行为。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国企业的并购方选择做出了中国企业应当积极寻求具备先进技术和真正可以获得核心技术部分转移的外国企业。
结论一:技术效应b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并购,尽管不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技术优势打入具有市场和成本优势的寡头市场,扩大双方利润。设 πc-(πd+πf),则对此进行静态分析: ,得,得 。
以上表明两国的优势相对明显会使并购总利润增加,而且市场形态即市场竞争程度差别越大,外国技术增值效应越大会造成较大的并购动机。
结论二:市场形态特征对于并购的产生可能性和收益结果来说是较为关键的因素,本国市场越缺乏竞争,n的值越小并购得到的总利润趋向于越大,并购的可能性和收益越大;外国市场竞争越强,m值越大,并购的可能性越大。即 m, n之间差距越大,成功的并购越可能发生。
模式二:考虑中国的企业作为主并国的情况,并购之后的 ,,而m≥n 联合利润极有可能小于不并购的各自利润之和。这种现象也许可以被称为“主并方单方向的技术优势”现象。相比而言,跨国公司在中国并购的目标通常是国内的领先企业,而中国企业并购的则是较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公司, 这样的并购行为往往具有风险性。因此我们考虑另一种相反的市场形态对于并购可能性和比较优势发挥的影响。
(2) 市场条件的改变后的模型
模式三:考虑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模式,这与(1)中讨论的第一个模式结果相近,只是市场上厂商数量 m 与 n 大小有所变化,这时,中国企业并不具备较好的市场占有率,因此要求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要达到更加低的程度 C*才可以使得并购成功。
模式四:考虑竞争的中国企业并购寡头的外国企业的情况。即中国市场集中度低,外国市场相反。修改条件n≥m, π’=, 有很大的可能为正值,即两企业并购有利可图。
因此得到的结论在于: 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容易获得成功,同时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建立在强大的成本优势和目标市场的市场优势上,对条件要求比较高,但也可能获利。即模式一和模式四分别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较好选择。
并且,以上分析或许可以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或是引进来战略选择的议题做出补充性的阐述:比较模式四中国竞争性市场中企业对外国寡头市场企业的并购 ,与最先讨论的竞争市场的外国企业并购中国寡头企业模式一的情况, , 可以得出,当且仅当, 选择走出去战略更加可行,反之则引进外资是较为可行的跨国经济活动。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1979-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家统计局
[2]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1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and Geneva》UNCTAD ,1999-2007
[3] 《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2006-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出版
[4] 《中国吸收外商投资报告》,中国投资指南网站fdi.省略
[5] 国家统计局网站、商务部网站
[6]张贡生.王干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一个关于文献的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7(4)
近年企业并购案例范文6
【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可行性因素 财务问题 对策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曾经出现所谓“并购风”,在90年代形成愈演愈烈之势1990年,全球企业并购案所涉及的金额超过4640亿美元:1998年这个数字猛增到25000亿美元,而在2004年,该数字更达到创纪录的10万亿美元。美国著名企业管理机构科尔尼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O%的并购案例能够实现最初的设想,大部分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一些顶尖企业却能够冒着巨大的风险知难而上,例如海尔集团并购案例、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等。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国家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史,并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并购的浪潮正向全球化推进,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动因和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并已成为近年经济领域中的热点,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采用的一种重要手段。什么是并购呢?企业为获得对其他企业的控制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称为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它是企业实现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它是企业实现产权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它在企业的扩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企业并购最直接的动因和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为了扩大资产。抢占市场份额:二是取得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进行低成本竞争;三是通过收购转产,跨人新的行业。当然并购有时也与以上目的无关,如可能仅仅为当龙头老大或是盲目追求企业扩张等。
二、企业并购的财务可行性因素
企业成功并购需要从目标选择,到对目标公司的评价,再到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规划,并加以有效的控制对企业并购的财务可行性因素进行准确而又具体的分析,就会为并购的成功奠定稳固的基石。
(一)目标企业的选择及其价值评估
在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要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分别对待。对于目标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可以采用:收益分析法。就是以市盈率和每股收益为基础,是一种短期分析。市场模型。这种模型把一种股票的收益与综合市场指数联系起来,在一定时期内,某种股票收益可能随着市场收益线形变化。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描述包括上市股票在内的各种证券的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的模型。
对于目标非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可以采用:资产价值基础法。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评估价值标准主要有:帐面价值;市场价值;清算价值;公平价值;续营价值。以上五种资产评估价值标准的侧重点各有差异,因而其使用范围也不尽相同。收益法。就是根据目标企业的收益和市盈率确定其价值的方法。贴现现金流量法。这种方法对于目标上市公司和目标非上市公司同时适用。
(二)并购的资金筹措
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少则百万,多则上亿美元,并购使得企业产生规模巨大的现金流出,不同于正常的经营资金需求,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能否筹集到并购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成为企业并购的重要前提,也是并购能否实施的关键。并购资金的筹措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大渠道,主要有债券支付、杠杆收购支付、股票支付或交换等方式。
(三)并购的成本因素
企业并购的成本主要包括:并购完成成本,指在并购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并购整合成本,指并购后为使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整合在一起,而需要支付的长期营运成本。并购退出成本,指在并购时应该考虑到,并购并不一定成功,一个企业在实施并购外部扩张时,还必须考虑到一旦扩张不成功如何以最低代价撤退的成本问题。并购机会成本,指并购活动占用的资金,投入到其他用途所可能获得的收益如果并购活动的机会成本很高,就意味着并购获得的相对收益很小,甚至是相对损失。在对企业并购进行成本分析时,要围绕企业降低成本的要求进行。还要考虑全面、详细,以免在分析时有所疏漏,造成具体实施时成本过高,进而不能达到企业并购的目的。
(四)企业并购的风险因素
企业并购是一项风险很大的活动,投资就必然有风险,如果风险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那么投资并购行为就可以进行:相反,就应该适时放弃。
企业并购可能带来的潜在危机和风险如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营运风险。即企业并购完成后,可能无法使整个企业集团产生生产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份额效应,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共享二是信息风险。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的充分与否决定着企业并购成本的大小及时与真实的信息可以降低企业的并购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三是融资风险。与并购相关的融资风险具体包括资金是否在数量上和时间上保证需求、融资方式是否适合并购动机、现金支付是否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等四是反收购风险。目标企业不愿意被并购时,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实施反并购策略.其反并购活动就会对并购企业构成相当大的风险五是法律风险各国关于并购的法律法规一般都通过增加并购成本而提高并购难度六是体制风险在我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并购行为,都是由政府撮合而实现的尽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活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但是并购行为毕竟是一种市场行为,如果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对企业并购大包大揽,不仅背离市场原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往往还会给并购企业带来风险,使企业偏离资产最优组合目标。
(五)企业并购的收益因素
企业并购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收益在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中。相对于其并购前的市场价值而言,被并购企业的股东增加了可观的财富其财富的增加来源于并购企业支付的溢价,溢价的幅度平均为30%,甚至还出现过80%的溢价。对并购企业来讲,其价值变化的影响不是如此明显收益的实现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来实现,二是通过税收上的纳税优惠来实现。并购协同效应是使得两个企业组成一个企业之后,其产出比两个企业的产出之和还要大的情形,通常认为是“1+1大于2”的效应税收上的纳税优惠在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中可能是无法得到的,但有时通过并购活动,可以将这些鼓励性措施转化为企业的具体利益。
三、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企业并购进行干预
在我国,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企业摆脱亏损局面,使企业走出经营困境,但是收效却不明显。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造成并购方资产负债率过高
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提交的审计报告水分较多,并购双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使得并购方很难准确判断目标企业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在定价中可能接受高于目标企业价值的收购价格,由此导致并购方资产负债率过高,目标企业不能产生预期盈利而陷入财务困境。
(三)中介机构在企业并购支付方式选择上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在我国,投资银行的行业操作能力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
(四)流动性资源过多
我国企业并购大多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如果企业本身没有大量闲置资金。就需要对外筹集资金。以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大量的长期负债会大大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或令企业被迫接受一系列限制性条款,限制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和资金的正常运作。因此,企业应根据并购目的、自身资本结构等多方面因素选择适当的融资渠道,避免因融资渠道、还款方式选择不当增加企业资本成本,令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四、我国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实行政企分开
只有有效地实现政企分开,理顺产权关系,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才能规范政府和企业的行为,避免两者相互“越位”:只有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与企业才能更好地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角色定位。
(二)合理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
企业在并购前.应对目标企业进行详细的审查和评价,并聘请投资银行对目标企业的行业发展前景、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企业进行合理估价。
(三)洽理安排资金支付
并购双方协商好收购价格,并购方就应根据并购支付方式着手筹措资金,一是现金方式并购现金方式并购是最简单迅速的一种支付方式。对目标公司而言。不必承担证券风险,交割简单明了。缺点是目标企业不能享受税收上的优惠,而且也不能拥有新公司的股东权益,对于并购企业而言。要求有足够的现金头寸和筹资能力,交易规模也常常受到获利能力的制约。二是换股并购。即并购企业将目标企业的股权按一定比例换成本企业的股权视具体情况可分为增资换股、库存股换股等。换股并购对于目标企业股东而言,可以推迟收益时间,达到合理避税或延迟交税的目标,亦可分享并购企业价值增值的好处对并购方而言,比现金支付成本要小许多,但换股并购稀释了原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三是综合证券并购方式即并购企业的出资不仅有现金、股票,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多种混合形式选择好各种融资工具的种类结构、期限结构以及价格结构,可以避免上述两种方式的缺点,可防止并购方企业原有股东的股权稀释,从而控制股权转移四是杠杆收购方式杠杆收购是指收购者主要通过借债来取得所需资金并获得收购企业的股权,然后通过经营被收购企业取得的现金流量来偿还所借债务的一种收购方法。
(四)发展资本市场,促使金融工具多样化
在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还应注重中介机构的培育应给我国投资银行、证券公司这些中介机构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利用它们的资本实力、信用优势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并购开创多种多样的筹资渠道。